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骨干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3 17:20:50

思想骨干培训总结

思想骨干培训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施“双培”工程,进一步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教师及时吸收入党,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优化党员结构;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业务水平,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教育队伍建设,把更多的党员培养成“名师”、“骨干教师”,整体提高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实施“双培”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业务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在组织建设和教育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为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二、目标任务

各学校(单位)每年发展的教师党员中优秀教师比例要达到80%以上,每年培养的“名师”、“骨干教师”中党员比例要达到80%以上。通过组织实施“双培”工程,逐步形成将优秀教师发展吸收为党员,将更多的党员培养成为“名师”、“骨干教师”等名优教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和骨干教师这两支队伍的模范带头和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组织实施

(一)确定“双培”对象

各学校(单位)要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认真分析非党优秀教师的政治表现和思想状况,把其中政治觉悟高、带动能力强的教师确定为党员培养对象并登记造册;要对每一名党员进行个性分析,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党员做好专业水平摸底,分类建立业务档案和专业发展规划,确定为“名师”、“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培养对象。

各学校(单位)要通盘考虑本单位情况,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双培”数量,确定非党骨干教师作为“双培”对象要根据本单位教师人数和党员发展计划进行确定;确定党员作为“双培”对象要根据本单位党员教师人数和优秀教师培养计划进行确定,保证较高的“双培”对象比例,切实达到两个80%的目标。各学校(单位)要每年制定“双培”工程实施方案,认真填写《区教体系统“双培”工程实施情况汇总表》,并于每年6月7日前报区教体局政工科。非党特级教师、“名师”、“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般阳名师、十佳班主任和获得省级及以上综合表彰的高层次人才要单独造册,汇总上报。

(二)落实工作责任

各学校(单位)要根据“双培”目标和年度组织发展计划,建立党员干部、优秀教师和“双培”对象帮带关系,将帮带责任落实到人。要建立党委(总支)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干部带群众的“一抓一管一带”机制,通过支部委员与党员、非党优秀教师结对子,党员与业务骨干结对子,形成业务骨干向党组织靠拢,党员个个争做骨干的良好氛围。各学校(单位)要为每一位“双培”对象指定至少一名培养人,培养人需是党员干部或优秀教师,要担负起对“双培”对象情况分析,谈话教育,业务指导,促其进步的责任。

(三)强化工作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各学校(单位)要坚持把提高“双培”对象素质放在教育培训的首要位置,把提高党员和非党员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双培”工程的重点,制定教育培训规划,落实工作措施,建立“双培”工作培训制度。对于“双培”对象中的非党骨干教师要开展党的基础知识专题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双培”对象听党课、列席接收新党员的支部大会、参加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等形式,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光荣感,不断培养组织观念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同时要加大党员“双培”对象的业务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业务专题培训、区域内教研培训和外出培训等方式,对党员“双培”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培养人要根据“双培”对象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培训规划,包括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及预期效果。

2.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各学校(单位)要随时掌握“双培”对象的年龄结构、个性特征、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政治表现和思想状况。要区别对待不同“双培”对象,分别确定培养责任、实现目标、培养措施、完成时限等。对已经成为骨干的党员重点要求他们立足本职工作,带领群众共同提高;对有潜力成为“名师”、“骨干教师”的党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培训和比赛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坚持立足岗位进行党性锻炼,促其快速提高;对政治觉悟一般的骨干教师,要通过教育引导、与党员结对等形式,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对思想觉悟高、群众威信好的非党骨干教师要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收他们参加党的政治学习和有关活动,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各学校(单位)要加强“双培”对象和培养人的管理,建立培养台账(“双培”对象培养台账样表见附件)和工作档案,详细记录培养过程。培养台账的建立要于6月7日前建立完成(自2013年开始每年3月15日前建立完成),年终存档备查。

3.搭建载体,典型引领。各学校(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搭建“双培”实践载体,结合“四德工程”和“做幸福教师,谱幸福人生”活动的开展,广泛组织“党员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教学技能比武”以及校级名师、骨干教师评选等活动,对“双培”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党员和优秀人才进行广泛宣传,宣传“双培”工程典型,号召广大干部和教职工向先进学习、向典型学习、向优秀人才学习,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的良好格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工作认识,创新思路和方法,把实施“双培”工程作为党建工作和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详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各学校(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作为“双培”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健全完善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程实施。

(二)营造舆论氛围。各学校(单位)要通过组织学习讨论、宣传报道等形式,宣传实施“双培”工程的意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刊校报、会议和评比表彰等形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党员、教师充分认识“双培”工程既是一项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组织建设工程,又是一项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工程,是基层党建工作和教育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工程实施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加快教体事业发展上来。

思想骨干培训总结篇2

骨干教师们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忙碌,培训挤占了他们休息的时间;有些骨干教师对培训的认识比较短浅和功利;再有,因为培训的期待与培训的现实存在差距,使骨干教师的培训愿望不够强烈。种种原因,使骨干教师将培训当作是负担,比较“被动”。那么如何使骨干教师自主自愿接受培训,笔者认为增强骨干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是关键。人的自主意识表现为主体自我,自然自我的主人,主体坚信自己的意志能够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不盲从,也不屈从于任何权威,自己主宰自己,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去行动。笔者认为要增强骨干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关键是让骨干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人。在培训中具体表现是:(1)增强自我发展的需求意识。这就是要让骨干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清自己为什么要发展这个问题。(2)增强系统反思的行动意识。这就是要让骨干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行动研究,整理出系统的专业发展思路。(3)增强自我监管的调控意识。这就是要让骨干教师加强自我监管,加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觉掌握和控制的意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欲望的把握和控制的能力的培养。只有增强了骨干教师自主发展意识,骨干教师内在动机被激发,才能成为培训的主人,专业发展才能持续有效。

2转“拿来”为“创编”,培养课程的开发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是基于教师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求变求新的心理特质,以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重新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能力,是教师一般能力(以课程实施为主)和特殊能力(以课程设计为主)的综合体现。骨干教师对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学生有独特的发现,拥有丰富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大多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前列,他们具备课程开发的潜在能力。他们不仅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更要研究教材和开发教材,对课程要转“拿来”为“创编”,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因此,在培训中应着重加强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首先,提供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开设网上教师课程资源中心,收集课程开发的最新动态和优秀校本课程案例,进行网上课程开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为骨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提供平台,培养骨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其次,聚焦课堂,进行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引导教师以解决学校和课堂里每天发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更好地思考、阅读和总结积累,把研究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校际间形成互相促进的反馈机制,从而有效“创编”校本课程。

3关注培训模式与关注教师经验的统一

随着教师培训实践的深入发展,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在不断创新,如案例剖析式、课程开发式、行动研究式等等。这些培训模式成为促进区域骨干教师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彰显培训特色的重要载体,成为培训机构的关注点。尽管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根据大部分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反馈,特别是网络培训模式的推广,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还是得不到根本的提高。笔者认为关注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应与关注骨干教师的经验相统一,在教师培训中,所选用的培训模式要以教师经验的展示、共享、交流、改造、提升为关注核心。杜威说过:“一盎司经验之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活力和可以被证实”。心理学的“自我效应”表明,许多东西是教不出来的,只能依靠个体去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如:现场观摩—问题展示—案例研讨—自主反思—经验提升。这种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让培训更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是建立在教师经验的基础之上,选取了引发教师共鸣的话题,找出教师教学发展的生长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引导教师进行主动自主反思,在个体参与实践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发展,骨干教师获得了经验提升。

4重视培训发生与重视培训达成的统一

培训发生是指培训方案制定后的行动实施阶段,而培训达成是指培训的目标达成情况,效果体现。两者的统一是指,培训机构不仅要精心设置培训方案,而且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紧密结合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不能凭空想象,预设的时候很美妙,但却是理想化的,很难实现。培训者要认真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问题,要对骨干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在培训过程中要进行详细课堂观察,对比培训预设,寻找差距,并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总结。只有重视培训发生与重视培训达成的统一,才是有效的培训,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到培训发生与培训达成的统一,主要关注:培训过程的观察与培训效果的反思与培训后续的跟踪。

4.1培训过程的观察

培训观察内容包括培训师、骨干教师、培训环境、培训内容等要素,其中核心要素是培训师与骨干教师。因此,在培训观察中,我们要围绕培训师和骨干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对于骨干教师,我们主要观察他们的参与状态、交往状况、思维状况和情绪状况。即:观察教师是否全员参与培训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具备多向的、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是否愿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建设性和独创性;教师在学习中是否情绪饱满,是否具有愉悦感,是否具有适度的紧张感,等等。对于培训师,我们主要观察他们的技能传授、启迪智慧和感情关怀能否融为一体。即:观察培训师对教材的组织是否有条理、培训语言是否生动,培训活动的组织与调控能力是否到位;培训师在培训中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培训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有效地采取恰当的措施与策略来控制培训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等;培训师在培训中是否对每一位教师负责,是否尊重信任教师,是否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等;培训师是否具有独特的培训方式,等等。

4.2培训实践的反思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指导教师用问题引导、合作反思、写反思日记、行动研究等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问题引导,就是在培训中,确定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反思,就是骨干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共同思考一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用集体反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写反思日记,就是将研修和实践教学中反思与总结的内容认真记录下来,在记录中再反思。行动研究,就是骨干教师在将研究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切入口,认真思考,通过查找资料、寻找专家等方式,解开迷惑,并把思考与探索研究形成文字,与其他参训老师交流讨论。培训实践的反思是使培训发生转移到教学实践,促使培训的达成在实践与理论中相统一。

4.3培训后续的跟踪

培训达成的情况还要看培训的后续效果,要对骨干教师进行后续跟踪。如:了解教师培训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有提高;教师的工作的激情和活力是否有提升;教师是否能释放自己的生命潜能、创造才智;教师是否具有形成了教育教学风格;教师是否更注重教学研究等。通过三期的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的积极探索,“两转两统一”从骨干教师需要、专业发展的角度、多元模式等层面,突出针对性,讲求实效,寻找到了一条促进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佳的途径。

思想骨干培训总结篇3

20xx团员骨干培训工作计划范文1一、明确团员意识的内涵,抓好团员骨干的教育与培训

团员意识,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广大青年做基础,以优秀青年为成员,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以团章的基本要求为准则形成的,团员在团内生活与社会活动中区别于一般青年以及团组织区别于其他青年组织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在宣传动员阶段,我们工作的主要方向是让全体团员明确并深刻理解团员意识的内涵,为此,工学院召开全院基层团支部支委会,各班级团支部支委积极参加,会上,团总支负责此次活动开展的专职老师在广大团支部干部中做了充分动员,并带领广大干部学习了《关于开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见》,让广大团员干部理解并充分认识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活动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了团干部在开展此次活动中的动员引导、模范带头作用,为广大团干安排此项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团员的积极性提出了高要求。

对团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了广大团干对这项意义深远活动的认识水平,在整个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激励了广大团干部的信心,为在全体团员中开展此项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一些基础不牢、带动力不足、凝聚力不够、感召力不强的基层团支部起到了鞭策作用。

20xx团员骨干培训工作计划范文2为进一步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共青团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共青团员意识,切实加强我校团员骨干队伍建设,在广大青年团员中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紧密围绕“高举团旗跟党走,创先争优促发展”的工作方针,经校团委研究决定,将于近期举办第三期天津科技大学团员骨干培训班,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的

提高团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其在新形势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深层次地培养学生干部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同学中的表率作用,保持自身先进性;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悉、作风过硬的团员骨干队伍,开创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二、培训对象

1、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一、二年级学生干部。

2、遵守团组织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无违纪行为,组织纪律性强。

3、团、学干部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服务意识强,工作态度端正、作风良好、表现优异,做出一定贡献,在团员青年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良,考试无不及格现象。

三、学院推荐要求

1、各学院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条件,精心组织,积极做好组织工作,择优推荐。

2、将《学院推荐团校学员汇总名单》(附件1)的电子版、纸质版于4月13日前报送团委。

3、各学院需从推荐学员中推选1名团干部竞选此次团校的组织干部,并于4月13日前将《团校组织干部推荐表》(附件2)的电子版、纸质版报送团委。

4、联系人:代秀峰 电话:60602825 邮箱:XXX

四、名额分配

此次团校按泰达校区各学院一、二年级学生总数2.5%的比例分配名额,共计:188人。除机械、电信、包印、计算机、国际学院外,其他学院一年级学生需占学院名额总数的三分之二,学院自行安排具体名额。

五、表彰评优

1、培训结束后,团委将统一考核。考核分为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两部分。目标考核以学习心得和指导老师评价为主要依据,过程考核以日常参加培训、实践活动考勤情况为主要依据

2、考核合格者,由团校颁发结业证书;考核优秀者(按学员人数的10%评定),颁发“优秀学员”荣誉证书;考核不及格者,不予结业。

20xx团员骨干培训工作计划范文3为了引导中学生进一步了解、感悟历史,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引领广大学生,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拟定将于7月-8月暑假期间举办20XX年全省中学生团员骨干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共青团广东省委少年部

承办单位:广东省青少年文化促进中心

二、培训时间

20XX年7月—8月,首期培训班为:7月11日—17日,培训人员为120人,培训7天。

三、培训地点

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四、培训对象

全省各初高中学校的学生团员、团学干部。

五、培训内容

1、充分利用井冈山及周边丰富独特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感悟井冈山精神,自觉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升道德境界;

2、举办专家讲座,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对那段历史加深理解,并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和智慧,如何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

3、进行具有挑战性、富有红军特色的户外拓展训练,让学生体验历史,拥抱自然,完善自我,培养、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成为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现代公民。

六、报名方式及条件

1.报名方式:以自愿为原则,以学校为单位报名,参训人员以学校推荐为主,不接受个人报名。

2.报名条件:参训学员要求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组织纪律观念,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无违纪行为。优秀学生团干、优秀学生干部优先考虑。

3.培训费用:培训、食宿和交通等费用自理,具体由承办单位另行通知。

七、工作要求

1.各地及相关学校团委要做好培训宣传工作,让广大中学生了解参与培训工作。各校团委要与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及有关部门充分沟通,争取支持。要做好培训报名及外出安全意识教育等工作,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报名参训的学校要广泛征集学生对培训内容的要求和意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确保培训质量。要加强与承办单位的沟通,务求培训扎实有效。

思想骨干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幼儿园骨干教师;教师成长;培养模式

一、引言

我国有一支由1039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组成的浩浩荡荡的教师队伍,支撑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事业。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是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它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影响素质教育的关键,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骨干教师应该是教育思想先进、教育理念科学、道德素质高尚、教学业务精湛、家长工作出色、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辞海》对骨干的解释是比喻在总体中起重要作用的人或者事物。《教育大辞典》对骨干教师的定义是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起核心作用的教师。

幼儿园骨干教师是指在一定的幼儿教师群体中,被大家公认的,有较为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并对一般教师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的幼儿园优秀教师代表。骨干教师承担着三方面的角色: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者和指导者;开展幼教科研,是深化教改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开展幼儿教师教育的培训者。综合国内外的各类研究调查与报告,发现骨干教师有别于一般教师的素质及程度差异,集中体现在教育信念、教育素养、教育实践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另外,骨干教师还具有一定的公认性。骨干教师形成的影响因素不外乎包括两个方面:自身素质与努力和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即内因和外因。成长内因包括除强烈的内驱力、较为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良好的个性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成长外因有较多的接受指导的机会,优良的成长环境,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群体的帮助及家庭的理解与支持等。母远珍(2010)认为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肥沃土壤;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是骨干教师的一贯作风;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动进取的专业精神是促使骨干教师不断寻求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因;学习与反思是骨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母远珍(2011)发现,对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产生影响的关键事件主要可分为常态关键事件和非常态关键事件两种,其中常态关键事件包括专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两个方面,而非常态关键事件则包括人际关系冲突事件和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培养模式是指从教育的角度,通过目标、方法、手段、评价和具体过程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或机制。模式可以被采用或被复制,在将来的运用上“对己有用,对人有用”。从上述界定中不难发现: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培养不仅贯穿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充分调动外部环境和机遇,通过学习、实践与创造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经历由一般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过渡。

二、骨干教师培养模式

1.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及原则

骨干教师培训旨在使骨干教师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意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教育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流派,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拓展学科知识领域,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形成独特风格,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成为在全省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核心力量乃至学科教育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

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的原则包括:主体性、专家引领、研究性、名师示范等原则。

2.培训内容的设置

目前,骨干教师培训并不强调单纯的授课制,培训内容不仅仅是理论灌输,更多的是素养培训和教学研讨。培训内容大致包含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改革前沿信息、幼儿园教育与教学研究的特点、规律以及分析判断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实践向理论的转化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对其他教师培训能力等。当然,骨干教师的培训内容更多的强调动态化和个性化。

3.培养方式

国外骨干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以课程为主的培训模式――以获取知识为目的,具有学术性、学历性、研究性特点,利于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如,英国的研究生教育证书(PCCE)、教育学士(BEO)等。以学校为主的培训模式――淡化以教师、教材、课程为中心的培训理念,把培训随时随地渗透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提高培训实效。由地区性的培训中心组织,根据该区学校和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制订培训内容,分批轮训。短期进修培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开设,进修者大部分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针对性较强,但缺乏理论指导。

我国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②硕士研究生理论班;③在职教师进修学历培训;④骨干教师培训班。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培训大部分局限于以课程为基础的模式,不利于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而骨干教师培训的最终价值是能在幼儿园贯彻实施《纲要》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所以,要培养真正的骨干教师还需努力探索和完善我国现有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培养的核心在于实践,方式有教育活动现场观摩和评议、案例教育、经验交流、参与式研讨等。努力将专长和全面想结合,如教师个案跟踪指导、教育专题研究。群体式合作培训,如参与式研讨、集体教研等。梅玉芳(2001年)提出了以导师辅导、研究班、课题先导及智囊团为主的四方位结合模式。我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强调授课式的三结合,即理论、信息―实践―研究三模式,实践有力证明这种培训模式对校、区、县和市级骨干教师特别有用。张士建(2008年)指出骨干教师培养应关注建章立制,关注过程,让制度化为行动,组织活动,借平台扬长补短,搭梯压担加快成长机遇。刘常安(2010年)认为学校应该建立四种管理机制,即激励机制、导向机制,督导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按照各个层次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树立榜样,以骨干教师为典型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骨干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考核评估,并与评先、评优、评职结合起来,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实施“二名二课二新”方案,即“名优教师”“名师工程”“达标课”“优质课”“教坛新秀”“老带新”。让骨干教师发挥其示范作用、榜样作用,以他们的人格魅力,过硬的教学、教研功夫,无私地撒向广大教师,结合费朗斯・富勒和鲍恩的教师关注阶段论、卡茨(Kata,L.)的教师阶段发展论、伯登(Burden,P.R.)的教师阶段发展论、费斯勒的生涯发展八阶段等理论,方文林(2006年)归纳出骨干教师“三阶段培训模式”,即适应期(从教后0~5年)――初涉幼教学习摸索阶段、成熟期(从教后5-15年)――教师教育经验不断积累的阶段、精专期(从教后15年以上)――教育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阶段三阶段,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式。此外,骨干教师培养最不能忽视的因素还包括: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为骨干教师自主性发展营造条件,制订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项法规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4.资格的审定

对于骨干教师的审定主要包括学科、层次、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提出了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培训目标,而对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未作明确要求,但是杨继红(2008年)认为幼儿园骨干教师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条件:崇高的职业理想,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教育行政部门列举的细则包括:思想政治、教学、产、学、研、分、教、改等方面。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骨干教师的标准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随幼教质量的提高而提高,需要幼儿骨干教师结合新形势探讨新问题,积极创新,努力完善自己。

三、骨干教师研究反思与述评

纵观国内外对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现状,可知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较为稀疏,仅有的研究也多驻足在优秀教师的特质、影响因素和培训方面,如左吉玉对上海八位优秀教师的教育行为的研究,刘占兰对幼儿教师参与培训的研究,沈心燕教研方式的实践研究等。总结已有研究,特归纳出如下一些趋势:

1.在研究内容层面

研究内容更广、更深,如骨干教师的特质研究逐步由外显特质向内隐特质转变,如对教师教育智慧的研究。

2.研究视角层面

对骨干教师培养的研究由单纯的输入式培训逐步转换为重视教师实践中的自我建构和提升,对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较多,研究也多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将教师的特质、职业生涯和培养相结合。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对不同发展时期教师不同培养需求的研究。

(3)研究方法层面

已有研究多使用案例分析、访谈、教育叙事等质性研究为主,需要大量量化研究做实证数据支持,或者进一步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做到“多角”论证。

长期以来,我国对幼儿园骨干教师一直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以选拔代替形成,即通过各种项目考核选拔骨干教师,而很少在研究骨干教师形成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教师;二是以使用取代培养,即对骨干教师只强调使用,过度压担子而忽略其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尽管国内的骨干教师队伍现阶段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积极的变化,但潜伏着不容忽视的现实困境:如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已有课程观念陈旧,课程理论水平低;专业发展意识不强;在职成长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学校缺乏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教师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动力;教师缺乏合作精神等。因此,我们应该从幼儿园骨干教师素质现状及发展需求出发,遵循骨干教师成长规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园本培训模式,努力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蒋文星(2010年)也指出,骨干教师培养应注意教师继续教育的效益,满足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需要以及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要立足于本职、本岗,立足于学校工作实际,立足于教师的职业要求,迅速地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大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立.大力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人民教育,1997(07).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5.

[3]李云翔.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形成与培养[D].辽宁师大硕士论文,2001.

[4]郑健成.幼儿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价值取向与模式优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3(5):46-48.

[5]母远珍.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11):39-43.

[6]母远珍.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J].学前教育研究,2011(4):3-8.

[7]解守宗.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浅议[J].化学教育,1996(1)

[8]林云鹏,蔡钾锂.关于培养骨干型中小学教师模式的探讨[J].师资培训研究,2001(4):12-15.

[9]梅玉芳.新时期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2(4).

[10]张士建.高中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初探.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08(4):36-37.

[11]刘常安.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J].教育旬刊,2010(5):56.

[12]方文林.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的目标与定位[J].继续教育研究,2006(5).

[13]杨继红.谈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J].云南教育,2001(14):42-44.

思想骨干培训总结篇5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坚持“面向全员、合理分层”的培训思路,努力应对培训需求,精心设计活动。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指导、管理和研究,有效整合区域有效力量,调动各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主要工作:

一、面向全体,扎实开展新课程培训

1.提升教师学历。细致了解全区未达大专学历教师进修状况,调整要求和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努力完成为期3年的大专学历普及班的组班开班,完成区“十一五”相关目标。

2.“菜单式新课程培训”。继续通过区新课程讲师团和菜单式选择培训内容的形式,开展全员新课程培训。进一步提炼研修主题,除了骨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还要借助教育城域网、苏州市教师培训网提供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培训资源。

3.“**教育报告厅”。本学期除安排一次“域外采风”专题报告。同时结合班主任培训,安排由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赵凯教授讲授“班主任工作中心灵关怀的意识与艺术”,并争取尽快将前两年积累的报告厅视频资料导入师训网站,开设“网上**教育报告厅”,以便全区学校和教师学习。

二、合理分层,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1.学科带头人领衔的骨干教师研修。探索骨干教师作用发挥和激励机制,体现层次性、过程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探索项目管理、实行评价成果量化,并进行认定。按照《**区骨干教师学习型团队建设行动方案》,在组建研修团队,调整“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人员基本完成后,以自修为主,以网上交流、研讨和专题研究为辅,督促完成研修和行动研究任务。市区学科带头人通过参加“**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团队比赛、区新课程培训讲师团、学校或联合体研修团队以及博客论坛等多种形式提升反思能力。

2.教导培训。探索教导主任的角色定位、素质要求和工作时效。通过交流、互助等形式,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严谨治学的工作风范,提高教导主任的时代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讲究工作的时效性,理清头绪,抓住重点,把握时机,优质高效的开展工作,更好地理解和履行其职责。优化教务主任队伍,提高教务主任的执行力。

3.班主任培训。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苏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积极探索班主任培养机制,组织好班主任培训班学习。培训采用自我研读—集中辅导—研讨交流—分析反思—课题攻关—创新实验等培训模式,开展师德修养、班级建设专业知识技能、班务工作基本功等方面的培训,以期促进班主任的自我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4.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组织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安排好符合要求的的骨干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挖掘区内资源与借助外援相结合,组织为期约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培训班,并争取取得较高的合格率。

5.新教师见习期培训。通过培训,使新教师初步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德育管理工作。试用期满,学校对新分配教师的师德、教学、管理等项作出综合评价和鉴定,各方面的工作和表现达到学校规定的一年目标要求(本人有书面的工作总结和思想汇报,教研组有评语鉴定),并记入个人教学档案。予以按时转正。

措施及方法:新分配教师由学校或教研组安排指导教师。对新教师要在工作上帮助,业务上指导,生活上关心,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要经常、主动、热情关心帮助指导他们,使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上进心。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钻研教育理论,认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6.第五批教师综合素质考核。根据新情况,针对新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教师综合素质考核方案,**7年9月起组织**4、**5届青年教师参加第五批教师综合素质考核工作。协调区考核组、联合体和学校,认真细致地实施完成考核。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

1.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对校本培训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2.认真执行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加强对继续教育证书的发证、登记和验证的管理。加强对培训过程的检查和督促,尤其是校本培训的登记验证要规范,确保培训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思想骨干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团员青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63

自2007年5月在北京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来,我国各高校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拓展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高校作为国家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安徽财经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拓展,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素质全面的大学生骨干队伍。

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发展现状

自2007年团中央颁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安徽财经大学积极响应,严格贯彻落实《纲要》,截止2016年5月,已开展八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累计培养大学生骨干2200余人,并累计推荐36名大学生骨干参加安徽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员参与热情不高,对课程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巨大且深远的变化,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造成参加学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兴趣不高,且主要为被动学习、主动学习较少。

2.2 参加培训的学生干部、团员青年有限,培训覆盖面不高

参加安徽财经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学员多为校、院级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干部,得到培训的学生干部、团员青年有限,培养的覆盖面有待扩大。

2.3 培训课程以单向授课为主,缺乏互动与交流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多以单向授课为主,以听取报告、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缺乏互动与交流,难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

2.4 培训的持续性和长效性不够

安徽财经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多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培训时间并不长,多为为期一个月的轮训,且普遍利用每周的半日进行培训。对于在学校就读四年的大学生骨干来说,持续性不够强,长效性也难以保证。

3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发展建议

3.1 借力新媒体,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覆盖面与参与度

互联网在21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作为新型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的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渗透力。截止2016年5月,安徽财经大学团委新浪微博粉丝数达10634人,团委微信公众号“青春安财”关注人数达44587人。安徽财经大学借助微博与微信两个当代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手机软件,充分利用团委微博微信公众号基本覆盖全校团员青年的优势,开展线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掌握舆论主导,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覆盖面与参与度。

3.2 与军队合作进行共建共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5年6月,总政治部、联合印发《深化共建共育做好青年官兵与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意见》。2016年9月,安徽财经大学与73066部队举行了共建共育签约仪式。2016年5月,安徽财经大学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赴73066部队团史馆进行参观学习,并观看了73066部队精彩的军事演出。通过对军队的访问了解,增加了青年团员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革命精神的深入了解,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3 加强团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打破以往以个体作为学习任务完成的主体,将参加的400名学员以20人一组的标准划分为20组。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保证学员之间优良差基本稳定,根据平时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对组员安排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分组更加合理和公正。在分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能力相对突出的学员逐渐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可,来扮演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分工安排任务,解决小组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难,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发生时做出决定。而学员也在与组长及其他组员共事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学习领悟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他人之长处补己之短处。

3.4 参与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安徽财经大学与已发展成为本校社会服务基地的蚌埠市东海路第一小学、钓鱼台小学、解放三小、怀远县古城乡水海小学和蚌埠市淮上区社区合作,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参与志愿服务,增强学员的社会责任感。

3.5 考核方式多样化,提高学员参与积极性

安徽财经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在以往以出勤考核与课程考核作为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态度考核、能力考核与小组成员互评。态度考核包括服从性、协作性、积极性和责任感四个方面,能力考核包括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以及现场讨论,出勤考核对每名学员的出勤情况进行核查,课程考核对于课堂笔记、课后作业进行相应考核,按照成果给予不同的等级划分。综合这四大考核方式,以15%的比例评选出优秀学员并给予表彰。

参考文献

[1]陈志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读本[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2]金芳芳.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现状和未来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3]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4]成瑶.浅谈在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2).

思想骨干培训总结篇7

一、校本培训与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与相关理论的关系

在布鲁纳对学习的描述中,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或原理组成的。其核心概念是“编码系统”。编码系统不仅能够接受信息和组织信息,而且“能够超越一定的信息,即产生创造性行为,或者是有所创造”。[1]因此,根据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对知识解码与编码的过程,其既有知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信源和信宿的编码与解码,又有知识信息在不同存放形态下的编码与解码。因此,可从下述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传播学视角)

在传播学中,知识学习表现为知识信息传播的过程,即知识信息在自我、人际、组织和大众间传播的过程。其主要研究知识传播的信度、效度等问题。在知识学习中,不仅需要考虑不同信源和信宿对知识编码解码的影响,还要考虑信道与干扰对知识学习的影响。

2. 知识存放形态的编码与解码(知识管理视角)

同样的,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学习既是对不同知识存放形态进行编码与解码管理的过程,也是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的过程。其注重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特定“BA”作用下的转化,并通过对不同知识转化过程进行管理,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二)校本培训与知识学习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知识学习的一种学习形态,其注重为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正确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因此,结合上述知识管理与传播学两种不同理论,对知识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可以以一种全新视野研究校本培训活动。

二、校本培训模式分析

根据传播学中的“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可以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划分,分为骨干教师培训与校本培训两个环节,并针对上述两个环节,探讨其在传统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与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模式:

(一)传统培训模式分析

骨干教师通过外出学习获取知识,个人提高,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水平和信息技能的整体提高。该模型是一个具有 “冲程效应”的半封闭系统。在此模式中,骨干教师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上下承接角色。

1. 培训者—骨干教师环节

在该环节中,由于单一通道的作用,虽然骨干教师从培训者那里能获取很多知识和学习技能,但反馈通道单一,易受干扰(通道自身噪声及人为噪声)。不能及时反馈在自身学习和校本培训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骨干教师虽然在知识、技能(信息技术能力)上有所提高,但学习效果不佳。同样的,对培训者来说,由于反馈通道的不畅,培训者不能有效地选择和安排适当内容的培训活动,培训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骨干教师的需求。

2. 骨干教师—受训教师环节

在该环节中,由于通道与反馈通道的单一性,受训教师在学习吸收上存在问题,反过来促使骨干教师要提供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来帮助其更好地吸收知识,这对于骨干教师来说是不易达到的。

通过上述分析,在此模式中,对于外出学习的骨干教师而言,由于信息传递通道的单一性,在主客观上,容易使部分骨干教师产生优越感。其表现为,对学习到的知识有所保留,讲授知识不具体,不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受训教师在知识的学习上没有显著提高。同时,在该模式下,骨干教师并不能自动影响带动学校其他教师,而且,让经过培训的骨干教师作为培训者来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即二级培训)时,培训效果往往存在逐层衰减现象;与之对应的学习组织形式也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 知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便于知识的共享与更新,影响知识的有效管理。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模式分析

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训则由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使培训过程也发生了巨变,如图1所示。

两个环节即变为资源—骨干教师环节(骨干教师培训环节)和资源—受训教师环节(校本培训环节)。在这里,骨干教师和受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习信息进行吸收与反馈。

1. 资源—骨干教师环节

在该环节中,由于反馈通道的多媒化,一方面,骨干教师可以在培训者那里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不同传媒资源进行交互学习(如利用互联网、广电等资源)。另一方面,培训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监控骨干教师当前的学习行为,弹性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们(骨干教师和受训教师)开展学习活动。

2. 资源—受训教师环节

在该环节中,由于反馈通道的多媒化,打破了骨干教师一枝独秀的局面,培训内容、方法和模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这里,由于通道的多媒化,不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都驱使骨干教师要对新知识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不断地进行学习。

对受训教师而言,除从骨干教师那里接收知识信息以外,还可以从其他信息来源处接收信息,开展有选择、适合自身全面发展的学习。此外,信息途径多元化、反馈通道的多媒化,在促进教师知识发展的同时,相关技能,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该环境支持下,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在组织知识总量增加的同时,不同知识分布于不同人之中,知识管理趋于分散,便于组成临时性的弹性学习团队,用以完成特定协同学习任务。

三、基于传播学与知识管理

指导的改进型校本培训

通过对上述不同学习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知识的学习不仅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也和传播途径息息相关。知识管理体系的构成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反过来,传播方式的改变也为知识管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因此,相关模式的转变,不 仅需要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及受训教师三者相互协调,即学校管理者从管理上给培训工作提供便利,骨干教师制定培训内容,开展与之对应的培训工作,受训教师明确培训的挑战,并能在共同愿景下完成培训活动,还需要以一个全新的视野(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去审视校本培训。

(一)改进的构思

根据传播学相关分类,结合野中郁次郎有关组织创造的相关理论,可以建立如图3所示的二维螺旋模型,其维度向量为:X轴坐标(传播途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Y轴坐标(知识类型: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在这里,知识的认识层次随着知识在教师自身、人际、组织、大众间传播范围的扩大而发生改变;从而加快了知识创造与共享的传播速度,扩展了知识传播的范围,促进了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与持续更新。

(二)改进的实施

以上述模型为契机,提出校本培训改进的目标是提高个人与组织知识共享与创造的水平,实现个人与组织能力的提升,即在特定学习情境下,完成培训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并通过改善信息传播途径,建立学习型组织等形式来实现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共享、转化与创造。如图3所示:其包含下述五个方面内容:

1. 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为了使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沿着螺旋不断前进,知识学习活动必须在组织内部不同类型的知识场所中完成,因此,可以将校本培训分解为四个不同的、但彼此间相互关联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做中学,即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播转化阶段,可以借助头脑风暴、非正式会议、对话、观察、现场培训、学习小组、教练、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开展相关活动;其需要在一种面对面的场所下进行,相关学习资源必须为支持上述学习情境而设计。同时,该阶段的知识传播方式主要以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为主,通过人际传播实现知识在教师间传播,通过自我传播实现人的内向信息交流。

在第二阶段:研讨、上观摩课,即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播转化阶段,可以借助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深度会谈、最佳实践等方式进行,需要在一种集体交流的场所下进行,即知识创造的对话场所。在该阶段的知识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

在第三阶段:合作教研,即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播转化阶段,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组织内部显性知识的“汇总组合”,完成其“编码化”过程,并为建立知识创造的系统场所提供多样化的虚拟协助支持环境,即可通过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的形式,借助IM、BLOG、WIKI等网络协同学习工具,教师合作完成相关文档、教案等资源的整理及汇总工作,并将其按照知识管理分类方法进行归档与保存。在上述阶段,同样还需要运用到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形式,用于强化相关信息交流活动。

在第四阶段:学中做,自我学习,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播转化阶段。通过利用虚拟媒介的相互交流,创建知识创造的练习场所,并运用诸如仿真、模拟、游戏等方式,帮助教师将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转换成其自身的知识。在该阶段,需要借助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进行信息交流,实现知识的转化。

2. 培训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借鉴埃森哲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见图4),[2]根据不同培训所面临的挑战,将校本培训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选择:

交易模式,即满足日常教学研究工作,教师自身能独立完成的简单重复的流程化学习。针对此种模式,需要在克服自身低迷的士气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套清晰、标准化的流程进行学习。

整合模式,即需要合作完成,相互依赖程度较高、简单重复的流程化合作学习。针对此种模式,需要在共同愿境下,采用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或方法来完成学习活动。在此活动中,需要通过实时反馈来协调保持团队学习的一致性,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专家模式,即需要教师独立完成的复杂性学习,对教师经验和专长依赖程度较高。针对此种模式,首先,需要学校建立长期的人才战略,并为每位教师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其次,在校本培训中采用引导和激励机制,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习,并想办法降低其个人的学习曲线,提高学习的效果。最后,需要借助师徒制、导师制、教练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实现相关知识的共享。

协助模式,即需要教师合作完成的复杂性学习,对不同教师专长依赖程度较高,需要借助不同专长、不同学术背景教师合作完成的学习,讲求团队的灵活与动态的合作。针对此种模式,在培训中,需要打破常规,勇于冒险,敢于尝试,通过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如在行动学习的相关课程中,每个参与者所在的团队都提出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他们被交换到不同于自己原有专业特长的题目下,组成学习团队,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解决棘手的难题。

3. 传播途径的改善

由于传播效果容易受媒介环境及媒介本身的限制,因此通过对传播学理论中信源、信道和信宿等传播要素进行分析,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改进:(1)扩展信息的不同来源,实现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这里,教师学习知识对象不再局限为人,还可以以学习资源的形式出现。此外,还需要接纳不同的意见领袖;除骨干教师外,还可聘请不同的校外专家,使之成为在校本培训中起重要因素的意见领袖,并通过其实现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加快传播速度并扩大其影响。(2)反馈渠道的多样化。教师在知识信息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交流活动进行信息的交流传递,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不同网络(互联网、手机通讯网、电视广播网等)实现信息反馈。反馈的主体可以是人,还可以以学习支持资源的形式存在。(3)增加信道冗余,降低信道干扰,提升知识传递的稳定性。在该环境作用下,不同的信息来源、不同传播信道的增加可以实现学习资源间的交叉互补,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获得了所需的知识,还扩展了认知结构,增大了认知范围。

4. 知识价值型组织的创建

组织知识管理不是搞一套僵化的流程,约束个人知识贡献,而是真正形成一种氛围,形成 知识价值型的学习组织。因此,学校须加大知识价值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力度,将其打造成开展校本培训的最佳载体,并将校本培训作为其主要开展形式之一;同时,随着知识价值型学习型组织的不断完善,它会要求学校开展更高层次的校本培训以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望。

5. 实现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化

在知识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同时也要求将组织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以实现知识管理的双向交流,其包括下述三方面内容:

首先,教师自身需要改变旧有的知识管理习惯与思维模式,改变其不愿分享知识、不喜欢团队群体思考、太过封闭不接纳他人建议等心智问题。

其次,在将自身知识转化为组织拥有的知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需要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如建立知识市场、实践社区、导师制、学习型历史文献、事后回顾等)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知识。

最后,加快知识的编码化过程,即将有关校本培训的各类资料加以汇总,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对其进行规范化、编码化管理,使其成为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材教案、各种培训文档、操作手册等)。

四、结 语

通过基于传播学与知识管理的视野看校本培训,我们可以看到校本培训不仅是组织和个人进行知识学习的一种途径,还是知识传播的一种方式,更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在这里,校本培训学习质量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知识管理的水平。此外,通过优化知识传播途径,可以改善校本培训的质量,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2~60.

.http://providersedge.com/docs/km_articles/KM_Strategies_That_Create_Value.pdf.

. Louisville: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2010.

[4] 刘光义.学校教育技术实践中道德失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 Smith Bernie Todd. Ethics Instruction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Role of “Ethics across the Curriculum”[D].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2010.

[6] Reiss Jeffrey. Student Digital Piracy i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ystem: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Its Infrastructural Effects [D]. Orlando: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2010.

[7] 陈万球.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8] 李三虎.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地位[J].哲学研究,2005,(2):3~11.

[9] [10] 刘越.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探赜[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11] 张琳.技术责任初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思想骨干培训总结篇8

一、宗旨和意义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方案旨在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我省20xx—20xx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制度,全面提高班主任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对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和班主任工作水平,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

(一)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从20xx年12月起,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

(二)中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在20xx年年底之前,通过多渠道、多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对全省近年内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进行一次全员专题培训。

(三)建立骨干班主任队伍。遴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工作水平高的中小学班主任,分别参加骨干班主任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培训,初步形成一支省、市、县级骨干班主任队伍,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以带动全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三、培训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研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工作采取短期集中培训与在职校本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二)实效性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班主任实际工作和班主任的实际需要出发,面向中小学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实践,针对现实问题设计与安排培训内容,重视经验交流,突出案例教学。

(三)创新性原则

积极创新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针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不断提高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培训内容与方式

根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与班集体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班主任工作艺术、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相关专题。

班主任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活动、交流研讨、课题研究、考察实践、示范观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班主任专题培训分为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大类。

(一)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

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培训。其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部级培训由教育部负责组织实施;骨干班主任省级培训按全省中小学总班数的4‰遴选,由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骨干班主任市级培训按各市总班数的4%遴选,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骨干培训的方式以集中培训为主,辅之校本研修。其中,集中培训的学时省级不低于32学时,市级不低于24学时。校本研修每年不低于16学时。

(二)中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

按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分别开展培训,由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全员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集中培训不低于16学时,校本研修每年不低于16学时。

五、组织与管理

(一)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和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负责全省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全面管理、业务指导和质量监控,依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研究制定全省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方案。委托陕西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实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省级培训。

(二)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局)师资培训部门负责本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的业务管理、协调指导和质量监控,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培训规划和方案,确定培训、考核、认定机构,印制统一的班主任培训合格证书,指导县(区)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

(三)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本县(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规划,并委托有关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县(区)中小学班主任的全员培训工作。建立班主任培训学分登记档案,加强本县(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的管理。

(四)中小学校要制订本校班主任培训计划和校本研修方案,积极组织本校班主任参加各层次的培训活动,组织班主任开展校本研修,进行班主任培训学分登记,严格执行班主任培训制度等。

六、考核与发证

(一)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必须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凡中小学教师参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班主任专题培训,且成绩合格,应当记入教师本人继续教育学分。

(二)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省级培训的考核与认定由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和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进行,学员参加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颁发《陕西省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省级培训合格证书》。 各市应确定相应考核和认定机构,并颁发全市统一的班主任培训合格证书。

七、培训经费

上一篇:幼儿园国学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安全消防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