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3-12-12 03:24:01

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

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 作文教学 提高 能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1.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2. 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3. 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4. 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可理解性输入目前,我国各个大学对于学生英语水平 日益重视 ,对学生英语素质的考评也更加严格,大学生纷纷忙于应对。比如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之前突击单词 ,以此来增加词汇量;或者临阵背诵作文,考场上生搬硬套等。这些现象造成了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中式英语”泛滥,“聋哑英语”当道。虽然学生在突击式背诵单词之后暂时增加了词汇量,应付了考试,然而由于违反科学记忆的原则 ,短时间内便会忘在脑后。有的学生词汇量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在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一头雾水 ,听不懂对方表达的意思,又或者能够理解对方 ,但存在严重的回答障碍 ,句子已经呼之欲出,然而语言组织很失败 ,语序颠倒语法错误 ,严重缺乏语感,甚至用汉语的表达次序和语法来表现英语。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到大学至少已有五年的学习经验,结果却是绝大部分不及格。大学英语课堂应当是升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殿堂,如今为什么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下面以Krashen的输入理论为基石来讨论它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一些启示 。

、可理解性输入简介着名的输入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 Krashen提出的,最早见于 20世纪 80年代 出版的 《语言 习得 的原理与实践》。

Kra~shen在该书中提出了习得——学得、监控 、输入、自然顺序 、情感过滤等五个假说,其中输入假设是理论的关键和核心 ,它剖析了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理解吸收各种语言材料的过程 ,其他的假设也或多或少与输入假设有着内在的关联。他认为,语言的习得要想发生 ,仅仅和一些输入的语言材料打交道是不够的,学习者更多的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当学习者本身的有关学习的机制没有被调用起来的时候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首先依靠可理解性输入。即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应该比他当前的语言水平略高,即应输入按照 自然学习顺序的下个阶段的知识 ,并且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抛开一些表面的信息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Krashen将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定义为 i,那么应当接受的就是 i+l阶段的输入。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很好的回答了应该怎样习得一种语言,尤其是非母语。当然 ,我们可以看一 一出,Krashen的理论过多的强调输入的作用,学习者本身的能动性则遭到了忽略。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正确部分完美的结合到大学英语课堂上去。

拿如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口语能力 )举例 ,输入的材料怎样才能变成所说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者认为,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的是学习者之前知道或者熟悉的词汇和结构,但是由于没有提供下一阶段的新材料,这种输入并不能使学习者有所进展。第二种方法是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习者用现有的语言水平去表达他没接触过的材料,不管是通过语言情景还是非语言的情景。第三种方法是在与非母语的人交流过程中动态的调整输入内容,就是根据交流情况随机应变。总结来说,第二 、三两种方法既满足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新语言材料的条件 ,也保障了交际的持续发生,因此可理解性输入主要来源于此。

二、可理解-眭输入在大学英语课 堂的应用1、在课 堂上创造相近的语 言环境我们知道 ,我们之所 以能够很流利的运用汉语 ,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长期在母语的环境中熏陶,即使还未入学的儿童都能够很顺利的与人交流,在入学后经过不断的系统的学习,最终对汉语运用 自如。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英语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仍然保持着 自己对单词“注释”的习惯 ,将英语单词的读音注释成有相似读音的汉语,导致不看汉语注释便看不懂音标,不知道如何发音等等,这极不利于英语学习的进步。因此,联系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来说,创造类似英语母语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在经过耳濡目染之后听说能力得到迅猛提升。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多说英语,尽量整个上课时间都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用英语与学生互动交流,用英语阐述新单词的含义等等。

教师使用与提问等的英语难度应当符合可理解性输入 i+1的理论 。

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尽量使用英语对话 ,不论是在英语课堂上或是在13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课下英语作业 ,笔者的大学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用英语交笔友,笔友都是本班的同学 ,彼此用笔名,学生不知道 自己的笔友是谁,两人可以在英语书信中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最后效果十分显着,本班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考核中全部及格。可以想象,创造一个如此 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大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不仅如此,大学里的许多社团也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有英语沙龙 、英语角、英语晨读等等,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母语氛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今基本每所大学都有 自己的留学生学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交友,相信他们也乐于彼此促进共同进步,如此,在互动交流中有效的对可理解性输入进行吸收消化。

2、恰当的组织英语学习材料

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原则 ,学习者所能接受的材料输入应当比其现有的水平略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单词句子或者语法等应尽量接近学生的当前水平,也可以有选择的使用一些新单词或语法结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反馈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以当前方式接受新东西,如果学生抗拒、不适应等的反应较强烈 ,教师重新调整材料难度,最终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对新输入的接受。

在给学生挑选学习材料的时候 ,教师应反复权衡各个资料的真实难度 ,选择难度符合 Krashen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材料。这点很重要,拿听力方面的材料来说,如果材料包含太多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汇或语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原则上选择的难度应与学生现有水平相适应。此外,教师选择语言材料的时候不要随大众 ,就是说跟盲 目的跟别的教师选择一样的材料 ,尽管这些资料 口碑很好 ,作者是权威人士,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和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同出一辙。

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生词量应控制在单词总数的百分之三上下,因为生词太多就不符合 i+l的原则,这些材料就不能称之为可理解性输入。因此,在选择英语材料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对现有教材难度熟记于心,才能将输人材料与之细致比较。

3、增加学生在听和读方面的语言输入我们知道,听和读堪称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正如我们前面所举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方面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之前提到过的聋哑英语正是听读方面输入不够好的体现。尽管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有着比较多的词汇量,但是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本身已有的语言材料不能被组织成文 ,这是因为学生听和读方面的输入少之又少,语感严重缺失。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听英语新闻、多读英语杂志和小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各大学课堂得到了普及。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多视听方面的输入,毕竟英语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去多功能语音室学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杂志小说或者电影 ,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材料的接受和理解。大量的阅读不仅包括新单词新语法,而且还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研究证明,阅读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在英语的学习中,大量的阅读积累的单词、句式 、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等知识越来越多,学生不仅在与人交际中反应加快,而且在写作中也文思泉涌。

另外 ,还可以组织课前的英语演讲,题 目和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 ,期末组织总评比。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很可行的方法,也无疑是增大学生阅读量的好方法 ,而且,当学生所学的东西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想法中时,学生下意识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4、注重背诵 的作用

哲人说,记忆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条件。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强化记忆,那么他所有已经接受的输入都是暂时的、不可靠的。记的东西越多,运用的时候越 自如,思维才不会枯竭。通过背诵可以有效的强化记忆,背诵是学习语言时最基本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所积累的英语单词和语法一般都是初、高中时所学得的,因为初、高中时我们背诵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不断的强化对这些材料的记忆;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古诗词 ,一般也都是初、高中积累起来的,持续的背诵很大程度巩固了这些知识。另外,背诵可以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可以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质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将语感培养好会省去很多弯路。这就是语感的强大功能,正如“无心插柳柳成荫”。背诵所能培养出来的语感有助于“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当英语的思维习惯养成了,英语就离母语不远了。

5、在英语词汇 中输入 大量语 句块这里所说的语句块通俗来讲就是词汇化的句段。经过证明,在词汇的记忆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语言输入比学生与人交流中动态调整的输入更加有效,因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不多,因此事先准备的包含新词汇的语言输入十分高效。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回避学生本身固有的“中式思维”,对应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式英语”。笔者大学时的英语教师就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方式,将一个词汇或者短语用几十种的语句块表达出来 ,极大加深了学生对词汇的认识。在之后的交流中,更是很好的摒弃了对号入座的定向思维,结合背诵 ,结合语感 ,使学生对语句块的使用更加熟练,从而在交际中英语脱口而出。

三、结语

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篇3

一、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 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四、 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篇4

建立习作档案 记录成功 体验快乐 葫芦岛市炼化二小 赵刚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事多年的写作教学,让我感到学生不喜欢写作,甚至厌烦、惧怕写作。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理念正根植于每位教师的心田。如何让学生喜读善写?笔者做了有意的尝试,那就为学生建立个人习作档案,记录他们成功的足迹,让他们体验快乐。 一、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建档兴趣。 学生对于个人习作档案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让他们对此产生兴趣,必须拿出有说服力事例。笔者做了一些研究,在一次习作课上,我拿出了自己多年来写的读书笔记和自己写过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看,并向学生介绍了我的学习经历,学生看了很是羡慕,我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你们觉得我的‘文集’很好,它确实对我有很大的意义,不仅是我自己写作经历的展现,更让我有了写作的信心,并让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老师也很遗憾,中小学时老师的一些积累呀、习作呀都没有保存下来,丢掉了许多美好回忆。老师想让同学们现在就来建立自己的习作档案,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想尝试尝试,之后我又讲一些作家善于积累的事例,学生更是兴味盎然。 二、 明确档案内容,建成个人档案 学生有了建档欲望,但不知从何着手,有些不知所措,因此我指点学生将档案分成如下几项: 第一项:起名字。先由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档案进行命名,要有意义、有特点、有韵味。这一来学生也确实动了脑筋,积极的参与,没想到很多名字是富有诗意的,如《海鸥飞翔》、《作家足迹》、《芳草园》《沙沙小雨》等等。 第二项:寄语。让学生在档案的重要位置,请老师和家长为自己的档案写出有希望性寄语。这样可以让家长知道学生有了个人档案,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第三项:习作资料积累。学生对习作感到困难,原因有很多,其中没有习作的素材是重要的一个。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让学生进行习作材料的积累。1、生活日记。习作是反映生活的,任何习作也都是来源于生活,将生活的见闻进行记录,作为原始材料以备习作参考。发挥日记记事功能,记载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事;发挥日记的记实功能,将自己亲眼见到的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进行记录;发挥日记的内心独白功能,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会、感受写下来等。2、读书随笔。读书可做习作语言、习作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优美词句段的摘抄、名言警句的记录、人物典型事迹的简记等。 这些积累不刻意去进行,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有意识的积累。 第四项:习作作品收录。学生每个学期都会有十篇以上的习作,这些习作是经过学生打草稿,教师批改,凝聚着师生的汗水。这足以展示学生习作水平,把这些习作进行收集,工整的抄写在习作档案中,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就,势必增强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项:师生品评。这一项是一个评价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自评、他评、师评。从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发现问题,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当然注意评语的语言要求,要亲切、多鼓励、多赞扬,问题的揭示要采用建议式、希望式。 三、 档案交流、体验成功 习作档案建成后,在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功。1、举办档案展览。每位学生的档案都是学生成果体现,要让学生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同时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找出每个人的优点再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听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听到别人的优点,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时机,促进学生完善自己的档案。2、积累材料交流。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不同选择积累的材料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展交流,学生将自己积累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材料展示给同学,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吸取知识,丰富头脑,也会增强学生收集材料的积极性,使得材料的积累更广泛、更有实效。3、习作展示。除了课堂习作,学生也课外习作,都可以呈现在习作档案中,引导学生自我展示。不仅要将习作读给同学听,还要讲一讲习作经历,也就是怎么写出来的,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请同学进行点评,这会有针对性,对学生习作导向更有实际意义。 活动的开展要尽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其中享受快乐,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葫芦岛市炼化二小 赵刚

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幼儿教师;儿童行为观察;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23-04

一、问题的提出

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早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提到幼儿教师具有“观察了解幼儿”的主要职责,而在201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多次提及“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有效运用观察等方式来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儿童”。随着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为幼儿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同时也对幼儿教师观察儿童行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本文拟针对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展开研究,探析其在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概念界定

本研究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张婕老师在一次有关儿童行为观察的讲座中提出的概念,将本文中涉及到的儿童行为观察的定义如下:

儿童行为观察包含了观察、记录、解读三个过程。观察即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活动,是一种自然情境下对儿童的观察;记录是指用纸笔或者用照相机、摄像机等方式把所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记下来,是观察的辅助环节;而解读是指对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赋予教育意义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形成了15条关于“幼儿园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及其所在幼儿园基本情况;第二,教师所在幼儿园对观察记录儿童行为的态度、所开展的工作;第三,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四,教师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采用的方法;第五,教师开展儿童行为观察时存在怎样的困惑和难题。

本研究针对4所民办幼儿园和4所公办幼儿园的120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收回问卷115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共有10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教师1人,女教师107人。教师中以年青教师为主,83%的教师在20岁~40岁之间,大部分教师为幼师中专毕业,部分教师职后进修取得大专或本科学位。

(二)“观察记录材料”文本分析

从4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部分老师的观察记录材料,对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进行文本分析,寻求这些观察记录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对开展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式单一

在所回收的108份有效问卷中,总共涉及到8所幼儿园。这8所幼儿园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主要是采取要求教师每月上交观察记录材料的方式,上交材料的份数由每月2份至每月5份不等。在对开放式问题“您上交的观察记录材料幼儿园如何处理?有无什么用途”的回答上,76.8%的教师回答了“无用、存档、检查后返还”等内容,仅有23.2%的教师回答了“幼儿园有时/偶尔用来开展教研活动、用来进行优质观察记录评比”,而这些教师主要集中在两所幼儿园内。换言之,8所幼儿园中就有6所幼儿园仅以“完成工作量”的方式来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所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在后期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在“幼儿园是否对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开展过培训”这一问题上,90%的教师选择了“没有”。由此可见,幼儿园针对“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方式较为单一。

(二)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的认识尚不全面

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您觉得观察儿童的行为重要吗”一题,98%的教师回答了重要或非常重要,而在多选题“您觉得观察儿童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上,教师们的回答如表1。

由表1可知,教师们基本上能够认同“观察儿童”的重要性,而且主要集中在认为观察儿童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了解、合理评价儿童,同时还可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及时给予儿童帮助。但是,本研究随后的一个问题“您觉得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重要吗”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结果:68%的教师认为不重要或不太重要,15%的教师认为一般,仅有17%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或重要。在开放式问题“您觉得记录下所观察的内容为什么重要或不重要时”,大部分教师们给出了如下这样一些答案:我们工作非常繁忙,根本不愿意花费时间做记录,用眼睛观察好了就行了;记录下来的都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工作任务;记录下来的材料没有作用,白白浪费时间;记录下来的材料后面也不会看了;只有几位教师写到“在期末给学生写档案时能找到依据;幼儿园用来做教研材料,效果还不错;在记录解读中能去思考很多问题”。

可见,教师们基本能认同观察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记录”这一环节尚不认同,不能体会“记录”所起到的作用。

(三)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现象

本研究询问教师们“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您觉得有什么困惑和难题”,教师们给出了如下答案:孩子太多,不知道怎么记;儿童的行为很快就完成了,有时来不及记;不知道要记些什么,总感觉像流水账;记录下来的材料很难解读,有时觉得一点都解读不出来,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胡乱写一些。教师们的这些答案非常普遍,说明大部分教师均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困难。

笔者结合对4所幼儿园的“观察记录材料”的文本分析,也发现了如下问题,比如以下案例。

【观察记录】晨晨今天带了一本书,走进教室后,马上看她的书,一会儿,很多小朋友来了,晴晴走到她跟前,准备和她一起看书,谁知道晨晨一把抢过图书:“不行,书是我的,谁也不给看。”

【解读】晨晨具有很强的占有欲,自我中心,自己的物品,别人都不能动,我们应该多与家长配合教育,让她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这样才能交到许多朋友。

本研究认为,案例即体现了教师们在观察记录方面的困难。看到此案例时,笔者有着很多的疑问:晨晨带了什么书?一开始自己看时是否非常专注,对书本表现出来的兴趣有多浓厚?晴晴走到她身边,有没有说什么、做什么?晨晨在平时的表现中是否也是如此?而这些内容都应该在观察记录中得以体现,换言之,儿童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教师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间断的观察,就做了“晨晨有很强占有欲、自我中心”的结论,是否显得草率了一些?假设一切如这位教师所言,需与家长配合教育,那么教育的具体手段又是什么?

经文本分析显示,教师关于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很少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的方法来观察儿童。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师们的观察记录中,也让教师们对这项工作有了很多的畏惧。

五、讨论与分析

(一)职前幼师培养中应凸显儿童行为观察方面的训练

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在幼师的职前教育中就应该注重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当前G省的幼师培养机构中,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中专院校,都很少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仅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涉及到少许“观察法”的讲解,且教师们多以讲授理论的方式来进行此内容的授课,使得学生们仅能从理论上粗浅地把握观察法的定义、原则。笔者认为,应注重观察法实际运用经验的获得,让幼师学生多次走进幼儿园,真实开展观察记录,并在记录之后以研讨形式解读观察记录的材料,分析整个观察记录流程,反思观察记录的方法。

此外,对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材料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幼师的培养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等课程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课程呈现出平行线的状态,互不相交,导致很多学生即使观察到有价值的现象,也不能从理论上给予提升。因而,在幼师的培养中,授课教师们应形成学术共同体,在教学内容上相通、衔接,以助学生在尚未出校门之前就具备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

(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帮助教师认识到儿童行为观察的重要性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们对观察记录工作的认识与幼儿园这项工作的开展方式、重视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当幼儿园仅把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记录作为一项工作任务,简化到只是监督管理这一层面时,必然让幼儿园教师们感受到观察记录是虚设的、没有价值的、浪费时间的。因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那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如何运用呢?卡洛琳・爱德华兹等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和朱家雄等的《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两本书可以给予我们较多的启示。

第一,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通过教研研讨的形式,帮助教师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幼儿教育实践风靡世界,而其在幼教领域最特别的贡献就是“记录的运用”,在瑞吉欧,教师一直注意观察、收集和记录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教师也经常聚集在一起,对关于儿童学习的记录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时,观察记录的材料不是强制性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教师自发、自愿使用的教研方式,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让教师看到幼儿的行为,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研究儿童的过程。同时,教师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是对儿童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再学习,也是反思自身教育对策的关键时刻,正如瑞吉欧的一句名言所说“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教师只有反复观察、多次思考,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抛球的方法和方向,抓住教育的契机,并找到正确的教育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准也在不断发展中。

第二,与家长共享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帮助家长认识孩子、认同幼儿园的方式之一。由于大部分家长未接受过专业的儿童教育方面的学习,在他们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有违儿童天性、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比如,打断正在专注游戏的儿童、包办代替儿童能完成的事情等。如果幼儿园能将观察记录下的材料与家长共享,家长必然能直观地感受到儿童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同时,这种共享能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家园工作的开展。用马拉古奇的话来说,“记录提供给家长一个知的途径,它可以实质地改变家长的期望,让他们重新审视其家长角色的假设以及对幼儿生活经验的看法,并以―个全新、更具好奇心的方式来看待整个幼儿园的经验,这对于促进家园交流工作的展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与儿童重温观察记录的材料是促进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当儿童从观察记录的材料中看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各种任务、应付各种事件、达到预定目标时,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而且重温观察记录材料的过程是再次温习、提升自身经验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活动的认真对待,并可以切身感受到他们努力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活动中去。

可见,观察记录的材料完全可以开放式地用于教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用于促进孩子的成长,当幼儿园的教师们深刻感受到观察记录材料的作用后,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必然得到有价值的推动。

(三)幼儿园内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学习形式加强对教师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

本研究发现,众多幼儿园教师在观察记录技能上存在缺失现象,这与谈心(2009)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也不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等观察策略对幼儿进行有效观察。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除了利用职前幼师培养的途径外,幼儿园也应该有相应措施加强对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笔者认为,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观察记录工作是较好的方式之一,由此,笔者构建了以下学习模型,如表2。

在步骤一,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学历不同的教师形成一个团体,有助于教师之间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步骤二及步骤三中,让教师分别记录并呈现出来进行对比,目的在于让教师们感受到教师的不同经验和背景会产生不同偏好和视角,对教师的观察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作用,每个教师的记录都有可能是独特的,记录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此基础上,提取几份教师们均认同的相对较好的观察记录,提取这些优秀记录的共同点,好的观察记录材料应关注的是儿童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过程,而非行为的结果。

步骤四中,先分别解读,目的同样也在于让教师感受到因为主体的不同,对于同一儿童行为的解读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们或是从儿童的行为动机、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特点,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策略、教师的介入方式、师幼互动的时机、材料的适宜性、进一步的教育措施等完全不同的方面加以解读。各自解读之后的合作解读,也让教师们感受到在与他人共同对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去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多元的解释,彼此可以互受启发,从而更深入全面地解读儿童的行为。

而步骤五则是对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否能用于教育途径的再思考和具体实践。

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循环往复使用,如果老师们形成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以团队的方式多次开展教研,老师们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必然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朱家雄,校.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2][3][4]朱家雄等.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12―13.

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篇6

对教师和父母而言,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积极地关注和参与儿童早期的成长过程,并正确地发挥启蒙教育的功用,使家庭、社区和幼儿园的教育能相互配合,让儿童成为一个喜欢读书、终身有读书欲的读书人,让社会处处充满书卷芳香,共同打造一个乐读、善读的阅读社会。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学习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言语交际和言语调节能力等均处于“整蓄待发”的阶段,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幼儿语言及阅读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但是,以往的语言活动区往往存在着环境封闭呆板、材料变化少、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贫乏的通病,在别的活动区的吸引下,语言活动区变得“门可罗雀”。因此,我们应该以陈鹤琴先生的“活动教育”理论为指导下,对活动区的环境创设、活动内容、评价方式等进行变革,从而使语言区“活”起来。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渠道为幼儿提供“活”的多元的语言环境

多元化的语言环境,应投放多样化的语言活动材料,以利于幼儿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是材料多样化。如:图书资料、VCD片、电脑网络、答题卡、访问卡及书写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在发问、提出问题时,不简单地依赖教师来给予答案,而是自己学会运用工具,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从而使语言活动朝着深层次发展。其次是材料投放形式多样化。

适当用上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小屏风、小栅栏或小操作台将区角环境进行开放式分割,让区角之间互不干扰又不影响幼儿的学习与交流。材料的内容和摆放应多变,内容除定期更换外,根据教学内容分专题陈列,能有效提高幼儿的交流质量。将材料挂在墙上,铺放在地面上,或立在桌面上,可使整个语言活动区变得主动。最后是精神环境轻松化。教师与幼儿相处时,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信任他们,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

二、为幼儿创设“活”的富有情趣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兴趣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

语言活动区的活动形式应体现“以人为本”,将语言的学习与促进幼儿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正如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例如,“我是小记者”活动,我们让幼儿带上问题,去采访老师、阿姨及同伴。幼儿们兴高采烈地行动起来,在采访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用了协商、请求、说明原因、提出条件等交往策略,还主动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如:

1、自由选择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内容,如:让幼儿通过转转风车来编谜语,用二人掷骰子来选择图片讲述,用跳格子选择图片进行排图讲述等。

2、科学幻想式。借《蓝皮鼠和大脸猫》《奥特曼》中的卡通形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3、人与物互动式。提供一样固定的操作台,多样可移动的小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语言能力。如:不同动物洞,活泼可爱的动物插卡,幼儿边操作材料边进行语言讲述。

4、交往发展式。鼓励幼儿通过小记者,小导游、电视主持人等形式,通过与人交往,促使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幼儿自身优势、采用“活”的互动式评价

除了用以往的集中讲评式、个别讲评式、教师总结式、幼儿互评式等评价方法,我们还可采用了一种互动式的讲述评价: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实践??幼儿(教师)小结。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幼儿也通过这种评价获得了发展。

同时,我们在指导并发展幼儿阅读能力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即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用书来引导孩子。如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1岁左右,我们可以给他看《嘟嘟熊》系列丛书,通过嘟嘟熊的故事,孩子养成了吃饭前洗手、按时睡觉等正确的生活习惯。而在想象力方面:童话故事的书是最佳选择,一方面画面美,一方面故事内容好。例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不点丛书》就很不错。

(二)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即充分发挥本园及本班优势,加强对幼儿的语言阅读教育。因为在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现成的“教材”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

(三)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即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或提供的讲解要具有教育性或具有教育性内容。幼儿时期,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注意教育性原则。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们来到人世之后,父母应尽早得为他们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领着他们踏上第一步阶梯,使他们认识书籍,爱上书籍,从此步入书籍的海洋之中,并且毕生视其为生命的伴侣和导师。”同样,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为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得力量。

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篇7

一、课堂活动的真实性——对真实材料的合理使用

材料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材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没有被简化或改动过的蕴涵真实信息的日常语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原始材料。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交际法教学的一项要求。传统外语教学中根据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人为编造的语言材料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交际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交流能力。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了解交际话语和背景文化,并能在课堂活动和社会交际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知道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语言交际。

真实的材料是交际活动的材料,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如报刊杂志、因特网上的文章、广告等;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访谈等;电影、戏剧、歌曲等;有关西方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的原版教材等;英美人士的演讲或讲话录音等;旅游地图、景点介绍、航班时刻表、餐馆菜单、宾馆旅客登记表、海关申报单等;法律文书、案例分析、商业信涵、产品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更有教学意义。

真实的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它存在于学习者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对材料做出的恰当反应。换言之,真实的材料应辅之以相应的交际活动和以真实交际为目的的课堂活动。学习者在课堂中接触到的语言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中要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问题。

1.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教语言而教语言的做法,而是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外语水平。以学游泳为例,我们学游泳是阅读有关游泳的书籍,还是在游泳池或江河里边实践、边领会?答案当然是众人皆知的。同样,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也应像学游泳那样,充分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参与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

教师根据真实的材料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不能一味考虑如何教授有关语言的知识,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设计真实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实践语言机会。例如,在听天气预报的课堂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材料是真实的,但如何根据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听材料,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去野餐。显然,第二种做法是真实的语言运用,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判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第一种选择只注意教授学生某项语言技能,而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天气预报听写下来。

2.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现在我们一讲到交际语言教学,提到交际能力好像大家都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学生说得流利,管它有错没错都没关系,其实这是我们对交际语言教学的一种误解,一种扭曲。但如何才算课堂活动的交际性?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多开展对话活动,让学生多开口,就算是课堂交际了。

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会在交际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出现犹豫、幽默、恭维、尴尬、脸红等各种自然反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探索,结合情景,找出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而是通过逻辑思维构建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交际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具有交际的自和选择权。

非真实的交际活动往往以考试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学习动机。一旦出现交际失败或交际障碍,学生往往会以老师教得不好、材料乏味等外因作为借口,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体会交际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引导学生从事更多的课内外交际活动,在大量接触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3.课堂活动的社会文化性

在外语教学中,真实的语言材料具有不可此拟的优势:规范的用法和表达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范例;话题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学习西方的语言,还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有趣,学习的内容更深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种渴望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内在动机,将更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

把课堂活动的文化真实性分为三个层面:通过恰当的交流获取信息;理解他人以及外国文化和社会;在理解他人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和本国文化。对于他国文化,我们不能单纯模仿和接受,但也不能一味排斥。身处异国文化之外(outsider)的我们应批判性地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但同时我们又是局内人(insider),应积极融合到文化交流中去。

二、环境的真实性

有种观点认为,课堂这一教学环境本身就缺乏真实性,它不可能提供完全真实的社会场景,一切只能模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本身就不可能与第一语言的习得一模一样,更何况教室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所:师生的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堂学习也是人生真实的经历。虽然课堂交流有其特殊性,但课堂教学本身也具有真实性。我们应在承认其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和潜力,如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张贴英文海报等方式营造外语学习的人性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能动性,引导学生融人角色,激发交流的欲望和学习的动机,感受交际成功带来的自信和荣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将来的真实交际做准备。

第一书记在交流发言材料篇8

(一) 体验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1. 看图片,猜书名。(《鲁滨逊漂流记》)

这堂课,老师就同大家一起伴随鲁滨逊去漂流、去探险,一同走进这本世界名著。

2. 听说有几位同学已读过这本书了,还想读吗?(想!)名著是百读不厌的。大家都知道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那么,读书还有三重境界,知道吗?(不知道)

3. 这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体验读书第一重境界:“吞”书。真把书“吞”下去吗?当然不是。“吞”字有双引号。那么“吞”比喻什么呢?(课件映示,指名读)囫囵吞枣,浏览概要。“吞”书,就是整体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4. 假如,拿到一本新书,我们首先看到书的什么呢?(封面)从封面上,我们应该最先关注什么?(书名)读出这本书名,一起读:《鲁滨逊漂流记》。

5.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个书名,你想问些什么呢?(为什么漂流?怎样漂流?漂流到哪?漂流中遇到哪些困难?)拿到一本新书,只有带着疑问,带着好奇,才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就让我们把大家刚才提的问题带到书中去,通过读书,自己解决好吗?

【点评】唤醒阅读期待,阅读灵感,把悬念与回味留给学生,让他们与名著更多地亲密接触。

6. 从封面上,我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作者是丹尼尔・笛福。英国)

7. 读一本书,最好再对作者作一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更能帮助我们走进作品,理解作品。关于笛福,老师这里有一段简单的介绍。(课件呈现略)读了笛福的简介,你又发现了什么?(笛福传奇经历告诉我们,他不但崇尚英雄,而且他也是英雄)

8. 要想了解一本书最基本的内容,除了看封面,了解作者,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读简介,读目录)读了简介和目录,不但能了解这本书的基本内容,还能了解这本书的基本框架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到此,我们就达到了“吞”书的境界。

(二) 体验读书的第二重境界

1. 读书的第二重境界又是什么呢?(映示:“啃”书)谁能告诉大家,“啃”书比喻什么?

(课件呈现)被故事情节吸引,顺着作者的思路阅读,坚持将一部书读完。

2. 读一本书容易,读10本也不难,但我们小学阶段至少要读145万字的课外书,可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所以说,读书贵在坚持呀!

3. 老师想给大家两点友情提醒:第一,我们在“啃”书时,最好能订一个读书计划。大家看《鲁滨逊漂流记》有多少页?多少字?每天打算看多少页?多少字?(全书220页,21.5万字。我打算20天看完,每天看12页,约10000多字)对,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读书计划。读书计划分远期、中期和近期。第二,我们在“啃”书时,要尽量克服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谁先来说一说,我们有哪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为什么说是不良习惯?(交流后小结)

(三) 体验读书的第三重境界

1. 下面,我们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煮”书。

2. 书怎么“煮”呢?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材料,各人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读一读。(学生自由阅读,教师行间巡视并个别交流)

3. 指名介绍读书方法,分享“煮”书快乐。

师:你是怎么读书的?

生:我边读边做记号。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煮”书。你做了哪几种记号?

生:疑问号、重点号、摘录记号、诵读记号等。

生:我边读边摘抄好词好句。

师:你摘录了哪些词句?

生:描写狂风巨浪、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的词句。

师:这是“煮”书。

生:我遇到生字词,例如,“飓风”“面面相觑”“泅水”就查字典。(交流“飓风”“面面相觑”“泅水”读音、词义)

师:勤查字典,既是好方法,又是好习惯,是“煮”书。

生: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师:这是“煮”书最好、最重要的方法。你读了这些材料,有什么感受?

生:读完这几段,我想说――鲁滨逊,你太幸运了,你命真大……

生:我觉得,也许鲁滨逊骨子里流淌着与别人不一样的血液,也许是好奇与冲动、是固执与倔强让鲁滨逊一次又一次地走上这条冒险求索之路。

师:精彩,你不但是一位小哲学家,而且还成了英雄鲁滨逊的知音。掌声送给他!

【点评】积极主动地倾听,真诚坦然地表达,尊重包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

师:还有其他“煮”书方法吗?

生:我对精彩句段反复读,多读几遍。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煮”书。谁能把船长此时虔诚、凄惨、绝望的语气读出来?(生读)

4.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老师奖励你们看《鲁滨逊漂流记》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将目光聚焦到三百多年前的英格兰。(观看电影片段视频)

5. 看完后,你发现电影片段与阅读材料是什么关系?

生:对应关系。电影表现了文字,文字描述了电影。

师:老师再告诉大家:读故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边读边在头脑中放电影,也就是说,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也是“煮”书的一个好方法,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还能让我们体会读书的乐趣!

6. 通过刚才的阅读实践,我们可以概括读书的第三重境界,“煮”书就是――(课件呈现)反复阅读,品味书的精华,积累其中精彩的内容。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吞”书,坚持“啃”书,反复“煮”书,我们不但能一步一步地走近《鲁滨逊漂流记》,而且还能走进《鲁滨逊漂流记》,与作者、与主人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

【点评】阅读分享不能仅仅局限于师生言语上的“你来我往”,应着力创设富有内涵的情境,增添趣味,引发学生言说的激情,彼此交流与探讨,聆听与吸纳,欣赏与评价,从而分享阅读感受、思考见解,品味阅读的真正乐趣。

二、 介绍作品影响,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

1. 同学们,老师早在30年前就拜读过《鲁滨逊漂流记》。最近,为了给大家上这节课,又“啃”了一遍。书中许多内容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我的心。其实,这本书何止打动我、打动你、打动在座的各位。这本名著,曾打动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无数的读者。请看大屏幕作品影响。

2. 关于这本书,很多作家、名人都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课件逐条呈现)

3. 人们之所以喜欢名著,不仅因为它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吸引众多读者,还因为其中有许多富有哲理、催人奋进的语言,给人以启迪,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鲁滨逊漂流记》中有很多经典的名言,老师将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赠送给大家。(课件呈现)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丹尼尔・笛福(齐读)

三、 总结升华,拓展阅读视野

1. 鲁滨逊从小就不喜欢安逸、平淡的生活,他脑海里充满了闯荡世界和外出冒险的念头。为此,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我想,如果时光倒流,鲁滨逊仍然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2. 关于生存历险、执著奋斗的图书,除了《鲁滨逊漂流记》外,还有很多!老师再给大家推荐几本,希望你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读书方法,阅读更多的经典名著。

(好书推荐:课件呈现推荐书目封面)

3. 最后,老师想用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祁智先生的一首小诗《我就在书中等你》来结束今天的课程。(课件呈现,师诵读)

【点评】教会读书,更教会做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师生相约共读,其义绵绵,其乐融融。

上一篇:档案管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学生经验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