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4 17:16:01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基本情况

2007年,为支持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郑州市纺织工业竞争能力,河南省质监局提出了《关于在郑州市纺织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国家棉花质检中心和国家纺织品质检中心的建议》。郑州市政府以行政划拨形式提供土地30亩,财政资金4200万元用于国家质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省财政拨款50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筹建国家质检中心。

2008年11月国家质检中心大楼正式动工,大楼地下1层、地上26层,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原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先后搬迁至国家质检中心大楼办公。2012年6月19日,为有效发挥河南省纤检局和河南省纺织院职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更好服务中原经济建设,河南省质监局党组研究决定,借助国家质检中心筹建这个平台,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进行机构整合,由河南省纤检局党委履行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和国家质检中心的领导,实现强强联合,依托河南省纺织院筹建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下称国家质检中心),发挥原两个单位的优势,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实现“1+1>2”、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

2013年4月15日―18日,国家认监委对国家质检中心的软、硬件进行现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中心达到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三合一”认证条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评审。6月25日,国家认监委专门下发通知,对国家质检中心进行业务授权。11月9日―11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进行现场验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技术能力

在郑州市西四环元通纺织城建设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是一个集检测、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支持和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目前国内唯一集棉花和纺织服装综合类的专业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的部级质检机构,该中心主要业务范围涵盖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领域,具备174个主要检测参数,以及311个产品的检测能力。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现有工作检验场地1.2万平方米,其中恒温恒湿实验室面积0.1万平方米,采用法国约顿智能型空调,控制精度可达标准大气水平。实验室配备科学先进、结构布局合理,样品存放、防火、防尘、通风排气、照明以及水电气等条件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具备处理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措施,保护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防护措施。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立足高精尖、适度超前的原则,共配备219台/套检验仪器设备和10套空调机组,进口设备54台/套,仪器设备原值2500多万元。其中,瑞士乌斯特全系列纱线设备和美国HVI棉花检验仪等都是国际领先、世界认可的关键仪器设备。此外,还备有安捷伦气质联用色谱仪、PE公司原子吸收光谱仪、VaRiAN紫外分光光度计、梅特勒-托利多公司PH/电导率/离子综合测试仪,SDL国际集团日晒牢度仪、耐洗牢度仪、马丁旦尔耐磨仪、织物垂直燃烧仪及汗渍牢度试验仪、染色摩擦牢度仪、转筒烘干机、英国Instron万能强力机、德国贺利氏公司标准光源箱等仪器设备。

目前,国家质检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27人,棉花检验师1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0%。检验人员均有专业学历,研究生学历19人,占30%。所有检验人员均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主检人员大都在40~50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既有专业经验又具有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为国家质检中心事业发展打下良好人才基础。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作用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以河南省纤维检验局(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为依托,集聚各种技术优势资源,为政府履职、产业升级、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障质量安全,为政府履行职责服务。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纺织品、服装及棉花、床上用品等的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毒校服”等一系列涉及健康、安全的案例,人们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国家质检中心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积极配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纤检局、河南省质监局、省市工商局等行政部门做好授权范围内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为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的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该中心将充分发挥技术核心作用,积极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开展质量检测和监督检验工作,从方案起草、下厂抽样、检验项目、检验细则、检验结果、质量分析、资料汇总、经费预算一系列规范运作体系到上报资料,提供准确、科学的检验报告,为各级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依据。

2.引领行业发展 ,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河南省作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大省,无论产量、销售量、出口量,还是产品品种、款式、质量、技术、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据一定地位。河南棉纺服装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郑州纺织产业园、曲梁男裤、长垣纺织卫材、凤泉化纤产业园、安阳针织服装城、尉氏棉纺织集群、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新野棉纺织集群、鄢陵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等,已形成了集原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流通销售运输为一体的棉纺服装产业集群。

郑州纺织产业园区规划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工业园区。目前,产业园已驻企业32家,其中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物流市场――元通纺织城和郑州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培养出娅丽达、纽伦、渡森、逸阳等知名品牌,已形成了从纺织机械(配件)制造、纺纱、织造、染整(水洗)、制衣、辅料生产,到科研、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产品检测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曲梁服装产业园有100多家男裤加工企业,年产男裤近1亿条,年产值近1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16.7%。河南安阳是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年产量3.5亿件,拥有璐、丹瑞等1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新野棉纺织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2家,拥有10万纱锭,年织布2亿米以上,年纺纱15万吨,该集群以新纺公司为龙头,形成集轧花、纺织、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凤泉化纤纺织产业园有各类纺织企业30多家,集群特色是粘胶纤维深加工,园区内的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化纤原料生产厂家之一。鄢陵县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内拥有棉短绒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量达40万吨,占全国棉短绒市场的5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短绒加工销售基地。尉氏棉纺织集群内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6家,全县纺织规模达40万纱锭。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中投资64亿元的洛阳大化纤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0万吨聚酯、10万吨涤纶短纤和9万吨涤纶长丝。

但是,河南省棉纺服装产业,企业规模小,生产线单一,信息严重不对称,许多企业对国内外新的技术标准缺乏了解,质量把关能力较为薄弱。国家质检中心的建成,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国家质检中心集聚产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导先进标准制修订,掌握标准领域“话语权”,并通过企业集中宣贯、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对新标准、新贸易技术壁垒等进行详细讲解,还及时针对企业情况分析产品抽查中不合格项目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受到企业普遍赞誉。例如:该中心在幼儿服装新标准公布实施后,多次与相关行业协会召开标准宣贯会,除了生产领域的企业,流通领域龙头商场、超市也参加了培训,合计有700多人次、200多家企业参与宣贯活动。

针对某些龙头企业的特殊需求,国家质检中心派技术专家上门为其提供培训,在实验室认证审核、检验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国内的某女装生产企业,为其贴牌的生产厂有20多家,各厂的素质良莠不齐,该中心则在企业总部多次在产品标准、不合格项目分析、原材料检验及控制等方面对生产厂进行了专题培训及现场解答。目前,该中心已与娅丽达、纽伦、渡森、领秀梦舒雅、逸阳、美芙妮、幸福雪季、翰迪尔、华珠、神马以及大商、丹尼斯等数十家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培训人员超过600人次,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在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在政府、相关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裤业之都”已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享誉全国。

3.促进招商选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国家质检中心将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地理优势,为企业原材料把关、产品测试、出厂检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权威的检验报告,通过提供良好的检验服务环境,促进棉纺服装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落户河南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家质检中心以其自身的影响,促使河南的棉纺服装产业得到优化提升,令以郑州为中心向周边的辐射区域成为投资综合性价比较佳的地方,变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2013年,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近年来,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元通集团投建)正在进行的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娅丽达、纽伦、梦舒雅等品牌纷纷落户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同时,省内其他棉纺服装产业聚集园区也在全面升级改造,招商选资势头良好。2013年,河南省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1500多家,年产棉纱约547万吨、布31.34亿米、服装12.28亿件;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9.16亿元,年实现利润306.26亿元,同比增长13.5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4年,河南省将继续坚持 “三少三高”原则,大力发展用地少、污染少、耗能少,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的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总量。

4.实施名牌战略,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为落实“质量强省”有关工作部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家质检中心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政策和业务上给予企业具体的指导与支持,全面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各级名牌申报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促进河南省棉纺服装产业的品牌化发展。主要做法有:一是重视调研摸底。对全省范围内的名牌培育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扶持措施,分级、分批做好培育帮扶工作。二是做好宣传指导。对培育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和帮助企业围绕名牌评价体系的有关要求做好前期准备并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等基础工作。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2

教学内容的组织

1.教学内容的采集与序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采集基于纺织品生产的基本过程,重点关注本专业所面向的“纺纱”与“机织”工段。两工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同,但工作过程是相似的,均涵盖来样分析、原料选配、工艺设计、工艺上机、工艺验证、工艺调整与投料生产,如图1所示。每项工作对关于纺织材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都有明确要求,经整合形成18项具体要求,以此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经细化、分解与序化而转化成课程教学内容,形成“14个技术知识点”与“10项测试工作任务”两部分,见表1。2.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双效辐射图确定,如图2所示。左边为纺织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群,右边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各具体教学内容,岗位对其指向的辐射线越多,说明其对就业岗位的辐射力度越大,即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如图2中编号为1、2、3、7、8、10、14、15、16与18项。

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2+1”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技术知识为先导、以实战训练为主线的两阶段递进式教学。1.“2+1”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2+1”课序设计,体现了两阶段递进式教学进程。第一阶段完成技术知识的传授,40学时;第二阶段进行操作能力的实战训练,20学时。教学总时数为60,两个阶段时数之比为2∶1。其间,教学内容从前阶段的“14个技术知识点”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能力训练从前阶段的典型案例单项训练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考核从过程表现、实物成果、终端考核递进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鉴定;教学场所从多媒体教室扩展到专业实训基地。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工学结合设计,体现“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与形式。前阶段以“学中练”为基本特征,即以“学”为主,辅以典型案例进行单项能力训练,深化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后阶段以“做中练”为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完成10项测试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训练技术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与纺织测试仪器的规范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夯实基础、引导方法、培养兴趣为目的,主要采用“学做相融”与“行为引导”两种方法。1.学做相融。将典型案例训练融入技术知识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14项单项能力训练,深度掌握技术知识的重点,如表2所示。将职业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10项测试技能的规范化训练过程中,有效掌握职业标准。2.行为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及表达训练,体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从而培养对技术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与规范交流的能力。在教学全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样品建立微型样品库,按实际工作所采用的存样法分别制作常用纤维样品袋、典型纱线样册及典型织物样册,并鼓励学生自行拓展品种,引导学生自主关注、体验并感知各类纺织材料,促进专业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以组为单位的样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行动能力。

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学手段的选用以“强化重点、诊断难点并突破难点”为目的,主要采用案例训练、任务驱动与教材支持三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交互作用,共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1.案例训练。在课程教学前阶段,通过典型案例的训练使教学内容的重点得到强化,见表2。2.任务驱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学习难点主要在于对部分教学内容的掌握,且要因人而异,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掌握存在误点与盲点。为此,在课程教学后阶段,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动手操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处事态度,还可以有效提高对教学难点的捕捉率。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都能有效诊断认知与方法上的误点与盲点,并通过因材施教进行及时修补[3]。3.教材支持。通用教材具有较好的行业面向性,但不具专业的针对性,且内容编排与教学需求不相吻合,用作教学参考书为宜。另外,教师所选用或设计的教学方法往往因缺乏足够的时间而难以实施,从而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难点。为此,以教材为切入点,将序化的针对就业岗位群的教学内容自编成特色教材,并配以与学生共享的高质量CAI课件资料,既能使师生有效摆脱繁琐的课堂笔记,又能为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时间保障。

教学效果的体现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 创新实践平台 过程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25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近几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及项目指导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总体目标相一致,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产业优化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即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更是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开拓视野,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创新型就业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大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否则将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无法完成。指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对项目的选题和查新、方案设计制定、实施、分析及总结等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能及时为学生所需实践创新活动的场地进行联系和衔接,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保证。

在选题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与所学专业相关,并根据项目内容组合团队,以便在活动中能够分工合作,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查新,对所进行的项目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时代潮流,同时也是团队成员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有吸引力。例如在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铜氨纤维纺织面料及其服饰的开发》项目选题和查新中,根据纺织服装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低碳、环保、舒适、时尚是当今人们生活理念的特点,选题的方向结合了新型纤维与传统纤维的组合进行工艺等的改进和创新,从服用性能的测试分析,结合面料性能进行创新思维和设计等内容展开,对产品的开发和新型纤维的推广应用都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所选项目和查新过程中,前沿知识得到了拓展,培养了创新意识,并为后续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精神,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文颁布了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福建省的招生改革,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的岗位需求,招收了第一期福建闽北版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班。以下是我对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技术专业对“二元制”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初探。

一、试点目标任务

为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索构建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实施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B模式改革试点,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提升通道,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养,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支撑需求,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学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立足闽北,立足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以满足福建南纺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以劳动者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培养具有现代机械和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与运行、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的改造与升级等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福建闽北版“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构建

1.改变传统招生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主要以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由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和学院共同提出招生对象、专业、规模等要求;由省教育厅、人社厅授权学院单独组织考试,包括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和岗位技能测试,并根据招生对象的考试综合成绩进行单独录取,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高级工学制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

2.制定个性化岗位知识技术技能要求

(1)纺织机械设备维护与维修岗

知识要求:掌握产品公差及测量技术、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基本构成、纺织机械的电气自动控制原理、典型工装夹具的结构和选用、纺织机械设备操作规程、气液动控制技术;具备机床机械系统与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故障分析能力,纺织机械系统以及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管理与维护知识、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能够胜任纺织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熟练应用电脑软件绘图、具有制图员中级以上水平,熟悉纺织机械设备国家标准,并获得钳工和维修电工证。

(2)纺织机械设备组装与调试岗

知识要求: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液压与气动技术知识,PLC应用的基本知识,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专业英语知识,机电设备(含工业机器人)或产品的基本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知识;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具有纺织机械设备安装和调试能力,机电产品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术与技能;掌握阅读专业资料方法;能够正确应用不同测量器具;具有装配钳工、维修电工技能操作证。

(3)纺纱坯布非织造布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岗

知识要求:拥有产品公差及测量技术;掌握纺织工艺基础知识、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熟练应用不同检测仪器设备;能够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制定产品质量管理流程图。

(4)纺织机械工艺规程编制及实施岗

知识要求: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纺织机械加工工艺原则,金属切削机床基本原理、结构与选用;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掌握零件图分析方法;能够设计较合理的工艺流程、选用合适的设备和检测工具、完成正确的工艺工序卡片制作;具有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

(5)纺织机械产品售后服务岗

知识要求:熟悉较典型的纺织机械设备结构与性能;掌握纺织机械设备安装及调试知识方法,纺织机械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了解营销知识。

技术技能要求:具有与服务对象进行语言沟通能力;获得中级以上装配钳工与维修电工证;掌握纺织机械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有良好的产品质量意识与职业素养。

3.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闽南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技术技能岗位需求,联合制定并实施“二元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与学院双师带徒、工学交替、集中与分散教学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学院结合福建南纺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允许学徒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教学过程突出行业企业导师责任,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要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骨干担任学徒的导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训练,技能实践的专业课程主要在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完成。

4.重构课程体系

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学院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制定岗位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积极探索以解决生产过程的实际项目为导向,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团队式、项目式实践教学,福建南纺有限任公司提供符合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与技能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以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真实任务、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实现学习工作无缝对接。实习实训教学强调加强福建南纺员工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课程安排了金工实习、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中级考证实训、纺织工艺操作实训、非织造设备维护保养实训、织造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纺纱设备维护保养实训、染整设备维护保养实训、质量检验(纺纱、坯布、非织造布)与管理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或专业技术总结等。

5.创新学业考核机制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校企二元考核与评价办法。考核内容体现能力本位原则、实践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福建南纺评价为核心的“二元制” 企业员工学业成绩考核机制。逐步探索并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探索现代“二元制”职业教育新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以文化素质加职业技术技能的现代职业教育分类考试与评价新模式,打通在职工作人员的“学习―就业―再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为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 [S].2016.

[2]牛士华、陈福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4).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企业不仅需要一般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懂专业、能创新创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许多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型转型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截止2015年全国共有600所本科院校经教育部批准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是许多应用型院校开设的新兴专业,然而,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迅猛发展,正如浙江省商务英语学会会长刘法公教授所说:“商务英语专业跑在了高速铁路上”,商务英语专业大方向越来越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绍兴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校外企业、行业管理人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分析,旨在探索构建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 提高学生就业的社会竞争力。

二、调研与分析

《商英国标》要求,根据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定位、办学传统、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此,笔者对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商务英语专业在校学生做了相应的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调研之一:采用问卷和座谈方式对绍兴地区部分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专家学者,结合绍兴区域经济发展,就“商务英语专业是否需要+其他专业方向,+什么”等问题进行调研。

调研结果分析发现,校外专家们普遍认为,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商务英语分专业方向非常有必要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商务英语+纺织贸易(服装)、商务英语+创意设计、商务英语+品牌营销等,分析原因有一下几点。

首先,从绍兴市产业结构来看,外贸主导产业为纺织服装业,纺织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应用性人才需求量大。如果在商务英语的基础上,开设纺织贸易(服装)专业,让准备往这方向发展的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纺织专业知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创新是第一生产力。顾名思义,不管是一个产业,还是一种特定的产品,必须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生存并发展下去。对于绍兴市的纺织产业,也是需要不断地创新,纺织产品创新,可以主要体现在面料和服装设计上。绍兴市纺织品及服装市场上,传统的“恨布不成衣”局面依然存在,但随着绍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绍兴本土的服装企业正在不断成长。开设“商务英语+创意设计”专业,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纺织创意设计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既有深厚的英语功底,又懂得一些纺织创意设计知识与技能,会大受市场欢迎。

其三,绍兴市纺织产业在“高端化”之路上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品牌发展上投入与运作能力较弱。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在产品开发中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想要推动纺织产业高端化,必须先打造品牌,因此,需要加快推进纺织时尚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认真做好品牌运营。根据调研,虽然许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市场营销英语课程,但是想要掌握营销技术,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市场营销这门课的针对性并不强。如果能开设“商务英语+品牌营销”方向,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品牌营销知识和营销手段,在未来职场上会如鱼得水,更加有用武之地。

调研之二: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形式,对笔者所在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研学生对目前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实用性, 第二部分调研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调研结果分析显示:关于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实用性的问题,多数学生认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有一下几类课程:商务专业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商务翻译类课程,如商务英语笔译、口译、商务英语翻译实务等;商务语言类课程,如商科经典选读、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等;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如织英语、会展英语等,基础语言类课程,如听力、阅读、口语、词汇学等。在学生附加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商务英语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属于加强语言学习能力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语言训练为主,但是学生认为该课程应该属于商务课程,希望以语言为工具多了解商务知识,因此反映出商务英语类课程的矛盾之处,其课程定位、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研讨。另外,学生认为商务类课程的开设数量欠缺,希望多加强商务类课程的学习。例如商务实践操作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外贸单证、业务操作课程、会计;商务翻译类课程,如中级口译、高级口译。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方向问题,学生愿意选择的专业方向主要有一下几类: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工商管理、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商务英语+品牌营销、商务英语+纺织贸易,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新兴行业的兴趣较大,如电子商务、品牌营销,说明学生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

三、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

本文重点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商务英语 + 专业方向(辅修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构建进行探索。

(一)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毕业论文五个部分构成。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国标》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根据培养规格、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自主设置和动态调整。因此,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通识教育,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构成,开设时间从第一至第四学期共四个学期;外语教育,即第二外语,开设时间从第五至第七学期共三个学期;专业教育,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构成,开设时间从第一至第七学期共七个学期;实践教育,由实验教学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构成,开设时间从第一至第八学期共八个学期。即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又突出了专业课程和实践教育,开设时间最长。

在结合本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创新课程设置,优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商务理论和实践操作类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就开出了纺织英语、会展英语、国际物流等33门专业任选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要总学分的10-25%,并要求“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操练外贸、金融、财务、营销、法律等实务流程。”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要以实践教学建设为抓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创造性学习和创新能力训练的环境。笔者所在学校创新设置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商务会展实训、商务模拟实训等集中性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例如每年春、秋两季的中国柯桥纺织品博览会,都派学生参加志愿者,助力纺博会。通过不断的修订完善,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又能体现专业特色。

(二)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商务英语 + 专业方向(辅修专业方向)

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大方向越来越满足不了区域经济市场的需求,因此加强商务专业的创新发展研究,及时了解国际商务发展趋势和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开设商务英语 + 专业方向,商务英语 + 辅修专业方向等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已经刻不容缓。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外贸进出口大省前沿,以纺织业为龙头产业,培养以适应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联合其他具备优势学科专业的高校共同分享师资及教学设施,根据调研,首先在15级开出了商务英语+纺织贸易、商务英语+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随后逐步增加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例如商务英语+会展英语、商务英语+品牌营销、商务英语+创新设计、商务英语+国际金融等专业方向。同时,结合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在商务英语大专业的基础上,创新商务英语+辅修专业方向,实现院校专业间的“互通互联”,开出跨境电子商务、商务翻译、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辅修专业方向,尽早实现商务英语+战略,促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总之,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校标的制定也刻不容缓,各高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和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方面进行大胆地创新和改革,体现地方性、商务性、应用型的总体要求。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方向、商务英语课程实用性等方面调研分析,重点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商务英语 + 专业方向(辅修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标构建进行探索,对其他应用型本科制订个性化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兴国,严明,彭青龙,许德金.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

[2]刘法公.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核心任务[J].中国外语,2015,12.

[3]叶兴国.我国商务英语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4.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6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戚维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质量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各行业协会有关领导和纺织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

杨东辉:从十方面拼质量

“未来纺织行业要从十个方面加强质量工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在作行业质量工作报告时表示,第一,加强领导,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第二,加强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纺织品品质。第三,构筑公共服务平台,指导行业质量的工作。第四,推广技术和管理的方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第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第六,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第七,开展职工培训和技能大赛活动,加快行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第八,培育自主品牌,拓宽品牌推广的能力。第九,保护知识产权,努力营造有利于优质产品发展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十,以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他强调,刚刚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明确了2010年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方针从2009年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向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转变。纺织行业要充分认识和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质量工作一系列的指示精神和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应对金融危机后带来的市场格局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以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实现2020年成为纺织行业强国的目标。

据悉,目前我国纺织产品质量水平在各行业中处于前列。根据工信部2009年的消费品工业质量调研报告,纺织产品竞争力系数达到了0.82,国内消费者满意指数稳定保持在85%以上。

沙南生:四项意见

“纺织行业质量工作要重在落实、严格管理,要在保持和发扬现有经验的同时,将质量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表示,质量工作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企业、行业的竞争力,以及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他认为,纺织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在稳定和发展经济、扩大国内外需求、满足人民物质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纺织行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国际标准的转化率达到了69%。在品牌建设上,纺织行业不仅培育出一批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还配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促进业内企业持续改进产品质量、追求卓越经营而开展的卓越绩效模式推进工作,也取得了成果,涌现出一批推进卓越绩效模式的先进企业,为纺织行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沙南生对纺织业的质量工作提出了四项意见:

第一,落实主体责任,增强企业能力。企业是产品质量的主体,既是责任的主体,也是开展质量工作的主体。行业协会要通过培训教育和质量诚信建设等工作,增强企业质量的责任意识。要通过大力宣传、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式,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的能力。要发挥管理体系认证、加强检测试验等手段的作用,促进企业增强质量保证能力和提高实物产品质量。

第二,发挥协会作用,开展质量兴业活动。在工业产品质量建设中,行业协会的作用是突出的、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为指导和帮助行业协会发挥更好的作用、促进质量进步,工信部将组织开展质量兴业活动,在重点行业开展试点工作。

第三,加强标准建设,增强竞争能力。纺织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一是要继续加快修订和完善产品标准,加快国际标准转化,保持和发展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标准领域的有利地位。二是要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大力提高采标率,使我国的企业大量采用国际标准,杜绝低标生产甚至是无标生产的情况。

第四,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纺织行业要积极贯彻自主品牌建设指导意见,配合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技术、资金扶持,以及开展自主品牌知名度、市场推广、信息咨询等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设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社会的认同度。

戚维民:质量工作六要点

“近些年来,纺织行业通过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在行业大力推广质量改进、质量经营的管理理念,使一些企业不断地迈入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行列。”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戚维民表示。

他提出了中国质量协会2010年工作的六个要点:第一,把中央领导对于落实质量工作的批示作为重中之重,强抓不懈。第二,加强对先进质量方法的推广应用。第三,就是加强推广活动。第四,开展现场管理评价办法。第五,开展质量方法的研究。第六,继续举办质协的品牌活动――全国质量奖。

“2010年质协工作将坚持重在落实、重在持之以恒、重在严格管理的指导方针,以落实中央领导关于质量的批示讲话为指导,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协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以推广先进质量方法为重要途径,以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为突破口,以全国质协活动为手段,以加强质量工作为战略任务,立足服务、大胆创新、务求实效,全力以赴做好新形势下的质协工作。”戚维民表示,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提供优质服务,为质量兴国、质量兴企战略作出贡献。

卓越绩效模式:

先进企业获表彰

会议表彰了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有限责任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全国纺织行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

作为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卓越绩效模式(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它包括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7个方面。该评奖标准后来逐步风行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成为一种卓越的管理模式,即卓越绩效模式。“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用卓越管理打造卓越企业、卓越产业和卓越经济,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和企业国际化进程已经是从政府到企业的一项重要策略。

附:2009年度全国纺织行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7

其次,加强设计师队伍体系建设。协会将通过培训、展示、对接三大平台加强设计师队伍体系建设。在培训平台建设方面,协会将充分依靠行业院校、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设计师培训,不断提高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做好相关家纺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展示平台方面,协会将通过设计大赛搭建更有效的设计师展示平台,通过流行趋势作品的收集、整理,向全行业推荐优秀设计作品、优秀设计师;对接平台方面,协会将完善设计师数据库,引进国外优秀设计师,搭建企业与设计师之间对接平台,为行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第三,深入市场渠道创新探索。继续推动大家纺连锁体系建设,重点是做渠道品牌。协会将整合行业资本、资源,引进先进的经营、运营团队,推进大家纺连锁体系;引导行业专业市场科学规划、布局,解决家纺产品下乡,实现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发挥市场“孵化器”的重要作用。同时,协会将继续引导企业做好家纺电子商务建设,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家纺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通过对行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十二五”期间,协会将进一步加强对市场、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科学的调查、分析,便于企业科学决策,同时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进一步扩大家纺内需市场。协会还将努力做好两季中国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搭建中国家纺产品的国际展示舞台,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地方政府、地方协会工作的支持,通过举办地方家纺博览会等相关活动,完善展会区域布局,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打造中国家纺国际品牌,帮助家纺企业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最后,要加强市场调研。协会工作的关键在于引导行业发展,清晰的掌握行业发展的动态是协会工作的基础,明年,协会将对3-5个典型的家纺消费市场进行调研,对有关产业集群做好“解剖”工作,详细掌握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以及集群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找出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相关调研结果经汇总、分析后将向全行业公布,便于企业了解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为科学制定行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8

近期,2017年恒逸基金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征文工作已经启动,该活动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支持。征文投搞截止日期为2017年4月20日。本届活动继续保持高奖励力度(一等奖5万元/篇、二等奖2万元/篇、三等奖0.5万元/篇),并通过有关平台推荐获奖、后续评选及科技成果转化。获奖优秀学术论文的表彰奖励将在“2017年中国化纤科技大会”上进行。

滨州市纺织行业协会召开发展座谈会

2月24日,滨州市纺织行业协会召开发展座谈会,会议讨论确定了协会发展方向及工作目标,制订了协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滨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常学锋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党委书记、魏桥纺织股份公司董事长张红霞作总结发言,常务副会长王力民和魏家坤等10余位副会长或代表参加了会议。协会秘书长崔旗主持会议。

常学锋表示,目前市纺织行业协会是滨州市打造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一环,协会成立之初,应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做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协会与协会之间的桥梁纽带,确实起到引领发展,解决难题的作用;二是形成合力,共享信息和资源,发挥好各家企业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促进产业链条的增粗拉长;三是加强宣传,多搞有益于产业提高的活动,凝聚会员力量,促进行业发展。

会上,张红霞结合国家新政分析了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叮嘱各会员企业注重发展质量,规避市场风险,并为协会新聘任的薄方明等三位名誉会长颁发了聘书。

PA6特殊产品趋势持续

3月21日至23日,来自新明斯特市场领导者的专家们将齐聚上海Domotex Asia/中国地材2017展览会,在W3展厅F03展台展示他们的综合技术知识和高效解决方案。根据PCI红皮书,在过去五年中,全球已经安装了约9万公吨的额外产能用于熔体着色和原白色PA6丝线的生产。而欧瑞康纽马格在这些产能中所占份额约为65%。朝着高端、高单丝纤度PA6 BCF丝线的趋势在中国有增无减。

“欧瑞康纽马格近来在销售上的成功,首要是与江苏开利地毯和浙江四通化纤等中国公司的合作,表明我们以及我们的技术在这个成长市场上精准地迎合了地毯丝生产商们不无挑战的需求。”BCF销售经理Alfred Czaplinski表示,为了这一工艺而特别优化的熔体生产线确保了最佳的熔体品质。

欧瑞康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高新科技集团,目前欧瑞康化学纤维事业板块拥有欧瑞康巴马格和欧瑞康纽马格两大产品品牌,制造长丝纺丝系统、加弹机、BCF系统、短纤纺丝系统、无纺布以及人造草坪系统,占据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

第三期“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招生开始

为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贯彻《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培养行业复合型人才的精神,促M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纺织新形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北京服装学院和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定于4月~11月联合举办第三期“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

培训以课堂授课为主,结合专家讲座和实地参观。培训共设置96课时由化纤、纺织和印染三大部分组成。招生对象主要是从事纺织行业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售后服务和战略发展等相关工作的中、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招生工作截止到2017年3月24日。

3月春季联展“麻印象”展区紧密策划

上一篇:电算化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工业分析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