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3 15:14:38

马铃薯调查报告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陇中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马铃薯

一、引论

甘肃中部(简称“陇中”)地区属黄土丘陵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不多,农业结构不甚合理。同时,陇中黄土丘陵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并且又是甘肃省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本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失衡,严重制约着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甘肃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推动甘肃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陇中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各区域都以“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调整各自区域的农业结构,可依然逃不出区域间结构雷同的厄运。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区域农业结构在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在产业层面上不停调整,伴随着这种调整出现的不是比较优势理论设想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是农业效益下滑,农民增长速度减缓。农户不断为建设新产业和放弃旧产业进行各种投入,承受越来越大的风险,却始终难以从调整中获得预期的回报,即调整的成本很大但效益低下,“不调等死,调整找死”是这种情形的生动写照。

2、仅以比较优势来调整,区域农业结构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具体表现在为:完全以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农业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完全按动态比较优势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虽有可能是农业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自我创新和发展的能力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化增长的状况;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发达地区相比,依托传统比较优势建立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产品因各种无形壁垒无法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竞争的要求:农户的小生产无法与农产品的国内外大市场相接;专业化水平低的农户无法适应现代市场在产品功能、质量、技术含量和深加工,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以及营销方面进行的多元化、深层次、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竞争;农户的经营活动仅局限在生产领域,最多把眼光放在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包装这些环节,无法顺应市场经济中品牌、物流日益重要的发展趋势。

三、陇中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陇中旱作农业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的过程,其指导思想应是促使某一产业从初级竞争要素生成、积累高级要素,进而生成具有价值性且竞争者难以模仿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从农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从动态上着眼于一区域的某一产业其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而非从静态上研究该区域内大农业所包括的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因此以已初具产业体系雏形、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定西马铃薯产业为分析对象,通过农业核心竞争的其中三大要素的分析来研究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农业产业做一尝试,为从整体上把握甘肃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甚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初步的基础。

1、从市场服务体系看,当发展马铃薯产业成为定西市政府明确的战略决策时,面对既有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又是资金、技术双低门槛的绝好产业发展机会,农民却并不积极,“政府让你种啥,就千万别种,因为第二年大家肯定扎堆种,那价格准跌,洋芋准积在手里,你准傻。”此时政府并未怪怨农民“不领情”,也未单纯地靠行政手段逼迫农民种植马铃薯,而是以“政府不仅要告诉农民什么有市场,更要帮助农民的小生产抵抗住大市场的风险”的思路,制定了“两手抓”策略:一手抓中介服务,扶持发展农村产业合作经济组织,配用农村致富带有人和市场谈判高手;一手抓终端市场,主动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运输保障,在保护价收购的同时,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

2、在中介服务上,通过政府的扶持,定西市先后成立了180个各色马铃薯协会,它们在种植、加工、储藏、外销等层面为农民提供中介服务,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政府扶持建立的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鲁家沟、岷县梅川四大专业交易批发市场(后又发展了安定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渭源会川两大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了众多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六大专业市场为主体,32个中、小型市场和185个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以3025名购销贩运大户为依托,以遍布全市乡村的1821个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外地客商评价“跑过内蒙、陕西、云南等很多马铃薯原产地市场后”,认为“定西市尤其是安定区的马铃薯收购市场最为规范”;政府通过鼓励扶持本地大小经销商,将定西马铃薯营销网撒向国内外市场;政府不仅搭建了定西马铃薯信息网这一网络交流平台将全世界的厂商、消费者与定西连在一起,而且直接举办会议来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马铃薯产业:从2001年起连续三年成功召开三届马铃薯贸易洽谈会,2004年召开定西首届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签订鲜薯购销合同38项近100万吨,精淀粉购销合同全国11项4.5万吨,签约金额达7.83亿元,2005年召开了马铃薯产业发展暨经贸洽谈会,签约56项,签约资金9.06亿元,2006年召开的定西2006马铃薯产业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签约43份,签约资金9.06亿元。

3、在终端市场上,为制定合理的保护价,定西市政府专门派出17批调查组奔赴广州、上海等全国各大农副产品终端市场进行行情调查,搜集马铃薯的供求信息,分析市场差价,倒退成本,确定让收购商和农民均有利可图的最低收购价;又将保护价通过各级政府层层传达,通过广播、电视、广场和车站的电 子报价屏幕等手段尽可能广泛的告知农民,运用车皮配载权督促收购商执行保证价,支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在马铃薯收购旺季以保护价敞开收购,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利益。由于政府积极调控市场,马铃薯产地价格逐年上升,2006年比2005年每吨增加100元以上。

4、针对马铃薯不论良种还是商品薯都易烂的特性,定西市政府提出“深挖窖、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启动了马铃薯储藏体系建设工程,仅2006年一年,定西市就安排马铃薯储藏设施建设补助资金125万元,根据供需对象的不同,重点进行了恒温贮藏库、千吨级自然通风式贮藏库、百吨级窖窑群、农户小型贮藏窖四种类型贮藏设施的建设,截至2006年,定西市贮藏窖达80.03万眼(座),总贮藏能力达到200万吨。

5、为保证马铃薯的运输,定西市狠抓公路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于2004年形成了覆盖绝大多数乡村的公路网,实现马铃薯出土就能装车;同时,积极争取省政府、铁路部门的支持来增加铁路运量:争取到的每天8个车皮的车皮运载主动权,保证了马铃薯的外运;发送的马铃薯专列,在实现生产基地与终端市场直面对接,提高了马铃薯到达终端市场的速度以保证马铃薯品质新鲜的同时,在终端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增强了定西马铃薯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

6、在资金方面,鉴于产业主体实力弱,争取项目和银行贷款难,定西市政府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融通信贷资金。2004年定西市与省农发行签订信用贷款协议,在此后3年内为定西市提供总额为10亿元的政府信用贷款,支持以马铃薯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2006年定西市向省农发行争取良种基地建设贴息贷款指标4700万元,并确保农发行贷款及时落实到位,保证了马铃薯良种调运的顺利进行;截至2006年,农发行为定西市马铃薯育种累计发放信贷资金135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育种龙头企业从种苗茎尖脱毒开始的梯级研发、生产;2005年省农牧厅将甘肃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马铃薯产业,安排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解决定西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水利配套项目资金70万元,支持马铃薯产业机械化耕作项目经费100万元,10万元支持安定区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技术。资金的输入为壮大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后盾,落户定西的许多马铃薯加工企业立即抓紧时机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进入又一轮加速发展期。2006年定西市还安排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补助资金125万元。另外,定西市政府还在建立行业良好的竞争秩序方面进行了探索,制定了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5项,组建了甘肃首家马铃薯淀粉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统一抽检全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报告中提出扩大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这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小结

从定西马铃薯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可充分证明,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区域内与农业相关的明晰而稳定的社会分工体系缺失导致的外生交易费用过于昂贵,因此自我积累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很差的农户(农业企业)难以逾越由高额外生交易费用所造成的低交易效率和流通效率的门槛。而“交易效率是市场生产力的推动力量,流通效率则决定着社会总的生产水平”,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推动,靠农户(农业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跳出贫困化生产循环。所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政府必须直接介入,表现在首先要准确定位区域的比较优势,不仅是明确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而且要选择区域现阶段能运用的资源能支持基于此自然禀赋优势的产业的起步发展(如定西立足自己是部级贫困县的现实,选择了资金技术在产业发展初期均是双低门槛的马铃薯产业,而不是选择投入大、投入期长的其他产业,有效防止了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就因区域无法支持其资源投入而夭折);其次是有效地提供与农业相关的区域社会分工体系残缺而不能由市场提供的产业链形成所需的主要服务。正如在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如果没有政府对终端市场的调研,农民就不会知道自己用来代替粮食填饱肚子的马铃薯竟然会有广阔的市场;没有政府的保护价体系,农民就不会放手种植马铃薯;没有政府的政策及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支持体系、生产基地、马铃薯加工企业就不会迅速形成、壮大起来;没有政府提供交通资源和推动区内外市场及营销网络的建立,数万吨马铃薯及其制品就只能烂在农民(农业企业)手中,品质优良的定西马铃薯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知”因此,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期,区域农业产业形成阶段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弥补区域社会分工体系中缺失的分工层次来培育产业支持体系中各子系统的生成。

参考文献: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 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报废原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26-02

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的重要一环,可以客观地评价鉴定马铃薯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市场价值,故做好区域试验、防止试验报废,对参试品种影响极大,一旦出现某品种在几个参试点报废的情况,轻则导致该品种无法参与数据汇总,也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其优良特性,重则令其失去参试资格从而无法获得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1-2]。因此,如何做好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避免区试的报废,是区试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1 报废原因

在马铃薯区域试验的方案上明确规定了判定试验报废的标准,2012年湖北省马铃薯品种区试方案明确规定“各试点应严格按照试验方案执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试验作报废处理:①因不可抗拒原因造成试验的意外终止;②未按方案执行的试点;③区域试验3个(含)以上小区缺株率超过15%或误差变异系数超过15%;④某试点块茎平均产量低于全组所有试点块茎平均产量50%;⑤未按时寄送《湖北省马铃薯品种试验年终报告》或电子邮件的;⑥其他严重违反马铃薯品种试验技术规程和严重影响试验科学性的情况。”

归纳总结后主要有2个原因:一个是人为的原因,另一个是非人为的因素。上述情形中所述的第1条就是非人为因素所致;第3、4条则情况较为复杂,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非人为的因素:若因种薯的数量不足、质量太差或是试验地点气候出现极端异常情况导致出苗不正常,虽经移栽、补苗仍然无法达到标准的出苗率,从而影响到块茎产量的就属非人为因素所致,而由于区试人员的疏忽、未能及时发现试验中的异常情况并采取补救措施的则属于人为因素;而第2、5、6条中所述情形就完全是人为因素所致。

2 解决措施

面对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情况,区试人员只能想方设法采取一切补救措施,以尽可能减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却无法完全避免马铃薯区试报废的可能;而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情况,则要求区试人员在试验过程中,自始自终都得本着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试验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任何人为原因导致的试验报废。由于区试人员要完整地参与区试的每个环节,下面分步骤讲述各个试验环节中为避免马铃薯区试报废所应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

2.1 阅读方案,明确要求

拿到区试方案后,要认真仔细地加以阅读,弄清方案中的每个具体要求,明确试验的目的和各个关键环节。

2.2 选址

马铃薯区域试验的田间布置和管理应有利于在试验结束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评价。宜选择平坦的或阳面的缓坡,要求地面平整、排灌方便、肥力均匀一致、有代表性。试验地四周要求无高大建筑、树木等可能遮光的物体,试验地内及周围不能种植高秆作物以防局部荫蔽且必须无工业废气废水污染。试验地必须安全,以保证整个试验过程不受人畜干扰和损害。整块试验地前作要一致,否则难于控制因前作营养特性和施肥差异而引起的地力不均匀,前茬是烟草、辣椒等茄科作物的田块不能作为马铃薯区域试验用地,试验地周围也不能种植其他茄科作物。了解试验地前茬作物施用的除草剂种类:2012年湖北省马铃薯低山平原组品种区试就出现了天门试点因前茬除草剂的残留药害,而导致马铃薯发芽受到严重影响无法达到试验方案要求的发芽率而造成的试验报废现象,故选址前必须深入了解前茬作物的详细信息,包括作物的种类、除草剂的剂型、施用农药的类型、时间及其对试验有无影响、影响程度等。

合理选址可以保证各小区的栽培管理措施、生长发育情况基本一致。播种之前试验地块应耕翻、耙细,要求田块基本水平,土壤松、细,确保田间无杂草及异物。宜昌市试点的马铃薯试验田地势平整,田块周围设有排水沟,但因宜昌市地处丘陵山区的地理特征,在遭遇连续多日的暴雨时会有田间滞水的情况出现。2013年5月下旬,由于持续1周的特大暴雨,周边公路上的水不断流入试验田,导致试验田出现严重滞水现象,虽然在水退后进行紧急抢收,但在收获和考种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烂薯,对田间产量等试验数据的统计有较大影响。故而在试验田选址时除要注意以上几点外,还应尽量避免选择周边公路高于试验田的地块,以确保整个试验周期尽可能少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2.3 选种与编号

种薯的数量必须充足,各重复的所有小区及四周的保护行要能保证足量播种;种薯的质量必须保证优质,原则上要求严格精选重量为50 g左右的种薯,保证大小和来源一致,不用纤细芽的种薯和烂薯,确保试验全苗。试验用的种薯必须分品种作好标牌,避免混杂。

试验原则上采用整薯播种,若需切块播种,则每个参试品种必须都切块,每个切块必须带1~2个芽,切块时应淘汰病薯、烂薯,切刀要消毒并及时更换。

若参试品种提供的是由大薯、小薯混杂而成的种薯,则必须保证种薯在所有重复的相应小区内均匀分布,即每个对应小区内种薯的大小、多少均应一致;若是出现人为的疏忽,使得几个小区中的种薯随意分布,例如一个小区中几乎全是大薯,另一个小区中几乎全是小薯,则容易出现相同品种不同重复的几个小区间产量相差过大、遗传变异系数过大而引起试验报废。在具体操作时,最好是在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中,通过计数和称重的方法,保证每一个品种在各个重复的数量和质量相同。

选种就是要保证各小区的出苗率基本一致,不能有明显的差别。试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小区的缺株率,出苗不齐的小区要及时从保护行中选择相应品种进行移栽补苗,保证各小区出苗率均在85%以上。补苗应在3~5叶前带土移栽并浇透定根水。

2.4 田间种植随机区划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即一个区组中每个品种都有同等的机会设置在任何一个试验小区上,避免任何主观成见。随机排列与重复相结合,就能提供无偏差的试验误差估计值。注意避免同一品种排列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上。另外,试验排列时要考虑到土壤肥力均匀度及坡向等差异。

小区划线时留好四周保护行及走道,确保小区土地与重复的走向垂直、小区面积大小一致及重复的土地方向垂直于肥力走向。

2.5 播种与施肥

播种时应选择晴天,以避免冻害。播种时要严格按照区域试验方案和田间种植计划图进行,分品种、重复插好标识牌,标好株距、定点播种,确保种薯种植得行平竖直及统一的播种深度。种薯要轻拿轻放,保证芽完好,正常出苗。注意认真核对种子袋与小区的标识牌,防止错播、漏播。同一组试验播种完成后,统一按5 cm左右的厚度盖土保墒。

试验用的底肥要求是氮、磷、钾含量均大于15%的进口复合肥料,施肥时应注意肥料与种薯间相互隔离,防止因肥料接触种薯而导致烂种。追肥则应结合中耕、锄草、培土进行。肥料要用细土盖好以免挥发。

试验过程中要注意:在施底肥及追施苗肥时,要按每个小区的面积准确称取每个小区的用肥计量,各小区应分别称取、分别施入,保证每穴的施肥量均匀一致。由于出苗情况受土壤墒情、疏松度、通气条件、肥力等的共同影响,因此保证田块小区的情况一致和肥力均匀特别关键。

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随时随地控制各类随意性的操作,如播种时的抛扔、伤薯,施肥时估称总用肥量后凭感觉随意撒施而造成的种肥混杂、每穴肥料施用严重不均,除草时不够细致碰伤块茎等违规操作均应坚决禁止。

2.6 中耕除草及其他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避免苗草争肥。生长期内适时培土、灌溉、施肥、防治虫害。各小区栽培管理要求一致,同一管理措施应在同一天内完成,以确保栽培管理措施对各小区的影响一致,避免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

2.7 收获

马铃薯成熟后、收获前应准备好工具及存放场所,抢在晴天收获。成熟期差异不大的,力求一次性收获;若成熟期相差太大,同期收获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采用先熟先收、后熟后收的原则。收获时要细心、准确,各品种、各重复要做好标记,各小区分别装袋,袋内用标牌标示,避免人为差错。收获过程中力争挖掘、捡拾干净,减少试验的产量误差;在挖掘、捡拾、堆放、搬运等作业过程中,尽量减少马铃薯块茎的机械损伤,以保证小区产量数据的准确与真实。

2.8 田间调查及实验室考种

田间调查记载项目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及时、准确、不间断地记载,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生长期内如果有特殊天气气候或发生了影响试验的特殊事件,必须如实记录事件详细经过和对试验的影响程度,及时采取科学的补救措施(如抗旱浇灌、遇涝排水等),并及时函告省级主管部门和试验主持单位、汇总单位。实验室考种则应做到客观、及时、准确、细心,严格按照区试方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汇总后将《品种试验调查记载表》《品种试验年终报告》上报相关责任单位。

3 参考文献

[1] 杨芬.如何做好农作物品种区试[J].农村科技,2008(7):24.

[2] 刘敏,牟,李绪清,等.如何做好玉米区域试验工作[J].农业科技通讯,2011(5):93-94.

[3] 王立元,赵玉山.农作物品种区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种子世界,2013(2):38-39.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3

一、目的意义

山东是马铃薯生产大省,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增长,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单产逐步上升,良种普及率和脱毒薯应用量迅速扩大。在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大批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出现了马铃薯专业生产县(市)、专业生产乡(镇)。马铃薯已成为一些地区支柱产业,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开展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单产,充分挖掘马铃薯生产潜力,提高品质,节本增效。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马铃薯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任务目标

**9年山东省选择6个县(市、区),建设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每个片面积1万亩。具体创建地点和任务目标为:

三、承担单位与分工

由省农业厅生产处、省农技推广总站具体负责总体方案的制定并组织落实。成立省级领导小组与专家指导小组,组织开展高产创建专题培训与指导,组织高产创建检查与测产评比等工作。

各项目县(市、区)农业局根据部、省要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定万亩示范区,制定操作技术规程,成立高产创建活动县级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包括组织县、乡级农技人员和示范户的技术培训,组织新品种(系)引进;高产攻关田、示范田落实到户、到田,技术和物资服务到位,确保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四、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9年1月至2月初。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区规划;部署任务,落实地块、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引进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做好催芽、备播工作。

第二阶段:**9年2月上中旬至3月上旬。2月上中旬大中拱棚播种,2月下旬小拱棚播种,3月上旬地膜播种。

第三阶段:**9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3月下旬至4月上旬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现场指导,4月上旬对基地村技术管理技术培训。

第四阶段:**9年5月。上中旬召开产销联谊会和现场观摩会,下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测产验收。

第五阶段:**9年6月。对实施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撰写总结报告,提出进一步示范推广的意见。

五、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为确保项目区的种植质量,提高种植水平,项目区内采取统一机耕、催芽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设施栽培。

1、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鲁引1号、荷兰15号、早大白、克新系列、东农303等高产抗病品种。

2、采用脱毒马铃薯种薯。高产示范田全部采用脱毒G2、G3良种。

3、提高耕耙质量。基地内实行统一机耕、整地,要求耕深20~25cm,土壤上松下实。

4、切块催芽、药剂拌种。每亩需种薯150kg左右。播前20~25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晒种2~3天,同时剔除病薯、烂薯,然后进行切块。切块时充分利用顶端优势,螺旋式向顶端斜切,最后按顶芽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每块种薯保有1~2个芽眼,重量25~30g。晾干刀口后放在温度为18~20℃的室内采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cm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即可播种。

药剂拌种可减轻由于种薯带菌造成的苗期黑痣病、干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可用50g扑海因50%悬浮剂混合高巧60%悬浮种衣剂20ml,加到1升水中摇均后喷到100kg种薯切块上,晾干后播种。

5、适时定植,合理密植。拱棚种植于2月上中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于2月下旬播种。亩播种在4500株左右。起垄双行栽培,大行距85~90cm,小行距25cm,株距20~25cm。起垄单行栽培,行距70cm左右,株距20~25cm。

6、科学施肥。亩施有机肥5000公斤,马铃薯配方肥(15-12-18)100公斤。

7、及时防治病虫害。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的防治。

(二)工作措施

1、强化领导,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厅王培泉副厅长任组长,厅生产处解洪起、省农技推广总站曲召令为成员。负责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协调工作,保证按计划要求顺利实施。山东省农科院王培伦研究员、省农技推广总站徐兆春研究员、高中强研究员等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吸收项目涉及乡(镇)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

2、强化协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的协作,按照省制定方案的要求,做好项目落实和对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行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采取领导小组组长和技术小组组长双负责制。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季节包片督导;技术小组要建立联系点制度,按照作物包片指导,把良种良法直接送到田间,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严格奖惩。

3、建立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档案。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各示范县(市、区)和有关承担单位都要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收集保存好图片、文字、影象等资料,归档整理,建立全程的工作、技术档案。

4、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各示范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当地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努力筹措和用好高产创建活动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补助资金的管理,实行专帐支付,建立资金管理档案。

5、采用科研、推广、生产及相关企业一体化的高效运作模式。在高产创建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育种、栽培技术和专家优势,结合省、市、县、乡农技推广网络优势,把优良品种配套技术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服务及时到位。

6、建立攻关田、示范方,设置宣传标牌。在项目区内按照产量指标由高到低、面积由小到大建立高产攻关田、示范田,设立十亩方、万亩方,层层辐射,以点带面。在攻关田和核心示范区设立固定宣传标牌,便于观摩学习。

7、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项目区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省农业厅负责组织技术骨干的师资培训,市农业局负责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和示范户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在关键时期要深入到基地进行指导,作到每村一名技术员、户均一个明白人、户均一张明白纸。要求技术人员包村包户,统一技术指导。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4

2016年年初,农业部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预示着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将成为我国除稻米、小、玉米外的第四大主粮。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主粮应有几个特点:大面积、大规模种植;有足够大的产量;能够在比较大的区域内长时间储存。用此标准衡量,马铃薯是绝对优秀的主粮。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大约8600万亩,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国。马铃薯主食化可以减轻小麦、水稻的种植压力,把一些不适合种植小麦、水稻的土地腾让出来,减少土地浪费,减轻用工、用水、用药压力,进而减轻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马铃薯主食化的战略意义。

同时,我国目前有一半以上国民处于亚健康状态,而马铃薯热量低,营养丰富,马铃薯主食是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升级的重要选择。

曾被咒为“罪恶食物”

马铃薯是植物学家为它取的世界通用名。在世界各地,马铃薯也有很多别名,比如意大利人叫它“地豆”,法国人叫它“地苹果”,德国人叫它“地梨”,美国人叫它“爱尔兰薯”,俄国人叫它“荷兰薯”。

马铃薯的故乡是秘鲁。大约7000多年前,秘鲁南部的当地人率先改良了野生的马铃薯品种,使其成为最早的种植马铃薯。此后,人们将种植马铃薯与野生马铃薯杂交,培育出了很多马铃薯品种。

当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在印第安人的菜园中看到马铃薯时,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便叫它“怕怕”。后来,马铃薯被带到欧洲,因为在《圣经》中没有查到对“怕怕”的记载,于是马铃薯被咒骂为“罪恶的食物”,甚至被认为吃后会得鼠疫,连一些医生都告诫人们吃马铃薯会患麻风病、肺结核。

不仅如此,马铃薯还被演绎出许多“灵异”之事。比如,英国人认为种过马铃薯的土地会变成灰尘;意大利西西里人相信,只要把仇人的名字写在纸上钉入马铃薯,仇人就会死去;在法国,马铃薯的境遇稍好一些,因为马铃薯的枝叶和花朵非常美丽,王公贵妇们常用它们来装饰自己的钮扣和帽边。但在1765年由法国科学院编纂的《大百科全书》中,马铃薯依然是牲畜饲料。

在欧洲,马铃薯作为食品登上餐桌,应归功于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他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认识到,马铃薯是一种“了不起”的、有食用价值的植物。他还请国王推广种植,国王在他的建议下,在自己的后花园里种上了马铃薯。在宫廷举行的宴会上,这位农学家用马铃薯烹调出了20多种美味菜肴,从此法国才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现在法国宴会上还有以“巴曼奇”命名的土豆菜肴。

18世纪,西欧地区曾连续发生严重灾荒,粮食作物都枯萎了,唯独马铃薯获得了好收成,人们不得不用马铃薯做救命食粮,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马铃薯的美味。自此,欧洲人对马铃薯刮目相看。

19世纪初,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皇宫花园里。1842年,俄国发生饥荒,彼得大帝下旨命令农民种植马铃薯。但农民对马铃薯不了解,还进行了抵制行动,彼得大帝一怒之下动用军队予以镇压,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马铃薯暴动”。马铃薯是伴着枪声和血泪在俄国土地上安家落户的。这之后,俄国人开始大量种植马铃薯,并使其成为主食,而“土豆加牛肉”也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

曾经是“罪恶食物”的马铃薯,如今在世界各地都受到礼遇,它的名字前面被冠以“上等食品”“享受食品”这样的修饰词,视爱情高于一切的法国人甚至说,“爱情和马铃薯一样宝贵”。

十全十美的食物

马铃薯在我国有许多别名,如山药蛋、洋山芋、薯仔、番鬼慈薯等,但使用最广的还是土豆。从营养学上说,土豆也有很多美名,如“植物之王”“第二面包”“土苹果”,营养学家干脆称它为“十全十美的食物”。曾有德国营养医学师说:“每餐只要吃马铃薯喝牛奶,就可以得到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这虽有“戏言”的成分,但也确有道理。因为土豆的营养成分非常全面,营养结构也比较合理,只是蛋白质、钙和维生素A的含量稍低,而这正好可以用全脂牛奶来补充。

土豆营养非常丰富,每百克中含有能量79千卡,蛋白质2.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17.8克,膳食纤维1.2克,维生素A6微克,维生素B10.1毫克,维生素B20.02毫克,维生素B60.27克,叶酸12.4微克,维生素C14毫克,钙7毫克,磷46毫克,钾347毫克,镁24毫克,铁0.4毫克,锌0.3毫克,硒0.47微克。

比起大米、小麦这样的主粮,土豆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土豆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拥有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尤其是其中的赖氨酸和色氨酸分别达到每百克93毫克和32毫克,这两种氨基酸都是其他粮食缺乏的,所以土豆与其他谷类粮食混合食用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土豆是所有粮食作物中维生素含量最全的,其维生素含量相当于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番茄的4倍,其所含的B族维生素更是苹果的4倍。土豆中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其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且耐加热。

土豆还是矿物质宝库,尤其是国人易缺乏的钙、铁、锌、硒等,可以说“中国人缺什么它就有什么”,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

土豆不仅是好食品,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土豆性平,具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的功效。胃溃疡患者如果每天空腹吃些土豆泥可有效地缓解病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发现,土豆含有一种可以治疗胃溃疡的特种抗菌分子。与抗生素相比,它不但能够预防胃溃疡,还基本没有副作用。我国已故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曾做过一个形象比喻:得了胃溃疡,胃上就有了很多小窟窿,而土豆泥就如同小膏药能把这些小窟窿牢牢地封上。另据发表在医学刊物《欧洲癌症报》的一项研究,土豆可以有效预防胃癌,减少33%胃癌发病概率。

众所周知,盐的摄入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饮食中食盐过量,会导致体内钠过多,进而诱发高血压。钾可以抑制钠的吸收,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都非常有益。土豆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高钾低钠食物。每百克新鲜土豆中含钾347毫克,小麦粉190毫克,大米103毫克。

相对于一般的主Z来说,土豆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能润肠通便,特别适于“十男九痔”的国人。

俄罗斯人须臾离不开土豆。俄罗斯营养专家曾对莫斯科市的1200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平时常吃土豆的人比不吃土豆的人患流感、传染性肝炎、痢疾、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概率低72.4%。营养专家研究证实,土豆的蛋白质可使机体对自然界某些有害因素保持较强的抵抗力。

使你发胖的绝不是马铃薯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土豆是容易导致发胖的食品。其实,体重增加的最根本原因是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土豆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控制体重的食物。

人们之所以把土豆划入发胖食品的行列,是认为土豆淀粉含量太高。其实,土豆的淀粉含量并不高,只有20%左右。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最经济、最直接的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食物中50%~60%的热量应来自碳水化合物,而其中大部分应该为复合碳水化合物,即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碳水化合物。土豆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减肥者的理想食物。

土豆不仅是低热量食物,而且脂肪含量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所有充饥食物中含量最少的,这对控制日常饮食中脂肪总量的摄入非常有益;而且,土豆的含水量很高,每百克高达78.6克,配合膳食纤维,食后令人产生饱腹感,可以避免摄入过量,这是控制体重的关键要素。数字最说明问题,100克的蛋糕可产生能量437千卡,而100克土豆只产生能量77千卡。

另外必须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土豆淀粉中有1/4是抗性淀粉,这种淀粉能提高饱腹感。同为主粮,土豆的饱腹感指数为323,即使时下备受推崇的全麦产品也只有151。

抗性淀粉,又叫难消化淀粉,这种淀粉较其他淀粉难降解,在体内消化缓慢,吸收和进入血液也较缓慢。抗性淀粉具有可溶性食用纤维的功能,食后可增加排便量,减少便秘,同时也会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排出量,从而起到减肥作用。抗性淀粉也叫抗酶解淀粉,可抵抗酶的分解,使葡萄糖在体内缓慢释放,具有较低的胰岛素反应,可控制血糖平衡,减少饥饿感,从而控制食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不加油的土豆才能充分发挥土豆高饱腹感的效果。换句话说,如果土豆使人发胖,那只有一个途径――当土豆与油脂相遇。土豆是非常容易吸收油脂的,如果用油炒食或炸食土豆,就会使土豆中的淀粉凝固在体内,再加上植物油或动物油的效力,很容易促人发胖。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汉斯・费希尔博士曾这样说:“放心大胆地吃吧,使你发胖的绝不是马铃薯,而是油脂、乳酪、甜食和冰淇淋。”

所以,吃土豆最好煮食、蒸食、炖食、烤食,这样土豆纤维中所含的淀粉粒子就被分解而不会渗入人体。如果在烹调土豆时加入了油脂,一定要削减其他富含脂肪的食品,以保证一日当中的总脂肪不会超标。

天然的美容佳品

如果一种食物既有营养又可减肥还能美容,那就超级棒了。土豆就是这样一种食物。

很多女性都对韩剧《大长今》中女主角李英爱那嫩如去壳煮鸡蛋的皮肤艳羡不已。这位韩国明星曾撰文透露,自己的美容大法就是每周做两次天然面膜,尤其是土豆面膜,因为它能为皮肤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维生素。无论生土豆还是熟土豆都能为肌肤提供美妙细致的呵护。

当脸上的小痘痘刚刚冒出时,马上将生土豆片贴在上面,半小时后更换,更换几次后,痘痘往往就发不起来了。如果痘痘已现出脓头,依然可以贴生土豆片,只是要切得薄一些,让它不易滑落,再多多更换,这样已冒脓的小痘痘也可以消掉。

将新鲜土豆汁直接涂敷于面部,不仅能增白,还能帮助清洁皮肤、缓解色斑。将土豆切成薄片敷于色斑上,同样有淡化色斑的功效。为了去掉脸上恼人的斑点,不知多少人去买高档的祛斑产品,但又难免担心产品的安全性,那么不妨试试土豆。

熟土豆比较适合肤质敏感的人。将熟土豆片贴在眼睛上,能减轻下眼袋的浮肿。将土豆蒸熟捣成泥,加入少量牛奶拌匀就可制成土豆面膜,待冷却后敷在脸上,15分钟即可。如果属于油性皮肤,可以在熟土豆泥中加入少量燕麦粉,混合后敷脸。如果是干性皮肤,就在熟土豆泥中加入一匙酸奶,可以让皮肤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马铃薯;传播;技术障碍;扩种

Research on the Spread of Potat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Abstract: The article doe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preading course of potato from the angles of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Spreading conditions and obstacles are expounded in details. It analyses the irfluences on potato spreading coming from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potato plant expanding on food produce and society in China.

Key words: potato; spread; technical obstacle; plant expanding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原产于南美,后经西班牙、葡萄牙传入意大利和欧洲,再传入亚洲各国。

在中国,由于受到技术及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马铃薯的传入和传播扩散过程曲折。但由于其具有营养均衡丰富、易于种植等特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逐步成熟,马铃薯在中国得到广泛栽培,中国也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的传入与传播一方面起到救荒济民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马铃薯的起源、进化与传入中国

(一)马铃薯的起源与进化

马铃薯属于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共有8个栽培种和150多个野生种,它的起源中心一是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及乌拉圭等地;另一起源中心是中美洲及墨西哥,那里主要分布野生种。[1](p340)今天在我国作为粮食作物和蔬菜生产的是马铃薯的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 L.),它起源于南美洲峡谷绵延的安第斯山中部区域。

马铃薯的野生种早在14000年以前就在安第斯山区遍布,但其由野生逐渐向栽培植物进化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000年~2000年,[2]最终马铃薯离开安第斯山区来到欧洲,通过变异、杂交、选择、进化成为在长日照条件下也能结薯的栽培品种,这一过程大约发生在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通过染色体倍性研究可以知道,目前全世界除南美洲以外的栽培马铃薯都是欧洲马铃薯的后代。[3]

关于马铃薯的进化过程,谷茂等人结合M.T.Jackson,J.G.Hawkes,P.R.Rowe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秘鲁马铃薯原产地的调查研究认为:马铃薯栽培种是在人类干预下由野生种进化而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马铃薯栽培种保持了祖先的远系繁殖、自交不亲和或近交衰退的习性。遗传基因的高度杂合是推动马铃薯栽培种进化的内在动力,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其进化的外在必要条件。马铃薯栽培种的无性繁殖保持了其异质性和杂种优势。因无性繁殖而导致的病害积累和危害问题在冷凉的生态条件下减缓。[4]

在中国,马铃薯的近交衰退、无性繁殖病害积累等进化特点,在实际传播过程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进化特点使得马铃薯早期在中国的传播路径疑窦重重,引起学者们的多方争论。

(二)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与路径

(1)传入中国的时间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大陆的具体时间至今仍有争论。以翟乾祥先生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马铃薯的引入是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5-7]以谷茂先生为代表的观点则认为马铃薯最早引种于18世纪。前者的判断分析主要依据以下史料记载:《长安客话》(约1600~1610)卷2“皇都杂记”称:“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徐光启《农政全书》(1628):“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畿辅通志》(1682):“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松溪县志·物产》(1700)卷6:“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果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天津府志》(1739)卷5《物产》:“芋,又一种小者,名香芋,俗名土豆”;《正定府志》(1762)中有“土芋,通志俗呼土豆,味甘略带土气息”等等。而后者观点的形成则主要依据对马铃薯的栽培进化过程的分析和对史料记载中马铃薯别名的考证。[8-9]

学者们争论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两点:其一,各史料中的“土豆”是否就是今天的土豆(即马铃薯)?其二,香芋、黄独、土芋与马铃薯的关系究竟如何?事实上,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著者知识结构的不同,仅仅凭借史料记载来对马铃薯的确凿传入时间、传入路径进行考证有诸多困难,以下笔者从生物学、栽培学的角度对以上涉及的几种植物加以考证,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史料记载。

香芋、黄独、土芋与马铃薯的共同特点是:块茎或块根都呈球形,大小相差较小,都可以多种方式食用,并且都可以制作淀粉。但从生物学和栽培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别比较显著。①②

香芋(Apios americana),俗称地栗子,豆科,多年生蔓性宿根草本植物,表皮黄褐色,肉白色,块茎表面也有芽眼,与马铃薯很相似,只是块茎的个头小,结薯更为密集。

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块茎有地上和地下,又被称为气生土豆(Air Potato、Air yam)。其地上块茎的形状较圆,《松溪县志》中所说“果如铃”其实是地上的块茎如铃,像马的铃铛一样,这也可能是它也被称为马铃薯的原因之一了。黄独原产南亚,属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在中国北方不能生长。

土芋,《本草》赭魁注:“黄独,肉白皮黄,巴、汉人蒸食之,江东谓之土芋。”仅凭史料中记载描述的土芋性状很难肯定它就是今天的马铃薯。以上三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史料中的记载多处吻合。

结合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传播过程的史料记载看,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俗名,如土豆、洋(羊、阳)芋、山药蛋、荷兰薯、爪哇薯、地蛋、洋番薯等;它的生物学特性,如衰退、无性繁殖病害积累等问题,使得马铃薯的传播不像番薯等其他作物那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物种容易被淘汰和取代,从而导致其传播线路中断。史料的描述与以上几种容易混淆的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都相符合,因此把香芋、黄独、土芋理解为今天的马铃薯,并就此推断出马铃薯的传入中国大陆的时间在明末还须进一步考证。

(2)传入中国的路径

由于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有衰退、无性繁殖病害积累的问题,所以与其他作物如番薯、玉米相比,它的传播链比较短,而且容易中断。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气候差别大,马铃薯由多条路径、分多次传入中国的可能较大。

据史料记载和学者们的考证,马铃薯可能由东南、西北、南路等路径传入中国。

荷兰是世界上出产优质马铃薯种的国家之一,在盘踞台湾期间荷兰人将马铃薯带到台湾种植,③后经过台湾海峡,马铃薯传入大陆的广东、福建一带,并向江浙一带传播,[10]在这里马铃薯又被称为荷兰薯。

西北路马铃薯由晋商自俄国或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斯坦)引入中国。[11]并且由于气候适宜,种植面积扩大,“山西种之为田”。[12](p144-145)

南路马铃薯主要由南洋印尼(荷属爪哇)传入广东、广西,在这些地方马铃薯又被称为爪哇薯,然后马铃薯自此又向云贵川传播,四川《越西厅志》(1906)有“羊芋,出夷地”的记载。

此外,马铃薯还有可能由海路传入中国。

—————————————————

① B.D.Reynolds,W.J.Blackmon.E.Wickemesinhe.M.H.Wells and R.J.Constantin,1990.Domestication of Apios Americana.In:J. Janick and J.E.Simon(eds.),Advances in new crops.Timber Press,Portland,OR.

② “Dioscorea bulbifera L.Dioscoreaceae/Yam Family”J.R.Magness,G.M.Markle.C.C.Compton,1971.Food and feed crops of the Unit- ed States.Interregional Research Project IR-4.IR Bul.1 http://www.fleppc.org/Pdf/Dioscorea-bulbifera.pdf

③ 1650年荷兰人约翰·斯特鲁斯(John struys)在台湾见到马铃薯的栽培,至今当地有马铃薯称为荷兰薯的习惯。

二、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马铃薯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其具有特有的生物学特性,所以其传播呈现出传播链短、传播容易中断、传播路线难以描绘的特点。在气候适宜地区,马铃薯种性稳定,能够持续生长传播,成为当地的重要作物。而在中国南方低海拔地区,马铃薯在无性繁殖过程中有严重的退化现象,如植株矮化,出现花叶、卷叶、皱缩叶,产量降低,病害积累等,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绝种现象,发生传播中断。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马铃薯的这一特有的生物学特点使得它的传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早期的缓慢传播与扩散

19世纪,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它的传播显示出一定的间断性。并且其主要分布区域与气候区相关。早期马铃薯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之后,其传播区域集中稳定在气候适宜,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种性保存的高寒山地及冷凉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的山区。四川的方志中有较多关于马铃薯的记载内容,并以山区尤为集中,据不完全统计,19世纪四川方志中记载有马铃薯相关内容15条。[13]而在其他地区马铃薯被载人方志的则较少,虽然方志中没有记载并不能说明马铃薯在该地区没有栽培,但这至少可以说明,马铃薯尚没有被作为主要作物来栽培。总之,这一时期马铃薯的繁殖传播主要依靠自然冷凉的气候条件。在气候不适宜地区,由于其种性退化,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容易被人们选择淘汰,或由于其自身病害严重而腐烂绝种,1926年四川《南充县志》卷四中就有“山土产前独产洋芋,今已绝种,下地亦多腐于地中”的记载。

(二)20世纪的加速传播扩散

20世纪起,随着世界范围内试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加强,马铃薯在中国开始了进一步的传播与扩散,山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的方志中开始有马铃薯的记载。它的传播与扩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区域的扩大,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种植区域由气候适宜的高海拔、高纬度冷凉地域向低海拔、湿度大容易引起马铃薯退化的地区扩散传播;二是播种栽培面积的增加,由于自然灾害、病害、制度变化等因素,播种面积虽然有一些波动,但整体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1)传播区域逐渐扩大

自20世纪初开始,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与番薯、玉米的辐射式传播方式不同,马铃薯早期的传播具有按气候分区覆盖的特点,在海拔1200米以上气温较低的适宜气候区,如西南、西北各省高寒地区,马铃薯的生长繁衍良好,成为当地重要的粮食来源。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随着马铃薯栽培技术的进步和国际范围内技术交流的增加,马铃薯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方志中记载有关于马铃薯栽培的省份增加有:上海、新疆、山西、福建、甘肃、台湾、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13]

马铃薯的传播区域有较大的扩展发生在20世纪中期。20世纪40年代马铃薯在管辖区、日伪占领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大力发展,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种性退化、用种量大、病害等一系列技术障碍的突破,加之马铃薯本身的生物学特性,20世纪中后期马铃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原来种植马铃薯较少的地区如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也开始规划、引种,扩大种植面积。

马铃薯经过近百年的传播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基本形成四大生产区域,即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三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在全国范围内有50多个推广品种。

(2)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20世纪30年代,马铃薯在一些省份的种植已经普及到全省各县,如山西省1932年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31.7万亩,居全国各省之首位。①据估计1936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40万亩以上。[14]

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在20世纪中叶之后经历了发展、调减、回升的过程。在1950~70年代,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1970年至1985年马铃薯的面积下降,自1986以来种植面积持续回升。从分布来看虽然全国范围内均有种植但分布并不均匀,到20世纪末,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的种植面积占到全国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15]与其他作物相比较,种植马铃薯的重要优势是它能在每单位土地上生产大量的食物能量,因此,在粮食紧张或面临人口压力的时期,往往是马铃薯得到大力发展的时期。[16]1950~7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历史上重要的粮食困难时期,诸如限制家庭自留养殖等政策实际上减少了农民食物来源,也造成了粮食需求的猛增,加之20世纪50年代前后中国的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粮食压力空前增大,这一时期马铃薯的播种面积由1950年的2339万亩上升到1970年的5200万亩,整整增长到2倍多。1980年11月初,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占总数的15%以上,三年后这一比例达到94%以上,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也历史性地达到4000亿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同时1980年起全国范围内农作物布局调整,这一时期马铃薯的播种面积降低到1982年的3682万亩,但由于单产的增加,总产量变化不大。

20世纪80年代早期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的稳定,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马铃薯生产不再仅仅是粮菜用途,生产也走出自给自足,其他用途的开发如制取粘合剂、味精、饴糖、葡萄糖、乳酸、醋酸等,促进了马铃薯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加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等政策倾斜,国内外厂商投资马铃薯开发利用的积极性被激发,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深、细加工企业有上万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铃薯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到2000年,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增加到7085.1万亩。

————————————————

① 转引自佟屏亚:《马铃薯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年。

三、马铃薯的传播条件

今天马铃薯作为重要的作物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迅速传播扩散,尤其20世纪以来,马铃薯在中国的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一方面是由其生物学特性所决定,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也影响了马铃薯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一)马铃薯传播的生物与技术条件

马铃薯含有淀粉、蛋白质、磷、铁、无机盐以及多种维生素,兼具有粮食、蔬菜的双重优点,在马铃薯的全部营养物质中,淀粉含量占第一位,其次是蛋白质,马铃薯的蛋白质属于完全蛋白质,能够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它所含的维生素C比去皮的苹果高50%。营养均衡是它的突出特点之一,它所含有的维生素是小麦和稻米的7倍,各类微量元素含量是稻米、甘薯的两倍左右。古时候人们出海远航,为避免发生坏血病都随身携带马铃薯,一个人吃200~300克的新鲜马铃薯就可以补偿人一昼夜维C的消耗,它的各种营养成分比例平衡、全面。有资料报道,每天只吃全脂牛奶和马铃薯就可以满足人体所需要的全部食物营养元素。与其他主食相比,储存得当(发芽的马铃薯会产生生物碱—龙葵素,对人体有毒)的马铃薯营养全面,富含各类微量元素、维生素,具有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符合现代人的膳食要求。

马铃薯营养均衡的特点使得它被作为重要的航海、远行、打仗的食物储存携带,从而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不过,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马铃薯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由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而面临着传播障碍,一是种性退化,二是用种量较大。

马铃薯在温凉、高山气候条件下生长.其种性不容易发生退化,但退化问题恰恰是在温度较高,海拔较低地区传播时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栽培过程中有衰退、无性繁殖病害积累的问题,马铃薯传播的路径很容易中断,因此,其传播过程需要多次引种。在今天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中,有专门的研究推广机构从事这类引种工作,但在19世纪尚没有这类机构和人员从事相关工作,因此马铃薯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十分艰难,很容易绝种,进而中断传播,这在四川的方志中见有记载。马铃薯的病害还会使得马铃薯大幅减产,1950年我国原绥远省东部和原察哈尔省北部晚疫病流行使马铃薯减产70%~80%。

马铃薯传播的另一个障碍是它一般利用无性繁殖,用种量较大。所以在扩种时受到限制。只有具备专门的制种条件才能够保证马铃薯扩种所需的用种量。

(二)马铃薯传播的社会条件

马铃薯营养丰富,产量高,在世界各地都是有用的救荒食物,但其传播过程却受到了社会条件的制约,如文化条件、社会制度等。在欧洲,使得马铃薯传播迟滞的重要因素是文化条件,早期的马铃薯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时,虽然它具有营养好,易于种植、方便烹调,容易让人吃饱的特性,但却因为它来自落后的地方而受嘲弄和敌视,受到社会大众普遍排斥,推广种植受到很大阻力。[19](p61)在中国,马铃薯的传播受到文化的影响较小,但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对其传播扩种有着重要的影响。

平原地区,马铃薯的传播需要克服种性退化和用种量大两个重要障碍,而突破这些障碍的条件是相应社会科研、推广服务机构的成立。因此,马铃薯在中国大面积的传播发展的社会条件之一是生物学科学思想的传播及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1898年严复译著的《天演论》首次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思想,在中国思想界产生较大的影响,1905科举制度废除,新学兴起。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内外交流的增加,国内开始实施农政新法,积极介绍引进欧美先进农学知识,介绍马铃薯种植、加工的技术、方法被大量引入。随着马铃薯的栽培留种技术的进步,新品种被大量引入培育。

促进马铃薯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之二是社会需求。随着内外交流增多,从1692年起清廷下令允许更多外国传教士在华开展传教活动,欧美以及日本等有食用马铃薯习惯的人越来越多进人中国,这也是促进马铃薯传播种植的因素之一。《辽阳志》(1927)中有“近因日本人用为佐餐常品,种者益多”的记载。到20世纪30、40年代,日寇入侵,战乱频繁,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粮菜兼用,产量大,当时亩产在500—1500斤之间,而细粮亩产平均200斤左右,[20]因此马铃薯成为重要的救荒粮食在全国各地大力扩种。在西南、西北,战乱导致人口迁移,人口压力增大,粮食需求增加,还曾专门成立有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农业促进会指导进行马铃薯引种、育种、扩种工作;在东北,日本人大力宣传扩种马铃薯,并且在满铁农事实验场进行马铃薯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在陕甘宁边区,通过示范区、展览会、技术资料宣传等方式有力地促进马铃薯的扩种,20世纪40年代是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时期。50年代初期的严重自然灾害更是进一步促进了马铃薯的传播,中央农业部的重视与指导给马铃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推广条件。自此马铃薯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广传播。

(三)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对马铃薯传播的促进

马铃薯粮菜兼用,抗旱耐贫瘠,但它的大面积推广种植需要必要的技术支持,尤其是解决衰退、无性繁殖病害积累和用种量大的问题。农商部中央农事试验场最早于1914~1916年进行马铃薯栽培试验,发现通过薯种切块用芽种的方法可以减少薯种2/3,大大节约用种量。①1920~30年代科技进步则主要集中于品种的改良与选育,以管家骥(1900—1947)为代表的科学工作者在整理我国已有地方品种的基础上,引进英、美薯种进行评比鉴定,在此基础上,在江苏、陕西、河北等地示范推广,产量增加一倍。他对此进行总结,写出马铃薯种植的相关理论“我国马铃薯之改进”。②1938年之后管家骥先生到贵州省进行相关改良和试验工作,为马铃薯在贵州及西南其他地区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马铃薯在西南的扩种栽培的技术进步,还包括打破休眠,实现一年二季栽培技术、[21]马铃薯天然授粉与人工杂交技术。[22]

20世纪40年代初,马铃薯育种专家杨鸿祖从苏联引进马铃薯野生种,自此开始了马铃薯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的育种试验。[23]这一时期,随着马铃薯栽培面积的扩大,病毒引起薯种退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一般减产可以达到40%—60%,③在美国植病专家戴兹创(T.P.Drksira)博士的协助下,我国取得的马铃薯防病治病技术进步包括建立物理隔离的无病毒种薯区、杂交选育抗病种、抗病种的引进等方法。在此期间还总结了农民摸索出来的利用气候差异引种防退化、拔出病株等技术进行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20]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进步,利用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的育种栽培技术、组织培养茎尖脱毒等方法解决了马铃薯的病毒累积等问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样马铃薯传播的主要技术障碍基本被打破。60年代之后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到品种改良方面。马铃薯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

——————————————

① 《农商部中央农事试验场第三期成绩报告》(1914~1916).转引自佟屏亚:《马铃薯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年。

② 《广西农业》1941年第4期,转引自佟屏亚:《马铃薯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年。

③ 杨鸿祖:《我国马铃薯生产事业的历史概述》,《乌盟农业科技》1978年第2期.转引自佟屏亚:《马铃薯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年。

四、马铃薯传播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马铃薯因其高产、耐贫瘠的特性而得到大力传播,现已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第四位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扩种在不同时期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救荒济民

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早期,作为粗粮的首选,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的救荒作用。

首先,在高寒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合其他谷物生长的地域,马铃薯的传入成为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来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与环境的矛盾。在方志中有诸多这样的记载,在粮食贸易不发达的时代,马铃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海拔地区人民的生计问题。

其次,在社会经济条件恶劣、人口压力剧增的时代,马铃薯营养全面均衡、产量高、生长期短等特点使得它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人粮矛盾。马铃薯的这一作用在20世纪初到70年代这一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间作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马铃薯在我国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特别适合多茬栽培,如马铃薯与玉米套种、与棉花套种、与耐寒速生蔬菜间作、与甘蓝菜花间作、薯粮间作套种、薯瓜间作套种等,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这一栽培特性十分适合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特点,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对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改变农作物结构,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马铃薯粮菜兼用,它的传入并成为重要的农作物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农作物结构,发展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中国农业部将马铃薯列为7大主要作物之一。与其他作物相比,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到2000年马铃薯的播种面积达到4723.43千公顷,占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23%。从1982年开始,与稻谷、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相比,我国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变化趋势正好与之相反,其播种面积占总的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逐年上升。

马铃薯现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居第4位。现在全球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148个,总产量3亿吨。中国种植面积7(DO万亩、总产量超过7000万吨,分别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趋减弱但马铃薯的产量高、成本低,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与发展潜力。马铃薯生产的经济效益高,据测算,1999年我国每年每公顷谷物的产值约为3956元,豆类3386元,油料类为4116元,而薯类(主要是马铃薯)为8790元,①以此产值计算,马铃薯可以达到油料作物的两倍多,远远高于谷类和豆类所创造的产值。此外,马铃薯加工增值潜力很大,可以实现加工增值15至20倍,国外70%~80%的马铃薯都是依靠加工实现增值。总之,随着马铃薯用途的不断拓宽,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前景广阔,为农业的增产增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①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深加工不足年产量的10%》,《中国食品报》2004-01-1。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作物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卢育华.马铃薯史话[J].世界农业,1985,(5).

[3]谷茂,等.关于栽培马铃薯起源的探讨[J].农业考古,1999,(1).

[4]谷茂,丰秀珍.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与进化[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

[5]翟乾祥.我国引种马铃薯简史[J].农业考古。1987,(2).

[6]翟乾祥.马铃薯引种我国年代的初步探索[J].中国农史,2001,(2).

[7]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J].中国科技史料,2004,(1).

[8]谷茂,信乃诠.中国栽培马铃薯最早引种时间之辨析[J].中国农史,1999,(3).

[9]谷茂,马慧英,薛世明.中国马铃薯栽培史考略[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1).

[10]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1]尹二苟.《马首农言》中“回回山药”的名实考订——兼及山西马铃薯引种史的研究[J].中国农史,1995,(3).

[12]吴其?F.植物名实图考(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何柄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J].历史论丛,第5辑,济南:齐鲁书社,1985.

[14]唐启宇.战时粮食问题及我国战时粮食管理政策的探讨[J].中华农学会报,第164期,1938.

[15]张长生.中国优质专用薯类生产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6][英]P.M.哈里斯.马铃薯改良的科学基础[M].蒋先明,等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7]蔡培川.甘肃天水马铃薯种植历史初考[J].中国农史,1989,(3).

[18]胡锡文.中国农业遗产选集·粮食作物[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

[19]Larry Zuckerman.The Potato:How the Humble Spud Rescued the Western World[M].Farrar Straus & Giroux,1998.

[20]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M].第4辑,学术出版社,1984.

[21]姜诚贯.贵州省栽种二季马铃薯之研究[J].农报,1944,(25~30)。

[22]姜诚贯.马铃薯在贵阳的开花及结果[J].农报,1947,(1).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6

自2004年《种子法》颁布以来,我国种业冲破体制机制的桎梏,发展速度与规模前所未有,2016年作为新《种子法》实施的元年,也注定拉开新一轮调整序幕。那么未来,新的法律条文将对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产生什么影响?执法者和种子经营者在具体实践中,又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刊特邀律师武合讲,为您探索新《种子法》下的风险规避和维权路径。

武合讲 男,中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1997年取得律师资格从事律师执业,先创办山东信法律师事务所,后转入山东贵和律师事务所,任副主任和专职律师,专业处理农作物种子和种业科技成果保护法律事务。办理了大量的大田作物、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等种子案件和品种推广案件以及种业科技成果保护、种业技术秘密保护、育种专利和品种权保护案件,均为重大疑难案件。例如,2013年和2014年公安部通报的伪劣种子典型案件的50%以上,均由武合讲律师承办。

参加了历届全国农业知识产权研讨会和《种子法》修订论证。受河南省、江苏省、天津市等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邀请,对种子执法人员、种子管理人员和种子经营者进行培训。著有《农业知识》,在《中国蔬菜》、《中国种业》和《种子世界》等期刊200余篇。

案例1:假劣种子与伪劣产品概念混淆

【案情简介】: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山东省的某种子公司从甘肃省的某种业公司购进先玉335、隆平206的散种子,分装成鲁单9002、农大81、中农大221和LN7087的包装种子,在山东省某地销售了6.8 t,销售金额5.84万元;未销售的39.5 t被司法机关查封。法院以山东省的某种子公司销售以假充真的玉米种子数额较大为由,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追究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赵某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事责任,判决被告人赵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对扣押在案的39.5 t玉米杂交种子以及赃款人民币5.84万元予以追缴。

【律师点评】:先玉335(国审玉2006026)、隆平206(鲁农审2011008号),都是经国家或山东省审定通过的在山东省具有栽培使用性能的玉米杂交种。中农大221和LN7087,是未经国家或山东省审定通过的在山东省不具有栽培使用性能的玉米杂交种。以先玉335、隆平206的种子冒充中农大221、LN7087的种子,属《种子法》规定的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其他品种种子的假种子,可依据《种子法》相关规定,追究行为人经营假种子的行政责任。

先玉335、隆平206的种子,都是真实品种的真实种子;以先玉335、隆平206的种子冒充中农大221、LN7087的种子,不属于《刑法》规定的“以假充真”的伪劣产品。

以在山东省具备栽培使用性能的先玉335、隆平206的种子,冒充在山东省不具备栽培使用性能的中农大221、LN7087的种子,应当属于“以好充次”的种子。“以好充次”的种子不属于《刑法》规定的“以次充好”的伪劣产品。

未对涉案种子实施种子质量检验和鉴定,既不能以纯度不合格为由认定案涉种子属于《刑法》规定的“掺杂、掺假”的伪劣产品,也不能以质量指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为由认定案涉种子属于《刑法》规定的“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伪劣产品。

因为涉案种子不属于“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伪劣产品,所以不能依据《刑法》规定,对以先玉335、隆平206的种子冒充中农大221、LN7087的种子的行为,追究行为人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事责任。

当然,若先玉335、隆平206的种子不如中农大221、LN7087的种子“好”,以先玉335、隆平206的种子冒充中农大221、LN7087的种子,则构成“以次充好”的伪劣产品。构成犯罪的,可以依据《刑法》规定,追究行为人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事责任。

案例2:种子终端销售地与推广区域概念混淆

【案情简介】:马铃薯品种夏波蒂,2005年经青海省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青种合字第0198号;2013年经内蒙古认定通过,认定编号为:蒙认薯2013001号。甲公司是马铃薯种薯的生产经营企业,生产许可证载明的生产种子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名称包括马铃薯品种夏波蒂,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是北京市。2013年,甲公司在公司所在地的仓库内,将生产的马铃薯品种夏波蒂的脱毒种薯分别销售给内蒙古自治区的马铃薯种植大户李某某种植和甘肃省的个体工商户刘某某销售。李某某因在内蒙古种植的50.93 hm2夏波蒂暴发晚疫病遭受损失200万余元,以甲公司在最终销售地北京市销售未经北京市审定通过的夏波蒂为由到法院要求甲公司索赔。刘某某因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品种的种子被甘肃省某地农业局处以没收种薯和罚款5万元,故以甲公司销售的种薯未经甘肃省审定通过为由到法院要求甲公司追偿。

【律师点评】:此案例涉及到对《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三款“种子的终端销售地应当在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或标签标注的适宜区域内”规定的理解。判定违反“种子的终端销售地应当在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或标签标注的适宜区域内”的规定,必须具备品种推广行为未发生在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或标签标注的适宜区域内的要件。反过来说,就是在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或标签标注的适宜区域外,仅有种子的终端销售行为,没有品种推广行为的,不违法。理由是,种子销售活动不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限制,品种推广活动受品种适宜区域限制;“种子的终端销售地应当在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或标签标注的适宜区域内”,限制的不是种子销售活动,而是品种推广活动。

在李某某甲公司的案例中,虽然甲公司实施的马铃薯种薯销售活动不在马铃薯夏波蒂的品种审定适宜区域内,但是甲公司实施的马铃薯种薯销售活动不是马铃薯夏波蒂品种的推广活动,不应对未在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或标签标注的适宜区域内推广品种的行为负责。是李某某自北京市引种马铃薯品种夏波蒂在内蒙古推广种植,且推广活动发生在品种审定的适宜区域内,甲公司不应承担马铃薯品种夏波蒂不适宜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晚疫病暴发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在刘某某甲公司的案例中,虽然甲公司实施马铃薯种薯的销售活动不在马铃薯夏波蒂的品种审定适宜区域内,但是甲公司未在品种审定适宜区域外的甘肃省推广马铃薯种薯夏波蒂,甲公司不应承担在甘肃省推广应当审定未经审定通过的马铃薯品种夏波蒂的行为责任。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7

2014年,甘肃省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和下达的建设任务,依据全省推进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严密组织补助政策实施,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 14年,甘肃省共安排建设马铃薯、苹果产后贮藏设施3200座。其中,马铃薯贮藏设施2990座(10吨313座,20吨1785座,60吨892座),苹果贮藏设施210座(100吨组装式冷藏库200座,50吨组装式冷藏库10座)。项目建设区域覆盖6市(州)12县(区)的40多个乡镇、240个村(社),共有1903个农户、139个专业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

二、主要做法

2014年,农业部、财政部在北京组织召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培训会议后,甘肃省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及时进行政策宣传,制定下发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合理确定建设主体,精心组织项目实施,适时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落实工作的有序进行,各类设施建设全部到位。依据项目验收方案,甘肃省有关部门专门组成联合验收组,于年底对12个试点县(区)贮藏设施建设项目的考核抽验工作,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当年发挥效益”的目标。

1.认真制定方案计划

在认真学习领会农业部、财政部项目启动会议精神和有关通知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农财两部关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了《2014年甘肃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考核验收方案》和《省级培训计划》,印发了《补助项目服务手册》和《项目建设申请表》,保证项目实施有依据、建设有程序、考核有标准。同时,还汇编印制了《农户马铃薯贮藏管理基本要点》和《农户苹果贮藏管理基本要点》,为农户开展农产品贮藏与窖(库)的管理、使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2.合理确定实施区域

2013年底,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的总体要求及实施原则,甘肃省及时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初步确定了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项目试点区域。2014年培训会后,又在广泛征求有关县区、业务部门和干部、群众对实施补助政策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当地政府重视,业务部门工作基础好,群众建设意愿强烈”的条件,最终筛选确定在定西、天水、白银、平凉、庆阳、临夏6市(州)的安定、通渭、陇西、临洮、会宁、庄浪、东乡和麦积、秦州、甘谷、静宁、西峰等12个县区组织实施2014年设施补助政策暨马铃薯、苹果贮藏设施建设任务。

3.切实加强组织协调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一方面,甘肃省专门成立了由省农牧厅、省财政厅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全省补助项目的协调、组织与实施。另一方面,积极协调有关业务和技术单位力量,加强项目的组织实施与业务技术指导,并聘请农业部马铃薯、苹果体系专家全程参与方案制定、技术培训、项目督查和考核验收等环节,很好地解决了项目实施点多、线长和指导难度大、建设任务重的问题。

4.扎实搞好宣传培训

充分发挥甘肃省自主创办的12316热线和市、县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分阶段对项目建设的意义、政策及实施的步骤、程序进行宣传,使国家的奖补政策家喻户晓。同时,由甘肃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管理办公室牵头,抽调项目实施部门和技术依托单位的技术服务专家组成培训指导小组,逐县(区)组织开展了十余场(次)近2000人的专项技术与业务培训;指导项目县区组织开展100多场(次)5000多人次的业务技术培训。省农牧、财政等部门业务处室负责人全程参与培训,并分别从项目实施重要性、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工程安全、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依据农业部的技术方案,指导并组织县区设计适应当地实际的施工图纸,为补助政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5.全力推动项目实施

在国家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的基础上,甘肃省协调筹措资金,用于技术依托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和项目实施单位组织业务指导、项目督查与管理等,为12个项目县区安排了一定的培训和工作经费。另外,还统一汇编印发了5000册《项目建设操作手册》,制作了4000多份技术要点张贴图,悬挂在窖(库)体的适当位置,保证了所建设施符合农业部规定的规格标准和技术要求,真正起到了试点示范的作用。

6.切实加强督促检查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面广,任务量大,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因此,甘肃省一方面与各市州、县区项目主管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补助项目建设纳入政府职能部门年度考核的重点,定期进行跟踪督查。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同级职能部门的工作衔接和协同合作,结合各阶段派工作组下乡开展培训、检查的时机,深入项目县区实地调查了解,开展督导检查。在此基础上,省农牧、财政等部门共同组织先后三次专门对1 2个县区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特别是就个别县(区)由于受收割庄稼、雨水较多等因素影响项目建设进展的问题,指导县区在坚持标准、确保安全和遵守操作规程的前提下,采取补救措施,加快建设进度,保证了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实施补助政策的主要成效

1.有效增加了贮藏能力,推广了贮藏保鲜技术

一方面,通过项目实施,新增马铃薯产后贮藏能力9.25万吨、苹果产后贮藏能力2.05万吨。贮藏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对稳定全省农产品市场价格、延长贮藏时间,促进农民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财政以奖代补、部门指导、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等综合措施,使更多的农户和合作社成员掌握了农产品的贮藏技术和产后初加工适用技术。贮藏条件的改善和产后损失的大幅减少,更加激发了农民修建贮藏设施的积极性。

2.项目示范引导和减损增收的效益十分明显

2014年补助项目的实施,粗略估算,预计减少马铃薯产后损失2.3万吨、苹果产后损失0.31万吨,仅贮藏一个环节就减少损失4860万元以上。其中,马铃薯按当前市场价每吨900元估算,增收效益2070万元;苹果按当前市场价每吨9000元估算,增收效益2790万元。同时,大力开展农产品产后贮藏设施建设,通过延长贮藏时间,确保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并且随着贮藏周期的延长,农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农民取得了贮藏增收的良好效果。农产品贮藏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发展、贮藏经营者服务增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成效显著,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3.促进了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发展的效果明显

多年以来,甘肃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几年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设施,减少了地头贱卖,增加了农民收入,极大地增强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961.2万亩,比上年增加121.2万亩。其中,马铃薯面积1062万亩,产量1225万吨;苹果面积480万亩,产量320万吨;蔬菜面积753万亩,产量1650万吨。马铃薯、苹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的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为加工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4.促进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增收的效益凸显

农产品贮藏能力的增加,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甘肃省在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同时,积极促进产业化发展、整合发展资金、加强项目建设,全省已建成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60户,淀粉加工能力近80万吨;浓缩果汁加工企业7家,生产线120多条,年生产能力12万吨。原料加工也由淀粉等初级产品逐渐向薯条,薯片、食品及颜料添加剂和果脆、浓缩果汁饮料等精深产品、国内外终端销售市场延伸。加工增值的良好效果又带动了前端的产业基础建设。

5.促进了市场流通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的效果良好

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交易量在2000万吨以上的马铃薯交易市场13个,购销网点2100多个,贩运大户3500多户,参与营销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其中,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县临洮、陇西、渭源的3个交易市场均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马铃薯重点专业批发市场,已建立了与全国马铃薯交易市场联网的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天水、平凉两市的静宁、麦积、秦州等县区已建成10万吨以上的苹果交易市场6个,贩运大户100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其中,秦安县北大果品专业市场被认定为农业部定点交易市场,已建成一个与全国联网的苹果交易电子信息服务平台。

四、建议

马铃薯调查报告篇8

2009年,青海农机化工作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关怀指导和省农牧厅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机化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为“六个持续快速增长”、“三个不断提高”和“七个方面亮点”。

——六

个持续快速增长

(一)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二)大中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

(三)小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

(四)特色产业机械持续快速增长

(五)农机配套机具持续快速增长

(六)青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机械快速增长

今年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较上年分别增加798万元、76万元和52万元,增幅分别为193.69%、108.57%和61.18%。补贴资金的加大,将促进青南地区农业机械的快速增长。

——三个不断提高

(一)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不断提高

——七方面亮点

(一)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预计动力机械与机具的配套比由去年的1:0.81达到1:0.85。农业机械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功能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明显改善,大中型、优质的农业机械增加较快,区域布局趋于合理,资源利用率在提高,服务功能在扩大。

(二)加大了油菜机械化收获的力度

油菜产业是我省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一项工作。针对我省杂交油菜面积大,收获难,浪费严重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机械化收割难题,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今年,我们配合企业在互助县举办了油菜收割机现场观摩会,为今后油菜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今年的购机补贴中,我们将油菜收获机械的补贴比例提高到40%,使今年油菜收获机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促进了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

(三)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

今年采取累加补贴的办法,将马铃薯机械机具补贴比例提高到50%,重点补贴发展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已补贴该机具199台。预计今年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和收获面积将达到5万亩。

(四)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促进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全省现有经工商部门批准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21个,其中今年新成立的就有9个。为了加快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按厅里要求,今年省农机部门派专人领办门源县北山农机协会。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生产。合作社将农机手与作业市场连接起来,有效的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的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二、三

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农机服务组织服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农机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

(六)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展顺利

今年安排省财政资金50万元,开展平安农 (七)我省农机企业的农机研发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如乐都光明农机公司在开发马铃薯、大蒜收获机的基础上,今年又研发了起垄机,适合山地的小型履带式马铃薯收获机和玉米脱粒机;民和县农机厂生产出了手扶拖拉机带动的免耕播种机;青海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出了环保灭鼠器。

二、2009年农机化主要工作

(一)精心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

主要特点:一是动手快、起步早。今年2月份,我们就对春播较早的12个县提前启动了购机补贴政策,4月份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比去年提前了1个多月。二是购机补贴目录的制订更加符合我省的实际。今年的购机补贴目录中,对挤贮奶设备、保护性耕作、卷帘机、马铃薯种植收获、微耕机等机具给予了累加补贴,加大了这些适合我省农牧业发展机具的推广力度。三是加快了资金结算进度,加强了信息上报进度。今年我们平均每月结算一次购机补贴资金,按农业部要求每半月报一次资金结算表、购机补贴进度表和购机补贴信息。四是加强了监督,督促经销商做好售后服务。今年我们到湟中、化隆、互助、门源等地检查购机补贴工作,及时纠正了一些地区不正确的作法,并对农民的所有投诉事件,均给予了解决。对购机补贴产品进行了质量、价格、服务跟踪,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了专项质量调查,调查机具46台,走访用户133户。五是今年的购机补贴工作向各农牧场倾斜,据不完全统计,各农牧场今年享受补贴资金500万元左右,基本满足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六是为进一步做好农机补贴工作,规范经销商的行为,加强监督管理。结合我省实际,起草了《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商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经与省农牧厅相关部门商讨并征求了财政厅和经销商的意见后,已印发全省贯彻执行。七是在四月份召开的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上,认真总结了几年来全省购机补贴工作,肯定了成绩,交流了经验,对前三年购机补贴实施好的先进县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抓好农机新技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三)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调研,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经营组织模式,着力解决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空壳”问题

(五)认真抓好机械化田间生产工作

今年,省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全省各级农机管理、推广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重心下沉,努力做好农机化生产、农机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是今年农机化生产的一大亮点,全省2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机具全,技术精,组织有力等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跨区服务,不仅作业质量好,而且效率高,在农机化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六)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集中优势推广重点技术

随着我省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我们在继续抓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入少、收效快的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蚕豆点播、垄膜沟植、旱作沟播、马铃薯机械化点播等技术推广的同时,加大了保护性耕作和结构调整之后形成的主导农作物杂交油菜、马铃薯、设施农业等支柱产业现代农机装备的引进和研发力度,做到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发展、重点突破。

(七)加快了温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八)充分发挥职能,搞好农机质检工作

今年省农机部门对农用挂车、犁、播种机、脱粒机、旋耕机等9类产品61批次,105台农牧机械进行了检测,出具鉴定、检测报告61份,检验合格率100%。对初次进入农机补贴目录的部分农机产品进行了地区适应性鉴定,对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进行了质量、价格、服务跟踪,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了专项质量调查,调查机具46台,走访用户133户。

总的来看全年农机化工作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农民购买能力有限,农机购置补贴比例较低,有的地区工作经费不能保证,影响了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二是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量偏低,使得地方选择补贴的如脱粒机、小四轮拖拉机等产品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累加补贴量偏少。三是农用柴油涨价,农机作业成本上升。四是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机服务社会化程度低。五是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落后,差距很大。

三、2012年农机化工作思路

(一)发展目标

(二)重点工作任务

1、围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争取更多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狠抓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落实。一是着力调整农业机械化品种结构。二是着力调整农业机械品质结构。三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2、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狠抓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一是抓好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农机手培训,搞好机具安全检查、维修保养及服务,大力推广普及节本增效和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搞好农机化生产。二是抓好信息服务,重点抓好农机跨区作业等。三是积极抓好农机化生产。四是积极培育新兴农机作业市场,引导开展马铃薯种收、油菜机收等作业。

3、围绕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狠抓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一是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技术。二是抓好湟中、互助两年部级农机示范区建设。三是大力推广牧草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四是支持机具研发工作,对我省的农机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提高其创新研发能力。

4、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抓好全膜玉米、马铃薯机械化技术推广。

5、围绕提高农民素质,狠抓农民培训工作。一是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和农用实用技术的培训。二是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尤其是农机修理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三是继续抓好各项农机化培训工作,强化各地农机学校培训主阵地作用。

6、围绕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积极扶持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并重点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典型。研究制定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扶持办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农机跨区服务,着力培育农机服务市场。

上一篇:火锅店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