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3 09:23:50

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

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篇1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84-03

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实训教学总体效果差强人意,其中问题何在?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汽车维修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对该门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思考。

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学习汽车维修、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运用方向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由于汽车发动机技术总是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因此该课程实训教学内容、设备、教学方法也需要适时地更新,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这样才有益于今后的教学。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全面系统掌握汽车发动机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灵活的运用汽车发动机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实训教学注重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训教学缺少拥有汽车维修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近年来由于汽车维修类专业招生火爆,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尽管各高职院校从各种渠道“招兵买马”,但均未能够及时聘请到合适的人员担任该门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而培养能够胜任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的教师又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因此由一些非专业教师改行、半路出家,或由刚从本科院校毕业到校的新教师担任该课程实训教学任务。他们缺乏汽车维修企业一线生产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实训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除此之外,由于他们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的理论欠深入研究,也导致其无法在课程实训教学环节中更好地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从事教学。

(二)课程实训教学中的内容设计脱离生产实际。当前不少的高职院校对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的内容设计,要不就偏向于为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理解而“服务”,要不就偏向于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也有一些院校对该课程的实训教学设计是希望该课程实训全面一些、深度再深一些,让学生多学一些,而忽略了应当具体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去进行设计的原则。在总体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怎样进行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方可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够用”?学到的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用”?这是在课程实训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实践与探索。

(三)课程实训教学所使用的设备陈旧过时、不完整、台套数量不足。众所周知汽车发动机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新车型或新型发动机每一至两年就更新换代一次或升级一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在各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些院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不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一直使用非常陈旧过时的教学设备进行实训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习效果不佳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些院校虽然能够及时更新实训教学设备,但在教学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导致设备使用不久便出现零件损坏或丢失,加上不能够及时维护和修理,实训教学设备常有在不完整或不正常的情况下教学,也无法在课程的实训教学过程中保证取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一门动手实践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实操训练,实训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亲自动手,通过多次操作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如果实训教学设备台套数量不足,这个环节就只能变成实训教师的操作演示环节,或者只有少数学生得到动手的机会,其余学生只能够“看看”“听听”而已,如此的实训教学难以达到课程期望的教学目的。

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组建稳定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一定实战经验的教学团队。稳定的教学团队是课程正常实施的保障,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这门课程具有特殊性,因而实训教师理论水平、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老师只有长时间安心、用心、持续稳定地从事课程的实训教学,同时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才能够获得多方面经验的积累,而这些经验的积累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学团队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机制,坚持有经验的老教师言传身带、青年教师听课学习的做法。团队成员需要定期开展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理论、操作技能上的学习与研讨。不定期到先进地区(省份)的高职院校去学习交流。不定期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主管、技术总监或技术能手到校为团队成员进行授课与交流,有机会时聘请他们加入到教学团队中。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教学团队的成员到汽车维修企业一线参加生产实践锻炼,为课程的实训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注重引入新教师、青年教师加入到教学团队中进行培养储备,保证教学团队形成阶梯式人才。

(二)加大对本课程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教学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首先,教育需要成本,职业教育也如此。近几年来教育部加大对各职业院校的建设资金投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设备资金投入不能忽略,教学设备应随着市场上车辆技术的更新而不断更新,如此才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保证课程实训教学的质量,才能够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W以致用。

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篇2

一、基地实施必要性和可行性

1.建设汽车维修技术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促进我省汽车修理整体反战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我省东部地区{含佳木斯市、鸡西市、七台河市、鹤岗市、双鸭山市等}的汽车拥有量为15万多辆,绕河汽车拥有量1万辆,拥有较大货量5.4万吨,过客实现了6.1万人次,进口贸易额实现6.6亿美元。从08年期饶河与比金口岸建立客货运输通道。除蔬菜、大米及何各地货物出口外,从俄进口的木材等原材料一律都靠汽运,为了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反展,必须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技术支持。目前国家投资数亿元,开通建设了饶河至虎林、建三江、同江、抚远的公路网。建设汽车维修技术实习基地是迫切需要的。

2.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的可能性

政府的全力支持 ,根据《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教育部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突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的要求,为了保证实训基地从分发挥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职能,政府决定,以本校为主体,申请饶河县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在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建立现在化企业制度,实行股份经营,学校以董事长身份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生产经营。这一措施将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的提供了保障。

二、汽车维修技术维修实训基地项目规划

1.规划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总体思路根据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振兴汽车也的宏观政策,按照教育部“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突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的要求。饶河县政府研究决定,一饶河县职业技术中心学校主体,申办饶河县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汽车修理业开业条件》中的一部分:一类汽车维修企业中所规定的标准,以学校试实验实习和汽修实物、生产实习车间为基础,扩建厂家、添置设备、购置本地区的维修技术职业技术鉴定任务,承担汽车维修行业的员工和师资培训业务,发展自己的连锁店。更早发挥其社会职能,承担起社会责任,醉倒限度地在基地与学校、企业、社会关系,构筑技能紧缺人才的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桥梁,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

2.规划具体内容

改建现有实训、生产车间扩建饶河县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位于学校的实验楼内,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场地、教室和现有16个教室,作为新建汽车电喷发动机材装室、检修室、地盘模拟室、电气设备模拟室、汽车检测室等9各专业实训教室,扩建新厂房300平方米作为钣金修理车间和喷涂车间;拟新建300平方米车间作为汽车检测线车间,总投资为120万元。

三、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建成后的效果分析保证措施

1.实训基地建成的效果分析

饶河县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建成后,将兼有技能鉴定能力,为从业资格证制度的落实提供技术保障。目前饶河县还处于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复苏时期,还没有走出缓慢发展所产生的阴影,贫困人口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全国贫困县)随着地方经济的好转,劳动准入政策的落实势在必行。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恰逢其实,为劳动准入制度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本地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饶河县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建成后,将大大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将有利于学校走产、教、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能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改善学校试验、实训基地的条件,促进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为各学校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客观保障,提高各学校人才的培训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实训基地运行的保障机制

3.1实行实习、实训、技能鉴定与产于市场竞争相机和的经营策略,走以“营”养“训”的发展道路。

3.2在饶河先范围内领先实行汽车维修业连锁经营,将基地作为连锁店的排头兵,以保持基地在够嫩同行业种信息与技术的先进性,保证在本地区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3.3面向社会、员工、享单位融资,实行股份之经营,令其在市场经营种得到成长和锻炼,使基地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做到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自身的滚动发展机制,使基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教、学、研相结合的拥有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的经济实体。

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篇3

【关键词】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一、汽车行业市场调研

近年来,汽车保有量增幅明显。从公安部交管局获悉,2012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截至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汽车1.14亿辆,摩托车1.03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2.4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86亿人。截至6月底,与2011年底相比,全国汽车保有量增加811万辆,增长7.66%。汽车保有量占机动车总量的48.87%,比2011年底上升1.81个百分点。私人汽车保有量达8613万辆,占全部汽车保有量的75.62%,比2011年底上升1.21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底,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04889辆,2012年机动车数量较2011年增长16.81%。郑州平均4个人一辆机动车,高于武汉、南京等城市。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使得汽车维修行业的车源、车种、服务对象以及维修作业形式已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群体的素质。另一方面,维修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据调查,目前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突出矛盾是人员素质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由于经过系统学习的汽车维修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车维修行业。据抽样调查,主要存在问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较差,导致劳动生产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到位、事故率高。由于各种汽车新款车型不断推出、配置越来越先进,加上汽车配件、汽车用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汽车行业对维修人员的维修水平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目前不仅汽车维修人员十分欠缺,高水平、高素质的汽车维修师更是“一将难求”,人才缺口扩大。

二、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不注重社会需求。现有实训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中的电路存在差距。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学习者,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差,对整个实训检测过程不是很了解,传感器的波形及数据采集无法掌握,实训报告中错误也较多。,不利干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更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2.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仍保留有“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不足。

3.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课程设置受类和近机类专业的影响太大,专业基础课中机械类课程如《理论力学》、《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制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安排过多,而与汽车有关的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只有《液压与液力传动》和《电工与学》两门课程。机、电课程比例不当,没有足够时间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4.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落后。课程的特色不突出、内容陈旧,难以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计算机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各个方面的控制之中,甚至在载重汽车上,也采用了技术含量很高的柴油机,但是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汽车维修作业中的车身修复技术,钣金与喷漆技术则根本没有涉及。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时间用于板书和绘图,课时容量小,加之维修设备缺乏,严重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效果。不能适应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三、具体对策及措施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A: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市场出发,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最高目标,破除“三段式”教学,开发“宽基础、多模块”课程体系。强化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课程。B: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确定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是汽车拆装、检查、修理能力、汽车故障诊断能力、汽车性能检测能力、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能力。C:采用模块式教学。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2、增加先进设备,改变教材结构。满足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目前汽车技术正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检测、诊断设备也不断更新,先进的发动机综合诊断仪、解码器、示波器等诊断设备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在汽车维修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应该增加专用的检测、诊断和维修设备以改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实际训练,就不可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教材结构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模块化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在主要专业教材结构上有根本的突破,每门专业课程教材大体由基础技术篇和适用技术篇构成。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3、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1)实践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维修生产任务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开放性和先进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直接参加企业生产,进行项岗实践。(2)积极推行多种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实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1)推广“讲―演―练―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实训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项目,尤其在特色办学和培养“双证书”高技能人才方面,显示出它独有的实用价值和创新价值。(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生知识结构有一个基础平台层后,通过开设多门选修课,开办第二课堂,举办讲座,成立兴趣小组,使每位学生既有专门化的特长,又能熟知各课程间的融合,。(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场观摩、讲解、实物展示分解、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汽修专业;课程体制;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60-02

一、高职汽修专业课程体制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与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汽车制造业与维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现有的汽修专业课程体制并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其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汽修专业课程体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汽车构造课与汽车维修课脱节,专业理论课程与实操技能课程分离,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重理论而轻实践现象尤为严重,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程度低,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严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一点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体现出来。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应该结合社会岗位的需求,在现有汽修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对实践技能课程的重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提供一批高素质的汽修人才。笔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汽修专业课程体制改革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二、高职汽修专业课程体制改革措施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汽修专业课程体制的内容进行重新设置。高职院校要针对汽修专业的特性,对相关社会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结果收集、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明确社会岗位对汽修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而明确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结归纳出汽修专业的特殊性,最后进行汽修专业课程体制内容设置。设置教学课程中,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程以讲解知识应用为主,将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划分为若干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把握书本知识体系中的难度与重点,并要将每个模块的知识链接起来,使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把握知识的应用性。另外,高职院校可以将机电专业的部分知识引入汽修专业课程教学体制并安排相关选修课程。这样,汽修专业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在掌握汽修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汽车维修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分为诊断设备训练、修理设备训练、检测设备训练三大类。其具体学习内容如下:在汽车发生故障之后,需要及时送入维修部门诊断设备,对故障汽车进行检查、输出故障代码,并自动进行故障分析。维修人员需要根据维修手册上的分析数据图对汽车故障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汽车需要维修的部位,制定汽车维修方案。修理设备再根据维修方案对汽车进行整修。检测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对整修之后的汽车进行质量检测,对汽车的各项参数进行详细检测,并根据检查数据结果来测试汽车是否已经达到质量标准。这三方面的设备都直接决定了汽车维修质量,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将这三方面的知识系统性地联系在一起。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与实践训练成绩平等划分,同比例纳入考评机制。通过这样的考评机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高职院校要多开设一些实践训练课程。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到工作生活中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实践训练课程中,既要达到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又要能够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参加实践训练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科学规律。例如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汽修专业维修能力的实践教学体制,具体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与专项技能训练,最后由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通过这一教学体制,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实践表明汽修专业多开设实践训练课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总之,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以实用性、实践性为原则,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中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发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将精力投入到汽修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为社会岗位提供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汽修专业人才。

最后,高职院校在汽修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训练场所。高职教育活动是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的,社会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为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加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才能够参与到实际汽车维修过程中来,才能够真实了解到岗位工作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参与到汽车维修工厂实际训练中,这样才能够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工作场所中,才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领悟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对于学生的益处是无可非议的。其益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实践训练活动中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到所需知识与日后工作之间密切的联想,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汽修专业的理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与场所,学生在企业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都是在岗工作人员,通过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学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能够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拓宽知识面,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总之,通过校企合作活动,高职院校汽修专业课程体制更加健全,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锻炼,能够提高自身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能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来。这种方式有利于汽修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汽修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宏志.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汽修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02).

[2]周忠友,张翠.从汽修行业的发展谈高职汽修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篇5

关键词:一汽大众;透明车间;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2-02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先进的管理理念,优秀的教学团队,以及与企业生产流程对接的实训项目。文献[1-2]对校企共建实训室、实训室的管理、实训室与企业文化对接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与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基地建设对接一汽大众4S店“透明车间”[3]管理理念,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融入到基地建设中,对实训室实训项目、实训室文化建设、实训室管理模式、实训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一、“透明车间”实训室的建设内容

1.采用企业维修先进设备,对接企业维修流程,建设校内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建设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新能源大楼。学院先后投资400余万元,汽车维修企业捐赠200万元,建设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汽车电学基础实验实训室等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建成校内维修实训场地两片,面积达2500平方米。

2.对接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流程,建设综合性维修实训区

按照一汽大众4S店标准,建设符合企业要求的校内生产性汽车专业实训区,如汽车营销实训区、汽车检测实训区、汽车发动机实训区等,使汽车专业校内维修实训区成为本专业生产性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开展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的重要窗口,以及湖南省级知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专业实训区的设置上,基本分区为理论教学区、实训区(包含工具柜)、图书资料区,并配备多媒体设备及摄像头、电子显示板。教师的上课状态能通过摄像头直接监控,而在实训区的拆装练习也可以通过摄像头直接反馈到电子显示板中,学生可以坐在座位上直接看到工位的拆装过程,教师与学生形成了良性互动。

3.学习一汽大众4S店“透明车间”管理模式,建立校内“透明教室”[4]

“透明教室”管理模式的内涵。“透明教室”的概念是建立在一汽大众4S店“透明车间”模式上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一汽大众4S店实施“透明车间”运行管理模式。当车辆在车间维修时,客户在整洁、舒适的休息室内通过观看车辆维修状态看板能完全掌握自己爱车的维修进程,还能通过遥控器调取自己爱车的维修视频画面;维修技师规范细致的操作可以完全呈现在客户眼前。

透明教室管理系统是一套切入到整个校内汽车基地教学、维修、教室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的进度管理系统。它是采用先进的电子看板管理技术,用现代科技设计的一套集电脑软件系统、学生识别系统、教室识别系统、视频采集系统、互联网络系统、语音播报系统以及大屏幕终端显示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电脑管理程序。在教学及汽车维修中,实施透明车间管理系统后,可以自动监管汽车基地的教室使用信息,进入基地维修区的车辆信息等,并将这些大量的枯燥的数据提炼出来,以“抬头就能看见”的方式显示在大屏幕上,并能把大量数据以报表的形式导出,使管理变得简单、快速、省时,服务变得透明、公开、精细。

二、对实训室建设的思考

第一,实践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当前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专业知识与专业工具更新很快。以一汽大众4S店为例,与该店汽车服务总监交流可知,一汽大众老的捷达汽车按目前的趋势将被新款车型代替,导致无论是修车技术和修车工具都将有很大不同。而如果实训室专业教学中还以老款捷达车型为主,势必会增加专业培养学生真正能上岗的时间。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上,需要对接实际岗位的要求,更新现有的实训设备及实训内容,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制定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从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中彻底摆脱出来,把握相应的职业领域对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围绕以能力为本位,全面分析目标实现所必需的职业技术知识,分析每门课程在目标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课程间的衔接关系,明确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合理构建知识模块,设计课程组合。同时,应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借鉴一汽大众4S店售后服务体系的培训标准,根据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第二,需要积极寻找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创新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室的体制机制。建立良好的实训室一定要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一方面学校迫切想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联系,而企业方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也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之间沟通不够,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毕业生供需关系的低级方面,学校和企业没有真正找到利益共同点,无法建立长久的、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常常抱怨校企合作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只是一厢情愿;企业则认为学校无法培养出让企业满意的学生。在实训室建设上,学校可以与一汽大众4S店等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体,如共建实训室、共同完成实训项目的设计等,在合作的过程中学院提供场地、设备、人力资源,合作企业提供准入资质、核心技术、资金,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同促进实训室的建设。

第三,专业教学团队的动手能力有待加强,企业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需确立和践行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发展,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来说都较为合理,但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没有跟上汽车行业发展的速度。年轻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水平较强,但动手能力有所欠缺;“双师型”教师较少,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有造诣、操作技能方面有“绝活”的高层次人才也不多;企业教师欠稳定,在某些时间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并且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能力欠缺。这些都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需要以建设部级示范院校战略目标为要求,以全球视野、宽广胸怀、前瞻意识、务实精神来选拔聘任教师,高起点建设师资队伍。既要重视聘任对象的受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又要注重其真才实学;既要重视分析聘任对象的当前成果,又要注重考察其未来发展的潜质和潜能;既要坚持确定的一般学术标尺,更要注重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组织协同能力强,擅于动手操作,能够进行学术科研,潜心培育英才的师资队伍。

第四,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流程或维修流程对接,创新专业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培养,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和群体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引入具有集体活动性的能加强学生合作的方法,如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采用分组教学等。同时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真正的生产流程,接触实际的维修情境。该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现实问题,而且对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企业更加看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技能,所以实施完全的课堂理论教学达不到汽车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实训室的教学可与一汽大众汽车4S店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推行“以汽车4S具体任务为驱动”、“以汽车检测维修项目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等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第五,明确实训室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紧跟汽车行业的发展步伐,加大校内实训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在培养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时,实践训练水平应跟上企业的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设备不足、训练水平较低等问题。总体看来,许多高职院校具备某些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实训条件,但基本上却以验证性和演示性为主,缺乏汽车检测维修方面的综合性课程和实验设备,缺乏涉及本专业的综合性以及设计性实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融入一汽大众“透明车间”管理理念的实训室建设,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运行模式、设备设施、维修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对接,并成功立项“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基石,创新了实训室建设与企业合作的体制机制,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时代在发展,实训室建设的观念与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汽车基地实训室建设在“透明车间”管理理念的推动下,一定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洁.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1-183.

[2]杨润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5):72-75.

[3]张民.奥迪轿车售后服务的透明车间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9,(12):40-42.

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篇6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高职;汽车课程;模式;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2-0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行动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或行为导向,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一种新思潮的产物,提倡职业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如表1所示。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所区别,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可以有机地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情境。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只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55533”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

(一)背景分析

从高职教育的特征出发,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应融于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之中。“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依托高职汽车运用专业《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进行的。

《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是在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构建的汽车类专业基础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通常以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实现,教学普遍偏重于基本理论分析,采取传统的粉笔、黑板、挂图和模型的教学方式,从书本到黑板,内容繁琐枯燥,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难以掌握课程内容并实现高素质技能训练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汽车运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时大为减少,传统的教学法很难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能力,迫切需要创建现代教学新模式。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院课程组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项目引导为核心”的原则进行了教学设计,以培养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汽车(机械)的组成及传动路线为主线,按照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分析、汽车动力装置机构分析与应用、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失效认识与分析、汽车行驶装置承载能力分析及汽车控制装置分析与应用等工作任务设计了新的教学单元,如图1所示。

(二)“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架构

基于能力培养进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开发,应重点突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工作任务驱动,结构认识导入,项目教学引领,理论实践结合,过程评价考核,能力逐步提升”的方法,设计并实施了“55533”行动导向教学。

如图2所示,“55533”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根据汽车专业特点及课程目标定位,基于汽车结构,分解了5项工作任务,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组织了5个教学环节,采取了3种主要教学方法,实施了3种考核方式:(1)5项工作任务。采取先分析认识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再以汽车作为一种机械组成部分,分解出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分析、汽车动力装置机构分析与应用、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失效认识与分析、汽车行驶装置承载能力分析及汽车控制装置分析与应用5项工作任务;(2)5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按照工作任务设计相对应的5个学习情境;(3)5个教学环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汽车结构认识实训导入知识学习,提出理论问题,并通过汽车结构实例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形成“结构认识活动――内容教学――单项技能实训――生产性实习――过程考核评价”5个教学环节;(4)3种主要教学方法。融入现代教学理念,实现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取了“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虚拟+实物”案例教学法、“五步”情境实操法;(5)3种考核评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全程评价,实施了报告与作业评价、实训评价及生产评价等3种评价考核方式。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内教学环节

在“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课内教学是重点环节。课内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表2所示。在课内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仿真实训室、汽车专项(发动机、底盘、丰田技术)实训室进行结构认识、单项技能实训,在一体化教室、汽车专项实训室进行内容教学,在汽车维修厂、机械加工厂进行生产性实习,从而有针对性地使课堂与实训实习场所一致,做到以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以拓展学生的能力设计为主线设计课外教学环节

课外教学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深化学习,体验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课外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主要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1.虚拟平台学习、图书资料查询、技术交流。利用汽车技术虚拟仿真平台和各类汽车专业网站、图书资料的借阅、汽车产品展示与技术交流会、车展参观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在课内没有理解的问题,根据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面。

2.实训场所在课余开放和开展技能比赛。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训场所,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汽车拆装、维修、保养及模型等技能比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展示特长。

3.企业参观认识实习。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观汽车维修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本田、丰田等),邀请企业技术负责人现场讲学,介绍汽车维修、生产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等,使学生了解汽车维修、生产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4.企业生产性实习。利用假期组织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锻炼,从最基本的汽车维修、维护工作做起,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时间观念、安全意识及品质意识。

(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相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1.采用“实训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其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第一次接触汽车结构有畏难情绪的特点,结合课程的性质、任务,在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在每一学习情境单元的学习中首先安排“实践操作与感性认识”活动环节,如对汽车变速器、汽车发动机的拆装认识,以汽车机械、机构为载体,通过“装拆、认识实训――结合查找资料等自主学习――内容教学――完成学习与活动报告――分组进行汇报、讲评、考核”的方式积累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现场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积累或自主学习汽车机械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团结协作、沟通、动手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2.采用“虚拟+实物”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分析能力。汽车机械构造、机构多且复杂,通过拆装认识实训后,学生对汽车机械机构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引入汽车工程应用背景的实际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实际应用案例的特性等进行虚拟展示,再结合汽车结构的实物演示讲解,通过实施“虚拟+实物”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参与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既可丰富课程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采用“五步”情境实操法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其职业能力。汽车机械基本维修技能是培养学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维修高技能岗位职业能力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第一阶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质的养成,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因此,对钳工生产性实习和机加工生产性实习项目,我院课程组分别选用汽车维修中典型工件和汽车制造中典型零部件进行实操训练。学生实操的流程和技术要求完全按照汽车维修企业和制造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和要求进行。采取“教师现场讲课――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实操――巩固学习要领――过程考核评价”的“五步”情境实操法,培养学生的汽车机械基本维修技能与设备、工艺的应用能力。“五步”情境实操法不仅完全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进行,而且是在类企业的环境中开展实习。通过实施“五步”情境实操法,学生不仅能掌握机加工设备的基本安全操作、常用量具工具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常用维修工具、量具进行汽车机械的基本维护,而且能正确使用机械工作手册(标准),按零件工作特点及材料性能特点,正确使用及维护机构,还能培养安全操作意识及5S环境品质管理意识。

在《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课程互相脱节的状况,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实践教学的改革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侧重于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实际操作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使职业技能培养的色彩更加浓厚,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上岗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培亮,雅尼士,陈祝林.中德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教育部职成司.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谢少芳(1969―),女,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卢晓春(1965―),女,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及高职教育管理。

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篇7

关键词:中职教学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改革措施

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社会对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汽车维修演变成为“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以诊断、检测为主,更换新件,缩短车辆在厂维修时间,已成为新的维修理念和维修方式。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维修人才。

一、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目前,中职学校虽然教师应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辅助教学,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存在厌学心理。在相应的实训教学阶段,虽然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实操的积极性,但对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往往只限于进行模仿性的操作训练,不能触类旁通、难以形成系统技能;对汽车零件的装配关系及传动路线、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对“故障排除”学习时,思路不清、无从下手。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积极性难以进一步调动。

2.实训设备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个对实训环节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求实训设备的投入非常大。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设备配备情况基本不能满足技能实训的要求,并且实训设备落后。课程设置仍然主要沿袭着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教学重点的设置,而目前汽车大多是以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为基础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这就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而且还要具备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另外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彼此链接不一致。例如在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源与启动系统检修课程中蓄电池、发电机和电压调节器部分的内容重复;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构造”“故障分析、诊断”“修理工艺”教学时间分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总成结构的认识学习是断续、分散的。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整体认识不透彻,又缺乏对汽车结构、故障诊断、修理方法的系统技能知识,因此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

3.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需要有动手操作的指导能力。目前,专业教师有相当部分从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其他学科或专业转行而来,自身没有接受过有关汽车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而且绝大部分教师是从各类学校毕业直接进入中职学校担任教师的,缺乏相关汽车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另外汽车维修本身是一个技术更新很快的行业,即使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若长期脱离生产实践,也会存在知识、技能落后的情况。总之,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普遍不高,需要进一步通过培训学习,尽快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是根据故障现象(仪表盘显示、听声音等)发现故障、判断故障原因、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检验维修效果以及对维修过程进行反思的系列活动,要求汽车维修人员能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知识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教会学生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例如设置“汽车蓄电池自行放电故障排除”的工作任务,通过真实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排除汽车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的技能。并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将过去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方式转变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维立体的评价模式,评价重点由过去的只评价结果转向评价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以Flas演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多种信息刺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所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增加实训、实验设备,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另外汽车的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必须配备先进、齐备、典型的汽车电器、汽车零部件总成和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训、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同时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也可以由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汽车零部件设备和企业岗位来实训、工作,这样学生既接受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又提高了岗位职业能力。

3.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要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来说,急需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说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的前提。

首先,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要进行自学,尽快了解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及时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培训,包括市级、省级和部级的培训,增强专业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其次,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安排专业教师“走出去”,或外出参观、进修,或深入到汽车行业与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中实践、调研,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专业教师成长与技术发展同步。另外利用企业专有的技术和资源,“请进来”企业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作为专业的客座教授,定向、定期给教师授课,大幅度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小结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汽车的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特征,汽车运用与维修也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因此,中职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应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提高急需的合格的技术人才。

汽车实训发动机总结篇8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开课部门:汽车工程学院

课程代码:Qqczh

学分:4

学时:60(理论30 学时,理实一体 30学时)

授课时间:第5学期

授课对象: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B类课)

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汽车实训车间

二、课程定位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修理工职业升迁必须具备的能力。分析汽车常见故障原因,正确使用常用的检测设备与工具,制定合理的故障检测方法与手段,确定故障排除方法与维修步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是对前期课程《电子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构造与检修》、《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和《汽车转向与悬架系统检修》等核心课程的综合与归纳,旨在培养学生对汽车故障的综合检测、分析判断、排除和修理的能力。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熟练将前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对汽车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觖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X431、KT600、、GDS、博世综合故障诊断仪等智能检测仪器和设备,检测汽车的各种基本参数;

(2)会正确操作汽车性能检测线检测汽车各项性能参数;

(3)能利用经验诊断法诊断汽车常见故障;

(4)能应用检测数据对汽车技术性能做出正确判断;准确判定故障部位、确定故障排除和修理方法;

(5)能正确使用各种专用工具、量具。

2.知识目标

(1)掌握被检测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

(2)熟练掌握各种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

(3)掌握常用检测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流程。

3.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喜爱汽车行业的兴趣;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3)培养安全和规范标准意识,逐渐形成符合汽车维修行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4)培养自我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为适应汽车行业岗位群的要求打下基础,提高学生走向社会求职的竞争力;

(5)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客观地评判自己或他人的工作业绩。

四、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课程内容选取主要依据汽车机修岗位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和有关国赛规程,遵循高职学生技能形成规律,以课程目标为基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汽车机修工职业能力培养,选取课程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系统化工作习惯,提高工作效率意识,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汽车实训车间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按照突出汽车机修职业岗位情境性与科学性并重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课程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故障诊断的流程和方法,掌握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步骤和排除过程,掌握常用检测设备和专用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为重点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总结归纳出汽车常见的十二类故障现象,以这十二类实际故障案例为典型任务,以常用检测设备为诊断手段,通过对故障的检测、分析和排除过程,设计制作十二个故障案例教学模块,使学生能通过有限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故障案例,尽快掌握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和故障的排除方法和技巧。

(2)教学方法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基于汽车机修岗位工作过程,以“六步”教学法为主贯穿教学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个学习单元内容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和启发引导法。

仿真教学法,主要适用于故障检测。学生先在教学软件上进行仿真训练,熟悉检测方法,掌握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检测,积累工作经验。

案例教学法,将汽车4S店汽车维修典型案例引入教学中。首先告知学生汽车故障现象,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确定故障可能出现的部位,最后与案例中故障出现的部位相比较,若一致,总结经验;若不一致,分析出错原因。

启发引导法,主要适用于故障的分析和判断。教师从故障现象开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障原因,制定检测方案,分析检测结果,确定故障部位,确定维修方案。

(3)教学组织

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采用教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制定诊断流程和检测、维修计划,分组讨论确定维修方案,并通过开放实训实施,最终完成常见故障排除的训练。

2.课时分配(总学时52)

学时分配原则:以汽车4S店机修项目工时为基数,考虑学生掌握所需知识与运用时间、技能掌握与技能提升时间、教学组织与考核所需时间,依据学习任务内容与难易程度分配教学任务学时及课程单元学时。

序号

课程单元

学习任务及教学要求

参考学时

1

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发动机不能起动故障诊断

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现象,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诊断流程,发动机主要工作参数的检测方法。

4

发动机运转速度不稳故障诊断

发动机转速不稳的故障表现,发动机转速不稳的故障原因和诊断流程

4

发动机机油、燃油消耗增加故障诊断

发动机燃油、机油消耗过多的现象,掌握发动机燃油、机油消耗过多的故障原因及分析方法

4

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诊断

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现象,掌握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诊断步骤和原因分析

4

2

舒适性及安全性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汽车行驶不稳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摆头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不良故障现象及原因分析,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不良故障诊断步骤,

4

汽车操纵不良故障诊断

转向操纵异常故障诊断过程,掌握制动系操纵异常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4

舒适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玻璃升降机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中控门锁电机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后视镜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

6

灯光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倒车灯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制动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转向/警报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雾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大小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

8

3

汽车传动效率不足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无力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无力故障现象,汽车行驶无力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8

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诊断

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现象,掌握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6

总计

52

3、课程单元描述

课程单元1

课程单元名称

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课时数

16

学习

目标

1.掌握汽车发动机综合故障的表现形式。

2.掌握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和步骤。

3.掌握汽缸密封性的检查方法。

4.掌握单缸断火法检查工作不良缸的方法。

5.掌握跳火试验法检查点火系故障部位的方法。

6.掌握利用诊断仪检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方法。

学习

内容

1.发动机密封性检测;

2.单缸断火法判断各缸工作性能的方法;

3.跳火试验法判断点火系故障部位;

4.发动机运转不稳的故障原因和诊断过程;

5.发动机不能启动或启动困难的故障原因和故障排除过程;

6.发动机机油、燃油消耗过大的故障原因和诊断流程;

7.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古杂会难过的分析过程;

8.熟练掌握利用解码器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的方法。

教学

方法

和建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汽缸压力表及接头、车用万用表、解码器,接线及接线夹、发动机性能检测仪。

学生已有基础

对熟悉汽车发动机各部分的结构,熟练掌握待检测部分的结构、工作原理,对发动机点火系、燃油供给系、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润滑和冷却系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有充分的了解。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发动机的构造,掌握发动机各部分的结构和功用,熟练掌握各种检测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对各部分的检测方法和检测参数非常了解。

课程单元2

课程单元名称

舒适性及安全性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课时数

22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分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车身抖动、摆头和直线行驶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故障的诊断过程和排除方法。

2.掌握汽车转向操纵系统常见的故障现象及诊断过程。

3.掌握变速器操纵机构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修理方法。

4.掌握制动系操纵异常故障的诊断过程和排除、修理方法。

5.掌握灯光控制系统故障诊断过程和故障排除方法。

学习

内容

1.汽车起步抖动故障的原因和诊断流程;

2.汽车行驶中方向盘抖动(俗称摆头)的故障原因和故障的分析过程;

3.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故障分析和排除过程。

4.灯光控制系统原理及检查步骤。

5.玻璃升降及中控锁的控制原理及故障检修方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实验实习车辆、频闪灯、四轮定位仪、钢卷尺、游隙检测仪、专用拆装工具。

学生已有基础

前期已学过《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故障检修》、《汽车行驶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转向与制动控制系统检修》等课程。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汽车的整体结构及底盘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尤其对万向传动装置、转向系统、悬架、四轮定位等要非常了解。会使用和操作游隙检测仪、四轮定位仪等。

课程单元3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传动效率不足故障诊断

课时数

14

学习

目标

1.掌握汽车底盘故障诊断与维修。

2.了解底盘主要技术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故障判定方法。

3.熟悉底盘主要部件的拆解和修理方法。

4.掌握传动系间隙的检查方法。

学习

内容

1.汽车行驶无力故障产生的原因;

2.汽车行驶中异响的故障原因和故障分析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对底盘的参数都要能实际检测,通过检测确定其性能的好坏,检测时建议对学生实行分组,对检测数据各组进行比较,确定所使用的方法和检测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已有基础

前期已学习《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行驶控制系统检修》等课程。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各主要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底盘主要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流程。熟练使用底盘测功仪、游隙检测仪,会调整主减速器啮合间隙。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方式考核。

过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开放实训成绩构成;

结果考核在模块化课程结束后进行。

考核内容主要分为理论与技能考核两部分。

2.考核组织

理论考核部分由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卷,实行“教考阅”分离;

技能考核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操作流程与考核评分标准,校企教师共同实施考核。

3.考核范围

理论考核包含常见故障的诊断流程的制定、检测设备及检测参数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系统常见故障分析、检测与诊断。

技能考核以系统拆装、检修后运行效果、故障排除后系统性能参数与标准参数的差异等可检测内容为依据,设置考核项目。

4.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过程考核成绩50%+结果考核成绩50%;

过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开放实训30%;

结果考核成绩=课程理论考核成绩50%+课程技能考核成绩50%。

六、教材

使用教材: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李勇主编。

参考教材:

[1]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孙志刚、董大伟编著

[2]《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2版,闵永军等主编

七、编制说明

编 制 人:李远武

编制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研究室

编制日期:2021年8月

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审批:宋坚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