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23 13:31:01

循环小数教案

循环小数教案篇1

关键词:斯金纳;程序教学;小步子原则;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斯金纳教学理论

B・F・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模式。斯金纳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塑造行为,通过塑造来促使某种行为反应,并采取“逐步逼近法”,通过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各种反映来塑造某种行为。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教学的流程应遵循如下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并提出了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

小步子原则和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教学内容按内在的联系分解成一步一步相关的教学程序,并为此组织一系列相关的材料,将这些材料一步一步、由易到难的呈现,尽可能的减小各步之间的难度,这样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只要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较小,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将比较简单,学习内容也比较容易接受,并建立起自信,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2教学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学生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因此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设计的思想尤为重要。笔者在多年讲授此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斯金纳的小步子原则和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设计了一些一步一步分解的案例,以下阐述其中的一个与循环相关的例子。

(1) 提出问题

利用级数和的计算公式 ,计算圆周率 。

在讲解循环时,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讲解了循环的基本概念后,将此题展示出来,学生初看此题,一般会觉得有点难度,无从下手。为此按照斯金纳的小步子原则和直线式程序教学的模式,先抛开此问题,转而从另一些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向这个问题靠拢,直至解决这个问题。

(2) 计算级数的和:1 + 2 + 3 + 4 …… + n

在提出此问题后,提示学生这就是一个单层循环,只要不断的进行累加动作,即可轻松解决,设置1个存储累加和的变量sum,并将其初始值设为0;设置1个控制循环的变量i,其值的变化过程就是级数的各个项的值1、2、…、n,循环的次数就是级数的项数,每循环1次,将循环变量i的当前值累加到和sum 中,循环结束后sum 中存放的就是级数的和。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void main(void)

{

int i; /* 定义整型循环变量 */

float sum=0.0; /* 定义并初始化累加和 */

int n;

printf("n=? ");

scanf("%d",&n); /* 输入项数*/

for(i=1;i<=n;i++) /* 循环条件 */

{

sum = sum+i; /* 不断累加 */

}

printf("sum=%f\n ",sum); /* 输出累加和 */

}

(3) 计算级数的和:1 + 1/2 + 1/3 + 1/4 …… + 1/n

在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后,及时地进行总结,以强化学分析此题,无非是将每一项i变为 1/i,即可解决,使用多媒体教学即可当堂修改程序,并运行程序,当学生看到程 序的结果(1)不正确时,及时地强化另一个概念,即类型问题,即1/i为整型,因此从第二项以后的结果为整型0,必须将其中的一个改为浮点型,如果将int i;改为float i;,则不利于循环,可将1/i改为1.0/i,即可解决,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void main(void)

{

int i;/* 定义整型循环变量 */

float sum=0.0;/* 定义并初始化累加和 */

int n;

printf("n=? ");

scanf("%d",&n); /* 输入项数*/

for(i=1;i<=n;i++) /* 循环条件 */

{

sum = sum+1.0/i; /* 不断累加 */

}

printf("sum=%f\n ",sum);/* 输出累加和 */

}

(4) 计算级数的和:1 + 1/3 + 1/5 + 1/7 + …… + 1/n

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后,再分析此题,无非是产生跳跃,即隔项累加,这也简单,将循环的步长设为2,即将循环的for(i=1;i<=n;i++)语句改为for(i=1;i<=n; i=i+2),即可解决。

(5) 计算级数的和:1 - 1/3 + 1/5 - 1/7 + …… 1/n

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后,继续分析此题,必须解决正负相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可以为学生提供2个案例,一是电灯的开关,按一次为“开”,则再按一次为“关”,并具有不断反复的功能;二是负负得正的特性,即如果有一个值为-1的数,乘以数值-1后,其值变为1,在此基础上再乘数值-1,值又变为-1。那么学生很快即可推倒出结论,即每一次都在前一次的基础上乘数值-1,即可解决正负相间的问题。在学生的思想有了一些火花后及时地提出实现此思想的技术手段,为此在程序中增加一个变量sign,设其初值为-1,在循环中增加语句sign= -sign,那么在循环的控制下,此变量sign实现了正负相间,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void main(void)

{

int i;/* 定义整型循环变量 */

float sum=0.0;/* 定义并初始化累加和 */

float sign=-1;

int n;

printf("n=? ");

scanf("%d",&n); /* 输入项数*/

for(i=1;i<=n;i=i+2) /* 循环条件、步长为2 */

{

sign = -sign;/* 正负相间 */

sum = sum+ sign*(1.0/i);/* 不断累加 */

}

printf("sum=%f\n ",sum);/* 输出和 */

}

(6) 回到原始的问题,计算圆周率

在带领学生逐个解决上述问题后,回到原始的问题,此时学生立刻会得出结论,将上述代码中的语句printf("sum=%f\n ",sum);改为printf("sum=%f\n ",4*sum);,即可解决。

3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案例。同时应尽可能做到:所选案例可以调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强化,并给予学生鼓励,接着将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分解为较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教师应尽可能集中精力设计“小步子”,提出适应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做到及时反馈。“降低坡度”,“及时反馈”等,体现了直线式程度教学思想。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斯金纳的小步子原则和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设计出的一步一步分解的案例。以这种教学模式,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从而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2] 李明.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南丽丽. 阶梯式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4).

[4] 王振岩.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C语言教学中应用的一些体会[J]. 计算机教育,2008,(3).

循环小数教案篇2

1把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定义:从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起就开始循环的小数,叫做纯循环小数.

例1 把(1)0.9•, (2)0.2•35•化成分数.

分析 把纯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我们可以采用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去求解. 在解答时,要把握的关键是: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常数m,并且m=10n,其中,n是循环节数.

解 (1)设x=0.9•=0.9999…①

因为,在这里循环节数n=1,所以, m=10n=101 =10,

所以,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10,得:

10x=9.9999…②

用(2)-(1),得:9x=9,

解得:x=1,

同学们,你不觉得的惊奇吗?原来循环小数0.9•的结果确是整数1.

(2)设y=0.2•35•=0.235235235…①

因为,在这里循环节数n=3,所以, m=10n=103 =1000,

所以,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1000,得:1000y=235.235235… ②

用②-①,得:999y=235,

解得:y=235999,即0.2•35•=235999 .

规律探寻:

把纯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方法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法.

但是,在应用起来还是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呢?回答是:有. 这就是我们总结的规律:

把纯循环小数化为分数时,分子是一个循环节的数字构成的数;分母中是a个数字9;其中a等于循环节的位数.

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同学们用最简便的方法,把下列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连一连:参考答案

0.3•79

0.7•7•737

0.1•89•13

你连对了吗?对照一下答案吧.

2 把混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定义 如果小数点后面的开头几位不循环,从后面的某一位才开始循环,这样的小数叫做混循环小数.

例2 把(1)0.239•, (2)0.91•8•,(3)0.351•35•化成分数.

分析 把纯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我们可以采用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去求解. 在解答时,要把握的关键是:先把不循环的小数,转移到等号的左边,其次,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常数m,并且m=10n,其中,n是小数点后面与第一个循环节数字之间的整数位数,最后转化成纯循环小数问题求解.

解 (1) 设x=0.239•=0.23+0.009•,所以,x-0.23=0.009•,

因为,在这里,小数点后面与第一个循环节数字之间的整数位数是2,

所以,n=2,所以, m=10n=102=100,

所以,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100,得:100x-23=0.9•,所以, 100x-23=1,得:100x=24,

解得:x=625;

(2)设x=0.918•=0.9+0.01•8•,所以,x-0.9=0.01•8•,

因为,在这里,小数点后面与第一个循环节数字之间的整数位数是1,

所以,n=1,所以, m=10n=101=10,

所以,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10,

得:10x-9=0.1•8• ,

所以, 10x-9=1899=211,

得:10x=211+9=10111,解得:x=101110;

(3)设x=0.351•35•=0.35+0.001•3•5•,所以,x-0.35=0.001•35•,

因为,在这里,小数点后面与第一个循环节数字之间的整数位数是2,

所以,n=2,所以, m=10n=102=100,

所以,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100,得:100x-35=0.1•35• ,所以100x-35=135999,

得:100x=135999+35=35100999,

解得:x=351999=1337;

规律探寻:

把混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方法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法.

但是,在应用起来还是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呢?回答是:有. 这就是我们总结的规律:

把混循环小数化为分数时,分子是一个循环节的数字构成的数加上小数点后面与第一个循环节数字之间的整数与(10n-1)的积,其中,n是循环节数;

分母中是(10n-1)×10m,其中,n是循环节数,m为小数点后面与第一个循环节数字之间的整数位数.

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例3 在计算一个正数乘以3.57•的运算时,某同学误将3.57•错写作3.57,结果与正确答案相差1.4.则正确的乘积结果是.

解 设这个正数为x,依题意,得

(3.57•-3.57)x=1.4,

因为:3.57•=3+7+5×9(10-1)×10=35290,

所以上述方程可化为(35290-357100)x=1.4,

解得:x=180,

所以正确的乘积结果应为:

3.57•×180=32290×180=664.

试一试:

在计算一个正数乘以3.7•29•的运算时,某同学误将3.7•29•错写作3.729•,结果与正确答案相差0.01.求正确的乘积结果.

参考答案:

解 设这个正数为x,依题意,得

(3.7•29•-3.729•)x=0.01,

因为:3.7•29•=3+729999=3729999,

3.729•=3+9+72×9(10-1)×100=3657900,

所以上述方程可化为(3657900-3729999)x=0.01,

解得:x=37,

所以正确的乘积结果应为:3.7•29•×37=3729999×37=13837×37=138.

循环小数教案篇3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见只有当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在问题解决的良好情境中学好数学,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

一﹑导入新课时创设生活情景

鲜活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数学概念可以从生活的典型情境中生发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可出示学生熟知的日常超市购物情景,然后出示问题:“干脆面每袋5角,李明同学买3袋要付多少钱?”买方便面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愿意列式回答。买完几种物品之后,出示超市里物品上的标签,问这表示什么意思?用数学术语怎样说?这样,学生就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激活了原有的经验,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二﹑讲授重难点时创设生活情景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学习“循环小数时”,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同学试算:(1)21÷22,(2)1÷3,(3)0.5÷0.9。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为循环小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巩固练习中创设生活情景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所学的内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例如:旅游中的购票方案的设计。某校组织学生去上海世博园游,假如你是该校的校长,请你设计一种或几种购买门票的方案。条件:该校共有学生350人,教师32人,成人票80元,学生票40元。团体票60元(35人以上为团体)。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以下几种方案:

1 、3 5 0 + 3 2 = 3 8 2 ( 人) 3 8 2 ×60=22920(元)

2 、3 5 0 + 3 2 = 3 8 2 ( 人) 3 8 2 ×80=30560(元)

3、350-3=347(人) 347×40=13880(元) 32+3=35(人)

35 × 60 = 2100 ( 元)13880+2100=15980(元)

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集体检验几种方案是否都正确,哪一种可行呢?通过设计这样类似的贴近生活的开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奇妙无穷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四、数学作业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它们,可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课后观察在我们生中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通过观察、回忆已有经验,多数学生发现:书面儿、课桌面儿、黑板面儿、门、玻璃、街道的牌匾、站牌的形状等都是长方形;地板砖、磁盘、过年贴的福字等都是正方形;楼梯扶手、篱笆格子、玻璃的影子、编织图形和家具上的某些图案等都是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循环小数教案篇4

关键词:数据库;主线;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理论和实践分开教学,而且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实践内容和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2 “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其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们是“演员”,而教师则是“导演”,起着组织、指导、帮助的作用[1]。

“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真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而构建起来的。这种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分离,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真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2]。

3 “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3.1 “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的设计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信息技术类专业群中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目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领域和需求日益增大,几乎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据库系统,企业对数据库开发与管理维护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旨在培养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数据库技术,能使用数据库知识和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典型企业和合作企业对人才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典型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以满足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构建岗位需求驱动的课程体系[4]。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通过本门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中小型企业数据库的使用和管理人才。浙江开展网上业务的民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而这类企业所使用数据库都是SQL SERVER,因此,我们这门课程选用SQL SERVER作为使用和开发平台。

3.2 “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主要是以中小企业工作情景为主线。课程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向导,通过分析合作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和产品,总结其工作要素,然后与数据库技术的知识(学习)要素相结合,以岗位工作要素与学习要素相融合作为工学结合点,提炼学生学习的企业项目,纳入教学情景,使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相一致,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3.3 “四重循环”

“四重循环”指的是如下四重:第一重是指“课堂教学”环节,这个循环主要是通过一个“教务系统”安排教学过程;第二重是指“上机实训”环节,主要通过“人力资源系统”实施实训过程。第三重循环主要是通过“课外作业”这个环节,该环节是通过一个“银行ATM取款系统”来让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最后一重循环是设计一个“网上鲜花订购系统”的综合实训,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个综合实训,进一步巩固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增加就业的砝码。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四重循环”项目图

整个课程在四个大项目的引领下开展。大项目又划分为九个子项目贯穿整个课程。课程以“教务管理系统”项目的制作与开发为载体,将所授知识融入到项目开发过程中。通过对教务管理系统的贯穿讲解,详细说明如何使用数据库技术来完成一个典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熟练程度,在课内上机实训中安排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课外作业上则引入“银行ATM取款系统”项目,以供学生演练和提升,此外在该课程的最后,安排了一个大型的综合实训项目:“网上鲜花订购系统”数据库的实现,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和技术水平。在每重循环中,都把一个大的项目分解为九个子项目,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任务导入”“任务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模仿”“纠错重做”和“总结提高”六步,保证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得以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案例都是根据授课班级进行动态更新,及时调整情景进行教学。案例动态更新指的是在第一重循环中“教务系统”的教学环节,其中班级表格等的设计和数据都是授课班级的真实数据,不同的授课班级,数据是动态更新的。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案例的真实性。

4 结束语

紧抓工作情景这条主线,以四重教学内容循环提升学生技能。项目引领、案例动态更新、多重循环提升学生编码实战能力。这正是“一条主线、四重循环”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中的主要特征。学生在配套实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课外作业“银行ATM取款系统”以及综合实训“网上鲜花订购系统”的多重循环巩固实战中,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编码实战能力,为今后从事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维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代红.基于任务驱动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自主—协作

学习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24):62-64.

[2] 瞿梦菊.软件技术与计算机应用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1(30):276-278.

[3] 姜代红,蒋秀莲.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0:200-205.

[4]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12(2):81-84.

作者简介:

韦 芸(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电子商务、计算机网

循环小数教案篇5

关键词:PDCA工作法;中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01-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PDCA工作法是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四个质量控制阶段,其核心理念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些年也已运用在许多其它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试图对其如何运用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质量全程控制作初步尝试。

1PDCA工作法简介

PDCA工作法的四个质量控制阶段是首尾相接周而复始的循环程序,由美国工程师戴明(博士)于1950年创立,也称PDCA循环[1]。它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以达到质量提高的循环程序。PDCA工作法四个阶段的基本内容为:

Plan阶段:计划阶段。根据市场的需求,发现自身产品的缺陷与不足,再确定产品的质量及其改进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Do阶段:实施阶段。根据实际情况执行计划好的方案,以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

Check阶段:检查阶段。在执行计划的基础上,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找出与计划质量目标偏离的原因、发现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足。

Action阶段:总结阶段。对检查出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评价、总结。

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体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PDCA循环中,每一个阶段内又可以进行小的PDCA循环。PDCA循环的特点是:4个阶段的工作完整统一,缺一不可;大环套小环,小环促大环,阶梯式上升,循环前进。如图2所示。

2PDCA工作法在“物质的量”教学中的运用

2.1计划阶段――备课

2.1.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分析现状就是对当前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不足。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学校提供的是知识、道德、品性的服务。英国学者萨利斯(EdwardSallis)将直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学习者划分为一级消费者。学生作为教育的一级消费者,他们对课堂教学应该最有发言权,这和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化学教学中,分析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掌握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等,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容地把握将要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是化学计算中经常要用的物理量,在整个高中化学计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这个概念时,很难理解,肯定会产生各种与此概念相似的错误概念,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等,这些错误概念无疑会影响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

2.1.2研究问题,找出因素

在PDCA工作法中要重点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支点。故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教师在充分掌握了学生的学情后应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各种因素。如学生易混淆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等概念是学生在字面上的误解,这只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加解释即可解决。学生以前学的物理量都是宏观方面的,而新概念“物质的量”是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有了充足的了解后,才可以通过下一步制定的计划来展开自己的教学。

2.1.3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解决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制定出质量目标。计划阶段在PDCA工作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对症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增强。

“物质的量”的教学属于概念课教学,根据对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主要采用讲授法、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类比逻辑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掌握运用概念[3]。首先,在教学计划中选用解决学生“错误概念”的教学方法,制定出质量目标,即教学目标;其次,针对学生对微观世界了解较少的特点,在上课之前可以采用与日常生活贴近或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导课;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可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次,为了让学生加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与其它概念之间的异同,可以采用“图示法”进行教学;最后,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属于实际运用,故在新课结束后还应该留有一定量的练习进行训练。

2.2实施阶段――上课

此阶段就是执行计划阶段制定的计划,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针对“物质的量”概念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控制:

首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去查阅有关原子、分子、电子等粒子发现的化学史,并作充分的记录,此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了解,为即将要学的新课做好前期知识准备;“物质的量”是针对微观粒子的,对学生来说又是新概念,故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2H2+O2=2H2O C+O2=CO2等复习化学方程式,建立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指出,物质之间发生的这些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化学现象,其实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及离子之间以一定数量关系进行的,如何把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和可见、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这时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为了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应从它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入手,强调“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不可拆开的整体,也不能拆开来理解,它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的概念截然不同。教师再作简要讲解:“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质的某种属性,如:“质量”这个物理量,用于衡量物体的惯性大小;而“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则用于衡量微观粒子数目的多少。

其次,通过对比表(见表1)将其和其它的物理量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与其它概念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认识:

科学上是用12g12C(即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作为一个集体或称一个系统(基准)来度量物质的量,从而把微粒(微观粒子、难于称量)和微粒集体(宏观物质,可称量)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提出12g12C含有的碳原子是多少呢?接着指出这个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通过这样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指出其符号NA、近似值及与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量(N)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以12C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元素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出的数值。用12g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标准的原因,是因为1mol12C的质量是12g,6.02×1023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2g,这样就可以推算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同样,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离子质量。教师在介绍了上述知识之后继而阐述摩尔质量的概念,即1mol物质的质量,其单位是“克/摩”,符号为g/mol。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课结束之前安排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2.3检查阶段――评价

该阶段的目的是检查实施预定计划后的效果,发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找出可能更有效的措施。此阶段可以通过评价和验证两个步骤来达到。确保解决方案是否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问答、课内小测验、课后作业、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从评价的结果中得出实行的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方案。具体体现在化学教学中就是作业的修订评讲、试卷的讲解、包括课外辅导等。按上述步骤进行“物质的量”教学后,还应该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暴露出仍存在的问题,再将这些问题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进行下一轮的PDCA循环,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尽量的使最多的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针对此节课的特点设置了一些练习:

【问答】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

2.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及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计算】1.0.5mol氢气中含有多少氢分子,含有多少氢原子?

2.0.5克铝原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3.核内有8个中子的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以该氧原子的1/16作标准来表示,另一种原子x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07.2,则1个x原子的实际质量约为多少?

2.4总结阶段――反思

此阶段目的是回顾过程中一些可以提高质量的方案,将这些好的工作方案制度化、标准化,并纳入以后正常的工作程序中,重新开始PDCA循环;将失败或不足的地方进行归纳,避免以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留下的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此阶段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主动性、可变性,具有思想的学生,而不是客观的机器,所以PDCA工作法在教学上运用时切不可以将总结出的经验作为一成不变的定律,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应该直接决定教学的计划,这也符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

通过对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情况的检查,可以发现通过利用对比法和图示法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概念的区分状况较好,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情况较好,但对12g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标准还有些迷惑,应将此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在下节课开始时强化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3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以上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PDCA工作法可以很好地运用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同样运用在化学其它内容的教学上也是合适的。下面结合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PDCA工作法的四阶段特点,将PDCA工作法运用在化学教学中的情况用下列鱼刺图(图3)来表示。该图的化学教学过程,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教学程序。此鱼刺图只画出了单线程的化学教学过程,在PDCA循环中是由多个这样的鱼刺图首尾相连组成的。通过单线程再到以下循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总结反思发现问题的密闭过程。

通过以上研究和图示可以发现,PDCA工作法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和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评价、反思四个阶段能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吸收PDCA工作法中有效的全程质量控制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将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并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此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故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更有效的将PDCA工作法与化学教学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金广林.全面质量管理实用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35-36.

[2]农俊彬,韦湘.PDCA工作法在照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2001,17(7):551-554.

[3]马艳秋.物质的量教与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9-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循环小数教案篇6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培训;应用

一、PDCA循环

PDCA循环或称PDSA循环即戴明循环,有时也被为称戴明轮(Deming Wheel)或持续改进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它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 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阶段和八个步骤:

P(Plan)--计划,根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科学的计划;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

2.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或原因 ;

3.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

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措施计划,回答“5W1H”: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

D(Do)―执行。即步骤:

5.实施计划,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C(Check/Study)--检查,检查计划实施的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即步骤:

6.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A(Action)―反馈,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即步骤:

7.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相应标准;

8.把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二、PDCA循环的特点

1.大环带小环。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戴明循环,那么各个部门、小组还有各自小的戴明循环,就像一个行星轮系一样,大环带动小环,一级带一级,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2.阶梯式上升。戴明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

三、PDCA循环在教育培训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第一阶段(Plan):计划

(1)分析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调研总体方案由人力资源部门拟定,其他部门协调配合。要求调查目标明确、调研组成员结构合理、调查对象有针对性、调查的方式恰当。调研前事先确定调查的课题、成员组成。调查组成员针对调查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调查、自由式调查的方式开展调研。

(2)通过培训调查后,找出产生问题的因素

假设开展的是优秀教师缺乏因素分析,通过整理、归纳、找出如下影响因素:现行人员素质不高,选拔不出更优秀的教师。没有教师选拔任用的合理通道。教师的课酬太低,缺乏吸引力。没有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没有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对教师授课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反馈与修正。教师所授之课与其专业特长不吻合。对教师的激励培养不够。

通过剥笋子的方式,层层探究下去,从一个大因素中再延伸出一些小因素,问题就会分析得更加透彻清晰。

(3)找出各种原因中的关键因素

将所有因素进行全部归类,分列出关键因素,从中可以发现不同部门其主要原因是不一样,而且同一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的部门其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4)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订教育培训整改措施

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培训整改措施一定要考虑如下方面:总体发展战略。近期发展目标。现行人力资源结构及数量。发展重心。急需、紧缺、储备人才数量。上级的指导意见。对现行培训资源的整合能力。内部是否形成了核心的价值观与共同愿望。

2.第二阶段(Do):实施

执行所制订的培训计划和措施。Do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核心阶段,实施教育培训的负责人要选好、工作程序一定要清晰。

现以我校的实施培训流程为说明。

(1)开班准备流程:协商事宜印发文件选送学员审核确定下达培训班准备通知单开班前预备会。(2)教学实施流程:开学典礼拓展训练查找“意见领袖”填写培训日志发现优秀人员教学评价考试考务阅卷评分排名排序。(3)办班结束流程:结业典礼总结点评反馈信息填写学员鉴定表填写培训管理台账奖优罚劣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上述各个环节是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是PDCA循环的具体体现。举办培训班的组织程序与商务会议相似,但比商务会议更应注重细节和效果,如果将商务会议的礼仪性、艺术性、创新性与之融为一体,培训班一定会办得更活、更新、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3.第三阶段(Check):检查

检查培训计划及措施的执行情况。检查绝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涵盖在各个环节,这也正是PDCA所倡导的管理思想,也就是说一切的计划、方案、措施、创新是否科学可行,都要用检查的数据信息来解释。

培训评估可划分为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4级。在这4级评估中,检测的难度是递增的,因为绩效的改变、人员素质的提升与所处的宏观与微观环境都息息相关。但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绩效的改变与培训又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在乡镇干部培训跟踪调查中,要关注通过培训后,对比分析参训学员对培训理念、教材及办学方式的认可度,关注他们在管理能力、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上是否有改善,在单位内部是否建立了高效协作的团队等。

4.第四阶段(Action):处理

(1)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效果好的总结提炼上升为“标准” 按照PDCA管理的精髓,可以发现培训管理与经营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提炼总结虽然是个艰苦的过程,但也是积累与提高的过程。

(2)处置遗留问题,将其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对本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要重新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解决方案,以便进入下一个循环去解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管理系统。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虽有不足但不可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就进入到下一个培训实施管理中,采用新的措施来纠偏,如此反复,问题将会越来越少,培训管理工作将日趋完善。

四、运用PDCA循环原理对教育培训管理采取的相应措施

1.合理设定培训目标与绩效考核指标

根据PDCA循环的原理,每考核一次就改进一次、提高一次。合理设定培训管理目标,将培训目标与工作职责融合后逐级分解到每一个部门和负责人,再通过月、季、年的绩效考核逐项评定,不断提升培训的组织策划水平。

2.统一规范培训运营管理流程

从计划、组织、实施、评定、改进的每一个培训环节,先制定培训的总流程、再细化每个环节的小流程。如按照培训的类型,分别制定送培、委培、自培的程序,以界定培训审批、研定、送达、归档的权限与职责,实现培训运营流程的统一与规范化管理。

3.培养培育教师队伍

制定《教师选拔、任用、培养、聘任实施细则》,在细则中明确教师聘任的条件、课酬、培养方式与渠道、评价体系等。培养培育教师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课题之一。

4.加大对培训管理人员的培训

许多学校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本身从事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人员反而很少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培训管理人员是培训方案、培训目标设定及绩效考核、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定与需求调查、培训教材开发等培训管理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只有不断提高培训管理者的素质,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培教育训管理水平。同时,鼓励培训管理人员走向讲台,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大量的事实证明,有教学经验的培训管理者提出的见解与主张才更有价值。

5、重视培训档案管理及分析

循环小数教案篇7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 实践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成功与否。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但在现今教学中,许多教师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本文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探讨。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系,如此才能让学生乐学。针对学生基础差、缺乏自信的特点,教师首先要着手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设计教学的问题难度要尽量小,逐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独立回答问题后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鼓励和肯定。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争论、质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自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对话更加通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运用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

现在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完成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

1.选择适当的引入方法

为帮助学生复习已学内容,常用的是复习引入。例如在讲解C语言的for循环时,先要求学生用while循环写出1~100的和,根据已知的程序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构成循环的三个要素(赋初值、循环的条件、循环的增量),接着将for语句的格式列出,和前面的while语句的要素一一对应,这样就能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新知识,学生学起来觉得既轻松又有趣。

另一种有效的引入方法是用问题引入,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学生尽快投入学习。如在讲解Excel的rank函数时,展示一张学生的成绩表,并提出“将班级所有同学的总分排名次”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掌握排序等知识,因此学生会马上想到按照学生的总分进行降序排列。这时,教师提出“不能改变原表格中数据的顺序”的要求,由此引入rank函数,让学生对比,并总结出排序函数和rank函数的适用范围和不同之处。

2.使用案例教学

使用案例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培养其独立探索的能力。例如在讲解Excel数据分析内容时,笔者以下面的表格作为典型案例,此案例学生容易理解,贴近学生实际,如果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计算出数据,便掌握了公式、函数等知识点。

表1

A B C D E F G H

1 一班成绩表

2 学号 平时成绩 占20% 期中成绩 占30% 期末成绩 占50% 总成绩

3 1 85 76 80

4 2 60 65 68

5 3 75 80 83

6 总分 最高分

7 平均分 最低分

3.运用情境教学法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建立感性知识,使学生在体悟感性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求知,从而掌握计算机知识。例如为让学生充分理解C语言的循环就是重复这一涵义,笔者列举“操场跑步”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进行讲解:假设某人在操场上跑5圈,跑步前要以某点为起点(循环变量赋初值0),当再次跑到这点即为一圈(循环变量增加1);一圈跑完后又以此点为起点,再开始跑到刚刚的起点为第二圈(循环变量再增加1)……直到第5圈为止。通过情境法,学生更容易掌握循环变量的初值、条件、增值的设定,对for循环的理解更进一步。

三、优化实践环节

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很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环节。为提高上机效率,教师应多巡视,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问。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操作目标。例如在C程序这门课程练习中求n个数的阶层时,对理解能力强、做题也快的学生,分别要求他们求6、8、16的阶层,使他们充分了解整型、长整型、浮点型数的使用范围;而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并做讲解,单独辅导。

总之,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新理念、新技术运用于教学,着力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循环小数教案篇8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飞跃。虽然我国办学规模在不断提高,但整体上教学质量却在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的因素有很多,如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对教育战线的冲击、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高校教师的侵蚀、盲目扩招引发的教学环境及师资队伍产生的矛盾、教学考核考评系统不健全等都是影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消极因素,但主要因素还是师资队伍的管理问题。从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分析,师资队伍管理的不科学性导致了许多负面效应:一是由于师资队伍管理行政化,使得部分教师不是专心致力于教学与科研,而是忙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整日沉溺于行政事务,从而荒废了科研和教学;二是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化,教师的精力多数用在任用、聘任、培训、考核与评价、晋升等各个方面,很难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由此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师资队伍管理市场化,在教师引进机制上、任用管理上、科研成果上、课时数量上完全与经济挂起钩来,而唯独在教学质量上缺乏经济激励机制。经济刺激的差距产生了多米诺效应,有人将高校的这些现象喻为“金字塔”,认为如果把一生精力全部用在教学上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科学泰斗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今对大学教师的“金字塔分层论”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二、教学质量是确定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

从教育的整体性来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追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题。而从教育的最终结果来看,办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是教师,而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项巨大的育人工程,课堂教学只是工程的实施阶段。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详尽的教学方案。既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统筹,又要对教材进行深层次探索,还要预测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的实施对象是不确定因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还要深入钻研学生。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特点需求,才能因材施教,开发其潜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重课堂的教育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科学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个人素养。由此看来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必须具备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只有潜心治学,创造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才能精育良才。因此,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教育方针能否得以贯彻,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有很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日益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践证明,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建立标准化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试行课堂教学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探索标准化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积极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建立标准化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ISO9000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基本原理具有广义的含义:一是强调质量形成于全过程;二是必须使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在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三是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的能力,四是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改进。ISO9000族标准化质量管理不仅适用社会各行各业,也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全面质量管理是ISO9000标准化的重要组成: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学校是一个教育组织,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办学中心,只有学校全体成员都参与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才能得以保障;只有提高办学质量才能保证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受益,员工受益。标准化课堂教学应该进行“三全”管理:即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全方位管理以及PDCA循环法管理。

(一)全过程管理

任何事物的质量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教学质量也不例外。若从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所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最终的教学质量状况。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把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环节和因素都控制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备课授课质量和课堂管理质量。1.备课授课质量。备课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它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备课的工作包括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钻研教学内容,阅读参考资料,研究有关教学经验以及选择具体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教学方案及制作课件等。在备课过程中,课程内容的教育思想、系统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对教材内容全面深刻的剖析、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规律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等都应该在教学方案中体现出来。2.课堂管理质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课堂管理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管理。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是课堂管理的执行者,而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课堂管理包括课堂管理目标、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学习氛围、课堂纪律等因素。为了规范课堂秩序,达到授课目的,完成质量目标,应该建立学生管理追溯系统,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活动等进行全过程控制。学生管理追溯系统能明确记录学生学习期间的全部信息,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创新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员参与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方针、办学模式、部门管理、教师授课及学生课堂表现等各个环节的综合反映。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个人的工作或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最终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质量需要自上而下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只有全员参与管理,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全员参与管理,应当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树立质量教育意识,学校领导首先注重教学质量,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质量第一”的思想,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不断进行培训和提高,根据不同的教学岗位,设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并根据每学年的教学工作开展周、月、期中、期末、学年等不同阶段的质量教育培训,使每个教育员工树立起质量教育意识;二是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各教学管理部门、各级各类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每个人都应该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将责、权、利三者统一起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三是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参与管理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管理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以不同形式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3-5人构成,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竞赛,并将学习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使学生建立“小组荣誉人人有责”的思想,构成教师—班长—组长—小组成员层层管理链条,促进人人参与管理。

(三)全方位管理

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各管理层级的通力协作,还要有不同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使所有的教学管理活动围绕一个共同目的,创建良好的有效整体。为了提高和保证班级学习质量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班委及团支部的作用,为每个教学班级的每个班委或团支部成员都建立详细的质量目标责任制,构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以提高学习质量为中心,建立以纵向由教师(辅导员)-班长(团支书)-班委(团支部)-学科管委会-学习小组-成员、横向由学习-纪律-生活-文体-卫生-心理等职能组织构成的有效整体,从而实现纵向通力协作、横向密切配合的质量目标。以学习委员岗位为例,设立学科管理委员会,每学期开设课程的管理途径以学习委员-管委会成员-学习小组-学生为主线,学习委员负责所有学科,学科管委会成员负责与任课教师联系,向学习小组传达信息、处理具体事务;学习小组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的具体落实,实现全方位层层管理、层层落实的学习目标。

(四)PDCA循环法管理

上一篇:感统训练教案范文 下一篇:综合实践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