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9-30 23:03:44

社区矫正工作要点

社区矫正工作要点篇1

一、规范执法,切实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1、严格衔接程序。完善调查评估、人员交付、外出审批等各个流程的衔接程序,防止脱管漏管。

2、建立定期排查制度。每季度对全县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全面排查,确定重点人头,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3、落实分类管理和分等级管理。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类型、年龄、人格特性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可能性因人制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等级管理。

4、加强流动人员管理。严格请销假制度,落实审批责任,消除管理盲区。

5、建立社区矫正管控平台,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管理,对重点人头实行适时监控,防止脱管、漏管及重大事件发生。

6、完善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形成应急处置体系。

7、强化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工作。一是全面落实“6+1”模式,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思想帮教,培养其是非观念;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公益劳动,增强其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感。

8、配合法院开展刑事案件审前调查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判决前对罪犯的人格调查和矫正环境评估制度,对其进行详细测评,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改造质量。

9、进一步强化请示报告制度。各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遇有紧急情况采取边处置边报告,预防脱管、漏管现象、重大事件发生。

10、严格执行社区矫正惩戒机制。加强重点人头的管控力度,对个别对抗管理教育或严重违反管理规定行为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严肃处理。

二、具体工作安排

1、3月份,召开一次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社区矫正工作,布置本年度全县社区矫正工作。

2、4月份,开展一次全县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业务培训。

完善社区服刑人员移动管理平台。保证平台正常运作,数据录入及时,定位正常,监管到位,有效提高监管质量。

完善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保证数据录入真实、及时、完整。

联合县检察院对各司法所一季度社区矫正工作进行督查与指导,重点抓好社区服刑人员的衔接工作情况,尤其是台帐与卷宗档案资料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3、6月份,召开一次社区矫正工作形势分析会,对上半年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分析研判。

4、7月份,开展上半年社区矫正工作考核检查。

5、8月份,召开一次相关部门协调会,加强各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配合与支持。

6、9月份,会同县检察院监管科对各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对存在问题比较多的所跟踪指导。

7、10-11月份,督促各司法所进行自我对照检查,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台帐、卷宗档案管理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要点篇2

[论文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2012年对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进入了重要推动期。基层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基本载体,应当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变化,立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明确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职责,发挥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作用,实现“矫正程序司法化”即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使检察机关监所检察工作延伸到社区矫正的各个工作环节,超前防范社区矫正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新形式的‘司法腐败’,保障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人权,维护被害人的利益,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社区矫正检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社区矫正”纳入我国法律规定。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要求,贯彻《刑法修正案(八)》和总结社区矫正试点成功实践经验而制定的规范统一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在法律层次的更高位阶上,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也对《刑法修正案(八)》进行了配套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第四编执行”对社区矫正进行了规定。上述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日益健全和完善。

(二)社区矫正工作自身的日益发展和完善

社区矫正工作自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地区实行至今有十年时间,这期间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进程大致经历了首批试点、扩大试点和全面试行三个阶段。社区矫正工作探索至今,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区矫正工作所体现出发动社会力量来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以及在矫正过程蕴含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的一大亮点,对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改造罪犯,预防犯罪和增强社会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三)三项重点工作对检察机关提出更高要求

三项重点工作中要求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积极参加社区矫正工作,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社区矫正工作本身属于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检察机关应当从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开展、维护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把检察职能与社会管理创新对接好,通过查办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职务犯罪案件和对矫正活动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和违反法律问题发出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廉洁执法,推进社会矫正管理活动规范化。

二、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检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有了比较健全的法律规范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不仅在第二条作了原则性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而且在第三十七条、三十八条、三十九条中对检察院的职责作了具体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了检察院可以通过提出口头纠正意见书、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等监督手段促进社区矫正活动依法开展,第三十八条规定了对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追究,第三十九条则规定了对检察院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工作机构、工作机制等做出了规定。上述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开展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提高检察机关监督的公信力,增强监督实效。

2.检察机关有了明确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对象

这次《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进行,删除了相应职责中对公安机关的规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则在第二条对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及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体现在社区矫正由司法行政机构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第一次厘清了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主体及其职责划分,有助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

3.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规范性有了长足进步

几年来基层检察院,依据宪法规定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按照深入推动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进行了努力探索和有效实践。像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于2010年6月25日在西城区阳光社区矫正中心成立了北京市首家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为了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制订了《关于西城区人民检察院设置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的暂行规定》。

(二)挑战

1.对当前基层院监所检察干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社区矫正检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新法规的学习和认识,社区矫正检察工作本身就是新事物,它的刑罚价值取向、维护人权的意识都较之以往注重维持公权力秩序的监外执行的检察监督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从事社区检察监督的干警要有较高的法律知识和素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有破除陈旧规则的创新意识。

2.基层院亟需根据新的法律规范尽快建立与之匹配的社区矫正检察机制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施后,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主体和内容与试点期间相比,不仅内容有了较大变化,且更加细化和完善。相伴随的是,作为检察监督里的诉讼监督之一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监督内容上自然要与之俱进,对原先不适宜的工作机制进行清理和修改,建立和完善相对应的新的工作机制,确保作为监督机关的检察院自己要首先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进而担负起通过强化检查监督来维护法制统一的功能,即使得统一完备的法律制度和该法律制度获得普遍严格的执行、使用和遵循。

3.发挥检察监督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维护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当前社区矫正人员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存在不足,导致置于社会上的部分社区矫正人员不能安心接受改造,甚至铤而走险再次犯罪。因此需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督促司法行政机关发挥联动作用,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适应性帮扶工作,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三、新形势下基层检察院做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重新厘清和准确把握社区矫正检察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定位

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要在监外执行监督和社区矫正试行探索监督基础上,根据法规的变化和检察职能的深化来定义社区矫正检察内涵。笔者赞同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厅副厅长周伟同志对社区矫正概念的界定: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是指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中,人民检察院依据法律赋予的职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过程(交付矫正、矫正过程、变更与终止矫正)中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辅助)的执法、司法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以保证社区矫正的依法公正实施的活动。该定义的概括全面精炼,界定适当。对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特征,就是要把握监督性质的宪政性、监督对象的多元性(有利于明确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的广泛性、监督手段的专门性、监督职权的有限性(体现适当监督理念)以及监督效力的法定性。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功能性定位主要有:保障性功能、疏通功能、救济功能和教育功能。只有准确定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概念、特征和功能定位,才能保证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的监督活动的合法性、针对性,防止检察监督出现的监督随意性大、杜绝乱作为,防止不作为。

(二)加大基层院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的载体建设

监所检察的工作重心应当适当从监内检察转移到社区矫正检察,加大对基层院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的工作平台、人员配置的倾斜力度。比如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的平台建设,将具有较高法律知识素养、负有创新精神和拼搏意识的年轻同志充实到社区矫正检察工作中去。

(三)社区矫正检察要把握全面检察和重点检察的有机统一

社区矫正检察作为诉讼检察监督职能之一,要对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裁判、接收、管理、处罚、变更以及解除进行全面监督,同时要把握社区矫正中的重点环节开展有效监督。结合多年的社区矫正司法实践,笔者认为应当把社区矫正中的脱漏管、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重点时期和敏感时期对社区矫正重点人员的管控以及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为检察监督的着力点。

(四)注重发挥检察职能优势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社区矫正工作要点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按照两院两部《通知》以及省里相关文件的要求,认真总结我国特别是我市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经验,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在坚持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坚持区别对待,学习借鉴第一批试点省(市)的有益做法,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力度,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特点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不断促进我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建设和谐*、效益*,实现富裕安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矫正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刑罚执行的统一性、严肃性,又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建立健康社区矫正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专门化机关管理与社会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具体实施、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依法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三)坚持分工负责、密切协作与提高效能的原则。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个方面要结合各自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四)坚持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原则。社区矫正的全过程必须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群众监督,以促进社区矫正依法、公正、有序地开展。

三、适用对象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我市社区矫正适用于具有*市正式户口并长期居住在本市的下列五类人员: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实施社区矫正。

四、组织机构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政法委组织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一)市级成立“*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分管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维稳及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委办、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加。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统一部署,指导和推进社区矫正试点的各项工作,协调工作中所涉及的政策及法律问题,并根据社区矫正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明确政法各部门的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负责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有关社区矫正工作政策和工作部署;督促、检查、指导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及时向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工作建议;承担日常工作事务等。待条件具备时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部门,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机关,由市司法局归口管理。

(二)各区可参照市社区矫正组织模式建立相应的社区矫正组织机构。

(三)街道成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街道(镇)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公安、司法、社会事务办等部门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所,由司法所具体承担社会矫正的日常工作。

五、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必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一)人民法院要准确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在判处非监禁刑工作中,将宣判、宣告后的判决书、裁定书抄送有关社区矫正组织。

(二)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进一步强化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违法假释、违法保外就医、量刑畸轻等问题的监督检查。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法律问题提出检察建议,对违法问题提出纠正意见,对犯罪案件予以法律追究,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三)司法行政部门要具体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监狱管理部门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及时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对确属不宜在监外执行的对象及时收监执行,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

(四)公安部门要配合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对实施社区矫正期间违反考察规定,有关法律及行政法规,不服从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具体情况依法予以警告、治安处罚或建议原批准机关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对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及时依法处理。

(五)民政部门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之中,指导基层组织参与矫正工作。要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特别是伤残、家庭困难人员)纳入低保范围。

(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为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要的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七)编制部门要根据试点工作的发展情况,适时为各级社区矫正工作组织立户定编。

(八)财政部门要充分保障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期间的经费开支,并及时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九)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社区矫正组织做好在校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工作,依法保障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受教育权。

(十)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发挥职能优势,组织志愿人员与矫正对象结成帮教对子进行政治、法制、文化教育和技术辅导,为矫正对象提供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帮助。

(十一)卫生部门对矫正对象的身体、病情予以检查、监督,出具医疗意见,进行心理矫治。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基层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把试点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领导,为司法所、派出所、社会事务办等部门组织实施社会矫正试点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为社区矫正试点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六、工作队伍

在街道一级建立由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是指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公安民警、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部门人员。社区矫正志愿者是指居委会、村委会以及工作居住在社区内、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高校优秀学生、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建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协助司法所人员对矫正对象实施矫正。

七、工作内容

(一)依照我国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律援助、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成为守法公民。

(三)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组织他们参加灵活、适量的社会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情况记入档案,作为考核与鉴定的依据。

(四)对身体、生活、家庭等有特殊困难的矫正对象进行适当帮助。及时为经济特别困难的矫正对象办理最低生活保障。

八、工作制度

(一)工作例会制度。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贯彻上级机关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决议,部署本地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机构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根据领导小组会议决议,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各部门和单位落实各项措施,拟定社区矫正重大问题解决方案,指导、检查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请示报告。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机构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遇有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

(四)教育培训制度。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机构定期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水平。

(五)责任追究制度。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属工作人员失职造成矫正对象出现擅自离开所在地域、重新犯罪等情况的,实行责任追查,追究相关责任。

(六)考核奖惩制度。对矫正对象的现实表现定期进行严格考核,并根据矫正对象的考核鉴定情况给予表扬、物质奖励、警告、减刑、收监等行政或司法奖惩;对在服刑期限内重新违法犯罪或又发现余罪的矫正对象,及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要及时制定法律文书转递、矫正对象交接、安全防范、外出请销假等方面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

九、试点安排

(一)试点时间:从*年7月初开始。

(二)试点单位:在罗湖区、福田区先行试点。

(三)工作进度:

1、准备阶段(*年7月初至*年1月底):(1)成立*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宣传发动,利用各新闻传媒对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进行宣传报导,取得社会的了解和支持;(3)制定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联合下发;(4)组织学习考察。由市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和试点单位到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学习考察。(5)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确定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制定社会矫正具体工作流程,初步形成工作机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年2月初至*年7月初):召开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在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试点单位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确定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工作制度,落实保障措施;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网络;为矫正对象制定矫正方案;建立矫正对象个人档案和相关台帐;正式实施社区矫正。

3、总结阶段(*年7月初至8月底):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查找不足,为扩大试点做准备。认真梳理试点工作中与法律、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形成书面材料上报上级相关部门。

十、工作要求

社区矫正工作要点篇4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逻辑

何为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有何根本性,它的逻辑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社区矫正制度的前提。

目前我国对社区矫正概念的界定: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1]从我国对社区矫正概念的界定来看,我国现阶段社区矫正的任务主要是:惩罚,改造和帮助。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社区矫正对象主要适用于以下五类人员:(1)管制;(2)缓刑;(3)暂予监外执行;(4)假释;(5)剥夺政治权利。

社区矫正既是我国刑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和创新司法领域的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适应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对社会管理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有利于降低刑罚执行成本,提高刑罚执行效率,是从司法领域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内涵的丰富与补充;(2)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有利于体现我国刑法制度的人性化特点,在国内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3)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有利于改变人们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认识,为社区矫正对象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从而推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自2003年开始进行社区矫正试点以来,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覆盖全国91%的地(市、州)、72%的县(市、区)和65%的乡镇(街道)。北京等13个省(区、市)已经在全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各地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59.8万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27.8万人。[2]

从以上资料分析可知,社区矫正在我国推行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力量积极配合和协助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的水平和程度还不高,在试点中也反映出很多问题。同时在这期间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2003年至现在,中国知网关于社区矫正的文章,全部期刊有2336篇,其中核心期刊224篇。根据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现状,结合学者们对社区矫正相关问题的研究,社区矫正试点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此之前,我国没有统一的社区矫正专项法律,只是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有提及。各试点地区大多以司法部门印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和地方的矫正工作实施细则为指导文件,对日常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这点与国外有一定的差异。在1973年,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就通过了《社区矫正法》,至现在,美国关于社区矫正法律相当完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的对象限于判处管制刑、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犯、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犯人。这说明我国适用的是狭义的社区矫正对象。监禁刑与非监禁刑相比,前者在现行的刑罚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2、群众的社区矫正观念未形成

社区矫正在我国开展最大的障碍就是作为一种制度,缺乏对其进行培养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接纳、认同非监禁刑并不断扩大非监禁刑适用的社会观念。[3]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受重刑主义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赞同对犯罪人施以重刑,将犯人监禁,防止他们再次犯罪。对于群众而言,难以接受社区矫正。另一方面,由于社区矫正是个"舶来品",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事物,目前尚属于试点阶段,很多群众不知道社区矫正到底是什么制度,甚至我国有些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对它的认识也还不够,这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矫正活动的开展。

3、社区矫正执行队伍不专业

以浙江省天台县为例,根据所调查的数据,截至2010年2月份,天台县在册的社区矫正对象共计495人,其中缓刑384人,管制8人,假释52人,暂予兼外执行6人,剥夺政治权利45人,未成年人5人。该县共15个乡镇司法所,配有15个社工,这些社工都是通过向社会公开考试招聘的大学生,考试合格者予以录用。学历均在大专以上,涉及多个专业,但没有一个是法律专业。这些社工录用后,分配到各司法所负责相关事宜。除去两个社工专门呆在司法局里搞内勤,事实上只有13个社工具体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教、矫正工作。另外也没有发动社区志愿者参加,因此基本上每个司法所只有三、四人,由于人员限制,有的司法所甚至没有一个专职社工。由于地区分布不均,有些司法所的矫正对象最多有八、九十多人,所以在开展工作时,有些力不从心。社区矫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来担任矫正工作人员。

三、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几点思考

尽管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在经验积累和机制建设上尚需进一步完善。但是瑕不掩瑜,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符合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局。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笔者认为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

1、健全法律法规是开展社区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保障

对于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我国当前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是社区矫正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瓶颈问题。从长远角度看,监狱人口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增加,"监狱化"带来的危害不能忽视,因此,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应当随着具体形式的变化而适当的拓宽。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通过立法修改,进一步的扩大五种社区矫正人员的适用范围。二是从广义上把握社区矫正的内涵,将劳动教养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纳入社区矫正中来。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社区矫正的环境又各不相同,试图在全国迅速全面地推行社区矫正工作,并按照统一的立法模式执行,是不切合实际的。从近期来说,可以借《刑法》、《刑事诉讼法》修改之机,对社区矫正的相关内容进行改动或增删,先解决最基本的法律依据问题。至于具体的工作机制和实行办法,可以先交执法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待条件成熟时再制定统一的社区矫正法,以保证法律规范的相对稳定。从长远看,还是要在不断总结,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的情况,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全面的、系统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的执行体制。

此外,可以建立缓刑犯、假释犯身前人格调查制度。所谓审前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刑前,由专门机构对犯罪人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的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再犯可能性进行系统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法院,供法院判刑时参考。[4]

2、更新群众观念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必要前提

前面提到社区矫正在我国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包括司法人员在内的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受重刑主义的影响。对于讲罪犯置于自己生活的社区无法理解,甚至有畏惧的心理。因此,观念更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在现阶段,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人的公民意识比较的薄弱,主动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比较缺乏,"人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且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意义,认为对罪犯的改造是国家的责任,与自己无关,这些观念都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有效展开。

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和理论工作者等有义务开启民智,引导民众理性地对待犯罪和罪犯,以推动中国的法治和文明进程。[5]要让广大社区居民认识到犯罪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到成功矫正一个罪犯对国家、对社会、对罪犯的一生及其家庭的重大意义,认识到社区矫正对于克服监禁刑的弊端,有利于实现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认识到社区矫正制度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作为司法机关,也要改变刑罚理念,克服单纯的重型主义思想,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如法院在依法、准确的前提下,提高矫正的适用率。

3、建立专业队伍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关键环节

专业的执行队伍,以及严谨的机构,可以保证一个制度有条不紊的执行。对社区矫正队伍的建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加强专职社区矫正官员队伍建设。根据《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司法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承担者和工作主体。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司法所工作人员,确保有专职人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根据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做好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录用、培训、管理和考核工作。

(2)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可以聘用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者,作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辅助人员。这些社会工作者可以是社会各领域专家学者,也可以是从事各类管理工作的政府官员。社会工作者通过讲座的形式,与服刑犯谈人生感悟,来矫正服刑犯心灵。另外,为加强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管理,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聘用、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3)加强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选聘遵守法律、品行端正、热心社区矫正工作、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法律政策水平的人员充实到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协助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和帮助工作。这些志愿者可以是专职志愿者,也可以是兼职志愿者,还可以从刑满释放人员中选拔。

(4)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培训。从实际出发,加强其政治、业务培训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同时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不断的完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建安 郑霞泽主编:《社区矫正通论》[M],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第3页。

[2]社区矫正实际成效,百度, 2011[2011-05-04] , baike.省略/view/159317.htm

[3]荣容 肖君拥主编:《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制度》[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4]李丹媚:《论我国的社区矫正》[J],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11期,第78页。

[5]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社区矫正工作要点篇5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助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

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五)规范执法身份

社区矫正工作要点篇6

坚持“矫正为本”的原则,规范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按规定组织矫正对象开展警示教育、心理咨询、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专项教育的学习和培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社区矫正工作计划二0XX年,和静镇社区矫正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正确领导下及县司法局的大大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 增强矫正工作的整体力量、构建科学的矫正体系、推动矫正工作的理论研究、培育社区矫正工作的亮点 的要求,着力深化和推进全县社区矫正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以提高罪犯矫正质量为核心,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及县司法局的大力指导下,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依靠社会力量,进一步提高全镇对社区矫正对象教育改造质量。

二、工作目标

实现社区矫正业务规范、保障有力、监管严密、教育科学、成效明显。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不发生重大恶性犯罪现象。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领导组织网络,保障工作深入推进。

1、进一步加强组织网络建设。

加强工作领导,及时调整充实和静镇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社区(村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

2、积极探索志愿者参与矫正的新模式。

一是充分利用专业机构、高校、群众团体的资源优势,优化社区矫正志愿者结构;二是积极引入一些法律、教育、心理学专业人员,制定专业矫正个案,给矫正对象个别教育和帮助、扶持,对矫正对象实施心理、行为矫正,三是探索兼职和专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完善社区矫正队伍知识结构,提高矫正工作队伍整体矫正水平。

3、进一步加强队伍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的形式可以通过面对面辅导、以会代训、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和观摩法庭庭审、监狱管理等多种形式,内容可涉及部、省、市、区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奖惩考核、对象的档案管理、谈话、教育等相关文件、规定的学习。

(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规范化。

1、进一步强化请示报告制度。

社区(村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遇有紧急情况采取边处置边报告,预防脱管、漏管现象、重大事件发生。

2、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保证金制度。

进一步加强对保证金制度细节操作的研究,如扩大保证金的适用范围、保证金的退还、扣除以及公益劳动时间补足问题,进一步发挥保证金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

3、执行严格的社区矫正奖惩机制。

要充分用好表扬、评比矫正积极分子和减刑等奖励措施,激励矫正对象的改造积极性;又要加强对严格管理对象等重点人头的管控力度,对个别对抗管理教育或严重违反管理规定行为的矫正对象,要依法严肃处理社区矫正年度工作计划社区矫正年度工作计划。

(三)着力增强管控能力,初步建成社区矫正安全保障体系。

1、建立定期排查制度。

定期对全街道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面排查,确定重点人头,防止脱管、漏管,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2、认真落实分类管理和分等级、分阶段管理。

根据矫正对象犯罪类型、年龄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可能性因人制宜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等级管理。

3、加强对流动人员管理。

各社区(村和相关单位要积极探索、总结管理经验,严格请销假制度,落实审批责任,消除管理盲区。

4、建立社区矫正管控平台,对重点人头实行适时监控,掌握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动态管理,防止脱管、漏管及重大事件发生。

5、研究制定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尽快形成应急处置体系。

(四)全面总结系统提炼,致力探索社区矫正方法的新体系

1、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对象测评。

结合矫正对象实际情况,对其犯罪背景、家庭情况、性格特征及再犯罪可能性进行严格测评,确定对象的管理等级,落实矫正个案措施,提高矫正质量和成效。

2、引入心理矫正理念。

实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办法,与专业单位(部门筹划,开设心理矫正场所,聘请专业人员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3、强化个案矫正。

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个案质量,增强社区矫正个案的针对性、改造质量与成效,重点强化个案的矫正质量。

4、强化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教工作。

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矫正对象的思想帮教,培养其是非观念;二是开展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的技能培训,为其谋生和就业创造条件;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公益劳动,增强其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感。

5、是配合法院开展社区矫正可行性评估工作。

严格执行判决前对罪犯的人格调查和矫正环境评估制度,对其能否判缓进行详细测评,提高对社区矫正对象改造质量。

四、工作要求

一要进一步认识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把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二要加强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协调性。加强与派出所、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协调,做到工作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三要强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性。通过普法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展示社区矫正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让广大群众都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支持、配合试点工作。

四要把握好社区矫正工作的稳妥性。社区矫正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既要广泛宣传,积极推进,又要慎重稳妥,对社区矫正对象要管得了、控得住,确保安全、不出事。

社区矫正工作要点篇7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保证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区的顺利开展,确保工作质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步骤(一)准备阶段(2004年1月—5月)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社区矫正对象的排摸、组织的组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开展必要的宣传活动等准备工作。(二)启动阶段(6月—7月)建立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颁布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并举行交接仪式;组织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到其它省(市)试点地区参观学习;工作组人员及派驻的监狱警察全面到位。(三)全面实施阶段(8月—11月)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和各项工作制度;指导、督促全区各镇(乡、街道)遵守各有关工作程序和制度,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的质量。(四)总结提高阶段(12月)总结前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具体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揭示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二、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流程(一)社区矫正的衔接1、区公安分局及时以镇(乡、街道)为单位将现有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监督考察档案等有关材料的副本移送给区司法局,由区司法局送达各相关司法所,司法所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书后,要及时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和考察档案。2、人民法院对构成犯罪的刑事被告人,判处管制、单独判剥夺政治权利或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后,应及时将生效的判决(裁定)书副本和执行通知书,一并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3、人民法院对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被告人,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将《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连同生效的判决(裁定)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及时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消失后,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余刑1年以上的,由公安机关将罪犯交付监狱管理机关收监执行;判处有期徒刑余刑不足1年的,交看守所执行。4、人民法院对在押的服刑罪犯裁定假释后,应及时将裁定书副本送达提请假释的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押犯所在的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在办理释放手续时,将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或抄件、复印件)、假释裁定书副本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5、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对在押的服刑罪犯,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后,应在5日将审批表副本4份送达报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押犯单位在办理出监(所)手续时,将原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或抄件、复印件)、审批表副本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6、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对刑满释放后仍需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办理释放手续的同时,应将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7、上述条款中涉及监狱等上级部门的按上级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的规定办理。8、区司法局、区公安分局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看守所相关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执行通知书后,应在3日内分别转送给相关司法所、公安派出所。9、社区矫正对象回社区报到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应当立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谈话教育,并邀请其家属参加。同时,告知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必须遵守的相关规定。10、对户籍地与长期居住地不一致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按照《关于人户分离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规定》办理。(二)社区矫正的执行1、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所犯罪行及所处刑罚、改造表现、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和矫正情况建立档案,并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建立监督考察小组,落实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措施。2、司法所应当及时与有监督管理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直系亲属签订监督管理协议,明确其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社区矫正对象没有直系亲属的,可与其所在单位、村(居)委会或愿意承担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的近亲属签订监督管理协议。3、司法所应当本着符合公共利益、社区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督促、检查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时间,每月累计不少于2个工作日。4、司法所应当按照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以个别教育为主的原则,定期安排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社会资源,配合、参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政策、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时事形势等方面。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的时间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镇(乡、街道)应当提供必要的学习教育场所和设施。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可根据需要组织以区为单位的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5、司法所可以根据矫正工作的需要和可能,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矫正等活动。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理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6、符合试学条件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教育部门应当选择适当的学校安排其试学。7、司法所应当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遵纪守法、参加学习教育和参加劳动改造等情况,每季对其进行一次考评,每年进行一次年度综合考评,有关情况填入《社区矫正对象年(季)度考核表》,存入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档案。8、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改造表现,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办法》的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奖惩。(三)社区矫正的解除1、在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前30日内,司法所应指导其完成《自我鉴定》,并会同公安派出所召开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对象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评议会,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鉴定,并将鉴定结果上报区司法局和公安分局。其中,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期满鉴定情况,由区公安分局通报该社区矫正对象原关押监狱和看守所。2、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司法所应会同公安派出所向社区矫正对象本人及其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社区矫正。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解除管制通知书》,由当地公安机关签发。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对象服刑期满时,由原收押的监狱、看守所办理释放手续。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需要收监执行的,由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提出意见,经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查后,送区公安分局审核。其中保外就医的,由区公安分局通知其原收押监狱、看守所收监(所)执行;因其他原因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由区公安分局提请该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的人民法院决定收监执行。同时,将有关的审查、审核意见和该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表等有关材料分别抄送对其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和原收押监狱、看守所。4、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被收监执行或在社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自羁押之日起自然解除社区矫正。三、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一)例会制度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应当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传达上级社区矫正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交流工作情况和工作信息,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请示报告制度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组织观念,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同时,对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做法、重要活动及典型案例等各种社区矫正工作信息,也应及时逐级报送。(三)建档统计制度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要逐人建档。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情况、改造表现、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考察鉴定等情况要记入档案。区司法局和各司法所要建立起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分析,要保证真实、准确,不得拒报、错报、漏报、虚报和瞒报。(四)培训工作制度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五)监督检查制度人民检察院对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的社区矫正执行工作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上述机关调阅社区矫正工作的档案、资料。可以向上述机关了解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可以找社区矫正对象谈话。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工作应予以配合。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对象需要收监执行的,可以向区公安机关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向原收押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在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监督的同时,社区矫正组织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检查制度。要积极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和上级社区矫正组织的监督检查,要通过设立举报箱、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认真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及时纠正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处社区矫正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确保公平、公正执法。(六)奖惩考核制度社区矫正工作将列入区政府对各镇(乡、街道)和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职或失误而引起重大事件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社区矫正工作要点篇8

今天我这里召开会议,市被省和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社区矫正试点市。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及省和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启动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下面,就如何开展好此项工作,讲三点意见。

充分认识当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一、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统一思想。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推动政法工作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根据初步摸底,市社会服刑人员包括被判决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准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五种罪犯,目前共有130人左右,对这些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监督管理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不是司法行政与公安机关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各方力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把对社会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到全社会的维护稳定长效机制之中,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需要。目前监狱和看守所关押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将一些不需要监禁或不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矫正,既有利于对他实施针对性的社会化教育,使其尽快融入社会,防止重新犯罪;又有利于监狱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矫正那些只有在监禁条件下才能改造的犯罪分子,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同时,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降低行刑成本,提高行刑效率。三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刑罚执行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缩小监禁行刑比例,逐步扩大假释、缓刑等非监禁行刑比例,既符合世界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因此,要立足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索、改革和完善我国刑罚制度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做好工作。

二、稳步推进全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掌握关键。

涉及问题复杂,社区矫正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实际工作中,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需突出重点,掌握住关键环节,才干确保此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实在效果。一是要抓摸底。调查摸底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司法行政部门与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对全市所有乡镇、社区、村屯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摸底,切实摸清辖区内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对象底数,并根据他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水平、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逐一建立档案,做到有人有档,有档有人。二是要抓衔接。形成合力是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保证。市政法委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搞好组织协调,加强检查考核。公、检、法、司四部门要严格按照《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日常接收工作的衔接与协调,重点做好社区服刑人员接收、法律文书送达、奖惩考核审批、期满解除宣告以及保外就医等环节的衔接工作,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核查、核对机制。需要特别强调的交接工作关系到社区矫正工作的成败,四家单位必需高度重视,务必要多沟通,多配合。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要根据“见档见人”原则,认真办好交接手续,确保稳妥交接。三是要抓监管。监督管理是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手段。为了防止脱管漏管,要制订恰当的矫正方案。司法行政部门要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类型不同、服刑期限不同、服刑环境和对所犯罪行认识态度的差别,逐一研究制订矫正个案,明确具体的矫正措施。要健全管控方式,建立和落实每周一联系、每月一汇报、每季一考评制度,严格请假、迁居审批、重大敏感时期逐人走访制度等,随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情况,确保监管到位。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不服从监管或者抗拒教育改造的社区服刑人员要坚决及时依法处置,该行政处理的就行政处理,该收监执行的就收监执行,绝不姑息迁就。四是要抓教育。教育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途径。教育内容上,要从思想、行为和心理三个层面全面开展教育,不能偏废。教育方式上,要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集中讲学、个别帮学、具体送学、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争取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规范上,要制定好学习教育计划,安排好学习教育进度,初始入矫、平时矫正和解除矫正前等三个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教育,提出所要达到具体教育规范,总的要求是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六次集中教育。五是要抓培训。加强培训是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要围绕为什么开展社区矫正、怎样开展社区矫正和谁来开展社区矫正,组织业务专题培训,特别是要根据职责分工,对司法干警、辅助人员和矫正志愿者开展针对性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社区矫正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六是要抓制度。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抓紧建立涵盖人员接收、管理、教育、考核及奖罚、社会保证、解除矫正、档案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尽快形成完备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体系,使社区矫正工作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运转有序。同时,执行制度方面,既要立足自身,加强内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又要借助外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督察,及时发现问题,查纠整改,堵塞漏洞,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确保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领导。

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靠哪一个单位或部门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需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构建“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司法为主、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领导组织。市里已经成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全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下设了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也要抓紧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工作顺序,确保外乡镇、街道社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分类指导,及时反映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和困难,推动我市社区矫正工作有序运行,全面推进。二是要加强协调配合。民政部门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范围,指导基层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要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纳入低保范围予以保证;财政部门要依照社区服刑人员数量测算本钱,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劳动和社会保证部门要积极为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要的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发挥职能优势,协助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矫正对象进行政治、法制、文化教育和技术辅导,为矫正对象提供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协助;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相关单位要依照各自工作职责,加强情况通报和信息交流,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进矫正试点工作。三是要加强舆论宣传。宣传、广电、政府信息中心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宣传报道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及在矫正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胜利转化的正面典型,切实提高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可度和认知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其他各成员单位也都要在日常工作中,选好切入点,结合本单位和部门工作实际,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社区矫正的基本知识。总之,各项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全社会尽快理解、接受,并进而广泛参与社区矫正,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上一篇: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护理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