大学生实训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5 14:22:56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篇1

关 键 词:运动训练;女子长跑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赛前6周;训练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6-0113-06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6-week pre-game training for female teenager long

distance runners in China at the basic training stage

LUO Xue-feng1,ZHANG Ying-bo2,HU Ya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case study and empirical study,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6-week pre-game training for female teenage long distance runners in China at the basic training stage,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proportions of technique, speed and strength training were relatively small; training contents were not diversified; there was a lack of dedicated arrangements for coordinating capacity training; the conditions of warming up activity and finishing activity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were poor; high load training and highly event specific training resulted in the serious insufficiency of aerobic training as well as unbalanced and inverted aerobic and anaerobic (or mixed) training proportions, which ultimately resulted in a poor training effect and serious early event specialization.

Key words: sports training;female long distance running event;teenager runner;basic training;6-wek pre-game;training structure

早在1995年,我国学者陈效范[1]就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基础训练的定义:“运动员在进行专项训练之前,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系统的全面身体训练和基础体力训练,同时结合进行基本技术、心理和智力训练。使他们既能健康成长,又能具备基础的体能和技能,为将来攀登运动成绩高峰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训练是一个前后衔接的时期,而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时间阶段。此外,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1-6],所要研究的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应为少年训练阶段和青年训练阶段的交接阶段,其年龄段应该为11~14岁。

女子长跑项目是我国具有潜优势的田径大项中的传统绝对优势小项,是我国今后田径取得突破的重点项目之一[7]。然而在近3届奥运会上,成绩出现较大波动,与世界先进国家产生了差距。这种差距是多方面、综合性的,许多在一线成年运动员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足和弱点,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目前的训练,而应该追寻到青少年时期的基础训练。与长跑项目优势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相关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

训练结构是指“运动训练要素间相对稳定的关联所形成的训练整体构架,其核心要素由时间要素(训练周期)和空间要素(训练内容、训练负荷及训练方法手段)组成”[8]。因此,本研究选取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作为一个完整的训练小周期,对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长跑队进行追踪调查、测试,对赛前6周及其典型周、重点训练课的训练结构特征展开研究,以期从基础上解决训练科学化的问题,为促进我国女子长跑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确定追踪调查的基础训练阶段代表省份,将2004~2008年连续5年的全国田径5 000 m、10 000 m和马拉松3个项目前20名成绩进行统计排名,确定男女发展均衡、综合排名具有明显优势的第11届全运会东道主山东省省体校长跑队作为追踪调查和测试研究的代表省份。

追踪调查对象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以2009年7月14~19日在四川南充举行的全国中学生暨体育运动学校田径锦标赛为比赛期,选取2009年5月18日~6月28日作为基础训练阶段比赛的一般准备期和赛前准备期,在山东省省体校长跑队进行为期6周的训练跟队追踪调查研究,对基础训练阶段代表性小周期训练结构进行详细研究。详细记录训练的课次、时间、内容、方法手段、训练量和强度等;进行心率、血乳酸的监控测试。负荷强度采用两种方式计算[5],第一种,采用运动员训练时平均速度与相同距离最好成绩平均速度之比;第二种,辅助采用心率监控对象训练时平均心率和最高心率之比。

2)实证研究。在山东省省体校长跑队追踪调查期间,分别对29次一般耐力课次进行全程心率遥测(采用芬兰产的Suunto心率遥测表),共取得29人次的全程心率指标,为训练强度的监控和评价提供依据。此外,还进行了训练始末两次4×2 000 m多级递增负荷试验的血乳酸测试(共8人次,采用美国产的Sport-line EKF型乳酸分析仪),为确定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有效监控和评价运动员有氧训练水平和有氧训练效果提供依据。

3)数理统计。运用Excel2003和Spss13.0对追踪调查的训练内容、负荷量、负荷强度等安排,以及测试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典型周训练结构特征

1)基础训练阶段(专门)准备期大运动量周训练结构特征。

基础训练阶段(专门)准备期大运动量周训练总跑量男子为198 km/周,女子为164 km/周。训练内容统计结果显示:训练方法主要为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法特莱克法等;训练手段主要为计时跑、长距离跑、越野跑、间歇跑等;准备活动方式主要为800 m慢跑、拉伸、徒手操、跑跳练习等4种单独或组合;整理活动主要为4 km慢跑、跑跳练习、小力量练习、拉伸、按摩等5种单独或组合;技术训练主要为30 m加速跑、小步跑、后踢腿跑、高抬腿跑、后蹬跑、侧身跑、原地快频跑、原地半蹲跳、原地小跳、原地台阶交换腿跳、弓箭步走等十余种练习;力量练习主要为上肢、下肢和腰腹肌等大肌群的杠铃和综合器械抗阻小强度力量耐力练习;速度训练主要为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中的30 m加速跑、原地快频跑等跑跳练习,以及专项耐力中的400 m间歇跑等。无专门的协调能力训练,仅有与协调能力相近似的球类活动调整恢复练习。

训练内容安排:技术训练时间为1 h/周,占4.4%;身体训练为21.5 h/周,其中力量训练为1 h/周,占4.4%,速度训练为1 h/周,占4.4%,耐力训练为16 h/周,占71.1%(专项耐力4 h/周,占耐力训练比例的25%),球类活动为1.5 h/周,占6.8%,其它内容2 h/周,占8.9%。可见,技术、速度、力量训练比例偏低,协调能力和核心力量练习安排不足。

大运动量周训练负荷变化(见表2)显示,男、女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半周通过负荷量的持续减少来保持较高的负荷强度,下半周则通过负荷强度的持续减少来保持较高的负荷量;通过周三和周日的调整,保证周二和周四专项耐力训练的效果。

2)基础训练阶段赛前大强度周训练结构特征。

基础训练阶段赛前大强度周训练结构研究显示,周训练总量男子为153.7 km,女子为127.1 km,明显低于大运动量周;周课次略低于大运动量周的13次/周,为12次/周;专项耐力练习内容安排明显增多(4×2 000 m递增负荷测试、800 m间歇跑、200 m间歇跑),其余训练内容手段和大运动量周基本相似。

统计结果显示,技术训练时间为1 h/周,占4.8%;身体训练时间为20 h/周(其中力量训练时间为2 h/周,占9.5%,速度训练时间为3 h/周,占14.3%,耐力训练时间为13 h/周,占61.9%,球类活动时间为1.5 h/周,占7.1%,其它内容0.5 h/周,占2.4%);专项耐力训练时间为5 h/周(占耐力训练比例的38.5%)。和(专门)准备期大运动量周训练内容安排相比,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训练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对长跑青少年男、女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赛前大强度周训练负荷进行统计,两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女子周负荷量低于男子,而周负荷强度略高于男子;前半周通过量的持续减少,来保持高强度的负荷,后半周通过周五的调整,使周六继续保持高强度的负荷。和大运动量周不同的是通过负荷量的整体减少,来保证周负荷的高强度。

2.2 赛前6周训练结构特征

1)重点训练课内容、手段。

为分析女子长跑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赛前训练运动特征,对其赛前6周训练内容进行整理。由于晨练内容均为匀速跑(男子10~16 km,女子10~12 km)或越野跑(男子20 km,女子16 km),且强度基本一致,因此,仅对下午重点训练课训练内容进行统计。但周训练负荷按周各课次逐一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重点训练课的安排中,专项耐力训练课负荷量明显低于一般耐力训练课,负荷强度明显高于一般耐力训练课;专项耐力训练课强度在88%~100%,一般耐力训练课强度在63%~87%;随着比赛期的临近和周平均训练强度增加,周课次呈递减趋势;男子负荷量在不同程度上均大于或等于女子负荷量,绝大多数女子平均负荷强度略大于男子负荷强度。

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共进行18次重点训练课,平均每周3次,其中一般耐力训练课5次,占27.8%,专项耐力课明显居多(13次),占72.2%;一般耐力训练时采用的手段是50 min计时跑和越野跑两种方式,专项耐力训练时采用的手段是200 m、400 m、800 m、1 500 m和2 000 m不同段落的间歇跑和比赛等6种方式(见表4)。

2)重点训练课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负荷量。

表5是基础阶段赛前6周重点训练课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负荷量安排。统计结果显示,男子负荷总量1 044.5 km,其中一般耐力为98.3 km,占负荷总量的9.41%,男子专项耐力为183.8 km,占负荷总量的17.60%;女子负荷总量889.3 km,其中一般耐力为82.3 km,占负荷总量的9.25%,专项耐力为178.6 km,占负荷总量的20.08%。就6周重点课次负荷量而言,专项耐力负荷量的比例较高,男子占65.15%,女子占68.46%。男、女负荷量均较高,重点训练课次专项耐力负荷量也较高。

3)训练负荷总体变化。

对表5进一步统计,结果显示,赛前6周男子周平均跑量为(174.08±17.4) km,女子周平均跑量为(148.22±14.78) km;男子周平均强度为(78.67±4.18) %,女子周平均强度为(80.50±3.89) %。周平均负荷量大大高于大纲(50~70 km)[6]和教程(70~90 km)[9]所规定的周最大负荷量,甚至达到专项提高阶段的周最大负荷量。

图1是男、女长跑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训练负荷变化特征图。从图1中可以直观的看出,负荷量和强度的安排具有鲜明的节奏变化。赛前6周通过增量减强度、减量增强度来保证训练持续较高的负荷,逐渐促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随着比赛的临近,周平均强度逐渐增大,周总跑量逐渐减少;各周负荷总量男子均高于女子,各周平均负荷强度女子均高于男子。

4)有氧无氧比例。

对赛前6周一般耐力(匀速跑34次、50 min跑10次、越野跑9次,共53次)中的部分训练(共29次)进行全程心率监控。统计结果(见表6)显示,一般耐力中,男子共有13次超出有氧训练范围,占72.2%,女子共有8次超出有氧训练范围,占72.7%。有氧训练课次并没有达到提高一般耐力的目的,而是变成了无氧训练课次性质。

根据心率和跑速监控,对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有氧训练课次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青少年男、女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有氧训练课次安排一致,其中有氧训练课次23次,占31.9%,无氧和混氧课次49次,占68.1%。青少年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有氧训练课次比例大大低于大纲标准[6],有氧训练严重不足。

5)血乳酸监控。

在准备活动(慢跑1.2 km)前后测试心率和血乳酸(指血),之后在每2 000 m即刻和最后一个2 000 m后5 min,共进行6次心率和血乳酸测试,段落间歇2 min。赛前倒数第6周周六(始)和一个月后倒数第6周周二(末)测试。从测试结果来看,第一轮测试中(始),青少年男子长跑运动员心率最高为198次/min,血乳酸最高达到19.70 mmol/L,女子心率最高为192次/min,血乳酸最高达到18.43 mmol/L;第二轮测试中(末),男子心率最高为192次/min,血乳酸最高达到19.46 mmol/L,女子心率最高为186次/min,血乳酸最高达到18.34 mmol/L;从最后一个2 000 m后5 min心率和血乳酸变化,可以看出心率恢复较快运动员其有氧能力较强。

6)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安排。

对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共72课次中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进行统计,结果显示,72课次中无准备活动的16次,占22.2%,无整理活动的11次,占15.3%。整体状况较差。

从统计结果来看,准备活动平均时间为(12.7±9.09) min,远远低于25 min,且实际过程也较为松散,远未达到10 min持续性运动的要求,这说明准备活动不充分,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准备活动方式基本上为5种之一(①慢跑400 m~4 km;②徒手操;③跑跳练习;④拉伸;⑤上述内容的简单组合),说明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准备活动不够重视,不了解只有通过准备活动组合练习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准备活动效果。

从统计结果来看,虽然整理活动缺少的次数要略少于准备活动,平均时间((15.56±12.75) min)也略长于准备活动,但整体状况同样不尽如人意;其中运动员拉伸并没有一定时间规格要求,使拉伸并没有真正达到放松和恢复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无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课次最多的为越野跑(无准备活动8次,占50%;无整理活动8次,占72.7%)和球类(无准备活动5次,占12.5%;无整理活动3次,占27.3%)课次,主要是由于越野跑缺乏教练员的现场监督,教练员和运动员均认为球类课次强度不大,不需要专门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同样,在匀速跑、力量练习课次中,无准备活动多数情况是因为运动员训练迟到直接进入训练主体部分,或者没有教练员监督,无整理活动是因为运动员认为训练强度不大,自然恢复就可以;而所有的11次专项耐力训练课均有完整、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是由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这些重点课次比较重视。因此,一方面教练员能够对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较好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是由于专项耐力课次训练强度大,运动员能够自觉进行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3 讨论

基础训练阶段夏训(专门)准备期大运动量周的主要目的任务是发展一般耐力,基础训练阶段赛前大强度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专项耐力,两者都对速度、力量、技术能力的提高提出了一定要求。从训练负荷安排的结果来看,大运动量周和大强度周训练负荷的安排均较为合理,训练节奏变化鲜明,均属于典型的周训练计划“两段”结构。之所以如此安排,大运动量周的目的是保证运动员在适宜训练负荷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体能和恢复状况,大强度周的目的是使周训练保持较高的专项化程度,促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但是,从训练内容安排的结果来看,大运动量周不仅技术训练比例大大低于大纲[6]要求的15%,而且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的比例也相对较低,缺乏协调能力训练的专门安排,训练内容和手段多样化程度较低;大强度周技术训练比例变化不大,仍大大低于大纲标准,速度、力量训练比例虽然略有增加,但幅度太小。

Pfitzinger[10]研究指出:“取得中长跑成功的两个主要速度训练分别是最大摄氧量训练和在技术训练过程中提高速度。上述两点可以帮助提高协调能力和速度。”Starosta等[10]认为:“7~11岁是协调能力发展的敏感期,11~13.6岁是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Felix suslov[12]在其研究中提出:“田径运动训练,甚至竞赛体制,必须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发育阶段,而不是实际年龄。运动员在较低年龄就正在被高度集中的某一项或者某一类相关的田径运动项目所取代。一般来说,儿童进行一些种类运动项目训练开始时间越早,他的运动生涯就越短,各个运动项目都要求复合的协调能力,儿童开始专门化的训练越早,他们最高成绩的保持阶段也将越短,其成绩水平也将低于由个人基因类型所决定的应有潜力水平。”Rankin[13]研究提出:“运动员出现明显的‘核心控制’生物力学官能障碍,可以导致成绩下降,动作不经济,易受损伤等。良好的‘核心稳定性’有助于优化跑步成绩,发现并修改生物力学错误,恢复和预防躯干、脊柱和骨盆及下肢力学链的损伤。”由此可见,女子长跑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技术、速度、力量(尤其是核心力量)、协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属于最重要内容之一,应进行多项或全能训练、提高训练内容手段的多样化程度、增加游戏成分以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培养乐趣、促进健康发育,达到基础训练阶段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重点训练课内容手段及其负荷的安排表明,一般在专项耐力的安排中,专项耐力为72.2%,能够保证重点训练课较高的专项化程度;一般和专项训练的内容安排也能够满足阶段训练的主要任务需求。然而,专项耐力在6周负荷总量中虽占比例较小,但相对于6周重点课次负荷量而言,却占较大比重,由此可见,长跑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存在训练效益不高的现象(有效训练内容相对较少,过于集中于专项耐力训练),也存在专项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现象(专项耐力负荷量与6周重点课次负荷量比值较高)。

从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训练负荷总体变化结果来看,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总体安排具有鲜明的节奏变化,是较为合理的。赛前6周负荷量大大超出了大纲规定标准,这是否合理还值得商榷。Swardt[14]指出:“非洲的许多中长跑实力很强的国家,儿童跑步上学和放学跑步回家,有时达到40 km。”另有研究指出“有氧训练比例的增加一方面降低了年训练负荷的平均强度,另一方面促进了无氧训练强度的进一步提高,既降低了过度训练和损伤的发生率,又保证了训练的突出强度,从刺激和恢复两个方面提高了训练的质量。”[15]因此,在基础训练阶段做好训练监控,安排好有氧和无氧训练之间的合理比例,较高的负荷量能否为成年打好良好的有氧基础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基础训练阶段赛前6周训练有氧无氧比例分析表明,男女下午50 min跑和越野跑强度安排均较为合理。但是,男女运动员一般耐力训练中监控不足,尤其是晨练中一般耐力的匀速跑训练强度过大,大部分其实是无氧训练。与大纲相比,有氧训练严重不足,有氧和无氧(混氧)训练比例存在严重的失调和倒置情况,负荷量已经大大超过大纲标准,训练的高强度比例必然会导致训练的高负荷、高度专项化,造成训练效益不高,以及较为严重的早期专项化。

在女子长跑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可以将有氧阈、无氧阈和心率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监控和评价[16]。对青少年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赛前准备期训练强度进行监控,通过测试来确定运动员个体无氧阈时所对应的跑速,使运动员找到发展个体有氧耐力的最适宜速度,确保有氧训练在其强度范围之内,为发展运动员的基础耐力提供相应指标依据,使基础训练更加个体化和科学化;还可以通过训练前后曲线的移动情况,来评价有氧训练的效果,并为下一阶段的训练提供指导。因此,应该加强训练的心率和血乳酸监控,使晨练一般耐力训练控制在有氧训练范围,提高有氧训练课次比例,避免训练中高强度、高负荷量的早期专项化趋势,以及有氧和无氧(混氧)训练比例严重失调和倒置的情况发生,为运动员长远发展留出空间并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训练阶段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属于训练课有机整体,其缺失必然会对训练课的质量,以及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基础训练阶段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管理监督较差的状况,在女子长跑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需要加强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监督,并且加强训练考勤管理,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识,尤其要使运动员掌握科学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方法,并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习惯。

参考文献:

[1] 陈效范. 论田径基础训练[J]. 体育科学,1995,5(3):22-25.

[2] 张英波,译. 选材注释[J]. 国际田联田径新研究,2008(2):90. (中文版).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23-339.

[4] 张英波,译. 国际田联青少年计划[J]. IAAF RDC-Beijing Bulletin,2008(2):90-92.

[5] 许世岩. 中长跑运动方法学[M]. 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6]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 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26-528.

[7] 田麦久. 论我国2008年奥运会潜优势项目的确定与超常规发展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12):1585-1592.

[8] 胡好,张英波,王传平. 再论运动训练结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9(10):105-108.

[9] 文超.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J].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0] Pfitzinger P. Speed for the long haul:the most effective workouts for distance runners[J]. Running Times,2001,285 (4):14.

[11] 严波涛,许崇高. 动作协调能力研究的现状与方法学问题[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4):33-35.

[12] 张英波,译. 在年轻运动员培养中目前存在的问题[J]. 国际田联田径新研究,2008(3):19-25. (中文版)

[13] Rankin R. A review of trunk and pelvic girdle mechanics during middle distance running[J]. Modern Athlete and Coach,Adelaide,2003,41(1):3-6.

[14] Swardt A. Hills and fartlek[J]. Track and Field Coaches Review,Gainesville (Fla.),1997,97(2):22-23.

[15] 陈小平. 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61.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观;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67-02

一、在构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强调适应社会需求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02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

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强调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16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习。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4.多层次的专业见习、实习,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习是我们教科院教育实践活动的亮点与特色,学前教育实习分为教育见习(1周)、模拟教育实习(4周)、教育实习(12周)3个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地分阶段地进行,这种教育实习体制既让学生真实而充分地体验了未来职业的甘苦,牢固了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更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前教育素养。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篇3

关键词:现状 问题 改革对策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高度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学生技能化培养的关键。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依然是照搬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高。本文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出发,探索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1.1实践性教学课程安排现状

依据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市场营销专业大专(二年制)的教学计划,总开课周数为78周,其中理论教学43周,实践性教学25周,入学教育、军训及其他共10周,实践性教学占总课时数的32%;按学分计算,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数的47%,将近50%。

1.2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基地现状

我校的大部分实习实训课程在校外开展,其中顶岗实习19周,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另外,在每学期理论教学期间,分别安排认识实习1周、会计模拟实训1周、营销模拟实训1周、毕业论文指导2周及毕业论文答辩1周。这些实训内容都属于专业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共25周的实训时间,占到总学时的32%。与实践性教学相比,理论教学时间为43周,占到总学时的55%,远高于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数,实践性教学还处于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

在实训基地的选择上,由于经费和学时的限制,主要采取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模拟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办法,大部分专业知识实训在校内模拟实验室或教室内开展。

1.3实习实训的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带领学生在校内模拟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及在校外带领学生认识实习的老师都是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一些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但所占比例较小。

2.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性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应占主体地位,其学时数应占到总学时的50%甚至更高。但是,我校营销专业的实训学时数还不能达标,导致实践性教学还存在师生重视程度低、开展流于形式、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不够充足,实训基地和实训设施的配置水平较低,实训过程简化甚至省略,无法达到锻炼学生实践性操作技能的目的,加重了实训开展流于形式的问题。

2.2实践性教学缺乏仿真性实训基地

一般情况下,我校校内实训基地是教室或计算机机房,校外实训基地较不固定,一般是周边合作企业,缺乏高仿真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参加校内实训较难与社会实际相衔接。

2.3缺乏实践技能型的师资队伍

我校营销专业,理论课教师同时也是实训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实践经验。另外,由于资金问题或与知名企业家缺乏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的讲座较少。

2.4实践性教学与社会工作的衔接性差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从事营销服务的人员,他们需要掌握相应的营销能力,这决定了实践性教学必须紧跟市场和实际。而我校目前的实践性教学还存在自我封闭、重视理论教学、实训基地脱离实际等特点,这些都不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人才。

3.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对策

3.1确立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职业人才,实践性教学应当成为高职教育的主体。首先,从教学学时上,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应当进一步提高,要保证达到总学时的50%、甚至50%以上。

其次,针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应当在资金和制度上给予保证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从制度上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的确定性和连续性。

3.2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要实施完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教研室要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形式以及实践性教学的质量监督上全面规划和设计,形成一个科学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其中,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是保证实践性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渠道,应当着力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保证实训。

校内实训主要是指课堂上的实践性教学和实训室的模拟实训。一方面,课堂上的实践性教学强调教师应当采用“学生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通过多种实践参与形式,使学生在模拟和体会中学习;另一方面,实训室的模拟实训一般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练习营销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从而达到应用知识、锻炼能力的目的。

校外实训包括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学生自主实践。首先,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初步学习专业知识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企业观摩和学习,认识基本的企业生产、管理、营销流程,得到对企业经营运作的初步认识。其次,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学习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后进入企业成为普通员工,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3.3内建外联,建设高仿真的实训基地

建立学校自己的高仿真实训基地是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必备硬件,一方面它能够高度模仿现实企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不受时间限制,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实训和练习。根据我校目前的专业实际,建立校内超市是一个可选方向,我系已申请到经费,正在筹备高仿真营销实训室。

3.4建立一只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决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软件。建立一直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性教学的迫切要求,首先,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入企业学习企业营销管理技能。鼓励教师考取营销职业资格证书,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水平;第二,邀请知名企业家和营销专家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定期组织实战教师授课,形成规律的实践教学课程;第三,当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时,企业指定职工作为学生的实习导师,与校内教师的理论指导相结合,全面帮助学生实习。

综上,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经验还不足,很多细节和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总之,要紧紧围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实践性教学,并不断开拓实践性教学的创新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从教学计划、师资、教学形式、实训基地、监督体系等各个方面全面突击。

参考文献:

[1]陈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中外企业家.2007(6):89-92

[2]秦燕,陈美娜.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4-27

[3]雷平.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39-41

作者简介: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篇4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周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东与钟馗故里刘海财神故里的西安市户县接壤、西与眉县接壤。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属西安市辖县。距西安市区78公里,是关中平原著名的大县之一。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峦叠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岭山脉。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周至襟山带河,以山重水复而得名,古有“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河脚不干”之说,足见其河道纵横,水力资源之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金周至”之美称。 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人口66万,辖22镇376个行政村。近年来,周至县抢抓加快西部发展的大好机遇,确定了生态立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思路,突出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集中力量抓招商,抓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猕猴桃、苗木花卉、蔬菜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苗木花卉蔬菜带,建设了40个省、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35万亩,“周至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全国种植猕猴桃面积最大的县,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称号;以集贤产业园发展为龙头的工业经济正迅速成长为拉动周至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等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县城、城镇、农村三级联动,城乡统筹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实现了平原地区具备条件建制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

全县22镇376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61万,劳动力总数量为3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1%。劳动力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4.4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78.7%,中专(高中)文化程度5.86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18.9%,大专文化程度0.7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农村劳动力现无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24.34万人,女从业人员12.07万人。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看,16-35岁有6.67万人,占27%;36-55岁有13.32万,占54.7%,56岁及以上有4.35万人,占18.3%,青壮年劳动力比重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趋于老化。

二、农业基本情况

一是继续推进农业十项建设。二是计划在周至继续召开春季农业生产流动现场会。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对20万亩猕猴桃、沿山杂果林带、沿渭花卉苗木带,进行宣传包装,把品牌打出去。四是农业产业化方面重点抓农产品加工,围绕猕猴桃产业,做大、做精、做细、做强,打造品牌。五是加大优质农产品推介力度。六是整合人文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1.产业发展状况

一是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秦美系列产品的发展已具规模。到2012年,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35万亩,实现产值达 12.7亿元。苗木花卉产业栽植面积达到6.5万亩,实现产值 4.5亿元;蔬菜面积达到了8.7万亩,年产值达到3.28亿元。养殖产业中,生猪养殖量24.6万头,实现产值6.55元。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面起步。猕猴桃果干果汁深加工、生猪养殖、金圪塔现代蔬菜生产园区、全县蔬菜集中批发市场,裕盛苗木交易市场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建设,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快发展。到2012年,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5个,入社社员2.3万人,辐射带动农户8万户,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产业全覆盖”的目标。以合作社为主体,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08个,累计认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45个,认证“三品”产品56个。

2.农业科技队伍

周至县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有农技、农机、种子、水利、园艺、能源、信息、林业等技术人员50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0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三、农民培训意愿

周至一直重视农民生产技能培训,近年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新型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我们进行调查和访谈中,农民生产技能大大提高,并重点探讨农民对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意愿、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等。根据调查表明:当地农民最需要的是猕猴桃栽植技术,新品种推介及病虫防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和骨干、设施蔬菜园艺栽培、农村能人、农业信息员等专业,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送教到家门口,边学习理论和边实践,现场参观指导,培训时间一般是短期培训约二至三天、最喜欢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最喜欢培训内容是实用、浅显易懂。

四、目前我县农民培训机构数量、条件和能力情况

周至目前公立的农民培训机构有两家,分别是周至农广校和农机校。

1.基础设施条件

我校现有校舍一幢四层教学大楼,占地面积2100㎡,教室为九间三个班,桌凳180套,有计算机20余台,声像教学设施1套,投影仪一台,摄影摄像机各一台,实训基地一个,占地60亩,有优质猕猴桃资源圃30亩,农作务高产试验田30亩。

2.师资力量

周至县农广校拥有一只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教职工8名,其中本科1名,大专6人,高中1人,中级职称人员3名,另有外聘教师14人,均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涉农专业高级职称6人。教师人员所学专业包括农技、土肥、植保、园艺、农机、畜牧兽医、沼气等涉农专业,具有庞大的师资力量,多专业的教学人才,是农民技能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校。综合性强,功能齐全,在教学管理中,能贴近实际,严把教学关,足以满足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工作的要求。

3.教学管理

多年周至县农民培训从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借鉴、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将短期培训学员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实行量化考核,严格考勤,严格考试制度,真正让学员学到技术本领,掌握一技之长,为发展县域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管理上,首先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二是抓教学管理和完善各种培训管理制度。提倡向管理要质量,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配有班主任,严格考勤,从严管理,按时定点进行培训并进行最终考核。

五、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周至县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徘徊不前,畜牧收入增长趋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不仅制约了本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虽然我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但和当前劳动力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各部门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还不足。一些单位对培训工作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具体工作中存在着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尽人意;政策扶持和舆论宣传引导还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农民自身原因。二是一些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主观上不求进取,存在多读书不划算或不读书照样能挣钱等错误认识,不愿意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有些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不愿意承担参加继续学习的费用。三是由于我县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对阳光工程培训了解不多,即使有所了解,也与外出务工关系不够紧密,阳光工程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六、周至县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领导重视。县里要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有关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和镇村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二是典型带动。及时挖掘一些正面典型,大力宣传一些通过劳动力素质培训后成功创业的人士,以现身说教等形式,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三是舆论引导。县、镇、村三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及时宣传劳动力素质培训的优惠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宣传活动,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农村营造一种“人人重视素质提升、人人积极参与培训”的良好氛围。

2.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县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年适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特别是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要加强整合,确保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大对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培训硬件建设,提高培训效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培训人员数量,逐步实现每户一人的培训目标。二是政策上出台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培训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积极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基地的发展和壮大,为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条件;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培训任务的部门和培训机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给予惩处。三是组织上密切协调配合。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办公室作为专职机构,对培训工作要起主导作用,县农业局、人劳社保局、经贸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及各镇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积极探索,完善培训体系

一是健全培训网络。加强县党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基地等阵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定向”等模式,按就业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着眼“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课题,提高培训质量;加强与大专院校联系,开展联合办学,增强培训效果。三是明确培训重点。结合洛南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侧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对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劳动力侧重转移就业技能、创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与农业项目结合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篇5

一、扎实抓好常规管理,建设稳定和谐的校风学风;

1、抓好学前集训,做好各年级学生的适应性工作;

学期前,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分级组织了学前培训,其中有:一二年级的一日常规训练、七年级的适应性培训、八年级的住宿生心理培训、以及与新黄埔军校组织的三至九年级的军事训练。特别这次军事训练,历时四天,并且新增加了高年级的军体拳、住宿生的宿舍内务训练以及消防地震演练,学生不仅在训练中锻炼了体魄、锻炼了意志,还在其中学习到了一些生活和安全知识。扎实有效的学前培训,为新学期顺利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2、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率、高度责任感的监督管理队伍;

上学年的学生会是第一届学生民选的代表,其崇高的威信和高度的责任感仍然让我们的历历在目。本学期学校更加深入开展“自主管理”的研究,而这种研究是否有效、是否扎实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学校学生会的建设和管理上。德育处认真有序的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和管理工作,通过报名、竞选、演讲、聘任、培训等程序,建立了一支在学生中有德、有才、有效的队伍。本学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们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学校的各项活动和评比才得以顺利开展,校风学风才得以稳定。

3、以文明班评比为基础,扎实稳固开展班级评价,促进班级管理;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为基础,开展学生评价,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在学校一日常规管理上,学校仍然以文明班的评比作为评价机制。通过从早到晚的,从课堂到课外,从教室到宿舍的严格监督和细致的评价,以每周为单位评出三星、四星、五星文明班,并在升旗仪式上进行颁奖,此举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班主任积极性,促进了班级管理,有效及时地控制了极少数不文明的现象。另外,根据学校的评价制度,以文明班评比和班级活动的开展为基础,学期末评出“学期先进班”和“学期文明班”,这也调动了班级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每项活动参与度和学生的普及性。

在学生评价方面,各班以学校的《德育考核量化制度》为基础,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出本班的评价体系,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根据学生的每日表现、每时段的表现,评出相应分数,最后总结出每周的德育等级、学期末再评出操行等级,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文明班的评比和学生德育量化是学校最基础的德育工作。本学期,正是这两项工作的扎实开展,才在班级管理中形成多周五星、长期稳定的局面,才在学生管理中形成先进后进齐奋进的一种学习风气。

4、开展德育常规工作周总结、周汇报制度,做到常总结、有商讨、常反思、有进步;

在本学期学生会常规工作中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工作周周清的制度。学生会是学校德育监督工作的最前线,他们的目光看到的是最真实的。每周末,由学生会各部的部长进行汇报,总结出自己部门的得失,找出问题,并形成总结。在下周周一再举行碰头会,商讨应该加强的地方,并布置相应工作。这一做法让学校、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并且在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了自身的工作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二、深入开展“自主管理”校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下,我们在全校铺开了“自主管理”班级建设的研究。在整个学期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在成长、教师在成长、学校在成长。下面简单回顾我们的工作历程:

1、完善制度,提高班级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上学期末,德育处就“自主管理”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了总结,其中关于文明班中“加星”与“降星”的规定这一条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所以在本学期初,经过德育处几位领导和部分班主任的商量确定,将其中“加星”、“降星”结合一日常规中常见问题,比如仪容仪表、课前准备、课间纪律等,形成条文,定为制度。从整个学期看,班主任因为制度的修订,更加易与班级管理的操作,更加易于学生的评价;学校常规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也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2、进行班主任主题工作汇报,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建立良好的研究氛围;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篇6

关键词:高原训练;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睾酮;身体机能 ;有氧能力

中图分类号:G861.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7-3612(2010)05-0132-03

Impacts of Altitude Training on Body Function and Aerobic Capaci ty of Elite Male Swimming Athletes

CHEN Li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Henan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tests on the body function indexes and aerobic capacity co ncerning altitude training of elite male swimming athletes, this study aims to e 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ing load, intensity and body function index es during altitude training an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to rational plan o f training load and intensity for the coach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he art rate of the athletes in the first week among precompetition altitude train ing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e(p

Key words: altitude training; Hemoglobin; blood serum creatine ki nase; blood urea; blood testosterone; body function; aerobic capacity

目前,高原训练已经成为游泳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前所采用的训练手段之一 。有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以调动其机能潜力,达到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1]。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优秀游泳 运动员赛 前高原训练期的心率、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清睾酮(T)指标 进行测定与比较分析,探讨高原训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机能影响的动态过程,为我国游泳运 动的高原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家队优秀男子游泳运动员12人,队员基本 情况如下表1。

1.2 研究方法

本次高原训练为期4周(进入基地适应一周和离开基地调整一周时间不计算在内),有针 对性地加大了体能训练的比例,平均一周的体能训练时间达到了12~15 h。训练初期(第一 周)主要安排了适应性的体能训练。以中小负荷训练为主,强度比较低,但是训练时间和运 动量则明显大于平原训练。这阶段的训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对高原环境的适应。 另外,较长的训练时间主要是调整运动员的心态,为提高训练强度打好基础。高原训练中期 (第二周)较大的提高锻练的负荷强度,训练负荷量基本保持不变,训练内容和手段逐步过渡 到平原时的正常训练状态。这个阶段的运动员已经适应了高原的特殊环境,做好了大运动量 训练的心理准备。第三周有针对性的安排了专项体能训练,重视有氧能力的训练,训练的负 荷量和负荷强度超过了平原时的训练水平。高原训练末期(第四周),调整训练量,使运动员 机能得到调整和恢复,为下高原后的训练比赛做好准备。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 (平均数±标准差)

人数/人 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训练时间/a1221±3.8178±5.13 76.25±4.27

6-8

投稿日期:2009-09-22

作者简介:陈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记录每周的训练总量及训练强度,训练期间每周一测晨起安静心率、抽取清晨安静静脉 血,测定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血睾酮指标。血样采集在早上7点钟左右,运动员 晨起,空腹,12 h内没有进食,每次从肘静脉抽取大约2.5 mL血液加入试管中,静置待取 血清测定。

1.3 测试指标

1.3.1 血红蛋白试剂 氰化高铁溶液;方法:比色法。

1.3.2 血尿素试剂 血尿素化学分析试剂盒由北京中生北控公 司提供;方法:酶动力学法。

1.3.3 肌酸激酶试剂 肌酸激酶化学分析试剂盒由北京中生北 控公司提供;方法:酶动力学法。

1.3.4 血睾酮试剂 试剂盒由意大利Adaltis公司提供。方法: 磁性微粒分离的酶联免疫法。

1.4 测试仪器

以上测试的指标所用仪器有德国EPPENDORF-61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海离心机研究 所产DL-8R冷冻离心机;瑞典BIOEKON磁分离器等。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 1.0软件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各周 之间的各项指标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显著性水平定为P

2 结 果

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前三周心率逐渐增加,三周之间比较皆没有显 著性差异,第四周的心率水平下降甚至低于高原前水平,但经配对样本T检验后知,没有 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周的心率水平与高原前比较有显著性升高(P0.05);第一周和第二 周 的磷酸肌酸激酶值显著高于高原前的水平(P

表2 高原训练阶段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高原前第一周第二周 第三周第四周心率次/min53±3.5755±5.41*56±5.18 5 7±7.8352±3.47血红蛋白g/L 154.73±4.36153.42±5.29155.71±7.36

156.28±7.53 157.58±6.88血尿素mmol/L5.63±1.276.14±1.78 7.32±2.1 9 6.83±1.675.81±1.24肌酸激酶u/L110.43±12.57 142.61±17.39* 153.86±9.34 * 127.48±10.23117.13±11.92血睾酮mmol/l 16.73±5.3219.71±6.4421.52±5. 94 22.37±5.18* 20.23±6.75

注:*表示与高原前比较P

3 分析与讨论

3.1 心率

长期运动训练可使优秀运动员的心率储备增加,安静状态下呈能量节省化状态。本文研 究结果显示:高原训练后心率低于高原前,但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刚上高原 ,运动 员暂时不能适应这种训练和缺氧双层刺激,运动员的心率水平都有所升高并且达到了各训练 周的最高值。在高原训练的调整阶段恢复到较低水平,心率的下降是经过高原训练,心血管 系统对缺氧环境有所适应,血液的供氧能力提高或心肌收缩力量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多,氧 输送能力已产生代偿性增强[2]。说明高原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力储备。

3.2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主要生理学作用是运输机体有氧代谢需要的氧气和物质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并参与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血红蛋白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机体有氧代谢能力。运动员机 能状态较好,身体对运动负荷适应时,血红蛋白值较高,比赛出现较好的运动成绩。因此, 我们常将安静时血红蛋白作为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在低氧环境下 为了有效地摄取氧,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循环血量都会增加,这种变化使氧结合变得容易 增加氧运输能力,是对低氧环境的适应反应[3]。

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上高原的血红蛋白值的总体趋势表现为高一低一高。第一周血红蛋 白呈现降低趋势,可能是因为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反应,同时进行运动训练负荷量增加引 起,机体自由基增加导致血红细胞破坏加强,血红蛋白浓度呈现降低趋势;第二、三周随着 运动训练的逐渐继续,机体对高原环境产生适应,高原缺氧刺激机体造血机能的提高,对抗 了大负荷运动训练对机体血红细胞的破坏,从而使血红蛋白浓度适应性增加;第四周随着运 动负荷量的调整和对高原环境的适应的双重效应,从而使血红蛋白进一步升高。实验结果表 明高原训练对于维持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的血红蛋白浓度具有积极意义。

3.3 血尿素

血尿素作为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一个分解代谢产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体内蛋白 质的分解代谢状况。通常人体在长时间剧烈活动或蛋白质摄人过量时,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会 大大增加,从而造成血尿素的明显增加[4]。所以血尿素在训练中是反映运动量的 常用指标 ,可作为推测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及疲劳监测。高原训练能引起机体合成代谢减弱,肌 肉力量下降,因此应注重促进肌肉合成代谢的特殊营养品补充,以保证最大限度的调动机体 潜能。

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上高原血尿素四周中的变化情况,总体趋势呈现低一高一低,第一 周刚上高原,对高原环境不适应处于高原训练的应激,虽然运动负荷量相对较小,血尿素值 仍然高于第四周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周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加之高原环境的 应激, 造成了血尿素的增加,是四周高原训练的最高值。血尿素从第三周开始回落,表明运动员对 高原环境逐渐产生适应。而第四周的血尿素水平低于第一周和第二周但无显著性差异(P >0.0 5),表明第四周的训练强度的调整和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使得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得到提高 ,对维持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3.4 血清肌酸激酶

血清肌酸激酶是关系到短时间激烈运动时快速合成利用直接能源以及再恢复的重要代谢 酶,它可用于评定肌肉对所承受刺激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间接评定训练强度。运动引起 血清肌酸激酶增高原因是:运动牵拉和代谢物增加使肌细胞通透性增加,儿茶酚胺类物质增 多,组织细胞损伤等。运动强度和负荷量对血清肌酸激酶活性都有影响,一般认为,负荷强 度对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影响大于负荷量,当两者都增大时,其升高最明显[5]。

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上高原的血清肌酸激酶在高原训练四周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低一高一 低。且第一周和第二周的血清肌酸激酶值与高原前比较有显著性的增加(P

3.5 血睾酮

在人体中睾酮促进蛋白质合成,有利于运动能力提高的激素。运动可引起机体血睾酮的 变化,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引起血睾酮变化主要受运动的密度、负荷强度、负荷量、持续时 间等因素的影响[6]。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短时间的大强度引动可引起血睾酮水平 的一直性 上升,但随后就下降,并在4~6 h达到最低点。Brisson等发现受试者以80%的最大摄氧量持 续运动20~30 min,其血睾酮水平显著升高[7]。血睾酮是目前常用的评定和监测 过度训练 疲劳恢复状况的指标。其值高时,是机能状态好,对运动负荷适应的表现,当身体疲劳或对 负荷不适应时其值下降。

实验结果表明血清睾酮值表现出前三周逐渐稳步上升,第三周的血清睾酮值显著高于高 原前(P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高原训练初期,运动员的心率、肌酸激酶显著高于高原前的测试值(P

4.2 建议

高原训练属于一个特殊的运动环境,这就需要对各种身体机能指标和各种影响因素综合 考虑,因此在运动员训练周期中评价运动负荷及机能状态时,应注重各生化指标的相互关连 ,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运动员身体机能对运动训练负荷的应答情况,有利于教练员在进行体能 训练的组织上,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量,加强医务监督,减少伤病情况的出现[ 8]。 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游泳高原训练的研究,加强科研支持,特别是要从上高原之前到下高原之 后要进行全程的监控,为高原训练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支撑,更好的为游泳运动服务。

参考文献:

[1] 洪平,冯连世,尤玲华,等.优秀游泳运动员训练监控研究初探[J].中 国体育科技,2003,39(7):41-44.

[2] 龚惠兰,罗兴华.低海拔及中度高原训练对男子男柔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1):42-45.

[3] 钱风雷,王晨.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成分、血乳酸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 体育与科学,2004,11(6):69-71.

[4] 高欣,刘海平.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的评定方法[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44-46.

[5] 张漓,魏良忠,洪志强,等.中国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特点及机能评定 [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2):200-201.

[6] 武桂新.运动应激与皋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 342.

[7] Brisson GR. Pituitary-grandal axis in exercise men [J].Med .Sci. Spo rts 1977,(9):47.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篇7

【关键词】身体素质专项训练

在小学业余田径训练中,中长跑占较大比重。如何提高中长跑训练水平,一直是体育教师们在训练中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小学训练的特点、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对提高小学生中长跑的训练质量进行一些探讨。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业余训练,总结了一套提高少年儿童中长跑运动员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地理位置及训练条件

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场地器械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制定出合理的冬训、春训、夏训以及适应比赛的计划表。

1、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

我区地处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夏天炎热,春季风沙较大。体育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对少年儿童中长跑运动员制定越野跑、场地跑和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计划。

2、场地器械和学生特点

现在虽然好多的市区、农村学校都修建了塑胶场地,但训练所用的体育器械却是少的可怜。可是北方学生具有先天性的耐久能力,这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说是最有力的先天条件。这个项目对于场地和器械并不需要太高的要求,普普通通的简易器械就能够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越野跑和自然地形跑

越野跑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体育教师可根据学校周边的环境,选择比较宽敞安全的道路进行训练。不断地变换线路,使孩子们经常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另外,北方的沙地很多,教师可选择这些地方根据地形情况进行野外跑训练。还可以在沙地进行兔跳、赤脚跑等项目的辅训练。从运动生理方面来分析,中长跑的速度耐力依靠磷酸原系统供能,而且还更多的依靠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在进行中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必须着重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的能力,这种训练称为无氧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反复多次进行同一练习,在各次重复练习之间安排一些间歇时间,能使身体生理负荷达到较高程度。间歇训练法是严格规定各次练习的距离和强度以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其主要的目的是不让身体各器官功能有足够的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对机体负荷要求高,对发展心肺功能及提高抗疲劳能力效果显著。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中长跑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训练水平差异,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奔跑的距离和间歇时间。

三、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北方的季节适宜在3月中旬以后进行。这个季节孩子们非常适合进行 1000米(80%――90%的负荷强度进行有氧训练)×2;400米(85%――90%的负荷强度进行有氧训练)×5;200米(90%――95%的负荷强度进行有氧训练)×6。相反,一定量的积累也是为提高强度打基础。从训练学角度讲,任何一种训练没有不变的量和强度。当训练的量加大,强度就会相对减少,提高强度就要减少量,二者如同时提高,不但不能提高训练成绩,往往还会导致运动员过度疲劳。而小学训练的特点是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提高运动成绩,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毫无疑问,量是手段,强度才是目的。而突出强度,减少数量,提高密度的训练原则也恰恰适合有一点训练基础、运动成绩并不突出的运动员。中跑的速度训练,中跑属于速度耐力项目,这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速度耐力,也要具备绝对速度。这说明中跑运动员专项成绩也与百米成绩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百米成绩的提高直接促进中跑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训练

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身体素质的力量耐力训练。进行发展力量耐力,常采用中等负荷重量,如最大重量的60%,要求重复次数多或持续时间长。中等负荷可使运动神经细胞不易疲劳,工作的持续时间延长。具体手段可以选用以克服本身身体重量为阻力而发展专门力量的几种练习。如多级跳、单脚跳、跨步跳等跳跃练习,也可以利用杠铃做全蹲、半蹲、弓箭步跳等的负重练习。开始训练时,为避免疲劳与损伤,可先用小强度,再逐渐增到最大负荷的80%或更高些,以达到增加力量的目的。周六进行长距离慢跑,如越野跑、跑公路、跑台阶,跑30分钟左右为好。周日进行调整训练,做些简单、轻快的运动游戏等。身体素质训练主要采取的手段是腹背肌训练(俯卧撑、仰卧起坐、背弓起等);下肢训练(原地高抬腿跑、跨步跑、立定三级跳、单双脚跳等);上肢训练(手持小哑铃前后摆臂、俯卧撑等)。

五、赛前训练

赛前训练是决定比赛成绩好坏的关键,可根据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因人而宜。制定合理的专项强度和运动负荷。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相结合。一般情况下,赛前一个月左右为最大负荷和最高强度的训练周期。比赛前一周或10天左右适当的有一个调整恢复期。在比赛的前一天进行一个400-600米的强度刺激。运动负荷为98%。另外,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尤为重要,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合理,同时教师要加以心理训练。提倡孩子们胜不骄,败不馁,争取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跑出自己的理想成绩。总而言之,中长跑的训练是一项科学的工作,需要通过各种训练方法、手段、综合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教学。如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等全面发展基础上才能够得以提高,不能盲目的从某一方面进行单一的、片面的、枯燥的训练,避免引起学生的厌学和恐惧心理。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训练,训练方式应灵活多变。在训练过程中,还应细心观察,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只有通过正确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科学的实践、不断地探索,才能够总结出更适合学生的实用的中长跑训练方法。

本人常用的一些训练方法供参考:

周二:400米×10――12(85-90%强度)

周三:综合素质练习

周四:越野跑4――6公里(80%强度)

周五:变速跑3――4公里(80-85%强度)

周日:400米×10-12(85-90%强度)

比赛期(约三周)

周一:综合练习

周二:100-200米(或60米)快速跑(85-90%强度)

周三:变速跑2――3公里(80%强度)

周四:慢跑或变速跑

周五:越野跑5公里(80-85强度)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篇8

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的体育教学逐渐受到教育领导者的关注,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也在体育教学的理念与训练方法中提出新的观点。篮球作为一项具有娱乐性和竞技性的体育项目,颇受青少年的喜爱,因此篮球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篮球训练理念以及训练方法的提升对高校的篮球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对高校的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期望对提升高校篮球教学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训练理念训练方法

篮球作为广大高校学生所喜爱的体育项目,不进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缓解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等都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学生体育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高校的篮球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学者必须对篮球训练的理念与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与提升,保证篮球训练的质量。

一、高校篮球训练理念系统概括

(一)周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训练理念[1]

周期性训练是指有周期、有规律的对蓝球进行训练的理念。周期训练又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分为大周期与小周期训练,每个周期都要包括准备、比赛和调整三个阶段。在高校篮球训练中,篮球教练并不是非常规范化的专业篮球教练,学生也并不是专业的篮球运动员,所以,在平时的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或学校中组织的篮球比赛进行周期性的训练规划。针对性训练理念是指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训练基础、训练状态进行了解,注重发挥学生的长处,并在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训练规则与训练内容,让学生有规律、有计划的进行规范的周期训练。

(二)对抗性和实战性相结合的训练理念

作为一种竞技性的体育项目,篮球训练中的对抗性不可忽视,学生必须具有敢于对抗、科学对抗的体育精神才能更好的达到训练目的。在篮球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坚持对抗训练的理念,训练学生在比赛环境中做到快、准、狠,提升篮球技能,达到训练目标。篮球运动的技巧与对抗性主要在实战中体现出来,教师要注意在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实战性的练习,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感受赛场的变化,提升篮球技能。

(三)规范化与定额负荷训练理念

在篮球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篮球技术规范性讲解,学生只有具备基本技能才能在实战中发挥战术作用,学生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规范,避免在实战中出现问题。在规范性训练理论基础上,可以在学生可负荷范围内增加训练的难度与力度,激发学生的潜力与挑战欲望,提升训练的水平。

二、高校篮球训练方法

(一)想象训练法

想象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呈现所学的技能动作,经过多次的想象之后,大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在实际操作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并且能够连贯、熟练的做出动作[2]。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如何利用想象在大脑中增强动作的记忆,一般动作要经过多少次想象训练,以及想象训练方法的重要性等,要让学生重视想象的训练,通过自主的练习,加强对动作的记忆。比如在教授“问旨缟贤独骸币欢作是时,教师对动作进行示范,学生先进行思考与记忆,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想象,将教师的动作在大脑中进行连贯的记忆,经过反复想象之后,进行实际操作,有利于加快动作技术的掌握。

(二)游戏训练法

在体育训练中引入游戏,在增加训练趣味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篮球训练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所要学习的动作要领,并能在实际的操作中练习并掌握。比如在“三步上篮”一动作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平均分成两组,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并针对所要学习的动作设计几个任务,要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完成,两组进行竞赛,教师负责监督与计时,完成任务用时较短的一方获胜,然后进行奖励与惩罚[3]。通过这种游戏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并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他们的合作能力。经过有趣的游戏,学生在无形中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篮球基础动作,并且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动作技能得到多次练习,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引导训练法

引导训练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实际训练中规范学生的动作,调整学生的姿势,讲解动作的要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所学的动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主动练习,创造轻松、积极的训练气氛。比如在练习“传接球”的动作时,教师要通过自身示范、手把手教学等方式耐心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训练中掌握伸臂接球,在接球前双臂要保持恰当的角度等动作要领,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做试验等方法,消除学生对动作的疑问。在训练结束后教师要对所教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教学内容。

三、结语

在高校篮球训练中,教育者一定要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采用科学、有效的训练理念与训练方法提升学生的篮球技能。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身体特点进行科学规范的训练,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练习,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赖义森.高校篮球训练理念以及训练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3):27.

[2]王添.高校篮球教学及训练方法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18):156-157.

上一篇:实训中心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会计记账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