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22 07:38:23

老人与海鸥教案

老人与海鸥教案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087―01

今天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已经有了一个共识――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教师的才华、艺术和修养展示,而生本教育行为的本质正是推进、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本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而前置性作业无疑能更好地促进生本教育。本文将着重谈谈前置性作业在生本教育中的教学实践。

一、在前置性作业引领下,学生渐掌课堂主动权

前置性作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提前进入预习预学阶段,为后面的学习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在设计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时,注重了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和规划。经过三次课堂实践的不断探索,反复修改,在前置性作业的引领下,课堂的主动权正慢慢由学生掌握。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第一次设计的前置性作业中,笔者首先设计了熟悉生字、理解个别词语意思的板块;为了更好地理解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笔者还设计了查找海鸥资料这一学习活动,为学生深入感悟老人爱海鸥做了铺垫。但课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首先,笔者对于“生本教育”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使得在理解课文重点句段时,忍不住又回归到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中,让课堂中少了一丝生气。其次,在这份前置性作业中,生字词学习占的比重略多,其实高年龄段学生对生字词完全可以自学,而且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也有了把握。

于是,笔者马上做了相应的改动,在前置性作业中,将生字聚焦为自己认为容易出错的字,删去了原有的“词语理解”这一板块,将重点放在初读感知上,预习时厘清课文围绕主题写了哪几件事,并关注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进行初步体会。

第二次试教后,笔者和其他听课教师及时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对六年级的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在前置性作业中可不涉及,做到学生会的教师不教,于是果断删减了这一个板块。在第三次教学实践中,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明确了:阅读、思考、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样课堂学习才能更高效。

二、三次教学实践改革,课堂得到了深化和提升

三次前置性作业布置并结合课堂教学后,笔者得出了结论:学生要有更高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行。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品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老人,怎样的海鸥?”通过此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与文中人物对话。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对课文结构进行把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在初读感知后梳理出:课文围绕“老人与海鸥”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并不统一,但有了第二个问题的引领,学生对于课文结构的划分水到渠成。由于从三年级起开始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所以对高年级学生应提更高的要求,笔者设计了“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学习任务,还要学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这既通过初读感知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在第三次教学实践的课堂中,学生抓住老人外貌描写中的三个“褪色”,结合课外海鸥、老人的了解,体会到这位简朴至极的老人对海鸥无私的付出。最后,学生说出了本节课的收获,他们或为老人的无私付出而感动,或学会了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课文,或学会了结合题目思考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三次对前置性作业的修改,三次教学实践的探索可以看到,课堂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就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及时点拨总结学法,而大部分的理解和讨论,都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的,使得学生的“预学”在课堂中得到了深化和提升。

老人与海鸥教案篇2

关键词:教师;学生;文本;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新课改的旗帜下,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伊甸园”。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在教材培训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确实,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哪谈得上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于是,我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如何实现与文本有效的对话呢?笔者认为:

一、潜心文本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众所周知,课前学生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是敷衍了事还是真的钻进文本去读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初读课文后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是否搜集了一些课文相关的资料?是否在课本上有圈画批注的痕迹?这是学生初步与文本对话的结晶。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精彩部分进行品读,就游刃有余了。在学生饶有兴致的研读中,课堂不再是波澜不惊的“一潭死水”。正如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先翻来覆去地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立意,读出自己的惊喜,才敢进课堂。”可见,教师备课时潜心于文本,反复研读,也是上好课的前提。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我紧扣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初读课文时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海鸥有哪些令人吃惊的举动?为什么会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组织学生深入文本去探究。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灵活地将课文打破常规顺序,重新整合,趁势而导,在引导中动情地介绍“海鸥老人”节衣缩食,步行到几十公里外的翠湖喂海鸥的背景资料,学生从真切的课外资料中加深对老人的了解,明白了海鸥之所以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表现,那是因为老人用心关照海鸥,人与海鸥间形成一种默契,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学生还透过文本就海鸥当时为老人守灵的心情,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从而升华了内心的情感。其实,理解就是一种“视野融合”,师生视野与文本视野的整合,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文本在师生的追问下不断产生答案,师生在文本中扩展自己、提升自己。课堂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系统文化,学生在历练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紧扣文本是有效对话的关键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学生在反复研读中体会其“妙”,在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学生深入与文本展开对话,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去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分别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角度,解读诸葛亮,从诸葛亮的“笑”中悟到他可能笑不同人物(鲁肃、周瑜、曹操)的不同品性。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甚至是创造。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紧扣文本适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体验文本的情景。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珍珠鸟由很怕人到一点点与作者(冯骥才)亲近,产生信赖。我十分注重创设理解、感悟语言的情境,用生动的导语让学生切换角色,变成珍珠鸟,我围绕珍珠鸟活动范围的变大,发问:你怎么敢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又怎么敢俯下头来喝“我”茶杯里的水呢?这样,学生自然进入文本角色,在换位体验中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这一互动点燃了学生对话的欲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尊重文本是有效对话的核心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强化个性体验,发表独到见解。这就更需要深入地研读文本,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各自的看法。如,在教学《海上英魂》一课中就邓世昌与舰队共存亡的价值取向方面,曾有学生质疑:既然当时有士兵向邓世昌抛去救生圈,他完全可以获救,只要拥有生命,他还可以东山再起,为国效力!从珍爱生命的意义上说,此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但从尊重文本出发,显然学生的质疑是偏离了文本人物的价值取向,此时作为教者面对此类解读应切实把握作者选文的意图,深入理解题目“海上英魂”,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之处。这样,我们的探究是因文本而展开的,文本与读者思维发生碰撞,产生真正独到的见解。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法在实践中积淀,在互动中运用,在运用中拓展。这样的语文课堂因有效对话而精彩。

参考文献:

老人与海鸥教案篇3

在英格兰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湾,有一个可爱的小岛――弗兰特霍尔姆(Flat Holm)。然而透过海岛的美景,你却又会看到这里布满了被太阳晒黑的小鸡腿骨头,使得这里就像一个布满奇怪骨骼化石的院子。当穿过浓密灌木丛和高大的野韭菜,你还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垃圾:各种零食的聚苯乙烯包装袋、三明治的玻璃纸包装和冰棒棍……可谓应有尽有。

是的,这些产生于廉价外卖的食物垃圾,被觅食的银鸥和小黑背鸥转移到了它们的栖息地,比如距离加的夫、纽波特和滨海韦斯顿附近的地方。人们就将“垃圾制造者”的恶名过继到了它们的名下。

英国鸟类学基金会(BTO)的科学家们多年致力于这里的鸟类研究,并且每年夏天他们都会来这里进行环志幼鸟的工作。在这个小岛上大约有3000个鸥巢。这些鸥鸟会前往附近的城市,因为它们知道那里的人们会给它们投食。 在城市筑巢的银鸥

“海鸥”的形象被媒体妖魔化

科学家们发现,银鸥和小黑背鸥能够迅速确定潜在的美食,正因为如此,一些人责备它们贪婪和偷窃。其实,它们仅是抓住了人们提供给它们的机会而已。在一些地方的路面、河海过往的船队和垃圾填埋场,都为这些适应性极强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如果它们对这些食物视若无睹的话,那倒反而令人费解了。

人们过度的“一次性”消费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垃圾和垃圾的不当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弗兰特霍尔姆小岛的景象无非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导致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但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忘了把自己的行为与对其他物种所造成的影响联系起来。在某些国家,更有媒体记者甚至把成群的“海鸥”描述成试图攻击人类的“好战者”。于是,容易受骗的人们竟信以为真。

有关于鸥类的负面新闻报道连篇累牍,愈演愈烈。有记者乐此不疲地抓住鸥类的某些自然行为大加渲染。比如一个媒w报道称,在2014年初,黄腿银鸥(地中海物种)竟敢攻击梵蒂冈教皇释放的白鸽。之后,又引导大家的目光聚焦在银鸥上。因为这年夏天,银鸥曾杀死了一只小狗和一只乌龟。其实,鸥类攻击宠物应该是纯属偶然。但在那些以捕风捉影见长而又处于素材缺乏阶段的媒体记者笔下,类似的事故却似乎成为了常态。在他们的大肆渲染下,这些鸥类被描述成了凶残、贪婪甚至同类相食的疯狂鸟类。“海鸥”的形象就这样被媒体妖魔化了。

英国政府斥资25万英镑用于研究如何有效地“清除”或控制城市海鸥。后来由于经费预算削减,该项目被取消。但反对鸥类的呼声不仅并未因此消退,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有些人要求对这些鸥类除恶务尽。与此同时,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召开“鸥类峰会”,并且开展了人们对鸥类态度的调查。调查显示,人们反对“海鸥”是因为鸥类的城市种群数量正在迅速增长。于是,鸥类变得更具攻击性。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英国权威的野生动物报告,现实与媒体炒作的情况大相径庭。

鸥类更具攻击性了吗? 鸥类是我们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动物学家们对于记者的无知和政治家对大众的迎合而反复重复“海鸥”这个词深感沮丧。因为他们都错误地把所有鸥类混为一谈。动物学家指出,英国有7种鸥,从美丽的黑头鸥到身材魁梧的黑背鸥。鸥类经常成群出现,但每种鸥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和适应性。

大部分鸥类的负面报道都是针对银鸥和小黑背鸥的。这两种鸥很常见,尤其是在每年的5月到7月。成年个体会气势汹汹地喧嚣着,那是在保护它们的巢穴。如果人类距离它们太近,成年个体就可能俯冲过来,并伸出蹼足以警示。其实,它们不会有过激的行为。而且,它们的这些防御行为具有季节性。与人们在新闻中看到的报道恰恰相反,攻击或者追赶人们并不是它们的特性。

当然,如果你在室外吃东西,或者故意拿着薯条或面包,试图吸引那些鸥类时,那么,它们有可能会组成一个“抢食团”。这种情况虽然看起很震撼,但是并不具威胁性。过去好像并不是这样,那么是鸥类变得大胆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恰恰是我们人类自己的行为加剧了这种局面。很多游客为了拍下鸥类有趣的照片,故意用食物逗引它们,进而鼓励了它们的此类行为。

鸥类个体之间各有偏好

鸟类学家们将苏格兰地区银鸥和小黑背鸥的食性进行研究。他们把城市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个体进行对比,还深入分析了鸥类的胃内含物,并收集羽毛,测定其同位素,以确定检测鸟类所属的地区。科学家发现,鸥类在羽毛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一种特殊的化学成分。通过研究,他们发现,鸥类的食物组成非常丰富,且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为了获取食物,城市鸥类比沿海的鸟类飞得更远。银鸥更倾向于生活在沿海,在潮间带取食;小黑背鸥则更偏好在内陆或者海上取食。

无疑,银鸥和小黑背鸥都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它们会抓住任何东西,从植物种子、软体动物到兔子般大的哺乳动物。一次,一名环志志愿者正准备给一只小黑背鸥幼鸟环志,结果它吐出一只完整的老鼠。真不知道它父母是怎么给它喂进去的!他们还观察到了一对小黑背鸥通过淹死鸽子而捕获食物的全过程。

鸥类是杂食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攻击的天性。鸟类学家的长期研究表明,只有某些鸥类可以逐渐习惯人类。鸥类不会总来抓我们的食物,它们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及独特的食物偏好。如果它们发现了新的地方,它们会经常前往那里。所以,不能仅仅因为鸥类经常去一个城市广场或滨海大道,就代表它对你的午餐感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鸥类的觅食习性,科学家给它们安装了耐用的太阳能GPS跟踪器,用于记录它的坐标位置、空气的温度、压力及飞行的速度。该仪器重13.5克,价值1000英镑,总重量大约是成年银鸥和小黑背鸥体重的1%,所以不会对它们的正常行为产生干扰。目前已有多个鸥类携带此装备达5年之久而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银鸥和小黑背鸥偏好追随渔船,而其他的则偏好沿着海岸、城市街道或者垃圾堆择食。科学家发现,这些鸥类个体的偏好差异很大,这也就是想清除或控制城市鸥类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有些鸥类的巢穴在阿姆斯特丹,却飞到海洋寻找食物;有些鸥类的巢穴在特克赛尔(一个遥远的小岛),它们却要飞到城市去觅食,90%的小黑背鸥每天要飞行80千米。

另外,配对的鸥类行为可能会有所差异。雄性个体可能偏好某个小岛,雌性个体可能长时间地往返于某个垃圾堆或者农田。配对双方在非繁殖季节可能相距甚远,一只整个冬天都在荷兰,它的另一半可能远在葡萄牙、摩洛哥或者毛里塔尼亚的海岸。当配对双方摄取不同的食物时,这种现象被称为“生态位分离”。

2010年以来,英国的鸥类跟踪研究组的专家们已经给来自四个不同地区的78只银鸥和小黑背鸥安装了GPS跟踪器。此外,研究结果显示,鸥类比我们想象的飞得更远。来自斯考哥尔摩岛的鸥类可以轻松地飞往爱尔兰的海岸,且单程大约持续几天。

然而,当我们发现银鸥和小黑背鸥的这些有趣的细节的时候,令人伤心的事实是这两种鸟类都已陷入困境。英国银鸥的繁殖种群降到2000~2013年的30%,小黑背鸥下降到48%。大不列颠群岛周围的栖息地正在萎缩。4年前FlatHolm小岛拥有4000对鸥,而现在仅剩那时的约三分之一。其实,现状还要比媒体的描述严重得多。

英国数量最多的鸥类――三趾鸥的种群数量也在下降。自2000年以来,奥克尼和设得兰群岛的数量已经下降到原来的13%。原因之一可能是天气变化影响到海洋生物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它们食物的供应。三趾鸥堪称是世界上最美的鸥类,是海崖攀登高手,但它们宝贵的栖息地已变成旅游胜地。

鸥类在城市里筑巢增加

人们可以通过巢位破坏、鸟卵涂油、置换假蛋及对潜在巢位进行围网等方法控制银鸥和小黑背鸥的数量。如果这些非致命的方法效果不佳,那么可以采取圈套或者猎杀。更富有想象力的是巴斯大学正在训练一种鹰,试图作为一种威慑。

但专家告诫大家,清除鸥类是一个很愚蠢的想法。这些寿命较长的海鸟其实并不需要快速的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因此它们可以错过繁殖季节。即使人为地降低了种群密度,鸟儿会在随后几年享有更好的繁殖率,以弥补差额。在20世纪30年代,荷兰每年都会搜获成千上万枚鸥类蛋,但这并没有降低鸥类的数量,仅是干扰了栖息地,使鸟类的分布更加分散。

曾经有人花费30年时间研究英国英格兰布里斯托尔的银鸥和小黑背鸥,结果发现,城市地区鸥类的种群数量在上升。1979年后他们在工业建筑的楼顶上环志了几千只幼鸟,在2010年,已有2500对鸥类在城市里筑巢。

通常,生活在城市的鸥类是把家安在无人涉足的楼顶,所以很难被检测到。或许未来采用无人机能够帮助统计鸥类的数量。无论结果如何,鸥类迁居城市都不会对已有多年的沿海和农村栖息地给予补偿。因为鸥类对自己的巢穴忠诚度很高,所以,开启城市生活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总的情况看来,鸥类种群降低的趋势似乎还在加 S⒐1956年的《清洁空气法案》禁止垃圾焚烧,因此导致产生了大量垃圾回收站,这对鸥类是有利的。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大量专门用于封闭垃圾堆的先进设施,把更多的废物送到生物燃料反应堆。这样处理垃圾对鸥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祸不单行。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及天气变化等,导致海洋食物链严重消耗和失衡。20世纪60年代,渔船丢弃的鱼类使得鸥类种群繁荣了几十年,但这种饱受争议的向海里投掷“过剩”鱼的做法逐渐在欧洲水域被淘汰。对于生活在海岸边的鸥类来说,这种免费的午餐从此不再有。

由于银鸥和小黑背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焦虑的环保人士呼吁:不应该考虑更大范围的鸥类清除,而是应该努力去保护这两种鸟,合理控制当地的种群。媒体的负面报道误导了公众,使得争辩愈加激烈。但是,幸运的是,鸥类仍有大量的欣赏者和保护者。

老人与海鸥教案篇4

2011年从杜克大学毕业时,张璐鸥获得了待遇不菲的offer,他本可以留在美国,过着轻松的生活。然而,他选择了一条与父辈不同的道路——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当他把自己的梦想告诉父母时,“他们刚开始不理解,觉得有点‘疯狂’。”而张璐鸥能做的,就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梦想很实际。

采访张璐鸥前,记者参观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北京·歌华营地体验中心冬令营。冬令营由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和北京启行青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启动,承办方是以张璐鸥为CEO的启行营地发展中心(简称营地)。

“通过交互艺术、主题工作坊、教育沙龙、戏剧表演、电影等形式,引发青少年主动学习、思考和成长;向公众推广营地创新教育的形式、手法及内容。”张璐鸥这样介绍营地。营地活动在西方已有上百年历史,活动大都在野外进行,而这一次,张璐鸥把营地活动搬进了北京的室内,“因为这适合中国的现实需要,也是一项创新教育——把营地概念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

如何在中国从事创新教育,张璐鸥经过了长时间的思索。

中国更多元,理应更创新

2010年,张璐鸥第一次回中国做教育。他参加了由杜克大学和盖茨基金会联合发起的项目,来到中国珠海。这不是一趟支教之行,张璐鸥的目的很明确——探讨教育模式的创新。这个项目的目的不是针对城乡教育差距,给偏远地区孩童普及基础知识,而是到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依然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城市,让教育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变成新鲜有趣的东西。

当时还不会说中文的张璐鸥负责教英语。他发现,学生虽然要背很多单词,但是他们不怎么运用,也没什么兴趣。已是杜克大学舞蹈团团长的张璐鸥,发挥舞蹈特长,用舞蹈和戏剧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用全身去和英语互动,这就是他所说的“身体体验性教育”。随着接触时间越来越长,他慢慢摸清了中国学生的特点。他说,中国学生是迷茫的。“有时我会问高中生,你们以后想干什么,或者上大学想学什么专业。他们要么不知道,要么只会说比较热门的专业。即使身在城市,甚至是诸如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学生也不过是接受了更为精致的应试教育。他们对社会没太多认识,对自己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只知道要通过考试,考出高分。”

“其实中国学生的潜力很大。”从美国归来,张璐鸥认为中国比美国更加多元,“有的学生早餐吃广东早茶,中餐是美国的肯德基或麦当劳,晚餐是韩餐或日本料理。不像在美国,学生们接触的就是一个纯美国的餐饮文化环境。中国学生接触的多元化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影视、服装、电子产品……”按理说,接触的东西多,创新的可能性也更大,而且中国学生学习能力强,但为何在创新力上反而显得逊色。张璐鸥认为,这种创新能力的缺乏,同样和迷茫有关,“中国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用于生活和社会,没有办法沉下心来了解、吸收,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张璐鸥还注意到大城市和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国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迷茫。对于大城市的学生而言,由于可供选择的机会多,比如就求学地而言,大城市的高中生毕业后既可在中国大陆求学,还可考港澳台的大学,甚至去国外留学也不是一件难事,或者休学GAP年,“面对这么多选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迷茫了。”在给农村支教机构咨询,以及与支教老师深度交流中,张璐鸥发现了不一样的情况。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他们的唯一目标是考高分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现在,大学生找工作竞争激烈,有的农村学生读完了研究生,也不见得有竞争力,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后,不得不回县城、农村寻找工作。他们离开农村已多年了,很多人都很难适应曾经熟悉的环境。大城市进不了、农村呆不住,他们迷茫了。” 这种重回零点的迷茫,更令人心酸。

2011年张璐鸥支教期间,认识了一个“差等生”——全年级1000多人成绩倒数100名左右。张璐鸥却发现这学生很聪明,只是不喜欢学习,不喜欢的原因恰恰是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张璐鸥设法让他看到知识背后的乐趣,让他明白课本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比如,我告诉他学了地理能更好地做环保……”重燃兴趣的“差等生”一个学期后,成为年级前十名的学生。

当然,扫清迷茫不是为了高分,它却能带来这样的副产品。

挖掘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并点亮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未来很有意义,“关心社会议题、世界议题对中国青少年很重要,因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面对大国应承担的责任,这将是对中国青少年的挑战。”

转型期带来突破

不过,张璐鸥希望做到的教育创新,也会遇上传统观念的阻挠。让家长和老师改变观点,是一大困难,都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营地则让学生离开课堂,前往营地,参加沙龙、论坛、冬令营和夏令营等活动。虽是全新的教育体验,但社会对这种创新的接受度能有几何?

张璐鸥显然已经分析了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他对营地的前景表示乐观。因为中国在转型期间,已有不少人认识到“能力重于分数”,这就是突破口,也是机遇。“对于全球化,年轻人需要为从没遇到过的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因此,多元化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反思能力就显得格为重要了。

“在10年前,我们把营地理念跟学校讲,可能学校听都不会听。”现在,与营地合作的中小学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名校。前段时间,启行营地发展中心和北京四中合作,给了学生一场别出心裁的体验之旅。

如今,营地已有数位“家长志愿者”,这些认同营地教育理念的人,会来到营地帮助团队处理日常事务。“我们获得的最大认可,就是服务对象反过来变成志愿者。”张璐鸥说,家长关注分数,无非也是出于朴素愿望,希望孩子成功。如今成功的要素和昔日不同,开明的家长便转变了传统观念。不久前,一名参加过营地学习的学生,给张璐鸥发来了一条手机短信。学生在短信中写道,不能让分数垄断生活,也要关注社会和家庭。“能有这样的思考,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教育情结,创业情结,回国情结

张璐鸥算是一位海外归国的创业者,这样的青年现今在中国愈来愈多。

在做出回中国的决定前,张璐鸥也做了审慎的思考。七岁出国前,张璐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广东,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熏陶,读过唐诗三百首,学过水墨书法,骨子里认定自己是一名中国人。除了割舍不掉的中国情结,张璐鸥冷静分析后,觉得自己在中国能发挥的价值更大。“中国发展很快,会遇到问题,同时也有机遇让我去创造价值。”

创业半年有余,张璐鸥对比了中美创业的差异。在美国,创业较为普遍,注重开发好的产品,说服风投投资。而在中国创业,重点是找到好的渠道,吸引受众注意,“中国相对考验另外一种能力——你需要了解变动着的社会环境。”中国发展速度快,新政策的颁布、新渠道的开放,都意味着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项目所依赖的旧有的环境可能会变化,甚至会崩溃,这些都要求创业者看清形势,关注这些变动,并抓住每一次变动之后敞开的机遇。“这种由发展带来的变动非常exciting,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在做一个体验性教育的资源整合平台,社会大环境是中国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个资源整合平台由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搭建——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在北京世纪坛和河北秦皇岛联系场地、北京启行青年发展基金会资助资金、40多名20~30多岁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

在创业上,张璐鸥一直心心念念的是教育领域。

为了了解中国教育现状,他去过大城市,也去过偏远的内陆小镇,最终选择中国教育中心北京。他相信从北京切入能有更大的平台,能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这一点也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每个学校相对来说都有比较大的空间,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有很大自由权,不同学校存在不同的问题。”而在中国,教育体系从上到下,每所学校存在的问题可能大同小异,“找到一个好的模式就能产生好的效益和深远的影响力。”而且,中国这么大,有这么多学生,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即使是看起来略显前卫的教育理念,也能找到一片土壤生根发芽,“所以,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创业机会很多。”

张璐鸥不怀疑营地会成功。他们团队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第一年,以项目自主研发为核心,提高团队的专业度;第二年,成为一个教育创新资源整合平台,与其他关注教育创新的机构一起,聚汇愿意支持创新教育项目的人;第三年,形成教育创新生态系统。

团队的所谓“研发”,不是实体产品,是“教育体验”。即使是素质教育走在前列的北京,体验性教育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学校在这一块的缺失,张璐鸥自信自己的团队能够弥补。“我们了解教育,团队成员经历丰富多样,我们能够打造国际化的平台,和国际教育机构对接。比如,2013年2月11日~24日,我回了趟美国,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商讨合作。”这次美国之旅,张璐鸥收获颇丰,他与杜克大学达成合作项目——杜克舞蹈团学生将参与营地的活动中,“通过舞蹈、喜剧等方式,帮助中国参与者提升自我认识、想象力和沟通能力。”张璐鸥的启行营地发展中心得到了不少美国同行的青睐,“有两个在美国从事营地的人,得知我的项目后,与我联系。那时,我正要坐飞机从达沃斯出发,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他们为了第二天早上与我共进早餐,当面交流,专门坐飞机追我。”

“没有什么疯狂的梦想是不能实现的。”

老人与海鸥教案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方式,互动教学方式摒弃了传统单方向的教学传授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更具主动性,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良性沟通,以此来培养师生之间的默契,师生共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关心学生,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后,会对教师教学的学科感兴趣,从而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喜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上能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地交流,课堂氛围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积极地运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知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2激发疑点,强化互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其中,预习、阅读作为知识的原始积累,同时也是知识的内化过程,但是,发现问题则是知识的外显。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发现问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会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效果。例如,在分析《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时,先播放背景音乐、海鸥飞旋的视频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接着,再启发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情感去诠释“老人”对“海鸥”的情怀,再去揣测“老人”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比如,“老人为什么这样爱海鸥呢,原因是什么呢?”为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挖掘关于吴庆恒老人的生平轶事、人生经历。进一步提出“人与动物之间可以产生亲人般的情感吗?”当问题提出后,指导学生反复研讨课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的动作、神态等寻找相关的答案。在反复质疑中拓展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借助表演,展开互动教学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堂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增强课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其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建立为互动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表演互动是结合文章里的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将课文里的情境再现出来。在实际表演中,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演互动对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便于学生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表演互动也能加强生生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学生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分析《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整首歌描述的景象,跟着音乐一起演唱,接着,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就学生自己的想象展开讨论,也可以借助一定的道具,将文章描述的整个画面通过表演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也会由于急于想学习唱歌、表演,必定会努力了解整首歌所表现的场景,这时候,他们也就会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也增加学生对情境的认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表演互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死气沉沉”的局面,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4通过疑问,增加交流互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在实际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也必定会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互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问题是、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利用疑问与学生展开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讲解《我的影子》一文时,文章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光学知识,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这一问题不能有效理解,有的学生则会问:我为什么有影子呢?有的学生则会问:影子到底有多大,别人踩了我的影子我还能动吗?面对学生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感受一下对影子的感觉。孩子们在阳光下看着影子,争相说着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再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太阳在我们的上面,影子在哪里呢?”、“太阳在左边,影子又会在哪里呢?”“当我们在树荫下时,影子又会出现在哪里呢”等问题,孩子们都抢着回答,在疑问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带着疑问式的互动交流方式也较好地展现了课文内容,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语文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总之,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当课堂的生命活力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课堂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与魅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灌溉、融合,创设更多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更多有生命的知识,进而主动学习,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

作者:王雪静 单位:河北省霸州市信安镇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焕宁.吴永力.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麻建芬.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老人与海鸥教案篇6

认识孙宪导演,恐怕要从《老袁的冬季》说起。2004年,孙宪带着这部讲述人与白天鹅之间真实情感故事的纪录片参加了由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主办的“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大赛并且入围。老袁这个极具特点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每年飞抵荣城过冬的美丽的白天鹅也为影片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老袁的冬季》的获奖,可以说是给了从1996年开始涉足影视及纪录片拍摄的孙宪一个极大的鼓励。而且这些年,孙宪导演一直没有停止拍摄。除了每年冬天仍去荣城看望老袁和白天鹅,他还坚持在威海市附近的一个鸟岛拍摄鸟类活动。

拍鸟纯属偶然

学油画出身的孙宪一直酷爱摄影,毕业后为电影院画海报,随后又和朋友一起搞文化传播公司。很快,孙宪就出手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摄像机――松下M7。没想到拿起摄像机后越拍越上瘾,相继购买了很多设备。购买的第一台Betacam摄像机花了18万元,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当时购买拍摄设备的资金来源于广告公司为企业拍摄专题片的收益。但说起第一次拍鸟的经历,孙宪说是上了朋友的当――当时,孙导的朋友给了他两张鸟岛的游览通票。他想着可以去拍摄一些素材,为以后做专题片、广告片所用,于是带着两个助手、背着一台Betacam上岛。当时这个鸟岛还未被完全开发,而自己又没有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对于鸟类也无半点了解,拍回来的素材很不尽如人意。于是,孙宪决定再次上岛拍鸟。

疯狂购买设备

再次上到鸟岛拍摄,孙宪就感觉到大机器的不方便了。那时候,SonyPD-150P便携DV刚刚上市,孙宪一看到就喜欢得不行,很快就决定购买。孙导介绍说“那时候,我的生活按现在话说比较富裕。因为威海市中心有一个大型的三面翻广告牌就是属于我们公司的。它每翻一下,我就有两元钱的收益,一年下来,这个广告牌可以给我带来20万元的收入。”买完150P,他又相继购买了Betacam370、570。两年的广告收入就这样都投入到购买设备当中。

迷茫的拍鸟

有了这些设备,孙导开始长期上岛拍鸟,但是比起最开始积累素材时的拍摄动机,孙宪的拍摄目的反而不明确了,只是不断地拍摄,好像上瘾一样。后来有朋友建议说,你拍了这么多的素材,不如剪出个片子给大家看看。于是孙宪剪了几个小片子,没想到大家的反响不错,这才萌生出想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但是对于学习油画专业的孙宪来说,如何拍摄纪录片完全靠自己摸索。这时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一一观摩,孙导开始收看《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三年来,他把这两个栏目首播的所有节目都录了下来,边学边拍。

遇到幸运星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宪把在荣城天鹅湖拍摄的素材剪成作品《老袁的冬季》送到“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大赛参赛,没想到这部作品在大赛中得了名次。从北京领奖归来后,他再次投入到在鸟岛的拍摄生活中去。有一天,他们正在悬崖上拍摄鸟类活动,守岛的老人来叫他们。原来,有一位电影学院的老师来乌岛参观,她发现悬崖上有几个人,从守岛老人那里得知是有人在拍片子,于是想聊一聊,这位老师就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段佳老师。这次见面后,段佳老师在拍片观点和拍摄目标等方面给了孙宪很多帮助。孙导说:“前几天段老师还为了我的片子特意到威海来,她教我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说每一个镜头都要有其所表达的内容。于是,我头两年拍摄的所有素材几乎都报废了。”

还有一位一直支持孙宪拍摄鸟类纪录片的就是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的编剧袁学强老师。孙导说:“这两位老师都专门搞了仪式,收我们几个人做学生,他们在我们的影片里倾注了很多心血,包括故事走向、镜头拍摄等等。因为当时没有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也没有架构镜头语言的想法,有200多个小时的素材都不能用了。所以当不了解拍摄对象的时候,你所拍的东西就是光线再好也不是那回事,镜头连不起来。我很感谢帮助我的老师。”

生死搭档

除了遇到专业老师的帮助,孙导还向记者讲起了他的搭档。他说“我能够走到今天,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有几个很好的搭档,他们跟我在一起,义无反顾。”2005年,孙宪的公司面临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局面。公司地处的电影院经过规划要拆除,而那块为他带来主要收益的三面翻广告牌就在影院前面,也要拆除。广告牌的拆除,几乎切断了孙宪所有的经济收入。可是此时,恰逢鸟岛鸟类的繁殖期。黑尾鸥的孵化期大约是2-3周,哺育期大约6周。在这个阶段,一天没有拍摄可能鸟类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于是每年的4月到8月,只能天天上岛拍鸟,也无法接别的活做。孙宪说:“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两年没发过工资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拍鸟上,即使有时候做点别的活挣的钱也都投入到这其中。如果说我与别人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在于我的这几个搭档,如果我没有这些左膀右臂的话,我走不到今天。”

经济上窘境大家可以一起克服,工作中的艰险却让孙导觉得很对不起他的伙伴。“其实老天爷还是很眷顾我们的,有几次遇到危险,差点就不能跟你们见面了。”去年,孙导的搭档小王在悬崖上拍素材。后来,电池电量不足了。小王准备吊一根绳子从悬崖下换一块电池上来,因为悬崖上的石头太脆,小王不慎摔了下来,当时有块石头直接刺入他的膝盖。由于天气原因,他们隔了一天才得以出岛,小王的膝盖被缝了好几针。但孙导告诉记者,这还不是最危险的一次。最危险的是今年繁殖期的一天,天气预报报告会有大雨。孙导想拍一个瓢泼大雨中的大全景,于是和伙伴小王在一个垂直64m高的悬崖上等待。这个悬崖上的平台面积很小,是岛上的海鸥用来建巢用的。加之脚下的石头很松,两个人的份量在上面,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等待了一下午,雨迟迟未下,天却越来越黑。眼看照度不够了,风越来越大,天空开始电闪雷鸣。于是孙宪决定离开悬崖一旦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早些撤也好,再晚些撤也好。偏偏我们往下撤的时候雷声大作。那时候,我终于知道周星驰电影里的有些镜头不是胡说八道。因为当时闪电一过,雷声一响,我的头发全立起来了。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当时觉得非常恐怖,于是决定突然发现地面上另一个搭档小于正在大雨里注视着他。小于这个女孩子很让我感动,后来我才知道,她在下雨之前先把其他机器送回了屋里,然后就跑到雨里一直注视着我们俩,全身被淋成了落汤鸡。那一刻,我真的想哭。两年多了,弟兄们跟着我没开过工资。”孙宪告诉记者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下到地面上的那一刻,雨停了。我当时真是仰天长叹,我问老天爷,我没做过坏事,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这是拍鸟这么多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这次经历让守岛的老人也感觉到非常危险,自此便不允许孙导他们上那个悬崖拍摄了。下来之后,小王和小于把孙导“批判”了一顿,原因是在悬崖上孙导跟小王说:“如果咱们俩有一个人活了,就把素材封好带回去。如果我 没下去,你们就带着素材走。生活还要继续。”孙宪说:“他们怪我乌鸦嘴,其实我当时不是乱说,我真 的是觉得欠他们的太多太多了。”

目前,孙宪的文化传播公司已经从最初的20多人变成了5个人。一些伙伴逐渐地离开了公司,但是孙导不怨他们。因为上岛拍乌,是一件太过辛苦的事情。有时候想想,都不是人干的事。装备差是一个方面.生活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孙导说:“你们可能想象不出来,我们在岛上一呆就是十几天,伙食只有面包和咸菜。唯一的奢侈品就是黄瓜,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淡水去洗。我们每次出发就带几大桶桶装水。每人一个水壶从桶装水里取水。”

拍鸟发现濒危品种

学习油画专业出身的孙宪,在几年的拍鸟过程中也不断丰富了自己对鸟类的知识。先是读相关书籍,再到鸟岛上去认鸟。有一次,孙宪发现岛上有一种白鹭,从种群数量上看还不少。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白鹭就是国际濒危鸟类――黄嘴白鹭。拍摄回来,孙导就上网搜索。他发现他拍的这种白鹭很像黄嘴白鹭,但网上的记载是截止到2005年,世界上的黄嘴白鹭大概还有2500只左右。而孙宪在鸟岛上就发现了八九百只。于是,孙宪给中国鸟类学会写了一封邮件。有一天晚上11点多,孙导收到一封回信。给他回信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鸟类学会名誉理事长郑光美,郑光美院士希望看到孙导拍摄的视频素材或者截图。后来又经过实地确认,这个地点的黄嘴白鹭种群确实是以前没有被发现的。这个发现也改写了黄嘴白鹭在国际濒危鸟类记录上的数字。为此,孙宪被吸收为中国鸟类学会会员。学会每月都给孙导寄来鸟类学报,孙导说:“很多关于鸟类的知识都是从鸟类学会的刊物中学到的。”

天赐的故事

经过六年的拍摄,孙宪得到了很多关于鸟岛、关于黑尾鸥繁殖情况的珍贵资料。《天赐》的故事也开始在他的大脑里逐渐丰满、成熟。这部影片讲述了三只海鸥成长的故事:三只海鸥历经磨难,有一只被别的大海鸥啄下悬崖,有一只被岛上的蛇吃掉了,只有一只小海鸥存活了下来。影片的结尾,这只名叫天赐的海鸥又遇到了那条曾经夺取了它兄弟生命的蛇,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些碰撞,天赐勇猛攻击蛇的头部,但最后,天赐放过了这条蛇。孙宪说;“为什么起名叫《天赐》呢,因为我觉得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所拍摄的这一切都是老天赐予我们的。有时候想想,拍这三只海鸥,其实就是讲我们三个的故事,它们的磨难也是我们的磨难。”

为了影片的出路,孙导开始东奔西跑,参加四川电视节、广州纪录片大会等。终于,在纪录片大会上,孙宪看到了转机。他说:“当零频道的郑琼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希望,好像要得救的那种感觉。因为《老袁的冬季》获奖以后,没有电视台愿意未播放,我白给人家去播放人家都不要。我把它放在柜子里放了两年,直到郑琼的出现才把这部影片又重新带出来。不管结果如何,我终于走出了一步”。

目前,《天赐》已经进入了后期剪辑阶段。孙宪告诉记者,他没有过多期待,如果真是有期待,只是希望能收回成本,把钱分给兄弟们过日子。孙导说,这部影片不仅适合于少年儿童,也适合成人观众观看。发行方面,孙导考虑会把影片磁转胶,争取在院线放映。

近几年,国外的一些优秀动物题材纪录片逐渐被国人所熟悉,其中也不乏讲述鸟类生活的影片《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等。谈到这部讲述黑嘴鸥的纪录片《天赐》,孙导说:“从2003年开始,我开始搜罗并观看国外优秀的动物题材纪录片,日本的《狐狸的故事》、法国的《熊的故事》等等。我看完《迁徙的鸟》这部影片后,说实话,心里挺沮丧的。他们拍得太棒了,我们拍不过他。而且他们的思路和机位设置是我们无法达到的。但是《狐狸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觉得《天赐》这部影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情节,靠情制胜。因为我没有别的手段,所以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情节和细节上。”

老人与海鸥教案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资源;高效课堂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一、导入──注入生活内容,点燃生命激情

【案例】《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同学们,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动人的歌曲时,你们知道这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吗?

生:我听说过,有一位市民救了一只喜鹊,小喜鹊伤口渐渐好了之后,怎么也不肯离开自己的恩人。就算你把它赶走,过不了多久,自己又会飞到恩人的肩膀上……

师: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看看它给我们带来的又是一个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

这样的导入,潜移默化地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点燃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强烈的阅读期待自然会随之产生。

二、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命体验

适时灵活地联系生活实际,让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产生碰撞,让学生的感悟直击文本的主旨。学生对“好好儿活”的解读是那么的灵动、多元、深刻,甚至是那么的具有哲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就是在这样的感悟体验过程中,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生命个体的体验得到了丰富,教学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无痕中形成。

三、拓展──延伸生活实践,激发生命潜能

如,在教学《将相和》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中的“和”字展开阅读:一是文字层面,引入“和”字的说文解字和历史演进,启发学生思考:从“和”的字音、字形演变中,你体会到什么?二是文本层面,引入将相“和”与“不和”的社会背景,启发学生思考:将相“不和”与“和”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三是文化层面,引入“和”文化,启发学生思考:孔子有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你怎么看将相之“和”?四是道德层面,引入对“和”的深刻思考:有人说,“和”是一种生活智慧,生活中有不少反映这种智慧的语言,如“和气生财”“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老人与海鸥教案篇8

出 品 年:1998

出 品 国:德国

类 型:悬念片

出品公司:BAVARIA (巴伐利亚)

编 剧:CURT・M・FAUDON

导 演:CURT・M・FAUDON

主要演员:托马斯・海因兹

为了寻找在奥地利滑雪中音信全无的杰克,他的几位生意上的伙伴结伴前往滑雪胜地。他们是:英国人理查德、乔治、德国人德米里、意大利人罗伯托和法国人让。此时,杰克已被他们中的一人杀害后埋尸在冰原。在当地女导游莫尼卡带领下,来到杰克曾经住过的小木屋住下,在远处不明身份的男人的监视下度过了在冰山上的第一夜。德米里在桌上的棋盘旁发现了杰克留下的一些符号,看似棋谱,猜出杰克已死,这一重要线索应该和凶手有关。次日,在滑雪途中德米里中弹身亡。众人惊恐地求助气象观测站,站上观察员马西米连因有枪支受到怀疑,次日清晨他已不知去向。下山途中理查德无意中发现乔治有手枪,推测出他是凶手,不幸被推入冰渊。不知情的其他人下山求救未果,返回营救理查德的途中,莫尼卡险遭乔治暗算,反倒使她警觉,从乔治私藏手枪更证实了乔治是真凶。在搏斗中幸得实为警察身份的马西米连所救,乔治堕入深渊而死,大难不死的理查德获救。(孙信理)

2003年3月3日21∶45电影频道播出。

《双重身份》

出 品 年:2001

出 品 国:美国

出品公司:博伟国际

类 型:喜剧片

主要演员:奥兰多・琼斯、艾迪・格里芬、艾德华・荷尔曼

投资银行家达拉・契斯被人诬陷为墨西哥的交易集团洗黑钱,金额高达百万美元,因此受到FBI的追捕。走投无路的达拉只好和一个街头小混混布莱迪交换了身份证以此逃避追捕。就在他逃往边境的过程中,却有一个让他无比惊讶的发现:他的新身份布莱迪在FBI的黑名单上比他的等级还高。现在达拉陷入了双重的麻烦,但机智过人的他终于化险为夷。(孙信理)

2003年3月7日21∶45电影频道播出。

《悲惨世界》

出 品 年:1998

出 品 国:美国

出品公司:SONY

类 型:言情片

编 剧:拉菲尔・格里撒斯

导 演:拉菲尔・格里撒斯

主要演员:乌玛・瑟曼、里亚姆・尼森、杰夫瑞・路施

这部雨果名著先后八次搬上银幕。本片是最近的版本。近年(1995年)该片曾以音乐片形式出现在银幕上。观众看过法国的黑白版,对这部彩色版本的经典应该有更深的感触。因为片中引用小说里的精彩段落,更插入三十分钟讲述让・阿冉早年贫困不得不偷面包,因此被判入狱二十年的细节,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在情节和次要人物的取舍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大不同。(孙信理)

2003年3月9日21∶45电影频道播出。

《燃烧的茅屋》

出 品 年:1995

出 品 国:阿根廷

出品公司:J・B・斯塔格纳罗制片公司

类 型:传记片

编 剧:胡安・包蒂斯塔・斯塔格纳罗

导 演:胡安・包蒂斯塔罗・斯塔格纳罗

主要演员:米格尔・安赫尔・索拉、帕斯托拉・维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阿根廷广袤的山区流行着一种奇怪的疾病,许多人死于类似“心肌梗塞”的疾病,医学博士萨尔瓦多・马萨带领医学考察小组深入山区,对各种疾病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取样,最终确认为是一种“锥体虫”导致的查加斯氏病。而他们居住的惟一住所――茅屋,便是锥体虫大量繁殖的温床。只有彻底改善居住环境才能杜绝疫病的流行,这给当时的执政者带来很大的危机。马萨和他的研究机构“梅博拉”遭到报纸媒体和资金等多方面的重重干扰……马萨自己也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但他的妻子和学生库蒽却始终不懈地支持着他。当马萨和科研小组终于找到治疗方法时,他们获得了首都医科大学颁发的大奖。马萨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不久均死于查加斯氏病。(孙信理)

2003年3月5日21∶45电影频道播出。

《抗暴记》

出 品 年:1960

出 品 国:英国

出品公司:卡尔顿公司

类 型:历史片

编 剧:罗伯特・普雷斯尼尔

导 演:拉尔夫・托马斯

主要演员:利利・帕尔默、西尔维亚・西姆斯、伊冯娜・米切尔、罗纳尔德・刘易斯

1943年二战时期的意大利,犹太人惨遭迫害,许多犹太儿童被关押在拘留营中,附近一所修道院的修女们趁夜深人静时偷偷将孩子们救出,并藏在修道院里,而后再将孩子们转送到安全的地方。对此,负责拘留营的意军军官对修道院虽有所怀疑,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当两名德国军官接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修女们的安全开始受到威胁。他们加强了看管和调查,康斯坦斯修女和拉比先后被打死。德国军官终于发现了修道院的秘密,他们带领意大利军官和士兵闯入了修道院,并要枪杀为首的凯瑟琳院长等三位修女,意大利士兵举起了枪,但他们的子弹没有射向修女,而是将两名德国军官打死。(孙信理)

2003年3月2日21∶45电影频道播出。

《小鬼夏令营》

出 品 年:1994

出 品 国:美国

出品公司:好莱坞公司

类 型:喜剧片

编 剧:安德卢・克驰曼

导 演:乔纳森・朴林斯

主要演员:乔纳森・杰克逊、克里斯多夫・罗依德、安德卢・开甘

马德的父母想让他参加电脑夏令营,因为他们认为学会电脑将来可以找到好工作。但马德认为电脑夏令营不好玩,不愿意上。宰客的父母想送他去军事夏令营,以改正他懒散的毛病。还有其他学生的家长都想利用夏令营,让孩子们学点知识。马德想到如果他们有了上夏令营的钱,他们就可以自己办夏令营了。主意一出立刻得到孩子们的响应,许多孩子都来找他,要求带上他们。他们找到了曾是戏剧老师的丹尼帮助他们,从各个父母那里把钱收来。然后,他们找了个地方尽情玩耍。同时,他们每周给父母们写封信报告学习情况,使父母信以为真。

暑假快要结束了,许多父母要来夏令营看看,在马德的带领下,孩子们分别布置了四个场景:军事演习场、电脑教室、戏剧舞台、减肥夏令营,在家长们到来时做不同的表演以迷惑家长。就在大功告成时,警察来了,警察是来找丹尼的。孩子们的戏法被戳穿了,但是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家长们对孩子们的表现也感到满意。(孙信理)

2003年3月4日21∶45电影频道播出。

《押解的故事》

编剧:王凉、齐星

导演:齐星

主要演员:傅彪、戈治钧、李占河、李云娟

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行

派出所的老警察李公安和刚从警校毕业下乡实习的小警察张雷,奉命从边远山区将流窜在外的诈骗嫌疑人于泰捉拿归案,押解回陕西。一路上祸不单行,天灾人祸使他们连日辛劳。李公安的英勇精神不仅感动了张雷,同时也感化了于泰。(孙信理)

《考试一家亲》

导演:刘晓光

主要演员:傅彪、宋丹丹、王汝刚

芳芳(宋丹丹饰)信心十足地准备去参加电视台的“超级无敌考考你”争霸赛。她的聪明才智在这种游戏中充分表现出来。家里大到彩电、冰箱,小到肥皂、卫生纸都是芳芳从各种智力竞猜活动中赢得的。丈夫陆大义(傅彪饰)去参加驾校考试和求职面试。在一连串的令人捧腹的事件中纷纷搞砸,但终于阴错阳差找到一份陪酒员的工作。 儿子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终于不堪重负出走。 陆大义因饮酒过度住进医院……这一家三口面对生活的各种困扰,他们没有选择,这就是他们要面对的生活现实。但他们相爱并互相支持,这一切构成了他们平凡、好笑但又感人而独特的生活情景 。(孙信理)

《黄山来的姑娘》

《黄山来的姑娘》讲的是勤劳朴实的安徽姑娘玲玲,为还清家里的债务,从黄山脚下来到北京做小保姆的故事。在进城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更换了三个不同的家庭,经历了三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初的雇主是齐家,母女俩势利眼,对农村来的玲玲带有歧视,把玲玲当成佣人使唤。接着玲玲来到了柳家,柳姐被丈夫抛弃又在做月子,尽管付不出工资,但纯朴善良的玲玲却如亲人般体贴柳姐。第三家是周家,玲玲在这里才真正感受到了平等,她不仅学会了烹调技术还学到了文化,开阔了眼界。周奶奶是著名的画家,玲玲向她讨画,想换笔钱给家里急用,却不料把画弄丢,从而产生了一连串的误会,最后误会终于解除了,玲玲也骤然成熟了许多。

在这一期的《流金岁月》节目里,我们把在《黄山来的姑娘》中玲玲的扮演者――李羚请到了演播室。李羚是如何被张圆、于彦夫导演看中出演这个角色的?李羚是怎样把自己从一个城市女孩脱胎换骨成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因为出色的表演,李羚因此获得了金鸡奖,但她却并不兴奋,到底是为什么?您在我们的节目中可以找到答案。而且,李羚还会告诉我们她只饰演善良、纯朴的女性形象的缘由。她在泪水中,和我们一起回忆与她情同姐妹但已经辞世的导演张圆,演员丁一。相信,看过之后您也会有一份深深地感动。 (刘阳)

2003年3月10日19:30电影频道播出影片,之后是《流金岁月》栏目。

《沙鸥》

影片《沙鸥》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女教授张暖忻在1981年拍摄的电影处女作。影片描写了中国女排的队员们为准备参加“”后的第一次国际锦标赛而紧张训练,队医韩医生告诉中国女排的队长沙鸥,她腰部严重损伤,必须马上休养。但沙鸥没有退却,更加紧锻炼,沙鸥的母亲和未婚夫国家登山队员沈大威从北京赶来。母亲劝她离队,沈大威却悄悄地给她更大的支持。中国女排的姑娘们踏上征途,但在冠亚军决赛中输给了日本队,沙鸥无比痛苦,将银牌丢入大海。回北京后,沙鸥全力支持沈大威登上珠峰的峰顶,但突然传来沈大威遇上雪崩而牺牲的消息,如晴天霹雳,冲击着沙鸥的心灵。她慢慢又坚强起来,当了女排教练。韩医生关心着她,也为她的坚强意志而折服,产生了爱慕之情。经沙鸥培养的又一代运动员与日本队交锋。已瘫痪的沙鸥在电视里看到了中国女排胜利的场面,她的理想实现了。

在影片中扮演沙鸥的演员常姗姗是一位非职业演员,她当时是北京女排的运动员,虽然是第一次拍电影,但常姗姗以自己亲身的运动员经历,成功地塑造了勇于拼搏的女排队长沙鸥,体现了新中国运动员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奋斗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影片《沙鸥》公映后不久,中国女排刚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冠军,《沙鸥》也获得了当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在本期的《流金岁月》中,扮演沙鸥的演员常姗姗和扮演韩队医的卢君做客《流金岁月》演播室,向观众回顾当年拍摄《沙鸥》时的情景,讲述了拍摄影片时一些有趣的幕后花絮。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下一篇:幸福是什么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