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18:30:33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宏观统计 核算模式 总需求 市场空间 调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日渐加快,涉及不同区域传统经济和上层建筑结构发生本质性改变,但是对于国家经济总量结构调整、生态平衡、公平竞争等发展关系来讲,始终无法完全依靠市场自发作用控制,关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地指导地位还是异常深刻的。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如今宏观决策可以说和统计分析关系缜密,如此一来,社会诸多现象才会被清晰的认知,同步衍生出更多类型的高智能产品,最终为宏观政策调控和不同层级决策提供标准性指导线索。由此看来,验证解析宏观统计分析在政府管理中核心指导效用,引起人们对该类事务的重视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阶段宏观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的关联特性认证

自从我国覆盖落实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后,不管是宏观统计规则和记录表格样式都同步更改,在此期间更获取了十分精准的数字信息,如资金流通表,能够进一步细致审视分配状况,验证总需求衍生流程。须知如今我国宏观统计分析面临极大的挑战危机,便是统计资料上的漏洞,想要在较短时间内确认宏观统计指标,就必须搜集更为详细的数列信息,这一切结果都不得不借用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予以补充完善。

另外,该类核算体系更加需要宏观统计分析的配套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统计学理论。今后政府在贯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指标环节中,需要更深层次地校验既有宏观统计分析原理、手段,希望借此为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多元化可持续渗透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保障条件。

二、日后宏观统计分析在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过程中的科学指导方式补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作用下,政府想要系统化落实经济宏观调控任务,就必须时刻关注市场规律与其余要素的交互式效用,令不同类型经济成分、价格形势、经营流通模式有机融合,这也不可避免地令国民经济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深入。作为现代专业化统计分析技术型人员,需要定期吸纳整合我国一切经济发展变化信息,及时提升统计参与决策能度,将统计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建议补充职能发挥完全,不断迎合现代社会综合式管理需求。

(一)在合理时间范围内精确化描述特定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由低到高等级的革新延展流程,宏观经济分析自然不可排除在外,其往往在人们多元化生产活动和创新科学技术支持下,获得进步。实际上初始阶段的统计,不过是进行过往资料整理,不管是时间、精准性方面都无法予以认证。尤其经过我国数学、计算机理论技术改革,统计学开始获得新生机遇,开始主张利用详细数据信息映射现实状况。所以说,今后宏观统计分析工作必须要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方法论指导内容,进行问题多方位考察研究,督促分析人员细致处理手头任务,使得今后不同层次的统计分析服务质量获得根本改善。

(二)借助各类培训途径提升统计分析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

透过客观层面审视,宏观统计分析涉猎广泛,需要参与人员保留多方面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社会科学知识等,尽量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不同层级决策提供指导性建议。因此,今后宏观统计分析机构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投入力度,令内部工作人员不断汲取全新知识和方法,借此适应今后不断复杂的宏观统计分析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统计分析工序中必须发挥出显著的整体、系统化指导效应,令一切事物关联和制约特性被充分挖掘,进一步辅助分析人员筛选出最为优质化的管理方案。同时,其应全力主张紧跟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局势,透过宏观分析实践提炼出全新观念和改革措施,帮助上级领导解决统计分析事务上的一切困境。具体来讲,这部分统计数据要及时、理论要新颖、信息要超前、分析研究结果要精准。长此以往,关于宏观统计分析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支持效用,才能倾数发挥,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提供更加人性、科学化的服务。

综上所述,关于宏观统计分析事务,其涉猎内容过于广泛,专业性较强,为了避免令今后政府宏观调控决策产生任何限制隐患,分析人员要定期接受创新技能培训活动,细致观察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关的一切要素,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智能化分析延展。相信不过多久,必将能够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春如.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问题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12).

[2]吴琼.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牧区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帕累托最优

宏观调控是平衡经济总量的产物,其作用是为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经济总量的失衡,而作为市场经济常态的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失衡,这种失衡发展到尖锐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西方国家依据凯恩斯理论,实行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均衡,才缓解了危机,使经济获得较为平稳的增长。只有国家进行干预,即通过宏观调控,实现总供求的基本平衡,才有可能使现有资源得到优化利用,才有可能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见,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是代替市场配置资源,而只是为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必要条件。由于牧区相对于其它区域而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内容。

一、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府的职能在于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凡是竞争性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应由市场调控,凡市场竞争能够调控的经营活动,政府就不应直接介入。牧区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应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为牧区居民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而不是直接介入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当中去。结合我国牧区的实际,牧区政府宏观调控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二)以新牧区建设为导向。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国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强新农村、新牧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决定将对“十一五”期间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牧区政府对牧区经济发展调控,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框架体系支撑下,调整财政性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牧区建设,为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牧区发展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在资源利用方面,要把开发和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地、森林、草原等国土资源。二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全区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对农牧业发展有极大影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以恢复林、草、植被为基础,水土保持为中心,处理好林、草、荒地的关系,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加快荒山荒地造林步伐,抓紧实施风沙源和水源为重点的治理与保护。加强草原建设,在过牧地区实行退耕封地育草,推进休牧还草,预防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二、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

牧区经济建设必须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出发,与牧区社会的整体进步相结合有步骤地进行。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开展如下方面的宏观调控:

(一)努力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为实现牧区经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的发展目标,首先必须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目前,草原畜牧业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牲畜周转慢,饲草报酬低,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要转变牧民以牲畜头数多少论贫富和惜售、惜杀的传统观念,促进草原畜牧业由自给半自给型向商品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在此基础上提高草原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为此,一是要引导牧民改变粗放的经营方式,加快牲畜品种改良和地方良种选育的步伐,提高畜产品质量。二是调整畜群结构、畜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优势畜产品、稀缺畜产品和名特珍贵畜产品。三是围绕饲草、良种、饲养、防疫等环节推广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四是稳定科技队伍,健全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牧业科研单位直接进行生产性开发,将科研成果推向生产实际,提高成果转化率。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广大畜牧科技人员和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传授、接受和应用牧业科技的能力。

要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牧区经济贡献大、就业带动大及能促进牧区农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要继续从税收、投融资及土地利用方面给予优惠;通过举办培训、宣传及牧民易接受的方式强化牧民商品经济意识,改变牧区居民消费存在的某些不合理行为,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境况,尽可能降低牧区居民两极化趋势的继续扩大;顺应当前牧区居民迁移的新特征,在产业发展条件好的地方,稳步推进牧区小城镇建设;落实和完善草原产权责任,充分调动牧区居民管护草原及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草原维护执法力度;规范牧区小商、小贩等的行为,加强牧区经纪人队伍建设。

(二)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牧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牧区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不够稳定,需要国家和有关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牧区畜牧业要有一个新发展,就必须相应增加投入,改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牧区投入的重点应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积极改善草原水利设施,建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加强道路、能源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用电、通信条件;开展草原鼠、虫、病害的防治;加强牲畜棚圈、配种站、兽医防疫站的建设;提高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场生产力水平。要加大对牧区经济发展的科技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实施“良种工程”,在继续提高牧区牲畜产量的前提下,注重畜产品质量,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加快研制和推广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和新疫苗、新药剂,加强畜产品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重点开发畜产品保鲜、长距离运输和深加工技术,加大对牧区居民饲养知识及外出谋生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牧区居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外出谋生能力。

(三)积极发展牧区文教科技卫生事业。发展牧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既是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牧区民族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培养一批巩固一批。为巩固边防和扶助贫困牧区牧民子女上学,在边防沿线和贫困牧区应采取公办为主、助学金为主和寄宿制为主的办法。要有重点地办好一批民族中小学,积极办好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为发展牧区经济所需的少数民族中级技术人员。有关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挖掘潜力,积极办好民族班,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为牧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随着牧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电视覆盖率的逐步提高,可以开展电化教育,如,办电视小学等。要积极发展牧区文化事业,活跃牧区文化生活,除国家投资建设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外,要鼓励集体、个人投资或集资在乡镇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改善牧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注意加强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治,加大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医科院校、大中城市和部队医院要积极帮助牧区培养医务人员和为牧民防治疾病。

(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疏通流通渠道。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载体、纽带和渠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零售网点等,都有各自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集贸市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的场所,灵活方便,适应性广,对促进牧区商品经济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产销直接见面的交易形式,减少了农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实际利益,应该大力发展。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应兴建一批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牲畜市场、皮毛市场、肉类市场、药材市场等。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3

宏观调控是平衡经济总量的产物,其作用是为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经济总量的失衡,而作为市场经济常态的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失衡,这种失衡发展到尖锐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西方国家依据凯恩斯理论,实行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均衡,才缓解了危机,使经济获得较为平稳的增长。只有国家进行干预,即通过宏观调控,实现总供求的基本平衡,才有可能使现有资源得到优化利用,才有可能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见,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是代替市场配置资源,而只是为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必要条件。由于牧区相对于其它区域而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内容。

一、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府的职能在于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凡是竞争性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应由市场调控,凡市场竞争能够调控的经营活动,政府就不应直接介入。牧区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应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为牧区居民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而不是直接介入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当中去。结合我国牧区的实际,牧区政府宏观调控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二)以新牧区建设为导向。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国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强新农村、新牧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决定将对“十一五”期间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牧区政府对牧区经济发展调控,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框架体系支撑下,调整财政性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牧区建设,为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牧区发展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在资源利用方面,要把开发和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地、森林、草原等国土资源。二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全区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对农牧业发展有极大影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以恢复林、草、植被为基础,水土保持为中心,处理好林、草、荒地的关系,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加快荒山荒地造林步伐,抓紧实施风沙源和水源为重点的治理与保护。加强草原建设,在过牧地区实行退耕封地育草,推进休牧还草,预防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二、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

牧区经济建设必须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出发,与牧区社会的整体进步相结合有步骤地进行。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开展如下方面的宏观调控:

(一)努力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为实现牧区经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的发展目标,首先必须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目前,草原畜牧业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牲畜周转慢,饲草报酬低,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要转变牧民以牲畜头数多少论贫富和惜售、惜杀的传统观念,促进草原畜牧业由自给半自给型向商品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在此基础上提高草原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为此,一是要引导牧民改变粗放的经营方式,加快牲畜品种改良和地方良种选育的步伐,提高畜产品质量。二是调整畜群结构、畜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优势畜产品、稀缺畜产品和名特珍贵畜产品。三是围绕饲草、良种、饲养、防疫等环节推广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四是稳定科技队伍,健全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牧业科研单位直接进行生产性开发,将科研成果推向生产实际,提高成果转化率。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广大畜牧科技人员和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传授、接受和应用牧业科技的能力要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牧区经济贡献大、就业带动大及能促进牧区农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要继续从税收、投融资及土地利用方面给予优惠;通过举办培训、宣传及牧民易接受的方式强化牧民商品经济意识,改变牧区居民消费存在的某些不合理行为,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境况,尽可能降低牧区居民两极化趋势的继续扩大;顺应当前牧区居民迁移的新特征,在产业发展条件好的地方,稳步推进牧区小城镇建设;落实和完善草原产权责任,充分调动牧区居民管护草原及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草原维护执法力度;规范牧区小商、小贩等的行为,加强牧区经纪人队伍建设。

(二)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牧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牧区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不够稳定,需要国家和有关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牧区畜牧业要有一个新发展,就必须相应增加投入,改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牧区投入的重点应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积极改善草原水利设施,建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加强道路、能源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用电、通信条件;开展草原鼠、虫、病害的防治;加强牲畜棚圈、配种站、兽医防疫站的建设;提高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场生产力水平。要加大对牧区经济发展的科技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实施“良种工程”,在继续提高牧区牲畜产量的前提下,注重畜产品质量,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加快研制和推广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和新疫苗、新药剂,加强畜产品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重点开发畜产品保鲜、长距离运输和深加工技术,加大对牧区居民饲养知识及外出谋生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牧区居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外出谋生能力。

(三)积极发展牧区文教科技卫生事业。发展牧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既是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牧区民族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培养一批巩固一批。为巩固边防和扶助贫困牧区牧民子女上学,在边防沿线和贫困牧区应采取公办为主、助学金为主和寄宿制为主的办法。要有重点地办好一批民族中小学,积极办好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为发展牧区经济所需的少数民族中级技术人员。有关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挖掘潜力,积极办好民族班,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为牧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随着牧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电视覆盖率的逐步提高,可以开展电化教育,如,办电视小学等。要积极发展牧区文化事业,活跃牧区文化生活,除国家投资建设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外,要鼓励集体、个人投资或集资在乡镇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改善牧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注意加强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治,加大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医科院校、大中城市和部队医院要积极帮助牧区培养医务人员和为牧民防治疾病。

(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疏通流通渠道。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载体、纽带和渠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零售网点等,都有各自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集贸市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的场所,灵活方便,适应性广,对促进牧区商品经济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产销直接见面的交易形式,减少了农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实际利益,应该大力发展。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应兴建一批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牲畜市场、皮毛市场、肉类市场、药材市场等。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4

一、识记要到位

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基础不坚实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前复习中对知识点的识记要到位。如何才能到位?不妨从两方面入手:

1.熟化知识。所谓熟化知识,是指对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要烂熟于胸,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识点好比巧妇的“米”,熟化知识就是为答好主观题做相应的知识储备。

2.活化知识。所谓活化知识,就是要避免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组合、整理,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网络。

例如“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在复习时应紧紧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环节整理构建其知识网络体系。

首先,要准确理解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次,要明确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矛盾是市场不能调节的;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矛盾也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二是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

再次,要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纵向把握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教材中的联系和渗透。经济手段可联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的财政作用、税收作用;法律手段可结合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交易规则”等;行政手段如第五课《企业和经营者》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等。

最后,要注意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把这一知识点和最新的时事政策联系起来。近年来,在宏观调控方面,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调控政策,在复习时我们可以联系“降率免税”政策、“三驾马车”同驱等加以理解和掌握。这样就会形成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的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使这一知识点处于立体的网络中,学生看到这一知识点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联系到所有的相关知识。

活化知识其实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宏观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解答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提取和运用,做到要点全、思路清、无遗漏。

二、训练要到位

答好政治主观题大凡要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将材料中的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的术语的能力,另一个就是按一定逻辑顺序全面组织答案的能力。考前应加强这两面能力的训练。

1.要加强审题训练。由于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现象在考试中屡见不鲜。例如,题目明明写着要求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学生却用了经济生活的知识;题目要求用唯物论的知识,学生却写了辩证法的道理。假若碰到题中设问不明确点明,要学生自己判断选用什么范围的知识作答,张冠李戴的现象就更是司空见惯。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材料和设问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

审题训练时,首先要让学生养成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习惯。因为试题是先给情景材料,再提出问题。如果先阅读材料,再看提问,就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提问的要求不一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并且会根据设问再阅读材料,也浪费了时间。

如何带着知识和问题审读材料、如何定位试题限制的知识范围、如何明确答题方向,这是审题训练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的关键。抓住了关键,才能使审题训练取得实效。

2.要重视实际联系理论的训练。时政性强是政治学科的特点,近年来的各地高考试题大都以时政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因此,平时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事例就能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例如,看到有关重大方针政策时,可联系到:国家意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等;看到华南虎照片事件、“人肉搜索”时,可联系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看到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时,可联系到: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3.要精练近三年的高考题。通过做近三年的高考题,分析高考题背景材料是如何设置的、命题的角度有哪些、答案是如何组织的,总结考题思路,寻找解题规律,归纳答题方法。有不少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作答主观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效果甚微。练兵贵在“精炼”,“精炼”的前提是“精选”,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

4.要进行主观题答案的形成训练。有的学生平时训练时比较懒,作答主观题往往寥寥几句话完成任务。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懒”是能力提高的拦路虎。训练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坚持简洁性和条理性原则。简洁性就是要使答案简明概括,抓住要害,避免嗦嗦、画蛇添足。条理性,一是在作答时要知识点在前,结合材料分析在后,观点和材料要有机结合;二是在一个主观题需要多个知识点回答时,要把最重要的知识点亮在最前面,让阅卷教师一眼就能看到。

三、批改讲评要到位

有不少教师抱怨,平时练过的题到考试的时候又出错。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批改讲评不到位。

练了不批等于没练,不到位的批无异于不批。怎样的批改才算到位?明示采分点(可以用红笔圈划)、明确具体得分、统计错误情况。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中哪个要点答到了、哪个要点没有答到,哪个点答对了、哪个点答错了,能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心中有了数,为有效讲评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学生答题不敢敷衍了事,可谓一举三得。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5

教育督导制度从开始运行以来,其主要任务始终围绕基础教育的范围之内,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但对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类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却未能顾及。作为行使国家执法监督职权、宏观调控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督导制度,要发挥其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向职业教育领域延伸,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教育督导制度如何代表政府行使执法监督检查、规范职业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运转机制呢,这是我们研究新的课题。因此,我认为:教育督导要向职业教育延伸,从教育督导制度全方位覆盖教育的执法监督系统的视角,使职业教育督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与《国家教育督导条例》相一致,让教育督导的同一性、规范性和贯彻实施的互补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制度。

一、建立业务精良的职业教育督导队伍,是开展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核心内容。当前,如果要依靠各级教育督导队伍现有人员来承担包括职教督导在内的全部督导任务,显然力量不足、人数有限,业务也不熟,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就要在现行教育督导组织的基础上,增加人员编制,从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出发,适当聘请一些经济、劳动等部门的行政领导、办学法人代表、专任教师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参与,增设职业教育督导专门机构或扩充职业教育督导的内容,行使职业教育督导职权。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等进行督导评估,形成职业教育督导的自身网络系统,这样才能取得督有权威、导有效度的结果。

二、制定细致完善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依据。目前,职业教育督导仅对普通教育中的职业班和部分初、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评估验收,不同程度地拟定了评估指标体系或实施方案,也产生了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应,但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督导的内容与要求来看,也不完善,一是检查评估仅限于职业学校,而没有督导下级人民政府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二是检查评估也只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职业学校的一种手段,缺乏宏观调控和沟通协同的执法作用;三是检查评估以“评分标准”为尺度来划分等次,“项目”代替量化的全部内容,缺少量化的权重系数的校正,直接影响了准确、公正的价值判断和结果处理。因此,要开展职业教育督导工作,当务之急是要以即将出台的《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为依据,拟定一个对下级人民政府的职业教育工作、下级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为内容的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案。督导工作才有客观判断的标准尺度,才能有序地开展活动。

三、探索切合实际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验收方法,是开展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有力途径。职业教育督导起始阶段,宜先行督导试点工作,突出督导重点,按不同办学体制和学校类型分层推进。以督导职业培训机构为重点,选择曾经进行过“评估验收”的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为对象,以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为主要内容,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中、初级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情况为主分层次,以“三法一纲”的贯彻落实,提高对职业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积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近期督导任务,进行专项或诊断性督导评估。采用阶段性、形成性和终结性的督导方式,全面铺开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执法监督功能,逐步加大职业教育宏观管理的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四、研究指导性强的职业教育督导理论,是提高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能力的理论依据。实施职业教育督导,是一项全新的带有开创性的实践活动,随着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深入,职业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新课题会接踵而来。无论是专职督学还是兼职督导人员,都面临着熟悉和了解职业教育与督导评估要求的问题,职业教育督导就成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督导的理论水平。督导组织建立之后,应尽快筹划督导培训工作,培训要通过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学习《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教育督导理论等,提高督导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要热情鼓励和扶持职业教育督导人员积极总结督导实践经验,开展职业教育督导理论研究,并创造条件建立职业教育督导学术研究团体或创办刊物,扩大职业教育督导应用与信息传播,使职业教育督导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6

XX年12月经分行批准,担任授信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全部门的管理工作。主要职责除履行分管工作职责外,还承担对分行信贷管理部部门和市行领导负责,负责所辖城区支行信贷业务的正常健康运作;主持本部门全面工作,对上级行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和监测指标的完成情况负责;组织贯彻落实人行、银监会与总行有关信贷政策和管理规定,并组织制订实施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组织对支行和各经营单位的信贷业务考核;对向人行、银监会和上级行报送的信贷业务报表;对信贷业务的分析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按上级行授权权限对有关信贷业务进行审核,负责组织本行贷审会日常运作;组织管理本部门的日常工作,负责规划实施本部门人员职能分工、岗位配置和职责考核;组织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上级行信贷管理部门和本行赋予的其他职责。

XX年本人主要管理工作为分管审查组和出账审核组的工作,主持全部门管理工作的时间较短,所以今年的述职主要对分管工作进行回顾和评估。就分管工作的岗位职责要求,本人基本上尽职地完成分管工作,保证了全行公司授信业务审查和出账审核工作顺利开展,配合分管贷后管理组和综合管理组的杨辽滨副总经理完成了授信管理部全部管理工作。现将XX年本人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具体分管工作完成情况

全年组织47次贷审会,审查420个授信项目,授信项目总金额140亿元。其中:审议通过289个项目上,总金额122亿元;上报上级行项目64个,总金额70亿元。

审核办理3700笔出账业务,金额223.9亿元人民币,外币1.25亿美元。其中:贷款260笔,金额83.55亿元;贴现450笔,金额38.8亿元;国际贸易融资450笔,金额1.25亿美元;承兑2500笔,金额110亿元;保函80笔,金额8.3亿元。

二、完善基础管理工作

XX年是全行“规范管理深化年”,总行针对公司授信业务管理工作下发一系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本人立足于授信管理部的基础管理工作,主动承担了全部门基础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修订、增补工作。对提高授信管理部的基础管理工作,理顺内部业务流程,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细则,明确各岗位责任等方面发挥一点作用。主要基础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工作如下:

1、在上级行下发的各种零散信贷业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吸收同业先进科学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我行现行管理框架,制定了《xx银行xx支行公司授信业务管理办法》,作为指导我行公司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的系统性法规,并在XX年进行了贯彻执行。

2、结合上级行对分支机构信贷管理部职能和岗位设置要求,信贷管理部及时修订了<>,对信贷管理部的信用审查、贷后管理、数据统计、出账管理、系统维护、档案管理等管理模块进行明确的职能定位,落实各岗位管理人员,明确交叉辅助岗位,将本职岗位与对口管理、服务机构(部门)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明确部门内各岗位信息传递流程,将行内外由部门承担配合的工作指定到具体工作人员,实现授信管理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的有序运行,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人。

3、通过总结XX年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对我行XX年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依据总行下发XX年信贷指导意见,在对XX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走势预测的基础上,我部及时下发《xx银行xx支行XX年授信业务指导意见》,从源头上指导一线客户经理进行业务开发,保证上半年我行信贷业

务运行始终按照年初制定规划运行,实现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风险前移、制度先行,保证我行全年信贷工作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监管政策下有序运行。

4、通过总结以往年度同行业在出账管理中发生操作环节风险,我行在上级行下发的出账管理要求基础上,对我行出账审核流程进行优化,明确了出账环节审核要求,通过相互制约的岗位控制操作风险,制定了《xx银行xx支行出账审核实施细则》,在各经营机构内建立独立的出账操作人员队伍,实现客户经理业务开发和出账操作环节的分离。对额度内频繁出账、低风险业务出账操作存在手续繁琐问题,及时下发《xx银行xx支行额度内出账集中处理的通知》、对符合再转授权条件的经营机构进行《低风险业务再转授权通知》。

5、针对当前各家银行依靠垒大户追求规模和对集团关联客户授信额度不能量化管理问题,防止对大客户的集中授信风险发生,及时规避集团客户的系统风险。制定了《xx银行xx支行公司客户授信额度测算管理办法》,以量化的数据模型测算我行对公司客户的授信额度上限测算方法,保证了我行对集团客户敞口授信总量理性控制。对总体债务超出我行所测算总体债务上限的客户坚决不进,对存量授信客户重新审定,对超出总体债务上限的客户制定逐步压缩计划。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对垒大客户和集团客户集中授信风险的发生。

6、依据“xx银行民营100”的指导思想,我行公司授信业务确定了“差别化”营销策略,将发展中小客户作为我行重要战略决策,制定了《xx银行xx支行中小客户授信业务操作指引》,作为中小客户开发、中小客户管理、中小客户决策全过程管理指导原则,有效地防范了我行公司业务授信风险的集中,促进了辽宁省中小客户发展,响应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

7、进一步制度化、程序化我行授信业务集体决策体系,起草了《xx银行xx支行贷审会条例》和《xx银行xx支行授信管理部联审会议事规程》,明确集体决策组织的委员组成、委员职责、议事程序、惩罚规定、考核管理,确定授信管理部联审会专家意见作为贷审会的参谋地位,在制度层面完善了我行授信决策体系,保证我行集体审议、集体决策授信风险要求的全面落实和贯彻。

8、通过现场调研、亲自操作感受和对授信业务操作细节分析,查找、筛选、逆向思维分析各业务操作细节存在风险隐患,及时下发十多个规范要求和通知。主要有:对公司业务部、资产保全部、筹备行公司业务上报规范性的通知、对人民币业务和国际业务规范性通知、规范保证金的证明、规范授信核保操作流程、规范保函业务操作流程、规范会计报表审计、规范抵押资产评估要求、规范贷款卡查询的要求、规范信贷管理系统录入要求、规范法人客户评级要求、规范保证金替换审批流程、规范了仓储场地现场勘查的操作、细化了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产品价格确定依据等十五个规范性要求。

9、为了保证上述各项管理办法和规范性的要求贯彻执行,制定了《xx银行xx支行公司授信业务操作流程定量考核管理办法》,对客户经理业务开发管理实行量化全流程定量考核,将业务操作考核结果与客户经理的经营绩效挂钩,实现对客户等级认定的科学性,保证我行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计划在XX年全面推行实施。

10、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历次宏观经济调控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结合我行现存业务发展模式,为了建立我行长效的信贷资产风险控制机制,草拟了,现已提交全行经营机构负责人讨论,拟作为指导我行未来五年信贷业务开展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三、主动参与总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新需求的完善工作

XX年总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在出账审核流程、授信审批、统计功能方面仍存在某些不完善的地方,本人以实事求是精神将工作发现或感觉到需进一步完善方面积极组织系统管理员向总行反映,并及时向总行报告

我行的需求。

总行接受我行建议完善了批量处理快捷审批流程、完善了部分统计功能。

四、圆满完成接待上级行检查指导工作

XX年总行共派出五次检查、指导组对我行

信贷业务进行检查指导,我主动参与接待总行检查组工作,并充分利用每次总行检查指导时机,全面地向检查组人员介绍沈阳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展示我行信贷业务管理工作,让总行业务管理人员了解我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和信贷业务发展,认真接待、积级组织材料,取得检查组对我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基本认可。并将每次检查工作作为我行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工作、调整我行信贷业务结构有利时机。

五、准确把握政策脉搏,严防我行信贷业务的政策性风险

通过学习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认识到国家防止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严肃性,及时提出了对我行追求规模扩张政策进行重新调整,确立了“以高效资产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组织审查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及总行下发的行业准入标准;提出对集团客户和股权关系复杂客户始终坚持审慎性放贷的原则,使我行在当前资金断裂“德隆系”公司中没有一笔敞口授信业务;对民营企业向重工业化转型中,有选择地支持实力强的物流民营客户,坚决回避在五大行业规模扩张过快的民营客户,如唐山建龙钢铁、工源水泥等客户;响应国家发展中小客户政策,将发展中小客户作为我行未来战略选择进行明确,全年我行累计新开发几十家中小客户,有力支持了沈阳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坚决贯彻执行沈阳市银监局去年对我行检查发现的贷款(贴现)转保证金、贷款逆向操作、承兑业务量过大的问题,主动在信贷管理方面下发专项规定和要求,主动压缩承兑业务总量、杜绝了贷款转保证金、贷款逆向操作、票据贴现的不规范现象。

六、发挥领导作用,引导培育良好的工作氛围

XX年,通过日常工作交流感觉部门人员工作态度茫然、按部就班、缺少工作主动性和热情等问题。本人利用周例会机会向全部同志共同探讨了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态度决定工作结果、工作没有任何借口、你真的很不错等四个基本观点,从励志方面鼓励全部工作人员,振奋工作精神、端正工作态度,取得初步效果。

七、承担全行客户经理组织培训工作重任

XX年本人在主管行领导的授意下,主动承担起全行客户经理系列培训的组织领导工作,在XX年下半年信贷结构调整及公司业务开发放缓时期,组织全行客户经理进行一系列的信贷业务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XX年此种培训还将深入开展下去。

八、理论体系上存在不足

1、对银行追规模扩张,银行资产质量及其风险减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XX年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本人没有给领导提出前瞻性的合理化建议,主动回避异地客户、压缩大额授信客户、调减承兑余额,结果导致XX年新增了吴中仪表逾期贷款,出现沈阳公用发展贷款预警,下半年被动地按总行压缩承兑江票计划调整承兑汇票余额,影响了我行XX年下半业务正常开展,失去一部分低风险承兑业务。主要问题为:以前没有很好思考规模和效益、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对“资产质量是发展第一主题”理念的认识不深,对质量、规模、效益三者协调发展关系理解处于口头,没有落实到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能勇于说不,失去很多可以主动回避风险的最佳机会。

2、对银行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进而限制银行过度扩张认识不充分。针对这一点知识,XX年以前本人头脑一直空白,缺少系统理论知识,每日仅研究具体授信项目的信用风险,很少从银行资本上思考银行的信贷规模到底可做到多大等深层次管理问题,特别是总行限制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和商票贴现余额以后,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系统学习,明白银行信贷资源经营有限性,加深对我行存量信贷业务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的认识,并能理性决策如何使我行有限信贷资源得到高效的运用。本人已初步理解了银行资本有限

、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资本制约规模的基本概念。

3、对银行经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协调性以及信贷业务风险发生的滞后性及银行经营风险的反经济周期性认识不够,在XX年甚至XX年上半年还存在少许盲目乐观性,对总行调整政策没能做到及时接受,幸好在主管行指点下,认识到我行现在必须进行客户、定价、保证金等结构刚性调整的必要性。及时调整了风险控制的指导思想,实施了适度从紧的审查原则,保证了全行信贷结构调整工作在XX年顺利实施,最终保证我行经营效益提高,有力降低信贷风险,压缩了承兑总量和调减了大客户的授信总量。

九、本人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再认识

通过学年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和总行进行一系列产品结构、风险排查活动实施,回顾我国金融体系在历次宏观经济大调整时期的得失,结合本人近五年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实践。作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部门的负责人,应牢牢地树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经营理念指导日常管理工作。即在强化“质量是发展是第一主题”理念基础上,坚持一个思想、保持三个理性、把握四个关系。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以效益为目的,以质量为前提,以规模为手段,坚决放弃片面追求规模的做法。保持三个理性,一是理性对待市场,即不为市场的起伏所左右,始终清醒地判断市场风险,做到进退自如,风险可控;二是理性对待同业,即在积极借鉴学习同业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同时,坚决反对各种不计成本的非理性竞争行为;三是理性对待自已,即勇于并善于看清自已的问题,牢记历史教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把握四层关系,是指正确处理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制度建设和管理团队建设等四方面的关系。

本人将依据上述思想指导授信管理部管理工作,组织全行信业务审查、管理等具体工作,处理好授信管理部与经营机构关系、协调好与各职能部门关系,做行领导信贷决策参谋部作用。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7

一、当前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投资快速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因素,是拉动就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上半年GDP增速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但仍达到10.4%,预计全年可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

投资快速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8%,比去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旺盛,1――6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4%,同比加快4.6个百分点,名义增速创12年以来的新高。在净出口拉动作用由正转负的情况下,经济依然能够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需求的拉动,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退步实施。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就业促进法》也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2月3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财政对就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2761.61亿元,比去年增长了24.2%。

二、2008年我国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2008年,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形势基本不变。新增劳动力资源仍在10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并轨工作基本完成,但失业人员规模超过800万,就业工作仍面临诸多突出问题。

一是高校毕业生将这新高。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69万人,超过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的半数,如果考虑到自考、成人高考毕业生,还将增加100万左右毕业生。此外,还有280多万高职和中专毕业生的加入。

二是2008年是企业改制、关闭破产的最后一年,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任务繁重,对就业安置产生堆积效应。其中,依法破产和政策外破产需要安置的职工约200万人,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导致100万人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

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都越来越突出,岗位空缺和劳动力过剩现象并存。

四是再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并轨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险陆续等问题仍待解决。尤其是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困难行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初、高中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一些地区也较为突出。

五是震后灾区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和就业援助也迫在眉睫。灾后重建在带来投资和就业机会的同时,还会因当地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工作条件破坏严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将会持续一个时期。

三、当前影响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当前,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将会进一步加剧就业的总量失衡和结构性矛盾。

一是出口减速。受人民币升值、世界经济放缓、出口退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季度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增速由去年同期的27.8%下降到21.4%,降幅达6.4个百分点,尤其是加工贸易减速更为明显,低于去年同期9.2个百分点,对加工贸易企业就业无疑会带来不利影响。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行业。

二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三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中小水泥、小煤窑、小火电等企业关闭,将直接会使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和禁止类的项目,银行将从严从紧控制信贷投向。投资需求的抑制将会导致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

四是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而对就业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四、对2009年就业形势的预测

2009年,我国经济减速、外贸滑坡、宏观调控政策变动、企业成本上升、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因素的作用会比2008年更为突出,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同时,2008年仍是《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磨合期,劳资冲突上升是就业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具有新的就业增长空间,就业形势不会出现显著的恶化,特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会出现大幅度上升。

首先,我国仍然具有促进此业增长的经济基础。经济增长仍会在相对高位运行,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将成为就业增长的基本动力;投资和消费有望维持较高的增长,从而拉动就业需求。

其次,目前中国的就业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特征,在部分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同时,也同时出现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部分地区正进行新产业置换和产业转移,造成新增就业与失业在总量上的相互抵消。

第三,二元结构没有反映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将化解一定的失业压力。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的失业者是农民工,他们或者返乡,或者转而从事非正规就业,或者实现异地转移就业,但其中大一部分失业农民工不会反映在统计失业

率中。

第四,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的替换。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通过自我调节,放弃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而选择相对灵活的就业方式或实现短期就业。

五、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就业评估机制和就业监测机制

加强就业宏观管理,积极发挥发挥宏观调控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在宏观调控措施出台之前,应该把就业效果评估作为政策可行性分析的重要内容,充分考虑到宏观调控措施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避免和降低宏观调控政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保持就业促进政策的连续性。

完善行业预警和就业监测机制。2008年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更为显性化。首先是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出口行业及就业。另一方面,来自美欧等国的出口设限、反倾销等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相关行业的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通过完善行业预警和就业监测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波动带来的就业风险。

(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进入2008年以来,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出现加速迹象,如果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会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就业需求也会出现质的提高。(如美国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调节,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推动区域间的产业置换和产业转移。

(三)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应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在产业置换、转移和升级过程中,采取差别化的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完善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引导中小企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关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在产业集群和具有产业优势的地区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培训服务,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

(四)加强关闭破产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职工安置工作

对于关闭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产生的失业问题,要制定失业调控预案,在失业预警的基础上,对失业源头在量上进行把控。对于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中的失业职工,符合条件的要落实好政策,包括失业保险补贴政策、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五)进一步加强《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

目前我国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比重较高,单纯依靠GDP增长无法解决此类失业问题,需要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提高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能力。我国《就业促进法》以及《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是对积极就业政策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在经济运行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需要各级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部署,把就业工作真正放在“民生之本”的位置上做实做好,充分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

(六)发挥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作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从上半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来看,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建议运用各种投资手段,支持有潜力、专业设置合理、与市场对接密切的高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更新改造实验设施、购置实习设备,推动我国高级技工培养。

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我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区域劳务合作,推广输出与培训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并进一步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是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重要环节。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循环控制结构 数控编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49-02

在数控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能“双证”培训中,非圆曲线的数控编程与加工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它不仅是《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内容,也是数控中级操作员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技能及各级各类数控大赛中必考的一个部分,涉及到了数控宏程序的编制,也涉及到了数控系统中变量的分配与使用。非圆曲线数控加工宏程序的编制是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为基础的,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并写出该加工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计算机程序中数据存储的方式、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控制结构知识,掌握计算机程序编制技能,并在两个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与数控编程系统)下将关联知识进行有效对接并完成技能迁移。本文将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探讨,分析实施结果。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

1.将基础知识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进行有效衔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控加工的宏程序是数控中级操作员职业资格考试中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在数控编程中的难点。程序设计中控制结构的三种形式在非圆曲线数控加工宏程序中都有所体现,如果单纯考虑程序设计而没有具体应用,程序设计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如何将知识点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对接,将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转换成相应的技能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本次课程的设计就是通过有效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2.从易到难的算法案例设计、从熟悉到陌生应用平台、从理论深入到实践浅出的引导式教学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循环控制结构在非圆曲线数控加工宏程序中的应用达到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知识对接与技能转化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如图1)的模式及项目式教学法来设计教学案例(如图2)。

三个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的,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案例1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设计的典型问题,学生很容易在熟悉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平台(如C)下完成,该案例为案例2的问题解决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因此,案例1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的算法问题,而是案例2中实现各拟合点步进距关系确定的基础;案例2的任务是找到曲线拟合节点,从而完成曲线拟合,而拟合节点就是案例3中数控加工的关键点,因此,案例2的算法就是非圆曲线数控宏程序加工轨迹上各点的算法,在将该算法移置到数控系统的编程平台(如华中数控系统或FANUC数控系统)中实现就可完成案例3要求的数控宏程序的编制,故此为案例2设计了“计算机编程环境下编程调试运行程序验证拟合点”的教学过程,为案例3设计了“拟合非圆曲线的计算机程序转换成数控平台下加工的宏程序按数控机床的加工要求设定毛坏与机床状态运行加工宏程序进行仿真加工检验算法及程序”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过渡让学生在知识迁移时没有突兀的感觉,符合认知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将其应用于加工非圆曲线数控宏程序时的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技能的提高。

二、教学实施的方法

1.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有效结合

本次课程信息量较大,重点、难点明显。在教学中,把三个案例的构建、曲线拟合的方法、曲线坐标系与编程坐标系的转换等内容中涉及到的图形图像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表达,便捷直观,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非圆曲线拟合理论、过程及拟合曲线的计算机程序转化为数控加工宏程序的过程,以板书的形式完成,一方面从视觉得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这一重点和难点知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启发保持协调一致。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板书教学穿插实施。

2.三个软件平台的有效利用

本次课程涉及到三个软件平台的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斯沃数控仿真系统和传奇多媒体教学网络,其中前两个是与职业技能训练有关的软件。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环境下,实现了用循环结构进行椭圆曲线拟合的算法实施并验证,这是将曲线拟合的理论和循环控制结构的理论进行的第一次有效结合并加以实践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具体的生产应用,因此它仍然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在斯沃数控仿真系统的平台中,实现了把相应程序用数控系统要求的变量及程序格式转化而成的数控加工程序进行零件的模拟加工,并有了一个可见的虚拟加工成果,虽然不是真实的加工生产,但这两个软件的有效利用已经将循环结构在非圆曲线轮廓数控加工宏程序中的应用推上了一个真实的应用环境,学生从这两个软件的教学过程中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的关系。

3.“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效教学过程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中不仅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才能达到让学生知识迁移与技能转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教中做”、“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会”的教学过程,将程序边讲解边输入到相应的软件中,现场进行程序的调试及运行,学生边看边学,有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在传奇多媒体教学网络的监控中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技能。

三、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1.本课程是一门计算机编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思维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对接与迁移、提升技能是本次课的教学目的,课后的作业应该体现这一点。

2.《计算机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设置影响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有比较好的基础的话,用本次课来实现数控宏程序的编制,效果很好;反之,基础较差的话,仿真软件上模拟加工过程可以直接以视频的形式展现,也会激发学生对《数控编程》这门课程的兴趣。

3.本次课程的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熟悉程序设计的环境及方法,熟悉数控编程的知识,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与零件加工过程。

作者简介:

上一篇:工厂安全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双语培训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