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6 00:41:56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篇1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资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有一定资金投入,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当前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空心化、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加快培育一大批务农、爱农、懂农的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将来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和农村后继有人的重大举措。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团结协作,把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向新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农办科[2012]56号文件关于“试点县根据农业产业分布选择2~3个主导产业”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确定以果业为重点,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创新培育机制,健全培训服务网络,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稳步、有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政府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保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示范引领、稳步推进。由点到面,分产业、分类别、分层次、分步骤实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和服务激励机制,总结经验、创新模式、整体推进。

3、以人为本、自主自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学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生产实践能力。要根据农业发展重点和农民需求,宣传发动符合条件的农民报名参加培训,尊重农民意愿,不搞行政命令。

(三)总体目标

果业是我市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今年我市将部分果农作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到2014年底,培育和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00人,并探索制定一套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

三、主要任务

(一)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产业、分层次、分阶段开展教育培训。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改善培训条件,提升培训能力。要建好师资库和培训基地,根据果业产业情况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开展教育培训。要更新理念,改进一事一训,一技一训的传统培训方式,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建立培训教师联村包户制度,在系统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对职业农民开展“一对一”教学指导和跟踪服务。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后续的经常性培训,巩固培育成果,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试点形成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二)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

要深入调查研究,探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综合考虑从业时间、从业规模、收入水平、学历水平、带动能力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认定管理办法。为加强已认定职业农民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个人档案,逐步建立与认定制度相配套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试点研究出台一整套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的正式文件。

(三)制定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

在现有农村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得到落实的情况下,各成员单位要出台新的扶持政策,研究相关扶持政策与职业农民挂钩的机制,将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如土地流转、生产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试点结束后提交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的正式文件。

四、实施步骤

(一)探索实践阶段(2013.1-2013.4)

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学员档案,编制培育计划,开始进行培育;初步探索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开始培育。

(二)形成制度阶段(2013年5-12月)

继续培育,成熟一批,认定一批,共认定400名新型职业农民。总结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

(三)完善提高阶段(2014年1月-10月)

继续开展培育,再认定400名新型职业农民。对已认定的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办法和扶持政策,开展绩效评价,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整改提高、不断完善,形成本地特色,建立长效机制。

(四)全面总结阶段(2014年11-12月)

整理完善台账资料,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情况,提出中央和上级政府部门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上报试点工作报告,提交一整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规范性文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教育、国土资源、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部门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将土地流转、生产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市农业局负责具体的试点工作,组织制定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

(二)资金投入。市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培训条件建设,为试点工作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试点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农民的培育和补助。

(三)督查考核。制定督导评估办法,将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实施、经费投入、培训能力、长效机制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估的重点内容,定期检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市政府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为对有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目标责任考核。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哈尔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一、哈尔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哈尔滨市农业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推动我市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健康发展。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和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中,哈尔滨市以粮食总量超过350亿斤再次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市,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哈尔滨市投入大量农业资金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化园区。现代农业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扩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根本上解决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只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加快本市现代农业进程。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哈尔滨市农业快速转型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市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全省率先整市完成了土地确权登记任务,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出准备。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哈尔滨市才能加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哈尔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状

1、哈尔滨市农民素质现状分析。根据《哈尔滨统计年鉴》,截止到2014年末,全市农村人口为505.98万人,其中劳动力272.0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3.77%,农业劳动力为144.5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3.15%。从2014年我市农村住户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情况分析,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仍然占很大的比重,接近90%。从总体情况看,全市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仍然偏低,主要还是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影响接受和掌握先进技术的意愿、能力,影响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和劳动收入。农民社会心理素质也受文化素质的制约,缺乏自立自强的进取心,对改革措施认识不到位,盲目攀比,这些心理误导了农民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2、哈尔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现状

哈尔滨市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总人口987.28万人,农业人口505.98万人,占总人口的51.25%。根据调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劳动力投入情况,全市各类主体实际投入农村劳动力216.55万人。其中,传统家庭承包r户投入人数占全市的92.03%;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联户投入人数占全市的7.97%。[2]传统家庭承包农户仍是当前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主体经营规模大,投入劳动力份额仍居首位。

3、哈尔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哈尔滨市从2015年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截止2016年六月,国家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县宾县、阿城、双城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60人,基本建立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利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开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社会化教育培训资源,初步构成专业化、多元化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以下以阿城区为例,对哈尔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进行分析。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5年阿城区共举办理论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260人。依据阿城区农业产业实际,制定了教学培训计划,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及进度等做了详实安排。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粮食、蔬菜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制定培训内容,设置教学课程。采取理论教学、观摩实践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教师讲课与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以小组研讨与教师解惑方式结合,并辅以进行多媒体教学,根据课程和实际需要组织学员到生态园、家庭农场等典型样板基地进行观摩,负责对分包对象进行跟踪指导;采取分期、分阶段和农学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以省农业工程学院为依托,聘请教授、专家到班授课,在阿城区农业系统内选拔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和本地乡土人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2)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认定标准:根据本区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要求提出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认定标准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要达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成为能够带领其他成员增收致富的行业带头人。 认定程序:对上报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进行审核,并经本区领导小组会议审核进行认定,符合认定标准者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建立职业农民信息库,实行与认定制度,相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及退出机制,对认定的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办法。

(3)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用好现有政策,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需求,将国家及相关部门大棚、农机等补贴优先,科技服务优先,农业项目向职业农民倾斜,提供农产品销售网络等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参考文献:

[1]2015年《哈尔滨统计年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篇3

要找准问题、坚定信心。总的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有较好基础,已形成了一个基本轮廓和雏形,目前主要的短板还是农广校建设没有跟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一是办学体系不够健全。全国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有农业的县(市、区)没有农广校;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79所,县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468所,分别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有的省全省基层农广校始终建不起来,还有的省地(市)撤并农广校问题比较严重等等。农广校的不健全和削弱,必然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有效构建。二是条件建设滞后。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条件相对比较好的1400多所A级校和B级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设施设备不足和老化陈旧问题;400多所C级校和D级校,基本是没有办学场地、缺设备。三是办学队伍能力亟待提升。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基层校长队伍的开拓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7月,农业部专门印发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到位、具体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没有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和全局上,充分认识加强农广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地方觉得农广校条件差、人员力量弱,建设难度大,信心不足;有的地方认为没必要建设农广校,可以直接利用其他资源。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一定要看到,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和各级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广校建设正当其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农业部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这是农广校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农广校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国所有地(市)和农牧业县(市、区)农广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全覆盖;积极争取各级专项支持,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基本配套,全面改善县级校设施条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县级校(中心)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10万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各级校长(主任)和办学人员队伍实现全员培训,办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此,加强农广校建设要着力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要保持农广校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没有农广校建制的,或者原来有但被不合理撤并和挤占的,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建立或恢复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要保证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确保农广校(中心)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要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岗位编制、人员聘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强化职能建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把农广校(中心)办成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推进中心,受委托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央校要抓紧编制全国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规划,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广校现代化进程。2013年,部里为100所A级校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2014年,计划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主要调整为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项目。中央校要尽快制定各级农广校建设规范,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任务、设施条件、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省、市、县都要相应制定建设规范,越往下应越具体,要求应更高。同时要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通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规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办学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好的理念,就可以建设一支好的队伍,形成一套好的管理理念,凝聚一股好的力量。因此,校长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路清晰、勇于开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校长队伍。

要教学为本、服务为重。教学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农广校的中心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切实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协调、汇聚、集成各方面力量,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实施分类、分层,多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务农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新兴专业,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通过增设家庭规模生产经营等新兴课程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兼顾培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继续推进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能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乃至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单一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培训方式,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经常性、系统性、全程性培训。要严格按照培训指南和培训规范,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尤其要强化培训管理,凡是整合利用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资源开展培训的农广校,要严格落实培训环节,牢牢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三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操,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在质量评价上,要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将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考察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一次性单一结果检验转为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也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是搭建基础平台做好公共服务。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各级农广校(中心)职能作用和服务功能,上联政府及教育、财政、农业等行政部门,横联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事业单位,下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形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广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抓落实、见成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广校各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广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各省厅科教处要与省农广校密切协作,在领导中加大扶持,在指导中加强服务,全力支持农广校开展各项工作,要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重视和加强对农广校(中心)的领导指导,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科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可以兼任农广校(中心)相关领导职务,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工作力度。

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农业部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下发后,部党组高度重视,部科教司、中央农广校与发展计划司、财务司一起,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农民教育培训及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出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广校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安排专门工作经费,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经费,保证各类重点培训工程项目的优先安排及重点支持。

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入总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总结宣传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支持农广校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农广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主流媒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要性、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紧迫性、农广校地位作用尤其是办学成效贡献的全方位宣传。要大力营造爱农重农强农的社会风尚,增强农业农村吸引力,让更多的农民成为高素质的新型现代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AHP-Fuzzy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05-04

Evaluation Research o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 in China

――Based on AHP-Fuzzy Model

Shan Wuxiong

(Hun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Biology and Mechanism, Changsha 410127,China)

Abstract: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s in our country can be divided into enterprise training,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training,demonstration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 choice of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s vari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t the countryside. The four training patterns are compared in the thesis,and new vocational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 evaluation index model is set up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HP-Fuzzy,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s.

Key words:New professional farmers;Training pattern;Evaluation;AHP-Fuzzy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月份,我国开始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并提出了力争在3a内,选择100个试点县,每个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的目标。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培养新型农民”。如何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培训模式,高效地培训好职业农民,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AHP-Fuzzy模型对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的必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就是运用相应的方法对各种培训模式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对于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1 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做得好坏、培训质量的高低、以及能否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都与能否不断地获取影响培训各项工作的反馈信息密切相关,并以此为根据,不断调整、提高培训行为的准确性、针对性。这就需要客观、科学的评价。比如每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需求也会不一样,通过评价,可以找到适合当地经济状况的培训模式。

1.2 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政府提高决策水平 通过评价,可以使政策制定者从多方面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为其管理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以利于政府更好地加大扶持力度和管理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项工作。

1.3 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信息。通过对培训模式的评价,可以分析某种培训模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适合培训模式,如何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实现创新培训模式。

2 我国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比较

根据培训主体的不同,我们大体可以把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专业机构培训、企业培训、示范教育与学校教育等4大类型(1)。专业机构培训是一种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承办的通过人员培训获取经济利益的培训方式;企业培训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后与企业员工一起接受企业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的一种培训模式;学校教育模式是一种普及性的、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方式;示范教育是一套从农业推广到示范户再到示范基地的完整运作体系。4种培训模式的比较见表1。

表1 4种培训模式的比较

[特征\&企业培训\&专业机构培训\&示范教育\&学校教育\&培训主体\&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农业示范户、示范基地\&各类学校\&培训客体\&主要是农民工,以及未来希望到企业工作的农民\&培训意愿较强,有空余时间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所有有意愿参加培训且有空余时间的农民\&希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且文化基础较好的农民\&培训目的\&提高农民从事某一岗位的操作技能,培训适应当地农业产业化或企业发展的产业工人\&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得农民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技能或专门知识\&以农业示范户、示范基地为依托,培养科

表2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 Cij赋值\& 重要性等级\& 1\& i,j两元素同等重要\& 3\& i元素比j元素稍重要\& 5\& i元素比j元素明显重要\& 7\& i元素比j元素强烈重要\& 9\&i元素比j元素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倒数\&若因素i与因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

则因素j与因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2)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方法如下: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②查表得出RI值对于1~9阶矩阵,RI的值如表3。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1\&2\&3\&4\&5\&6\&7\&8\&9\&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

③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CR=[CIRI]

可以得出,当CR=CI/RI

(3)根据矩阵C=(Cij)n×n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然后计算Mi的n次方根Wi,得到n个评价指标的向量W=(W1,W2,…,Wn)T,最后对W进行正规化(归一化处理),即Wi=Wi/∑Wi,正规化后的特征向量W=(W1,W2,…,W n)T即为所求的权重向量。

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如,对因素集U中的第i个元素ui进行评价,则评价集v中第j个元素vj的隶属度为rij,并求得单因素评价矩阵Ri=(rijk)。其中rijk= dijk/d,d为参加评估的总专家人数,dijk为对某项评估指标作出评语集中某项评语的专家人数。

综合评判的评语集的建立:用V=(V1,V2,…,Vn)表示。

多因素模糊评价。将单因素评价矩阵分别与权重集进行模糊变换,即得模糊综合评价模型:B=W°R。这里,“°”表示W与R的一种合成方法,即模糊算子的组合。

在此特别强调,在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应由底层向上递推计算上一层次指标的评价结果,根据算出的分值,再向上递推直到目标层。由此,在构建本评价体系,我们应该通过指标层指标得到准则层指标的结果,然后根据准则层指标的结果得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总体评价,选择总体评价最高的培训模式。

3.3 模型的评价 基于AHP-Fuzzy模型而建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模型,应该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取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再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确定相应方案的属性值,并在最后归并获得评价结果,较好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有效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选择与评价问题。同时,由于主客观因素因素,比如,市场验证不够、定性定量指标不同、赋值方法的选择困境等,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模型单独作为一个评价系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4 对策建议

4.1 搭建培训“立交桥” 新型农民培养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要发挥好领导、组织(下转9页)(上接7页)与引导作用,把相关部门、培训机构有力有效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职业农民培训的大合唱,建立起政府扶助、市场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培训立交桥[5]。

4.2 创新培训模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每种培训模式有其优点,但也有缺点,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这就需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培训模式的选择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民的就业为导向,以此来引导培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尊重农民选择,注重多种具体培训模式相结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多元化[6]。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有些培训模式需要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远程教育培训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因此,应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实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对与农民培训相关的网络技术、学校和信息服务平台等的投入,这样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开展技能培训。

4.4 整合培训资源 很多部门可以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但想要起到应有的效果,重要的并不在于资源数量的多少,而是资源组织运行质量[7]。在涉及农民培训的部门当中,每个部门在某一方面都有其优势,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将这些部门的知识和技能资源,依据农民学习行为、农民生活行为和农民心理认知等特点,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牵头的主体,带动培训资源的有效运行[8]。

参考文献

[1]石火培,成新华.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比较――基于对苏中地区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赵帮宏,张 亮,张润清.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高等农业教育[J].2013.4.

[3]储慧.基于AHP分析法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5]王守聪,赵邦宏,曹琳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安康实践与思考[N]. 农民日报,2013-10-23,08版.

[6]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7]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3,(02).

[8]单武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石门县5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6).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建议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共同来完成。在整个工作中,必须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添措施,努力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通过两年的努力,共举办新型职业培训12期,在农村农业各领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68人,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促进劳动者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实际在家人员主要是老、妇、幼,有一定文化素质、相对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愿意选择在家从事风险高、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的农业生产,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同一个培训对象不能在3a内重复参加培训,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类别的培训,否则在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平台无法录入,导致农民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的单一性。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报难度大,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名额和经费由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下达和配给,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导致培训的面不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也很注重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因此种植业培训时间基本选择在生产季节,这样可以让学员更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学员又不愿意在这期间参加培训,因为正是生产上需要管理和劳动力的时候,一旦离开会给自己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组织培训有难度。

3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3.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机制

确定高学历回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进行先培训先引导,形成领军队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意识的引导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人员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3.2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县农业局、农广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好与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的合作,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外出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产业培训相配套的方式,对纳入培训计划的人员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选择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高校和先进产业基地实地学习培训,提升培养质量。

3.3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联合辐射”。即联合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建立互通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县内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校村互建”即培训机构与产业集中发展村联合成立生产实训基地,带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中心依托”即成立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为中心平台,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教育课程,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跨时间、跨地域培育。“跟踪问效”即开展后期跟踪走访,检验学习效果,及时跟进技术指导,搜集合理化建议意见,总结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薄弱环节,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建设培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在上级下达的培训资金基础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专项和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并逐年增长。

3.4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种养产业,且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采取“先缴后补、减免补助”的方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对高校毕业生新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牧场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对积极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以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世毅.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效[J].农业与技术,2016(16):170.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篇6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民工总量约26261万人,已成为劳动密集行业的主力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被公认为是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一剂良药,既是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直接手段,也是农民工进城获得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是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包括人的生活、观念、职业素养等都要实现城镇化,由于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生产部门之后必将发生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更好结合,就必须获得能在城镇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因此,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职业培训不能缺位。通过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可以改变农民工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观念,培养其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不同规格、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让农民工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可以改变其“候鸟式”“两栖式”的迁移,他们才有信心、有底气进城务工和创业,由此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对人力资源的影响重大

职业培训属于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范畴,对人力资源的影响重大。在现代化生产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远远要大于对物质资本进行投资的收益,对人力资本源源不断的投资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据统计,河南省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只占近两成,东部各省也不到一半,培训远远不能满足人力市场需求,我国近年持续出现“民工荒”,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单纯的农民工数量上的供应不足,实质上是农民工总体技能短缺,个人素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有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三)职业培训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农民工职业培训深层次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不只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一个人口再社会化的过程,只有较好地完成人口再社会化,农民工才能真正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成为所生活的城市的一分子,否则只会带来种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农民工受到挫败时,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没有归属感的农民工与社会关系会变得紧张,成为社会的隐患。职业培训能提高农民工自我素质,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从而减少劳工问题,这也相应地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对农民工本身的影响

(一)职业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农民工培训与收入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由于技能得到了提高,不仅满足了用工单位的需求,同时自己也具有了一定的就业收入选择权,在就业市场中不再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笔者根据对上海、广东、福建、河南、湖北等9个省市的农民工调研数据显示:在收入为2000元的标准内,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要大于接受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在收入高于2000元范围内,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要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在收入为3000~4000元的范围内,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突破60%;在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民工中,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比例突破72.2%。因此,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自,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收入。

(二)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影响

职业培训的直接作用就是培养和发展企业员工的能力,帮助员工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继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位,用工单位也更愿意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签订合同。因为农民工参加培训后,技能的增加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灵活,更容易适应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就业机会变得更广阔,也更容易签得劳动合同。据调查,河南省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有85%以上的人签订了劳务合同,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签订劳务合同的人不足30%;并且培训单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会向农民工提供就业的信息或包就业,其接受培训的同时就可以获取就业信息或直接创业,因此,培训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呈现正效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行业竞争能力,确保工作的稳定性。

(三)职业培训对农民工落脚城市、融入城市的影响

城市融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结果。由于农民工群体普遍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无法适应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并且工作环境差的行业,这些行业居于社会生活最底层,普遍收入低、管理不规范,社会保障也少;职业培训可以让其提高技术能力,有尊严地参与生产劳动,积累经济基础,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基础上怀有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期盼,并能有理性、有尊严地作出话语表达,从而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四)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家庭、子女教育的影响

首先,培训有助于农民工家庭脱离贫困,提高家庭社会地位。新型城镇化影响到农民工家庭住址的变迁,如果通过培训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会考虑把家庭迁入城市生活,这样其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生存理念、生活质量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农民工培训惠及子女。通过培训其接受到的先进文化会给子女带来潜在的影响,他们个人在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掌握到职业技能,参与实际工作切实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就会更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在父辈的影响下,接触到城市的先进文化,例如,目前国内一些机构或个人免费开办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舞蹈、绘画、音乐培训班;一些二、三线城市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输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将其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输入地财政保障范围,实现其子女基本在输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农民工子女渴望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愿望得到实现,这些举措激励他们努力奋斗,争取早日融入到城市化的生活中。

三 结束语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正在蓬勃兴起,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关键还是人的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有房住,还要提高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能就业、能创业、有收入,农民工职业培训可以使其更快融入城市,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

【本文系2014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课题编号:19―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篇7

一、加强规范管理,尽快完善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农民培训,将其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在我国,“三农”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国家层面看,目前还没有针对农民群体培训的法律保障,地方层面除个别省市之外,农民培训立法工作仍然进展缓慢,农民培训的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相关的政策措施也不够具体和明确。总的来说,当下农民培训工作的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主要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一部保障农民培训的法规,规定和鼓励农民接受职业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尽快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政策措施,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二、广辟资金渠道,切实加大培训经费的筹措力度和投入力度

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该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总的看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离不开国家、企业和农民自身的投入。

首先,国家需成为稳定投入的第一渠道。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但相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还显不足,应把农民培训的投资作为各级政府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民培训支出年均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其次,地方各级财政需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地方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在预算安排中加大专项投入力度,确保农民培训支出年均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提高培训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都应安排专门用于编写、录制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文字音像教材、师资培训、多媒体教育以及宣传、办点等工作的专项经费。在安排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扶贫开发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也要安排一定的农民培训经费。劳动力流入地区应当承担大部分教育培训费用,劳动力流出地区应当以省、市为主,承担部分教育培训费用。

再次,用人单位和农民自身需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的投入保障制度。用工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列支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农民自身也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当投入学习培训费用,积极参加相关技能培训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此外,要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教育贷款和扶贫贷款,与财政资金共同配合,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筹资渠道。

三、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机制和运作模式

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运作模式是确保职业农民培训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前提。

在培训的指导思想上,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增强对职业农民培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使其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培训的整体部署上,以农村劳动力深度开发、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有序流动为总体目标,以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为基础,制定职业农民培训规划,把培训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就业计划指导范畴,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在培训的工作机制上,逐步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教中心以及各类化学校、相关科研机构和农村党员干部远教站点成为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对农民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

在培训的运作模式上,按照“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培训思路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受训对象接受水平,通过选择切合不同群体实际的培训模式调整和充实培训内容。同时,要坚持以短为主,长短结合的培训方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选择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主导产业,及时快速调整培训内容,指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进一步增强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明确工作重点,准确把握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攻方向

根据不同农民群体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户、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农产品经纪人,农业服务组织骨干等的各类人员培训,重点培养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农民,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

对种植大户的培训,需考虑其对市场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迫切需求,以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社区的示范带头人为目标,采用更系统、更高层次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要以培养农民的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协作型农民,激发他们成立和管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通过软件和硬件支持,加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

对于农村经纪人,可按照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人员和农副产品营销人员两种类型,以培养业务熟练的农村经营中介为目标,开展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产品营销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这部分人在发展商品经济方面有较多经验,在他们身上存有成长为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巨大潜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篇8

一、发展形势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健全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发展成效

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随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开展,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快速成长,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正在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和农业企业骨干,一批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业态催生一批新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正逐步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截至2015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272万人,比2010年增长55%,农民职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基本确立。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经过创新探索和试点示范,基本确立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为规范化、系统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基础。

“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发挥农广校、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在培训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r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立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对接跟踪服务,初步形成了以各类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二)面临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农业新老矛盾交织,生产成本上升,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等问题,农民要成为体面的职业任重道远。

从内部条件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水平师资缺乏,实训及创业孵化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础条件薄弱,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机制不活,培育精准程度总体不高,与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三)战略需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务农创业,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中国农业的未来。“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大量从农村流向城镇,导致工农、城乡发展失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根本是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迫切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推动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逐步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吸引一批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到农村创新创业,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向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农村全面小康,关键是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目前,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多、能力比较弱,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迫切需要培育一支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农村不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作为重大战略,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完善培育制度,强化培育体系,提升培育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培育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突出问题导向,满足农民需求,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建立各类主体参与培育的有效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培育活力,规范培育行为,提高培育质量。

坚持立足产业。把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坚持精准培育。着眼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科学遴选培育对象,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教育培训,强化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总量超过2000万人,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改善;农业职业培训普遍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基本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一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覆盖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培育制度健全完善,培育机制灵活有效,培育能力适应需要,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全面建立。

三、主要任务

(一)选准对象、分类施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

遴选重点培育对象。以县为主,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选准培育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优先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遴选培育对象,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中的人员纳入培育对象。从类型上分,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情况,重点遴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和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樯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就业的农业工人(农业雇员)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经营的骨干人员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从产业上分,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重点遴选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适度规模生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产业领域和农机、植保、兽医、质量安全、农村信息等服务行业的从业者。把产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遴选为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从渠道上分,把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务农农民作为培训提高的对象;把到农村创业兴业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作为吸引发展的对象;把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民和涉农专业在校学生作为培养储备的对象。

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科学确定相应培训内容。在综合素质方面,重点设置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等内容;在生产技能方面,重点设置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的应用,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等内容;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重点设置创新创业、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等内容。在农民职业教育方面,推动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设置职业素养、创业实践、产业融合等内容,提高教育培养的系统性科学性,满足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分类分层开展培训。分类型、分产业、分等级制定培训标准,设置培训模块和培训课程,组建教学班,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开展精细化培训。部、省、市、县分工协作,部省重点开展经营管理、创业兴业能力以及师资培训,市、县重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部级重点抓好农民企业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省级重点抓好青年农场主、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性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市县级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务农农民、农业工人、社会化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

创新培育机制。健全完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培育工作,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支持各地整合资源办好农民学院,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学习、教学观摩、实习实践和创业孵化场所。

探索培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培育模式,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为两条主线,在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探索菜单式学习、顶岗实训、创业孵化等多种培育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织新型职业农民走出去,开展跨区域和国际交流。

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对接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服务等线上资源,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提高培育效果。

(三)规范认定、科学管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范性

规范认定管理。原则上由县级以上(含)人民政府制定认定管理办法,主要认定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以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情况、知识技能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经营效益等为参考要素,明确认定条件和标准,开展认定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按初、中、高三个等级开展分级认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或限制农民参加认定。对于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鼓励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规范培育管理。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专门组织管理机构,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础平台,做好需求调研、培育对象遴选、培育计划和方案编制、认定管理事务、数据库信息维护和培训标准编制、师资库建设、教材开发、绩效评估等基础工作,连接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对接跟踪服务和政策扶持,提高培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规范信息管理。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档案和数据库,及时录入基本情况、教育培训、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等信息,并根据年度变化情况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信息采集、申报审核、过程监控、在线考核等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各地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到当地农业部门注册登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动态管理机制。

(四)跟踪服务、定向扶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

加强跟踪指导服务。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组织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开展一个生产周期的跟踪指导;推动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等公益性机构将定向服务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建立跟踪服务长效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市场化服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要梳理现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确保其落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带头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社会保障、人才奖励激励等政策措施,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享受简便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用地用电、创业技能培训等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对接城镇社保政策。有条件的地方,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解决新型职业农民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

鼓励交流合作。总结各地新型职业农民自发组建合作组织和开展交流合作的经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协会、联合会、创业联盟等组织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促进职业农民共同发展。鼓励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和技术技能比赛。

(五)巩固基础,改善条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选聘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重点充实职业道德、经营管理、创业指导、品牌建设、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师资。加强师资考核评价,建立培育对象直接评价机制,对师资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引导专兼职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推介优秀教师和精品课程,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能力。

改善培育基础条件。支持教育培训机构充实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基地建设,遴选建设一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支持各地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分层培训需求,部省重点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条件和信息化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育管理能力;市县重点完善现场教学、在线学习和实习实训条件,提升基础培训和服务能力。

优化教学培训资源。健全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源开发选用制度,农业部负责全国通用性文字教材、音视频教材和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开发,省级负责区域性教学资源开发,市、县级负责地方特色教学资源开发,形成以全国和省级通用教学资源、地方和特色教学资源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资源体系。开展精品教材、精品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评价推介活动,鼓励各地优先选用优质教学资源,确保培训质量。

四、重点工程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整省、整市和整县示范推进,逐步实现所有农业县市区全覆盖。“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加快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为对象,力争用5年时间将其轮训一遍,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规范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支持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以中等教育及以上学历,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的返乡下乡创业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农村务农青年为对象,开展为期3年的培养,其中培育2年、后续跟踪服务1年。加强对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吸引年轻人务农创业,提高其创业兴业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国每年培养1万名以上的现代青年农场主。

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以贫困地区农村两委干部、产业发展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为主要对象,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的先进典型村为依托,按照“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养模式,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不断提高农村带头人增收致富本领和示范带动能力。

(二)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

支持涉农职业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基层干部、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农村信息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采取农学结合、弹性学制、送教下乡等形式开展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经营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建立学分银行,将培训内容按学时折算学分,搭建农民职业培训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立交桥”,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多踊选择、多路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等农业院校大力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教育培养模式,面向现代农业培养领军型职业农民。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改善教育培训和管理服务条件为重点,打造国家、省、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管理考核、跟踪指导服务。国家信息化平台重点建设国家培育资源制作基地、信息交换中心、在线学习管理中心、移动互联信息服务系统等硬件、软件和云存储条件;省级信息化平台重点建设各省资源制作基地、资源传播中心和在线学习中心;县级信息化平台重点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双向卫星远端站、现代化多媒体培训教室、农民田间学校信息服务站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农业部门牵头,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放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明确责任人、制定路线图、确定时间表,层层抓好落实。

(二)加大支持力度

树立人才投资优先理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财政继续通过专项补助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各地也要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实行差异化补助。要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制度,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助学政策范畴,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争取发展改革等部门支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条件建设列入基本建设规划,改善教育培训条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综合运用项目、信贷、保险、税收等政策工具,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三)强化督导考核

各地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工作督导制度,强化分类指导。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中央对省、省对市县绩效考评机制,将培育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满意度考核。强化考评结果应用,当年考评结果和下年度任务资金安排直接挂钩。

(四)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篇: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