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指导教师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9:19

实训指导教师总结

实训指导教师总结篇1

关键词:实训老师; 职责; 任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66-001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实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指导教师是实践性教学的引导者,实训教学指导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实训的质量。为此,实习指导教师能否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是个关键。

高职高专学生在上课实训中,技能培训中,实习中等环节,都离不开实训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素质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工作责任心的大小,是学生实训能否取得良好实训效果,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因素。学生这种实践活动技能的获得必须是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实践活动氛围所提供的辅助条件下去完成,否则,将是事倍功半。本文主要对实训指导老师的标准,指导工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实训指导老师的标准

随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深入开展,对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高专实训老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

实训指导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师德修养,具有参与教学实训指导的志愿和责任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协调组织的能力等。

2.教育素质

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熟悉实训教学全过程,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指导教学能力。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有学生立场。学生是个独立人格的人,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愿望。老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智慧的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要有学生立场,要尊重学生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特点,接纳学生的错误,不应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3.知识能力素质

掌握实训科目课程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握实验、实训课堂秩序,创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掌控素养;具有课堂语言表述、板书规范等教师基本素养。只有实验、实训教师具备了“理实一体”的基本素养,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课堂,创造多彩课堂。只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专业课,从而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课水平。

二.高职高专实训指导老师的职责

1.做一个准备充分的实训老师

高职高专实训指导老师必须具备现代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对所有的仪器设备性能了如指掌,具有创新能力,能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指导学生钻研探索。具有根据教学大纲,研究实验、实训课程教材,设计实验、实训课程教案,明确重点难点等案头素养;具有熟悉实验、实训教学规律。同时,还要准备给学生上好安全课,安全生产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防范知识,事故预案等。

2.做一个循循善诱的实训老师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实习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工作是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就要针对劳动对象的特点,科学地运用教育艺术,才能造就出合格的人才。由此可见,实训指导教师的劳动既有科学性,又有创造性、艺术性,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做一个善于总结的实训老师

实训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从理论到实际,从而让其有动手的能力。作为实训老师,就要在每日观察学生的表现,总结出学生“差”在哪里,找出原因所在,从而总结出多数学生易范的错误和问题,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

三.高职高专实训指导老师的主要任务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能干、会干”的特征,决定了实验、实训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应有地位。同时,实验、实训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也有其明确的主要任务。

1.是理论知识的验证

这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一般是指导今后实践课程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点,是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实验、实训教师承担着理论验证、正确引导的责任。

2.是专业技能的示范

职业院校学生是在“一无所能”的情况下学习技能的,实验、实训教师规范的技能示范至关重要。实验、实训教师一般具有本专业的技能,胜任实验、实训课技能演示的任务,担负着技能规范的责任。

3.是专业技能的传授

技能示范是基础,技能传授才是根本的任务。实验、实训教师在实验、实训课上应较好地把握课堂中心任务,切实履行“传授”的职能,“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担负起“师范”的责任。

四、需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

1.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内涵

所谓形式,就是教学计划、实验报告、课时进度、作息时间等等,这些必须要做好,但是内涵是每个学生都能从实训中把知识变为技能,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实训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带了一期实训,所有的该完成的形式都完成了,而忽视这个内涵,则没有达到实训的效果。

2.忽视生产性实训与模拟实训的区别

生产性实训是实际到生产的地方去与操作员、工人一起实际工作,它的特点是“一切都是真的”。而模拟实训一般是在实操教室进行,与实际生产不同的是,它的特点是“一切都像真的”。作为实训老师,在两种不同的实训开展时,要把握好生产实训与模拟实训的区别,从而区别对待。

实训指导教师总结篇2

关键词:教师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工程训练

作者简介:丁政(1965-),男,湖南衡阳人,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于兆勤(1960-),男,山东招远人,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7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加强校内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实现国家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于创新”的工程训练教师队伍,必须按照《纲要》提出的“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的要求,改革目前国内高校缺乏针对包括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在内的实验实践课教师评价体系,且现有教师评价体系缺乏考察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的现状,构建或重构与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评价体系。

一、改革思路与目标

1.评价内容

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把工程训练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在德、能、勤、绩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把教师承担的教学时数、教学质量、教改创新、教学科研成果、实验室建设、师德师风、团队精神等都纳入教师评价的范围。避免只重视业务能力,而忽视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的现象,尤其要注意体现教师在“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在制订具体的评价指标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适合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具有公开性、规范性和可比性,同时具有竞争性,不宜过高或过低。(2)完整独立性原则——评价指标选取要系统全面反映上述评价内容,同时要保持相互独立性。(3)易操作容错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简洁明了,以保证评价过程易操作,即使在所得到的信息不完备或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4)动态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应随着评价主体、对象、目标等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强化导向与激励作用,使得评价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工具。

2.评价方式

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要尽可能排除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给评价带来的不公正,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实事求是。要尽可能避免教师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考核轻评价、重结果轻反馈”的现象。论文不只看数量,更要看水平。对于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而言,要注意添加对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评价项目,还要强化对其教学过程的评价。因为工程训练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相比理论课,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学态度和方法对教学效果有更大的影响。

3.评价主体

要建立管理者、督导、同行、学生及其本人共同参与的360度全方位的评价制度,以便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取得更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应重视教师主人翁精神,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作用。教师自评的过程,既是教师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对他人评价自己结果的理解、消化、反思的过程。让教师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把评价过程作为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督促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思考、多调整、多积累、多交流,及时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创新点并予以发扬,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点并加以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4.评价反馈

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激励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以实现自身及学校的发展目标,因此,必须做好评价结果的反馈环节,为评价双方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理想平台,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激发教师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多渠道地反馈信息。通过反馈,一方面,教师能够听取并充分理解评价者为他们提供的评价意见或建议,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评价者也可以认真倾听教师的声音,充分了解教师对评价的意见、看法和希望,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遭遇的困惑,更全面地把握教师状况,把握影响教师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根据组织需要、教师个体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作出个性化评价,帮助教师协调好组织期望的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的关系,帮助教师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真正实现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以上改革思路与目标,本文将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分解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部分,分别编制了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指标表(参见表1和表2)。对于评价表的编制和评价体系的实施有以下补充说明:

第一,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发展性。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作出适当的修改和调整,赋予合适的权重,设计出对应的评价表来实施。被评价者课程开始前,管理者应将评价表、评价安排,以及课程(训练项目)大纲、教案等相关资料发放到评价主体手中。必要时召开说明会或培训会,让评价主体充分了解评价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熟悉各项评价指标。

第二,为使管理者、督导、同行教师等做好形成性评价,应预先设立好相关的听课制度,要求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到被评价教师教学现场听课,课后通过个别沟通或座谈会形式,及时与被评价教师进行交流,听取教师的自评和解释,并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其及时作出调整或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此时评价表中可只填写意见和建议,而不填写具体评分;待学期结束后评价主体再就被评价教师的总体表现对每项指标打分并给出最终评分后递交,以便用于总结性评价。

第三,学生评教可以由班干部或由学生自己选取代表来评价,集中反映意见,以提高评价效率;当然那些想表达个人意见的学生也可以很方便地获取评价表随时参与评价。每学期管理者应至少召开一次学生评教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以弥补单纯书面评价的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实施学生评教的办法是将网上评价系统作为成绩查询系统或选课系统的前置系统进行强制性评教,这种评价方式固然能带来一些便利,但学生非常被动地参与评教,其认真度和可靠性存疑,而且这种事后评价并不能及时带来教学质量的改进。这种方式尤其不适用于评价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因为学生在工程训练过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的指导教师不同,同一项目不同学生的指导教师也不一定相同,加上现在不少学校工程训练采用分散式教学,时间跨度大,等到期末考试后,学生可能早已记不清当时的教学情况了。

第四,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每学年末,以综合的评价指标对被评价者进行的总体评价,为决策者作出教师岗位聘任、评优、晋升等一系列重大决定提供依据,具有奖惩性。表2给出的总结性评价指标中刚性指标居多,以尽可能排除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给评价带来的不公正;其中教学工作量、教师形成性评价等与日常教学指导直接相关项的合计权重应在70%以上,以凸显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应以教学为重的导向;加入“突出表现与过失”这一偏柔性的指标,为的是补充反映其他评价指标中未能反映的教师正面或负面的行为表现,强化对教师思想品德、工作态度方面的评价,从而真正实现从德、能、勤、绩各方面全面评价教师的目标。“突出表现与过失”项一般应仅涉及教师中的一小部分,由管理者、督导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依据事实按相关规定评议后审慎确定涉及的教师及分值。

第五,总结性评价每项评价指标都应先行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评分办法和标准细则,并让每一位被评价教师完全了解,以确保评价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例如教学工作量评分时可先核定最低要求工作量,达到该工作量得30分,而达到学年最高工作量者得40分,由此可得出工作量与评分的线性关系,再据此按每位教师教学工作量推算出其该指标的评分。这样所有完成额定工作量的教师评分相差不会超过10分;这就可以让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高教学工作量的教师,仍有可能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来弥补以取得适当的总评分,避免“重数量轻质量”的导向。

第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评价信息误差。评价过程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评价者故意压分或给人情分,或是统计错漏等,都会造成评价失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评价信息误差的出现。对那些偏差较大的数据要进行复查和更正,甚至删除。为此,除了要做好评价前期准备工作、管理好评价全过程外,还要利用好事后调控。例如在最终的评价形成之前,考评小组应与被评价教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告知其评价的初步结果,听取教师的自评、申诉和解释。对于得分值偏离均值较大的教师,要通过收集多方信息来印证,避免偏听偏信。考评小组尤其要重视与那些评价靠后的教师进行交流(绝非批评),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不足,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评价工作不走过场,真正达到评价目的。另外,要建立评价申诉机制,例如设立校级申诉受理机构,给予那些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教师一个申诉的途径,使被评价者可以通过申诉,澄清事实,找回分数,确保评价的公开、公正、公平。

三、教学小组团队评价

工程训练指导教师通常按训练项目分成若干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数名教师分别指导不同学生进行同一类项目的训练。因此除了对教师个人进行评价外,还有必要参照上述评价指标对教学小组团队进行评价,如设立“实验室管理与安全奖”、“教学质量奖”和“教改创新奖”等奖项,对达到标准的教学小组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此时教师个人的胜任力水平和表现将影响到所在教学小组的整体评价和利益。因此,对教学小组团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之间相互督促与协作,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以共同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有利于学生统一接受到高标准的训练指导。对教学小组团队评价也是考核教师个人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谢新伟.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J].人才开发,2009,(1):23-24.

[2]李荔.高校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9):40-42.

[3]童幸生,刘义.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多元化探索[J].教育探索,2011,(7):89-90.

实训指导教师总结篇3

【关键词】 “1+1” 主讲教师 实训指导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专业实训课是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浙江省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推进,更多新设备、新技能被引入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中网络设备的应用、综合布线技能等,这就对专业实训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校专业实训课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下述三个问题:教学用设施设备数量不足,导致无法在同一时间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班级学生数多,计算机专业每班学生数近60人,无法在课堂实训环节中兼顾每个学生,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在计算机专业实训课中实施“1+1”双指导模式,前面的“1”指主讲教师,后面的“1”指实训指导教师,“1+1”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新引入一位实训指导教师,由两位老师共同执教一堂课,这位新引入的实训指导教师,即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

2.课题研究的意义。在我校实施计算机专业实训课”1+1”双指导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解决由于班级学生数过多造成的老师无法兼顾问题,通过引进企业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教师,配合学校教师进行教学,可以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轨的问题,真正使我们的技能教学与企业挂钩,从而提升学校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二、概念界定

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表现教学过程程序性的一种策略体系。

“1+1”双指导教学模式是指由两位教师共同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工作。“1+1”中的第一个“1”代表主讲教师,由本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主要负责把握实训课程的总体安排,设定学期课程计划容和教学安排;在课堂中担任主讲的角色,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第二个“1”代表实训指导教师,充当技术专家的角色,由本校实训教师或是企业专家担任,主要任务为配合主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主讲教师开展实训活动并且就行业规范、施工安全等方面开展指导。

主讲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的分工,但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又要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配合,共同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及职业道德素养。

三、“1+1”双指导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1+1”双指导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分别是教学目标1+1、教学条件1+1、教学过程1+1、教学评价1+1等。

1.教学目标“1+1”。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中职课改下,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包括实践性思考判断能力、运用身体完成具体职业任务的能力,也包含了要完成具体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态度和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为此,双指导教学模式中的双教学目标中,“1”包含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及基本技能;另一个“1”包含在特定职业环境下,学生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是工作态度及工作能力的体现。当学生共同达成双教学目标时,就实现了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这个总的教学目标。

2.教学条件“1+1”。“1+1”双指导教学模式需要在满足了各种条件因素下,才能发挥效力,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目标。主要的条件因素有师生因素、环境因素及策略因素等等。

⑴师生因素。针对教学与企业脱钩的情况,“1+1”双指导教学模式中的教学主体由两位教师组成。一位为我校计算机专职教师,另一位为我校实训指导教师或是相关行业专家。由于我校专职教师熟悉教育规律及学生认知规律,故在双指导教学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行业专家由于熟悉行业中的各技能要求,处于辅助地位。

由于我校每班学生数额比较大,学生个体差异也较大,故在一些实训课上,将采取分班教学方法。

⑵环境因素。为了配合“1+1”双指导教学模式的开展,我校在实验楼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实验教室。一种为多媒体教室,一种操作教室,另一种为集理论、操作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教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影响教学模式的效率的另一个环境因素是时间因素。根据教学中所选择的不同场地,将教学时间设计为全课、半课和课后这三种。

⑶策略因素。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我们在实训课中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教学策略: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导入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等等。在“1+1”双指导教学模式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结合两位指导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综合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1+1”。结合“1+1”双指导教学模式中,两位教师的不同角色作用以及课程的特点与需求。我们设计了三种教学过程,一为分班式授课;二为合班式授课;三为混合式授课。

⑴分班式授课。 在以往的技能操作课中,教师的授课过程基本是由边讲要点边操作,而学生或是先听教师授课再自行操作,或是跟着教师边听讲边操作。这类方法看似很符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论,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因此在某些实训课中,学生不能做到有效的听课。这是因为一则学生太多,相互影响导致听课效率下降;二是因为实训器材导致学生的分心。

故,笔者考虑是否可以将一个班级同学分在两个实训场室开展教学活动。每半个班级的学生都要经历先进行理论学习的环节,然后进行技能操作的环节。理论学习的环节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要点的学习;而技能操作课由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开展实训活动。

可见,分班式授课比较适合的课型是新课。采用以上授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每一个技能的掌握程度。

⑵合班式授课。 当学生掌握了各个技能后,需要进行综合练习。此时,可以采用合班式的授课方式。由主讲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参加,在同一个实训教室进行。一般的授课流程为:

步骤一:项目说明。由主讲教师说明本次综合实训课的项目,分解项目内容。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要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利用PPT展示,将资料共享等。此时,实训指导教师在教室中巡视,个别提醒同学们要专心听课。

这一步骤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每一位同学完全理解项目内容,明白项目流程及其中的关键技术。

步骤二:完成项目。由实训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此时,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将同时在教室指导学生操作。整个教学环节以实训指导教师为中心,主讲教师为辅。

这一步骤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多数学生可以完成项目。同时,实训教师要通过巡视、观察,总结出学生在这个项目中技能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在操作中实时的向学生提出来。

步骤三:总结、点评项目。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由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分别对学生的项目做出点评,并且总结这次项目完成的情况。

⑶混合式授课。 分班式授课时将一个班级分为两个班级开展教学,每次教学时间为一次课,适合于教授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列。当需要教授一个技能点时,组班形式为先合再分或先分再合。在一次课中,合与分的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导致课堂次序过于混乱。故要结合课程的需求,设计好合与分的时机。

4.教学评价1+1。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计算机实训课中,从评价的时机来考虑,有课内评价及课外评价两种评价方法。课内评价,主要在课堂中进行,是对学生某一个特定环境的评价,可能是某一步操作,也可能是学生某时的学习状态等等。课外评价,主要在课堂外进行,是对学生完成某一个项目的总结与评价,意在肯定学生的能力鼓励其继续发展。从评价的媒介来考虑,有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及网络评价等几种类型。口头评价是指在任何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或提出问题。书面评价是指两位教师通过学生书面作业,给出的评价。而网络评价是针对有些可供网络展示的作品,两位教师分别通过网络评价进行的评价。

四、实践成效

1.学生受关注度提高。在传统的由一位教师教授多个学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是有局限性的。实施了1+1双指导教师后,由于课堂上的教师人数增加到2人,经过分班,学生人数减少一半,让学生感觉到受老师关注程度提高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提问的次数,一对一指导的次数大大增加。

2.课堂问题及时解决。以往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多学生的问题由于一个老师精力有限而不能尽可能的解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笔者采取了由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但是这样操作会导致这位小老师没有足够的时候完成自己的项目。实施了1+1双指导教师后,由于有两位老师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3.项目完成度提高。实施1+1双指导措施后,由于有了教师的关注、答疑解惑和技术支撑,课堂任务完成的人数大大增加了,课堂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的人数也有了明显增长。

参考文献

1 乔伊斯等.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2.1.1

2 黄静.浅谈中职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3 邱永渠等.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

实训指导教师总结篇4

按企业的标准和流程来实现高校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目标,让企业的要求、企业的模式、企业的技术走进软件工程实训课堂。在企业实际的需求和项目开发模式基础上,使学生建立软件工程意识、提高软件工程素质、增强软件项目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培养能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IT技术人才为目标,引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组织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充足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在企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企业实践的特色,实训指导老师要在软件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要求;了解企业不同项目开发的平台;了解企业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收集企业允许公开的组织过程资产。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软件工程实训的课程大纲、课程章程、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平台和文档的定义、软件开发过程和工具的选择、项目管理的实施等。为达到实训课企业化的目的,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在调研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标准进行实验室软硬件平台的构建,包括应用软件企业的实际开发环境、项目管理环境、版本控制环境。

2)规范软件工程过程和项目管理过程。以PMBOK为指导,严格按照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过程进行,规范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工程思想。

3)校企合作,团队合作。在指导教师层面,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构建了由企业导师、项目管理人员、开发人员、有测试专长的老师组成的PMO,实时为各小组进行远程和现场技术支持;在学生层面,以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为参考,任命各小组的项目经理,并且赋予项目经理一定的权限。

4)激励机制。将实训课程提升到项目的级别,定义实训课程的里程碑,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估,公布绩效信息,公平公正地给予团队和成员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方案的实施流程

实训课程在企业实施的内容上要具有可行性,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实训内容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成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实训教师除了按企业项目的标准和流程要求指导学生,还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技术,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制订一套适合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将探索的中心定位在如下几点。

1)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软件工程方法论。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先行课,学生对软件工程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止步于感性的认识,在不同类型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灵活应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论是值得探索的。

2)探索如何在学校实验室构建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学校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是以教学和科研为出发点构建的,如何在实验室的环境下,搭建可以同时支持不同规模和类型项目开发的平台,保证学生在实训中掌握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也是值得探索的。

3)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规范的项目管理是软件项目成功的保障,因此,国内外的软件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每学期都有实践课程,由于课程类型和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很少在实践课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软件工程实训有不少于四周的时间,教师如何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和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是值得探索的。

4)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教师队伍及学生的组织结构。任何的项目开发都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实训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不能简单的靠一个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学生也不能简单的分几个小组。因此,如何构建企业指导和校内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如何根据学生的类型成立团队是值得探索的。

5)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期间需要的项目文档,构建团队的组织过程资产。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项目文档,软件项目的国家标准就对软件项目开发所需要的文档进行了定义。如何在实际的项目中进行对国标规定文档的裁剪是值得探索的。

基于以上五个探索要点,实训指导老师可制订如下的项目实施流程。

1)启动过程:制订实训章程,至少包括制订基本准则和确定实训项目。其中,基本准则包括如下几点:

(1)遵守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

(2)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各项目组组长负责该组成员的出勤管理,组长每周五将汇总情况上报指导教师;

(3)各项目组必须保证每天有半个小时的项目例会时间(可以采用网络的方式),组长指定相关人员做好例会记录,因特殊情况而缺席的人员,必须有辅导员签字的请假条;

(4)每天课程结束之前,项目组组长将团队版本库上传给指导教师。实训项目指在深入软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和企业指导教师互相配合,将企业实际项目裁剪到120人/天的规模,根据实训人数确定可选项目的数量。

2)规划过程:制订实训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进度计划、质量计划、验收计划等。管理计划指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过程中项目范围的变更处理、人员变更、时间管理、风险管理等作详细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指为了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团队合作以及公平的绩效和考评,我们给所有参与实训的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学生分配不同的权限和责任,形成由PMO项目管理办公室(学校和企业老师)、指导老师、团队经理、团队成员构成的四级项目人员结构。进度计划指将四周的实训时间,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定里程碑,各里程碑要进行评审验收。质量计划指确定要验收的项目文档和评审的节点等。项目文档指确定各团队要提交的项目文档,至少包含项目合同、项目的需求管理计划、需求文件和需求跟踪矩阵;项目范围基准;项目进度管理计划、项目进度基准;项目质量计划;项目配置计划;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风险清单;项目沟通计划、设计报告、变更记录、例会记录、用户手册、项目总结报告。评审节点指结合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订相应的评审节点,给出评审结果和相应的调整措施。验收计划指给出实训考核的标准和方法流程。总的原则是面向过程的考核,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根据每个同学在团队中的角色进行任务的分配和考核。

3)执行与监控过程:按照规划阶段制订的计划,指导各团队的项目执行,在质量评审基础上给出各团队的调整措施,确保各团队所做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4)收尾过程:完成各团队的考核工作,进行实训组织过程资产的归档及实训总结。按照上面的实施流程,不断总结和优化软件工程实训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

结语

高校大型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的方案要以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科的专业特点,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和标准。通过理论学习结合企业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从工程分析、工程设计、工程应用、工程管理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训指导教师总结篇5

一、新授课模式及解读

1、模式:

学案导读——思考体验(学生)——合作探究(生生、师生)——迁移应用(巩固训练)——反馈矫正——归纳总结——作业布置。

2、解读:

“思考体验”是指学生自主探究的阶段,导学案中应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层次性、连续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wWw.133229.Com

“合作探究”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互补,也有教师对学生的点拨释疑、障碍排除、顺畅思路,是一个师生互动、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语言宜具有启发性、凝练性,不要过多包揽,要给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归纳、去总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成功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复习课模式与解读

1、模式:

订制目标——精读凝练——精讲发散(举一反三)——精练提升——反思构建——回测检验。

2、解读:

“订制目标”是首要的环节,本节要复习什么、训练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要科学合理,不能想当然、随意化;而精读凝练之“精”之“凝”是有重要意义的,复习课不是新授课,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知识的概括、总结和提高,“读”的是重点难点,“练”的是关键环节,不能搞“题海战术”、“鸟枪法”盲目训练。

“精讲发散”则指的是教师针对所复习内容而精心选出一部分富有启发性、创新性,能够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典型例题加以讲解,让学生体味个中道理、诀窍,从而启迪学生思维,举一反三,振聋发馈,以一带十,触类旁通。

“精练提升”环节要求教师精选习题,让学生训练思维、训练能力,在训练中加深理解,在训练中巩固提高。

“反思构建”更是一个不可省略的环节。构建主义的教育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为主体、通过教师指导来主动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的过程。教师可以把学生喂饱了,却无法替学生消化了,更无法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务必让学生通过反思内化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回测检验”不是指当堂就做,它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的总结检测,要前挂后连,以防止复习中的知识回生问题和顾此失彼问题。

三、训练课模式与解读

1、模式:

明确目的——精选习题——科学组题——规范答题——强化训练——检查指导。

2、解读:

“训练课”,许多人的理解往往就是发下题目去让学生做做了事。其实里面还具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推敲的。譬如说“明确目的”,你为什么要选这些题目,你想通过这些题目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得做到心中有数,不是什么题都可以选的,不是选什么题都行的。再谈“规范答题”,这里面既有书写规范、步骤规范,这都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要有做题方法规范,这是抽象的但又是实实在在影响着答题质量的内存的东西。譬如说如何“审题”,如何“找角度突破”、如何使“思维联贯”等等,都需要教师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日常体会去指导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去提高。再就是“检查指导”,“训练课”不能是“信马由缰”、“放羊式”的教学,训练的过程要受到教师的严格控制和指导帮助,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层次训练,比如说设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进行分层次教学,不能搞“一刀切”,同时也要训练答题的速度和质量,让学生在训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方法与技巧,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

四、讲评课模式与解读

1、模式:

找准错点、圈定目标——围绕考点、敲定重点——分层评点、个别指导——典题精讲、迁移训练(变式训练)——总结反思、错题

2、解读:

许多老师认为,讲评课就是老师大讲特讲,把所有的错点统统讲完就放心了。其实不是这样,错点应该找出来,可是讲什么、不讲什么、讲多讲少,还是要认真研究的。那么依据是什么呢?一是错题率,二是错题所处地位,三是学生的层次。有的讲有的不讲,有的粗讲有的细讲,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同时跟上迁移训练也称变式训练以巩固思路,千万别讲完了了事;另外也务必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有消化巩固的空间,并指导学生对一些典型的错题进行认真反思、总结、整理,并写上一句做后感,以作为再次回顾时的思路导引。

实训指导教师总结篇6

统一思想,明确目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考察在校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竞赛,是检验学校办学能力的高水平竞赛,同时保证参加大赛的同学能通过大赛这一平台有所收获和进步.指导教师通过比赛积累经验,实现比赛在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以赛促管、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组织过程分为宣传、动员、报名、培训、筛选、强化、竞赛、奖励、总结.赛前准备包含赛前组织和赛前培训.赛前组织包括人员组织、经费组织、设备与耗材组织,赛前培训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高强度模拟训练,赛前精心准备是竞赛成功的一半,让每位指导老师和同学在电子设计大赛赛前、赛中、赛后都有所收获.

1.1赛前组织

1.1.1人员组织

学校成立电子设计大赛领导小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轮流隔年举办一次,领导小组是常设机构,负责电子竞赛组织、管理、协调工作.电子设计大赛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学校教务处处长和相关学院院长共同担任,办公室主任由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担任.办公室设在实验中心,负责处理大赛日常事务,成员包括指导老师、实验员及大赛相关人员.电子设计大赛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部门协调和政策落实和大赛组织和宣传,负责参赛人员管理和学生培训,负责赛前制定培训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负责与赛区组委会联络和大赛专项经费管理,负责元器件及耗材保管、整理、发放、采购和培训竞赛场地管理,负责培训竞赛后勤保障和学生管理.电子设计大赛人员组织包含指导老师的组织和参赛学生的组织.强有力的指导老师团队是电子设计大赛取得成功的基础.随着技术发展,大赛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题目更加新颖贴近生活,包括电源类、控制类、无线收发类、仪器仪表类等,涉及电子技术各领域和方向,对指导老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导老师需要精通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精通51单片机和熟练运用CORTEX-M3嵌入式系统、CPLD/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攻坚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指导教师团队给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特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参赛学生是大赛主体,加强宣传,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大赛,同时保证竞赛质量和水平,经选拔合格或任课老师推荐才能正式报名参加.大三学生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强于大二学生,选拔时以大三学生为主,适当选取大一、大二学生保证后备力量,组成电子设计大赛参赛队伍.通过学校宣传、领导小组动员、辅导员讲解,使参赛同学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电子设计大赛的意义和目的,对就业和成长的帮助,调动学生竞赛积极性和热情.

1.1.2经费组织

电子设计大赛经费使用原则:预算清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合理使用,厉行节约,保证运行,各项开支在预算内完成,开支与预算一致.经费来源分为学校年度预算和校内部门筹集,用于电子设计大赛基本运行和指导教师课时补贴.基本运行包含报名费、管理费、电子元器件及耗材采购添置、竞赛期间餐费及其他杂费.指导教师课时补贴指赛前教师培训课时费、竞赛期间指导教师补贴.电子设计大赛经费不含教师差旅费和竞赛获奖后学校发放奖金,赛后根据政策另行拨付.

1.1.3设备耗材组织

大赛设备耗材专人管理,专人采购,统一分配;培训类耗材由培训教师提出计划统一采购.

1.2赛前培训

电子设计大赛赛前对学生的培训是学生提高的重要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历年竞赛内容和特点,结合自身特长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大三学生知识相对全面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差,没有系统设计经验,知识点孤立难以将各门课程融合到一起,大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认识片面,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做出个性化的培训与辅导,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培训分两个阶段,时间5~6周.第一阶段(3~4周)采用集中授课与实际制作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阶段(2~3周)采用三人一组半开放自主设计的方式.第一阶段包含模块电路分析、设计、调试、制作、参数测试、基本仪器使用及报告书写,对往届比赛重点模块电路进行有针对性专题讲座和制作.重点模块有电源电路、信号调理与运算放大电路、传感器与微弱信号检测电路、信号发生电路、通信电路、电压与频率转换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人机交互电路、数据采集电路、驱动电路等.设计报告内容包含:摘要,叙述核心技术、实现方法与发挥;系统设计方案,叙述方案选择、系统结构、实现方法;硬件电路设计与分析计算,叙述硬件电路原理、计算、设计与实现;软件设计,叙述软件程序思想、流程、实现方法与重点程序;测试结果与分析,叙述测试仪器、测试方法、测试结果、数据分析;总结与展望,总结题目完成情况、存在问题与展望.第一阶段使学生掌握基本模块电路,对电子设计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具备冲击奖项实力,指导教师对这部分同学重点关注,毕竟指导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拿奖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第二阶段3人一队进行赛前热身.按比赛要求自主设计,锻炼同学们系统分析与设计、制作与调试、参数测试、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每队由3名同学自愿组合组成,1名同学负责软件编写,1名同学负责硬件制作,1名同学负责报告撰写.实际比赛有很多突况需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应对、共同解决.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以往题目特点、内容和难度自行设计题目,也可以直接选择往届典型题目.第二阶段模拟训练展现了各队水平和能力,也暴露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根据每队实际情况进行赛前辅导.

2赛期管理

比赛前2~3周,组委会发放比赛用单片机和开发平台,提前让参赛队熟悉开发环境,赛前一周公布本届电子设计大赛可能用到的元器件测试仪器,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公布元器件清单估计本届比赛可能出现的题目和用到的模块.指导教师对器件进行分析,列出本次大赛可能用到元器件详细清单,交器件管理员清理汇总,不足部分立即准备和采购,采购应确保器件质量,排除器件质量问题带来的故障和干扰.参赛队在赛前调试好竞赛场地仪器设备,查看元器件清单结合指导老师分析对新器件和不熟悉模块进行搭建与调试,为比赛正式开始做好准备.4天3夜的电子设计大赛开始后,第一天选择题目、设计方案与具体电路,领取元器件及耗材,不足的元器件汇总立即采购.第二天完成软件编写和部分模块电路搭建.第三天完成软硬件联调和报告书写.第四天完成参数测试,有能力的同学完成发挥部分设计.

3赛后总结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的科学管理,但也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高校以拿奖为目的,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学生受益面太窄;指导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压力大,有能力的教师愿意搞科研不愿意搞竞赛,缺乏制度上的规范和鼓励;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成了学校与学校指导老师的比赛,甚至指导老师直接代替了学生直接参与比赛;但无论如何最终学生是比赛的最大受益者.

实训指导教师总结篇7

一、教学常规力求规范到位

1、强化单元备课,规范学习目标

在经历了去年一年建立单元导学训练体系的基础上,教研室进一步明确单元备课的要求,从整体着手,结合导语、泡泡语、连结语、课后题、我的发现等教材内容,明确每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提炼、归总出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正确、全面地制定学习目标。

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材分析时,各年段教研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性的要求,强调从三个维度去思考——

1)、与字词句有关的基础知识目标

2)、朗读、默读、背诵等基本技能目标

3)、通过什么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4)、领会表达特点和效果等写作方法上的目标

5)、落实本组训练目标(重点训练项目)

6)、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情感,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重视作业书写,评改习作有效

根据学段的不同,我们对作业的指导、批改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低年级注重书写规范率的保证和提高,重视教师的课上书写指导;中高年级强化习作批改要有眉批和总批,批语凸显针对性和指导性,进一步强调和规范二次修改。各校均采取有力措施,以保证学生作业质量。民生大街小学的多元化作文评改、舜耕小学的个性化作文集的使用,南上山街小学的撰写习作提纲,从整体上激发了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质量。

3、完善资料建设,用足教学平台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各学科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料库,使网络教研落到实处。语文学科就单元导学体系、精品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的上传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由语文主任把关审核,根据教材进度提前一周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老师们提供了共享的空间,择优而学。

二、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1、新苗教师培训,多渠道高起点

开学初,教研室明确提出培训计划,给新教师更多学习的机会,以期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听省评优选拔课、区首席教师风格展示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引领新教师学会评课、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教研员下校广泛听取新教师的随堂课、研究课、同课异构课等,指导新教师深入解读教材,规范上课。通过新苗赛和赛后总结会,从备课、上课、听评课、随笔札记总结等角度,全方位进行指导,并且提出具体要求。使新教师学有方向,做有方法。

2、乡镇教师培训,理论实践结合

本学期的乡镇培训工作重点是扶持七贤学区。借助首席教师风格展、支校交流课、新教师研究课、送课下乡、送教研下乡等活动,扎实落实乡镇教师的培训。因为培训活动落实有效,新苗赛中三位七贤学区的教师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文庄小学的董蕾老师在区新苗赛中综合考评成绩优秀,被评为了语文学科“教学新苗”,并且在区业务校长支校总结会上上了展示课;后魏小学的张琳琳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在新苗总结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龙小学的吕洋洋参加了区首届讲述大赛。

3、骨干教师培训,关注教材研读

加大对教材研读的重视,请江老师为全区骨干教师进行教材研读培训,辐射到全区。将课标要求与具体文本相结合进行学习和培训,明确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关注学情分析,梳理教材重点训练项目,进行现场教材解读、课标学习论文大赛。一系列的培训使骨干教师提高了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完善深化了对课标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语文素养。

三、专题研究提高教研能力

1、部级课题引领,研究走向深入

我区三所实验学校承担了部级课题“单元整合 比较阅读 拓展训练”的研究。老师们深入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且以理论指导具体课堂教学,深入研读教材,精心选取一组教材进行解读和设计。在几次三番的商讨中确定设计方案,并且进行试教。通过近一学期的深入研究,该课题实验学校在阶段性展示中均有质量较高的成果展示。课题总负责人江老师针对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存在的困惑,提出了具体而操作性较强的建议。相信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各校思路更清晰,研究更有效。

2、中心组活动有专题,提高教师思考力

在阅读了关于读写的相关理论之后,中段中心组确立“读写结合”活动专题,老师们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挖掘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系统梳理出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明确设计意图,进行读写指导,切实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3、联校教研组有主题,解决问题求实效

各联校教研组详细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根据学区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确立研究主题,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们结合具体课例和专业理论学习研讨,从教材解读和各年级教学策略研究入手,让联校教研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四、活动比赛深化教学研究

好课需要打磨。这个打磨的过程就是深入解析教材,发掘文字背后的内容、情感、内涵和表达的过程。借助“省评优”“市乡镇研讨”“区新苗赛”等活动平台,各参赛老师在比赛中磨砺自己的意志的同时,也在磨砺自己的课堂。经五路小学李雅老师获得省评优一等奖的好成绩;罗而小学的陈萍老师获市乡镇研讨优质课奖;有七名老师喜获市中区语文学科“教学新苗”。

五、听评课讲座跟进,服务与指导并行

实训指导教师总结篇8

1、下移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方式,突出培训,体现参与和合作

校本培训是教师进校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原则、有组织地开展培训。 校本培训强调了培训的起点和归宿将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自身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问题的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行为主体,不是别人,而是学校和教师自己。实践主体的变化,使校本培训必须下移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方式,建立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培训运行机制。而教师进校工作重心的下移,就能促使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找准位置,明确职责,从指挥者、评价者、管理者和检查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和引领者,因为对于校本培训的实际问题,感受最深的是一线教师,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只有参与问题的研究,才会从教师那里受到启发,受到生动的教育,才能对存在的问题有切肤之感。在亲身参与培训的实践中,对于校本培训中的实际问题,才有可能同教师共同解决。所以,只有放下架子,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才是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有所作为的根本途径。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做好研究,首先要将其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从指挥者变为参与者;其次,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善于与教师对话、交流、互动。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是全新的,对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也是全新的,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替代了以知识传授为本的价值观,从观念到实践,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在接受新理念上,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很可能比教师要快,但是,具体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还是需要一线教师本身。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脱离了教学第一线,从实践论的角度说,没有新课程实践的积累,他们的理性认识,只能是来源于书本和他人,他们没有经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需要补上实践这一课,但是,要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同受训教师一样坚持一线教学,那就是苛求,从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的实际来看,在校本培训中应该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合作,结合调研、听课、评课、参加培训活动,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提倡共同实践,共同反思,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以求共同成长。其三,明确各层次研究目标,解决好训与研,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前,随着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大规模的推进,各个层次的教师纷纷投入“培训”的浪潮,大学教师在“培训”,中小学教师在“培训”,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在“培训”,这是个好现象,但如果各个层次的教师的培训目标不明确,则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明确各自培训的目标,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则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跟专业人员尤其是大学教师的培训,重点是不一样的,大学教师的培训重在出理论成果,中小学一线教师搞培训旨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落实在解决自我教学的真实问题,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落 脚点上。而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在与教师共同培训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努力帮助教师解决训与研分离脱节,理论与实践低层次结合的问题。“训不研则浅,研而不训则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缺乏亲和力、指导力,便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充其量只成为一种概念游戏和文字堆积。因此,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一方面要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重建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同时,要注重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改进和完善教学理论,把教师的经验总结,通过反思与探索,提炼成有规律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校本培训向纵深方向健康持续发展。2、更新管理理念,突出指导和服务职能

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指导教学,教师进校应重在指导。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训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培训文化氛围。

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指导者,应该在专业研究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强调水平指导。首先要做好跨学科、多视野,综合性理论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校本培训中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一线教师创造性的经验。并且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教育教学的理论,把经验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指导”的着眼点应放在帮助一线教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落脚点应放在引导教师的“独立思考”上,培养教师独立教学,独立研究的能力上,最终实现“不导”。通过启迪、激励、对话、交流、互动,唤起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用自己的头脑指挥自己的双手;其三,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捕捉不同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指导,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从教师成长角度出发,侧重的是“经验”的指导,对于已上门入路者的指导,侧重是“理论”的点拨;其四,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通过以身示范,专题讲座,跟踪培训,现场指导,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专业引领,努力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工作的宗旨在于服务,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还必须履行服务职责。培训工作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二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三是为教育行政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更好地体现培训工作服务性的特点,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勤于服务、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敢于吃苦的思想;其次,千方百计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及时的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

三、教师进校在校本培训制度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本培训是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为此,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本地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的规划工作,并指导,督促和参与学校的校本培训研究,引导学校逐步建立完善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

1.加强校本培训理论的学习与宣传,转变观念,让教师从情感上接受校本培训的新理念。明确新时期教学工作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方式和方法,深刻认识校本培训是校本教研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各级中小学均是校本培训制度建设的基本单位,全体教师均是校本培训制度建设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推动校本培训的实施。①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行政和业务领导;②建立校本培训岗位责任制度,全员参与,责任到人;③建立教师学习制度,努力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④完善县、区、校三级培训网络,树立大培训观,充分整合培训力量,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机制;⑤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让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⑥建立教师集体合作培训制度,让教师们共同成长;⑦建立专业引领制度,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到专业支持;⑧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⑨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培训成果奖励制度,定期开展优秀培训组、优秀备课组、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及培训成果的评选表彰活动,促进校本培训的发展;⑩建立校本培训的督导与评估制度,使校本培训工作有效促进学校发展。

3.建立教师进校与学校的伙伴关系,组成发展共同体。帮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培训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并努力与教师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教师学习,在课改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4.通过互动式、专题式、沙龙式等培训新形式,开阔培训新思路;通过典型引路、课题带动、活动推进、专家支持等有效措施,促进校本培训的广泛开展。

5.深化教师进校内部改革,注重教师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充分发挥进校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尊重培训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保证进校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开放的教师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队伍。

上一篇:综合技能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中餐摆台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