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6 17:49:19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篇1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有无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着标志之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挫折和失败中,不断振作起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重要原因是敢于公开承认错误,善于及时纠正错误,敢于拿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斗争,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必须要学会开展认真批评与自我批评,把它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有效武器和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了解全面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别人的批评指正以及自我反省是主要的两种手段而自我总结和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古代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而我经过自己总结也找到自己的优缺和不足。只有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在学习上,我一直很认真,不管怎样,学习于我们而言还是首要的,学好了专业知识才能说更好地服务他人,班上的学习氛围很浓,大家比学帮超,既不乏高中的书香氛围也丝毫不减大学应有的丰富多彩,班上竞争激烈,少学也意味着退步,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班级才让我的学习劲头更足,

生活方面,我坚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来自农村的我没有忘记自己的读书机会是来之不易的不会去追求那种奢弥的生活,能够有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我已经很满足了,况且我们没资格拿父母的血汗钱来享受满足自己的虚荣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取一切才是正确的可取的。

在工作方面,于我们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班上事务,学生会工作、党支部等等。我虽然不是班委,但作为党支部中的一员,我也尽力配合着班委的工作。毕竟作为预备党员的我要担起自己的责任。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一样,有为大家服务的义务。

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起来,关键是领导带好头。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亮出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诚心诚意的听取批评意见,广大党员才会消除顾虑,敞开心扉,真心实意地给领导提意见,党员才会以领导干部为榜样,认真查摆自己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敢于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它同志的缺点和错误,于人为善地帮助同志进步,广大党员就会从中受到党性煅练,学到正确方法,使党员之间的批评很好地开展起来。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篇2

关键词: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成效

中图分类号:K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2-0134-05

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运动中,以为代表的中共党人,不仅高度重视开展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且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近些年来,延安时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对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①本文从时代要求、路径选择、取得的成效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及其成效做些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新时期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纪律有所借鉴。

一、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

探索的时代要求1.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在长期的革命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凭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政治优势,在历次危急关头党内健康的力量总能扭转局面,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使党的事业大踏步向前推进,党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等就是我们中共历史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成功范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a党就是在不断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得到发展、巩固,并不断壮大的。从宏观上看,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矫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微观上看,每一个党员都来自社会的特定阶层,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先进政党,组织上的先进性使其不惧怕承认自己会犯错误,并自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纠正和克服它,使自身变得更加坚强和纯洁;同时通过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不断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努力提升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延安时期,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和深刻影响尚未肃清,党内学风不正、党风不正、文风不正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严重制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时代迫切要求党加强自身的思想建

收稿日期:2016-10-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研究”(14BDJ04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共产国际指导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研究”(2014BDJ011)。

作者简介:王哲,男,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常州213001)。

董遂强,男,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常州213001)。

设和组织建设,保持理论上的先进性和组织上的纯洁性,使党能够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转变党的作风的需要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到全民族抗战、挽救民族危亡的战略目标,在理论上阐明了联合一切进步力量团结抗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国后,教条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等错误主张,并不点名地批评的正确路线。他的这种错误指导在党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给党在抗战初期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而要纠正这种右倾错误,就必须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打破对“国际路线”的盲从和迷信,使全党认识到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危害。在1940年12月政治局会议上曾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教条主义在党内的思想基础仍然根深蒂固、一些犯错误的同志不愿深究这段历史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不浓等原因,他的努力没有获得完全成功。总之,在前,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中国革命问题时还不够成熟,时常犯“左”或右的错误。这就需要中共党人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统一党的思想和加强党的团结,彻底转变党的作风,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便使党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全民族抗战的重任。

3.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政治优势的需要

运动初期,虽然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和“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确立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但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方法的运用,还没有常态化的运作机制作保障。从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经验看,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想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政治优势,一是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如果对党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模糊不清,就不会有针对性强的相互批评和成效显著的自我批评;二是要有民主平等的政治生活氛围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否则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正常开展;三是无论批评别人还是作自我批评,都必须辩证地分析问题,因为开展党内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进团结,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客观上必须以探索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为前提。

二、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

探索的路径选择1.推行严格的学习制度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为此,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要求有研究能力的党员干部,都要研究马、恩、列、斯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与当前运动的情况、趋势,并“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②,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这是延安时期党内学习制度在中央高层形成的开始。

1939年3月,中共中央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中央专门设立干部教育部,负责领导全党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活动。全国各地党委、边区各级政府、各群众团体、各类学校、军队机关,都须设立这样的机构,建立这样的学习制度。1940年1月,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明确规定:“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各级组织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地领导与提倡其他干部的学习。建立在职干部平均每日学习两小时的制度,并保持其持久性与经常性。”③同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规定,无论是有相当文化理论水准的老干部还是文化理论水准较低的老干部,无论是有相当文化水准的新干部还是工农出身的新干部,都要按照中央要求完成规定的理论篇目和文化学习任务。

为实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是简单地做一两次形式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解决的,而应当经常地深入地开展触及思想灵魂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随着整风运动的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2年4月公布了开展整风运动必须学习的18个文件,随后又增加到22个。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要求:“高级党的领导机关必须成立学委员会,各部门各单位成立学习分会。”“凡能阅读文件者均吸收参加,分成小组。”“延安规定每日上午为学习时间,各地应依具体情况而定。”④在中央的安排和指导下,全党上下掀起了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和本人思想及工作实际学习中央指定文件的热潮。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做好学习笔记、检查自己的思想、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专题讨论。党中央及各级学习领导小组,要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检查和抽查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总结和推广经验,相互进行交流,纠正偏向和不足,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贯穿学习、认识与交流的始终。

2.加强和完善民主生活制度

如果没有建立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的民主集中制,常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民主集中制度的健全同严格的学习制度的建立一样,成为推动批评和自我批评全面深入开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然而,“以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思维的惯性,很自然地使人认为民主集中制是以‘集中’为主,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在于‘集中’”⑤,这样导致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个人专断等不良作风。实际上,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因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是对多数人民利的尊重,其本质要求是民主的,也只能是民主的。其内含的是充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而这个集中,总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正确地实现。”⑥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共党内一度存在教条地照搬照抄苏俄十月革命经验和盲目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错误做法。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地通过党内民主以及充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为代表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正确路线,党内民主的风气开始逐渐好转。

鉴于党内民主风气不足的现实,到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积极提倡民主作风,并在党内进行有关民主生活方面的教育。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有一节专门讲“党的民主”。他认为,每个党员必须“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没有这些,所谓积极性就是空的。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⑦。

整风运动开始后,党内民主生活和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从中央委员以至每个党部的负责领导者,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一定的党的组织生活,虚心听取党员群众对于自己的批评,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⑧通过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充分体现每个党员平等的民利和提出意见建议的义务,面对面地进行同志式的相互批评和触及思想灵魂的自我批评,以消除学风不正、党风不正、文风不正在自己身上的各种表现,以正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统治时期对自己的影响,以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和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3.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是提高党员思想觉悟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为此,必须坚持党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志,必需顾全大局和出于公心,这就对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自信和党性锤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样,在全党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素质和道德素养就成为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因素。

早在全面发动之前,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演讲中就把“理论和实际分离”“无实事求是之意”等,称作“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⑨1941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全体党员从加强党的组织纪律、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增强党性。该《决定》既是共产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纲领性指文献,也是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举措。随着整风运动全面展开,全党掀起了加强党性锻炼的热潮。一是把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贯穿于党性教育和修养的始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本质要求。而要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忠诚党的事业而为之奋斗的力量,就要对自己的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彻底改造。“为了纠正错误,我们不怕公开指出自己的错误。”⑩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党员的思想和灵魂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净化和洗礼。二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动,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教育全党,促使党性不断加强和提升。党性的提升是党员入党以后持之以恒地继续进行思想改造的过程。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仅是只有工作热情和牺牲精神,理论素养、工作作风、群众观念、学习态度等无不体现出对其党性的要求。延安时期,和中共中央紧紧抓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联系实际这个基础环节,把增强党性建立在科学的工作方法之上。通过普遍深入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运动,提高了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党性锻炼的自觉性,极大地提升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提升了全党的思想觉悟和战斗力,为抗战最终取得胜利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三是把增强党性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勇于批评、善于批评的斗争精神上。正是从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来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抱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党性态度,才能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高度自觉性,才能有勇于批评、善于批评的斗争精神。四是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成为党员干部党性高低的直接表现。延安时期,党实现了在充分民主基础之上的集中统一,制定了严格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和生活纪律,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有机统一,极大地推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进程。

三、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

探索的主要成效第一,使全党彻底认识到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危害,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将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写入中共七大,标志着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善于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实事求是地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全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不仅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和实践基础,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党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依据。

第二,使全党彻底认识到了宗派主义的危害,增强了全党的团结统一和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前,中共党内的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严重影响党的团结和统一。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即只看见局部利益,不注重整体利益和全党的利益,甚至不顾大局,、闹名誉、闹地位等。、王明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整风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使全党认清了宗派主义的严重危害,增强了全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政治意识的增强体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有了明辨是非正误的标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纪律等方面有了高度的自觉,有了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认知,极大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大局意识的增强体现在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局部利益自觉服从全局利益,坚决维护全党团结和党中央的权威。核心意识的增强体现坚决服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看齐意识的增强体现在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向党中央看齐,向思想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正是这“四大意识”的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得以保障,党中央的权威得以保障,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力量,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三,使中国共产党最终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特有的三大优良作风。

把党形成的这三大优良作风称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形成,使我党有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形成,使我党有了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群众路线,为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长期执政提供了牢固的群众基础;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的形成,使我党有了持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为党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基础。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表现,是中国共产党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一切严峻考验、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法宝。

第四,使党充分认识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要性,并将党内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必然要求写进了中共七大,成为党员经常锤炼党性、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行为规范和根本遵循。

七大在总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应该不掩盖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中国共产党应该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经常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来教育自己的党员和干部,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党员的义务和权力部分,要求党员“严格地遵守党纪,积极参加党内的政治生活”“和党内外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进行坚决斗争”“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等。党纲是党组织和党员最高的行为准则,衡量是非正误的唯一标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和工作方法被写入,就意味着全体党员必须遵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规章制度,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照检视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充分发挥模范作用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批评和帮助他人提高思想认识、改正缺点和锤炼党性。从此,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并自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全部工作之中,为党加强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提供了方法保证。

总结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学习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基础,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是关键。正是通过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一系列探索,才使整风运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重大成效。也正因为这样,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孕育而成的独特品质和优良作风被写进七大,并成为党的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和根本遵循。新中国成立后,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探索虽然继续推进,但在“”中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度遭到扭曲。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仍然需要继续探索与l展,以期使全面从严治党战略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并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注释

①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王广根:《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张敏卿:《浅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向俊玲:《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赵耀宏:《延安时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经验》,《理论导刊》2013年第12期;武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张荣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利器》,《前线》2015年第10期;张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党史博采》2016年第4期;唐金培:《共产国际解散前后中共的党风建设及其成效》,《史学月刊》2016年第9期;唐金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后的中共党风建设》,《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等等。②⑦:《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29页。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27―228页。④⑧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91―392、147页。⑤许耀桐:《民主集中制新论》,《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1期。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4页。⑨《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0页。⑩《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11页。《中国共产程汇编(一大――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第43―44、45页。

The CPC′s Exploration of the Normalization &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riticism & Self-criticism during Yan′an Period

Wang ZheDong Suiqiang

Abstract:During Yan′an period, the Party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 in the norm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by enforcing strict system of learning, by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inner-party democratic life, and by intensifying education in the party spirit. Thus the Party established Marxist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formed the strong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Mao Zedong as the core leader, and formed the Three Important Excellent Work Styles of being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keeping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and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Key words:Yan′an period;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exploration of norm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effects

中州W刊2017年第2期《子虚》《上林》赋的分篇及其学术意义2017年2月中 州 学 刊Feb.,2017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篇3

古来就讲,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在作风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党必须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同时,我们党是一个郑重的党,是一个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的党。因此,我们如果有什么缺点和错误,是不害怕批评、也不拒绝作自我批评的。因此,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通过平时的民主生活会,通过集中性的教育活动等形式,以规定的党员标准为依据,对自身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判,特别是对与党员标准不相符合的问题进行解剖,找出原因,分析危害,进行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促使党员提高认识,增强党性,自觉克服缺点。党员只有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重要的党性原则去坚持,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政治微生物的侵袭,保持政治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纯洁性,保持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成为合格的领导干部。

当然,能否正确地积极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广大党员干部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重视的。以往有些单位之所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成功,既有民主生活会开会质量的问题,也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方法问题。民主生活会是规定的严肃的党内生活制度,但有的地方把它庸俗化。民主生活会成了学习会、交流会、工作经验总结会,甚至开成了聊天会、神仙会。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角度讲,主要是不想涉及实际问题,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回避问题、东拉西扯,或者轻描淡写、浅尝辄止。解决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一是要把民主生活会开得严肃起来。会前要找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民主生活会主题。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大家畅所欲言。会上围绕会议议题,同志们充分发表意见,真正地交流思想,分析问题,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二是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质量。批评,特指批评他人的缺点错误。由此决定,不论是开展批评还是开展自我批评,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和做好的事情。从批评他人来看,要批评他人的缺点错误,需要了解他人有什么缺点错误,这才能使批评有针对性,然而了解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批评他人的缺点错误,必须克服怕得罪人的思想,要无私无畏;批评他人的缺点错误必须比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才能使批评到位,使被批评者心服口服,达到批评的目的。从自我批评来看,除了其具有与批评他人一样的要求之外,更具挑战性的是,自我批评实质就是自己揭自己的短,自己揭自己的伤疤。所以,开会的时候,同志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坚持原则,增强素质,强化党性。

应当看到,当前领导干部队伍作风总体上是好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团结广大党员和群众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在应对重大挑战、完成重大任务的实践中经受住考验,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称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作风上主要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作风飘浮、弄虚作假、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等问题,给党和国家工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要发扬优良作风、克服和改进不良作风,就必须把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切实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进行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一要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针。这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前提。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原则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团结的目的。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此,要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别人的错误进行批评,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以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做好工作的善意,勇敢地进行批评。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重分析造成错误的思想原因以及错误的危害,并努力找出纠正错误的具体措施。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要善于听取批评意见,坚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不可借批评之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更不能借此搞所谓的人身攻击。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这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关键。党内矛盾和斗争,无非是正确的一方同错误的一方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错误的一方才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对象。然而错误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区别。这就要求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实事求是,即有什么错误就批评什么错误,解决什么问题;错误是什么程度,就进行什么程度的批评。既不能无原则地一团和气,掩盖事实,放任错误;也不能没有证据地捏造事实,栽赃陷害;更不能无限上纲,乱扣帽子。总之,把正确的当成错误进行批评,对错误的听之任之不闻不问,把大错当成小错文过饰非,把小错当成大错乱批乱斗,都是违反实事求是精神的,都是不可取的。

三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这是正确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的有效途径。进行批评要以理服人,要采取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规律的办法,才能奏效。正确的方法是民主的方法,说服的方法,循循善诱的方法,即在批评过程中要带着爱意和关怀。帮助有错误的同志,要以人情味和道德品味去感化犯错误的同志。绝不能搞急风暴雨式的无情斗争,也不能得理不饶人,或以权势压人。特别是有些党内同志犯错误,还可能是由于客观上存在具体的困难而不得已为之,这时不仅要注意批评的态度和方法,而且还要主动帮助其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内斗争达到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目的。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篇4

最近,在阅读党的历史书籍时,读到有关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事件时让我感受颇多。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多面“镜子”,我认为走进组织让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到我们的腐朽思想、自身错误,让我们去消除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增强党员的党性锻炼、促进党的团结和同志进步,也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度。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每个党员讲政治的重要表现。

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需要党员同志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才能够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政治局面。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找到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正确方式,决定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优势和先进性。

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广大党员来讲实际是个党性修养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其觉悟和思想境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胸襟坦诚,是衡量每个党员的党性观念、品德修养、人品修养的重要标尺。

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坚持正确的立场。这是原则性的问题。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立场一定要坚定,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也不能捕风捉影,强加于人。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篇5

关键词:党员 批评 自我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作风。1945年,主席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

党的十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拉开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帷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照镜子,主要是以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实践证明,要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没有捷径,只有实实在在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领导班子用好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非常必要。

一、现阶段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状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加强党员和干部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的基本形式,更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武器。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全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丢掉了这个武器,如同战士丢掉枪一样,就会在工作中和思想上打败仗。”

然而,近些年来,在基层党的组织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日益呈现出淡化、弱化之势,导致一度时期一些领导班子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集中表现在:

一是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党内民主制度执行不力,批评与自我批评削弱化。近些年,我们党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党内民主的法规和制度。以为核心,健全和完善了党内组织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和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使党内民主的每一个环节基本上都有章可循。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监督保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党内监督条例在执行中没有完全体现其效力,久而久之制度形同虚设,不可避免地导致党内民主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大为削弱。

二是尺度要求不严,民主生活会准备不足,批评与自我批评形式化。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关键,是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现实中,一些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收效不大,一些单位将民主生活会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或把民主生活会等同于形势报告会、理论学习会、工作总结会等等。有的迫于组织安排,议题不明确,剖析查摆问题的尺度要求不严,存在走过场现象。往往讲集体多,讲个人少;讲自己的多,讲他人的少;讲成绩多,讲问题少,讲经验多,讲教训少,对党员个人问题几乎涉及不到或蜻蜒点水,根本达不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

三是原则性不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批评与自我批评变异化。我们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出发点中饱含更多的是同志间真诚的提醒与爱护。现在批评开展不起来,不是同志之间没有意见,而是同志的真诚在“丧失”。当面一团和气,背后说三道四,表面亲亲热热,内心别别扭扭,公开场合没有意见,背后意见一大堆。过去,如果党员干部的原则性不强,没有斗争精神,不能很好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常常被看做是一大缺点。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夸夸其谈往往被提拔重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常开展,长此以往,基层班子批评与自我批评呈现变异化倾向。批评领导唯唯诺诺,谈到问题避重就轻,尤其对涉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实质性问题避而不谈,背离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初衷,不符合“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思想认识消极,影响了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有的党员领导人员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缺乏主动性,认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揭短、亮丑”,有损班子和个人形象,查摆实质问题怕“脸面挂不住”,而隔靴搔痒,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因此,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上“明哲保身”、“高高挂起”,你好我好大家好,人云亦云走形式。

不良作风浸染,影响了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党内优良作风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一些不良作风和社会风气逐渐浸染了党员领导人员,有的党员领导人员对上级说恭维话,对同级说客套话,对下级说表扬话,说到成绩滔滔不绝,谈到问题含含糊糊,丧失党性原则,使正常的批评成了做秀,这无异于纵容某些人犯错误。

责任心的缺失,影响了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有的党员领导人员好人主义严重,遇到矛盾绕着躲着,发现问题捂着盖着,图个“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甚至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讲违心话,办违心事,推卸责任。

上述现象无论对党风、社会风气,还是对同志,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尤其对党的建设有百害无一利。

三、应对措施

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对党内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思想大扫除、制度大约束和转变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大实践。那么,坚持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作风,不失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方法。

首先,各级领导班子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落实。各级组织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党内民主,接受党内监督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充分运用支委会、党员民主生活会、干群座谈会、专题活动日、个别谈心等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尊重党员的民利,创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让大家能够表达、敢于表达,放下包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忠言逆耳,要“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曲解、误解,要做好引导教育和解释工作。既要给批评者批评的权利,也要给被批评者申辩的权利。不能片面地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只允许一味地批评,不允许申辩。申辩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使批评真正成为实事求是的批评。允许申辩并不破坏良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实事求是的申辩有利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性循环。

其次,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如列宁所说:聪明人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聪明人是不犯重大错误同时又能容易而且迅速地纠正错误的人。为了纠正缺点、改正错误,就必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许有的领导同志害怕批评与自我批评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信,其实不然。邓小平同志曾经说:“各级领导同志,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威信建立在什么地方呢?建立在思想、工作、言论的正确上,建立在民主作风上,建立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上。”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如果不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不能说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如果领导班子不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不能从内在的动力上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各级干部要勇于正视问题,从坚持党性原则的高度出发,拿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一个真实的人、聪明的人、群众信赖的人。

再次,开展批评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只有原则性而无灵活性的原则,是僵化的原则,达不到机动和效果的统一;只有灵活性而无原则性的灵活,就会使灵活性失去灵活,走向形式主义,缺乏严肃性。因此,只要不违背原则的核心内容,在方式和策略上可以灵活多样。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反复强调的:“批评的方法要讲究,分寸要适当。”要把握好批评的时机、分寸和火候,不可过于严责,不要盛气凌人,尤其重要的是尊重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如同一个高明的医生,不仅能治好病人的疾患,还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一样。这就要让被批评的人在“面子上”挂得住、情理上过得去、心理上能承受,真心实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择善而从之。久而久之,养成一种闻过则喜,过而改之的素质,体现出共产党员必备的修养水平,进而在组织中形成一种“既讲团结,又讲原则;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浓厚氛围。

综上所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用好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把正确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对查摆出的问题,要逐项研究,细化解决方案,深化专项治理,严格纪律约束。尤其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决不能有对照检查就是“闯关”的思想,应有常思常省的决心和毅力。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道彩虹连两心”,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群众的信赖度就高,各项政策措施就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工作就能蒸蒸日上。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篇6

最近,在阅读党的历史书籍时,读到有关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事件时让我感受颇多。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着标志。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多面“镜子”,我认为走进组织让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到我们的腐朽思想、自身错误,让我们去消除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增强党员的党性锻炼、促进党的团结和同志进步,也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度。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每个党员讲政治的重要表现。

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需要党员同志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才能够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政治局面。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找到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正确方式,决定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优势和先进性。

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广大党员来讲实际是个党性修养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其觉悟和思想境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胸襟坦诚,是衡量每个党员的党性观念、品德修养、人品修养的重要标尺。

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坚持正确的立场。这是原则性的问题。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立场一定要坚定,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也不能捕风捉影,强加于人。

其次,树立正确的态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究方式方法,把科学性和严肃性结合起来。自我批评要在学习、提高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自我剖析入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找准和抓住自己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上查找深刻的思想根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工作经验如何丰富,工作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视自己,请别人剖析自己,总结自己,才能避免工作、生活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同时有宽阔的胸怀,要豁达大度,虚心接受意见,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坚持真理是党性观念、觉悟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健康人格的外在表现,是思想道德上的高境界。批评别人要出于公心,坚持一切从工作出发,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敢于说短亮丑,承担责任,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非原则问题不纠缠,着眼于提高认识,共同进步,真正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篇7

近来有关文学理论发展取向的争论,在一定范围内不无道理地聚焦在是要“文学研究”还是要“文化研究”这一非此即彼的选择上,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在我看来,另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这就是文学理论的存在方式本身的转变,即文学理论内部理论方式与批评方式之间的新型关系的生成,这使得我们有必要正视当前理论与批评的互渗关系及批评理论的兴盛。

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分离式发展。文学理论被看做一种普遍性表述方式,更关心从具体上升到普遍,焦点是普遍性。人们常常“把理论理解成在某种概念普遍性系统中,来确立文学阐释和评估”(?眼美?演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与文学理论在概念普遍性系统中展开文学阐释和评价不同,文学批评则被视为一种个别性表述方式,它更关心从普遍理论推演到个别作品,焦点是个别性。前者如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有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及其变化的艺术史理论,后者如法国批评家圣伯夫有关雨果等作家的传记批评。在人们眼里,文学理论更关注普遍性,它指导文学批评;而文学批评则更关注个别性,它正是文学理论在文学现象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这种区分有一定合理处,大体符合欧美20世纪60年代前、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论总体情形。

不过,此后西方和中国文论界都先后出现了各自的新变化,其焦点之一就在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传统关系遭遇断裂而走向重组。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以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影响加深、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崛起并搅动欧美文坛等为鲜明标志,欧洲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美国新批评的主流地位被解构批评所取代,加上阐释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相继兴盛,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指导地位及两者之间的传统界限受到了致命的质疑。这时,与以往把文学理论与批评分别看待不同,越来越多的文论家致力于认同两者的重新结合或渗透。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文学理论的批评化。从文学理论来看,当其传统的普遍性指导权威衰落而具体性受到重视时,重心必然向以具体见长的文学批评偏移,直到演变为以文学批评的形态而寻求新的存在。第二,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从文学批评来看,当其摆脱传统的理论附庸地位、通过具体文本分析而在文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大显身手时,本身已经承担起新的理论先锋角色了,只不过这种理论先锋角色是始终以具体批评面貌出场的。美国当代批评理论家莫瑞·克里格描述说:“作为一种知识形态,而不是仅仅作为我们与文学的情感遭遇的详细描述,文学批评必须理论化。”正是这种理论化的批评使得“理论的作用业已深化和广泛”。批评的理论化的显著后果之一便是,文学研究越来越具有深奥的理论特征:“今天,在文学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的任何地方,都不能避而不谈理论问题了。……如果文学家今天的话语似乎深奥难解,那么,我们愿意这样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所讲的愈来愈敏锐深刻,超越了直接的诗学反应,而接近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产品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美]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第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跨学科化。这一点可能尤其重要。莫瑞·克里格清晰地指出:“此前兴旺发达的文学理论学科……将扩展为更广泛的、现在称为批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并试图涵盖我们过去认为是人文科学和某些社会科学中的许多不同理论文本,也就是我们仿照法国人称之为‘人学’的东西”。同上,第238-239页,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学科语境来看,随着文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互渗变得越来越经常,文学理论与批评之间不仅更为经常地实现跨学科互渗,而且这种跨学科互渗已经成为它们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通常方式;与此同时,它们还与上述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之间形成更广泛的跨学科互渗,并且还反过来成为这些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互渗的富于示范意义的实验场。正是在理论的批评化、批评的理论化和跨学科互渗语境中,批评理论似乎寻找到自身的合适的存在理由和发挥作用的开阔地带。当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间的相互跨越、甚至当文学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相互跨越已经成为几乎司空见惯的事情时,批评理论在欧美的生成和登上主流宝座,显然就是必然的和合理的了。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情形与欧美诚然有不同,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已经和持续不断地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文学研究领域,就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传统关系也解体了,出现了新的理论与批评互渗的批评理论形态。正是伴随着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互渗,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形态诞生——这就是批评理论(criticaltheory)。

批评理论是从大约20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逐渐流行开来的。从事批评理论的学者既不再被称为理论家(theorist)也不再被称为批评家(critic),而是被合称为批评理论家(criticaltheorist)。这个变化突出地表明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互渗为批评理论的新变化。可见,批评理论并不是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之间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当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生历史性变迁时才逐渐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一种新形式。用最简明的话来说,批评理论是一种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探索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文学研究方式。这意味着,批评理论既是一种对于具体文学文本的批评,同时又是一种对于普遍性文学问题的理论建构。

批评理论有哪些特征?由于特征一般是指能显示事物实质或内涵的那些特定的个别标志,批评理论的特征应是指能显示特定批评理论的实质的个别标志。批评理论在当代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下面不妨先看看三家说法。美国当代批评理论家乔纳森·卡勒(JonathanCuller)归纳出当今理论的四种特征: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语。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4.理论是反思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JonathanCuller?Lit-eraryTheory?AVeryShortIntroduc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p.14-15)这里的第一条涉及批评理论的开放性和跨学科性,第二条解释其传统的演绎研究被归纳研究所取代,第三条显示了其反常识性和解构性,第四条体现了其自我反思性或质疑性。

与乔纳森·卡勒主要针对批评理论发言不同,美国电视批评理论家罗伯特·艾伦(RobertAllen)则从当代电视批评的新特点及其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出发,揭示了当代批评区别于传统批评的新特征:“相形之下,传统批评强调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而当代批评注重文本与特殊文本之基础的惯用技法之间的关系。传统批评以艺术家为中心,当代批评注重文化产品制作的环境,即对产品生产及产品传播渠道起作用的外力。传统批评把意义看作一件艺术作品的特性,当代批评将意义看作读者或读者群体参与文本的结果。传统批评的任务在于确立作品意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划分经典杰作的等级体系,当代批评审视已有的文学准则,扩大文学研究的范围,将非文学与关于文本的批评话语包括在内。”罗伯特·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修订版,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9页)这里显示了当代批评理论的四方面特征:注重文本与惯用技法的关系、文化产品的制作与传播环境、观众在文本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对现成文学准则的审视和文学研究范围的拓展。

美国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杰姆逊(一译詹姆逊)所谓“元评论”(metacommentary),正是对于批评理论的特征的一种独特概括。他在《元评论》(1971)一文中宣告,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连贯、确定和普遍有效的文学理论”或批评已经衰落,取而代之,文学“评论”本身现在应该成为“元评论”——“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作为“元评论”,批评理论不是要承担直接的解释任务,而是致力于问题本身所据以存在的种种条件或需要的阐发。这样,批评理论就成为通常意义上的理论的理论,或批评的批评,也就是“元评论”:“每一种评论必须同时也是一种评论之评论”。对于注重历史视角的杰姆逊来说,“元评论”意味着返回到批评的“历史环境”上去:“因此真正的解释使注意力回到历史本身,既回到作品的历史环境,也回到评论家的历史环境。”(詹姆逊:《元评论》,《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转贴于

上面三种观察各有其合理性和特定取向,从不同方面揭示出当代批评理论的新特征。我这里不妨从如下六方面去做一点综合性概括,由此理解批评理论的当代特征:第一,跨学科性。从学科特征看,指批评理论可以跨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而相互渗透。如今的批评理论不仅跨越理论与批评之间的界限,而且经常地与语言、历史、心理、哲学、政治、伦理等其他学科话语紧密缠绕,形成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交响。第二,文本修辞性。从操作方式看,批评理论始终依赖于文学文本的修辞性细读,并由此展开更广泛的理论分析。正是在这种修辞性细读中,批评往往同时把对象和自身都当作批评对象。第三,意义开放性。从问题重心看,批评理论追求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的参与性,由此文本可能开放出丰富而复杂的社会意义来。第四,自反性。从内在属性看,批评理论具有质疑任何常识、陈规乃至批评理论自身的自我反思品格。第五,元评论性。从前提条件看,批评理论总是对于理论自身的历史条件的重新确认,是关于理论的理论。第六,修辞实践性。从社会功能看,批评理论总是通过文本的修辞性细读而关怀社会问题、寻求社会矛盾的解决。这表明,批评理论常常就是一种修辞实践,即是以文本修辞细读方式呈现的社会干预。

由于如此,批评理论同通常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有着一定的区别。如果说,一般地看,通常的文学理论总是指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言说、文学批评总是指运用理论对于具体文学现象的评论,那么,如今的批评理论则是指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间的传统鸿沟被填平时的重新反思与自反状态,即是那种始终不离批评并处处从批评出发的理论,更具体地说,是指在对文本修辞的开放性分析中质疑常识、透视社会、反思理论自身的跨学科言说。在这个意义上,时下有关“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的非此即彼争论的发端缘由,在于忽略批评理论的当前存在这个客观事实。作为批评理论,文学理论当然要以文学文本的跨学科分析为基本特色,也就是既以文学文本修辞为中心、同时又体现跨学科视野。既是文本的又是跨学科的,这里就不存在简单的“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非此即彼争论,而是尊重如下现状:文学文本研究可以体现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视野,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视野需要坚持文学文本的中心地位。

如果说批评理论的存在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那么,中国当前文学理论应当如何前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了解当前西方批评理论的大体模式状况及其对我们的可能的启示。尽管批评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美)和90年代以来(中国)才逐渐生成的,而相对成熟的批评理论更是在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才逐渐显出其大致轮廓的,但这不应妨碍我们以批评理论为视角去对批评理论模式作一番回头审视。批评理论模式,是指特定的批评理论所呈现的独特的概念与普遍性系统及其组合方式。简要地回顾,它在西方的发展中呈现出几类主要模式。(1)词语批评,指20世纪20-50年代英美“新批评”所代表的注重词语分析的批评模式,其主要代表是英美大学的一批学者或学院批评家。它认为文学不是对社会的再现或情感的表现的产物而是词语的构造;不是作家或社会状况而是作品本体是批评的对象;致力于分析作品词语中的富有意义的特殊状况,如“朦胧”、“张力”、“反讽”、“悖论”等;采用文本“细读”法,即异常精细地阅读和分析具体文本词语。(2)结构批评,指20世纪50-70年代盛行于欧洲的结构语言学批评模式,其主要代表为一批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批评家。这种批评模式认为文学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系统的产物;成为其关注目标的不是具体文学作品而是支配它的深层逻辑程序;致力于建立制约作品意义系统的语言学模型,如二元对立、符号矩阵等;有意忽略文本的社会再现、情感表现或词语因素而专注于更大的深层结构的发掘。(3)心理分析批评,指20世纪前期盛行于欧洲的由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批评。这种批评模式认为文学是作家的被压抑的无意识的升华的产物;文本语言的隐意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批评的焦点是建立显意与隐意之间的总的语法结构——“化装”,其具体语法规则包括凝缩、置换、视觉形象、二度润饰;批评的方式为像“释梦”那样阐释文本,主要是作家或人物的无意识结构。(4)解构批评,指20世纪60-80年代先后兴盛于法国和美国的以“解构”为特色的批评方式,主要代表有德里达、后期巴尔特、克里斯蒂娃,美国“耶鲁学派”。这种解构批评模式的特点有:文学不再是意义自足的有机整体而是充满差异的零散结构,文本也不再由作家主宰而是已经变成“孤儿”;文本的缝隙或边缘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批评的焦点在于透过文本缝隙或边缘而发现制约意义的形而上思维的虚幻性;批评的方式为解构性细读,这种阅读具有“新批评”那种细读精神、但却让其服务于揭露文本的零散性和虚幻性,从而带有修辞性特征。(5)意识形态批评,指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欧美流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杜塞、英国的伊格尔顿和美国的杰姆逊等。这种批评模式的主要特色有:文学不再是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特定语言结构而作出的想象性再现或“挖空”;文本语言及其意识形态蕴涵成为批评的主要对象;批评的焦点在于借助语言学模型而重构意识形态及更深邃而微妙的历史;批评的方式为文本细读与意识形态阐释的结合。(6)“文化研究”批评,指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文学批评模式,它是英国60年代后期兴起的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在北美、澳洲及世界上其他地区进一步扩展的结果。这种批评模式的特点有:文学被视为更大的文化实践的一部分;文学的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亚文化等边缘文化类型成为批评关注的主要对象;批评的焦点在于文本中的异质文化冲突;对文本的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文化分析成为主要的批评方式。当然还可以举出一些,但上述模式已能大致显示现有批评理论模式的总体轮廓了。它们诚然可以代表当今世界文学理论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理论就只能一味跟着这种主流节拍走。我认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感兴”(体验)传统与“修辞”传统的现代融汇大可以翻转出一种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我把它成为兴辞诗学。

兴辞诗学是对古典感兴批评与修辞论传统加以现代融汇的产物。古典兴辞批评属于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批评理论模式,是以富于感兴的阅读与评论去尽可能还原文本感兴的批评方式。从孔子的“兴于诗”到叶燮的“兴起”,兴辞批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形成了自身的模式。第一,从批评的宇宙观基础看,感兴批评表现了一种万事万物相异而又相类的宇宙观,力求揭示文学世界以及现实世界共同存在的兴发感动关系。第二,从批评的重心或焦点看,感兴批评主要谈论文学所展现的个体生活体验即“感兴”。第三,从批评的思维方式看,感兴批评崇尚与感兴相近的瞬间感悟或直觉,强调以感兴批评去还原文学感兴,而轻视或反对推理式批评。第四,从批评的表述文体看,感兴批评多采用富于文采的点评体甚至诗体,而不愿意推演出逻辑严密的学术论著体。孔子评《诗经》只留下“片言只语”,刘勰以韵文形式写成文论巨制《文心雕龙》,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传统,金圣叹、毛宗岗和张竹坡等对白话长篇小说的批评仅仅“点到即止”,等等。这种古典感兴批评理论模式的关键点,在于从文学文本中寻求感兴的呈现状况。这里所寻求的感兴,并不是简单的个人生存体验,而是在个人生存体验中蕴藉的对于社会生活状况的活的体验。

今天中国所处世界状况已大不同于古典中国与世界状况,古典兴辞批评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但这不应妨碍我们从今天的生存需要及其与古典传统的相连处出发去加以重新激活。在当今批评理论语境中重新发掘古典兴辞传统的魅力,从中翻转出现代兴辞诗学,正可以视为当今一种可行的文学理论框架。今人叶嘉莹明确认识到,应把古典诗论中注重“自然感发”的“兴”概念提取出来作为现代批评的重要概念。“西方诗论中的批评术语甚多,如明喻、隐喻、转喻、象征、拟人、举隅、喻托、外应物象等,名目极繁,其所代表的情意与形象之关系也有多种不同之样式。只不过仔细推究起来,这些术语所表示的却同是属于以思索安排为主的‘比’的方式,而并没有一个是属于自然感发的中国之所谓‘兴’的方式。……对于所谓‘兴’的自然感发之作用的重视,实在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一项极值得注意的特色。”(叶嘉莹:《比兴之说与诗可以兴》,《光明日报》,1987年9月22日)她的主张富于见地,值得重视。兴辞诗学是感兴修辞诗学的简称,是由注重个体体验的感兴论与突出特定语境中的语言效果的修辞论两者融汇起来的文论框架。这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阐释文本语言并由此显示其感兴蕴藉的文论方式。文本就是指作者创造的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构成品,而语境则是包含几重含义——首先指特定文本中的上下文、其次指这一文本所生成于其中的特定时段的更大而丰富的文化文本,最后是指最终影响这种文本意义生成的与生产方式相关的最基本的历史情境。兴辞诗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致力于文本体验、文本修辞论分析与文化语境阐释汇通的路径。这就是,首先阅读文学文本,唤起直接的个体感兴;其次作具体的文本修辞细读,揭示文本语言的个别或独特特色,以便为文本意义及意蕴阐释提供语言基础;再次根据对文本的感兴及语言的独特性的分析,建构起与之相关的更为广泛的文化语境阐释模式;最后把上述文本感兴与语言特色带入具体的语境中加以阐释,发现文本的深层无意识意蕴。兴辞诗学具有批评理论品格,即它本身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与批评脱离的普遍有效的理论,而总是以具体批评方式呈现的理论形态。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篇8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严明党的纪律、增强党的团结的有效手段,是永葆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重大意义,努力提高广大党员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之所以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处处体现出先进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能否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如果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宗旨意识淡化,任凭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我们党就会失去先进性,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发生动摇,甚至有丧失的危险。积极开展党内批评,就是要纠正和克服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相符合的行为和做法,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严明党的纪律、增强党的团结的有效手段。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千多万党员的大党,肩负着带领全国13亿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为了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全党同志必须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自由主义泛滥,置党的纪律于不顾,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但不抵制,甚至还带头参与其中,做一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违背了党的宗旨,破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积极开展党内批评,对党员干部严格地进行教育管理,就是要坚决地同党内各种不良行为作斗争,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使广大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积极开展党内批评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搞好自身建设的经验总结。总结我们党85年的建设经验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党内批评开展得好,什么时候党内生活就正常,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强;什么时候党内批评开展得不好,什么时候党内生活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从现实情况来看,党的自身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之所以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没有认真地对待党内批评,对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总是“怕”字当头,批评上级怕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失人缘,自我批评怕丢面子,就是不怕丢党性、丢原则。积极开展党内批评,就是要使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积极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发扬长处,克服不足,使广大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当前开展党内批评难的表现及其根源

当前,开展党内批评难突出地表现为“三不”:

一是不愿批评。主要表现为一是说的多,做的少。有些人平时口口声声说党内批评开展得不够、开展党内批评多么重要,但遇到实际问题时,“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会上不吭声,遇事不表态,对发现的问题不但不批评、不劝阻,甚至有时还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二是抓小放大,避重就轻。批评时“讲小不讲大,讲虚不讲实,讲远不讲近”,该提醒的没提醒,该批评的没批评,只考虑到讲情面、讲关系,但却丢了原则、丢了党性。三是把批评变成表扬。有些人客气话开头,“高帽子”戴起,希望话结尾,把“批评会”变成了“摆功会”、“表扬会”。

二是不敢批评。具体表现为“四怕”:一怕得罪领导。有些人怕批评领导、发表与领导不同的意见会得罪领导,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明知领导有问题但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二怕伤了同事间的和气。由于批评同事怕伤了和气,使自己受到孤立,所以“你好我好大家好”,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但不提醒、不批评,甚至还找借口替对方开脱。三怕丢选票。有些领导怕批评下级伤了感情、失去人心,在换届选举、民主评议和推荐干部时招来非议、失去选票,因而对待下级往往过分宽容,一定要批评时也只是轻描淡写、不着要领。四怕影响自己的威望。有些人怕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降低自己的威信,因而不敢把自己存在的问题摆在桌面上。

三是不会批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知道批评什么。有些党员看问题往往只局限于表面。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所以开会时即使想提意见也不知道说什么,泛泛而谈、空对空。二是不懂批评的方法和艺术。正确的批评方法和批评艺术是取得良好批评效果的重要前提。有些人不懂得这一道理,批评时语气生硬,态度粗暴,想到哪讲到哪,甚至进行讽刺、挖苦,恶语伤人。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批评方法,批评不仅达不到纠正错误、团结同志的目的,甚至有时还会导致对方产生抵触情绪。

造成目前党内批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

第一,消极地接受“左”的历史教训,使一些人“谈虎色变”。在开展党内批评方面我们党在历史上“左”的错误,特别是“”,给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长期以来,一些人不能正确接受这种历史教训,放弃正常的党内。批评。

第二,批评者自身不过硬,不敢批评。有些党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由于自身不过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批评别人底气不足,不敢批评。

第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听不得批评意见。有些党员干部作风严重,喜欢别人吹捧,听不得不同意见,对批评者总是百般刁难,甚至打击报复。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由于自身的政治素养不高,对下属的看法不是以德才取人,而是以是否听话、顺从为标准,把爱提意见、坚持原则的同志看作是“刺头”,把本来是正常的党内争论和党内批评,看成是不支持领导工作、给自己脸上抹黑,因而总是想方设法压制批评,不许别人说话,致使一些坚持原则的同志只得放弃批评、放弃原则。

第四,对批评者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明确规定,党员有权利对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提出批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也要求保护党员开展批评,但是在目前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些好的法规制度还缺乏配套性保护措施,结果往往出现批评者吃亏等不正常现象,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些人放弃原则、少说为佳。

第五,党员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党员干部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现在全国7千万党员中,60%以上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其中有一部分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但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和平年代入党的年轻党员,他们有着和老一辈完全不同的成长背景,其中有些人缺乏严格的党性锻炼,对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展党内批评的方式方法不熟悉、不了解。这也是造成目前党内批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的现状,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提高党内批评的质量,首先必须在党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批评氛围,领导干部要带头,建立和完善党员权利保障制度,掌握科学的批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良好氛围。‘要认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严守党的纪律等方面的著作和论述。同时,要结合新时期开展党内批评的实际,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开展讨论,了解目前在开展党内批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人们对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冲破好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束缚,抱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增强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二,领导干部要带头。领导干部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开展党内批评领导干部能不能带头,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良好风气的形成。因此,领导干部带头是积极开展党内批评的关键,是使党内批评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前提。开展党内批评,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敢于同各种不良行为作斗争,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做到讲党性不讲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讲真理不讲面子。另一方面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建立和完善党员权利保障制度,消除批评者的后顾之忧。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坚持原则、有正义感的同志,由于提意见受到打击报复后得不到保护,所以就使一些人不敢批评,这是造成目前党内批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透明度高、可操作性强的党员权力保障制度,鼓励人们讲实话、讲真话,切实保障广大党员能够正确行使赋予的各项权力。对于假公济私、打击报复的,一定要及时查处、严惩不贷,决不姑息养奸,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党内民主氛围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深入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开展党内批评是一件原则性、纪律性都很强的事情,批评的依据不能靠道听途说,更不能凭主观猜测和臆断。因此,开展批评前,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把“批评什么”的问题找准,要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对照,批评者自己首先要搞清楚错在哪里,这样的批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既能纠正错误、又能团结同志的目的。

第五,要掌握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艺术。一是要端正批评的出发点。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对方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所以一定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为指导,做到诚心诚意批评人、实心实意帮助人。二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批评的内容要有根有据,不能捕风捉影,说话时要语气温和,不能以权压人、以势压人,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三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批评时要抓住违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不要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更不要求全责备、吹毛求疵。

上一篇:综合测评学生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自我鉴定及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