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10-21 08:07:14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加快我省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十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投入,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但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竞争能力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0万名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百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设区市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依托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二、突出重点,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四)职业教育要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认真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我省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业、食品工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原材料工业等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

(五)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认真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按照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重点在粮食、水果、畜禽、乳制品、水产品、茶叶、蔬菜等领域,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六)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认真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

(七)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认真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九)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建设好实验实训基地。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的有关政策,大力支持职业学校创办校办企业并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十二)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优质职业院校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与农村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农村学习,其余时间在城市学习。鼓励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职业院校实行跨地区的联合办学。

(十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十四)加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实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专项建设计划。强化设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作用,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个县要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并把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放到与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重点扶持建设100个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市、县(区)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尽快改变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薄弱的县(市、区),要合理调整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积极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

(十五)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十六)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围绕我省六大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紧缺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100个精品专业,并建成1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资源共享、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

(十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为职业院校招聘人才提供服务,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条例的要求评聘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度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相关待遇。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达本科以上学历达标率,鼓励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鼓励本科院校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十八)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十九)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二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要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兴办一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扩充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源。要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一)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二十二)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新上项目都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

(二十三)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办学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所属职业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鼓励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学校在本行业职业教育中的示范骨干作用。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四)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二十五)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八、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二十六)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帮助艰苦行业、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二十七)省人民政府制订全省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民办职业院校的收费,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要加强学费的管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

(二十八)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好《*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计划》。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按年人均05元,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专项用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十九)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各级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三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及金融信贷支持,重点抓好100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项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可享受省政府支持优质高中工程建设相关优惠政策。

九、加强领导,进一步关心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三十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三十二)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29-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加快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为加强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并扩大了“五年一贯制”专业试点范围。笔者拟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光源技术专业为例,运用文献法和分析法提出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五年一贯制”专业试点的研究方案。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五年一贯制”改革试点的基本思路

按照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从省级示范以上高职院校和农林类、水利类、地矿类、艺术类、体育类高等职业学校中,选择若干所高职院校(原则上每个市、州参加试点的高职学校为1所)的省级重点专业或学校主干专业开展“五年一贯制”培养专业试点,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起点,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统筹培养为主线,推动中高职紧密合作,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品牌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每年为社会输送六千余名优质毕业生。该校的电光源技术专业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的骨干专业,又是国内职业院校中的稀缺专业,多年来,为我国照明电器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促进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选择该专业作为湖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五年一贯制”改革试点,具有显著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湖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及下一步推广工作中,将发挥品牌、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五年一贯制”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

(一)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是我国在教育目标问题上的重大突破。为保证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的质量,湖北省教育厅在《关于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有关试点院校应着眼于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大统筹力度,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做好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培养方案的衔接和有机结合,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专长与复合的关系,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根据通知要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制定了电光源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招生对象及学制、培养目标及规格、就业岗位与资格/等级证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安排、组织与实施办法及保障条件与措施,为电光源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奠定了基础。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光源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中国照明电器行业,面向电光源制造与应用、半导体照明产业,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从事电光源技术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在电光源技术领域从事电光源产品的生产工艺操作与生产设备操作调整、原材料及产品质量监测、工艺技术控制、产品营销,并能在照明工程中进行安装、施工与维护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岗位创业,培养面向电光源制造与应用、现代新型电子节能照明及照明工程应用领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专业基础理论扎实、职业素质好,掌握应用电子产品和电光源产品的主要开发技术与生产工艺技术及产品检测技术,熟悉LED照明技术的工程应用,并能进行绿色光源LED照明的设计、安装和维护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将来面向的职业岗位,一是中职阶段面向的职业岗位:电光源制造(电光源制造中级工)、灯具制造(灯具制造中级工)、电工(电工上岗证)、电光源检测(电光源检测中级工)等;二是高职阶段面向的职业岗位:电光源制造(电光源制造高级工、技师)、灯具设计(灯具初、中级设计师)、灯具制造(灯具制造高级工、技师)、照明设计(照明初、中级设计师)、半导体照明工程(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电光源检测(电光源检测高级工、技师)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电光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特别突出了要加强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课程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因为它是研究如何占有这个学习世界的”。课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电光源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具有下列特点。

1.符合企业岗位目标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

电光源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我国照明电器行业,从事照明电器产品的生产、质量检测、工艺控制、设备调整、生产技术管理、产品销售及照明工程设计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光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对照明电器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照明电器企业的岗位目标和学生从事这些岗位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和设置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满足照明电器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

2.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合理有序衔接

电光源是涉及物理学、光学、电工学、机械工程学、化学工程学、建筑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环境学、社会学的一门交叉性与边缘性学科,已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科学知识结构体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光源技术专业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电光源专业课程的结构特点,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和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路径。以电光源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为例,将原先的电光源原理、电光源材料、电光源工艺、电真空技术、电光源设备、电光源制造等课程分散教学的方式,改变为按项目(即将上述课程按企业生产岗位或工艺顺序组合成若干个模块)教学,并分段递进。这样可以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逐步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合理有序衔接。

3.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教育目标是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需要的反映,但它所反映的只能是一般的共性要求,而且更多地反映的是社会的要求,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光源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除了满足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要求外,还注重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作为重要依据。如强调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文化基础课程要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合理安排,以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并且强调中职阶段主要注重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则注重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设计适应未来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和时代性等特点,而实用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命。所谓实用性,是指职业教育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使知识转化为技术、技能和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体系(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内容体系(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岗位综合技能、毕业实践环节)、实施体系(实施主体、实施形式、教学方法)、管理体系(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学文件)、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目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优化并设计了适应学生未来岗位实际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技能训练要体现中高职承接与延续的关系,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及基本操作规范和方法等的培养,高职阶段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及对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中高职人才培养“五年一贯制”改革试点的保障条件

(一)相关政策措施

为确保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湖北省教育厅在《关于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的招生工作、学生及学籍管理、计划管理和过程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为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教学团队保障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能否通过教学过程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学过程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水平和业务素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光源技术专业是国内职业院校中的稀缺专业,已具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照明电器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享有很高的声誉。担任该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团队具有“厚德、笃学、求实、拓新”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是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他们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以上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具备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熟悉LED行业与电光源行业的技术生产情况及发展趋势,且均具有企业实践经历。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电光源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五年一贯制”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教学保障。

(三)教学条件保障

1.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职业教育战略要地“武汉・中国光谷”,占地面积1 440余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年办学经费突破2亿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1.6亿元,拥有一流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演示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与手段,完全能满足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教学要求。

2.校内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与实习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技术技能和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了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信息系统设施建设力度,搭建了校内实训平台和顶岗实习平台等校企共建平台。目前,学校拥有53个校内实训基地(中心)、211个实验实训室。学校按照电光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配备了CAD/CAM、机加工、钳工、自动控制、电工电子、大学物理和普通化学、电子制作、SMT贴片工艺、排气真空、玻璃工艺加工、LED检测、LED创新实训等专业实验实训室,构建了开展专业岗位训练、感受职场氛围、领略企业文化的实训空间。

3.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将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也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了满足学生技能实训、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外建立了342个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要求实习基地相对稳定,在数量上与各专业招收学生规模相适应(原则上每个标准班校外实训基地数不少于两个),管理水平、工艺技术水平、设备技术条件等具有代表性。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放到生产一线,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方案,配备指导教师协同管理,能保障学生实习实训的安全和实训效果。

4.教材

教材是实施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教育教学的载体。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光源技术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需要,选择了通用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获各类成果奖的获奖教材、教育部(教指委)推荐教材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的具有高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及专业特色的专业教材以及实训实习指导书。

四、中高职人才培养“五年一贯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以下方案进行组织与实施,以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首先,省市教育部门加强联动。省市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中高职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部署、上下联动。试点工作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以市、州为单位开展。省教育厅负责总体工作部署、工作方案制定、招生计划安排、试点工作指导等;市、州教育局负责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的协调衔接、试点中职学校与试点专业的确定、招生计划的落实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督促检查等。

其次,中高职院校协调配合。各中高职院校要加强沟通、协调与配合。由高职院校牵头,会同相关中职学校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教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条件改善,教师培训和能力提升,教学资源共享和师资互派等方面的工作。此项工作已逐步在各市、州展开。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也已与有关中职学校沟通,在电光源技术以及酒店管理和制冷与空调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质量标准、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达成意向,并形成实施方案。

再次,校地校企密切合作。试点学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主动联合行业企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或职教联盟的作用,建立校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着力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新途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已联系相关行业企业,就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校地、校企联合等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实质性合作意向。

最后,相关部门强化宣传工作。政府、院校及企业等相关部门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宣传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的精神及有关进展情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以获得社会在招生、教学和就业等工作上的广泛支持与配合,使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工作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深刻表明党和政府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是赋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体现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湖北省实施的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也是一项政策性强、任务重、需要各方通力协作与配合的具体工作。这项改革成果必将为促进区域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惠及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戴中祥,郑全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46-48.

[4]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5]王继平.学习贯彻十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22-24.

[6]席东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技能支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16-22.

[7]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65-68.

A Pilot Study of Integrated Reform for Talents Training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Electricity & Light Source Technology Major in Wuh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HU Rui

(Wuhan Polytechnic Institute,Wuhan 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go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highly-skilled workers and talent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smooth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ach the training goals.The pilot reform of"Five-year System", launched in Electricity & Light Source Technology major in Wuh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aims at bringing the brand effect, demonstration effect and the radiation effect for talents training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Hubei Province.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3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562.6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0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党中央确定的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产业、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高水准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上。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其共同点就是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使用能力及职业技能运用能力。但在教育对象,教育层面、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依据国际上较为公认的“职业带”理论把社会人才结构简化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工人和部分技术员,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较高的专业技术员和部分工程师。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这个转型的必要条件。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系统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属于不同部门,彼此相互独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很少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更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造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严重脱节,职业技能培养出现断层,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的积极性。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定位

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著名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先生在谈到职业教育中提到:职业教育课程需要从工作出发……解决“如何做”和“如何做的更好”的问题,其中“如何做”是解决经验层面的技能;而“如何做的更好”是策略层面的技能,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升华。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作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从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角度分析,中职教育应该承担施工作业人员技能和少数施工技术人员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施工过程中的领头人物,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在策略层面技能的培养,具体的讲,对应的就是施工技术人员和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养,这些工作综合性强且复杂程度加大,高职毕业生要做为某一施工领域带头人,以保证对技术变化的把握、施工组织的管理及施工队伍的统一。

三、中高职教育一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结构体系

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

建筑工程包括许多类型的工程,每一个工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涉及到使用的材料、施工工艺、技术、方法、组织管理等内容,每一方面工作的完成都需要运用许多知识。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需要依据建筑工程的实际工作过程,提炼成学习型工作任务,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职业教育行动体系的课程,基于认识规律选取课程的内容并进行排序,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按照分层次递进,建立相互包容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步从“如何做”到“如何做的更好”。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按照实际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设置课程,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结构。在课程中根据工程任务的难易及综合程度设置一定数量的学习单元,形成一个二维的课程结构体系,纵向是学习领域(即课程),横向为分层次递进的一定数量的学习单元。按照单元的难易程度确定中高职学生学习内容,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及内容的开发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其核心是课程的衔接,落脚点是课程内容的衔接。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依靠学科体系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学习知识?学习怎样的知识?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确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把知识放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中。

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过程涉及到:建筑工程任务,这中间包含有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以及所对应的工作对象;施工组织及其管理;施工产品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的控制;安全生产监控等要素。工程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固定,生产周期长;大量的人员、建筑材料、设备零部件和施工机具等在有限的场地上集中;施工现场变化大,每栋建筑物从基础、主体到装修,每道工序都不同,即使同一工序由于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不同,生产过程也不同。从技术应用的层次来讲,包括了手段层面、系统层面和人文层面。从技能学习的角度讲,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中职层面立足于比较单一和简单的工作任务的完成,而高职层面完成综合性强,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课程单元的内容必须循序渐进,考虑各单元之间的包容和衔接。

根据这一思路,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开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 基于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

第二 基于实际工作任务基础上的学习工作任务开发,即课程设置;

第三 工作任务背景下的分层次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课程内容选定。

【参考文献】

1、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 2010(25):66-69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

作者简介:张秋玲(1973-),女,山东巨野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06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7-02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初步形成了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主要质量保障手段,高职示范院校建设、质量工程、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名师评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ISO9000认证、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等质量保障活动相辅相成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期(1980-1998年)、发展期(1999-2002年)和探索期(2003-至今)。

一、萌芽期(1980-1997)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释放了国家重视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信号。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三改一补”政策的出台,为高职教育跨越式的规模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催化剂。但由于人们对什么是高职、要不要办高职、谁来办高职、办什么样的高职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再加上政策支持力度欠缺,尤其是操作层面政策细则的缺乏,导致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发展在实践层面并未取得预期成效。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这一时期,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基准控制,控制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注的焦点是设立高职院校必须达到的最低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办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律准则,质量控制主体是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二、发展期(1998-2002)

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高职教育的跨世纪发展和改革描绘了宏伟蓝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发实施,进一步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教育部“高职与高专处”的成立,明确了国家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决心。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随之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在校生约为781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

在此宏观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逐渐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999年教育部“高职与高专处”的成立,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提供了基本框架。启动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编制了《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方案》,2000年10月,印发《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教高司[2000]49号),并于2001年启动“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试评工作。这些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探索期(2003-至今)

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2003年是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的“试点起步年”,在这一年我国初步完成了政策文件制定、评估组织建立、专家队伍组建、评估培训、实践检验等一系列基础工作的准备,并运用项目研究成果启动26所院校试点评估工作,拉开了以教育部、省级评估为主导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序幕。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高职院校实施五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高职第一轮评估工作对促进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开展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范性方面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这一时期高职高专院校对“高职是什么,如何办高职”等基本性问题依然没有清晰的思路,使得评估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1]为了克服上述缺陷,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与界定。以此为指导,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并于2008年推出《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该方案的实施为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打下重要基础。

2.质量保障活动多样化态势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工商界质量管理相关思想的引入掀起了高职教育质量领域质量保障的热潮。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评价机构和高职院校个体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管理”的迹象越来越多。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2006年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0年启动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1年中央财政专项投入20亿元,面向全国所有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每所院校建设一到两个重点专业,950所院校的1753个专业全面铺开。这些项目的启动,催生了一系列高职教育办学标准,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准性和基础性保障,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重要举措。

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促使评估主体多元化。目前,作为独立第三评价机构介入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评价领域的主要有ISO9000认证机构和麦可思公司。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引入教育领域为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173家教育机构通过了ISO9000标准的认证。麦可思公司作为一个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所的数据调查分析报告已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领域的第三方权威品牌,被广泛引用。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形成。2011年,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及其一批其他院校共同带头向社会公示了它们的质量报告。2012年国家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首次。

四、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趋势

现有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主导、高职院校被动参与,质量保障主体单一、质量保障方法单一、高职院校内部保障制度缺乏、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支撑等,但总体发展趋势已经逐步走向标准化、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质量保障方法多样化、质量保障活动制度化的轨道。

1.质量标准逐步完善

从世界范围看,以质量标准为导向的改革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潮流的共同目标,成为各国不约而同的行动纲领。我国政府一贯重视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在一系列的文件中均将标准的制定作为要求明确提出。如,2000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把“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各学校应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文件,建立质量监控体系;2003年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学校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都应建立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2012年底教育部了第一批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填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领域的空白。[2]这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化运动正式启动。

2.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

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是我国政府开展质量保障工作的一贯追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2011年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2012年国家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首次,则正式将社会公众纳入教育质量监控主体。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公众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3.质量保障方法多样化

韩奇生(2012年)指出,[3]目前高职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三层面两平台”为基本架构的质量保障体系。“三层面”是指是指学校、省级、教育部三个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两平台”是指社会监督与参与平台和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另外,ISO9000认证机构对学校的认证、政府委托麦可思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调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年度制度、各种数据平台的启用、社会中介机构的介入,使得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4.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制度化

一是我国政府愈发重视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制度化工作。通过制定并颁布法规条文,规定高职院校实施内部质量保障是其所应尽的职责,督促高职院校建立内部保障机制。成立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评估队伍,以政府部门制定的评估体系为依据,确定评估的项目和内容,构建具体的实施体制,公平、公正地实施评估活动。二是高职院校个体积极主动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识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展报告[R].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731144910496&cata_id=N161.

[2]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首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EB/OL].http://.cn/mon.web/DocSummary.aspx?leafid=15791&docid=3100454,2012-12-26.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5〕35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政〔**6〕118号),进一步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政府统筹规划,整合职教资源,创新办学体制

1.搞好统筹规划。各地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时,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其中,为职业院校发展留有必要空间。市政府计划在新区建设中规划500亩以上土地建设“**市现代职教园区”,吸纳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集中进园区建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2.加强职教资源整合。进一步打破部门归属、学校类型等界限,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采取划转、合并、迁建、置换等办法,做大、做强一批职业院校。每个县、市、区组建一所综合性的职教中心,全市重点建设若干所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工)学校。

3.创新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组建以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有相关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参加的职教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组织利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举办职业教育和进行专业培训,承担有关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企业可以投资举办职业学校,也可以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对企业投资举办职业学校达到一定规模的,可按省政府规定的比例返还其上缴的教育费附加,用于学校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股份制参与公办职业学校改制,改制后三年内,政府对改制学校原有职教经费投入保持不变。各级政府可采取出租或出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多种措施对民办职业学校予以扶持。支持民办职业学校以股份制形式筹措办学经费或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民间资本、境外资本举办的职业学校,在征地和减免建设配套等有关费用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

二、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

4.加快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努力办好**职业技术学院,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规模,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凤阳师范学校继续做好升专科创建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政府加强统筹,采取土地、资源置换的办法,整合现有资源,创建1—2所高级技工学校和1所技师学院。

5.建设一批重点(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市一职高、明光职高、天长职教中心、**卫校在部级重点学校基础上努力进入一流学校建设的行列,来安职业高中建成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天长工商职高、全椒一职高、定远县职教中心、市二职高、凤阳职教中心、凤阳技工学校等建成省级示范职业(技工)学校,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争创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其他职业(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具有专业优势的特色学校。

6.建设一批重点和特色专业。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办好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子应用、机械加工制造、家政服务等市场急需的人才紧缺型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部级重点学校要建设好2个以上省、部级重点专业;省级示范学校要建设好2个以上省级重点专业;其他职业学校也要建设好自己的特色专业。

7.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基地和设备的经费投入,理工类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资产达到生均3000元以上,切实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部级重点学校要建好2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实训基地;省级示范学校要建好2个以上省级重点实训基地,每个专业都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倡学校自建与校企共建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实训基地。

市政府统一筹建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共用实训基地,并发挥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三、改革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

8.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各级财政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市财政将逐年增加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县级财政要安排相应专项职教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市、县财政在教育预算经费中按生均300元/年的标准安排职业学校实习实训专项经费,用于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中的材料和能源损耗补贴,支付实践教学中需要短期外聘的技师型、专家型授课指导教师的薪酬补贴。该专项经费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在校的学历教育学生数统筹编制预算,经财政局审核同意后纳入预算并实施,做到专款专用。

积极争取国债项目、扶贫项目、科技开发项目等专项资金。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纳税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职业教育的捐赠,可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

9.依法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各地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优先保障职业院校建设的用地需求。建设新校区或原校区扩建,其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如教学与实验设施、运动场馆、学生宿舍、食堂等,按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10.减免建设规费。经批准建立或筹建的职业院校基本建设项目,可免收或减半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征地管理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房屋拆迁管理费和河道管理费等;基本建设项目在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下,当地环保部门应及时予以核准,并免征基本建设施工排污费;免征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宿舍楼、食堂等建设工程的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

11.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类职业院校经批准、主要用于教学与实验设施、运动场馆、学生宿舍、食堂等基本建设项目,免征耕地占用税。对财政拨付事业经费的职业院校自用土地、房产,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对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职业学校,其承受的土地、房屋权属用于教学的,免征契税。对职业院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以及校办企业从事服务业取得的收入,符合有关规定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12.建立中等职业(技工)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市、县两级政府设立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年度资助专项资金,与中央和省下拨资金相配套,确保贫困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能接受并完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市政府每年从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中划出10—15%用于资助中等职业学校部分贫困学生。各县也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助学资金用于补助贫困学生的生活费、学费等。各职业院校按照国家要求每年从学费收入中拿出10—15%用于贫困家庭学生的学费减免。

四、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13.扩大职业学校用人自。深化公办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和用人自。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14.按编制实行经费总额包干。人事、编制部门按有关规定和职业学校现有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核定教职工编制。财政部门根据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数和生均教育事业费标准,对学校实行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包干制。包干经费包括教职工工资、公用经费、各类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等内容,可一包三年,也可一年一包。实行经费包干后,除政策性调资给予增加外,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学校自主使用包干经费。

15.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市、县政府每年要根据职业学校的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招考指标,及时补充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可以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招考、聘用,开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选聘到职业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解决实习指导教师匮乏的问题。

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鼓励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和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到“十一五”末,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占50%以上,其他职业学校占30%以上。

五、加快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转变,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

16.转变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职业(技工)学校办学要从数量规模型逐步转变到质量效益型,打破传统的关门办学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课堂和车间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17.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实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必须持“双证”毕业。同时鼓励毕业生获取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计算机认证证书,实现“一专多能”、“多证书”就业。

六、继续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18.进一步优化中等教育结构。继续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十一五”末要实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初中学校是引导学生合理分流的责任主体,要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升重点高中和升职业学校的比例放在一起考核,与评先评优、职评晋级、岗责奖挂钩。

19.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职业院校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实施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创业就业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注重提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稳定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学校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提供维权服务和二次就业服务。

七、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0.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县乡村培训网络。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的资源,举办乡(镇)、村化技术学校,建立以县农业体系为依托,以县职业学校为龙头,乡(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培训网络,把农村职业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加大对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实行“绿色证书”培训制度。加强农村中学职业教育渗透和分流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责成普通中学承担起对初三和高三毕业生的培训和引导分流的义务,并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学校在初三、高三年级上学期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引导性培训,下学期组织不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进行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

21.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大面积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大范围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规模,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全面推行培训券制度,农民凭券培训,培训机构凭券领取财政补助资金。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适应能力。对务农农民,普遍开展农业科技技能培训,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八、强化职业教育领导,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

23.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劳动预备制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员工时必须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加强就业准入制度执法监督。各地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就业准入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6

“十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市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还很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35号)及《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20*〕22号),现就我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如下决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市民素质,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常德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就业、抓扶贫的观念,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市“*”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健全发展机制,强化服务宗旨,提升基础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办学特色,实现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做出贡献。

目标任务: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和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四大培训工程”得到全面实施,职业教育为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功能明显增强。具体目标是: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年招生规模保持在2.5万人左右,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院校年招生规模1万人左右;为社会输送13.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5万名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培训城乡劳动者2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办学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

(三)科学制定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区县(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本级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发展类型和重点建设项目。凡未实施本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地方,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坚持正确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认真贯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以培养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为重点,突出专业特色、职业特色和就业特色,全面落实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定位。

(五)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诚信、敬业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自信、自立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德育工作经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六)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公办职业院校要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举办国家重点专业。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用好用活民办教育扶持政策。民办和企业办职业院校实施中央、省、市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并被立项的,政府给予部分直接投入;政府投入部分实行“政府所有,学校使用;学校注销,政府以货币形式收回”的办法管理。

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

鼓励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学校内部双层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专业管理层级及其教职员工经营专业资源的积极性。深化职业院校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

(七)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机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计划与企业用人要求相符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融合,学科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相衔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八)大力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办学条件确定重点建设专业大类,每所学校原则上不超过2个。专业设置必须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指向,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逐步淘汰就业方向不明确或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专业。停止审核备案非重点建设专业和过度重复设置的专业。大力推行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材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九)进一步推进教学制度改革

教育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认机制,实现学历教育与技工教育相互沟通,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支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依托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以“模块式”为核心的学分制教学制度,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制度,在满足年龄合法、专业对口、工作岗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基本前提下,开展半工半读试点,把实际工作岗位作为学校教学的有效延伸。

(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以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管理水平为主要指标,建立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分级评价制度,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并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

(十一)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科研制度,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科研人员,增加对科研工作经费的投入。教育科研机构要针对本地实际,开展应用性职业教育研究,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三、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十二)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机制

进一步完善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和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综合管理、其它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逐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适时出台有关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市本级按规划办好一所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和三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区县(市)人民政府要办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以此为龙头,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整合职教资源,建立县级职教中心;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办好乡镇农校。

劳动保障、农业、移民、扶贫等部门主导的财政补贴性培训项目原则上要定在骨干职业院校实施。主导部门负责制定并下达培训计划,考核培训结果,提供培训经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职业院校实施“四大培训工程”情况作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及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评估内容,严格考核。

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统筹,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按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加大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力度,确保初中毕业生按比例分流。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期间高中阶段教育原则上不批新学校。独立设置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面向成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十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生均经费标准落实公办职业院校日常运转经费,确保公办职业院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期间,市、县两级财政要根据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实际需要,落实本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市本级每年安排600万元,主要用于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

建立稳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经费筹措机制。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职业院校单独举办的服务类校办企业税收,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4〕39号文件规定的政策执行。稳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严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向职业院校乱摊派、乱罚款。职业院校办学收入要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各地不得收取调节基金,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十四)政府主导,多渠道建立职业院校贫困学生救助机制

市、县两级政府要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市财政“*”期间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中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救助。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必须安排学费收入的5%资助本校的贫困生。对高等职业院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继续按*省有关高等学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职业院校应该在本校的勤工俭学基地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贫困学生受援捐赠中心设立职业院校贫困生救助专用账户,经常性募集社会救助资金。

(十五)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支持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可以单独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骨干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支持教育和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主导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要依托骨干企业建立国家重点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为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师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岗位和条件,鼓励支持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要依托职业院校建立中小企业职工培训基地,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师资、场地、学习资料和教学设备。

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培养能力

(十六)实施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构建职业教育骨干体系

各级政府要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计划,努力构建全市职业教育骨干体系。“*”期末,全市实施中央和省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总数达到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市级建设项目在现有基础上,以项目单位及举办者为主投入,市财政给予奖励性支持。

(十七)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设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

根据公办职业院校办学规模核定编制数,由财政按核定教职工编制数对工资总额实行包干管理。职业院校编制实行结构管理和动态管理。

担任职业院校校长必须具有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证,有3年以上职业教育工作经历,并经过校长任职资格培训。

职业院校教师实行聘用制和合同制管理。按照“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建立专业课教师准入制度。职业院校从企业引进管理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技能课教师,由职业院校根据岗位需求自行确定招聘条件。公办职业院校聘请的兼职技能课教师的工资,由编制、财政和教育部门审核,纳入财政预算。在职专业教师“*”期间要完成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合格职业院校校长、重点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市本级每年安排50万元。职业院校必须安排学校收入的5%用于教师培训。在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时,突出考察专业教师技能教学水平、就业市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能力。

五、加强领导,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

(十八)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建立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专项督导制度,将督导结果作为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结论的重要依据。

(十九)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市政府每两年召开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职业院校毕业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7

1.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到2000多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普通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同步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定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中职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努力学习、钻研技能,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要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基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3.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又要紧密结合时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性和时代性。(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3)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中职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5.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为重点,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2)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开展哲学与人生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开展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以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为重点,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中职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引导中职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6)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开展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效率意识、廉洁意识。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6.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要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特点相适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各地各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7.发挥其他课程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要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进行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精神的教育;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敬业、乐业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各学科教师要认真落实本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8.发挥实训实习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实训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切实加强实训实习管理,在实训实习特别是离校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必须安排专门人员参加,与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绝不能放任自流。

四、努力拓展新形势下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9.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中职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校园。要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他们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组织学生参与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宣传教育活动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祭扫烈士墓,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10.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针对中职学生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11.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融入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完善中职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12.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动员全体教师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各地、各学校要按照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规定,落实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政策,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立志报国,服务社会。

五、高度重视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3.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集体、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学校各项工作都要体现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明确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制订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完善校园安全联防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做好预防和处置工作。

14.加强中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严格学校各项纪律,支持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法依纪行使教育管理职责,强化中职学生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加强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和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作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重点实施帮教,有效预防校园暴力和学生犯罪。

15.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发挥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履行好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认真做好优秀青年入团工作,加强学生团校建设,配合党组织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要在共青团指导下,针对学生特长、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支持和引导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16.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及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为广大中职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杜绝各种违法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要重点加强对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和监控。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要及时发现,热情帮教。

六、大力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17.中等职业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班主任、德育课教师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德育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

18.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每个班级必须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将优秀班主任的表彰奖励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奖励体系。加强班主任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班主任队伍。

19.加强学校共青团组织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团组织要与有关部门和学校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团干部在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格局,建立健全“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学校共青团组织,努力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要配备专职团干部,加强对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团干部待遇。

20.加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是学校专职从事德育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力量。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学校要按照德育课设置和教学任务要求配齐配足德育课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课教师培训工作,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德育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

七、努力营造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21.发挥家庭教育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和“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吸收家长参与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灾区家庭的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22.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各地要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要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深入持久开展网络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专项整治,大力净化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禁止在学校周围开办电子游艺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禁止在学校周围200米以内开办网吧和设立站点,禁止在学校周围600米以内设立专营场所。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中职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中职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学校要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担任德育辅导员,发挥各种青少年教育组织和团体在做好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八、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23.加强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当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部负责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和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重视和加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4.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行校长负责的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校长做好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校长要统一领导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分管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各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切实完成相应任务。

25.完善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大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合理确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项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要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要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评估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8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取得很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决定》共分七个部分,重申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对当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初叶职业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05年9月21日,总理主持召开第10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于10月28日正式。《决定》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战略定位,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首次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的出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职教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路线蓝图,指引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深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部署。但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为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意见》共7部分19条,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具体措施和政策保障。《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将高技能人才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意见》对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强调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作用,强调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作用,强调院校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强调劳动者的能动作用。《意见》的出台,是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指导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但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并没有实质区别。为此,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首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将以前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中的“研”去掉,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功能上与本科院校的区别。文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意见》明确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工作最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背景下,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2007年5月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5月13日,该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在制度设计方面着眼于系统性和长期性,明确了各方资金投入责任,确保资金分担更加合理,要求资助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中职国家助学金由每年的5%扩大到90%。《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是继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以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好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向第二个10年迈进的新起点上,实现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2008年,总书记、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新一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此后不久,《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正式启动,经过近两年的广泛讨论,2010年7月14日,《纲要》于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对推动未来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要。为认真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出台,就加强职业培训、大力促进就业等问题作出相关规定。《意见》内容集中在以下两点:职业院校对在校学生的培养要不断改进,保证就业率;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院校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帮助政府解决相关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意见》将职业培训视为解决就业难题乃至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政策,明确了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就业问题的重视,也为职业教育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

中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改革发展的任务重、要求高、困难多。因此,从2009年年底起,教育部从解决问题入手,着手起草行动计划,于2010年11月27日正式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行动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序言,思路、目标和原则,重点任务与主要内容,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以及附件。具体内容包括10个计划、30个项目载体。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具体任务、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分工。《计划》强调了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调,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计划》提出中职的改革方向是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计划》是未来3年中职教育发展的路线图,《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每一项任务在行动计划中都有与之对应的落实措施,以推动各地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细化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把握方向,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协调发展,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保障,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意见》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总体考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步,更是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

上一篇:大队消防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美术馆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