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30 14:42:01

结构实训总结

结构实训总结篇1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市、区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对象,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区计划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230人,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成员等。

二、实施内容

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包括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成员(不含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村级农技员等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其中突出培训种养大户和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营管理、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引导性培训。

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补助标准为人均44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人均340元,区配套每人10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4年1-2月)

1.摸清培训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申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

2.组织申报项目。根据省下达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认定培训机构。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公开招标、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经公示后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制定实施方案。区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二)实施与验收(2014年3-10月)

1.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确定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和进行招生,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两委”的力量组织生源,引导和鼓励农民参训。

3.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根据培训需要,科学选用培训教材,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

4.集中授课与实训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给予现场指导。

5.督查与验收。开展项目检查,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健全培训档案,每期培训班要建立培训台账(台账后附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学员签到簿、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学员签到簿、项目验收表和档案目录等继续按照省农委《关于印发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训台账、验收表格和档案目录的通知》执行。

(三)总结与评价(2014年11-12月)

区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接受省农委年度评价。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培训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重要举措,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完善议事协调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上下联动培训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合同、管培分离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实施。

(二)注重能力建设。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健全区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增强师资力量。实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相结合,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协作共建培训实训基地,适应农民学习技术技能需要。

(三)创新培训工作。一是围绕需求培训。紧密围绕粮油棉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法。实行培训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与指导服务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跟踪服务。采取培训教师入户指导、建立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和QQ群服务平台、在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开展培训后跟踪服务,提高培训效果。

(四)强化项目监管。坚持实行第一堂课制度,上好每期培训班第一堂课,宣讲新型农民培训政策,督查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情况,了解学员到课情况和参训要求等。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结业时,现场调查每位参训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培训机构开展检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严格项目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实施到位。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根据省统一安排,全市重点组织开展中期和年终两次评价活动。改进培训效果回访制度,原则上采取随机走访方式回访学员,市级在中期和年终评价时采取按适当比例电话抽查的方式了解学员参训情况及效果。

(五)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及时下拨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并按要求预拨项目资金,保障培训工作及时开展。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抓好项目资金进行审计,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确保项目资金足额用于培训。

结构实训总结篇2

一、资格考试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

《规定》要求,资格考试要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标准。培训也应该遵循这一要求,但目前的培训情况问题不少:

1.没有足够的正规培训机构满足考生的需求

一些培训机构、学校都在尝试着举办此类培训,但还是杯水车薪。以浙江省为例,从2005年至今,除2008年,每年的考生人数都在1500人以上,但是每一年接受系统资格考试培训的却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这些举办培训的单位良莠不齐,一些没有针对性或专业性不强的培训也直接影响了考生对培训的认可程度。于是,出现了培训单位和培训需求的不对等。统一标准要求的资格考试培训组织或基地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没有针对师资、培训目的等教学要求的统一标准

培训师资中有广电一线的工作人员、不同专业的学校教师、其他行业的培训师,各有优势,各有侧重,但他们大多缺乏针对综合知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这四门课程现有大纲的深刻理解,往往只重局部,忽略整体,对总体的考试方向把握容易出现偏差。从资格考试培训的目的来分析,资格考试所需要的师资,应重点提高新进人员素质,从重点处、关键处入手,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为基础,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广播电视业务的实际需要,把新闻从业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业务素质培养贯穿始终。

3.没有针对培训时间长短、收费、形式等的细则

针对现有大纲要求,应设置多长时间的培训?除了课堂讲授,是否还需要实践环节?不同培训形式的收费标准应该怎样划定?这些都是决定培训是否合理有效的基本要素,也是培训是否能够持久坚持执行统一规定的必备条件。

二、做好资格考试培训工作的建议

1.建立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效工作。一个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倡终身学习为基础,鼓励职工在职学习,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养,构建全员、全方位、多元的培训体系,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造就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优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领导要重视。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实行动态培训、跟踪教育;探索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二是要充分重视培训师资力量,讲求培训内容和授课质量,认真研究培训规律,把握好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完善规范的资格考试培训组织机构

培训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运作,是资格考试培训工作的组织保障。建议在国家广电总局考试原则的指导下,由较为成熟的培训机构或相关的专业院校成立资格考试培训组织,按照资格考试的目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资格考试培训工作;对培训的课时、师资队伍和培训大纲、收费标准等做出统一的要求,并由各地的广电人才管理机构对这些组织进行评估和审批。

3.确定统一的资格考试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要根据不同科目的要求,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进行“少而精”的授课辅导和实践性的指导,培养考生学习的热情,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不断总结、提炼每年的考题,形成考试题库,让考生在总结出答题应试规律的基础上,强化政治理论和广电基础知识要点的理解和应用,避免死记硬背。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采用不拘一格的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科目要求,做到老师面授辅导和自学相结合、大课和小课相结合、网上远程单向传输和答疑双向互动教育相结合、平时学习和考前强化复习相结合。

4.强化资格考试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和培训工作组织实施的严密性、科学性

资格考试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际效果,与培训内容是否有针对性,组织实施是否具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密切相关。首先,进一步加强对新进人员的培训,强化准入标准;其次,建立组织实施的规范和制度,可采用项目负责制,当事人全面负责某一个项目,从招生组织到选择聘请任课教师、教学组织和班级管理,都有专人分工负责,每个教学班都要建立班委,从点名签到、课堂教学到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每一个步骤都要环环相扣。授课教师既要有上佳的教学能力,也要有实践一线的经验,对上课效果好、通过率高、学生反响好的教师要长期聘用,以确保教学质量。

5.资格考试培训工作的评估和反馈

结构实训总结篇3

1(略)

2电力教育应当正视的三个不适应

2.1电力教育的结构、功能同从业人员素质、结构比例不适应当前,电力系统从业人员存在主要问题是:(1)人员过多和文化素质偏低。根据五大网局和山东局1996年6月底统计,nl万在职职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职工为51.6万人,占46.5%,这与电力工业设备、技术、管理现代化要求极不适应,(2)工程技术及专业人员仅占全体从业大员总数的10%左右,在总体上仍属短缺,特别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3)从业人员没有合理的年龄档次,到2000年,全电力直属系统退休人员将达15万人左右,其中极大部分属专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必须扎扎实实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以适应电力工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2教育投人同电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适应目前电力教育的总规模以及年招生能力(高校本专科每年可招1.2万人左右,中专、技校每年可招1.5万人左右)和国家对电力人才需求总量基本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但是,中国现在教育投人水平远不能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根据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1990年中国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约合8美元,而世界平均约为220美元,中国生均公共教育经费约48美元,而世界生均为1230美元,可见差距相当大。

2.3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同教育的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适应教学的实质是信息的传递。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信息载体的双边活动。一旦信息高速公路进人教学过程,必然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旧的课程编制、教材组织、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根本性的变革。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思想保守,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手段落后的状况确实使培养出的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电力生产规模扩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3当前应采取的三个主要对策

3.1深化电力教育结构改革首先,要通过电力教育的内部转化和调整,形成有行业特色的教育结构。在人才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适应的情况下,电力教育的结构改革,实际上是结构优化的过程。根据电力行业“橄榄型”的人才需求,除办好少数培养研究型、开发型人才的电力综合大学之外,其它的各级各类学校诸如普通本科高校、高等专科学校、职工大学、中专、技校以及就业培训中心,都可纳人职业教育的范畴。把教育结构改革与调整的重点放在构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从初级到高级、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能与其它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电力职业教育体系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一个职业岗位,要求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由此引起职业教育的高移现象。因此,根据李岚清副总理讲话精神,要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主要通过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职工大学改革办学模式、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来实现。也可以利用少数重点中专、技校转制为高级职业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来补充。但应看到,无论从电力工业的发展还是从电力职工队伍结构优化来看,需求量最大的仍然是中等应用型人才,所以要继续大力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初级职业教育主要由就业培训中心来承担。其次,要通过合理归类,使电力职业教育在纵向上层次清晰,在横向上多轨并行。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使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在总体培养目标、安排教学过程的基础以及设计课程体系的思路等方面,逐步趋同化,目前各自保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的类别和学生来源的渠道上。高工专侧重培养技术型、管理型专业的高级应用人才,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3年;高职侧重培养工艺型、运作型的高级应用人才,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经过实践锻炼,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修业2至3年,或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5年。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电力中专和技工学校的同一化,创办一种既不同于现有中专也不同于现有技校,而能兼备两者优势的新型电力职业技术学校,即电力工业学校。在若干年的过渡阶段,电力中专、技校、工业学校仍可多轨并行。

3.2积极组织和大力开展职工培训为了形成全方位的职工培训格局,要把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同充分开发和利用电力教育资源结合起来。除发挥现有成人教育基地的作用外,可通过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把部分中专、技校改为培训中心,而且其它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职业学校也要根据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工培训。职工培训要本着学用一致、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岗位培训作为重点,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层次应根据企业对不同岗位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灵活确定规格目标和培训期限,使初、中、高级培训协调合理地发展。培训内容应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操作技能训练。除岗位培训外,还要结合“再就业工程”,积极开展企业富余人员的转业、转岗培训。要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证书制度,逐步推行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接受岗位培训的学生,经所在学校或培训机构考核合格,发给统一印制的培训证书,作为学生从业的凭证。对经培训的毕业生,要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进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发给职业资格证书。

结构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 实践教学平台 变频控制组态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90-03

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因此,实践性教学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当前,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计算机控制、PLC、网络及通讯等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和集成应用,工业自动化技术逐步形成,并在当今工业科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和管理等岗位对掌握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在日益扩大。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开展实训教学,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既能掌握工业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胜任自动化仪器仪表、设备以及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运行维护以及改造设计等技能型工作,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以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如何全方位地培养具备工业自动化工程技术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自动化控制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践,就高职院校工业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工业自动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定位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新技术应用能力是当今社会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是技术性、应用性的教育,其课程定位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其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并具有针对性。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确立了自动化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式为“宽基础、活模块”,并建立了“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同时,相关教研室也对自动化类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梳理,重新定位了自动化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并优化了自动化类专业分散在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课程,从而构建了一个层级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

素质实验层:以培训学生基础素质为主的训练实验室,包括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实习,电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训和设计。

工程训练层: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为目标,包括课程实训及设计、气动技术、电子技术、气动技术、液压技术、电子液压技术、信号检测技术及可编程技术等。

创新开发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动手和创造能力,包括综合实训、综合实验、过控仪表及PLC控制系统设计实训。

实践生产层:加强校企合作,设立生产性实训实践基地,采用“公司化运作”经营管理模式,开设零距离上岗“直通车”,为企业的技术改造、研发提供技术服务。加快专业特色化建设,建设一流的“示范性”的实验(训)基地。包括工业网络综合实训、生产过程仿真投运实训、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等综合实训内容,工业电梯控制实验(训)室、中兴通信实训基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运营能力。

上述层级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为载体,使课程实践教学做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以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并结合教学安排,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一个从初级到专业逐步深化的过程,包括从基本技能延伸到专业技能,从单一技能拓展到综合技能,从实验室培养逐步过渡到生产实际培养。

二、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的构建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综合实训中心是通过整合学院原有的各个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并融合了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网络控制的理念和全局性布局而创建出的一个以自由和开放为特点的实训中心。该中心的建立可以营造出一个更接近生产现场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为相关教学实验与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整个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主要包括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以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4部分。

(一)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是基于学院原来的PLC实训室扩建而成。原PLC实训室配备了二十套施耐德PLC变频器,采用PPI计算机通讯形式,计算机之间没有联网。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设备显得比较落后。因此,实训室的改造扩建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升级,将原有单台设备分开控制模式改为网络控制模式,以体现技术发展趋势;二是通过网络技术的融合,原有单台设备融入控制网络,其原有功能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

为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达成最好的效果,扩建方案并没有考虑购买大型成套设备,而是新购20套带有以太网端口的PLC,把新购的20套以太网PLC组成一个大的工业以太网。网络结构采用两级网络控制拓扑结构,分别应用西门子工业通讯网络中的工业以太网和PROFIBUS-DP现场总线来进行架构,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上层采用的是工业以太网,可以实现上位PC机之间的通讯,以及实现整个网络控制实训中心内部网络的通讯;而底层布置的是PROFIBUS-DP现场总线,用以实现下位机PLC和上位机之间的通讯,并同时承担下位机PLC主站和MM440变频器从站之间的通讯。该实训室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因此其使用频率较高,且面向的专业较广。经过上述配置改造,使整个实训体系既体现了西门子最新的工厂控制集成自动化技术特点,又保留了原有实验设备套数,并从整体上实现了功能提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自动化控制解决方案。

图1 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二)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在功能上也属于面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专项实训室,而且近几年控制软件组态技术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配合组态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学院在近年也购置了四十台计算机,并购买安装了业内主流的组态王和MCGS组态软件。但是,按上述计算机加组态软件的教学模式,学生仅能较浅地掌握组态软件的应用,由于缺乏硬件连接的实践,真正意义上的组态控制系统硬件设备的连接与设置没有教学实践的条件,因此,等毕业生到实际生产企业后真正接触到组态时上手仍然存在困难。有鉴于此,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在构建时就定位为采用主流技术标准和较先进控制设备的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其特色就是要融合现场总线技术和组态控制技术。

基于实训室的定位,其整体技术方案充分考虑了如何将当前主流的现场总线技术、设备与原有组态软件相融合的问题。控制网络采用二级拓扑结构,结构示意图详见图2,其中控制网络的上层采用工业以太网,其目的是实现上位PC机之间的通讯,以及整个网络控制实训中心内部网络的通讯;底层则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用以承担下位机PLC和上位机之间,下位机PLC主站和ET200S远程I/O,以及人机界面TP/OP从站之间的通讯任务。由于下位PLCS7-200中配置了以太网通讯模块CP243-1,上层管理网络可以对底层现场设备进行直接通讯,体现了工业现场应用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实践到较先进的控制技术,还可以为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基于以太网的PROFINET系统的研究提供平台。

图2 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三)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近年来,过程控制设备主要体现在现场设备的智能化和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两个方面,而当今工业自动控制发展的趋势是管理和过程控制的一体化。控制技术实训的培训重点是面向流程工业的过程控制技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重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让在校学生得到充分的工程实践锻炼,我们在工业以太网及现场总线的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装置扩展,构建了实训系统。

整个实训系统的控制结构是由上位机监控系统和下位机PLC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控制网络为两层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上层采用工业以太网来实现上位机PC之间以及上位机和下位机PLC之间的通讯;底层下位机PLC主站和从站之间的通讯则通过布置现场总线来实现。底层从站包括有控制液位、压力和温度流量等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网络组态、硬件组态以及PLC控制程序的编写采用SIMATICS STEP7软件,上位机与PLC的动态连结则由组态软件SIMATIC WINCC来实现。采用两台工控机作为上位机,其主机界面应用了西门子的WINCC组态软件,用以显示工业生产、控制及报警等的图形化界面以及对SIMATIC PLC系统的诊断,方便硬件维护。

图3 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经过上述扩展,实训中心可新增变频器应用技术、过程控制和自动检测技术三门课的实验项目20多个,包括变频器的开、闭环调速,变频器的制动,变频器的多机联网控制,小区恒压供水工程的仿真等,教学效用提升明显。

(四)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面向制造业中自动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是自动控制技术实训的主要目标。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的构建是在学院原有的两套一体化生产线控制实训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来实现的。原有实训装置在技术上比较先进,控制器是西门子S7-200的PLC,但由于没有联网,难以体现出机电一体化的特征。因此,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升级改造方案的重点就确定为实现原有一体化生产线控制实训装置与控制网络的联接。

为控制改造成本,教研室提出了在原有PLC模块上增加通讯模块来实现设备联网的方案,其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现场设备通过工控机扩展卡SMP16-COM291和S7-200通讯模块EM277进行PROFIBUS-DP总线通讯,上层网络则由SMP16-COM201卡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实现连接。通过上述方案的改造,既实现了先进的工业网络联网技术在原有设备上的使用,还为日后的功能扩展改造预留了充分的空间。

图4 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高职工业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围绕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同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的实践中,通过对实践教学平台的层级化设置,明确了各实训室的功能配置定位,并据此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机电类专业工业现场的要求,让学生经历实现由基础理论实验到专业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其特色包括:

充分把握当前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并依托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网络控制系统技术,建立了一个自由、开放式的实训模式,构建了一个接近生产现场的实验环境,既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又为相关教学实验与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运用STEP7编程软件和WINCC组态软件进行网络组态和监控组态,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人机监控操作界面方便地修改操作参数,观察控制效果;并可在人机监控界面选用不同的程序进行多个实训项目,而不必需要进行硬件接线的更改。

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将学院的部分老设备融入新的系统中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节约改造系统产生的费用,而且通过重新布局,还可以开发出原有设备的新功能。

【参考文献】

[1] 胡耀军,刘金云.模糊控制在工业以太网中的实现[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1(3)

[2] 郁聪.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 王华,郭梅.从传统工厂到数字化、智能化工厂[J].电子世界,2013(20)

[4] 吴一鸣.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10)

[5] 李爱华.PLC,变频器与通信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8)

[6] 刘建华,张同庄,毕文艳.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作者简介】刘 捷(1972- ),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

结构实训总结篇5

随着爱尔眼科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既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眼科医疗市场,还要满足集团“到2017年发展200家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需要,要想在生存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具有持续经营的核心竞争力,集团财务中心必须构建与集团发展模式、发展时期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对下属医院管理有效的财务管控模式。

在大财资战略上,要跟上行业财务转型精细化管理的步伐,引领下属医院财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作用发挥,并逐步完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从资金集中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管理和建立财务管理指南着手,对集团下属医院的经营活动和财务行为实施科学、规范和有效管控,以提高集团总部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使集团总部对下属医院投入的资金,实现资源配置合理、运营资金有效和财务风险控制,最终实现集团及下属医院价值最大化,使集团总部的规模效应和下属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为了使财务管控机制真正得到有效实施并落到实处,集团财务管控还应从把握财务治理结构、关注基础数据质量管理和营运资金效果效率、提高财务团队整体素质效能等细节着手,保证集团财务管控措施实施的有效性。

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

集团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控的根本问题是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结构是指财务权责分配的结构设置,集团财务管控应与集团战略发展和总体管理思路相适应,建立完善科学的财务治理结构,才能使集团财务管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异地管理模式。从现代集团异地管控趋势看,既要考虑投入资金回报,又要考虑投入资金风险性,既要实施合理的集权管控,又要考虑挖潜发挥下属医院经营的能动性。集团财务要对片区/省区、地级市和县级市的财务管控采取层级有序、集分结合的原则来设置,管控也应从现场管控、远程网上管控和专项调查管控等形式,集分兼顾,有针对性地对下属医院财务进行有的放矢的财务管控;

2、片区/省区财务管控。片区/省区财务总监都是从财务人员中提,经过具体实战工作磨练、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能力人员。集团财务应充分发挥片区/省区财务总监在集团财务管控中的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承接集团财务指定的专项管控任务,一方面对下属医院实施日常电话网上沟通、上报财务数据信息审核和现场检查指导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使集团财务管控措施得到深细化的具体实施,使片区/省区财务管理成为集团财务管控的抓手,提高集团财务管控质量、降低集团财务管控风险;

3、建立融合性财务管理机制。集团层面在对外投资、筹资、集中采购、资金管理、财务主任任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处理上,实行高度集权。下属医院层面对运营资金与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自,并对特殊事项必须进行集团财务和相关部门备案制,违者纳入CEO、财务主任绩效管理,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年度考核评价。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融合型财务管理体制,强调在分权基础上的集权,各下属医院对其他经济活动拥有相对独立的运营自,能有效地调动下属医院积极性并实现自我约束,对集团整体管控起到积极作用。.

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治理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下属医院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经济利益,增强其在竞争中的实力和应变力,同时集团还应对如2011年下发的《医院财务签批流程及权限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规定,根据集团整体发展和管控的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强化下属医院对集团财务规章制度的关注度和执行力,并通过上报的各种会计报表、经验交流、专项管理和集团内审进行监督控制,实现财务治理结构的规范、科学和有效。

提高财务系统信息质量

在集团规模的扩大过程中,组织结构也会因异地、层级和部门交错形成复杂化和新老医院财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因素影响,都会使下属医院经营的财务数据信息传递行程被拉长、上报不及时和数据信息有瑕疵,所以集团财务管控要从财务数据信息源头抓起,强化下属医院财务基础信息质量管理,保证财务整体管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1、信息化管理是财务管控的有效工具。管理会计已经在财会行业进行应用和推广,财务人员的角色也在逐步转变,从单一的反映监督职能到兼顾服务管理职能转型,引领医院经营与管理效能提高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集团信息系统化的建设首先是有效的实施工具,通过大数据的云计算,能够对大量的患者数据、经营数据和经验数据进行多维度有效的管控;

2、不断规范完善实操指南建设。集团财务通过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与管理指南》内容,使下属医院的财务活动与经济行为能够正确地归集与核算,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挖掘发现问题,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最终实现智慧管理。通过财务资金“血脉”管理,实现医院各价值链管理优化和改进,提高医院整体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医院的经营管理有的放矢;

3、统一规范数据信息管理口径。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下属医院的不断增加、财务行业专业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缺失,无论是新医院还是老次新医院财务人员的补岗增编,都面临着对医院业务的逐步熟悉的过程,集团财务要强化、规范和统一,下属医院上报数据信息统计的口径十分必要。

所以说,财务系统数据信息质量管控是基础,只有对财务系统数据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管控,才能使下属医院经营活动得到真实反映,才能保证对下属医院相关可比性数据对比分析,才能使集团财务做出正确决策,为集团整体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优化营运资金使用

集团化下的财务管理中,集权制的实施使集团投资和筹资管理决策得到有效控制。营运资金和利润管理将是下属医院财务管控的核心。集团财务中心首先要构建符合集团总部组织结构特点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并通过对下属医院财务监督权限、财务决策权限和财务执行权限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财务治理结构,实现财务转型精细化价值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集团整体经营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营运资金具有投资回收期短、变现能力强、数量波动性大和存在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形式;

1、对于货币资金管控,采取集中管理、上报资金使用计划、把控周月现金收支快报和抽查现金盘点表银行余额调节表相结合的管控形式,并通过相关工作登记记录表进行实施验证依据,保证集团对下属医院投入资金风险控制和降低财务成本,也有利于资金统筹配置和保证资金使用效率;

2、对于往来账项管控,采取前置合同管理,事中月度数据统计分析与动态跟进落实,事后通过对账差异分析,进行对账清理工作总结,建立供应商月度还款计划和清收清付管理机制相结合的形式,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型,使往来账项管理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闭环式管控,以保证往来账项债权债务管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管控的有效性;

3、对于存货管控,除了库存常规性日常管理外,还要不断优化入出结余流程、效期安全跟踪、固定盘点及总结,建立规范系统的库存管理报表,同时兼顾对呆滞库存和关注存货周转效率管控,尤其是前后房晶体的代售与移库、特殊库存角膜接触镜的在库管控,定期与供应商和相关科室沟通,跟踪出库、销售行为收入确认原则,提高存货库存质量及周转效率;

4、对于固定资产管控,采取申购需求申请报告,包括:申请部门、申购的应用价值必要性、市场调研情况和预计回收评估评价情况等,建立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二级双重管理和定期盘点相结合的管控机制,关注院内调配、院外调出、供应商试用设备和报废管理,兼顾使用过程的产出及效率分析,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管控的有效性;

集团财务通过对营运资金管控的有效实施,可以控制下属医院重大经济事项财务行为,把控下属医院经营活动规范性、有效性和风险性,降低营运资金占用,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对营运资金不同形态管控,实现对下属医院营运资金流入流出及经营活动动态控制,最终实现集团总部对下属医院投入资金利用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管控。

建立学习培训机制

随着集团下属医院的不断增加和规模的扩大,集团对财务管控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在引进高端、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人员建立学习培训及互动交流机制,不断搭建和深化资源共享平台,促使下属医院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财务风险管控能力提高,统一财务人员价值观,使学习培训管理机制得到有效实施。通过学习培训也能够促进财务工作效率,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管理沟通协助能力,满足集团战略发展和财务转型要求。

1、培训管理层级化。首先要根据集团发展战略目的、行业管理要求和下属医院的实际情况,集团、片/省区和医院财务要分别制定年度总体学习培训计划,并层层对学习培训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使学习培训计划有效落实;

2、培训管理多样化。要培养财务人员自觉学习能力,采用医院管理行业外部学习培训和内部学习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通过以内部学习培训为主,包括网上学习培训(文字与视频结合)、书籍学习培训、带教培训、工作轮岗培训、转传培训、集团内部交流性学习培训(目的实用性强),使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职业发展目标得到有效释放。

3、培训管理目的化。目前集团下属医院数量多,一、二、三级医院成立时期和财务人员水平能力良莠不齐,学习培训内容和目的要有的放矢。一方面集团财务要明确对下属医院管理的要求、标准和目的,一方面也要兼顾考虑财务人员能力、医院规模和发展阶段,并充分利用好片区/省区财务总监在集团财务管控中作用的发挥。

4、培训管理导向化。根据集团战略发展目标和整体管理需要,集团财务要站在行业和下属医院的前沿,引领下属医院学习培训方向,使价值管理、转型理念和效果评估方法不断深入深化,同时对下属医院各发展阶段财务重心工作指明方向,最终使各下属医院实现从传统的财务核算反映监督职能逐步向现代服务管理职能转型;

5、培训管理档案化。集团财务要有自己整体系统的学习培训计划的同时,还要对片/省区和下属医院的学习培训档案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学习培训档案建立包括:学习培训计划、学习培训内容或课件、学习培训考勤记录和学习培训评估评价。

总之,在知识内容和结构不断更新的高速发展时代,建立完善的学习培训机制,能够充实财务人员头脑中的智慧,使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能够满足实现集团战略发展长期目标的需要、满足实现医院年度计划短期目标需要和满足实现岗位技能和管理标准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对下属医院财务人员的增值,实现医院业绩增值和管理增效,使财务管控得到有效实施,提升集团财务管控能力,降低集团和下属医院的财务风险。

结构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59-02

1 构建应用技术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

1.1 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目前明确倡导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订单培养”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两种,经过研究与实践上述模式企业分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并没有从观念上和制度上得到确认,这大大区别于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代表的国际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企业培训制度。目前还处于自发与松散的状态,高职院校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比较突出。

1.2 普通本科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作为本科院校下办高职教育的直属二级学院,有着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劣势。优势体现在,学科体系严谨,理论教学师资雄厚。但相对于高职教育的本质来讲,我院更面临着先天不足的短板。即办学理念的障碍与冲突剧烈;资源瓶颈的矛盾尖锐;双师型师资较为缺乏等。

1.3 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交融

澳大利亚TA F E体系是国际公认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2004年我院加入了“中澳职业教育合作项目”,2007年被重庆市教委批准成为重庆市开展C-TA F E办学模式试点的四所学校之一。开始了创建C-TAFE学院的历程。我院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借鉴澳大利亚职业培训体系,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充分整合校企资源,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积极探索与构建多维、互动、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在几年的建设中,学院坚持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特色和核心,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多维、互动、开放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这一体系可以综合描述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互动,四个结合”。

(1)一个中心,即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两个平台,即完善英语、计算机等基础实训室,加强市场营销、连锁经营、旅游与酒店、软件工程等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逐步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3)三个互动,即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机制与考核机制,实行理论与实训成绩双合格制度;建立以“双师型师资”为中心的校企师资互动机制,通过师资外聘、挂职锻炼、技能培训等渠道,组建较为稳定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立以“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主要模式的校企合作机制。

(4)四个结合,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鉴定证书“双证”结合,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双纲”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双课”结合,理论教学师资与实训教学师资“双师”结合。

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运行与成果

3.1 以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科学制定职业能力标准

应用技术学院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启动职业能力标准化工作,组织专任教师,开展职业能力量化、标准化的研究,初步提炼各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

同时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开展职业能力标准的论证,逐步形成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旅游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职业标准的参照。

3.2 积极整合校企资源,打造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3.2.1 以实训室建设为中心,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实训室建设依照统筹性、仿真性、开放性以及成本效益结合的原则,分别建立基础实训室和专业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建设结合应用技术专业特点,建立市场营销、连锁经营、导游、酒店、会计、软件工程等与职业岗位对应的13个经管类专业实训室。

3.2.2 坚持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原则,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先后与深圳南山区商委、重庆百货集团、重庆小天鹅、武隆县人民政府等4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通过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使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等基本的理念逐步实现,为学生开拓了更多的就业渠道与就业机会,做到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使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大幅提升,达到90%以上,且就业效果好。

3.3 积极推动“订单培养”、“联合办学”,探索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这种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因此“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应用技术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除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师资队伍之外,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等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显著。

3.4 着力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学院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双师结构”为中心的校企师资互动机制。①学校借助企业的培训力量和场所,将部分专业课的师资派驻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和锻炼,并参与企业或行业的相关职业资格的考核与定级,从而提高学校专业师资的专业技术素质。②学校引入和借助企业培训力量,聘请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课程,以担任课程教学或讲座的方式,以及实习实训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指导。逐步形成具有应用技术特色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师资结构中,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70%以上。

4 结论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既有赖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充分发挥和扩展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功能,更有赖于行业企业的驱动,充分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探索“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优化与升级。

参考文献:

[1]李定清,何军.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0.

结构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马拉松; 高原训练; 训练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6-0033-04

Abstract:

From Jan. 2006 to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ZhouChunxiu have carried out six altitude training for the marath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structure of altitude training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lain training phase, altitude training phase and before-match training phase. The three phases supported and depended one another, and all the details connected closely. The training structure of six altitude training is vivid, therefore we acquired obvious effect as a whole. In the six trainings, we all along executed the capability-dominanting altitude training mode and explored plain training mode of altitude training. Through six altitude training, compages of altitude training methods and all-around altitude training modes have formed basically.

Key words: Marathon; altitude training; training structure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已经广泛运用于马拉松等耐力性项目。我国对高原训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初,在科技部支持下,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了《高原训练的方法与应用研究》研讨会、2005年12月总局科教司又组织了高原训练的阶段汇报会暨专家研讨会,对我国目前高原训练所取得的成果和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下步研究计划进行了研讨与部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周春秀于2006年初首次进行了高原训练尝试,并一举在首尔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跑出了2:19'51"的好成绩。之后根据比赛周期,2006-2008年3年共进行了6次高原训练。本文主要对6次高原训练的结构进行分析与讨论。

1 周春秀高原训练的结构

1.1 高原训练的时间安排

周春秀6次高原训练的时间安排,都是围绕比赛任务进行的。具体情况见表1。

1.2 高原训练总体结构

周春秀的高原训练总体结构包括高原前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赛前训练阶段3个板块。整个高原训练紧紧围绕周春秀高原反应的个体特征进行。从首次的高原训练尝试,到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高原训练强度基本达到平原化,训练质量逐渐提高,训练效应多元化发展。6次高原训练的总体安排结构见表2,高原训练完成强度见图1,高原训练周平均总距离见图2。

2 分析与讨论

表1显示, 6次高原训练时间:3次是冬、春季节、3次是夏、秋季节,都是根据比赛时间安排进行的。高原训练目标明确: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激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通过高原的特殊环境增加训练难度,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高原训练前,我们分析讨论,利用已有的高原训练研究成果,针对性地进行高原训练计划,周密设计,从理论研究到训练设计,系统推进,倡导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专项基础耐力与专项身体素质双线并进; 全面探索高原训练方法平原化手段。6次高原训练总体效果明显,基本形成了适合周春秀个体特征的高原训练方法组合和综合性的高原训练模式。 下面对6次高原训练的总体安排结构进行讨论:

2.1 首尔国际马拉松比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首次高原训练在冬季(06年1月27日―2月24日),训练时间28天,训练地点昆明海埂,海拔高度1888米。作为第一次高原训练探索,前期准备比较充分,选择与高原气温接近的广州进行了4周高原前准备训练,训练量和强度都达到强化训练阶段的负荷。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体能状况准备充分后进入高原训练。上高原后第一周训练以适应高原环境为重点,训练负荷逐步推进,第7天进行第一次专项能力训练,在28天的训练中共进行了专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训练课10次、18次重点课训练,其中专项能力训练13次、段落强度训练5次、课训练最长距离46公里、训练总距离892公里。训练以3~4级强度为主,占65.5%。下高原15天参加比赛。整个高原训练4周的总体训练安排负荷密度大,结构清晰,专项能力和专项身体素质平行推进。总体效果显著,达到预期的高原训练目的。在首尔国际马拉松比赛创造了个人历史最好成绩2:19'51",成为女子马拉松项目世界第7位跑进2:20'的运动员。

2.2 多哈亚运会前高原训练结构

第2次高原训练是秋季(06年10月23日-11月24日),高原训练时间32天,首先在昆明海埂训练17天后转站到丽江(海拔2230米)进行了7天训练。然后又回到昆明进行了 8天训练。本次高原训练前期准备时间2周,由于9-10月份是赛季,运动员参加了3场万米比赛,高原前期准备基本是以赛代练。考虑到亚运会在12月份,运动员以往没有该时间段的比赛经历。因此本次高原训练目的主要是利用高原难度,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重点训练课密度比第一次高原训练安排明显减少,32天16次重点训练课,其中专项能力训练11次,段落强度训练5次、专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12次。训练课最长距离42公里、训练总距离1060公里。在第一次高原训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次高原进行了新高度尝试,在原由高度训练适应的前提下,上到2233海拔高度进行7天训练,其中有2次专项训练课达2650米海拔高度。下高原16天参加比赛。本次高原训练安排负荷密度相对要小,强度要求比第一次高原训练要高,总的指导思想是练一堂课是一堂课,求精不求量,使运动员始终有饱满的精神。高原训练总体效果明显,赛前平原训练在上海进行。下高原第9天运动员竞技状态显著提高。赛前6天移地北京,准备出发到多哈。由于连续移地,加上气温时差的不适应,赛前训练结构不能完全按预案实施,虽然亚运会取得金牌,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但运动员主观感觉竞技状态不是最好。反而在亚运会结束后的半个月,参加国家队北海大集训时表现了良好的机能状态和超强的运动能力,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 我们分析认为,本次高原训练运动员获得能力是明显的,由于赛前训练结构的改变、多哈气温较高、运动员没有12月份比赛经历等因素,使得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在比赛时没有充分调动出来,出现了竞技状态后移。这给我们提示,在今后制订大型比赛预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可改变的外在因素,保证训练有序进行,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2.3 伦敦国际马拉松比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备战伦敦马拉松比赛高原训练在07年2月13日-3月18日,高原训练时间35天。训练地点昆明海埂,前期准备在北海进行了6周训练。本次高原训练是国家队备战08奥运会大集训,周春秀在多哈亚运会比赛结束后,立即投入国家队集训,并在训练中担当领军任务。在北海6周的阶段训练,量和强度都达到最高水平。进入高原训练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明显加快,上高原后前3周训练质量迅速提高。3月8-10日下高原参加贵州清镇全国越野比赛(清镇海拔高度1255米),在比赛中表现了良好的运动成绩。11日回昆明继续高原训练。从清镇回昆明的第4天,周春秀出现感冒症状,后转为支气管炎,无法进行正常训练。周春秀本次高原训练原计划为42天(6周),因生病提前一周下高原,3月18日和国家队其她队员一起移地厦门。在厦门主要以恢复治疗为主,进行有氧训练。3月30日厦门马拉松比赛跑了10公里。身体感觉不好,气管炎没有康复。4月1日移地南京,进行抗炎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好转。4月6日移地大连,进行赛前训练。15日移地北京,17日出发前往伦敦。高原训练后第35天参加伦敦马拉松比赛。伦敦比赛成绩2:20′38″,运动员参赛时由于生病,身体机能状况一般,生理机能指标总体评价处于中等水平,血液激素指标处于低水平。结果提示:高原训练第4周要注意运动员免疫机能状况;移地训练一定要防范环境改变不适应造成运动员伤生病问题。

2.4 世界锦标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世锦赛前高原训练是夏季(07年7月26日-8月9日),高原训练时间25天。地点青海多巴,海拔高度2366米。平原准备期4周,以赛代练,最后在广州比赛10000米后直接上高原。周春秀上高原第一周不能适应,表现为头痛,睡眠不好。本次高原训练特点是,时间短,训练节奏快。上高原第4天开始重点专项训练课,从不能适应练到适应。25天进行专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训练7次课、重点训练课13次,其中专项能力训练9次、段落强度训练4次、总训练距离780公里。训练强度以3~4级为主,占总训练强度的66.5%。

本次训练在前3次高原训练的基础上尝试高海拔训练,居住地海拔2366米,训练时跨越的海拔高度都超过2500米的高度,40公里专项跑的海拔高度穿越2670米。虽然训练总负荷比前3次高原训练要小,但对运动员承受的刺激负荷及训练难度明显高于以往3次高原训练。8月9日下高原移地大连进行赛前训练,8月29日移地北京、31日移地日本大阪、9月2日下高原第14天比赛。大阪世界锦标赛温湿度较高,马拉松赛程中温度23~32℃、湿度75%~56%。周春秀世界锦标赛取得亚军,实现了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世锦赛奖牌零的突破。

2.5 扬州半程马拉松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扬州半程马拉松比赛前的高原训练,原计划主要是为奥运会高原训练进行赛前模拟,考虑到适应高温高湿环境的训练,采用4周下高原的模式进行演练。高原训练08年1月30日-3月9日,训练时间40天。地点昆明海埂。高原前准备阶段在广西北海进行了4周训练。由于持续阴雨天气,周春秀第二周开始感冒,支气管炎,并不能得到控制,反反复复导致前期准备阶段3周不能正常训练。上高原后的第2周又复感。造成整个高原训练无法按计划进行。本次高原训练40天,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训练17次、重点训练课20次,其中专项能力训练课12次,段落强度训练8次,总体训练强度以2~4级为主,有氧慢跑比例超过30%以上,是历次高原训练量最多的,40天训练总距离1325公里。整个高原训练节奏根据身体状况不断修正,直到最后2周逐渐进入正常计划训练。3月9日移地浙江萧山进行赛前训练,由于高原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下高原在萧山的4周训练以弥补高原训练的不足、力求获得专项能力为主导思想,整个赛前训练结构与以往4次训练大不相同,训练负荷滚动推进。在平原训练我们观察到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大约2-3周后周春秀专项技术水平提高,达到了以往训练平台高度,4周后扬州半程马拉松赛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但是运动员比赛时表现的竞技能力和机能状况感觉特别单薄,显示训练厚度欠缺。

2.6 奥运会前高原训练结构

奥运会前高原训练仍然选择昆明海埂,选择依据:首先周春秀在海埂训练多次,对环境已经适应。其次考虑到周春秀5~6月份训练,为了弥补前阶段训练不足,加强训练厚度打造,强度训练持续推进,使机体短期负荷过大,尤其是心脏负担明显过量,出现早期心肌疲劳症状。从疲劳恢复角度、高原训练的难度、及下阶段高原训练需要进行的强化手段等综合考虑。想要稳中求进,选择海埂训练相对青海多巴风险要小。

本次高原训练时间34天(08年6月30日-8月2日)。前期准备阶段在大连进行了6周训练,训练结构强度高、密度大,运动员训练水平很高。因此上高原第3天就进行段落强度训练(强度负荷3~4级)。总体表现运动员能适应强度训练刺激。34天进行了14次专项力量训练、8次段落强度训练、7次专项能力训练、专项能力训练最长距离40公里,总训练量1075公里。本次高原训练的特点是,段落强度训练比例高于专项能力训练。前2周训练推进比较顺利,全面达到预期训练目标;第3周开始明显感觉肌肉反映过大,完成强度困难,后半周计划进行调整,适当降低训练强度加强专项能力训练距离。第4周后半周逐渐拉升强度,下高原前4天进行缓冲调节准备下高原。平原赛前训练在大连进行,时间15天。本次赛前训练多数采用中午训练以适应高温气候。训练结构强度逐渐滚动推进,把训练最高强度点放在8月17日奥运会比赛。根据周春秀当时的实际竞技能力和机能水平,我们认为该方案总体设计比较稳妥。在奥运会比赛中,周春秀为中国田径获得一枚珍贵的铜牌,同时实现了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奥运会的历史性突破。

3 讨论与小结

高原训练出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和运动员本身的差异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训练效果的不确定性,周春秀6次高原训练前期准备阶段训练的系统性、身体机能水平及机体疲劳程度、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训练负荷的控制、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以及上下高原的准备训练阶段的过度、衔接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到高原训练的质量。明确的目的决定了高原训练的手段和训练节奏的安排。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的变化影响了不同阶段的高原训练的方案。就周春秀个体,在不同时期进行高原训练也必须综合的分析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训练比赛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高原训练方案。

高原训练存在着不同时期的内容。通常不同时期的高原训练与不同目的高原训练是相结合的。周春秀高原训练常规训练结构划分为:平原训练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和赛前训练阶段。基本结构:

周春秀高原训练的基本结构如下:

高原前准备阶段:

上高原前的准备阶段大致为上高原前的2-6周,此阶段主要以长距离的有氧训练和专项体能及专项力量训练为主,注意提高运动员的综合力量能力。上高原前2周训练强度加大,通常有3~4次最大摄氧量强度训练安排,目的是加强运动员肺通气能力,为高原训练储备良好的心肺功能。同时关注运动员训练后的身体反应,保证运动员在上高原前保持良好的训练能力。

高原训练阶段:

周春秀的高原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训练难度,在平原训练的基础上利用高原特殊环境提高运动能力。常规训练安排上高原3~7天就进行强度训练,训练强度计划循序渐进,滚动推进。同时注意保持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整个训练安排强调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高原训练强度基本达到平原化,训练质量逐渐提高,训练效应多元化发展。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激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倡导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专项运动能力与专项体能双线并进。

赛前训练阶段:周春秀的赛前训练以14~16天为主,赛前训练节奏综合考虑运动员当时的实际情况及高原训练状况,从实际观察效果的基础上采用跳跃式强度刺激或滚动式推进强度两种模式,重视突出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特点,在训练安排上考虑特定的比赛要求和比赛目的进行赛前训练。

纵观周春秀6次高原训练,整个训练结构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支撑、相互依托,任何环节的问题都将影响整个训练过程的顺利进展。值得重视的是高原训练的强度要求,可以确定一个明显的变化特征,第一个和第二个强度课安排间隔要有利于运动员身体的恢复和心理的适应;如果负荷强度过高过密,就可能造成过度训练,导致训练的失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及时转换训练手段方式得到解决,周春秀备战奥运会高原训练的第3周就采取了该方法使疲劳状况得到修正。避免了整体训练可能引发强度刺激过深的状态。

另外,要高度重视高原训练阶段运动员的免疫机能。尤其是3周以后尤为重要。周春秀伦敦马拉松赛高原训练第4周出现感冒,从而无法正常实施高原训练计划,被动下高原后,导致平原训练机体恢复缓慢,机能上升出现问题,使良好的前期高原训练效果没能得到展现。

结构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 结构素描 浅谈

结构素描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从造型艺术的意义上讲,结构是指人们对所描绘的物象在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上的认识与理解。也就是说结构素描是人们从观察和理解形态开始、从结构造型起步的一种艺术创作和训练的过程。通过结构素描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的辩析、理解和表现能力,从而获得能够深入形态表象和结构实体之中的洞察力。使学生在结构素描的实践中,准确地捕捉到物象的结构本质和基本要素,并创造性地运用结构造型语言揭示出来,使其成为物象特征和精神意象的完美体现。

一、结构观念的建立

在素描基础训练中,要想加深学生对所描绘的对象的观察和理解,就必须树立起造型上的结构观念,这对每一个学生的结构素描课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老师从备课到整个教授过程,都要突出这一点。力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结构造型的原理,并在训练实践中获得正确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深入体察形态内在结构的能力,使学生尽早走出摹仿客观表象的初级阶段,在结构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在结构素描上得到理论上的深化和造型艺术上的升华。〖1〗

在低年级的结构素描基础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面对所描绘的课题和物象,往往会习惯地将兴趣和精力集中到物象吸引人的某些细节上或明暗变化的光影上,并试图把这些客观因素整体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没能抓住基础训练中应突出结构造型这一重点,白白花费了不小的精力,却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总结和归纳,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结构观念,消弱了结构观念对自己造型素描训练的指导意义;二是老师讲授中还存有问题,即使讲授了,也没能使学生明确结构观念的建立与素描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不少学生对结构观念的树立重视不够,手头上的技巧又不熟练,结果是从兴趣出发,在素描训练中走上了歧途。这种缺乏科学性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盲目摹仿客观表象的习画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上走上弯路,甚至使学习停滞不前,直接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建立造型的结构观念,并让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首先老师应当明确,学生素描基础训练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在技巧上懂得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结构素描观念的指导之下,学会正确地观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遍的造型规律。〖2〗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艺术的理性思维过程,它强调的是对物象本质特征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强调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米开朗基罗曾说过:"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大师精辟而科学地概括了理性思维在造型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二、认识形状与结构

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是互为依存的,物体的结构和形态实际是其在空间中存在形式的一种客观反映,它们的存在,构成了物象形态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物像的千姿百态进行科学、认真、艺术的认识和观察,从中掌握其结构的基本原理。

从视觉角度来讲,人的眼睛都能看到某一物像的主要特征。但是在艺术的造型观察方面,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在造型的观察活动中,人们首先看到的并不是物像特征的全部和本质结构,而是物体的一些表像。对同一物像的认识和观察,一双平常人的眼睛和一双画家的眼睛会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看到的往往只是物体形状的表面的东西,而后者则从中看到了物体形状本质的结构和特征。

因此,在结构素描的基础训练中,老师要教授和引导学生注重科学的认识和观察方法,严格纠正以往认识物象形状时不科学的习惯方法和视觉经验,提高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和观察能力,深入研究和分析物体的凸起,凹进、转折等形态特征,通过明确理论知识和反复的训练实践,提高和发展学生对所描绘物象本质特征的观察与综合能力,并从中提炼出物象可塑的结构型因素,使素描基础训练由盲目摹仿对象,转变为主动表现与创造对象的积极的实践过程。

三、结构的几何形成因素

世上所有的物象都有其自身的组合秩序和结构形式,因此构成了纷繁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样式,但无论它们的形态变化如何复杂,却都具有构成其基本特征的总体形式规律-几何式结构形式。

人们通过对万物形体结构的反复概括和提炼,才发明了几何这种最简约、最具有代表性和普遍规律的结构形式。任何个体的物象,不过是这种基本结构规律个别秩序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它们在构造上都存在着几何式的结构因素。虽然我们所描绘的物象在结构上可能是抽象的、内在的或隐伏的。但只要我们以造型的结构观念去观察它,研究它,就能够发现其复杂形态中的几何式结构特征,从而把握住它在造型上的结构要点,并通过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把物象还原到关键的结构形态之中。

几何式结构形式在造型上的应用,是一个分析、理解、提炼和概括物象复杂结构的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在于把物象丰富的多样化的结构形式组织在一个简明、统一的结构形式之中,从而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高习画者对物象结构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中超越自然表象,转化为自己心灵的构造。〖3〗

总之,树立和强化结构观念在素描的教学上至关重要,用结构素描的观念去统领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掌握造型艺术基本规律的有效途径。它对结构素描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优化和完善素描的基础训练,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创造力的美术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 〖1〗王宪文.浅谈结构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 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CUTTING EDGE EDUCATION 2009年第19期

* -〖2〗王森昌.浅谈结构素描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J]; 美术教育研究MEISHU JIAOYU YANJIU 2011年第3期

上一篇: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食品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