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2 11:10:10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篇1

1、饮用水源地划分报告(含JPG图及矢量图)

2、前年评估报告(需做趋势分析)、应急预案(word版)

3、评估年全年监测报告(2018年做了全分析报告,2020年也应做全分析报告)、监测断面位置;视频监控情况及预警监控状况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环境问题清单,及销号情况、保护区治理情况

5、水源地全年水厂取水报表(至少精确到月)

6、水源地水资源论证报告

7、标志牌建设情况(界标、宣传牌、交通警示牌数量,最好有分布图)

8、保护区隔离网建设情况(设立位置,长度)

9、是否有风险源名录、相关应急预案、危险品管理制度

10、应急能力:是否编制应急预案、有无应急演练、应急防护设施、应急专家库、监测能力(可委托)。

11、完成水源地编码、水源地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已建立并落实定期巡查制度、已开展环境状况定期评估工作、已建设水源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水源地信息公开系统等。

饮用水源地评估资料清单

现场调研工作内容:

1、资料收集最为重要,资料充分,报告才能完成,先把资料收集完再跑现场。

2、环境管理状况数据主要来源于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主要包括水源地基础状况数据、保护区划分方案及图件,保护区标志设置的图片资料、保护区内及周边污染源统计资料、评估时段内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资料、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及监控设备运行、风险源名录、应急预案、行政区域内应急供水能力以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文字和照片材料。

3、现场踏勘先到取水口位置(拍照),查看现场情况,主要包括保护区标志设置图片、保护区防护网建设情况、视频监控安装情况、保护区内污染源分布情况(注意区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等。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 突发性污染 死鱼事件 应急监测

1 前言

当前,我国水体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广的当属渔业水质污染事故,据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报告:2005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028次,污染面积9万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4亿元,其中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45.9亿元。表1列出了我国从2001年到2005年发生的渔业污染事故统计。

2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管辖权问题

根据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五十三条作了明确规定,即排污单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调查处理;造成渔业污染事故或者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分别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调查处理。根据农业部相继颁布的《污染死鱼调查方法(淡水)》、《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和《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渔业监督管理机构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时,应当采集鱼样、水样并由具备渔业污染事故鉴定资格的单位做出鉴定结论,从而确定死鱼的性质、污染物及污染源。赋予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渔业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的重要职责。

这是否意味着环保部门对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就没有责任呢?事实上由于渔业污染事故首先一定是水污染事故,而水污染导致的各种危害事故,其情况十分复杂,单靠一个部门去调查处理,往往难以完全胜任,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成立渔业环境监测站。根据国家环保局关于处理水污染事故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1997年5月6日,国家环保局环法[1997]284号),对于非划定的渔业水体死鱼事件仍应该由环保部门负责。另外,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国务院2000年3月20日)第十九条规定,造成渔业水体污染事故的,必须立即向事故地的渔政管理机构报告,渔政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通报情况,并及时开展调查处理工作。为了使水污染事故(包括渔业污染事故)能够得到及时、科学、合理的调查处理,为人民排忧解难,各有关部门应当通力合作,互相配合,环保部门负责水质现状的监测评价,评估水质有无突发性变化及其原因,查明周围排污者的生产及其排污情况;渔政部门负责损害事实的调查,估算损失量,剖析鱼类死亡的原因等。然后,各方再就各自负责获取的信息共同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各方资料的同一性、关联性和矛盾性,从而认定鱼类死亡的真实原因和相关责任。

3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分类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一般可分为5种类型:一是严重超标污水集中下泄导致下游引发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二是面源污染造成水体本底不好,在不利的气象水文条件下,导致水质恶化,引发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三是点源污染企业虽然达标排放,但由于污染物的富集和水体自净能力的弱化,在不利的气象水文条件下导致水质恶化,引发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四是某一排污者的事故性排污导致水质急剧恶化,引发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五是自身喂养管理不当、他人投毒等其他原因引发的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

4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应急监测

4.1 应急监测的目的与原则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发生后,监测人员应携带必要的简易快速检测器材和采样器材迅速赶赴现场。根据事件现场的具体情况立即调查布点采样,利用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快速检测手段鉴别、鉴定污染物的种类,并给出定量或半定量的监测结果。现场无法鉴定或测定的项目应立即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事发水域地区的污染物质性质和强度、污染作用持续时间、侵害空间范围、资源损害程度等,帮助查明事件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关部门将综合各方调查结果,从而认定鱼类死亡的真实原因和相关责任。

4.2 应急监测的实施

接到报告后,首先要弄清事件发生的地点,启动应急监测软件系统,初探周围可能有哪些污染源,可能有哪些污染物,尽可能做到心中有准备。到达死鱼现场时,需先进行调查,如死鱼发生的水体类型,环境特征,死鱼范围和品种,周围污染源分布情况等,并做好现场记录,记录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持续时间、采样时间,水体感观性描述(味道、颜色、浊度、漂浮物、泡沫等),溶解氧,pH值,天气状况,采样人员,标出采样点位等。

4.2.1 污染物及污染源调查

为了对可疑毒物给予进一步确认,并初步确定毒物的来源需进行污染物及污染源调查。具体的调查项目可根据中毒鱼的行为、形态及环境特征调查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对污染物和污染源情况比较清楚且能说明问题,可只调查一项或几项。

(1) 死鱼水体及其周围地区固体废弃物情况调查

(2) 农药、化肥使用及流失情况调查

(3) 污水库、污水管泄漏、溢流情况调查

(4) 水上化学物运输情况调查

(5) 水下工程(如疏浚河道)情况调查

(6) 化学物容器清洗情况调查

(7) 化学物加工情况调查

(8) 化学物投放情况调查(如灭螺、杀蚊等)

(9) 人为投毒情况调查

(10) 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排污情况调查,特别是非正常排污和事故排污情况调查(如超标排放、超量排放、不应排放毒物的排放、工厂运行事故后不可避免的毒物排放等),应调查其排放时间、方式、路线、排放量、排放物的性质、种类(产品、中间产品、原料等)。

4.2.2 采样

(1) 各种样品的采集应在污染死鱼事件发生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以提高其可靠性,死鱼现场、参考点、污水排放口,渔业用水进口都应设采样点;

(2) 河流参考点应放在死鱼区的上游没有发生污染死鱼的水体,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参考点应放在远离死鱼区的水体,池塘参考点可设在条件相当,相邻近的没有发生死鱼的池塘;

(3) 布点应考虑样品的代表性。较宽河流可在一个断面两个近岸水体及河流中间设三个采样点,较窄河流可在每个断面中间设一个采样点,大面积死鱼可设2―3断面。并考虑沿水深上、中、下三层取样,但根据受损鱼的生活习性,取样深度应有所侧重。

4.2.3 分析

一般根据死鱼事件的大小损害及污染情况,选择分析以下几种样品。

(1) 死鱼现场、参考点及排污口水样分析

(2) 死鱼现场、参考点及排污口底泥样分析

(3) 死鱼现场及参考点鱼体残留毒物分析

(4) 死鱼现场及参考点鱼体生化指标分析

4.3 监测评价

监测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测定项目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对于不同的水体选用的评价标准也不同:渔业水体采集的水样要用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进行评价,江河采集的水样要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企业排污口采集的水样则要用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相应的行业标准进行评价。

4.4 应急监测报告

监测部门要根据现场情况和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迅速上报有关单位。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发生的时间、接到通知的时间和到达现场监测的时间,事件发生的具置和水体类型。

(2) 死鱼范围、品种、个体大小、数量、经济损失

(3) 死鱼的行为、形态反应及环境特征

(4) 污染物、污染源现场调查情况

(5) 死鱼现场、参考点、排污口水质、底质化学测定结果

(6) 组织解剖、鱼体毒物残留、急性毒性测试结果

(7) 水环境质量评价

(8) 最终确定的致鱼死亡的污染物和污染源及其确定的根据

(9) 所用的化学分析和生物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10) 各种证据资料(照片、录像、淡话、各种测试的原始数据等)

附现场示意图及录像或照片,应急监测单位及负责人盖章签字。

5 结语

突发性污染死鱼事件应急监测是一项时效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环保、渔政、水利等部门通力合作,各施其职,整个监测过程要体现“快、准、全”几个字,“快”是监测要快、报告要快,体现时效性;“准”是主要污染物的选取要准,监测数据,评价结论要准;“全”是监测断面和监测因子的选取要全,报告要完整。这就要求领导重视,建立应急监测组织,做好应急监测的日常准备工作,配备有专门的应急监测车和性能良好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业务人员需加强学习,提高应急监测能力,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监测队伍。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1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1.pdf

[2]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2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2.pdf

[3]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3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3.pdf

[4]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4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4.pdf

[5] 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EB/OL].省略fm.省略/communique/渔业公报2005.pdf

[6] 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S].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8] 国家环境保护局.水污染防治法[M].1996.

[9] 农业部.污染死鱼调查方法(淡水)[M].1996.

[10] 农业部.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M].1997.

[11]农业部.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管理办法[M].2000.

[12]农业部.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M].1997.

[13] 国家环保局.环法284号文。1997

[14] 农业部.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M].1997.

[15] 国务院.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M].2000

[16] 枝边归国.环境污染事件调查报告格式与内容的研究[J].海峡环境,2006,3(4):9-12.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篇3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l.3.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1.3.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1.3.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l.3.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以下各类事件应急响应,核事故的应急响应遵照国家核应急协调委有关规定执行:

1.4.1超出事件发生地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的应对工作;

1.4.2跨省(区、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1.4.3国务院或者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需要协调、指导的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的环境事件。

l.5工作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职能作用,坚持属地为主,实行分级响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环境应急救援力量,整合环境监测网络,引导、鼓励实现一专多能,发挥经过专门培训的环境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2组织指挥与职责

2.1组织体系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应急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机构、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专家咨询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组成。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统一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各专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专业领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工作。

专家咨询机构为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构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

突发环境事件国家应急救援队伍由各相关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组成。环保总局应急救援队伍由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核安全中心组成。

2.2综合协调机构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环境应急工作指示和要求;建立和完善环境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制定(修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统一协调重大、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部署国家环境应急工作的公众宣传和教育,统一环境污染应急信息;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其他应急救援任务。

各有关成员部门负责各自专业领域的应急协调保障工作。

2.3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之间建立应急联系工作机制,保证信息通畅,做到信息共享;按照各自职责制定本部门的环境应急救援和保障方面的应急预案,并负责管理和实施;需要其他部门增援时,有关部门向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增援请求。必要时,国务院组织协调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

2.4地方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

环境应急救援指挥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特别重大环境事件发生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必须服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为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提供工作条件。

2.5专家组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设立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聘请科研单位和军队有关专家组成。

主要工作为: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国务院或部际联席会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预防和预警

3.1信息监测

3.1.1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国内(外)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工作。

3.l.2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以及预警信息监控。

(1)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辐射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环保部门负责;

(2)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海洋部门负责;

(3)海上船舶、港口污染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交通部门负责。

3.1.3环境污染事件和生物物种安全预警信息监控由环保总局负责;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预警信息监控由海洋局负责;海上船舶、港口污染事件信息监控由交通部负责;辐射环境污染事件预警信息监控由环保总局(核安全局)负责。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经核实后,及时上报国务院。

3.2预防工作

(1)开展污染源、放射源和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开展对产生、贮存、运输、销毁废弃化学品、放射源的普查,掌握全国环境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地区分布情况。了解国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2)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加强环境应急科研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开发并建立环境污染扩散数字模型,开发研制环境应急管理系统软件。

3.3预警及措施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预警公告。蓝色预警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黄色预警由市(地)级人民政府负责。橙色预警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红色预警由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3.4预警支持系统

3.4.1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区域环境安全评价科学预警系统、辐射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重大船舶污染事件应急设备库和海空一体化船舶污染快速反应系统;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3.4.2建立环境应急资料库。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数据库系统、生态安全数据库系统、突发事件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恢复周期检测反馈评估系统、辐射事件数据库系统。

3.4.3建立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系统。根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协调指挥中心及通讯技术保障系统。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机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环保总局及国务院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

按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Ⅰ级应急响应由环保总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4.2应急响应程序

4.2.1Ⅰ级响应时,环保总局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

(1)开通与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省级环境应急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

(2)立即向环保总局领导报告,必要时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

(3)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

(4)通知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分析情况。根据专家的建议,通知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随时待命,为地方或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5)派出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调集事发地周边地区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增援。

4.2.2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接到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信息后,主要采取下列行动:

(1)启动并实施本部门应急预案,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并通报环保总局;

(2)启动本部门应急指挥机构;

(3)协调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需要其他应急救援力量支援时,向国务院提出请求。

4.2.3省级地方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可以参照Ⅰ级响应程序,结合本地区实际,自行确定应急响应行动。需要有关应急力量支援时,及时向环保总局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请求。

4.3信息报送与处理

4.3.1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负责确认环境事件的单位,在确认重大(Ⅱ级)环境事件后,1小时内报告省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特别重大(Ⅰ级)环境事件立即报告国务院相关专业主管部门,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

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4.3.2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4.4指挥和协调

4.4.1指挥和协调机制

根据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际联席会议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件所在地毗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应急机构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发生环境事件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环保、海洋、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提供事件发生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供环境应急指挥部研究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

4.4.2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4.5应急监测

环保总局环境应急监测分队负责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地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并负责指导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地的气象和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

(2)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

4.6信息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对外统一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7安全防护

4.7.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事件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7.2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8应急终止

4.8.1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4.8.2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相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4.8.3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环境应急指挥部指导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单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2)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特别重大、重大环境事件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上报。

(3)应急过程评价。由环保总局组织有关专家,会同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4)根据实践经验,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

(5)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5应急保障

5.1资金保障

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需要,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财政部审批后执行。具体情况按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5.2装备保障

各级环境应急相关专业部门及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5.3通信保障

各级环境应急相关专业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国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环境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应急分队间的联络畅通。

5.4人力资源保障

有关类别环境应急专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各省(区、市)加强各级环境应急队伍的建设,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在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对各地所属大中型化工等企业的消防、防化等应急分队进行组织和培训,形成由国家、省、市和相关企业组成的环境应急网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5.5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建立环境应急数据库,建立健全各专业环境应急队伍,地区核安全监督站和地区专业技术机构随时投入应急的后续支援和提供技术支援。

5.6宣传、培训与演练

5.6.1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编印、发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公众防护“明白卡”,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5.6.2各级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环境事件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

5.6.3各级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按照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单项预案,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5.7应急能力评价

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各级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6.2保险

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保险机制。对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要依法办理相关责任险或其他险种。

7附则

7.1名词术语定义

环境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针对可能或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预案分类: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环境事件主要分为三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重点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突发船舶污染事件等。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主要是指生物物种受到不当采集、猎杀、走私、非法携带出入境或合作交换、工程建设危害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危害事件;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辐射装置、放射性废物辐射污染事件。

泄漏处理:泄漏处理是指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有毒气体等污染源因事件发生泄漏时的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泄漏处理要及时、得当,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泄漏处理一般分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处置两部分。

应急监测: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应急演习:为检验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习(演练)、综合演习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习。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7.3国际沟通与协作

建立与国际环境应急机构的联系,组织参与国际救援活动,开展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7.4奖励与责任追究

7.4.1奖励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对防止或挽救突发环境事件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3)对事件应急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7.4.2责任追究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

(2)不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

(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有其他对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

7.5预案实施时间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篇4

1.1目的

为有效做好我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防范、处置和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依法规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群防群控、全民参与;快速反应、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实事求是。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

国家环保总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

1.4适应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发生在**市辖区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事故。

2.应急组织机构

2.1应急处理指挥部

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后,市人民政府根据市环保局的建议和破坏程度应急处理需要,成立**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市长担任总指挥,市主管环保工作领导担任副总指挥,负责对全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做出处理事故的重大决策。指挥部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信息产业局、发展改革局、经贸局、公安局、交警大队、交通局、工商局、安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局、气象局、卫生局、质监局、消防大队、物价局、水利局、司法局、科技局、**海事处、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第一把手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府办分管环保工作副主任及市环保局局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办公室负责承接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请示总指挥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处理工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事故处理的进展情况;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事故处理的指示和批示。

2.2日常管理机构及职能

市环保局设立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对事故应急管理实行统筹规划,积极兼容,常备不懈,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方针。

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2.2.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的排除、减害工作;

2.2.2根据现场情况,研究处置具体排险减害(救助)方案、措施以及决定其他重要事项。

3.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界定

3.1一般污染事故与破坏事故

由于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

3.2较大污染事故与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3.2.1由于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

3.2.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2.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3.2.4对环境造成危害。

3.3重大环境污染与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3.3.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

3.3.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3.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3.3.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3.3.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3.3.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3.4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3.4.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

3.4.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4.3人员中毒死亡;

3.4.5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3.4.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3.5事故的确认

属一般或较大环境污染事故与破坏事故的,由**市环境保护局确认;属重大或特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由江门市环境保护局或**省环境保护局确认。

4.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各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有权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4.1报告程序

重大或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后,市人民政府应立即向江门市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省环保局应急办公室。市环保局应立即向江门和省环保局报告。

应急办公室根据环境事故的污染与破坏程度,向市人民政府速报,并及时向江门市和省环保局报告。

4.2报告时限及形式

重大或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分为速报、确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速报从发现事故起48小时以内上报;确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立即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后立即上报。

速报和确报可通过电话、电报、传真,必要时应派人直接报告;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

4.3报告内容

速报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经济损失数额、人员受害情况等初步情况。

确报在速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确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

5.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通报和信息

5.1事故通报

应急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下游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城市通报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情况,做好防范污染事件危害、蔓延的预防工作。

5.2信息

应急办公室根据市人民政府授权,负责向社会及时、准确、全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信息。

信息须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由应急办公室协调组织。要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6.应急处理程序

6.1信息处理程序

6.1.1环境污染举报电话

本市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举报电话5577244、5575592,电话设在市环保局,并向全市公布该电话号码。

6.1.2事故信息收集综合与上报

值班人员接到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应当立即向局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并及时将情况通知市领导和相关部门。

值班人员应当记录污染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物、污染程度、人员伤害、联系人与电话,并不断收集综合该事故新的信息,上报有关领导。

6.1.3现场情况报告

污染事故现场情况应当及时向局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并根据现场工作情况实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由应急领导小组上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如果属于重大或特大污染事故,应当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报告。

6.2事故现场处理程序

环保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接报后,立即组织环境执法人员赶赴现场,环境监测站应当立即派出应急处理人员携带必要的监测器材按照规定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事故的蔓延。在初步查明事故的性质、原因及危害程度后,协助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群众代表及有关当事人商讨消除或减轻危害的方案和措施,并组织人员实施。

6.2.1调查取证

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应对事故现场与有关人员调查取证,调查人员在调查时应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分;制作《现场调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对事故现场进行拍照或摄像。

6.2.2环境状况监测

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及时对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其时空分布,为事故处理决策提供依据。若超出本市监测能力时,要及时请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援助。

6.2.3协调工作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接报污染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知市政府、事故发生地的镇政府。在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协调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6.3现场控制程序

6.3.1分析污染事故性质

对属于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市环保局指挥处理。河流中发生的非陆源油污染事故、化学危险品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报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处理。

6.3.2协调污染处理

市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需要与市有关单位协调处理时,如需要防化支援的,可报请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协调处理。

6.3.3实施污染控制

应当根据现场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分布范围、危害情况、地形地貌、风向风速、水流与潮汐状况等因素实施污染控制,必要时应疏散或组织群众撤离,减少污染的人员伤亡、直接损害与生态破坏。

6.3.4污染清理

河流中的油污染物由市协调**海事处处理,陆地上的部分无毒或者毒性轻微的污染物交由市环卫部门清理,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有毒有害物品由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指定单位清理,并妥善处理其它有毒有害物,防止发生进一步的污染事件。

6.4鉴定报告程序

6.4.1形成事故专题报告

根据事故处理结果,市环境监察部门应当及时作出污染事故专题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污染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过程、原因、污染物种类、污染状况、生态破坏情况和后果、危害程度、人员伤害情况、直接损失,以及应急处理的过程、采取的控制污染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6.4.2作出处罚决定

市环境监察部门应当向市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提交污染事故的终结报告及取证材料;市环保局依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处理决定,对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对属于环境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关于污染事故导致的民事赔偿问题,市环保局应按照《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行政调解处理程序》的规定进行处理。

7.善后处置

市环保局负责协助市政府组织善后处置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尽快清除事件后果和影响,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安抚受害和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

8.有关部门职责

市环保局:负责制定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监测与环境危害控制应急预案。负责事故现场及时测定环境危害的成分和程度;对可能存在较长时间环境影响的区域发出警告,提出控制措施并进行监测;事故得到控制后指导现场遗留危险物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消除。负责调查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市委宣传部:加强网上新闻宣传的管理和引导,必要时组织新闻会和中外新闻媒体采访,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跟踪境外舆论,组织对外辟谣。

市科技局:负责建立各行各业的应急专家库,成立专家咨询组。组织专家开展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的宣传、咨询活动,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市安全生产监督局:监督检查各镇、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督促企业落实应急处理措施,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制定人员疏散和事故现场警戒预案,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对人员撤离区域进行治安管理,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市交警大队:负责制定交通处置的应急预案,负责事故现场区域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禁止无关车辆进入危险区域,保障道路的畅通。

市交通局:负责交通运输的应急预案,负责组织事故现场物资和抢险人员的运送。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受伤人员治疗与救护应急预案,确定受伤人员专业治疗与救护定点医院,培训相应医护人员;指导定点医院储备相应医疗器材和急救药品;负责事故现场调配医务人员、医疗器材、急救药品,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负责统计伤亡人员情况。主动配合做好相关监测工作。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药品和器械的监督和管理。

市信息产业局:负责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提供信息网络和无线电通信业务频率正常使用的保障。

市气象局:负责制定应急气象服务预案。负责为事故现场提供风向、风速、温度、气压、湿度、雨量等气象材料。

市发展改革局:负责组织对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重大项目的审批立项工作。

市经贸局:负责制定应急救援物资供应保障预案。负责组织抢险器材和物资的调配。

市农业局:负责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中农药污染方面的技术鉴定,做好事故后的防治与补救工作。负责农药销供网点管理和农药安全使用教育。

市质监局:负责制定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提出事故现场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处置方案。

市消防大队:负责制定泄漏和灭火扑救预案。负责事故现场扑灭火灾,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和有关设备容器的冷却。事故得到控制后负责洗消工作;组织伤员的搜救。

市物价局:维护市场秩序,保持事故应急处理中相关物资物价稳定。

市工商局:负责对事故应急处理时期市场活动的监管。加强工商执照的管理工作,对主管企业进行依法严管。

**海事处:负责制定水上交通处置的应急预案。组织水上交通事故抢险救灾队伍,清理河道、海面上泄漏的油污及危害物质。

市水利局:负责堵塞有可能受污染的河道,或稀释有毒物质,控制有毒物质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事故得到控制后,负责对河床的清理工作。

市司法局:突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处理终结后,依据市环保局提供的终结报告及取证材料,对属于环境刑事犯罪的过错人,追究司法责任。

市自来水公司:做好水源保护区污染突发区事件的预案工作,加强对集中式饮水源的保护工作。

9.现场救援专业组的建立和职责

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事故实际情况,成立下列救援专业组:

环境监测组:负责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进行环境即时监测,确定危险物质的成分及浓度,确定污染区域范围,协调有关部门对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制定环境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该组由市环保局和农业局组成,由市环保局负责。

危险源控制组:负责在紧急状态下的现场抢险作业,及时控制危险源,如有危险化学物品泄漏,根据其物性立即组织专用的防护用品及专用工具等。该组由市公安局消防大队和市质监局组成,由市公安局消防大队负责。

伤员抢救组:负责在现场附近的安全区域内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护送重伤人员至医院进一步治疗。该组由市卫生局急救中心或指定的具有相应能力的医院组成,由市卫生局负责。

灭火救援组:负责现场灭火、现场伤员的搜救、设备容器的冷却、抢救伤员及事故后对被污染区域的洗消工作。由市消防大队、企业义务消防抢险队伍组成,由市公安消防局负责。

安全疏散组:负责对现场及周围人员进行防护指导、人员疏散及周围物资转移等工作。由市公安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市交通局、事故单位安全保卫人员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由市公安局负责。

安全警戒组:负责布置安全警戒,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在人员疏散区域进行治安巡逻。该组由市公安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市交通局组成,由市公安局负责。

物资供应组:负责组织抢险物资的供应,组织车辆运送抢险物资,由市发改委、市经贸局、市交通局等部门组成。由市发改委负责。

专家咨询组:负责对事故应急救援提出应急救援方案和安全措施,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咨询。该组由市科技局负责。

10.附则

10.1制订与解释部门:市环保局

10.2市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本预案制定实施预案。

10.3发生特大、特别重大事故时,本预案与《**市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一并执行。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建制度、补短板,全力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奋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队伍,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工作要点

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坚持精准治理、坚持依法管理、坚持社会共治,大力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提高环境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社会参与能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务实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环境应急工作的进步。

1.建立黄河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落实联防联控指导意见。我分局已于7月初制定了“黄河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方案的实施,有效遏制并消除跨界突发水污染事件,最终实现及时联防联控、及时沟通处置,极大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认真开展辖区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应急资源调查。对编制内容不全面,风险评估不清楚、不具体,应急资源与实际不相符、严重匮乏等问题,要制定限期整改措施,确保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得到及时响应。要结合机构改革后职能划归调整,对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时进行修订,我分局针对相关应急预案即将到期,已制定由第三方对预案进行重新编制计划。

3.全面开展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国家系统的电子备案工作。8月底前,完成辖区内已纸质备案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电子备案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所有应电子备案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工作。要在企业注册、启用、填报并提交的基础上,对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及完整性认真进行审核后予以通过。

4.督促辖区内涉水化工企业按照《山西省化工企业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指南(试行)》中的有关技术要求,2020年12月底前,完成化工企业水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并投入运行;2021年3月底前,完成辖区内化工企业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的自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要提出整改要求和完成时限。

5.强化环境风险防范,提高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2020年6月,为进一步落实“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要求,我分局利用“6.5”世界环境日和全国第19个“安全生产月”,在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芮城分公司举办了一次由县、分局、乡镇主要领导参加,重点排污单位负责人观摩的“苯酚槽罐车厂内泄露事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活动,通过此次演练,达到了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妥善处置事故的效果,提高了企业员工危化品泄漏处置、人员疏散、自救能力和管理者现场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增强了企业环境安全意识。下一步,我们将督促各重点排污单位认真组织完成本企业2020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工作,并邀请有关领导和相关专家进行一次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五个一”。为全面提升环境应急队伍工作能力,提高事故处置效率,我分局将严格执行五个“第一时间”,强化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一是第一时间报告。发生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生态环境和安监部门报告事故的发生时间、地址、原因和联系电话等信息。二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接到事故报告后,有关处置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指定位置,了解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并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三是第一时间开展监测。根据报告的情况,监测人员要准备相应的监测设备、物品,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及人员分工。四是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危害区域、消除的方法等进行现场勘验、展开详细调查,确保真实掌握事故的原因和处置方法。五是第一时间向社会信息。经调查勘验确定后,按程序逐级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以最快的速度统一向社会有关信息,维护社会稳定。

2.为持续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进一步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分局党组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环境应急队伍。一是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平台、“12345”市政热线作用,做好投诉受理、转办督办、办结反馈等环节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环境权益,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二是坚决不推荐、不参与第三方为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等活动,并对提交的相关资料与实际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把好应急预案、风险评估、物资调查的备案关卡;三是严守工作纪律,不得对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包庇隐瞒,要第一时间汇报上报,不得因迟报不报、轻报谎报而发生环境事件升级恶化、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事件发生。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听涛轩人”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环境分局2020年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生态环境局:

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2020年全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按照工作部署,克服人手少、设备不足、工作任务重等困难,认真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2020年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1、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情况。目前,我局尚未成立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我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主要依托我局综合股、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开展相应的业务工作。由于人员少,部分人员大都身兼数职,因此工作任务较重。近几年,我局先后派8名监察人员参加了由省环保厅组织的环境应急管理培训班,取得了省级培训证书,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2、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为全面提高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局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共编制专项应急预案7个。2012年提请县政府印发了《民乐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完成修订,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显著提高。2013年以来印发了《民乐县突发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民乐县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民乐县土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民乐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民乐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于2020年10月修订后印发实施,2018年编制并印发实施了《民乐县城区供水总寨地下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认真完成县级突发环境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任务的同时,我局积极推进县内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2020年度,共督促9家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的修订和编制备案工作。

3、公共安全社会网络体系建设情况。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方面,我局将环境安全检查及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开展日常检查、排查工作,不断加强对企业自查工作的督促力度,在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隐患问题责令企业落实整改,切实做到排查全覆盖、隐患零容忍。并结合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汛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等专项行动开展环境安全检查及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对发现的环境安全隐患问题,责令企业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措施;对涉及其他有关部门职责范围的重大隐患或违法行为案件,及时以书面形式移送安监等相关部门处理,至目前我县没有发生过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确保了全县环境安全。2020年度,我局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80余人次,对7家重点企业开展隐患排查48次。其中存在环境风险隐患企业3家,排查出问题6个,排查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整改率为100%。我县辖区内无涉尾矿库企业。

(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情况

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中,将各项环境监测数据作为预警信息的依据,我局负责应急工作的相关人员与市、县环境监测站正在逐步完善监测数据信息互通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之间的联动、会商机制。为有效收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及时、全面掌握事件动态,及早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我局通过24小时应急值制度、“12369”环保热线、微信举报平台、网络信息收集等方式不断拓宽环境事件信息的收集渠道,并与公安、气象、消防等部门签订联动机制协议,进一步增强了环境事件信息的收集能力,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预警提供了保障。同时,组织甘肃锦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企业预防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应急响应与指挥平台体系建设

1、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情况。按照《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县级建设标准,需配套固定指挥平台及移动指挥通信系统二级建设标准,但由于我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晚,资金投入少,截至目前,尚未建立应急指挥平台和移动指挥通讯系统。虽然目前硬件设施建设工作存在困难,但我局紧紧围绕各部门专项应急预案成立的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或应急指挥部的建设,明确职责,积极加强与各部门的对接,持续推进指挥系统软件建设。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也与企业内部其他应急预案相融合,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流程、联系方式作为重要的章节做以描述,明确了各应急预案之间关系,加强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局将不断完善各类设备的配置,加大应急指挥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工作。

2、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情况。近年来,我局全面贯十八大、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进一步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工作。在2014年分别与民乐县气象局和民乐县公安局签订了联动协议,建立了联动机制合作关系,2016年与民乐县交通运输局签订了联动协议,旨在加强部门间信息互通及应急处置协作能力。2020年10月,我局联合各联席会议单位,召开应急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确保形成联防联控工作格局。今后,我局将不断深化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建设工作,尽快与安监、消防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已建立合作关系部门的联动机制,持续推进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工作。

(四)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情况

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方面,目前,我局未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主要由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人员承接环境应急工作。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机动队伍分别由环境监测站、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担任,各股室均能随时调动进行应急处置、救援工作,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过程中,可调动我局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应急处置工作。为全面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工作,我局于2020年10月,我局依托甘肃锦世化工有责任限公司以企业现有应急处置队伍建立专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有效增强我县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力量。

(五)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按照《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县级建设标准,应完成应急交通工具、应急防护装备及应急调查取证设备二级建设标准,我局依托甘肃锦世化工有责任限公司建设省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一座,配备应急物资48类、共计4358件,彻底解决我县突发环境物资不足的问题。

(六)应急演练开展情况

2020年12月10日14:30-18:00,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民乐工业园区管委会、甘肃锦世化工有限公司、市生态环境局民乐分局共同开展“硫酸罐车发生事故,造成浓硫酸泄露”为情景的模拟应急演练,通过开展应急演练,确保了在突发环境事故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和处置,杜绝突发环境事件引发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企业环境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检验了企业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快速性、救援有效性,也使职工环保意识和抢险能力得到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预期目的。

(七)汛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增强汛期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局高度重视,按照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做好汛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的要求,把汛期水环境安全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突发环境事件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迅速安排部署,认真开展排查隐患;二是抓源头、查隐患、促整改,与县水利、气象、交通、消防等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提前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实做好汛期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八)应急值守工作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应急值守工作要求,在重要节假日、重要时期,实行应急值守制度,确保“12369”环保热线、应急值班电话“0936-4425000”保持畅通,专门安排值班人员和带班领导开展值守工作,明确应急值守工作职责,实行突发环境事件的零报告制度,做好当日应急值班记录和次日交接手续,定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应急值班情况,本年度较好地完成了值守应急和各项信息报送工作。

(九)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我局每年结合“6.5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组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6-7次,累计发放应急宣教材料0.3余万册,普及环境应急知识0.54余万人次。我局在县政府官网“民乐环保”专栏建立了应急管理板块对应急相关知识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2020年12月上旬,举办年度环境应急专题培训班,培训局内职工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局内职工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环境应急管理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因我局尚未成立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主要依托我局综合股、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开展相应的业务工作。目前,环境应急工作因为人员、资金的限制,尚未配备环境应急物资、交通工具等设施设备,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今后,我局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一)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1、按照时限要求,就是修订完善县域内部分专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同时,积极积极推进民乐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

2、加强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的规定,完成辖区相关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修编和备案工作。企业在《办法》实施前已完成预案备案的,在预案签署后三年内,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工作,预案修订工作按照《办法》相关规定执行。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的预案,参照《办法》第二章的规定制定和备案,全面深入推动我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二)加大企业风险隐患排查检查力度

2021年,环境应急工作将加大对企业风险隐患排查检查的宽度和广度,完成重点监控企业环境风险防控情况检查,对存在问题责令限期整改,促进企业完善环境应急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措施,并对企业风险防控情况登记造册,以便随时备查。

(三)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为加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推动工业园区重点风险源企业防控环境风险,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计划与重点监控企业联合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四)强化环境应急值守工作

按照应急值守工作要求,在重要节假日、重要时期,实行应急值守制度,实行突发环境事件的零报告制度。较好地完成值守应急和各项信息报送工作。

(五)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培训

继续将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纳入重点工作,加大培训频次,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专门从事应急管理的人员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提升环境应急管理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培训。拓宽应急管理知识的普及面,邀请知名环境应急管理专家作辅导报告和现场模拟演练、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逐步提高全县环境保护人员及企业应急工作负责人的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增强处置环境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张掖市生态环境局民乐分局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篇7

1、编制目的:

为了紧急预防和迅速置我县突发性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出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与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3、运用范围

本预案是我县境内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工作文件。

4、工作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处置及时的思路,预防和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一)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三类:

1、环境污染事件(即水污染事件、大气污染事件、噪声与振动污染事件、固体废弃物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和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等);

2、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即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

3、核与辐射事件(即核电厂以外的设施事件或辐射事件)。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分为一般环境事件、较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事件、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等四级。

1、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环境事件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中毒2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丢失、被盗、失控4、5类放射源。

2、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行政区域纠纷,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的;

(3)核设施进入厂房应急状态;

(4)丢失、被盗、失控3类放射源。

3、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人员10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1以上,10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当地或者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5)核设施进入场区应急状态;

(6)丢失、被盗、失控1、2类放射源。

4、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死亡30人以上,或重伤100人以上,或中毒100人以上;

(2)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特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及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及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4)核设施进入场外应急状态及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5)利用放射性物质制造恐怖袭击事件、或恶袭击核设施,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三、突发环境事件实行应急处置分级负责制

县环保部门的职责:

1、处置范围:县级环保部门负责本辖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和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对本辖区发生的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县级环保部门要迅速组织应急队伍到达现场,疏散人员,并按市局应急指挥部的安排,开展处置工作。

2、报告时限:县级环保部门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应在一个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并在本级政府的直接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应在两个小时内向市环保局报告。也可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求,随时请求市环保部门的支援。对重大和特大环境事件,要随接随报市环保局。

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及职责

县环保局设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其组成与职责是:

(一)指挥部组成。指挥长由县环保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环保局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环境监察支队,县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负责人,及由市县调配专家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方案组、应急监测组、信息传输组、后勤保障组。

(二)职责

1、指挥部职责

(1)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统一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要果断做出决定,安排各个应急组到达现场,负责确定安全、防护、处置、指挥方案,避免和减轻污染危害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2)负责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危害与处置情况,并向有关县区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3)根据处置情况、负责向市环保局和有关劳动安全、卫生防疫、公安武警等部门请求应急支援和处置等工作;

(4)负责对县区一般和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支援和协调工作;

(5)负责跨县区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的协调处理工作;

(6)负责有关突发环境事件(一般、较大环境事件)信息的统一工作;

2、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环境监察大队,主任由大队长兼任,在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1)协调指挥部领导组织完成指挥部的各项职责;

(2)传达和执行指挥部领导的应急指令,协调应急方案组、应急监测组、信息传输组、后勤保障组的有关工作;

(3)负责组织事故现场的勘查,警戒收集情况并及时报告和建议;

(4)开展对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原因的调查取证工作;

(5)核定事故危害和损失,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和直接损失进行技术鉴定;

(6)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和损失情况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的处理意见,报指挥部审批;

(7)草拟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和信息事项,承办应急状态终止应急指挥部决定的相关事宜及按政府统一安排各部署,组织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培训和演习。

3、应急方案组的职责

应急方案组按业务划分,设立水和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小组,自然生态破坏与放射辐射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小组。小组长由油区监察组、城区监察组的组长兼任。

(1)研究拟定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经指挥部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2)协调专家组,对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方案进行咨询或论证;

(3)负责建立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处置预案库,做到有备无患及培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业队伍。

4、应急监测组的职责

应急监测组由县环境监测站的业务骨干组成,组长由站长兼任。

(1)根据指挥部的指令立即到达现场,对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应急监测,及时、准确向指挥部报告监测数据;

(2)承担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和损失程度的有关监测事项;

5、后勤保障组的职责

后勤保障组组长由负责机关事务的副局长兼任,负责车辆的调度和物资保障工作。

6、信息传输组的职责

信息传输组由县局办公室和12369值班室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接收传输,应积极响应应急指挥部上传下达任务。

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程序

(一)接报与出动

1、县局办公室和12369值班室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值班员应立即向指挥长或副指挥长报告,并向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通报。

2、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令,指挥部办公室应立即通知后勤保障组安排车辆,派出先遣调查组查赶赴现场,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初步处置,并向指挥部领导报告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

3、根据初步核实情况,属于重大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市局后听从市局指挥部的调遣。

4、指挥部办公室要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令,及时协调应急方案组,应急监测组和后勤保障组,携带应急物品和监测仪器赶赴现场,组织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工作。

5、应急队伍到达现场进行紧急处置时,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已掌握的事故情况和监测数据,提出对事故性质和危害的认定意见。需要请求市环保局支援的一并报指挥部领导审定。

6、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令和确认的结果,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需要市环保局支持和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要及时请求市环保局协调和支援应急处置工作。

(二)突发环境事件报告的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种类型。

1、初报。是在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的1小时内上报,用电话、电报、传真等现代通讯手段,必要时应派人直接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数量,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经济损失和人员受害情况。

2、续报。是在初报的基础上,查清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采取的措施等基本情况随时上报。

3、处理结果报告。是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以及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等详细情况。

(三)现场应急处置

1、处置的原则

(1)尽快控制污染源,停止污染物的继续排放。

(2)尽可能控制和缩小已排污染物扩散蔓延的范围,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3)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避免人员伤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4)应急处置要立足于彻底消除污染危害,避免造成后患。

2、处置的方法

(1)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应立即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和肇事单位进行紧急会商,迅速分析、收集和汇总事故发生和危害情况,尽快开展现场监测。

(2)对以往有成功处置经验或成熟处置方案的环境事件,由应急方案组比照提出处理意见,经指挥部领导同意,迅速进行处置;无成功处置经验和成熟方案的,由应急方案组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经指挥部领导同意后实施。

(3)可能对周围环境或流域造成影响和危害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当采取果断措施迅速通知周围相关单位和群众,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遭受损害。确实需要实施区域封锁的突发环境事件,应立即报指挥部请求驻军、公安或武警部队支援。

(4)应急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应急物资,由指挥部办公室调用;储备不足或尚未储备的应急物资,由指挥部领导确定调运或购买。

(5)对于排放剧毒污染物,危害严重的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可请求消防部门或防化部门以及其它专业队伍支援。

(四)应急监测

由市环保局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组组织协调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并指导县环境应急监测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的气象和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在此范围内布设相应数量的监测点位。事件发生初期,根据事件发生地的监测能力和

(2)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组讨论,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事件决策的依据。(五)安全防护

(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突发环境事件大多数是由于化学物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处置过程中,因发生火灾、爆炸、泄漏及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其中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尤为突出。因此,进入污染事故现场的应急人员,呼吸系统的防护,一般要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应急或撤离时,应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眼睛的防护要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的防护要穿橡胶耐酸碱防护服;手的防护要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在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进入高浓度区作业,应有监护措施。

(2)受害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环境、人员密度来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六)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

1、在进行现场应急处置的同时,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处置人员应当抓紧进行现场调查和取证,全面、准确收集和保护有关事故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损失等方面的第一手证据和资料,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进行技术鉴定。对于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当请求公安和司法部门介入。

2、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指挥部办室要根据调查取证,事故认定等情况,依据环保法律法规,拟定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意见,报指挥部审批。对于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七)信息

1、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认定及其发生的原因、危害等相关信息,由指挥部领导或授权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

2、进入事故现场的新闻媒体记者,应当服从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的管理和安排。

3、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对于较为复杂的事件,可分阶段,先简要基本事实,对一般性事件,主动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字的,应征求评估部门的意见,对影响重大的突发事件处理结果根据需要及时。

(八)宣传、培训与演练

1、我局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2、我局突出环境事件指挥部,应加强环境事件专业技术日常培训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

3、按照我局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单项预案协调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的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九)善后处置

我局在县政府统一协调下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专家组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六、我县突发环境事件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一)放射性污染事件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1、医疗行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榆林炼油厂职工医院。

2、油气井下勘探行业:长庆井下作业处。

(二)水污染事件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1、石油天然气化工行业。长庆采油三厂、四厂,长东公司、*甲醇厂、*天然气净化厂、*天然气发电厂、延长石油管理局*钻采公司、榆林炼油厂以及县境内石油公司各加油站。

2、*芦河酒业集团公司、三边酒业、新田源食品总厂、王贵集团。

3、医疗行业:县级以上重点医院和医疗科研单位。

4、其它可能造成水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业。

(三)大气污染事件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1、石油天然气化工行业:长庆第一采气厂、长庆*甲醇厂、*天然气发电厂。

2、医疗行业:*县人民医院的二氧化氯发生器。

3、其它可能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业。

(四)固体废物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各医疗单位的固体医疗废物以及其它可能造成固体废物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或单位。

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保障措施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篇8

在*市**县黄河岸边**小禾村黄土滑坡即将发生的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离险区群众,做好地质灾害的防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应急工作。通过这次演练,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一旦临灾能迅速有序安全撤离避让,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是:**小禾村黄土滑坡遭受连续降雨、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滑坡有可能产生速滑趋势的紧急情况下,及时启动《*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县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市县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用最短的时间组织滑坡危险区内的36户174名群众快速有序安全撤离,尽快采取防灾减灾有效措施。

三、应急预案演练的原则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工作遵照:

1、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3、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4、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

四、应急预案演练背景

小禾村黄土滑坡位于黄河边滑坡处于黄土前缘大陡坡,出露地层为全新统上更新世Q2-3黄土,上部Q2 黄土层厚2-3米,下部Q3可见4层古土壤,土体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坡体为单层结构土体斜坡,斜坡上部位塬面,下部为黄河阶地。**小禾村黄土滑坡1976年8月遭遇连阴雨后曾发生滑坡,造成70孔窑洞,4间房屋等财产毁坏,由于撤离群众及时,未发生人员伤亡。目前该滑坡坡体长度200m,宽400 m,厚约35m,体积约140万立方米,属于大型黄土滑坡。该滑坡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着在滑坡体前缘下居住的坡底村村民36户174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滑体目前处于初期蠕滑阶段,遇连续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滑坡随时可能产生突然滑动,滑坡稳定性极差,有下滑的趋势。

该滑坡隐患点编制有“防抢撤方案”,受威胁群众持有“防灾避险明白卡”。

五、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

1、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国土资源局、**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2、邀请观摩的有关部门领导:

(1)省国土资源厅及有关处室的领导。

(2)省民政厅、卫生厅等有关部门领导。

(3)陕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有关人员。

(4)全省10个市国土资源局的主管局长、科长和地环站站长。

(5)*市气象局、水利局、交通局、建设局、民政局、卫生局、安监局、教育局、公安局的领导及市辖13个县(市)区政府及国土部门领导。

六、演练时间

1、预演练时间:2006年4月20日上午9:00

2、正式演练时间由省国土资源厅确定(2006年4月下旬)。

七、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施步骤

(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

1、召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会议

会议由市国土资源局、**县人民政府联合召集,县人民政府、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相关部门领导、**镇和坡底村村委干部及生产队长等参加(会议时间暂定4月16日上午9时在**县**镇政府会堂召开)。

会议内容:

(1)市国土资源局及县人民政府领导讲话,通报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预案演练工作的目的意义、标准要求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等情况。

(2)座谈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

(3)演练工作分工:

A、指挥长(**县县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主要负责:a、全面负责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b、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c、指挥应急抢险工作。

B1、副指挥长(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主要负责:a、组织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b、协调各部门工作;

c、负责调查、监测及工作的策划。

B2、副指挥长(**县县委副书记田一泓、**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主要负责:a、传达联络各部门工作;

b、协助总指挥做好各项后勤会务及有关演练物资准备等相关事宜;

c、负责新闻媒体报道工作。

(4)六个应急工作组演练职责:

A、综合联络组: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组长,成员由县武装部、政府办公室、国土局、气象局、民政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安监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地质专家及**镇政府负责人组成。任务为:组织制定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方案,报指挥部审定后送应急抢险小组组织实施;负责应急抢险救灾工作情况与信息的搜集、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向指挥部负责人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掌握现场抢险救灾工作进度,及时预测灾情发展变化趋势,并研究对策;负责联络应急抢险组、交通治安管理组、灾险情调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后勤物资保障组、灾后重建组工作。

B、交通治安管理组:由县公安局局长**任组长,成员由县公安局、交通局、县交警大队、武警中队、**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任务为:迅速组建交通治安管理队伍;维护灾害现场社会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负责灾区治安和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对地质灾害区现场实施戒严封锁;组织灾区现场治安巡逻保护。负责疏散受灾区内无关人员,协助应急抢险组转移灾区人员及财产。完成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C、应急抢险组:由**县武装部部长**任组长,成员由县武装部、县教育局、**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任务为:迅速组织部队、民兵预备人员赶赴灾区现场组织抢险救灾,负责组织、指导遇险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负责统一调集、指挥现场施救队伍,实施现场抢险救灾;负责实施抢险救灾工作的安全措施,抢救遇险人员和转移灾害现场的国家财产;完成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D、灾险情调查监测组: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组长,成员由县国土局、气象局、安监局、地质专家、市地质环境监测站、**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任务为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调查,查明灾害形成的条件、引发因素、影响范围和人员财产损失情况,确定地质灾害等级;设立专业监测网点,对灾害点现状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对可能再次发生地质灾害提出能够阻止或延缓再次发生灾害的措施;提供灾害发生地详细准确的气象预报;提出人员财产的撤离、转移最佳路线和灾民临时安置地点的意见;完成县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E、医疗卫生组:由县卫生局局长**组长,成员由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镇医院、**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任务为:迅速组建、调集现场医疗救治队伍;负责联系、指定、安排救治医院,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院救治,减少人员伤亡;负责调集、安排医疗器材和救护车辆;负责向上级医疗机构求援;认真搞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在灾情发生后不发生各种传染性疫病。

F、后勤物资保障组:由县民政局局**任组长,成员为民政局、交通局、财政局、教育局,**镇政府主要领导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任务为:负责抢险救灾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负责灾民的临时安置工作;负责救灾物资的调运、储存和发放;为灾民提供维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抢险救灾人员的生活保障。确保抢险救灾指挥通讯联络的优先畅通。

2、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准备

(1)综合联络组全面负责各项准备工作的协调与筹划。

(2)交通治安管理组应熟悉**小禾村滑坡的灾害危险性及危险区内的相关情况,制订交通管制及灾区安全保卫的措施,解决有关问题,准备封锁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进入危险区的警示标志。

(3)灾险情调查监测组应熟悉**小禾村黄土滑坡的地理环境及滑坡情况,设立监测标志,全站仪监测安置地点和监测记录等。

(4)应急抢险组、后勤保障组应熟悉**小禾村黄土滑坡的地理环境及滑坡情况,悉记群众撤离避让路线、灾民临时安置地点及卫生抢救所的临时设置地点的有关情况,做好抢险救灾及物资储备调运及有关设备装备与调运工作。

(5)医疗卫生组熟悉灾民临时安置地的有关情况,准备救护车及相关救护医疗器材等,确保抢险救灾或演练应急之用。

(6)**镇政府组织应急抢险小分队,小分队由**镇基层民兵组成,人员30人左右,统一着装,培训演练。

(7)县国土局、县教育局、**镇政府及相关的**派出所做好紧急撤离群众的训导工作,确定相关典型形象的演练。

3、应急预案演练预演工作。

4月16日上午召开演练预备会议,统一协调有关工作,明确有关部门、单位及有关人员的工作任务,标准及要求,制订完善公布有关演练的方案、措施、办法等,县武装部、县国土局、教育局、卫生局、广播电视局等有关新闻媒体以及**镇政府及相关的村委会、生产队分片召开参加演练区域内的全体群众会议,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和训导,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确保各种形象人员落实及演练各种措施。4月20日上午9:00进行预演,正式演练时间由省国土资源厅确定。

(二)演练工作程序

1、演练工作预备会议

4月16日上午10:00—12:00:**县**镇政府会堂召开演练工作协调预备会议,参加人员:**县政府、市国土局领导、*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演练指挥部成员、县政府有关部门及**镇政府领导、有关村委干部、生产队长等。

(1)县政府领导讲话

(2)市国土资源局领导作演练工作的安排;

a、布置演练工作(时间进程安排)。

b、观摩现场定点定位及车辆安排。

2、演练工作程序安排

(1)上午9:00时全体演练单位及观摩贵宾集中**县**小禾村委会待命。

9:10,接**镇政府报告:“因昨夜连续大雨,**小禾村黄土滑坡出现严重险情,简易监测资料表明滑坡后缘裂缝向两侧不断延伸,宽度已增大40cm左右,滑坡有明显下滑趋势(迹象),要求市、县国土局尽快派人调查处理。”

9:15,县国土局领导:

a、向县人民政府汇报;

b、向市国土资源局报告;

c、市、县国土局派出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进行险情评估及应急处理,设立全站仪监测点。

9:25:县国土局领导接应急小分队报告:“**小禾村滑坡活动性增强,后缘裂缝程度达到300米,宽度已增大到0.4米,且裂缝之间出现多处落水洞,直径最大达0.8米,裂缝两侧发生明显垂直位移,前缘局部已渗出浑水,据测定裂缝以3厘米/小时左右速度发展,滑坡处于临滑状态。建议尽快报告县政府,启动市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9:30:县国土局领导向县人民政府报告情况,建议启动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县人民政府向市政府汇报,经市长同意,“启动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通知“县地质灾害防灾应急指挥部”的各成员单位立即赶赴**小禾村村委会集中待命。”

10:00:指挥部设在**小禾村村委会,坡底村村委会为集合地点,各组长向指挥部报到,原地待命。

10:10:县国土局副局长同志向指挥部介绍该滑坡地质灾害有关情况。

县气象局副局长报告天气情况。

县国土局汇报灾情态势,发展趋势,提出防患对策及建议。

10:20:指挥部:下达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组,在坡底村南北村口封锁进入危险区**镇—坡底村的县乡公路、坡底村南进入滑坡危险区的村道;同时设置警戒,除抢险救灾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该危险区域,对灾区实施治安巡逻,保证灾区安全。

应急抢险组:使用音响设备放警报信息或鸣锣紧急通知危险区域的人民群众按原定路线有序安全转移,应急抢险组,要组织30人的民兵预备役人员火速赶往灾区,按照原定的编制序列目标任务快速赶到灾区实施抢救,迅速组织灾区人员和物资快速有序安全撤离到各安置点。

灾情调查监测组:继续跟踪监测灾情,有情况及时报告。

医疗卫生组:组织医疗卫生紧急抢救队伍进入灾区,进行伤、病员的抢救及转移工作。

后勤物资保障组:负责转移到各临时安置点的灾民安置工作,认真做好各安置点灾民的宣传思想巩固工作,解决好灾民的吃、穿、住等问题,确保救灾抢险指挥的通讯与联络的畅通。

10:30:撤离开始。

11:00:撤离完毕。

11:00:应急抢险组报告:全线撤离完毕。已设好警界、切断电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组报告:通往危险区的公路、道路已封锁,警戒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后勤物资保障组报告:撤离群众基本安置妥当。

医疗卫生组报告:撤离过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轻伤,已得到紧急处理,临时医疗点已建立,工作正常开展。

灾情调查监测组报告:据监测组监测,滑坡变化已趋稳定,降雨也已停止多日,建议召开指挥部会议,研究解除封锁警界事宜。

11:10:指挥部召开会议,下达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锁、警界。由灾情调查监测组继续监测,有情况及时报告;灾后重建组负责对危房进行鉴定,提出灾民回迁和重建方案,报政府批准实施。

11:15:省厅、市县领导及指挥部领导到各灾民转移临时安置点看望灾民撤离安置情况。

11:40:演练工作讲评会。总指挥作演练讲评;市领导讲,省国土资源厅领导讲话。

上一篇:食品安全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