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0 12:13:46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篇1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不仅要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对思想品德课丧失兴趣,难以达到思想教育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应本着“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努力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生成新知,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泉。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灵活多样。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小品表演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案例讲解创设情境;通过诗歌朗诵、美文欣赏创设情境;通过游戏创设情境等。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素材,采用适当的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

情境的创设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丰富了课本内容,扩展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接受新知识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使课本知识变得深入浅出,使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从中受到教育,并提升思想认识水平。

二、学生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学生当堂总结收获体会是升华思想认识水平的有效手段。一堂思想品德课上得很生动、热闹,但如果不注重让学生及时进行思考、总结,那么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课下所学知识便马上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每节课上让学生总结收获体会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每一节课都应达到应有的教育功效,每一节课学过之后,都要让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环境、道德水准、个性特征不同,对学生思想触动最深的方面也不同,所以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谈自己的收获。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他们在相互倾听中相互补充,使思想认识也得以提升。每节课上,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总结,不但可以使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增长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要使学生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觉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那就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成长。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党的基本路线”这框内容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和拥护,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改革开放在我县》的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到离学校较近的七方村实地考察。学生深入到农户家中,调查现在农村家庭的生活状况,向农户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调查农民富裕起来的途径。调查结束后,我让每个同学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认识。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使知、信、行统一了起来,从而达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四、建立灵活的评价机制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一个学期结束一张考卷得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高低。要落实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效,必须改革以往的评价方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我采用如下方法评价学生:

1.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每一门学科共有的特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一般说来,学生拥有知识越多,思想认识水平相应越高。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部分,而不能完全抛开考试。

2.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

要在集体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让班上的同学进行互评。大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正义感,让学生进行评价更加客观。学生评价包括与同学的关系如何,上课纪律状况如何,值日是否认真尽责,是否积极为集体着想等具体方面。

3.与班级的德育量化积分相结合

班级的德育量化积分是班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包括迟到、早退、旷课、不交作业、扰乱纪律、顶撞老师等扣分项目,还包括运动会等各类比赛获奖、做好事、拾金不昧等加分项目,是班级管理当中较完整地评价学生的一项制度。要和班主任相结合,把班级的德育量化积分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内容。

4.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教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课下对学生的观察去评价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正确看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等方面,由各位任课老师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

5.与家长评价相结合

青少年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家庭生活占据学生生活的很重要一部分。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当是在学校是一名好学生,在家中是一个好孩子。因此,完整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应和家长相结合。家长评价包括回家能否自觉完成作业、能否做到孝敬父母、能否自觉分担家务劳动、对待客人和邻居是否有礼貌等方面内容。

建立起这样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教师、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能了解学生更多的信息,从而做到客观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思想品德教育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5.075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感情形成的特定环境

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形成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农村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较大变化: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孩子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正常的家庭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家庭教育面临着严重缺失,孩子思想情感的发展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队伍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学校全体教师并不是全部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全体教师在全力以赴地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班主任在抓,鲜少有人问津;第二,没有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功、成长的快乐;第三,学校结合上级部门要求,会开展一些时令性的教育活动,但局限性较大,而且活动多流于形式,还有更广阔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有待开辟。综上所述,有效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体系,便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一)做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必须大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生活教师和红领巾监督岗是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要抓的主要方面,即要想让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新的进展,我们就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并全面激活这三支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久地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1.加强学生的个体管理,建立全面的管理和考评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纪律方面的管理外,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常规管理还应包括发型着装、生活纪律、就餐秩序、生活区卫生等。首先我们要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做好及时的检查反馈和整改;并根据考评制度对逐一项量化,做好表彰奖励与违规处罚,最后,每月一汇总,对违纪严重的进行处理,对优秀学生予以表彰。2.加强班级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使命。班主任要建立包涵班级工作各个方面在内的量化考核制度,包括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床铺整齐、就餐秩序等。考核的目的就是要督促人人做好,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建立的班级一日常规量化考核或班级量化周考核制度,学生如有违反,除扣除个人分数,还要扣除班级分数,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汇总,分数列后的予以处罚,列前的班级予以奖励。3.重视生活区管理,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生活区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区域,首先需从生活教师中选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担任生活部主任,组建生活区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评细则,不断加强培训,提升生活教师的素质,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以红领巾监督岗、学生值班等配合生活教师加强检查,按照考核细则做好考评记录。定期召开班主任、生活部的工作交流会议,及时反馈,将班主任的考核与深入生活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相结合,提高生活区的管理力度,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和结合好区域特色和地域优势,投入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娱乐场馆和课外活动要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书法、绘画、器乐、合唱、舞蹈、棋类、特色跳绳、抖空竹、地书字等兴趣小组有序地开展,以满足学生娱乐、参与、创造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要巩固好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就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1.家长会。家长会能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让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效果。2.“校讯通”。教师利用“校讯通”系统,可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临时通知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学校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得到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自身的素质和教育学生的能力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改革、要创新,就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多元评价体系。1.评价要体现出动态性。可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效结合。形成性评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随时进行,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改进;同时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有助于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2.整个评价过程要科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为辅。3.评价要体现出主体性。评价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这样评价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总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教育工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新体系。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篇3

一、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趣味

浓郁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使学生更自然更快乐地投入其中,而且也会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快速与准确,而箴言名句中又不乏趣味的部分,这些往往都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趣味。比如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尊自强》,这是学生踏入初中生活后初次接触思想品德课。因此,教材在内容上也选取了《我是中学生了》《我们的新集体》《适应学校新生活》这几节“开学季”特征明显的内容,围绕着“校园生活”这个主题。假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入类似所讲:“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春天,一朝最好是清晨。”这类箴言名句,对学生来讲,他们能够在这则简短的箴言名句中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最好的青春年华时代,他们会因此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特别是因为自己的青春年华而倍感自信,这些美好的感觉有助于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又有利于提高课堂趣味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入灵动气息,丰富学科美感

这里的灵动气息指的是给课堂注入一股“美流”,让整个课堂充满艺术性的气息,从而给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增添更多的学科美感。比如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这一句“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原本就是源自于英国的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该课讲的就是要互相帮助且不要强迫别人,在这层意思上,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箴言名句,比如“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诗补逸》”“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这两个都是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会涉及的,而且前者的体裁是诗歌,后者的体裁是史记,这两种都是古代文化中的不同类型,当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这类箴言名句时,实际上所进行的就是跨学科教学,当语文这一学科的灵动气息、艺术美感包裹着思想品德时,连带着思想品德课都会变得更富有美感,而这些都将使得思想品德不再被学生认为是枯燥的,或者是因为其抽象性而给人“飘浮”之感。

三、总结精华要点,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考虑到思想品德所教授的内容都是精神层面的,其抽象性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可能会因此在课堂上更加容易走神、分心,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把学生的思绪拉回来,通常来讲,富有精华要点总结式样的箴言名句都会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三课《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这一课讲秩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法国作家沃夫拿格说过:“在人类中,秩序起着支配作用,这就证明了理性和道理最为强大。”瑞士哲学家阿米尔说过:“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向我们揭示了遵守秩序的重要性。简单来讲,由于箴言警句通常都是智慧的浓缩与精华的结晶,它通常惯于将一大段文字的道理简化为一两句话,当它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犹如给人醍醐灌顶之感。因此,当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或者对教材内容进行小结之时,恰当地引入箴言名句有助于起到总结教材精华要点,凝聚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四、文化精品传承,启发思想精髓

思想品德是一门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进行塑造的学科,从精神层面的角度上讲,它离不开充足的“精神食粮”,而箴言名句中有不少是我国古代的能人志士所总结出来的,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当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箴言名句时,一方面,这是在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品进行着传承;另一方面,也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精髓方面的启发。

具有正向、励志等特点的箴言名句,有助于教师在传播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价值的传递与情感的载体等作用,它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思想品德教学集“知识、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这就将通过提高课堂趣味、丰富学科美感、凝聚学生注意力、启发思想精髓这几个方面来达成。对教师来讲,这也是一种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尝试。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篇4

一、夯实思想品德教育,从生活点滴做起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于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初中学生而言,学生的勤劳节俭意识较为薄弱,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是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都具备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推进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首先让学生养成勤于吃苦、乐于劳动的习惯,从而形成独立意识,形成自立自强的良好生活作风[1]。

(一)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生活化是将教育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下,从最现实且丰富的生活角度出发,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更是需要如此,将教育生活化来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树立远大的抱负,陶冶情操。

在国内,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构建自身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大部分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尤其是班级劳动。通过打扫班级环境卫生、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植树种花等行为,让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做一件事情要持之以恒的品格,利用这些生活化的小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劳作、乐于付出思想意识[2]。

(二)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

从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资料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而且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才能更好的完善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将会决定着他日后的做人风格与处事行为。例如:给学生提供独立做家务的空间或培养学生理财的能力,这些都是生活化的家庭环境所能给孩子带来的教育,也是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基础。

(三)在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校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要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而且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经历与视野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教学策略综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过程,而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而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一旦触及到学生的逆反情绪,则任何教育手段都较为被动。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教学而言,只有通过顺应初中学生成长特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等有效教学策略的推进,才能突显其优质教学成果。从具体实践过程来看,校方要用于承担起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成长总结。另外,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群体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一)强化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成长总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在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归纳出值得保持和摒弃的思想意识行为,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在这一良好氛围中将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完成[3]。

(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群体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教育的过程中,有的学科教师通常会碰到学生在课堂中无理由喧哗或者是课下与同学打闹的现象,无可厚非,这是十几岁孩子的普遍特点,因此,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更要懂得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理解学生的处境以及态度,同时更要讲求教书育人的策略方式,让学生乐于听从教师的指导,并积极改正错误的思想意识或行为习惯,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学校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成绩以外所要加倍重视的教育领域。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篇5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知行统一。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生活、学习等经验基本没有,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做指导,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同时,只有在行动中运用到和体会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也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贯彻这一原则需遵循这样几点要求:首先,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品德内容,促使他们提高品德能力;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将认识落实到行为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必须组织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教育者要坚持做到对学生知行统一的要求和评价。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一方面渴望长大,凡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教育者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导学生品德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按品德要求做,并且善于克服急躁、冲动等错误的行为。

(二)品德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首先,品德教育内部要统一,形成合力。品德教育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将品德纳入其中,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认识作为工作的指标之一。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统一、外部形成合力。正如恩格斯所阐述:“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综合为一个总的力量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了“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善于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沟通,消除差异,形成强大的外部合力,共同致力于品德教育。再次,品德教育要保持连贯性,前后形成合力。品德工作要顺利开展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上列举了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还得不断吸收新的原则,更新原来的一些原则。

二、新时期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对策

(一)改进品德教育的内容

品德内容作为品德教育关键一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成功与否。首先要强调品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四大领域,即交往、责任、法律和关注社会,总体上的内容安排是考虑了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的,但从表中明显感觉到各知识的断层,缺乏整体的内在联系,没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思想进行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破书本的局限性,将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并适时添加新的内容。其次,赋予品德内容新思想,如正确竞争观念的教育,体会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又如全球意识和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行善与防恶的统一,我们要教导学生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

(二)改进品德教育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倡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品德教育就特别重视它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都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从具体现象和事例入手归纳教育理论。这样的方式才可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而只有彻底理清了人的思想,理论才可能在行动中化为现实。以中立的方式解读课本,以第三方的视觉来阐释其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索,判断和提出看法。教师就是指出片面的不足的地方,并为改进提出更好的建议,最后回归课本,优秀的落到实处加以学习,不足的予以补偿甚至改正。其次,开展学校层面的活动,如红色旅游,可以带着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思想品德意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开展校园内的争做十好少年,将同学们在书本上学校的礼仪规范落实到行动中去。开展班级层面的活动,除了学校统一组织活动之外,班级也可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品德,做到知行统一。

(三)改进品德教育的管理

1.加强品德的常规管理,更新品德管理理念,品德管理者要树立“育人为本,品德为先”的工作理念,自身对品德工作要认真和重视起来,端正工作态度;完善品德考评制度,学校品德工作主要靠教师完成,加强对教师品德工作的考查力度,规范其品德行为。

2.引领学生自主管理,一一落实岗位责任制,切实将品德教育与自身行为相对比,找出应积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周写一个总结与反思,同学之间也可开展互评互助活动,为对方找出做得好与不好的方面,针对不好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3.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所以,在加强学校品德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呼吁家庭和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各方面相互配合做好初中生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思品课堂;有效策略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推出,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笔者认为,一堂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 以生活、时政材料来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的生活作为课程实施的基础。然而,现在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学并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时政,只是就教材教教材,长期以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的,靠死记硬背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用生活、时政材料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我在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二课《我能行》这一框教学时,就让每个学生自找生活中取得的如何成功,让每个学生都去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学生的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课堂教学导入要新颖有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导入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总结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最有效的导入方法有:(1)生活实际导入;(2)时政大事导入;(3)故事传说导入;(4)幽默风趣导入;(5)巧设疑问导入。在设计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时要注意以下二点:一是语言要有趣味性、启发性、精准性和概括性,语言不能含糊其辞,哗众取宠。二要把握时间,导入只是教学开始不是教学重点,时间一般需二至三分钟,不易太长。例如,我在设计《我能行》这一框教学时用的是学生生活导入;在设计第二课第二框《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的导入时我把本课第一个方框中的盲人求医故事编成了一个寓言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若能使每节思想品德课导入吸引学生,就极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效性。

3. 课堂教学结构要合理

一堂课成功于否,课堂教学结构是关键。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结构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征和课堂教学内容来设计。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堂有效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结构是,第一,课堂导入;第二,教学活动环节。每节课教学活动需要有几个环节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活动环节不易过多,一般安排二至四个环节,主要处理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各个环节的过度要自然。第三,感悟升华。思想品德课不是知识课,思想品德课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上升到思想情感境界,感悟升华,才能指导自己今后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因此,这个环节对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我在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七课的第一框《走进法律》这课时,本课教材有两框内容,一是“我们身边的规则”,二是“生活离不开法律”。为圆满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大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点出目标。二、身边小事,懂规守矩。三、社会生活,多层保障。四、法驻我心,知法守法。每个教学环节都采用不同的教法来完成。 第一教学环节我采用了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多媒体视频导入。第二教学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学生活动,一是谈看视频后的感受。二是找找我们身边的规则。本节课由于课堂结构设计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4. 课堂学生活动要有效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学生活动是必要的,学生活动也关系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的,热热闹闹,但最后不知怎么收场;有的活动学生动不起来,进行不下去;有的活动安排了,课堂气氛也热烈,但活动的目的就模糊了。这说明,教师驾驭课堂学生的活动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在设计课堂学生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四点:(1)学生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学生活动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3)学生活动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4)教师驾驭学生活动的能力。例如,我在《走进法律》这节课第三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活动一,让学生举例谈谈所知道的道德力量有多大。活动二,让学生说说《假如学校没有纪律会怎样》。活动三,说说你所知道的法律。第四个教学环节我又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一,案例讨论。案例:九年级学生张某勒索七年级学生小丽的钱财。讨论:①学生张某的行为有哪些危害?②小丽遇到这类事情该怎么办?活动二,说说我们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法律给我们的保障。由于这些活动都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说话目的明确,知道怎么说,说什么,学生活动很有实效,因此,本节课的学生活动积极而富有成效,极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一堂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教师多方面的不懈努力,需要教师日常教学的不断反思。在新课程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篇7

关键字:问题性教学;思想品德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都比较注重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安排思想品德的教课环节,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提升学生思想上的认知。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乏味死板,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性教学越来越多的使用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使思想品德课变成了一个思考性课堂。通过老师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某些思想品德内容的阅读。然后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进行问题分析,从而总结出自己所得到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性思维。

一、问题性教学的概念

问题性教学就是将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点通过老师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己思考等方式,将自己带入到老师所提到的问题的情境当中,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剖析,然后再将自己所领悟到的知识进行总结。问题性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而且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更为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并且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

问题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主旨在于通过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探寻和思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当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思维,在了解了知识点以后掌握其中蕴含的技能。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自己手里,自己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理念。

二、问题性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

(一)创造问题情境

创造问题情境是思想品德课中问题性教学的第一步。虽说问题性教育适用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规则,或者说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贴近生活,注意问题情境的生活性。当老师设置这些问题情境时,最希望的就是学生能够了解到老师所要讲的知识点。如果创造的问题情境过于深奥或者复杂,对于学生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的学生,如果创造的问题不是学生日常能见闻的 ,那学生很难能将自己融入到老师所创造的情境。所以,老师在创造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贴近生活,与学生日常的见闻相贴近[2]。比如提出的“中国梦”,老师可以通过问学生:最近咱们国家的总书记同志提出了“中国梦”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中国梦”你觉得当咱们国家变成什么样就会实现“中国梦”

(二)提出问题

设置完问题情境后就要将问题带入到情境中去。问题是一个结论或者说结果探索的最初,问题就像是一个点,一个通向答案的点。虽说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奥,但也要有适度的难度。如果太简单学生一眼就得出了结论,那就使学生失去了兴趣,比如老师要是问学生:如果在路上捡到了钱你会怎么办?这种问题就过于简单。有适当的难度是为了让学生有兴趣的继续探索。而且有适当难度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带入感更强,在学生得到问题的瞬间就不知不觉的自主的开始了思考。而且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比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以跳进水里救人但是去取了生命为例,就现在社会上存在的舍己救人的问题大家怎么看?要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对难的知识点的进行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在学生得出结论以后还会得到对于问题思考方法等的启发。问题还要有普通性和差异性的差别,针对某些问题可以具有普通性,就是所有学生一起探讨同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难度适中。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的思想都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对待这样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要有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三)分析及解决问题

问题的解决是问题创造的初衷。在最后将得出的问题结论进行分析和解决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部分,也是比较关键的一部分。在思想品德这种思想性比较强的课堂上,思想上的正确把握是一个老师要发挥智慧的部分。比如就救落水的人而失去自己生命这个问题所有学生得出的肯定不是一个答案,有人觉得应该救,有人觉得如果自己的水性不好,要想别的方法等。不是所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正向的,这个时候就要老师来纠正。并且要好好地将问题分析透彻,经过学生的思考,问题肯定不是一个答案,所以老师还要将多元化的结论做出一些正确的结论。

三、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意义与反思

问题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枯燥无聊的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老师设置问题情节来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主要是通过思考问题这种方式将思想品德课中的重点难点一一做出剖析,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过程中,是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寻中自主的进行学习知识[3]。

当然在这过程当中也需要反思,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角色扮演不可以弄错,不是学生问老师问题,而是老师主动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通常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会将这两种角色弄反。这样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开展就失去了原有的初衷,问题性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老师设置问题情境。

结束语: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进行问题性教学有着一定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还可以让老师也思考。有些时候学生的答案往往会给老师很多的启发。当然问题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既能全身心的的投入学习,又能进行自主的对学习难点重点的探究,是问题性教学主要的主要旨意。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出来,将新元素融入到问题教学中也是一个过渡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视野更开阔,思维更广也是问题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苏美. 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4.

[2]张丹清.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D].扬州大学,2014.

思想品德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 陶行知 德育方法 高中思政教学

一、陶行知的德育原则与方法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过程中独具慧眼,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教学做合一”,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德育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生活教育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对每个人无时无刻不起着作用,每个人也无时无刻不进行生活教育。他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将建筑人格长城的德育思想寓于生活教育中,主张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必须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及时进行品德教育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知情意合一。

陶行知强调,知情意的教育是统一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情感是促使知识转化为追求真理的信念的催化剂,情感来源于认识,没有正确认识的情感,只能是缺乏理智的感情冲动。意志使人养成追求真理的习惯并努力奉行。陶行知对“知情意合一”的论述实际上阐明了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德行教育时,要遵循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知情意合一。

(三)知行合一,注重社会实践。

知识与品行合一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中“教、训分家”的情况提出的德育方法。他说:“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因此,我们在具体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强调知行统一,道德认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内化为思想,转化成行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陶行知认为,知识与品行在统一的基础上,还有其内在联系,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更要注重实践,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陶先生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于实行”,“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行为不可”。所以,学生应该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身品德的发展。

(四)“集体主义”和“学生自治”相结合的方法。

陶行知主张“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弱思想的有效药剂”。集体生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而且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满足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条件,为此他提出学生自治的观点。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练习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好办法。

(五)情感陶冶。

陶行知十分重视情感对人的陶冶和感化作用。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心与心的交流。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到达心灵的深处。没有感化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真正起作用的德育。陶行知一贯重视通过环境、艺术、校风、学风及教师的个人魅力感化每一位学生,收到“教人化人”的成效。

二、陶行知德育方法对提高思政课德育效能的启示

(一)遵循高中生认知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知情意合一”,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有复杂的结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知情意属于道德意识领域,是精神性的东西,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对主体行为有约束作用,而道德意志对品德形成过程有持续力、选择力和控制力的作用。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模糊、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强调“知情意合一”,注重情感的陶冶作用。这对“真人”的培养,学生正确观念、良好品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陶行知生活德育论指导下,教学合一,教训合一。

“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然而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目前,思政课教学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思政理论课不感兴趣,思政课教学仍无法摆脱“课时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声誉不高”的困境。

我想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到教学合一,教训合一。也就是说,教师只管自己的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即他们是否对课程感兴趣,是否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是否能解决学生困惑等;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没有渗透思想、德性的教育。

为此,应在陶行知生活德育论指导下做到:其一,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做到“四结合”: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学生所关注的事情,结合社会时政热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思政课效果不佳的困境。如在讲授经济往来中的商业道德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正反两方面案例进行教学。正面案例可选取最美教师张丽莉和最美乡村教师邓丽的故事。反面案例可选取以关爱幼儿为主题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虐童事件,特别是对温岭教师颜艳红虐待幼儿事件做了重点分析。其二,教训合一,教书与育人合一。思政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有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又有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提升的要求,两方面教学都应该重视。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三)“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

上一篇:中专毕业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一学期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