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期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6 09:22:17

应用文期中总结

应用文期中总结篇1

【关键词】中国出口;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市场份额效应;联合结构效应

一、引言

一国出口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市场份额的变动源于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点:第一,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发展现状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和成本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该国家的出口的市场份额;第二,长期的结构因素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出口的总体竞争力和各个生产部门的专业化倾向;第三,地缘因素。本文分析了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变动趋势,为此本文采用了Nyssens所提出的CMS分析方法。中国名义出口的总效应被分解成市场份额效应和联合结构效应,其中联合结构效应又可以被分解为产品结构效应,地域结构效应和混合结构效应。

二、CMS分析:理论与数据

(一)模型构建与解释

CMS分析是一种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出口份额变动的总效应加以分解的计算方法。该分析方法在分解并且量化一个国家的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上非常实用。CMS分析最重要的思想是,尽管影响出口份额的因素不断变动,但是一个国家的出口结构会影响到该国的出口竞争力。

本文所采用的CMSA方法将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市场份额的变动按照如下方程进行分解:

(1)

其中()表示在t时期被研究国家(世界)的出口额变动。()表示在t-1时期被研究国

家(世界)出口到j市场的i产品在一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

在方程(1)中的第一项被称为结构效应。如果被研究国家的出口结构比世界结构更集中于高增长的产品或地域时,该部分为正。结构效应可以被分解为三部分,分别为产品效应,市场效应,混合结构效应。三者的表达式如下:

产品效应:

市场效应:

混合结构效应:

其中 ()表示在t-1时期i产品在被研究国家(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表示在t-1时期出口到j市场的产品在被研究国家(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世界出口的i产品(出口到市

场j的产品)增长率。混合结构效应是残差项,并没有直接含义。由于产品结构效应和地域结构效应并不能完全分离,所以残差项表示对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协调。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大部分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并主要采用SITC分类方法,时间跨度为1993-2010年。我们将研究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1998年,第二阶段为1999-2004年,第三阶段为2005-2010年。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1993-2010年间中国产品的出口表现

从1993年到2010年间中国出口额占全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在逐年递增.出口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逐渐趋于相同,但大多数年份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前者说明了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说明了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产品对世界市场的反应越来越敏感(见图1)。

(二)逐年分析的CMSA结果

从图2可以明显地看出:总效应主要来源于竞争效应,约占了87%,而结构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则比较小.从中国出口的CMS分析结果概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总效应。总效应在前两个时期为正值,第三个时期为负。其中最高的是02年-07年;最低的是2008-2010年.

2.竞争效应。竞争效应起主导作用,对总效应的贡献高达87%。02-07年达到了最高,对总效应的贡献高达92%,最低值为2008-2010年,对总效应的贡献约为100%。

3.结构效应。结构效应三个时期的平均值远小于竞争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很小。进一步可以看出:对于结构效应贡献较大的是市场效应,三个时期全部为正值;产品效应作用全为负值;混合结构效应并无明确的经济含义。

图1 1993-2010 中国出口世界市场份额及其增长率趋势图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图2 1993-2010 中国产品出口的CMS分析的总效应构成图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对中国出口进行CMS分析后所得的结果来看,各效应对于我国出口增长的作用相对较为平均,竞争效应是在带动中国出口增长的最大影响因素,其次是市场效应。竞争效应的主导表明,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在各细分市场上的高增长率,也可以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产品总的来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结构效应的影响程度十分弱,对总效应的贡献很小,这表明中国出口的结构总体来说还较为合理,但并无多大优势。

在1993-2010年间,中国出口增长率比世界水平高,并且中国的出口份额总体上处于增加状态。从2002年到2007年,由于加入WTO对于我国造成的积极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长率进一步提升并达到近十年来顶峰,即我国总的市场份额呈持续增加趋势,尤其在2005年到2010年间,出口份额增加迅速。直到2008年开始,受经融危机影响,增长率首次变为负值。

虽然中国的出口市场一直有着增长的态势,但如何保持并继续下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从政策角度来看,要建立一些合理的机制以促进人力资本的投入,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为中国产品的出口创造一个有利环境;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设中来,签订相关的贸易协定,避免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顾晓燕,聂影.基于CMS模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增长因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0(2):76-80.

[2]陆文聪,梅燕.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增长的成因:基于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15-19.

[3]齐玮.基于CMS模型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2):16-21.

[4]Balassa,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revealed”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6533(2):99-123.

本项目成果受上海市教委“2011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建设经费资助。

应用文期中总结篇2

关键词:人工地震波;反应谱;长周期;持时

中图分类号:TV641.44;X9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7511/dllgxb2016020030

引言

当前,人工波拟合技术是获得有效地震荷载记录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抗震、核电工程抗震等领域,如场地谱人工波、楼层谱人工波拟合等.其中,尤以核电楼层反应谱形状特征更为复杂,体现在“峰多谷深”等特征,给高精度的人工波拟合技术带来了困难.现实工程领域中,数值分析人员往往倾向于让地震动持时较短,以节省结构动力分析的时间,而不是从持时与震级关系的角度确定人工波总持时,因而就容易产生较短持时与目标反应谱匹配的问题.经常发现,一些对于长周期谱值要求较高的加速度反应谱,短持时条件下的人工波计算反应谱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拟合精度,主要体现在难以达到指定的长周期反应谱值.目前,人工波拟合领域,研究仍多集中于反应谱拟合效率和精度的提高,而在人工波目标谱与时程控制参数之间匹配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人工波拟合的随机波行程的初始阶段提供一定的初筛原则,并对筛选结果提供一定的预校正建议,可有效地排除一些理论上就难以达到拟合要求的人工初始波,从而对提高拟合的整体效率有着积极作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人工波反应谱值的基本概念出发,关注高频与极低频长周期人工波谱值特征研究,尤其是强震持时与长周期反应谱值的数值关系[1],提出随机人工波的初筛原则,并对异常初始波的时长参数提出校正建议.最后,以算例的形式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以推广于各类人工拟合算法中.

1基本原理

1.1拟合目标反应谱的人工波长周期控制条件

人工波生成主要是基于三角函数的叠加,由于初始相位角的任意性,直观来看人工波时程结果是随机的.随机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特征,需要从统计的角度来讨论,但一些频谱特征是确定的.从反应谱的基本定义可知,极高频处即零周期处的反应谱值等于加速度时程的峰值.据此,在人工波拟合过程中,只要调节人工波的峰值即可容易地满足极高频处目标反应谱的拟合要求.而从极长周期或极低频处的反应谱来看,加速度时程的反应谱值是趋向于零的.实际工程应用中,各类抗震规范多指定了低频的截止周期,如水工规范取为3s,工民建抗震规范取为6s,核电站抗震规范取为10s.由前述分析可知,通常情况下这些长周期处的计算反应谱值比峰值反应谱值会有较大的降低,即使比零周期处的谱值也小许多,并不直接受长周期目标反应谱的控制,于是容易在人工波拟合过程中,出现长周期处计算反应谱无法达到较高目标反应谱值要求的情况.容易看出,如人工波拟合过程中,能首先在零周期极高频处,以及长周期截止频率处满足目标反应谱的要求,通俗地说就是可以“捏住两头”,那么后续中间频率段的计算反应谱迭代调整将只是个精度问题,不会出现某些随机参数条件下造波失败的情况.而对比极高频,以及长周期截止频率两个控制条件,其中低频长周期更为难以控制.而在诸多人工波时程控制参数中,包线函数[1]的引入对削减低频长周期计算谱值有着最为显著的影响.随机人工波一般来源于平稳随机过程,此时从统计学角度,其计算反应谱在各频率处将围绕着目标反应谱曲线摆动.而为表征出地震波的非平稳过程,如式(1)所示的非平稳包线函数往往被引入(如抛物线形的初始上升段,指数线形的末尾下降段):式中:0~t1为峰值的上升段,t1~t2为峰值的平稳段,T为总持时,c为指数线形下降段的衰减系数.针对强度包线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周宝峰[2]提出若总持时T固定不变(如5s),衰减系数c和t1保持固定不变,逐渐增大t2,随着平稳段时间长度的增加,计算反应谱的峰值不断增大.反应谱的峰值由单峰点向峰值平台过渡,如图1所示,显然从本文关注的角度来看,图1也反映出,随着平稳段时间长度的增大,低频长周期处的反应谱值有大幅提升.换言之,包线函数的引入,会大幅削弱初始人工波在长周期处的反应谱值,从而导致低频长周期计算反应谱有时难以达标的问题.当然无限地增大t2,则必然导致上升段与末尾衰减段时间的相对减少,使人工波波形奇异,往往工程人员亦会对这一表达产生异议.因而,在人工波拟合领域,需要兼顾目标反应谱的拟合精度与地震动时程波形合理性两方面的因素.

1.2人工波长周期谱值持时影响的数值验证

持时、频谱、峰值是地震动的三要素.那么,增加持时相对于改变包线将是一种更为方便且合理的手段.谢礼立等[3]认为,震级的大小是决定地震动加速度长周期分量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其他因素确定的前提下,震级越小,地震动加速度长周期分量越小;震级越大,地震动加速度长周期分量越大.一般在人工波拟合中,震级的大小主要反映在地震动的总持时要求上,如震级与持时的统计关系[4]可取为logt^=0.33×M-0.87(其中t为时间,M为震级).地震动的总持时越长,地震动积累的能量越大,则震级就越大.但由于目标反应谱的来源不定,往往由上式确定的总持时,或工程人员臆断确定的总持时仍嫌不足.在人工波拟合中,需要一定的定量关系,来保证长周期段能量成分的充分表达,也可为人工波拟合中,长周期低频段计算谱值控制条件的确定提供参考[5].以sin(2πt)的正弦波(周期为1s)为例,分别取1、2、4、8、12、16s的总持时计算反应谱值,计算中阻尼比取0.05.结果如图2所示.计算结果显示,当T≥2s后,随着总持时的增加,低于2.5s周期点的相对高频段的反应谱值增至稳定状态,而低频长周期段的反应谱值仍继续变换;当T≥4s之后,随着持时的增加,5s周期点处的反应谱值较峰值下降趋势才消除.该算例表明,为了使低频地震分量的效应能在人工波中充分反映,达到目标反应谱的要求,稳态强震持时应达到一定的长度.

2人工波初筛策略与预校正算法

如前所示,人工波拟合中长周期处计算反应谱值受人工波拟合参数的影响显著,其能否满足目标反应谱值的要求,可作为一个基本的筛查策略.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且有效的人工波初筛策略,可有效提升人工波的成功生成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迭代调整浪费于某些特定随机状况中.具体做法是:(1)通过三角级数叠加的传统算法快速生成多条平稳加速度初始时程,叠加强度包线,并比例调节时程峰值到设计地震动值(保证零周期处的计算谱值满足要求).(2)采用传统频域反应谱迭代调整法[6],快速调整10次,实现预校正,此过程将十分快速,且此时人工波的反应谱值将趋于总体稳定.(3)计算各条初始波在规范要求的最长周期的反应谱值,并判定其是否达到目标谱要求的90%.若某条不满足,则将该初始波筛除.若均不满足,则按前述原理,建议增加人工波控制参数持时或强震段持时,并按上述步骤重新计算判定,直到长周期反应谱值满足要求.经过上述过程,人工波时程的计算反应谱将在高低频段两头达到目标反应谱的要求,从而再经细致的反应谱拟合精度调整,可保证获得最终的人工波.

3算例分析

3.1核电站抗震规范下的反应谱拟合算例

以核电站抗震设计中的Rg1.60标准谱为目标反应谱,阻尼比取0.05,人工波总持时控制参数分别取5、10、20、40、60、80s,各采用本文策略算法快速生成5条初始人工波,比较规范建议的最长截断周期点(5s)处的反应谱值(实际运用中,为避免孤点跌跃现象,建议采用规范建议的最长周期的两个控制点平均值).本例中分别取长周期控制点处目标反应谱的85%、90%、95%为标准,来判定人工波在极长周期处的计算反应谱是否达标.Rg1.60标准谱在5s周期处的目标反应谱值为0.166g,则判定标准分别取0.141g、0.149g、0.158g.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随着人工波控制参数总持时的增加,拟合出的初始地震动时程无论是长周期段的反应谱值,还是达标个数,都表现出一种上升的态势.表1中显示,当总持时取20s时,达到目标反应谱的90%判定标准的地震波为1条.若以目标反应谱的85%为判定标准,虽然总持时为10s时,已可筛选出达标的初始人工波,但显然10s人工波持时要求过于宽松.综合各因素,建议以长周期处目标反应谱值的90%作为判定标准.图3为总持时取20s时,本例中达标的某条初始人工波的反应谱比较图.

3.2水工抗震规范下的反应谱拟合算例

以水工抗震规范中的某类场地条件下的重力坝设计反应谱为目标反应谱,阻尼比取0.05,人工波总持时控制参数分别取5、10、20、30s,采用本文策略算法快速生成5条初始人工波.在本重力坝设计反应谱中,最长阶段周期点取在2.5s处,该点处的目标反应谱值为0.08g,仍分别取其值的85%、90%、95%,则判定标准分别为0.068g、0.072g、0.076g.本算例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策略算法同样适用于水工抗震规范下人工波的拟合.与核电站抗震设计中人工波拟合不同的是,由于水工抗震设计反应谱最长截止周期取为2.5s,远低于核电站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因而相对较短持时即可满足要求.

3.3筛选算法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按本文算法,分别采用筛选与不筛选两种策略,用Rg1.60核电标准反应谱生成人工波,拟合精度如图4所示.其中未经筛选人工波在长周期段明显低于目标反应谱值要求.将该人工波输入AP1000核电结构,求解动力响应,观察三代核电结构安全水箱处的时程响应(局部振动频率0.35Hz),见图5、6,不难看出,相对位移时程幅值在未筛选波输入条件下明显低估,而图6的绝对加速度反应谱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值得在结构设计中重视.

4结语

从保证人工波拟合成功率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初始人工波在零周期及极长控制周期处的计算反应谱值的特点,提出以长周期谱值能否达到要求作为初筛的准则,可有效提高人工波的拟合成功效率.从数值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总持时与强震持时对长周期谱值的影响,建议筛选标准取为长周期处目标谱值的90%,并在文中以算例的形式验证了其有效性.强震持时的必要要求,使得低频地震分量的能量可有效体现.这点对具有长周期自振特征的结构抗震分析更为重要.在实际人造地震动拟合过程中,尤其是工程人员倾向于采用较短的人工波总持时的状况下,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有效提升人工波的拟合成功率,亦可有效减少后期结构抗震分析步骤.

应用文期中总结篇3

摘要:本文通过对总承包项目的结算审查进行论述,从前期合同制定到中期施工过程控制,再到工程竣工投产后,施工结算控制三个阶段来分析总承包项目中如何控制投资。

关键词:总承包项目;结算; 投资;建筑工程

在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中,结算审查不只体现在工程竣工后审核施工队伍的结算上,而要从订立合同之处进行全程跟踪控制,并及时掌握施工过程的进度款支付、变更等,这样才能在结算审查中有理可依,有据可查,较好的处理结算中的争端,最大力度的控制好投资。

做好结算审查要从前期合同签订、中期过程管理、后期结算审核三个阶段来控制,下面对这三个阶段分别展开论述。

一.前期合同订立跟踪阶段

在合同签订之始,工程造价人员要进行跟踪控制,全面了解合同内容,在宏观上对项目有整体掌握,并落实以下几点问题:

⑴ 合同价款形式

现阶段工程合同价可采用三种方式:固定合同价、可调合同价、成本加酬金合同价[1]。

固定合同价[2]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合同订立双方须在专用条款内约定合同价款包含的风险范围、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和承包风险范围以外对合同价款影响的调整方法,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合同价款不再调整。固定合同价可分为固定合同总价和固定合同单价。

可调合同价是指合同总价或者单价,在合同实施期内根据合同约定的办法调整。分为可调合同总价和可调合同单价。

成本加酬金合同价是将工程项目的实际投资划分成直接成本费和承包方完成工作后应得酬金两部分,此类合同广泛适用于工作范围很难确定的工程和在设计完成之前就开始施工的工程。

了解合同价款形式,目的是为后期结算审查做充分准备,根据合同订立原则,可以将承包方的一些索赔、争议消除,甚至可以进行反索赔,维护发包方的正当权益。

⑵确定风险比例

合同的订立确定了发包方与承包方所承担的风险,双方在签订合同时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设法将风险转嫁。建筑工程地域性较强,当地人工成本、材料、机械价格的波动幅度往往过大,从而会对投资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在合同签订时确定人材机价格波动比例,在一定范围以内由承包方承担,超出该范围的由业主承担。明确了双方应承担的比例后,在结算审查中,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承包方过高的人材机价格进行调整[3]。

⑶ 定额、费率文件的执行

建筑工程在定额的使用上不同于安装专业,安装执行定额为全国行业统一定额,少有变动;建筑专业需要执行工程所在地消耗量定额,定额版本约3-5年更换一次,且每个版本约1-2年调整一次定额基价,合同中应明确项目在预结算过程中执行的定额及费率文件,承发包方都须依据该文件编制预算,目的在于结算审查阶段避免产生定额费用文件使用的争议[4]。松南方气田产能建设地面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土建专业执行吉林省建筑装饰消耗量定额2004(2006基价)[5],措施费率、管理费率、利润率等都执行承包方中标费率,双方认可后使结算沟通变得容易许多。

⑷避免无效条款

无效条款[3]是指合同中规定的不符合或违反法律规定,而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条款;若合同无效条款虽然违反法律规定,但不影响其他条款的法律效力的,这种合同属部分无效的合同。例如,订立合同的价格、部分标的超越经营范围、违约责任等条件不符合法律的规定等,就属于合同无效条款,但并不因此使整个合同无效。有些部分无效的合同,只要将无效条款取消或者用合法条款取代,可成为有效的合同。

⑸工程量变更的解决方法

工程量变更是承发包方非常敏感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双方都在进行搏弈和防范,以最大可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承发包方应严格按照合同文本规定,在有效期内走变更程序。例如由于设计变更等原因引起工程量变更,一般是通过双方签证的形式对工程量变更予以确认,导致的合同价款增减及造成的承包人的损失,由发包人承担,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若不是设计变更原因,而是承包方根据自己对设计图纸的理解、经验进行施工,导致工程返工产生的工程量变更,由承包方承担费用和工期责任。

二.中期工程施工控制阶段

⑴ 施工前期准备

在工程施工前期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当地物价水平,收集地材及成品构件价格并及时掌握其变化;材料采购地点距施工现场的距离及运输方式;掌握施工征地费等二类费用是否发生;了解目标成本,根据调研信息预计该成本是否能满足施工费用要求,在整体上对项目投资有初步估计。

⑵现场单据整理收集

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整理会议纪要、工程变更签证、材料设备价格签证、联络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资料,按照有关的文件规定进行计算核实并备份存档,为后期结算做好准备。

⑷索赔、反索赔

协助项目经理处理好承包方的索赔,要求提供签字盖章后的有效文件,根据合同约定掌握索赔有效时间,在索赔有效期外承包方提出索赔的根据合同规定拒绝增加费用或延长工期[2];在承包方提出索赔后,尽快进行处理,如批复同意,可将此项索赔款列入最近的期中付款申请,并确认工期的延长;如批复不同意,承包商应按月提交进一步的中间索赔报告,说明累计的索赔费用和工期,以及工程师合理要求的此类进一步的详细资料,直至索赔得到圆满解决;

对由承包方未严格履行合同、施工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的费用增加或工期延误,发包方可对此作出反索赔,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在反索赔发生过程中,资料齐全是进行反索赔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要积累一切可能涉及反索赔取证的资料:例如同承包商研究技术问题、进度问题、质量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会议应做好文字记录,并要求会议参加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对某些灾害或事故还应用照片或录像记录现场实况。其中还特别要注意质量问题的有关资料,比如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砂浆和混凝土试块取样的真实性及试压的实际记录等等。

⑷施工预算的编制

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人员要编制施工预算。初期控制成本用的设计预算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反应现场实际情况,其预算考虑的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是在大多数工程的施工普遍性上进行的模块化预算,不具有工程特殊性;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变更在设计预算时也无法预见。因此,工程造价人员要根据施工方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预算,及时处理工程变更,并反映在预算中。

⑸现场情况的反馈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各阶段施工的图片管理,收集整理资料,做好进度款支付凭证的备案,定期制作费用文件,并及时反馈给公司,使公司对项目费用状况有整体掌握。

三.后期结算审查阶段

⑴编制结算进度计划

在承包方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后,发包方应在规定时间内对结算资料作出审查。

⑵收集结算审查文件

发包方要收集整理审查资料,检查承包方提交的预算、计算书等,确认是已签字盖章后的有效文件;收集施工阶段的变更签证、联络单、会议纪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收集预算编制依据的定额、取费文件、材料价格、合同等。

⑶初审

初步审查阶段要从宏观上审查发包方的结算资料,如定额的使用、材料价格的日期、工程类别的取用等,出现争议后应积极协调解决,让对方重新提交修改后的结算资料,并且提交的文件必须是对方决策人员承认、签字盖章后的成品文件。

⑷详审

初步审查结束后及时对二次报审的结算资料进行详细审查。详审流程可如下:

① 审查指标对于建筑专业来讲,无论是建筑物还是构筑物,根据经验都有一定的费用指标,像建筑物的平米造价等。

② 审查价差项目越大、工期越长,人、材、机价格的波动范围就越大,尤其是材料价格受地区供求影响,变化十分强烈,而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所占比例可达七成左右,对整个工程造价影响甚大。

③ 审查施工工艺根据现场人员整理的施工组织资料、施工进度、现场图片等文件,对结算文件中不恰当的定额、措施费、二类费进行批注,予以拒绝。

④ 审查大额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作为审核重点。

⑤ 审查分部分项在完成以上工作后,单体费用仍与己方编制的预算有差异的要对其分部分项进行详细排查,对定额套用、定额基价、工程量进行核对,在此期间对遇到的问题要求承包方结算人员提供必要的解释。

经过以上五步的审查后,单体预算不会再出现较大出入,此时要与承包方结算人员结合,说明审查的内容,要求其确认修改,并提交修改后的成品文件;若双方发生争议,首先要进行协调解决,仍无法达成一致的,可向有关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结算阶段还应该注意保密工作,作为发包方不能泄露目标成本及己方的单体预算,以防承包方采取各种方式向目标成本靠拢或在预算的漏洞上做文章,避免审查阶段不必要的麻烦。

⑸整理备案、进行总结

结算审查完毕后,及时对结算资料进行整理备案。做好结算审查总结,对审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形成系统,总结经验得失,为以后结算积累经验。结算完成后,将所做总结进行系统整理,例如松南项目土建专业结算审查后,可进行以下两表的整理: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总承包结算的审查是一门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建设项目都具有特殊性,结算审查所遇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附表中所列,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查漏补缺,将结算审查做的更好。此外,作为总包方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既不刻意压榨承包方,也不允许对方钻任何漏洞,蒙蔽总包方,最终达到承发包方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FIDIC施工合同条件》, 1999。

[2] 吴怀俊;马楠,《工程造价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应用文期中总结篇4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

[中图分类号] R57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168-02

胆总管结石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占胆石症患者的5%~29%,平均为18%[1]。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开展初期,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其禁忌证,一般均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后T型管引流为其经典手术方式,但也带来许多不便及并发症,因此,很多学者对胆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术进行不断的探索,随着腹腔镜和胆管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较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本院2011年4月~2012年12月共行LCBDE术后一期缝合手术2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行LCBDE的28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2~74岁,平均56岁。22例经彩超、CT、MRCP检查明确提示胆囊及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直径1~2 cm;6例行LC的患者病史中提示胆红素增高,而术前检查未见胆总管结石,仅报告胆总管稍增粗,直径为1.0~1.1 cm,而术中探查发现胆总管结石。

1.2 手术方法

全麻下,建立CO2气腹,手术采用4孔法,剑突下的穿刺孔略右偏,与右腋前线均适当下移1 cm左右,使剑突下穿刺孔垂直于胆总管,术者按常规先在患者左侧解剖胆囊三角,夹闭并切断胆囊动脉,在距胆总管0.5 cm处使用生物夹夹闭胆囊管,防止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剥离胆囊,暂不切断胆囊管,牵拉利于显露胆总管,再选择脐右侧腹直肌外缘处0.5 cm穿刺孔,助手用于暴露术野,术者左手牵拉胆囊哈氏袋,使用胆总管切开刀及电钩纵行切开胆总管,切口大小根据结石大小而定。先用胆管取石钳取石,然后在剑突下置入管道镜探查胆管,网篮取石,直至无残余结石。采用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口,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针距2 mm,边距1 mm,适当挤压胆总管,观察缝合口有无胆汁渗漏,切除胆囊,留置文氏孔引流管1根,缝合各穿刺孔,术后进行抗炎、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生命体征及文氏孔引流量及性质。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90~200 min,平均时间150 min,术中平均失血30~120 ml,取出结石直径0.6~1.5 cm,平均每例患者取出1~5枚,其中3例为继发性泥沙样结石,术后无残余结石,3例术后出现胆汁漏,但腹部均无腹膜炎等阳性体征,1例术后出现胆汁漏,每天约30~50 ml,第3天突然停止;1例术后前3 d每天引出约100 ml,第4~7天较多,约300~400 ml,7 d后突然较少,9 d后消失;1例术后前10 d引流管反复引出胆汁100~300 ml/d,超声示盆腔积液,行腹腔镜探查术见胆总管切口缝合处轻度粘连,未见确切瘘口及胆汁流出,增加盆腔引流管1根,术后15 d引流逐渐减少消失;1例患者出现剑突下切口感染,经彻底清创后愈合。所有患者出院前复查肝功及MRCP,胆红素基本正常及胆管通畅,未见狭窄及残余结石。术后住院时间6~20 d,平均11 d,随访6~15个月,均未发现胆道狭窄和结石复发。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式有经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和LCBDE两种术式,LCBDE包括术后T型管引流或一期缝合。LCBDE适应证的选择可根据胆总管是否扩张以及扩张的程度做出相应的决定,而结石大小、数目只是选用何种术式的参考依据:胆总管直径>8 mm的胆总管结石宜选择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术中胆管镜取石,如结石过多一次取不净,可T型管引流术,术后经窦道取净结石。胆总管直径

胆管切开取石后放置T型管引流,在以往作为常规的手术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对胆道引流减压和处理可能遗漏结石残留问题。但T型管的留置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导致胆汁大量丢失、易出现逆行感染、延长患者恢复时间、影响日常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临床研究表明,开腹胆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5]。腹腔镜胆管探查后应该放置T型管还是一期缝合,目前尚有争议。尽管许多报道认为即使在开腹术中都有胆漏的危险,镜下缝合更易发生,应该放置T型管;但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干扰小,T型管窦道不易形成,加上腹腔镜手术操作本身的局限性,放置T型管引起的并发症可能较开腹手术更多,使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大打折扣,因此也有专家认为对于胆管较粗、末端通畅、无明显炎症、确定无残留结石者一期缝合胆总管是安全的[5-6]。

胆汁漏是LCBDE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达8.33%[7],原因如下:①胆总管切开时由于胆总管壁营养血管丰富,十二指肠上缘的胆总管血管分布较多,此处切开易引起出血,胆总管的切开位置应靠近胆囊管处,出血较少,在切开胆总管时电凝切开胆管壁烧灼太多,可能导致边缘坏死,易引起胆漏;②由于镜下缺乏触摸感,止血、缝合、打结等手术操作均较开腹困难,缝合应全层缝合,松紧适宜,避免因缝合技巧掌握不当引起胆漏。

总之,LCBDE术后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8],既体现了微创手术的要求,又继承了胆管外科手术原则,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火剑,季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10):900-902.

[2] 陈波,李建平,戴途,等.应用超细胆管镜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5):31-33.

[3] Phillips EH,Toouli J,Pitt HA,et al.Treat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discovered during cholecysteetomy[J].J Gastrointest Surg,2008,12(4):624.

[4] 刘金刚.胆总管下段嵌顿结石治疗策略及技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5):375-377.

[5] 张鸿涛,崔云峰,苗彬,等.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2):183-186.

[6] 牟一平,牟永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J].肝胆外科杂志,2009,17(3):168-170.

[7] 吴君辉,陈道谨,黄飞舟.肝胆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的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2002,10(8):73-74.

[8] Tinoco R,Tinoco A,El-Kadre L,et al.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J].Ann Surg,2008,247(4):674.

应用文期中总结篇5

关键词:肝癌;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Meta分析

肝癌,这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以往在肝癌治疗中主要方法就是施行手术切除,现在微创治疗以其伤害性小、风险较低在临床上逐渐普及,尤其是以射频消融术为代表的局部微创治疗方式,已经是手术治疗肝癌之外的另一个主要治疗方式。关于肝癌手术治疗和射频消融术治疗两者孰优孰劣的问题,医学界的意见一直不是很统一,本文就这个问题将两者在疗效、长短期存活率和并发症等方面运用Meta分析法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得出结论以供医学研究和选择临床治疗方式时参考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重要会议论文、pubmed等数据库,以及中文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等,进行文献追溯、查询,搜集了众多国内外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和手术切除治疗对比方面的病例,进行对比和研究[1]。检索时以肝癌、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术等为关键词,检索的文章最终时间为2013年6月15日。

1.2文献筛选 首先设定好选取文献的标准:在2013年6月15日前以论文形式发表,文章中详细列举了病例原始数据,并进行了对照或队列研究,报告了射频消融和手术治疗在一定时期内的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按照这些标准将文献进行筛选后,纳入参考选择文献[2]。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RevMan4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射频消融组和手术治疗组的危险度比值用OR表示,计算出95%的可信区间(CI),检验水准采用A=0105,以P0105,不包含1时为有统计学意义,等价于P0105、I25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效应量进行加权合并。最后得出Meta分析结果。

2 结果

2.1入选文献基本情况 经过筛选最后将5个研究资料作为最终参考文献[3],5个研究资料中都包含对肝癌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合计病例798例,其中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405例,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393例。文献中有5个研究对比了射频消融治疗与手术治疗肝癌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情况,均列举了1、3年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

2.2统计分析结果

2.2.1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与手术治疗总生存率分析 采用的5个研究中:射频消融组有393例、手术治疗组有405例,均比较了射频消融治疗与手术方法治疗肝癌的1、3年总生存率。异质性检验分析显示,1年总生存率:P=0193、I2=0%,3年总生存率:P=0160、I2=0%,都无异质性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1、3年总生存率的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1年总生存率比较:OR为1127(95%CI:0187-1186,P=0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总生存率比较OR为0191(95%CI:0173-1114,P=0141),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异质性检验分析中两者在1、3年的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下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4],分析各研究1、3年无瘤生存率的合并效应量,研究显示:1年无瘤生存率比较OR为0167(95%CI:0150-0192,P=0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手术治疗,患者1年后的无瘤生存率优于射频消融治疗;而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比较中,OR为0160(95%CI:0146-0179,P

3 讨论

大多研究结果显示,射频消融对那些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小肝癌患者疗效较好。在本文中总结了5个研究资料,结果显示,虽然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生存率低于手术治疗,但在远期、总体的生存率上却和手术治疗差别不大,因此可以作为治疗小肝癌的首选方法。

综上所述,随着治疗仪器的不断改进,微创介入已经被选为对手术不可切除、中晚期及转移性肝癌的首要方法之一,而且随着以射频消融技术为代表的局部微创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射频消融在肝癌治疗中将被越来越普遍的应用,还可以与其他的治疗方法或手术治疗相配合,共同完成肝癌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雨节.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品,2013(8):19-23.

[2]王振.钱叶本.小肝癌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术疗效的Meta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1(2):225-228.

[3]游伟,李相成.小肝癌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疗效的Meta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12-115.

应用文期中总结篇6

关键词: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 瓦格纳法则 协整模型

生产型社会福利作为衡量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水平是否同步的标准,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518942.1亿元,但是中国社会福利发展却面临着供给严重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化程度较低等阻碍。所以,《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提出,要在2020年建立起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居有其屋、贫有所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福利。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还为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1883)认为,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政治压力的增大,以及在工业化经营方面因社会考虑会要求增加政府财政支出,这一公共支出增长法则也被称为瓦格纳法则。但瓦格纳法则并没有阐明公共支出增长是指公共支出份额的时序性上升,还是指公共支出数额的时序性上升。随后,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指出,瓦格纳法则阐述的是公共支出份额的时序性上升,即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在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尚不健全的背景下,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的财政支出是否能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是该政策是否合理的判别标准。

文献综述

对于瓦格纳法则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做了充足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分析方面,欧林宏等(2008)认为瓦格纳法则表示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实质,体现了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且是财政收支平衡后才能体现。实证分析方面,学者对瓦格纳法则适用性的实证检验已经相当完善,也得到了良好的验证。正如Burkhead和Miner(1972)所表述的,世界各国政府活动无论从绝对指标还是相对指标来衡量都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吴凯(2006)在ADF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础之上,利用Hsiao逐步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民收入与财政支出间并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于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较为详尽,周晓焱等(2011)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认为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理论克服了以往社会福利政策中的滞后性、缺少包容性以及政府干预短期行为等弊端。何平等(2009)认为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在提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还有许多学者基于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的视角对城市保障房、社会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邢程,2013;杨磊,2012)。

基于瓦格纳法则在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具有创新性和优越性,所以本文基于瓦格纳法则,建立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政策的合理性进行全面研究,以挖掘社会福利政策支出与人均国民总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随后基于实证结果对我国发展并完善发展型福利政策体系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的理论背景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动情况

当前,构建一个全民共享的适应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的新社会福利体系需要强有力的财政资金的支持,2011年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了切实保障,中央财政支出总规模为100220亿元,其中,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0509.92亿元,增长了18.1%。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平稳上升,具体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以看出,1995-2011年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相对比例呈现出越来越高的“瓦格纳”现象。1996年到2010年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值从0.11上升到0.17,变动幅度较大,从侧面反映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注重人民的需求,致力于改善公共环境和民众福利水平。但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财政政策实施环境比较复杂,财政支出效率低下、财政支出缺口较大,直接造成了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比值的下降。2008年比值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比值接近于0.2,这是由于2008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件以及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使得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最后,2008年到2011年期间比值基本保持平稳,这意味着政府正在积极稳妥地实施财政政策,改善民生。

(二)我国发展型社会福利财政支出的变动情况

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社会对于社会福利支出规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社会福利财政支出不仅是衡量我国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所以本文通过分别测算发展型福利社会要求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及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判断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具体如图2、图3所示。

如图2、图3所示,2002年至2011年三项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和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由于本文基于瓦格纳法则研究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的关系,所以着重分析三项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图3中,教育费用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最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次之,医疗卫生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最低。首先,我国教育支出占比从2002年的2.4%上升到2011年3.5%,主要原因是当前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国际竞争的根本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其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虽然基数不高,但到2011年已达到2.4%,上升幅度较大,说明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最后,医疗卫生支出最低,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在10年间从0.5%上升到了1.4%,主要是由于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矛盾突出,但国家财政已经努力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并注重向需方倾斜、向公共卫生倾斜、向基层倾斜。

模型建立和变量说明

本文选用Mann(1980)所提出的模型形式来验证当前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诉求的六项社会福利财政政策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值随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为了使方程系数能够表示弹性变化,方程形式为:

(1)

式(1)中,Ln代表对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G代表真实财政支出,对真实财政支出占真实GNP的比值乘以100,是为了对过小数据的处理,本文使用GNP缩减指数测算真实人均国民收入和真实财政收入。由于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扭转了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一直下降的局面,所以为了研究结果的时效性,本文的数据样本选择年限为2002-2011年,社会福利政策支出和国民总收入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2)。

本文对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值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做回归分析,以观测福利政策的合理性,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要求,本文选择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教育费支出之和作为社会福利财政支出,以此为模型的因变量。

实证检验及分析

(一)变量单位根检验

在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首先运用EViews6.0软件,对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比重的自然对数值序列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自然对数序列Ln(RGNP)的单位根进行ADF检验,详细检验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和Ln(RGNP)均是非平稳序列,二阶差分后,结果显示2和2Ln(RGNP)分别在1%和5%置信区间下拒绝原假设,即为平稳序列,所以,和Ln(RGNP)都满足二阶单整。这也表示,虽然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和人均国民总收入在长期都不平稳,但是两者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所以需要对和Ln(RGNP)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验证和Ln(RGNP)是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本文继续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由于和Ln(RGNP)均为二阶单整,所以可以由“Engle Granger两步法”协整检验考察其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首先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其模型形式为:

(2)

首先,模型(2)的回归系数都非常显著。其次,对协整模型(2)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小于5%置信区间下的临界值为-1.98,故残差序列平稳。因此,本文认为我国的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和人均国民总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在长期内,我国国民总收入每变动1%,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将同方向变动0.67%,两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如表2所示。

虽然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与人均国民总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协整关系只反映出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所以需要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来建立短期的动态模型来反映短期偏离对长期均衡的修正作用,以对短期内的经济变动进行全面的分析。

所以,本文将残差序列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模型形式为:

(3)

(4)

上述误差修正模型描述的是均衡误差对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动态影响,误差修正系数为0.26,两变量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人均国民总收入短期内变动1个单位,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将正向变动0.26。这一数值明显小于0.67,即人均国民总收入对社会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的长期影响较为显著。式(3)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说明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机制是:当+5.69-0.67Ln(RGNP)>0,误差修正项对起增加作用;而当+5.69-0.67Ln(RGNP)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与Ln(RGNP)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本文中是Ln(RGNP)导致的增长,还是Ln(RGNP)促进的增长,这是瓦格纳准则适用我国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与否的衡量标准。

由表3可以观察到,当滞后期为1时,国民总收入与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符合瓦格纳法则;而滞后期为2时,两变量都不是对方的Granger因果关系,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时间序列年限限制和滞后期的选择受限所导致,但从上述协整检验结果已经能够看出,两变量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Ln(RGNP)与对于外部环境冲击的动态反应,本文基于两变量的VAR模型,采用累积脉冲响应形式对短期内的动态效应进行刻画,具体如图4、图5所示。

若脉冲响应曲线趋于零,说明某变量的暂时变化对另一变量没有长期性冲击影响;若位于零坐标上方,表示某变量的暂时变化对另一变量产生同向冲击影响;假如位于零坐标下方,则说明某变量的暂时变动会对另一变量产生反向冲击作用。通过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与人均国民总收入对相关冲击的动态反应来看,当人均国民总收入在第1期受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将会对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产生正向的冲击效应,而这种累积效应在第2期达到最大,第4期以后逐渐收敛为一个平稳正向效应。反之,当人均国民总收入受到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后,产生的冲击效应也是正的,说明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也会进一步扩大人均国民总收入,并在第3期达到最大效应,随后在第6期之后呈收敛状态。

结论与政策建议

促进生产型福利体系向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转变,是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我国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随后基于瓦格纳法则,运用200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人均国民总收入提高趋势下社会福利政策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比重的变动方向及大小,并系统地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对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和对外在冲击的反应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发现:在长期内,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倾向对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而短期内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与人均国民总收入具有双向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实施力度。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诉求全面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具体包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居有其屋、贫有所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所以政府应该在下一阶段重点强化居民社会福利中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薄弱环节,如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建立偏远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居民医疗保障,加强对医药产品的支出。

第二,加强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的资金支持。为实现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在全民范围内的高效普及,需要扩大资金筹集来源,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可以通过缴费型社会保险项目,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来减轻国家财政对发展型社会财政的资金压力。还可以考虑通过开征新税种,如资源税等来充实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实施资金。

第三,建立并完善人均国民总收入与社会福利财政支出之间的双向作用机制。瓦格纳法则的适用性说明国民收入不仅会提高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以此加强政府对社会福利的总调节能力,还会与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实现长期均衡。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两者的双向促进机制,统筹兼顾,在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财政分配职能,适当偏重。

参考文献:

1.欧林宏,杜燕庆,章莹莹等.正确理解瓦格纳法则的科学内涵[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吴凯.浅论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适用性[J].财经论丛,2006(5)

3.周晓焱,张建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中国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论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何平,李实,王延中.中国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公共财政支持研究[J].财政研究,2009(6)

5.邢程.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我国城市住房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应用文期中总结篇7

2010年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是71000亿,占当年17.8%的GDP,其中38000亿元是运输费用,占54%的社会物流总费用;24000亿元是库存保管费用,占 33.9%的社会物流总费用。2011年,84000亿成为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当年17.8%的GDP,其中 44000亿元是运输费用,占52.3%的社会物流总费用;29000亿元是库存保管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35.1%。2012年,94000亿成为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当年18.0%的GDP,其中49000亿元是运输费用,占52.5%的社会物流总费用;33000亿元是库存保管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35.2%。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2000亿元,占GDP比重为18.0%,其中,54000亿元是运输费用,占52.9%的社会物流总费用;36000亿元的库存保管费用,占35.3%的社会物流总费用。2014年以来,1-9月份,社会物流总费用71000亿元,运输费用35000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49.0%;库存保管费用27000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7.5%。数据是直观的,从库存和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例可以看出: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前三季度)运输与库存的费用始终居高不下,占据着总费用的三分之二,而且总费用在逐年增高。由此可见,降低库存成本,降低运输成本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要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只有降低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才能在根本上降低我国的物流成本。将库存管理和运输管理,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融入到一个集成的问题中,摸索库存与运输联合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是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怎样把库存和运输问题整合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国内外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1984年Federgruen和Zipkin第一次提出库存运输联合优化问题了,在这过去的20多年里面,IRP(Inventory Routing Problem)库存-路径问题已经被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广泛研究。早期研究IRP问题,主要是针对于周期为一天的情况进行研究,但是经过对IRP问题的研究表明,以一天为周期来计算总费用,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将来时刻配送的延误。

在研究IRP问题的前期,主要集中的情况是周期为一天,但是在经过研究调查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最小化一天的总费用属于一种短视行为,往往会延误将来时刻的配送。因而,经过长期的研究之后,我们把IRP问题的周期从一天扩展到了多天,并在模型中我们考虑到诸多的问题,比如短期决策对长期决策的影响或者如何将长期决策转化为短期决策等。经过长期的研究之后,我们对IRP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现实问题中供应网络的多元化和需求的随机性,近来一些学者已经慢慢的考虑到了这些,动态库存运输联合优化问题也开始逐渐被重视,在安排多品种货物配送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客户点和配送中心库存的库存路径问题,还需要对多配送中心问题,以及从战略层面上决策配送中心个数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总的来说,对IRP的研究和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是越来越贴近了。具体来看:

(1)周期为一天的IRP

Federgruen A,ZIPkin P(1984)是关于IRP问题的最早研究,在该文章中。将当日最小的总成本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一个非线性整数规划,对于IRP随机性需求模式下,配送单一的问题,通过两个阶段来解决。通过VRP的优化方式,可以发展处解决办法。以先确定一个初始科学的解为前提思路,随后通过交换不同的配送线路中客户的不同条件,反复更改,对结果进行不断的优化。

Chien W,Balakrishnan A,Wong R(1989)所研究的问题虽然说也是一一天为周期的方式,但不同在于,其并不是把每一天作为独立的时间周期计算,而是通过前面一天显示的优化结果来对次日的收入进行调整。通过单位送货收益和单位缺货损失计算日利润。所建立的混4整数规划模型中,将日利润的最大作为目标,以拉格朗日松弛法为方式求解

(2)周期为多天的IRP研究

在IRP问题中,周期为一天的,那么优化也只是对这一天内的总费用进行优化,这样的优化经常会把将来时间的配送给延误,这被认做是一种短视行为。因而,近年来,大家开始广泛的研究周期为多天的IRP问题。解决周期为多天的IRP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长周期化为短周期,显然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有两个方面需要处理好,一个是短期决定的长期影响,另一个则是短期决策中客户点的选取。

三、国内研究现状

对比国外,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或对该问题进行定性研究阶段,目前仅有少量的研究库存路径问题具体算法的成果出现。具体来看:

袁庆达(2001)从三个决策层面出发对库存与路径安排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主要是在随机需求情况下进行的,这三个层面主要是战略层、战术层和作业层,因此他在研究一对多的物流配送系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叶志坚,杜文,王清荣(2003)建立了供应商库存补充和配送整合策略优化模型,这是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下建立的,他们通过整合系统中库存和运输计划,对供应商的最高库存量Q和配送整合周期进行讨论,最终想实现长期平均期望总成本的最小化。

杜文,袁庆达(2003)对运输联合优化以及随机库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他们进行了一个的假设,就是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中央库存的保管费与订货费为零,把零售商的最大订货量从以前的决策变量变为常数,然后随机需求用期望最大需求来代替,从而将问题从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并且在此过程中,不同组零售商可以有不同的补货时刻。

周涛(2003)也对库存问题进行了研究,此问题是有容量约束的多品种配送的问题,他通过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对其进行转化,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求解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总结

基于2010年至2014年(前三季度)的社会物流费用构成数据的分析以及对相关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当下的中国物流市场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而能快速有效地对社会物流总费用进行控制的方法就是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管理,即运输与库存的联合优化,这个方法完全吻合物流资源集约化发展的思路,所以对于运输与库存联合问题的综述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这也就是本文立意所在,希望相关管理决策层通过阅读本文,或者是了解到运输-库存的重要性,给出针对性的政策,确实降低国内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保证物流市场的平稳发展。

(作者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2.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菊池康也.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Federgruen A,ZIPkin P.A combined vehiele routing and inventory allocation problem[J].Operations Researeh,1984,32(5):1019一1037

[4]Chien W,Balakrishnan A,Wong R.An integrated inventory allocation and Vehiele routing Problem[J].Transportation Seienee,1989,23:67-76

[5]袁庆达.库存运输联合问题[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1:19一99

[6]叶志坚,杜文,王清荣.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中库存和运输计划整合[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3(4):82一88

[7]杜文,袁庆达.一类随机库存/运输联合优化问题求解过程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3,3(4):82一88

应用文期中总结篇8

国家税务总局

政策背景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为了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以下简称“37号文”)精神,保障改革试点的顺利实施,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税收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7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北京等8省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税收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2号)内容基础上,结合37号文有关政策调整规定,国家税务总局于2013年7月10日了《关于在全国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9号,以下简称“39号公告”)。公告自2013年8月1日起实施。关于纳税人发票使用问题1启本地区营改增试点实施之日起,增值税纳税人不得开具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提供货物运输服务的,使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货运专票)和普通发票;提供货物运输服务之外其他增值税应税项目的,统一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小规模纳税人提供货物运输服务,服务接受方索取货运专票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填写《代开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缴纳税款申报单》。代开货运专票按照代开专用发票的有关规定执行。2.提供港口码头服务、货运客运场站服务、装卸搬运服务、旅客运输服务的一般纳税人,可以选择使用定额普通发票。3.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业务的一般纳税人,应使用六联专用发票或五联增值税普通发票,其中第四联用作购付汇联;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业务的小规模纳税人,应使用普通发票,其中第四联用作购付汇联。4.纳税人于本地区试点实施之日前提供改征增值税的营业税应税服务并开具营业税发票后,如发生服务中止、折让、开票有误等情形,且不符合发票作废条件的,应于2014年3月31日前向原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营业税红字发票,不得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和红字货运专票。需重新开具发票的,应于2014年3月31日前向原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营业税发票,不得开具专用发票或货运专票。关于税控系统使用问题1启本地区营改增试点实施之日起,一般纳税人提供货物运输服务、开具货运专票的,使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控系统(以下简称货运专票税控系统);提供货物运输服务之外的其他增值税应税服务、开具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的,使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以下简称防伪税控系统)。2.自2013年8月1日起,一般纳税人从事机动车(旧机动车除外)零售业务开具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应使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税控系统(以下简称机动车发票税控系统)。3.试点纳税人使用的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为金税盘和报税盘,纳税人应当使用金税盘开具发票,使用报税盘领购发票、抄报税;货运专票税控系统和机动车发票税控系统专用设备为税控盘和报税盘,纳税人应当使用税控盘开具发票,使用报税盘领购发票、抄报税。货运专票税控系统及专用设备管理,按照现行防伪税控系统有关规定执行。各省国税机关可对现有相关文书作适当调整。4.北京市小规模纳税人自2012年9月1日起使用金税盘或税控盘开具普通发票,使用报税盘领购发票、抄报税的办法继续执行。关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控系统)最高开票限额审批问题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控系统)实行最高开票限额管理。最高开票限额,是指单份专用发票或货运专票开具的销售额合计数不得达到的上限额度。针对前期部分试点地区反映,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控系统)最高开票限额审批中实地核查工作量大、影响办税效率以及部分税务机关审批过严、影响纳税人发票使用问题,为进一步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保障试点实施顺利,纳税人发票正常使用,39号公告将实地核查的必经程序调整为: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申请以后,根据需要进行实地查验。实地查验的范围和方法由各省国税机关确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同时明确: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和销售情况进行审批,保证纳税人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关于货运专票开具问题1.一般纳税人提供应税货物运输服务,使用货运专票;提供其他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或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不得使用货运专票。2.货运专票中“承运人及纳税人识别号”栏填写提供货物运输服务、开具货运专票的一般纳税人信息;“实际受票方及纳税人识别号”栏填写实际负担运输费用、抵扣进项税额的一般纳税人信息;“费用项目及金额”栏填写应税货物运输服务明细项目及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合计金额”栏填写应税货物运输服务项目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合计;“税率”栏填写增值税税率;“税额”栏填写按照应税货物运输服务项目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增值税额;“价税合计(大写)(小写)”栏填写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和增值税额的合计;“机器编号”栏填写货运专票税控系统税控盘编号。3.37号文规定: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试点小规模纳税人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额抵扣进项税额,取消了前期试点中的过渡政策。本公告相应调整了税务机关代开货运专用发票的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在代开货运专用发票时,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控系统在货运专用发票左上角自动打印“代开”字样;“税率”栏填写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税额”栏填写按照应税货物运输服务项目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计算得出的增值税额;“备注”栏填写税收完税凭证号码;其他栏次内容与本条第(二)项相同。4.提供货物运输服务,开具货运专票后,如发生应税服务中止、折让、开票有误以及发票抵扣联、发票联均无法认证等情形,且不符合发票作废条件,需要开具红字货运专票的,实际受票方或承运人可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开具红字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单》,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对并出具《开具红字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以下简称《通知单》)。实际受票方应暂依《通知单》所列增值税税额从当期进项税额中转出,未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可列入当期进项税额,待取得承运人开具的红字货运专票后,与留存的《通知单》一并作为记账凭证。认证结果为“无法认证”、“纳税人识别号认证不符”、“发票代码、号码认证不符”以及所购服务不属于增值税扣税项目范围的,不列入进项税额,不作进项税额转出。承运人可凭《通知单》在货运专票税控系统中以销项负数开具红字货运专票。《通知单》暂不通过系统开具,但其他事项按照现行红字专用发票有关规定执行。关于货运专票管理问题1.货运专票暂不纳入失控发票快速反应机制管理。2.货运专票的认证结果类型包括“认证相符”、“无法认证”、“认证不符”、“密文有误”和“重复认证”等类型(暂无失控发票类型),稽核结果类型包括“相符”、“不符”、“缺联”、“重号”、“属于作废”和“滞留”等类型。认证、稽核异常货运专票的处理按照专用发票的有关规定执行。3.稽核异常的货运专票的核查工作,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操作规程(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4.丢失货运专票的处理,按照专用发票的有关规定执行,承运方主管税务机关出具《丢失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公告政策背景适应营改增和税收管理的需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以下简称“37号文”)对可以不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情况作出例外性规定,与实施细则相关类似规定存在区别,主要体现在非企业性单位上:实施细则规定,只要是非企业性单位,即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37号文则将范围收窄,只有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非企业性单位,才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在以上2条规定并行的情况下,为消除税收实践中税企双方理解上的偏差,国家税务总局6月21日《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3号),以明确纳税人在该政策适用上的区别与衔接。公告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政策规定纳税人按不同类别,分别适用不同的政策规定:第一类: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纳税人,进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时,其小规模纳税人资格适用条件,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二十九条:“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规定执行。第二类:提供应税服务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纳税人,进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时,其小规模纳税人资格适用条件,按照37号文附件1第三条第三款:“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其他个人不属于一般纳税人;不经常提供应税服务的非企业性单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规定执行。第三类:兼有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应税服务的纳税人,应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与应税服务销售额分别计算,分别适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标准。兼有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应税服务,且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非企业性单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另外,还必须注意:除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具体程序,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相关规定执行。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实行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公告为了进一步加强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以下简称海关缴款书)的增值税抵扣管理,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决定将前期在广东等地试行的海关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推广实行。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自2013年7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进口货物取得的属于增值税扣税范围的海关缴款书,需经税务机关稽核比对相符后,其增值税额方能作为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二、纳税人进口货物取得的属于增值税扣税范围的海关缴款书,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期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17号)规定,自开具之日起180天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电子数据),申请稽核比对,逾期未申请的其进项税额不予抵扣。三、税务机关通过稽核系统将纳税人申请稽核的海关缴款书数据,按日与进口增值税入库数据进行稽核比对,每个月为一个稽核期。海关缴款书开具当月申请稽核的,稽核期为申请稽核的当月、次月及第三个月。海关缴款书开具次月申请稽核的,稽核期为申请稽核的当月及次月。海关缴款书开具次月以后申请稽核的,稽核期为申请稽核的当月。四、稽核比对的结果分为相符、不符、滞留、缺联、重号五种。相符,是指纳税人申请稽核的海关缴款书,其号码与海关已核销的海关缴款书号码一致,并且比对的相关数据也均相同。不符,是指纳税人申请稽核的海关缴款书,其号码与海关已核销的海关缴款书号码一致,但比对的相关数据有一项或多项不同。滞留,是指纳税人申请稽核的海关缴款书,在规定的稽核期内系统中暂无相对应的海关已核销海关缴款书号码,留待下期继续比对。缺联,是指纳税人申请稽核的海关缴款书,在规定的稽核期结束时系统中仍无相对应的海关已核销海关缴款书号码。重号,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纳税人申请稽核同一份海关缴款书,并且比对的相关数据与海关已核销海关缴款书数据相同。五、税务机关于每月纳税申报期内,向纳税人提供上月稽核比对结果,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查询稽核比对结果信息。对稽核比对结果为相符的海关缴款书,纳税人应在税务机关提供稽核比对结果的当月纳税申报期内申报抵扣,逾期的其进项税额不予抵扣。六、稽核比对结果异常的处理稽核比对结果异常,是指稽核比对结果为不符、缺联、重号、滞留(一)对于稽核比对结果为不符、缺联的海关缴款书,纳税人应于产生稽核结果的180日内,持海关缴款书原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数据修改或者核对,逾期的其进项税额不予抵扣。属于纳税人数据采集错误的,数据修改后再次进行稽核比对;不属于数据采集错误的,纳税人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数据核对,主管税务机关会同海关进行核查。经核查,海关缴款书票面信息与纳税人实际进口货物业务一致的,纳税人应在收到主管税务机关书面通知的次月申报期内申报抵扣,逾期的其进项税额不予抵扣。(二)对于稽核比对结果为重号的海关缴款书,由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核查。经核查,海关缴款书票面信息与纳税人实际进口货物业务一致的,纳税人应在收到税务机关书面通知的次月申报期内申报抵扣,逾期的其进项税额不予抵扣。(三)对于稽核比对结果为滞留的海关缴款书,可继续参与稽核比对,纳税人不需申请数据核对。七、纳税人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用于核算已申请稽核但尚未取得稽核相符结果的海关缴款书进项税额。纳税人取得海关缴款书后,应借记“应交税金——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贷记相关科目;稽核比对相符以及核查后允许抵扣的,应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专栏,贷记“应交税金——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经核查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金——待抵扣进项税额”,红字贷记相关科目。八、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税务机关“一窗式”比对项目的调整(一)自2013年7月1日起,纳税人已申请稽核但尚未取得稽核相符结果的海关缴款书进项税额填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附表二“待抵扣进项税额”中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栏。(二)自2013年8月1日起,海关缴款书“一窗式”比对项目调整为:核对《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附表二第5栏税额是否等于或小于稽核系统比对相符和核查后允许抵扣的海关缴款书税额。九、本公告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废旧物资发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4]1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地区试行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函[2009]8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地区试行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1]1196号)同时废止。(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3年第31号;2013年6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137号),国家税务总局对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进行了调整,现公告如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增值税纳税人均应按照本公告的规定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二、纳税申报资料纳税申报资料包括纳税申报表及其附列资料和纳税申报其他资料。(一)纳税申报表及其附列资料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及其附列资料包括:(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一)》(本期销售情况明细)。(3)《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本期进项税额明细)。(4)《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三)》(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明细)。一般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在确定应税服务销售额时,按照有关规定可以从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扣除价款的,需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三)》。其他情况不填写该附列资料。(5)《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四)》(税收抵减情况表)。(6)《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表》。2.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以下简称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及其附列资料包括:(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附列资料》。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在确定应税服务销售额时,按照有关规定可以从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扣除价款的,需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附列资料》。其他情况不填写该附列资料。3.上述纳税申报表及其附列资料表样和填写说明详见附件。(二)纳税申报其他资料1.已开具的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和普通发票的存根联。2.符合抵扣条件且在本期申报抵扣的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的抵扣联。按规定仍可以抵扣且在本期申报抵扣的“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的抵扣联。3.符合抵扣条件且在本期申报抵扣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购进农产品取得的普通发票、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的复印件。按规定仍可以抵扣且在本期申报抵扣的其他运输费用结算单据的复印件。4.符合抵扣条件且在本期申报抵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缴款凭证及其清单,书面合同、付款证明和境外单位的对账单或者发票。5.已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凭证的存根联或报查联。6.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在确定应税服务销售额时,按照有关规定从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扣除价款的合法凭证及其清单。7.主管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资料。(三)纳税申报表及其附列资料为必报资料。纳税申报其他资料的报备要求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确定。三、主管税务机关应做好增值税纳税申报的宣传和辅导工作。四、本公告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6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北京等8省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局公告2012年第43号)同时废止。(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2号;2013年6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有关事项的公告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2]6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综[2012]96号)的规定,现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按照财税[2013]37号文件规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适用财综[2012]68号通知,缴纳和扣缴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文化事业建设费缴费信息登记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5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文化事业建设费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51号)的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文化事业建设费缴费信息登记和申报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二、营改增试点期间,适用财综[2012]96号文件第三条规定,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可以不进行文化事业建设费申报。三、主管税务机关应做好文化事业建设费政策宣传工作。四、本公告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政教处期中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期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