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6 04:03:59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篇1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理念 大美南阳 考核 法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南阳市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绿色引领,建设既丽且康、民富文昌的大美南阳。充分发挥南阳大山水、大生态、大空间、大文化的优势,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实现经济富庶美、城乡协调美、环境友好美、向善思进人文美。报告以“绿色引领”为主题,赋予“大美南阳”以新的内涵,从经济富庶美、城乡协调美、环境友好美、向善思进人文美统揽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和措施高度统一,方式方法非常具体,让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市六次党代会报告关于“大美南阳”建设的表述,第一次给我们回答了建设“大美南阳”的内容是什么,实现“大美南阳”的路径是什么,准确地阐述了“大美南阳”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为我们展现了南阳未来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非常令人期盼和倾心向往。报告主要从四个层面阐明了“大美南阳”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使大美南阳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扩展。

第一、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报告提出“美”的表现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彰显经济富庶美。“美”的目标是:以供给冉峁剐愿母镂主线,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高成长服务业大市、现代农业大市。

第二、从城乡建设层面上讲,报告提出“美”的表现是: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镇体系,彰显城乡协调美。“美”的目标是:尊重城镇发展规律,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绿色打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三、从生态建设层面上讲,报告提出“美”的表现是:打造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彰显环境友好美。“美”的目标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绿色优势,推动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上讲,报告提出“美”的表现是: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彰显向善思进人文美。“美”的目标是:南阳有五千年文明史、两千七百年建城史,要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推动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让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让大美南阳更加耀眼夺目。

一、在思想上,秉承“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理念、新发展既是新一轮的机遇,也是新一轮的竞赛。谁在这一轮竞赛中表现优秀,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胜出。徘徊于粗放、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再大、再著名的城市都必将衰落。有没有用绿色理念洗礼头脑,有没有用绿色理念来占领、掌握和充实我们的发展价值观,是我们能不能在绿色发展竞赛中胜出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五大理念之一,就是把“绿色发展”从过去常规手段的环境治理提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是一种新的治国理政理念。打造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彰显环境友好美的目标。我们在持续保护好南水北调“水龙头”水质,建设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关键时期,将绿色发展作为引导发展、推动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用绿色发展理念“绿心绿脑绿髓”。我们在要在价值观、发展理念直至灵魂深处,将绿色发展作为引导发展、推动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用绿色发展理念“绿心绿脑绿髓” 。就是要把绿色的理念内化为人们的绿色素养,外化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企业的绿色产业、绿色产品,政府部门的绿色管理、绿色治理方式;要不仅体现在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转变上、落实在企业的绿色转型上,更要内化在每个公民的行为范式中,用绿色发展厚植美丽家园,把政绩融在清水里、丰碑刻在青山上。

二、在保障上,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在立法上,加强地方立法,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建议利用地方立法权尽早出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在法规中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把原则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模糊性的规定标准化,一方面可以让企业、社会公众掌握标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执法单位用“法无授权不作为”来推卸执法责任。在执法上,针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难题,要采取多途径予以解决。一是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区域合作。建议检察机关牵头,监察局、法制办配合,由发改委、环保、国土、农业、水利、住建、林业、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组成,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出现的问题,形成联合执法强大合力;二是细化执法标准,减少执法混乱;三是增加编制,引进人才,扩大执法队伍;四是加大财政投入,购买执法设备,提高执法装备水平;五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各个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六是加强监督,排除人为干扰。六是强化环保部门的职责和能力。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举报制度;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在司法上,加强“两法”衔接,发挥司法保障作用。一是增强行政法规和刑事法律的衔接性。一要明确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获取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要从立法和具体操作程序两个层面完善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监督权;要对两法衔接的运行机制进行立法保障,从其严肃性和强制性保证衔接工作的顺畅执行;要正确解决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竞合问题。二是拓宽监督渠道,加强检察监督职能。要加强与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联系,通过出台重大行政执法活动报告制度,举行行政执法联合检查等,及时了解行政执法机关办案情况;要进一步明确拒不移交刑事案件的法律责任。对于拒不移交的,可向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移送线索,依法追究行政执法人员不移交刑事案件的刑事责任;要加强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防止当立不立,不当立而立的情形。三是加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积极构建新型网络共享平台,实行信息多方横向和纵向通报制度,即县级各成员单位以及相互对应的市级与县级单位定期互相通报案件办理、机构、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变动情况。加快该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整合案件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也有利于增强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遏制腐败、并推动“两法” 衔接工作快速发展。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执行联席会议决议、监督建议等或者对该移送案件不移送的、以罚代刑的、该立案案件不立案的、渎职徇私的,情节轻微的给予警告或更换案件承办人,对于经警告后拒不改正、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五是司法体制上要有突破。

三、在考核上,完善奖惩机制

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在绩效考评中的比重。河南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27项指标,其中10项为资源环境指标,并且这10项全部是约束性指标,这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建议学习贵阳经验,将各县区划分为近郊、平原、丘陵、山区、园区阻类地区进行差异化考核,将最高权重提高到30%,以更好地发挥“绿色指棒”作用。二要加大追责力度。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南阳市环境保护综合目标考评办法》规定,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议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部、检察院参加、从举报记录查起,从执法记录查起,追究不作为、乱作为责任。要建立村级负责人和公益林护林员责任追责机制。对默许、纵容、包庇造成环境损害的,要从严追责,坚决依法予以打击。这是执法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三要建立奖励机制。建议学习四川省绵阳市和贵州省贵阳市的经验,拿出专项资金,设立绩效奖励,激励干部职工。四要探索建立离任环境审计制度,并与绩效奖励挂钩。实行年度考评计奖,离任审计兑付。

四、在宣传上,加强法治教育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市、依法推进“大美南阳”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一是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建议在市委党校主体班设立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课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二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宣传。各行政执法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认真落实“谁执法谁宣传、谁主管谁宣传”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宣传部门要牵头组织各新闻媒体,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博、微信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I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进行负面典型警示教育;要与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结合,开展生态文明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厂矿、进农村活动。三是要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市县两级财政要舍得拿出奖励资金,制定简便有效的兑现办法,鼓励公众检举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并严格为举报者保密,以公众参与监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社会组织没有编制限制,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热心环保事业,对环境污染案件信息源广、灵敏度高,对违法追诉能力强,只要引导好,就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五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五、在“四美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

1. 经济富庶美”建设方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更加突出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

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南阳行动,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2)超常规发展高成长服务业

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需求升级趋势,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为载体,推动生产业高端化、生活业精细化。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努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发展物流产业,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打响“‘宛’若仙境、颐养天堂”旅游品牌,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大农业做成大特色,把大特色做成大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使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支撑。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有机农业力争突破100万亩。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4)强化基础能力支撑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三专”推进,建成郑万高速铁路、蒙华煤运通道,建设西十、栾西、周南、鲁唐、桐邓等7条高速公路和丹江口水库环库公路等,全面提升南阳交通优势。建成煤电运一体化、天池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成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

2. 在“城乡协调美”建设方面,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镇体系

(1)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主一副两轴四极五城多点”市域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规划。强化中心城区主导地位,加快推进“一心六组团”发展,支持邓州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宁西、焦柳铁路和二广、沪陕高速“双十字”城镇隆起带。把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推进“多规合一”。

(2)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两度两力”

围绕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持续推进以产立城、以水兴城、以文塑城、以绿靓城,扎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宜居度、承载力和辐射力。

(3)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坚持把强县与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力争唐河、新野、西峡进入全省20强,镇平、淅川、方城、内乡进入全省30强。

(4)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在“环境友好美”建设方面,打造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

(1)构建和谐共生的功能区系统

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障区、农业主产区、核心引领区、支撑协作区,按照功能分区有序引导产业布局、人口分布,促进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坚守1490万亩耕地红线、1630万亩林地绿线、400万亩水域湿地蓝线,适当增加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生态空间,做到生态优先、动态维护、有序发展。

(2)构筑生态安全体系

持续开展大造林和大绿化,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美丽宜居环境。

(3)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资源再利用产业基地和静脉产业园。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4. 在“向善思进人文美”建设方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1)增强文化竞争力

树牢文化自信,加强传承创新,突出汉文化主基调,彰显楚文化风韵,打造好武侯祠、医圣祠、汉画馆、张衡博物馆等文化地标,赓续南阳文脉。重点抓好卧龙岗、张仲景中医药、镇平玉雕、赊店商埠、内乡县衙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以上,加快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2)凝聚正能量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乡社会文明程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南阳作家群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实现“文化小康”。传承崇文厚德的优良家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南阳。大力弘扬躬耕精神、忧乐精神等南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营养、提升修养;大力弘扬移民精神、农运会精神、“编外雷锋团”精神,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南阳人物等评选表彰活动,让“南阳好人多、人人学雷锋”蔚然成风。

(3)弘扬主旋律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篇2

一、考核对象

各镇、街道办事处。

二、考核时间

考核工作从2009年1月1日开始,2009年1月20日前结束,每个镇办半天。

三、考核内容

1、经济发展:农业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非公工业总产值、非公经济总产值、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及一村一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双创工作。

3、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增养老保险、信息服务站建设、社区建设。

4、资源环境:土地管理、绿色家园建设、秸杆禁烧。

5、社会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

6、班子和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由区委组织部单独组织实施)、依法行政、基层党组织建设及人武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7、其它中心工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开展情况、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纳入年度考核的旧城改造、村级环境卫生整治、经济普查等重点中心工作。

四、组织领导

本次年终考核工作在区委和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区考核办负责组织实施。各镇办考核共分两个考核组,组长由区级领导担任,成员由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及业务骨干组成。

五、考核程序和方法

考核工作从2009年1月1日开始,2009年1月20日前结束。分为被考核对象自查、数据汇总、目标任务考核、民主测评、社会评价、考察核实(查阅资料、实地查看)、民意调查和综合评定等程序进行。

(一)单位自查

被考核对象自查从2009年1月1日--2009年1月11日。各镇办结合年度目标任务进行总结,形成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下一步努力方向。自查报告于2009年1月11日前报区考核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一式两份交考核组。

(二)数据汇总

从2009年1月5日--2009年1月9日。镇办目标任务考核有关数据的采集、统计、核准等工作,按照突出重点、简化环节、注重实效、简便易行的原则,采取集中认定和实地考核方式进行。

1、集中认定。2009年1月5日--2009年1月9日。由区考核办组织区级职能部门集中召开分解下达各镇办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认定会(会议时间另行通知),进行考核数据认定。

2、实地考核。参与实地考核的单位随考核组一并进行。

(三)目标任务考核

从2009年1月12日--2009年1月14日。各镇、办事处考核,按照工作报告大会、民主测评、社会评价、考察核实(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的程序进行。

1、工作报告大会。

由考核组作动员,接受考核的镇办主要负责人就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与自查报告内容要求一致。

参加会议人员: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全体干部,下属单位负责人,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居委会)主任,辖区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

列席会议人员:所在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各5名(以上人员由被考核单位提出初步建议名单,于2009年1月8日前报区考核办审定)。

(1)民主测评。工作报告大会上,由考核组组织参会人员采取无记名填表方式填写《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民主测评表》、《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测评表》。

(2)社会评价。各镇办列席会议人员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社会评价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社会评价表》。

以上民主测评、社会评价表格由被考核单位在《渭城考核网》(网址:/khb/)文件查阅栏下载,并按参会、列席人数自行印制。

2、考察核实。

(1)查阅资料。由考核组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分别对被考核单位完成年度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件、资料、受表彰奖励等情况进一步核实。

(2)实地查看。主要查看一些对本镇办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有重大关系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及典型单位。

(四)民意调查

由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组织,采取问卷调查、网站调查对各镇办工作进行民意调查。

六、综合评定

2009年1月20日前,由区考核办汇总各镇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得分,提出各镇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等次初步意见,经区考核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报区委常委会审定。

七、几点要求

1、各被考核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熟悉程序,精心组织。按照今年全省新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对照本《通知》的总体安排,认真做好迎检准备和组织工作。

2、要认真做好各项考核指标的基础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按照目标任务分类分条进行整理。各类测评表格要提前印制准备。

3、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成员单位要紧密配合,及时向区考核办提供相关的考核数据或考核资料,确保年终考核工作顺利进行。

4、各镇办要坚持勤俭节约,不准印制彩印、铜版纸等高档汇报材料及各种形式的多媒体专题片。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篇3

论文关键词:新疆,城镇化,工业化,超前性

边疆城镇具有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巩固边疆地区民族关系、保障边疆地区稳定、维护祖国领土统一的功能[1]。因此,边疆城镇发展水平是衡量边疆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新疆城镇作为边疆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西北边疆的发展和稳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既有关于新疆城镇发展水平的研究多是横向分析工业化,考察新疆区域内外的城镇发展差异,得出新疆城镇化之后的结论[2],纵向研究新疆城镇发展水平的较少,特别是缺乏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动态考察。因此,通过对30年来新疆城镇发展水平的动态考察分析新疆城镇化的时空差异、演变趋势和内在机理,更好地为“城镇边疆”的建设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一、新疆城镇化水平的测量(1978-2008)

研究区域城镇化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城镇化水平的测量和城镇化水平的判定。城镇化水平的测量即城镇化水平百分点的年变化,通常使用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衡量。[3]

表1 新疆1978年-2008年城镇化水平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6.07%

29.05%

42.78%

44.86%

49.51%

50.09%

50.1%

50.1%

52.34%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33.75%

33.75%

33.84%

34.39%

35.155

37.15%

37.94%

39.15%

39.64%

2、区内分析

因为新疆自然地理的特殊性使得新疆城镇发展在区域内部呈现出典型的差异性。因此,有必要对新疆各地区城镇发展水平进行判定,从而把握区域城镇发展的特殊性。

表4 1993年—1998年新疆各地区城镇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份额比重变动比较

比较地区

/

乌鲁木齐市

0.88%

-0.29%

-3.0332

克拉玛依市

-9.86%

-2.06%

4.7805

石河子市

-0.85%

6.46%

-0.1312

吐鲁番地区

1.25%

7.94%

0.1572

哈密地区

2.76%

2.46%

1.1206

昌吉回族自治州

3.51%

3.26%

1.0779

伊犁地区

1.40%

-1.00%

-1.3969

塔城地区

12.11%

7.97%

1.5187

阿勒泰地区

2.15%

0.58%

3.7107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2.68%

5.93%

0.4517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0.33%

2.90%

0.1129

阿克苏地区

0.58%

4.09%

0.1411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0.74%

1.87%

0.3933

喀什地区

-0.39%

1.71%

-0.2270

和田地区

0.08%

1.55%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篇4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语;词频分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015-02

2014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新起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本届政府的首份工作报告。报告使我们可以认识过去我国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宝贵意见,明确2014年的形势和重点任务,对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很重大的意义。这里,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以及热点词频进行简要分析,明确我国今后将要改革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

一、《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语及解析

(一)关键词语:简政放权

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简政放权改革的深入推进,将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总理表示,中央政府的简政放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要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对企业来说,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政府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2014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激发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活力,增强社会创造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中,介绍各地各部门推进改革的新思路、新进展、新成效。以深圳市为例,做小权力清单,做大服务清单,简政放权,改革在出发。在权力清单上减掉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在服务清单上增加很多服务职能。深圳进行多项改革措施,比如商业制度改革,将验资报告、办公场地等原先注册公司时所必需的许多审批程序取消,这对于新创办一个公司来说,拿到营业执照的程序将变得没想象中那么复杂了,很多手续可以直接在网上申请和预约。

(二)关键词语:营改增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清费立税,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

随着结构性减税的进一步深化,“营改增”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减税的重点突破方向。专家表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二者分立并行。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增值税的发挥,还会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造成税收征管困境。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消除重复征税,降低税负,对企业有明显的减税效应。

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循序推进,许多方面亟待完善和妥善处理,接下来要根据财税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看具体如何落实和执行。2014年税制改革的重头戏依然是“营改增”。国务院常务会议12月4日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和邮政业正式纳入“营改增”,并提出了行业具体的营改增范围。由于电信行业业务非常复杂,创新性也很强,对于业界讨论已久的电信业营改增税率,中翰税务合伙人王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信业营改增或将业务分类设定6%和11%两档,提供基础服务的三大运营商曾按照11%的税率进行前期测算准备改革,按此税率计算税负增加明显。

(三)关键词语: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未来的最大动力所在,城镇化也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的工作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本质是以人为本,是人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要注重把握了两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二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专家表示,城镇化的前提是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多的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要带动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就业和居住。要使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就业、居住、社保、户口等问题。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但只有36%左右属于户籍人口,城镇常住人口中没有非农户籍的人与有户籍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这样的城镇化被称为“伪城镇化”。因此,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十分关键,政府更多考虑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相应调整。例如,老人城镇养老,要考虑到农村老人的生活习惯,小孩入园难的问题,还有卫生医疗公共设施建设问题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开宗明义地把“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作为基本原则,有利于破解城镇化施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政府的角色由“主导”变成“引导”,这种角色的转化过程,是重要的制度改革。

(四)关键词语:生态

雾霾天气的频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将“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列入2014年重点工作,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

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未来十年以PM2.5和PM10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思路以及治理大气污染的十条措施,虽然对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与公众的环境诉求仍有差距。受雾霾天气影响的状况,在2014年两会前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观。

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出,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因为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人早晨一起来,就打开手机查看PM2.5的数值,这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我国是以重化工为特点的产业发展模式,煤烟污染、机动车辆尾气污染、重工业污染排放量巨大,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2014年2月,重污染天气波及15个省份,面积达181万平方公里。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当前我们在大气治理上应该做好四件事:减煤、控车、控烟、降尘。加大对地方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研究、开发和使用更加高效的煤炭燃烧和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辆出行,尽可能地降低工地建设过程中的扬尘。

二、《政府工作报告》词频分析

(一)词频: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次数最多的词依然是“发展”(119次),这说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念没有变化,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只有发展了,才能得到成果。

邓小平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他首先阐明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二)词频:经济

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国家政治、科教文卫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总产值,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的地位,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要实现这些目标,应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第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第二,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建设步伐,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第三,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词频:改革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打破和革除旧的体制机制,形成和发展新的体制机制,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据统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共出现77次,指明了2014年工作的方向,表达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让人民看到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改革一定要打破历史形成的利益集团。必须积极依靠人民群众,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坚持正确改革的方向,深化改革做到“三个改起”: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改革。改革这个题材是市场比较热衷的对象,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政策的指引来看,除了石油以外,预计电力、铁路和电信等一系列传统的高垄断领域都会是下一步改革的对象,将出台积极的措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必须要下狠决心淘汰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三、小结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通过近几年的行情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的领域都会成为一年当中行情的标杆,这些领域在政策的重点支持下往往持续的时间不会短。从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来看,要准确寻求经济发展改革的路径,加快推进市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财税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所以通过税制改革、税收减负,可以为经济发展增加活力。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需稳步推进,改革工作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根本,以保障民生为目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财税制度、户籍制度、民营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实录)[N].人民日报,2014-03-05.

[2]徐科.财税改革新动向:“营改增”扩围[N].证券日报,2014-03-06.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篇5

论文关键词 新兴城市化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实践探索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广州市检察院在今年5月31日便召开了服务保障新型城市化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全市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找准工作定位,着力为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那么,检察机关在构建新型城市化建设中到底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一、新型城市化的定义

根据广州市委宣传部、政策研究室和广州市政府研究室主编的《新型城市化理论观点选编》一书的解释,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总的来说,城市化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其至少包含了乡村到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而新型城市化是科学的城市化,是体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城市化,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更为重要的,也是我们法律工作者最关心的是,新型城市化是发展民主法治的城市化,要以民主法治的方式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来提升民主法治水平,使城市化与民主化相互促进,城市建设与法治建设交相辉映。因此,新型城市化建设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支撑,需要通过法制体系的完善来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责无旁贷。

二、番禺检察院服务新型城市化的实践探索

新型城市化要求城市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和环境良好,但不能忽略的是,新型城市化同样要求社会和谐,包括拥有良好的治安环境、廉洁的政务环境和公平的社会环境,否则,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市。因为城市的品格不光在于外表,还在于内涵,尤其是人文内涵,特别是城市的法治化水平。高楼大厦是城市的硬实力,而适宜居住则是城市的软实力。城市要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养眼,但同样要越来越养心,即中华民族自古倡导的安居乐业。适宜居住的城市是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地方,是人们的美好家园。如果高楼大厦建起来了,人却因腐败倒下了,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人的安全感却下降了,再来谈建设、谈环保、谈和谐,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广州市早在今年4月5日就召开了依法治市领导小组会议,会上万庆良书记强调法治建设成效如何,事关新型城市化发展大局。5月30日,广州市委、市政府更是作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建设廉洁广州的决定,要求树立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廉洁广州形象。

近年来,番禺检察院紧紧围绕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这个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服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对检察机关如何服务新型城市化,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一)坚持思路创新,着力在促进绿色生态、城乡协调发展上下功夫

1.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维护绿色生态环境。2009年至今,在我区加大河涌综合整治工作力度的大背景下,我院抓住发展机遇,锐意创新,拓展职能,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在全市基层检察院前列。2009年3月,我院就一宗染整企业偷排废水造成海域陆源污染一案,首次以原告身份向广州海事法院提起全省第二宗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010年6月,我院再次以原告身份向番禺区法院提起一宗诉番禺某五金厂违法排污导致水域污染的公益诉讼案件。在两起案件办理中,我院在全市基层院中率先牵头广州海事法院、区法院、区环保局召开联席会议,探索公益诉讼调查取证权、增强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指控力度,促使判决得到有效执行,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同。

2.实行与政府维稳窗口的无缝对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去年我院与区综治办联系,正式签订《使用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意见》,使我院能够直接采用区综治办的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查询人民群众到各镇街维稳中心进行申诉的情况,从而多渠道地发掘城乡案源。同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人民群众到正当、有序、可控的司法程序解决申诉问题。为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

(二)坚持机制创新,着力在促进空间优化、法治文明上下功夫

1.探索审前非羁押措施适用。一是建立审前调查机制。通过建立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品格证据的捕前审查制度,在审查逮捕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形成品格证据,为办案人员判断其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提供依据。二是建立刑事和解机制。制定了《刑事和解实施细则》,对部分轻微刑事案件综合考虑案情等因素开展刑事和解,促使加害方与被害方重归和谐。如去年在办理谢某某、陈某、孟某某三宗交通肇事案,嫌疑人均系在倒车期间未充分注意安全,将自己的亲生儿女碾压致死,我院秉持人性执法的理念,充分体谅嫌疑人身为人父的悲痛心情,同时考虑到案件办理对三个家庭的影响,根据三嫌疑人的悔罪表现,依法作出了不处理。三是建立帮教对接机制。通过外部加强与团委社工组织、司法行政矫正机构联系,内部加强公诉、监所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完善对犯罪嫌疑人不捕后的跟踪、考察、帮教工作,在保证监管到位的前提下,力求发挥教育、感化、改造功能,促进犯罪嫌疑人早日回归社会,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四是探索流动人口取保机制。实行品格证据调查,走访犯罪嫌疑人案发前所在单位,了解平时表现,由单位对其品格出具书面证明;约见犯罪嫌疑人家属,考察家属人品,确保是否具备监管条件。

2.探索附条件不制度。为贯彻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精神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试行附条件不的部署要求,我院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创新行使检察裁量权,探索推行附条件不制度。至今共对4件个案启动了附条件不程序,目前已对其中2件做出了不决定,另外2件正处于考察期间。在姜某某盗窃一案中,姜某某由于一时贪慕同学的摩托车而实施了盗窃,该案事实虽然简单,但情况特殊,姜某某在案发时即将面临高考,我院公诉科受理该案后,经过多次考察走访发现姜某某是一名非常懂事、孝顺的大男孩,其对自己的一时糊涂悔恨不已。本着教育、挽救的原则,公诉科对其启动了附条件不制度。在考察期间,姜某某表现良好,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本省一所高校。案件办理期间检察官多次认真、细致的走访家庭、学校,对嫌疑人进行耐心的教育、鼓励,使姜某某的亲属深受感动,其父亲专程前来我院赠送感谢信以及锦旗。

通过办案实践及理论研讨,我院制定了《番禺区检察院附条件不操作细则》,明确规定了附条件不案件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和操作规程。在附条件不程序中,配套设立公开听证制度、社会调查机制以及不案件回访机制,即启动附条件不程序后,根据拟不人的自身情况,设定三个月至六个月不等考察期,制定具体考察方案,形成社会调查报告,而后召开听证会,对拟不人的个人表现、考察情况予以公开听证,并视情况做出或不的决定。不决定做出后,对不人继续跟踪回访,以确认其人身危险性、再犯可能性的消除,保障不决定的效果。

(三)坚持方式创新,着力在促进社会和谐、公平诚信上下功夫

1.依托全市首个刑释解教帮教基地,延伸基层检察监督新触角。在刑释解教帮教基地设置专门社区矫正检察室,延伸基层检察室社会触角,对社区矫正活动进行全面法律监督。落实社区矫正检察官制度,制定因人而异的帮教方案,提高个案矫正水平。协助有关部门将心理医生引进社区矫正工作,用专业心理辅导减少社会维稳隐患。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对重点监控的社区矫正对象实时定位,确保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建立与社区矫正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动态监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督工作成效。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篇6

关键词:检察职能;向乡镇延伸;双重路径

中图分类号:D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1.08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向乡镇延伸检察职能,开展服务大局、服务基层工作,已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考察了检察机关向乡镇延伸职能的历史发展,分析了当前实践中检察机关向乡镇延伸职能的3种模式:“聘任型”、“依托型”和“派驻型”,提出了向乡镇延伸检察职能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派驻型”和“依托型”同时并存的观点,并对该两种路径提出了具体的建构思路,以促进检察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进一步推进检察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一、检察机关向乡镇延伸职能的历史考察

检察机关向乡镇延伸检察职能的历史可追溯到检察机关重建初期,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2―1989)1979年检察机关重建后,乡镇检察室的设置很快被引起重视,为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检察机关从1982年开始,陆续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重点乡镇设置了乡镇检察室。

(二)规范与发展阶段(1989―1996)为规范和推动全国乡镇检察室的建设,高检院于1989年12月颁布了《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试行)》,经过三年的试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3年4月高检院又颁布了《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进一步促进了乡镇检察室的规范和发展。1993年7月,高检院政治部下发了《关于整顿各类检察室的通知》,指出:“各级检察机关要继续把设置和发展乡镇检察室作为加强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编制在50人以上的基层检察院,以及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需要多设一些。”在该阶段,全国各地乡镇检察室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浙江省也几乎在每个县设置了乡镇检察室。

(三)停滞阶段(1998―2000)1997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刑法》先后实施,检察机关侦查管辖范围明显缩小,普通经济犯罪案件包括涉税犯罪案件不再由检察机关直接受理,转由公安机关管辖,乡镇检察室不再具有以往在发现、查处涉农经济犯罪案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97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撤销税务检察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1998年集中教育整顿期间,高检院下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搞好组织整顿加强干部人事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暂不新设派驻乡镇检察室,并清退现有乡镇检察室中的非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尽管高检院文件没有明令撤销乡镇检察室,但在教育整顿期间,全国各地已设的大部分乡镇检察室被撤销,浙江省的乡镇检察室也全部被撤销。

(四)改革和从严设置阶段(2001―2005)2001年,中央办公厅、高检院印发了《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意见》和《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确需设置乡镇检察室的,由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各省据此重新批准设置了少量乡镇检察室。浙江省在2002年、2005年先后分两批批准设置了杭州市的下城区石桥镇、拱墅区祥符镇、临安市於潜镇,以及温州市的瑞安市塘下镇、乐清市柳市镇、平阳县鳌江镇和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镇,绍兴市绍兴县钱清镇,丽水市莲都县碧湖镇和温州市龙湾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舟山市定海区临城新区等11个乡镇检察室,除杭州市下城区石桥镇检察室因下城区检察院地址搬迁至该镇而被撤销外,现存的10个乡镇检察室,由于设置时未被赋予相应的检察职能,实践中其运行效果并不佳。

(五)多途径探索阶段(2006年至今)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新一轮发展改革作出部署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检察机关新的历史任务。2009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实施意见》、《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等文件,明确指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检察机关新的历史任务。因此,各地检察机关纷纷探索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各种不同路径。山东省成武县、浙江省上虞市、富阳市、遂昌县等地的检察机关聘请了乡镇检察联络员;海南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绍兴县等地的检察机关在乡镇建立了检察室、检察联络点、检察联络室;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则依托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以下简称: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开展了“检察进乡村”活动。

二、当前检察机关向乡镇延伸职能的三种模式

目前,检察机关因地制宜,向乡镇延伸职能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形式。从是否设置专门机构、是否派驻检察人员、是否独立履行检察职能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模式:

(一)“聘任型”在该种途径下,检察机关在乡镇既不设置派出机构,也不派出检察工作人员,而是聘任乡镇的特定人员为检察联络员,以畅通联络渠道,顺利地开展检察工作。比如,山东省成武县院2008年由各乡镇党委政府推荐,按照大乡镇2名、小乡镇1名的原则,在乡镇司法助理员和助理员中择优聘请检察联络员,主要承担协助受理农民的申诉、和举报;协助开展检务公开活动;协助对监外执行罪犯进行帮教考察;协助开展刑事和解,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责,并要求联络员定期报送工作情况,有上访、举报等紧急情况随时报送。再如,浙江上虞市院2008年出台了进一步深化乡镇(街道)检察联络员工作的若干意见,聘请各乡镇负责政法(综治)工作的部门负责人为检察联络员,主要承担宣传推介检察工作;向检察机关反映基层干部群众有关职务犯罪、刑事立案监督、民事行政检察的举报、控告、申诉等案件线索;协助配合检察机关对案件开展调查取证等工作,并建立了“定人定期联系、联系情况报告、交办工作督查、工作交流”等制度。浙江富阳市院在各乡镇街道平安工作中心聘请了25名检察联络员,协助推介宣传检察工作,及时反映乡镇及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检察机关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和涉检上访调处工作等。浙江省遂昌县人民检察院于2008年聘任省、市、县下派的51位农村工作指导员为农

村职务犯罪联络员,将预防涉农职务犯罪列入农村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其驻村掌握村情民意的优势。

(二)“派驻型”在该种途径下,检察机关通过设置乡镇检察室或者联络室(点)、派驻检察工作人员、独立履行检察职能或者配合派出检察院各职能部门履行检察职能。比如海南省院在全省设置了26个乡镇检察室,2009年1月5日又印发了《海南省人民检察院设置乡镇检察室工作方案》,该《方案》规定:“乡镇检察室是基层检察院的派驻机构,在基层检察院领导下开展工作,机构规格与基层检察院的内设机构相同。……基层检察院应根据当地拟设置乡镇检察室的布局、数量向当地编委申请增加机构编制。……乡镇检察室在辖区内代表派出院依法履行以下法律监督职责……”。又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设置有5个乡镇检察室,覆盖全区14个镇,每个检察室有3至4名干警,受派出院直接领导,地位与派出院内设立的业务部门并列,享有对贪污贿赂案件的立案、侦查权,“仅去年1月至11月,5个乡镇检察室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等大要案22件25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200余万元。”再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院在古荡、留下和转塘乡镇设立了三个派驻检察联络点,派3名正科级检察员常年到派驻单位任职,联络点由派出院和乡镇共同实行人员双重管理和财政双重保障,主要职能是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经济合作社董事会改选阶段提供法律帮助;协助做好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农村(社区)“两委”工作等。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检察院根据当地新型城镇建设的实际需要,提出延伸检察职能,加大服务力度的思路。从2007年5月开始,在新型乡镇(街道)设立了检察联络室,派驻了检察联络员,为基层干部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规范和监督乡镇扩权后权力的运作、帮助乡镇建章立制、对重点工程实行专项预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依托型”在该种途径下,检察机关在不增设派出机构、不派驻检察工作人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综治中心,通过检察机关内设各业务部门进行分片联系来延伸检察职能。各地也可根据需要,象征性地在乡镇综治中心挂牌“乡镇检察工作联络室”。比如衢州市柯城区院自2007年初以来,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开展了“检察进乡村”活动。其在不增设派出机构、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立足检察职能,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通过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检察院主导、多方参与的领导机制、业务科室分片联系机制、重点和重点案件筛选办理机制等三项主要工作机制,加强与柯城区8个乡镇7个街道综治中心的联系互动,开展了查办涉农犯罪案件、预防农村职务犯罪、妥善处理涉农涉检事件、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帮教、轻微刑事案件诉前移送人民调解、参与社区矫正、提供法律培训和咨询服务等8项工作,取得了检察职能为乡村服务的良好效果,受到了该区区委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三、三种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上述向乡镇延伸检察职能的3种途径在实践中各有利弊,其中“聘任型”不宜推广,“派驻型”和“依托型”具有推广的可行性,可因地制宜予以设置。

(一)“聘任型”

该模式简便易行,不需要派驻机构,也不需要派驻检察工作人员,而是聘任乡镇特定人员为检察联络员,配合检察机关开展工作。但由于所聘任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容易给检察机关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该种模式违背了高检院1998年《关于搞好组织整顿加强干部人事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故实践中不宜采用该种模式。

(二)“派驻型”

1.“派驻型”有它的历史积极作用。“派驻型”的主要模式是乡镇检察室。实践证明,乡镇检察室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对及时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控告和申诉,缓解“告状难”,及时查处发生在农村中的贪污、贿赂及其它犯罪案件,保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基层政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派驻型”的现实优点。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农村职务犯罪处于高发期。在重点乡镇设置检察室,其有专门的派驻机构、专门的派驻人员和专门的职责规定,能独立履行检察职能,有利于发挥乡镇检察室在延伸检察职能上的作用;尤其在发现、侦查农村职务犯罪线索、及时发现并平息涉农涉检上访事件中更能有效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提高服务的成效。这是其它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3.“派驻型”的不足之处。在历史上,乡镇检察室发展曲折,先是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到了1990年代后期又纷纷被撤销。导致这一变化原因,虽然有《刑事诉讼法》、《刑法》的修改,但主要还是乡镇检察室自身设计、运行的管理上存在问题。首先,各地乡镇检察室盲目扩张、设置过多过滥,在机构编制委员会没有批准编制的情况下,先设为强,导致许多乡镇检察室的机构、编制、经费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其次,驻室检察人员的待遇较差,而且其业务素质往往得不到提高,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多数检察人员不愿成为派驻乡镇检察人员。最后,一些基层检察机关聘请非检察人员作为驻室工作人员,这些非检察工作人员管理难度较大,有的检察室还出现了违法插手经济纠纷、越权办案等违纪违法现象。故设置“派驻型”乡镇检察室,需要统一解决编制、经费等问题,还需要对职能定位、具体任务、程序设置、人员管理等作出统一的规定,设置程序复杂,推广难度较大。

(三)“依托型”

“依托型”是检察机关立足职能,依托乡镇综治中心开展检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它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新生物。虽然实践中对该模式有不同的认识,认为基层检察院办案压力大,靠内设各业务部门分片联系来延伸检察职能,恐怕不具有长效性,但从理论和实践来看,这种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共同的宗旨、相通的职能等为检察机关依托综治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从目的和宗旨来看。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多年来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综治基层组织建设的产物。它担负着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和平安创建的责任,目的在于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检察机关立足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社会和谐稳定的宗旨,与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的宗旨是相同的,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宗旨是检察机关依托综治中心开展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从组织体系和领导体制来看。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主要由综治办、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部门(组织)组成,或者由这些部门(组织)指派有关工作人员参加集中办公。公安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等可兼任副主任。而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是公安、司法、法院的派出机构,是政法基层组织,是综治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属于政法机关之一,检察长同时是政

法委员会委员,故检察机关以综治中心为平台深入基层服务是合情合理的。最后,从职能来看。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由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领导,主要职能是负责协助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辖区部门、单位和广大群众开展基层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和平安创建等工作,是集综治工作、维护稳定、平安建设为一体的工作平台,是党委和政府领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参谋和助手。而检察机关的职能是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故综治中心的职能与检察机关的职能是相同或相通的,综治中心能为检察机关延伸职能起到很好的平台作用。

2.全省综治中心网络化建设为检察机关依托综治中心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自2003年10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全国各地都着手建设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其中浙江省在2005年下发《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建设的意见》后,已经在全省完成了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网络化建设,为检察机关依托综治中心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3.互补的现实决定了检察机关依托综治中心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一方面,综治中心能够有效弥补检察机关的“腿短”缺陷,为基层检察服务提供平台。根据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在乡镇设置派出机构尚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在不突破现有法定层级设置的前提下,通过对接乡镇综治中心,使检察工作向基层延伸有了平台,成为一种常态,则可以有效弥补检察工作向基层延伸时的“腿短”缺陷。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以其较强的办案能力、较高的法律专业水平能帮助综治中心提高综治的能力和水平,为乡镇党委排忧解难,实践中深受乡镇党委的欢迎和支持。故依托综治中心开展服务基层工作,检察机关和综治中心能各取所需,达到双赢的效果。

4.“不增设派出机构、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使检察机关依托综治中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检察机关现有法定层级设置的前提下,以乡镇综治中心为平台,通过检察机关内设各业务部门和综治中心联络员的联系开展工作,不需要增设机构,不需要增加人员编制,不需要专门的财政拨款,更不影响现有工作,反而有助于推动各项检察业务的创新发展。而且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检察院的成功的试点为检察机关依托综治中心提供了可行的运行机制和实践经验。比如,柯城区人民检察院自2007年开始探索该项工作以来,已成功建立了3项可行性的工作机制,并依托综治中心开辟了多项带有创新性的工作:在综治中心帮助下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外来人员犯罪帮教基地;实施轻微刑事案件调解工作;以多种形式开展乡村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积极查办涉农职务犯罪等。

四、检察机关向乡镇延伸职能的路径选择及其建构选择――“派驻型”与“依托型”并存

(一)路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派驻型”和“依托型”各有利弊,“派驻型”乡镇检察室的设置条件较高,在推广设置前,需要统一解决编制、经费等问题,还需要对职能定位、具体任务、设置程序、人员管理等作出统一的规定;而各地人口数量与素质、交通、环境各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在每个乡镇均设置检察室没有必要也不可行。正确的做法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有重点地选择在距离市区(县城)较远、人口较多、治安问题突出、总量较大或开发项目较多的乡镇设置;并且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准备成熟一个,设置一个,巩固一个。要注意从一开始就严格审批程序,严加管理和规范,而不能重蹈历史上盲目过快过多设置的覆辙。而“依托型”是新形势下的新生物,在没有条件或者没有必要设置乡镇检察室的地方,“依托型”是检察机关向乡镇延伸职能的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两者并存,更有利于发挥检察机关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而且,在条件成熟时,“依托型”也可以及时转化为“派驻型”,以设置相应的乡镇检察室。

(二)具体建构

1.乡镇检察室设置的构想

乡镇检察室的职能定位:(1)以职务犯罪侦查为主要职能。现阶段农村职务犯罪处于高发期,是引起农村上访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乡镇检察室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具有发现和收集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线索的先天优势。而且,职务犯罪侦查是群众熟知的检察职能,发挥乡镇检察室职务犯罪侦查的打击效应,有利于提升检察室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故应将职务犯罪侦查职能定位为乡镇检察室的职能。实践中为克服乡镇检察室因人少无法独立完成侦查职能的不足,应构建乡镇检察室与具有反贪、反渎等职能的部门共同参与的侦查一体化机制。(2)以强化法律监督为职能基础。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乡镇检察室是检察机关在乡镇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触角,故应将法律监督作为乡镇检察室的职能基础,强化其对派出所、派出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队伍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行为的监督,赋予其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诉讼监督等监督权能,切实改变涉农法律监督工作相对薄弱的局面。(3)以服务业务部门为职能载体。乡镇检察室只是检察院的派出机构,其职能设置应当具有从属性,即应当把协助派出院内设各业务部门办案作为其职能载体,以切实达到为派出院延伸检察职能的目的。

乡镇检察室的具体任务:根据《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和各地的探索实践,建议乡镇检察室在辖区内代表派出院依法履行以下法律监督职责:(1)受理控告、举报、申诉,接受犯罪嫌疑人自首,开展涉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2)收集、初查职务犯罪线索,并参与侦查职务犯罪案件;(3)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4)对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及其他行政机关的执法、司法活动实行监督;(5)相对不的人员进行回访和帮教;(6)协助派出院各业务部门工作;(7)立足检察职能,配合有关部门在辖区内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8)完成检察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乡镇检察室的设置:乡镇检察室的设置应当层报省级院批准设置,在解决编制、经费等基本条件的前提下,由高检院自上而下在全国推进建设乡镇检察室;并本着条件成熟的先设、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由省级院批准设立。具体应当选择经济发达、企业密集的乡镇;集市贸易集中的乡镇,属于交通要道的乡镇;人口较集中,流动人口较多的乡镇;社会治安长期混乱,发案率居高不下的乡镇;有重点工程项目的乡镇设置检察室。

2.依托综治中心设置检察工作联络室的构想

“依托型”是检察机关在不增设派出机构,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依托综治中心延伸检察职能。由于其主要通过检察联络员分片同各综治中

心联络员的联系来开展工作,故笔者认为可以在综治中心挂牌“检察工作联络室”,但不派员的方式来推动“依托型”的发展。

“乡镇检察工作联络室”的组织制度:基层检察机关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院领导班子为成员的乡镇(街道)检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该办公室置于政治处。检察机关在不增设派出机构,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立足检察职能,在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设立检察工作联络室,由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检察联络员,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主任担任综治中心联络员,开展检察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工作。

“乡镇检察工作联络室”的工作机制:该联络室开展工作应当建立以下5项工作机制。(1)在党委领导下,建立以检察院为主体、多方参加的组织领导机制。将检察机关依托综治中心向乡镇(街道)延伸职能工作紧紧置于党委的领导之下,纳入党委的整体工作部署之中,由市(县、区)委政法委组织协调,检察院全面负责检察工作联络室开展工作。(2)立足检察职能,建立业务科室分片联系机制。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和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主任是检察机关与综治中心联系的双方联络员。检察联络员分片与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联系,可采用热线电话、定期参加乡镇(街道)“维稳会议”、不定期召开联席会、座谈会等多种联络方式。(3)针对党委关注群众关心的重大、热点问题,建立重点和重点案件筛选办理机制。通过与综治中心联系或者在办案、接访中发现的涉农问题、民生问题。各检察联络员应在每月月底以书面形式上报乡镇(街道)检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乡镇(街道)检察工作领导小组在及时、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选出党委关注群众关心的有代表性的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认真研究,充分发挥检察职能,采取有效措施,配合党委政府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4)拓展检察职能,依托工作基地,形成长效联系机制。根据检察机关的工作重点和亮点,以有利于服务好大局、服务好基层、服务好新农村建设的检察工作为宗旨,与综治中心一起建章立制,建立各种基地,实行长效服务,推动各项检察业务的重点和亮点向基层延伸。其中工作基地主要是:未成年人犯罪帮教基地;警示教育基地;轻微刑事案件诉前移送人民调解基地;农村职务犯罪预防基地等。(5)提高检察人员服务基层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为有效开展该项工作,各单位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将该项工作纳入内部各业务科室年度考评计划,探索建立检察联络员工作的考核机制,以切实提高干警的积极性。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篇7

未来十年如何改革?有专家建议,、户籍改革等要素市场的改革,以及城镇化的改革都是重点。

10月21日,应邀在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对目前外界所提“52%的城镇化率”,指出,这实为加上(城市)半年及以上常住人口数字,实际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35%。“和发达国家比,和同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比,我们还低了不少”。

城镇化是扩内需“最大潜力”,也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型城镇化被认为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的配套性改革,虽已经陆续推行,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农民工多面临“半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要改变人的二元结构。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11月2日在“第22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指出,过去是“农民——市民”的二元结构,现在农民进入城市变成农民工,仍然是一种没有市民化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非常重要的是改变这样一种人的“半城镇化”现状。辜胜阻提到,过去30年,城市面积扩大了9.2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加了2.58倍,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增加了1.78%。

改变这一现状,需户籍制度的配套改革。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始于五年前,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的具体要求,被视作对户籍制度改革有推动作用。中共十再次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目前,关于中小城市放宽条件仍无时间表。

户籍制度改革这块“硬骨头”为何难啃?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此前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户籍制度改革遇到的难题之一是地域差异大,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如果开放户籍,可能会增加城市负担。因此户籍改革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城市规模和综合承受能力进行调整。此外,户籍改革并非只是简单落实城市户口问题,要考虑到就业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由于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背后是社会福利的严重差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要同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大中小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户籍改革期待时间表

今年以来,官方及研究机构多次对户籍与城镇化改革表态。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提出,不应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想得太大。其成本实际上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摊的,且很多成本会在一二十年内逐渐摊薄,政府财力完全可以承受,“最重要的是赶快行动起来”。

今年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被视作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会议提出要推进人的城镇化、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各方专家期待,中央政府可能提出改革目标和实施时间表。

迟福林认为,此前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小城市落户放宽,现在“已经到了要有时间表的时候”。他建议,而到2020年,要初步解决户籍制度并轨问题。“户籍不是警察对居民管理,而是对居民的服务,到时候全国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居民可按意愿选择在农村或者城市居住。”

海通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户籍制度改革将能扩大内需,如果每年农民工市民化(户籍城镇化率)多提高1%,意味着每年增加130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户籍人口。

期待农民成产权主体

推进城镇化的另外一点,无法绕开土地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城市土地国有两种制度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有农地农用下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如果农村土地想要进入市场,必须由政府实行征收与转让,经此环节后,地方政府和用地企业成为农村土地出让的最大受益者,农民则被排除在外。

在参加论坛时,辜胜阻说,土地集约使用和中使农民利益最大化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保障农民在中的权利,要让他们用好抵押权,能够用土地换股权,实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

迟福林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立法时就曾考虑过,从法律上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是一种产权,不是简单的承包权。迟福林认为,土地制度改革,如果真的使农民成为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这将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制度突破。“农民成为土地谈判的主体,农民才有财产,不管是用土地加入股份制,还是拿去抵押,或者进入流通,农民都有收入。”

11月4日至6日,在黑龙江同江、抚远、哈尔滨等地考察。考察中,说,农村改革又到了新的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得靠改革。要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此为龙头,配套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并带动金融和保险更好地支持服务农业。

智囊建言

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时间表,建议1-2年内剥离户籍的福利分配功能,在中小城镇全面取消户籍制度,建立人口登记制度;3-5年内,除个别大城市外,其他大中城市户籍制度基本放开,全面实施人口登记制度;5-8年内,全面实行以身份证代码为唯一标识的人口登记制度。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户籍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县和大部分地级市将加快放开户籍,让落户人员享受公共服务;二是在大城市推动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

常住人口拓展,如上海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制度会逐步在全国各大城市推行,以逐步过渡。——海通证券

实施“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可设计并实施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责任的、低标准均等化的“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

起步阶段该保障包的内容可包括:用名义账户制统一各类人群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医保参保补贴实现费随人走,人口跨行政区流动时补贴由上级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实行按在校生人数均一定额投入;对全国低保对象按人头实行均一定额补贴。

这些待遇都记录到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卡中,全体人民均可享受。社会保障卡具有补贴结算功能,并实现全国范围的可携带。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篇8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武汉市副市长、湖北省副省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虽然职务在变,身份在变,经世济民、以学报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却始终一以贯之,近20年来,辜胜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科研与参政议政并举,以学者的敏锐与良心,从官员的视野与高度,关注经济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建言立论,被誉为“国策高参”,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都是各路媒体记者“围追堵截”追踪报道的新闻人物。

2000年4月,本刊曾刊发题为《青年学者辜胜阻政坛创辉煌》的文章,10年后,2010年“两会”前夕,本刊记者再次采访了辜胜阻,倾听这位学者型官员的“两会”情缘。

一切成就皆非偶然

1993年2月26日,远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双边合作研究的辜胜阻收到了一份来自祖国的电传,通知并祝贺他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几个月前,他刚被评为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喜事,成双地降临在这位37岁的青年才俊身上,让人好不艳羡。而熟悉他的人却深知,“一切成就皆非偶然”。

早在1986年初,《光明日报》就曾在头版头条报道辜胜阻的事迹,并将之作为典型加以推广,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学习他扎扎实实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精神,像他那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正确的治学道路”,“把个人的事业同祖国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时候,年仅30岁的他已在学界展露锋芒,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一颗“新星”,引起了包括中国政界高层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20世纪80年代初,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辜胜阻根据国情,潜心研究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这一重大社会课题。他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题为《进一步控制中国人口增长的对策》的论文,不仅获得了中国首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而且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云的高度重视。她将文章分送各位副主任和司长阅研,还给辜胜阻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你的对策思路我很赞同”,“我们正在按照这一思路设法改进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针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新问题,辜胜阻提出了著名的“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引起学界、政界的高度关注。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孙起孟看了他撰写的调研报告《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对策》后非常欣赏,这一报告还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批阅说:“这一研究报告非常管用。”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9岁晋升为副教授,33岁升任教授,一路走来,辜胜阻在职称两次破格晋升的同时,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国人员”、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六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跨世纪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十多项荣誉与奖励都降临到辜胜阻头上。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收获背后付出了多少耕耘!

为了深入调研,获得第一手信息与数据,辜胜阻先后数十次跋山涉水,深入到湖北、广东、福建、北京、山东等10多个省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总计完成大中型社会调查项目30多个、调查问卷50000多份。仅“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一个课题,问卷调研的计算机处理数据,摞起来就有一尺多高。

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搜集第一手信息资料而采取的包括问卷、蹲点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民间调查,既不同于党政机关组织的社会调查,也不同于新闻界组织的新闻调查。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辜胜阻常常遭遇“闭门羹”,但他坚信“背靠理论,面向现实”的治学信条,坚持不懈地对中国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终结累累硕果。

“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影响至今

1993年3月12日,辜胜阻从美国飞抵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在一次接待外宾过程中,时任国家主席要求民建中央的同志研究一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民建中央委员辜胜阻。

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辜胜阻就“合理引导我国‘民工潮’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全体大会上作了口头发言。他首先肯定了农民流动所形成的“民工潮”的积极意义。这种思想,在当时普遍将“民工潮”视为“盲流”的社会舆论中,无疑石破天惊。

辜胜阻接着指出,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城市离开了农民工将陷入瘫痪。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民工潮”堵是不能奏效的,只能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引导。

他还第一次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城镇化”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创新概念。早在他1991年撰写的博士论文《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辜胜阻就已率先明确提出了“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这个概念。基于多年的实地调研及海外考察,辜胜阻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面临并需要科学引导与管理的重大问题。这一次,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政协两千余人的大会上作了公开报告。

他建议:一,要在强调多向分流的前提下,把城镇化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延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的加速流动;二,要在强调渐进性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使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彻底的转移;三,要加强政府对农民工区域流动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克服“民工潮”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组织化程度。

辜胜阻独特而精辟的见解立刻引起与会人士及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会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曾专门给辜胜阻写信说:“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你就合理引导我国‘民工潮’问题的大会发言,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认为你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

1996年,辜胜阻在此前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撰写并提交的提案《强化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荣获第八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这使得他很是欣慰:“能够依托全国政协委员的工作平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这既是对我所进行的研究的充分肯定,也是鼓舞我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此后不久,在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期间,辜胜阻撰写的《就业与失业保障制度的思路与对策》又荣获第九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这两个荣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的提案,主旨一脉相承,并影响至今。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城镇化”首度升格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令20多年来一直从事此领域研究、在中国率先提出“城镇化”概念的辜胜阻,很是欣喜。

“调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主要来自于城镇化。”辜胜阻强调,“城镇化”与“城市化”,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城镇化”主张以镇建市,依托县城即城关镇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浙江义乌即是成功案例――这个原本只有2万人口、耕地资源严重稀缺、交通并不方便的浙中内陆县,现已发展成为拥有60万以上城区人口的中等城市。

“将城镇化升格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基于缓解资源过度集中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一种战略选择。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与发达国家和地区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辜胜阻分析说。

见证并参与“一号”提案研究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的成功上市,无疑是当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作为1998年全国政协大会“一号”提案――《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辜胜阻见证了中国十余年来风险投资事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雨历程。

早在1997年3月,全国政协大会期间,受时任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委托,辜胜阻开始关注风险投资的发展。借助于在美国研修的机会,他实地考察了美国高技术产业、也是世界风险投资事业最为发达活跃的硅谷地区,并搜集了许多第一手材料。

1997年9月,适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办的“创业投资与资产证券化”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辜胜阻参加会议并提交了论文《美国的风险投资与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对策》,由此揭开了他在理论上系统研究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

他将风险投资作为高技术产业化研究的切入点,重点研究了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认为风险投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风险投资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使两者“天堑变通途”。

1998年1月,42岁的辜胜阻当选为武汉市副市长,实现了从学者到官员的人生跨越,武汉成为他学以致用的“社会实验室”。1998年2月,他又被推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当年的“两会”上,辜胜阻结合武汉的工作,递交了《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予以办理。同时,他还参与了由民建中央提交的、被列为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对策案》的相关研究工作。

1998年全国“两会”一结束,辜胜阻就以武汉市副市长身份,开始实施他亲自指导拟定的武汉地区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规划。为借鉴他山之石,他先后几次率团出访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英国等国家,深入参观考察了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杜伊斯堡微电子中心、剑桥大学科学园、利物浦科技园等高技术产业区。

经过实地走访考察和思想碰撞交流,回到武汉后,辜胜阻力主推动武汉市政府在财政补贴、创业投资等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的政策和措施,并创建性提出金融资本要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道路,直接促成高技术与金融资本对接,在武汉科技界、工商界传为佳话。

正是在民建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对策案》及辜胜阻等人的《加快企业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案的促推下,从1998年开始,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掀起了第一轮热潮,同时促进了中国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新的一轮创业高潮。11年后,中国风险投资人和创业企业期待已久的创业板终于推出。

经世济民、以学报国的学者本色

自1993年起,辜胜阻历任第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5年间,共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了60多万字的议政报告,70余份提案,大会书面发言近70篇,先后9次以专家个人身份,登上全国政协大会和政协常委会讲坛发表政见,创造了自1994年起连续5年在全国政协作个人大会口头发言的纪录。

他依托学术优势、立足调查研究、围绕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建言议政,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被采纳: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异地安置的思想已经变成库区移民工作的实践;首次提出的农村城镇化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的设想和把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持久动力的建议写进了党的文件;关于农村教育的建议推动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转型;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要“分类指导”的建议被2005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文件所采纳……

2008年2月,辜胜阻当选为任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相较于全国政协的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全国人大常委会这边的工作,更多地侧重于立法和监督。虽然不再在全国政协担任职务,辜胜阻仍然坚持每年都亲自率队到全国各地调研,亲自安排部署提案相关工作。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依然坚持每年都要花40%的工作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2008年来,已相继完成《关于分步骤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建议》、《关于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的建议》、《关于支持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建议》等十余件闪烁着调研光芒的建议。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实施的第二年,这一年春天的“两会”,注定是热点纷呈。城镇化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后危机时期“国民共进”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金融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无一不是辜胜阻思考、关注的热点,并已形成《关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关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使城镇化协调发展》、《关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政策体系》等建议,每件都贴近实际、深入基层,依然是学以致用、经世济民,而这也正是他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本色与坚守。(特别感谢易善策、朱旭、许谨、陈向宇等同志对本文所做的贡献与支持)

上一篇:投资项目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景观项目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