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9 19:08:33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

引言

我国自造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从1970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装备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在大同矿务局试验起,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萌芽。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程,采煤机已由液压牵引向电牵引发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上,又开展了采运支机械微机监控、故障诊断的研究和支架电液微机技术应用的研究,并研发了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均有重大突破,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大型固定设备的后备保护等方面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与国外的先进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并且煤炭工业相对机械、电子、航天、轻纺、化工、铁道、冶金等行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开发水平、应用范围、投资规模、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践

1.1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煤炭部组织了对国外煤矿监控技术进行大规模的考察和引进工作,此举大大促进了国内监控技术的发展。先后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在部分煤矿中应用;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研制出KJ2,KJ4等系统并通过了鉴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测控分站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网络连接功能;系统软件采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12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现有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及配套传感器等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的KJ9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的KJF2000和北京瑞赛公司的KJ4,KJ2000等系统无论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1.2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矿井提升机是一种实现机电一体化较好的矿山大型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个整体,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全数字提升机高度可靠,具有可重复性故障寻址、完整的诊断设施和自诊断功能,以及简单而快速的通信功能;它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电气安装;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零备件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启动、软件控制和改变瞬间加速度。

在我国“九五”计划期间,国产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各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的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我国还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2000年11月,该系统在焦作古汉山矿投入运行,情况良好。提升机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其安全保护系统更为完善。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台计算机装置,每台都有自己独立的测量、传感装置和数据处理系统。这两台计算机同步工作,互相检测,互为备用,对提升行程实现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容器位置相结合的方式,对两者进行比较、校正,实现行程自动控制。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对安全回路、制动回路、电源和驱动回路进行实时检测,实现故障记忆,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提升机安全性能。

1.3井下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在我国“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成功的研制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目前我国已经自行生产制造了多个品种和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

二、结束语

随着煤矿生产不断向深部水平发展,对控制水平和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又加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如网络、光纤、人工智能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已渗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中,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越来越强,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采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的煤矿,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一个煤矿企业循环促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1):88.

[2]文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应用与展望[J].机械.2003.30(1):62~64.

[3]王洪波.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6):174.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AP1000;合同管理;合同模式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采用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AP1000建造,是国务院于2004年7月21日批准实施的首个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也是中美两国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一期建设两台125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其中一号机组为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通过三门核电依托项目的建设,中国将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建立健全核电技术标准体系,形成自主开发和建设中国品牌三代技术核电站的能力,使民族核电技术水平尽快达到世界核电先进水平。

根据我国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核电工程即将迎来批量化建设高潮。在国家明确要求通过引进全套第三代核电技术来统一我国今后核电机型的前提下,我国首台AP1000机组的建设过程显得更为瞩目。由于国际上尚无该机型建设完成的先例,首台AP1000机组建设的示范性作用尤为重要。其建设的成功经验,将对我国未来核电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如何从该机组的建设中获取对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更深入了解,并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如何借鉴该机组的建设管理经验,进而探索后续机组建设的运作模式,对促进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的合同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比于我国已建成的四家核电站的建设模式,探讨其现有合同管理模式的特点,并提出对后续机组建设管理的建议。

2.合同关系

由于AP1000技术属于目前尚无建设经验的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具有不同于第二代核电机组的全新设计理念,同时AP1000项目亦是我国首个从美国引进的完全采用美国规范建造的项目,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了中国AP1000项目在合同模式、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核电项目的特点。通过对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合同管理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合同模式和项目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并对后续AP1000项目的计划与实施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核心合同包括:NI合同(NI设计和供货)、燃料组件采购合同、核岛施工总承包合同、设计合同(包括总体设计合同、CI设计合同、BOP设计)、供货合同(CI主设备供货、其他供货)、常规岛及BOP施工总承包合同等。其合同关系见图1所示:

虚线表示协调关系

实线表示合同关系

图1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合同关系图

3.合同模式探究

核电工程合同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国外工程总承包或者主体EPC总承包、国内工程总承包或主体EPC总承包、少合同分岛(即工程设计总包与按岛供货相结合)、多合同散件(工程设计总包与散件采购相结合)等。【1】

我国核电自主化和国产化的趋势是以国内核电建设总承包商为基础上发展具有完整核电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企业,但是目前采用国内工程总承包或者主体EPC总承包尚不具备条件,因此,国内工程总承包或者主体EPC总承包的模式较少采用,相反,少合同分岛承包模式和多合同散件采购模式是较为普遍的选择。

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具备参考意义的核电站有4座,即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和田湾。这4座核电站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其中,秦山二期采用多合同散件采购,由设计院负责工程设计、工程服务支持,业主负责工程管理工作(其中E、P分离,散件采购,施工总包);岭澳核电站采用少合同分岛方式(EP结合,核岛、常规岛按岛供应,分别由两个国家承包供货,业主直管施工主包);秦山三期采用交钥匙总承包模式(总包与分包之间分岛少合同,EPC密切结合,业主通过返包介入常规岛建造);田湾采用主体总承包加多合同方式(总包与多合同相结合)。【2】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主要的合同关系和管理关系有:

业主实施总体项目管理,对核岛总承包商以及常规岛和BOP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并对全厂的工程施工提供支持

核岛工程总包商负责核岛非A1类设备采购、核岛现场建造,同时负责对西屋联合体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

常规岛和BOP拆分为设计、主设备、现场建造等,其余设备和服务打包采购

核岛设计和A1类设备供货(NI合同)

燃料采购合同

电厂总体设计服务合同

通过对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的建造模式分析和整理,按照设计E、采购P、施工C进行划分,可得出下列内容:

设计E,分为核岛设计、常规岛设计、BOP设计和总体设计,其中: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负责电厂总体设计、全厂设计接口管理(中方);西屋联合体负责NI设计(外方);三菱和华东院负责CI设计(外方+中方);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和华东院负责BOP设计(中方)。

采购P,主要包括:WEC负责提供A1类设备(中方);核岛总承包商负责非A1类设备供货(中方);哈动-三菱联合体负责CI主设备供应;业主负责CI/BOP其他设备采购。

现场建造C,主要包括:核岛总承包商负责NI现场建造(含全厂的负挖);常规岛建安总承包商负责常规岛建安施工;其他建造商由业主采购和管理。

如上图1所示,中国首个AP1000核电项目的合同模式偏重于少合同分岛采购,它与前述已建成的四个核电项目的区别见下表1。

表1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与已建核电项目建造模式对比表

秦山二期 岭澳核电站 秦山三期 田湾核电站 三门核电站

合同方式 多合同散件 少合同分岛 交钥匙总承包 主体总承包+多合同 少合同分岛

项目管理总牵头方 业主 业主 总包商 业主 业主

设计 设计院 业主+分岛承包商+设计院 总包商+BOP分包商 总包商+中方设计院 外方设计+中方设计院

采购 业主 分岛承包商+业主 总包商+BOP分包商 总包商+业主 外方设计院+核岛总包商+业主

土建 主包商+建筑公司 建筑公司 建筑公司 建筑公司 建安承包商

安装 主包商+安装公司 安装公司 安装公司 安装公司 建安承包商

调试 业主 业主 业主+总包商 总包商 业主

QA/QS 业主 业主+分包商 业主+总包商+分包商 业主+总包商 业主+总包商+分包商

优点 降低总造价,较多获得技术转让,利于推荐设计自主化与设备国产化 EP结合降低业主管理负担与风险;国际招标利于降低合同造价 业主合同管理最简单,业主直接承担的项目管理责任最小 利于维护业主管理自,降低业主承担的技术与管理风险 业主自行全面负责项目管理,有效落实项目责任降低项目风险,有利于三代核电首次建设的成功实施

缺点 各类接口众多,管理协调难度大,业主项目管理负担与责任过大,业主能力有限导致工程风险较大 外商主包使业主自降低,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国产化受外商制约较多 外商总包不利于自主化;外商在技术转让方面有限,业主参与程度低,发言权小 承建单位多,国内外接口复杂,协调难度大 业主管理接口多,协调难度大,业主管理负担大。

无论采用多合同散件模式采购还是分岛少合同模式采购,核电项目的业主责任制要求业主在作为项目管理总牵头方的位置始终不动摇,业主在整个工程的建造过程中的管理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秦山三期工程采用交钥匙总承包模式,与其他几个核电项目的合同方式存在截然不同,仅作参考,无比较意义。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中,业主将工程划分为核岛、常规岛及BOP两部分,其设计包括NI设计、CI设计、BOP设计以及总体设计,采购包括A1类设备、非A1类设备、CI主设备以及其他设备散件采购,建造包括核岛建造、常规岛建造及其他建造,从前述分类标准上来看,其偏重于分岛少合同模式。相比于上述四种合同模式,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合同模式显得更为错综复杂,核岛部分的设计与采购,可理解为结合,然而又同时存在着核岛总承包商负责核岛部分设备采购(非A1类)和施工相结合的情况。常规岛的设计和主设备采购,分别为两个合同,然而由于其中三菱在其中的特殊角色而显得不绝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交叉。

4.合同模式评价

通过表1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合同模式介于多合同散件和少合同分岛模式之间,且较为偏重于后者,这与当时的前提条件分不开。通常情况下,业主选择采用何种建造合同模式,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核电规划、国产化要求、中外合作机制、融资渠道、核电技术路线、业主自我参与管理的设想、国内承包商的能力。由于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属于全球首个AP1000项目,既无建成经验可用,亦无具备设计能力、供货能力、建造经验的国内设计院、生产厂家和施工企业,实行EPC总承包合同模式几无可能。此外,在对AP1000核电技术和管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采用分岛采购,不利于业主对整体工程管理的把握,也不利于自主化和国产化水平提高的实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中外联营体方式进行分岛承包,能够使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例如在常规岛的设计合同中,华东院和三菱组成联合体,常规岛主设备供货合同中,哈动和三菱组成联合体。

目前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正在建造高峰期,其建造/合同模式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也日益显露出来,业主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来参与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接口众多,协调难度大。另外,前述的联合体的实际操作效果并未能按照预想目标实现,本属于一个合同在联合体内部得以消除的工作界面和接口,也出现由业主进行协调的局面。联合体中中方单位对外方单位的管理缺乏效率。

三门核电二期工程也已开展工作,其合同模式已确定为以全范围EPC总承包为要求,包括核岛、常规岛、BOP及相应的管廊等,业主主要负责大吊车、混凝土、码头的运营服务管理。

5.对后续机组的启示

从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到二期工程,合同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针对AP1000核电项目国内工程总包商力量的壮大和崛起。通过三门核电一期和海阳核电一期的实施,三代核电技术在中国境内逐渐得以运用、转让、学习和吸收,中国的承包商、供货商在其中也积累了施工、设备制造的能力和经验,为在后续开展的AP1000项目,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同时有利推进了依托项目AP1000自主化和国产化的进程。

相信在不久之后,三代核电项目业主在选择建造/合同模式时,会有更灵活更多样的选择。通过技术转让的逐步实现,国内有设计能力的工程公司逐渐具备实现EPC一体化总承包的能力,并在三代核电市场领域展开竞争,在技术力量、采购策略和施工方案等各方面进行优化,有利地降低工程造价,并形成强有竞争力的具备中国品牌效力的能力。

6.结论

对于核电工程合同模式的选择,采用多合同散件、少合同分岛或是EPC总承包,是业主根据项目自身条件和项目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综合作出的具体选择。在目前看来,多种模式的存在均有其必须性和合理性。对于不同的项目发展策略,采取的考虑也不相同,对于买容量、启动国产化、掌握运行技术等较强受制于外方力量的项目(如岭澳、秦山三期等),采用EPC总承包(国外工程总承包或主体EPC总承包)或少合同分岛模式是可行的,这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工程造价高且不易控制。对于推动自主设计、推进国产化进行的项目,可采用多合同散件采购模式,通过商业渠道多方采购来降低造价并提高国产化的机会和水平。

在核电建设自主化、国产化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核电项目管理趋向于小业主方向发展,而合同模式,也逐渐从少合同分岛、多合同散件向EPC总承包趋势靠拢,这同时也符合国家核电事业发展策略的规划和核电集团对核电工程建设模式的设想。随着三代核电技术的深入和普遍,自主化和国产化水平日益提高,国内完整的核工业体系逐渐形成并完善,具备E、P、C能力的承包商逐渐增多,采用EPC总承包(国内工程总承包或主体工程EPC总承包)的方式,对核电业主来说,是最优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长兵,李惠强,程平东,基于少合同分岛与多合同散件采购建造方式的核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核动力工程,2007:105~110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3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 煤矿机械 应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

1.1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有机整合了控制功能、主功能与动力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微电子技术、智能软件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并非集中技术的简单相加。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使信息、计算机、机械、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结合成最佳匹配系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以来,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进步。系统化、智能化、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将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煤矿机械中,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生产,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同时也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生产目标。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由于军事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技术与机械系统的相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研制总体上处于自发水平,然而,当时的电子技术水平的局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产品不能广泛推广,无法深入发展;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一发展阶段中,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制提供了外部技术基础。其中微型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世界各国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寄予了厚望。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一阶段是其第三发展时期。

1.3 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产品

煤矿在我国能源战略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随着煤矿资源的日益紧缺,国家对能源的日益重视,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逐渐应用于煤矿机械中,并在许多煤矿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国产的以计算机控制的供电设备、输送机及掘进机、提升机、电牵引采煤机等已具有自动监控、安全报警、图像监视、信息化管理等一系列先进功能。煤矿机械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为矿山开采生产的高可靠性、高效益、高效率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实践

2.1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作为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其系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较晚。上世纪80年代,通过对国外先进的煤矿监控技术的吸收消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监控系统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自己的国情,自行研制了具有较先进水平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总院常州研究所和重庆分院研制的 95与KJ90系统,其主要特点是提高了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通过长期的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安全监控系统对采煤安全生产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我机国电相一关体的化煤技矿术生在产带项式目输的送重机点中实的施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长距离、大功率的井下带式输送机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制取得了长足进展。当前,我国已自行开发并研制成功了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

2.3 采煤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电牵引采煤机的成功研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上的典型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液压牵引采煤机,电牵引采煤机可以提供更大的牵引力,在采煤机下滑过程中,可以发电制动、节约能源,能在大倾角的煤层中牵引运行,系统整机效率高、磨损小、可靠性好、维修量小 动态特性良好。机械传动结构简单,能量转换过程效率较高。

2.4 提升机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交直流全数字化提升机代表着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高水平。在内装式提升机上,将驱动与滚筒的机械结构合二为一,总体整合了电力电子、机械、自动控制、通信等相关先进技术。采用总线方式的全数字化提升机不仅太大简化了电器安装,也使其达到了高度可靠的效果。此外,硬件相互兼容,并配置简单。其中,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数字化提升机,核心部分由双处理器构成的先进系统,其准确可靠、性能先进。

2.5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他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将液压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液压支架,有效地实现了成组自动移架技术或定压双向移架技术,避免了支架与顶板产生冲击载荷。实现了安全生产。寿命长、维护量小的真空开关,均具备了网络功能,并采用微机保护,能够实现远程遥调、遥控等先进功能。

3、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3.1 煤实矿现机了械煤机矿开电采的高效生产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矿山开采效率,改变了以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作业模式,极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3.2 提高了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

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功应用大幅提高了煤炭产量,降低了矿山开采的生产费用,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相关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3.3 提高了安全的煤矿开采工作环境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煤矿机械本身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做到安全保障。以往传统的煤矿工作环境严重影响了矿工的人身安全,在煤炭提升、采掘、运输中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将采矿工作人员从危险的开采工作中解脱出来,降低了发生危险事故的几率,使矿工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证,防止了职业病与工伤的发生。

4、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主要的采煤国家研制的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设备均朝着信息化、程序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大幅提高了矿山开采的生产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为工作人员降低了危险事故发生率,提供了安全的工作环境。国内的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设备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为了更好地适应综合自动化生产需要,增加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通信功能;研究开发以微机为基础的矿井安全监控及专家系统应用;开发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开采配套设备的核心装置;积极研制具有多种功能的煤矿机器人 。

5、结束语

随着对能源的日益重视与大力支持,煤矿机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得到深入研究,目前光纤、网络、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渗透,使得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日趋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的煤矿机械,将为将来的矿山开采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也将大力推动我国矿山开采的综合能力,为高科技、现代化的煤炭工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念超.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浅析[J].学术探讨,2008.

[2]张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发电厂;总体设计方案;电气自动化系统;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71-01

作者简介:邓德桥(1964-),男,四川泸州人,大学专科,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电设备检修及安装

近年来,随着我国设计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快速提升,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工业作用比较大,且我国电力设备都有了创新和完善,不仅发电量大大提升,且对应的装机容量也快速提升[1]。针对发电厂电机组来说,其实际的应用安全性和节能性不断提升,在节能高效目标的明确下,相关部门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本文主要研究发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应用价值和作用。

1发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介绍

要想设计出良好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方案,必须全面掌握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和核心技术等。一方面,在系统功能特征和构成上,其集成技术是比较多的,不仅包括数据采集方面的技术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还包括微机保护以及控制方面的技术[2]。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一大系统和一大设备构成,一大系统是控制系统,一大设备是硬件设备。随着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率都大大提升。在当期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当中,不仅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包括通讯技术以及制造技术等,该系统主要呈现出分层分布式特点,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监测平台,通信功能比较强[3]。另外还节约了很多电缆,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在电气自动化系统核心技术上,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①是终端监控保护单元,具体来说,系统保护对象有厂用变、测控设备以及相关线路等,可以完成相关数据全面采集工作、系统保护工作以及故障控制工作等[4]。②是通信设计上,针对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来说,主要的通信设计方式有总线网络以及光纤通信。主要在结合双冗余思想和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完成相关配置工作,在出现通信相关问题后,可以实现系统智能化的安全切换,最终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性。③是监控主站设计,要在全面掌握机组容量、严格结合相关运行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加强方案设计。④是协调控制设计,要明确DCS系统和ECS系统的不同之处,进行分别设计,加大逻辑控制力度和相关功能管理力度。

2电气自动化系统功能设计情况研究

针对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来说,其实际的分系统有五个,要对这五大系统设计情况进行分别深入分析和研究。

2.1厂用电监控系统

该系统的运行需要依靠总线技术,对电厂实际用电情况进行监测控制,针对厂用电监控系统来,其对用的主要是分布式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三大结构,第一大结构是站控层,第二大结构是通讯层,第三大结构是间隔层[5]。该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危机保护设备和相关监测设备,且实现了各种监测设备和保护设备的有效结合,应用监控系统加强管理,属于一种新型智能化监控系统。

2.2升压站监控系统

其属于一个子系统,可以对总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还可以加强对电厂发电情况的控制。针对该监控系统来说,必须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多种监控系统的综合运用,加强程序化监控以及相关数据管理。

2.3机组综合监控系统

针对该系统来说,主要可以实现对电厂单台变压器组等的监控,可以从根本上起到保护发电机和电组的效果,另外还可以提升电机和电组的数据测量能力和实际通讯能力[6]。在机组综合监控系统当中,包括一个比较核心的装置,指的是性能相对来说比较高的控制器,针对其对应的保护装置来说,不仅可以对发电机以及电组进行有效保护,还可以对变压器以及启备变等进行有效保护,另外还可以对故障录波仪以及高压线路等进行有效保护。且对于该综合监控系统来说,其应用起来比较简便,实用性比较强,保护能力和安全性都比较强。

2.4设备状态监控系统

该系统也是总系统的核心内容,其和总系统和核心设计内容相同。针对设备状态监控系统来说,可以对发电厂相关设备应用和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获取关于相关设备实际运行的对应数值和变化情况,及时明确设备应用相关问题和风险,加强对设备应用情况的诊断力度,从根本上预测设备可应用寿命,最终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有效的检修方案。针对该监控系统来说,其属于一种分布式结构,不仅包括专业分析系统,还包括在线监测设备,在该系统中融入了专家输入的设备故障诊断算法,且对设备工作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仓库进行了良好创建。通过应用该系统可以大力应用智能化研究技术,提示预测设备运行相关问题,还可以全面技术提取设备运行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最终明确运行异常的设备和装置。通过应用该系统,可以从根本上降低设备故障产生率,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装置和设备维护效率。在该系统当中,存在一个设备在线监控装置,其对应的可监测对象比较多。针对这些监测单元来说,可以在监控装置所在附近安装,利于专业人员后期数据分析。

2.5大系统是核心设备智能化监控系统

首先,针对数字式温度来说,其对应的监控系统不仅包括温度监控仪,还包括当地的专业主机,主要应用的信息传输模式是无线模式,主机之间可以进行组网通信。对应的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设备温度,一旦温度异常就会发出警告。然后,针对电缆来说,其对应的健康系统主要是分布式光纤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电缆负荷的实时监控和环境温度的实时监控。最后,针对发电机来说,主要根据其状态相关参数变化情况进行监控,针对变压器来说,主要依据油色谱监测单元进行监测。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电厂当中,电气自动化系统是比较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包括相关电气系统,还可以高效完成计量、控制等各项工作,最终提升系统良好协调控制效率,准确找到系统相关故障,提升系统运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梁东生.发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3).

[2]陈国华.探究高层建筑电气自动化遇到的问题及其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6).

[3]王晓宇.浅析电气自动化110~35kV变电所设计方案[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4,(3).

[4]梁忠煌.变电站电气自动化设计探析[J].机电信息,2012,(21).

[5]郑悦,么宝鑫.探讨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融合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

[6]冯士涛.浅谈电气自动化在供电系统中的设计[J].机电信息,2013,(6).

[7]徐冬,许帆.烟台宝桥锦宏水泥有限公司新建水泥粉磨生产线的电气自动化设计[J].江苏建材,2013,(4).

[8]王斌.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J].科技展望,2015,(14).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煤矿企业 机电一体化 煤矿开采 应用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煤矿开采中的设备也越来越综合化和自动化,并且其设备技术不断的向着组装及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的加快了煤矿企业的采煤速度和效率,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来重大的贡献。这其中,机电一体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就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情况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就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中机电一体化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从而不断的促进和推动我国煤炭企业的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所谓机电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将电子技术引进机械设备的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动力功能以及控制功能等工作模块上,从而将软件技术、电子化设计同机械装置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一个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综合工作系统。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目前,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即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1)机械本体技术

主要包括精度的提高、质量的减轻、性能的改善等。目前的现代机械采煤产品的制作材料通常以钢铁为主,因此,为了减轻机械本身的质量,就要在改进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新型的非金属复合材料进行制作,从而实现机械产品驱动系统的小型化,提高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从而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减少能量的消耗。

2)信息处理技术

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进步和更新,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对信息处理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因此,要想进一步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就必须要对信息处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提高,例如,提高分时处理时输入输出以及数/模转换设备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设备的处理速度。

3)接口技术

对数据传递进行格式的规格化、标准化能够使得各计算机之间实现通信,而在这一过程中,采用同一规格标准的接口对信息的传递和维修以及设计的简化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人员在系统接口的高速串行以及低成本方面进行重点的研究和开发,从而解决光藕器及光导纤维的标准化、小型化、大容量化,以及信号电缆非接触化等问题。

4)传感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着眼于传感器的在精确度、灵敏度以及可靠性方面的提高,从而更好的对系统的干扰因素进行防御。目前,通常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使用光纤电缆传感器,而外部的信息传感器则主要时开发非接触的检测技术。

5)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主要指的是软件的标准化,具体包括程序固化、程序模块化、程序标准化以及推行软件工程。从而减少了软件研制的成本,提高了系统生产和维修的效率。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即:

1、应用于采煤机当中

在采煤机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开采中的一个典型的应用。如电牵引式的采煤机。与传统的液压牵引比较,这种采煤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即:效率高、重量轻、尺寸小、结构简单;牵引良好;使用寿命长、运行可靠;动态特性好、反应灵敏;并可运用于大倾角的煤层当中。

2、应用于带式输送机当中

煤矿井下的主要原煤输送设备就是带式的输送机。它也是最容易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煤矿设备之一。当前,其CST可控软启动设备主要采用了电、机、液的一体化技术。它能够为平滑起动系统输送大惯性的载荷。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输送机在监控设备方面的功能、寿命、灵敏度和可靠性。

3、应用于提升机当中

在煤矿的开采设备当中,矿井提升机是当前机电自动化、一体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深入的设备。特别是在内装式的提升机和全数字化的交直流提升机上的应用。内装式的提升机主要是将提升机在结构上使得驱动同滚筒结为一体,大大的简化了设备的机械结构,实现了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力电子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而全数字化的提升机则主要是通过总线的方法,提高机械的可靠度,将电器的安装技术和过程进行极大的简化,使得机械设备的硬件能够互相兼容、配置简单。

4、应用于其他方面

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应用于其他的机械设备当中。例如,成组自动移架或者压双向邻架,就是将液压控制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避免了对支架和顶板的冲击所产生的载荷。再如,液压支架也向着电液控制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电液控制设备还能对支架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在煤矿的供电方面推行机电一体化的节能设备,从而使供电系统在质量、功率以及可靠性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结语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软件技术都进行着快速的发展和变化,而机电一体化的核心特色也逐步的向着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性能方向发展跃。因此,在煤矿企业的开采生产中应用和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为我国煤炭企业提高煤矿在采、掘、运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以及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可靠的条件和保障,从而使我国的煤炭企业不断向着结构优化、安全、高效、洁净的方向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念超.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浅析[J].学术探讨,2008(08)

[2]谭得健,徐希康.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在我国煤矿企业的应用[J].工况自动化,2009(15)

[3]宋云夺.光机电一体化业的未来[J].光机电信息,2008(12)

[4]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8(9)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6

1.1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煤炭部组织了对国外煤矿监控技术进行大规模的考察和引进工作,此举大大促进了国内监控技术的发展。先后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在部分煤矿中应用;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研制出KJ2,KJ4等系统并通过了鉴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测控分站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网络连接功能;系统软件采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12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现有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及配套传感器等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的KJ9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的KJF2000和北京瑞赛公司的KJ4,KJ2000等系统无论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1.2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矿井提升机是一种实现机电一体化较好的矿山大型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个整体,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全数字提升机高度可靠,具有可重复性故障寻址、完整的诊断设施和自诊断功能,以及简单而快速的通信功能;它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电气安装;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零备件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启动、软件控制和改变瞬间加速度。

在我国“九五”计划期间,国产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各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的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我国还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2000年11月,该系统在焦作古汉山矿投入运行,情况良好。提升机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其安全保护系统更为完善。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台计算机装置,每台都有自己独立的测量、传感装置和数据处理系统。这两台计算机同步工作,互相检测,互为备用,对提升行程实现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容器位置相结合的方式,对两者进行比较、校正,实现行程自动控制。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对安全回路、制动回路、电源和驱动回路进行实时检测,实现故障记忆,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提升机安全性能。

1.3井下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在我国“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成功的研制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目前我国已经自行生产制造了多个品种和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

2结束语

随着煤矿生产不断向深部水平发展,对控制水平和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又加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如网络、光纤、人工智能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已渗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中,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越来越强,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采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的煤矿,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一个煤矿企业循环促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1):88.

[2]文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应用与展望[J].机械.2003.30(1):62~64.

[3]王洪波.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6):174.

[4]机电一体化实用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技术。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进行阐述。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轨道交通;牵引;发展

1.电力牵引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

牵引动力分为蒸汽、内燃和电力3种。蒸汽牵引热效率低,牵引重量小,环境污染严重,但机车构造简单,造价低,目前在中国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内燃和电力牵引主要特点是功率大,效能高,劳动条件好,但造价高,在中国已有30年发展历史。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分别用了10~15年时间,于60~70年代先后完成了以内燃和电力牵引取代蒸汽牵引的改革。根据自然条件有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各种牵引方式的适宜范围为:电力牵引适宜在运量大、提高铁路能力显著、节约能源和经济效益好的干线及运量较大、坡道长的线路上采用。

1.1电力牵引效率高,是节能型产品

在轨道交通的三种主要运载工具中,蒸汽机车由于煤在锅炉中的不完全燃烧,使得蒸汽机车总效率最好时仅有8%~9%,难以在技术上有突破;内燃机车由于提高柴油机效率在技术上存在难度,其总效率最好水平为40%~45%;电力机车是电能的直接转化,故其总效率一般都在82%~86%。由此可见,采用电力牵引具有明显的节能效应和经济效益。

1.2有利于推动全国电气化

由于电力牵引采用工频25 kV输电制式,可与强大工业电网联网,因而铁路电力牵引输电网的建设会推动沿线农村、边缘地区的电气化建设。

2.国内电力牵引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我国第一条铁路始建于1881年。新中国成立50年来,铁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铁路营业里程从2×104km增长到6.7×104km以上。以1961年我国第一条电力牵引翻越秦岭的山区铁路(宝鸡—凤州,长92 km,最高限速70km/h)通车为起始,电气化铁路从零已发展到1.3×104km。我国已成为继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第八个拥有1×104km以上电气化铁路的国家。1997年启动的提速工程,大区域电力牵引提速达160 km/h, 1998年出现了200km/h运行的广深电气化铁路。“十五”期间将完成2×104km (占总里程25 %)电气化铁路和承担总运量50%的发展目标。

我国电力牵引运载工具———电力机车,自1958年第一台电力机车诞生,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始, 1985年第一台相控电力机车诞生,从而逐步配套形成快速客运(4轴)、客货两用(6轴)、重载货运(8轴)多机型、多用途的系列化第三代电力机车;从第一代、第二代电力机车的单一机型转化为系列化产品,电力机车“从少到多”; 1996年我国第一台微机控制、全悬挂架承式轮对空心轴弹性传动的快速客运电力机车诞生,创造了240km/h中国铁路第一速; 1997年我国第一台交流电传动电力机车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电力机车研制进入高科技领域,实现了从普速到高速和从交直电传动到交流电传动的两个里程碑的跨越,电力机车在技术上“从低到高”。

目前我国电力机车总拥有量达到2693万台, 其中42.29%的1139辆主要外销到亚洲、南美。

3.我国电力牵引轨道交通技术展望

轨道交通的发展要以“速度”来拖动,“高速”是轨道交通现代化的象征,是轨道交通科技的龙头。高速交通是国家交通基础建设的主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轨道交通“高速”技术非电力牵引莫属,而高速电力牵引又要以交流电传动、微机控制、高速转向架、车体气动外形的研究为突破点。

我国轨道交通“高速”可参照目前高速铁路的经验,以200 km/h级为起步,配套完成350km/h级机车、客车、电动车组(动力集中、动力分散型)开发,并取得运营经验,21世纪初完成380 km/h级及以上速度级电动旅客列车组(包括动力集中型与动力分散型)的研制,实现试验速度突破400 km/h新的第一速。按“十年工程”的目标,完成电力机车从交直电传动向交流电传动的转换,实现单轴功率1 200 kW交流电传动动力集中型动力车和单轴功率300 kW动力分散型动力车的模块化设计,并达到产业化水平。

3.1干线轨道交通

特大城市间开始实现客运专线高速化,客运列车最高速度210 km/h以上,建成京沈高速客运通道,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研制成功210~300km/h电动车组,逐步形成以京沈、京沪、京广为主体的高速干线;

主要干线实现提速,形成网络化,干线网络客运列车最高速度达160 km/h,一般线路达120km/h,在主要城市间,客运列车实现500 km左右范围内朝发夕归, 1 500 km左右范围内夕发朝至,2 000 km左右范围内一日到达,形成1×104km覆盖面的快速客运网;

主要繁忙干线的大宗货物运输采用长列和大轴重,实现重载化,积极发展25 t轴重大功率货运机车和低动力作用的4轴25 t轴重大型货车,实现主要干线单机牵引5 000 t;

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采用特种专列,实现快捷化,在三大干线地区建成快捷货物运输网络,使快捷货运列车最高速度达120 km/h,一般货运列车最高速度90 km/h;

运载装备按运输功能配置,实现系列化、型谱化,主要繁忙干线、高速专线、运煤专线、长大坡道和长大隧道线路以及城郊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普遍采用电力牵引,完成单轴功率1 200 kW交流电传动系统的研制,并使之产业化;

安全保障技术装备按网络体系配套,实现系统化,实现对机车车辆与动车组运行品质和状态检测、轨道状态检测、轮轨作用力检测、通讯信号检测、弓网状态检测等装备的综合化;客、货运组织和运营管理采用新技术,实现信息化,完成铁路信息结构体系;

3.2城市轨道交通

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载装备国产化,实现交流电传动技术、车辆轻量化技术、模拟制动技术、减振降噪技术、列车安全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完成包括列车自动防护(ATP)、列车自动监控(ATS)和列车自动驾驶(ATO)子系统在内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技术,高平顺、少维护无缝线路轨道技术,自动售票技术,运营管理信息技术,接触网供电自动控制技术等基础技术装备国产化;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建在百万以上人口主要大城市,预计2012年可建成地铁、轻轨铁路总里程达到400 km左右。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在轨道交通系统具有雄厚实力的各大公司将加入竞争,它们主要在核心技术———电气工程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控制。我国必然要在重视掌握城轨交通车辆机械工程技术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提高电气工程技术国产化率与占有率,以尽早形成具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

电力牵引将在城际高速轨道交通、区域重载轨道交通、城市快捷轨道交通等各个方面推动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现代化。再通过旅客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货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客运业和现代物流业两大支柱产业,最终形成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是21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领域高新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中浩,周翊民.大力发展我国电力牵引动力,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A].走向二十一世纪铁路论文集[C].铁道部科技信息研究所,1995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8

电力系统调动自动化是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关键,对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变电站的自动化,变电站的自动化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对传统的变电站实现二次设备,达到整个变电站的运行能够处于科学统一的协调管理之下,来保证变电站运行的安全稳定与高效,提高运营效益,提供可靠的供电服务。配电网的自动化,传统的配电网只能通过工人手动的操作进行控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科技的促进下具有独立功能的孤岛自动化技术开始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近年来,该项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越发完善,发展成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配电网自动化技术,配电网的自动化通过大量的智能终端和通信技术以及先进的后台软件,在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上具有显著的效果。我国目前的配电网设置情况不同,应当在改造时分期分批进行,逐步实现配电资源的综合利用。

2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要求和特点

2.1参数的收集与处理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现需要以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目标,所以要保证这一目标实现需要在电力系统进行供电服务的初期,组织科学的调查研究,全力收集和严格的检测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各个部件的安全运行参数,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处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2.2科学的进行调控

对电力系统进行调控需要参照电力自动化系统建立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结合可行性分析和电力系统具体的运行状态科学的进行调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调控应当是针对不同的部件和环节进行不同的调控方法,如微观调控、宏观调控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综合调控手段。

2.3总结规律特点,建立全面自动化

在经过科学的调控后,要不断发现和总结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中各个环节、部件的运行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按照高效节能的原则选取最为安全可靠的运行模式来促进电力系统全面自动化的建立,从而指导实践。

2.4优势分析

传统的电力系统的机械化生产模式较为落后,而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成本,节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生产中的环节,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一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提高生产的安全性、稳定性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营的效率,减少了生产生活中的频繁停电和大面积停电,减少了由此造成的生产生活用电中断的不良影响,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有一定的意义。

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3.1主动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主动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在近几年发展的越发成熟,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继承性、共享功能和智能性,该技术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且效果较为显著,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上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提供供电服务建立在科学的调度基础上,而调度所依据的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和以此做出决策,该技术具有传统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利用数据库的触发子系统对电力控制进行全面的监控,使得以此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和相关管理得到支持。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在提高数据存储和输出效率、提高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2现场总线控制技术

现场总线是通过现场的实际测量和现场设备控制之间的数据信息传输为主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技术是利用现场配备的自动化智能仪表、现代化设备和控制中心的设备的连接来实现信息一体化、全方位、规范、科学的通讯与控制。该技术要求现场仪表、设备等的连接和数据通信都要按照科学的规范体系和协议,从而来实现自动化的电力系统的建立。应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建立起来的现场总线系统能够实现现场各生产设备之间、与控制系统之间的多方向、多结点的数字通信,所以现场总线技术能够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实践中。当前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FCS系统,该系统比过去应用的系统在性能上更加优化、稳定、安全和灵活,尤其在发生故障时,该系统能够通过上位机准确定位引起故障的环节,还能够根据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及时有效的策略,使系统最快的恢复正常运营。

4结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使一个具有历史性特点的过程,是与时代的先进技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日益成熟,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近年来的发展速度飞快,在电力行业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高度发达,我们应当不断的引进吸收,按照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发展这一技术,来逐步实现电力系统的全面自动化,为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做出贡献。

上一篇:小学生学期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员考评表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