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合作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08:06:53

科幻合作作文

科幻合作作文篇1

看好反乌托邦式、

近未来式的科幻小说

三辉图书版权部经理、

三辉从2007年开始涉足科幻小说出版。我们做的都是引进国外版权的科幻作品,题材主要是反乌托邦式或是近未来式(以现实为基础的未来构想,即虽然描写的是未来社会,科技和环境上都有了深刻的变化,但却在社会上有现实感,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等),我们并不在意作品是否出自名家,只要符合我们的定位:希望能够用未来的一种设想去反映某种诉求,都会出版。

如果把科幻的领域扩宽,不仅仅局限在硬科幻,把奇幻,带点侦探小说的,都整合进这个类别,还可以扩拓展一些读者群。我们当初开这个书系的时候,就是这么考虑的。所以书系里的书,有硬科幻小说如《时间回旋》,有奇幻小说如“面相师三部曲”,也有一点侦探小说,如《镜中女孩》。读者并不会读了一本书就不读这个系列的其他书。

我们这个书系的读者群很明确,科幻迷和一些游戏玩家。喜欢玩游戏的人,对现实世界有另外的一种看法。科幻在中国几十年累计了很多科普发烧友,90年代后这些群体消失了,科幻就走向衰弱。现在科幻小说又起来了,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现实的状况残酷;二是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从80,90年代开始就有一股很强的反乌托邦的控诉,不仅表现在文学上还包括影视作品, 80后、90后喜欢日本动漫的人,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是这类型书的潜在读者群,而且人数不少。所以我比较看好反乌托邦式或是近未来式的科幻小说,觉得会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而且会成为整个科幻未来发展的绝对主流。

柯尊文

坚持科幻出版,

发掘本土新秀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湖北少儿出版社80年代末就开始出版科幻。以科普/科幻这块来说,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黄金时期,大概持续了十年的热度,到了1996年之后比较低迷。作为有责任感的出版社,应该继续坚持这方面题材的出版。一方面这块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另一方面政府也比较支持这类作品的出版。

我们社2012年开始推出科幻大师系列,一共有20多本,包括经典作品和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在这一块上,我们与《科幻世界》有一些合作,因为他们长期经营科幻,信息和资源方面比较丰富。此外,我们还对已是公版权的科幻经典作品进行重新的编排和整理。在我们的整体规划中,有科学童话、科普知识、科普绘本、科普漫画,科幻小说是一个比较小的支点,目前难度比较大,但还是要经营。我们会留心发掘一些有潜力的新秀。我们跟全国科普协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已经意识到本土科普创作在原创层上有断层,所以他们组织了一些笔会,或是一些科学漫画等活动来发掘新作家。

吴向阳

发掘轻度科幻爱好者

重庆出版集团

科韵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

重庆出版社早在90年代就涉足科幻出版,但把科幻小说作为重要产品线来打造是去年才开始,出版品并不多,今年会加大出版力度,预计会出版30个新书品种,初步形成一条产品线。把科幻作为一条重点线来发展,是基于我们在行业内和读者圈做的市场调研得出的判断――今年到明年科幻阅读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在出版品上,我们没有刻意区分国内、国外的作品。从实际出版情况看,国外的作品稍微多一些。在已出版的作品中,国内影响最大的是《三体》和《星潮》,国外是《终极理论》。在科幻题材方面,我们看重硬科幻,在意文本的科技含量,但也注意向下兼容。目前,科幻作品成为畅销书的还不多,《三体》是个特例很难复制。普通作品的销量也就8000~10000本。

2011年,我们开始与《科幻世界》合作,耕耘本土原创科幻作品,同时也与“科学松鼠会――果壳互动传媒”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于科学松鼠会,我们追踪了3年,终于与之开始了全面合作,并根据目前欧美先进市场上的经验,重点开发科幻影视游戏的官方小说,强化与众不同的市场定位,发掘比科幻爱好者群体更广大的轻度科幻爱好者群体,吸引科幻大片的观众。目前已列选《质量效应》、《利伟坦号》等数套近30个选题,还储备《光环》、《星球大战》、《星球旅行》等大系列近100个选题,准备陆续推出一系列高品质的科普科幻类图书。

姚人杰

作者群和读者群

都需要培育

热衷科幻的文学译者

科幻出版要继续走,一方面要面临出版方的预期和现实间的落差问题。科幻出版不会一下子飞跃,国内科幻原创者本来就少,而且因为登载渠道主要是杂志,都以中短篇创作为主(甚至老牌作家何夕也是如此)。出版方面长篇小说自然比短篇更能卖得动。所以,原创的科幻长篇不可能一下子涌现,这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是国外科幻的引进,需要有人去做选题规划,做市场分析,最主要的是翻译、编辑环节都需要花心思,需要时间积淀。那些准备投入科幻和已经投入科幻的出版方,要意识到科幻出版如要做出成绩来,不可能在短短一两年内就能出结果。科幻领域很难出现《三体》那样的“畅销书”,最好的预期是能做出一批常销书,以品种和质量打造科幻出版品牌,又以有信誉的科幻品牌带动科幻图书的销售。出版方做整套科幻小说,不要指望有读者一本不拉地全看(像推理小说读者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人),而是希望大家会知道这个书系,有兴趣的话看上几本。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出版的品质和速度跟不上,《三体》而聚集起来的读者群很可能会散去。确实有那种可能。但因《三体》聚集起来的读者群,本来就是很松散的。所以要回到一个问题:《三体》为何会畅销?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第一是质量;第二还是质量。从《三体Ⅰ》到《三体Ⅲ》出版的四年时间里,《科幻世界》对图书的推介能力和营销能力并无突飞猛进的进步,只能说是几年间“三体系列”以其质量征服了大量读者。

对科幻小说出版来说,作者群和读者群都需要培育,以前有很多读者会觉得,“科幻小说很难读懂的”或者“科幻小说怎么怎么样”,总之对科幻小说有抗拒或不屑一顾的心态,也许很多人现在也还是有那样的心理。但是“三体系列”令读者对科幻有所改观,让一些人对科幻产生兴趣,刘慈欣本人也成为科幻创作者的一个标杆。

吴岩在1980年代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1991年,他开始在北师大给本科生开科幻课程。课程主要是欣赏世界科幻大师的作品,并介绍中国科幻发展的状况。这个课程一开十年,直到他出国进修。2003年,他客座北师大中文系,科幻作为该系现当代文学四个方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儿童文学、科幻文学)中的一个。

书香:可以往科幻靠的类型非常多,如何定义科幻?您是否会看好某一类科幻小说的发展?

吴:当前国际通行的对科幻的定义是一位加拿大学者提出的,疏离加认知的文学。它疏离于现实生活,但同时又告诉你这个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事情是怎么产生的,并给出一个认知性的解释。科幻的范围非常的广,题材也很多,不过我并不认为,某个题材的科幻作品就会更好。我看的是整个类别。

书香:现在不是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这是否是中国科幻遇到的最大问题?

吴:科幻作为文学类型,它的基本构造方式是和现代性和现代化相关的,但当整个社会进入后现代,这种表述形式就不太适合了。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是全世界都面对的,科幻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在衰亡。西方很多科幻大师都不在了,现在也有写科幻写得很好的人,但是大家都不觉得他们是以前那样的大师了。

一个很重要的转向就是科幻的承载工具发生了改变,从小说开始转到影像。现在影视开始承载过去一部分科幻小说的读者。有关科幻题材的电影出一部大家就高兴一部。这是整个时代的转变。文学衰亡但文化不会衰亡。

书香:江晓原老师曾说过:“要让中国科幻大踏步往前走,最立竿见影的是拍一部思想深刻、票房大卖,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大片。”您觉得科幻大片是否能带动科幻的发展?

吴:这是个假设,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但我觉得问题不在这里。拍一部大片是挺好的,大片受欢迎之后,还是会遇到跟《三体》一样的问题――大家等着看下一部作品,可是你没有。中国的科幻产业当前是买方市场,作品供不应求。这个市场远没有饱和。这是最基本的问题。

书香:科幻小说被文学家诟病的是,小说的人物创作上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吴:我同意这样的说法,科幻小说在文学表达上确实存在问题。看完主流文学作品以后,你会记住作品里的人物,可是看完科幻小说后你只会记住事情。这是科幻小说一直被诟病的。像《三体Ⅲ》这样的作品,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发现一个现象,大家都知道作品存在这个问题,都主动将它忽略了。这点给人很大启示。换言之,当一部作品在某个方面做得特别突出的时候,它的短处是可以被忽略的,当然回头来讲,如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会更好。

科幻合作作文篇2

关键词 科幻产业;瓶颈;发展;引导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77-02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科技文明的先导,在倡导自主创新的时代中,科幻的作用不言自明。科幻是有幻想、有科学、无鬼神的文艺作品,它是基于科学文化的超现实途径的创造性想象和基于这种想象所形成的思维结果,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诞生于1818年,是由英国人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中国第一部出版的科幻小说,名叫《月球殖民地小说》,1904年在上海《绣像小说》上连载。科幻产业是生产和销售科幻产品相关的产业,从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可以衍生到科幻动漫、科幻游戏、科幻玩具、科幻旅游等领域。科幻产业是科技传播一个细分的产业链条,是促进科技传播,推动广大国民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一轮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发展的高潮,上海电影制片厂拍出过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印刷量高达150多万册。

随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繁荣,科幻产业的发展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12年首届中国科幻产业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邮电、新星、重庆、希望、读客、果壳等多家出版社或民营图书公司公布了科幻出版计划。而最早系统引进西方科幻经典名作的《科幻世界》杂志社专门成立了科幻图书事业部,甚至开始筹划中国科幻产业园。作为一名科技记者,笔者在今年暑期对上海的科幻产业市场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了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特将其阐述,希望能够对科幻产业的发展尽绵薄小力。

1 科幻产业的能量不可小觑

科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巨大,仅以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为例,它创造的产值即可达24亿美元之巨,大大超过了我国本土电影一年的总票房。在美国,科幻创意产业是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美国第二大创汇产业,美国一年出版的科幻长篇有上千种,仅北美一家出版社一年包括新作以及经典重印就能出版400多种科幻作品;2009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总收入突破62亿元。其中位居榜首的是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掘金13.2亿元人民币,排名二、三的是好莱坞科幻灾难大片《2012》,票房达到4.7亿元,科幻动作大片《变形金刚》的票房达到4.3亿元。美国的科幻产业不仅仅只有电影,科幻类游戏也很发达。比如《星际争霸》,这个游戏在当年是影响了一代人。美国的游戏产业很发达,产值都很高。而在中国,科幻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除了盈利外,科幻产业更大的意义在于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效应,它所产生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应是任何其中科技传播手段所无法比拟和企及的,因为它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条式的单向传播模式,也不是就单个问题讨论式的双向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人类命运和人类未来前途的集体呼应式传播模式。其内化程度,以及带来的大面积深层次思考是嵌入式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它能使得大众超越现实生活关注到人类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也能启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梦想的翅膀尽情飞扬。

2三大阻力阻碍产业发展

在一线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目前科幻产业领域存在的几大瓶颈问题。

1)首先是人才培养体系问题。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中国高校中,唯一的一个科幻文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北京师范大学,它被归类在儿童文学方向下。虽然科幻面向儿童有一定的好处,是推动儿童科普发展的有力工具,日本动漫产业也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但是要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远远不够。科幻产业面向的是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人群,每一个人都有进行科学幻想的激情。

科幻小说写作人才匮乏是业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中国科幻原创小说的数量较少,近几年来,中国每年出版原创长篇科幻小说数量在10部左右,近些年才有所上升。全国专职科幻作家人数不超过两位数,很大科幻作家都是兼职。

科幻产品制造的团队也是目前十分缺乏的。科幻产业涉及到动画、游戏、影视、图书、玩具等市场。一个高效率的科幻产业团队可以从一个有市场响应力的科幻小说出发,开发游戏、制成漫画,拍摄电影,也可以从游戏、漫画、电影等入手,开发其他领域的市场。在美国,很多游戏、电影和美术设计方面有很多顶尖的华裔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回国开设了公司,或者与国内有业务往来。从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整体技术能力来说,与国外不相上下,但是他们几乎都不做本土原创的动画,绝大多数的业务是承接全球市场的外包项目。国内玩家追捧的科幻游戏没有一款“中国制造”,中国影视技术特效团队的水平也不错,但是这些优势没有被有效整合起来。

科幻电影人才培养同样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科幻消费市场,但每年生产的国产科幻电影寥寥无几,中央6套电影频道从1999年至2012年共生产影片1519部。科幻影片仅有2部。近期,著名作家郭敬明领衔的最世文化公司签约了国内7、8名优秀的科幻作家,希望从科幻小说入手,打造中国的科幻电影。但是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在打造科幻电影过程中,制片人和电影导演的人选是最困难的事,极有可能请美国好莱坞的制片人和导演来操刀。

而纵观发达国家,不难发现其已经建成了完备的科幻人才培养体系,1961年,美国科尔盖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就正式开设了科幻小说课程。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已经有大约2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科幻课程,更多的中学也将科幻小说列入教学计划中。而英国已经设立了科幻文学方向的博士点,日本和俄罗斯也在大学教育中引入了科幻课程。而中国在科幻人才培养方面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科幻人才的长期供给不足是科幻产业无法发展起来的基础性原因。

2)与消费者互动的创作理念缺乏。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科幻小说都是属于硬科幻系列,一般是由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创作完成的,普通人很难去理解,刘慈欣的《三体》已经在故事情节上实现了突破,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表示读来吃力。科幻是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想象的边缘和交叉领域,技术细节的想象和运用确实是有理工背景的人的一种优势,但是理工背景的人比较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太注重无内在矛盾和无逻辑错误,忽略了作品的人文性、叙事感,内部的冲突感不强,导致故事不是很好看。因此阅读范围仅限于小众范围内,无法延伸到大众范畴。而这也是目前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和科幻产业无法赢得消费者的原因之一。

让人尽情欣赏的软科幻作品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科幻产业的金钥匙。笔者了解到事实上国外的科幻产业一开始也是面临同样的情况。很少有国人知道,1964年开拍的美国大片《星际迷航》是失败的,而且不只是一次失败,而是推出三次,三次全部失败。之所以还在继续,是因为培育了一大批粉丝,这些粉丝参与到了电影的修改中来,而电影的编剧本身不是科技工作者,但是他热爱科学,和很多科学家交朋友,正是这样的一种互动过程中,电影剧本被慢慢打磨成了一部市场接受的作品,也造就了日后票房屡创新高的科幻大片。

而这样的互动在中国科幻界也几乎是一片空白。笔者了解到,酷似小米手机的发展路线,如今上海的熙谷传媒正在尝试以粉丝效应带动科幻产业市场。总经理傅仰鹏本身是位科幻迷。他在读完MBA后,深入考察了中国的科幻产业市场,开始了自主创业。熙谷传媒盼望打造一个中国的科幻产业品牌。一本名为《天尘》的科幻小说已经完成,但是公司并不急于推出,而是将该科幻小说改编为游戏,游戏一经推出,就很受欢迎,短短几个月内下载量突破50万次,根据规划中的路线图,接下来是推出小说,甚至拍摄电影,而随着培育的粉丝群数量日益扩大,市场的接纳度和整体效应将会逐步放大,《天尘》的品牌效应也将呈现出来。

在市场经济中,闭门造车无疑是死路一条,而与消费者互动,无疑是掌握市场需求最好的手段,这种“精益创业”的方法在欧美已经非常流行。而中国科幻产业若想有所突破,此模式的推广无疑是必经的旅程。

3)原创作品缺乏文化号召力。

中国优秀原创科幻作品缺乏文化号召力是制约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从个体的角度看,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以及更年轻一代的陈楸帆、夏笳、江波等少数作家的优秀之作,无论在想象力还是文学性上都足以与西方一流的科幻作品相媲美。但是总体角度看,不可否认,中国原创科幻作品还有很多“硬伤”。其中最内伤的是难以回到人的本性角度和社会问题层面思考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说,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学作品都是涉及到人类普世价值观和人性、生存问题等的挖掘。肤浅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展示,是十分枯燥无味,很难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的。

真正好的作品,仅靠技术细节是写不出来的,还需要更深刻的东西,比如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比如西方人关心的问题是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而中国却更关注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国家的崛起。有广泛文化号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

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目前一线科幻产业领域正在探索的一种模式。近年来,《盗墓笔记》等奇幻小说的异军突起让人刮目相看,曲折的框架和出人意料的内容情节让很多读者痴迷其中。笔者也了解到有些民营公司看重这一点,正在进行尝试性探索,组织科幻作家和奇幻作家组成一个创作团队,利用科幻作家的科学知识和奇幻作家是叙事构思能力,希望打造出几部具有市场接纳度的科幻作,这种模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十分常见。此外,科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强强联合的科幻小说写作模式也有公司在尝试进行。这些先驱性的探索仍在小范围中进行,希望得到政府的引导和鼓励。

3 社会发育和政府引导需同步进行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面对巨额的市场份额,市场经济本身有个自发的机制,一大批企业会看到市场盈利点,而自发育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在国内,科幻“品牌”的价值往往被人所忽略,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科幻作品形成的价值往往借助一个强大的品牌通过出版物、游戏、动漫、电影、旅游、衍生产品等来持续性体现,并且极具号召力。品牌效应往往能聚集到各种资源,一个产业链会在无声无息中自主形成。迪斯尼品牌的持续火爆就很说明“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在国内,鲜有人关注到这一点。很多科幻产品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品牌”作为持续支撑,没有品牌支撑的科幻公园和科幻影视乐园等项目的生命力无法持续。

政府不宜过多干预科幻产业的市场化行为,诸如圈地炒作概念等行为不应该得到支持,但是社会的自发育需要各种资源的汇聚,产业链的布局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而在这其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笔者认为破除瓶颈问题、夯实发展基础,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是比较适合的引导举措,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近些年游戏产业和影视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好莱坞大片运作模式也为很多华人所熟知,而且市场上闲散资金充裕,投资者投资欲望高涨,市场的趋利性和优惠的政策将会吸引资源的集聚,只要出现一流的科幻作品,就很有可能引发一波浪潮,在这即将到来的一波波浪潮中,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协调、扶助、而不是过多的介入和参与。

政府另一个作用是舆论引导,就像国产手机、国产电脑一样,中国自主的科幻产业也需要国人的支持,这种市场的支持力度绝对不可小视。

前些年中国的电影业饱受批评,票房惨淡,这些年中国的电影业欣欣向荣,业内称评价再烂的片子也有很好的票房收入,观众照样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一个国内电影的需求市场已经形成。而在巨大的商机面前,在中国13亿人口的庞大科幻市场面前,各种要素的碰撞不可避免,中国科幻产业的“黎明”不会太遥远。

参考文献

[1]王春法.培育发展科幻产业 提升民族创新能力[J].科协论坛,2013(12).

[2]郑军.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科幻合作作文篇3

《天意》将拍成东方科幻史诗

2016年4月20日,某电影制作集团共了十余个影视项目,其中唯一的科幻项目《天意》倍受瞩目,在现场被介绍为“中国首部超级历史科幻剧”。

希望不辜负《天意》,不辜负韩信

如果说《三体》是中国硬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天意》则一直被科幻迷视为中国软科幻小说的扛鼎之作,在科幻读者心中同样具有无法撼动的地位。曾连续7年保持中国科幻小说销量最高纪录,并获得过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星云特别奖”。中国科幻小说“雨果奖”得主刘慈欣曾经说过,是《天意》的成功让他坚定了写《三体》的决心。刘慈欣虽然没能亲自到会现场为《天意》助威,却诚意满满地录了一段言辞恳切的VCR。

他在VCR中说,《天意》终于要被改编成影视剧了,这是无数科幻迷翘首以待了很多年的事情。《天意》里的韩信是一个特别迷人的角色,堪称中国版的超级英雄,并特别希望出品方能够不辜负《天意》,不辜负《天意》的作者钱莉芳,不辜负小说中的韩信、张良等中国版超级英雄!

无数科幻迷,争相说韩信

科幻界通常将科幻小说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两种题材。

所谓硬科幻,需要的是扎实的科学功底,以严格的技术推演和科学猜想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小说。由于硬科幻小说对科学功底的要求极高,直到刘慈欣《三体》的出现,才打破了硬科幻无超级畅销书的魔咒,刘慈欣由此也一举奠定了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的地位。

在《三体》之前,最畅销的科幻小说就是钱莉芳的《天意》,是一部典型的“软科幻”小说。所谓软科幻,就是小说中对科学的依赖性不强,科学幻想主要是为情节和文学的作品。 《天意》图书封面 《天意》作者:钱莉芳

钱莉芳的《天意》,让中国历史上的秦末汉初时代遭遇到科幻时空,秦始皇、刘邦、韩信、张良、项羽等现实历史中的人物被作者巧妙地通过科幻的想象进行了重新塑造,打造出了一部带有浓郁历史感的东方科幻作品。

由于科幻文学起源于欧美,硬科幻小说普遍有浓郁的欧美风格,钱莉芳的《天意》第一次让科幻有了东方风格。它颠覆了传统的科幻创作,不再是基于西方文明的现代或未来题材,而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为读者创造出“开挂”的东方古代英雄韩信。

《天意》的主角韩信,是一个非常迷人的东方式英雄人物,也就是刘慈欣所说的“中国版超级英雄”,当年无数科幻迷,争相说韩信,说的就是《天意》里的韩信。

《天意》曾被称为最难拍的超级IP

《天意》的影视改编被众多科幻迷期待多年,但由于它特殊的历史科幻题材,以及其中杂糅的多重元素,一直被认为是“最难拍的超级IP”。

由于作者钱莉芳本人是一名历史教师,所以《天意》中的历史描写丝丝入扣,与正史严丝合缝,紧密连接,又巧妙地将这段历史叠合进一个巨大的科幻想象,将西方的“科幻感”与东方的“中国风”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要拍好《天意》,就必须既要拍出东方历史感,又要拍出西方科幻感,很多影视公司因此对《天意》望而却步。这次有电影制作人来挑战这部高难度软科幻题材,广大科幻迷将拭目以待。

80后中国作家入围雨果奖

2016年4月27日,雨果奖各项提名名单公布。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入围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它最大的特点是无奖金,是一个纯粹的荣誉奖,获雨果奖的作家及其作品构成了世界科幻艺术金字塔的塔尖。2015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2016年获得雨果奖短、中篇奖提名的作品一共有?5篇,中国读者熟悉的“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的作品也在其中。遗憾的是,此次刘慈欣的《三体2》却未能入围。

至于为什么刘慈欣未能入围“雨果奖”?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科幻分会常务理事成全给出了个人观点:“各种评奖的系列第二部都很难再次赢得评委的青睐,评委会会带着更加挑剔的眼光看待。所以就雨果奖而言,这种续作再次入围的情况也非常少。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年无论是雨果奖还是诺贝尔奖以及安徒生奖,都越来越来偏重于非西方拉丁语系小说。雨果奖创立之初就是一个英语世界的奖项,无论黄金时代三巨头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克拉克,还是后来的一批作家,出身都是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全球化的兴起,科技中心向东方转移,代表科技的科幻小说必然不会封闭在西方小圈子里。当然《北京折叠》等作品的输出和《三体》一样,还是得益于众多将其译介到西方的翻译者们(刘宇昆,同样是雨果奖得主),没有好的译介和他们的辛苦工作,华语原创作品会依然封闭在我们东方。”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 刘宇昆和郝景芳

郝景芳在得知获奖消息后也在微博上特别感谢了译者刘宇昆,称赞他在帮助华人作品推广方面居功至伟。她还说:“不能和刘慈欣的作品一同入选,心中的遗憾甚至大过了惊喜。”郝景芳微博里感谢的“宇昆兄”,是美籍华裔刘宇昆,职业程序设计员与律师,业余从事科幻小说与诗歌的写作。过去,中国科幻在西方科幻圈里很少有人关注,而刘宇昆是唯一的一位中英科幻翻译。

入围作品《北京折叠》虚构了北京市一个三重的空间,每个空间里人的处境都不相同,主人公是一名垃圾工老刀,为了给捡来的孩子糖糖交幼儿园学费,他宁愿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郝景芳透露,写作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一些旁观目睹:“我曾经居住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楼下就是嘈杂的小巷子、小苍蝇馆子和大市场。有时候我在楼下吃东西会和店主聊天,听他们说着远方的家人孩子。而我自己,由于读书时间很长,身边一直围绕各种喜欢谈论整个世界、感觉自己即将接管世界的跃跃欲试的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奇异的期望……所有的这些碎片在我头脑中和心中碰撞起来,就成了《北京折叠》。”

2015年《小说月报》第4期选载了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为什么会在全国顶尖文学刊物上选载这篇科幻文学?成全介绍道:“《北京折叠》在我看来,是属于西方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写法,归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类。这几年可以看到一些成熟的好莱坞科幻改编作品,如《饥饿游戏》《雪国列车》《逆世界》《极乐空间》都是将虚构世界分级化,而且各个世界彼此相对、互不通气。《北京折叠》并不是盗梦空间里的‘巴黎大卷’,而是虚构了一个三层互不沟通的空间。它们之间不是靠太空或是车厢隔开,而是以一种折叠方式与世隔绝,老死不相往来。”成全补充道,“其实全球化的视野也是一样,看似一个扁平世界,其实也有着如同折叠的鸿沟。”

9岁时,郝景芳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立志要当一位科学家,大学本科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之后成为清华经管学院博士生。2006年时开始尝试写作,目前已发表了长篇小说《流浪玛厄斯》《回到卡戎》,短篇小说集《星旅人》等。不过,她并不想成为职业作家,“我只是把生活经历中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它是我的饮食、我的空气,我离不开它,但我无法把吃饭、呼吸作为职业。”郝景芳在第一次提笔创作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幻类型。她说,“喜欢科幻小说这种表达方式,是因为它让人有一种表达的自由,想表达什么样的人或世界都可以创造出来。它可以是现实的镜像,还可以嵌入生活,像齿轮一样与现实世界咬合,从而让现实世界变得奇妙起来。”

奥斯卡科幻时代:《火星救援》成最大赢家

2016年,在第八十八届奥斯卡金像奖评奖硝烟正酣时,《火星救援》和《疯狂麦克斯4:狂暴之路》这2部标准的科幻电影,强势入围最佳影片奖项的竞争,创了个不小的纪录。

不过电影圈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几乎没什么悬念,剧情片、文艺片肯定胜出,奥斯卡评委会可以把“最佳视效”“最佳配乐”这些技术类奖项慷慨地送给科幻片,一部科幻大片一届里连拿N个技术奖都不算什么新闻,但他们从来不会把“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演员”这些艺术类的奖项发给一部科幻片!这几乎算奥斯卡评奖过程的一个“潜规则”了。

待评奖结果尘埃落定,有的影评人站出来说,这是因为《火星救援》收获了高票房(包括在中国赚取的5.8个亿),名与利不可能都送给同一部片子。

他们说这话时肯定忘了是谁指导了这部电影,正是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本人,他的《角斗士》当年的票房也是仅次于《泰坦尼克号》,还揽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2个最重要的艺术奖项。

《角斗士》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讲述同一题材的欧洲古装大作《宾虚》,它恰恰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两相对比便知道斯科特在新片里添了什么。他加了一些属于艺术片的故事核心――英雄落难、豪门争斗、为爱献身。总之,这些都是陈旧得不能再陈旧的情节核心。然而没关系,这个故事很唯美悲壮,所以能征服艺术家们。

作为一个以拍科幻片而闻名的导演,只有拍出一部非科幻片才能获得艺术类奖项,这种事情并非落在斯科特一人身上。斯皮尔伯格靠什么电影去拿“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些奖?靠《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至于《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和《人工智能》,还是去拿技术奖吧!

其实,细数下来,科幻片并非完全没有染指过奥斯卡的艺术殿堂。1969年,克里夫・罗伯逊凭借他在《畸人查理》中的表演获得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可能没有多少科幻迷知道这个电影,但它的原著在科幻文学史上却大名鼎鼎――《献给阿杰尔农的花》。1985年,唐・阿米奇因在科幻片《魔茧》中的表现,获得第五十八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这两个可怜的奖就是全部科幻片在奥斯卡舞台上的“灵光一现”了。

科幻片如此不受奥斯卡青睐,是否因为它是商业类型片?这也完全不是理由,同为商业类型片,美国本土的西部片拿了许多奥斯卡艺术类大奖。东方的武侠片也曾经两次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分别是《宫本武藏》(1955年)和《卧虎藏龙》(2000年)。或许从主流电影界人士的角度来看,同为商业片,这些类型片要比科幻片更“人文”一些吧?!

斯科特拍摄过经典科幻片《异形》和《银翼杀手》,后来去拍了各种其他类型的影片,其中不乏《末路狂花》《黑鹰坠落》这样的佳作。他的朋友卡梅隆却对他说――你拍那些乱七八糟的干什么,你要回来拍科幻片,这才是主流!

卡梅隆所说的“主流”是指观赏的主流。这从《星球大战》问世后到今天都不存在疑问,科幻片的票房早就说明了一切。我们去查世界电影票房纪录的前10名、前20名,直到前100名里面有多少科幻片,就能清楚这一事实。甚至这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也已经不成问题,《变形金刚II》《2012》《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等先后创造过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

我们再回头看近两年的奥斯卡主流获奖影片,它们往往很难吊起国内观众的观赏口味,2015年的《模仿游戏》(虽然算不上科幻电影,但讲述了科学家图灵的传奇人生)和2016年的《火星救援》算是特例。

科幻合作作文篇4

【关键词】科幻片 影视技术 思想艺术

电影媒介和电视媒介作为电子媒介的杰出代表,虽然它们诞生的时间,传播的范围,工作的原理等并不一样,但是它们都具有声像兼备,视听兼备,形象生动,现场感强等媒介特点,所以笔者这里就把电影与电视这两种媒介放在一起来分析。在影视媒介诞生之前,还没有哪一种艺术可以与科技的关系如此密切,“当科学观念、艺术想象和电影手段三者结合时,科幻电影随之产生。”可以说,欧美的科幻文艺之所以如此发达就是乘了影视媒介的东风。反观我国科幻影视的发展确实让人嗟叹。我国的影视媒介发展已经进入先进的行列,但是科幻文艺的表现形式与媒介的融合却是差强人意,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我国科幻片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科幻影视剧在数量上还没有形成规模。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国(包括香港在内)还曾经产生过数量和口碑都不错的科幻影视剧,比如,科幻电影有《霹雳贝贝》、《潜影》、《隐身博士》等,科幻电视剧有《第三军团》和《非法智慧》等。但是在最近的十年内,我国鲜有科幻片问世。只是最近两年,在国外科幻影视横扫全球的情况下才诞生了几部科幻影视剧,比如刘镇伟的《机器侠》,刘仪伟的《火星没事》,科幻电视剧《魔幻手机》等。笔者最近就三个电影网站对科幻电影的数量做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我国的科幻电影(包括香港在内),首先在数量上就处于一个明显的弱势地位,这是我国科幻文艺传播发展存在的一个问题。

其次,是科幻影视技术性的缺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影视制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科幻影视的媒介特性得到了极大程度地提高和发展,不但给观众带来了亦真亦幻的视觉享受,而且也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般的听觉享受。精美绝伦的机器,虚拟现实的外太空,宏大的场面,逼真的形象,先进的技术使得观众对科幻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在我国目前仅有的几部科幻影视剧中,技术性的缺失仍然是最大的诟病。导演刘镇伟就说,《机器侠》的拍摄灵感就来自对《蜘蛛侠》的观看,遗憾中国没有一部科幻类大侠,于是开始思考创作了该影片。但是很遗憾的是,该片最后被批评为是对《变形金刚》的拙劣的模仿。其中K-1由机器人变自行车,K-88变越野车,这种变化的过程并不流畅,使观众感觉很突兀,很生硬,还是大黄蜂和威震天的变形更震撼,更逼真。而《魔幻手机》中对时空隧道的设计,对真人“傻妞”与机器人“傻妞”的转换等,有着明显的后期技术制作缺陷。其实技术性的发挥在影视领域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后期的制作,而且已经在前期的创作、实际的拍摄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3D虚拟摄影摄像系统,面部表情捕捉还原系统,虚拟摄影棚等。我国科幻影视在技术性的缺失,还表现在我们的科技元素因不成熟的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所局限。

第三,是科幻影视思想性的缺失。技术性与思想性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影视剧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科幻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的技术品,并不是技术的堆砌,只有在技术的基础上展现出思想艺术的魅力才是成功的作品。观看我国的科幻影视剧,剖开拙劣的技术因素,留给观众的并没有实质内容了。我们刻意追求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效果,却忽视了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雕琢。还拿刘镇伟的《机器侠》来说,除了造型的夸张,机器人形状的转换,以及影片最后花瓣飘落,方力申离开孙俪的桥段还能带给观众一点感触之外,剩下的就是一笑了之的无厘头搞笑了,所谓的内容深度无从谈起。而《长江七号》虽然主打亲情的招牌,但是最后观众却只对徐娇是男孩还是女孩感兴趣。

虽然科幻影视在欧美已经成为科幻文艺市场的主力军,但是在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不管是从数量和规模上,还是从媒介技术和影片的思想性上来讲,我国的科幻影视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缺憾。

二、对我国科幻片传播发展的建议

科幻片是媒介技术与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影视媒介所特有的传播覆盖面广,视听效果好等媒介属性,使得科幻片迅速成为适合所有年龄层观看和欣赏的文艺形式。面对我国科幻片与国外的差距,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找准方向奋勇直追,加快中国科幻片的发展步伐,打造属于中国的技术与艺术并重的经典的科幻电影。

首先,我们要在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推进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综观影视技术的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等技术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数字拍摄和制作技术的大量应用,不仅创造出了使人大为惊叹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科幻片的艺术感染力。现在美国90%的科幻片都采用了数字技术。在好莱坞,比较优秀的科幻片的特效制作的预算一般不低于整部影片成本的50%,但是在我们国家的电影制作中,特效制作的预算也只有20%到30%左右,最高的就属演员的工资了。所以我们在技术方面,一是要加强对最新电影技术的追踪,积极引进这种技术,加大其在我国科幻片创作过程中的比重和作用;二是要从政策上鼓励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但是,我们对待技术的态度,在不忽视其重要性的基础上,也不能表现出非理性的崇拜,而是应该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技术与艺术并重的理念。让我们既能创作出《黑客帝国》之类强烈视听觉冲击力的商业科幻片,也能拍摄出《人工智能》般带给观众对人性深层次思考的内涵深刻的科幻片。

其次,就是要增强自我创新,激发电影制作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科幻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代表,而借助影视媒介,科幻片又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技术上都需要让受众感受到新奇的魅力。电影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应该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而不能总是对国外作品简单地模仿与抄袭,我们可以把它与我国的本土化文化元素相结合。比如拿科幻动漫电影来说,我们可以将我们传统的水墨画、剪纸、小泥人等文化元素与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我们还要关注受众的需求,从受众的需求中寻找素材,比如受众对某些空间的幻想,对某些新科技的幻想,对未知世界的猜测等。

第三,就是立足于科幻片质量的基础上打造多元的立体的营销体系。我们应该遵循和利用商品传播的规律,把握住受众的心理变化,统筹安排科幻片的传播策略。在影片放映前期,放映中期,热映后期,我们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手段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比如,放映中期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话题,发挥口碑营销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明星”效应。■

参考文献

①许南山 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18

②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09

③王逢振,《后现代时期科幻叙述理论的思考:幻想的边疆》

④蔡黎,《对中国科幻题材缺失的文化反思》,《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6页-28页

⑤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28

⑥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144

(作者:牛艳芳,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专业09级研究生;梁海,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科幻合作作文篇5

《安珀志》 系列

“安珀志”系列是泽拉兹尼历时20年倾力打造的奇幻经典。此次中文版为全系列首度引进。这套10卷本的奇幻巨著无论是对泽拉兹尼本人还是在奇幻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套装为该系列的上卷,共5册。该系列上卷以贯穿整个系列的灵魂人物“科温”追寻记忆、夺取王位的英雄历程为经纬,展现了安珀这个弘大的世界,构筑了一个让人目眩神驰的奇幻领域。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不仅有剑与英雄的永恒传说,也有壮丽恢弘的奇幻城市;有黑暗、暴力和死亡,还有爱、救赎与希望;有随处可见的黑色幽默,更有苍凉的世事无常;有让人拍案叫绝的高超阴谋、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机智到极点的犀利吐槽,还有史上规模最大的王位争夺之阴谋,更有关于整段人类文明与哲学的思辨。

三体全集

这是一部多重旋律的作品:此岸、彼岸与红岸,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成中国文学中罕见的复调。故事的核心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当主流文学渐渐远离了这个沉重的话题,而本书却以太空史诗的方式重返历史的现场,用光年的尺度来重新衡量那永远的伤痕,在超越性的视野上审视苦难、救赎与背叛。这一既幻想又现实还科学的中国版《天路历程》,疯狂而冷静,沉重而壮阔,绝望而超脱。《三体》系列,是对历史的反思,对道德的超越,甚至对全面的宇宙社会学、宇宙心理学、宇宙生态学的构建,然而即使是在最遥远的地方,我们依然能看到对人类的关爱。

阿西莫夫忌辰纪念套装

艾萨克・阿西莫夫,俄裔美籍作家,全知全能,被全世界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美国政府授予他“国家的资源和大自然的奇迹”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以表彰他在“拓展人类想象力”上做出的杰出贡献。创作力丰沛,一生之中著作近500本,涉及杜威图书分类法的每一个范畴,涵盖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本套书包括阿西莫夫最引以为豪的《银河帝国》系列小说,被全球科幻迷们一致奉为阿西莫夫的最高杰作《永恒的终结》,以及阿西莫夫本人最偏爱的作品《神们自己》。科幻迷们怎能错过!

凡尔纳科幻经典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以及诗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凡尔纳的才能在于,他实际上是在科学技术所容许的范围里,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与必然的趋势做出了种种在当时是奇妙无比的构想。因为这些构想符合科学的发展趋势,他们到了20世纪几乎全都成为了现实。本套书包括《八十天环游地球》、《太阳系历险记》、《气球上的五星期》、《十五岁的小船长》、《从地球到月球》、《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

光明王系列

罗杰・泽拉兹尼,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大师,与厄修拉・勒古恩等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起科幻改革,并率先倡导科幻小说写作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三方面考虑,由此打破了太空冒险科幻一统天下的局面,被誉为“新浪潮”的旗手。泽拉兹尼是极其罕见的在科幻、奇幻两大创作领域均达到巅峰状态的作家。在他的代表作品中,他创造性地将科幻、奇幻元素融为一体。科幻作品有奇幻的瑰丽恣肆,奇幻作品有科幻的严谨设定。因此,他被视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奇幻作家”,本套书包括泽拉兹尼最富盛名的科幻史诗《光明王》和《光与暗的生灵》。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5部曲

道格拉斯・亚当斯以《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出名,这部作品以广播剧起家,后来发展成包括五本书的“三部曲”,包括《银河系漫游指南》、《宇宙尽头餐馆》、《生命、宇宙及一切》、《再见,谢谢鱼》和《基本无害》,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系列被西方科幻读者奉为“科幻圣经”之一。由于《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小说的突出成就,国际小行星管理委员会甚至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亚瑟・邓特――该系列的主人公。

纳尼亚传奇全集

本书是一套七册的奇幻经典巨著,由托尔金的终身挚友,J・K罗琳的精神导师,被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的英国作家C・S・刘易斯在1950年代所著,与《指环王》、《哈利波特》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魔幻经典巨著。与《指环王》的史诗般宏伟大气之风格截然不同,却令全世界上无数的读者为之着迷,故事的开始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女孩偶然进入了一个异世界,被称为“纳尼亚”,并在那里经历过一连串的冒险,及看到那个世界的创造......每一本互有关连,但亦可独立阅读,是魔幻爱好者必备藏书。

海伯利安四部曲

科幻合作作文篇6

关键词:儿童?科幻画?创作

少儿科幻画,是真实反映孩子童心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孩子从未来的角度对周围世界作出最直接,最朴素,也最深刻的一种艺术表现。在许多人的认识中,总以为科幻画创作就是要不着边际地随意幻想,方可产生好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幻想虽然是对未来的畅想,但应扎根于现实,着眼于当下。科幻与现实,并不矛盾,现实是科幻创作的源泉。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运用 “应时性”原理,不失为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一种好方法。教学的“应时性”的内容及其丰富,它的“时”大概包含了四个方面——时事、时令、时尚、时机。即教师要善于发现新事物、新时尚、新热点,通过寻找新的内容、角度、方法、思路,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指导学生 “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创作科学幻想画。

一、 应时令:顺应自然的节拍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是唐朝大诗人韩愈的名句。鸟鸣,雷鸣,虫鸣,风鸣是各个季节的表象。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教师除了紧紧抓住季节特点外,还可以与各种节日、纪念日相结合,如国庆节、元宵节、妇女节、全国助残日等,根据这些节日特点挑选创作素材,引导学生用科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韩笑同学平时就是一个环保小卫士,在 “六·五”世界环境日创作了《水乡“清道夫”》,荣获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幻想绘画比赛一等奖。林枳同学特别体贴父母,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创作了《一转多能》(图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工程师能设计制作一架多功能低碳动力能源机,让妈妈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把脚踏的力量转换成源源不断的能源,让电饭煲自动烧饭、热水气自动加热……小作者奇特的想象,大胆的构思,充满童趣的画笔,使我们沉浸于浓浓的爱意之中,构建了一个以母爱为主题的新视角。

二、应时尚:把握生活的脉搏

时尚包罗万象,它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前一段时间学生非常流行看科幻小说,比如《哈利波特》这本书,由于神奇而富有幻想,71.98%的学生都看过,并且非常喜欢看,这就是时尚。我校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说:“现在我就爱看那些科幻的书籍、电影或动画片,如《变形金刚》、《蜘蛛侠》等,这些未来世界的战争,看了非常刺激!我真想变成一个未来的战士,用先进的武器和侵略地球的外星人开战。”

可见,现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这也给科幻画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作为美术老师,要时刻了解学生中流行什么?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并巧妙地运用时尚,让学生创作出富有现代特色的科幻画佳作。

如CG,是英语“电脑图形设计”的简称。创作前,我们先引导同学们欣赏贺传荣创作的《大地》(图二)。贺传荣凭借其独特的想象,以大地为主题,运用电脑和各种电脑软件,将油画、版画、动漫、插图、摄影等各种视觉形式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视觉表现空间。孩子们被深深地震憾了:科幻离生活并不遥远,那些冷冰冰的机械与艺术,竟然可以如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紧接着,又欣赏了一些青年学生的电脑图形设计作品。这些作品使孩子们重新审视了来自他们身边的物体价值。孩子们的眼睛亮了,随之而来的创作热情也极为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出了不少作品(图三)。这些科幻作品虽不成熟,但充满鲜活的想象,展现出学生对传统视觉文化的解构和当代多元化视觉表达形式的探索,有的甚至可以和大学生的设计相媲美。

三、应时机:贴近儿童的心灵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菲尔画了一幅玛利亚抱着圣子耶稣的画像,可是在正下方有一大片空白,正在想该补些什么.这时他从画室窗口看到附近面包店窗口有两个孩子,一个稍大的孩子托腮,仰望云天,在跟弟弟说着什么,稍小的孩子头靠在两臂上,也望着天空,在听他哥哥说话.拉菲尔觉得很美,就把他们画在画的下方,再加上翅膀,就成了两个天使。可见,时机是个很神奇的东西 。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画家,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孩子们走近他们眼中神秘的科幻画。

首先,当孩子们对天文、地质、海洋、环境、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等有了一定的关注后,教师一定要重视这“星星之火”,引导学生对已了解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想象、构思和创作。如利用基因工程的科学原理展开联想:将蚂蚁体内注入大象基因,变成人一样大小的巨型蚂蚁,但蚂蚁仍旧保持原有的团结、分工合作的生活习性,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庄稼能手”队伍,这就是科幻画《转基因蚂蚁》的来历。其次,孩子们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顺手”、“不舒服”“不方便”的地方,作为美术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此时,正是引导孩子们创作的好时机!让孩子们动一动脑,把这些小事物变成“顺手的”、 “舒服的”“方便的”新事物,并用绘画的手法表现出来,一幅科幻画就诞生了。例如:《书包背我去上学》,就是将寻常主题《我背书包去上学》进行逆向思维,想象新型的书包。

此外,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在校园里的走廊上布置少儿科幻画作品,利用楼道、宣传窗、等展示各类科幻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科幻画产生兴趣,这对创作科幻画也有一定的好处。

四、应时事:面向时代的发展

科学幻想相对于童话来说难度要大一些,主要是科学幻想不仅要敢于想象,还要讲究科学性。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科技书籍,还要经常关心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思考社会热点难点:比如如何让地球产生绿色的环保能源,怎样改善日渐被污染的自然环境……鼓励学生采用“更科学”、“更现代化”、“更理想”的标准去大胆质疑:如何使人类免受台风袭击?如何让人类不再受地震的蹂躏?如何让人类在突发的灾难中生命不再受到危害……这些问题的背后就包含了丰富的科技含量,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幻意识。如:宋佳颖同学在看了我国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中那么多人被压在废墟下的惨不忍睹的画面后,开动脑筋,创作了《弹力屋》,以表达自己对各地大地震的关心与关注;而庞晶莹同学的作品《我想我们赢》(图五),则是根据自己多次从电视里看到的上海“11.15”事件给人们带来严重灾难的新闻后所创作的。

通过几年来的应时性教学实践,我们为孩子们成功地架起了通向科幻画创作的彩虹桥。教学的应时性与常规性,就是珠子与线的关系,在开展 “应时性”教学时,也要注重应时教育与长效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应时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一致,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学会寻找切入点,合理运用。总之,运用好教学的应时性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教师将书本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用心去准备,精心去实施,使教师具有人有我优、人新我变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载于《清华美术·卷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118—124页

[2]许?平?《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及创新教育的思考》?(《中学美术教育》2008年第二期)?中国美术教育出版社

科幻合作作文篇7

[关键词]中国科幻文学 跨文化传播 传播力 三体 雨果奖

一、引 言

1.研究缘起。

2015年8月23日下午,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始创于1953年的雨果奖是美国两大泛幻想类文学奖项之一(另一个是星云奖),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为纪念现代“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命名为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虽然单凭这个奖项尚无法证明中国科幻文学已达到全面振兴、问鼎世界的实力,面对美国在科幻创作领域的霸主地位,中国科幻文学所拥有话语权还是太少。但毋庸置疑的是,刘慈欣得奖实至名归,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科幻文学海外影响力的提升,其意义已超越了获奖本身。得奖并非偶然,本文从《三体》小说获奖事件出发,结合跨文化传播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尝试找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2.跨文化传播力的概念解析。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和波特将跨文化传播分成两种主要交流形式,即:国际交往和国内交往。“国际交往是指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1]。所谓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反映双向或者多向或多维度文化交流的概念。跨文化传播具有众多不同的传播形式和文化载体,文学作品即为其中之一,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化符号和意义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便是在国际间通过文字译介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传播力,就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从传播能力的角度界定,美国学者格拉汉姆・威廉森认为传播力是指传播者和受众成功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能力;而为达到高效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展示出一定程度的传播力[2]。跨文化传播力是基于上述两个概念,对传播主体在跨文化传播领域表现出的有效传播的能力的表述。

二、《三体》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力分析

1.传播内容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基础。

(1)主题的特色和深度引人瞩目。

主题思想的创作对于小说而言至关重要,它是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小说始终的立意基础,也是把握全文整体走向的指导思想。 《三体》小说的主题创作在突出特色、把握深度方面做得十分到位,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与关怀,运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为读者展开一幅历史和科学交织的宏大场面。《三体》的海外输出,其主题特色让美国人感到新鲜,它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美国视角的故事。某种程度上,美国科幻作品“自我中心”的叙事传统已让读者感到审美疲劳。比如独立战争、西部荒野、60年代迷幻乐等等,都已成为“被挖烂了”的题材,人类的“未来”往往看起来很像美国的“过去”,而《三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

此外,《三体》小说的思想深度也特别引人瞩目。作者刘慈欣曾经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三个人,且三个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这时必须吃了其中某个人才能生存下去,将如何选择。这是一个上升到人性和人类终极命运层面的哲学思考,而《三体》小说就是通过这个思想实验,从某个角度探索了这个问题,如果外星入侵者真的出现,人类社会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动,人心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归根到底,整个《三体》的主题创作就是围绕这个核心点展开的,而科幻只是叙述的手段,作者真正要揭示的是科幻背后的社会和人类发展问题。

(2)用人物塑造来透析人性。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他们的性格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其写作思想,乃至对人类精神世界和人性的思考。对于西方来说,人性是一个个人的概念,在故事当中表现为个人面对危险的挣扎和自我救赎。但《三体》小说里的人性是“人间”,大写“人”这个概念。从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角度出发,以地球与外星文明的冲突为背景探讨人性,突出表现了人的个体与群体意识的矛盾和冲突。

《三体》中首先登场的人物是知识精英阶层,他们深受科学、哲学等文化知识的影响而拥有精神和智慧层面的优越性。小说的女主人公叶文洁是这个知识精英群体的一个特殊人物。作者想要通过对她的塑造来表现人性的复杂,尤其是对“恶”的反思,这也是激发西方读者共鸣的引爆点。在人性的善恶中挣扎的叶文洁,当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时,她选择的是是一条改造人类社会的极端道路。当她所有寻求认同感和融入感的努力宣告失败,对科学的信仰和对高等文明的向往,最终将她塑造成人类世界里最矛盾的“革命者”。而《三体》中另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人物,是一位“粗俗”的警察――史强。他文化水平不高,却拥有敏锐的直觉和过人的思维能力,总能在拯救地球的关键行动中展现出机智的一面;他身为国家警察部门的一员,却从不严守规则,反而时常不按常理出牌。正是这样一个带着矛盾特征的人物,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表现手法独辟蹊径。

小说的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或表现技巧,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环境等元素的展现起到不同的表现效果,帮助读者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三体》小说中,作者在基于描写、象征和衬托等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用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恢弘的宇宙格局,打破语境壁垒,消除文化隔阂,最终获得西方读者的青睐。

大量使用硬科幻的表现手法无疑是《三体》抓住美国人阅读兴趣点的第一利器。所谓硬科幻,就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现实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作者基于现代物理学知识来呈现他的《三体》,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完全沿着科学的脉络展开。其叙述角度比较客观理智,而叙述层次又引人入胜。《三体》另一处吸引西方读者的表现手法,是其在叙事角度的别具一格,小说从普通人视角切入建构故事主线。近年来,超级英雄题材的作品在国外已经不像以往那么大受追捧。自从2014年《超凡蜘蛛侠2》上映后表现平平以来,美国各界就开始讨论,超级英雄电影的题材是否太过饱和。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普通人视角叙事的《三体》便显得别具一格。

2.传播手段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路径。

(1)刘宇昆的译介传播。

语言障碍是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基本障碍,极大地阻碍了传播效率,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方式打开通路,即“译介传播”。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是促成不同民族文学间发生影响的媒介方式之一,属于文字媒介传播。“译介传播”是《三体》小说成功扫除传播语言障碍,构建有效传播力的“首要路径”。

而在《三体》小说的译介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当属华裔美国科幻作家刘宇昆(Ken Liu)。他曾连续两年获得“雨果奖”,一年同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他是《三体》第一部和第三部的翻译,与其他美籍华裔不太一样,刘宇昆对中国非常了解,熟谙中文和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而且对当下中国动态了然于胸。在《三体》的翻译中,故事开头的情景设定在“”,为了让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没有充分了解的英美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刘宇昆采用了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作注脚,给英美读者提供便于理解文本的历史知识。

更微妙的问题往往涉及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刘宇昆将中国传统24节气意译成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短语,如惊蛰译为“Awakening of Insects(唤醒昆虫)”,而非直接用拼音“Jingzhe”。作为译者,他秉承的原则是忠实原文,不做过多的雕琢但也不遗漏重要的东西。刘宇昆也会特意保留原文的痕迹,制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例如将成语“投鼠忌器”直译成“do not throw a shoe at a mouse sitting beside an expensive vase(不要向金贵花瓶边上的老鼠扔鞋子)”,而未将成语的潜在含义翻译出来,这种译法能增强读者在阅读时的新奇感。

(2)出版社传播。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销量在全球已逾2万册,其中包括在海峡两岸、香港、澳门销售的逾2100册。在这一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出版社传播是《三体》小说在海外进行广泛传播的“主要路径”。对《三体》而言,能够跨语境跨文化广泛传播,是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社合力的结果,

《三体》得奖的背后有三个出版社团队在起作用。第一个团队是《科幻世界》,它在中国科幻界处于垄断地位,中国科幻作家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出自该杂志社。《科幻世界》自上世纪70 年代末就开始做科幻,对国内科幻市场有很深刻的认识,《三体》三部曲就由它出版。第二个团队就是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简称“中教图”。它是向美国推广《三体》英文版的中方,和美国的谈判等都由它进行。2012年7月,中教图正式与刘慈欣、《科幻世界》杂志签约,开展《三体》英文版版权输出工作。由于中教图在《三体》英文版出版前后的持续运作,相继吸引了法国南方出版社等多国知名出版商与其签约合作。

第三个团队是美国托尔出版社。它是科幻文学领域最专业的出版社之一,在美国科幻出版界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14年11月11日,《三体》作为中国首部版权输出的科幻小说正式登陆美国,其英译本即由托尔图书出版公司(Tor Books)出版,英文书名定为“The Three-Body Problem”。《三体》英译本出版后,其受欢迎程度竟完全出乎刘宇昆和中方出版人员的意料,国外读者反响热烈,首印的15000册纸质书被订购一空,出版社很快加印4000册,一度在亚马逊的“亚洲图书首日销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并跻身“2014年度全美百佳图书榜”。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传播。

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有关“意见领袖”的解释为,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三体》小说成功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加速文本在国际上的接受和传播,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关键路径”。

在《三体》小说的海外传播中,起到“意见领袖”作用的宣传是美国科幻作家做出来的。《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的作者乔治・马丁就曾在座谈会、媒体上宣传《三体》,他的文章还发表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上面,宣传力度很大。马丁于2015年5月在社交网站Live Journal中撰文谈阅读《三体》的感受,他表示:“我在读《三体》的时候,猜不到故事的走向,不像是有很多作品,我看了第一章就猜得到结局是什么了。对于西方文坛,《三体》是一本来自于另一种文化的书,但市场接受度很好,这并不是很常见。”这篇博文在美国科幻读者圈引发强烈反响,有107条留言和三百多次互动评论,随后马丁的书迷开始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大量转发,仅这篇博文的热度就持续了15天时间。而后续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亚马逊《三体》英文版的书评,有不少科幻迷在评论中提到马丁或是马丁的看法。

3.生产性受众的主动传播为构建有效传播力提供新动能。

英国的约翰・费斯克(2005)在其专著《电视文化》中率先提出“生产性受众”的概念,他认为大众的构成方式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受众在精密的社会关系中穿梭时产生了“游牧式的主体性”,并根据当下的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这种具有传播主体意识的受众,在接受意义的同时生产和传播意义,即可称之为“生产性受众”[3]。生产性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生产出自己的文化。从生产性受众的传播受众观来看,《三体》的读者,在阅读和接受的过程中逐步转化成内容的传播者,其中产生的大量聚合性传播流为《三体》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动能。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入,不但国家和企业层面上有能力支持优秀作品走向世界,富起来的中国科幻迷积极主动自发自愿地在全球各语种的杂志上发表宣传中国的文章,在各地充当中国科幻的形象大使,也是促成科幻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世界各地的科幻大会,每次都能在会场发现一批批中国科幻迷(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青年人),忙碌热情地奔走在各个会场。熟练的英文表达,纯真的求知面孔,热切的提问,以及在所有场合喋喋不休地宣传中国科幻宣传刘慈欣宣传《三体》。目标受众的主动传播所形成的巨大传播效力,无疑也是中国作家获奖的一个潜在原因。在作品的国际传播中,中国科幻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国民心态,一种积极走向世界的热望与行动。

三、结 语

在当今国际化大环境中,文学交流逐渐成为国际间交流和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之一。《三体》小说获得雨果奖,无疑对中国科幻文学来说是一件幸事,不仅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科幻文学作品提供了契机,也是中国已经能够向国际上输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的有力佐证。更重要的是,为构建中国科幻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力提供了参考:出色的传播内容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基础,多元的传播手段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路径,培养生产性受众的主动传播能力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新动能。如此,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三个重要条件,便能够被西方文化圈所接纳,并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最终实现作品的传播价值。

注释:

[1] (美)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美)格拉汉姆・威廉森:《传播能力》,[EB/OL]. http:/// ,2011-04-04

[3](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科幻合作作文篇8

小说名为“银河启示录”,并且拿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做比较,序章简述了整个故事的背景———银河联盟与蛇人帝国联盟的战争,由这些我们可以推知小说的定位应该是一部“太空歌剧”。太空歌剧(SpaceOpera,或称“宇宙史诗”)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通常强调故事的戏剧性,不像硬科幻强调科学的考证,也不同软科幻强调启发性。此类作品直接把现实通俗小说的情节,如冒险打斗、英雄救美等放到太空或外星的架空背景之中,其中的科技描写并不一定建立在结实的科学考证之上,“科幻”成了一个次要元素。因此,有些科幻迷甚至不承认“太空歌剧”的科幻身份。“太空歌剧”诞生于上世纪 20年代的美国,在诞生之初这个词曾经是对末流低级小说的蔑称,意在将次等科幻作品与较好的作品区别开来。不过,后来到了70、80年代随着一批高质量的新派太空歌剧的出现,如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系列等,“太空歌剧”已经摆脱了诞生初期的荒诞与粗糙,变得更加系统、更加精致,科技描写上也更为合理,于是逐渐成为了最具生命力的科幻流派。现在这个词已经完全不存在贬义,反而在很多时候成为公众所认为的科幻的主流。

也就是说太空歌剧的背景通常是庞大的银河帝国或繁复的异星文化,情节混合了动作和冒险,是典型的宇宙英雄罗曼史。优秀的太空歌剧必须具备以下两点要素,第一是强烈的戏剧张力,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浪漫主义的故事,这是太空歌剧被称为“歌剧”或者说“史诗”的最重要的内核;第二,作为背景的宏大宇宙必须能带给读者“惊异感”/“新奇感”(SenseofWonder)。广袤无垠的宇宙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不同生物、不同种族,各自发展出的不同文明与科技,正是作者的想象力可以尽情发挥的地方。也正是由于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大尺度,给作者提供了描述不同文明与人性之间矛盾冲突所展现的多种可能性,由此形成太空歌剧独有的科幻冲击力。如果不能带给读者这种想象的“惊异感”,那么太空歌剧也就和一般现实小说中的航海冒险故事无异了。

了解了“太空歌剧”的概念以后,我们再反观《银河启示录:联盟危机》一书,会发现小说在基本的世界设定上还是比较成功的:2613年的地球文明已经异常发达,在整个银河系遍拓殖民地,尤其是经历过一场星际大战以后,以地球为首的银河联盟军队以弱胜强,战胜了比自己文明程度高出许多的蛇人帝国联盟,由此成为整个银河系的霸主。故事就是从这场银河之战胜利的第九个年头开始讲起。不过,在进入小说的主体叙事之后,作者科幻功底薄弱的缺陷就立刻暴露了出来。所有科幻迷都认可,创意是科幻小说的核心,低劣的科幻创意流于堆砌名词,良好的科幻创意则有理有据有形。《银河启示录》中出现了很多炫目的高科技名词,如引力反相器、光子眩晕枪、类夸克武器、希格斯玻色子、全息遥感解码器……虽然“太空歌剧”不是硬科幻,不要求对其中的科技描写给出详细而合乎情理的解释,但至少要让人能够理解它们并且符合虚构的真实,也就是说要让读者相信这些科技在小说描写的情景之中是可以存在的。遗憾的是,《银河启示录》没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小说里不断提到未来的各种先进武器,但在读者看来这些武器只是一些陌生的名词,很多时候通过阅读作者的文字并不能在脑海中勾画出它们的样子,也无法理解这些武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之所以常常赞誉刘慈欣的科幻拥有“宇宙尺度的宏大想象”,正是因为他对于这些“宏大想象”有“逼真的细节”描写。然而《银河启示录》中的科技描写不仅不够细致,想象力方面也比较欠缺,没有什么场面或者设计能够给读者带来充足的“惊异感”,这可以说是小说的第一个缺失。

另外,小说最主要的内核———故事情节,读起来也稍显平淡。虽然能够感受到作者试图在不断的设置悬疑,但这些悬疑的揭晓都不够精彩,甚至在行文过程中读者就已经可以猜到后面的结局,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戏剧张力,也就弱化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是讲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通俗故事,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能让人留下长久印象的情节,这不得不说是小说的致命伤。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不够鲜明,完全没法儿让人记住。小说的主人公尤利,总统护卫长纽曼以及银河联盟舰队的维尼,这三个人物的行为和话语就算互换了也没有什么差别。总的来说,《银河启示录》中大部分角色都面目模糊、形象单薄,没有鲜明的个性与思想,感觉只是作者为了推进情节而设置的道具。反倒是作为反派人物的安全调查局副队长艾弗森,其小人物处心积虑向上爬,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还让人有些印象。

应该说作者创作太空歌剧的举动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是一个在国外早已经成熟而且对大众来说相对主流的科幻类型,但是目前中国还缺乏这方面的创作成果,虽然也已经出现了迟卉《卡勒米安墓场》、今何在《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江波《银河之心·天垂日暮》等中国的太空歌剧作品,但他们的创作都还在摸索阶段,存在着某些不足,没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太空歌剧”是科幻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架构宏大,充满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它也是与影视剧结合最为紧密的一个科幻类型,因此中国科幻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优秀的太空歌剧作品。《银河启示录》的作者是第一次涉足科幻领域,在写作中出现种种缺失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像作者还计划推出后续故事,希望在第二卷的写作中,作者能够更加从容,放平心态,从讲述一个好故事的角度出发,创作出名副其实的中国“科幻史诗巨作”。

上一篇:海洋科幻作文范文 下一篇:科幻语言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