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文明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9 00:28:32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篇1

现将本期语文教学作一下总结:

一、重视夯实基础知识。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默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听记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的革命。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礼拜天再重新温固知识。老师只有经常督促,学生才能坚持,一旦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这将终身受益。

3、重视营造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①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②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③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我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三、不足、遗憾

当恋恋不舍地送走这一届的学生时,心中总有几分遗憾和愧疚,总觉得还有许多同学应比现在更好一些才对;有些工作应该能做的更好一点才是。比如,像这一届的石志勇、龙明童。杨培等同学的学习习惯不好,可以多加引导,加以改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培养等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地流逝,六年级的教学任务也告一段落,当我想我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教了不少,也学了不少,它们一定会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关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语文写字教学总结 优秀教师教学总结 代课教师教学总结 2009-2012年度教师教学总结 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总结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篇2

王柱(1989-),男,蒙古族,河南镇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数量经济与计量经济。

张沛键(1986-),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商务,研究方向:国际投资。

王军(1988-),男,汉族,安徽庐江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方向:热带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摘 要:本文运用扩展的C-D函数,通过对作为东、中、西部典型省份的农业生产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在农业产值增长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得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明显,且产出弹性系数普遍较大,并结合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支农支出、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加大农业流通设施、尝试建立大半径农业科技服务设施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C-D函数扩展;面板数据模型;政府财政支农支出

一、引言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指的是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基础、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物质生产条件,主要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基本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交通、基础教育等。

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对我国农业产值的影响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文献一般都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借助Eviews、SPSS等软件,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或面板数据模型,以定量分析的方式对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产值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虽然选取的变量存在差异,不过得到的结论总体上趋于一致,即农业基础设施对于农业产值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值的作用在地区上的差异性,同时为使数据模型更具科学意义,本文以应用广泛的C-D函数为基础,引入耕地面积变量,在兼顾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的前提下,科学、准确研究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C-D函数扩展模型

C-D函数(即Y=AKαLβeu)在引入耕地面积(S)变量后,其扩展模型可以表示为

Y=AKαLβSreu

式中,Y是农业总产值,A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K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本,α、β、γ分别是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和耕地产出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且μ≤1。

对拓展模型作对数变换,得到对参数而言的对数线性生产函数模型

lnY=lnA+alnK+βlnL+γlnS+u

以y代表lnY,k代表lnK,l代表lnl,s代表lnS,c=lnA,考虑到本文将采用面板数据建模,因此将对数线性生产函数模型表示为面板数据模型的方式,即

yit=ci+αikit+βi*lit+γi*sit+uit

其中,i = 1,2, 3,…,N,t = 1,2,3,…,T ,N、T分别表示截面数据个数和时间序列长度

三、典型省份选择及数据收集

(一)典型省份选择

本文在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属东、中、西部的基础上,依照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区气候差异,从三个区域中分别挑出两个省份作为典型,其农业生产数据作为参与数据建模分析的源数据,选择的省份依据及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典型省份选择依据及结果

(二)数据收集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以及各省相关统计年鉴中选取1995年至2010年间包括广东、辽宁、湖南、黑龙江、云南和陕西在内的共计16年的农业生产方面的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各省历年农业生产总值(L)、农业基础设施投入(K)、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L)以及耕地面积(S)等变量数据。

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出下的农林水事务费用,并对各省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按照农业产值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1995年为基准,进行了相应的折算,以保证数据参与建模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面板数据建模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利用Eviews6.0软件并选用Fisher-ADF方法对yit、kit 、lit和sit等截面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四个截面数据都呈现出一阶单整,其检验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 四个截面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为防治面板数据建模结果中出现“伪回归”,继续利用Eviews6.0软件并选用Kao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统计量t = -3.022 ,伴随概率p为0.0013,在1%置信度下显著,面板数据通过协整检验。

(二)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形式判别

按照面板数据建模理论,根据横截距ci和系数向量αi、βi、γi的不同限制要求,可以将面板数据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含有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即变截距模型和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即变系数模型,为正确判别面板模型类型,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面板数据模型,本文利用Eviews6.0通过对广东、辽宁、湖南、黑龙江、云南和陕西六省在1995—2010年间的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假设检验,确定面板数据模型应设定为变系数形式。

(三)面板数据回归估计与修正

继续利用Eviews6.0软件,选用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为消除横截面数据的异方差以及序列的自相关性采用了不相关回归方法进行加权回归估计,得到的估计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六省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从表2-2中可看出,广东、黑龙江和陕西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对农业总产值的产出弹性通过了5%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检验;而辽宁、湖南和云南三省则没有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检验。

为更准确研究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去掉显著性检验通过个数较少的自变量Lnl,重新建立变系数模型,得到的回归估计结果见表2-3。

表2-3 去掉变量Lnk后的六省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从最终回归结果(表2-3)来看,调整后的R2达到0.9972,说明面板数据回归效果很好,D.W值为1.62,模型不存在自相关,F统计量在1%水平下显著,模型回归整体很好。

五、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一)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

总体上从表2-3可以看出,六个省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产出弹性(即Lnk的估计系数)的T-统计量都通过1%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检验,说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于促进农业总产值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学意义。

从地区差异角度来看,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总产值的产出弹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云南、湖南、辽宁、黑龙江、陕西和广东;按主要地形划分,以平原为主的湖南、辽宁和黑龙江占据第2、3、4位,说明在中部平原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相对强于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的陕西和广东省。

从数值大小角度来看,六省份的Lnk回归估计系数都在0.1以上,云南省最高,为0.18,广东最低,但也达到0.13,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会增长1%,可见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要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耕地对农业生产的产出效果影响减弱

从表4-3可以看出,除黑龙江外,其余五省耕地面积对农业产值的回归估计系数t-统计量都通过了5%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检验,说明耕地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不过对于耕地面积对农业产值的回归估计系数(Lns),五省份整体上都为负值,并非否定耕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作用,而是说明近年来我国因通货膨胀导致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所造成的耕地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农民从事种植业热情下降等社会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值增长的一大社会性问题,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尽早寻找应对之策。

(三)其他方面

对于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产出弹性(Lns)回归估计系数t-统计量没有通过5%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检验。通过对其截面数据中耕地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两大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黑龙江省因1998年三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而导致农业总产值在1997年后出现大幅波动是主要原因。

如按照年均增长率对黑龙江1997年后的农业总产值进行相应调整,继续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建模,得到的伴随概率p为0.0437,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检验,说明在不考虑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条件下,黑龙江耕地面积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也具有显著作用。

六、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表4-3的相关分析,可以意识到对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来说,在当前普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耕地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无论是如水库、沟渠、农业机械、乡间道路、农业科技服务站等固定性资产资产基本建设投入,还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林、水事务方面费用的流动性财政支出,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产值的提高都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效。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状况,针对表4-3中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值的影响,本文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比重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实现传统自给性农业向现代商品性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发达和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整体上依然以传统的自给性生产方式为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8万亿元,而在农、林、牧、渔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79万亿元,所占比例为2.85%,远低于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所占的23.33%。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于农业总产值的促进作用已通过实证分析确切地进行了论证,未来我国将逐渐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迈进,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值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比重。

(二)重点支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干旱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和增产的一大制约因素,且近年来干旱发生的频率呈现增多趋势,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2004年以来,每年因灾损失粮食均在600亿斤以上,2009年更高达1107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方面促进产值增长的作用,政府应重点支持建设以水利为重点、以抗旱为重要目的的水库、沟渠、机井以及蓄水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切实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极致。

(三)加大以农村道路和冷藏设备为主要内容的流通设施建设

流通设施建设也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因道路与县级公路及省级公路的连接不畅造成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供需情况等信息获取不及时、不全面;加之农产品冷藏设备缺乏或不够用,导致同类农产品的田间收购价与终端的市场零售价相关数倍乃至数十倍,严重挫伤了农业生产者的热情。

另外一个方面,也间接对农业产值的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大以农村道路和冷藏设备为主要内容的流通设施建设。建议对于修建农村道路、建设农产品冷藏设备等投入资金量较大、工程周期较短以及既有显著社会正外部效益又有政绩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议应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参与,运用行政力量让农业流通设施在农业产值中发挥应有最大的效应。

(四)尝试建设具有大范围服务半径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设施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一直是促进各个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推广工作主要处于示范区试验阶段,尚未发挥“以点带面”的显著效果。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显著的现状,建议应构建地方政府主导、农业科技企业参与、建设大范围服务半径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设施管理机制。

具体地说,就是地方政府制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对有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企业在经过资历评估后准予进入,指导其按照规划内容执行,进入企业负责支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设施建设费用,并在投入使用之后通过向广大农户成员收取服务费用以达到盈亏平衡,同时政府负责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实行监管,以保证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当前我国尚未尝试此种模式,还需通过实践进行效果检验。(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李冠佑,杨洁梅.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政策思路[J].农村经济,2011,(6):6-8.

[2] 程卫红,张朝华.巴西、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农业信息,2011,(8):151-153.

[3] 谢海军,翟印礼.辽宁省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4):106-111.

注解:

① 如无特别说明,全文其他相同之处也以此标识解释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篇3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贵在坚持,重在建设。在xx年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全站职工一致表示,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在保持荣誉的基础上,更好的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因此,在县文明委、上级主管部门以及乡党委的正确的指导下,我们在保持以往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仍然坚持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号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要继续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继续保持优良工作作风,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水平和创建质量而努力奋斗。经过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站xx年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保持以往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对照奇文明委【xx年】18号文件,经过认真自查自验,使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不足,现将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自查自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班子团结好,能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协调职能。

今年,碧流河水管站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能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并负责全面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根据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的需要,我站年初根据单位人事变动调整充实了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单位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领导小组执行决策,发挥组织、协调和指挥的领导职责;进一步完善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把支部建设与职工的共同努力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发展上,始终坚持创建文明单位“六个结合”,即把创建文明单位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把创建文明单位与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把创建文明单位与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创建文明单位与纠风工作结合起来;把创建文明单位与具体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把创建文明与当前的工作结合起来。在单位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带动下,全站职工紧紧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安排、一起落实,同时单位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还依据《碧流河水管站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规划》,制定了《碧流河水管站xx年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和《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还能结合工作实际及时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对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指导。在班子成员中,各成员都能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重,全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发展,能切实体现出讲政治、讲团结、讲正气,在单位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精神的带动下,形成全站职工共同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而努力奋斗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组织建设工作开展好,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能切实为提升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水平和创建质量而努力奋斗。在安排创建活动和实施创建工程方面,支部成员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将一个基层党员的良好形象写在了基层水利事业的发展上,能积极参加在单位组织开展的道德实践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争先评优活动、公开承诺活动、双促共建活动、树新风活动,在支部成员的带动下,我站六项创建活动,四大创建工程,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提升单位文明创建工作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达到了以活动促进文明行业和优质服务发展的目的。

三、业务工作稳步发展。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篇4

相信人性本善,只能用于日常生活领域,善有善报也只能是一种个人信念,你相信你就这样行,并承担任何可能的结果。而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必须坚持人性本恶的人性预设。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预设基础上的,我认为人性恶的假设非常了不起,这个伟大的假设为监督和制衡权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注意,这是假设,不是真实,因为真实谁也不知道,我们需要一个假设来构造一个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这在社会科学中尤其重要。

比如说,关于人性善恶,这是一个争论了几千年也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实没有必要争论,也不必去证明,我们只要一个假设就够了。那么,是假设人性恶还是人性善呢?这会导致整个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教育体系截然不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儒家文化的庞大体系就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而基督教文化则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我认为整个基督教文化也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这个假设就是上帝的存在,就是假设有一个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存在,人类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在他的注视之下,最后由他来进行评判。而中国人则不相信有这样一个人格神的存在,中国人相信真实存在的只是世间万物,包括人,而没有造物主,即使有时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者,但没有把“天”看作是一个人格神,“天”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且“天意从来高难问”,甚至认为“人定胜天”。其实,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也是无法证明的,那么我们就假设它存在或者不存在,在这儿,中国人和西方人又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设定,我认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都是源于这两个不同的假设。

魏徵进谏就是基于人性善的设定,历史上所有的谏臣、诤臣、直臣、忠臣等等都相信君主本性是善的,是能够听得进自己的意见的,并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劝去做的,是能够成为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圣明天子的,至于现在还没有采纳自己的忠言,只是因为:一,我说得还不够多、不够好、不够深刻有力,所以暂时还不能打动他;二,他受到一些小人、佞臣的蒙蔽,内心的善性被遮掩住了,所谓“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总之,君主内在的“明”和“公”是早就设定好的,君主能够被打动也是不容置疑的,哪怕龙颜大怒甚至杀了我、杀了我全家,也不能否定君主的圣明,只是表明君主被蒙蔽之深。所以,后来者仍须努力,以我为榜样,前赴后继,焚膏继晷,刮垢磨光,让君主的圣明大白于天下。

一个人的信念是很可怕的,一旦确立了某个想法是很难改变的,无论什么结果都在证明他的正确。君主接受了自己的规劝,表明君主是圣明的;君主没有接受,表明圣明被遮蔽;君主越拒绝越表明圣明被遮蔽得深。他从来不会去怀疑“君主圣明”这个前提是不是有问题。其实,如果你一开始就接受了人性本恶、君主不圣明这个前提,后面的行为和结果也是能讲得通的。君主不接受忠言,可见不圣明;君主接受了,只是出于不得已、暂时忍受、一时糊涂等等。有道是“忠言逆耳”,可见,不听忠言是正常的,普遍的,闻过则喜是奇怪的,少见的。有人说,反正都没有根据,为什么要假设人性恶呢?道理很简单,假设人性恶,你就不会迷信人治,而要努力去寻找其他途径,比如说法治、、分权、制衡等等,这就是西方人经过几百年探索和实践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政治制度。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个“正确的废话”之经典文本,通篇空洞迂腐的道德说教,有精神感召力而无现实约束力,看似文采飞扬,情真意切,实则陈词滥调,隔靴搔痒。文中所讲的道理都是一些老生常谈,孔孟荀早就讲过(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相关表述),而且说话的腔调和习惯都一个样,比如用排比句来造势,用比喻来说理。我们知道排比主要是以气势压人,而比喻则是一种几近原始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就是瞎联系,毫无逻辑性可言,只是一种文学手段,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论证方法。

作者说“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虚伪的吹捧,而是真诚的相信,不是劝谏的策略,而是立论的前提,也就是古往今来的魏征们对人性的预设:人性善,人君之性极善。人臣要做的事情就是经常地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极善之本性,什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还有“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在德不在鼎”(《左传》)等等充斥在全部古圣先贤的著作中。魏征在本文中提到的“十思”虽然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但只是自己说说,甚至说得性起,又激动又感动,事实上毫无用处,属典型的。

实际上,魏徵自己也看到了“(人君)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这样的贯穿在全部历史中的事实,但魏征们是这样解释的:人君的圣明被蒙蔽了啊,人臣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啊,正像我们伟大领袖李世民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君主是多么地英明啊。其实,李世民的话同样是老生常谈,《诗经》里就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话。此后,像什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等不绝于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思一样的格言警句,因为中国的历史悲剧主要是用来重演的。尽管每次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一样的,但中国人还是乐于总结经验教训,中国是世界上最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民族,并且已经总结出瘾来了,我看,哪一天如果不让他总结,他会如丧考妣的。所以我想,中国人为什么要不断地重演悲剧,可能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那多好玩啊,我们一起来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居然都一样,而且跟前人、前人的前人、前人的前人的前人都惊人地一致,真是太了不起了。这个爱好总结的美德以前还只局限于文人、史官和部分政客,现在则发展为全民性重大节目。你想想,从幼儿园开始,你一生中写过多少小结、总结、个人鉴定、事迹汇报之类的东西,而到了年底,几乎全中国人都在忙着写总结,不是吗?

中国的历史很长,这是我们一直深感自豪的。其实中国的历史很短,一个朝代而已,其他朝代是不断地叠加上去的。我们不是在前进,而是在兜圈子,兜完一圈就开始总结,总结完了继续兜圈。

我们现在兜到哪里了呢?是不是到了一圈快终了的时候了?不要急,这一天终归会来的,到时候我们再坐下来好好总结吧。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篇5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20030624

【原刊页号】(11)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309

【 标 题】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

【 作 者】黄宏

【作者简介】黄宏 国防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

【摘 要 题】学习园地•实践基础

【 正 文】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这就说明,理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实践需要的程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必须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检验,由实践来修正,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精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伟大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着伟大的实践。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深刻认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全党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三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全面性,这就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整体性的。《纲要》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从一开始,摆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面前的,就是一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的历史性课题。邓小平同志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作出的政治交待,既强调了“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又强调“这个党该抓了”。我们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既要不断开拓前进,继续深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要创造性地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的历史性课题。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体方面,还是领导这个伟大事业的主体方面,都必须全面推进,回答时代的挑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就要求全党要“认真探索和解决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问题”,“党必须在理论上更加成熟起来”,同时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号召。十三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光辉实践,决不仅限于某一领域、某一局部,而是总体性、全面性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其实践的广度而言,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在这个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思考当今世界和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科学总结我们党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不断回答我国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从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二十五个方面,提出并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江泽民同志经过长期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标志着我们党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重大飞跃,使十三年来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不懈探索得到了系统的总结和升华,使之有了一个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的内在逻辑,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成为全党理论创新的总概括。 三、十三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也是尊重群众创造,集中全党智慧的结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参与的伟大事业,十三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主体是群众,是广大干部党员。因此,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既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实践群众路线的过程。十三年来,江泽民同志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加以抽象和升华。这些成果中,比较成熟的意见都反映到“三个代表”的内涵之中。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提出新的社会阶层广大人员同其他劳动群众一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要求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等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都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深刻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并充分吸取思想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因为这些思想的提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因而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十三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很高的自觉性,这就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十三年的探索不是一种盲目的实践,而是一种有着明确的实践目的,明确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自觉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的实践过程,因而是一种自觉的实践、能动的实践。正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真正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十三年的艰辛探索始终有着明确的理论指导,江泽民同志为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在党的十五大更郑重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及其科学体系作出科学的概括和阐发,在全党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全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更加自觉,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把这种总结作为不断深化认识,使经验成为从实践向理论转化和飞跃的中间环节。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和纪念建党80周年的时候,江泽民同志对改革开放20年和建党以来80年的历史经验,都分别作出总结。同时这种总结也着眼于对我们党最新实践的科学抽象和概括,尤其是在全党普遍开展的“三讲”教育中,江泽民同志更是系统思考和总结了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为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总结十三年的基本经验奠定了基础。而党的十六大总结的十三年的基本经验,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执政党建设,乃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一步步深化了。十六大报告阐述了十三年十条基本经验之后,逻辑地得出了这样的历史性结论:“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正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自觉实践,努力探索,不断总结,并逐步通过量的积累而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的历史过程。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测评资源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6-0106-04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ous learning resources, promote the computer basic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computer basic course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process, Presents a unified management scheme for evaluation resources, namely the use of computer basic evalu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to management.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inclu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question bank management, file management, mark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ource input management and external resources management.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test resources applied to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 Computer 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Assessment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1 背景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学习的计算机知识逐年增加。然而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减少了公共必修课的总学时,公共计算机课程课时数也相应减少。十年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的总课时普遍在200课时左右,近几年课时逐步减少,目前,有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总课时只有72课时。多年以来,我院在广东省计算机应用水平I级考试 (以下简称I级统考)中成绩都是排名第一,为了保住荣誉,对于少课时的专业,我们将大部分课时用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这样统考成绩确实还是不错,然而我们的学生除了办公应用能力较强之外,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偏弱。为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减少计算机基础的课时量,然而如何在课时量削减的同时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2 自主学习模式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目前,在广东省内有不少高校探讨通过自主学习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1-2]。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展依托课程资源的开发。部分院校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往往偏重于教与学,但有不少操作没有实现自动阅卷或者阅卷准确率不高[2],要了解这部分操作的学习质量,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如批改作业,但由于手工批改作业费时费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基本不进行批改,更谈不上及时反馈,而学生更是很难知道自己学的是好还是坏,往往自我感觉学得很好,但是在考试中遇到这类操作时却经常做错,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主学习模式的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资源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影响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开发概述

自主学习是“一种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如果没有好的课程资源,自主学习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自主学习模式能否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处理问题能力,不管是自主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核心都是实验环节的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自然也应该是实验环节。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在微机室中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展也是围绕这一过程进行,只是整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的地点、时间也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完成很少的一部分工作,如回答学生疑问等。

一个好的课程资源,应该能够完整的体现上述教学过程,其中发现错误操作、总结实验效果、批改实验作业三个过程是实现的难点,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三个过程,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前一知识点尚未掌握、甚至理解完全错误,就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这样整个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要建立一个好的课程资源,首先在设置资源格式时必须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其次要针对难点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其中关于阅卷技术的研究是实现三个难点过程的基础,能否实现所有操作的自动阅卷、能否有较高的阅卷准确率、能否快速录入阅卷信息直接影响到课程资源的质量和开发的效率。

4 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开发

测评资源是指带有自动阅卷信息的课程资源,包括用于多个不同软件系统的测评资源(以下简称多系统测评资源)和专门用于某个特殊软件系统的测评资源(以下简称单系统测评资源)。多个不同用途单系统测评资源关系如图2所示,显然开发多个不同用途的单系统测评资源,难免会出现重复劳动,而开发多系统测评资源可使开发出来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我院经过两年的研究,开发出计算机基础多系统测评资源,该资源可用于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教学系统中。目前该资源已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同教学系统同一道题的得分可能不一样,为了使测评资源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我们将每一道题的所有阅卷点得分的总和设置为100分,不同教学系统使用测评资源时不需要对阅卷点得分进行修改,自动阅卷后通过公式“该题满分×该题阅卷得分÷100”可以得到该题的实际得分,例如某题满分为5分,而自动阅卷后返回的分数为75,则该题实际得分=5×75÷100,即3.75分。

4.5 资源录入管理

计算机类课程测评资源需要录入的信息很多,相关信息容易出现录入错误,为便于教师录入资源,我们开发了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录入子系统,主要录入流程如图3如示。

系统主要操作说明如下:

1)题目的录入附带验证功能,如果用户录入题库时未输入{0},或录入网络操作题时未输入{1},则给出相应提示,如果题目确实不需要{0}或{1},用户可选择“忽略”;如果用户录入时提供了图片,但题目中未输入,或者输入但未提供图片,给出提示且禁止用户“忽略”。

2)文件录入分为常规文件录入和Windows文件录入。常规文件录入采取用户选择文件后在数据库中自动生成文件名信息、并按知识点所属模块分类将文件存储到适当位置。而针对Windows文件录入,我们开发了Windows文件管理组件,通过该组件的接口可以将Windows某文件夹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信息存储到Win文件中,并可依据Win文件自动在指定的文件夹生成相应的文件和文件夹。在录入系统中用户通过选择操作文件夹和该题题号可在数据库中生成Win文件名信息,并自动将Win文件存储到适当位置上。录入系统和Windows文件管理组件的关系如图4所示。

3)阅卷信息管理是资源录入系统的难点。针对阅卷信息处理困难,我们先后开发了Office操作题阅卷组件[4]、Windows和网络操作题阅卷组件,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所有知识点的自动阅卷,同时在提高阅卷准确率[5]方面我们也进行了研究,目前,机器阅卷准确率已超过99%。利用阅卷组件实现自动阅卷的过程如下:出题教师提供样文(或Windows操作结果)、选择阅卷点数据并输入一些必要参数,即可从组件中获取阅卷信息并返回经系列化处理的阅卷字符串,而通过提供操作文件和阅卷字符串即可实现该操作文件的自动阅卷处理并返回相应阅卷结果。录入系统和阅卷组件关系如图4所示。

录入系统在设计时直接导入相应阅卷组件的阅卷信息表,用户在录入阅卷信息时,选择好阅卷分类名称,然后点击添加,则该阅卷分类的所有阅卷点都会显示出来,用户只需选择好样文,并输入阅卷点位置及必要的参数,设置不同阅卷点得分,再点生成即可生成该部分的阅卷数据,重复上述操作可得到该题全部阅卷数据。生成每部分的阅卷数据后,点击检验可对生成的阅卷数据进行检验,其中如果操作文件得分为0分、样文得分为该部分用户预设阅卷点得分总和即可判断该部分阅卷数据生成正确。某道题全部阅卷数据生成后,显示该题所有应得分总和,如果不为100分提示用户修改,如果为100分则用户可将结果转换为单一字符串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4.6 外接资源管理

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为多系统测评资源,为了方便不同的教学系统从测评资源中获取数据,我们开发了题库资源选择子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界面、根据不同的需要从测评资源中选择部分或全部资源作为教学系统资源,其中生成的数据库类型可由用户选择,文件资源保存路径也可由用户选择。此外,测评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Windows文件管理组件、阅卷组件均具有良好的接口,可以直接用于不同的教学系统中,充分利用这些组件可以大大提高基于测评资源的教学系统的开发效率。

5 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B/S版计算机基础学习系统、C/S版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其中学习系统最主要的特色是所有例题和练习题全部提供自动阅卷功能,学生完成某道题的操作后,可以详细了解该题的完成情况,如果结果不正确可以重复操作,直到该题完全正确为止,而教师可以利用系统随时了解全部学生或某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没有将测评资源用于教学之前,我们在2012级中选择一个班作为自主学习模式实验班,从实验的情况来看,学习效果不好,学完Word(授课课时为2,其余全部学生自学)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及格率还不到60%,和传统教学班级75%的平均及格率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而在开发出测评资源之后,我们在本院2013级中同样选择一个班作为自主学习模式实验班,从实验情况来看,学习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样在学完Word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及格率已接近80%,虽然和传统教学班级85%的平均及格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从实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将测评资源用于传统教学中同样也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6 结束语

本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的角度对自主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指出测评资源的不完善是影响自主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了单系统测评资源与多系统测评资源的关系,指出开发多系统测评资源具有更高的可重用性,并提出利用计算机基础资源管理系统对多系统测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方案。对计算机基础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题目录入通过一些特殊符号使题目可以不加修改的就可被多个不同系统所使用;Windows文件管理时将多个文件和文件夹信息写成一个文件,方便了对Windows文件统一管理;阅卷信息录入通过读取样文结合录入必要信息生成单一阅卷字符串并保存在数据库的方法,简化了阅卷资源的管理;系统相关组件和外接资源选择子系统开发,不仅提高了测评资源的可重用性,而且提高了基于测评资源的教学系统的开发效率。实践证明,将测评资源应用到自主教学过程当中,确实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 杜炫杰, 叶惠文,等. 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5): 75-78.

[2] 吴杰. 网络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 2012(9): 138-140.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篇7

“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是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储粮人”的神圣职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储粮总公司持续发展的安身之基,立命之本,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近年来,中储粮紧密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始终从服务国家宏观调控这一中心任务出发,不断完善垂直管理体系,使直属库数量不断增加,中央储备粮布局逐步趋于合理,粮食库存数量完整可靠,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垂直系统政令畅通,中央储备粮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增强。实践证明:只有做到“三个严格”,才能将中央储备粮管理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两个确保”才能有效实现;只有实现了“两个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才能对我们的工作放心,中储粮工作才会得到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支待。“两个确保”这个基础牢固了,我们才有精力去开拓市场经营,做大做强企业。

二、以仓储管理为中心,不断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仓储管理工作是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公司发展初期的主要业务。内蒙古分公司成立之初,仓储基础条件差、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从这一实际出发,领导班子成员在深入基层承储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把夯实仓储管理基础作为分公司发展初期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近年来,紧紧围绕仓储管理这个中心,通过开展规范化管理、储粮科技创新、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等工作,使基础工作得到显著加强。对于抓基础工作,我们坚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在规范中提高,在巩固中发展,在完善中创新。一是先后于2002年和2004年在全区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中开展了大规模的规范化管理达标活动。二是加大科技储粮含量,提高储粮科技水平。在分公司的重视和指导下,各承储企业加大科技储粮投资力度,“三低”储藏、密闭储藏普遍开展,自动化控制、微机化管理广泛应用,而且在总结创新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储粮损耗,降低了储粮费用,提高了储粮品质,创造了经济效益。2004年通辽直属库中央储备粮免熏蒸率达到100%。三是加快“分公司―直属库―代储库”三级粮油质量检验监督体系建设。按照总公司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分公司在通辽和巴彦淖尔建设了两个中心化验室,并通过了自治区级计量认证,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央储备粮轮换和代储粮的质量控制与监管。

三、以轮换经营为重点,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服务宏观调控能力

轮换经营既是优化中央储备粮库存品质、实现常储常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服务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突破口。分公司成立后,始终把轮换工作作为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大力拓宽轮换渠道,积极创新轮换机制,努力规避市场风险。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变化,完善市场信息分析制度,充分发挥垂直管理体系的优势,不断创新轮换方式,提高整体运作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和粮食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因地制宜,采取加工轮换、“结合生态建设”、“订单农业”、“竞价拍卖”以及“建立物质形态的风险准备”等,建立了稳定的购销渠道,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四、以企业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发企业生机与活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内蒙古分公司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几年来,在总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对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进行大胆实践,按照“一推双考”的办法,率先在全系统开展了公开竞聘副处级干部,顺利为各直属库配备了领导班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直属库主任、副主任从改革前的33人调减为21人,年龄从改革前的45岁降为40岁,最年轻的为26岁。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对中储粮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为做好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以开展试点为突破,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稳妥推进工作

中央储备粮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而且经营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必须坚持典型引路,稳妥发展。两年来,我们坚持每项工作开展前都进行充分调研,慎重提出目标和措施,并先进行试点,探索方法,积累经验,寻求规律,加强指导,稳步推进。特别是在租仓储粮直接管理工作方面,我们在通辽直属库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兴安盟和鄂尔多斯市。

六、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创建优秀团队精神

市场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为此,我们在分析当前粮食企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储粮人”宣传教育,及时提出“以人为本,文化兴企”的经营理念,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以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二是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让员工充分展示现代文明风采。三是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推行“库务公开”,落实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使企业重大决策、工资分配、工程建设、设备采购、中央储备粮轮换等工作实现公开和透明。四是弘扬“中储粮人”精神,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企业精神作为企业的灵魂,一旦被员工所接受,即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把贯彻企业精神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使企业精神不仅扎根于员工心中,而且在各个岗位上开花结果,真正成为凝聚全体员工的精神力量。通过每年评比先进直属库和优秀直属库员工活动,激励和引导员工争当企业优秀员工。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企业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分公司系统先后有1个直属库被评为总公司先进直属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直属库获得“自治区文明单位”、5个直属库获得“市级文明单位”、1个库获“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和3个库获“厂务公开”先进单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内蒙古分公司决心在总公司、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结合内蒙古中央储备粮工作的实际,坚持以“两个确保”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和文化为先导,以产品质量为依托,努力保持企业在快车道上高速前进,从而把内蒙古分公司建设成为集仓储、转运、加工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届紧密携手,团结协作,与时俱进,、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粮油企业,成为内蒙古地区粮食行业的排头兵。

基础文明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大学教育;基础文明;社会公德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FZX008

中图分类号:G32 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58-02

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的基础精神工程,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关键部分。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深入落实以德治国的发展战略方针。在强调文明、尊重公德、提倡文明、弘扬公德的大背景下,准确认识我国文明与社会公德的发展现状,促进文明与公德建设朝向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早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所普遍关心的大事[1]。社会文明与道德成果的优劣,历来都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内容,是表达公民素养水平的重要体现。可是公民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并非也不能是自然向前推进的,它需要通过持续科学的教育给以加强。特别是我国现在现代与传统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分开,现代化与改革开放仍在深化,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统一的主导价值系统。民众的文明意识与思想观念易受到负面影响冲击。因此亟须形成全民化的教育体系对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影响,让人们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终生都能受到文明与公德教育的影响与熏陶。大学生处在关键发展时期,以后都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四年学习时间过去,便会走入工作岗位。大学生的文明与社会公德表现怎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总体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与水平的培养,任重而道远[2]。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因为教育制度及教育内容的限制影响,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知识缺失;经济转型的时代特点让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错乱;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没有完成良好的公德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的全面照顾让学生受到的教育发生偏差,只重知识,而忽略了行为习惯培养等。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生遵从并且改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现状。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和谐健康的社会理念[3]

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是标志社会风尚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社会总体道德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只有关注并加强社会总体的公德教育,才能让全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利于社会和谐进步。曾经说过:国家与社会能否和谐,能否长治久安,要受到所有国家与社会成员的道德与思想素质所影响,如果没有一致的理想与信念,没有优良的社会道德规范,那么是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发展协调,无法离开社会总体公德意识的发展提高,培养并完善当代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可能帮助促进社会理念的和谐,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维持国家政治的稳定[4]。

(二)可以帮助提升大学生本人的综合素质

国务院的进一步改进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提出来:改进并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意识,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当今时代,需要大学生拥有的基础素质有两项内容,其一是文化素质,其二就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水平,而道德素质则是学生精神意志的外在内容。前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后者则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后续延伸,两者通过基础文明结合为有机的整体[5]。大学生只有全面提高社会公德思想意识,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与社会更好地衔接,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好展现。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实施办法

对于社会建设的新兴主体,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会深刻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面貌。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做人的基础是道德。如果没有道德,那么这个人的本领与学问越大,做的坏事也就会越大[6]。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已经不是单一的学习环境,提升其基础文明修养与社会公德水平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途径内容。

(一)优良的社会环境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需要社会整体道德氛围的改善。所有的人都会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受到感染熏陶,思想与道德意识最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对于提升大学生文明与公德程度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总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社会环境也随之起了相应变化[7],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更为广阔,社会空间也更加开放。影响到学生行为与思想的因素变得复杂。创建优良社会环境的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优良社会环境的创造,其关键内容是有关社会文明与公德内容行为的监督管理。还应当明白社会公德与法律的区别,公德首先是自律,其次是他律,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才是社会公德监督管理的最佳状态。自律是文明与公德的前提,他律是文明与公德的支撑与推动力量。而监督则是二者结合不可缺少的助力剂[8]。当今时代,监督的力量主要来源于法律及社会舆论。当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满足不了要求时,则应当借助法律手段改变二者的失衡失准状态,让民众感受到文明与公德的权威力量。再者,借重于有效的舆论监督能够实现健康积极的环境建设促进作用。社会舆论普遍代表了时展的理性要求,体现出社会环境里多数人群的意志与愿望,其基本倾向反映的是社会公告面的总体水平。用加强公德规范、隐恶扬善的导向作用,形成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让大学生在这种行为规范的外环境中受到文明与公德的感染作用。除社会公德的总体监督机制以外,还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现在的各类媒体,都极为重视经济效益,商业广告的播出频率非常高。公益性宣传内容很少,甚至是空白。这种情况必须彻底改变,要在各级各类媒体里,注入更多的公德宣传,为优良社会氛围的构建贡献力量。

(二)先进的学校环境

大学生接受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在校园内,我们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其一,依靠两项基础课,做好政治教育。两项基础课指的是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与思想课。这两项科目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渠道,文明与公德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把两项基础课放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位置。在思想政治课里,应当加入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注意我国传统文化下的美德教育。以此作为核心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持续教育,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目标。还有,教师要彻底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应当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同时应当注意防止刻板说教。在传授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当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来,实行开放型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点的引导下达到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的标准。其二,要强调校园整体的文明环境建设,文明的校园环境是无形的,而又时时处处存在于学生周围。其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文化传统、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等。这种无形的存在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品德受到良性影响。注意强调校园整体的文明环境建设,包括校园文化与教师素养两方面内容。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强调,校园文化实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隐性课程,它同教师素养一样,能够丰富与活跃学生生活,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与交流感的必然生成。学校要充分将校园网络、广播电台、宣传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建立文化艺术平台、征文比赛、读书比赛等。对先进理论进行生动的宣传,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素质培养进行同步发展提高。第三,要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意识。柏拉图曾经说过,道德和其他技术的共同点是,是在应用中拥有的,不是在拥有后应用的。认知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知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的文明与社会公德的程度不是看掌握了多少文明与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而是要看他在实际上能否践行文明与社会公德的内容。我国的教育一向传授道德知识,可是却轻视情感意志与情感道德的训练,我们一方面应当解决知识的掌握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解决掌握知识的实践问题,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在进行道德规范的理论化讲述时,应当由学生完成实践操作部分的演练与真实体验。其中影响较大的实践活动有: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区义务劳动等。

(三)基础性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生活的发源。大学生家庭对于个体的文明与社会公德发展具有基础性影响。首先需要注意扭转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9]。一般的家庭中,父母都很重视子女学习成熟的好坏,对于不符合文明与社会公德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撒谎等,家长觉得无关紧要而往往置若罔闻。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里出现的公德意识欠缺的问题,没有科学的指引与教育,必然会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感缺失。父母应该意识到文明、社会公德的作用同知识的作用同样重要。彻底转变对子女违背社会公德行为的听之任之的态度,及时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纠正。还有,家长应当树立榜样,让大学生可以在家庭中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到子女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通过子女行为的管理与评价,能够使之形成正确的观念与习惯。作为家长来说,需要注意自我道德的修养,给子女树立正确的公德榜样,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子女的巨大影响作用。

(四)日益重要的网络教育

互联网的兴起与迅速全球化,让社会整体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截止到2011年6月,我国的网络信息管理中心的第27次互联网发展变化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25亿人[10]。这其中大学生群体所占的比重非常突出,也最为活跃,他们是互联网用户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在受测的20种网络应用类型中,除网络炒股一项外,其他的项目,大学生的应用率都远较普及率为高。充裕的时间、好动的状态、好奇的心理、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性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大学生热爱网络的重要动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速度的提高、校园互联网条件的优化,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变得普遍化。学习、娱乐、交往等都离不开网络的干预。网络对于大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可是网络的负面作用也与它的进步意义一同显现出来,对于文明程度后退与社会公德滑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普遍应用网络的现实情况,让我们不得不正视,我们不能将其与现实生活区分开来而采取双向的教育标准,而是要让其成为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的新平台、新方法。可以综合应用QQ群、论坛、电子邮件等交流具,引导学生自觉建立优良的、与社会公德相符的网络文化,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网络管理、网络研究,在认知和实践两个角度规范其行为,提升网络道德,让网络文化和现实教育全面兼容,共同保障并提高教育成果。

总结:

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面向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来源。很多人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政治、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与社会公德教育必然会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大学生文明与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公德的优劣,也关系到国家未来命运的成败。所以在新时期怎样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文明与公德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这项重要课题,都和社会总体道德构建一样,属于长期而艰巨的教育任务,难以一蹴而就。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说,前面提到的分析研究内容还很片面笼统,有许多问题尚需做更进一步地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文明与公德意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实现长期有效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香云.关于我国公德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7(07)

[2]乔建中,吴蓉.中学生公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动机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2003(02)

[3]杨妍.中国传统公私观与公共领域的缺失[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

[4]纪方.浅谈青少年公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2)

[5]陈永森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民公德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2(04)

[6]李全彩,赵入坤.高校公德教育的教、学、做[J].煤炭高等教育,2009(01)

[7]杨雪琴.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路径选择[J].江南论坛,2009(01)

[8]秦洪雷,仲铭锦,刘海涛.我国大学公德教育问题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0(02)

[9]曾春霞.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10]邢军.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J].语文学刊,2009(21)

上一篇:学生劳动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医生个人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