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11-27 01:31:51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升级”精神,围绕“全市保第一、全省争先进、全国创一流”目标,加强西部丘陵山区开发,大力培植和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促进西部丘陵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调优林业产业结构;放大“中国花木之乡”招牌,拓展苗木花卉产业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花木产业长廊带;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工作,巩固生态防护林建设,组织开展“创园林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掀起全县春季绿化造林新高潮,确保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造林6.5万亩,其中成片造林5万亩。完成重点防护林工程1.5万亩,继续完善措施封山育林4.3万亩。开展中幼龄林抚育3万亩,林下复合经营1.5万亩。创建高效林果基地1.5万亩,新建、更新完善20万亩。建设村庄绿化示范村21个,四旁植树600万株,新增苗木花卉基地1.4万亩。

三、工作重点

一是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根据国家、省下达我县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2012年重点围绕中东部地区,结合土地复垦、农业综合开发和冬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营造人工乔木林1.5万亩;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对去年封山育林的地块,采取补植、播种、封育、更新改造等抚育措施,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林相整齐完整,真正达到封育的目的。

二是丘陵岗地特色林果产业工程。在西部的桃林、山左口、双店、石梁河、李埝等丘陵岗地乡镇,以及310国道沿线乡镇重点发展特色高效林果业,积极调整和优化林种结构,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多树种、多品种,高质量、高效益的林果示范基地。营造以经济林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1.5万亩,重点发展晚秋黄梨、薄壳核桃、优质桃等经济林果。

三是苗木花卉产业工程。放大“中国花木之乡”特色招牌,壮大苗木花卉产业面积。重点发展310国道、323省道、东郯公路两侧建设高标准苗木花卉产业带,继续巩固华东地区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和金银花种植基地,力争在规模和品质上有新的突破,打造310国道沿线现代林业“金腰带”。2012年新增苗木花卉基地1.4万亩,其中花卉面积0.7万亩,在农业园区核心区内开工建设1万平方米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1个。

四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重点做好连徐高速、310国道、245省道、323省道等高等级公路两侧的绿化查遗补缺及升级改造,采伐地块必须全部更新造林,确保绿化率达到98%以上。做好县乡道路绿化,确保新建道路实现全部绿化。

五是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结合土地复垦工程和河湖沟渠清淤疏浚等水利建设工程,全力抓好农田林网和沟渠路堤林网配套绿化建设。继续扩大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区面积,确保一、二级林网达到70%以上,中西部地区农田林网绿化率达到85%以上。年内计划新建林网4万亩,更新、完善农林网16万亩。

六是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围绕西双湖风景区、城北新区、经济开发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提升城镇绿化档次和品位,更加注重景观效果。年内新增城镇区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形成城市绿地建设新格局,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及西双湖省级湿地公园。

七是村庄绿化示范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按照“围村林、街道林、庭院经济林、农民公园”四位一体模式,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康居示范村创建等活动,推进村庄绿化工作。建设21个村庄绿化示范村,示范村森林覆盖率均达到45%以上。

八是中幼龄林抚育建设试点工程。依托绿色及国家森林抚育试点项目,在县内5个国营林场和速生丰产林开展中幼龄林抚育试点,通过抚育间伐、修枝、割灌、林地抚育管理等措施,显著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森林经营效益,共试点抚育中幼龄林0.8万亩,在全县开展森林抚育3万亩。

四、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造林工作职责。各乡镇(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增强做好造林绿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早安排、早部署,落实“人盯人、人盯事”和“一人一事”工作责任制,认真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层层签订绿化造林责任状,各乡镇(场)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造林实施方案,明确重点绿化工程和造林地段,层层分解落实造林任务。有土地复垦和水利疏浚工程的乡镇要全力搞好绿化造林的配套建设,充分挖掘造林潜力,逐块、逐段落实造林地块,确保应栽尽栽,一步到位。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人栽一棵树、绿化新”、“发展特色林果产业,致富百万人民”等为主题的林业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发展绿色产业的必要性和义务植树的全民性、义务性、法定性、公益性,营造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动员全县干部群众振奋精神,知难而进,掀起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新高潮。

三是创新经营机制,拓宽林业投资渠道。各乡镇(场)要进一步创新思路,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造林绿化经营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林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积极探索绿化造林与管理的新机制,坚持走多元化筹资之路。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投资绿化造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加速推进我县林业快速发展。

四是科学栽植和管护,确保造林成效。把好树种选择关,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进一步加大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把好苗木质量关,认真抓好苗木的质量监督工作,确保苗木从数量、品种、质量上满足需要。把好栽植技术关,重点造林地段要组织专业队伍栽植,县、乡农技人员深入造林一线进行现场指导,实行分片包干,跟踪作业。把好林木管护关,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全面推行新造林管护责任追究制,配备专兼职护林员,把管护工作落实到人头、山头、地头。要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林政、森林公安等部门要严格监管,严厉打击破坏林木、毁坏林地特别是破坏新栽幼树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2

 

2020年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绿色交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学习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省“两会”和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建设各项要求,攻坚克难,抢抓机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工程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加快现代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信息化整合建设,推进绿色智能交通运输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和引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主要工作如下:

一、科技创新

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推进体系,研究制定科技项目信用管理办法等;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水下隧道智能设计、建造与养护技术与装备”“自动驾驶测试评估及车路协同关键技术”2个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大推进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创新平台(智能网联创新平台)建设并取得突出成效。加快构建由高校院所、行业研究单位和成果应用单位等组成的“创新链”,凝聚优势科研力量,统筹创新资源,积极争取更多创新成果纳入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和重点科技项目清单,主动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和国家与行业标准制修订,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工程。省市联动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重大技术攻关、绿色智慧交通产业等方面重点任务实施,并支撑交通强国江苏方案其他九大样板工程建设。打造智慧基础设施,完成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工程建设和验收,开展公交智能驾驶示范应用。利用高分遥感等技术加强交通运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岸线资源利用管理、运行监测与救援管理等;推进ETC、电子车牌等技术在超限运输治理、“两客一危”风险防范、非现场执法等方面应用研究;开展智慧路网云控平台、智慧农路管理、高可靠性公路货运系统等一批关键应用研究,并加强总结推广,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3.推进和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示范工程。完成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绿色智能航道建设与维护”,并在通扬运河等工程中应用推广;实施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部科技示范工程;集中力量推进智慧高速公路、京杭运河智能航运等10个重大专项,淮安有轨电车自动驾驶等15个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开展海铁联运、港口粉尘监测、“两客一危”精准监管等攻关,支撑运输结构调整、污染防治攻坚战、平安交通、品质工程等重点工作。

4.推进智能化建造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国家和省重点工程中应用BIM技术的项目比例达90%,并在跨江大桥等运营养护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较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相关标准体系。依托开展的科技示范工程,建成G344淮河大桥、S420金湖段等“智慧工地”,形成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依托徐工集团等力量,研究应用3D机械控制推土机、平地机和无人驾驶压路机、就地热再生机群智能化协同施工技术等,聚集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材料、装备一体化研发,自主研发热风微波复合就地热再生机组、步履式应急抢险救援装备等2套养护设备。

5.加大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围绕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开展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河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规范、省际毗邻公交运营服务规范等研究和制修订;以互联互通基础建设、BIM技术应用、绿色环保、品质工程等为重点,组织《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指南》等标准研究;提出2020年度省地方标准项目制修订需求,争取12项标准列入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建成江苏省交通运输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为行业单位提供标准政策和标准文本查询服务,强化标准项目申报、编制等过程性管理。

二、信息化

1.加快政务信息化整合建设。编制出台省级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指导意见。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具备交通行业数据中心、共享交换功能);完成移动应用平台、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主体功能建设应用;完成厅政务系统整合工程前期并启动建设;完成厅专网整合方案编制并组织实施。

2.加大智能交通建设实施。加快谋划5G、区块链、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构建基于5G的新一代物联网感知应用体系,编制印发智能交通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建设S342无锡段、沪宁高速、南京港等一批智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太仓港自动化堆场;逐步建立智能船舶+辅助航行的智能航运发展体系;打造港区无人集卡等一批车路协同试点示范项目。

3.加强交通运输大数据融合应用。编制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行动方案,筹划在路网运行调度、营运车辆监管(“两客一危”与超载超限等)、“运游结合”特色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加强数据交换共享,围绕安全、服务等主题,挖掘数据潜在价值,建立交通运输运行监测预警机制。

4.协作建设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实现交通、海关、口岸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串联外贸和内贸两种形式,形成全程物流统一监管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海关、铁路、运输、口岸、货代、仓储、银行、金融等全链条信息可溯机制。指导搭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联运电子数据交换通道,打造“一带一路”互联网数据开放交换共享试验区。

5.加强行业信息化指导。在信息化规划、项目建设管理、数据分析应用、标准规范和部省文件要求宣贯等方面加强培训与指导。总结推广交通运输信息化综合应用示范县经验做法。在全省加大推广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处置系统等综合性应用,推进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立体交通网的协同联动管理和应急处置。

6.深化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推进2020第四届交通信息化论坛(中国苏州)筹备工作;会同苏州市、部公路院共同做好2022年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各项筹备工作,通过创新大赛、示范建设、产业引进,探索建立具有影响力和实效的技术交流平台,重点推动大数据、智能驾驶、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智能交通产业高地。

三、绿色交通

1.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和部省关于节能减排工作要求,指导行业开展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和“温控”等工作。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应用,积极配合工信部门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2020年底前使用比例达到80%;推广内河LNG船舶新建和改建,力争2020年底前在京杭运河江苏段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推动船舶LNG加注站立项、建设和运营,2020年底前至少开工建设1座加注站。做好省级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按照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和核算细则要求,组织做好第三方审核、专家审核、项目核定、金额补助和绩效评价等;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库,定期组织节能减排项目申报。开展交通运输能耗调查工作,组织召开全省能耗调查工作交流会,开展两次能耗调查与统计分析工作。

2.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和绿色出行。推进内河集装箱发展,积极培育“散改集”标杆企业、内河集装箱航运龙头企业;推广新型运输组织方式,规范发展网络货运,推进供应链服务发展,鼓励“互联网+高效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完成常州、扬州、昆山等3个国家公交都市创建任务,力争新增2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00条以上。开展慢行交通试点示范工作,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等有关文件的要求,完善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建设,提升步行、自行车出行品质,推广慢行交通建设经验和做法。

3.加强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完成400总吨及以上船舶收集或处理装置建设改造任务,推进400总吨以下船舶收集或处理装置建设改造,港口接收设施全面建成并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加快推进长江干线水上化学品洗舱站设施建设,完成5座洗舱站建设。推动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工作,新造油船逐步具备码头油气回收条件。加快港口码头和机场岸电设施建设和改造,全面完成《港口岸电布局方案》明确的改造任务,进一步提高泊位岸电覆盖率和船舶受电设施安装率,全省港口、水上服务区和待闸锚地基本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力争实现岸电用电量在2017年基础上翻一番;新、改、扩建机场航站楼地面辅助电源配备率达到100%。推进港口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根据《江苏省港口大型煤炭矿石码头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沿海和内河港口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任务。

4.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坚持生态优先、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导向,对接生态保护、国土空间、产业布局等规划,加强土地、岸线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用地及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会同沿江八市组织编制《江苏省长江码头布局规划》,并提请省政府正式印发;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注重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推广沥青面层再生、基层水泥再生、日常养护快速修补等绿色环保“四新”技术,再生技术在养护工程中的应用比例达到60%;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水资源循环利用。

5.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

6.提升绿色交通能力建设。开展长江沿线港口污染防治、运输集约高效、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等专项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提升绿色交通管理工作水平。组织绿色交通运输政策培训班一期,采取专家讲座、集体讨论等形式,加强对节能减排新政策、新标准、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宣贯和推广,提升行业节能减排能力。组织做好2020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进一步增强社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提高民众绿色出行意识。

四、筹划“十四五”专项规划研究编制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3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着力农村社会建设、着眼农村民生改善,不断强化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化观念武装农民,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弘扬生态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健康协调发展,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主要任务是:以着力解决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农民文化素质低,环境保护意识差和农民家庭创业难、增收难等问题为突破口,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延边特色的高效农业,山村、林地、庭院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农村优美的人居环境,使村民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培育以朝鲜族为主的多元和谐民族文化,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培养生态农民。从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环境和人文建设发展,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文明生态村试点建设的基本内容

文明生态村就是生态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文明生态村包含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培养生态农民四个方面内容。每个乡镇要选出1个自然村,作为文明生态试点建设村,利用两年时间,把试点村建设成为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农民为一体的文明生态村。

(三)发展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优化融为一体,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利用延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经济,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营方式的重要创新形式,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山区林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绿色高效农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村支柱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基础。

(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生活环境。主要是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依据村庄的自然条件,修建村通往附近公路的干道和主村道,以及通往各家各户的巷道;进行破旧民房、影响村庄整体规划的房屋改造,和农户饮用水、厕所等改造;清理村周围、村内、房屋周围的垃圾、粪坑等卫生死角;建设绿化带、公共绿地或小公园,种植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树木花草,使之形成村内村外绿树掩映、花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家居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五)培育生态文化,就是依托延边是我国朝鲜族民族聚集区和满族发祥地等人文历史渊源,培育民族文化底蕴,弘扬民族团结、抗争和进取精神,展现少数民族风采。通过组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移风易俗,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六)培养生态农民。生态农民就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并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农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培养生态农民,就是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教育,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农民具有生态意识、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特别是生态公共利益),遵守已确立的环境法规,推动政府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中主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各项规范。

四、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标准

文明生态村建设要坚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达到如下建设标准。

(七)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两委班子,能够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班子成员勤奋敬业,廉洁奉公,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深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村干部依法行政,团结与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创业,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效果明显;村务、财务制度公开,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农民的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八)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农村产业结构合理,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山区和庭院经济健康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农民养老保险、就医保障和疫病防治机制逐步建立,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妥善解决。

(九)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干净卫生,整洁美观,人居环境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即连接公路主村道和通往各家各户的巷道全部实现硬化,且路面平整通畅,排水良好,无污水横流或积水;村内主要巷道架设有路灯,各种电线、网线、闭路线等线路架设(埋设)规范、合理,无私拉乱接现象;村主要道路、公共活动场所两旁统一种植花木,村周围有环村林带,外通公路有绿化带,农户房前屋后种有观赏或经济花木,花草树木前后掩映,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村庄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35%以上,实现“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村内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区域卫生定时打扫,农户家里整洁卫生,村有固定垃圾堆放点,或集中焚烧掩埋点,户侧设置规范合理,村民的家禽家畜实行圈养,人畜粪便得到有效处理,柴垛及农具杂物整齐摆放,无脏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现象,并且村民基本用上自来水或压力水井,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十)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村民文明程度较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教育得到有效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村民讲诚信、求致富、争先进、展才艺的热情较高;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较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邻里关系、村庄关系和尊老爱幼、助学助贫的乡风民风基本形成。

(十一)村民法制观念增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普法教育扎实深入,村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重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得到根治;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聚众、邻里纠纷、封建迷信等治安事件和不文明现象大大减少;村中无文盲,村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五好文明家庭”达到80%以上。

(十二)文体设施建设完善,思想文化阵地坚固。村里建有文化活动室,各种作用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文化活动室达到有适宜于开展教育培训的专门场所,能经常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科技、文化等知识教育培训;有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群众阅读的书报刊等资料,并做到不断更新;有配套的文化活动设施和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必要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械,能满足群众开展身体锻炼和体育健身活动的要求。

(十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携手共建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规宣传教育,使坚持“三个离不开”和调动“两个积极性”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十四)规章制度健全落实,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其它有利于农村经济、环境、文化发展的各项村规民约健全、规范,并得到有效落实和不断创新。

五、文明生态村试点建设的要求

(十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是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能够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发挥聚集效应。各乡镇要充分认清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放手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生态产业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成立文明生态村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文明办负责做好文明生态村试点建设工作的牵头协调和督导检查,确保试点建设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帮扶和引导试点村的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农业,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要认真抓好试点村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之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之中。

(十六)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在文明生态试点村建设工作中,要把各级支持的涉农资金统筹安排,把一些建设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认真抓好试点村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突出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突出可操作性,切实使村容村貌大改变,农村经济大发展,让村民得到实慧、感到温暖。要根据试点村发展水平,认真做好建设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建设任务,逐步完成试点工作。

(十七)多方筹集,加大投入。资金筹集工作是文明生态试点村建设的一大难题,也是今后创建文明生态村成败的关键,要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可采取县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出一点,村委会筹一点,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捐一点,涉农单位和扶贫部门支持一点的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十八)广泛发动,搞好宣传。要通过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向群众广泛宣传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营造创建氛围。试点村要加快“农村文化家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村镇图书室、广播电视网、电影放映点等阵地建设,靠先进文化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代表的带头作用,引导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

(十九)城乡共建,齐抓共管。试点村建设工作中,要积极协调各级文明单位与试点村结成帮建对子。帮建单位要及时摸清各村的具体情况,了解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民收入情况,准确掌握村里的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帮助做好规划。要切实帮助创建村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要突出抓好路、水、气、电、广播电视等“五网”建设,切实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4

平潭之于福建,正如福建之于全国的前沿地位。这个离台湾最近的大陆县份,是中国第五大岛,陆地面积为厦门的两倍。1996年作为对演的岛屿,如今却快速地演变成海西战略的“对台特区”。

福建省作出平潭开发开放战略决策之后,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聚集合力,务求平潭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

日前,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平潭的开放开发首先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在平潭开放开发的规划中,已经把建设一个生态园林海岛作为一个发展的目标。

据介绍,未来的平潭将构建成宜居城市和现代海滨旅游城市,用5年的时间打造生态园林岛。

海西区为何选择平潭

68海里,福建平潭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县,也是中国第五大岛。1996年曾在此举行大陆对演,如今可望成为一个“对台特区”。它的新名字叫“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分隔60年的两岸,将在这一平台上实现从碰撞到融合。

去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福建省将该区域明确为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这表明福建平潭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合作和自由贸易的“实验场”。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福建将把平潭岛建设成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目前台湾有关方面积极参与平潭岛的开发建设,双方友好合作将推动平潭岛建设快速发展。

那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福建省为什么会选择将平潭岛作为两岸合作的首个实验区?

据知情人士表示,在两岸经贸合作上,福建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提出两岸发展的新模式,两岸经贸发展需要这样一个载体。福建拿出一块地跟台湾合作,双方人员进出、货物基础完全放开,很多方面完全是自由的,跟台湾一样。在这个贸易平台,对台商的政策更宽松,这将更快提高福建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经济总量。

不少人猜测,平潭也许会成为中国第二个深圳。深圳不也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来的吗?远有深圳奇迹,未来希望平潭能够创下海峡神话!岛内经济发展和基建相对落后,与深圳开发初期相似,更便于建设规划,具备了后发优势。

平潭地处台湾海峡中部,平潭四面环海,相对独立,在平潭率先实施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有利于整体推进平潭岛的开放开发。

平潭对台交往历史久远,具有对台交往的“桥头堡”重要地位。平潭历史上就是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转站,清咸丰年间被辟为福建省五个对台贸易的港口之一。是全国最早被批准设立的台轮停泊点、台胞接待站和对台小额贸易县之一,两岸民间直接交往活跃,是台湾民众了解大陆、认识大陆、走进大陆的一个特殊“窗口”。

平潭岛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和环海峡经济走廊的中心突出部,扼守中国“海上走廊”台湾海峡和闽江口咽喉,是太平洋西岸国际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目前每天经平潭东部海面航行的中外轮船达2000多艘。平潭是规划中的京台高速公路大路段终点站、规划中的台湾海峡海底隧道入口处,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平潭岛具备成为台湾岛与大陆腹地经济交往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

平潭拥有丰富的可开发资源。平潭地理地貌为低矮台地、丘陵和平原,中部为长期海砂冲积形成的平原,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开发腹地。平潭还拥有世界级的水下文物资源,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沉船发现最密集的地区。通过对旅游、港口、土地等特色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将使平潭成为海西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增长区域,为加快两岸合作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

虽然目前平潭县还是一个贫困县,经济比较落后,但是建立两岸合作试验区的后发优势将为平潭未来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平潭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连接岛外的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于2010年将建成通车,平潭第二大桥正在编制科研;城区已形成四纵四横道路框架,环岛公路将于2010年动工建设;电力、供水、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为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平潭岛内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海洋产业、临海工业和以旅游为主体的服务业;岛外产业以海上运输业、隧道工程业、远洋捕捞业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潭岛建立两岸合作试验区后,它在政策各方面应该会更加宽松,政府部门将会出台各种更加优惠的条件。

分析人士认为,台商跟进政府投资,会比政府更加担心投资风险,所以政府一定要舍得对企业让利,广州、上海局部政策就很灵活,经验值得借鉴。另外,配合中央政策,关键是牢牢抓住这个政策,将配套政策迅速细化并迅速得到落实,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台资进来。

平潭实验区“筑巢引凤”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赋予福建省先行先试的权力,而平潭扮演“实验区”角色。福建省作出平潭开发开放战略决策之后,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聚集合力,务求平潭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

福建省外经贸厅出台政策,将省级外经贸部门权限内的外资项目审批和自由技术进出口登记管理权限下放平潭实验区,平潭设立的省级外资项目,在当地就能办妥审批手续。

福建省工商局出台了下放工商登记审批权限的措施,外国(地区)企业在平潭辖区内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以及批准从事承包工程、承包或受托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在平潭的注册登记窗口办理登记。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的政策支持,已确定将平潭列为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改革综合试点,并对实验区建设用地给予单列审批;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支持向交通运输部争取将京台高速公路规划延伸至平潭、开通闽台客滚、支线机场建设等事项,对平潭实验区内的对台交通设施建设项目,将安排省级交通资金给予专项支持。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出台十大举措,加快平潭实验区信息通信业发展,包括支持实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智能化、全覆盖的宽带综合信息网络等;福建检验检疫局出台服务平潭开发开放的十大举措。

福建省环保厅出台支持平潭环评规划、生态体系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水源保护、环保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对台环保交流合作、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等环保工作的10条政策举措。

在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平潭的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平潭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编制及评估论证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据称,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甚至是机场都在建设或规划之中,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将迎来便捷的交通基础网络保障。

平潭岛是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的岛屿,根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远期的海峡两岸通道正是从平潭延伸至台湾,京福高铁也将成为京福台高速铁路,此举将实现两岸的快速沟通。福州至平潭高速铁路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拉潭综合实验区与其他城市的时空距离。

另一项重点工程――平潭海峡大桥将在今年10月份全面完成主体工程。这条全长4976米的海峡大桥,也是平潭岛与内陆连接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它的竣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平潭的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吸引力。

继规划建设环岛路之后,平潭岛拟建第二条环岛快速通道――环岛轻轨,在未来两条交通线相继投用之后,平潭城区将实现双轨并行的高速环形交通。目前,规划部门正进行有关环岛轻轨的规划设计。

目前,平潭环岛路已完成规划,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年半以后投入使用。环岛路路线主要走向以环绕海坛岛海岸线为主。公路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全部竣工后,可作为国际性环岛公路自行车赛和马拉松赛的比赛场地。

由于福建省超常规的力度支持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在海西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中,平潭机场的前期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为了支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与国开行签署了《规划建设金融合作会谈纪要》,在“十一五”末年和“十二五”期间双方意向合作金额200亿元。重点支持交通、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改造等项目。

此前,已有近10家银行累计向实验区提供授信额度120多亿元。在投融资体制创新上,福建省府层面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设立平潭专项投资基金用于平潭的开发;利用融资租赁、保险资金、信托平台、民间资金和其他战略投资等方式支持平潭建设。

自从去年7月份平潭岛开发的消息公布后,共有200多家来自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的企业前往平潭考察,初步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0多项,总投资达360多亿元。

业内人士称,平潭岛有地理优势,更有政策优势,这是吸引台商投资的关键。目前平潭对接台湾产业的思路已经明晰――通过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洁能源等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两岸旅游合作实验区。

平潭开发生态放首位

日前,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平潭的开放开发首先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在平潭开放开发的规划中,已经把建设一个生态园林海岛作为一个发展的目标。在平潭的建设中,在产业定位上,优先发展旅游业,发展无污染、节水型的工业,这些都是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的。

据介绍,以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将加快改造更新防风固沙林体系,强化森林景观配置,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环境保护,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海岛城市。

3月12日,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植树节,福州市公路局在福建省道305线海坛景区石碑标志处,种下岚岛进城路景观绿化的第一片树苗,为平潭升级海岛滨海景观,构建宜居城市打造生态园林岛助力。

据介绍,平潭进岛路公路景观改造绿化带数目以乔木类、棕榈科、灌木、藤本植物为主,种植数目将达到37600多株,草皮覆盖面积将达到12000平方米。

届时进岛路将成为一条四季常青的绿色长廊,沿途的碧波青烟与山林美景相映成趣,形成一幅“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

福州市公路局总工程师陈思明表示,景观工程中的绿化带植物,选用富有亚热带气息的棕榈植物与抗风性好的植物进行种植,主要是考虑到平潭区域特色和气候特点。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沿线空旷场地设置园林式景观节点,并对沿线破损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进行修复。

据悉,进城路公路景观改造工程仅仅是平潭综合实验区打造生态园林岛的一角,未来的平潭,将构建成宜居城市和现代海滨旅游城市,打造为生态园林岛。

经过多年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目前平潭已建成园林式绿化单位26个,县城区公共绿地600多亩,居民区及单位绿地155亩,道路绿化80亩,防护绿地1030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6%,绿化率为2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平方米。乡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面积6000多亩。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林业用地面积达1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34.2%,绿化程度达97%,大大改善了平潭县的生态环境。

目前平潭建成区的绿化率为20.4%,但道路绿化整体水平比较低,且绿化以后养护不到位,树种单一,景观效果不佳。

福建省林业厅已向国家林业局争取新增沿海防护林建设资金2000万元,福建省配套500万元,并协调福州市、平潭县配套投入,专项用于今年平潭绿化。

为加快绿化美化步伐,建设生态园林岛,平潭综合实验区研究决定实施今年大绿化工程,并成立了实验区大绿化工程指挥部。

2010年平潭计划完成造林绿化1.3万多亩,封山育林1.6万多亩,建设绿化村25个,并营造县乡公路林30公里的“四绿”(绿色城区、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

另外,平潭综合实验区还规划制定了“四绿”三年规划,争取在2012年前新增城区绿地面积675亩,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10亩,种植1000万株树木。

规划争取在2012年前创建绿色乡镇6个、绿色村庄75个、乡村小公园30个,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个公园绿地。

规划完成绿色通道植树绿化156公里1万多亩,到2012年,全区主要交通干线一重山,三十六脚湖一重山和沿海基干林带的宜林地绿化程度达到100%。

据了解,目前福建省林业厅正在帮助平潭林业局抓好《福州(平潭)森林花园岛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福建省林业厅也出台针对性措施,加大对实验区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城乡绿化一体化造林补助力度。争取今年启动风口治理和宜林荒山造林、环岛路绿化、进岛大道绿化三项工程。

林业部门相关专家表示,平潭沿海防护林规划将以最终建成海坛岛森林公园为总目标。对平潭沿海防护林规划需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对生态敏感区严格保护,保护好对于平潭整体生态环境有决定性作用的丘陵山地森林资源,坚决避免人为破坏。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5

2013年,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以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狠抓薄弱环节的突破,狠抓城市绿量的大幅提升,狠抓精品工程的建设,狠抓管理效果的显著改善,积极打造城乡园林一体化体系和山清水秀、北雄南秀的宜居生态环境,努力构建“一主五副”生态园林城市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做出贡献。2013年力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其中市区北区绿化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各县(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市区建成区道路绿化普及率实现100%,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5%以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500米的覆盖率达到90%。

(二)主要发展思路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组团发展、节约用地”的城市建设原则,围绕“青山绿地”、“净水蓝天”工程,规划好城市生态环、生态圈、生态片区和生态廊道,科学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体现城市永续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

1、生态片区。(1)片区。进一步提升周边景区环境,对泉山森林公园进行改造,继续实施二期工程,提升完善景区基础服务设施和功能,增加文化内涵。加快汉王景区开发建设,突出片区文化特色。(2)新城区片区。突出园林景观特色,丰富园林景观建设,增加园林文化小品,提高常绿树种、色叶树种、香味树种使用比率。(3)汉文化景区。实施改造,还绿于民,进一步突出和丰富“两汉文化”特色,完善游览功能,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丰富的参观游览路线和休闲娱乐场所。(4)吕梁片区。着眼生态、适度开发、科学建设的原则,突出文化底蕴,以吕国小镇、孔子文化为中心,打造特色人文生态景区。(5)潘安湖片区。加快潘安湖片区周边苗木生态园建设,打造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生态景观,打造全国最大、最美的采煤塌陷地湿地公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规模特色。(6)九里山、九里湖片区。建设九里山山景公园,完善休闲、休憩等配套功能设施,继续加大对九里湖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带动北区生态环境的大幅提升,加强生态涵养,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7)高铁片区。突出园林小品建设,完善道路绿化,提升高铁片区整体功能配套设施建设。(8)大洞山片区。优化完善景区园林景观、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注重提升大洞山片区的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培育,扩大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9)娇山湖片区。作为重要的城市景观水体,突出山、水相溶的自然生态景观,体现区域企业文化交流、生活娱乐、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

2、生态环。加快三环路带状公园建设,提档升级二环北路现有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快速提高道路绿化覆盖面积,努力打造林荫生态道路长廊。

3、生态圈。打造“一主五副”的良好城市发展格局,加大城市组团间绿化隔离带建设,结合现有河道、山体、道路条件,大规模植绿,进一步绿化主城区周边山体;加大对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建设湿地、森林公园,突出微山湖、骆马湖两环生态圈建设。

4、生态廊道。结合故黄河二次开发、、、运河、沿线整治等水利项目,加大沿线带状公园建设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实施道路景观绿化工程,改善和提升附近居民生活质量,满足附近居民幽雅宜居生态居住环境。

(三)主要工作

1、围绕创建指标,科学编制生态园林规划

(1)尽快完成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2005年编制,目前市区区划已进行了大幅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也正在修编。建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尽快对2005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全面修编,并进而完成《绿线规划》编制,对绿化相对薄弱的城市北区、城郊结合部、山体周边等重点区域重点布局,留足土地空间,高水平规划、大手笔建绿,构建新的绿色生态空间。

(2)加快完善县域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建设生态,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县域群众的绿化幸福指数必不可少。目前,各县(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绿线规划多数尚未编制,建制镇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规划更是空白,绿化建设缺乏规划性、系统性、科学性。针对目前的现状,建议以县为单位,包括县城建成区和建制镇建成区,统一实施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规划,以体现县域特色及风格的绿化规划,高标准拉开框架,大规模建绿,快速提高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围绕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建设水平

(1)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库。我局已会同各区正在编制建成区3年项目库,按照九大片区、六大类建档立案,提前做好现状调查、投资估算等工作,动态完善,滚动发展,逐年实施。

(2)以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实施主城区增绿工程。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标找差,全面补绿,通过规划建绿、拆违拆旧补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开发企业配套公共绿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幅增加老城区公共绿地、综合性公园,完善道路绿化,提高道路林荫化推广率,实现老城区绿量的大幅增长。一方面,重点实施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达标工程,对全市60余个已收储地块逐一勘查,结合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确定一批公园绿地,建设精品绿地,实现服务半径达标全覆盖。全面推进林荫路建设、道路绿化普及、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林荫停车场建设工程,力争2013年接近指标,2014年要达到该项指标要求。另一方面,结合2013年重点工程,实施沿河两岸绿化亮化和景观建设;新建两河口、玉谭湖、劳武巷三个节点公园;新建和平、民富公园,完善休憩设施;

实施泉山森林公园改造,改造基础设施,增加景点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结合三环东路沿线综合整治,完善提升三环东路道路绿化和节点绿化。

(3)充分利用城区待开发空闲地进行增绿。目前,我市有不少地块拆迁、收储或出让后闲置,也有部分地块因拆迁周期长,形成长期搁置的现象,不仅影响城市景观,还造成大量扬尘,影响市区生态环境及空气质量。建议对开发商闲置待开发地块和国土部门收储2年内不开发的10亩以下的零星地块,除功能性项目外,一律不再出让开发,由政府安排进行临时绿化,栽植小规格乔木,铺设简单园路,形成树阵式临时公共绿地,待地块正式开发时再予以移植,增加城市公共绿地,提高环境质量。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在绿地中央建不超过两层的社区服务中心,既满足市民休闲锻炼需求,又满足了功能性配套需要;对于拟出让的地块,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规划布局,每个地块均要预留出8-10亩以上的绿化用地,绿化指标参与地块指标平衡,既解决绿化用地问题,又满足了开发用地的指标问题,不断完善城区绿化布局。

(4)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和节约型园林建设。建议每个办事处选择1条街道开展立体绿化试点推广;鼓励家庭绿化,开展“家庭增春、城市增绿”活动,提高绿视率;对于新建项目,建议强制性实施屋顶绿化。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推进节约型园林建设,提高科技对园林绿化的贡献率。建议2013年选择1-2处新建绿地,试点推广绿地滴灌、喷灌、新型耐用照明材料等节水、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5)大幅提升企事业单位、学校、住宅小区绿化。对市区范围内企事业单位、小区、学校绿化提升进行专题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试点工作。一方面,建议通过创建园林式绿化单位(居住区)为抓手,提高绿化覆盖率为核心指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化量。科学规划单位(居住区)绿化区域,合理设计绿化布局,遵循植物配置多样性原则,着力打造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另一方面,建议在居住区绿化方案审查、验收实行绿色图章的基础上,加强企事业单位绿化监管,明确要求绿化方案由具备资质的单位按照园林绿化技术规范设计,纳入园林部门方案审查、建设监管及竣工综合验收范围,一并实行绿色图章制度,提升绿化效果。

(6)做大做强苗木产业。鼓励园林企业围绕城市周边汉王、吕梁、潘安湖等地进行苗木基地布点,打造城市生态屏障,明确定位,实现差异化、规模化发展。积极鼓励各县(市)、区及有实力的企业建设苗木生产或示范基地。

3、围绕巩固成果,全面提升绿化管理水平

(1)保持精品工程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继续保持如草坪的处理、苗木的搭配、景石的点缀、铺装的精细等好的经验做法,以及局长包挂制、工地代表制等好的制度,同时进一步扩宽眼界,提高标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市民群众最能充分享受绿化成果为最终目标,继续提高水平、做出特色、建成样板。

(2)强化服务指导。加强对县(市)、区绿化工作的指导和监管,提高城乡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强化行业监管职能,建立体制完善、责权清晰、机制灵活、措施到位、上下联动、覆盖全面的绿化管理体系,彻底解决重建轻管等突出问题,消除绿化管理盲区,切实保护和巩固绿化成果。

(3)规范绿化队伍管理。继续完善园林绿化养护资质就位和申报工作,严格园林绿化企业施工资质审查、申报,继续开展“优质园林绿化工程”评选,建立优秀园林企业和优秀项目经理业绩及信用档案,严格业绩考核,实行滚动管理,逐步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管理考核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全市绿化建设和养护水平。

(4)强化执法查处与督查,有效保证绿化成果。整合全市园林系统队伍力量,完善园林绿化地理信息系统操作平台建设及使用办法,加强与全市数字化城管系统的接入、共享,以及与各区园林部门的沟通衔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制,坚决查处侵占绿地、乱砍滥伐树木和破坏绿化养护管理不及时、不达标等问题,巩固和保护绿化成果。

4、围绕队伍建设,推动工作水平提升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经济

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1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要因地制宜发展布局,打造优质粮油蔬菜、经济作物和水果、茶叶和中药材的格局,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区域种植结构。做大专用品牌粮食生产,扩大水稻、小麦专用品牌粮食生产试点和水稻专用品牌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推广与服务。建设富硒稻种植基地,抓好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抓好稻田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攻关,实现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以上。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大力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和茶树良种繁殖苗圃。新增蔬菜设施大棚,在蔬菜主产乡镇建设百亩以上集中连片蔬菜基地,新建净菜加工生产线和1000吨保鲜库。促进蔬菜产业融入都市圈[1]。

1.2发展绿色循环养殖业

加快品种改良,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鹅等草食畜牧业。继续开展省、市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示范创建,新增省级标准化示范场。认真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建立有机肥生产厂,培育基地对接模式和养殖场自我消纳模式的示范点。开展畜禽禁养区养殖场拆迁工作,推动畜禽禁养区治理,统筹规划养殖布局,消除养殖场对水环境构成的不利影响。加快稻渔综合种养“双千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增殖友好型大水面渔业开发模式。

1.3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做强茶叶品牌,力争在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开设当地特色产品专卖店。加强当地特色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域证明商标的使用许可管理,争创当地特色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扶持发展山野菜、山芋粉、葛根粉、橡栗粉及制品的生产和开发。大力发展肉鸽、黄牛、土鸡、白鹅等特色产业。发展肉鸡深加工,延长肉鸡产业链条。扶持和指导羽绒加工企业和羽毛加工群体向规范化的现代工业企业方向迈进,以羽绒、羽毛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全力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羽绒、羽毛产业大市场[2]。

1.4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分工合作,鼓励支持种养企业加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建设。继续开展龙头企业的评选和监督管理工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成长性强、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发展壮大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而逐渐形成的。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F.魁奈已应用投入产出对照表方法研究农业经济,提出只有土地和农业,才是一切超过生产费用的“纯产品”或剩余的唯一源泉,宣扬自由竞争和重农经济学说。经济学家刘劲哲据此提出:要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继续落实土地流转财政奖补扶持政策。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程序,做好专兼职仲裁员培训。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3]。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2.1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经济学家文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深入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继续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环境。突出户用沼气的后续管护工作,发挥“三沼(沼气、沼渣、沼液)”在生态循环农业中的作用。抓好“猪-沼-菜(果、茶、粮)”模式示范点建设,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示范。

2.2大力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

巩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攻坚力度,全面提升林业质量效益。经济学家刘彦海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完成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森林长廊。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完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管理责任制。

2.3加快茶叶基地建设步伐

加大茶叶基地区域道路建设力度,加快国道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公路工程建设。实施茶叶基地区域主要河道集镇段的治理工程。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红色以及生态养生区等旅游资源,全面推进茶叶基地沿线特色小镇、茶叶基地小站和茶叶基地小院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绿色生态基地、特色产业基地、旅游养生基地、科技文化基地、扶贫富民基地。通过举办开茶节、旅游文化节、当地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会、茶叶炒制擂台赛、书画家茶叶基地行、油茶花海书画摄影等活动,宣传茶叶基地,推进茶旅结合,繁荣茶文化[4]。

2.4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强化日常巡查检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切实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执法力度。发展万佛湖生态渔业,打造万佛湖有机鱼品牌,积极申报“万佛湖有机鱼”地理标志。突出农业源头控制,开展农产品可追溯试点。积极争创省级名优品牌,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统筹运用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结构优化、生态保护等方式,全力抓好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大重要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扎实开展打击电捕鱼专项整治行动,严禁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实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

3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3.1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要围绕总体布局,加快重要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为重点,建设完善智能旅游生态农业体验园,支持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园建设并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支持生态园创建5A景区。

3.2打造宜居宜业特色村镇

有效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健身、社区多种功能,通过差异定位,错位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涵盖休闲观光、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农耕文明、美丽宜居等领域的特色风情小镇。打造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按照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和整体开发的思路,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5]。

3.3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和物流配送

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建立多种形式的联营协作关系,形成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建设改造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加快现代粮食产业园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与粮食产业园深度融合,着力提高“藏粮于技”能力,提升粮食物流现代化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本地名优农产品网上销售。

4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4.1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

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将有一定基础、有特长、有创办实体能力的科技人员纳入科技特派员队伍。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实施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蔬菜综合试验站项目和农业部土肥定位项目,开展瓜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种苗培育工作,加强水稻、绿肥等新型生态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开展好园区院士工作站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人结对帮扶10个科技示范户和2个贫困户,继续开展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惠农气象等“互联网+”智慧农业气象服务。

4.2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规模、结构和分布调查统计工作,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信息库建设。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育民生工程,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机构和教师力量,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把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企业家、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机手等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完善职业农民资格标准和认定体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扎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工作。

4.3支持农业创业创新

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引导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鼓励返乡下乡人员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创新服务,在产业链各个节点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实施一批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刘艳军.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意义和思路措施[J].产权导刊,2016(1).

[2]王寿辰.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J].当代农村财经,2015(4):21-23.

[3]刘劲哲.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牧业的影响[J].草业与畜牧,2010(7):56-58.

[4]张永杰.林场管理经济效益提升方法分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3):40-42.

[5]刘改利.种业发展运行机制建设初探[J].粮食问题研究,2016(1):39-41.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7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以农业绿色发展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为牵引,汇聚各方力量,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整合多方资源,聚焦重点急需,做好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推动地方农机化主管部门、相关单位和专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促进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支撑。

二、主要任务

以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规范引领、项目示范带动和培训推广促进为抓手,推进农机化技术与装备有效应用,支撑服务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膜回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政策支持推动

突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绿色生态导向,支持引导绿色高效农机装备创新和推广应用。

一是从2017年起,对技术成熟的秸秆还田离田、保护性耕作、残膜回收、畜禽粪污处理、精准施肥及有机肥制备、高效施药等绿色高效机具全部实行敞开补贴,加大补贴支持力度。

二是选择10个省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重点围绕绿色发展急需的新产品开展补贴试点,充分引导支持产品和技术创新。开展无人植保飞机应用试点。

三是组织农机试验鉴定系统以绿色高效机具鉴定为重点,补短板、强能力,加快新产品试验鉴定,促进农机新产品的推广。

(二)技术规范引领

组织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和重点省农机推广机构、全国农机化专家团队,围绕重点技术,开展对比试验,总结一批主推技术模式;加强标准的制修订,一批急需急用行业标准;总结遴选,推出一批重点装备。

一是开展东北等重点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机械化耕作技术模式应用调查和试验,一批不同作物的机械化耕作技术模式和主推机具。

二是组织林果业机械化专家,开展茶叶、苹果、葡萄等有机肥施用替代化肥机械化技术调研,总结制订1-2个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促进有机肥替代技术应用。

三是组织饲料与养殖工程专家,开展蛋鸡、奶牛、生猪等畜种粪污源头减排、清粪技术、场内收集运输、处理工艺和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专题调研,对现有机械化技术做出分析评价,针对不同畜禽种提出相应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创新和推广重点。

四是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开展以机械化捡拾为核心的农膜回收体系试验验证,围绕农膜质量控制、农膜机械化捡拾、农膜回收加工,提出配套整体解决方案。

五是组织梳理和制修订秸秆还田、残膜回收、畜禽粪便等机具应用和评价行业标准。

(三)项目示范带动

重点围绕《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项目、"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农业机械科学试验基地建设"等项目,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加快高效、智能、绿色农机装备的研发生产和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加快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秸秆收获、残膜清除、蔬菜智能化精细生产、现代果园智能化精细生产管理、设施畜禽养殖智能化精细生产管理技术装备研发项目的实施进度,强化产学研合作攻关,促进相关新产品的研发。

二是选择35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开展秸秆还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选择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立2-3个残膜机械化捡拾试验点,开展机械化技术与配套机具对比试验,建立一批相关示范点,探索和完善技术模式。

三是在辽宁、吉林等六省区建立秸秆还田离田技术验证示范点,并联合科教司等在吉林、山东等地组织开展现场演示推进活动。在江苏、陕西等省建立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点,开展技术的示范推广。

四是加快茶叶、苹果两个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启动实施。

(四)培训交流促进

结合重要农时、选择重点地区、突出重点技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演示展示、交流研讨、典型宣传等活动,提高工作的显示度、认可度和影响力,引导各方面积极投身"五大行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一是围绕动员部署,举办"全国春季农机化生产暨农业绿色发展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全国三秋农机化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培训班",召开"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现场推进会".

二是围绕专题推动,举办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加工、施用全过程现场观摩研讨会,设施农业固体有机肥机械化抛洒现场演示会;组织果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培训及现场机械演示观摩、茶园机械化有机肥深施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培训,残膜机械化回收现场演示研讨活动。

三是围绕宣传推动,结合举办中国国际农机展,开展"畜禽粪污及农业废弃物机具设备展览展示";组织媒体开展"五大行动"农机化技术装备应用典型系列宣传活动。

《落实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工作分工表见附件。

三、有关要求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8

——绿化工程规模喜人。共投资1400万元,义务植树投工1500个,栽植各类苗木51种计918596株,种植草皮384665m2,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

——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先后投入110万元,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克难攻坚,解决了运三路绿化过程中遇到的五大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高速公路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

——市场化机制成功运作。建立苗圃基地80亩,既解决了互通区园林景观美化问题,又建立了苗木供养长效机制,实现了“以圃代林,以绿养绿”。摘自

——独特的人文景观初步形成。运三路通车前,岩石,植被稀少,环境恶劣;而现在乔、灌、草、花、果合理布局,带、网、片、点、景相互配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与通车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景随路走,绿随车移,实现了景观再造。

——生态环保效应逐渐显现。目前,运三路已基本实现了林、草、花连线成网,做到了春华秋实,夏荫冬青,环境优美,标准一流。许多路段有不少鸟类已在筑巢垒窝、繁殖生育,形成了动物、植物和人类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

——沿线产业和经济园区得到不断发展。沿运三高速公路建起的平陆桥头工业园和邑北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吸引投资10亿元,入园企业12个;古蚩尤部落旅游开发项目已经启动;**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龙头,运三路的集聚辐射效应日益显现。

——有力地推动了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在绿化工作推动下,运三高速公路获省厅“文明路”称号,公司获**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安邑、东郭、平陆收费站分别获得“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回顾和总结我们在公路生态保护和绿化工作方面的经验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六新”:

一、提升理念,对“以路认省”战略认识有新高度

运三高速公路地处中条山腹地,是山西挺进中原、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的交通要冲,是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增长带的有机组成部分。2000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绿色大运、科技大运、人文大运、国防大运”目标后,我们深深认识到,运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水平,不仅是运三路整体形象的反映,而且是全省交通系统精神风貌的展示,更是新世纪、新山西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特别是“以路认省”战略提出后,我们把打造绿色运三品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认为,打造绿色运三,不仅是为司乘人员最大限度地提供舒适、快捷、安全、文明的行车环境,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率和效益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工程建设生态欠账的需要;更是重塑山西形象、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绿色通道建设当作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希望工程来抓,把绿化纳入交通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与建设、运营、管理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大力建设生态路、绿色路、环保路,努力把运三高速路建成绿色长廊、经济长廊、文化长廊。摘自

二、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有新品位

规划是绿化工作的前提和先导。绿化要实施,规划须先行。运三路主体工程完工后,我们立即着手进行绿化的设计和策划工作。根据运三高速公路特殊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我们严格遵循“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将园林学、草地草坪学、水土保持学、环境生态学等多种学科融为一体,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走出去学解放思想,请进来教开阔眼界,公司班子多次讨论,反复征求各方意见,聘请专家教授多次论证,最后确立了运三路的绿化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了思路清晰、目标宏伟的绿化方案,这就是:树立“生态补偿”观念,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创造特色,高品位设计,大跨度布局,全方位开发,通过对立交区、中央分隔带、路基边坡、管理区、收费站的绿化和景观再造,实现乔、灌、草、花、果合理布局,带、网、片、点、景相互配套、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景随路移、环境优美、风格各异的运三路绿化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和目标,绿化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2002年—2003年),突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以构建运三绿色通道主框架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争时抢速,高质量高速度植树种草,使运三绿色长廊初显雏形;

第二步(2004年—2006年),坚持“普遍绿化、突出美化”原则,以争创全国环保百佳工程为目标,加大力度,精心管护,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纵深配置林网、草地,打造绿色运三品牌,使点、线、面相结合、层次分明、色彩搭配的运三高速常绿主骨架更加凸现;

第三步(2006—2008年),突出“协调发展、效益优先”原则,以实施资源整合、构建运三经济增长带、增强辐射力和综合带动作用为目标,通过建立运三绿色长廊,美化生态环境、改善当地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实现人文、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同时,发挥公路的“后发优势”和集聚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展示新世纪、新运三、新山西的新形象。

三、科技兴绿,栽植管护有新办法

运三路沿线共经过盐碱土区、土石山区、黄土塬梁区三种地形单元,均不利于植物栽植。路线经过地区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900毫米,是降水量的1.8倍,也不利于植物的成活与生长。为了提高林草保存率、成活率和覆盖率,我们用创新的办法和科学的态度来解决绿化中的困难,降低绿化成本,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破解了五道工程技术难题:

一是树坑内保湿难题。我们大胆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在树坑内施用保水剂,有效地形成保水膜及含水层,大幅度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二是土壤改良难题。我们聘请植保专家对土壤土质、苗木生长及病害情况进行现场会诊,运用生物理念改良土壤,采取地埋生物肥、有机肥与保水剂等多种手段,为苗木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使盐碱土质种植雪松等技术问题得到成功解决。

三是中央分隔带苗木成活难题。针对夏季高温干燥、水分蒸发量大及公路中央分隔带底部土壤被混凝土隔离的实际,为了既达到节约用水,又可获得明显效果的目的,我们进行了苗木滴灌技术课题研究。目前已成功研制出一种可有效控制滴灌时间与用水量,保证均匀浇灌的新型滴灌设施,并正在全线推广。

四是上边坡草地喷播难题。我们在公路上边坡进行喷播混合草种试验达2万余平方米,通过合理选种,精心施工,使试验段上边坡草皮覆盖率达到85%以上,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并为下一步全线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经验。

五是滑坡地段绿化难题。我们在公路14公里原山体滑坡反压填土处开辟出新的苗木栽植基地110亩,栽植苗木28700株,增强了公路的抗滑坡能力。

四、改革创新,市场化运作有新举措

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搞好工作的制度保障。公司成立以来,我们在省厅、省局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和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核心的公司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按照“一路一公司”总体要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建立职能责任明确、机构配置合理、运转协调高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初步形成了决策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的经营模式,为高速公路建养管分离,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奠定了体制保障和机制保障。

一是把四项管理制度引申到绿化实践中来。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把工程建设中普遍推行的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引入到绿化施工中,详细编写了绿化工程招标文件,在全省高管系统首次组织了绿化施工招标,经过激烈的竞争角逐,从报名的26家施工单位中择优选拔出5家资质较高、力量雄厚的专业施工队伍,为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供了根本保证。与此同时,招聘了信誉高、声誉好、经验丰富的监理队伍,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明确了公司与监理及施工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视工程质量为生命,精心组织、强化管理、严细施工,高质量地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绿化任务。同时,公司还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依据高速路自身优势,走多元化经营开发之路。公司专门成立了经营开发部,两年来,开发部转变观念,积极开辟市场,拓宽经营渠道,先后承揽了广告开发、绿化喷灌、供水及改性沥青对外加工等业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开发之路。

二是探索建立栽管并重、栽养分离的新路子。公路绿化三分栽、七分管。由于时间关系,目前,我们各路段的绿化施工还没有交工验收。但我们已经按照省厅、省局关于“管养分离”的总体要求,及早介入,做好管养分离的前期工作,一旦交工验收合格后,我们将再次通过招、投标方式,把绿化管护工作承包给有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从而使栽植和管护都严格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管护水平的目的。

三是探索出“以圃代林、以绿养绿”的好路子。通过土壤改良,我们把平陆张店一块原来难以绿化、面积达80亩的工程拌料场地开辟为苗圃园,并通过招投标,承包给平陆县国营苗圃进行经营,承包商在此与我们同步培育苗木。这样,我们既可以把它作为园林景观来欣赏,又可以把它作为苗木繁殖、推广基地。一旦道路绿化带出现车祸损坏等死苗现象时,我们可以进行同步移栽,既容易成活,又能与原绿化景观和谐统一。这种以圃代林、以绿养绿的做法,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五、督查到位,确保绿化工作有新实效

说一千,道一万,不抓落实等于零。为了推动工作落实,我们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大督查力度,把绿化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单位,量化到阶段,明确到人头,做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担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公司主要领导经常上路巡视检查绿化情况,责成一位副经理主管绿化施工与管护,养护工程部具体承办抓落实,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班子成员协同抓,有关部门合力抓。在整个绿化施工和管护中,我们紧紧围绕绿化工作栽植管护的规划和具体要求进行严格督查,狠抓监理旁站、质量一票否决、评比验收、奖惩兑现四个落实,扎扎实实推进各项绿化工作。绿化施工上,监理人员全部分标段驻地督查,从规划到施工,全过程坚持旁站。不合格的苗木不得进场,不标准的坑穴不得渗坑,不渗坑的坑穴不得栽植,未浇完二水的单位不得继续栽植,使整个施工过程始终置于公司及监理的有效控制之中。对施工质量问题,坚决支持和维护监理对工程质量的一票否决权。对施工单位所栽植的苗木,必须经公司、监理和施工单位三方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支付工程款项。否则,在管护巡查中,凡发现不及时管护的,公司立即组织人员管护,所发生的费用从施工单位中扣除,对不按质按时补植苗木的标段,公司组织力量进行补植,费用按投标价格的三倍从施工单位的费用中扣除,促使施工单位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施工管理上,公司对各施工单位坚持做到每日一考核、半月一评比,实行严格奖惩措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按期完成栽植任务且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的施工单位奖励5万元,否则每推迟一天处罚1万元。在公司的督促、激励和引导下,全线绿化施工与管护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版权所有

六、创建推动,为绿色通道建设注入新活力

结合省局提出的“管理年”和“创建文明行业”两大活动,我们立足实际,先后开展了以“我是运三人,我爱运三路”、“党旗在运三路飘扬”等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为绿化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我们按照创“优美环境、优质管理、优良秩序、优良作风”的“创四优”活动安排,教育广大职工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铸造品牌,品牌就是效益”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文明服务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设立了企务公开栏、举报箱,聘请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担任义务监督员;开展了“路警、路校共建文明路、平安路”和“文明单位”、“文明标兵”争创活动,全面开展了使用文明服务用语活动,对收费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举办了“运三之春”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几年来,公司先后收到社会各界表扬信15封、锦旗9面、牌匾3块。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员工的团结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为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绿化工作又反过来促进了公司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在整个绿化施工管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并且在全公司掀起了一股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员工文明素质和企业凝聚力在活动中不断加强,为公司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上一篇:妇幼保健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电网检查人员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