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23 13:24:04

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

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篇1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让学生看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帮助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有价值观,在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过程之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教育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比如说,笔者在教导学生明礼诚信内容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学。通过互联网,笔者找到了《曾子杀猪》的相关视频,在上课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学生们观看这个视频。在开始观看视频之前笔者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才是诚信呢?在《曾子杀猪》这个故事里面,你觉得你学到了写什么呢?”在看完视频之后学生们都感慨良多,有的说父亲做得对,要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孩子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有的学生说这就是诚信,既然是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这是我们刚学的那个成语“一诺千金”的意思。古人说的好:“言必信,行必果。”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真诚待人。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之中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

环境对一个人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比较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营造好学积极的学风,重视校园内部教学环境的设置营造,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笔者在实际工作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发展其实和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联系,多使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明显比批评的方式取得的效果要好。笔者教学的时候更喜欢用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在上课之前笔者有意识抛弃传统的课堂导入,在上课之前通过小品、视频或者动画等进行导入。比如说有这样一个视频,两个朋友之间因为意见不合相互责备,最终意见不仅没有得到统一,同时还产生了很多新的矛盾。在看完这个视频之后笔者问学生们,“同学们,你觉得视频里面两个人做得对么?如果不对的话,那是为什么呢?如果你觉得是正确的话,那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认为两个人不应该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他们应该及时进行沟通,就意见不统一的地方相互探讨。相互责备对于问题的解决起不到一点促进的作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以团结和谐为主,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相互沟通和交流来解决问题。很明显,视频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学到了课本教材之中的内容。除了用视频、小品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外,笔者还会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就一些事情说说看自己的意见,即让学生自己说一件事情,同时加上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在学生说完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三、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还有认知等因素的限制,在其行为之中,情感仍然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感染。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之中有着很多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可以进一步帮助提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体会案例之中蕴藏的情感。

举个例子来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有《敬礼,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其主要内容是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一群小学生出国交流,他们都是少先队员。有一次他们出门要上车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我们的五星红旗,这个时候他们集体停了下来给国旗敬礼。这篇课文要教导学生的就是一定要热爱祖国,维护国家荣誉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之中的情感,就让学生在课前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比如图片、文字还有视频等,最后笔者发现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之中学生们对于国家和国旗的情感大大加深,在无形之中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四、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其实是很强的,他们会观察一些对象,然后在自己的行为和动作之中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将一些优秀的行为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师其实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其实比其父母还要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过程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优秀的人物,如伟人、英雄等都可以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起向榜样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篇2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以开放性与包容性为世人所称赞,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其成为一座多元化城市。与此同时,形形的文化形态由于缺乏一定的筛选机制随机引入社会大环境。在这种鱼龙混杂的背景下,青少年因缺乏一定的价值判断与有效引导,受到一些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而迷失自我,出现道德素养下滑现象。面对这些问题,香港社会各界越发意识到重整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就目前香港道德教育的进展来说,榜样教育作为一种集形象性、先进性和导向性特点于一身的德育方式,在香港的W校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为顺应时代需求,香港榜样教育不断尝试着打破以往封闭的学校围墙,利用来自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力量搭建合作共育平台,力图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正向功能,以促进青少年品德发展。因此,香港榜样教育的有效影响在其具体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之间。通过对现时具体实施现状的探索,可以明悉香港榜样教育的本土特色。

一、以学校资源为主导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教育的中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系统向个体传授社会的知识文化、规范以及价值观念。学校榜样教育在其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双教”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榜样传递。“双教”主要是指教师师德魅力所发挥的言传身教示范作用和学校教材中榜样典范的陶冶作用。“一实一虚”的人物形象既体现了榜样载体的自主选择性,也使其成为学校榜样教育的一种潜在教育资源。

(一)以教师言行举止做表率

良好的师德是一种精神文化,酝酿着强大的力量。香港教育局在《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文件中对教师的身份定义在原有的知识传授者、学习促进者、咨询提供者、辅导者和评估者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重要的新角色――领导者,并强调“教师除了协助学生构建知识和发展能力外,亦应着重培养学生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和态度”。在学校内,教师肩负着培育新人的重任,而对于学生来说,优秀的教师则会成为他们敬仰的榜样。具有榜样特性的教师是关爱学生、爱岗敬业、品德高尚之人,他们善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自己的闪光点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教育成效。

而要成功营造属于学校的文化及有效地培育学生,全校教职员的积极参与和一致的团队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故此,学校领导层刻意创造不同机会增强教师参与感,不仅对学生层面传达该种理念,更是要求每位教师首先身体力行,时刻抱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共同信念,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该理念。教师身在其中发挥循循善诱的作用,利用课堂或非课堂的空间来引导学生成长,以自己工作来带动学生关爱理念的培养,开展包括与同事之间的教学互帮互助、对落后生进行补习和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等关爱行动。学校希望通过教师这种以人影响人的关怀行为来引起学生同样的情感共鸣,从而去帮助其他更多的同学,让学生在关怀有序的校园中成长。

(二)以学科教材人物显典范

香港中小学学科课程覆盖领域甚广,中国语文是其中一门融人文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课程。香港教育局课程委员会在《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年)文件中指出,语文教育的课程宗旨除了培养学生应有的语言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品德情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将教科书中的人物事迹化作文化符号,展现其宝贵品质和高尚情操,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感化是语文学科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语文学科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优势之一。

现阶段,香港的教材使用并无统一指定要求,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订购校外教材资源,抑或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进行教学活动。整体而言,教材编写呈现开放化及人性化特点,教材中关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普遍具有典型性特点,很有价值。如在新亚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学会中国语文》(共24册)教科书中,就通过不同年代和角色展现人物形象的特色。每种形象以一定的故事内容呈现,且往往都有一个品德主题蕴含其中。以古代人物形象刻画为例,大致又可分为圣君贤臣形象、聪慧者形象、仁者形象和勤劳者形象四种。本书“通过吕蒙、岳飞、廉颇三位将军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忠诚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操,通过宋代宰相王安石的猜谜游戏、司马光砸缸救人、曹冲称象、华陀拆羊、孔子训学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反映‘聪明智慧’的品质,通过孔融、管仲和鲍叔牙、廉颇和蔺相如来表现传统文化中的‘亲孝’‘仁义’‘友爱’等品质,通过‘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的‘苦学三年’事迹展现锲而不舍精神”[1]。将时代所需传达的道德意识重新归赋于教材中的优秀人物形象是一种有效的榜样教育方式,它以人物的史实为依据,以人物的精神为载体,真正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书与育人的有效统一。

二、以父母为基础

父母是家庭生活中的关键人物,是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的创造者,也是教育理念的主导者和传播者。父母的言行可作为子女榜样学习最鲜活的教科书,也是最直接的榜样来源。现代教育思想观也认为,父母的躬行践履能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直接且持久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要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而不再是一种被动式的“言传”与“身教”。香港社会各界尤其重视家长在教育工作中的话语权。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提高教育质量,香港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提倡家长参与各层次的学校教育工作,推行家校合作”[2]。而在学校之外,则通过民间力量为家长建立多种形式的家长组织以协助其进行教育活动,合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香港家庭中的父母正是在这种与学校、社会的互动式教育服务中充分其教育功能,以彰显榜样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力量源泉。

(一)用学校活动体现家长作用

家校合作是香港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机制,家长通过家校合作平台参与到学校各项组织活动中,用自己的行动向子女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发挥榜样教育作用。1992年,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五号报告书建议成立一个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简称“家校会”)。家校会以推动“家庭与学校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为更好激发家长的榜样教育潜能,家校会在学校内部适时地开展多元化的趣味亲子活动来为各家庭创造教育环境。这些活动参与感与灵活性强,父母在其间可以教会子女一些必要的技巧与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能力,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透过活动进行自我情感理解与体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些活动理念,家校会设计并主持了多项亲子互动比赛,“家长也敬”致谢词设计和“校园清洁”标语设计便是家校会的特色主题活动。“家长也敬师”活动要求家长为教师设计表达教师形象的电子版图画,并送给教导自己孩子的教师,以此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通过参与这项主题活动,家长可以向自己的孩子传达一种重要信息,即每位学生都必须有敬师的行为和尊师的态度。“校园清洁”标语设计则是要求家长为学校设计校园环保标语以及参与到学校环保工作当中,家长的参与也向每位学生倡导着“我们都应与学校一道肩负爱护环境的责任”的价值观念。可见,家校会的活动一方面加深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协助家长理解子女个人成长;另一方面家长通过活动也将一些积极影响(如尊师、环保行为)传达给子女,以家长外于践行的示范,来使得子女道德意识内化于心,更好发挥家长的榜样教育作用。

(二)以社会组织带动家长共同成长

香港社会民间组织众多,在慈善方面的传统也源远流长,其中就包括教育公益事业。在香港学校外部,存在着不少与家庭教育事宜相关的非营利性组织。许多社会组织机构成立有家长委员会,通过多种方式为家长提供榜样教育的便利:一是实行家长开放日,通过积极开展形式新颖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搭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教育交流平台;二是举办教育讲座、研讨会、宣传等活动,希望将最先进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和理念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克服教育子女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众多的社会组织当中,由以“香港家长协进会”(简称“家协会”)为主要代表,其在家长榜样教育实践中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家协会积极推动家长榜样教育的发展,带动父母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与关注。家协会通过开展多种讲座、小组活动、研讨会等形式来为家长提供便利,其活动最大特色可以归纳为“分享式”,即通过家长自我分享,用自己的亲身阅历与子女进行内心互动,来达到彼此道德价值观上的联结。

如比较有特色的《弟子规》亲子班课程与杰出家长分享会。《弟子规》课程是一门旨在通过家长与孩子一同学习与落实《弟子规》,培养德行价值观的基础课程。在课程中,父母先是通过朗读及学习《弟子规》,深入领悟和落实当中的内容,并跟子女一同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落实《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子女通过父母的切身德行来间接体会到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个人的榜样资源,不仅加深了对父母的敬仰之情,也激发子女的学习动力。杰出家长分享会则通过邀请一些在家庭和社会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家长进行座谈分享,且父母与子女都可以参加。一方面,这些杰出代表会分享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启发更多家长,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亦会分享个人的一些成功阅历,青少年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父母的成功来受到榜样的启发,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每个青少年去追求成功的脚步。可以说,父母通过与子女一起参与教育实践树立榜样模范,以自己的行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作为家庭榜样教育中的最为核心的资源,家长也通过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寻求在道德素养方面上的自我提高,进而更好引导子女健康成长。

三、以社会力量为依托

社会是教育资源的大集合,新时期的榜样教育仍需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创造育人环境。依托社会资源进行的社会教育在实践上往往更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与情境性特质。香港是一个社会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拥有健全的法治机构、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以及充沛的人力资源优势,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形象向青少年传播,以社会上的正能量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俨然已成为香港社会榜样教育的又一重要特色。

(一)以正义榜样形象推行

廉政公署是香港一个独立的反贪机构,致力于维护香港公平正义、安定繁荣。廉政公署自成立以来可谓一直是香港市民心中的正义榜样先驱,它所传达的嫉恶如仇的精神也为香港市民所津津乐道。除了例行公职之外,香港廉政公署还发挥着一种重要的职能――廉洁教育,尤以香港中小学青少年的廉洁教育为重点对象。“多年来,香港廉政公署通过学校推进德育计划,普及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学校课堂、课外活动、学生家长、教师的参考资料等都成为推进廉洁教育的重要场域。”[3]廉政公署以自身正义、诚信、公平、守法等宗旨作为自己的德育核心理念,通过“制作正规课堂教学资料、组织课外活动、制作面向家长的计划包、出版教师参考材料等多种途径”[3]向学生传输正面价值观,目的是要增进他们对反腐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并鼓励每位青少年自觉培养自己的法律素养,树立为人正直的理想信念,为成为一个合格的香港公民而奋斗。

此外,香港不少中小学每学期都会定期开展校外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参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进一步挖掘社会上的正能量,让青少年感受来自社会上的榜样因素。学生通过漫步于历史与现代相互交错的空间中,可以感受到榜样精神不仅不会随时间流去,反而会被历史铭记,流传千古。比如在参观香港孙中山纪念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民族伟人的革命精神;参观香港太空馆可以增强为国争光的光荣感;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香港文化馆可以感受文人墨客的儒雅之气。把这些社会上的德育资源加以整合,可以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除了一些必要的展览之外,不少纪念馆也会开办跟馆所主题相关的活动,比如香港孙中山纪念馆会在孙中山诞辰周年的时候举办一系列免费同乐日的活动,包括印发邮票、制作心意卡、播放影片等,通过多样的形式来纪念这位革命伟人,向社会大众弘扬其革命精神。

(二)以杰出榜样代表鞭策

香港社会重视对各领域表现杰出的青少年进行表彰与鼓励,以此形成榜样示范群体,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与精神,以在其他青少年群体中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形成以点带线扩面的榜样教育社会效应。以杰出的同辈或者长辈作为青少年的榜样,青少年也会更乐意去倾听与模仿他们的成功经验,促使自己向榜样学习。从1970年起,香港国际青年商会每年通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评议推选出年度“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选举结果将公诸社会并加以表彰。选举旨在表扬在工作上具卓越成就及对社会有贡献的青年;鼓励青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从而担当更重要的责任。选举充分展现的香港青年的时代风貌,对于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影响。该活动自举办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其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该活动也开始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学习材料,榜样树立方式得以创新。一方面,青年在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普遍的从众倾向,因此正面的社会导向有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杰出青年”所评选的榜样人物对于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它也告诉我们,一定条件下被教育者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对被教育者的正确行为给予鼓励和表彰,把被教育者设立为某方面的榜样也可以看作榜样教育法的一种特殊应用。通过开展“杰出选举”计划来发挥杰出榜样对基层青少年的带头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本地青年文化的发展。所选举青年既包括富有工作及人生经验的社会人士,也包括不少是年g相仿的朋辈。这些都能为青年树立榜样,聆听他们的人生经验,获得适当的指导、鼓励和支持,可以扩阔视野,并订立适合自己的升学和就业目标。

香港的持续繁荣和进步,有赖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和健全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是香港21世纪德育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与最大的挑战。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引导与支持。香港榜样教育一直朝着这种方向迈进:通过依托学校、家庭、政府与民间组织等多元“课堂”的协调与配合,发展一种更多元化及全面化的德育模式,以协助青少年成为构建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社会新生力量。随着教育界开始越来越提倡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发展,香港未来的德育工作也依然会继续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更紧密的配合以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其合作方式也会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徐敏娜.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比较[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袁志芬.香港地区家长教育政策措施及启示[J].中小学德育,2011(11):12-15.

[3]卢铁荣.德育先驱:香港廉政公署基于青少年的廉洁教育[J].域外研讯,2016(1):99-105.

【李嗪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篇3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市教体局研究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内开展“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主题实践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牢牢把握教育内涵,引导全市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二、活动主题

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

三、活动对象

全市中小学(含中职学校和幼儿园)在职教师。

四、活动时间

2017年4月3至日11月20日。

五、活动内容

(一)重品行活动内容

开展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十条”禁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皖教秘师〔2013〕18号)、《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教师〔20XX〕1号)、《xx市中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细则(试行)》(教人〔2013〕467号)等文件,不断深化师德教育,规范师德行为。二是围绕职业道德、职业信念、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主题开设专题讲座。三是通过组织主题研讨、专题调研、讨论座谈、师德演讲等内容的宣传月活动,提高认识,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开展警示教育。利用违反师德师风的各种反面典型案例做深刻剖析,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警示教育,提升广大教师廉洁从教的自律意识。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开展反面典型案例剖析教育活动。二是完善教师职业行为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进一步完善校规校纪,严明纪律约束,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完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师德监督机制。

开展专项治理。把治理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作为教育行风建设的重点工作,按照《xx市开展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履行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工作责任。重点落实三项任务:一是将在职教师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十条”禁令》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二是设立公开的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对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投诉、举报。对有明确线索的投诉、举报,及时核查并公开处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组织机关人员、行风监督员、责任督学、社会有关人士等组成的检查组,进行明察暗访,重点紧盯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节点,对所属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

(二)树形象活动内容

开展优秀教师宣传。注重先进典型的发掘、选树和推广,做到自上而下发动与自下而上推介相结合、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相结合、当前学与长期学相结合。重点完成三项工作:一是以典型宣传来明确目标。宣传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用身边人和事教育引导教师知先进、学先进、争先进,找准自身差距,明确努力目标。二是以模范学习来确立榜样。将身边重大模范作为典型,开展先进事迹教师座谈与学习交流活动,以模范为榜样,以典型来引导,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通过慰问广大教师营造氛围。以庆祝第33个教师节为契机,通过走访慰问先进模范教师、生活困难教师,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道德讲堂活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宣传内容,围绕讲好道德故事和文化故事,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形式和载体,发挥道德讲堂作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载体作用。重点讲好两个“故事”:一是以“感动教坛”为主题,讲好道德故事,大力宣传道德模范、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发挥师德标兵在提升师德修养中的榜样引领作用。二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讲好文化故事,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质,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做榜样活动内容

开展师德师风承诺活动。深入开展“师德承诺”活动,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以及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凝聚起促进教育发展的正能量。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签订师德承诺。组织教师公开承诺,现场签订承诺内容,认真宣读承诺书,并充分运用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等形式进行公示,接受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并将师德承诺书存入师德档案。二是开展师德考核。对照《xx市中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道德考核实施细则》(教人〔2013〕467号),各中小学通过开展师德自评、教师互评、学生家长测评、学校综合考评等形式,全面科学评价教师的师德情况。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教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帮扶活动。重点落实一次行动:通过亲情关爱、生活关心、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帮扶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着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环境。

开展名师送培送教活动。采用“组团式服务、点单式服务”的模式,积极开展名师送培送教,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开展一次活动:通过组织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以及县级骨干教师,以送教送培、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等形式,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动全体教师的发展与成长。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活动是深化师风、教风、学风、行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各地、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此项活动作为年度工作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总体工作中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发挥新闻媒体、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宣传活动的意义、内容和措施。加强同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时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取得社会各界对活动的理解和支持。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围绕活动的总体安排,从师德建设的具体事情抓起,广泛宣传,层层发动,将活动与本单位其他重点工作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每项活动。要确保活动有方案、有检查、有总结、有资料。

(四)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各地、各学校要按照通知要求,制定本地、本校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师德建设,要将师德建设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强化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做出榜样、做出表率。各单位要及时上报活动开展中好的经验做法,做好日常信息上报工作。实施方案于4月20日前上报,活动结束后,于2017年11月24日前将活动相关材料报送至市教体局人事科。

邮箱:

电话:

xx市教育体育局

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实效性;路径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信阳师范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多方整合资源,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实施“五个一工程”,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依托地方资源开展红色教育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德育之路。

一、围绕“政治性和生动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这实际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这一要求,信阳师范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牢固树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育活动” 的根本理念,强调围绕“政治性和生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为抓手,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探索。

1.主体性教学。通过启发式、辩论式、材料分析式、情境模拟式、学生备课式等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例如:将“课堂讨论”融入教学一线,加快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张铁山老师抓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契机,在课堂上开展了“中国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有多远”的辩论。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前瞻的话题让辩论内容丰富。课堂上,学生被分成两组,针对辩题展开了辩论。大家立场鲜明,准备充分。正方辩手以“中国思维的整体性和有机性”为切入点,借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人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实例,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步推进的教育、科技、文化改革政策,以及大力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巧妙地说明了“中国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并不远”的论点。反方则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原创性思维缺乏的视角展开论证,得出短期内很难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结论。课堂辩论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他们思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教学机制、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2.互动式教学。为体现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乐于接受为本,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新颖设计和精心安排,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有选择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是学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又一重要方式。党的十之后,学校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结合十精神展开教学。李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将榜样教育与十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有机结合,首先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宏观、微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载体研究时,她首先指出,榜样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承载并传递社会价值,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她重点讲解了中国共产党榜样内涵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前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新中国成立初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改革开放后的进取奉献精神以及新世纪以来榜样教育的多元化、人性化。她在对比不同时代的榜样特点后,引导学生针对新时代人们疏离榜样的原因展开讨论,理解和认同现代榜样类型的特点和趋势。最后,她通过“榜样人物大集锦”的视频,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用榜样精神鞭策自己,做合格的时代建设者。这次精彩的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榜样教育深入他们的心灵。

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2008 年年底,教育部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发文征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案例。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案例,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事例之中,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领悟人生的真谛,最终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整合隐性教育资源,实施德育“五个一”工程,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隐性教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有课堂教学之外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环境因素、课外活动等。相对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资源而言,隐性教育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忽视隐形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长期以来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并不断开发和运用隐性教育资源,使之与显性教育资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近年,信阳师范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培植、利用和整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五个一工程”,在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探索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五个一工程”源于1985年开始举办的学生干部培训班。与此同时,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携手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音像资料库,组织学生分期分批观看这些音像资料。1990年,为帮助大学生解除思想困惑,学校成立了“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1993年,校党委学工部创办《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选编》,每学期编印3期,向全体学生发放,有效解决了学习材料缺乏的问题。一年后,德育讲师团成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地方领导干部、优秀校友、英模人物等开办系列专题讲座,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大学生答疑解惑。2003年,学校开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景明网,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了德育“五个一工程”与网络的成功对接,占领了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阵地。至此,以“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学生干部培训班、《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选编》、德育讲师团、景明网”为主要载体的德育“五个一工程”正式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选编》按照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通过及时刊登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文献和理论文章,弥补了教材学习相对滞后的不足。德育讲师团邀请两院院士杨叔子、樊明武、王志新,著名作家二月河,奥运冠军贾占波,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景明网运用网络新载体,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社会。网站自开通以来,因设计新颖、信息量大、知识味性强,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始终保持年均40余万次和120余万次的高访问量和点击率。20年来,“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已培训学生2万多人,9000多人在校入党。

“五个一工程”是立德树人的最佳载体,不仅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而且突出优化育人环境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信阳师院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效果显著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紧密融合,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利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使受教育者受到激励和启发的活动。红色教育以其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革命老区――豫南大别山区。豫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家和红军将领,留下了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线路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革命遗迹。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教育,使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是信阳师范学院近年在增强育人特色、打造育人品牌方面的又一重要探索。

1.充分发挥红色基地育人作用。红色基地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宝贵资源。信阳师范学院与豫南地区的这些基地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把基地作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教育,增强了基地利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红色资源”单位也主动到学校举办精品或专题展览,用大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及时推出富有青春气息和时代价值的红色文化精品,增强基地的吸引力。例如:新县的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作为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教育基地,自2007年4月开馆以来,已有师生近万人次前往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2.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第一,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激发了学生参观学习的热情。第二,听讲革命故事。邀请该地区的一些老红军、老英雄或他们的后人讲述革命故事。这样的教育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使其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第三,学校借助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国庆、清明等节日,以及学生入党、成人宣誓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校报、校园广播、网站设置专栏,介绍该地的红色文化,普及革命历史,讲革命故事,宣传英雄事迹,在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中,引导学生将爱家园、爱学校、爱祖国结合起来。

3.将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学校鼓励教师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对该地区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整理,适时穿插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或者结合《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重点安排红色文化教育的专题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红色教育走进课堂、渗透到德育过程中,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特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唐世纲.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

[2]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北京教育,2007,(7).

[3]刘党英.豫南高校红色教育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德育;生活材料;教学方法;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思想品德课的核心理念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思考生活、改造生活,也就是教育孩子今后在生活中怎么看待事物、怎样解决问题、怎么规范自己的言行,因此,教师除了注重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外,更应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运用,运用生活材料,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应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时代感同时紧扣教材,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说。在学生有话说并且愿意说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九年级课程中,有一课内容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暂时丢开书本,选取大量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去欣赏,去感受,从而领悟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为自己的国家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自豪,自然而然地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优化情境设置,注重氛围渲染

通过讲故事、齐唱一首歌、节目表演等形式使学生置身于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果仅仅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过多地进行理论说教,会使学生有枯燥和厌烦之感。特别是七、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比较好动,上课也比较活泼,有些学生很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挥,去说,去唱甚至去演。在八年级“跨越代沟”这一课的教学中,对父母与自己之间存在的代沟现象,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加以呈现。挑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家长和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代沟及当时的反应都表演出来,然后再让这两名学生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去演绎相同的问题。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理解父母,并领会沟通是解决代沟的最佳方法。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合理的教法,可以使教学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置于观察、思考、议论、表达的境地,这需要靠教师设置的悬念、提出的问题来驱动、来实现。我们要努力打造灵动的课堂。这需要严密的预设,更离不开机智巧妙的生成。教师应该尽量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现象,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水平,用好视频、图片、案例、故事、歌曲等材料,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造性地运用话题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主题班会法等教学方法。

四、提高教师修养,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注重言教的同时,更注重身教和心教,不仅在课堂中,更在平时的生活中时刻注意。

总之,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教师应该走出“重认知轻行为、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品教学模式,努力用思品课的教学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发挥思想品德教学对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杜时忠.德育十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篇6

1、知行并重法

知行并重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道德知识教育,又注意组织儿童道德行为实践,把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导之以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儿童培养成为执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儿童道德行为训练应注意:(1)要求具体,训练有序。(2)环环相扣,持之以恒。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通常有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讲解,二是示范,三是训练,四是监督,五是评估。以上几个环节是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3)坚持说理,尊重儿童。通过说理,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如下信息:什么行为可以接受或不可以接受,为什么这些行为可以或不可以接受,提供评价行为的标准。

2、说服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种多样,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讲解、谈话、讨论、指导阅读、调查、报告、参观访问、电化教育等。

讲解:说服常用讲解,讲解可以是简短的说明,也可以是系统的,既可以口头讲解,也可以通过墙报、广播进行,时间可长可短,形式不拘一格,但必须目的明确,观点鲜明,有的放矢,有说服力,使小学儿童感到情深意切,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谈话:谈话是教师与学生当面交换意见,是说服教育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在课内或课外进行,也可以在集体或个人中进行,但多用于课外个别教育时进行。谈话之前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应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谈话内容事前要有所准备,谈话时态度要诚肯,要耐心的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武断的做出判断,不要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情感,注意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

讨论:当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明确,或有不同意见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明辨是非,做出正确判断,这样进行教育的效果比较好,也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讨论应有明确的中心,教师对讨论的问题也应有明确的态度,形成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行为。

指导阅读书籍、报刊:指导学生阅读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报刊,这是说服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传记、生动的故事,以及其他科学、文艺方面的文章,读后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也要了解学生是否阅读了不健康的书籍或报刊。如有,不能简单的制止就算完了,还要注意疏导,只堵不导,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运用说服要注意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3、榜样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小学生又富有模仿性,生动形象的典型,易于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对于如何作业有了释放,因此榜样示范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进行榜样示范教育时,要善于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对小学生影响较大的榜样有以下几种:

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是具体而生动的教育材料,学生们学习以后,不仅产生敬爱之情,而且都会以此为榜样照着去做。例如学了雷锋的事迹以后,各学校都出现了学雷锋的小组,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好风尚;学了赖宁的事迹以后,大家都争着为集体做好事。

教师: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还能起更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同龄伙伴:用于学生年龄相近的先进人物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有说服力,特别是孩子们中的那些平凡的小事,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更容易产生感染力,因此,教师要注意表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树立学习的榜样。

4、锻炼

练习: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爱清洁、讲礼貌等文明行为习惯,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例如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等十字礼貌用语的行好习惯,光告诉学生、讲明道理不行,而且更重要是要求他们背熟、在同学交往中练习、在社会生活中使用,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形成良好品德。

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是很重要的道德锻炼。这些活动包括学习、课外活动、劳动以及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克服许多困难,经受多方面的锻炼,因而能培养学生各种好品德。特别是通过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能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有助于学生提高品德素质、正确理解党的政策和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

运用锻炼要注意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做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这些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不可缺少的方法。公正、严明的奖惩,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认识自己的优点、好的行为表现和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明确努力的方向;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道义感,激励他们积极进行自我修养,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和自觉捍卫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规范。

表扬一般可分赞许和表扬两种方式。赞许是教师对学生一般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的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表示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这是最常用的。当发现学生有一些好的表现时,可以立即做出肯定的评价。它能给学生及时的鼓励,以巩固和发展这些萌发出来的好的表现。表扬是对学生比较好的思想和行为表现郑重做出的好评,可以口头当众宣布,也可以书面形式张贴出来。

批评,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指责。这是较常用的。当发现学生有某种不良表现时,就及时给与适当批评,提醒学生注意和立即改正。批评要弄清事实,要慎重和恰当;不能主观主义、随随便便、不讲分寸。当然,对不良现象,应当批评的教师就要理直气壮的指出,而不能放任,这样才能制止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确实要注意方式、讲究艺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奖励与处分:奖励,是对学生突出的优秀品质做出的较高评价。一般包括几个等级: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

处分,这是对学生所犯错误的处理。一般包括下述几个等级:警告、记过 、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篇7

一、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将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与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作比较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专长的一定准则的道德性需要相联系的,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会感到悔恨和不满。”中学阶段是道德情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义务感和责任心等等,都要在中学阶段形成,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产生,人到一定的年龄,直觉的情绪化体验在减少,但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还会迅速地引起激情,例如,在网络上被称为“犀利收碗哥”的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陈文原勤工俭学的事迹可以激起学生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们选择榜样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榜样的可亲近性和生活化,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形象,还有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有些形象还是中学生的同龄或与中学生年龄较接近的人物,这就拉近了中学生与榜样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些人物形象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作用。

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音像、网络、舞厅、电子游戏等不良娱乐形式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需强烈地反复地刺激,我们通过榜样的作用及不良道德行为的警示作用可以达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但不管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的典型,在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受教育对象原有道德的伦理基础及选择对象的典型化、生活化。正面的榜样或是反面典型,选得不好,是不能激起同情心或起到警示作用,反而被学生当作笑料,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及民族的劣根性,以激起爱国热情,放映《阿Q正传》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对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的情节、对阿Q摸小尼姑秃头的情节以及对阿Q给吴妈下跪的情节倒是很感兴趣,逗得学生哄堂大笑,笑声可说是经久不息,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阿Q这一形象既不是正面形象,也不是反面形象,这位老师在选取这一内容确定主题时就有偏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很难激发现代中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题确定后,德育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只让学生笑笑,让学生娱乐娱乐而已。我们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道德情感的材料,例如《焦裕禄》、《张思德》这些电影是很好的材料。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思考,要常抓不懈。

二、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多年来,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单独的专门的教育工作来抓,学校政教处孤军奋战,忽略了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我们开了许多德育工作讨论会,开了很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却很少召集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工作不只是几个专题讨论会或是主题班会能够凑效的,它必须依附于学科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才能够完成。如果德育工作离开了学科渗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收效是甚微的。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德育与文科的联系。例如,语文这一学科中就很多文章涉及到传统的美德,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对美好亲情的歌颂,李密《陈情表》涉及到传统的“孝道”、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顽强的意志以及孔孟之道的“仁义”,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道德所奉行标准,仍然是现代道德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力量。我们不应该抛弃或淡化这些传统美德,特别是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更应坚守这一方道德阵地。 加强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减轻学校政教处的负担,也可使学科教学从只重知识转化为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培养方向。

三、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是通过校园建设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而营造的一种能陶冶学生性情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它已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了一定的功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木都可“交流”,每一片花草都能“传情”。充分利用好了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墙壁显眼之处有名言警句和学习园地,花草树木都挂有“小草美丽,小草可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等温馨的警示 标语,实验室悬挂了“量筒量杯可量你的学习态度,试管试剂可试你的道德品质”的标语,食堂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文化气息。这些名言警句及文化标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情操、励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节、校园网站更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节。例如,有些普通高中,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艺术节中有诗文朗诵比赛,有卡拉OK比赛,有书法比赛,有情景剧、小品表演比赛。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节目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可接受的品德行为体验,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除举办艺术节外,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师生对话专栏,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师生可以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流,这种交流更近人性化,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站中,还有留言栏,学生可以把对教师的看法留在网站中,通过网站的师生交流和学生的留言,可以探索学生的心理动向,也可观察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四、德育工作要走出校园

多年来,德育工作总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开展,说教过多,实践体验较少,有一位教授指出“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道德品质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是要通过多途径的培养才能完成的。特别是现代中学生的民主意识、自立意识甚至反叛意识比较强的情况下,用单一说教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无能为力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走出校园。例如,深圳市的高中新生开学前都要到国防训练基地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亲身的体验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是很好的德育践行方法。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敬老院接受尊老的教育,也可带学生去看望就近的无生活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德育资源,让学生接受爱国、爱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总之,道德品质中的道德行为是很关键的因素,要改变现阶段德育工作低效的局面,必须推行开放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让德育工作走出校园。

做立德树人榜样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现实生活;课堂教学

一、转变旧的观念,树立新的思想

要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这是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树立“师生平等观”;二是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树立“以学生为本观”;三是转变传统的“价值观”,树立“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观”。

二、激活生活w验,点燃学习兴趣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品德课堂只有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命是宝贵的”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个主题,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生命,让他们列举身边的人和动物的事例,然后通过图片、动画、故事等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珍惜别人的生命,将珍爱生命的话题从“人与自我”拓展到“人与社会”的范畴,由此再拓展到“人与自然”的话题。启发学生在欣赏多彩的地球生命、开发利用丰富的生命资源的同时,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主动维护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激活生活体验,点燃学习兴趣。生活体验感受到的比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法激发体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和探索,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创设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角色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实践证明,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三、引导积极参与,促进德育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将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1)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用现有的道德观点、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每个孩子提供自我表现、创造性思维、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孩子们的道德能力得到发展。(2)构建合作学习关系。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交往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学过程既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互相合作中得到发展的。(3)重视实践体验教学。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四、运用科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课程源于生活。教师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从儿童生活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参观法等,为符合学科特点和儿童年龄特征,我常常采用:(1)故事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寓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的教学方法;(2)榜样激励法。以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生活中的先进事迹为榜样激励学生的方法;(3)情景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述、展示图片或实物模型、播放录像、组织表演等形式,渲染气氛,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情景交融中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4)角色扮演法。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表演小品,让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悟出道理;(5)个案谈论法。运用故事或者是非曲直较难判断的事例组织学生谈论,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6)布置作业法。品德与社会课的作业是在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实践。如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有一个主题“我们爱和平”,在这一主题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幸福生活,然后通过平台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生活情景,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再展示收集的由于战争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图片、电影或电视情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让学生切切实实认识到“人类渴望和平”,从而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烟叶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下一篇:国有企业交流会发言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