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6 12:49:19

供应链实训总结

供应链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链结构;运动链;运动弱链;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1-0100-04

训练认识的偏差经常导致理论与实践的方向性错误,对训练实践本质的再认识有助于匡正训练实践的理论基础。发展人体运动能力的方法与手段,往往只考虑与这一能力高度相关的局部机能系统,必然会导致此强彼弱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失调。尽管长期的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但运动弱链的存在及其功能危机一旦凸显就很难重建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将会导致运动成绩停滞不前、下滑甚至是运动生涯结束。因此,需要系统地认识人体的链结构与功能,唤起人们对功能性训练的重视。机体链结构是人体机能能力协调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有必要对运动链本质与功能进行多视角研究,探索链结构现象、运动链、运动弱链及其功能在训练实践中的作用与价值。

1 人体链结构的客观存在与运动链概念的提出

1.1 对人体链结构的多视角理解

人体链结构的直观认识始于人体解剖学研究,基本上是对人体存在的多种运动性与非运动性连接结构的现象解释,伴随着新学科的不断产生与交叉研究的日益增多,对人体链结构的理解与认识越来越全面。人体解剖学认为“环节”是指人体身上可以活动的每一段肢体、节段或者绕关节转动的骨;也认为运动环节可以是单一的骨环节,也可以是几个肢体、节段的骨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某一关节运动[1]。Phlipp Richter (2008)认为,人体肌肉链的观点最初是由Herman Kabat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他起初为了治疗脊髓灰质炎病人首创了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roprioce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即PNF)[2]。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实际是一种运动疗法,通过把功能较弱的肌肉融合进一个肌肉链,利用由听觉、视觉、触觉组成的专门刺激作用于肌肉链,并充分利用了神经与肌肉系统的特有功能,使弱肌肉很好地融入肌肉链的运动形式最终达到重建、恢复及发展弱肌肉部位的功能。此后,比利时的物理治疗师Godelieve Struyff-Denys在Kabatd的理论基础之上第一次提出“肌肉链”的概念,并建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肌肉链模型[2]。Phil Page(2010)指出,捷克神经生理学家Vladimir Janda(1923-2002)综合了肌肉骨骼医学上结构学派与功能学派的观点后,提出自己的肌肉骨骼病理学概念“chain reaction”(即链反应),反应中包括三大链结构即关节链、肌肉链、神经链,且三个链在功能决不是相互孤立的[3]。熊绮华从机构学的角度提出:“人体可视为与机构相当的生物运动链,人体所有可活动的关节的节段都是该运动链的环节,即构件,而每一对邻接的环节的关节都叫做运动副。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由非刚硬环节并通过关节连接而成的人体,处理为由若干刚体用铰链相互连接起来的运动链。”[4]

前述只是列举了人体各种链结构研究的一部分,证明了人体内在的链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术语称谓的差异反映了研究视角的不同,也表明人体运动链的多元异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对运动人体的科学研究开展较早,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人体链结构理论,并为一些先进的训练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如核心稳定性训练、悬吊训练、开闭链运动康复训练等功能性训练。

运动链的本质与结构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人体的链结构与功能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训练认识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项目训练水平的提高,这也可能是我国运动训练学领域理论与实践落后的原因之一。

虽然运动训练领域的学术文章时常提到动力链的概念,仔细分析发现动力链的认识视角多集中在肌肉关节的动力学功能,其内涵与外延难以概括运动条件下的人体链结构系统。笔者借用机械运动学领域的术语“运动链”来描述训练学视角的人体链结构现象与本质, 并试图整合人体各种链结构的多语义解释,认为运动链即“人体为了实现运动条件下的各种外部表现,由若干个功能与结构单元组成的机体系统”。如系统理论所讲,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存在没有结构的功能,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所以,运动链是链结构与链功能的统一。笔者把运动链看作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见表1),其包括骨骼关节链、肌肉链、神经链、内分泌链、能量链等子系统,相互间在功能上是无法分割的统一体。但有必要强调一点,即运动链与其他子链并不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分界,而是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区别。

1.2.1 运动链的构成

对人体运动链系统结构的研究还很少,因此,不同的划分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但不妨依据运动链的功能进行划分。

1.2.2 动力链

动力链由关节链与肌肉链两部分组成,是人体的动力系统和日常训练实践中最为强调和重视的一类链结构,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运动技术的完成、负荷效果、运动效率以及训练质量等。肌肉链是由若干肌肉单位和肌肉群组成,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Phil Page等人把肌肉链分成协同肌、肌肉环带、肌筋膜链三类,认为三种肌肉链彼此相互作用于骨骼与神经系统[3]。构成肌肉链的肌肉包括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单关节肌及多关节肌等不同功能的肌肉单元组成,构成肌肉链的肌肉形态大到肌群小到肌肉超微结构的肌丝,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共同完成精确的单个与连续动作。肌肉环带是肌肉链的存在形式之一,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往往是对称分布(见图1)。肌肉链内部机能的合理发展有利于肌肉内外的系统协调,有利于肌肉高效率做功,最终表现较好的机能状态。

关节链可以理解为由骨连接组成,不是机械地拼装而成,是通过神经肌肉系统支配不断调整姿态与动力的装置。关节链的基础性骨连接包括脊柱、骨盆、肩胛骨,因为它们一是连接人体的关键骨连接,二是多群组肌肉的共同附着点,可以说是连动全身的装置。关节构件处于合乎机体运动的解剖学、生理学与生物力学条件下,可为肌肉收缩提供理想的支点,能够使肌力更好地上传下达。运动训练实践一向非常重视动力链系统的做功效率,经典的举重拉铃、高翻、挺举等抗阻式力量练习就是开发人体动力链功能的重要训练手段。RA Palmitier等人[5]也认为,动力链练习方式可以产生理想的效果,因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协调运动并组成下肢的动力链,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肌肉的同步收缩与负荷作用的轴向一致。

1.2.3 神经链

人体运动中不同器官系统间的协调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实现完成的,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就是反射,反射的链式结构即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本质上讲,神经链就是神经系统的信息通道和调节路径,由刺激信息、传递路径、处理与反馈装置等组成的环路。Paavo V. Komi(2003)依据接受反馈信息的类型, 将感受器又分为外感受器、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其中外感受器主要是传递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等外界信息;内感受器主要是精确表述要处理的信息量;本体感受器则是感觉肢体的运动与位置[6]。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实本体感受器存在可训练性,运动训练能够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机能,反过来又能促进肌肉组织的工作能力,牵伸训练就是利用这一原理的训练创新。高水平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提高专项力量、平衡能力、姿态控制等素质能力,用于低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也有助于运动感觉的培养。因此,神经链的适应性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1.2.4 内分泌链

我国的《运动生理学》教材(体育院校2002版)提出了内分泌功能轴的概念,即内分泌腺并不是单独起调节作用,而是以“一条线”发挥作用,内分泌这种以“一条线”发挥作用的方式被称作“内分泌功能轴”[7]。认为下位内分泌腺支配靶器官,中位内分泌腺支配下位内分泌腺,而上位内分泌腺支配中位内分泌腺,最后上位内分泌腺受控于大脑皮质。同时,人体又包括三大内分泌功能轴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这些内分泌功能轴内部与功能轴之间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是相互协调与相互拮抗的功能系统。这种轴内与轴外的功能与结构特征类似于前述的链结构本质,只是定义的语词不同而已,这也是我国运动生理学学者提出的比较接近人体链结构特征的概念描述。总之,这种功能与结构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体机能系统运转的物质基础,需要进一步认识、了解及加以合理应用,有助于运动员的机能监控与疲劳恢复。

1.2.5 能量链

能量链是由磷酸原供能链、糖酵解供能链与有氧氧化功能链组成。尽管三个能量供给链都有各自独立作用的方式与特点,但仔细分析发现有氧氧化反应是三个供能链的基础,因此笔者把以能源物质的氧化与还原为主线的“呼吸链”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呼吸链[8]即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此过程伴有能量的转移与释放。无论是无氧供能还是有氧氧化供能都不能没有氧的参与,因为,既使是从事大强度的无氧供能运动,ATP的再合成与乳酸的消除仍需要氧化反应来实现。呼吸链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呼吸链传递电子不通畅,就会有部分电子从呼吸链的底物端漏出即形成电子漏,漏出电子的积聚会导致线粒体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达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必须凋亡[9-10]。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如何提高机体有氧供能能力与保障三大能量供给链的工作效率,同时尽量降低呼吸链的电子漏程度是一个新课题。随着呼吸链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原因提供新思路,也为运动补剂的研制提供新突破。

2 运动弱链及其消极作用分析

2.1 运动弱链内涵的辨析

吕中凡(2010)认为:“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弱链是指生物力学链上的薄弱环节,肢体的运动可以看作由一个个关节构成的运动链上的传递。”[11]这种理解是最为朴实的解释,允许人们直观地认识弱链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果从运动链的概念来讲,弱链应该理解为人体运动链系统中功能弱化的结构单元,功能的弱化可能是因为本应得到发展(强化)而没有得到发展(强化)或者得到不充分发展(强化)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相邻或者相对的结构功能被过度发展(强化)的结果。在日常训练中,会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导致功能与结构链薄弱环节的存在,如刻意追求局部肢体动作或者局部细节的练习、训练实践过程与竞赛需求的竞技能力发展错位、过度训练或训练内容安排不当引起局部机能系统得不到及时恢复等等,均会产生机体组织结构或功能性失衡即运动弱链。

2.2 运动弱链的消极作用

2.2.1 机体功能障碍

运动弱链是许多机体功能障碍发生的诱因,在症状诊断时往往会归结为机体系统的表面原因。运动弱链本质表现是功能弱化或者结构的异化,无论是什么样的弱链形式都总表现为机能上不足或者低下。如上体长时间保持前屈,使髋关节一直处于屈曲的状态,虽然是髋关节这一个环节的异常现象,但是背部肌肉、臀部肌肉以及腿部后侧肌肉都会处于持续牵张状态;同时腹部肌肉、髋关节部位肌肉以及臀部前面的肌肉会相对地处于紧张状态,而此时颈部前后肌肉的收缩状态则相反,结果会感到腰背与颈部的疼痛,甚至有时上体不能直立。因此,疼痛的诱因往往会被疼痛部位的表象所掩盖,实质却是机体局部机能障碍所致,可以通过加强弱部位肌群的功能性训练或者放松持续紧张的肌肉群组重建运动链的功能系统。

2.2.2 做功效率降低

机体的关节肌肉、神经系统、能量供应以及内分泌激素的释放与调节绝等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绝不是孤立的,所以任一弱链的副作用不仅仅是局部的,会产生放大效应而影响其他功能系统间的协调。陈小平教授指出:“人体的大多数运动都是多关节和多肌群(肌肉)参与的全身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如何将不同关节的运动和肌肉的收缩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为四肢末端发力创造理想的条件,是所有运动项目共同面对的问题”[12]。近年来,运动训练学专家学者与教练员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异常重视,原因在于以往的训练实践忽视了人体运动链的结构与功能统一,使协调上肢与下肢运动的腰髋部位成为关节链与肌肉链的弱链环节,难以发挥承上启下的功能作用,不能实现上下肢力量的有效传递与整合,这对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而言无疑是致命性的。因此,尽管局部肌肉力量与动作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却不能使整体机能发挥达到相应的水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弱链制约了机体系统效率的最大化。

2.2.3 导致机体损伤

对于一个功能完整且协调有力的动力链,不同肌肉组织或者肌群能够持续、有序、协同地用力,保证肌肉能量在肌间合理传递。当一个环节薄弱时,就会给身体其他部位施加更大的压力,很快就会导致受伤[13]。此外,肌肉链内的肌肉组织与肌腱组织在组织特性、血管分布、神经支配等方面存在着质性差异,肌腱具有弹性差、强度大、血管与神经末梢少的特点,导致肌腱对负荷刺激敏感性较肌肉组织要弱。肌-腱接点与腱-骨接点本身就是先天的弱链结构单元,长期反复牵拉与损伤易造成组织变性、炎症、钙化等,甚至是导致肌肉链在最薄弱的连接处断裂。同样,神经链、内分泌链、呼吸链等中的任何弱链只要在功能性与结构性失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危险性后果就有可能发生。

3 结束语

人体链结构是机体功能外显与优化的物质基础,运动链是对肌肉链、关节链、神经链、内分泌链以及能量链等具体链结构的宏观、抽象概括。虽然运动弱链只是链结构内单元环节的相对弱化,但足以打破机体功能的协调统一,应引起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特别重视。本研究并没有提出解决弱链的具体方法,因为弱链理论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况且不同专项的训练实践会伴有不同的运动弱链特征。

总之,人体的链结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加强运动链与运动弱链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发现运动训练实践症结性问题的解决之道。本研究内“运动链”与“运动弱链”的概念未必准确,只是笔者的浅见与不成熟论断,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就足以达到本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5-46.

[2]Phlipp Richter, Eric Hebgen. Trigger Points and Muscle Chains in Osteopathy[M].New York:Thieme Stuttgart,2008.

[3]Phil Page, Clare Frank, Robert Lardne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the Janda Approach[M]. Sheridan Books, 2010:1-42.

[4]熊绮华.机构学在人体运动研究中的应用[J].陕西机械学院学报,1990,6(2):82-86.

[5]RA Palmitier, KN An, SG Scott, EY Chao. Kinetic chain exercise in knee rehabilitation[J].Sports Medicine,1991, 11(6): 402-413.

[6]Paavo V. Komi. 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 (second edition)[M]. Blackwell Science Ltd, 2003:332.

[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03.

[8]百度百科.呼吸链[EB/OL].http:///view/207593.

[9]赵云罡,徐建兴.线粒体、活性氧和细胞凋亡[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28 ( 2):167-171.

[10]徐建兴. 呼吸链电子漏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30 (4):655-657.

[11]吕中凡.运动“弱链接”及其训练学应对路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112-115.

[12]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28-129.

供应链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供应链绩效评价;模糊综合评估;粗糙集;BP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5-0119-06

一、引 言

在供应链条件下,各节点企业运作行为往往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个包含多个指标和输入输出的复杂评估系统,各绩效指标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彼此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性。软计算[1-7]理论与方法是处理动态供应链绩效这样复杂的、具有大量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评估系统的重要技术。在相当多的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中,都涉及到对不完备信息和不确定因素的处理。从实际系统中采集到的数据常常包含着噪声、不精确甚至不完整,如果我们采用纯数学上的假设来消除或回避这种不确定性,效果往往不理想。但如果对这种信息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理,常常有助于实际系统问题的解决。

二、相关研究评述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科学地处理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1965年Zadeh[8]创立的模糊集理论与1982年Pawlak[9]倡导的粗糙集理论是处理不确定性的两种很好的方法。事实上,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证据理论也是处理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以上众多的方法都属于软计算[10-15](Soft Computing)的范畴。Zadeh教授提出了软计算的概念,软计算的主要工具包括粗糙集、模糊逻辑(Fuzzy Logic)、神经网络、概率推理(Probability Reasoning)、信任度网络(Belief Network)、遗传算法(Genetic Arithmetic)、混沌理论(Chaos)等。传统的计算方法,即所谓的硬计算(Hard Computing),使用精确、固定和不变的算法来表达和解决问题,软计算利用所允许的不精确性、不确定性和部分真实性得到易于处理、鲁棒性强和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与现实系统相协调。因此,软计算作为知识获取和智能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在许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一)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模糊集理论是经典理论的推广,它认为元素总是以一定的程度属于某个集合, 也可能以不同的程度属于几个集合。经典理论中集合的边界是清晰的,而模糊集理论中集合的边界是不清晰的,对人们显示生活中大量使用的一些含义确定但不准确的语言表述,模糊数学可以较好地表达,因而可以自然地用于事物的评价。

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中,各绩效指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些指标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具有模糊和不确定的特点,模糊综合评估方法为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个人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危害,为合理评价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作者在文献[16]中详细讨论了基于模糊综合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结合Markov链预测理论给出了供应链绩效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基于粗糙集约简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Rough集理论是一种刻画含噪声、不完整、不精确、不相容的数学工具,它能有效分析和处理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信息,并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是一种重要的软计算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概念的分类原则。Rough 集理论是基于不可分辨的思想和知识简化的方法,从数据中推理逻辑规则作为知识系统模型。

如前所述,在供应链条件下,各节点企业运作策略具有动态可调节性,其运作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在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必须采用动态评价方法,同时对供应链在未来某一时刻的整体绩效进行预测。粗糙集及其约简理论是处理这种不确定性的重要技术。作者在文献[17]中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建立了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决策表,利用粗糙集约简方法得到了预测绩效评价结果的决策规则集,并把粗糙集约简和模糊综合评估技术相结合进行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显然地缩小了数据处理的规模,降低了模型的计算复杂度。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神经网络可大规模地并行处理和分布式地存储信息,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自组织性以及很强的学习功能、联想功能和容错功能。与当今的冯诺依曼式计算机相比,更加接近人脑的信息处理模式,主要表现为能够处理连续的模拟信号。神经网络并行分布工作,各组成部分同时参与运算,单个神经元的动作速度不高,但总体的处理速度很快。神经网络信息存储分布于全网络各个权重变换之中,某些单元障碍并不影响信息的完整。传统计算机要求有准确的输入条件, 才能给出精确解。神经网络只要求部分条件,甚至对于包含有部分错误的输入,也能得出较好的解答,因此具有较好的容错性。

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个包含多个指标输入输出的复杂评估系统,各绩效指标具有模糊性,彼此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性。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评估系统,作者曾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来找出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对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学习和预测。通过与粗糙集约简理论相结合,简化了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减小了运算量。

(四)几种软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软计算是一个方法的集合体,目前主要包括粗糙集、模糊逻辑、神经网络、概率推理、信任度网络、遗传算法以及混沌理论等。软计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包括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系统评价、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在内的诸多领域的不精确、不确定问题。软计算方法按照其特点各有优势。例如,模糊集可以通过对人类思维建模来给不确定性问题提供自然的解决机制;粗糙集在属性约简和规则抽取方面性能优良;神经网络对噪声具有强鲁棒性,分类精度高;遗传算法广泛用于优化搜索问题。 同时,以上软计算方法依照算法的不同有各自的局限性:模糊集过度依赖专家知识,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慢、稳定性差,神经网络训练时间过长、知识解释性差,而粗糙集对数据中的噪声较敏感。本文为了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试图通过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软计算方法的软计算融合系统来解决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实际问题[6, 7]。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1年第5期2011年第5期(总第173期)郑 培,万 炜: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五)软计算融合技术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详细研究了模糊综合分析、粗糙集理论、神经网络等软计算技术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从文献[16-17]实验结果可以初步看出,通过把几种软计算技术融合起来应用于供应链绩效评价,就能够克服单一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的缺陷,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使用的几种软计算技术能在多个方面进行融合[6, 7]。

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的融合。通过粗糙集的属性约简可以显著减少原始数据量,使神经网络训练时间缩短,从训练后的神经网络中抽取规则也可显著提高神经网络中知识可理解性;神经网络的强鲁棒性也可解决粗糙集处理数据中的噪声问题。

粗糙集理论和模糊集理论的融合。粗糙集理论和模糊集理论都是研究信息系统中知识不完善、不精确问题的方法,但粗糙集理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信息系统中知识的不可分辨性,而模糊集理论则关注信息系统中知识的模糊性,两者在处理方法上各有特色。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信息系统中不完善、不精确性知识的问题。

模糊集和神经网络的融合。模糊集和神经网络的融合主要有模糊神经网络和神经模糊系统。神经模糊系统以神经网络为主,结合模糊集理论,将神经网络作为实现模糊模型的工具,即在神经网络的框架下实现模糊系统或其一部分功能。从结构上看,一般是四层或五层的前向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即以模糊集、模糊逻辑为主,结合神经网络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的自组织性,达到柔性信息处理的目的。

三、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一)基本思路

在作者以前的研究里,曾应用模糊综合分析、粗糙集理论和BP神经网络等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建立了多个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本文对这些评价模型的效果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某动态供应链为例,选取合适的绩效指标集,对得到的绩效指标按照评价模型的数据要求进行预处理,然后输入到不同的动态绩效评价模型中进行处理,对各个绩效评价模型进行解算。通过对模型输出的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来归纳各个绩效评价模型的主要特点,并对评价模型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

(二)数据预处理

如前所述,本文已经根据文献[15]提出的供应链五维平衡计分卡,选择了15个关键绩效指标作为动态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集C,C={F1, F2, F3, C1, C2, C3, P1, P2, P3, P4, L1, L2, L3, S1, S2}。在15个绩效指标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由于BP神经网络只能处理数值向量,因此在这些绩效指标输入BP网络训练之前必须对它们进行预处理。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里,根据决策表信息约简的要求,需要对所有属性的取值进行离散化处理。这里对某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决策表条件属性采用表1的方法进行离散化处理。

假设根据历史经验或供应链行规,把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结果划分为G1、G2、G3、G4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供应链绩效评价为优、良、中、差的状态,其划分的依据如表1所示。

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里,表1将作为构造各绩效指标属于各类的隶属度函数的依据。

(三)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实验的数据源仍采用文献[15]某供应链相关指标的调查结果,经调查得到该供应链在2007年1~12个月的绩效指标取值和绩效综合评价结果。本文已经详细讨论了对该供应链绩效采用基于BP网络训练和学习的过程,并结合粗糙集约简给出两者相结合的混合绩效评价方法及结果。

BP网络学习完毕后,就可以用来对下一评估时刻的供应链绩效进行预测。针对上述供应链,经调查得到该供应链在2008年前4个月的绩效指标取值结果,如表2所示。

将上述各绩效指标规一化后输入训练好的BP网络,得到相应的输出向量分别为(0.0023, 0.998, -0.002, 0.007)、(-0.008, 0.003, 0.988, -0.005)、(-0.008, 0.958, -0.008, -0.002)和(0.987, -0.010, -0.005, 0.005)。据此可判断该供应链在2008年1~4月的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G2、G3、G2、G1。

进一步,针对表1所示的供应链绩效分级标准,可以通过Rough约简得到供应链绩效分级决策表的最佳约简,即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集。通过约简得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集为{F1, F2, F3, C1, C2, P1, P2, P3, L1, L2, L3, S1},这样这12个关键绩效指标就构成了BP网络的输入层节点。把表2所示的供应链在2008年1~4月的关键绩效指标量化结果输入训练好的BP网络,可求出其相应的绩效评价结果分别为G2、G3、G2、G1,与供应链绩效实际调查结果一致。

下面,针对同一供应链,分别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及两者的结合来得出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并进行方法间的比较。

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里,先对各绩效指标进行离散化处理,离散化后的该动态供应链绩效决策表如下。

对于表3所示的绩效评价决策表,利用约简算法对决策表进行属性约简,以便去掉决策表的冗余条件属性。进一步,利用归纳值约简算法对绩效决策表进行值约简,可以得到一系列用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决策规则集。由于决策属性值被离散化为四个等级,亦即信息系统具有四个概念。针对这四个概念的最一般规则分别为:

根据上述关于决策属性取值的最一般规则,就可以对某一考察周期动态联盟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作出判断。当条件属性集不完全满足规则前件时,可以选取关于各个概念的次一般(或可信度较高)的生成式规则对绩效作出综合评估。

把表2所示的该供应链在2008年前4个月的绩效指标离散化,然后针对上述供应链绩效评价决策规则进行匹配,可得这4个月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G3、G3、G2、G1。

接着,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来对同一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首先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单因素评价矩阵取各因素在评价集上的隶属度,各隶属度函数均取为二次函数。根据供应链绩效分类标准表1,建立F1属于各类的隶属度函数为:

同理,可分别建立其它绩效指标属于各类的隶属度函数,对应绩效评价指标集C的权向量取为:

W=(0.17,0.06,0.02,0.08,0.13,0.02,0.05,0.04,0.10,0.01,0.10,0.04,0.05,0.11,0.02)

于是,由模糊综合评估法可求出该供应链在2008年前4个月的绩效分别为G3、G3、G2、G1。

最后,采用结合了粗糙集约简和模糊综合评估的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来得到该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首先借助于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决策表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约简和降维,通过Rough约简得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集为{F1, F2, F3, C1, C2, P1, P2, P3, L1, L2, L3, S1},根据供应链绩效分类标准表2分别建立上述关键绩效指标属于各类的隶属度函数,然后利用模糊评估方法对供应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该混合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求出该供应链在2008年前4个月的绩效分别为G2、G3、G3、G1。

我们给出了采用上述五种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绩效评价方法得到的该供应链在2007年1月~2008年4月间绩效评价结果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如图例所示圆圈、方块实线、下三角实线、粗标圆卷实线和带星虚线分别代表了对应月份由五种评估方法得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

图1 某供应链采用五种绩效综合评估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采用五种不同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略有差异。这一差异由多种原因引起,首先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绩效评价方法都是有监督的智能学习算法,即在对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作出预测之前,都有个训练的过程,这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而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隶属度函数主要由绩效分级标准确定,并不“显式”地需要历史绩效结果。其次,许多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绩效评价模型都需要事先确定一些参数,如BP网络需要确定网络结构、学习速率、冲量因子;模糊综合评估需要确定指标权值和隶属度函数表示方法等。另外,不同的绩效评价模型对输入数据的要求各不相同,BP神经网络和模糊综合评估处理的是连续数据,粗糙集约简处理的是离散数据,而实际获得的绩效指标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这就需要在绩效指标输入模型之前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法的不同导致模型输出有很大的差异。上述几种不同的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输出结果与供应链实际绩效基本相符,在实际使用时要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此外,实验结果也表明通过几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融合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粗糙集约简和模糊综合评估的融合,显然缩小了数据处理的规模,降低了评估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同时克服了模糊评估过度依赖专家知识(领域知识)的缺点。通过粗糙集约简和BP神经网络的融合,降低BP网络的设计复杂度,克服了神经网络训练时间长、知识解释性较差的缺点。两种融合方法都保持了较高的准确度,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更为有效。

本文的研究结果弥补了目前国内外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的融合理论研究少、应用不够深入的缺点,对实际供应链运作与管理中基于软计算的动态绩效评价模型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四、结 论

软计算作为知识获取和智能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在供应链绩效评价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软计算方法的智能信息融合算法来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针对之前使用的模糊综合评估、粗糙集约简及BP神经网络等软计算方法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主要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然而,由于每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对这些方法间的效果差异进行严格的比较存在理论上的困难。某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可能适用于某种供应链,而另一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则可能更适用于另一种供应链。因此,在实际使用时,要根据供应链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或融合多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nna, M. R. and Etienne, E. K.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uzzy rough sets[J]. Fuzzy Sets and System, 2002 ,126(2): 137-155.

[2]Nagatanit, Helbingd.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abilization strategies for linear supply chains.[J].Physica A., 2004, 35 (3-4): 644-660.

[3]Mohamed. Q. A-RST: a generation of rough set theory[J].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124(1-4): 301-316.

[4]Roman, W. S., Larry, H. Rough sets as a front end of neuraln-etworks texture classifiers[J]. Neurocomputing, 2001, 36: 85-102.

[5]Yahia, M. E., Mahmod R. and N. Sulaiman, et al. Rough neural expert system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18: 87-99.

[6]McKee, T. E., Terje, L. Genetic programming and rough sets: a hybrid approach to bankruptcy classifi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 ,138: 436-451.

[7]Bolch G., Greine, S., H. D. Meer, etc. Queuing networks and markov chains-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 computer science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M]. A John Wiley & Sons, Inc., publication, 2006.

[8]Zadeh L. A.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8 (3): 338-353.

[9]Pawlak, Z. Rough set-theoretical aspects of reasoning about data [M]. Boston: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10]曹庆奎,阮俊虎.基于粗糙集-未确知测度的矿井通风系统合理性评价[J].科学决策,2009.5:89-94.

[11]刘敬学,陈曦. 基于神经网络的专家预测方法研究[J].科学决策,2009,11:78-81.

[12]Bhagwat and Sharma.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 in SM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erprise and Network Management. 2006,1(1): 99-125.

[13]Bititici et al..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J]. Editorial,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2005,16(2):99-100.

[14]郑培,黎建强.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0,19(2):26-32.

[15]宋莎莎,戴锋,卫保璐.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的突发事件分级研究[J].科学决策,2010,10:68-72.

[16]郑培,黎建强. 基于模糊评估和马尔可夫预测的供应链动态平衡记分卡研究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4(4): 57-64.

[17]郑培,黎建强.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J]. 运筹与管理,2008,10(5):6-11.

[18]王俊峰,刘立东.基于博弈论的闭环供应链中三方协调研究[J].科学决策,2009,(3):33-37.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ethods based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ZHENG Pei 1, WAN Wei2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s of supply chain are resolved, simulated and verif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tested and the aspects of the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s and techniques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ar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The paper conclusions supplement and deepen the current insufficiency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upply chain. They provide supply chain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important ideas and techniques, and also provide more academic bases and practice means for policy decision of supply chain.

供应链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灵壁县农民工培训;供应链管理;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产生的背景。目前,我国农民工已达2亿,伴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的增长,近5年内,农民工的数量将以每年500-600万的速度递增。面对如此庞大的基数及迅猛的增长速度,我国经济显得有些消化不良。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国内的就业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荡,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原本吸收大量农民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部分破产倒闭,给广大的农民工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埋下了隐患。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一方面,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做出调整,通过投资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来相对地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服务机制,帮助广大农民工切实提高职业技能,以应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

传统的农民工就业包括农民自我输出和组织化输出两种方式。组织化输出即通过政府资格审查的农民(往往是考查家庭人均收入或年龄等境况),在政府指定的职业机构接受培训,国家为其支付一定比例的学费,财政补贴以就业补助金的形式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但需培训学校确保其就业,农民工与企业签订的就业协议则作为培训机构领取政府就业补助金的凭据。可见,组织化的劳务输出保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但往往分散了培训机构的办学精力。

2、问题描述。我们运用文献搜集、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得了灵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汇总,我们了解到,该县把劳务经济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近年来,甚至把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实施力度列入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一,但由于处于传统的农民工就业模式,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接受培训的劳动力“走不出去”,人力资本投资的转化受阻。灵壁县每年都会制定劳务产业任务分解表,我们掌握的近6年的数据显示,2003年的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为18%,此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截至2008年,该县的目标是使劳动力的70%以组织化形式输出,有15880人接受相关机构培训。但事实上,真正能够走出家乡,去企业就职的人员不多,有大批的受训农民工成了“剩余劳动力”。以每个人每年补助400元计算,当地政府每年浪费的人力资本投资数额也是巨大的。有些培训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甚至联合用人单位假意雇佣劳动力套取就业补助金,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

第二,有些企业出现“技工荒”,企业无法找到匹配的人才。通过文献法搜集的资料显示,有技能的农民工并未饱和,在上海、苏州、浙江等地,对于专业的计算机设计人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有着很大的缺口,这点在文静服装学校得到了印证。

以上两点看似矛盾,但确实存在,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双方效用损失。事实上,培训机构是受政府委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从每个成功就业的学员身上可以领取就业补助金。因此,培训机构不仅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与市场接轨的学员,还得投入大量精力、物力、机会成本等去寻找有用工需求的单位,促使学员成功就业,但这往往不是他们所擅长的;用人单位处于主动地位,平日不会搜集培训机构的信息,一旦出现技工荒,也无从找寻合适的输出机构。部分企业通过人才中介机构用工信息,招徕人才,但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和监管的不健全,虚高的介绍费和低质量的服务让企业失去了信心,也使得中介机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以上两种矛盾的现象共存就不足为奇了。

二、基本理论

(一)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用系统的观点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的整个管理过程。

(二)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供应链管理强调一体化的精细管理,保证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同时注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多合作伙伴组成的复杂网链上,信息技术的支撑,可降低伙伴间的交易成本,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三)供应链系统的设计

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就是要建立以一个重要的企业为核心、联盟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协调系统,其构建程序大致包括4个步骤:社会需求分析、企业内部现状分析、资源分配和流程设计及供应链的整体设计。

三、研究过程

调研中,我们接触了灵壁县多家培训机构,半数以上培训机构存在部分学员无法就业,人力资本囤积的问题,而文静服装学校的学生就业率却连续几年高达90%。经了解,该校主要开设服装和电脑技能培训,平日狠抓培训质量之余,与省外一些就业服务机构保持业务联系,获取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解决了很多学员的就业问题。例如,通过与上海中介服务中心建立的联系,已向新加坡、约旦等地输送了100余人。该校不仅就业率高,学费也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其转移劳动力时花费的成本多。据了解,文静服装学校除了教师职工外,还有一部分行政人员,主要负责对外的公关,包括驻扎在主要输入地的外派人员,经常跑市场联系企业的人员等等,人事成本高昂,且风险系数大,开拓的市场空间也相对狭小。

四、研究结果

(一)农民工供应链模型

面对文静服装学校在输出学员时高成本低效益的困境,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思路,希望通过建立校企战略伙伴关系,密切协作达到双方甚至多方效益最大化,最终促进农民工就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我们为当地农民工产业构建了供应链模型。农民工乃人力资源要素,可视为一种产品,一般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表示为5个基本节点组成的供应链:供应-采购-制造-销售-客户。其实,农民工的流动也可视为“人力资源链”,社会上需要就业的群体(即原材料的供应)――经政府筛选符合受资助条件或自费参加培训(原材料的采购)――培训机构开设课程(加工原材料)――就业服务机构库存人才,为人力资源铺设就业渠道(产品的销售)――企业(客户)。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二)模型内各主体及框架

在以上构建的农民工供应链模型中,培训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构成了供应链的主体,三方处于同一利益体,唯有时刻保持彼此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转,增强供应链灵活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尽量减少信息延迟和失真现象,才能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农民工供应链上,就业服务机构是核心企业,它联盟了上游的培训机构和下游的用人单位,它的业务范围与传统的人才中介机构相似,组织人才招聘、人员测评,对人才供求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和咨询,但应该更合法、更规范。其接受当地政府监督和管理的同时,还应定期向政府提供人才就业登记表,协助政府机关核实培训机构的学员转移率,作为培训机构领取就业培训补贴的客观依据。就业服务机构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当地人才信息数据库,有偿为企业介绍人才。通过信息流的及时传达,培训机构可以执行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确保供应链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减少库存成本,消除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保证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最终形成以就业服务结构为核心,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辐射网状联系,带动整个农民工产业链增值的供应链系统。在遍布着信息流、资金流、人力资源流的供应链框架内,应关注政府机构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不违背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尽可能地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农民工市场营造良好的制度、法律等外部环境。以上的模型框架是相对完备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对于农民工数量有限、市场信息相对公开透明的地方,也可以省略就业服务机构,直接实现校企合作。此种情况下,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用人单位为核心企业,通过整合上游培训机构的资源,满足了自身发展需求,同时拉动了培训学校的利润增长。但前者模型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就业服务机构的介入,使得该产业链可以吸纳更多的上下游企业,网状的链接更适宜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各个地区就业服务机构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可以轻松交流,劳动力的跨地区、规模化流动将更加便利,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农民工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结论与展望

此种供应链管理下的农民工就业模式对于提高农民工就业率,推动劳动输出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链良性循环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供应链中,农民工作为一种产品,受到整个市场发展的拉动力,以最快的效率和公正透明的价格流动着,摆脱了被动就业的困境,农民工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此举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率。同时,还能促进培训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蓬勃健康的发展。但一切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有效监督、管理。农民工的供应链管理一定会比传统的农民工就业更合理、更科学、更高效,将最终推动整个农民工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外保隐患分析[J].管理纵横,2007(4).

2、段维龙.供应链“零库存”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冠捷电子股份公司企校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9).

3、洪雁.供应链思想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8(3).

4、王讯.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J].农业经济问题,2008(4).

5、马士华,崔南方,周水银,林勇.生产运作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5.

6、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SCM)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供应链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 啤酒游戏 物流 教育 培训

一、引言

物流人才匮乏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物流人才已被列为国家12类紧缺人才之一。全国各类企业中物流的从业人员总数据粗略统计在1000 万人以上, 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万~200万人。因此,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教育培训的主要途径包括学校正规教育、物流认证培训、物流培训班、物流研讨会、企业内部物流培训等形式。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如果算上中专和大专教育的话,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有1000多所。同时,各大学也纷纷推出物流研究生班、物流进修班、物流远程教育班等物流培训班。另外,全国的培训认证机构也名目繁多,约37各城市和地区均设有“全国物流考试认证授权培训机构”。各种物流研讨会此起彼伏,物流企业内部培训也是方兴未艾。

虽然物流教育培训迅速发展,但是教育培训质量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上往往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缺少侧重性与针对性,缺少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枯燥。造成许多学员“学无以致用”。

为了摆脱上述困境,可以在物流教育培训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在企业管理教育培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用于质量管理培训的红珠实验和漏斗实验,用于企业管理培训的沙盘模拟等。管理教育培训中的游戏教学,将管理实践的模拟情景引入教室,创造出一种虚拟的企业管理运作环境,利用一些模拟设备(比如计算机软件和其他工具),将参与的学员按照团队分成若干个“竞争企业”,通过学员模拟一系列的企业管理经营活动,使学员置身其中,亲身体验管理实践的特点,提高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管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体验。而在物流教育和培训中应用啤酒游戏则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啤酒游戏简介

啤酒游戏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MIT的Sloan管理学院开发的一种策略游戏。啤酒游戏是在生产与销售单一品牌啤酒(情人啤酒)的销模拟系统(供应链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参加游戏的学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他们只需每周做一个决定,就是订购或生产多少啤酒,惟一的目标是尽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自身利润最大。三者通过卡车司机的订货单、发货单来沟通信息。此游戏是在一出货时间延迟、信息不足的供应链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在该游戏中,消费者需求的小幅变动,会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产生很大的危机;即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逐渐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的大批交货,但新收到的订货数量却开始骤降,从而造成库存大量积压,这种效应被称为“牛鞭效应”。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做过这个游戏,包括从中学生到企业CEO等各层次的学员。

该游戏需要的时间大概是3个小时,包括角色分工、分发道具、明确角色任务、进行模拟、利润统计和分析探讨等步骤。角色分工就是把学员分成几个组,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形成了一个树形的供应链系统。分发的道具有角色资料卡、订货单、发货单、订发货统计表等。明确角色任务是让学员阅读角色资料卡,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工作流程等。进行游戏模拟时,各个角色按照工作流程每周进行订货发货决策,一周为一个回合。由教官统一控制游戏节奏,从零售商、批发商到制造商依次发货和订货。一般进行20~30回合,就可以比较明显地出现“牛鞭效应”。利润统计是学员根据各自存货、欠货、销量情况,利用给出的利润公式来统计自己的利润。最后的分析探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让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和教师点评等几个环节来进行。

三、啤酒游戏在物流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啤酒游戏可以用来说明很多问题,根据物流教育培训的目的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游戏结果进行分析。进行游戏讲解要全面利用游戏前、游戏过程中和游戏结束后得到的各种信息;既要利用利润、存货和欠货量等统计数据,也要利用游戏者的心理感受等感性信息。通过啤酒游戏不仅可以让学员认识到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还可以分析供应链中的瓶颈,锻炼学员的物流决策能力,培育学员的合作意识,培养学习型物流组织。

1.认识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对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的需求量、订货量、送货量、欠货量、产量、库存水平、利润等各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折线图、柱状图等分析图表,可以形象、直观地了解供应链上下游不同角色之间的供需关系和利润关系。并能分析出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加速放大原理,即“牛鞭效应”,通过考察需求放大现象的原因,如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和短缺博弈等,可以找出相关的对策。

2.分析供应链中的瓶颈

游戏的进度和游戏结果取决于供应链的瓶颈环节。供应链的生产能力、节点的决策能力、合作能力、交易流程等都可能成为供应链的瓶颈。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是识别和解决供应链瓶颈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工具。供应链中的约束共有物理约束、策略/方针约束和范例约束三种。为了识别并解决约束,切实地实现供应链系统改进,可以从下面五个步骤着手:识别系统的约束、确定如何利用系统的约束、协调支持约束工作的其他部分、提升系统的约束、重返第一步,即持续改善约束。

3.锻炼学员的物流决策能力

啤酒游戏中,每个角色每周只需做一个决策,就是订购或生产多少啤酒,而其决策目标是使自身利润最大。尽管这些物流决策非常简单,但是不同角色的游戏结果(如利润、库存水平等)不同,这是因为决策者、决策方式、决策依据等方面的存在差别。通过分析这种差别,能够便于各个角色改进各种决策变量。但啤酒游戏中,供应链危机的造成不是由某一个角色造成的,而是由整个供应链的结构决定的。要改进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各个角色必须从独立决策、事件决策中脱离出来,以结构性或系统性的思维,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利益,进行供应链系统决策。

4.培育学员的合作意识

啤酒游戏中很少看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良好合作。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各个角色的利润分别考核所带来的诱导作用。这使得每个角色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利润,转移自己的风险,而不顾对其他角色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合作意识,没有整体观念。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在啤酒游戏中很少有参与者会主动地、比较全面地掌握供应链中上下游的各种信息,也没有形成相互信任的气氛,达成共担风险的协议。供应链合作需要学员具有合作意识,并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相互信任、共享信息、共担风险,从而共同获利。

5.培养学习型物流组织

通过啤酒游戏,可以发现和避免供应链组织中的学习智障,具体包括:局限思考、归罪于外、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专注于个别事件、煮青蛙效应、从经验学习的错觉、管理团体问题等,有助于培养学习型组织。

四、小结

在物流教育培训中应用啤酒游戏,可以将理论内容融合在游戏体验中,让学员学中用,用中学,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对于学校正规教育,可以避免填鸭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对于物流认证培训和物流培训班则可以围绕啤酒游戏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吸引学员参加培训;对于物流研讨会则可以从啤酒游戏中深入挖掘所隐含的理论知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培训则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企业不同部门换位思考,形成系统分析能力。

供应链实训总结篇5

供应链管理已不再是公司会议室里的一个陌生的东西。事实上,当今的竞争环境已把供应链管理置于公司决策舞台的聚光灯下。面对激烈的竞争,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期望,许多公司都在建立全球网络和无缝连接的增值过程。其目的就是有效地利用世界范围的资源,以可获利的方式来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要。

供应链活动处于这些决策的核心位置,许多公司竭力发掘具有执行决策能力并能创造跨组织、跨国价值的管理人员。这个事实对高等院校及从业人员提出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教育资源,即专业协会、大学和行业出版界,是否在为管理人员设计和领导当今全球供应链提供所需的教育。

Brigham Young大学的商务管理教授Stanley E.Fawcett的调查报告力图通过评价现有供应链教育资源的适当性和功效来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它是在一项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该项调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提供供应链课程的院校的调查;二是对在供应链领域工作的从业人员的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与过去15年供应链教学方面的研究进行比较。鉴于该学科发展迅猛,在分析和讨论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在最近的调查中请受访者评价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专业协会:寻求相关性

一些专业协会致力于供应链专业人员的需求。美国三家最大的协会,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供应链管理专业理事会(CSCMP)和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分别从生产、物流和采购进入供应链领域。然而,最近几年,这些协会的重心已经从原有的功能转移到端到端资源管理。其他专门的小协会,如仓储教育与研究协会(WERC)则保持着他们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重点。各协会间有限的合作意味着他们不仅为获得相同的知名度,而且为分得一些公司正在萎缩的用于专业培训的预算而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

为了评价这些协会是如何有效地让专业人员参与发展供应链学科的,调查要求受访者从以下6个方面来评估会员资格的价值:在供应链专业人员教育方面的作用:部级会议、研讨会和培训班、地方会议、专业证书、所属协会的威望。自1995年的调查以来,院校和从业人员受访者一致认为专业人员教育是协会最有价值的贡献。不过,两个受访群体对具体的教育活动给予了不同的评价。事实上,在2005和2009年的调查中,从业人员把部级会议放在最低分之列。这表明他们把部级会议看成一种提供边际价值的形式。这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下是一个有问题的发现。相比之下,从业人员对研讨会和专业证书的打分很高:供应链专业人员就是在寻求专业证书、相关技能和一种用于表达他们已经获得了这些技能的方法。

受访者根据对协会如何很好地提供上述6个方面服务的感受,给15个协会的有效性按5分制进行打分(1=糟糕,3=平均,5=出色)。受访者须表示他们是否是其中一个协会的积极分子。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得分最低的是以下4个协会:决策联盟专业人员协会、战略帐户管理协会、供应链协会和行业间商务解决方案自愿者协会。图1显示这些打分的主要结果。

数据引起注意的3个发现

从2005到2009协会的总体得分显著下降。只有一个协会,即供应链管理专业理事会(CSCMP)得分超过4.0分(CSCMP是1995年和2005年最受尊敬的协会)。

大多数协会的会员成员数量水平急剧减少。只有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在活动上没有大量减少。除仓储教育与研究理事会(WERC)外,一些较小的专业化的物流协会从被喜欢降到只有3%或更少的可吸引会员的水平。

战略联盟协会和决策账户管理协会缺乏会员的状况说明供应链专业人员尚未认识到有走出传统角色、寻求更具战略性的途径来开展综合资源管理的需要。

总体而言,这些发现说明在资源有限的世界,管理人员正努力学习如何跨国管理,当今的专业协会正在力争获取并让人们了解他们与专业的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预期具领导地位的供应链专业协会将越来越集中,他们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大学:培养明天的行业领袖

今天的供应链领导者较少由功能职位或工作职责来确定,而多取决于他们的理念和技能。工作效率高的供应链管理人员具备很强的行使职责的技能并做全盘的决策。他们在执行纪律的同时建立合作关系。他们知道世界在发生变化,所以他们支持变化。

不幸的是,很少管理人员同时具备态度和技能。一个高级执行官这样描述他公司在供应链方面的最大挑战:“我们能找到很好的低级人员,他们具有很强的行使职责的技能。但是要寻找能把每一个人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工作团队的人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样的人根本没有。”他恳请大学制定所需的教学计划来培养这样的管理人员。为了评估在大学供应链教育方面被认为是很重要的那些特征,研究小组要求受访者评价北美一些领先的供应链课程。他们要求受访者用5分制的打分方法(5=非常重要;1=非常不重要)给下列影响供应链课程质量和声誉的各个方面进行打分,即师资;研究贡献;未来雇员的来源;系部的声誉;研究生课程;本科生课程;校友的知名度;大学的总体声誉;是否有继续教育。

图2显示打分的结果。在1995和2005年的调查中,院校受访者认为师资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从业人员受访者在2005年的调查中持相同的观点。然而,在2009年的调查中,两类受访者的意见存在分歧。院校受访者仍然认为师资是最重要的决定成败的因素(得分为4.58);而从业人员受访者则把师资放在与第三重要持平的位置(得分为4.11)。

这一发现反映了学院受访者和从业人员受访者在打分和优先次序上的分歧。在9个指标中院校受访者有8个指标的打分高于相应的从业人员受访者,而从业人员受访者只有5个方面的打分明显较高。一个例外就是从业人员受访者给继续教育重要性的打分高于院校受访者。最大的不同发生在工作地点遇到的校友、研究和雇员来源方面。相对而言,从业人员对课程的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研究生课程是从业人员打分最高的方面,其打分为4.23分。从业人员还关心院校的总体声誉(打分为4.15)。这是由于公司更看重雇员的来源,所以越来越根据学校的课程和声誉选择雇员。

根据评价标准,请受访者认定并列出北美排名前20的供应链课程。为方便排名,给受访者提供一个包括57所已被确认为全国或区域排名前列的大学名单。受访者还可列出其他未被包括的学校。学校排名确定的方法是:第一名给20分,第二名给19分,第三名给18分,以此类推到第20名给1分。然后将每一学校的得分加起来算出总得分。

表1显示院校受访者和从业人员受访者排出的前20的院校。当然,这样的排名不可能不引起争议。毕竟许多从业人员毕业于所列出的学校,所以在排名的过程中可能对所毕业的学校带有忠实的色彩。同样,院校受访者也是如此。

正如以前的调查一样,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名列前茅。其他在供应链学科上具有长期传统的院校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田纳西大学继续受到高度关注。有些学校如麻省理工、佐治亚理工和斯坦福大学在已有的声誉基础上获得广泛的认可。其余大多数排名前列的课程多为较大的州立大学。他们在过去10年间连续不断地投资发展供应链课程。这里有3个例外:Brigham Young、中密歇根和俄亥俄的迈阿密大学。这个结果与2005年的发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在2005年的调查中,有几所较小的地区性院校的课程排在了前20名。这些“新来者”发现在激烈竞争和财务困难的市场中很难保住他们的知名度。事实上,最近的经济萧条已迫使院校和公司把注意力放在核心课程和人员招聘的关系上。

概括起来,建立得分高的供应链课程的以下基本要素在时间上似乎是一贯的:

建立强势课程。尽管工商管理课程是最显著的,但是本科和职业培训课程也很重要;

聘请高知名度的、多产的、具有面向和与从业人员一同工作所需行为和技能的学者;

建立一个以用户友好为中心的过程,加强合作关系,顺畅渠道,雇用能解决问题的管理者;

创造课程的可视度。建立坚实的课程并积极将其推向市场获得自足的必要步骤。

晋升到前20名需要投入资源和决心。持续保持前20名的位置需要持续的努力。

出版物:培育读者需求

出版物是学术界的货币。因为发表文章的能力决定专业威望和成功与否,所以“无文章即灭亡”是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给研究刊物的质量打分。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研究,教育工作者寻求提升供应链学科并促进商务实践活动的方法。因此,在2005年的调查中,从业人员被要求评估和表达他们对研究刊物的感觉。院校受访者与从业人员在前景方面的分歧是明显的:院校受访者追求严肃性;而从业人员受访者注重相关性。由此引发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可能让这两类人群都满意?”本次调查要求受访者对25个领先刊物打分。结果显示这个分歧尚未完全弥合(图3)。

为指导受访者对刊物作出评价,受访者被要求评估和使用下列7个标准:文章质量、对学科的影响、相关性、可读性、主题的及时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及主题的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类受访者都强调相关性,但院校受访者最强调文章的质量和影响,而从业人员受访者比相应的院校受访者更多地注意及时性和多样性。

在院校受访者中,“运营管理”杂志获得最高分(4.16分)。这是第一次非物流杂志获得如此高分。其他获得4.0分以上的唯有商业物流杂志。靠近前5名的包括两个针对从业人员的刊物,即哈佛商务综述和供应链管理综述,以及实物分拨及物流管理国际性杂志。哈佛商务综述和供应链管理综述排在学术刊物的前5名说明供应链教育人员对高质量实用性研究的重视。总体说来,这些发现证实供应链学科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在排名前10的刊物中,只有4个刊物是传统的物流刊物,表明如何利用供应链资源来创造动态能力和客户价值是当今关注的焦点。

从业人员对刊物价值持非常不同的看法,他们把哈佛商务综述(4.16分)和供应链管理综述(4.15分)排名为前2的刊物,把商业物流杂志(3.92分)和供应链管理杂志(3.72分)排在第三和第四,把采购及供应管理杂志(3.67)和实物分拨及物流管理国际性杂志(3.67分)并列排在第五。这样的看法并不令人感到吃惊。从业人员不仅更注重实用研究,而且还对学习供应关系更感兴趣。如果教育人员真要影响实践活动,他们需要承认商务界的这些兴趣和需要。管理人员正在寻找可帮助他们摆脱现今紧迫的竞争性困境的研究。他们对没有实用性的严肃文章不感兴趣。

本调查还调查了不同刊物的读者群。在院校受访者中,有4种刊物拥有的读者超过受访者的40%,它们是商业物流杂志、哈佛商务综述、运营管理杂志和供应链管理综述。在从业人员受访者中,只有供应链综述杂志拥有40%的读者。哈佛商务综述紧随第二,拥有36%的从业人员读者。除此以外,其他杂志的读者数量都有暴跌。总体来说,自2005年以来,无论教育工作者还是从业人员,读者的数量都有下降。

职业培训

1990年代初,有现代供应链管理先祖之称的Bud LaLonde教授就曾告诫人们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他警告说专业人士如果不能拿出10%的时间学习新的技能,他们会在5年的时间内变成过时的人。10年以后,他改变了他的预言,称管理人员现在需要拿出20%的时间来学习新的技能才不至于在3年的时间内变成过时的人。全球化和被压缩了的技术周期只是加快了事物过时的速度,使得过时曲线更加陡峭。

为了评估当今的供应链是否正在与我们狂热的市场齐头并进,受访者被要求表达他们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看法,并给出在过去一年里他们在学习新技能上所花的小时数。教育工作者和从业人员都觉得职业培训对继续教育的成功非常重要。他们对职业培训重要性的打分分别为4.28分和4.45分(1=不重要,5=非常重要)。然而,两类受访者在新技能的学习上都远未达到LaLonde教授所建议的投入时数:过去一年,院校受访者平均投入133小时,而从业人员只投入106小时。

当问到是什么动机驱使他们做出继续教育的努力,从业人员的回答是他们想要在每一天里都更有效地工作。这种欲望就是驱动他们追求继续教育的主要原因(见图4)。其他重要的动因包括:提升职业生涯(3.98分)、获得专业证书(3.70分)、获取正式学位(3.66分)。有趣的是,从业人员记录到将近40%的继续教育属自学。下一个最受欢迎的提高专业相关性的方法就是从有资质的大学获取正式学位(占23%的时间和精力)。公司主导的活动只占少部分的时间投入。

最后,本调查采用5分制的方法(1=糟糕;5=出众)对各种继续教育模式的效率进行了评估。从业人员认为正式的课堂上课最为有效(4.0分),其后是研讨班和培训班(3.76分)。院校受访者同意这些是最有效的方式,但他们的排列顺序与从业人员的排列顺序相反(研讨会得3.93分,课堂上课得3.73分)。尽管远程教育的使用和受欢迎程度有所增加,但两类听众对无论什么形式的远程学习(独立学习、多媒体学习、在线学习)的打分都明显的低。这个发现对于职业培训课程的承办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总的结论是:尽管供应链人员承认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需要更加灵活、更加高质量的课程来帮助他们远离过时曲线不利的一侧。

训令:新时代的新技能

在21世纪头10年到来之际,供应链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企业正在重新考虑过程设计的方法,并努力改变管理各种关系的方法。他们正在实施利用一切供应链资源满足客户需求的战略,而不是竞争供应链的战略。然而,尽管有很多的教育机构和机会,但企业发现要找到具有合适技能的人来实现这些战略决策是很困难的。这些技能就是深知如何用全局、合作的异象引导他们的工作。

对将来教育的训诫就是:帮助学生和管理人员提高这些技能,以便他们能有效地管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今天困难的经济环境将增加挑战性。由于企业节省开支,加倍努力削减成本,在职业培训方面的花费有可能被砍掉。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需要产生可见的投资回报。

不幸的是,本次供应链教育资源的调查显示从业人员对教育资源产生的价值多少有些持怀疑的态度。专业协会的会员人数和杂志读者的人数都在下降,有的甚至是剧烈下降。同样,由教育资源产生的影响也在下滑。以传统运输活动为中心的协会和杂志的情况尤其如此。

供应链实训总结篇6

对话嘉宾:

韩 嵩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

林涵武 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汪骏飞 信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胡君宏 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

王玉霞 北京宏景世纪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人力资源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人口红利消耗殆尽,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人工成本快速上涨,企业关键人才绝对短缺情况持续,人才开发投入高而效率低,企业诸多问题亟待破解。当业界踯躅于如何开辟人才管理新路之时,打造“人才供应链”这把金钥匙跃入人们视线。在宏景软件举办的“精e人才管理、提升组织绩效”信息化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济济一堂,围绕着“人才供应链”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很多企业越来越认同关键人才要依靠企业培养这一观点,但与此相悖的是人才培养投入多,但效率低下,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韩嵩:我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培训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真正统一的支撑企业发展的前沿性规划,跟企业实际结合不够。比如说企业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等等诸多的问题,实际上培训还没有跟上企业发展步伐。

 

第二是培训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结合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因此要让培训更有效率,必须与薪酬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结合,明确各个职业生涯阶段需要什么技能和素质,从而激发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培训只是人才培养一部分,企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仅是培训这么简单,它也是一个系统,包括整个人员批次规划、后备人才的建设、相关的晋升标准都是辅助的,只有形成一个体系,比如说最简单的导师管理能不能做好,有很多形成建立的导师管理,如果没有发挥出效果的话,那导师管理是名存实亡的。

 

最后,企业培训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思维,企业在大量的培训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内部知识,这必然涉及到知识管理。如果知识管理跟不上的话,培训也会大打折扣。

 

林涵武: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他把新的水稻品种培育出来,最关键的是什么?是选种。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比最高,但关键点是要找到能够快速成长的种子。因此,我认为企业人才管理的最前端就在选种上;当然我所谓的选种,不是说现在就具有怎样的技能,而是具有怎样的潜力。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是找到最好的种子,然后是企业建立培养体系,通过培训系统、评价系统、任用系统等,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主持人:人才供应链的内涵、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传统的培训开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林涵武:人才管理不是面向现在,而是要面向未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需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到底在哪里、如何发现“种子”选手等等,这是前瞻性;人才都是有个性的,需要根据人才个性和发展阶段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计划、因材施教,这就是柔性。打造人才供应链必须围绕企业业务计划,与业务脱节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是不成功的,这就是客户化定制。

 

韩嵩:我们划分人力资源咨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一是叫人才开发;而人才供应链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前两个概念的延伸和聚焦。各方对人才供应链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才供应链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含义,即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灵活的人才盘点、及时的人才补给、投资回报最大化的人才培养。而我从中看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

 

第一,实效性。未来的人才管理必须根据需要实现及时供给。比如一旦有岗位空缺,招聘能否随时有效供给,有些外资企业不用人也在招人,建立起人才库,需要用人时就可随时招进来。

 

第二,投资性。更加关注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提高投资效率,把我有限的培训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第三,动态性。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前三年调整一次就够了,但现在调整十分频繁,

第四,团队性。以往讲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更是业务部门的事,未来这个概念会越来越深化,对业务部门负责人要求越来越高,他除了业务角色以外,还要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将所负责部门的人才资源供应链做好。

 

主持人:如果从信息化角度来谈一谈,如何构建企业的人才供应链?

汪骏飞:我从我们企业实际情况角度谈一谈这个问题。我们企业目前有数千人的规模,如果不进行实时盘点,就不知道各个业务单元人力资源配置的状态。我们现在每个月都动态地进行关键岗位的盘点,这些关键岗位上的人员发挥价值的大小、绩效状态怎样,只有通过及时盘点才能搞清楚,才能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靠手工去做,仅仅是对企业每个人的信息每月收集更新一次的一项工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建设e-HR系统。信泰人寿与宏景软件合作五年了,所有人才信息采集都是通过系统完成的,并进一步通过系统输出各种的报表和分析,这样才能支撑我们对关键岗位、关键人才的分析需要。

 

人才供应链的关键是看企业发展需要,业务目标是什么,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有明确的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要发挥价值,一定要与公司业务发展紧密结合。我这里有一个企业内部经验跟大家分享。我们在做管培生工作,我们首先看财务序列上缺少哪些人才,运营序列缺少哪些人才,然后就在当年招收管培生进行培养;我们还有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轮岗,人才储备中往往需要把一些干部在不同岗位间轮岗进行塑造,在不同岗位上对他进行历练。我们前段时间刚开全系统人力资源会议,在会议上我跟大家说,我们现在提倡后方的干部去一线,一线的干部去后方,我们就是为了凸显以业务为中心的组织架构,所以我们做得很多HR工作就是围绕着我们公司主要的业务战略导向去做。

 

王玉霞:通过人才供应链保障企业有效的人才供给,有两个基本渠道,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培养。对于外部招聘,企业从招聘网站获取了海量招聘简历,信息化系统可以自动筛选符合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的员工。那些具有较强潜质而企业却暂时没有合适岗位的应聘者,系统可以自动储存到人才库中,在出现人才需求时,按一定的任职资格条件查询即可快速获取人才信息。

对于企业内部人才,e-HR系统可以更加智能化,人力资源部可以通过系统自动完成人岗匹配,计算机可以根据能力素质要求与员工测评结果进行智能匹配,输出雷达图、计算匹配率,这样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快速弥补内部岗位空缺。

 

供应链实训总结篇7

1. 供应管理的概念

从结构的角度看,供应链指组织采购,制造和交货期间与贸易伙伴共同维持的复杂关系网。供应链包括取得,运输,存储和销售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设施。它们由运输线连接起来,材料和产品沿着运输线流动。理想情况下,供应链由多个公司组成,他们的运作像单个公司一样有效,信息和责任充分透明。也可以说供应链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在所参与企业之间的协调。

企业集成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企业在完成组织内部的过程重组以提高效率后,相应地还要重新考虑他们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其顾客的关系。集成要求优化过程,即通过降低库存,运输和处理的成本,使定货交付过程的总成本最小化。传统的优化方案可能最小化某个成本,但是不能处理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制造,分销,运输和零售商业应用重点在于控制本企业直接控制下的成本,而不是控制完整动作的综合成本。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以及各种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多个环节的同时优化,新一代的供应优化工具提供了集成方案,使需求预测,库存存储和运输决策能一起进行。在供应链管理中,新一代的应用程序不仅优化了成本,还优化了可以强烈影响顾客满意程度的质量和时间因素。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商业框架,有多个应用环节组成,可分为两个阵营:规划和执行。规划过程集中需求预测,库存仿真,经销,运输,制造计划与调度。规划软件是为提高预测的精确度,优化产品的调度,减少库存成本,缩短订购周期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改善顾客服务而设计的;执行过程处理贯穿价值链的产品釆购,生产和批发。供应链执行应用是为管理经过销售中心和库房的产品流而设计的,重点放在库房和运输操作的有效管理以及其与规划系统和其他企业软件应用的集成需求。供应链执行由订购、生产、补充预测、各种计划、采购和销售模块组成。

2. 区别情况采纳不同的供应链结构

不同的战略目标激励着公司采用不同的供应链结构。如集成的“按库存的生产”方式,流通领域集成方式,按定单生产方式等。

(1) 集成的库存生产方式。传统的供应链称为按库存生产模型,在大众产品环境下特别有用。生产量和日期由预测决定,不考虑个别顾客要求,顾客得到的是从库存运来的货物。利用现代技术可更好的协调完整过程,诸如从采购、生产、库存、打包到分销的垂直集成。分销可有多个渠道*供应链操作支持所有渠道,起到平衡作用。产品的多渠道经销需要及时跟踪并精确报告库存情况,分销能力和动态安全存货的维护。为了管理资源分配,下层部门每天都把销售和库存信息集中送到总部,经分析整理得出预测结果。带来的好处:关键资源的分配更合理?计划和集成采购的性能很高,使上市时间缩短,控制了生产过程中完整的原料流程。

(2) 流通领域集成方式。经销商不仅提供物流,还为供应商和顾客提供新信息服务和市场援助。供应链集成有助于销售商从拉式促销转向推式促销,销售部经理能够利用商店销售点数据清单更有效地计划和促销。与经销商的集成,将天天减少每次促销规划和存储所需的时间。经销商通过供应链可监控批发商,补充库存以达到一致的服务水平,顾客得到的好处是降低流通成本,交付更及时,更有效的购物和服务。而这一些需要宏观的企业过程集成和完善的应用程序才能实现。

(3)按定单生产方式。以戴尔公司为例,看按订单迅速生产和发送低价位高质量的机器。为了在残酷的个人计算机和台式服务市场上竞争,戴尔有一条非常灵活,机动的供应链。上连计算机各部件的生产厂家,如CPU生产商Internet?硬盘制造商Maxtor主破_制造商^electron,下连顾参。生产车间按照订单生产每一台PC,驱动器,主板,芯片都按照顾客的要求添加在—起,在流水线上完成。公司没有成品库存,定制的计算机使用最先进的部件,直接与顾客接触,快速发货,提供一流的服务,该公司就是用这样良好的供应链战略取得了成功。

3.如何建立电子供应链

要在顾客,经销商,供应商和外购伙伴之间塑造电子供应链,可采取如下7个歩骤。

(1) 明确供应链目标。供应链管理是整个商业设计的基本元素,公司必须明确自身供应链管理战略,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方式。

(2) 审核供应链就绪情况。审核供应链是否为顾客需求?为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需求做好准备,如何促进公司内部和公司与外部伙伴的协调?性能衡量是不是最新的?与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的其他公司比较起来如何?这样的评估能够为供应链开发提供一个与公司有关的特定方向。

(3) 为供应链的集成指定商业方案,方案必须在战略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制定*并结合对方向的清晰判断,以及成功的事例。

(4) 建立供应链实施小组,在公司建立一支战斗力强但人员编制紧凑的供应链管理队伍。目标就是领导公司提供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和实施,把公司上下和公司与外部伙伴的服务和成本收益提高到新的高度。这次队伍将作为公司顾问,提供一流的管理支持,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序。设计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让他们了解从采购到生产到顾客服务的供应链的各方面;最新的决策支持工作;与合作伙伴建立双赢合作关系的最佳方式;协作团体工作基本的辅助设计。

(5) 开始供应商集成。说服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和顾客参与,公司需要合作者支持新的虚拟组织。

(6) 制定性能度量方法。实施供应链之前一定要和与你合作的供应商达到共识供应链性能如何衡量?并制定业绩奖惩制

(7)学习,培训,教育。商业过程的优化,需要在职工,供应商和供应链其他成员的教育上有所投人。任何人,队伍,公司的知识是永远要补充的。承担起全公司的义务.创造和管理一个能够应付全球商业问题的更复杂的组织。组织必须在不断的培训,指导,教育和反馈系统上加大投资。让公司职工武装最新的思想。

目前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经济的全球化,公司加速外购。企业应用的标准化,领导者应采取推拉战略,大力减少供应链上的库存?加速技术供应链的每一环节企业合并,扩大服务范围?以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

供应链实训总结篇8

【摘 要】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模式,并指导扶贫对象进行发展定位和角色定位,提出完善辅助节点和健全流程机制等策略提升农业旅游扶贫功效。

【关键词】农业旅游;旅游扶贫;供应链管理

我国旅游扶贫始于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实践,在国际PPT理念传入后,学者开始进一步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在重视农业旅游扶贫发展并增加供给的同时,我们更要全面系统地思考供需对接,顺应旅游消费发展趋势,从而落实好国家支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这是一个亟需重视的紧迫问题。

一、理论基础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许多学者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到旅游业的研究中,形成了旅游供应链思想。Richard Tapper and Xavier Font(2003)指出“旅游供应链具体包括住宿、交通、吸引物、酒吧、餐馆、纪念品和手工艺品、食品生产、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持作用的目的地基础设施等”。而对于旅游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学术界有不同的^点争议:一种是旅行社业处于核心的地位,应不断加强并发展,如李万立等(2006)对欧洲旅行社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1];另一种是旅游供应链应逐渐发展以景区等吸引物为核心,并关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如路科(2006)以旅游景区/点为核心构建了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2];还有一种是持有发展不确定的观点,如笔者(2014)提出多元化结构中的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以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为核心的旅游业供应链模式等。总体而言,学术界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实践发展都明晰地体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指导价值,并且要重视旅游供应链上各节点的角色分工与合作。

本文基于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分析构建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结构模式,并依据模式指导提出农业旅游发展策略,为各级政府发展农业旅游推进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二、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模式的构建

从发展实践来看,旅游扶贫对象在参与农业旅游供给中,主要以物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获得经济收入,从而实现脱贫。其中物质投入包括农业环境、农副产品等,人力资源投入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旅游业就业。由此来看,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的设计应重点关注两方面内容:

第一,为保障扶贫对象物质和人力资源投入受益,应在农业旅游经营项目和产品供给中确保扶贫对象的参与,即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上应设计专门由扶贫对象承担的供应节点,确保扶贫对象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充分参与供应链的运营,从而获得回报,促进脱贫。

物质投入中,农业环境归入供应链上的旅游吸引物节点,农副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视需要融入二级供应商或一级供应商,这种划分可以用是否与旅游者发生直接接触作为标准。例如,旅游者直接食用的农副产品或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即为一级供应商,此外即为二级或多级供应商。但在发展实践中应尽量保证扶贫对象尽可能充当一级供应商,从而获得更多经济回报以实现脱贫。因此,供应链上还需设置辅助节点以完善条件实现这一目标。如农村剩余劳动力适应旅游业就业的培训机构等。

第二,我国提出的扶贫发展战略,不仅关注物质扶贫,同时也注重同步的精神扶贫,以确保扶贫对象经济改善同时的精神文化建设。基于这一需求,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的构建还要关注信息文化子链条的建设,以不断向贫困地区传输新的文化信息,保障扶贫对象精神文明世界的健康发展,避免经济腐蚀等负面效应。因此,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应充分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文化建设作用,以官方文化建设机构或非官方民间社团作为子链条的必要节点,推动扶贫区域的文化建设引领,保障上述目标实现。

综上,据这两方面的分析笔者构建旅游扶贫供应链模式如下(见下图)。

三、农业旅游扶贫发展策略

第一,农业旅游扶贫的核心定位。农业旅游之所以能扶贫,主要是因为农村、农业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能实现经济价值。由此来看,农村、农业相关资源的旅游吸引力是农业旅游实现扶贫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农业旅游扶贫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农村及农业的特色生产发展,以提高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色定位。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一定或者不应非要作为农业旅游供应链上的直接参与节点,即一级供给商,因为一级供给商直接面向旅游者服务,需要先进的、规范的管理知识和特殊的、标准的服务技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关注自身优势为其他供给商提品而成为二级甚至多级供给商,如提供环保绿色菜蔬果品、出租农舍土地等。而面对一级供给商的条件需求,则需要有关部门提供专业培养和技术培训。

第三,建立健全辅助机构。如上所述,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需要建设保障、监督作用的辅助节点,如政府机关设置专门机构监督保障农业旅游扶贫的市场秩序,设立培训机构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以及建设精神文明保障机构积极推进“精神扶贫”等。

第四,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机制。现代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运作流程越来越多的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的运作同样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来实现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快速对接,并帮助各节点掌握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合理分配资源,制定发展方向,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

参考文献:

[1] 李万立,李平,张萍萍.欧洲旅行社供应链管理实践与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112-115.

[2] 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6,21(3).31-33.

基金项目:

本文受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面上项目“文化旅游供应链优化模式及其在渤海国遗址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研究”(12532376)资助。

作者简介:

上一篇:电商实训报告范文 下一篇:数控机床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