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6 03:37:38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篇1

大学生谈恋爱的成活率仅为1.5%;五成大学生反对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有过……

这些数据,是长沙学院的4名“校报”记者雷鸿涛、丁琴琴、赵爽、张瑜,在5月至6月间走访调查了湖南省7所高校的205名大学生而得出的。

调查省会7所高校

长沙学院新闻专业大二学生雷鸿涛是此次调查报告的负责人,也是调查小组4个成员中目前唯一在谈恋爱的。

雷鸿涛说,进行这个调查的初衷,是因为校报老师交付了他们一些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调查选题,大学生恋爱是其中的选题之一。“我们4个人首先将设计出来的调查问卷初稿,在长沙学院进行了调查,然后回来完善,再分别到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大众传媒学院、长沙师范(大专)、湖南农大、湖南大学进行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来自同龄人的问卷调查比较配合。

从5月13日至6月3日,每个周末他们都没有闲着,恋爱调查采用人工问题调查,合计205名大学生。

“成功率”太低女友生疑

调查完毕,4个成员都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成活率仅为1.5%表示意外。

“大学时代的爱情竟如此脆弱?”文秘专业大一女生、调查小组成员赵爽还没有谈男朋友,她坦言会认真对待大学时代的爱情。

正在谈恋爱的雷鸿涛为这个低得可怜的“成功率”和女朋友吵了嘴。女朋友浏览了调查的草稿,结果两人吵了一架。雷鸿涛说他尊重自己的调查数据,然后再跟女朋友做工作。

还有一个数据也是让调查小组觉得“不太真实”。只有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或同居,调查组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在一些高校附近,一些大学生租房同居,共筑小巢,与合法夫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数据不一定准但体现了眼界

一名毕业生说,他打算毕业后在长沙工作,可女朋友坚持去深圳,现在都轮到彼此互道“珍重”的话了——好聚好散。

一名男生在填写问卷调查,女朋友一旁看着,最后两人吵了起来。因为男生在问卷上一个又一个的钩,把两人之间的一层纸给捅破了,她也许看到了他对以后结婚的态度是选择了“想过,但好像不现实”,这个大实话对恋爱中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无独有偶,一位女生看了调查结果后,说她在大学一定不谈恋爱,因为谈了也白谈。

但雷鸿涛说,如果一味把焦点放在结果上,也许错了。他们的调查只是一种原生态的展示,不一定准确,但至少可以告诉社会,当代大学生在思考那些更深远的问题,在这种思考中,他们的目光也将锤炼得更深邃。

[调查摘要]

[数字]

在问到你如何看待“门当户对”这一观念时,52.7%的受访者选择了“没必要,真心相爱就行”。37.1%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还是有参考价值。看重的仅占8.8%。

[观点]

新时代的“门当户对”应该是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精神方面的“门当户对”。——中南大学的罗同学

[数字]

51.7%选择“靠别人不如靠自己”。16.1%赞成“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

[观点]

财富解决不了人的幸福问题。

——长沙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夏湘远教授

[数字]

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或同居。认为对待婚前“要慎重考虑,最好不要”的受访者占了53.2%,而坚决反对的仅为11.7%。35.1%的受访大学生对婚前的态度是“只要双方愿意,可以接受”。

[观点]

大学生应学会更理性地对待性,并有意识地加强对性知识的正确学习,将婚前的风险降到最低。

——长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贺革

[数字]

23.9%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很希望和自己的恋人结婚。22.1%有恋爱经历的受访者是为了“寻找未来伴侣”。大学生谈恋爱能结婚的仅占1.5%。

[观点]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篇2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77-02

【关键词】 爱恋;婚姻;健康教育;学生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产生了恋爱和婚姻的需要。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从而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婚恋观的涵义

婚恋观是个体对婚姻和恋爱问题总的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对待婚姻、恋爱的态度和行为,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爱情是婚姻和恋爱的感情基础和重要内容,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1.1 爱情的内涵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1]。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人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现代的爱情是两性间的一种特殊社会精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特征:自由、平等、强烈、持久、排他、以互爱为前提。

1.2 婚恋的定义 婚恋即婚姻和恋爱行为。婚姻是指依法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是指男女两人通过合法的结婚手续在性生活、社会生活及经济等方面过着共同生活的关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3]。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按进程可分为初恋期、热恋期和恋爱质变期(失恋或结合)[3]。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较少涉及结婚,因而大学生婚恋的研究主要是恋爱心理研究。

1.3 婚恋价值观 婚恋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婚恋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3]。由于婚恋价值观对婚恋行为所具有的评价、指导和选择作用,使其在婚恋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1.4 婚恋道德观 婚恋道德观是个体反映在婚恋中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的观念系统。婚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交往方式,必须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制约,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3]。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被认为是高尚的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反之(如婚前、非婚同居等)会受到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及良心的谴责。婚恋道德观对个体婚恋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2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婚恋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大学生心理学》为代表,大学生爱情心理被正式列为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研究[4]。最初的研究一般为大学生婚恋心理的现象描述,以理论和思辩为主。近年来的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多角度的比较研究逐渐增多[5-10],信、效度有了很大提高。笔者对有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5-10]。

2.1 恋爱时机 在校恋爱,普遍赞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随着身心的发展,已进入恋爱年龄阶段,他们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对异往有强烈要求。相关调查表明,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是大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约30%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11],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寻找婚姻配偶的最好机会”和“可以促进学习”[12]。总的来说,80%以上(有的研究显示为97%以上[8])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赞同在校谈恋爱成了大学生的普遍态度。

2.2 恋爱动机 多元取向,相对积极。恋爱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追求某种恋爱目的内在动力。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导致大学生对恋爱目的的认识分歧较大。黄希庭等[3]的调查显示,80.2%的男生和75.2%的女生认为恋爱的动机是“为了寻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胡利人[8]以相同的问题选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1.94%的男生和74.70%的女生赞同以上观点;王香婷等[13]的调查显示,50.9%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了“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两情相悦”、 “寂寞、无聊、空虚时有感情寄托”、“随大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11]。近60%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的认识上尚属积极,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是因为寂寞、空虚、攀比、虚荣甚至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且比例有不断上升趋势。

2.3 婚姻观念 重视爱情,向往婚姻。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的婚姻价值评判体系。胡利人[8]调查表明,关于“恋爱是否为婚姻的基础”,84.87%的大学生持肯定或基本肯定观点,67.44%认为“结婚一定要有爱情”,女大学生持肯定观点者更多。董晓璐[14]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幸福的。韩广梅[12]调查发现,7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结婚是幸福的”。但是,董晓璐[14]调查也发现,近10%的学生认为“婚姻是坟墓”、“最好是只同居,不结婚”、“独身要比结婚好”。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很重视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对婚姻持积极、向往的态度。

2.4 择偶标准 注重人品,郎才女貌。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时的价值取向,是婚恋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3]。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有着显著的时代性、多样性,其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品德、审美、才能等方面。黄希庭等[3]的调查显示,男生重视对方的性格(91.8%)、品质(91.5%),女生在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82.5%和82.3%。女生更重视对方的才华(73.8%),男生更重视女生的相貌(77.0%)。韩广梅[12]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择偶时把“人品”放在首位,其次是“才能”和“性格”,“外貌”和“气质”居第4,5位。董晓璐[14]调查发现,大学生择偶标准以“人品”和“性格”为重,男生和女生排在第一的都是“人品”,分别占50.2%和70.6%。胡利人[8]调查显示,大学生择偶标准排在首位的是“诚实可靠”,男生“长相好”选择率高于女生。综合以上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普遍注重人品,同时也应了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郎才女貌。

2.5 性的观念 较为宽容,日趋开放。性的观念是人们对待性问题较为稳定的看法和评价态度。当代大学生性的观念集中表现在对、非婚同居、婚前的态度上。黄希庭等[3]调查表明,52.6%的男生和47.4%的女生对“看中恋爱对象的”持不同意或不确定的态度。郑夕春[11]调查表明,高达47.02%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是“个人私事,别人不便评价”,43.76%认为“在开放的现代,可以接受”,67.2%对非婚同居持认同态度,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孙景艳[9]问卷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对婚前持认可、宽容的态度。胡利人[8]调查显示,79.35%的男生和66.87%的女生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双方愿意别人就不必干涉婚前”。董晓璐[14]调查发现,21.4%的大学生认为“性是恋爱的内容之一”,36.5%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无须指责”。“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等观点,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认同度,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性的观念较为宽容、开放,且比例呈上升趋势。

3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爱情的神圣性和婚姻的严肃性,教育他们遵守婚恋的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婚恋心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3.1 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个体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向上、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15]。通过人格教育,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层了解,掌握自我价值、人生意义,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婚恋观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加以综合,认识婚恋观中的人格体现,培养其独立、理性、自律、负责的道德人格,使大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任。

3.2 道德教育 婚恋不仅仅是为了,还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婚恋双方不仅要求相互信任、忠诚,还要求互相帮助、负责;否则,两性关系、家庭生活就没有安全感。应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性别角色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游戏婚恋是极端危险的,不但会使人的道德堕落,甚至有可能毁灭一生[16]。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忠诚品质,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家庭的责任感,强化自身的道德约束力,提高自我选择能力,做一个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

3.3 爱情教育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的最高层次应该是与情爱的和谐与统一[17]。同时,爱情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高尚性和神圣性,妥善处理好情爱与、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为将来的成家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性的教育 传统教育中对性这个问题几乎是避而不谈,或谈“性”色变,使得在校大学生从少年时就缺乏性的常识。大学生经常被性生理和性心理困忧,产生性焦虑与自我否定,一些大学生因为性冲动而导致越轨的[14]。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开展严肃的、科学的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同时还要进行性法制教育,在新生入校之后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讲座和课程,或聘请专家指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和性观念,面对性冲动时更为理性。

3.5 择偶教育 恋爱是爱情的结合。婚姻是两个人社会关系的结合,择偶不仅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婚姻的严肃性及家庭角色的认同度。要引导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考虑哪些条件更为重要,现在自己或是恋人在人品、性格、智力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对下一代会有怎样的影响,哪些条件更有利于将来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指出男生只注重女生外貌的弊端,突出对女性内在涵养的追求;要对一些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强调女生对未来婚姻的理智选择。

4 参考文献

[1] 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69-174.

[2] 王传旭,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64.

[3] 黄希庭.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80-208.

[4] 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18.

[5] 阎晓军.中日大学生择偶心理的比较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2,5(4):23.

[6] 阎晓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81-83.

[7] 武亦文,孙庆祥,徐康.船员、教师、学生对性角色和婚恋观选择比较.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2):150.

[8] 胡利人.高年级医学生性观念和婚恋观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1,4(3):212.

[9] 孙景艳.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价值的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1,22(5):30.

[10]徐东芸,张万山,鲁芳.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状况调查及对策.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105.

[11]郑夕春.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道德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5,5(9):56-59.

[12]韩广梅.广西高校女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19(9):103-107.

[13]王香婷,刘瑞霞.女大学生思想教育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1):90.

[14]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茂名学院学报,2006,16(2):47-49.

[15]韩云萍.用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看在校大学生恋爱问题.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1):78-80.

[16]唐克军.论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63(3):35-36.

[17]马卡连柯.父母必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302.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扭曲婚恋观;结构性无偶;婚恋市场二元化;新婚姻法

〔中图分类号〕D6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084-05

社会价值观念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 指导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1〕 而婚恋观指导着人们的一切婚恋行为,婚恋观的变化在家庭的构建和维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外在表现形式是择偶标准的变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谐稳定往往对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我国当前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尽管婚恋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在不同环境下的择偶标准不一。其中在择偶标准中一直存在一个基本矛盾:物质与爱情的矛盾,“注重追求个人的情感需求还是注重经济等物质因素的作用,成为现代人择偶时的一个两难选择”。〔2〕然而主流的婚恋观应该是符合整个社会发展所需的,有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进行。从这一角度来讲,扭曲的婚恋观是指不利于人类社会良好发展和延续的,通过不合时的择偶标准具体形式指导人们进行婚恋行为选择的社会价值观。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城市青年(这里的城市青年主要指达到适婚年龄,在城市长期居住工作的青年,这部分人才是面临房价和婚房问题的主要群体)婚恋观的日趋物质化、世俗化,在择偶的过程中经济因素超越了感情因素的考虑,尤其体现在婚房成为结婚的首要权重因素。

扭曲婚恋观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造成城市青年在婚恋市场二元化,出现供需结构性失衡,笔者将其概括为结构性无偶现象。本文所谓的婚恋市场二元化是指,与贝克尔“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相对应过来的概念,把婚恋市场分成“有房适婚男性”和“无房适婚男性”两个市场,具体展开见下文。结构性无偶是指,尽管婚恋市场上存在较多的求偶需求,但由于处于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以及个人特质的差异,适婚男女出现供需不匹配,导致无偶男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例过大,给社会运行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一、城市青年婚恋观的扭曲现象

在中国,买房结婚是一种固有的情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于西方工业文明,中国人更注重安土重迁,房子能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置业情节严重,“婚房”也就自然成了结婚的“必备品”。结婚买房本无可厚非,但在高房价形势下,婚房却引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房价的一路攀升,大大超出了城市青年的支付能力。有学者利用全国的数据,创建了一个以房价收入比为核心的住房压力指数,实证分析得出,2007 年中国住房压力最低的是呼和浩特,指数为29%,而西方学者认为合理的家庭负债比例不超过1/3,中国当前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住房压力指数超过这一标准。〔3〕作为工作刚起步的青年工作者,收入相对而言比较低,积蓄非常薄弱,住房压力自然更大。

中国结婚形式一直以来还是女性脱离父母,进入男方家庭或重新组建家庭。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对住房的需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沉重的住房压力下,女性在择偶过程中把是否拥有住房作为衡量配偶的一大重要甚至第一标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物质型”婚恋观对当下青年影响愈发严重。〔4〕《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0.8%的女性认为男性必须有房才能结婚”。〔5〕另据2010年“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课题调查发现,高达43.7%的青年女性认同“有车有房是当今择偶的基本条件”。“拜金女”“闪婚族”“房奴”“恐婚族”“大龄未婚女”等群体随之增加, “宝马名言” “房奴”“蜗婚族”等辞藻不仅在网络上频频使用,在现实中也广为流传。高房价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影响尤为明显,这一群体流行着“男靠家,女靠嫁”的说法, 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们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6〕婚恋观世俗化、物质化现象严重。尽管关于此问题争论颇多,但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真正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运用婚姻经济学的理论对其展开分析,探讨婚恋观扭曲导致婚恋市场结构性无偶的过程及其影响,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二、结构性无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分析

婚恋问题的研究广泛存在于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然而作为婚恋主体的男女双方大部分情况下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是资源的一种。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他们之间的匹配和结合,实质是资源配置的一种。从男女个体来讲,他们的择偶过程,实质是把对方作为一个消费品进行选择购买的过程。因此,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婚恋问题,赋予了对此问题的认识较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更多的理性成份。

(一)婚姻经济学理论基础

学术界最早开始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婚姻是亚当·斯密。在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 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讨论了在工人阶级中, 贫穷如何抑制婚姻这一问题。运用经济学工具和技巧来探索为何结婚、何时结婚以及与谁结婚是近期的发展。大卫·戈尔和劳伊德·夏普利( David Gale and Lloyd Shapley 1963)最早发展了一个婚姻匹配模型。〔7〕 英国学者詹姆斯·费雷泽则通过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婚姻关系。〔8〕而国内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婚姻的典型代表有王宇中的“美满婚姻二维匹配模型”理论,强调男女双方资源的对等性和特质的契合性〔9〕。李煜、陆新超着重从先赋性和自配性两个角度分析了婚配的变迁。〔10〕然而对婚姻经济学概括较为系统的还属加里·贝克尔,下面笔者就其婚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主要包括两部分:选择结婚的动机和婚姻匹配的对象选择。贝克尔假设家庭产出对于夫妻双方来讲是单一的同质商品,换言之,男女双方从婚姻中所获的收入是相等的。那么对于所有结婚者来说则有下列等式:〔11〕

另外贝克尔还对婚姻匹配的对象选择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这样的婚姻市场才会是家庭产出最大化”。从单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他们往往追求的是比自身等价或者更优者结合。

在已有的婚姻经济学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学者在讨论婚姻市场供需平衡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婚恋市场上的市场因素怎么影响供需平衡的。诸如个人特质(商品特性)、男女比例(供需数量变化)、择偶偏好(消费者偏好)等。即在充分自由的婚恋市场上,结婚的双方基本上是对等的质量。但考虑到区域隔阻、时间等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还是会出现诸多婚配失败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婚恋市场自身缺陷造成的,只是暂时性的供需不平衡,能靠婚恋市场内部进行调节的。然而,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或特定时期,非市场因素通过影响市场因素往往会给婚恋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对于婚恋市场来说,居高不下的房价便是一个影响强烈的非市场因素。它的出现导致了婚恋市场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是婚恋市场本身所不能自动调节的。

(二)结构性无偶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城市女青年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此笔者把适婚女性看作是婚恋市场上的需求方D,男性为供给方S,而女性在婚配时的心理预期收入为市场价格P。为进一步展开分析,明确几个限定条件是很有必要的:1)在新婚姻法出台前后,适婚男女的收入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可以忽略极小部分的暴发户),换言之,他们的绝对支付能力在这一时期是稳定的;2)贝克尔把男性区分为高质量男子和低质量男子,本文则根据有没有住房将其分为“有房适婚男性”和 “无房适婚男性”。前者既包括在城市已经拥有住房,或者已经具备购房的实际支付能力(不管这种实际支付能力是自身具备的还是遗赠得来的),后者则相反。3)假设“有房适婚男性”和 “无房适婚男性”两群体可以看成是能够区分的两个市场。4)P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地稳定,即女性对于婚配结果的心理预期较为稳定,例如获得和谐的婚姻,美满的家庭等。

假设在房价虚高(以超出平均居民实际支付能力为分界点)的态势前,如图(1)、(2)分别为MH 、MNH市场,P为购买方(即女性)对其能支付的对价,即购买方能从婚配中获得合理的预期收入水平,此时MH 、MNH市场在价格P0水平均达到均衡状态。即在房价虚高前,婚恋市场正如贝克尔所假设的“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达到较为均衡的状态。然而随着房价这一非市场因素,导致了需求方(女性)消费的偏好产生了转移。这一转移过程是这么进行的:在中国传统婚姻模式下,一般是由女性脱离父母,嫁入男方家庭,也就是婚姻剥离了女方的原居住地,此时女方在婚配中必须衡量男方有没有住房,但随着房价的虚高,大大超出人们实际支付能力时,拥有住房的男性相对在减少,而没有住房的男性相对在增加。从女性角度来讲,由于价格P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地稳定,即女性对于婚配结果的心理预期较为稳定。然而房价的虚高大大地增加了继续维持这种心理预期的成本,如果把目光从“无房适婚男性”转移到“有房适婚男性”,就可以消除这增加的成本。女性在婚配中对住房的需求,这种心理变化投射出来的是对 “有房适婚男性”的需求绝对和相对地增加。相应地,婚恋市场会发生如下变化:在MH市场上,供给曲线减少到S2,需求曲线增加到D2,从而出现需求过热,产生缺口QH2-QH1;而在MNH市场上,供给曲线增加到S2,需求曲线减少到D2。从而出现供给过剩,产生剩余QH2-QH1。只要其条件保持稳定,这种缺口和剩余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消除的,仅靠婚恋市场自身是无法调节的。在“有房适婚男性”市场上,大比例的无偶女性增加,而在“无房适婚男性”市场上,大比例的无偶那男性增加,形成结构性无偶现象。

结构性无偶带来的社会问题颇多,最为直接的是大量刚毕业的男大学生、进城务工的农村男青年、收入微薄的适婚男性群体求偶难, 大龄未婚青年增多,退后了整个社会的结婚年龄, 进而影响到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另外由于在择偶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因素,导致婚姻质量下降,离婚率逐年增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最后,扭曲的婚恋观会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长久而且深远的不良影响,对国人的价值取向产生误导,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三、新婚姻法对结构性无偶的调整

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新婚姻法)于同年8月13日开始实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关注的焦点在新婚姻法的第七条和第十条。前者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被网友俗称“谁父母出资,房子归谁”。后者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被网友俗称“谁首付,房子归谁”。

有网友称新婚姻法的出台使“婚姻在拜金路上刹车”,看似调侃,其分析起来不乏几分道理。新婚姻法的第七条和第十条无疑给广大女性一个申明:法律上不再承认仅仅通过婚姻缔结而获得的房产权(夫妻之间的遗赠除外),通俗讲就是如果房产权当时或将来归男方所有,结婚后女方并不能自动获得部分房产权。对于婚恋市场而言,新婚姻法属一个非市场因素,它的到来使得“有房适婚男性”弥补房价给女性带来的成本这一功能大打折扣,或者弥补的风险性大大增加。相反,与情投意合男性结婚,尽管房价带来的成本依然存在,但对婚后婚姻稳定的预期会提高。不管嫁给“有房适婚男性”还是情投意合的男性,房价带来的成本都等价存在,但后者的婚姻稳定性更高,这就使得女性的目光从“有房适婚男性”转移到情投意合的男性身上,即贝克尔说的“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的均衡状态。如图(3)、(4)所示, T0表新婚姻法出台时间, L1 、l1分别反映“有房适婚男性” 和“无房适婚男性”需求量的变化,L2、l2分别反映“有房适婚男性” 和“无房适婚男性”供给量的变化。T0时,需求量下降,出现拐点,房价的上升导致供给量缓慢下降,但幅下降幅度比需求量曲线小,因此MH市场缺口逐渐缩小。由于女性对MH的需求量减少,则会转移到MNH市场进行挑选,则对“无房适婚男性”的需求量增加,l1出现拐点,这一市场上的剩余逐渐减少。

由上述分析可见,新婚姻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对结构性无偶进行了调整。最新出炉的《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写道:“2011年的调查中68.3%的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2010 年的调查中 70.8%的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比例有微弱下调。” 〔12〕 但报告同时表明, 46.8%的人表示对新婚姻法的“具体内容不是太了解”,可见新婚姻法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还是比较小的。

四、结论

婚恋观涉及到我国社会稳定以及未来人口结构发展等社会问题,扭曲的婚恋观及其带来的结构性无偶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

(一)加大新婚姻法的宣传力度。新婚姻法的出台,让已经变形了的婚恋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转,对结构性无偶产生了一定的调整。然而由于新婚姻法出台的时间较短,知晓度相对较低,因此为进一步加速扭转趋势,有必要加大新婚姻法的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城市女青年了解新规定,逐渐降低房价在婚恋条件中的权重,进而对自身的婚恋行为作出慎重选择。在基于情感和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上,选择更为稳定的婚配对象,提高整个社会的婚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离婚率的上升,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减轻青年住房压力, 弥补婚恋二元市场的鸿沟。由上述分析可知,婚恋市场出现的结构性无偶主要是由巨大的住房压力带来的。因此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务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减轻青年的住房压力,加大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全房地产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加大贫富差距调节力度,使低收入青年在绝对和相对意义上增加收入,逐渐弥补婚恋二元市场的鸿沟,提高适婚男女的匹配率,促进婚恋市场有效运行。

(三)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引导。自然婚恋问题不能仅靠一纸文书就能决定走向的,还应结合“本质上在全社会推动忠贞、责任、和谐、挚爱的家庭情感和婚姻观”双管齐下,引导我国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观,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蕾.北京市民择偶观现状调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任宏,等.住房压力指数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1,(3).

〔4〕刘洪波.房价翻动了城市青年的婚恋奶酪〔J〕.中国青年研究,2008,(4).

〔5〕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EB/OL〕. .

〔6〕曾燕波,徐俊军.当代青年婚恋观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7〕苏珊娜·格罗斯巴德·舍特曼.婚姻与经济〔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8〕陈鹤,凌静.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2,(6).

〔9〕王宇中.相貌、性格和品德因素在当代中国人择偶中的作用〔J〕.中州学刊,2009,(2).

〔10〕李煜,陆新超.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J〕.青年研究, 2008,(6).

〔11〕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 .商务印书馆, 2003.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篇4

从明令禁止到默许,再到公开允许大学生结婚,大学校园的恋爱观经历了“动荡”的岁月,而大学生对性的态度也渐变。对此,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教授曹文彪表示,异性相吸本属社会性自然需求,无可厚非,但不应放纵,特别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正确的引导应大于一味的“输”导。另外,他指出性教育不宜过早,也不应仅停留在生理学层面。

日租房成为大学生“消费”场所

除了餐饮店、超市、KTV,日租房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一个“消费”场所,其中,大学情侣是主要的消费群体。

“最便宜的日租房,有意者请致电”、“设施齐全,有独立卫生间,干净卫生”、“短租,精装修,超值”……短短百米路,记者看到在树上、电线杆上、商铺外墙等地铺天盖地的贴有“日租房”广告。同样多的还有围绕在大学周围的宾馆、学生旅社。

据悉,这些旅社定价在50~150元间不等,遇到圣诞、情人节等特殊节日价钱还会有所上调。

据调查,学校周围的旅社、日租房、月租房确实颇有市场。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后了解到,学生情侣为过“两人世界”营造浪漫气氛的占近五成,另外,还有同学聚会、考研复习等也占有相当比例,也有少数是情侣“脱离”宿舍长期同居。

从爱情禁锢到自由开放

然而五十年前,别说“同居”,就算是拉手走校园也是被视为违纪的。

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里没有任何关于爱情的浪漫记忆。按当时的规定,所有高校都严禁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甚至把“在校学生严禁谈恋爱,违者退学”的校规写进了学生守则。

“那时候,男女同学之间说话都很少,即使互有好感,也是‘地下鸳鸯’,活动高度保密。”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的黄老回忆道。

进入80年代,受到以琼瑶为代表的港台文艺作品的影响,校园恋情渐渐浮出水面。直到90年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开始有了重新的定位。如今,曾经为大学生们设置的爱情樊篱已在时光的岁月里不知不觉地倒塌,大学校园里的爱情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

“现在择偶的第一标准是健康、人品,而传统的已不是最重要因素。”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相亲中选择异性的重要因素中,仅有6%的人认为很重要。

大学恋爱:是晚宴还是快餐?

有大学生说,大学里谈恋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法,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有人说,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体验,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无忧美好时光。

那么,“被传说”的很美好的大学恋爱在当事人眼中又是怎样一番滋味。

据上海某高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重恋爱过程高于重视结果”的认同率竟高达70%以上。“大学恋爱真正能走到最后的还是少数,但如果没能在大学期间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有遗憾的。”

正是因为这种“即乐”的想法,也导致目前校园爱情存在过于“快餐”的情况。

根据《2010相亲现象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9%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应以结婚为最终目的,大多数人则只是抱着尝试的心理去恋爱,甚至有1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爱只是一场游戏。

在采访中,也有大学生不无避讳的说,过去读书太压抑,想在大学谈场恋爱,来个彻底的放松。另外。也有不少人表示大学恋爱纯粹是因为空虚、寂寞想找人“陪”。

在中国大学生爱情的变迁中,有羞涩、有冲动、有豁达、也有迷茫。但曹文彪强调,校园爱情不应太过物欲、,应该多些“内容”。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 师院 女大学生 婚恋观

1.引言

人对待恋爱婚姻问题的根本观点是婚恋观,婚恋观是爱情的过程及结果在自我价值观上的体现。个人的婚姻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并在不同时期的个人婚姻是不同的。婚恋观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发展的社会,变化的婚恋观[1]。

婚恋观对个人而言直接影响其对婚恋对象的选择,以及其对以后婚姻家庭的责任义务的承担。婚恋态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功等问题,继而影响未来的公民素质、社会的成长。大学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心理表现出大幅波动,她们对婚姻恋爱的认识是不稳定不成熟的。大学生婚恋观通过恋爱倾向、婚姻倾向等方面体现[2]。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起,国外对婚姻和爱情的研究开始了,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钻研有很多。外国的大学生对大学时期的爱情表示了支持。Knox & Zusman的研究讲明恋爱在高校中很常见,83%的从未结过婚的大学生陈述其本人在与一个约会对象恋爱;其中有2/3的人认为爱情是很重要的,爱情是幸福婚姻的基础,如果没有爱情,那么他们即使结婚也会离婚的[3]。

外国学生比较期待积极的婚姻。Paige D Martin的文章表明年轻人对婚姻持消极态度的居多,并承诺婚姻是一辈子的责任[4]。Salts、Connie J等人研究发现,女生较男生对婚姻拥有更积极的态度[5]。

婚恋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出现是比较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背景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这几方面的研究是有局限的。从八十年代起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才逐步走上正轨,尤其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后,开放思想的涌现,婚恋问题成了不可避开的领域,相关性的研究渐渐多了起来。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谈恋爱是很积极的,认为婚姻要以恋爱为基础,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恋爱对象,更让人震惊的是大学生对多角恋居然保持宽容,由此可见对婚恋观持有现代气息的观念[6]。

研究发现,一个年轻人在生活中“父母,媒妁之言”的择偶方式是不适合的,选择听父母的逐年降低的观点的比例,说明年轻人有自己的坚持和想法[7]。

在婚姻的忠诚问题,学生的思想是比较传统的,女孩比男孩更传统的忠诚[8]。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他们之间有爱的存在就可以有性,他们彼此相爱,可以发生性关系,甚至有些学生在性别选择是追求生理满意度,把作为是不是真爱的标准,这是突破了传统的抉择观的。通过众多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趋于开放。

2.研究方法

被试由渭南师范学院的女同学组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55名,共计220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份。为使调查更广泛和具体,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

问卷采用的是《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该问卷采纳内部一致性系数作为问卷信度的剖析指标,其内部一致系数在.5832~.8560,信度系数在可接受范围内。该问卷中各因子与其所属分测验的相关系数(0.302~0.772)明显高于它们与其他分测验的相关系数(0.006~0.360),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

采用不记名施测,在统一的指导语下进行,调查中,被试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随时向主试方询问。填写告终,主试回收问卷,逐个查看,留下有效问卷。

将收集的问卷原始数据整理,并输入计算机,采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年级差异

四个年级的学生婚恋观存在明显差异(p

3.2女大学生婚恋观在是否为独生子上的差异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是不是为独生子上无明显的差别,但在恋爱动机因子上却有显著的差异,为独生子的女大学生的得分高于不是独生子的女大学生,这表明是独生子的女大学生比不是独生子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更加开放,她们的爱情更具有目的性。

3.3女大学生婚恋观在年龄上的差异

女大学生婚恋观在婚姻自主观、行为观、婚姻价值观、婚姻角色观、抉择观这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别。

3.4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是否与父母交流差异

父母是否与女大学生交流婚恋与问题与女大学生婚恋观无显著性差异。

3.5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父母婚姻关系的差异

父母的婚姻关系与女大学生婚恋观无显著性差异。

3.6女大学生婚恋观在其居住地上的差异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居住地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婚姻忠诚观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农村居住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得分高于在城市居住的女大学生,这说明居住在农村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更传统。

4.讨论

由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主观性和可变性。现在的女大学生在婚恋观大体上的观点具有现代性,部分观点突破了传统观念。在我国的婚恋观发展中,后涌现出妇女解放思潮,但这只表现在权力和平等方面;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和开放的婚姻观点的冲击,使女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多变化,大部分表现在婚姻自主、婚姻价值、婚姻角色、方面。现代女大学生拥有自我的追求和价值,不再表现出对婚姻的终身依靠和追求,在这个方面的转变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性观念的开放导致大学生中频繁发生未婚同居的事件,这种现象有违性道德并且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其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个体无法承担的[9]。大学生的婚姻观与多种因素都有联系。居住在农村的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较为单一,周围的人的观念比较传统,并且文化的传播速度不是很快,使得她们的婚恋观念偏向传统。

现在的生活节奏较快,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本来就少,而交流中的想法不一定是孩子真正的想法,多数孩子都觉得父母的思想观念过于传统,并且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其与父母的交流状况并没有对她的婚恋观产生影响。现代人对婚姻的关注度下降了,包容度上升了,父母的婚姻关系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但到了大学,她们已然有了自己的观点,因此父母的婚姻关系未对她们的婚恋观产生影响[10]。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她们的成长环境比多子家庭的成长环境要孤独,可能家庭的溺爱造成她们一些性格上的偏差,对爱情的需要感比非独生子的人要更明确。

5.结语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明显的年级和年龄差异,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的婚恋观总体基本持平,以大二为转折点部分观念呈现出回归传统的态势。总观四个年级,高年级的女大学生比低年级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表现得更传统些。低年级学生更容易接受,她们不太赞同男高女低的观念。总体来看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婚姻价值观上更提倡自主性和有经济基础的婚姻。

女大学生是否为独子对婚恋观的态度基本一致,在恋爱动机上存在明显差异。女大学生与父母交流、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婚恋观并没有太大影响。

女大学生的居住地使她们的婚恋观存在不同,表现出城市大学生婚恋观开放和前卫。

参考文献:

[1]胡利人,徐盈,谭秋浩.低年级医学生婚恋观和性观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6):698-701.

[2]方敏.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J].青年研究,1998(8):26-32.

[3]Brantley A,Knox D,& Zusman M E. When and why gender differences in saying “I love you”among college students[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2,36(4):614-615.

[4]Paige D.Martin & Martin M.Adolescent premarital sexual activity cohabit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J]-Adolescence,2001.36(143):601 -609.

[5]Salts,Connie J Seismore Melisa D, Lindholm,Byron W,Smith,Thoma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premarital sexual activity of college freshmen[J].Adolescence,1994.29(116):775-779.

[6]郭霞.对大学生性观念及婚恋态度的调查与思考[N].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3):18-25.

[7]解英兰.浅论大学生婚姻观念发展趋势[N].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0(6):78-80.

[8]孔庆蓉,董红光.大学生婚恋心理研究[N].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84-86.

[9]叶丽红,高亚兵,骆伯巍.当代大学生性观念调查[J].青年研究,2000(6):34-39.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篇6

在广州等沿海开放城市,因违反所谓的“爱情合同”而离职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职业女性人数的一路飚升,同事加爱人的关系模式越来越普遍。面对这一情况,很多企业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在招聘、雇佣员工时,往往要求他们签下一份不得与同事恋爱或结婚的“合同”,以便约束他们不合时宜的“恋情”。很多有情人在这种高压政策下,要么为爱情而牺牲了事业,要么为事业而放弃了爱情。

点评:世界总是充满不公平,爱情总是要经受磨难。想当初,黑人不是不能和白人同车吗?现在呢?嗯……现在倒是可以,不过前一阵子还有一个黑人司机被白人警察给活活打死了。所以,别把太多时间放在咬牙切齿上,还是多想想中国老百姓的经典名言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者再想想人家日本,祖孙几代在一个企业干的多的是,为什么人家几代人都能在一个企业成亲,而我们竟一个都不能结婚呢?

如此广告:杀人恶魔张君竟成壮阳药广告“明星”

就在血债累累的杀人恶魔张君在重庆被一审判处死刑时,在西安,人们赫然发现一种壮阳药的广告宣传单,竟以“张君”情妇多多为旗号大肆宣传药效的“神奇”。这张“×××肾丸”的广告宣传单里有一则所谓的“秘闻”,详细介绍了“张君之所以讨得女性欢心的原因”是服用了他们的药品。言称张君在一次抢劫时偶得几盒该药品。“随便一试,便被其神奇的效果所折服……征服了女人还抗防了性疾病……”其文字下流粗俗,不堪入目。

点评:在这个“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年代,张君被“广告商”看中似乎并不意外,前阵子不是还有人说要把张君搬上银幕吗?众媒体大炒的“眼球经济”,重点就在“眼球”二字――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如何制造轰动?如何哗众取宠?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门缝广告我们已见识了不少,这则小广告则更是将所谓的“创意”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为了宣传自己的商品,真的就可以不择手段、抛开道德良心等等一切了吗?面对眼前这个商品社会中光怪陆离的种种种种,你该怎么想,又要怎么说?

当代中国人的初恋

初恋持续了多长时间?现代社会结婚对象就是初恋对象的比例越来越低。换句话说,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会有一次以上的恋爱。再换句话说,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会发生一次以上抛弃别人或被别人抛弃的事件。

网易的网上调查结果表明,初恋持续时间,最长的是10年,最短的是1个月,人数最多的是一年(有861人),其次是两年(357人)、三年(336人)。初恋的结果是,有90.65%的人失恋---主动失恋与被动失恋都是失恋。终成正果的不足10%。

点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人们的一种真实的情感状态。许多人都认为初恋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感情,与其说是初恋美好,倒不如说因为它的不可实现使我们更加向往。你希望初恋对象过得比你好还是比你差?大部分都希望对方过得好,毕竟善良的人还是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同时会想,失去我对于你是一个损失。人就是这样,善良与自私共存。

难以置信:双胞胎竟是同母异父

智利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分别为玛利亚・埃琳娜和弗朗西斯科・哈比尔,现年2岁。她们的母亲因前男友最近拒绝给孩子的生活费,而将他告上法庭。为此先做亲子鉴定,结果却大出意料。鉴定结果显示,玛利亚・埃琳娜确实是这名男子的女儿,而她的妹妹弗朗西斯科・哈比尔的父亲却是没有确定的另一名男人。孩子的母亲矢口否认她还与另外男人有染,但后来在欧洲国家又做了3次亲子鉴定,都得到同样的结果。目前,玛利亚钒A漳鹊母盖滓丫指锤⒆由罘眩桓桓龊⒆印*

科学家认为,显然这名妇女曾经在很短的一段期间内与两名男子发生性关系,这两名男子各有一个与卵细胞相遇,使其受精,然后卵细胞分裂而成为罕见的同母异父双胞胎。只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专家估计为百万分之一。

伟哥也能对女性性生活有帮助

意大利性科学家5月27日发表研究报告称,能促进男性性生活质量的药物伟哥,对女性也同样有效。

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在5月27日出版的《英国妇产科期刊》上发表一份研究报告称,在对西旦拉非伟哥药物进行测试后,他们发现这种药物对妇女的性生活也能产生帮助。

卡塔尼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在报告中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西旦拉非可能会直接改善女性的性兴奋紊乱状况,在诸如性和方面提高性生活质量。”

研究者们表示,这项研究结果证明,“该药物对女性的影响与已知的对男性障碍所起到的作用十分类似”。

英一男子竟由女性基因组成

英国一名外表并无异样的男子,因结婚多年仍未能令妻子怀孕,于是向医生求助。经过一轮检查后,医生竟然发现该男子原来在“基因”上是个百分百的女性,相信这是全球首宗同类的重大发现!

该名拥有正常男性身体的29岁“丈夫”,与结婚5年的妻子一直性生活美满。负责诊治这对夫妇的阿布申哈医生称:“当发现该男子中没有时,我们便替他进行基因检验,看看这是否是问题所在。结果发现,他的基因中竟然没有代表男性的Y染色体。从基因角度来说,他完全是一个女性。”

上海人离婚婚外恋成首要原因

上海社科院新近进行的一份“中国离婚调查”表明,尽管导致上海人离婚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配偶的婚外首当其冲,成为鸳鸯离散的“罪魁祸首”。

在这份对离婚人士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共有七十多种因素被指称导致离婚,其中包括性格或感情不合、家庭暴力、家庭经济纠纷、性生活不和谐、“第三者”插足等,但40%以上的离婚人士一致认为,配偶的婚外使他们深受伤害并直接导致婚姻破裂,高居离婚率首位。

有关研究人员还以“如果婚内不能满足性需求,是否可以到婚外去寻求”为题,对上千名普通上海人进行了婚外的认可度的调查与分析。在调查样本中,有75%的上海人明确表示反对,只有5%的人表示赞成。即使在意识行为开放度较大、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中,也仅有7%的人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按照传统观点,在婚外恋导致离婚的案例中,女性一般都是以受伤害的被动形象出现。然而调查却发现,上海人中发生婚外恋情的,女性的比例远高于男性。同时,这些发生婚外私情者,绝大多数是生活条件平实朴素的普通市民,而不是往往被称为“有钱就变坏”的款爷富婆。

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的专家认为,由于调查是对离婚者进行样本统计的结果,而不是以全体已婚男女为抽样总体。因此,女性发生婚外恋居多的结果,并非意味着女人对待婚姻的观念更加轻率和开放,而只是表明女性一旦有了婚外情,往往更倾向于与配偶分道扬镳。

据研究人员分析,造成婚外恋发生的原因,也是男女有别。男性多以寻求刺激、满足欲求、贪图一时之快者居多;而女性则往往系因家庭不睦、或是对丈夫及家庭生活状况不满所致。这使她们无论在心理、感情和经济上,都有依赖外遇者的倾向,其中不少人把婚外所恋者作为离异后再婚的对象。

有惊无险:母亲用尿救儿

5月20日晚7时许,家住郑州中州村的2岁幼童明辉(化名),趁父亲做木工活、母亲做晚饭之际,独自一个人在房门后摸出一包“面粉”,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待母亲发现时,小明辉已吃完了一整包“面粉”,并开始四肢抽搐,神志不清。

其母知道“面粉”实为鼠药“三步倒”,立即用手指抠明辉喉咙想令其吐出,但孩子脸憋得通红也无济于事。危急时刻母亲从屋外弄来一杯尿液,给明辉灌下催吐。后送入郑州第一人民医院抢救。经1000余毫克液体洗胃、灌肠、倒泻,小明辉终于完全脱离生命危险。

据悉,“三步倒”又叫毒鼠强,是鼠药中毒性最强的一种,通常0.8~1克即能致人死命。此类中毒者生还极少,关键在于服药后抢救时间分秒必争。

点评:误食鼠药的事时有所闻,一般幼儿误食后多毙命于未能及时催吐,明辉母亲急中生智的“尿疗法”,使家庭急救增加了实用的一招。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女体秀;性革命;离婚潮 

“所谓道德,不外人类普遍观念所形成。”1这里,鲁迅说明了道德的普遍性的一面,也就是道德之于人类的共通性的一面。但是道德却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恩格斯则强调道德的历史性,“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口号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2那么,今天的时代,我们的道德观念几乎在各个层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是青年思想的变化。加入崇尚消费和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是要付出代价的:保守的传统社会正在向这样的社会过渡:城市青年更开放、更宽容、想旅游、希望了解其他国家、渴望摆脱传统的禁忌和偏见。”3道德层面的剧变也是多层面的,但对中国人来说,其震动最大,反应最深者,莫过于性观念的变化,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讳谈性的文化传统之中。 

转型期来,对中国人思想道德观念冲击最大的莫过于性观念由保守趋于开放。这从女性的自我展现,性观念的变化;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等三个角度逐一说明。 

女体秀 

先看女性的自我展现。女性之于男性的从属地位(“男尊女卑”)是一个全人类性的文化现象,这在中国尤其如此。这就给女性后天被赋予一种内敛,阴柔,含蓄的品质。然而,西风东渐以来,这种传统的意识在某些方面被突破了,从而引起男性世界的恐慌和嗟叹。徐天啸在其《茜窗泪影》的序言中写:“自欧化东渐以来,一般少年女子……鄙夷其故有之道德,任情纵性,荡检愈规……人心不古,风俗日偷。女界道德之堕落,大有江河之下势”。4这种世道浇漓,人心不古之慨叹真可谓深入骨髓了。到“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女性的形象和风貌从另一知识精英的观察中可窥一斑,1917年,从美归国的蒋梦麟途经上海时看到,“到处可以看到穿着高跟鞋的青年妇女。当你听到人行道上高跟皮鞋的急骤的笃笃声时,你就知道年轻的一代与她们的母亲已不大相同了。过去的羞怯之态已不复存在。”5直到新中国以来,所说的“女人能顶半边天”其实只是将女子的角色男性化而已,只是在外在行动上竭力显示男人能做到的女人其实也可以做到这一事实,然而转型期以来,女性主义的自觉,使得她们能从思想观念深处唤醒女性意识的觉醒。 

由于女性一直处于被遮罩的状态,她们往往通过某些自我表现来显示自身的存在。正如波伏娃所云:“要阻止没有任何实用目的的精神生活陷入空虚,要面对她难以承受的既定环境去坚持自己的权利,要创造一个她可以获得自己存在(being)的世界,她就必须诉诸于自我表现。”6自我表现成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和反抗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是对男性中心的一种挑衅和颠覆,这对根深柢固的男性文化中心的中国人来说,其心理影响之深巨,可想而知矣。 

女性的自我表现(“女体秀”)在信息时代达到一个高潮和极致。以木子美发轫,到竹影青瞳,到流氓燕,到芙蓉姐姐,到程菊花,到红衣教主……她们夸张暧昧的身体展示,大胆直露的内心表白,若无其事的出乖露丑,无所忌惮的哗众取宠,彻底地颠覆人们关于女人的外表和内涵的种种传统印象。把她们与礼教杀人下的祥林嫂,人言可畏中的阮玲玉相比,其相距霄壤。“道德疯子的主要特征是有正常的智力机能,不遵守道德礼仪规范。”7她们在突破固有的道德规范的同时,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她们甚至主动向公共推销自己,“众人眼里的芙蓉姐姐肯定不同于影视明星,但这种‘秀’出自己的信心和自我陶醉其实是今天时代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不管三七二十一,要让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得到展示,得到‘大众’认可,又得到了网络媒体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互动的媒介的支撑,使得原来只能为少数人看到的自我表演变成了一种异常公共化的行为。”8在不长时间时,高密度出现如此多的“女性秀”宣告了传统女性观念的崩溃。 

性革命 

再看性观念的变化。“万恶淫为首”的古训表达了中国人强烈的保守的性态度,“男女授受不亲”的成规显示了中国人对性的一种谨慎的戒防。然而,这一切在转型期都得到彻底的瓦解。“经济在高速发展,私人生活的很多方面摆脱了禁锢,人们对待性的态度发生了剧变。”9这种剧变被有的些学者视为“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是不是正在发生一场‘性革命’?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何为‘性革命’。如果仅以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及婚前性规范的变化来定义,那么就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10那么,实际情况呢,我们看看定量的数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的调查显示,近70%的中国人有婚前性行为,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数字仅为16%。”11“福建省对200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2%的受访者认为婚前性行为可以接受。在20项择偶标准当中,是否处女并不在其中。这个结果非同寻常。因为1990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80%的上海居民认为女性的贞节比什么都重要。”12我们再看看定性的例子,这种婚前性行为甚至在很大程度发生在中学生身上,一般来说,暑假是青年人性接触的高峰期,国庆则是流产的高峰期,“(2005年)8月27日,记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医院计生门诊。仅一个上午,这里就接待了100多名前来终止妊娠的女姓,其中一半以上都是20岁左右的女青年,还有一些中学生。”13“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也许不是婚前性关系比例的上升,而是婚前的一般肉体接触(拉手、接吻、拥抱和爱抚等)。因为这才是过去完全没有、现在几乎人人都会有的行为;这才是过去完全不允许、现在已经完全允许甚至得到赞许的行为。真正的性规范的变迁在这里发生。这是真正的革命性的变革。”14如果照这种说法,中国人的性观念的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对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上。我们对同性恋经历了一个从刑事化到精神疾病再到理解的认识过程。1997年底,中国新刑法删除了过去常用于惩处同性恋行为的“流氓罪”和“鸡奸罪”,从而使同性恋行为成功实现非刑事化。2001年4月,中国精神病协会更改了同性恋的定性,将其分为自我认同型和自我不和谐型,并将前者非精神病化。2004年12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论坛”播出《同性恋:回避不如正视》节目,以正视的姿态来讨论同性恋。152005年9月,复旦大学开设同性恋研究选修课程,一时爆棚。 

同时,一些与现行法律或道德所相背离的性行为和性观念也随之而来。建国以来一度绝迹的卖淫行为死灰复燃,种种形式的洗头房,按摩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卖淫行为在毛泽东时代遭到严厉而成功的压制,如今再度蓬勃发展。在一些地方,满大街的按摩院和卡拉ok歌厅公然在橱窗中展示‘小姐’的照片。”16这种屡禁不止,不禁又不行的卖淫行为给政府带来了诸多尴尬和难题,而正是这种尴尬状态又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实既便被视为“性自由”的西方国家,对嫖娼卖淫行为也不是一味坐视不理的。“美国各主要城市正采取多种严厉措施打击市区嫖娼。例如芝加哥警察将嫖客照片在网上公布,以便让这些好色之徒在家人,朋友和同事面前抬不起头。而洛杉矶两年前就开始了这一做法,并将嫖客的汽车直接没收。”“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和斯托克顿在打击嫖娼方面堪称先锋。这两个城市在1998年就开始推行‘羞耻行动’,现在这一扫黄措施已经闻名全国。该行动首先让嫖妓者在熟人邻里之间臭名昭著:在市区各地包括停车场张贴嫖客照片,然后将嫖客用来前往卖淫场所的汽车没收。”17 

另一种是主要以性为主的“一夜情”。一项关于“一夜情”的调查显示:“在对‘一夜情’的态度上,超过半数的人(52.8%)选择了‘不赞同,但可以理解’,有42.8%的人觉得这种行为‘符合人性,赞同’,只有4.4%的人‘坚决反对,且不能理解’。”18只有4.4%表示反对,这本身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即绝大多数国人都认同性的生物性一面,而蔑视性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的一面,。 

1963年,英国政府委托沃芬顿爵士作了一个《关于同性恋与卖淫问题委员会的沃芬顿报告》,“这个报告影响巨大,地位很高,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深远意义。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私人的不道德不应当成为刑事犯罪法制裁的对象。’(pearsall, p.124)刑法不应承担对每个不道德行为的审理权。”19“在15-24岁的人口之中,72%的人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国家没有权利干涉任何类型的性行为,只要这种行为是在一致同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20很大程度上,以上的开放的性观念,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正是在这种法律的不追究,道德的不自制的观念的掩护下得以迅猛展开的,正确的性观念借此得以普及,同时,错误的性观念也借此得以蔓延。 

其实,关于性观念的变化应当抱以科学的态度和一分为二地看待。很大程度上,我们以前“谈性色变”的保守性观念是一种非科学的,与人性相违背的看法,虚伪和污秽因此孽生。同样,过度地追求身体解放和放纵同样会造成社会上的自我和他人的伦理伤害。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的科学的、理性的性观念。 

离婚潮 

最后看婚姻观念的变化。“从一而终”是“你别无选择”式的几近苛刻的婚姻忠诚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则正是家庭对一个家族的几乎是最为重要责任。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都是由家庭结构和治理方式扩展而成。然而,“家”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却正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从转型期的结婚和离婚两个方面看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转型期的结婚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网婚”,“闪婚”,“不婚”,“隐婚”等新型婚姻观念多元出现,“网婚”是指在网络上过着虚拟婚姻生活之意。“据统计,中国现在享受网上婚姻的网民约有100万。今年,上海市的‘爱情公寓’网站开设后仅一个月,申请入住者就达10万人之多。其中大部分是20—25岁的年轻网民,最小的仅16岁。”21一项调查显示48.8%的公众理解网上进行虚拟婚姻生活的“网婚”者,而只有22.2%的人表示反对;34.1%的公众支持认识短暂,结婚迅速“闪婚”者,46.8%认为这样对方缺乏了解,会导致“闪离”但40.7%又认可“马拉松式的恋爱会使双方很累”的说法;62.7%的人表示理解追求单身自由的“不婚”者;52.5%的公众接受隐瞒自己婚姻事实的“隐婚”者。22 

现代都市中宗法意义上家庭观念的瓦解以及个体意识的加强促使得他们婚姻家庭观念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与转型期青年工作重压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有关。安全套制造商杜蕾斯公司在全球41个国家进行的一项“2005年全球性生活调查”中,“在中国接受调查的89018人中,只有22%的人对自己的性生活感到满意,而全球的平均满意率是44%。”其原因可能与“这一地区(指亚洲)的生活节奏和压力有很大关系。”23这种生存之压力使得他们很难腾出时间花前月下,谈情说爱,这也正是在北京公园里出现父母亲自出马为子女忙找朋友的壮观场面。 

转型期的出现了离婚的高潮。港报认为“中国出现第三次离婚高潮”第一次是50年代,共产党宣布废除包办婚姻,“共发生了110多万件离婚案”,这个数字与史景迁所提大约是致的,他说“在《婚姻法》颁布后一年之内,共有近一百万名妇女离了婚”。24第二次是“文革”时期,这多数是因为划分界线所致。“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离婚案大都是由政治巨变引起的,而当前的离婚高潮则要归因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的社会和思想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致富光荣后,中国的离婚率开始攀升,而且很可能仍处于初级阶段。然而这一次,不管是离婚还是结婚都被视为双方之间的私事,理应由自己决定。”“虽然离婚率的飙升建背了中国传统的婚姻和家庭价值观,但它应该被视为一种进步。选择和摆脱配偶是一项基本人权。”25离婚高潮标志着传统家庭在转型期的崩溃。 

通过女性的自我展现,性观念的变化;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等三个角度可以了解对中国人震动最大的性观念的变化,也从此可以窥见中国人道德观念层面上的剧变。 

【注释】 

1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2 恩格斯:《反杜林论》,见曾小逸编:《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3 《亚洲青年全新扫描》,《参考消息》2005-02-16(6版) 

4 转自叶中强:《从想像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5 蒋梦麟:《民国初年》,见孙中山:《我的回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6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页。 

7 [英]m•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下),阎巩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3—874页。 

8 张颐武:《每人都有一次莫名其妙的机会》,《文汇报》,2005-7-7,11版 

9《英报评述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参考消息》2005-6-30(8版) 

10 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1《英报评述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参考消息》2005-6-30(8版) 

12《中国青年的婚姻观》,《环球时报》,2005-02-18(9版) 

13《未婚少女怀孕面临双重困窘,性生理和价值观教育需同步》,《中国青年报》,2005-09-03(2版) 

14 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5 参见《青年报》,2005-09-18(18版) 

16《英报评述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参考消息》2005-6-30(8版) 

17《美国各地严打嫖娼卖淫》,《参考消息》2005年7月6日(6版) 

18 《一夜情就是观念开放》,《中国青年报》,2005-4-11(a2版) 

19 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20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21 《网恋在中国成为社会问题》,《环球时报》2005-9-7(7版) 

22 《调查显示青年婚姻观念越来越多元》,《中国青年报》,2005-10-24(2版) 

23 《多数中国人对性生活不满意》,《环球时报》,2005-11-11(7版) 

24 [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尹庆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篇8

――舒心

国人婚姻满意度:与收入成正比

来自《经济参考》报的消息说,在“七夕・东方情感文化国际论坛”上,一份《2006中国人婚姻情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了一些令人意外的调查结果,66.57%的被访者认为,择偶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感觉”。

这份报告以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哈尔滨、杭州、广州、兰州、昆明、西安十大城市的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问题涉及婚姻、感情、未婚同居、婚外恋、、同性恋等。

调查显示,容貌、身高、学历被认为是择偶条件中最不重要的三项,有66.32%的被访者看重承担家庭义务和安排家庭生活的“生活能力”, 36.43%的被访者看重经济能力或收入,而各方面综合因素形成的主观感觉成为大多数人择偶条件的第一要素。这显示了在新时期新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认识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

此外,择偶标准调查还显示了相当大的两性差异,相对而言,女性更看重男性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而男性则更看重女性的外表。

调查中还发现,越是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人群”,对早恋、婚外恋、、同性恋的包容程度越高。另外,人们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他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比,500元以下收入者对感情及的满意比例都是最低的,这说明民间的一句老话“贫贱夫妻百事哀”仍然有一定的道理。

中心词圈点:感觉

点评: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谁都知道,对婚姻满意不满意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关键还是自己的感觉。可是你产生的感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能让自己在婚姻中满意、幸福呢?首先,“感觉”产生的基础应该是对方的各方面综合因素,而不仅仅是某方面的良好印象;其次,自己要有较从容的心态,有能力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并能随之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这可算是婚恋中的“与时俱进”吧!所以,自身综合素质高,才有可能提高婚姻满意度。

离婚当事人,及时分离户籍

《中国妇女报》报道,夫妻离婚后,一方的户籍常常不能及时迁出,这种离婚不离户的现象给许多离婚者带来了烦恼。

南京市建邺区的张先生和李女士离婚后,张先生始终不愿迁出户口。张先生没有工作,在社会上游手好闲,犯了好几次事,派出所循着户口多次找李女士调查情况,让李女士不胜其烦。2002年,两人居住的房屋(离婚时已判给了李女士)拆迁,张先生借此向李女士要钱,双方常常发生争执。李女士最终诉至法院要求前夫迁出户口,法院最后判决张先生限期迁出户口。

这样的案例在南京已出现了多起,众多离婚当事人往往只关心婚姻关系的解除,而忽略了户籍的分离,离婚案件的判决书或调解书对户籍问题只字不提。殊不知,这个户籍问题后患无穷。

有些离婚者对前配偶怀恨在心,离婚后牢牢拽住户口本,千方百计阻挠对方重组家庭、迁徙等。也有从农村嫁到城里的女子,离异后为了保留城区户口而死活不肯迁走。更有离婚后一方的户籍所在地纳入城市拆迁,拆迁安置分得的利益,就往往让双方争得你死我活。

所以,法院提醒想要离婚的当事人,在离婚时,千万别忘了把户籍问题一并摆到公堂上解决,以免离婚后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中心词圈点:户口

点评: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户口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存要素,所以以上案例凸显的问题很值得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义而轻利的,这在婚姻家庭中表现为:家庭成员大多缺乏依法处分物质权利的概念。感情深的时候不分你我,什么都好说,情断义绝时,那些原先含含糊糊的事情就很棘手了。法院的提醒很及时,在离婚时,即使是友好平静地分手,也别忘了把房子、户籍问题解决干净。

偷食禁果,少女亟需援助

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一项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各地堕胎少女人数的增长速度令人吃惊,重庆、陕西、呼和浩特等地都成立了专门的青少年意外怀孕援助中心来帮助她们。

上海首条“少女意外怀孕求助热线”于去年7月在上海411医院设立以来,接受了约1.1万个电话咨询。

北京市妇联一份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13岁至19岁少女中,8%有过性经历,3%有过怀孕经历。

在北京市妇产医院,因意外怀孕而接受人工流产、中期引产、宫外孕手术的未婚少女,年龄最小的仅13岁,少女患宫外孕的平均每月一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经与有过性经历的北京市13名男女中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几个现象:在发生性关系的中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1/3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声名显赫的学校;初次发生时100%不用安全套;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其有过的事实;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中心词圈点:少女堕胎

点评:众所周知,少女堕胎对女孩的身心摧残极大。因为懵懂,她们付出了代价,这代价也许她们现在还不能看得很清楚,它可能是人生每个驿站的错位,该到的没到,不该到的先到了,错误的路径导致人生目标的偏离;更可能是失去健康正常的女性生活,堕胎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严重伤害,不但影响她们的人生态度,还影响她们顺利做母亲。多让人心痛,这些花季少女是未来的母亲,也是祖国的未来啊!让我们更多地关心她们吧!

“约会暴力” 敲响警钟

21岁的静静今年3月大学毕业后进入陕西省安康市某公司工作,不久与同时进公司的25岁男青年蔡超交往。脾气暴躁的蔡超动不动就发火,静静提出分手,蔡超于5月14日晚11点到静静家闹事,扬言要杀掉静静一家。

5月15日上午10时许,蔡超拽着静静来到自己家。他将窗帘拉上,用绳子捆绑静静,封住她的嘴,举刀戳刺,致使她的心包、脾、肝、胃被刺破,左脚趾被砍折,身上多处受伤,胸腔严重感染,生命垂危。静静住进西安市唐都医院后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被挑断的胰腺管需要半年后才能进行手术。蔡超犯罪后企图畏罪自杀,未遂后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这起“约会暴力”事件震惊当地,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省妇联表示,这一起严重残害妇女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启示我们要加大对妇女维权工作的力度,正视和关注约会中的性暴力对女性的伤害。

中心词圈点:约会暴力

上一篇:会计专业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