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5:32

信息化培训总结

信息化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教师

培训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IT人才,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然而就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教师培训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二、 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关于教师培训问题研究从70年代起国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系列培训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微格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行动研究式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采用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引进先进的培训模式并使之本土化,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及其特点: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teachfuture.com)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效。英特尔公司与我国合作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验项目,又称扩展Inter模式。 该模式首先对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每一位主讲教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一线授课教师。培训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结对交流、动手操作、教学实践的讨论。在培训中,指导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有大量的互动交流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课程设计由十个模块,每个模块四小时的文字教材以及一张配套光盘组成。课程主要基于微软公司的Office专业软件套件,包括互联网的使用、网页设计和多媒体制作等,其中主要软件有:Microsoft Word 2000、Microsoft PowerPoint 2000、Microsoft Publisher 2000、Microsoft Encarta 2000、Internet Explorer等。

该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参与式的教学策略,为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在更新观念,开发课程、高效率的利用技术促进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技术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归纳起来大体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1.实用性目标:目标简明、具体,操作性强。

2.模块化结构:将信息技术按相关性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模块,利于教案设计、制作与逐步修订。

3.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者积极参与的活动为主,培训过程贯穿了交流、研讨、电子作品创作、教案修订、电子作品评价等项活动。

4.角色扮演:在学习中时常让教师扮演中小学生的角色,以加深对课堂教学情景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但我们认为其也有不足之处:偏重于技术、教法的培训,忽视信息时代高效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师德修养、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培养,相关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难以预测,不具备高效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是一般教师来说,将难以在数字化时代中生存;关于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教师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缺乏创新能力的教师能胜任这样的重任吗?师德修养的培养有助于教师认清自己的职业使命、职业道德,尤其是对于今天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索者、闯路人,应充分认识到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同时还有一个人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信息技术在为人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产生了各种威胁,如电脑黑客、计算机病毒的肆虐、大量泛滥的庸俗信息、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共享与版权等问题,都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社会中的现代人,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有信息责任感,抵制信息污染,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和法规,规范自身的各种信息行为,主动参与理想信息社会的创建,这又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艺术的修养应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领导着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重要领域,如果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艺术修养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这显然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这些方面我们认为都应在培训的范围之内而且是不可或缺内容。

三、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

(一)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课程开发范式”,遵从四个原则: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内容达到这些目标(教育内容)、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教育评价),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的封闭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及有效的预测与控制。然而这种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移”,由“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即后现代课程观,它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的发展,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所谓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是不断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是回归性课程的一个典范;关联性是指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它赋予的课程是一个具有丰富联系的开放的网络体系;严密性是指对课程内容可供选择的关联有目的选择、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解释性依赖于我们如何完善地发展不确定性所呈现的各种选择答案。它防止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陷入任意性,因此它是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混沌之中的有序的开放体系------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性之中的创造性,建筑在这个范式基础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性、非序列性的、但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相应意义也就越加深化。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结构是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在细胞水平上,大脑每一个细胞拥有109个网络联系,大约总共有1010种这样的细胞,总共有1019个系统连接。因此非线性、超文本的课程结构和学习路径是最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内化,也最便于迅速检索和提取,并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一创造性的框架对教育与课程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与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从而转向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能力而占主导,相应的教学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道的过程自身;学习不是为了有效地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更多的体现为一个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意义创造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索。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是以“泰勒原理”为基础开发的课程体系,更利于教师如何教,而后现代课程观更利于学生如何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力图以后现代课程观为视角,在充分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创建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力图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个性化的高效学习和培训。

(二)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体系结构

我们认为培训模式体系结构应由培训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四部分构成。具体地讲,新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动态的、开放的培训目标体系——有教师指导的、学员自主制定的、个性化的、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培训目标模式;

由于学员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因此采用前测加个别访谈,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目标,目标是阶段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阶段性学习评价的结果不断动态的进行自我调节目标,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个人目标体系。目标的制定最好稍稍高于学员的当前能力水平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与实践双重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活动综合课程、师生共创多种媒体资源库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设计;

具体的课程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专家讲座、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等。

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视听艺术欣赏等。

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像传统授课那样进行分科集中讲授,而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怎么教”、“校校通如何建设”大的任务驱动,在这个大的任务下分层次、逐步细化为若干个更为具体的任务,如以师生共同创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等次一级的任务驱动。学员分成若干个组(一般5-7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结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

自组织、高效能的管理体系——培训班级管理和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与传统教育的班级管理一样,主要负责班级日常的一些行政工作。

工作业务管理:效仿企业的管理体系但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培训的任务驱动,全体学员及培训教师在考察每位学员以往业绩的基础上,集中评议产生首席执行官CEO,再由其任命技术总监、教学总监、资源总监、艺术总监等,每位总监再招聘若干名组员,以此形成学员的工作业务管理体系。此外每组都配备专职辅导教师,以便师生大量的互动与交流。

首席执行官CEO:负责整个项目(任务)策划、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包括人员的协调与管理)等。

技术总监:监督、指导项目(任务)技术支撑组的工作的情况,包括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及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技术辅导等工作。

教学总监:监督培训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学员的意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等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等进行把关。

资源总监:负责培训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等工作。

艺术总监:负责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中人机界面的设计、对人文、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把关,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艺术修养的辅导。

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是充分发挥群体及个人能动作用的有效保障,因此在培训期间施行学员自组织的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是培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价体系——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为基础、充分发挥反馈调节机制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自我评价:写出个人自我评价(学习总结),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创造、收获(每一点都要有依据),最后给自己一个综合的分数;

小组评价:对每一个人的个人评价进行集体评议,尤其是评价每个人在小组学习和协同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帮助每个成员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集体自我评价,找出小组整体的成绩与不足之处,最后给个人、本组一个综合的分数;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打分。

班级总结评价:各小组汇报与交流学习与评价成果,包括本组主要成就与收获、小组主页,个人优秀主页,尤其是本小组在协作学习与协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然后各组投票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并平衡各组的打分成绩。在班级总结中,各组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对改进教学提出建议,在集体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打出客观公正的分数。

教师评价:教师在学员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相应给出学员个人、小组、班级一个分数。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均包含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学员提供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的、动态的调整个人的学习目标。

基于上述四部分整合形成以工作——学习——创造一体化的学习与发展模式为核心、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相互渗透的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培训模式。

(三)培训组织形式:

培训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培训前的远程教学、集中短期培训(三个月较为适宜)及培训后的远程教学。

培训前的远程教学:建设培训网站、培训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建立联系、交流协商、调查问卷进行学员学习需求分析等。

集中短期培训:大体上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专家讲座、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员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建立“知识树”。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初步树立学习的目标与信念。时间为一周。

第二阶段:教育类课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和体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高效学习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初步掌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创建个人学习主页、小组主页。小组交流回报,创建班级主页等。时间为二周。

第三阶段:根据学员的基础和需求,深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为大的任务驱动,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等课程。时间为四周。

第四阶段: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其它课程整合为任务驱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研究等工作。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视听艺术欣赏)及学员个人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的总结交流穿插其中。时间为四周

第五阶段:到不同水平的中小学(特指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实地调研、参观、实习和课题研究、实验研究,在实践中继续深化所学内容。时间为两周。

第六阶段:学习总结交流、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拟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编写大纲,与学员所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远程联系与汇报。时间为一周。

培训后的远程教学:短期集中培训后培训网站继续开通以便培训教师和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继续交流与深化学习,同时鼓励学员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形成以培训中心为辐射点的全国范围内的天网、地网、人网三网无逢连接的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四、结束语:

我们提出的全新的培训模式放弃了传统教育下的培训方法,放弃了整齐划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而是让学员在任务驱动下、在开放的课程体系下自组织、自管理的高效学习,在混沌之中把握秩序,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在此我们做出了大胆的设想和有意义的探索,但该培训模式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需要实践的检验以进一步修改、完善该培训模式,并期待与有关专家、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2. 《更新培训观》桑新民 部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专题报告 2001.10

3. 《技术— 教育— 人的发展》

桑新民《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二、三期连载

4. 《后现代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 王红宇译

5. 《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桑新民《人民教育》2001年第八期

6.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

海南出版社,

7. 《信息技术课程导论》董玉琦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8. 《中小学信息教育研究文集》董玉琦选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6

9. FUTUREKIDS-cn.com

10.teachfuture.com

信息化培训总结篇2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crew training, train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an not only for the crew,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maritime management provides a convenient, can more effective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haring, optimize manage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in the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maritime management mechanism.

关键词: 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实现方式;培训机构

Key words: crew train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training institutions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17-02

0 引言

随着IT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所以在船员培训管理当中,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在工作或者生活当中,信息化管理已经必不可少。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生活品质。

1 我国船员培训管理的现状

全国船员培训工作会议于2009年9月24日在大连召开,它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所需的人才,随着我国航运事业不断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员越显缺乏,会议提出,目前我国年培养规模已达44000余人,目前我国已有25所中专、16所高职院校、12所本科院校开办航海专业,随着我国船员教育培训机制的不断改进,我国船员的知识、技能和交流都有不小的提升,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作为十分重要的措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基础条件的不断优化,但是从国际社会来看,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船员,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尽快提高我们船员的技能水平,提高知识和交流。加强船员教育培训能力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培训班开班多、学员多,给培训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培训机构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来完成,给培训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缺少科学便捷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学员学籍管理、船员培训管理、船员教育和培训教材管理等。传统的培训模式,培训部门往往是从头到尾一条龙服务,如果培训量班次比较少,几个培训管理人员还能忙过来,从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都是一手操办。如果几个班同时进行,或是开班的规模大一点,就会捉襟见肘,这些问题是传统的培训管理方法是无法解决的。就拿一个班次来讲,要申报开班申请,汇总参培人员信息,再把名单和培训计划交给主管单位相关领导批准,最后统计出培训人数、需要安排的场地器材等等,工作量十分巨大。在这种形势下,对于船员培训机构而言,如何对船员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实现船员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日常工作日趋复杂繁重,而且对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就成了培训机构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船员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具体地说,对培训信息重组,调动培训管理人员的信息潜能,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是培训管理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组织培训活动,从而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良好的培训信息化管理将能为提高工作效率及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便于培训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为船员、培训机构和海事管理机构三方都提供便利,培训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船员的培训效益,极大地规范培训管理工作,提高船员培训管理水平。因此,只有依靠培训专业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才能使培训管理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将船员培训管理工作同信息化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在培训管理流程进行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统筹配置是工作中的重点环节。

3 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方式

下面以广东海事局和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培训中心为例,要从海事管理机构和培训机构两方面同时着手,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实现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讨论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实现方式。

3.1 船员培训机构 我们提出船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分析船员培训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以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3.1.1 船员培训管理工作现状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其船员培训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航海高等院校,培训学员数量逐年增长,培训工作量日益繁重。近三年来,海船三管轮适任评估2584人次;海船三副适任评估3405人次;值班水手、机工培训总数171人;GMDSS通用操作员培训总人数合计1000人;二小证培训总人数达1272人,包括雷达观测与标绘和雷达模拟器(B07)和自动雷达标绘仪(B08)等。

从上边提供的数据来看,我们提倡的培训管理信息化是必要的,因为管理工作繁琐复杂,严重影响到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1.2 船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指教师、学员以及教学资源为基本,将涉及到教务排课、考务和成绩统计及相关日常工作的管理,与本学校的培训管理课程相结合。

3.1.3 船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培训管理可以完全实现标准流程和自动化操作,通过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使培训机构可以实现报班、开班、成绩公布等工作一条龙,培训管理信息化,适时调整培训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在实现培训数据的汇总的同时,节约培训管理的人力。

通过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化建设,可以很快地掌握参训学员的考核和考试成绩等,能对每个培训班次的培训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通过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化建设,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和改进培训项目的实施,能将培训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船员培训规划的研究中来,从以往那些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的重复机械操作中解放出来。

3.2 海事管理机构 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深入到船员培训管理层面,随着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海事管理机构而言有以下几点内容。

近几年来,广东海事局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海事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船员培训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信息化建设对海事管理方式变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信息化管理发展快、成效好。海事管理机构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成果,优化管理方式,人力资源从滞后的手工劳动中彻底解脱出来,研发了船员教育培训和收费管理等软件系统,开发了无纸化考试、考场监控,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进一步拓宽了培训中心发展空间,使培训服务质量更加优质、全面,让培训管理更加科学、先进、便捷。

与传统的培训管理工作相比,该系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广东海事局的船员培训管理业务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它简化了船员业务申报、船员业务查询、成绩查询等过程。

综上所述,为提高船员培训管理水平,以促进我国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应尽快完善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汪传雷,刘兰凤,孙元杰.一种面向决策的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08).

[2]左群.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7(12)

[3]龙记阳,杨宇栋.论小型航运企业船员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技术,2005(05).

[4]陈善能,詹玉龙,张红晓.轮机工程管理的历史沿革与展望[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2(04).

[5]严任远,韩明华.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04).

信息化培训总结篇3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赋予林业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为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国家林业局正式颁发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体系,促进了林业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和服务便捷化,提升了林业信息化水平。随之,我市林业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其它行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现状

庆阳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国家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以来,与林业有关的信息化技术和应用水平还相对落后,党的十将信息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构建“工业化、农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新四化的战略决策。国家林业局也于2011年3月印发了林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目标。面对国内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契机,为了加快全市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林业公共服务水平,近年来,庆阳市林业局开始启动建立林业信息化建设平台,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配置、软件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初步实现林业管理智能化。2002年6月,正式启用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开发的《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结束了手工签发《植物检疫证书》的历史,使签证更加便捷、快速;2011年8月,庆阳林业结束了没有门户网站的历史,庆阳林业网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政务信息公开、网上审批和办理有关业务和在线交流服务,网站年均信息800余条,总点击量10万人次;2012年建成庆阳市林业视频系统,并与省林业厅实现了对接;2014年5月,各县(区)林业局、各林业总场均建立了各自的门户网站;随后,庆阳林业网进行了改版升级,及时为社会大众、基层林业单位和林农提供更好地服务,有效展示庆阳林业的形象。同时,基于信息化平台和“3S”技术,先后建立了全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图形数据库,并采用林地落界数据建立了庆阳市林地“一张图”,开发了“庆阳市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使林地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2 问题

林业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推进了部门职能转变,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全市现代林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但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还存在培训机制不健全、设备配置落后、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现代林业的建设进程。

2.1 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人才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各种培训计划主要依据有关文件需要而制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对于职工的培训相对较少。加之在培训成果的应用和考核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使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2.2 人才队伍较薄弱。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截止2012底市直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中,年龄40 周岁以上人员有1771名,占总人数的53.1%,35周岁以下人员有925名,占职工总人数的27.7%,年龄结构明显偏大,因受年龄限制,信息化技术技能接受慢,新技术、新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二是文化水平偏低。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324 名,占总人数的39.7%,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1567名,占总人数的47.0%。近年来,随着现代林业技术的发展,林业系统需要一批既懂林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电脑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多年来林业系统新进人员较少,而且基层技术人员长期忙于应付各类繁杂事务,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所学非所用,实际操作能力低,更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三是观念落后。基层部分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还没有从传统林业转向现代林业,对林业信息化技术掌握甚少,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观念滞后。

2.3 硬件设施配置落后。基层林场、林业工作站等单位办公设备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单位仅有的几台电脑,配置较低,且处于半淘汰状态。

3 对策

现代林业各项工作要求以更精准、详细的林业基础信息做支撑,以更高效、规范的管理手段做保障,对林业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针对庆阳市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参差不齐等现状。今后应把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并结合工作实际确定合适的培训内容,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学习积极性,适当引进紧缺人才,积极鼓励林业大专院校优秀人才报考林业岗位,改善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3.1 健全培训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制订科学合理的林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学习平台。聘请高等院校专业老师对在职人员进行林业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及“3S”技术在林业工作中的应用培训,使大家能够熟悉林业信息化领域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知识结构,掌握相关系统软件的操作方法,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林业信息化建设队伍,为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2 引进专门人才,强化队伍建设。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专业性强,加之在职人员结构不断老化,适当引进高校对口专业毕业生并充实到林业队伍中,以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信息化培训总结篇4

论文摘 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与日俱增,巨大的投入能否带来相应的效益呢?而效益是通过信息化资源应用得以实现。文章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针对教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策略。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线路改造、流量扩容、设备升级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了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覆盖市、县、校三级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体系。截至2010年,宁夏全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总数达8.3万台,生机比达到12∶1。全区40%以上的农村小学也以不同形式接入互联网,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宁夏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部山区基础教育非常薄弱,师资水平不高,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要求更为迫切。教育信息化为宁南山区的教育带来了什么效益,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提高,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此,我们对宁夏南部山区(以下简称“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调查从宁夏南部山区的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等八个县(区)中,每县(区)随机各抽取城市高级中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高级中学),城市初中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初级中学),农村中学2所(乡镇中学),城市小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学),农村小学2所(乡镇及行政村小学),农村教学点1所,共64所中小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在样本学校随机选取部分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采用集中填答方式。每个学校选取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1名、技术人员1名、一线教师2名,进行访谈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830份,回收793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98%。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来源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宁南山区八县(区)89%信息化教育硬件设施为政府投入,7%的硬件设施为社会捐赠。教师使用的软件资源有76%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10%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8%的软件资源为教师制作,6%的软件资源为区域共享。可见,政府为宁南山区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同时,社会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份力量。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软件资源区域共享非常欠缺。

2.基础设施状况

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区)的生机比为16∶1,远远低于宁夏全区的平均水平(全区平均水平为12∶1)。学校联网计算机占计算机总数的76%。学科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的占教师总数的74%,其中有83%的计算机联网。这四个指标中,城市初级中学高于农村初级中学,城市小学高于农村小学,农村小学高于农村教学点。可见,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拥有计算机187台,平均拥有手提电脑17台,平均拥有数码投影机3.7台,平均拥有数字视频展示台1.9台,平均拥有电子白板0.6个,平均拥有数码摄像机0.7台,平均拥有数码照相机2.9个,平均拥有打印机3.2台,平均拥有卫星接收系统1.2套。单从平均数看,宁南山区信息化硬件资源比较欠缺,从实际走访调查中发现,设备数量城乡差异较大,重复建设比较普遍,如有些学校依靠各类项目资助卫星接收系统有达3-4套,有些学校为零。

3.经费配置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宁南山区八县的教育信息化经费87%为政府投入,学校自主投入约占7%。其中用于购置设备约占总经费的74%,软件平台建设约占总经费的17%,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支出约占总经费6%,教研等其他支出约占总经费的3%。可见,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设备购置、轻视资源的应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4.人员培训状况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有技术人员1.6人,平均有专职技术人员0.4人。学校校长平均每年参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6天,教师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0天,技术人员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4天。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5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很有必要,有47%的教师认为培训没有必要;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需要调整;有31%的教师认为培训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的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可见,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手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培训时间、培训范围、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等各环节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24%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有51%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应用信息技术,有25%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不使用信息技术。

在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因素中,有82%的教师选择使用不方便,有63%的教师选择技术能力不足,有8%的教师选择用不着。

在信息技术课堂使用方式的调查中,有24%的教师选择“培训所得”,有64%的教师选择“自己探索”,有21%的教师选择“仿照他人”,有12%的教师选择“其他”。

有36%的教师在课余经常浏览教学资源网站,有54%的教师偶尔会浏览教学资源网站,有10%的教师从来不浏览教学资源网站。

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应用次数不多,应用的热情不高。

6.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状况

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显示:有71%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没有形成,有65%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明确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有83%的学校没有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

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投资不足,投资方向不合理

尽管宁夏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但由于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受当地条件限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以及教学点,设备不足、老化问题尤为突出。虽然我们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些学校的信息化设施有了改观,但早期部署的远程教育设备已逐步老化,亟待更新。

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大量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轻视了软件资源建设,忽视了教师培训、资源应用等环节,制约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不足,区域共享水平低

宁南山区教师所用的资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没有符合当地教学实际的软件资源。区域公共教育资源建设匮乏,虽然一些平台已经建成,但功能简单,可用资源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还处于学校自建自用、教师自制自用的状态。

3.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课堂应用不能得心应手

宁南山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高,导致课堂应用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尽管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培训较多,但由于培训内容只是停留在信息技术简单的应用,缺乏技术与学科深层次整合的培训,培训内容大多是简单的重复,不能满足教师的现实需要与发展需要。另外培训教师水平不高,培训组织不合理等导致大量的培训形同虚设、走过程。

4.信息化教育评价缺失

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既没有硬性的要求,又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学校虽然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导致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用与不用一个样、用好用坏一个样,对学科教师而言,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

5.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虽然个别城市中小学的信息化管理已具雏形,如个别学校建有“教务管理系统”,但绝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非常低。日常教务管理、教研活动、考试等都依靠office办公系统简单的统计、日常打印功能,甚至有些学校还用手写、手抄的传统方式。

五、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

1.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逐步改善信息化基础条件

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经济落后,学校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地处农村,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甚至与宁夏北部存在很大差异。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是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而实施的一项浩大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模式”非常贴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源非常符合农村中小学校的实情。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下,宁南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为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所以,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在“农远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适当调整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有序推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对现有硬件维修、组合、升级

宁南山区学校的硬件主要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其他零星项目的资助以及社会捐赠。设备老化、功能单一、重复投资现象比较严重,价值万元的设备因为缺少几百元的维修费用而停用。所以当前急需对现有的设备进行维修,让其发挥作用。同时,对各类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升级,合理投资、实现效益最大化。

3.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示范、教研活动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培训,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促进其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其能真正理解并接受“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事实,并乐意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其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培训,使教师能将所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融入课堂。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对教师培训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安排,分层、有序的进行。

4.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教育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做好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是核心任务,对基础硬件建设、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做出贴合实际的统筹安排,每走一步都是下步的开始。

结论

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要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一次性投入与持续投入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设与应用的关系、创新与借鉴的关系。循序渐进,结合实际,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永贤.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9,(6):93-95.

[2]曾祥翊.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1,(1):30-35.

[3]高铁刚等.基础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28-33.

信息化培训总结篇5

   信息部工作总结报告

   今年以来,培训中心信息化管理工作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信息化专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目标,认真履职,进取贯彻,重点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办公系统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基础管理

   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培训中心以公司信息化专业技术标准为指导,总结去年工作中的不足,迅速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远程教育室,安排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信息化的各项管理工作,重新制定下发了《信息化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设备购置审批管理办法》等,并重新修订完善信息化工作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详细登记各类信息设备台账等,为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培训中心累计拥有计算机数量283台(包含机房),服务器5台,网络设备22台,各类设备、软件运行良好。

   为了保证各项设备规范有序运行,年初,对中心及技校四个机房进行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强化机房管理员职责,在机房悬挂机房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员职责和相关安全标识等,并制定机房使用、维护和维修记录表等,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部记录在册,从而保障机房为中心各类业务和应用系统供给稳定而可靠的运行环境。在各园校、部室分别设立信息联络员并安排专业人员及时解决各类信息故障,以“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保障各自网络

   和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确保了信息化工作进入规范化运行模式。

   二、加强考核管理,强化职能作用

   为加强培训中心办公自动化(OA)系统管理,规范工作程序,保证系统正常、高效、安全运行,以集团公司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考核细则为标准,制定培训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考核办法,特对管理机构职责、用户使用管理、电子公文收发及用户安全行为管理提出具体要求,由信息部、综合办、政工室共同对各部室、园校进行考核,实行每两月一次考核,考核结果计入本部室当月绩效考核,经过明确考核部门,细化考核资料,落实职责到人,进一步激发了各园校及部门参与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热情,对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起到进取的推动作用。目前,培训中心有OA系统用户数量64个,流程数量22个,党、政、团、工公文模板共计23个,在日常考核中,各部门都能及时处理公文,正确使用公文模板和公章,保障电子办公规范化运行。

   三、完善机房设施,加强网络管理

   为了保证信息设备安全管理,8月份,培训中心按照机房建设规范要求,对机房进行全面改造,将原计算机培训机房改造为信息控制机房,为核心设备的可靠、高效运行供给良好保障。

   一是建全硬件设施,提升信息化建设保障本事。因培训中心原网络设备单一,不足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管理需求,8月份以来,中心计算机机房重新规划,原用于培训的30台电脑全部撤出,置换各部门老化或故障电脑,新置两台服务器,一台用于安装杀毒软件,一台用于安装远程教育企业局域网教学平台,新增一台行为管理器(深信服AC1200),对上网用户行为进行统一管理、控制,同时完善机房防静电设施、灭火设施、空调设施等,将服务器、网络设备和UPS设备集中安置,统一维护、统一管理,保证各类设备安全运行。

   二是合理规划上网用户,保障办公网络安全畅通。机房内网络线路重新规划配置,中心机关、技校及幼儿园办公区网络全部接入公司局域网,网关统一更改为10.100.30.1,并经过行为管理器将IP地址和MAC地址统一绑定,同时对连网电脑网络访问行为进行监控,限制访问非法网站和新用户登录。安全培训中心计算机房和技校宿舍楼因不存在办公电脑,上网频率低,所以此区域不接入公司局域网和行为管理器,直接接入电信网络,其路由接口为192.168.1.2。

   三是统一安装杀毒软件,保证用户上网安全。控制机房设一台专用服务器安装网络版瑞星杀毒软件控制台,培训中心所有接入办公区网络的用户都必须安装杀毒软件客户端,否刚将禁止接入局域网,杀毒软件由专人负责升级、管理和日常维护。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和整改,信息化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培训中心各部室、园校专业人员较少,应用软件使用过程中问题较多,硬件设备维护工作做不到位,易出现故障,并且软硬件问题,在部室、园校内部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需信息部门一一解决,加大了信息部门的工作量。

   (二)培训中心机房刚刚改造完成,硬件设备的使用、维护还在摸索阶段,部分用户因自身系统问题无法正常安装杀毒软件,行为管理AC-1200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用户网络出现中断。

   四、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培训中心将继续以公司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管理办法为依据,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加强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本事。根据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要求,对检查组提出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完善和修订,同时加强各部门和园校专业人员的配备,明确岗位职责并加强职责制,提高信息系统的维护本事。

   二、加强信息化培训。由于各部门、园校信息化联络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对本部门软硬件的管理、监督、使用和维护本事较弱,我们明年将集中对各部门、园校信息化联络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技术培训、软硬件和网络日常运行维护培训。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用户进行常规培训,提高基层信息员管理维护本事,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三、加强核心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本事。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学习,掌握核心设备工作原理,做好新增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网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信息部工作总结报告

   转眼1年时间过去了,在中心分管主任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基本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保证了网络的正常运行。

   一、全年与网络管理室其他同志一道完成以下工作:

   1、川东经理部网络链路建设:

   在通信公司4M电路基础上,再租用电信10MInternet接入,经过防火墙作策略路由,任何一条线路中断,不影响整个网络通讯。用户访问办公网络,直接走通信公司线路;用户访问外部网络,直接走南充电信线路,公司总部的网络压力减轻。网络结构得到优化,网络稳定性得到极大提高,用户网络速度得到极大改善。

   2、川西经理部网络链路建设:

   将原先通信公司的2ME1电路接入改造为中国移动公司10M专线接入。原先的2M接入专门用于视频会议传输。用户网络速度得到极大改善。

   3、龙灯山办公楼、龙灯山山地公司小招楼网络建设。

   重新装修了机房,更换了办公楼10台交换机,布设了1条

   700米单模光纤到小招楼,安装了5台接入交换机。

   4、临时培训点网络建设。

   在新楼10楼、新楼12楼、老楼2楼、老楼3楼、老楼4楼、

   食堂3楼公6个经常组织培训的点加交换机柜,开通无线和有线网络。方便培训。

   5、技术发展中心老办公楼网络建设。

   按照公司统一安排,技术发展中心部分人员将搬迁至老办公楼三楼左边办公区办公。按照技术发展中心需求,在办公区内将开发网络和办公网络线路区分开,分别构建开发网络和办公网络系统,其中开发网络接入技术发展中心开发网络系统,。采用六类线,布设信息点80个,安装4台交换机。

   6、安岳三维项目、安宁盐穴储气库地震采集工程项目、磨溪项

   目、长宁项目、奉节项目生产数据传输:

   从电信单独租一条光纤通道到项目部资料组,与现有网络隔离。专门用于生产数据传输,保证每一天准时将生产数据传输到物探研究中心。

   到达以下三个效果:

   (1)传输通道建成后,野外队在当天采集任务完成后可将数据及时发送回物探研究中心处理。同时,处理剖面也能及时传送回野外队指导后期施工。

   (2)建成后的通道应当具备数据加密的功能,到达更高的保密安全级别。

   (3)建成后的通道应当具有传输加速功能。

   实施该方案以来,基本满足了野外作业队和物探研究中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节省了在施工作业队建立数据处理工作站的费用,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上满足了野外生产效率。

   7、磁带库房(龙灯山)监控系统建设:

   经过对川庆物探公司磁带库现场实时监控和管理需求的分析,在磁带库配置前端实时监控前端采集设备,经过川庆物探公司内部网络,直接接入川庆物探公司档案库(馆)实现异地时时监控。

   系统对所有的信息、报警事件进行记录,实现相关信息采集的实时化以及报警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为川庆物探公司档案库(馆)的信息化、网络化系统供给一个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保障。

   8、川西经理部信息屏幕建设:

   将公司机关信息实时到川西经理部,共安装6台屏幕。

   9、物探公司机关、直属单位办公桌网线、电源线整改:

   根据公司领导的要求结合实地勘察情景,本着施工中尽量作

   到安全、整洁、美观、方便的原则,公整改380个点,采取以下施工方案:

   主材选用PVC阻燃线槽,型材有半圆型、矩型。

   半圆型中间有隔断,利于分隔强电和弱电线路通道,减少

   弱电信号衰减。

   矩型材料中间中间没有隔断。

   型材颜色仅有白色。

   在办公桌边安装总电源开关。

   二、存在问题及明年工作打算

   上半年,信息中心工作取得了必须的进展。可是,我不能满足现状,我清楚地看到公司的快速发展对我更多的要求,我必须要倍加努力,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供给更加优质的服务。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此刻:

   1、部分经理部到公司总部的链路瓶颈问题。

   2、远程技术支持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明年要加强以下工作:

   1、做好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备性建设,保障其安全性,建设和应

   用要分开。

   2、建设公司视频会议系统,满足生产指挥和技术决策需要,视频会议室要建设成近似公司以前的作战室,能支持远程双向交流互动,比如能实现新疆山地分公司与公司总部的技术交流、成果汇报等功能。

  信息部工作总结报告

   20xx上半年,信息中心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认真开展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和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本次信息中心半年工作总结中主要包括一下资料:

   1.推进软件性能优化

   20xx年来,针对以往系统运行慢、处理批量数据经常死锁的情景,针对原先结算中心一两个票据管理人员难以管理几百万份医保门诊票据的情景,改变为由HIS系统开发管理模块,定点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票据,结算中心从制度上进行完善的模式,从而完全为中心系统数据库和员工减压。优化核心模块内部业务流程,到达完成性能调优效果,改变物化视图更新模式由原先每条业务信息变动均更新一次为24小时数据同步时一次性完成,经过上述优化有效改变了系统运行性能,优化后原先每周多次系统死锁现象不再发生;改变农保缴费审核处理写表时间;改变原待遇支付中社会化发放数据支付标识写表时间。

   2.系统与团队的建设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逐步建立省级信息安全监控中心,启动电子认证系统建设,加强省级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系统建设。

   全面开展应用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做好企业养老保险数据省级集中的技术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大医保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抓好全省人事人才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工作,支持职业技能鉴定、劳动监察、争议仲裁、信访接待、人事考试、基金监管等工作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和规范管理,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在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强对业务人员,异常是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本事。

   3.正确认识困难

   当前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予以解决:业务之间信息化水平不平衡,限制了信息化整体效力的发挥;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对省内的互联互通构成制约;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工作刚刚起步,与“一卡通”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公共就业信息系统省级建设项目尚未启动,与就业信息全国联网要求差距较大。总体上看,当前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必须差距,需要加快推进的需求十分迫切。

信息化培训总结篇6

(一)培训评估信息的收集

收集培训评估信息有多种方法,但综合分类后,主要地可归纳为四种,即资料收集法、观察收集法、面谈访问收集法和调查问卷收集法等。

资料收集法所涉及的资料分为:有关培训方案的资料:有关培训的会议纪要、现场记录等;编写的培训教程;有关培训的考核、考试资料。

观察法主要涉及培训的准备工作及组织情况,培训对象参加培训情况及对培训的反映,培训对象经培训后所发生的变化等。

面谈访问主要就要评估内容访问培训对象及其在工作岗位的有关上级主管、培训组织者等。

调查问卷应用比较广泛,可广泛应用于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评估。涉及培训需求、培训组织、培训内容及形式、培训讲授、培训效果综合调查等。

(二)评估信息收集方法设计

在资料收集法中,其它的构成成分不涉及设计问题,但考核或考试的设计对培训效果至关重要,所以在这里单独列出予以讨论。利用考核可以对培训前和培训后的情况进行比较。考试分数的提高可以表明培训对学员的技能、知识的提高所起的作用。目前培训中所用的考核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采用模拟工具或真正设备所进行的笔头能力测试,以及使用计算机和录相片进行的计算机辅助测试。近年来继续教育中心采用了这两种方法,其后一种已在职称晋职、软件培训等考试中应用。第二类是按照培训的目的和内容来划分。可将考核划分为能力测试和成就测试。能力测试可衡量学员的技术技能,而成就测试用来评估学员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及培训的最终效果。第三类方式是按照考核的类型来划分。常用的考试类型包括口试、目标测试、能力测试等。

使用观察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提供信息的所谓“观察”人员必须熟悉观察行为。他们必须全面了解培训的内容和教授了哪些技能。同时,他们应该知道如何解释和报告他们所观察到的情况。即知道如何对行为进行总结,以及以何种形式报告其观察结果。继续教育中心在组织培训时,组成专家评估小组,其成员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

观察应该系统化。“观察”人员必须对观察过程进行周密计划,以保证观察过程能够有效地实施。在继续教育中心,对这些人员在过程中的使用和安排,由教学协调单位――训练处按要求统一协调。

面谈询问法是一种很有帮助的数据收集方法,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如问卷调查那样常用,它可以提供很难通过书面答卷或观察而获取的数据。当然,面谈还可以发现很多在评估结果中很有用的信息。总装受训人员所在单位遍布全国,继续教育中心一般在学员的培训中常用此种方法。而对培训前和培训后的面谈访问,一般2―3年安排一次,走访若干大单位。面谈访问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结构化面谈和非结构化面谈。就结构化面谈来说,采访者将提出一些特定问题,而被采访者则被限制在希望的解答之内,没有其它选择。非结构化面谈可以获取进一步的信息。此类面谈采用很少的几个一般性的问题,并可在发掘重要数据的同时获得更为详尽的信息。总装继教中心在培训中使用的一般为前者,而赴学员所在单位时一般采用后者。

使用面谈访问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确定所需的特定信息。如主题、技能、问题及其它所需信息。

编制特定问题。要按照所求信息编制特定问题,且这些问题应该是简要、精炼和易于回答的。例如;一个培训刚结束(培训中)的面谈问题可能包括:能谈一下您对本次培训的整体看法吗?参加本次培训的目的达到了吗?本次培训的哪些方面是您最满意的?您认为本次培训的不足有哪些?您会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吗?

最后谈一下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估的最常用的方式。它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从简单的评估表格到详尽的后续跟踪表格。按照问题的类型,问卷可有几种格式:

无限度的解答。在所设计的问题下方提供可填写答案的充足的空白篇幅。

复选列表。一系列项目列表。要求学员选用适用的项目。

二选一问题。可提供诸如“是”或“否”从中选择其一,或其它可能的答案。也可设计成“同意”或“不同意”等一系列答案。

多项选择问题。有若干个选择,要求学员选择最正确的选项。

等级选择。要求学员对一系列项目进行评定。

问卷调查可包括上述格式的几段或全部。总装继续教育中心在培训中使用的问卷调查格式为后面四种的综合利用。

一份设计不当的问卷会使人感到不解或迷惑。因此,设计问卷应谨慎,而且遵循以下原则:

确定所需信息。作为任何一种问卷的第一步,都要注意对培训中的主题、技能或能力,以及与培训成功相关的因素进行详细分类,然后据此编制各类问题。最好能以纲要形式编制好这些信息。

选择问卷格式。要分析前述五种格式中哪一种 (或几种)是最适合的。

设计问题。根据培训内容设计各种简单和直接的问题,尽量避免使用学员不熟悉的术语或表达方式。

编制数据汇总表。这能保证快速完成数据的表格化,供汇总和解释之用。这也有助于确保能迅速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清晰易懂的方式阐述这些数据。

配以适当的说明。

――上述各种信息收集方法适用场合:

――培训评估信息收集的渠道:

培训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对总装备部而言,这个部门就是主管总装继续教育的军训局。他们对培训组织实施的时机选择和目标确定是否得当具有终审权。

受训人员。这是收集培训效果评估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因为他们最了解岗位对技能方面的要求和自己的不足,知道要在哪些方面接受培训。他们也是培训的直接接受者,对教学方法、授课水平、授课效果、培训的组织具有最直接的感受。

受训者的岗位管理人员。这是了解受训人员受训效果的最直接、最公正的信息渠道。受训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的反映,他们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培训者。他们是培训的具体组织者,不但要对培训整个过程负有责任,而且也渴望真正了解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评估结果评价(培训效果识别)

(一)对照组法

可想而知,了解培训效果最为准确的方法是采用对照小组。就是说,采用一个参加过培训的人员组和未参加培训的人员组进行比较,如果其它条件没有太大差异,就可以确定两个小组在工作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培训引起的。但真正使用这种方法,在实践中难以实现。原因之一在于小组成员的选择。因为要想安排完全相同的对照组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种方法过于学究气。但在深入到学员单位了解其主管人员时,可以从一个方面引导主管人员进行相应对比来侧面实现这种方法。

(二)趋势曲线分析

这种方法是采用以往的工作成绩作为基础画出的一条趋势曲线。然后将这条趋势曲线延伸到未来。经过培训后,可将实际的工作成绩与趋势曲线进行比较,而超出预测趋势曲线的任何工作成绩改进均可被认为是培训的效果。虽然这并不完全准确,但它可以提供关于培训效果的一个合理估计。这种方法可由学员所在单位组织实施,并确实对主管训练工作的领导掌握训练实情具有意义。

(三)受训人员对培训效果的认同

受训人员最清楚,他们工作的改进,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应用了培训中所学的技能和知识。这虽然只是一个估计,但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通常使用以下问题了解受训人员:

你的工作成绩的改进有百分之多少是因为应用了在培训中所学的技能、方法、知识?

提供此项估计的基础是什么?

还有哪些因素对你的工作改进产生了影响?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也很容易被受训人员所理解。此外,分析过程也不复杂。因此被广泛采用。2001年由笔者组织的对总装和中共中央党校对所培训过的领导干部,在总装两个大单位进行的培训效果测评就使用了这个方法。

(四)主管对培训效果的认同

信息化培训总结篇7

一、以精益生产为核心,推动企业管理方法创新

精益生产的核心在于通过消除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不增值活动,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和改善质量的目的。近两年,市经信委在全市启动了以精益生产管理为主题的管理创新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百企强身”、“精益强身”、“精益拓展”等系列活动,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方法创新。

1 专家驻企,帮扶提高。活动分两条主线进行,一是集中授课,就精益生产管理的理念、流程、方法和工具进行全面讲解;二是现场改善,依靠专家团队的力量,为每家企业学员派驻2位以上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出具企业“诊断报告”,包括优势分析、问题剖析、手把手帮助企业制定管理改善方案和目标,并实施整改(每家企业成本降低不少于50万),实现企业创新增效的目标。

2 参观考察、“干”“学”结合。组织学员企业参观考察标杆示范企业,通过对生产现场的看板管理、设备管理、流程组织等考察学习,进一步拓宽了企业家思维,坚定了企业管理改善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创新培训模式,要求企业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学边干,“干”“学”结合,更有效的提高了企业运用精益生产知识进行管理改善的能力。

3 及时总结,示范引路。一是通过简报、报纸媒介进行宣传推广。不定期编印《精益实践》简报15期,分发至1000余家中小企业。以“精益讲堂”、“实践交流”、“阶段总结”等内容形式,及时提炼总结学员企业中做得好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对精益生产管理提升活动改善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不断巩固扩大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管理活动取得的成效。绍兴日报、晚报等媒体先后对市经信委组织开展的精益生产活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二是通过“精益大会”进行示范推广。召开了“精益化管理活动推进大会”。对浙江启明药业有限公司等10家精益化管理示范企业进行了表彰,并把这10家企业的成功经验汇编成册——《绍兴市精益化管理活动案例集锦》。三是开展“双百示范”工程。在全市开展“百家企业转型”、“百家企业升级”活动,从中选择150家企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编印成册,进行宣传推广。2012年,“双百示范工程”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7.2%、8.3%,高于规上企业平均增速6.8和8.5个百分点。

4 成效明显,效益超亿。近两年来,全市已有195家企业参加了该项活动,实现经济效益1.63亿元。如绍兴飞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改进光模块的组装工业和装配设备,实际生产效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原材料成本降低2.7%,人工成本降低3.1%,半年即实现经济效益122万元。浙江东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和库存管理,产品合格率从89%提升到96%,企业库存也得到盘活,合计为企业节约成本138万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精益理念渐八人心。通过精益化管理活动的不断宣传、实践、推广,更使不少企业家深切感受到;实施精益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和创新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推进企业管理手段创新

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是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市经信委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积极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1 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今年,制定出台了《绍兴市两化融合评估体系》,评估体系从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条件、单项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综合集成、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推进信息化规范发展。

2 全程服务试点项目。全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全程把控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是项目立项与专家辅导相结合。在立项环节即对企业提供咨询和辅导。在组织企业进行项目申报过程中,对项目进行一对一的专家辅导面谈,对基本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和培训,帮助企业正确理解管理信息化,根据自身现状理清信息化的需求和目标,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由此,帮助企业落实项目内容和目标并确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抓好项目中期指导。对于已立项的企业,项目实施中期组织专家进行走访调研,跟踪督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化实施进度,了解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帮助企业理清思路和方法,克服困难,控制风险,保障项目质量,避免常见的弯路并控制建设成本。三是把验收与项目提升相结合。年底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验收同时,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指导企业注重信息化工具的深入应用,以进一步提升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效益,明确后续改善和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3 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绍兴市信息化人才相对匮乏,极大影Ⅱ向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市经信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家的信息化认识,一手抓企业信息化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增强企业老总信息化意识方面,通过举办论坛、沙龙等形式,让企业家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企业家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真正把它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在培育企业信息化人才方面,通过开办信息化业务培训班,“两化融合”政策解读会,帮助企业建立一支自己的IT专业队伍。

三、以企业人才素质提升为重点,推动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最后要依托人的力量,市经信委以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1 开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企业家素质。一是开办《品牌建设与创新发展总裁高级研修班》。以“品牌认知”、“营销战略创新一实施”、“企业盈利模式创新”、“营销实务操练”四大模块内容为主,邀请国内有实战经验且在营销及品牌建设领域有重要影口向力的专家学者主讲。截止目前“清华品牌班”已连续开办三期,有122家优质中小企业、百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学员参加了培训,企业的创品牌意识与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二是开办《清华大学工业设计高级研修班》。紧紧抓住“工业强市”目标,通过工业设计理念导入,帮助企业创新管理理念,实现转型升级。培训内容以“工业设计内涵与发展趋势”、“工业设计与品牌的建立”、“工业设计与产品创新体验”等模块为主。邀请国内在工业设计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主讲,对企业学员及部分分管工业设计的政府领导开展培训。三是开办《绍兴市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经理培训班》。和用友、金碟软件公司合作连续两年开办四期“信息化项目经理培训班”,全市共132家企业学员参加培训,有效提高我市企业信息化人才素质。

2 开展短期考察培训,拓宽企业家视野。为了帮助企业家开拓视野,创新企业家思维,市经信委积极组织企业进行短期考察培训。一是基于行业细分的短期考察培训。2011年和2012年我委分别组织了全市22家服装机电企业和21家机械电子行业企业赴北京际华国际服饰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和上海大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进行短期考察培训。培训以“参观+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意在通过参观标杆企业的现场作业管理和先进管理工具实验平台,加业界资深专家的讲座点评以达到提升企业管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种基于行业细分的考察培训,针对性强、实效性好,讲座内容与参观考察内容紧紧相扣,获得了企业经营者的好评。二是组织境外短期考察培训。由市经信委组织22家企业赴德国进行“精准运营和产业升级”的考察培训。通过学习、参观、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德国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有了直接深入的了解,企业受益颇丰。

3 组织高层次论坛,创新企业家思维。结合国内外形势与企业实际需求,每年组织三次企业高层次论坛。邀请国内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来绍做论坛,帮助企业家开拓思路。一是基于宏观经济政策层面。邀请复旦大学孔爱国教授做《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及企业应对》演讲;邀请省工业经济研究所兰建平做《关于绍兴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与绍兴转型升级》讲座;二是基于企业战略与管理层面。邀请全球特劳特定位咨询公司中国区合伙人谢伟山先生做《企业品牌定位与创新》讲座;邀请上海信息化管理专家苏平教授做《助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讲座:邀请复旦大学王开疆教授做《物联网架构下智慧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讲座。三是基于企业领导力与素养提升层面。邀请了北京大学博士高贤峰教授做《人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演讲;邀请三花控股集团总裁张道才做《企业家队伍建设与企业转型升级》演讲。

四、以创业辅导为抓手,推动企业管理团队创新

1、突出基层团队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创业辅导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开展点对点的创业辅导培训,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团队创新。2012年共开办创业辅导培训381场,培训人数13856人次。浙江理德创业辅导中心的“班组长内训”模式围绕“班组长管理技能特训”展开,分别对现代精益生产概述、班组长管理角色的定位、班组长的类型和常犯的错误、班组长如何组织生产管理、班组长的工作情绪管理等多方位多角度展开分析和讲授,并给出相关的解决案例。嵊州蓝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通过整合投融资平台、政府、银行等资源,搭建平台,整合专业的服务团队,确立了“以培训与咨询为业务支撑,以投融资服务为核心发展”的公司工作方向,创新推出中小微企业BOT微信工程,帮助企业突破管理困局。

2、突出小企业创业基地服务能力提升。提升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创业孵化功能。开展小企业创业基地与创业辅导中心对接活动,共同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根据每家创业基地的需求和优势,安排一到两家创业辅导中心,有针对性地交流对接,实现多对一的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创业辅导、人才培训、融资服务、市场开拓、法律、财会、管理咨询和现代物流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信息化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绩效技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收稿日期:2007―04―28

作者简介:陈丽霞(1976―),女,汉族,广东省潮州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能恰当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而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确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高,但他们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没有持久、明显的改进。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的缺失,我们有必要将绩效技术引入到培训中,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信息技术培训是为了使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不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存在排斥心理,认为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可有可无,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取得相关的证书,为以后升职晋级增加一份保障。

(二)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

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揽,由于授课者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培训中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传输,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其结果只是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很难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培训对象层次参差不齐

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但由于各个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了不同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有差距,这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参训教师的年龄跨度很大,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集中在青年教师中,但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很难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对信息技术很陌生,也没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这个现象更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培训还是采用集中面授、大班上课的方式,这种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难以激发受训者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参训教师的需求。过于传统单一的培训模式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培训结果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目标?用何种标准来衡量培训的效果?这是培训中亟待改进的问题。当前把信息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实际上,培训质量的高低并不能以参训教师的多寡、考试是否合格、证书发放多少、课件能否制作作为评判标准。不明确的目标和不完善的评价机制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培训是不太强调效益的。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广泛开展,传统的教育组织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培训的绩效问题,也正在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者的重视。

二、对绩效技术的理解

对于绩效技术的认识,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此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向前推进。绩效技术实践领域的发展远远走在了系统理论研究的前面,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有太多的争议和未知。理论家们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可以这么说,绩效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提高效益或效率,通过评价的系统方法来评判个人或团体的业绩,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等。它强调要严格分析当前绩效与所期望绩效间的差距,确定造成差距的原因,运用广泛的干预手段来提高绩效,并评估结果。从绩效技术的界定来看,绩效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一)程序性

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并开发出用以识别绩效差距,提高绩效结果的适当的干预措施,并以系统的评价方式加以评估。整个绩效技术的实施过程都有严格和明确的步骤,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绩效问题解决的失败,所以它是一套结构化的程序。

(二)系统性

绩效技术工作者在实践研究中用系统整体观来认识绩效问题,运用系统化方法,有计划、有条理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症下药”,提出合适的改进绩效的方案。它将所识别的绩效差距看成是组成系统的要素,并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绩效被看成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实践性

从人类绩效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由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也是从同样有着强大实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发展形成的。它立足于如何解决绩效问题,无论是应用于企业培训还是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四)效益性

它努力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方法,并且将焦点放在人类行为者的收益和系统价值上。它所看重的是结果,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即追求能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绩效技术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随着绩效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已从企业扩大到各行各业,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问题,要求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在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优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培训方案,该方案有机地整合了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干预变革管理和评价五个基本环节。

(一)绩效分析

首先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的培训目标、知识结构、技能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其目的是获取信息以确定问题及其实质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绩效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绩效分析还需要做出一个对具体绩效目标的描述,系统全面的对绩效的应用状况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制定绩效计划,明确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培训。

(二)原因分析

对影响信息技术培训绩效的原因作分析属于表面原因分析,更深层的是对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原因作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支持和个人行为两个方面。环境支持包括:教师有没有获得明确的绩效标准和及时的反馈信息;学校是否具备必要的硬件(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和软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库等);学校领导重视与否,教师是否具有必要的经济奖励、精神奖励和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人行为包括: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等;教师是否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

(三)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开发

明确了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之后,即可进行相应的培训规划设计和课程的开发。设计阶段是一个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过程,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干预措施来解决问题。开发阶段则是设计的延伸,在开发阶段,详细的干预计划被转换成一种可以直接实施的形式。

干预措施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地区、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提升要求,还要结合教师学科背景要求。在这个阶段,设计人员要开发出诸如操作手册、培训材料、评估工具、计算机课件等具体的产品,特别是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培训课程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设计课程;二是根据教师职能性质的不同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个不同的类别进行课程设计。培训课程的开发在通过对教师进行深度调研与访谈后,总结出目前培训中所存在的不足,充分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并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开发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课程。

(四)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调整

干预措施的实施涉及到4个重要因素:①改革者。改革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沟通、咨询技能、专业知识等。②参训者。改革者要促进改革的实施,就要设法引导参训者接受该改革。要认清参训者接受改革的不同阶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③干预措施。对于参训者而言,他们并不知道改革的具体目的,如果改革者能将其作用与步骤向他们解释清楚,那么,参训者就会更容易接受改革。④接受者、改革本身和改革者共处的环境,包括其他重要人物、组织的结构、氛围与文化以及资源与限制等。其他重要人物主要指改革的发起人或主持人,他们为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持续的支持。氛围和文化是组织的现实环境,资源包括时间和资金,这些因素都会对干预措施的实施产生影响,在干预措施的实施阶段应做全面的考虑。

(五)结果评价

目前对信息技术培训结果的考察和评价大多数通过信息技术考试成绩来评定,更多的是侧重于知识或技能的固化效果评估,然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期望结果不单是要求受训教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最优化。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通过填写自评量规与他评量规,具体可以采取撰写blog培训日志的方式,让教师们及时共享交流各自的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小组的交流中,受训教师在一起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培训教师,对培训方案做出修改。总结性评价包括参训教师对培训过程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结和培训人员对整个培训工作的评估反思。最终将评估结果反馈到最初的原因分析和干预设计中,若发现新的绩效问题,则进一步进行绩效改进,开始新一轮的培训。

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仅关注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表现。本文将培训的过程分成基于绩效技术的五个步骤,只是为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培训的过程,表明培训的主要步骤,并不是说各个要素是彼此孤立的。而实际上,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从培训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才能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梁林梅.教育技术实践发展中一个活跃的领域――绩效技术.教育发展研究,2002.7-8.

〔3〕李静,曹劲松.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育信息化,2004(7).

上一篇:传染病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普通话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