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课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6 15:55:25

观摩课活动总结

观摩课活动总结篇1

一、静摩擦力的概念

师:在物理课本的边缘,用透明胶带粘贴一个绳套,然后在物理课本上放若干本书,用课前准备好的测力计勾住绳套,用1N的力水平地拉物理课本。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随后,各组学生都行动起来,不多时大家就准备好了。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但课本没有被拉动!

师:拉之前书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拉之后呢?同学们刚才拉了,为什么没有被拉动呢?

生:拉之前没有运动趋势,拉之后有。没有拉动的原因是书被拉的时候,有了相对的运动趋势,产生了相对于桌面向后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这时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的大小

师:刚才用1N的力没有拉动,原因是有静摩擦力,那么能不能知道这时的摩擦力的大小呢?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在积极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说1N,因为书没有拉动,说明书还是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静摩擦力等于拉力,所以是1N。

师:那么增大拉力到2N、3N、4N……在没有拉动的情况下,想一想静摩擦力又分别是多少?话音刚落,学生就争论起来,有的说还是1N,因为书的多少没改变,接触面也没改变;有的说拉力变大了,静摩擦力应该变大,因为没有拉动,始终是平衡状态。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大家意见统一,认为“拉力多大,静摩擦力就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外力大小相同。

三、最大静摩擦力

师:在测力计指针移动的狭缝里靠近指针处,轻轻夹上一纸团,然后拉动课本一直到拉动,最后让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观察纸团的位置。思考后说明纸团为什么会在哪个位置。这时大家都积极活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实验和探究后,有学生抢着说,书没有被拉动时,纸团始终靠近指针,当拉着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纸团离指针有一段距离,说明书刚要拉动时的摩擦力大于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还有同学补充说,从开始拉书起,拉力不断增大,某时刻书突然被拉动,这时纸团的位置就是书被拉动时指针的示数,也是这一过程中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学生叙述时流露出自信喜乐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四、静摩擦力的方向

师:同学们把胳膊放到桌面上,然后向前推,在没有推动的情况下,观察推的时候和桌面接触的肌肉有没有变化?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化?接着学生就行动起来了,很快就有学生说,推的时候肌肉向后移动,随后停了下来,呈现出肌肉向后被拉扯的状态,这说明桌面对胳膊的作用力即胳膊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后。教师随后作出点评,并赞扬学生认真思考。为了加深对静摩擦力方向的认识,教师事先又准备了一个较大的软毛刷子,把它放在多媒体的展台上,轻轻地向前推,在没有推动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毛刷和展台面接触的软毛,发现软毛向后弯曲,体会摩擦力的方向。又把它放到能静止的斜面上,再连同斜面一起放到展台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观察,发现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要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接下来,教师还以旁观者和导师的身份,指导学生练习,使得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了解静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巩固。

五、小结

本课以学生自主实验代替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改的思想在本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表现为:①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畏惧感。②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的总体目标,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③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如勾绳套时提醒学生要防止测力计的钩划伤桌面等,可很好地规范学生的言行。④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活动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观摩课活动总结篇2

1 设计思想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以情境创设驱动物理课堂,能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与生活联系紧密,摩擦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因此教师在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静摩擦、滑动摩擦的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层层引导,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促进学生对“摩擦力”现象及本质的理解,彰显了《普通高中?n程标准(实验)》中“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理念.

2 教学任务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中常见的力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和之前学习过的“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后面解决“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打下知识基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该内容的相关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认识”、“能用”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通过实验”是过程性要求[1].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从小孩推箱子出发引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然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引出静摩擦力大小的确定,最后重点阐释了滑动摩擦力及其大小的计算.综上所述,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摩擦力,知道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但对于摩擦力的方向,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认识还不够全面,不能够在复杂的物理情境中分析出摩擦力的方向,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会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4)会应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归纳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生产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意识.

5 评价活动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评价活动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具体评价活动设计如下:

(1)通过教学事件1-3,作业题1检测教学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教学事件4,课堂练习1检测教学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学事件5,课堂练习2,作业题2检测教学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教学事件6,课堂练习2,作业题3检测教学目标(4)的达成.

(5)通过教学事件3、6检测教学目标(5)的达成.

(6)通过教学事件7检测教学目标(6)的达成.

6 教与学活动设计[2]

6.1 创设生活情境,初步形成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事件1 从实验情境出发,认识摩擦现象

实验1:教师演示“气球提水杯”实验,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水杯.

准备好气球和空水杯,将气球放到水杯中吹起来,慢慢地提起气球,水杯也随气球提了起来.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气球提水杯”小实验,创设引发学生认知的物理情境,直接引入本节课题.

教学事件2 布置“双手滑动”体验活动,形成摩擦力概念

根据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布置思考与体验活动:双手用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想滑动但未滑动)和双手相互滑动,如图1所示,并提出思考问题.

问题1:在这两种情况下,手分别受到了什么力?

形成概念:

(1)左手相对于右手有滑动趋势,而没有相对滑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左手在右手的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此时会受到阻碍左手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学设计说明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时代性”,学生亲身体验手受到的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形成概念,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对摩擦力概念进行意义建构.

6.2 利用情境驱动问题,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与大小

教学事件3 利用“黑板擦擦黑板”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利用“黑板擦”创设以下三个活动情境进行演示,依次提出问题串,并适当点拨.

情境A:手按黑板擦擦黑板.

情境B:让黑板擦在黑板面上自由下落.

情境C:板擦放于水平木板上,将木板一端抬高板擦静止,再继续抬高板擦下滑.

问题2:上述情境中哪种情况下受到了摩擦力?

问题3: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会有摩擦力吗?

问题4:通过上面的三个探究活动,思考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总结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要有压力;3.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4.接触面要粗糙.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黑板擦擦黑板”情境驱动课堂,学生能初步形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教师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进行系统总结,深化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事件4 巧用“牙刷”、“橡皮头”的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2:学生分组利用牙刷、橡皮,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图2).

实验器材:牙刷、带有橡皮头的铅笔.

利用“牙刷”、“橡皮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导入的问题.

情境D: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刷牙,是否注意到刷毛弯曲的方向?

情境E:用铅笔上的橡皮时,是否注意到橡皮头弯曲的方向呢?

问题5:刷毛、橡皮头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牙刷” 和“橡皮头”进行情境驱动,学生能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事件5 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的综合运用,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创设情境,让学生定性感知静摩擦力的“巨大存在”,然后进行Dislab演示实验,定量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

情境F:找两位最有力的男生上台将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一?一页交叉迭放的两本物理课本分开.如图3所示.

实验3:运用Dislab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Dislab拉力传感器、数据线、计算机通用软件、木块、木板、铁块.

演示实验:用Dislab拉力传感器拉放于木板上的木块(如图4),拉力不断增加直至拉动.观察计算机屏幕显示的拉力变化图线(如图5).

图线分析:拉力不断增大,且增大到一定值时由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示数减小.

得出结论:由于木块静止,通过二力平衡可知,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的大小相等.

教学设计说明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实时显示的,过程显示时间短.Dislab拉力传感器能“保存”过程中拉力的变化,形象直观的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事件6 利用实验情境,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4:学生分组利用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木板、木块、不同质量的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砂纸、泡沫板、铁架台.

利用提出的问题串,指导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问题6:初中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大家回忆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7: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定量关系?

问题8:如果一个量与多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该物理量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根据什么原理,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对教师提出的上述问题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表1),对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的实验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μFN,并解释说明物理量的含义.并且深挖该实验中体现的“控制变量”的物理实验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问题情境驱动,引出要进行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促进了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

6.3 情境运用,深化对摩擦力的理解

教学事件7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G:油罐车在行走的过程中,车后为什么会有一条铁链拖地?

情境H:我们穿的鞋子,鞋底为什么有很多花纹?

情境I:图片――摩擦力产生的美

问题9:如何增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常见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生活中常见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突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

6.4 课堂练习――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练习1:关于静摩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D.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练习2:一个10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木箱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

教学设计说明 该组课堂练习,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于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最大静摩擦力的判断以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等知识点掌握的情况,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6.5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对这节课所学习的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大小的计算以及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三维教学目标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又能保持课程标准与教学的一致性.

6.6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题1:关于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存在

B.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一定有滑动摩擦力存在

C.只有相互挤压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粗糙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D.只有相互挤压和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作业题2:如图6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3个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求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作业题3: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会明显地感觉到有阻力阻碍手的移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阻力越大,试一试,并说明道理.

教学设计说明 作业内容要求做到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与深化.前两道作业题是关于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应用.第3道题是体验性作业,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业的设置起到了对摩擦力这一节复习与巩固的作用.

7 教学反思

观摩课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92-0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质科学,通过运动与力展开对物质宏观运动的探究,充满好奇、陌生,但又不知从何入手。虽已知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学生,学习全凭感觉与兴趣,随意性很大。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动起来,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可能会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说出摩擦力意义,会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通过学习、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意义;

学会用科学语言表述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 :探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因素的活动。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结合学情,采用直观教学法、科学探究、归纳等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从而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

教学工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以及学生身边可利用的物品。

教学过程

你走在地面上与走在冰面上,哪个容易摔倒?陷在雪地里车子会发生什么状况?然后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受到的阻碍,即摩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渴求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阅读书本P19的活动,仔细阅读《科学实验活动练习册》P13的“过程与记录”,二人合作,根据提供的器材,完成相关活动并做相应的记录。提示:钩码质量不够200克,铅画纸没有,同学可以利用身边物体替代;另外,在拉动测力计时要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确保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合作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大大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使其体会学习的乐趣。

根据学生获取的数据,逐个讨论、分析、反馈、归纳。通过“为什么木块在没有拉动之前测力计会有示数”的回答讨论得出有摩擦力以及静摩擦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会判断即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通过置于斜面上静止的物体与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来体会。当然,木块在桌面上的运动时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就是滑动摩擦了。那么,根据刚刚活动获得的数据,进行猜想: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经老师的启发以及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随后,解决书本P20中的“思考与讨论”,实现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减小或增大摩擦,达到知识用于实践的目的。最后一个活动解决了滚动摩擦,随即让学生例举身边事件解决摩擦的分类。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获得新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对知识的诠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归纳以及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且渗透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熟练使用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思考,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的,下节课交流。

完成作业本对应的作业。

设计意图

将实际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物体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上讨论交流既在交流中拓宽知识,更提高交流讨论的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科学探究活动出发,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观察、探究实验、分析归纳,交流总结等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入,引导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以及运用,难点逐个突破,促进学生养成学习科学的探究习惯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创新实验能力。

本节课最大闪光点是,充分给予学生空间,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以及自我创新,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使其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实验中,老师发现,由于没有200克钩码,学生就用文具盒或课本甚至拿出牛奶,苹果来增加压力;没有铅画纸,马上想到教室地面比课桌表面粗糙,于是趴在地上进行探究;有的立马拿出校服垫上当棉布,有的干脆跑到用瓷砖铺成的窗台上做起实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观摩课活动总结篇4

一、找出当前评课中存在的误区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基础

现在,教师们参加的各级课堂教学观摩甚多,但基本上都是采取“听课―执教者谈教学设计意图―听课教师评课―专家小结”的形式。这种“听课+评课”的教研模式,不能很好地将评价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解决,因此教师们感到收获不大。具体体现在:

首先,评课座谈中老师们一般只讲优点,不提缺点,更是抓住课堂中的一个小小的特色大加赞赏,即使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也只当作教学中的一个小失误,而不去运用新课程理念加以剖析、探究,达不到提升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就课论课,评课空间凸显个体化,认为评课是个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这就弱化了执教教师、听课教师以及专家的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机会,不能形成共识,更无法起到示范、辐射、提高、解决问题的作用。

第三,虽提供了优秀案例,但缺乏专业引导。考虑到气氛,专家的点评也只是简单地小结意见,从而淡化了存在的问题。

第四,目前许多观摩课只有欣赏价值,没有实用价值,更没有推广的意义。因为整个教学过程经过了教师无数次的反复,是教师完美的预设,大大增加了表演的程度,课堂看似生动活跃,问题却没有了。因为缺乏专业引导、互动交流、问题的剖析,最终老教师很难将束缚了自己许多年的老教法与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结合起来,年轻教师甚至不知道新课程下的课该怎样去上。

二、明确新课改下教师的听评课方式的转变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关键

听课、评课是一种最为常见,且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发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每一个教师只有更新观念,转变听课、评课的方式,才能使教研发挥有效的作用。

1.听课目的的转变。教研活动时的听课,不像领导听课是为了了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检查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落实了新的教学理念,而是为了走进课堂,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听课时,教师就应该进入讲课教师的角色,研究课堂上采用什么教学策略,能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研究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上既学到知识,又得到能力的锻炼;进入学生角色,研究学生是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怎样合作、怎样交流的,他们学习的态度怎样,等等。这种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听课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听课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板书是否漂亮,教师的语言是否合理、准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如何给学生创设学习条件等,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关注学生在课上是如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热情、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听课时,要首先找准自己的定位,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动手,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气氛,还消除了讲课教师、学生的紧张情绪,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全身心地去体验教师的行为,才能够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走进学生,走进教师,融进课堂,才能发现值得学习、思考、研究的问题,才能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3.评课方式的转变。评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反馈、探讨和交流,是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评课对上课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剖析、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对听课教师来说则是吸取别人的长处、优化自己的过程。因此,评课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讲课教师以及所有听课教师进行的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交流活动。为了使评课扎实有效,首先让讲课教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并谈一谈课后的感受,有哪些教学环节自己认为比较满意,满意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谈谈上这节课留下了什么遗憾。通过这样的课后反思,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上课水平。然后,再请听课教师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也是教师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这样,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就不是机械地听,而是边听边想:这个教学环节应怎样进行?学生学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教学策略?最后对达成的共识进行升华,对课中的不足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找出改进的策略。

三、运用创新性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探索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只有当教师了解了当前评课中存在的几个误区,探讨了上课与听课中注意的问题,才能着手探讨如何让课堂教学有所突破,收到实效。侯镇中心小学把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教师自身最急于解决的真实问题、现实问题作为了校本研究的重点,采取了“课例+互动”的教研模式,对四种教学案例开展了有效的探索。

1.文字案例。在校本教研中,为避免教研活动从经验到经验的低效重复,首先要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合。在整合中,学校既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教育专著,夯实个人的理论基础,还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一些相关的优秀文字案例。优秀文字案例的共同点是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里面不仅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有恰当的理论作为支撑,蕴含着一定的教学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是撰写案例的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写出心得,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构思,从而真正丰富了教师的理论储备。

2.影像案例。在文字案例的研究基础上,学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观摩全国部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这种学习实数前所未有,它弥补了教师不能经常外出学习的不足。通过观摩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师们不仅学习到了他们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专家型教师们与学生互动的方法,如怎样利用个人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怎样使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等等。教师们在学习中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把一些具有典型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课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

3.观摩课案例。观即看,摩即相互切磋。教学观摩课是校本教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帮助教师改变头脑中固有的“观摩等同于展示”的旧有观念,使观摩过程成为促进教师深入思考、共同研究和主动学习的过程,提高观摩的实效性,学校改变了教研活动中旧有的观摩方式,由评价式观摩转变为研学式观摩。首先,帮助教师明确教学观摩的目的。教学观摩不再以展示、评价为出发点,而是注重对具体问题的共同研究,使观摩成为观摩者与被观摩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其次,我们的观摩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鼓励教师选择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自荐观摩研讨。这种尝试性、开放性、研究性的观摩活动,将教师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对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之上,帮助教师解放了思想,消除了心理压力,也解决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丰富了教育的新经验和新策略,增强了教师研究的热情与意识。观摩后,观摩者和被观摩者围绕共同的反思点进行研讨。观摩者多视角的观察、多角度的思考、多方面的反馈与多种经验的参与,有益于教师调整和丰富教育策略,为教师更主动地参与教育研究,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机会创造了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共同的反思又为教师营造了群体研究的氛围,引发了更多教师主动尝试、深入探究的愿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推门课案例。为了真正发挥“教师听课评课”的作用,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校把“推门课”提高到教师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来认识,让听课评课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需求和份内工作。学校领导、老师通过推门课,在互听互评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进一步领会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提高了驾驭课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观摩课活动总结篇5

摘 要:我园每年都分配或更换新老师,“如何带领新老师迈入教研之门”成为我园亟须解决的问题。几年来,我校以“带着角色听课、仿着观摩开课”作为新教师教研入门的第一步,让新老师学习如何听课、评课、开课,借助二次观摩扩大听课面,加快新教师内化所学知识的速度与成效,促进新教师听课、评课能力和反思、展示水平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教师;学习;观摩

一、带着角色听课,提高新教师学习和参与的能力

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教师在听评课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我要求新教师听课时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带着三个角色介入:

1.带着“教师”角色介入,将心比心

听课时,要求新教师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是我,该怎样上?”林老师观摩《大班音乐:盆碗碟杯在哪里》后写道“魔术环节目的是吸引幼儿注意力,引起兴趣,但由于幼儿猜测不出盆碗碟杯发出的声音而变得冷场,如果是我来上,会先让幼儿在家中进行尝试,听听感受发出的不同声音,再以魔术引入,幼儿兴趣很快就能被调动起来。”新老师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既避免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看不到长处和闪光点;又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

2.带着“幼儿”角色介入,换位思考

要使自己处于“幼儿学”的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从幼儿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怎样组织,孩子才能听懂、愿探究、会应用、好延伸。陈老师在《大班语言:风在哪里》听课中记录“如果我是孩子,我也不知道要怎么仿编儿歌,因为不懂儿歌句式。仿编前,教师就应引导幼儿观察儿歌句式‘风?说,当,那是风在吹过’幼儿理解了句式结构,仿编时就能根据句式进行仿编,效果一定会更好。”站在幼儿的角度回望教师,我们也许就能为幼儿搭建支持的平台,为幼儿获得更新更好的经验提供有利的条件。

3.带着“学习”角色介入,取长补短

新教师在听课中要更多地去发现执教者的长处,发现教学闪光点和启迪,做到取长补短,提高业务水平。第一学期,新教师听课记录点:一是听课内容,按先后顺序提纲挈领地记录活动环节;二是各环节所用的起始时间;三是创设的情境、过渡的语言、组织活动的方式;四是幼儿操作的内容和形式、幼儿说的话以及活动完成状况;五是在旁边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意见或建议。第二学期要求新教师进一步记录:一是教师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二是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灵活处理偶发事件的情况;三是自己的点滴感悟。《中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帽子》执教者通过五个环节“参观帽子商场―观察感知帽子特征与用途―魔术认识特殊帽子―帮小动物选帽子―添画帽子”组织了活动,王老师记录“材料丰富齐全,时间分配合理,情境创设、魔术和游戏的形式椭幼儿理解帽子的特征和用途,教师语言富有激励性,可将‘添画帽子’环节移至第二课时或区角活动中进行;活动中将‘添画帽子’改成‘自选喜欢的帽子随音乐自由表演’,将本次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幼儿也能在认识帽子特征和用途的基础上,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仿着观摩开课,提高新教师反思与展示的能力

新教师尝试把观摩课结合实际在本园或本班组织二次观摩,一来借助观摩扩大听课面,二来加快新教师内化所学知识的速度与成效,提高新教师反思和展示的能力。

1.积极分析追问,碰撞反思火花

听课后应及时进行反思与分析,引发教师发现问题,并从对解决问题的不同看法、观点的冲突中学会思考,找出课的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方面。李老师观摩《大班体育:投球进篮》认为“将近50%的投中率偏低,大部分幼儿成功体验不足,影响幼儿投球进篮动作的持续兴趣。”而林老师认为“失败是正常的,并不是人人都能一下子成功的,没有必要让全部幼儿都体验成功。”经过碰撞达成共识:一是可将篮球架放低,让更多幼儿体验成功;二是加倍激励和指导没有拿奖的幼儿,让孩子勇敢面对失败,接受挫折考验,并能以失败为动力,不断努力向成功迈进。针对课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者或其他听课者进行交流切磋,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2.大胆调整设计,拓宽专业内涵

专业引领的力量除了来自理论工作者,也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业务尖子、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都是园本教研的“本土专家”,我们目的就是要把新老师逐步培养成这样的群体。每观摩完一个活动,我让新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大胆进行调整设计,拓宽专业内涵。王老师观摩了《大班美术:画味道》,此活动融合了科学知识、美术技能、语言表达、数学统计,先以“演播厅”情景:红、蓝、橙队竞赛的形式引入;再通过“尝味道、说味道、猜味道”环节,统计三队得分情况;接着,幼儿品尝食物并运用表情、线、形、颜色、食物等来表示自己的感受;最后展示幼儿的作品,相互交流评价。王老师在听课时发现活动“时间过长、容量过大,目标过泛”应该调整,认为可分解为两个活动:《科学活动:尝味道、说味道》,目标确定为“通过尝味、说味,大胆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美术活动:画味道》目标确定为“通过画味活动,大胆应用不同的线、形、色大胆构图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勇于开课研讨,丰富资源渠道

我园地处农村,学习、观摩与培训受时间、空间、财力等的限制,二次开课研讨成为我们低成本、高质量的资源渠道。让新教师尝试把观摩过的课结合实际在本园或本班组织二次观摩,除了借助观摩扩大听课面外,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陈老师在二次观摩《美术活动:画味道》中照用“红、蓝、橙队竞赛”引入形式,第一环节说味道,哪一队说得多得分多;第二环节画味道,幼儿仍分成三队;第三环节展示评价作品,哪队画得好画得多就给哪队加分;第四环节活动延伸到美术区角画各种各样的味道,版面设计成红、蓝、橙三大块,哪队寻找得多、画的味道多哪队就得分。一来调动了幼儿积极性,激起挑战欲望;二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竞赛意识,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又如,黄老师在二次观摩《大班仿编儿歌:我想……》中,增加了“看见,我想有,可以”句式图谱,帮助幼儿明确要仿编的句式结构特点,从而仿编出更多儿歌。

带着角色听课,仿着观摩开课,对于新老师来说难度不小、压力也很大,但如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对于新老师的听课能力、评课能力、反思水平、展示水平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不一定每一次观摩回来的活动都适合在本地本班开展,领导者一定不能太过于强求,应尊重新教师的建议和意见,给新教师灵活、健康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观摩课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 课堂观察 高效课堂 教学效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一堂好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评一堂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观摩活动就像一面大大的镜子,有时会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照射出来,无限放大,让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问题。在观摩活动中由观察他人的课堂教学反思自身教育理念和行为,感悟和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一线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改进教学,这种研究和改进主要在教育现场进行,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二是对同事和校外其他老师的课进行观摩和研究。观摩课堂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主要方式。近一年来,我聆听了来自本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30多堂优质课,第一次听那么多课,才发现听课是一门艺术,他们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和环节进行课堂观察,我负责的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总结,现就我的观察收获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提问要有效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工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推动一幕幕课堂活动展开,开拓课堂深度。我们要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讲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一堂好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评一堂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观摩活动就像一面大大的镜子,有时会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照射出来,无限放大,让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问题。在观摩活动中由观察他人的课堂教学反思自身教育理念和行为,感悟和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一线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改进教学,这种研究和改进主要在教育现场进行,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二是对同事和校外其他老师的课进行观摩和研究。观摩课堂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主要方式。近一年来,我聆听了来自本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30多堂优质课,第一次听那么多课,才发现听课是一门艺术,他们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和环节进行课堂观察,我负责的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总结,现就我的观察收获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提问要有效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工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推动一幕幕课堂活动展开,开拓课堂深度。我们要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讲究提问技巧。

问题是一把“双刃剑”,问得好,才能“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思维的灵动,“问出”课堂的精彩。希望老师在今后教学中加以重视。在日常教学中要自觉追求教学语言、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在此基础上精雕细琢,让教学语言绽放出艺术的魅力。

二、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索

我近年来对高中英语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索,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费时多,收效慢”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小组组织及教师角色

1.以提高个人学习成效和实现该团体的学习目标为原则,小组可进行划分。

(1)指令性划分:根据学生性别、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

(2)随机性划分:根据不同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机分组。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小组教学中,传统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他们从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探讨知识的一员,同时他们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总体说来,教师扮演设计者、指挥者、解释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等角色。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一)合作目标与任务呈现

课前、课上或课后进行以具体课文或单元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活动。

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合作任务时,教师应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学习任务、自己承担的角色、教师期待的合作行为,并根据教师的期待制订小组合作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

(二)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

小组预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

(三)组际交流与集体讲授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组内交流过渡到组际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进行适当讲解,起到点拨作用。教师任意抽查一组员回答,对回答不够准确,或有质疑的问题,教师集体讲解,进行方法点拨。

课堂观察表体现了一堂优秀课堂教学观察活动的不同视角,演变了观察的单一主题到多主题,一个观察点到多个观察点,与以前教学评价的根本区别是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关注师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

总而言之,英语课堂听课还是收获不小的,距离高中时代这么久的今天,“90后”学生的真实英语课堂情景,也许这只是全国浩如烟海的中学课堂里的几节课,但对了解一线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一定的帮助。现在的英语教师比我高中那个时代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教师能利用课件进行英语教学,但还没有太注重学生的体验,真诚地希望,中国英语教学能真正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师生都能愉悦高效地享受课堂。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而课堂改革的关键看教师。本课题希望通过“课堂观察”这一贴近教师实际、立足课堂教学的“点”,开始校本研修有效性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成长,改善课堂教与学,核心因素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泽璇,何广铿.课改前后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对比―一项基于课堂语料库的调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7).

[2]葛文山.课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从2005年苏州市高中英语优质课活动说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6).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观摩课活动总结篇7

一、观摩与点评

本次活动我共观摩了八节课,不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呈现,每节课都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运动技能的习得和运动兴趣的培养过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的实效性都在学生们那流着汗水的笑容里得以充分体现。我想,一个没有在体育课上流过汗水、泪水、充满激情欢笑过的学生是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强大魅力的。在观摩中,授课教师那朴实、高效、富有激情的讲解,鼓励、鞭策的语言以及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段(包括自创教具),都使我更加明确:扎实上好常态课、保证教学质量,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负责。只有扎实教学,不断地积累、完善,才会有自己专业的成长与飞跃。

观摩课上印象最深的是专家的现场点评。以前听到的点评一般都是优点多缺点少,更甚者对缺点一带而过,避而不谈。但是,这次的专家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专家提到的正是自己从教多年的不足与缺陷,专家解释的恰恰是自己从教多年的教学疑虑与困惑。这样的点评不仅使现场授课的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为我们这些听课学习的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现场课,使我们提高了认识,为自己今后指导观摩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在武术课——学习少年拳第二套第5-8动作的点评过程中,专家首先对三名教师的展示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接着对教材作了细致的分析,从预备并步抱拳到第八动搂手勾踢,每个动作都是先让三名做课教师分别示范,然后指出教师的示范错误,并向三位教师提问了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是怎样教的等问题,并逐一作了解答。同时,结合实例指出不是所有的武术动作都要求学生发声。这种严格不失关爱、细致不失宏观的点评很令人信服,这不单是为了评课而评课,而是为了体育课堂的改进和优化而评课,更是出于对体育教师的关爱而评课。“求真、务实、重技、高效”是我对这次观摩课的最深刻感受。

二、感悟与反思

通过观摩,我切身领悟到了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省市的推广实施是卓有成效的,同时,加深了自己对新课程改革条件下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提升。

第一,在本次观摩课上,多数教师的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把技能学习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所占比重较大,使学生在技能学练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是体育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练习又重新回归体育课堂,重新成为体育课堂中的主角。

第二,对于“有效教学”成为体育课存在的基础、发展的保障、追求的最终目标有了直观的认识。此次观摩,我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多于教师的讲解时间,课堂上以同伴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多,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整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的简洁、有效。这与有效教学提倡的“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整合、进步和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

第三,笔者欣喜地看到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意识的养成在教学效果生成上得到充分体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在学生有序、团结合作下自然而然生成的。现在的学生,相互间合作的团队精神相对缺失,而体育教学课堂,恰恰是这种意志品质养成的最佳场所。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教材、项目的练习,都是在学生彼此合作、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顺利达成的。

三、目标与方向

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观摩、思考和借鉴,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不断改进中学体育研修工作。

1.系统思考和整体规划自己的研修活动,将其纳入到我区的中学体育研修课程体系之中,用课程的观点谋划研修工作。尤其在目前进行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时期,要把学到和感悟到的方法、思路运用到自己将要开展的活动和研修工作当中去。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引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学习研究的共同体,增强研修工作的有效性。

3.引导和带领一线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使教师逐步进入研究状态,在研究中提升和发展自己。

4.以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考核为契机,狠抓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根据教师现状和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教师基本功培训方案。

观摩课活动总结篇8

一、实践之路

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这为顺利开展网络视频教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农村教师利用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实时观摩名师授课,聆听专家解说,参与互动评课研讨,或者对教研活动录像进行非实时观摩,积极与同伴互动交流,不断自我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1.实时同步观摩

首先,主讲教师授课,现场观摩教师观摩,异地教师则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实时收看授课全过程。与此同时,分会场专家进行同步讲解、点评,分会场教师也可以进行正常交流(此时,授课教室端不接受分会场的视音频信号,教师正常授课)。当授课结束后,授课教室接入分会场信号,现场教师与异地教师或专家进行交流、互动。而后在两地教师共同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对该堂课进行评价。最后,选择与观摩课内容相关的一个主题,如某一具体教学问题,让各地教师与专家围绕主题通过进一步的研讨,展开头脑风暴,共同反思教学,总结经验,达到互学互助的目的。

2009年12月5日,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上城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吴丹青应邀在安徽省无为县进行示范教学和主题讲座。活动的主会场设在该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录播教室和多功能教室,来自全县各校的初中语文教师55人在主会场参加了活动。全县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各县直学校、乡镇中心校组织的分会场通过远程交互教研平台同步收看(图1,图2)。

吴丹青老师在录播教室面对无为县实验初中某班60多名学生,进行了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示范教学。她匠心独运,紧扣课前学生提出并经归纳的问题,以自然优雅的教态、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的朗诵,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披文入情、生发思考,由浅入深地把握全诗蕴涵的意象和情感。教学环节转换如行云流水,课堂气氛始终活跃和谐。主会场的55位语文教师在多功能教室观摩了吴老师的示范教学后,随即进入录播教室,与吴老师一起进行评课和研讨,各分会场的教师也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声画同步地实施了“面对面”的远程教学研讨。与会教师高度评价了吴老师的示范课,吴老师则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困惑,介绍了杭州上城区建构学习共同体、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并就农村中学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语文课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详略处理等问题阐述了精辟的见解。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们纷纷在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网站发表留言,为这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叫好。

实时同步观摩教研活动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农村教师可以不再为“没有培训机会”、“交通不便”等问题发愁,只需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即可实时同步观看名师授课全过程,并且可以不限时空、畅所欲言地和专家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此外,由于教师分布在异地的分会场观摩,授课教室内只有名师和听课学生,他们可以在不受外界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开展相对真实的教学活动,名师风采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点评专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同步点评,观摩教师如同观看直播足球赛并伴随同步解说一样,点评具有即时感、针对性和画龙点睛之效果。

2.非实时异步观摩

这是一次非实时异步网络观摩活动,活动以优秀课堂教学录像为观摩和学习对象,围绕教学录像展开评论、研讨。参与活动的教师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同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占较高比例。

2008年10月,宁夏灵武市教育局数学教研室组织了一次网络观摩研讨活动,参与对象是相关教研员及部分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师。活动依托宁夏灵武教育信息网,教师们通过网络观摩了一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录像(教学录像是该市一位学科带头人上的一节送教课――《百分数的认识》),参与人数有70人(包括5位匿名者),大家采用跟帖的方式,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主题进行网络研讨。活动从2008年10月31日开始,回帖一直延续到2009年5月7日,期间回帖数达到140条之多,共计8522字,平均每条留言字数超过60字。可以看出,此次观摩研讨活动参与教师众多,时间跨度长,教师的回帖数量多,发言字数多,教师的参与热情高涨,学习、研讨气氛浓厚。

从表1可以看出,超过70%的留言都是对观摩课的评价,大部分教师积极地评价了该观摩课的有效性,少数教师提出了改进意见,也有不少教师表达了对授课教师的赞赏之意,有的教师则在评价观摩课的同时,发表了个人关于“有效教学”的经验与观点,更有不少教师通过留言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满意和对组织者的感谢,言语之间流露出对此种教研方式的认同和称赞。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有些农村教师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在不同时间内发表了多条留言,并且每条留言内容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与感受。一位教师总共有七次发言,第一条留言感叹“网络教研就是方便”,给教师和专家搭建了交流平台。第二、三条留言则开始关注优质课例中的细节,抓住授课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用表扬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等教学方法。第四、五条留言则是先从自己对有效教学的看法谈起,引出对这堂课的评价。在第六条留言中,这位教师注意到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顺序是不一样的教学细节,建议教师上课时要提示一下。最后,他总结了这堂课的各方面优点,认为这堂课让自己受益良多。

非实时异步观摩教研活动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循序渐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螺旋式上升,发挥“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作用,使教研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将传统的优质课录像光盘这类“死资源”转化成学习者网络跟帖研讨、持续反思学习的“活资源”。教师们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利用电子邮件、新闻组、BBS等进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同时也针对其他教师的留言提出疑问或给予评价。每一轮交互都是对原有资源的有力补充,能够激发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感悟,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思考与学习,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二、问题与对策建议

网络视频教研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研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这种教研方式将成为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发展方向。但就目前来看,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视音频信号传输问题

网络传输信息由于带宽和设备技术等原因,存在声音、图像等信息衰减的情况,视听效果与现场相比肯定是有差别的。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听课的教师虽然能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现场气氛,但也可能出现信号中断、卡壳或延迟现象,影响教研活动的效果。

对策建议:提高网络带宽,增强设备性能。

2.教师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问题

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对网络视频教研的功能和意义认识不足,对网络文化缺少认同感。他们不适应利用大屏幕和麦克风进行交流,只愿意充当“看客”和“潜水者”,缺乏积极参与和同伴互助的意识。

对策建议:更新教师观念,组建学习共同体。

3.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问题

网络视频教研是新生事物,各地主办方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相关经验不足,再加上其跨时空、多群体互动交流的特点和要求,使得活动的组织管理难度加大。倘若某个环节安排不到位,极有可能造成会场状况混乱,导致教研活动“形”散“神”也散。

对策建议:完善配套网络视频教研的保障制度和评价机制。

注:本论文是金华市2010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利用远程交互教研平台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B2010062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熊才平,杨微微.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城乡教师教研互动研究[J].教育研究,2010(4):80-84.

[2]殷立斌.网络视频教研促进东西部教师共同成长[J].中国电化教育,2009(4):79-81.

[3]无为教师进修学校.浙江省特级教师吴丹青来我校进行示范教学和讲学[DB/OL].,2009-12-06.

上一篇:文艺部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养老院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