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0 07:25:07

运输实训总结

运输实训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员职业化、行为规范化、队伍正规化为导向,以高素质、增强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合格、纪律严明、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交通运输执法队伍,着力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主要目标:到2016年底,完成全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系统轮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和服务意识,弘扬为民、利民、便民的执法理念;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规范、文明和公正;进一步改善执法人员的工作作风,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群众满意度。

二、主要任务

(一)轮训准备

1、轮训人员范围

本次轮训对象为全市所有持交通运输部统一制式执法证的执法人员。

2、轮训职责分工

法规科负责全市执法人员轮训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和考核。

按照因地制宜、分级培训的原则,法规科负责交通运输局持证的领导。各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各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

3、确定轮训机构。根据部培训方案关于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后勤服务等要求,选择由地市交通运输局推荐并经省厅统一确认的培训机构作为本次轮训的承办机构。

4、明确轮训师资。以通过交通运输部师资培训的教员作为主体,确定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轮训师资。基础法律等公共课程的师资由省厅政策法规处选定,执法业务培训课程的师资由省厅各行业管理部门选报省厅认定。

5、编写轮训教案。根据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由省交通运输厅统一制定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轮训教学大纲。基础法律等公共课程教案由省厅政策法规处会同各省辖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编写,执法业务培训课程教案由厅各行业管理部门和厅政策法规处组织编写。

(二)全面开展轮训

各单位按照轮训职责分工和计划安排,组织开展执法人员轮训工作。

1、轮训计划。各单位要填报3年轮训具体实施计划表(附件1),将轮训的组织部门、轮训时间及人员安排等信息,于2014年6月30日前报局法规科,经综合平衡后形成全市轮训总体计划。2014年底前完成应培人员的20%,2015年底前完成应培人员的60%,到2016年10月全面完成。

2、轮训方式。轮训采取脱产集中学习,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丰富培训形式,综合采用老师讲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及军事化训练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轮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轮训内容和时间。轮训内容严格按照部培训考试大纲,综合涵盖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廉政教育及职业道德、体能与军训等。每期培训面授总课时为8天。

4、轮训教材。公共课程使用交通运输部法制司统一编写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系列教材。执法业务课程教材由省厅行业管理部门和厅政策法规处选用。

5、轮训考试。每期培训完成教学任务后组织考试,考务工作由厅法规处统一组织实施。考试科目均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实行百分制,60分及格。考试不合格的,安排一次补考,经补考仍不合格的,根据实际情况暂扣、注销执法证件或限期调离执法岗位。

6、信息报送。各单位在每期培训结束后15日内,将培训人员名册及考试成绩书面汇总,进行公示后上报备案审查。执法人员培训和考试的相关信息将录入执法人员与执法证件管理系统。

三、实施步骤

(一)轮训准备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

省厅制定轮训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培训师资,选择培训机构,组织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案。各单位填报本部门的轮训实施计划表。

(二)轮训实施阶段(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

各单位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分级负责,有效推进轮训工作,每年12月25日前书面向上级部门报告年度轮训具体进展情况。期间,交通运输局将不定期组织对各单位轮训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

(三)考核验收阶段(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

各单位对执法人员轮训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交通运输局将对各单位轮训情况组织总结验收,评比表彰轮训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培训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行政执法人员轮训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部门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行政执法人员轮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轮训做为近三年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按期完成轮训任务。法制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二)落实经费保障。各单位要把轮训工作经费列入单位年度财政预算,强化经费保障,确保轮训工作顺利开展。培训费应在合理测算成本的基础上,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收取。

运输实训总结篇2

1.1我国交通运输业持续快速发展,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出现短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近二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末,我国通车公路总里程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万公里。根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万公里[1]。可以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量的巨大增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1.2未来十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数量巨大

交通运输部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底,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占从业人员8.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3%。《纲要》指出:未来十年,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主要涵盖建设养护、工程管理、现代交通物流、道路运输、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人才。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年均需求1.4万人[2]。

2.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虽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质[3]。

2.1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

专业学位教育并非学术学位教育的去“学术化”,而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更强调学术的应用性和特定针对性,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技术再创新。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化取向。

2.2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高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学位授权单位为单一主体而构建起来的、由多方参与协作的培养系统,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多元主体,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合作育人机制。

2.3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科研后备人才,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类型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不仅仅是强调实践性,而且强调实践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强调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强调创新成果实际应用,是实践、创新和应用的深度融合[4]。

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1校企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依托企业诉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在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一条主线(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两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平台(通识式基础教育平台、递进式专业教育平台、开放式综合教育平台),四个结合(基础平台与专业模块相结合、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五个系统(教学督导系统、学生评教系统、教学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问题处理系统、社会需求与质量评价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创中赛”的内涵式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2)结合企业生产环节、合理划分培养阶段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采取学位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等三阶段展开,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合理安排学生阶段任务,并且突出学生工程实践管理技能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融入企业工程一线,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建立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战略联盟和协同机制,坚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相结合,企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

结合课程总学分要求,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根据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开设的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至少开设5门企业提供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3.2校企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1)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本着“互惠互利、相互融合”的原则,联合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工程实训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以顶岗的形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后先由企业领导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熟悉企业和企业文化,然后进行上岗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再根据岗位需求顶岗工作,所有标准规范都按企业职工要求进行。

(2)在一线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实习实践内容。组建了由企业冠名的专业试点班,[JP+1]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在合作建设的工程项目中,融入真实的工程环境,开展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工程一线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使学生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依托合作平台,面向交通运输系统企业员工,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包括岗前培训、青年技能培训等。学校还可以利用专业技术资源优势,积极为地方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双方形成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和发展。

4.结语

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在解决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很好的解决了特殊地区交通领域的技术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提升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

[2]《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交通运输部.

[3]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

[4]王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5期

运输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神经网络 地下水质量评价 应用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1 前言

为解决包虫病影响百姓健康和经济发展问题,石渠县实施了大量打井取水工程。为了客观评价地下水质量,本文采取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取得了理想效果。

2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取得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地质矿产、能源等领域。韩国人机围棋大赛,“AlphaGo”完胜李世石,让人工神经网络倍受众人关注。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处理信息的数学算法模型,通过调整模型内部节点间连接关系,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分为模型构建、训练和仿真三个阶段。模型构建就是根据数据的特征,有针对性的构建适于数据仿真的网络模型结构。模型结构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每一层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是模型的基本单元,通过阈值和激活函数把上层信息传递给下层。模型训练是已知输入―输出数据样本,把输入数据代入模型计算,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内部参数,使输出结果与已知输出数据误差减小至允许范围内,从而确定模型参数。训练样本越多、越有规律性,仿真结果就越真实。模型仿真即使用训练好的网络模型,用新的输入数据代入模型,得到输出结果的过程。仿真可以实现模拟人脑神经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功能。

3 地下水质量评价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Matlab建立一个三层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包含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输入层为地下水评价因子,本文选取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等21项主要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因此输入层有21个神经元。地下水质量分为5类,输入期望值为Ⅰ类(1,0,0,0,0)、Ⅱ类(0,1,0,0,0)、Ⅲ类(0,0,1,0,0)、Ⅳ类(0,0,0,1,0)、Ⅴ类(0,0,0,0,1),因此输出层神经元有5个。隐含层可设为5个神经元,则网络结构为2155(图1)。采用Matlab工具箱premnmx函数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newff函数建立BP模型,sim函数进行仿真。

4 样本数据准备及训练

模型训练阶段需要对足够量的样本进行训练,以赋予模型结构较为准确的内部参数。本文根据《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随机生成足量样本数据。例如: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四个因子,按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在每一类区间随机生成3个样本,则5类共随机得到如表2所示15个样本。生成的样本数量应足够多才能提高仿真准确性和减少训练步数,但过多样本则影响计算速度。本文对评价的21个因子,按分类指标每类随机生成40个样本,共200个样本,输出允许误差设为0.01,训练到540步时就达到了目标。

5 模型仿真

本文的模型仿真对象为石渠县东区50口井地下水的化学分析数据,每口井1组样品,选取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等21个主要评价因子。采用matlab的sim函数,把50组样品作为输入数据,得到输出结果。

以上输出数据显示5口井水质均为Ⅰ类。通过模型仿真,50口井水质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综合评价评分法结果基本一致。

6 结论

人工神经网络运用的准确度,在于模型构建的合理性、输入―输出数据的相关性、训练样本的普适性。如果样本采集数据较窄,不能反映大部分背景特征,那么仿真时可能出现偏差。本文选取BP神经网络,按标准分类随机生成大量训练样本,保证了样本的普适性,使模型更可靠,运用范围更广。在石渠县包虫病区打井工程中的成功运用,说明了模型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可进一步运用于其它工程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焦李成.神经网络系统理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6~16.

[2] 张立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其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32~51.

运输实训总结篇4

1系统结构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数字仿真系统实现变电站及相关局部电网的实时仿真数据量的模拟。原有的变电站测控系统实现对全站工况的的监控与报警。数字仿真系统产生的数字信号通过高速总线发送给接口及模拟部分。从而实现与真实变电站一致的培训环境。数字仿真系统基本功能简介如下:(1)实时电网及全电网仿真服务器。实时电网服务器负责运行教学变电站相关的电磁暂态仿真程序,由双CPU构成,一个CPU用于仿真计算,另一个运行通信及协调软件,为信号输入输出接口提供准确、可靠的数字信号源。(2)调度员学员台。该子系统为学员提供真实的控制中心环境和SCADA软件功能。实时电网仿真程序模拟前置机向SCADA系统发送仿真电网的遥信遥测数据。调度员学员台可仿真数据采集和更新、派生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越限和变位监视、拓扑着色、报警处理和人机界面等SCADA软件功能。

2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接口技术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接口保证了实时地将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系统采用PCI总线技术将各功能模块紧密集成。数字模拟转换器精度为16位,具有多路同步D/A转换输出的能力。实时操作系统通过软件信号驱动数字模拟转换器、开关量输入输出器,电网实时仿真数字信号经数模转换、电流和电压功率放大器处理后转换为足以驱动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的电流、电压模拟量。实际设备的位置辅助触点连接至开关量输入器,当位置发生变化时,辅助触点的电位发生变化,开关量输入器根据采集端子的电位可以判断出状态变化并将其转换为0或1的数字量。同时,中断服务例程定时通过PCI总线读取开关数字量,从而实现开关或刀闸状态的采集。

3小河教学基地实施方案

在原有的小河教学变电站二次回路中,接入仿真系统,模拟现场CT、PT二次侧电压电流,采集相关开关量状态,将变电站二次设备驱动起来。其他一、二次设备均采用原有综合自动化设备不做改动。3.1 硬件系统配置3.1.1仿真服务器为了满足系统性能要求,实时仿真计算机的具体配置为CPU:2颗2.13GHzIntelXeon四核4MBCache,4GB内存,146GBSAS硬盘,15KRPM,网络适配器:100/1000MBAdapter2块3.1.2教员机教员机主要用于教案编制、运行方式的整定、一二次故障设置、系统维护管理、数据组织和对学员的监管等功能。采用DELLOPTILEX960MT,具体配置为:英特尔(R)酷睿(TM)4核处理器Q94002.9GHZ,2G内存,250GB硬盘,PCI1000M网卡,显卡:ATIRadeonHD4870512M独立显卡,键盘、鼠标、电源线,19寸宽屏液晶显示器,操作系统软件为windowsXPprofessionaledition操作系统。3.1.3信号输入输出接口装置信号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是I/O信号扩展转换箱,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电流、电压功率放大器构成。3.2 软件配置操作平台采用Linux实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根据小河教学变实现功能的情况配备:仿真软件支撑平台软件,交互式、全过程电磁暂态仿真软件,I/O接口软件。

4现场应用情况

110kV小河教学变采用数字物理混合技术进行仿真,其主接线如图2所示,小河教学变及相关电网一次设备仿真采用数字仿真进行模拟,通过信号输入输出接口装置驱动小河教学变的二次设备。图3是母线发生CA相永久接地故障的仿真结果,其中从图3可以看出:在t=100ms时发生设定的故障,110kV#1母线的C和A相电压降低为0,110kV#1进线中A和C相由额定电流增大至1.63kA(有效值),在t=200ms时,110kV#1进线的母线侧开关三相跳闸后切断故障电流,110kV#1进线电流和110kV#1母线电压均降低为0。表明该培训仿真系统可以达到严格的实时性要求。

5结论

本文介绍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在小河教学变电站的运用。解决了目前现有仿真系统与实际脱离、培训效果不佳的缺点,成功实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与仿真系统的联合一体化仿真。从而使的培训人员,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运输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 运输管理 项目化教学 课程改革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众多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全国已有5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①且几乎都开设了运输管理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项目化教材难找、教师教学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等。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培养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是广大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仅从运输管理课程的改革出发,探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

1 目前高职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好的项目化教材少,教学内容老化

目前很多出版社开发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数量众多,品种繁杂,但是从教材质量来看,还没有真正实现教材项目化,有的只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盲目堆砌。例如大部分教材包括水路运输、集装箱运输两章内容,其中水路运输一般都是以散件杂货班轮的形式编写的,而在当前国际集装箱运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散件杂货班轮的比例逐年降低,因此应该把传统的水路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内容进行整合。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

根据笔者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把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实训场地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介绍运输托运中涉及的基本运费和杂费时,首先用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运输成本的构成有哪些,哪些因素影响着运输费用的高低,然后再具体讲解每一部分的费用如何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以此锻炼学生的运输费用核算能力。但此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听得枯燥。

1.3 实训教学难以开展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建设了实验实训场地,从校内实训场地来看,基本上是关于仓储和配送方面的实训室,对于运输方面的硬件投资很少,主要原因在于运输方面的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实训投资主要以软件为主,其中第三方物流软件(即公路运输软件)占主要比例,而关于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国际集装箱海运方面的软件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课程的正常教学效果。

另外,部分学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基本集中在公路运输行业,主要是因为公路运输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数量需求比较大,企业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铁路运输行业、国际海运集装箱、航空运输等方面的校外实训很难开展。

2 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措施

对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了解本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梳理出主要的工作任务,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来制定教学项目。以长三角一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包括如下几类:(1)各类企业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2)物流企业运输计划、调度人员;(3)商贸企业配送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4)快递业务拓展、操作人员;(5)外贸及货代企业跟单员、货运员;(6)制造企业生产计划、控制与改善人员。从以上六类主要的就业岗位来看,第(2)类和第(5)类就业岗位与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息息相关,因此,应该着重根据以上两类就业岗位来设置本课程的教学项目。

2.1 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

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流运输环节的业务处理能力、运输费用核算能力、运输单据和合同的制作能力。具体来说,其能力目标为:能根据实例拟制所有运输方式中的单据和合同;能准确核算所有运输方式中计费重量、运费和杂费;能准确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环节并能进行模拟操作。

2.2 设置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在选择教学项目时,应该始终贯彻“项目化”教学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运输行业认知—业务流程(包括单据、合同制作)—费用核算—软件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二十三个子项目,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

运输认知:几种运输方式优劣势分析;运输市场调研。共计4学时。

铁路运输托运:铁路运输认知;合同、单据制作;费用核算;业务流程模拟;共计8学时。公路运输托运:公路运输认知;单据制作;费用核算;业务流程模拟;某公路运输软件操作; GPS及GIS在公路运输中的应用;运输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共计16学时。航空运输托运:航空运输认知;业务流程模拟;运单制作;费用核算;共计10学时。国际海运集装箱托运:水路运输认知;集装箱班轮进出口业务流程模拟;集装箱运费核算;集装箱班轮单据制作;进出口贸易软件操作;共计26学时。

2.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收集案例,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公路运输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可以通过“我国物流顽症”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公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成本来源。(2)图片、视频教学法。通过收集相应的图片、视频材料,将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方便学生理解。(3)情境实验教学法。在介绍运输业务流程时,一般涉及多个角色及单据的流转,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不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手工填制的单据,在教室内进行简单的模拟。②(4)软件操作实训法。对于海运集装箱运输业务,由于涉及的环节多、角色多,可以采用软件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整个业务流程。

2.4 建设基于“项目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本课程可以按照教育部有关教学资源库的标准,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网络课件、教案、视频录像及图片、案例、试题试卷、文献资料等。③

通过对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利用,学生可以下载相关教学资源,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论坛与同学在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5 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例各占50%。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包含出勤、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情况;结果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测评,例如考核学生在各种合同、单据制作中的完成情况、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等,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

3 总结

运输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岗位能力分析

一、“四能力三方向三步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根据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创建“四能力三方向三步走”工学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四能力:仓储管理、运输调度及配送、采购及物料控制、物流业务销售及服务四个职业能力。三方向:毕业生到生产企业采购供应部门、商业企业物资流转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三步走:第一步是利用开课前的1周岗位认识实习;第二步是教师的教学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同时利用2周的专业实训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第三步是利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专门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

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针对物流行业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物流一线人员岗位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主要有仓储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运输调度及配送岗位职业能力,物流业务销售及服务岗位职业能力和采购及物料控制岗位职业能力。仓储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包括出入库验收及处理,合理管理在库物品,仓库管理信息化操作,条码及单证制作;运输调度及配送岗位职业能力包括车辆配货配载处理、运输班线维护、车辆调度、审核,数据接收、制作单证,配送单据接收、打印、反馈回单录入、车辆信息维护,以及配载管理、配送线路维护等;采购及物料控制岗位职业能力包括采购物料或服务,和供应商进行洽谈,生产企业的物料控制;物流业务销售及服务岗位职业能力包括销售企业产品或物流服务,订单信息处理,客户、商品信息数据维护、监控和单据复审,客户关系管理;发货信息处理。

三、构架“四能力三方向三步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学习领域式课程。例如:“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置5个学习情境。具体包括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多式联运货物运输等5个学习情境。(2)核心课程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管理工作流程为主线,以物流管理职业能力为核心,建设4门专业核心课程,“物流企业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采购管理实务”和“物流运输管理实务”。(3)校本教材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与共建单位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计划、考核评价体系;编写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的《货物学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和《物流企业管理》等4部校本教材。(4)教学资源库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负责人组织全体教师,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物流管理实训和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汇集有关助理物流管理师技能考核标准,制作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开发实训模拟题库,建立网络教学素材库、兼职教师库,同时完成了教学资源的上网工作。(5)考核方法改革。一是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加强了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指导和检测,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物流管理运作的运用程度。(6)教学团队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指导专业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比例;鼓励教师为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改善教师待遇。(7)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了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我专业拟建立1个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建立了一个沙盘实训室,集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产学相结合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达到仿真与全真结合,实训与实用并举,适宜于学生同时参与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新建11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依托企业生产型的真实任务和情境,满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栾向晶.高职院校“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10(7)

[2]孙巧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7)

运输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参考文献30余篇。

1.2 问卷调查 设计了两套问卷:发放31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访谈法 对河南省各地市体育局领导,有关体校、基地领导和教练员等进行座谈;参加了2004年河南省业余训练工作会议、河南省体育局长会议,与于会者进行座谈。

1.4 逻辑分析 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现状

2.1.1 基地建设的动因与实施 1996年3月15日原国家体委曾经专门了关于开展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工作的通知。从2004年开始,按照新一轮《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要求,今后将按新的奥运周期、新的办法和标准,在运动学校中开展“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评估工作;在少儿体校中开展“合格评估工作”;在单项学校中开展“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河南省体育局“改革、调整、提高”的战略方针,加快业余训练工作的发展步伐,为我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省体育局在各地市申报的基础上,经过对申报单位的检查评估、征求多方面意见、结合我省优势项目的分布,在2002年预评的基础上,于2003年命名了19个河南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和58个河南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点。从河南省体彩公益金中拨出专款两年共500万元,扶持各基地和训练点的发展。

从地市分布来看,19个训练基地中,郑州地区最多,其中郑州市5个、省体校3个、省体工队乒训中心和省射击运动管理中心各1个,共有10个,占全省总数的52.63%;洛阳、焦作、南阳市各2个;平顶山、安阳、濮阳市各1个。从项目布局来看,自行车最多,有4个;重竞技和乒乓球各3个;女足2个;射击、武术、划船、篮球、赛艇、田径、飞碟各1个。反映出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向有竞技体育优势地域集中的趋势。

在58个训练点中,设项最多的是中长跑共有9个点,然后是射击和摔跤,分别有6个点,布局3个点的项目有短跨跳、拳击、竞走、举重、乒乓球、游泳,其余多为两个点。可以看出各训练点中非重点项目占了相当的比重,出现了训练点与基地争经费的情况。

2.1.2 政策思路的轨迹 基地建设初期.作为省里主要考虑的是对基础项目的投入,所以,除19个训练基地外,还设立了58个训练点。对此,全省体校校长中有6.7%认为,基地和训练点的布局合理,另有6.7%的体校校长认为,基地和训练点的布局不合理,其余86.6%的校长认为较为合理。大部分同志认为每个重点项目基地的设置数量设为3个较为合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随着大家对基地建设问题理解的深入,并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大家的意见逐渐统一,将投入的重点转移到了优势项目、重点项目上来。省体育局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做出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不再对训练点进行投资,改为“以奖代拨”的形式进行扶持。

2.1.3 基地资金的使用 2004年河南省业余训练会议上,各地市体育局训练科长对专项经费的使用比例有着如下的认识(只列出选择频数较高的统计结果):认为训练的投入比例在30%~40%的占50%;认为运动员补贴的比例在20%~30%的占66.7%;认为教练员补贴的比例在10%~20%的占91.7%;认为训练设施的投入比例在20%的占50%;认为科研设备投入比例在50%的占16.7%;其他方面投入比例在10%的占25%。说明各地市体育局训练科长比较看中训练的投入以及各种补贴。

2.1.4 对基地规模的认识水平 全省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对基地、训练点的规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1)基地的覆盖面太小,就会影响其它项目教练员的积极性。2)基地没有与省队形成层次、梯队建设。3)训练点不能完全取消,可实行优胜劣汰,要提高训练点的质量。

2.1.5 基地的类型 基地建设也要走产业化、社会化与政府投资相结合的道路,对于那些拥有广泛群众基础、靠自身力量基本能够解决资金、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项目,以及社会力量在某些单个项目上输送了高质量苗子的,都要采用“以奖代拨”的方法,逐渐使其发展成“奖励型”基地;而一些没有群众基础、推向社会存在实际困难的重点、优势项目,要按规定进行操作,办成政府进行资金扶持的“扶持型”基地,以确保我省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顺利发展。

2.1.6 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 对潜优项目特别是对奥运潜优项目的开发、挖掘与投入,对改善我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宽度不够、与奥运项目不太接轨的现状,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应科学决策、大胆建设、重点扶持。对于如何看待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1.7 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1)由于管理层次多、个别地市配套资金跟进太慢、采购渠道导致的时间太长等原因,用于训练一线的专用资金迟迟没有到位等,致使已投入的资金产出很慢。2)“以奖代拨”的经费拨付形式有待进一步改进。3)基地和训练点的规模太大,这样资金的使用过于分散,不符合建设基地的初衷的,“举省体制”的优势将难以发挥,4)现行的注册制度不利于运动员的正常交流,后备人才的交流目前处于封闭状态,即使有也是别的单位通过地下途径挖走的,自己交流的主动性不高。5)向高一级运动队输送人才是基层训练单位的主要任务,但有些地方输送后,本地市的成绩大幅下降,打击了地方输送的积极性;再有就是输送以后,队员不能代表本市比赛,只能拿分,经济上得不到保障。而如果不输送,为本市比赛如果拿金牌,获得的经济利益远比拿分多得多。

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潜在隐患:1)此种组织形式仍具有强烈的行政模式的痕迹,走的还是依靠国家拨款的路子,容易养成各基层单位“等、靠、要”的不思进取的思想;2)资金来源于河南省体育公益金,体彩公益金有不可预计因素。3)资金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2.2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2.2.1 资金的配置 1)省体育局用于基地的资金总量,应先稳定于当前的水平,以后最好逐年提高。

2)制定分配资金的配套政策。基地的拨款形式建议进行以下两种方式的改革:1)将经费分成两部分各50%,省里经费占50%不再下拨,地市配套经费50%中的10%上缴后由省里统一管理。这样总经费的60%主要用于购买配套服装器材,各地市配套的40%不再上交省里,而是直接用于教练

员的补助、运动员的生活费用、比赛费用等。2)省里下拨经费直接打入个训练基地、训练点的账户,减少中间环节和人为因素对专用资金的挤占。“以奖代拨”方式将对成绩突出的训练单位进行奖励。

2.2:2 制定后备人才输送、参赛、交流的政策 1)提高输送计牌计分的档次。各市(从2002年6月1日起到2006年5月31日)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正式)和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连续集训1年以上(编制内集训人员)的运动员、中专生计分方法:每输送1名运动员计9分;若参加全国十运会预赛计0.5枚金牌9分;输送运动员进入全国十运会决赛,一类重点项目(女子跆拳道、女子飞碟、女子赛艇、女子自由跤、女子举重、女子足球)计2枚金牌18分,其它项目计1枚金牌9分。排分不累积,只计最高一档;凡参加省十运会的输送队员不计输送牌分。

2)省集训队哪些队和队员可以参加省运会。已经输送到省队的队员原则上不能代表各地市进行省、市运会的比赛,但不能够一刀切,允许符合参加省十运会年龄规定的球类项目(蓝、排、足)和体操项目优秀运动队正式队员(含连续集训一年以上者),可以参加省十运会和年度锦标赛。

3)输送与交流问题。从长远看,后备人才的有偿输送和交流是大势所趋。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注册与交流的法规建设,规范人才交流市场,依据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点,处理好交流单位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输出单位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对于各地市在全省范围内选拔人才,我省采用了“首次注册”为准的方法。省级运动队在训的一线二流队员,对外省交流时应和基层输送单位协商,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输送奖”、“跟踪奖”等奖项发放要及时,要继续强化这些奖项对基层教练员的激励作用。建议输送奖调整为5000元,原则上一年一兑现。

4)训练基地与队员原注册地的奖励分配问题。我省有的青年队是放在市级体校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的,队内有很多外地队员,参加省运会比赛怎样算分、记牌,一直是一线教练员关心的问题,经过调研,我们建议:原输送单位和训练单位各计一块牌。

2.2.3 基地的检查、评估与调整 改变现行的一年一检查的做法,今后应和国家的做法接轨,一个周期内,两年一检查,四年重评议、重命名。

1)制定新的评估标准的依据。从2004年“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和“河南省后备人才基地周期评估表”的差异可以发现,“认定条件”的基本条件部分更加简洁、既便于操作、又符合实际情况,如经费问题,“评估表”赋予了20%的权重,经费很重要,它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但它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赋予其它工作更大的权重表现出来,这一点“认定条件”就做得比较好。作为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是否有较高的输送率、能否在世界大赛上为国争光理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判定标准,所以它突出了人才质量和人才效益部分,两者的赋值合计达到了60%。“评估表”则突出了基本条件和育才工作,对输送率也赋予了30%的权重,但却将大赛当作加分因素,没有将其算人100分之内。分析两者的差异后我们认为,我省新的基地检查标准的制定应以《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作为参照进行,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进行我们的基地建设(表1)。(注:河南省后备人才基地新的评估标准的制定,另文研究)

2)基地的评估。对部级运动学校的基地评估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直接组织;对省体育局命名的运动学校的基地评估工作由省体育局业训处直接组织;对少儿体校的评估由总局统一部署,各省(区、市)体育局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负责组织实施;国家命名的各单项基地由总局有关项目管理中心负责组织评估。

3)基地布局、调整的原则。基地的布局和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①优势、重点原则:对经济不甚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河南省而言,充分发挥“举省体制”,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把河南省竞技体育的重点和优势项目优先予以发展,加强重点和沉势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符合河南的省情。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只能浪费我们有限的资源。

②达标性原则:对于两年一次检查不达标的,要出具书面意见,责令其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贯彻执行;在四年一次的重新评议中不达标的,使具体情况,该调整的坚决予以调整,因产出周期长等原因的,要视其发展潜力,决定是否予以保留。

③连续性原则:基地建设,其投入不可能在各个项目上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运动员的成长也需要时间的磨练,因此,产出周期较长的基地进行调整时要考虑其连续性,但要在一定时间内达标。

④重视潜优项目原则:要彻底改变我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奥运项目相比项目宽度不够的缺陷,应重视潜优项目的基地建设,调整时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2.2.4 基地管理 1)妥善处理基地与中专体校(训练中心)的关系;省命名基地与国家命名基地的接轨与双头管理问题。在管理体制方面,独立的基地应直接归地市体育局领导;体校的基地归体校领导;管理中心的基地归各单项运动管理中心领导。资金的使用,应直接由各基地支配,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对资金使用的负面影响。各地市体育局训练科长认为:要明确基地的管理模式,忌讳多头管理。

2)基地的宏观管理。依据河南省体育局“关于调整全省业余训练管理职责的通知”精神,省体育局业训处负责对各基地的宏观管理工作,职责如下: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拟定全省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年度计划,对省命名的基地进行宏观管理。②拟定基地的发展规划、创建条件,负责其检查评估工作。③结合全省重点项目布局,进行基地的创建工作。④管理全省基地在训运动员的注册、交流工作,负责各项目以及运动员的审批。⑤拟定基地经费的分配政策,审核、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

3)基地的业务指导。根据管办分离的精神,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基地进行具体业务指导,职责如下:①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②制定比赛计划;③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计划;④经费的合理使用和下拨;⑤充分发挥专项技术领导小组的作用,制定专项技术评定标准和操作方法;拟定苗子运动员的评定标准;队员入队的评定标准等。

3 结论与建议

1)重点建设优势、重点项目,积极挖掘潜优项目,以现有19个基地为基础,适当扩大基地的布局范围,将一些拥有好教练和好苗子的撤掉的训练点发展成为训练基地,每个重点项目基地的布局数量设为3个较为合适。

2)建议将基地资金的拨付方式更改为:将经费分成两部分各50%,省里经费占50%不再下拨,地市配套经费50%中的10%上缴后由省里统一管理。这样总经费的60%由省局直接用于购买配套服装器材,各地市配套的40%不再上交省里,而是用于教练员的补助、运动员的生活费用、比赛费用等。

3)进一步明确基地的管理模式,切忌多头管理。

4)各训练基地应认真贯彻落实后备人才输送、参赛、交流的有关政策。

5)今后将按照新的《河南省后备人才基地检查标准》对各基地进行检查和评估,按照基地的布局和调整原则对基地进行科学布局和调整。

6)进一步明确省局业训处的宏观管理和各训练管理中心的业务指导职责,按照管办分离的精神,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7)省局业训处将对一些有争议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争取使存在的问题早日得到妥善解决,使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得以持续发展,为河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苗子,使我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更有后劲。

运输实训总结篇8

一、培训范围

本局全体交通行政执法人员。

二、培训内容

本年度学习内容主要分以下四部分:

(一)时事政治类

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精神、《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社评、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级部门决策部署。

(二)法律法规类

主要包括行政基本法律及交通行业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宪法》、《刑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公路法》、《省公路路政条例》、《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交通部五项执法规范》、《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新颁布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省行政程序规定》、《省道路运输条例》、《省道路普通货物运输和道路货物专用运输经营许可办法》、《省治理超限和超载运输办法》等。

(三)廉洁从政类

同志关于廉洁从政的讲话、中纪委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8年工作规划》、《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实施细则》、《中共省委常委会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实施办法》、《中共市委常委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办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区机关作风建设“十条禁令”》和《区优化发展软环境“八不准”》等有关纪律规定。

(四)经验事迹类

主要包括上级部门重点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及兄弟单位、局属各单位涌现出的新做法、新经验。

三、培训方式

坚持法律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法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执法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与考试相结合,多形式开展法制培训工作。

局里组织集中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举办讲座、发放法律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学习计划自行安排学习,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学。

四、时间安排

全局集中学习利用周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时间,适当安排学习内容。

各单位与个人学习时间,自行安排。

五、学习要求

1、普法培训、廉政培训和行政执法培训要和“普法教育”与“法律六进”等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培训学习,增强全员法律素质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执法为民意识。

2、各单位要根据要求,制定切合单位实际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学习纪律、考核奖罚办法,确保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3、各单位的培训计划应及时报局法制科。

上一篇:翻译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建工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