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9 12:48:21

火烧云教案篇1

案例主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多发面的基本能力。可见课程标准的理念包含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吴文课程的提出市社会的需求、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开辟了新的视野。第一,着眼于语文素质,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他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让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知道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还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题放在首要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也把教材内容变为学习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主角地位,教师是组织者。第三,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创造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把看到的与学到的运用到一起,更没有以前的超纲超标之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大胆构思,使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学生了解到的内容、知道的事情越来越丰富。

我上的这节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使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火烧云》描写了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这篇文章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我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的感受根本不能体会火烧云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置身于火烧云中的感觉呢?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案例描述

因为本课写的是傍晚的火烧云,所以我也以云引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枪。” 师:“是呀,白白的云彩在天空中千姿百态。”随机板书颜色、形状。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出示几张火烧云的图片(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 “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随机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交流读书成果。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 “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 “怎么合作读,你当老师给大家分配一下吧。”

生: “老师你读第一句,男生读四个一会儿,女生读剩下的部分。”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以为这样更能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

(小结这一部分。)

师: “火烧云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生: “我们小组通过读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非常多,变化也非常快。我们抓住了几个重点的字词,,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

生:“我们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我们通过接读课文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教师总结)

师: “天空中出现了这么美的云彩,我们也赶快用彩纸撕一撕,让老师们看到你们心目中火烧云吧!”

生:自由发言,说所自己撕得是什么,然后自己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云朵,开始还是红彤彤的,像一朵娇艳的牡丹,过了一会儿,牡丹渐渐枯萎了,一眨眼不见了,你也学着我的样子用“一会儿┄┄(什么样的),过了一会儿┄┄”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吧”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的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案例反思

这片课文是写夕阳西下的火烧云,而且是以时间为顺序描述的。语文学习是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云,我从白天的云朵导入,学习傍晚的云霞,最后以夜晚的云收笔。无形之中既教给了学生在写文章是要按一定的顺序,又让学生欣赏了一个连贯的有关云的景象。整个课堂都让学生在看云、赏云、写云,使学生好似一朵云,在云的世界里遨游,让学生感到大自然景色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开拓学生的新视野。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到小组合作学习都是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权利,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考虑根据学生的思路走,不要像以前一样,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做好学习主人的辅助工作,去引导、帮助他们。本课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让学生用五颜六色的纸创造火烧云。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随心所欲的撕,什么也不想,撕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大胆的构思、大胆的想象,把在天空中有可能出现的意义描绘出来。把五颜六色的彩纸撕成各种形状,然后把他们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创造了一次火烧云,看到黑板上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火烧云,仿佛看到真的一样,从而激发他们描述火烧云的心情。开阔了他们的思维,渗透的训练了他们动手的能力,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想象,大胆构思,创造五彩的天空。

火烧云教案篇2

云南青花瓷器由远离中原的边疆地区的民窑所烧制,无纪年标识,其生产历史延续较长,产品数量多,分布广,有着明显的实用性特点。而它们那种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线条,与民间生活贴近的纹饰布局,不仅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且富于稚拙的美感。

云南青花瓷器的大量发现,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随着出土数量与发现地点越来越多,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几年,云南青花瓷频频亮相于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的拍卖会,屡创高价,成为收藏界的新宠。有越来越多的云南青花瓷被收入到各种工具书和图录中,其研究价值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

云南青花瓷烧制的鼎盛期是元末明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发现烧造过青花瓷的主要窑址有:玉溪市的玉溪窑、华宁窑,红河州的建水窑,禄丰县的罗川窑、白龙井窑,大理市的风仪窑,易门县的上浦背窑等。另外,从现存的青花瓷的标本中,我们还可以见到一些从器型及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有别于上述窑口生产的青花瓷器。笔者据此认为,在云南的滇东北、滇东南或者是其他地区还存在尚未发现的青花瓷窑址。

在对上述一些窑址的发掘中,都发现了青瓷和青花瓷堆积成的混合层,青瓷在下层,青花瓷在上层,这说明云南烧制青花瓷的时代晚于青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具体窑址的发掘情况来看,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堆积最具代表性,其下层为元代青瓷,中层为青釉印划花、印花青花、青花,上层以洪武青花为主。

从云南出土的青花瓷器的数量和使用情况来看,火葬罐是最多的。通海县白塔星山的火葬墓群被盗掘后,现场遗留有大量的青花罐残片,从这些残片可以看出它们的制作十分精美。同时在部分墓穴中还发现了一些记录着墓主人姓名、官职、干支年款的不规则石块,系天然的红砂石,有的在平整的一面阴刻有文字,字迹虽不工整,但清晰可辨,其中有一块刻有“戊寅季夏”和“末品五斤傅墓”字样。戊寅的干支年款上限为 1278 年(元至元15年),下限为 1398年(明洪武31年)。另外,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建水窑为中心的苏家坡、坡头村、泸西县和尚塔、蒙自县瓦渣地火葬墓的发掘,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钟科山、大理市大丰乐等地的火葬墓的发掘清理,都表明云南出土的青花瓷以明初的青花瓷居多,元青花数量偏少。从这些情况可推测云南青花瓷烧制的鼎盛期是元末明初。

云南出土的青花瓷器以火葬罐为最多。火葬是佛教的一种葬俗,这种葬俗在云南延续的时间很长,在南诏(唐)大理国(宋)时就已流行了几百年,只不过那时人们使用的是金属铜或陶的火葬罐。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从云南北部,以“革囊”为渡,越过金沙江,克鹤庆、剑川,征服了大理国,继而统治云南全省,设了“中庆路”云南行省。众所周知,元政权所奉行的国教也是佛教,而自唐宋以来云南自号“妙香佛国”,这样在宗教上,云南的宗教和元政权奉行的宗教没有太大的冲突,火葬的习俗得以沿袭,火葬罐的制造也日趋精美。

公元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选派赛典赤・瞻思丁出任“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将军政大权集中,“下立州县”,鼓励发展经济、文化,致力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设施,提倡儒学,尊崇佛教。在手工业方面,为加强管理,在各路设立“人匠提库司”。公元1368年,明军分路进入云南,继而占领云南全境,这样大量的内地军民人等纷纷进入云南,形成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军民中的各类技术人才也随之纷沓而至,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带来很大的促进。此类例子很多,云南西南边陲的阿昌族户撒刀的生产就属此例。陶瓷制作的进步也是如此,云南省华宁县慈云寺中的《重修慈云寺功德碑》明确记录了这样的事实。碑文这样记录到:“……冶北里许华盖山下,大明洪武年间,有车姓者,由江西景德镇办厂于此。为生活计,继汪氏、张氏、彭氏,以及刘、柯、诸姓、杨诸姓,因亲及友,接踵萃处焉。”所有这些都为云南青花瓷的烧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有的提供了社会条件包括人力物力,有的铺平了技术方面的道路。

三大生产区域

对云南存世的青花瓷按使用的情况和数量进行统计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葬具(火葬罐),以各类广腹罐居多,数量最众;实用器,以瓶、碗、盘居多;明器,以瓶、盅、杯、盏、缸、盒、钵居多。据现有的藏品情况来看,似未发现产品的款识标记和纪元,所见者仅为墓石等类佐证材料。

云南青花瓷的分布几乎遍及云南全省,东起曲靖市、南到中越边境、西至腾冲、北到丽江,均有数量不等的发现。我们对窑址进行分析后,认为目前云南青花瓷的生产区域大概可以分为滇南、滇中、滇西三个大区。

滇南区的建水窑

滇南区以建水窑和玉溪窑为代表。对窑址的发掘和藏品的考察表明,建水烧制青花瓷的规模最大,制作最为精美,品种最为丰富。建水青花瓷的生产发展有着优良的社会历史条件。由于建水在滇南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元代以建水为中心,广设军屯、民屯,修驿路,置马站,有效地促进了建水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交流发展。公元1285年(至元22年)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张立道创庙学于建水,开了建水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建水成为滇南教育和文化名城的基础。到了明代,驻军大量移驻建水,汉族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迁入,同时也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如此看来,元明时期建水能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社会历史条件以外,建水还有着独天得厚的自然条件。建水青花瓷器的主要烧造地在距县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这里依山傍水,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瓷土和黄粘土。瓷土质地纯净,呈灰白色,少部分为黑灰色,是优良的制瓷原料。窑户无需运输,可以就地取土制胎。距碗窑村数十公里的笔架山一带,从古至今都生产着青花瓷的重要原料――碗花石(钴土矿)。

从生产规模来看,建水亦名列前矛,1985年的云南省文物普查曾经对建水瓦窑村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确切窑址的龙窑达10多条,它们相互叠压,部分残留有窑壁。这些窑顺山修建,倾斜度在11-25度之间,宽度为1.5-2.5米,最长者达到了50米以上。

建水生产的青花瓷器,其釉色和装饰纹样都有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施釉达到较高水平,釉面光滑,玻璃质感较强,但部分仍有流釉漏底现象。胎质灰黄色,或灰白色,含铁量约在3%左右。建水生产的钴料,含锰和铁的比例较高,因而烧成的青花呈现铁灰或铁青色,多显现有黑或褐色的结晶斑块。另外,由于钴土矿料的氧化钙含量高,可达18-20%左右,烧成后收缩比例很大,加上对胎与釉的膨胀系数掌握不好,许多瓷器表面出现冰裂纹开片。

罐类是其主要产品,器型较大,具有胎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品种多等特点。通高均在35厘米以上。器物一般均为砂底,器壁较厚,鼓腹较大,大罐为浅底宽圈足或平底,一般器物均有圈足和卧足。以将军罐、荷叶盖罐最为多见,数量也最众。除了罐以外,建水生产的其他产品还有青花瓷盘、青花瓷碗、及香炉、象耳花瓶和其他瓶类,其次还有体形较小的碟、盅、杯、盏、缸、盒、钵等器物。

建水青花的纹饰,一般下部多为仰莲纹,中部纹样繁多,题材以缠枝花卉、牡丹、莲花、月季、龙凤、鱼藻、瑞兽、海涛、山水人物、梅兰竹菊及杂宝图案为主,盖顶以空心蕉叶纹为主。

建水青花瓷器图案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寓意性,具有浓厚的中国画风格。例如图案以鱼为装饰的数量很多,鱼与余谐音,从而显示了乞求富余、富足的寓意。在罐、壶、盘、碗上,活灵活现的鱼总和莲花、鱼仔、柳条、水草等结合在一起,图案生动活泼,给人一种特别的感受。《琴棋书画高士休憩图》亦充分表现出意境的深远和中国画的风格和特点,其为四图,分别表现文人雅士在山水林间,与兰、梅、松、竹为伴,或双手扶琴,或捉笔为画为书,或二人对弈,或依松而眠,悠闲自得。

从建水青花瓷的造型、装饰、内容、手法和色彩来看,可以看出明显的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创新,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建水窑青花瓷器不像景德镇等窑口那样要求严格,图样拘谨,而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以动物题材的图形。构图线条洒脱,而不强求过多过繁的纹样来显示华丽贵重。由于纹饰是用毛笔进行描绘的,笔触或犀利、或厚重,流畅自如,时而以工笔仔细描绘,一丝不苟;时而又以精练的笔法对形象作简约概括,几笔便绘出物象的风采。从最常见的《高士休憩图》、《鱼戏水藻图》、《梅兰竹菊图》、《狮子戏球图》中,都可以看出工匠们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滇中区的黑井

滇中区,出土云南青花瓷最多的地方是禄丰县的黑井,1973年在这里一次就出土了数百件青花瓷器。这些瓷器以罐类最多,制作最为精美,绘画题材特别繁多。这批青花瓷器与玉溪窑的产品比较接近。但黑井附近至今未发现窑址。在这一区域内,目前仅发现罗川窑和白龙井窑两个窑址,罗川窑距禄丰县城约35 公里,白龙井窑距禄丰县城约40公里。两窑均为龙窑,生产的器物无太大的差异,产品主要有罐、碗、盘、瓶等类。对该窑的调查并未发现黑井出土的青花瓷罐类。从工艺技术上来看,龙川窑和白龙井窑的火葬罐类产品,与黑井出土的制造水平差距非常大,所以在黑井出土的青花瓷器究竟是哪里生产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就龙川窑和白龙井窑的产品来看,可能是由于对瓷土的淘洗次数太少,或者是其他技术原因,胎泥杂质含量较大,胎色多呈现出深灰白色,质地不够细腻。修胎较不仔细,成品的表面亦不平整,再加上在烧制时受到火候的影响,有的表面往往出现突起的小鼓包。施釉时时出现不均的现象,流釉现象也较多见。其器物均施满釉,器外施釉到圈足的外沿,内心多不施釉。罐类器物的通高均高于其他窑的产品,其余基本类同建水窑、玉溪窑所生产者。部分较为制作精细的器物,底部绘以仰莲纹,中部纹样繁多,题材以缠枝花、牡丹、莲花、月季、龙凤、鱼藻、瑞兽、海涛、山水人物、梅兰竹菊图案为主。盖顶以空心蕉叶纹为主。有部分改用附加堆纹或堆以十二生肖类或人物的立体为装饰。

滇西区的凤仪窑

滇西区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青花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但目前发现的窑址仅1个,这就是凤仪窑(也称敬天山窑)。由于滇西的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只能以凤仪窑的产品作一简单的介绍。

火烧云教案篇3

前言:

严格意义上说小火亡人只是一种现象,是针对火灾事故现场范围大小而言的。近年来消防领域越来越多的运用这一现象揭示火灾发生的规律,寻求防范此类事故的措施和方法。另一方面,现在的火灾事故造成的后果较以往(90年代)有着质的区别: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使用;人类的新行为。一旦火灾发生势必造成群死伤的严重后果,也包括了小火亡人的现象。大火未必造成大后果;小火未必造成小后果。“小火亡人”就是在很小的火灾现场造成人员的死亡。其显著特征为:火灾现场范围小、过火面积小;造成财产损失小。现就我省发生的几起火灾作对比研究,观察小火亡人火灾现场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出防范措施和手段,仅供参考。

一、“小火亡人”几起火灾案例如下:

案例一

2003年10月2日上午6时30分许,昆明市官渡区阿拉乡普照村28号发生火灾,火灾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受灾4户,烧毁土木结构房屋5间,过火面积75.37平方米。经调查此次火灾原因系刘xx用一塑料桶给停在其住处门口的云A95635号三轮摩托加油时,汽油泼漏,被三轮摩托旁正在燃烧的风炉引燃成灾。

该现场西、南、北面均为村民住宅。建筑结构为北面为二层土木结构正房,东面为一层简易砖房耳房,与正房相连,呈倒“L”型,正房与耳房之间为一天井。西面、南面为围墙,南面围墙上开有一双扇铁质门,通过铁门进入天井。起火建筑为二层土木结构正房,系火灾中心现场。案例见图①所示:

(图①)

案例二 火灾基本情况介绍:

2006年8月10日16时许,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镇鸣泉村委会陈旗营村一出租房加工沙发垫作坊发生火灾。此次火灾造成10人死亡、2人重伤。过火面积150平方米,直接财产损失10万余元,是云南省近10年来死亡人员最多的一次火灾。案例见图②所示:

(图②)

火灾原因结论:

根据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及技术鉴定,认定此次火灾原因系任学云租用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街道办事处鸣泉社区居委会陈旗营居民小组陈喜的房屋用于海绵坐垫加工,小工雷华平、张国军、李川在使用自制、简易的铁镍电热丝切割工具切割海绵过程中,高温铁镍电热丝引发海绵燃烧导致火灾。

案例三

2010年9月10日00时46分,官渡区小板桥街道办事处晓东村286号发生火灾。中队官兵到场后,明火已被周围群众扑灭。此次火灾造成3人死亡(汪x,女,55岁;张x,女,29岁;张x,1岁),无人员受伤,过火面积约5平米。主要烧毁电动车2辆、摩托车1辆,直接财产损失12680元。 火灾现场位于官渡区小板桥街道办事处晓东村286号 ,起火建筑为昆明梅香食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房屋,该房屋坐西朝东,整体为框架结构。一层是商铺,二层至四层是住宅。案例见图③所示:

(图③)

二、火灾危害后果分析

1、 研究过火面积与人员死亡的关系。上述3起火灾看:第1起为75.37平方米,亡人相对平均面积数为15.074平方米。5人均在二楼,亡人绝对平均面积数仅为6.58平方米;第2起为150平方米,亡人相对平均面积数为15平方米;第3起为5平方米,亡人相对平均面积数为1.66平方米。由此看见小火亡人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几率很大。

2、 研究引发火灾的时段。三起火灾发生的时段是夜晚11点至凌晨6点,这个时段是逃生的极不利时间,人处在熟睡阶段。逃生的意志、意识消弱,导致被动逃生,在火灾中难于求生。

3、 研究火场温度、尸体烧损程度。通过现场勘验,比较3起火灾当时可能产生的温度均未超过600℃以上。主要通过火灾现场中被火作用的一些介质残留物的状态判断,如玻璃的熔融、炸裂,金属、铝的变化以及混凝土墙面、构建的变化。另一方面,3起火灾18个亡人的尸体的烧损程度不严重。小火亡人现场致人死亡的因素跟火场温度不是最直接的。

4、 研究火灾中亡人的行为状态。3起火灾调查结果是其中2起火灾亡人(8人)处在熟睡状态,有4人向出口逃生的迹象,另外4人躺在床上;另一起火灾亡人(10人)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流程生产,有6人向口逃生的迹象,4人死亡在工作岗位上。火灾中行为人的行为关系跟逃生有直接关系。

5、 研究火灾中亡人的年龄结构。3起火灾死亡18人,从年龄结构看:60岁以上的有8人,占死亡总数的44%;12岁以下的有5人,占死亡总数的27%,可以看出死亡中接近71%的人群为弱势群体。

三、火灾灾害成因分析

1、研究火灾原因。3起火灾原因分别为:俩起是电气故障引起,一起是 给摩托车加油时不慎引起。但从引发上述3起火灾的点火源或者点火能量看,都是明火引燃、明火燃烧,蔓延速度快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研究起火部位、起火点。3起火灾的起火部位、起火点均在起火场所的出口(楼梯口),非常特殊的起火点加剧了对火势的蔓延。从燃烧学原理和火势蔓延机理看,这样的起火部位、起火点是造成火势扩大蔓延的内在因素,由于出口(楼梯口)的固有空间,供氧充足,燃烧猛烈,客观上已经造成不具备逃生的条件。 3、研究起火场所建筑机构。3起火灾的场所均是自建的民宅,一把楼梯通到顶层,耐火等级低、楼梯狭窄、可燃物数量多。发生火灾后,楼梯通道就形成“烟囱效应”。

4、研究亡人的致死因素。经法医尸体检验18名火灾中的死亡人员均为火灾窒息死亡,吸入有毒物质死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海绵燃烧产物)等物质。燃烧时间短、燃烧猛烈、火灾场所空间小、可燃物数量多等特点是造成小火亡人的主要原因。

5、研究火灾死亡人员的逃生心里、行为。逃生时的从众心里。发生火灾后,只要有人逃生,大家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其身上,盲目跟随逃生。没有考虑还有最佳的逃生方案可以选择;习惯性心里。不熟悉生活、工作的场所情况,从哪里进就从哪里出,只会向下,不会向上。 四、“小火亡人”现象的预防措施如下:1、消防宣传的针对性:农村、弱势群体、“三留人员”(妇女、小孩、老人)是宣传的重点。2、消防宣传的及时性:案例式教育。火灾发生后及时组织人员现场教育。3、火灾调查成果的运用。监督检查工作中运用火灾调查的成果。

火烧云教案篇4

【关键词】 课堂生成精彩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味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1]。”课堂是师生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的通道”,捕捉那些“美丽的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使“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令人欣喜的精彩,课堂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美化学生错误,在错误中求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随意地作出“对”“好”“是”等标准式的评价,而要巧妙的加以利用,利用好“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

[案例]《我爱绿叶》教学片段

在学完了整篇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节,当指名一位学生朗读时,他由于紧张,把“啊,朋友,爱她吧!”读成了“啊,朋友,爱我吧!”顿时引起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稍一迟疑)哦,你甘愿将自己当成绿叶。同学们,你们知道他这样改有什么用意吗?

生1:他以绿叶的身份,呼吁人们要爱护大自然。

生2:现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把“她”改成“我”,表明了他爱护大自然的迫切心情。

生3:他甘愿做绿叶,说明他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

教师继而引发:“你们能学他一样,用第一人称把课文改写成《绿叶的自述》吗?”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对文章进行了改写。

本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环境,把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错误”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错误”作为全班同学的财富。正是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灵活地加以引导,才把全班学生从哈哈大笑中拉回到齐当绿叶的状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一份自信,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张扬,从而让课堂对学生有深深的吸引力。

二、敏抓偶发资源,在意外中求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巧引妙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2]。

[案例]《五彩池》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提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先是一楞,接着便临场改变了预先的设计,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要合适,二是池子的深浅也要合适,三是池水是不是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便能解决五彩池能不能游泳的问题了。”于是,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很多根据,说明不能游泳。

课文中“大的面积不足一亩”,“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说明面积大小不能游泳。

“不到三米”,水浅的“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说明大部分太浅,也是不能游泳的。

“水来自同一溪流”可能是比较 的,但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如果有很多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景观吗?应该是不能去游泳的。

……

本堂课,一个孩子提出的极富好奇心的问题,看似与研读课文没有关系,近乎“打横炮”。然而教师敏锐地意识到问题对严读全文的价值,果断地改变了原先的设计,跟着学生的问题走,不仅牵一发而“通”了全文,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鼓励了他们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珍视课堂提问,在质疑中求生成。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3]。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

[案例]《火烧云》教学片段

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纷纷提问:

“小动物为什么会变颜色?”

“紫檀色是什么样的?”

……

这些问题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突然一位学生满怀疑虑地问:“大白狗变成红的了,小白猪也应该变成红的,为什么会变成金的呢?”

突然有个学生举起手来回答说:“大白狗变成红的,小白猪变成金的,这就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快,当作者看完大白狗再去看小白猪时,火烧云已经变成金色了。”

老师一脸的欣喜。其他同学也纷纷应和:“是呀,是呀,课文中不是说火烧云变化极快吗?”

本堂课,提问的学生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思维发现了这个“可疑”之处,虽然他自己一时还不能求解,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涉及了整篇课文,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化之快,变化之美。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与新的问题的不断地生成,学生的认识在发展,体验也在加深。

四、引导独特体验,在感悟中求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独特体验,巧引妙导,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体验由课堂生成而带来的热烈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在语文课堂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课堂精彩迭起。

[案例]《雨中》教学片段:

当教师讲到车倒的原因之一:苹果冒出了箩筐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

生: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的不好,应该用“露出”。

生:我认为“冒出”用得好。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比“露出”要来得多。

师:恩,你有很强的语感。那么谁能到黑板上来画画这冒出的苹果呢?

(一生到黑板上画,画的苹果只超出箩筐一点点)

师:这叫什么?

生:(大部分)露出。

师:对,这只能说是“露出”,谁能将箩筐里的苹果来冒一冒呢?

(一生上来,将箩筐里苹果画得满满的)

师:哇!这红艳艳、黄澄澄的苹果,堆得冒出了箩筐,你瞧,不远就是拐弯处,车子一歪,不翻才怪呢?

本堂课,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没有手忙脚乱,而是顺水推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十分难得的教学机遇,在预定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节外生枝”,安排了“画画”活动,用学生自己的绘画行为来形象化地解读词语,将学生引上了预设的轨道,使教学由无序走向有序,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了语文知识经验的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4]。”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研案例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

[2]《教学月刊》,2005.2

[3]《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周一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火烧云教案篇5

首先,语文老师要做好读书工作,读出课文特有的语文味。这样的好处是:能把课文的表达方法摸个一清二楚;能对课文有较深刻的感悟;能够更好地用感情感染孩子;能让孩子更精妙地学语文。

我初读《夕阳真美》,一是发现课文线索明了,是按“去看日落一日落过程—赞美日落”来写的;二是课文语言简洁准确。但是,我却不能从简洁明了的语言中读出浓浓的语文味来。于是再读时,我把《夕阳真美》和《火烧云》放在一起品读,去寻找《夕阳真美》的语文味。《火烧云》中云彩颜色的变化丰富,而《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为什么写得简洁易懂准确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在疑问中一次次品读,我发现了《夕阳真美》的妙处:文章简洁易懂准确,适合给二年级学生学习;文章结构清晰,是很好的写景的范文,文章简洁明了处很适合进行补白训练。补白可以达到和《火烧云》异曲同工的效果,而且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丰富的补白,会比《火烧云》的形象描写更加丰富。就这样,《夕阳真美》浓浓的语文味就在一次次品读中诞生了{为高效课堂做好了准备。

第二,教师要有准确地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的能力。平时教师就要肯钻研大纲,肯钻研所有的语文教材,研读各年级段的教学任务。

我上《夕阳真美》一课,实施备课方案时,发现了,基本功的重要性。备课方案中有这样—个设计:我设想让孩子欣赏“夕阳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看一幅图,说一幅图,目的是:不仅会欣赏美,还会表达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可是试教后发现这介教学的设计,超出了低年级段学生的能力,学生根本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一幅幅画面,使教学效果犬打折扣。自己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就是自己对教学大纲年级段的要求,解读还不够到位。后来我把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为:学生赏析美景。教师用一句句精炼准确活泼的句子做解说,使孩子身临其境地接触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句子,从而激发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三,设计能促成高效课堂的教学环节。一个优秀的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顺利和流畅,而且能够使课堂教学实施更加严谨和科学。无论你使用何种教学模式,设置什么样的教学环节,都要看是否贴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能否准确地凸显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否适应教育教学的核心与学生当前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夕阳真美》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一是巧妙过渡,导入新课(学生根据复习的词语用先写……再写……最后写……句式说话,感知课文是按照太阳西斜—下沉一落山的顺序来描写落日的。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又引出了新课)。二是细读欣赏,感受美景。(分别精读二一四自然带,配合课件,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在读电感受夕阳的美)三是整体品读,培养情趣(在美妙的音乐中,听老师范读,回味夕阳下壮丽的西山、五彩的云朵和灿烂的霞光,然后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品读)。四是情景交融,升华主题(教师引出最后一段,体悟满面红光,体悟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但是他们带着小孙子去看日落,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这种总分总的教学设计不但结构简活,富有美感,而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第四。根据孩子和教材确立巧妙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教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选择是杏得当,有四个主要的根据:一看是否服从教学目的;二看是否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出发,既重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又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三看是否符合傲材内容的特点;四看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夕阳真美》这课的词语教学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和学生互动学习的方法。比如理“解刺眼”是用做中理解的方法,“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什么时候的太阳是“刺眼的”?看着它时是什么样的感觉?你来做一做,说一说(生做后说,眼睛都睁不开了)。我说,对,那就叫“刺眼”。理解“连绵起伏”是用画中理解的方法,“什么样的西山呢?(生会说连绵起伏的西山)怎样才是连绵起伏呢?拿出你的手儿,跟着老师画一画(老师边画边说),它们有的高,有的低,一座连着一座,绵延几十里,一眼望不到边,这就是——连绵起伏,”理解“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中的“涨红”,我是用的感受体验法。小朋友们,什么时候你们的脸会涨红啊?(生答:开心、激动、生气、运动后……)那时脸是什么样子的?(生答:通红通红的),夕阳呀,也跟人一样,这时的它,也涨红着脸呢!

火烧云教案篇6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具有:①前瞻性,即创新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重点是开发潜能,启迪心智,增强后劲。具体办法是要教给学生会走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②全面性,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和方面。虽然不同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不同,但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创新教育开发出来。③层次性,不同的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是有差异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层次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创新教育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方法。必须正确把握“讲深讲透”与“留有余地”以及“循序渐进”与“渗透跳跃”等的创新教育过程。④创新性,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表现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平中见奇。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但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如,在化学的启蒙篇教学中,增设了《有趣的化学》专题。具体做法是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图片,部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上游龙”、“变色魔师”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由于化学启蒙篇的教学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保持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化学“催化剂”概念的教学中,补做了一个实验:在两个石棉网上分别放两堆白砂糖,一份混少量香烟灰,一份不混香烟灰,分别用火柴点燃。结果,未混香烟灰的蔗糖不能燃烧;混有香烟灰的蔗糖很快燃烧起来。燃烧结束后,学生可观察到香烟灰依然存在。结合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只“催化”,本身没有转化为生成物。学生不难发现上述实验中香烟灰的作用,它是蔗糖燃烧的催化剂。虽然学生对蔗糖和香烟灰这两样物品比较熟悉,但对蔗糖在香烟灰催化下的燃烧却很新奇,一方面加深了对“催化剂”的认识,一方面引起了对“二氧化锰”以外的催化剂的浓厚兴趣。

在“氧气的制法和性质”教学结束后,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盒火柴。上课后先向学生介绍:火柴头是用红磷、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等混合制成,火柴盒侧面是硫磺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接着让学生点燃一根火柴仔细观察,这时学生发现火柴被点燃时先冒白烟,还闻到一股刺激气味。结合已学过的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就能分析出火柴燃烧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红磷燃烧;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硫磺燃烧;火柴梗燃烧。划火柴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还能总结出红磷比硫磺易燃烧,硫磺比木条易燃烧。

2.巧妙置疑,培养创新

科学创造,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多创设质疑情境。

学完“燃烧”后,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生煤炉的时候,为什么先要用纸片引燃木柴,再用木柴的火焰使煤发火?

②你能说出可燃、自燃、助燃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吗?

③有些物质的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的燃烧却没有火焰。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④为什么内焰亮,温度却低,外焰暗,但温度高。火焰的亮度是怎样产生的?

⑤想一想,可做哪些实验来证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由于上述题目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寻找全部答案有一定困难,就会产生较多疑问。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问题展开分析。给学生提供蜡烛、纸片、玻璃管、火柴等材料,并向学生介绍法拉第表演的蜡烛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以上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自我实现创新

火烧云教案篇7

现代奥运火炬的兴起

所谓奥运火炬,就是指由国际奥委会批准的,有一定内在意义的,用于奥林匹克圣火可长时间燃烧的、可手持的特制火炬。

现代意义火炬传递的发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说来也有意思,奥运会的发祥地是希腊,但火炬的真正兴起却是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

火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从宙斯那里偷来赠送给人类的,代表着创世、重生与光明。因此,古希腊的火炬传递是一种宗教仪式,一般是在晚上举行,并最终演变成为古希腊的体育项目之一。古希腊的火炬传递比赛,起点是普洛米修斯的祭坛,终点是设于古雅典卫城的女神雅典娜祭坛,全程共2.5公里,参赛者以最快的速度将火炬传递到终点。现代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形式与古希腊的火炬传递基本相同,它从当时的比赛项目变成了团结世界人民和庆祝奥运会开幕的一项重要活动。虽然希腊无缘现代奥运会火炬传递的“龙头”,但它却永远拥有“点燃”火炬的“火种”。在古奥林匹亚城的议事大厅(现已是遗迹了)有一个供奉赫斯提亚的祭坛,祭坛的圣火是用凹面圆盘或镜面聚焦太阳光点燃,将火炬伸到焦点处,就能够将其点燃,随后奥运圣火将被授予第一位火炬手,此时就标志着奥运火炬的传递正式开始。

顾拜旦不但是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也是火炬传递仪式的倡导者,在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他在演讲中曾说:“火炬手接受了火炬,也接受了传递奥运火焰的神圣使命。让奥运圣火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相互传递,让全世界的青年都时刻准备着,将奥运圣火传遍全球。”他的讲话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变成了现实。

1934年10月柏林奥运会火炬传递方案正式提出。根据当时奥组委的要求,火炬要能够连续燃烧10分钟以上,并且要有抗风抗雨防倾覆的能力。最后的柏林奥运会的火炬为:火炬主体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钢材料,全长27.7英寸,直径1.15英寸,重1.5磅。在火炬的顶端安装有特殊的易燃物,便于在传递过程中迅速点燃。1936年7月20日,在奥林匹亚山上,12名身着希腊民族服装的少女在乐曲的伴奏声中点燃了第一支火炬。从奥林匹亚至柏林运动场要经过7个国家,全程3000多公里,参加接力的也有3000多人。1936年8月1日,被传递的火炬进入柏林运动场,并点燃了圣火台。

从柏林奥运会起,点燃奥林匹克火焰是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不能缺少的仪式之一。

创新火炬传递奥运精神

现代意义上的奥运火炬传递在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就出现了,当时的火种也是取自希腊,经过4个国家,最后传到荷兰的主体育场,被点燃的高塔内的“圣火”在奥运会期间一直在燃烧着。这种形式后来被国际奥委会确定并在柏林奥运会上正式采用。从国际奥委会正式确定火炬形式和火炬传递的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会产生体现主办国历史、文化、艺术、制造特色并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火炬,而这柄火炬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遗产和下一任主办国要超越的创意设计目标。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组委会对火炬进行了一次人性化的改革,采用了相当实用的火炬设计方案,火炬用重量极轻的铝材制成。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火炬的手握部分突破传统,由皮革制成,运动员手握时的手感很好。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火炬继承了希腊古代奥运火炬的特点――简洁,它由一束直管组成,外套金属环,象征了古希腊建筑的线条。火炬身的22根铝管代表了历史上曾举办过的22届夏季奥运会,上边的镀金铜环上有“亚特兰大1996”字样和那届奥运会的会徽,下边的环上写有所有举办过现代奥运会的城市名字。这把火炬是历届夏季奥运会火炬中最长的一把,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柄需要手握中间部位的火炬。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和传递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最为成功和安全环保的。火炬重约1000克,分3层,代表着土、火和水。火炬最内层为不锈钢,设有燃料装置和燃烧系统;中间层由蓝色的电镀铝制成,内置燃料罐;铝制的外层则紧紧包裹着前面两层,两端很像悉尼歌剧院的贝壳式外观。火炬还在水下传递了3分钟,这是奥运史上首次进行水下火炬传递,完成了“水火相融”的壮举,也体现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地理人文特点。

离我们最近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圣火传递创造了多项纪录:时隔多年重新回到奥运发源地;奥运火炬第一次传遍了世界的五大洲,首次到达非洲和南美洲;火炬历史上首次将举办过夏季奥运会的所有城市“连接”在一起。雅典奥运火炬的外形模仿了橄榄叶的形状和线条,因为,几千年来橄榄树一直被地中海国家视为神圣之树,它是希腊的象征之一,也是古雅典城邦的象征,而橄榄枝也被世界人民视作和平与自由的象征。

中国特色给世界的惊喜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一定要有中国特色,这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评选奥运火炬的标准之一。

2005年8月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规划工作全面展开。进行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官员相互支持,他们结合中国特色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理念,通过对往届夏季奥运火炬设计经验的分析,确定了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理念、设计要求和创作方式。经北京奥组委批准,最终确定了火炬设计方案要以艺术造型为主导,火炬的燃烧技术与外形设计同时征集,采用公开征集创作和定向委托创作相结合的征集方式。2005年12月,北京奥组委面向全球发出公开征集奥运火炬设计的邀请。邀请发出仅3个月时间,北京奥组委就收到海内外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提交的应征作品800多件,经确认有效作品为388件,经过初评、复评,最终选出3件作品提交给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2006年6月至8月,根据选择最好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方案的原则,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确定由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设计的《祥云》火炬外形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艺术设计方案,而技术方案则采用航天科工集团设计研发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确定由航天科工集团在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协助下共同完成火炬外形与燃烧系统结合的火炬样品制作工作,并最终形成北京2008年奥运火炬的完整样品设计。2007年1月国际奥委会批准了此项设计。2007年4月26日,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中华世纪坛前,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诞生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曾经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卷轴、源自中国汉代的漆红色、充满动感活力的中国印,再加上“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奥林匹克圣火”,当这些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时,一件精美绝伦的“奥运火炬”就此诞生在世界的东方。

北京奥运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超过15分钟,可以在时速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降雨量的情况下保持正常燃烧。燃烧时的火焰高度为25至30厘米,可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进行识别和拍摄。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其所蕴含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理念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圣火内涵的一次独特诠释。

北京奥运火炬的具体传递时间为:2008年3月25日,在希腊雅典采集圣火;2008年3月25日―30日,奥运圣火在希腊境内传递;2008年3月30日,进行奥运圣火的交接仪式;2008年3月31日,圣火进入中国,自此开启全球的传递活动。2008年8月6日―8日火炬传递到北京,并最终进入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链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口号是――点燃激情,传递梦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线路最高、最长:将抵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奥运史上火炬传递最高的地方;传递时间为130天,传递长度约为13.7万公里,是奥运史上传递路线最长的一届。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将在世界范围内选拔21880名火炬手,个人和体育明星均可参与选拔。但是参加珠峰火炬传递的人员,由于路线的特殊性,需要从专业人员中产生。

火烧云教案篇8

关键词:芳华镇;森林防火;措施

1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国家的重要宝贵财富。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大敌,一场火灾在旦夕之间就能把大片苍翠茂密的森林化为灰烬,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严重损失,同时使林地失去森林的覆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发生水旱风沙灾害,影响农业产量。芳华镇位于陆良县城北部15km处,东与板桥镇接壤,南与中枢镇相连,西与小百户镇及马龙县越望乡相邻,北与曲靖市三宝镇毗邻,属山区半山区乡镇。全镇辖2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9951户32567人,土地总面积241km2。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4.7℃,无霜期249d,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侯类型。年均降雨量860mm,境内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镇有林业用地面积20.3万亩,其中国有林地1.2万亩,集体林地19.1万亩;有国家生态公益林8.6万亩,集体商品林10.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6.8%。树种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桉树、栎类等为主。

2芳华镇森林防火的现状

当前,在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芳华镇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防火工作中形成了组织机构逐步健全、防火机制逐渐完善、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全民森林防火意识不断增强、野外用火现象逐年减少、防火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扑火队伍的作战能力提高、森林火灾发生率降低的良好现状。但芳华镇的森林防火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森林火灾仍时有发生,野外用火不能完成杜绝,群众防火意识不强,森林防火形式不容乐观。

3芳华镇森林防火面临的形势

3.1气候因素

芳华镇位于陆良县的北部,属山区半山区乡镇,最高海拨竹子山2577m,最低海拔小山1860m。境内森林资源分布广,树种结构单一,以桉树为主的人工速生丰产林面积较大。芳华镇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势高低和微地形影响,导致冬春干燥,夏季湿润。近几年云南气候异常,降雨偏少,干旱、高温、大风、低温冻害等极端恶劣的天气增多,尤其在每年的1~5月较为突出。2009~2013年仍在持续的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加之2014年初出现冰冻雨雪灾害,导致树木部分干枯死亡,使林下可燃物增多,森林防火等级升高。

3.2树种结构不合理

芳华镇共有20.3万亩林地,其中云南松、华山松、桉树林面积近16万亩,针叶林占79%,而阔叶林及其他林种占21%。林种比较单一,尤其是成片的云南松、华山松纯林,容易发生森林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则极难扑救,且其自身的抗火、阻火能力弱,加之这些树种含树脂和挥发性油类物质高,又因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区,抚育管理难于一时解决;地处高山或岩石30%以上地带,林分生长率低,自然枯损使得林内可燃物大量积累,林区火险等级明显增高。

3.3防火设施薄弱

3.3.1林地交界存在管护盲区

2007年林权制度改革以后,芳华镇与曲靖市海寨林场、本县的小百户和板桥镇,以及镇内村委会之间存在较多的权属争议,导致权属不清的林地多,成为了森林防火工作中无人兼顾的盲区和死角。

3.3.2森林防火专项资金短缺

由于乡镇财政十分困难,村组税费改革后没有经费投入,导致林区道路、防火检查点、隔离带得不到及时维护,年久失修已失去防火的作用。

3.3.3森林防火通讯网络滞后

森林防火通讯网络不健全,与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及村委会之间联系靠电话联系,村小组没有联系电话,仅靠生态公益林管理人员跑步汇报,一时难于及时掌握火场动态。

3.3.4扑火物资储备不足

芳华镇目前的扑火工具仅为二号工具和少量的防火水枪和风力灭火器,难于应对较大森林火灾。

3.3.5缺少专业的扑火队伍

因为没有专项经费,芳华镇的扑火队伍都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集的,受到的专业训练少,到火灾现场显得手忙脚乱。

3.4人员活动频繁,火源管理难度大

(1)清明上坟烧纸是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源头。全镇林区内有526座坟墓,每年的春节、清明前后的群众祭祀活动多,烧纸烧香、燃放爆竹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2)进山游玩人员多,给森林火灾留下隐患。芳华镇属山区半山区乡镇,境内5座大型水库环抱在林区之中,森林植被茂密,一到双休日、节假日游玩的人员增多,活动分散,部分人员防火意识不强,在林区内烧食、乱丢烟头,极易引起森林火灾。

(3)农事活动频繁,群众生产用火极易引起火灾。镇境内林地与农地交错,农民传统的生产用火的习惯还没完全改变,容易引起森林火灾。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镇发生的森林火灾中,其中有80%是人为生产用火引起的。

4芳华镇森林防火措施

4.1政策性措施

4.1.1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防火责任制

进入每年的森林防火期(12月1日至翌年6月15日),及时成立以镇长为指挥长,各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森林防火指挥所,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多策并举的局面。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政府与各村委会、村委会与村小组、指挥所与造林户、指挥所与护林员、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一整套森林防火责任制体系。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林业部门具体抓、部门协同参与抓、林区农户在山头抓森林防火的工作局面,对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山头地块,领导及工作人员实行划片包干,明确各自的任务与责任,把森林防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责任单位要将森林防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并完善详实而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精干高效、信息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森林防火指挥体系,落实与完善规章制度,启动每日零报告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

4.1.2强化宣传教育,管死野外用火

加强宣传教育是做好森林防火的基础。在森林防火期,充分利用广播、会议、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法》、《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在重点林区和路段设固定警示牌,并增设防火人员对进山人员进行实名制登记,在学校进行森林防火“五个一”宣传教育,形成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告诉家长、家长教育学生的氛围,把森林防火工作做到家喻户晓、路人皆知。“十一五”期间,全镇共召开专题会议135次,发放森林防火户主责任书42500份,发放《告学生家长书》40000份,各类中小学生森林防火知识讲座3000多课时。在火源管理上:一是严格执行5个100%的野外火源管理制度和火灾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制度。二是做好“五种人”即(痴、呆、聋、哑、精神病人)的登记,并做到100%有人监护。三是限制生产性用火。由于芳华镇大力调整林种结构,发展了大面积的速生桉树林,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162户桉树叶加工户,对这些加工户实行限制性加工,在森林防火期停止生产加工,并签订责任书,交纳保证金500~1000元,如果在防火期内没有加工的农户,防火期结束后退还其保证金,并加予奖励。违反规定的没收其保证金。四是与林区内的坟墓主人签订“坟主保证书”,保证其在进行祭祀时做到不在坟头烧纸、焚香等野外用火行为。五是在重点林区路口设立火源检查站,对入山人员进行实名登记,护林人员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五员”(即宣传员、指导员、联络员、监督员和扑救员)。

4.1.3多方筹集经费,保障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镇政府要按上级部门相关政策要求,多方筹集资金,按每年每亩林地不少于0.3元的标准安排森林防火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按要求组建专业扑火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科学扑救”的思想,组建好季节性半专业扑火队、义务扑火队,最大限度地做到组织、任务、经费、训练、装备“五落实”,使之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4.1.4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森林防火工作制度化

严格执行值班带班制度。在值班期间杜绝脱岗、漏岗现象,确保通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上级通报的卫星热点要及时核查,并及时反馈情况。要严格火灾报告制度,对因报告不及时,瞒报、错报、漏报延误扑火时机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厉追究领导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推行交纳风险抵押金制。各村委会负责人交纳500~1000元、林区经营单位交纳2000元的森林防火风险抵押金,森林防火期结束后,按取得的防火成绩给予兑现和奖励。

召开“第一起森林火灾现场会”制。在森林防火期内,发生第一起受害森林面积15亩以上(含15亩)的村委会,召开森林火灾现场会,并负责会议费用,由火灾发生地村委会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和整改措施。

4.1.5坚持依法治火,加强联防协作

依法打击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坚决查清森林火灾原因,做到不查清原因不放过,不建章立制不放过;充分发动联防机制,做到森林防火工作互联互防。部分地方发生的森林火灾,就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联防机制,导致相邻乡镇发生森林火灾。因此,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要依法及时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涉火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对因失职、渎职引发森林火灾或贻误扑火时机、防火责任不落实、组织扑火不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追究当地党政领导和肇事者直接责任。

4.2技术性措施

4.2.1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提高林木阻火能力

生物防火林带就是利用木荷、油茶等植物的抗火、耐火特性,在容易起火的田林交界、入山道路两旁以及山脊、行政区界营造防护林带,把集中连片的森林割块、封边,形成闭合圈,起到阻火、隔火、断火功能,提高森林自身抗御森林火灾的能力,有效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变被动扑火为主动防火。在生态公益林和已造林的林地,逐步完善生物防火林带或开设防火路;新造林地结合造林工程建设生物防火带,即造林时由所有者与人工林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也可以鼓励林农种植经济林如核桃,即有经济效益,又能起防火的功能。对电力部门经过林地高压线路下留出足够的防火带,镇政府协助电力部门督促林木所有者清理林木,由电力部门负责交纳一定的占用林地、林木损失费。

4.2.2改变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的抗火性

近几年来,芳华镇实行封山育林、薪炭林、石漠化治理和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工程,林种以用材林、防护林为主,树种以桉树女贞、圣诞树、木荷为主,采用混交林种植,大大改变了林分小环境结构。

4.2.3加强林分抚育,减少林下可燃物

通过对林分郁闭度大于0.6的云南松、华山松、桉树等纯林进行抚育工作,采用修除多余枝叶,砍伐枯死树木,清理林下可燃物,来降低林分的燃烧性。同时鼓励林农实行林间套种,在林下种植豆科类、药材等具有短期经济收入的作物,可改善微生物繁殖条件,加速林下可燃物的分解,降低林分的燃烧性。

4.2.4加强道路建设,防治火源蔓延

有计划地逐年修筑防火公路,是一项长远性预防措施。只有在森林区修筑一定密度的封闭成网的防火公路,才有利于森林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实现,畅通无阻地及时运送扑火队员和物资到达火场,防火公路也可作为扑火的控制地带,阻止地表火蔓延。

4.2.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森林防火扑火的原则是打小、打早、打了,尽可能首次扑救成功。要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才能在关键时做到及时消灭火情,将火灾损失控制在最小。结合当地实际,构筑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案,预案要科学合理,确保其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要强化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证人员的绝对安全。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5结语

森林防火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不仅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财产安全,而且还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芳华镇森林防火工作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完善防火的各项机制,近几年来,森林火灾发生率、火灾受害率都逐年降低,火案查出率不断提高,为全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嘉宾.森林生态经济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2] 王栋.中国森林火险调查与区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胡海清.森林防火[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 吕守高.森林防火理论与技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六国论教案范文 下一篇:找春天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