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1-17 07:12:59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2

最初,本书以这样的章节开篇:蔷薇胎记——待字闺中的月叶公主。一个童话,讲美丽的公主如何为自己挑选驸马,虽然不明白这跟“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有什么关系,但不影响我心情愉悦地读下去。大家都是看童话长大的孩子,就算故事性不强,起码亲切感是补足了的。

然后,情节开始发展,公主要求所有求亲的人去找一个叫神秘国的地方,并找到那个国家里一个心想事成的秘密。穷小子阿南被公主的美貌迷住了,立志要找回秘密,求得公主下嫁。

到此为止,都还算一个正统的童话故事,直到,神秘国神秘学院里的炼金师出现。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开始大谈“以意念幻化成物”、“主宰一切的无形世”、“无形影响有形”……整个国家都在学习如何“心想事成”,男主角阿南更是不遗余力地发掘各种“秘密之后的秘密”,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反省自己的内心,不断修正自己那些欲望。读着读着,我开始感觉自己像一滴滩在火烫铁板上的水珠,渐渐蒸发成了一缕青烟,无形无觉,物我两忘……

回过神来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在给“心灵鸡汤”玩换装游戏嘛!或者说,是把“读者体”换成了“童话体”,内容则还是大家熟悉的《读者》和《青年文摘》。拜托,大家都一把年纪了,能搞点儿更深层次的心灵秘籍来赚人钱财、与人消灾么?渔夫钓鱼的终极目标是成为有钱的渔夫,然后每天过在海边钓鱼的日子,这种老掉牙的励志故事都拿来引用,会不会显得与飞速发展的时代过于脱节?再说,这个故事已经被网友掰过谎了呀,没钱时钓鱼,是为生计所迫,有钱了再钓鱼,则是追逐梦想,这就好比租房子住的人和自己有房子不乐意住,就喜欢把房子租给别人,再拿着收来的租子去租更喜欢的房子来住的人,精神内核根本不在一个界面上。一本号称“心灵读本”的书,怎么能忽视这么大的心灵差异呢?

心灵鸡汤向来只适合心灵极度虚弱彷徨的人,具体到这本书,我只想说:是有多一蹶不振的人,才需要一整本书,几十万字,来熨烫心灵的褶皱,缝补灵魂的疮疤?是嫌微博上那些疗伤小段子药性还不够烈么?难道我是活在异次元么?难道我听到、看到和身边存在的那些久经生活磨砺依然干精火旺的活人,闲来顶多钻研下制富秘籍绝不会被一两本心灵励志书唬住的活人,都活在异次元么?大家都现实一点吧,给跪了!

最后,建议真想要学习“心想事成秘技”的朋友,只重点读—读书最后的“心想事成30天实践计划”即可。全是条款性的实用攻略,还附带案例说明,比起前面那个虚热闹的童话故事来,起码目标更明确些。

不读书的女人没有未来《成都女报》读书会成立啦

不用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不读书的女人同样也没有未来。从全新改版开始,《成都女报》将推出每月一期的“读书会”,精选时下最热、最受女性欢迎的读本,与灵慧读书坊、今日阅读合作,邀请成都各领域精英女性,一起品味阅读带来的快乐。

所有热爱阅读的成都女性,我们都欢迎您的加入,让我们一起畅游在书海。

参与方式:关注@成都女报官方微博,加入成都女报广方微群,加入理由中填写“我爱读书”私信即可。新书速递

《守脑如玉》

作者:咪蒙

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32.00元

《守脑如玉》的作者咪蒙,被彭浩翔评价为最幽默的年轻作家,她是文学硕士中最肤浅的,媒体编辑中最恶趣味的,专栏作者中拖稿最严重的,一大兴趣爱好就是冒充女流氓。她能把一切正经的题材写得不正经,她能在一切真善美中解读出恶趣味,她能把一切高雅化成庸俗。这本书内容分为8个部分:爱情、亲子、剧评、书评、影评、历史、妇道、怪癖。这是一本正经的“黄”书,最佳厕所读物,旨在颠覆、瞎掰、扯淡、有趣、好玩。

《优雅》

作者:晓雪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5.00元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3

对儿童来说,所有的游戏都是珍贵的生命营养。游戏的亲密伙伴自然是玩具。今天,令年轻父母烦心甚至痛苦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儿童玩具,而是家里的不是儿童玩具的“玩具”:日益“傻瓜”和智能的电脑、手机等,这类电子产品是家庭必备品,早已成了家长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生活工具,也是他们的电子玩具。

成年人需要娱乐,但儿童只需要游戏。这是儿童教育的常识。而电子游戏也是游戏,在这个时代,我们绝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将儿童和电子游戏彻底隔离。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摆在了父母面前:如何让儿童既享受到电子游戏的快乐,又不沉迷其中?在给出我的答案前,先讲一个故事。

去年冬天一个周末的午后,透过爬满绿色红薯秧的窗户,灿烂的阳光把我的书房照得格外舒适。泡上一壶暖暖的茶,我坐在沙发上,打开了一本很久就想阅读的书……在我的身边,5岁多的女儿也安静地坐在阳光里,不过,她不是在读书,而是在玩单位新发给我的平板电脑,这里面有她最喜欢的电子游戏:切水果、植物大战僵尸、钓鱼、消防员灭火、汤姆猫。

半个小时过去了,又半个小时过去了,我沉醉,女儿也沉醉,甚至她比我更沉醉。一个最有力的证明是,她的笑声比我的笑声更响亮!不知道是阳光的暖慢慢弱了,还是我突然心有所想,听着女儿的笑声,瞬间,我感觉到了一丝寒意,这一丝寒意又像闪电一样,毫无预料地迅速击中了我。我猛地放下书,站了起来。女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抬起头看着我,笑声消失了,我的眼睛里,是她清澈如泉的眼睛。

“走,爸爸带你出去玩!”我对女儿说。

“不,我不去!”女儿意志坚决,“我正在玩游戏呢!”

“电子游戏不好玩。”我说,“爸爸和你一起玩更好玩的。”

“什么更好玩的?”女儿问,“比这个还好玩吗?”

“当然!”我语气果断地说,“咱们开一场蜗牛运动会!”

“蜗牛还能开运动会?”女儿又问,“可是,我们没有蜗牛呀!”

“有。蜗牛们正在楼下集合,等着我们呢!”说完,我迈步走出书房。

“爸爸,等等我。”女儿放下平板电脑,冲出书房,冲进自己的玩具间,在好一会儿翻箱倒柜后,一把哨子挂在了她的脖子上。

“走吧,爸爸!”女儿拉开门,牵上了我的手。很快,我们便到了楼下。可是,女儿并没有看到正在集合的蜗牛。在户外寒冷的北风中,她眼神里的失望正在快速结冰。

“爸爸,蜗牛呢?”女儿问。

“吹响你的哨子!”我对女儿激情地说,“蜗牛们听见哨声,就会出来集合了。”

“好嘞!”女儿大声说,随即吹响了脖子上挂着的哨子。

当然,蜗牛们并不会在听到哨声后,马上跑出来集合。冬天的蜗牛不会,夏天的蜗牛也不会。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蜗牛会。不过,这没关系,因为十多分钟后,我和女儿的手中,就已经有了七八只蜗牛。从墙缝里面、草叶下面、砖块底下、枯树枝头,我们把蜗牛一只只找出来,放在我们的手心里集合。看着我和手心里的蜗牛,女儿眼里漫出了满满的激动。

“走,回家开运动会去!”我说。

可女儿并没动,她突然问:“爸爸,这些蜗牛都是壳吧?”

“这个呀,我可不能告诉你。”我对女儿神秘一笑,说:“这是一个秘密。一会儿,你可以自己发现这个秘密噢。”

“秘密”两个字,一下子激起了女儿的兴趣,她的眼神一瞬间变得特别亮,随即跑到了我的前面,冲进楼道。

我们又回到了书房,阳光还是一样的灿烂,一样的暖。我去卫生间端来一盆温水,让女儿将所有的蜗牛都放在了水里,然后对她说:“先给蜗牛们热热身!你可得认真观察噢,一会儿,蜗牛们就会悄悄告诉你一个大大的秘密!”说完,留下女儿蹲在盆边守着蜗牛,我又找来一个花盆,并从别的花盆里“借”来一堆石头,布置运动场。

“这就是运动场。”我指着花盆里的石头堆,对女儿微笑着说,“很快,蜗牛们就要在这里开运动会。到时候,你可要当好裁判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女儿守在盆边,一动未动。我坐在阳光里的沙发上,一边继续读书,一边悄悄观察着女儿的神情。

“爸爸!爸爸!”突然,女儿激动地叫起来,“快看!快看!”

“怎么啦?”我故作惊讶地问。

“蜗牛活了!活了!”女儿继续大叫,神情惊异,双眼放光。

“哈哈,你发现了蜗牛们的秘密!”我伸出手去,一边和女儿击掌庆祝,一边继续对她说,“蜗牛们很坚强,它们不怕寒冷,不怕寂寞,就算是在冬天,它们一样会守在自己的家里,等着春天的到来。”

2

水盆里,一只又一只蜗牛,从硬硬的、仿佛石化的壳里,缓缓伸出探索世界的生命触角。冬天里的蜗牛们的生命秘密,像一朵朵妙不可言的鲜花,在幼小的女儿眼前次第开放,那么温暖,那么轻柔,那么安静,那么神奇……不必再告诉她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当生命的秘密,以这样的奇妙方式呈现时,我相信,在她的心灵深处,一个个硬硬的蜗牛壳“复活”成一个个缓缓而行的蜗牛的过程,将会变成一声声生命的惊雷,而且这声声的惊雷,必定永远回荡,大音不绝。

当所有蜗牛都伸出了触角,我和女儿又将它们从水里捞出来,放在了花盆里的石头堆——也就是我布置的运动场上,正式开始蜗牛运动会。运动会的开场哨是由女儿吹响的,裁判也由她担任,而我则成了整场运动会的摄影师。在运动场上,蜗牛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爬山,有的攀岩,有的短跑,有的俯卧撑,有的仰卧起坐……身为裁判的女儿,始终屏声静气地观察着、观察着……半个小时过去了,又半个小时过去了,书桌上的平板电脑孤独了几个小时,再也没引起女儿的注意,她早已彻底忘记了电子游戏。

现在,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如果想让儿童和一种游戏保持合适的距离,那就送给儿童比这种游戏更有吸引力的另一种游戏。电子游戏,无论它以什么样的电子产品为载体,无论它以多么精彩的声光电形式呈现,和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生命秘密相比,电子游戏的魅力都是苍白无力的。

所以,引导儿童以游戏的方式,走进大自然,走进丰富多彩的生命,不只是会让儿童沉浸进自然健康的童年游戏,更会让儿童在游戏的全过程里,都能感受到或隐或现的、源于自然界生命又超越于自然界生命的、只属于儿童自己的生命惊雷。这种生命的惊雷,是昂扬的自信之声,激励着儿童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全新的世界;是澎湃的创造之声,指引着儿童不断探索新世界的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秘密。这是童年游戏的秘密,也是人类成长的秘密。

(作者系2010年度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得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4

大爱无疆

这次幸运的获得作者的《灵狐的秘密》,感谢@书香随行 @双螺旋童书馆给予我和孩子的试读机会。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麦克?莫波格的作品,不禁被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描述细腻,情节动人,悲伤中透着快乐,冷漠中闪烁着温情,读来情绪起伏波动,却又感觉心里温暖熨贴。书中的故事教育我们珍爱生命,关爱动物,勇敢面对困境,坚强的微笑,无论环境多么糟糕,不放弃,坚持心中的信念,以乐观的态度生活下去,心中有爱,有希望,幸运之神终会降临,美好的一天光明的未来终会来到身边。

《灵狐的秘密》讲述的是一个刚出生就被遗弃的孩子,被很多人很多家庭领养过,但他却永远都感到无法融入身边的环境。他说话结结巴巴,总是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也不好,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孩子,他上学后在学校也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自卑感一直折磨着他。

直到有一天比利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位于河岸边的废弃教堂成为唯一能让他感到活跃的地方,他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因为大自然和各种动物在倾听他的心声。在这里,他从一群喜欢折磨动物的小孩手中救过一只小天鹅,和天鹅一起说话让他矫正了自己的口吃,他还在这里发现了一窝狐狸,里面有四只嗷嗷待哺的狐狸幼仔。在狐狸妈妈死去后,他责无旁贷象妈妈一样承担起照顾小狐狸的任务来,但不幸的是,有三只小狐狸被人打死了,极度伤心的比利决定与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只小狐狸一起跳河逃生,开始流浪生涯。

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使得他们相依为命,比利的日子也变得丰满而充实,此时,不禁深深的感到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请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小动物。他们在森林里一起面对困境,相互依靠,一起渡过危险,直到他们来到驳船上碰到了好心的乔。乔教会比利要学会放手,让小狐狸去大森林生活学习技能和本领,大自然才是它的家,幸运的小狐狸回野外了,比利也不再孤独,他幸运的被乔收留了,他也有了自己的家。

整个故事还有一个隐秘的线索,那就是被比利救治的天鹅,它一直默默的在帮助关心着比利,也给比利带来了好运,最后,这只天鹅也仿佛偿还了自己的债务,圆满的飞向天空。

整个故事处处充满细腻的温情,也充满对动物的关爱,处处流淌着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关怀,尤其是故事的结尾,乔化身为野生动物保护者,教会我们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并让动物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要破坏生态平衡。

令人欣慰的是,不仅小狐狸是幸运的,比利也是幸运的,即便是失去了儿子的乔夫妇也是幸运的,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圆满,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皆大欢喜,让人时刻为比利担忧的心也踏实了,终而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

让我们心中再多一份爱,多一份关怀,关怀那些需要救助的人和动物,大爱无疆,伸出我们的友爱之手,让这世界处处充满温暖的爱,.

郑州贝贝妈

灵狐的秘密(小男孩和小狐狸陪伴闯天涯的传奇故事!《柑橘与柠檬啊》《奔向荒野》作者莫波格温暖心灵的杰作。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语文报小学版主编闫银夫、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连中国倾情推荐)(双螺旋童书馆出品)

本书原名《幸运的小狐狸》,为"莫波格经典成长小说系列"第5本

英国儿童文学不朽的经典,一本可以从小一直看到大的书

英国《卫报》、《观察家报》等国际一流媒体温馨推荐

畅销百万的英国儿童桂冠作家、《柑橘与柠檬啊》《奔向荒野》作者麦克莫波格温暖心灵的杰作

国际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评价他的作品"故事传达出的灵魂和感受在每个国家都会引起共鸣"

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语文报小学版》主编阎银夫、北京四中高级语文教师连中国倾力推荐

作者简介:

麦克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英国最畅销小说家之一,英国三个获得"桂冠作家"荣誉的作家之一,曾获聪明豆儿童图书奖,蓝彼得图书奖,惠特布雷德儿童文学奖。其创作作品达百余部之多,获奖无数,多部作品曾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和歌剧。他的作品《岛王》,更是击败《哈利波特》,获得英国唯一由儿童票选最高奖项——英国儿童图书奖,另一部小说则被国际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看中,改编为电影。2006年,他凭借在文学领域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军官勋章。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5

美国人弗兰克・沃伦从事着人们从未想过的职业:收集秘密。从2004年起,他就意识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如果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将它讲述出来,这不仅有益于持有人的身心健康,还可以抚慰更多看到这些秘密的人的心灵。于是,他来到华盛顿特区街头,向过往的行人散发空白明信片,并问他们:“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你的内心隐藏着一个非常渴望向人倾诉的秘密,但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接着,他便会微笑着要你在明信片上写下一个从未向外人透露过的秘密。

结果出乎许多人包括弗兰克・沃伦本人的预料:第一批散发出去的3 000张明信片全部寄回来了,而且至今仍不停地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截至今年8月,他收到的明信片数量已超过20万张。

从2004年11 月创造该项目起,弗兰克・沃伦从每周收到的大约1000张左右的明信片中选取20张,上传到他命名为PostSeeret的博客网站上。该网站的点击量在2007年就超过了一亿次,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谢绝广告的博客网站。

在分析成功的原因时,弗兰克・沃伦认为,分享秘密对读者具有“治疗作用”。每个秘密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鲜活的人,或喜悦,或痛苦,或彷徨,或抑郁。秘密乃是人类灵魂最刻骨铭心、最感人的生活写照,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希望、忏悔和渴盼。从8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不管是天真和童趣、迷惘和痛苦,抑或是幻想和激情,都折射出一颗柔弱、渴望和敏感的心灵。因此,从本质上讲,所有的秘密都具有隐私的本性。然而,隐私与刻意隐私相比,它还有一种矛盾性,那就是秘密的持有者普遍有一种倾诉的渴望,只要能为它找到一个安全的途径,他们就乐意与别人共享。而PostSeeret网站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上网者饶有兴趣地阅读别人的秘密后,在发现有些秘密竟和隐藏于自己内心的秘密不谋而合时,就会感到一种触及灵魂的震撼,不再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孤单。这种内心最深处的沟通,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慰藉人们的心灵,并悄悄地改变着每一个人。

弗兰克・沃伦收集秘密并与他人共享的做法,开始时很多人不以为然,连他的父亲也摸不着头脑。他向父亲解释说,我收到的成千上万个秘密不仅仅是“招供”,它们有趣、悲伤,甚至感人。有不少人从别人倾诉自己秘密的明信片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另外一些人则讨论如何通过倾诉隐藏在内心的秘密,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鼓舞人们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以新的视角和姿态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有张明信片上这样写着:“我最痛恨自己的地方是,我太懒惰了,以至于不愿意改变自己讨厌的事物。”新墨西哥一位女士看到这张明信片后欷不已,她说:“我读到你的秘密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决定审视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懒惰,而且还出自恐惧。现在,我决定不再让恐惧和懒惰左右我的生活。”听了他的解释后,父亲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来,他对儿子说:“你想知道我的秘密吗?”随后,父亲鼓足勇气讲述了他的一段痛苦的童年往事。讲完后,弗兰克・沃伦发现,他更加理解父亲了,而且打那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就这样,弗兰克・沃伦用一双不可思议的眼睛,捕捉到了震撼人心的秘密,因此他被誉为“美国最可信赖的陌生人”,并成为获得极大成功的PostSeeret博客网站的创始人和四本连续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作者之一。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6

一、发掘文本无意识点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以为就不应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面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面露面一样。人算不了什么,作品才是正经。”②虽说作家在文本中没有露面,但是他的思想和情感还是凝聚在文本的语言和言语之中,有的甚至连作者本人都没有察觉、没有意识到。因此,解读文本的一个突破口,就是留意文本的无意识点,从字里行间去寻找发掘“艺术家”刻意隐藏在作品中的“隐秘”。

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第9自然段写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句中“Ade”一词,课本注释为:德语,意思是“别了”或者“再见”。普遍的解读是,作者无意之中运用了德语Ade一词,表现了童年的“我”告别百草园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但是,鲁迅为什么不用中文“别了”或者“再见”?不用自己熟知的日语或者俄语,而在此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德语呢?

对于这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无意识”点,我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一是德语“Ade”本身词义。“Ade”为德语中告别时的简单口语呼号,多用于儿语中,表示一种亲昵、随意的语气,但感彩很浓,传意传神,简单音节里倾注了儿童惜别的感彩。鲁迅在文中借用德语儿语“Ade”,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童年的“我”对百草园中的“朋友们”所表现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二是本文的叙述风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儿童的视角来写,语言的无限趣味性让其历久弥香。具体到“Ade”一词,“其趣味性就在于它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这与百草园的新奇、神秘色彩,以及全文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三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鲁迅是在处境很“无奈”的情况下,想通过写作,让儿时的甜蜜回忆冲淡一下自己的“苦闷”。无限童趣和童年的欢乐注入笔端,让他有一种释放感和轻松感,写着写着“洋”起来了,突然冒一句非常时尚的语言了,看似意外,实属正常。这样深层次地探究这个“无意识点”,再联系其所处的关键位置: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进一步探究本文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完成了从一个“无意”点到“有意”的解读文本的探索过程。③

“作家倾入作品的也不仅仅是意图。除了所欲表现什么,作品同时还显现了作家所欲隐瞒什么――后者常常是无意识的,甚至作家自己也未能觉察。这个时候,批评家毋宁说恰恰要看到作家如何突破原初的意图,形成意图之外的意义”,④所以,解读者要善于透过文本,在发现作家“所欲表现什么”之外,悉心体味“作家所欲隐瞒什么”,将隐藏在“潜意识”和“无意识”中的“意图之外的意义”发掘出来。否则就很容易被浮在文字表面的东西所“蒙蔽”。

二、透视文本重复点

重复就是反复出现。一些词语、句子或者毫不起眼的细节、景物、意象等等,如果在文本中的反复出现,肯定不是作者的大意疏忽,而是作者有意安排,都承载着某种特殊的使命。文本的重复点是最容易发现的,关键是我们不能轻易滑过,而要透视文本的重复点,从表层进入深层,把它承载的特殊使命揭示出来,从而完成对文本核心意义的理解。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开端部分在简单介绍“我”家拮据的家境后有这样一段描写: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勒是谁?为什么父亲要说这样的话?小说在回叙中介绍了于勒情况后,又重复叙写了父亲的这句话: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我”一家到哲尔赛岛上旅游时真的碰到于勒时,带给菲利普夫妇的不是他念念不忘的“惊喜”,却是“脸色煞白,两眼呆直”的惊吓。因而,这句重复出现的句子,在情节上造成悬念,形成了张力,与后面发生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强烈,有力地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自私、势利的人性弱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主旨。

经典文本的丰厚而深刻的意蕴无处不在,我们在文本解读时,透视一些重复点,进行溯流探源,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世界和作者的精神世界“无缝”对接。

三、聚焦文本的矛盾点

矛盾点就是文本之中相互矛盾之处。矛盾点是解读文本时最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因此,文本解读不能绕过矛盾点,而应聚焦矛盾点,抓准矛盾点,并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突破点,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挖掘深藏在文本内部,经过深入思索和释疑而浮现出来的“意义”,发现文本更多的密码。

以孙绍振教授解读民歌《花木兰》为例:一般解读都是简单的概括花木兰是一个为国立功的巾帼英雄形象,孙绍振认为这样的解读是一种“遮蔽”。他主张,在紧扣文本基础上,文本分析的前提是揭示矛盾,而矛盾是潜在的,用“还原法”来揭示矛盾,分析就有了对象。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花木兰》在写作上表现了某种矛盾的倾向:写征战一共只有两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而且还不是正面描写战争的,只是概括性很强的叙述,几乎和花木兰没有什么关系。而在花木兰为父亲担心、出征前的备马、行军中对爹娘的思念、凯旋归来以及花木兰换妆却浓墨重彩,用墨如泼。一方面,文本中该简略的地方可以说是惜墨如金,连花木兰怎样打仗都不着一字。该铺张的时候,又可谓不惜工本,极尽渲染之能事。如果作者的意图是要突出木兰作为战斗英雄的高大形象,这就是本末倒置。这样看来,花木兰的英勇不是本文立意的重点,其重点突出的恰恰是花木兰这样一种非英雄的姿态,一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⑤

这样从文本出发,注重从微观出发,聚焦文本的细节,抓住文本或显或隐的矛盾点,深入挖掘,除去遮蔽,像剥笋壳一样,把文本中非常具体的、微妙的矛盾点揭示出来,才不至于使文本解读从表象到表象,不着边际,套话不断,空话连篇。

四、寻找文本的隐秘点

前面说过,越是优秀的作品,作者的感情与思想表达得越含蓄,越隐秘。高明的作者不是把自己要表达的“意义”直白地“说”出来,而是要用形象的方式来暗示或隐喻,将自己的“意义”隐藏起来,或者是在最隐秘的地方略微显示一点点,以引导或者说是诱惑读者去发现,去琢磨。所以,作为读者,尤其需要在反复地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努力地发现文本的隐秘点,从“罅隙”中去发掘深意,进而发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

例如,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表达的哲理较为直白:“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但是,文章中间不经意地插入的一段话却表达的非常含蓄: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作者宗璞似乎在竭力地隐藏她真实的情感,但是“一直压在”自己的内心的“焦虑和悲痛”还是隐约地流露出来。原来宗璞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在“”中,冯友兰受到迫害,他的儿女冯钟越和宗璞都因其父而受到牵连。本文作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之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可见,文中所隐含着的是作者内心那“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隐秘的情感在文中也是很隐秘地流露。寻找出这个隐秘点,也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本所抒发的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可以肯定,文本中这样的隐秘点恰恰是解读者容易忽略的,因此,这就需要解读者格外细心,探赜索隐,才可能解读出文本中所隐藏着的深刻意义。

五、留心文本空白点

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即模糊性,给解读者留下了不确定性的“空白”。空白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召唤解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文学的召唤结构》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许多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正是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才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空白点在给解读者制造了障碍的同时,同时也为创造性解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结尾是这样写的: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是一段类似简笔的描写,作者勾勒了盛开时的色彩和状态,与前面的叙述部分断然分开,造成了很大的艺术空白点,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强大的阅读冲击力。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甚至对母亲只字不提?其实,作者表面写花,实在写母亲。“我”在妹妹的陪同下,“去北海看花”,是以实际行动告慰母亲:她惦记的儿女都在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好好儿活”,像淡雅黄色的花,平平淡淡地活着;像白色的花,有尊严地、高贵地活着;更像紫色的花那样激情地活着,不屈服于挫折……解读时这样填补空白点,使文本的意蕴更加具体,更加丰满,对本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文本的空白点是文本解读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关键点。解读者要学会抓实这些空白点,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言外之意。

以上列举了文本解读的不同入口。其实,“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⑥这句话虽然指的是解读现代诗的技巧,但同样适用于文本解读。可以说,进入文本隐秘通道的入口无处不在,但是,它只对拥有慧心和慧眼的“智慧的读者”敞开。

――――――――

注释

①⑤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264页。

②福楼拜:《致乔治・桑》,《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3期。

③张斗和:《Ade:从无意到深意》,《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6期。

④南帆等:《文学理论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⑥陈仲义:《现代诗歌读解策略》,《名作欣赏》,2008年第1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7

其实,成名作家偶尔涉足儿童文学创作并非新鲜事。但就我目力所及,却鲜有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所写的并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只不过是以孩子视角所写的文学而已,隐在作品中的叙述者,仍旧是那个成年后的作者。我们不得不说,儿童文学和一般的文学是有区别的,在秉持着艺术标准的前提下,儿童文学是要求更高的文学,“只有当作家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尽可能地调集起来,把生命体验浓浓地凝聚到自己笔下,而又能顺着童心童趣指引让文字汨汨流淌,这才有可能(并非一定,其实很有经验的作家也未必总能成功)写出最好的作品来。”(刘绪源语)而我更喜欢用“神秘的入口”来形容儿童文学和一般文学的区别,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几乎是天生的,是能轻易找到神秘入口的人,他们无需故意俯下身子,他们本身就是孩子的“共生体”,或者,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那个孩子”,同时,他们手中还掌握了一支可以点石成金的魔棒——或可把这理解为作家的积累、修养、哲学思考的深度等等。

当我读到《童年河》,心中抑制不住惊喜——在此之前,谁都想不到写作40余年、早已以散文诗歌名世的赵丽宏先生居然也是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

《童年河》写的是男孩雪弟从乡下来到上海的一段童年生活。7岁时,雪弟离开亲婆(祖母),跟着阿爹(父亲)来到上海。上海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连姆妈(母亲)也有些隔膜,但雪弟有个宽厚和善的阿爹,还有很快相熟起来的小伙伴——小蜜蜂、牛嘎糖和唐彩彩。雪弟经历了迷路的困惑,也做过各种傻事,更以孩子的眼睛关注纷繁复杂的世相与人情,当亲婆来到城里和他一起生活,他又再次经历人生中最初的失去与别离……

不知道赵丽宏先生在写作《童年河》时是否揣摩或者寻找过那个“神秘入口”。读完《童年河》,你不由地相信,作者定是由那个“神秘入口”自由出入,又或者,童真情怀一定从没有离开过他,写作《童年河》的正是他心中那个“永远的少年”。

其实,很难说清“神秘入口”究竟是什么,只是我们在看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会不由地用“像”或者“不像”来形容。而我私下以为,来往于“神秘入口”至少需要三张通行证。

第一张通行证:真诚的儿童视角

之所以说,很多儿童视角的小说称不上儿童文学,是因为,那些小说虽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却不是真正的儿童视角,可能只是童年的回忆,又或者,儿童只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向读者展示的,却是成年人理解的世界。

《童年河》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故事,取材于作者回忆中的童年,但它却不给人陈旧之感,读之,分明感到这是一部面对当下的鲜活的文学。作者的角色退隐了,他没有刻意俯下身子,而是完全变回了孩子——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叫作雪弟的7岁男孩眼中的世界,是纯粹的男孩的认知和思考。他对周遭的人和事物充满好奇,姆妈的外冷内热,阿爹的慈爱宽厚,亲婆的体贴宽容,家境窘迫却天性乐观的牛嘎糖、心思细密为他人着想的小蜜蜂、出身于大翻译家家庭乖巧懂事的唐彩彩、栖身于苏州河边的疯婆子和她的两个孙子……小说以动荡复杂的年代为背景,牵涉出的人物和故事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这其中,有一些事情是孩子难以理解的。比如,唐彩彩的父亲一夜之间被打为“漏网”,他们一家要被遣送回乡。唐彩彩走前,雪弟和班主任沈老师一起去给她送课本。唐彩彩宽敞优越的家,曾经让雪弟羡慕,但他此刻看到的,却是开电梯老伯的叹息、邻居的唏嘘,彩彩家中的一地狼藉。而唐彩彩的弟弟山山却在因为要搬家和坐火车而高兴地又笑又跳,彩彩的爸爸面容憔悴却依然彬彬有礼,和彩彩告别后,雪弟依然弄不懂眼前的变故,“雾中的大楼,让人看不真切”。回到家,雪弟跟家人说了彩彩家的事,阿爹、姆妈和亲婆都有各自的议论,雪弟在一边听着,如在云里雾里。小说记叙的这一段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孩子自然是难以理解的。类似的细节,小说中还有不少。雪弟只是睁大眼睛,观察与感受,即便有疑惑和困惑,作者自始至终隐于作品背后,未置一词评述。而读者在感受其中曲折的同时,更多感受到的是复杂年代中,人性的真纯、简单与爱的仁慈,而这,正是小说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小说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亲婆和雪弟的祖孙情。阿爹接雪弟从崇明岛去上海,雪弟最舍不得的就是亲婆。亲婆会教雪弟识字,给他讲宋定伯捉鬼的故事,亲婆家屋后的河也叫他留恋。到了上海,雪弟的生活里有了更宽的河——苏州河与黄浦江,他有了新的小伙伴,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但雪弟心里还念着亲婆。后来,亲婆真的来上海了,她和雪弟挤在一间狭小的没有窗户的屋子里,操持起了全家的家务。为防止雪弟尿床,亲婆夜夜喊醒雪弟给他“接尿”;雪弟偷吃了苹果,被姆妈追查时,亲婆却把偷吃苹果的事揽在自己身上;雪弟用西瓜皮砸疯婆子,被疯婆子追赶,又是亲婆掩护了他,可当亲婆问明了真相时,却变得严肃,执意要陪雪弟去道歉;亲婆每日在楼梯口挥手送别雪弟,可是有一天,雪弟却突然从学校被叫回了家,“你家有老人从楼梯上摔下来”,当雪弟飞奔回家,走到楼梯口,清晰地听见亲婆在叫他,然而此时,亲婆却已不省人事躺在床上,直到见到雪弟最后一眼,才吐出几个含糊不清的字:“雪弟,我在等你呢……”亲婆死了,雪弟不相信亲婆永远离开了他……

这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亲情与生死离别。这些过去年代的事情,让今天读者读到的,却是人生之同,它不是过来人的忆旧,而是以与当下平行的儿童视角,写出了人性中的永恒。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不管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状态发生多大的变化,有些情感和憧憬是不会变的,譬如亲情,譬如友谊,譬如对幸福人生的向往。童心的天真单纯和透明澄澈,也是不会改变的。”作者所说的那些情感与憧憬,童心的单纯与美好,我以为,恰恰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底色,是通往“神秘入口”的最重要的通行证。儿童文学作家往往具备天生的要素,为人的简单与单纯,人生版图里的温暖亮色和天真情怀,这样的人会更轻易地找到那个神秘的入口。

第二张通行证:自然的童心童趣

《童年河》以河为隐喻,童年是河,人生亦是河,水流或急或缓,犹如时间之箭,无法挽留,但它激起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拍击你的心。作者说他“总是没有长大”,儿童文学作家恰恰是那类从没有让心中的孩子离开过自己的人。

真正的童趣不是幼稚搞笑,不是低下身子“牙牙学语”,而是“有意味的没意思”,是浑然天成的童心流露。儿童的幽默不需要寻找表演的“道具”,他们生命本身就是最佳的幽默材料;儿童的幽默也是天然的,是儿童性灵的自然流露,无须生硬的技术,更不必刻意制造。

《童年河》中这样的童趣俯拾即是:“追屁和囚蚁”是雪弟做的两件傻事。刚到上海,迷上了汽油味,喜欢跟在汽车屁股后面深呼吸。为了更加畅快地“追屁”,雪弟发现了一辆停着的摩托车,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等着。摩托车主人没有发现趴在地上的小孩,发动车子蹿了出去,趴在地上的雪弟几乎昏倒——哪里有什么美妙的汽油味,黑色的烟雾包裹了他,令人窒息的怪味钻进他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钻进他的五脏六腑,猛烈喷出的油气更把他的脸熏得一片乌黑。这样的细节,尽显孩童的好奇与懵懂,让人逗笑和捧腹。

雪弟热爱一切小生命,热爱遐想各种“谜一样的事情”。来到上海,喜欢上了新的小生命——蚂蚁,雪弟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于是也忽发奇想养蚂蚁。用玻璃瓶养,蚂蚁死了;雪弟有了新办法,用火柴盒子养,到了夜晚,屏息倾听蚂蚁的脚步声,想象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然而,雪弟的试验没有成功,不到两天,蚂蚁全都逃得无影无踪。妈妈铺床时,发现被窝里有蚂蚁,吓唬雪弟说,蚂蚁会从他的鼻孔和耳朵里钻进脑子,慢慢吃他的脑浆,雪弟信以为真,吓白了脸……

这些在自然的童心童趣指引下的文字,轻易便能俘获成人和儿童读者的芳心。那些在好奇心诱引下的种种无知的尝试,那些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想象,那些出自孩童本真的懵懂和探索,是每个人成长中似曾相识的经验,这些经验看似没有意义,但是多么“有意思”和“有意味”!它们是可以让所有人发出会心一笑,并品尝出无穷趣味的生命体验。

第三张通行证:简单准确的笔墨

不得不说的是《童年河》的语言风格。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功不可没。作者以散文名世,散文素来讲究语言的精致准确和有味。到了这部儿童小说里,作者有意选择了适合儿童视角的行文风格:简单、准确、质朴、凝练、传神。

早年,汪曾祺在评价废名的作品时,曾说:“他用儿童一样简单而准确的笔墨来记录。他的小说是天真的,具有天真的美。”这一段评语用到《童年河》也是恰如其分的。笔墨的简单与准确,是一种境界,是化繁为简的修炼。任溶溶先生写随笔散文,用的都是大白话,但这大白话,不是白开水似的寡淡无味,而是包含着丰厚内容的炉火纯青的简单。

《童年河》也是如此。小说中多用短句,没有繁复的长句,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寥寥几笔白描勾勒,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小说中纷繁出场的人物,个性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即便写景,也简约有致,绝不铺张。小说中的比喻,出自孩童的胡思乱想,河里的木船,“就像是绸带上印着的彩色图画”,月光照在雨后的蛋硌路上,“使路上的每块石头,都变成了一个小月亮”,大白猫“一身雪白的长毛飘啊飘的,如同一朵白云”,亲婆的头发“在黑暗中像一片雪花,闪烁着耀眼的亮光”……

在简单和准确之外,还有语言的诗意。诗意不是毫无节制的抒情,而是想象之外的留白,是绕梁不去的余韵。小说的结尾写亲婆去世,亲婆养的白猫“棉花”跑到了屋脊上。伤心的雪弟看到它和一只大白猫在一起——那是唐彩彩家的猫,唐彩彩一家被遣送后它就失踪了,它应该是“棉花”的妈妈。雪弟最亲近的长辈和最好的同学都不在这里了,但两只猫却神奇地相遇了。它们一跃而起,像两道白光,一前一后奔跑着离开屋脊,在黑暗中融为一体。这样的结尾,充满诗的韵味与人生的哲意,留下了无尽的余味。

别林斯基说:“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生就的,不是造就的。”他的话应该也涉及了儿童文学“神秘入口”的问题。除去以上所说的三张通行证,关于“神秘入口”还可以有更多的解释,比如,审美的情感、无羁的想象,快乐原则等等。以上所说的“三张通行证”未必能探其真味,不管怎样,值得欣喜的是,《童年河》确实可称作中国儿童文学的“意外收获”——我们又发现了一位“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8

这本由264个字、96幅黑白线稿组成的手绘涂色书,一个月内百度搜索指数增长近5倍,并持续占据京东、亚马逊图书销售排行榜榜首。

随着《秘密花园》的走红,众多强调受众参与、主打互动概念的图书逐渐走进读者视线,不断刷新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它们在试图复制成人填色类图书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成功路径背后,也面临着新的焦虑与困惑。

主打互动概念的图书

7月初的一个周末,在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的张艺媛拿到了网购的《秘密花园》绘本和水溶性彩色铅笔。因为在朋友圈看到了让人脑洞大开的填色作品和温暖治愈的“鸡汤文”推荐,身为“文艺女青年”的她决定加入填色大军。

张艺媛发现,这本书的绝大部分画稿由花朵、叶子及各种昆虫构成,花朵中能寻觅到黄蜂、蝴蝶和鸟的踪迹,部分页面还特别设置了留白,供读者根据提示自由创作。事实上,这些贴近自然的元素运用正是《秘密花园》作者——英国插画家乔汉娜·贝斯福一贯的创作风格,由于坚信电脑制作的图案冰冷而没有内在灵魂,她在创作过程中从不使用电脑,坚持手绘。一段时间以来,每天傍晚下班后回到自己租住的房间填涂“秘密花园”成为张艺媛的一种习惯。

一层一层地填图,达到渐变的效果;用纸巾擦拭融合色彩;用水将颜色晕开扩散;或者索性在空白处毫无章法地信手涂鸦:在专注选色、涂色的创作过程中,张艺媛感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秘密花园》的走红让《动物王国》、《魔法森林》等其他填色书随之强势冲上亚马逊畅销书榜单,而强调读者参与和互动概念的图书也在不断刷新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书不再只是书,读书不再只是阅读。

除了涂色,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一本叫做《S》的互动类图书中,书页间夹杂着照片、明信片、信件,甚至还有一大块纸巾。所有的物品都十分逼真,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进行角色扮演,借机“偷看”两个陌生人关于这本书、这个故事、这个神秘作者的对话,并且有开放式的结局等待读者自己书写。这本书已在海外大卖。

“在拒绝平庸的时代,这类主打互动概念的图书迎合了读者对个性化标签的追逐。”图书编辑徐木子解释说,以成人填色书为例,虽然读者们拿到的是同一本空白填色书,但是经过涂色和创作的个性化处理,每本书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孤本”。“读者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书的内容生产者,这种纸面互动的过程大大增强了读者对图书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小众向大众的转变

事实上,早在《秘密花园》之前,《正念填色书》、《涂色使我平静》、《线条之间》等成人涂色类图书早已出现在图书市场,而需要读者在书中寻找线索,参与内容生产的互动类图书也屡见不鲜。不过此前的这类图书往往因为门槛较高,只能在小众人群内部流传,无法突破圈子的局限,《秘密花园》则成为此类图书走向大众视野的一种成功尝试。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秘密花园》走红的历程中,借势营销、立体营销、口碑营销等众多营销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多部热播韩剧中,《秘密花园》都曾作为主人公使用的道具在镜头中出现,出版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有效传递,为图书的火热营造了外部氛围,并借助京东、豆瓣平台进行营销预热。随后,一场成人涂色游戏借助社交媒体持续发酵。网友们竞相上传网络的涂色作品让绘本的曝光量短时间内倍增,明星的直接参与成为《秘密花园》热度攀升的催化剂,其中,韩国明星金基范的涂色作品在社交平台获得14万点赞,歌手孙燕姿晒涂色作品的微博被转发超过2000次。

“在海量的图书市场中,读者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借助社交媒体多渠道的立体化营销,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读者注意力停留的时间。”图书编辑徐木子认为,对于互动类图书而言,新颖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眼球,让互动类图书从小众走向大众仍是困扰营销团队的难题。

引领需求还是迎合需求

图书应该引领读者需求还是迎合读者需求,一直是市场内部备受争议的话题。

与以往填色绘本主打少儿市场的受众定位不同,这本带有“减压神器”“心灵治愈”标签的填色书成功吸引的是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的都市白领。它为成年人构筑了暂时搁置外界压力,沉浸童话世界的机会。“如果这本书还是定位于童书市场,可能很难获得现在的成功。”图书编辑郭强说。

“这本书适应了城市人群普遍的社会心理需求,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都市白领往往深陷焦虑,渴望释放压力、减缓抑郁。而这部分人都有过小时候用画笔涂鸦的集体记忆,所以不受支付能力和智力门槛限制的成人绘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都市人群减压怀旧的心理需求。”北京城市学院青年教师范松楠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这类图书把集体回忆中的某些部分进行乔装,充当可以暂缓城市人群心理焦虑的药剂。

先满足读者现有的某种需求,然后借助自媒体传播渠道的口碑营销将这种声音放大,随后创造更多的需求。这样的营销逻辑是否能够成功复制,受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并不乐观,当大量同质化的互动类图书跟风出现,仍需要依靠受众注意力的投票进行检验。

上一篇:会计事务所实习日记范文 下一篇:保卫延安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