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7 01:46:44

园林培训总结

园林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建筑基础课程

我国的园林专业主要由工科、农林、艺术三类院校承担办学,其人才培养因办学主体的优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由于不是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学科,重视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园林建筑设计所需要的前期的基础课程缺乏系统考虑,忽视建筑基础知识的整体构架。先开辅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后续园林建筑设计课严重脱节。如园林制图课对建筑制图相关知识训练较少,使学生在后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绘制图纸时总是“图不达意”。

1.2 教材和参考书陈旧,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院校仍以1984年杜汝俭先生等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还有一些辅助教材等等;教材内容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太相符,师生普遍反映应该编写与现行教学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材。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将来岗位分析,园林建筑不在单纯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亭、台、楼、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园林建筑还包括了传统建筑,另外,随时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应运而生许多新型的园林建筑类型,如娱乐型建筑、文化宣传类以及一些膜结构的建筑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建筑是脱胎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而又有所超越,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形式,所以在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深浅、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实用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的编撰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

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4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

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2 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2.3 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3 结语

园林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识码: A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既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高职教育在相当长时期内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倡导和推行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当代的高职教育着重培养有别于本科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来看,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对就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探索,意在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型人才质量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来设计,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本专业具体的园林施工、设计、植物栽培与养护三大就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的不同需划分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同时充分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应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西部地区,服务园林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园林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测绘与设计、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等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三年系统专业学习,具备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如完成地形营造、园路修建、园林小品建造与布置、堆山置石、小型园林建筑、绿化植物种植等能力;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如编制小型园林工程或大中型园林工程中单项工程的劳动力计划、材料计划、工程预决算和招投标标书等能力;具有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如住宅环境、单位附属绿地、屋顶花园、小型广场等中小型绿地的测绘与设计能力;具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如常见植物的识别、栽培、移植、养护、造型与修剪等方面能力。

3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3.1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4)具有良好的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3.2 应具备的知识

(1)掌握园林工程技术相关规范和基础知识,具备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

(2) 掌握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应用软件技能,具有较强软件绘图的运用能力。

(3)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技能和规范;

(4)掌握园林施工规范,具有可以按照园林施工图准确施工的能力。

(5)了解园林工程预算,具有一定工程施工预算能力。

(6) 掌握常规园林植物的性状、栽培条件,并能够合理的配置植物。

3.3应培养的能力

(1)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具有握园林制图、识图能力;具有园林工程施工、测量、 设计、预算能力;具有较强的树木花卉识别和栽培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绘图能力)

4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

构建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特色是突出园林工程技术职业性教育。以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园林施工管理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在基础知识储备、职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突出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其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以专业群和职业群为本源,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课程体系的建构主要探索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领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领域必修课程主要以园林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设计及施工图绘制这三大职业岗位进行设置。其中重点针对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这一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开设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园林建筑技术、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等核心课程,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时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图绘制,开设园林工程制图与识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绘图(三大软件)课程。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学习也是比不可少的,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开始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应用技术、园林植物配置课程。通过三大职业岗位及面向三大职业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使得课程设置上更加合理,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园林施工能力。

5实训条件建设

我校目前十分重视实训条件的建设,在新校区新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区域,总平面占地面积约为1600,包含四个实训区:假山与水景工程施工实训区、园林单体建筑施工实训区、园林小品施工实训区和园路铺装实训区。学校还建设有专门园林美术实训室、的园林专修室、绘图教室及计算机教室。在校外实训方面我校已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努力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6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考核

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应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

7结束语

高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探索和不断改进,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不断解决,在改革中不断尝试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型职业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等.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8,(8).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edoas/

website18/ lev- el3.jsp?tablename=1183&infoid=910.

[3] 徐迎碧, 温,巩如英, 杜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构建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新课程研究,2012,(10):13-15.

园林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 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24-02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Garden Technology Specialty Based on Vocational Competency Training

PAN Geng-yun

(Puer College,Puer Yunnan 665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 and the garden specialty,based on the research for the graduates from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he enterprises or public institutions,the professional skill of the positions for the garden industry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need and taking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garden technique was explored,a mode for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that could meet the need of the positions in garden industr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garden technology specialty;professional capacity;curriculum system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交流讨论等方法,对园林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推动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为园林行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1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1]。在当前园林职业岗位要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园林技术专业特点,对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当代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又称通用能力,是所有职业活动中都需要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可分为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品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关键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2];由于这种能力关系到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所以称为关键能力[3],是作为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等。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迷惘、压力过大等负面心理因素,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高压力下自我缓解与自我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的共同结果,也是学生心理成熟健康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速,而高职教育由于学生基础底子薄,学制短,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有限,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体系设计中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工作中,无论是技术还是工作方法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当前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员工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考评指标。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主要方面,而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会做人成为当前高职学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专业职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适应某个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1],具体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现代园林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园林人才的从业范围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区域性的景观规划。根据园林行业工作流程、职业岗位调查分析,园林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园林植物识别与栽培养护能力,因此把这三大能力确定为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再围绕三大专业核心能力确定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园林技术专业基础能力为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手绘表现、绘图效果表现能力;园林工程读图识图、材料识别、测量能力;园林植物认知、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治能力。园林技术专业拓展能力为园林建筑造型设计、植物造景、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方案设计、投标能力;园林工程管理、项目监理、预算决算、成本控制能力、园林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园林植物繁育、常见园林机具的使用与日常维护、园林植物的造型与应用、园林植物产品营销能力。

2 根据园林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2.1 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云南省几所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都表述为“培养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培养的学生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在工程施工与管理方面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再培养成本,加重了学生就业难度[4]。因此,高职农林院校培养目标的专业定位,应有一个侧重点,形成一专多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2.2 根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总结的职业能力,结合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以下模块构成。

模块1:岗位熟悉及见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园林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情感。开设时间为开学第1、2周,安排相应的学分,采用点名、检查笔记等方式进行考核。在开学的第1周,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有效学习等,使学生迅速实现学习角色的转变,对相对较多的自由时间有比较合理的安排,对自己融入的新生活有全面的了解。聘请园林企业专家与管理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园林行业的情况。专业负责人介绍本校本专业的情况,让学生初步识别校内部分挂牌园林植物,初步了解园林工程的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到相关建材市场了解园林硬质景观工程材料,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情感。第2周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园林企业见习,让学生直接进入未来职业岗位,使学生对园林职业有个充分的认识,在未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更能有针对性地、主动地掌握及认识一些重点知识。

模块 2:旨在培养职业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开设时间为第1、2学期,内容注重基础性,强调通识性,是基本能力,关键能力的基础部分,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课程有应用文的写作、计算机基础、公共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体育、心理健康等。

模块3:旨在培养职业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其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是职业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的深化和补充,以选修课、活动、讲座等形式进行,成绩计算学分。选修课设置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中外文学与语言、文化历史与哲学、演讲与口才、语言应用课程和思维训练课程等;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编程、网页设计、数据库、FLASH动画制作、SPSS统计软件等;外语应用能力:实用英语、专业英语等;其他能力:公共关系、现代礼仪、信息处理等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风景园林设计协会、插花协会等)活动、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大赛,以及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传授最新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等。

模块 4: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1、2学期,结合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实训。第1学期园林设计基础:园林绘画技法、设计初步、园林美学;园林工程基础:园林测量;园林植物基础:植物形态特征及解剖、植物生长与环境。第2学期设计基础: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基础:工程材料;植物基础:园林树木、园林花卉。

模块5:旨在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以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3学期,结合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实训。核心课程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模块6、7、8:旨在围绕核心能力强化专业能力与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3、4学期,结合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实训与综合实训。学生可以通过1年的在校学习,深刻理解园林专业内涵、当代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后,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进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拓展课程;同时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就业岗位自行选择某一岗位,在真实的生产或仿真环境下进行综合实训。这样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模块 6 :旨在强化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具有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园设计、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园林效果图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规划设计事务所、园林绿化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及其他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方案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图绘制等工作。课程开设园林建筑设计、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景观效果图手绘技艺、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硬质景观设计等课程。结合课程进行单项小型绿地设计,进行园林绿地综合设计实训内容包括方案设计、扩初设计、编制设计说明书、施工图设计,参与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主持的设计项目,强化园林设计方向职业能力训练。

模块7:旨在强化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培养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现场监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工程施工单位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等工作。课程开设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进行园林工程综合实训,利用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中标工程的清单编制园林工程预决算,再由相应企业进行对照比较,检验工程成本控制情况;利用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中标工程编制商务标和技术标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参与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主持的工程项目,强化工程施工方向职业能力训练。

模块8:旨在强化园林植物认知、生产与应用能力,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绿地养护、园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园林、城市建设、农业、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开设园林苗圃、插花与盆景制作、花卉生产技术、设施园艺与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植物遗传育种、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机具使用与维护、市场营销等。以校园绿地、在校内基地和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为平台,进行植物生产、养护管理的生产实践,综合训练树木、花卉、草坪的栽培与植物保护技能,强化种植方向的职业能力训练。

模块9:为专业选修深化课程,旨在培养专业能力,其目标不是为了了解知识,扩大知识面,而是对学生感兴趣学科的进一步加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3、4学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某一专业方向进一步深化学习,为其以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开设的课程如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园林植物领域高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绘画、美学、力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等园林设计领域高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课题研究(课题的申请,实验试验方法,专业论文撰写规范等方面的知识)等课程[5-6]。

模块10:为自主学习模块,旨在培养自学能力,课程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在教师指导下课余时间有选择的进行自修。开设课程如园林设计方案鉴赏、园林法规、植物文化、园林摄影、园林产品营销等。

模块11:顶岗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邀请园林企业专家与管理者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然后分散到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行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建立实习技术指导方案和以企业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结合顶岗实习,进行国家劳动部认定的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模块12: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行研究型教学方式,是增强学生能力的载体,学生可到校内外园林绿化相关的部门,按学校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顺利通过答辩。

3 结语

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和学生本人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园林企业行业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培养目标,积极深入基层了解园林行业岗位需求,探讨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据此认真调整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区别于本科“研究型”人才及中职“简单操作型”人才的高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是高职园林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4 参考文献

[1] 曲文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2] 高振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3):81-84,88.

[3] 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86-87.

[4] 铁铮.中国园林专业建设之路如何走?[J].绿色中国,2012(9):36-38.

[5] 卢伟娜,陈新林.园林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1(2):22-23.

园林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36-0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创造优美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因而,园林事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园林技术的种类增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园林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高级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园林专业教学现状

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1)园林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全面素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2)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知识基础,能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园林工作;(3)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服务面向应以园林为中心,向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园林花卉、草坪建植与经营、植物栽植与造景技艺等方向拓展;(4)具有较强的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

原有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园林专业基本上沿用以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如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教学和生产实习分段排列,各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沟通,教学内容重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明显与培养高素质园林职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突出园林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文化基础不扎实。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原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课时相对偏少,这就制约了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度掌握。面对一个职业群,既要让学生具有与这一职业群相关的共同学识、技术和能力,还要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2.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现行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不足,比例偏低,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各校在实施过程中因设备的数量不足或陈旧落后,未能按要求开出规定的实验和实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设备的限制,往往把实践教学放在从属的位置,教学时间得不到足够的保证。此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大多属于起步阶段,场地数量偏少,产教结合没能找到有效的切入点。

3.各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使得专业基础课,如《土壤肥料学》、《气象学》和《园林生态学》的内容重复较多;专业课中的《花卉学》与《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工程》与《园林规则设计》的分工也不明确,内容相互交叉重复,浪费了有限的课时,影响了教学效果。

4.所开课程比较单一。在传统的课程安排中,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生态学》、《测量学》、《园林建筑》、《园林制图》、《园林绘画》等;专业课主要有《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由此可以看出,园林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基础栽植和简单的园林规划设计,这种课程教学体系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及市场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

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着眼点,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适应高职教育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园林专业的职业教育特色。

改革目标 园林专业整体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形势,适应21世纪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方案,贯彻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适应现代化园林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方案。

园林专业课程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的经验,高职园林专业课程的改革应继承和发扬“学科本位”课程的优点,克服其弊端。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我院制定了建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强化实践课程”三位一体课程结构的对策。具体方案是:(1)学科课程主要为文化课程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这类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2)综合课程主要用于整合知识、技能和能力,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克服学科间的交叉重复等不足,这类课程包括《园林植物》、《园林植物环境》、《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生物技术》、《草坪建植与养护》等;(3)强化实践课程的任务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这类课程包括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课程和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教学实习、技能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

实习、技能实训分两个阶段安排,第一阶段在第1~5学期进行,根据教学进程和季节进行组织,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第二阶段则为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具体如表1、表2、表3所示。

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规律,确立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2)建立与人才定位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特点,强化动手能力。(3)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4)完善教材建设,逐步形成适合于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教材。(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6)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现产学结合。(7)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1)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把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程按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根据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合理地综合成若干主干课程,做到削枝强干、删繁就简、重点突出、强化应用。如将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形态识别的内容两门课程整合成为园林植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园林植物广义上的认识,为园林植物的繁殖、栽植、养护技术及配置技术都可提供极为有益的基础。将花卉学(栽培养护内容)、树木栽培学整合成为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将广义上的园林植物的栽培及养护技术连续、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将气象学、土壤学及生态学整合为园林植物环境学,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外界条件如气候、土壤、植物之间对其生长的影响。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分门别类开设所带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感觉,帮助学生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使相互割裂的能力培养过程连接顺畅。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减少分门别类所带来的内容重复交叉,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岗位能力实训,培养专业综合能力。(2)设立研究课程。组织研究型学习,一些课程可通过导师制和协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加强研究,积极参与,并要求学生撰写论文。如组织培养课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天水高新园区万龙公司花牛苹果脱毒苗组织培养的全部过程,可通过试验确定培养基的配方,继代增殖、移栽的时间、方法,通过研究实践得出结论。

2.课程内容改革。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及时将先进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引进课堂。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的无土栽培技术、园林工程的大树移植技术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特点,突出实效,整合教学内容。如园林植物课程打破按科属种分类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着力介绍西北和甘肃的绿化树种,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成效显著。将园林美术改制为园林绘画,着重园林景观绘画技法的培养和训练,打破常规教学从写生开始的惯例,按美术的教学规律从临摹入手,打牢基础,再开始写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教学形式改革。对实践教学色彩较强的课程改变以往先理论授课、再教学实习的单一教学方式,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生产周期性,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改革,根据生产任务、生产季节安排集中授课,边讲边做,深入现场,结合任务,反复训练。在全真的环境中,学生可通过各实训项目的练习、考核及具体科研和生产任务掌握各项技能,锻炼吃苦精神,培养合作能力,提高管理能力。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采取分阶段集中教学方式,操作内容与季节、生产紧密结合。一些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根据最终的成活率确定任务的实施情况。学生的学习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学到了真实技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通过专项训练的课程实训、结合生产项目的综合实训、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毕业实训,加强实践训练,形成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努力营造全真、仿真的教学环境,努力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实训项目,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如《组织培养》、《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等课程的实训在工作中进行,与生产、科研密切结合。

5.建立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实施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建立紧密型校企结合基地,紧密型校企联合基地,真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学生可在基地完成部分生产任务、科研任务。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在基地通过生产实践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

6.考试方法改革。为真正突出高职教育的特征,突出能力的培养,考试采取技能操作、口试及笔试等多种形式,逐步加大技能考试比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实践技能的考核应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充分结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素质与就业

关注毕业生的社会评价,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要始终把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招生就业工作中以“出口”拉动“入口”。我院十分重视毕业生质量,一贯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适时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信息,以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改进教学工作水平。2008年以来,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本专业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理论水平、知识面、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协作精神、身心素质、工作成绩等,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优良率均在90%以上。

规范实习(设计),注重教学效果 对实习(设计)教学的管理应严格、规范、注重成果,做到计划安排合理周密,实施过程有检查监督,实施结束有总结考核。

我院近三年园林专业多数毕业生能够按专业培养方向实现就业,用人单位反映良好。总之,对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根据园林专业的办学现状和特点,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坚持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确定了专业发展方向以后,就要以市场为标尺指导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做到“三个选定”:(1)选定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紧跟前沿,瞄准市场,贴近企业,服务经济;(2)选定实习实训内容,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3)选定师资结构,内培与外聘相结合,培养“双能型”(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以适应高职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J].中国园林,2001(4).

[2]张黎,陆丽娟,张旭革,黄臣臣,韦媛.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职业学院学报,2008(6).

[3]张涛,段大娟,聂庆娟,刘冬云,史宝胜.园林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2).

[4]梁奇峰,柳悦,苏珊.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研究[J].内江科技,2007(2).

[5]李颖,李彦涛,付家鑫,樊雪琴,宋城.开放式毕业实习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李海玲.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23).

作者简介:

园林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园林;课程体系改革;工学结合

园林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市区、主要景区培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方向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各项事业培养了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园林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亟待完善等。为此,对园林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非常必要。

1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逐步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加强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1.1 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要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以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1.2 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专业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丰富,还包括态度的改变、技能的形成、体验的深刻和认知策略的完善,以满足学生上岗的需要。

1.3 突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理论性知识、重视应用性知识的传授,如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增设园林机械、摄影等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能够为景观设计和施工服务的课程;在增加实验、实训教学比例的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1.4 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导向课程体系的开发

结合园林技术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成立课程设置研讨小组,由学科带头人任组长,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同时与行业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设置课程体系,通过制定工作任务,调整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对应学生将来可能要从事的工作任务,用尽可能接近的、整体化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来组织学习过程,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

2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

2.1 通过市场调研,确立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调查市场行情和行业特征,了解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通过预测行业人才需求量和人才质量要求决定专业的办学方向。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园林技术专业确立三个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分别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生产与园林绿地养护。在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2.2 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整合部分专业基础课,如删去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园林史、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开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园林植物环境,而园林史中的部分内容在园林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等课程中会有少量的渗透,从而使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项目开发形式设置主要专业课程。新的课程设置以工作项目为导向, 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使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与职业岗位工作范围和工作流程相符合。

2.3 对于专业技术课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

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角度出发,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并增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教学课时。使实训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同时设半年的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

2.4 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基于现有实训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操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已经被改进,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组织校内教师与相关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与职业岗位密切联系的实训教材。

2.5 改革考试方式,淡化理论考试,突出实践考核

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进行理论考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要求实践成绩占总成绩50%以上。通过这种改革,更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充分地重视起来,从而很好地完善和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2.6 以课程融合为途径实施“双证”制度

要切实保证“双证”制度嵌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获取学历证书,还要获得至少一种园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在修满学分的情况下准予毕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 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3.1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的根本在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通过教师来实现,所以必须建设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本专业所有专职教师能胜任所有专业理论课教学,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要完成在职研究生进修学习,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并具有景观设计师或者高级施工员、造价师、园林工程师以及项目经理等工种的至少一种资格证,具备“双师型”素质,能够指导专业技能实训课。

3.2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牵头,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活动1~2次,分析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企业用人意向,由专家和教师共同研讨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3 设备齐全的校内实习基地及完善的管理机制

实习基地是学生的练兵场,是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是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载体。所以,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条件、生产标准要求和培养学生。

实训基地行政管理以专业、系为主体,生产过程管理以学生为主体,这有利于校内专业实训的产学研结合,实现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的协调统一,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4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为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有目标、有内容地完成,使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必须鉴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全方位、长期、稳定、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专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困难,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提供学生解决岗位需求;企业为学院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原材料,提供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提供生产或科研项目等。

3.5 规范教学、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学分制管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必须完成规定课程和实习实训,修满相应的学分,并获得至少一种园林行业职业技能证书,方可获得毕业生资格;技能实训中学生必须遵守纪律,服从安排,严格请假制度,实习期间一般不请假。因特殊情况需请假者,须写出申请,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请假。实训结束后,进行实训成果展览,督促学生完成实训作业;顶岗实习中学生需听从安排,服从领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及时提交顶岗实结,合格者准发毕业证。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加快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行业特征和岗位群对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组织教学,才能够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收稿:2013-06-17)

参考文献:

[1] 胡雨生.高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5,(04):132-135.

[2] 顾建中,李巧云,史小玲,等.“双证融通、能力为本”的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1635.

[3] 郭正兵.高职高专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当代教育论坛,2008,(08):120-121.

[4] 夏金星,彭干梓.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52-55.

园林培训总结篇6

1 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调查

1.1我省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

福建省地处海峡西岸,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快速发展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带来了城市园林化的快速发展。大中城市普遍兴建园林城市,小城市园林建设也普遍上了新台阶;机关单位、学校、工厂等等都搞起了园林绿化;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也兴建了小型公园。目前园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已经表现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的趋势。传统的手工操作、小农园林经营和管理方式面临着挑战。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园林管理技术的人才严重短缺,园林单位和需要园林建设的单位中懂专业的人才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是林业专业或农业专业人员改行,不能满足园林工程绿化行业的发展需要。在综合能力方面,由于专业本身特点的限制,有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能直接从事专业生产的人非常少,影响了园林绿化工程实施效果及产业发展。在园林建设突飞猛进的形势下,园林技术人才奇缺的矛盾已经突显。近年来,园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1.2园林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调查

为了使毕业生适应园林行业的要求,我们着力对园林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进行广泛调查,见表1。

2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三三式2+1” 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在对园林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邀请园林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以工学结合作为重要切入点,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逐步探索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三三式2+1”顶岗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三三式2+1”人才培养模式。

2.1 “三三式”内涵

(1)三角色转变: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群是园林企业熟练工作人员。三角色转变强调的是以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群为目的,使学生经历了从学生到园林企业实习员工,再到园林企业员工这三个角色的转变,从而使学生真正在三年内达到培养目标规格的要求。

(2)三阶段实训:要达到培养目标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必须强调以技能实训与顶岗学习为手段。三阶段实训分别指的是校内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园林企业一般操作工作顶岗实训学习、园林企业技术工作顶岗实训学习(预就业顶岗工作)。通过技能实训与顶岗实训学习,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保障作用。

(3)三证书获得:目前园林企业对人才普遍要求要有行业资格证书以及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三证书获得强调的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园林职业资格证书与园林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在此基础上获得毕业证书。这三个证书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很大的保证作用。

2.2 “2+1”含意

让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中,先用两年在校内学习园林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再用一年的时间到园林企业,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在三年中完成三角色转变、三阶段实训、三证书获得。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三三式2+1”顶岗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3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三三式2+1”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符合二十一世纪园林现代化建设、管理、服务与生产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能够从事各类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的施工与管理、观赏植物的栽培与养护、各类绿地的养护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园林技术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分为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和园林管理三个方向:

(1)园林设计方向:包括园林小项目设计、园林各类图纸绘制、园林模型制作等。(2)园林工程方向:主要是景观工程的施工,包括园林工程投标、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工程施工一线管理、园林工程一线监理等。(3)园林管理方向:包括园林植物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园林植物养护一线技术管理、插花与花艺设计等。

3.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们用目标倒推法进行课程开发,以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形成素质、技能、知识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践修正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即: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素质、技能―课程体系―支撑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注重生产实用性,突出技术应用性,打破理论系统性(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强化知识运用综合性。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

3.3 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我们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对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一系列改革。通过增设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感性认识园林建设项目,通过课程综合训练完成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认识实习”采用走入园林,置身园林的体验式,例如带学生走江南古典园林路线:苏州―杭州―上海―南京―扬州―无锡,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园林建设的感性认识。

“课程综合训练”,采用“任务驱动,全程全真实践”的教学方法。例如,“园林规划与工程设计”,以“模拟公司全真招标”的形式进行教学。“施工图纸制作”通过项目教学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学生顶岗实习”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模式来进行。例如“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模块,学生分组向各个公司承揽任务,进行从生产到应用再到养护的全程顶岗实战训练,从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同时,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运用多种先进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张贴板教学、摄像机应用、沙盘、建筑模型等等,来改进课程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尽量直观化,尽量结合生产实践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课程理论更快了,就缩短了课程理论教学的时间,为“三三式2+1”培养模式腾出了学生到园林企业顶岗实训实习的时间。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中,顶岗实践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4 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的改革

我们针对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结合“三三式2+1”培养模式的需要,确立了以实践考试为主的综合测评模式,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素质测评。主干的专业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有效度,学生同时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

园林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现代园林技术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57-02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园林专业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根据园林专业自身特点,产业发展趋势、专业设置等状况,加大现代园林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新的花卉实训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与原有的盆景实训基地、绿化实训基地及组培实验室等形成较完整的现代园林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基地以学生实训、双正考核为主,兼顾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培训、教师实践锻炼,以及根据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还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1 园林技术高职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

1.1 实践教学的区域性特点

由于园林植物生产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强的特点,要求园林生产与管理能够做到因地制宜。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在通过改造或改变植物生长的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生产反季花卉,如学校新建成的设施栽培园艺大棚就可生产反季花卉。农业职业教育不同于二、三产业职业教育,同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在不同区域有较大的差异。如绿化设计与施工,苏南与苏北,除了公共的道路绿化、花坛、化境设计与施工外,苏南还突出庭院的设计与施工。其次,选择树种多数以本地的乡土树种为主。在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苏南以花卉的生产与养护为主,苏北以蔬菜、小麦、水稻、果树等为主。在盆景实践教学方面,苏南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学,而苏北一般不开展。因此,不同地区的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考虑本区域的产业结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1.2 实践教学的完整性

技能的训练与形成,技能的掌握与运用都离不开实践教学。园林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一方面要符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如我们在暑期安排学生实习,就是考虑到暑期是整个植物生长很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植物生产的全过程在短时间内难以反复进行,因此,学校安排学生在校习实训的时间至少是一整年,能使学生掌握整个植物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的各种技能。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完整性,这也是植物生长的一个周期。

1.3 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果显示具有滞后性

由于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训难以和其他行业的实习那样,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某产品的生产,其技能训练的效果不能明确显现,即产品是否合格、服务是否满意,不能够做到适时评价。而园林植物生产的产品在劳动结束后要待一个植物的生长周期完成才能评价,如植物从繁殖到开花结果,就是一个周期的过程。因此学生技能训练成果显示和评价具有滞后性。

1.4 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

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很难实现用生产的产品来补偿实习经费开支。这主要是由于园林植物生产中资金周转慢,效益低,又受不可控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以及学校实践教学的研究探索性质所决定。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学校根据园林专业每位学生一年实习经费需要600元,而现在按规定每位学生每年收取的实习经费只能是400元。若要弥补这一缺口,只有一改过去单一及纯消耗的实训模式,形成综合性实训基地和公司化管理模式并举的新模式,这也是本文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2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内容

2.1 项目

从2004年以来,经过6年的时间,我校完成了现代园林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

2.1.1 盆景实训基地

学校盆景实训基地在华东六省一市同类专业学校中享有声誉,有两个盆景园,占地四千多平方米。由于盆景发展投入资金大、回报慢,去年学校和中国盆景大师沈柏平达成合作协议,由我校提供一个精品盆景园和一个大师工作室,沈柏平大师提供200盆精品盆景,并定期开设盆景讲座和传帮带工作,这一合作不但减轻了学校实训资金压力,同时丰富了实训基地的实践课程内容,盆景园每年接待几十批中外来宾参观,扩大了社会声誉。

2.1.2 绿化实训基地

按照对外招投标的费用标准,茶艺馆周围的绿地养护由园林技术专业来承担。这样既解决了绿化用地少和绿化实训单一的状况,同时又解决了部分实训资金来源。新建成的实验大楼,已单独开辟了园林设计制图室,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硬件实施。

2.1.3 花卉实训基地

新建的花卉实训基地占地近七千多平方米,根据功能设置划分,分别是:智能温室{高档花卉培养区),单栋大棚(中档花卉栽培及品种识别区),露地花卉和新品种引种区,种植棚(花卉种植操作区),荫棚(观叶植物养护区),盆景操作区,播种室及工具室(种苗繁殖及学生工具存放),大型存水池(天落水浇水,既节能又有利于植物生长),实训室、办公室、大型水石切割机房、仓库等。

2.1.4 实验室、组培室、标本室

约300平方米,用于教科研及下一步的生产性无土栽培。

2.2 内容

园林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是以产学研为主平台,同时建设成为一个能够面向兄弟学校合作和对社会开放的综合性园林技术专业实训1平台。

2.2.1 产学研平台

教学平台:一是花卉综合实训平台,包括花卉品种的识别、花卉的种植、浇水、施肥、病虫害的防治、修剪、除草、盆口整理等,花卉的繁殖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花卉景观的设计与施工。资料收集汇总等内容。二是绿化综合实训平台,绿化施工、绿化养护、绿化设计、绿化机具使用、资料收集汇总等内容。三是盆景综合实训平台:盆景制作(山水盆景、树石盆景、微型盆景)、树种和石种识别、盆景养护、盆景鉴赏及资料收集汇总等内容。四是实验、标本室综合实训平台:组培育苗、无土栽培、标本识别及资料收集汇总等内容。

生产平台:目前主要开展中露地花卉、中高档花卉、水生花卉及无土栽培的生产,1万平方米的绿地养护,既保证实践教学和工考所需的材料、又满足校园的美化、富于的花卉成品用于销售(所生产的花卉是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

科研平台:新品种的引进、培养与繁育,盆景制作的创新与传承。

2.2.2 综合开放平台

该平台涵盖园林专业的主要技术和手段,并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主要目的是能将各种不同的园林技术和手段在一定的标准前提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工程。该平台能够做到硬件平台的开放和软件平台的开放,可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验证性实训、设计性实训、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开发性的实验平台。

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3.1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场所

实训基地基本功能是实训教学,能够成为紧跟现代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的实践训练场所,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专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的重要场地,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介于实验室、实习车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教学。

3.2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符合真实性原则

实训基地的高技术性原则和通用性原则,使其尽可能与生产现场相吻,尽可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如我们新建的花卉实训中心建造了智能温室,还和我们的组培室构成了培养高档花卉的实验实训场所。花卉实训中心和正在筹划的绿化实训中心、规划设计实训中心,虽面积有限,但小而精、小而特。

3.3 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资金的合理投入

学校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了三个新举措,形成了多模式、多特色的建设思路。一是学校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固定设施、设备的投入,二是依托专业人才,建立产学研、培训鉴定相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通过市场经营来增值资本。学校园艺公司试运作一年来,不但回收了实习成本,还有盈利,同时反哺了教学。三是争取联合企业与各界的捐赠,采取合作经营开发高档花卉的生产。

4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建立及其意义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何种形式的管理机制取决于其管理机制的性质。一个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训基地,在管理中,必然要通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发展机制等一系列有效机制,从而解决校实体上下的工作动力问题,以及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约束问题,这样有利于实训基地的良性循环及持久的发展动力。学校已逐步从建立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手段管理基地的模式,通过实体法人化,引入社会资本等手段,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最终过度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的方向发展。目前正采用以下方式来提高基地的发展动力。

4.1 建立了具有公司化管理模式的生产实体

4.1.1 形成了以实训实体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统筹安排实训计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由实训实体会同系部一起制定,实训实体根据项目的重要性,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现已完成的实习实训任务目标,比公司化前的指标翻了两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训实体按市场规律实行开发式模式,如高档花卉的生产、无土栽培的生产等,配以先进的硬件设施和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园艺和绿化两个项目为核心主干课程,学生可自选项目进行实训,同时面向社会有偿服务,如花卉、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花卉租摆业务、盆景制作与修剪、社会培训考核等项目。这样就使实训实体从单一的实训项目技术开发和推广,拓宽变成多方位、多功能的实训实体,实现产学研、培训的有机结合。在实体的经营管理中,通过管理创新、责任经营,实现了基地的增值,通过各种奖励手段,充分调动基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中,采取选聘有生产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训教师,吸纳了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行业专家参与教科研活动,并开设了工作室做好传帮带工作。每年有计划选派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所有专业教师都要参与到基地建设。

4.1.2 积极筹划实训教材的编写,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正在计划编写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园林专业实训教材、指导书、员工手册,完善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生产性实践性课程教材体系。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每年的暑期实训,按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施。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及组织管理才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2 尝试承包经营方式,培养在校学生创业能力

园林培训总结篇8

摘 要:在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发新的实训项目,编写校本实训教材。本文对园林专业的实训基地与配套实训教材的链接点进行了阐述,对校本实训教材建设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 :园林专业 实训基地 实训教材 链接

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是承担在校生的实训教学任务,开展企业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承担“双师型”教师培养任务,进行专业技术研究开发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作为学校教师们的科研以及与企业的产学合作平台,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紧密联系行业技术、技能发展需求,实训课题设置应符合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其配套实训教材的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体例要符合教改要求,针对不同培训对象提供不同的培训教材。因此,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材建设应形成有效对接,以实训教材配套实训基地设备,以实训设备实践实训教材,从而促进课程改革、提高实训基地绩效、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一、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对接

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观念,特别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一课程改革思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新课程,实行“项目课程模式”,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项目式实训课题,设计系列的、递进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项目,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实训基地在环境建设时,要借鉴和烘托企业文化,着力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按照岗位典型任务划分技能区块,建设基础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实训、模拟仿真实训和现场实践实习逐层提高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例如基础实习实训区划分出园林植物实验室、园林植物环境实验室、园林标本室、园林制图室、园林美术室、园林植保实训室等区域,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区划分出园林植物繁育实训室、组织培养实验室、栽培养护实训场、设施栽培实训场、花艺陈设实训室、花卉应用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场、假山盆景实训场等区域,根据园林专业的三个专门化方向进行不同实训项目的训练,从而达到与企业工作环境、工作任务无缝对接的目标。

实训教材在教学内容整合、体例编排时,也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调研,紧贴一线岗位,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按岗位工作过程序化学习内容,以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不同工作情境,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形式进行编写,与实训基地通过工作任务相对接。

二、以实训设施设备为硬件基础形成对接

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是实训基地的硬件基础,应坚持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方针,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设备或模拟、仿真的技术水平要保持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相一致,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例如,在设施栽培实训场中,设置了现代化的温室,配备了全智能控制系统、滴灌设施、无土栽培槽、发芽室等,在园林工程实训场配备了雕刻机、绘图仪、3D打印机等。这样既保证了先进性,也有一定超前性。

在实训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产业一一对应,有利于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因此实训项目的设置应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的技能需求,并以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为基础。设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实训项目的设置形成了制约,而国家通用版本的实训教材不可能根据当地实际设备状况来编写,因此需要适合实训基地设备实际的实训教材,从而以实训基地的设备为硬件基础形成实训项目、课题与实训教材的对接。

三、以教师团队建设为技术支撑形成对接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随着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改革的推行,原来直接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实践专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做法成为补充形式,而提高学校实训教师团队的技能水平和实操能力成为主流。通过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带课题下企业实训等形式,让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推动了产学研的结合。

教师下企业,可以获得一线的实践锻炼经验,并将企业文化、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从而为教材的编写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实训教师对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深入掌握和分析,通过总结、提炼、升华,能够让实训指导书在编写体例、项目设计、教学内容、操作流程、操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更加适合实训项目。

通过编写实训指导书,教师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有了很好的“反刍”,教学相长,从而提升了教师团队的整体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团队的提升也为实训项目实施、实训教材编写提供了技术支撑,进一步推动了实训教材与实训基地建设。

上一篇:情感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画画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