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合同范文

时间:2023-11-03 05:05:03

入学合同

入学合同篇1

乙方姓名:_____________法定监护人: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_出生日期: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______

经过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乙方委托甲方协助办理____国____大学入学申请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 甲方职责1.向乙方客观介绍____国的教育制度、院校概况、专业情况和学习费用等;2.受乙方的委托,甲方负责承办乙方的入学申请,指导乙方办理入学申请的相关手续;3.提供____国学校入学通知书并及时通报委托人,入学申请的进展情况;4.指导乙方办理护照、体检、出入境等手续; 5.协助乙方联系安排抵____时的机场接机、住宿申请事宜(费用由乙方负担);6.乙方如未获得_____国大学录取通知书,甲方负责向乙方退还应退款项(具体退款原则及规定见本协议“退款规定”部分)。

二、 乙方职责1.乙方根据甲方要求,及时提供赴_____国学习真实的各项申办材料;2.必须如实向甲方的咨询员反映本人和家庭情况,并提供真实的申请材料;3.乙方负责根据本协议付费条款,按时向甲方付清所有款项。

三、 乙方付款标准及程序1.费用标准:(1)学校申请费人民币____元、申请服务费人民币____元。乙方在签约同时先交纳学校申请费和申请服务费共计人民币____元。在同时交清以上费用后才能开始办理入学申请手续;(2)正式入学通知到达后,乙方应在____天之内向甲方交纳____国学校学费押金____元(人民币),超过____天则表明申请人单方终止该协议;(3)甲方所收取的上述费用,仅限于在入学申请办理过程中甲方所发生的学校申请费、通讯费、邮寄费、及咨询服务所得报酬,乙方在办理出国手续过程中其它费用(如签证费、公证费、护照、体检费、英语考试费、学杂费等汇出的银行费用、签证面试所需的差旅费等)均由乙方自理;2.付款程序:(1)在签订本服务合同书的同时,乙方向甲方缴纳学校申请费人民币____元和申请服务费人民币____元,共计人民币____元。甲方将对乙方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可申请的专业;(2)乙方收到_____国学校入学通知书的同时,向甲方缴纳_____国学校的学费押金____元(人民币)。

四、 退款规定如果一旦出现乙方向甲方领取退款的情况,乙方必须凭已经签署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合同书及当时付款的发票/收据来领取款项。否则,甲方将不予退款。甲方根据付款发票/收据注明的币种按以下原则办理退费手续,所有的退款均不计利息。1.乙方未获得____国院校的入学通知书,则甲方退还乙方所交申请服务费共计人民币____元,学校申请费恕不退还;2.甲方已经为乙方申请获得____国院校的入学通知书,但乙方单方面提出终止本合同,则乙方交纳的人民币____元费用不予退还;3.乙方如期到达所申请的____国院校,并经该____国院校确认乙方已交学费注册,甲方将学费押金____元(人民币)退还乙方;4.乙方未获得____国签证,乙方凭____国使馆的拒签信,将录取通知书原件退还给甲方,甲方将学费押金____元(人民币)退还乙方;5.发生以下情况时,乙方所交甲方各项费用将不予退还;(1)在委托咨询服务过程中尚未结束时,乙方因个人原因单方面提出终止本合同;(2)不能如期到申请的_____国大学注册报到;(3)提供虚假的申请材料被发现。

五、合同终止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本合同即终止:1.若乙方未能获得____国院校的入学通知书,本合同即终止。一旦本合同在此类情况下终止时,乙方可按照本协议第四条第1款规定从甲方领回有关费用;2.若乙方未能获得____国签证,本合同即终止。一旦本合同在此类情况下终止时,乙方可按照本合同第四条第4款规定从甲方领回有关费用;3.在乙方获得入学通知书并获得____国使馆签证,到达____国院校报到并交纳完第一年学费后,本合同规定的委托咨询服务各项事业已结束,本合同即自动终止。一旦本合同在此类情况下终止时,乙方可按照第四条第3款规定从甲方领回有关费用。

六、有效期本委托咨询服务合同书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其有效期至本合同书规定协议终止之日结束。

七、合同保管本委托咨询服务合同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入学合同篇2

关键词:引企入校;校企合作;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76-03

一、引企入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项目遴选盲目性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引企入校”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推崇的校企合作模式。然而,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应付各级管理部门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方面的考核和评估,出现了不经论证,在没有经验和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引企入校的现象,出现引进的企业层次低、规模小,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不清等问题,以至于出现合作纠纷和资源浪费,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双方的负担。因此,在合作项目遴选的过程中,应基于校企双方利益博弈科学制定合作合同,制定完善的“引企入校”审批程序和准入门槛,结合学校相关部门职能形成“决策支持系统”,有效地解决遴选盲目性的问题。

(二)企业进驻管理混乱的问题

企业入驻后的合同管理、场地房屋配备、装修改造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水电通信保障、职工行为规范、饮食服务、财务服务等工作牵涉到学校许多部门,容易形成组织、统筹和协调工作链中断,出现无人管理或多头管理等混乱状态。因此,应建立企业入驻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详细职责,有效地避免管理混乱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

企业和学校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不同的社会属性导致两者合作目标及利益存在着本质差异。如果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利益,校企双方必然因缺乏内在驱动力而表现消极,企业甚至会终止参与行为,导致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

首先,在生产实训基地,教学实训、生产服务属于双线运行。如果管理上也采取双重主体、双线管理的话,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其次,引企入校后,各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引进企业的人才需求质量不匹配,将会导致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同虚设,学生上手慢,资源消耗大,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无缝对接”。

再次,共建实训基地的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也关系到校企双方的核心利益,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利益分配问题,采取“成本互抵”、“待遇双免”等模糊利益分配办法必然会带来较多的纠纷,最终导致合作破裂。

最后,合作过程中如缺少监督评价制度,未能对“引企入校”的开展情况和合作效果作出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缺乏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将会出现合作流于形式、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引企入校过程管理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建立入驻企业的遴选与决策机制

要制定《引企进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规定合作企业的遴选标准和要求,形成合作项目审批程序,特别要明确审批内容、合同内容的有关管理规定。将合作项目建设和规划纳入学院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引进的项目能为学生提供包括单项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两方面的实践环境,吸纳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顶岗实习,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在遴选要求、审批程序上要层层把关,充分保障合作项目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引企入校合作项目决策程序如图1所示。系(部)主要负责人为引企进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首先由系(部)与合作企业进行洽谈。对于不能够满足遴选要求的合作项目由系部决定终止。对满足要求的项目,由系(部)与企业共同拟定初步合作合同。校企合作办公室对照《引企进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审定合同及相关资料,组织召开合同评审会。评审由分管学院领导牵头,由合作系(部)与企业负责人共同介绍项目拟实施内容,校企合作办公室、财务处、后勤处、保卫处及纪检处共同组织审核和答辩工作。对于不符合评审要求的合作项目应给予终止。对于符合要求的在评审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合同修改,交由学院法律顾问审定合同形式和内容并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由学院领导层最终审定。学院领导对项目合作与否有最终决策权和修改权。学院领导审定通过后的校企合作项目应签订正式合同,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系(部)应按合同规定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二)建立企业入驻管理机制

针对企业进驻多头管理的混乱问题,要制定《引企进校合作项目部分职责实施办法》。学院应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引企进校合作项目企业进驻管理的总协调工作。合作系(部)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全程协助合作企业入驻学校的各项工作;后勤管理处负责引进企业的用房安排、水电配套、物业管理、网络通信等后勤保障工作;财务处根据校企合作办公室、后勤处出具的缴费通知单,负责企业资助办学金,水、电等相关费用的收缴和出具收费票据的工作;保卫处负责做好引进企业的人、财、物安全防范,防火防盗、车辆、物流等方面的安全监管工作;宣传部负责入驻企业与相关合作系(部)合作情况的宣传展示工作。

(三)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针对“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一是构建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组建学院、系(部)、专业与企业三级办学运行管理机构,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职责和权益;二是根据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的实际和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完善企业工作流程与学校实训教学模式的衔接,共同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运行流程; 三是通过健全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实行柔性管理,保障企业生产需求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相协调;四是通过构建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融通机制,引导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及生产的管理工作;五是通过建立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形成生产性实训经费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制度,明晰相关的利益分配关系;六是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在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研制课程标准、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评价教学效果等制度和办法,将企业员工发展规划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企业需求,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七是构建校企文化融合机制,在技术、人才、学习三个校企合作共同要素方面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对学生进行考核管理,校企定期开展联谊活动、共同举办技能竞赛、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引导企业设立奖学金制度;八是建立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协同机制,将学生的教学质量与其参与的企业生产绩效考核挂钩,形成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考核制度、学生生产实训质量评价与考核制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合同履行情况,通过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

三、引企入校过程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有效改善了专业实训条件

上述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电梯工程技术、电子商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十几个专业的校企合作项目。经过三年的实践,先后引进了苏州帝奥电梯公司、江苏金软、南通环境工程设计院等十多家企业入驻校园,校企共建了“金蝶ERP软件实训中心”“帝奥电梯实训中心”“装潢设计实训中心”等一批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投入实训设备价值达三千多万元。

(二)有效促进了专业发展

通过“引企入校”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环保类专业群与南通市环境工程设计院开展了“引企入校”项目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连续两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项目一等奖;专业资源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校企联合完成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国家专业资源库实践培训子项目的建设任务;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明显提升,校企双方先后有二十余人在相互的工作岗位上开展合作交流;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与南通市环境工程设计院共同建设了“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省、部级实训基地。

(三)有效促进了新专业建设

建成的帝奥电梯学院创新了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开办了全省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电梯工程技术专业。采取企业与学院共同管理模式,在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资源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便利。采取“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即可成为帝奥电梯公司及其他电梯公司员工。该模式被成功地移植到其他系(部),如“淘金电商学院”与企业共建了电子商务专业。此外,还有的系(部)与中德诺浩和南通华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新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四)有效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以“创业学院”为依托,组建了Elite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支点”创业园,搭建了“中心化”电商操作平台,学生创业项目年盈利二百余万元。校企共同进行创业培训教育,聘请“创业学院”CEO及校内入驻企业负责人担任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园艺公司”、“代账公司”、“礼仪服务公司”等一批学生创业团体已经取得了初步效益,学生的创业项目在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网、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给予了专题报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广,王志明.“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32):60-61.

入学合同篇3

关键词: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

一、引言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多次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

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再次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要措施之一还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2008年开始,随着美国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振全球经济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通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社会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技术创新才是渡过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国内各界也充分认识到,当前正是我们大力提升自主创新的绝好机遇。变危机为契机,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创新,完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不失为一条从容面对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分析。

2.1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①股权激励:企业和学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以企业内部技术市场取代缺少的外部技术市场。在这种合作方式中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并将合作创新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在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明晰、企业的法规健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合作成本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各方利益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只要处理得当,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贡献会最大。

②高校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高校科研人员对激励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获得相应层次的激励。激励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不要仅仅注意对科研拔尖人才、优秀学术骨干的激励,也不能仅仅注重对资历较深的科研人才的激励。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调查发现每一种类型教师的动力和压力,挖掘其科研潜力,设定合适的目标,该目标必须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③政策激励。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有限,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贷、价格、财政等经济杠杆,形成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倾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与引导作用,使企业随着产学研合作过程获得市场优势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竞争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获得创新资金用于科学研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等办法激励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2.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风险、高收益是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创新的程度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影响创新的成功,对黑龙江省部分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产学研合作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排名前三位的为:技术风险(53.85%)、市场风险(46.15%)、战略决策风险(23.08%)。为了有效规避这些风险,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风险预警机制。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要从日常化层面提升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危机预警机制,使合作始终保持一个不间断的警觉状态,监控合作组织内部和外部所有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和征兆,收集、筛选、整理相关信息并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作出合理估计。技术创新危机预警机制的日常化管理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中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信息,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不断修正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②经常对组织内外环境的信息进行同步跟踪和监测,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来自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市场、政府、媒体、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搜集、过滤、整理和分析判断,力图将各种潜在的创新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③坚持进行技术创新危机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开展危机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对提高应急能力和防范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强化产学研结合主体的风险共担意识。

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在现阶段应当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受益大,谁决策谁负责,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为了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主要由技术供给方,即学、研方承担;转化过程的技术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营销阶段的市场风险则主要由技术吸纳方,即企业承担。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的基本目标应当是有效地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责任,并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技术创新项目的最终成功而合作到底。显然,这一重要制度应当由政府在广泛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制定。

2.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影响着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产学研合作,是技术的合作,也是利益的合作,说到底就是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利益合作。在合作初期对利益分配就要做好清晰明确的预先界定。

产学研结合的可分配利益不仅指利润及其合作产品的分配,还包括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诀窍、信誉和著作权等,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也成为产学研可分配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利益分配提供依据。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合作各成员作为利益主体对合作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利益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基于以上内容,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框架图。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配方案要体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成员为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营所做贡献的大小。在设计利益分配方案时要体会责、权、利对等的原则,不能打击参与成员的积极性。②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要大于结合之前单个成员的收益之和,才能保证各成员在结合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大于其不加入时的利益,体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先进性。③不能忽视无形资产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来源。可供分配的无形资产是指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原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全新创造的无形资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的分配。④采用公平分配原则,即采用同一尺度决定各成员参与分配份额。

2.4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成果导入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的导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根据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流程图。

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机制主要是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导入切入点分析。成果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整个合作创新过程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进行,由合作初期各方商议确定。首先,学研方要重点了解企业对成果导入的需求、程度和预期效果的信息;其次,搜集企业相关信息,为导入工作做好信息准备工作;再次,分析企业独立导入项目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最后,通过分析确定导入的具体方法。一般情况下在得到企业的认可后可以对企业相关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为切入点开展导入工作。②设计详细的导入方案。成果导入方案主要包括导入项目的起止时间、主要工作内容、项目小组人员构成,项目预期效果等。③成果导入控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成果导入工作,配合成果导入方案制定导入控制方案,以监督各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导入控制主要报告成果导入控制节点的设置、导入质量控制标准及项目检查与调整措施。④成果导入效果考核。在完成成果导入工作的同时完成对成果导入效果的考核工作,作为对成果导入成员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2.5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上分析的各种机制都应该在协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从全面创新管理的角度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进行技术创新[2]。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越强,创新绩效越高。合作各方有效协同,增加技术创新知识的供给数量,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开发的可能性和创新实现的可能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合作创新的绩效水平,构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从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要素协同两个方面来分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体现合作创新的战略需求和价值创造的支配动力,其次应体现技术创新协同是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协同来实现的。要素协同为过程协同提供基础与背景支持,并贯穿与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而过程协同促进了各要素协同的改进与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结构、流程上的支持,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当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合作主体就要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根据总结和评价的结果,合作关系可以形成系统创新有序结构或者在各方同意下进行适应性调整。要素协同和过程协同的有效融合将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三、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的保障。

(1)政策保障。

对于具有深远产业(行业)影响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说,仅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导向下的产学研结合共同攻关。政策对产学研结合的作用是重要的、长期的,也只有政策才能真正调动产学研各方投入合作技术创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合作措施提高技术、知识等创新成果的应用、开发与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共享程度。

对于产学研结合而言,有效地学习和创新要求将独立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等整合在一个整体框架内,任何政策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合作创新政策逐渐从部分科技政策、经济政策演化而来,但并不是各方面政策的简单组合,而是政府以推动产学研结合活动为目的构建配套、协调的政策体系。

(2)金融保障。

科研往往需要先进的设备,并且面对很大的失败风险,必要的资金是科研的经济基础。金融保障主要表现在政府的金融政策与各种金融机构结合后,各种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体系等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活动,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功能的实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需要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形成合理的风险投资体系。这些是推动并保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各国政府在这方面均做出了多种尝试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较稳定的资金渠道。如“风险基金”、“匹配资金”、“科学基金”等。当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看中了科技创新成功时带来的巨大收益,他们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产学研各方的结合。

(3)制度保障。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滞后,如产权关系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制度的变迁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较低、交易费用较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要求对合作系统内相应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营造良好的合作技术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合作技术创新涉及到不同主体间的协调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依赖相应的机制与管理方法,这就要求各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平衡分配资源,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完善联盟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德成,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构建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9-10.

[2]许庆瑞,郑刚。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科研管理,2003(5):1-7.

[3]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入学合同篇4

教材内导入即直接借取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导入的方法主要包括介绍背景导入、关键词导入、主题句导入、审题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事件导入等。它的优势在于导入内容本身就来自教材,不必为与教材相契合而劳心伤神,这种导入方式比较适合记叙文、议论文。在教材内导入的诸多方法中,关键词导入、提示问题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和事件导入比较好利用,也比较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比如在讲《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是√还是×?”然后问同学们“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两个词有没有区别?如果有,那它们区别在哪里?”同学们踊跃举手,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时我说“好,同学们先保留意见,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学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好不好?”……“同学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吗”“你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呢?”“好,那鲁滨逊为什么要写日记呢?”……最后,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整堂课环环相扣,同学们好像变成了漂流的鲁滨逊,直到下课还陶醉其中。

二、教材外导入

教材外导入即利用非教材知识或者教具进行导入,它主要包括名人轶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歌曲音乐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对联诗歌导入、寓言典故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教材外导入不受教材限制,内容及形式可灵活多样,应该说比教材内容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学生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的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他们的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也使他们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这就使得导入的方式更多些。如插图视频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寓言典故导入等。比如在讲《三峡》的时候,放一段《三峡》录像请同学们讲讲感受,讲《中国石拱桥》时搜集中外的名桥做成幻灯片等,请知道的同学们给大家讲,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生的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因此,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些由学生参加的互动环节,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讲《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请喜欢动物的学生学一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让大家猜是什么动物。在讲人物描写方法的作文课时,请一个同学用两三句话描述班里的一个同学,让同学门猜猜他描述的同学是谁等(板书“猜猜他/她是谁”)。

心理学家将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生们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他们或好奇、或焦虑、或苦闷、或善变、或兴致勃勃、或桀骜不驯、或稚气未脱、或自以为是……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在这个时期,在教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结合教材文本实际的同时,运用切合中学生接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导入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引领学子们更好的搞好语文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骏乐.花季心路——初中生心理健康读本[M].浙江:,2001.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山东:山东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摘要]导入新课是整堂课的开端,犹如一幕话剧的序幕。开头好,整出剧就会引人注意,其余部分会随着剧情的跌荡令观众叫好不绝。新课导入也是同理,导入得好,能使学生自然迅速融入课堂,渐入佳境。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各种课堂导入模式的整理探究,认为一个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是一堂出彩的初中语文课的重要元素,而设计一个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则既要与教材情境相结合,与新的社会生活结合,更要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入学合同篇5

【关键词】青年教师 深入企业行动 服务社会 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08-02

近年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调整师资结构,加强产学结合,完善教师培养,企业聘请师资机制都做出了明确要求。而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文件,积极响应,鼓励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服务企业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组织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发挥高校科技智力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和服务社会,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依据《湖北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组织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的通知》的进一步指示,规定承担该行动计划的负责人,须由相关高校青年教师全职赴企业基层一线进行锻炼。在行动期间,要求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掌握基层技术建设过程,考察相关基层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帮助企业进行人员培训与管理,以高校青年教师专业研究的角度为企业基层技术的开展做出指导,参与企业技术的研发等活动,进一步做到产业与学科相结合,将科学技术成果化。这也为进一步做好学校与地方经济企业产学研合作建设架起了桥梁。

尽管目前各大高校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克服青年教师缺乏企业经历,欠缺实践能力等弱点,都积极做出了响应,纷纷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企业行动。但从实践的过程与结果来看,收效不大。因此,有必要对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建立起配套的长期机制,才能将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高校青年教师人才的培养,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结合。

一 地方政府制定优惠政策,组建良好的企业基地库

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条件,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相互促进、产学结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地方政府积极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将产学研进一步整合,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地方高校与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制定优惠的政策,有效地增进企业对教育的重视与配合,也是实现项目的重大保障之一。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积极组织下,由一些信誉度高、社会知名度高、基础条件扎实的企业牵头,组建成能够与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合作的企业基地库。这样,能有效避免青年教师的无的放矢,同时也能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二 高校青年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社会服务意识

目前,高校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较为淡薄,并未注重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无疑影响了部分青年教师对深入企业行动不够重视,无法将产学结合落到实处。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既是对自身

专业知识的实践检验,同时也是青年教师接受再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明确了这一影响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的因素后,应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认清教育形势,树立起正确的社会服务意识。只有加强青年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才能将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服务于企业,作用于社会,提高教育的服务质量,促进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高校应多方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参与企业行动计划,深入企业基层一线,参与企业研讨,了解技术研发与产品最新动态,参观走访企业生产第一线,获悉企业诉求,使高校教师意识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

高校青年教师观念的转变与社会服务意识的强化,能进一步加强高校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同时也能更好地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同时,也有利于高校青年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地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结构的调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实践动态与社会需求,能反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青年教师走入企业第一线,凭借自身深厚的理论知识与素养,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基础培训,充实并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也是将教师自身的理论付诸实践。另外,教师也应当多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了解市场需求,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培训与管理,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教师直接接触市场的机会,同时也能让教师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后,教师更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教师在深入企业的同时,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将实践服务于课堂。通过教师的企业研修,为学生展示企业文化,以企业为课堂,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领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将社会需求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更好地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有益增补。

三 建设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高校青年教师在深入企业基层的行动中,发挥自身理论优势,参与企业各方面经营活动,无疑是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甚至是拓宽了企业与高校合作交流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为高校联系企业,开展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项目等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此外,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能够将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扩大化,促进了高校的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有利于推进教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进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增加学生就业机会都大有裨益。同时,更是为高校与企业间实现课程体系开发、师资人才互通、学生培训基地的建设,以及资源服务外包的优化等提供了全平台、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高校教师利用深入企业行动计划,进入企业研修,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甚至辅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都为促进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提供了保障。高校教师利用深入企业行动,可以为高校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及实习的机会,甚至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模式,将企业建成高校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前,获得企业实践实习的锻炼机会。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在高校输送的优秀学生中,挑选符合企业用人标准要求的人才,直接纳入企业人员队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双赢。这一做法无疑推进了高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此外,这一做法也加大了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可让学生通过企业实习的机会,了解行业动向,在工作实践中体会社会竞争的压力,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找出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校教师在这一合作模式中,不仅加强了自身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辅助。只有教师深入企业,将理论联系实践,才能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从市场的角度辅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就业前景与方向,帮助学生更好、更合理地规划人生蓝图。

四 完善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的评价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行动,无疑有助于高校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与企业合作,将产学结合,使科学技术成果化。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对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的行动做出完善,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拥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激励体系,能够在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行动中,对教师的理论实践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故在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中,要求制定出一套合乎实情、切合实际的管理评价体系。既要有较为明确的评价准则、奖惩方法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去,使之将自身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要将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观意愿充分调动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产学结合质量和较好的效果。

在目前的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高校都严格按照要求,重视项目的实施,制定出了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了深入企业的青年教师在服务期间原职务工资福利和岗位不变,展现出了良好的执行力。如果在评价激励体系上,根据教师的专业学科门类不同,企业实践内容的不同,制定并完善一套更科学、更合理、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体系,则会大大促进教师深入企业行动的长远发展。例如,在考评体系中,将学校考评与企业考评相结合,尊重学校及企业对教师的双重考评意见,结合起来共同考核。同时,也将过程考评与目标考评进行结合,不再只是注重最终转化的成果,也重视教师在企业中的行动过程。再者,可将教师的自我考评与企业员工的考评相结合,使考评更加多元化、全面化。完善这些考评激励机制,无疑更有利于青年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理念;同时,也促进其科研与实践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对高校、对企业、对学生无疑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青年教师进入企业中进行实践,是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有利于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而在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中,探索出合理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更能使行动做到事半功倍,有效地保证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卞华.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考评管理规范化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入学合同篇6

关键词: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24-01

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要精心备,所以教案的编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面对新课程的要求,想要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每多教师都要重新思考教案的编写。不能再每一年都用相同的教案、相同的方法来请同一节课,教师的教案中要体现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效率,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以较少的教师和学生的付出获得最大程度上的进步,用最少的练习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效,怎样才能够通过教案的编写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以下几点看法:

1.多因素考虑,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不仅要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而且还要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同时还要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验环境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而且目标的设定要尽量具体、细致到点。只有多因素都考虑在内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让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2.结合学生的能力正确的确立每课的重、难点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做一件事的时候略用点心费点事就能做就会试一试,如果总是努力也做不成功,慢慢也就失去了兴趣。学生也是这样的人。每个学校、班级的学生能力是不同的,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因素,只是按自己的意思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就会出现与学生脱节的情况。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可是学生不明所以,这样的教学也不可能有效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体。如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强,教师可以确立有点难度的重、难点,如果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把难点分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觉得太费力气,才能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

3.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具体、有效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有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策略,例如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提出什么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设置的探究点在哪里,学生活动的形式等等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细化一下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3.1多样的引入。引入要充分抓住每课的特点,引入要突出教学的有效性。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引入的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直接引入、复习引入、故事引入、史实引入、悬念引入、生活事例引入、情节引入、图片动画引入等。面对这么多的引入方法,我们只有根据课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兴趣、知识覆盖程度、学生的行为因素等选择最合适的引入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2探究内容设计要结合实际做到合理、可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选择探究内容。探究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对内容进行拓展,还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探究可以分为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教师要事先分配好探究小组、事先给出探究内容、探究方案、探究报告、并做好探究引导及注意事项的强调。探究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查阅资料、实践等多种方式能够经过努力后完成探究目标。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探究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能解决的问题来提出,只有设计的探究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才能,使探究活动成为有效探究。

3.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适当的情境设置。教学是与生活分不开的,所以教师一定在教案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所教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点,并通过合适的情景将这些体现在学生的眼前,或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在对情景的体验与感悟中学会知识。也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习题的选择要因材施教,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设计的好坏习题的选择很重要。习题的选择要做到难易适中、面向全体,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让每个程度的学生都感觉到有收获。选择的习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综合性,即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层次的习题,如A、B、C等不同难度让学生选择完成。

3.5作业的布置要尽量分层次且合理。当然现在的教学作业布置还是大多以习题性作业为主。如果是习题性作业,可以为学生布置多个作业题,让学生采取竞争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选择不同的数量与难度的习题,这样学生都会尽量做最多的题,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也要适当的为学生布置一些动手完成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当然课型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同,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课型等多方法因素合理的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的考虑到细节的问题,大到教学思路、小到课堂提问都要精心处理,同时还要注重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每节课都更有效。

4.合理的设计辅助的课外内容

课外内容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课外作业、课外活动、课外调查、课外辅导、第二课堂、课外竞赛等。无论教师设计哪种课外内容都要以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为理念。课外内容的设计即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又要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教师对于布置的课外内容要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并定期的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师不能只布置课外内容不跟踪检查,这样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的完成,就不能体现些环节的有效性。

5.根据教学实际适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在教案设计时加入二次备课,通过二次备课对平行班教学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教学方法,跟据实际情况反思。反思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合理、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当然也要考虑到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好的改进方法也要及时的整理。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对待教学反思,并及时的整理记录。将所感所想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

入学合同篇7

【关键词】中职 平面设计专业 印前排版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校均在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在办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校企合作往往仅仅停留在表层,有名无实。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校企合作的引入固然解决了诸多校内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中职校的校企合作不等同于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学校与社会的过渡实践,其仍然仅是一门课程,在引入企业的过程中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合作校企观念不一致

很多企业在进驻学校的时候未能和学校达成统一的认识,只是把学校当成廉价厂房,把学生当成免费劳动力,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来不加思考。一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与企业不相关。企业在利益和教育面前毅然选择了前者,把学生的教育当成了负担,这样的校企合作价值大减。

(二)教学模式与企业运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中职校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课堂中难以将自身的定位迅速由学生转变为学员或企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既不能用学校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也不能完全以企业员工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行为。由于平面设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的短期教育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项目化制作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后在老师和企业人员的共同帮助下找准自身的定位,在师傅的教导下边学习,边进行项目实训。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环境中快速提升自身的工作与学习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企业利润无法最大化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如果将主要力量投入现实的校企合作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而且,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投资周期长,见效慢,这样必然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热情。要想校企合作这种模式进行下去,只能摸索出一套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

(四)合作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印前排版行业本身的原因,很多中小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校企合作,但是其本身没有能力和精力从事行业前沿技术研究,仍停留于早期的设计及加工技术。他们只是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学校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学校寻求不到大的合作单位等因素,借着校企合作的名义进行岗位培训,筛选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工作,这样的合作形式违背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初衷。

二、引企入校,多种形式共存

职业学校的老师承担繁重的课业负担,如果在现有工作的同时再加入企业调研、行业探究等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系提出“请进来,走进去”的口号,即引入企业进驻校内进行校企合作,教师走进校内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我校信息技术系自2009年成立平面设计专业以来便尝试实行校企合作,先后与南京旭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印刷分公司、沃设计室、苏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学生在排版综合实训课程中承接企业实际项目,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其中客服、宣传、设计、照排、制图、装订、校对等岗位全部由学生担任,学生完整亲历企业业务流程,在学习的同时承接企业内刊、报纸、杂志、个人博客、小说、诗歌等个性出版物的设计及制作,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了一站式数字印刷服务。短短三年的时间,教学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已初见成效。我们是如何引企业入校,让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在综合实训课上共存的呢?

(一)股份制运作,互动双赢

学校前期投入固定资产,在校内建有与企业生产密切吻合的生产实训基地,并投入基础设施,以此为股本引入优秀的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投入相应的专业设备、成熟的技术及企业管理模式。在校内呈现前校后厂的格局,以企业的发展带动专业的建设。在此过程中,由企业主导,学校配备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实训教学,与企业共同管理。在顶岗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行业认知得到了改善。同时由于企业与学校是以股份制的形式存在,因此企业必定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学校的教学与日常管理,从而确保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二)租赁形式,灵活多变

以协议的形式与企业建立租赁关系。这种方式较为单一,学校以教学为目的,通过租赁的形式引入行业先进的设备,使用过程中由企业负责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对机器进行日常维护保养。此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技术及设备的精度要求不高。我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印后工艺加工便是采用此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校内专业师资缺乏这一瓶颈。

(三)订单式培养,高效快捷

订单式培养又称为“人才定做”。在专业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行业内部有很多企业岗位较为分散,且留不住人才。企业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对新进人员进行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实训的过程中将岗位进行细化,学生在进入岗位前进行自主选岗,定期轮转,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实习期间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此方法将企业的培养期放在了学校,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学生入职后从容应对企业的真实项目。企业仅需要投入一定的技术指导与模拟项目,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修订,深受企业欢迎。

(四)专家指导,学生创业

职业学校,特别是以工学结合为主导的职业院校中经常会涌现出个别有创业理念和创业热情的优秀人才,但是他们往往缺乏行业经验,如果直接进入社会进行创业会走不少弯路。但是我校教师有别于国外的职业教师,都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此时引入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创业团队进行指导,与学校一起共同扶持,帮助他们注册公司,解决公司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入行业的技术和理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至于被接踵而来的挫折压倒,才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体验成功的喜悦。

平面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不仅仅是一堂课,在这里四种培养模式并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确立了“行动导向、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与合作企业一起将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行为习惯、职业素养有机整合,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突出职业素养培养。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岗,让其在喜欢的岗位上发挥特长,真正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三、中等职业学校印前排版专业校企合作规划蓝图

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职业院校必然要经历的教育教学模式,如何才能让企业与学校两个主体有机融合,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推动我国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呢?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这些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在运用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国情,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摸索,不断进行总结,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叫得响,易操作”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以政府引导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

要想让我国的平面设计行业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发展。政府应主动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合作的平台,而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或企业单方面寻求。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吸引行业优秀人才进学校当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可以要求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规定:企业人员在正式入职前要有相应的岗前培训,且培训必须交给职业院校完成,而非自行培训。要求学校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对于校企合作的单位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学校进行校办企业的建设,在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只有政府各部门在政策、法规、人、财、物上对校企合作给予充分的支持,才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企业愿意加入校企合作的行列,互利共赢的校企合模式才能在健康的状态下走得更加长远。

(二)选择知名企业,实现校企联动培养

所谓的校企联动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专业的人才。具体的做法是,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学校共同制订专业方向、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制订一系列的课程标准。学校提供特定的技术支持,优先为企业输送优秀的学生。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例如南京展望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企业对于新进员工都会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安排顶级的培训师进行入行指导,即便是员工转正后,仍然需要不断地培训。校企联动可节省企业的培养成本,可见实现校企联动的重要性。

实现校企联动后,学校不用考虑引进优秀的专业教师,现有的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同时实现校企联动后,企业也因为员工在学校已经接受过企业的相关技术学习而缩短岗前培训时间。同时企业还会有新生力量不断补充,从而变得生机勃勃。

总之,实现校企联动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采用信息化实训方式,以生产带动教学

由学校根据企业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流程开发出一套适合企业实训管理的软件,该软件中包含企业办公自动化、企业数据处理、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管理、企业市场调研、自主学习及考核等一系列模块。学生依据企业的分工按岗位各司其职。岗位考核合格后可自主选岗学习新知识,进入新一轮考核,合作双方管理层进行有效管理,所有操作不受时空的限制。

这种信息化实训方式,使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实训工作的前提下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四)通过开发多元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企业和教师是技能和素养的引领者,企业定期给员工传输先进的知识,将最前沿的技术传递给学生。教师定期组织各类专题报告(讲座)、参观考察、交流讨论、师生座谈。还可聘请各类专家进行授课,如“企业讲坛”“职业规划”“美学赏析”“经营管理”等。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理性返回感性,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入学合同篇8

关键词:学岗;练岗;顶岗;融入式;技能训练

一、研究背景

借鉴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各国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校企合作、重在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的改革与实践的经验可以看到,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

我国校企合作起步晚、发展快,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从校企合作的概念、内涵、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流于浅层,随着校企合作实践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合作企业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还是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双方需要更进一步“融入式”的深度合作,本文以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经管系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出发,针对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项目简介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经管系会计专业在会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最初的实践从主动“走出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从校园到岗位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的平台,企业开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走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随着高职建设校企合作逐渐深入,企业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多的需求,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等人才培养全方面全过程开始了“融入式”的密切合作。

2015年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与“华信德”会计信息咨询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开展“会计实训住校”的改革试验。同时,以改革为试验田,梳理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制度根源,以“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研究对象申报了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以河北省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样本进行广泛调研,搜集相关信息,获得第一手资料,针对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就其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实际,提出创新性建议及策略,在更广泛的领域探究可推广和复制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

通过两年的研究建设,我们探索出学岗、练岗、顶岗“三段式”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了以企业需求为标准确立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理论够用为前提突出实践环节、以灵活机动为准则改革教学方式、以双师素质为标准培育教师队伍、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构建符合企业需求、学生认可的、企业融入为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目特色

(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人才培养的“技能点”

我们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认为把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方案改革的核心工作。我们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针对企业会计岗位全面分析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研究梳理“会计人”应具备的关键技能。同时,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各高职院校人才技能培养的现状,研究梳理会计专业把学生培养为“会计人”应达到的技能水平。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提炼出作为“会计人”应具备的成体系的可训练可考核的技能点群,并把它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写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技能点设置可以使人才技能培养具有清晰的目标,并且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确保学校的人才输出与社会企业的人才引进之间没有鸿沟。

(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形成“学岗”“练岗”“顶岗”的教学模式

我们与企业共同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技能训练,形成“学岗”“练岗”“顶岗”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华信德公司合作的“会计实训驻校”项目,我们开发出一套完整技能训练课程,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的技能点转化为技能训练项目的训练目标,根据每一个训练目标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训练项目,并规定训练目的、训练要求、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过程;根据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设计,落实项目实施所必须的配套条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通过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确保技能训练的过程可控,完成“学岗”的要求。

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由企业指导老师和校方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完成真实的岗位工作,达到“练岗”的要求。

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完成“顶岗”到“上岗”的最后过渡。

学生通过完整的体统的有针对性技能训练后能够掌握岗位关键技能,提升综合职业素质,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共同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使“技能鉴定”衡量人才质量成为可能

我们知道,传统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就是针对“知识点”进行考试,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得到每个人的“分数”。但是众所周知,当学生面临工作岗位、面临就业;当用人单位面临招人选人时,“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是否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我们打破传统的考试思维创新的提出“技能鉴定”这一衡量人才质量的概念,和企业共同开发了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技能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这个鉴定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可反复操作的,学生通过训练达到标准,可认定该技能合格,没有达到标准继续训练直到达标得到认定。这个鉴定是以企业或学校在技能鉴定手册上盖章的方式表示鉴定合格。这个鉴定是以“会计人”为标准,而不再是以“学生”为标准。这个鉴定成体系可操作的,适用于任何主体,无论是学校评价学生,还是企业评价员工,只要认定合格,就是“会计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经得起企业、社会认可和检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素质”要求。

(四)合作就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就业及实训关系

企业全面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并为学生签发技能鉴定手册,建立人才档案信息库,学生从入学伊始就纳入了企业的视线。通过这种“融入式”的深入合作模式,校企双方不但共同完成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控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将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企业在开展技能训练的同时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职场行为规范,财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优秀企业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质”,同时还具备职业人的属性,自然深受企业欢迎。我们在校企合作的协议中规定合作企业必须优先录用我校毕业生,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就业及实训关系,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这也是检验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最终。

(五)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利于事半功倍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在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的指导书;系统的技能训练项目及技能鉴定手册;核心专业课程的教材;各种专业课程的课件讲义等配套资源,这些资源来源于教学一线,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帮助教师和学生事半功倍的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共同进行师资培养,打破校企合作的最后瓶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骨干融入指导教师,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企业文化融入学风建设,通过产学研一体,深化教学过程和课堂形式的改革,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如果没有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方法,难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不能体现教育内在价值,在保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上有所缺失。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我们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组建一支由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师团队。企业专家要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专家除了带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外也要进行教育教学的培训,学习教学的方法技能;学校教师通过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 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见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教育纲要精神,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旨在对校企共同育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解决校企两个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困惑,探究可推广和复制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托;从实践上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协调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平台,实现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为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战略需要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03-01.

[2]李文抗,王永生.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人――从天津发端的百年水产教育看职业教育[J].天津水产,2010-09-30.

[3]李和平.高职教育的“尴尬地位”及其“破解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12-10.

[4]陈晓燕.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15.

上一篇:石材合同范文 下一篇:项目施工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