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10-28 12:23:53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1

从分享阅读的理论研究到分享阅读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坚持与倡导科学的阅读观,不断优化和整合阅读能力发展中的要素,从阅读材料、教学模式、阅读环境等方面系统构建阅读体系。随着“分享阅读2.0”的形成,我们用更开阔的视野、更系统的思维审视与思考阅读,希望分享阅读的实践走向综合、走向社会。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倡导构建大阅读环境,开展书香校园的建设与评选活动。

书香校园建设的要点

书香校园建设以多元活动(以阅读为核心)为载体,以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营造的大阅读环境为平台,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让幼儿爱读书、会读书、敢表达、能创造,学会与他人和社会积极互动。

建设书香校园要从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两个层面着手。这两个层面的建设都应观照阅读能力发展中的几个要素:阅读材料、教学模式、阅读环境等。

1 从物质层面来看

书香校园首先要有书,要有供幼儿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阅读材料的准备与阅读空间的规划是书香校园硬件建设的重点。

在阅读材料的准备上,我们关注幼儿能否得到丰富的阅读资源,获得多元的阅读体验。阅读资源的主体是图书,但还应该包括期刊、报纸、影音材料、书写材料等。图书从功能上来分,应该包括赏析类、信息类、工具类等;从体裁上来分,应该涵盖故事、儿歌、童话、科普说明文等;从主题上来分,应该涉及自我成长、同伴交往、生活经验、自然环境等;从风格上来分,可以有照片类、漫画类,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定期更换并补充与当前教学主题相关的图书,使二者有机联系与配合。总之,在提供阅读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各种功能、体裁、主题、风格、材质的图书的平衡,并根据幼儿的需求和能力定期更换和调整。

有了阅读材料,还要有适宜幼儿阅读的空间。阅读空间主要是班级的图书角、幼儿园的阅览室,还可以是幼儿园的墙面、地面、走廊等充满阅读资源的地方。阅读空间的设计与阅读材料的安放很重要,比如要在安静的角落设置图书角,阅读区域里要摆上开放的高低适宜的书架,要为幼儿提供舒适的靠垫或地毯,要有足够数量和种类的定期更换的图书,等等。当然,除此之外更要注重阅读空间使用程序和借阅规则的建立。这些程序和规则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幼儿通过讨论自主制订并张贴在阅读区域的墙面上,以保障阅读空间和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从精神层面来看

书香校园的建设更注重“香”这一精神氛围的营造。因此,我们应该关注阅读过程给幼儿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动力支持。

我们希望幼儿在阅读中能适时获得成人或同伴的辅助与支持,使他们不断提高阅读水平,有能力进行阅读活动;我们也关注幼儿能否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发展并展示阅读能力,有机会体验成为读书人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对幼儿来说,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有赖于一定的阅读策略和习惯,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和帮助。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开展系统的阅读教学,借助完整的材料与科学的方法提升幼儿的前阅读、前书写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大量阅读、自主阅读、同伴分享的机会与空间,使幼儿能够体验和运用在课堂中所获得的能力,在同伴学习中获得启发和帮助。教师作为观察者、参与者、评价者、欣赏者、支持者、帮助者,要在幼儿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提供动力支持。

阅读应该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整合家庭、幼儿园、社区环境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幼儿有更多机会体验作为阅读者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幼儿园可以开展亲子阅读系列活动,通过家长开放目、家长学校、亲子自制图书比赛等活动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了解科学的亲子阅读方法,营造书香家庭的氛围,进而形成家园合力,增强幼儿的阅读体验。幼儿园还可以为幼儿搭建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整合幼儿园与社区资源,开展阅读周、阅读日、艺术节等活动,通过表演剧本、讲故事、赠图书、参观图书馆、办自制图书展、评选阅读之星等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自己的阅读能力,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与价值。

书香校园建设的步骤

书香校园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通过资源整合和活动实施,在更大的空间、更广的平台上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幼儿园作为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体,应考虑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 以班级为单位,带动全园建设书香校园

幼儿在园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教师要注意有效利用教室空间和班级活动,在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和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中为幼儿提供更多阅读与交流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指导。幼儿园要建立阅览室,在楼道、走廊、地面等处创设多样的阅读环境。在班级间可以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各种方式的交流及活动,进而推动全园规模的读书日、阅读节等活动的开展。

2 以园所为依托,协同家庭营造书香氛围

在书香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幼儿园除了要优化园所环境、科学引领幼儿阅读外,还要将先进的理念、切实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在家庭中为幼儿准备适宜的阅读材料和空间,通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营造亲密和谐的书香家庭氛围,与幼儿园协同建设书香校园。

3 家园联盟,盘活社会资源

在幼儿园与家庭的外部环境中也存在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幼儿园在与家庭协同建设书香校园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图书馆、书店等社会资源,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为幼儿创造机会了解更多阅读信息,参与更多与阅读相关的活动,进而提升阅读体验,发现阅读价值,产生源源不断的读书意愿和动力。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2

一、拓宽阅读的视觉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

当前语文教材大都和初中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篇章都是反映自然美、社会美或艺术美的名篇,无不浸透着作家深沉的情感。作家把自己的情感释放于作品,激发读者的体验、感受和共鸣,可以说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有些教师特别强调对于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读与讲读,一个星期只让学生读很少的几篇文章,这与现代语文的特点不相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而当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只围绕课文转,很少能跳出课本、超越课本。

笔者认为,实施个性化阅读,大容量阅读是前提。不仅要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名著美文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而且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还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加大课堂的阅读信息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与教材相关的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阅读。比如,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者是描写夏天、秋天、冬天的写景美文,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从而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

二、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

个体的阅读比较,能让学生深入作品,从更深层面挖掘独到的认识。但这还毕竟只是“个人之见”,难免过于肤浅,或者是片面和错误的。为了让个性化阅读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有必要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质疑的基础上,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对文学作品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交流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师生之间的,乃至更大范围的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个体的体验、感受、认识、理解和怀疑等阅读效果会得到更全面更深刻的比照,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生也能够完善认识,拓展思维,升华感情。

强调个性化阅读,还要在教学观念上实现根本性改变。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阅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才能真正在交流质疑中畅所欲言,有所收获。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三、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呵护学生的个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同,若对每个学生都用同一种阅读材料、同一种教学方式,自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笔者认为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一次阅读课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同一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然后分成小组阅读,小组间可以相互交流体验。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处于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把阅读材料分成不同的水平和级别,由教师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体现,并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及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形成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四、挖掘教材的底蕴,滋养学生的个性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3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进行有效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氛围的创设有学校的、家庭的,具体的实施办法,通常有:开展读书活动,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读规定的书籍;还可以开展精品主题活动,就是列出一个阅读主题,让学生依据这个主题自由选择相关书籍,也可以看相关电影,或听相关音乐,然后针对这个主题进行交流。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提到过,现在的学生,除了使用学校里发的书籍以外,基本上不再买一些课外书籍来学习,其实这是不好的现象,丰富充实的生活,应该伴随阅读和写作,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多读、多想、多写成为人生的一种行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在进行阅读时,还可以把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并写感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三、如何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形式多样,如何选取适合学生、有一定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呢?我们要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出发,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素养的角度出发。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在阅读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与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阅读前,选好阅读材料的工作很重要,我们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取适合他们这个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的材料,尽可能选择一些富有哲理,同时构思独特的材料。我们授课老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告诉他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渠道有哪些,阅读材料的类型有哪些,教给他们获取阅读材料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才能获取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材料。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提出,学习首先要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也就是要想进行高效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习的阅读材料内容感兴趣。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进行全程指导,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他们的所有信息,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不同性格的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能会对材料的选择有所侧重,所以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干预,让学生的品位、素质、道德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让阅读效率最大化,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和谐发展。

四、组织交流反馈阅读效果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效果的交流,可以促进有效阅读。组织交流时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把学生的个人阅读情况显现出来,同时,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心得,分享精彩的知识世界,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组织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交流。进行交流时应该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在进行阅读交流时,每个学生个性特点不一样,阅读体会理解也不一致,所以采用的展示自己的方式也有所区别,有的喜欢大声朗读,抒怀;有的则喜欢上台表演,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的喜欢将心理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荷塘月色》以后,我启发学生说:“同学们,阅读了这篇文章,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们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于是,最后的结果有很多形式,有深情的诵读,有精美的舞蹈,有高歌一曲,还有的赋诗一首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达到了阅读的真正目的。

总而言之,在阅读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努力探索阅读课教学的方法,有效提高阅读课教学的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初中阅读课的教学要求,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逐步达到“不教自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杨会利.谈如何让课外阅读更有效[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

(2).

[2]杨冬喜.语文阅读欣赏课的探索与研究[J].学知报,2010(2).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4

关键词:强化;课外阅读;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57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现象,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见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对阅读产生主动。对此,笔者要求学生订阅《拼音报》、《语文学习报》等多种报刊,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并摘抄优美词句,而且在每月评选优秀学员,这样的方法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堂上,笔者常引用名言名句来过渡、总结或点评,甚至引导学生使用名言来衔接下一个学习内容。这样,不但丰富课堂趣味,使其他学生也产生羡慕之感。笔者就此引导学生课下收集好词好句。同时,笔者还会要求学生收集或者上网查寻资料在堂上发言。比如:在教学《中国结》一文中,笔者交给学生这样一个课前学习任务: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中国结?它代表着中国的什么意思?学生收集了很多素材,笔者在课前给学生五分钟交流积累内容,并给予适当评价,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笔者还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读自悟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此,笔者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学白的《独坐静亭山》一诗,在学习前让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记录李白的一生的资料,或者寻找其他诗人有如此诗境的古诗等等,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把课内课外有机的联系起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我校每周为学生开展两节阅读课,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为此,笔者每天给学生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十分钟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鼓励和启发学生在读书中自读自悟,总结自己读书的经验,消化在读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吸收课外阅读中的知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在写作前就逐步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读写结合,提高阅读效果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坚持每天积累两个成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段精彩片段,或写阅读感受或写想象画面。比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中,笔者引导学生这样想象说话:

来到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王维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而王维 ;除夕夜,老老少少齐团圆,而王维 。

又如,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理解“佳节”的:

佳节在诗中指的仅仅是重阳节吗?你还知道哪些佳节?不同的佳节有不同的习俗习惯,比如中秋佳节,赏圆月尝月饼,每逢 倍思亲;端午佳节,吃粽子,赛龙舟,每逢 倍思亲;元宵佳节,煮汤圆耍龙灯,每逢 倍思亲。

这样的做法看似“机械”,实质有着“滴水穿石”之功,因而深为学生欢迎。通过这样长期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同时,笔者还重视指导了学生如何进行仿写训练。在课内与课外的阅读中,笔者强调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的文章。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读写结合,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检查阅读效果,提高写作水平

强化课外阅读,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弥补生活经验不足,而且是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没有观众的演员不卖力,没有读者的作者不用功”,因此笔者定期在各年级段开展读书经验介绍,若发现优秀习作,除了及时贴堂展示,还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从而使学生读书的氛围更浓,有效调动学生读书写作的积极性。

同时,笔者还注意组织学生对习作进行总结。除了定期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外,笔者还组织学生互相交换阅读各自的读书笔记,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举行学生作文成果展示,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俗语说:“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而真正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依靠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必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更与课外阅读息息相关。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乐在其中”是最好的阅读状态,只有教师能在此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读阅读的督促与管理,并辅之以激励性的评价,长期坚持不懈,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有长足的进步。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5

实现了语文教师多年的梦想

20年前,我还在学校担任语文教师,那时我就开始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因为我注意到:由于条件有限,多数学生一个学期就读一本语文教材,30篇文章,总共也不超过十几万字的阅读量,这样怎能真正学好语文呢?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和同事们根据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为学生收集了一些题材相同、内容相近、写法相似或同一作者的文章,通过蜡纸刻印、书报粘贴后复印、板报抄写等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实践证明,这种课内拓展到课外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不断提高。

但是,这种原始的收集材料的方式效率极低。老师付出了很多,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当时我们就想,要是有一套跟教材内容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该多好呀!但是我知道,单凭我们学校的教师是难以完成这样的工作的,而那些非一线教师选编的阅读材料不仅选文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因为缺乏对大纲和课标的研究,对教材的把握不够,选文的典范性和针对性往往不强,难以与语文教材同步使用。因此,拥有一套与教材同步的拓展阅读材料就成了当时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的梦想。

担任语文教研员以后,我一直没有忘记一线教师的这个梦想。我也曾规划组织本县的语文教师编写这样的一套丛书,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直到2006年8月,潍坊市启动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我知道,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实验开始的第一年,我们按照“典型引领,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原则,先在学校中找了一半的班级开展实验。一年后,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实验班级不仅语文教学质量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级,而且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因为阅读量的增加,实验教师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看到不少实验教师已经真正进入了那种“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的境界。于是,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从2007年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进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转变了语文教和学的方式

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课堂观和学生观,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基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提出,直接指向了语文课程观、教材观、课堂观和学生观的变革,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路径。

首先,从课程观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本身就是对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一种探索。基于此,我们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研读现行语文教材,逐步厘清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教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了一批有意愿、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开展了语文教材整合实验,依据课程标准梳理各年级、各学期、各单元的学习目标,形成教学体系,然后将现行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在国家课程框架下的语文课程体系。依据这样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非常便于教师设计教学;三年的学习目标形成序列,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整合后的课程资源,不仅满足了学生阅读的需要,而且更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

其次,从教材观的角度来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促进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原先,教师和学生都局限在一本教材里“死抠烂嚼”,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而教材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而只是一个载体。既然如此,我们就基于“大语文观”,在实验中确立了这样一种认识:语文课本是教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其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也是教材,在语文学习中地位是相同的。实践证明,这种“大教材观”的理念,真正让语文教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再次,从课堂观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倡导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由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但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什么?又该怎么学?这一直是困扰语文课堂改革的难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出的课内阅读的要求,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找到了突破口。在实验中,通过课程整合,老师们贯彻“反三归一”的理念,指导学生围绕教材主题进行大量课内阅读,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感性体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不断延伸到课外。可以说,“语文主题学习”促使语文老师实现了课堂观的根本改变,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读书的乐园。

最后,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在语文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应该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在编写“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就是学生。在选文时,我们对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水平进行调研分析;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还通过调研问卷征求学生对选文的意见,并且选用了大量学生推荐的文章;不仅如此,我们还适当选编了学生的一些习作,使我们的丛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阅读。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学生观的转变。

绽放了学生生命的光彩

“语文主题学习”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更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参加实验的学生不仅成倍增加阅读量,年阅读量超过了二百万字,而且有了更加合理的学习方式,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走进实验学校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思考、批注、讨论和交流,或诵读,或辩论,或分析,或总结,语言丰富,思路清晰,精彩表现令人赞叹。

不仅如此,为了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们还围绕主题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定期开展了“主题阅读,快乐成长读书演讲比赛” “主题学习读书笔记展评”“经典诵读展示” “我讲我的主题学习故事” “主题阅读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倾情展示,挖掘出了自身的潜能。

展示了教师事业的精彩

学生的精彩,源于教师的适度放手,更源于教师的智慧和付出。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实验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研究越来越深入。昌乐实验中学的刘雪源老师在2007年就到山西太原介绍课内阅读的经验;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我县语文教师的文章屡见不鲜;在“初中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研讨会上,我县教研室和学校多次作为优秀代表发言。更为可喜的是,有一批教师在实验中成长了起来,外国语学校的贾立芳老师等已经到全国多个地方做观摩课和做报告,杜晓云、丁彦等许多教师在市、县会议上多次发言或做公开课,将他们如何在课堂上推动阅读的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交流,交流的过程也促进这些教师自身的再次成长。可以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帮助教师们一步一步展示了自己教学事业的独特光彩。

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应该是最有文化味的地方,而这文化味儿就来源于读书。没有读书声的学校不是真正的学校,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没有前途的学校。这种认识是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是多数校长和老师们的共识。实验一开始,在市、县教育局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所有学校都在图书馆配齐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了条件。随着实验的深入,多数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图书馆借阅了,他们自己购买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学校还借助“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升文化建设品味,开展了“读书节”“经典诵读” “读书交流会”等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学生的素养提升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校园活跃起来了,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也更加顺利。如昌乐二中以“271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海量阅读为保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列,改革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每天都有各地的同行前来学习考察。到今年,学校已经成为在全国拥有9所分校的集团化学校了。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没有大量阅读的教育是营养不良的教育。“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师生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课内大量阅读助语文教学改革走上了健康之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阅读,让语文教学调整航向;阅读,让师生共同扬帆书海;阅读,让学生的人生越来越充实,教师的事业越来越精彩!

(本栏责编 莫 荻)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联系方式

电话:010-59766299-604 13811130994(王老师)

邮箱:

QQ交流群:202468487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A0507室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阅读 策略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学校条件、家庭环境和不良阅读习惯的影响,无论是在课外阅读数量,还是阅读能力方面都显得十分薄弱,虽然老师常常强调要求多看课外书,但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过于强调解题技巧,“题海”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忽视了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读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读”,导致多数小学生没能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有较大的盲目性,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开展有效阅读可使学生学会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创造条件,丰富阅读内容

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于农村经济、文化和信息的相对落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条件较差,经济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学生无书可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挖掘阅读资源,每天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资料,资料可以是与课文有关的,也可以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相当的。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校图书馆、班级的图书角等方式因地制宜地使学生广泛涉猎有益的读物,使其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激励阅读兴趣,如,举办利用课前十分钟交流所摘抄的妙词好句,举行班级读书会、知识竞赛、评选“故事大王”“小书迷”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然后教师及时给学生以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引导阅读方法,使学生善于读书

1.阅读任务引导

农村小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开展课外阅读中,为使学生养成善于读书的习惯,教师可规定每周或每月一个阅读主题,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体裁方面的,可以是与教材有关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定的。如教学《晏子使楚》时可以让学生用一个月时间来阅读《东周列国故事》等历史书籍,学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和故事……,这样学生就会在任务推动下,主动借书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2.阅读方法指导

由于广告、报纸、网络信息的大量涌现,致使学生迷失于生动但也不乏肤浅的声像欣赏之中,虽然学生每天收到的知识量不少,但学生没有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没有感悟和思考,阅读收获甚微。阅读方法指导是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保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把读书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使学生从文学大师们的身上体会到深刻独到的思想,以丰富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品位,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积累语言,指导学生学着从重点内容的重复处、矛盾处、对比处、详略处质疑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让他们真正地走入课文与作者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指导中锻炼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自主甄别材料、择优选读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还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使阅读能力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四、交流阅读体会,学生共同进步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想或复述故事,学生和学生之间互教互学,资源共享,能减轻学生阅读的孤独感,合作性的交互阅读情境,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和归属的欲望,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激发起阅读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阅读能力增添动力。如学习《成语故事》时,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故事书、词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阅读,在交流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五、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会读书

学生在积累起大量的语言和素材后,就会生发出对生活的情感,要把自己对生活的喜、爱、忧、愁自发地表达出来,他们就会以记日记、随笔等方式来抒发自己的爱与憎。因此,开展有效阅读要让“读”与“练”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如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时,我们应引导学生用心地读课文,感受巴金爷爷的良苦用心,把那些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受感动的语言用笔画出,然后,试着给老师或家长写一封感谢信,用情感体验书信的格式。通过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达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最高目标。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它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充分考虑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材料的难度、阅读时间以及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来选择阅读策略,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就会逐渐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吴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8.8

2.李俐心,王智丽.小学语文于都教学的最优化策略[J].黑榕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3.黄少华.也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07.5

4.刘树仁.小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根曾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富兰克林也曾经说“阅读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刻”。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我努力探究各种途径,积极拓展渠道,努力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使读书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拓展阅读渠道,激发读书兴趣

1.走进书海,自主阅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进行阅读活动,充分体现自主性。由于学生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对阅读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大家可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通过“自主性”阅读,有的学生会表现出对某一类书籍的特别兴趣,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读得更广一些,思考得更深一些,这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性阅读。

2.利用传媒,促进阅读

电视、电影、录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冲击,我们要善于为我所用。传媒中的一些节目可以引起儿童的阅读动机,激发其阅读兴趣。如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对同名小说感兴趣。但不可以过分依赖声像材料,否则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须知,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凭借生活经验,借助想像和联想,将文字符号还原为“图像”的能力,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阅读。

3.上网浏览,感性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提供给学生语言(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等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而这种声像结合的阅读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

二、拓展阅读内容,激发读书兴趣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我注重探索总结如何拓展阅读内容,即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与课外怎样有机结合,课内引导,课外指导等。

1.根据课内内容到课外书籍中找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

2.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整篇的著作。

3.根据课文中的引文到课外查找、阅读引文所在的文章。

4.课文是历史白话故事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故事的文言文。

5.查找、阅读与课文题材、内容、写法相联系的其他文章。

6.查找、阅读作者所写的其他相关作品。

7.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阅读书目。

三、拓展阅读交流方式,激发读书兴趣

为了把班级已初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发扬下去,我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学生所喜爱的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这些方式更大限度地激发、促进学生的读书兴趣。回顾总结这些活动,可以归纳为“五会”、“四展评”、“一表演”。“五会”即“童话会”、“故事会”、“读书心得会”、“藏书交流会”、“读书竞赛会”。“童话会”是最初阶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而且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故事会”则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的心理,把从课外阅读中学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有时还可以采取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进行佳作赏析。“读书心得会”是学生把阅读时的收获、体会表达出来,共同交流,这也间接提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藏书交流会”是学生把所藏书籍向大家介绍,而且可以直接问答交流,既检验了学生对藏书的阅读了解,也鼓励更多同学多藏书、多读书,同时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读书竞赛会”则采取各种形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学生踊跃参加,内容广泛,如“名家名句名诗连”、“名言谚语上下连”、“影视屏上现名篇”、“名家名人谈读书”、“读书小获时时有”等。

“四展评”,即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优秀编辑表”、“优秀读书手抄报”、“优秀调查报告”,然后在班级展出。为了检验课外阅读效果,我一直把促进课外阅读的这些优秀作品的展评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读书笔记有三种:一种摘录式,摘录好词好句好段;二是提纲式,侧重提要作品的内容;三是心得体会式,着重写作品阅读后的心得体会。编辑本则要求学生把平时阅读到的一些作品,及喜欢的词句美文按一定类别整理成集册,并设计封页、插图,而且给集册取一个别致,有个性的名字,如《春草集》等。“读书手抄报”则是对语文知识、综合剪辑、信息处理等能力的综合考核。但可以在短时间检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调查报告”则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且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略读、浏览、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一表演”,即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的一种交流方式,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及对作品的感悟、理解,全都展现出来。

同学们在一次次展评、表演、赛会上都能显示特色,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了课外的兴趣。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篇8

1、营造宽松、有趣的多元阅读情境

幼儿对阅读材料越熟悉。他们就越能主动地与阅读材料发生互动。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尽可能地渗透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背景,将文学作品以多种形式自然地融入幼儿的阅读环境中。如在阅读活动《收集东,收集西》开展之前,我举行了“亲子收集大行动”,布置了“收集大展台”,大量地渲染有关“收集”的阅读元素。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积累,孩子们不仅丰富了“收集”的经验,还理解了“收集”的含义,并能够很快地进入阅读活动之中。

2、供丰富、多样、适宜的图书资料

我根据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在阅读区中投放图书资料,发挥阅读区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如在阅读《五颜六色的小老鼠》中,我在阅读区中增投了与“小老鼠”相关的系列文学作品材料,有VCD欣赏《猫和老鼠》《老鼠形态》以及网络上下载的各种老鼠图片等资料。我还根据幼儿的兴趣,把幼儿平时自主描绘的有关老鼠的画汇编成册。和幼儿一起制作图书,如《老鼠的晚餐》《可爱的老鼠》,并把这些图书投放在阅读区中,大大增加了幼儿的阅读动机。

策略二:整合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1、建构经验,帮助感知

幼儿在一定领域里的认知及社会经验越丰富。他们就越容易地读懂有关该领域的图书。因此,教师要围绕图书所涉及的领域有机地整合各种有关活动来建构幼儿的相关经验,更好地支持幼儿走进作品、理解作品。如儿歌《小蜡烛》的画面除了几根高低不一的蜡烛外,就是一首简短的儿歌文字。如何在这简单的画面上让幼儿自主地读懂它的内容呢?我的做法是:在开展阅读活动之前,先引发幼儿的阅读动机,通过“停电了”来引出“小蜡烛”;接下来通过“点蜡烛实验”,让幼儿亲眼感知点燃的蜡烛会慢慢地越来越矮,并让幼儿共同把实验的各个过程描绘下来,然后把一张张的绘画整理成书。由于幼儿亲历了全过程,他们能自然地把画面转换成自己的口语:“小蜡烛,亮起来,越来越矮,越来越矮,躺下来,跟大家说:拜拜!”

2、设置悬念,激活思维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不断地设置阅读悬念、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打开幼儿的阅读思维。如在小班阅读《下雨天》中,一共有五幅画面,其中第一幅描述了一只小猪和一只小羊在户外草丛旁,小猪走着,而小羊在一个水坑处两脚朝天地躺着。书中提示内容是:小羊摔倒了。画面带来的信息是明了的,但它隐藏着小羊为什么会摔倒的故事。因此,我以问题“小。羊为什么会摔倒”来引发幼儿的思考。然后我出示第二幅画面,提问:你们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从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质疑能力,促使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讲述。

3、交流表达。分享快乐

阅读活动中如何让幼儿表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是很重要的。我往往与幼儿共同研究未知的新发现的问题。引导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如在《一张荷叶》的阅读活动中,我出示“荷叶”后没有马上说教,而是让幼儿自己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当阅读完全文后,我抛出问题:“这个故事它让我们知道荷叶可以用来当雨伞、小船、花篮……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荷叶还能做什么呢?”以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讨论。

策略三:整合生活经验。体现阅读个性

1、尊重幼儿经验,珍视幼儿独特体验

在图书阅读中,幼儿能够将自己的直接经验与文学作品提供的间接经验糅合起来。在体验中凸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独特感悟,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想法,鼓励他们与同伴、老师交流。如在阅读了《金鸡冠的公鸡》后,我与幼儿一起准备了故事中各种道具,让幼儿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记性好的幼儿能够形象地描述出公鸡穿过森林的一段话,形象思维好的幼儿会用简易的长方体玩具柜倒着做山洞,擅长音乐的幼儿把狐狸的词改编成流行歌曲:“对面的公鸡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小米真好吃,你呀,不要假装不理不睬……”

2、尊重幼儿经验。珍视幼儿独特创造

上一篇:保险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班主任德育工作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