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1-24 23:26:15

煤炭发言稿

煤炭发言稿篇1

近日,《煤炭法》修订版经煤炭工业协会等部门几易其稿,被上呈至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凤凰周刊》记者获悉,相较于已执行14年的旧法,新《煤炭法》将重点突出两点,一是理顺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二是强调煤炭行业发展规划。

参与《煤炭法》修订全过程的煤炭信息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刘说:“现行煤炭监管部门偏多,希望能通过对《煤炭法》的修订,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煤炭管理体系,借助《煤炭法》来协调各部门职责。”

煤企之困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工作的赵先生,自小在贺兰山脚下长大。前几日,他回老家看中7--块地,准备在那里建一个煤场,经营煤炭的洗选业。对原煤进行洗煤加工已经是属于煤炭行业的下游环节,赵先生并非不想自己开矿,而是他自认没有实力:“做煤老板要有过硬的关系和资本。开一个矿,隔两天就有不同的政府部门过来转转,总要有所交代,一般人没办法应付的。”在赵先生口中,负责管理煤炭的相关部门实在太多。所以,哪怕是那些暗中开采的小黑窑老板,其背景和身家皆不可小觑。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曾在一次演讲中举例,在2009年这一年中,一家地方煤炭企业就收到500份由不同部门下发的“安全管理”文件(通知)。“现行煤炭行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存在监管比较弱化,存在职能不清、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不对等问题。”方君实直言。

“如果立法能让相关的程序简化,将为企业带来很大的便利。”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说,对于煤炭企业来讲,与之打交道的政府部门非常繁杂。对此已习惯的张亮,对记者已无诉说的冲动。

相较小型民企而言,大型国企因地位和关系,处境理想得多。但即使是大型国企,其上级监管部门的数量仍可见一斑。开滦煤炭集团人士列出一份清单:“煤炭企业上级主要监管部门包括国资委、发改委、国税、地税、安监局、工商、地矿局、国土资源、质检等。对于地方煤炭企业而言,与之打交道的部门更多而杂。”

上述涉及的各部门各有分工:国资委对煤炭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监督管理:发改委负责全国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体制改革和大型煤矿项目建设、矿区规划、投资的审批;相关税收归国税、地税管理;安监局、煤监局负责煤炭安全监察、事故处理;工商局负责管理企业经营;煤炭属于国家资源,地矿局和国土资源局也就成为管辖部门;煤炭的质量监督要归质监局管……

政出多门

“煤炭行业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局面。”邢雷表示,由此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煤矿企业在办理有关手续时,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互相扯皮,推诿;评审检查一大堆,企业疲于应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大大影响了煤炭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邢雷粗略估算,一个煤炭企业,如果想要完成开办一个煤矿的手续,不盖上“百八十个章”是无法完成的。邢雷指出,煤炭行业管理“政出多门”,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管理部门。

已经成立两年有余的国家能源局,被业内评价为“力不从心,表现平平”。在国家能源局相关官员看来,由于任务和权限的不对等,造成了国家能源局目前的尴尬局面。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于2009年年初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国家能源局要掌管全国能源工作面临的五个困难,其中便包括,能源局缺乏实施行业管理的手段和资源。张国宝还举例说,煤炭行业管理的五个许可证,没有一个在国家能源局。

而缺乏对煤矿相关知识的了解,也让一些部门在执权时大摆“乌龙”。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煤炭分会理事长芮素生讲了一个例子。在几年前,老科技协会的专家们在山西晋城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山西晋城矿务局与中石油两家争得热闹。纠纷的起因源于国土资源部门将晋城的一个大矿的开采权批给了晋城矿务局,却将这个矿的煤层气开采权批给了中石油。“这就是因为国土资源部门并不了解煤炭的开采程序。煤炭开采,必须先将煤层气抽光,才能进行挖矿,否则很容易发生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但是对于中石油来讲,地面上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运输管道,它就按兵不动。”这场纠纷最后经国家发改委将煤层气的归属权重新批复给晋城矿务局才画上了句号。

由于各部门权责划分不清而造成的扯皮、越权行为,也为中国的煤炭资源整合进程平添了阻碍。“其中比较‘卡脖子’的问题是矿权管理。”李毅中在任职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时曾表示,为了这个问题,他当时提出请国土资源部门、安监总局、煤监局能够改变作风、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国家安监总局一位官员介绍,目前中国在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上确实比较混乱,包括《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及小煤矿整顿关闭政策之间对相关问题的解释有一些不同,但最关键的还是相关部委在处理问题上有一些不同意见。比如,非法矿井的安全生产的监管问题一直处于模糊状态。“从安全生产角度讲,我们认为一些矿井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不宜审批,但从资源角度,国土资源部门往往在审批时认为其有开采价值而予以通过。”上述这位官员表示,南方的一些地区,有些煤炭资源正在进行整合,而有些不符合相关条件的煤矿又已经通过了审批。

涉及到小煤矿、非法矿井的整合问题,芮素生提出,资源整合遇到的困难也跟小煤矿等与地方利益紧紧挂钩有关。由于小煤矿的存在,大量低价倾销煤炭,造成中国的煤炭质量良莠不齐,煤炭产量供过于求,大煤矿受到打压。并且,经小煤矿、非法矿井的粗式开采之后,煤炭资源的回采率极低,也就破坏了这个地方的矿源,无法再办大型煤矿。自1997年开始,国家提出关闭小煤矿,但截至目前,小煤矿产量仍然占据全国的1/3。这些小煤矿是当地政府的纳税户,可以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解决当地百姓的就业。以地方利益为主的当地政府在整治小煤矿的时候,就可能会有所放松。而隶属于地方政府领导的当地煤炭管理部门也同样力不从心。

“尤其是在地方,煤炭管理部门呈现出五花八门、各行其是的局面。”邢雷表示,“比如在山西、陕西省仍设有省级的煤炭工业局,河南省原设有煤炭工业局,但后来撤销由省发改委管辖,黑龙江省则是由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来统一治理,在没有煤矿的南方地区,则根本没有煤炭工业局。”

设废反复

中国煤炭管理部门的设置,至今N缺乏战略性思路。中国1980年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分设煤炭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由于煤炭部和石油部与当时的国家能源委职能分工不明确,成立不到三年被宣布撤销。1988年中国把能源领域的相关企业捆绑在一起成立了能源部,煤炭行业由其下属的全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管理。但是这种政企联合的部门持续了不到5年被撤销,1993年煤炭领域独立为煤炭工业部。在此后,起草通过了《煤炭法》。

1998年,时任总理的朱F基一口气撤销了数十个行业部委,以求放活市场,煤炭工业部自然难免。

“煤炭行业和石油、电力等行业不同。石油、电力行业都有具有全国性垄断的大公司管理,比如中石油;而煤炭企业太过分散,缺乏一个有力的大企业,在煤炭工业部被撤销后,煤炭行业就更加缺乏一个有力的领导组织。”芮素生说。

2003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下设煤炭处。“据我所知,这个煤炭处只有几个人的编制,怎么能管理拥有数百万名职工的煤炭行业?”芮素生表示。

2005年,中国又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下设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旨在进一步加强能源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但成立后的几年问,国家能源办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2008年,国家能源局成立,但其仍是挂靠在国家发改委下的一个副部级组织。“作为一个副部级的机构,在统筹协调能源重大问题方面,国家能源局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说。

新法效果存疑

国家能源局成立至今的状况,带着深深的原能源部烙印,而原能源部之所以被撤,一个重大原因是只剩下管理电力行业的权力。对于煤炭行业管理现状,芮素生打了一个比方,煤炭企业就像是“没有爹妈的孩子,即使现在找着爹妈了,爹妈说话却没有地位,所以帮不上什么忙”。

据了解,《煤炭法》修订送审稿强调:“国务院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全国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相应职责。”有参与《煤炭法》修订人士表示,“上述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即为国家能源局,《煤炭法》将提升能源局在煤炭行业管理中的地位。强调‘按照职责分工’,意味着从法理上约束一些部门的越权行为。”

邢雷表示,此次修订送审稿首先明确了国务院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全国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相应职责。这样,作为国务院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国家能源局将负主要责任,成为执法主体,从而避免了权责不清、职能交叉和越权管理。

“新的《煤炭法》在颁布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必然是具体的执行问题。”邢雷指出,首先是执法主体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必须进行适当的机构改革,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严格执法,同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只有这样,新的《煤炭法》才能达到它应有的目的。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现在新修订的《煤炭法》还没有出台,相关细则更加无从谈起,对于如何提升能源局的管理地位,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间,都很难判断。目前中国的煤炭管理权力已经被分交到各个部门,再进行回收即意味着相当大的困难。“手上的权力,让谁轻易放弃,谁都不会愿意。”据这位人士判断,此次《煤炭法》的修订提升能源局的地位,对其效果仍持观望态度。事实上,此次修法,拨动了各利益方的敏感神经,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张勇是修法参与者之一,电话中张勇称此时不便透露相关情况。

煤炭发言稿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报 安全宣传 安全文化 报道创新 构建网络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煤炭企业报应该发挥在安全文化宣传中的引领、监督、教育、凝聚、推动作用,帮助他们消除侥幸心理、麻痹心理和松懈心理,提升员工对矿井安全生产的认知力、执行力和承载力。

一、强化安全文化理念,统领宣传工作大局

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理念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是为广大干部员工所熟知的安全文化理念,对员工的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煤炭企业报的安全宣传工作是安全文化理念渗透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全国各地的煤炭企业报发现,安全宣传工作中,这些企业报都把安全文化理念作为安全宣传的灵魂,不断将其加以强化,引导和教育干部员工从安全文化的高度审视安全,从人本思想方面管理安全,实现由“要我安全”的约束行为向“我要安全”的自觉行为转变,进而转化为“我会安全”的主动行为。

如何将安全宣传做成品牌并起到应有的作用,是《河南煤业化工报》自2009年2月开办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的内容。《河南煤业化工报》作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党委机关报,在探索中充分认识到,安全宣传工作必须始终牢牢抓住集团公司“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文化理念,并将其作为安全宣传的思想灵魂不断加以强化,使其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河南煤业化工报》在安全宣传工作中不断强化“安全是‘一号工程’”、“安全为天”、“安全是最大的民生”“一切事故皆可防可控”等子理念,并将“一号工程”、“安全为天”等子理念作为报纸的常设栏目,开展安全宣传工作。

在日常安全宣传工作中,《冀中能源报》《淮北矿工报》等煤炭企业报,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不同阶段结合安全生产的不同特点,主动策划安全报道的主题,例如“新春一线探安全”“关注瓦斯治理”“争创安全月”等,邀请记者和通讯员深入一线探访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他们在客观反映一线安全生产情况的基础上,主动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职能作用,成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一分子,起到强烈的舆论监督作用,成为安全生产的有力推动者和促进者。

在读者调查中发现,各煤炭类企业报的安全类栏目,都已经成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栏目,并且受到很多读者的喜欢。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有效扩大了安全宣传的覆盖面,提升了安全宣传的影响力。

二、实施新闻报道创新,注重舆论引导作用

安全宣传工作要严格围绕安全文化理念,从思想认识、行为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就要求煤炭企业报的安全宣传要注重形式创新,从职工的需求出发,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言论,都应该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增强安全宣传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避免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

在安全宣传中,《河南煤业化工报》《冀中能源报》等煤炭企业报,在选稿时避免就事论事,避免记流水账似地叙述,而是引领记者和通讯员运用专业化的眼光,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抓住安全工作的本质,有所取舍,从而使报道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示。事实证明,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职工想看、爱看,而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职工思想发生转变。

消息和通讯注重“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重点在“看了能记住,永远忘不掉”上下工夫。《淮南矿工报》在安全宣传中,要求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一定要抓住那些发生在职工身边的不同类型的事故案例,并能全方位地呈现事故案例发生的过程、原因、对策等,通过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等方式,使安全宣传教育更加通俗易懂、具体形象。

重大策划注重安全管理创新做法和经验的连续报道、深度报道,重点在“看了就能用”上下工夫。安全宣传在新闻事件上很难找到亮点,这就需要记者和通讯员深入挖掘,做到对安全管理创新做法和经验的背景要素、过程要素、意义要素等进行深入的剖析,使报道更深入、更到位、更全面。《淮北矿工报》会定期开展诸如“创建标杆”“班组天地”等深度报道或连续报道,全面介绍安全生产工作特别突出的团队的先进经验,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

言论注重选取密切结合安全生产实际的题目,在“以小见大”上下工夫。安全生产的言论要坚持反映实情、贴近本质、突出重点、关注热点、剖析难点、捕捉亮点,将安全生产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时传达给读者。《河南煤业化工报》注重结合本企业各厂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及时配发诸如《只有心安节日才能平安》、《安全不能忽视细节》等小言论,为职工安全生产“提神”,给职工讲知心话、贴心话,更好地发挥报纸在安全生产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强化与读者的互动,利用平台为读者服务

煤炭企业报必须从读者中找共鸣,真正实现由媒体本位向读者本位的转变,才能实现“三贴近”的目标。实践证明,报纸对读者的服务功能越强,读者的参与程度就越高,编读之间的时空距离就越近,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大。《徐州矿工报》在安全报道过程中,不仅注重宣传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而且注重起到为员工提供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该报将办报宗旨由“工具型”改为“服务型”,由“我办你看”改为“你需我办”,关注读者的需要,走专业服务的路子,保持了其在企业安全生产指导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河南煤业化工报》在安全宣传过程中,特别关注读者的需要,充分发挥媒体平台的优势,通过开设安全热线、安全信箱、安全QQ等形式,广泛听取读者在安全生产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并邀请相关专家给予解答。编辑从中筛选出一些共性问题,将其呈现在版面上,使报纸版面成为员工解决安全疑难的一个有效渠道和帮手。另外,报社还经常邀请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内部甚至省内外的知名专家,针对他们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版面上以“安全警示”的形式出现,起到有效引导安全生产的积极作用。

当然,强调与读者互动,并不是盲从于读者的要求,而要在互动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那些发牢骚类的批评,报社也会适当引导。与读者的互动,是媒体为适应新的媒介格局而作的选择,也是诸多煤炭企业报正在努力的方向。

笔者认为,在坚持以版面为平台开展互动的同时,编辑还应强化互动策划意识,扮好“主持人”的角色,主动针对不同的读者群的需要,进行不同内容的互动栏目策划,甚至采取走出去搞安全宣讲活动的方式,真正发挥报纸的权威服务作用。只有这样,编辑的策划意识才能带动读者的参与意识,安全生产报道才能更显活力,才能给读者更新鲜、更立体的“观读体验”。

四、构建安全宣传网络,提升安全宣传时效性

煤炭企业报虽然是经过国家新闻出版部门认可的、具有公开出版资格的报纸,但不可否认的是,煤炭企业报必须面对的是所在的煤炭企业。这也就造成了煤炭企业报新闻资源、发展空间、读者群等方面有其行业的局限性,另外,报社的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等方面不可能像党报或都市报那样健全。煤炭企业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日趋壮大起来,就应该根植于企业、面向班组、面向自己企业中的职工,让他们不仅是读者,更是记者或通讯员,并将队伍固化下来,在持续稳定中推动创新。笔者认为,煤炭企业报在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时,应该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宣传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宣传网络;加强沟通,让他们充分参与到安全宣传的工作中来;加大培训力度,使广大记者或通讯员成为安全宣传工作的中坚力量。

《河南煤业化工报》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构建起了“报社―通联站―厂矿”三级安全生产宣传网络。报社统一协调各子公司通联站的工作,各通联站再协调自己所在公司下辖的厂矿的宣传工作。为了使所有通联站或厂矿的记者、通讯员能够及时掌握安全宣传重点,报社在每个月的月初,会将该月的安全宣传重点列出来,并传达给所有通联站。通联站会结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将安全宣传重点中可以采写的选题,分配给记者或通讯员去采写。每个月的月底,报社都会采用“发稿龙虎榜”的形式,对所有通联站以及一些发稿先进的厂矿进行通报表彰,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这种机制,《河南煤业化工报》把安全宣传工作做到了基层,形成了专兼结合、双向互动的安全宣传强大阵容。

要想真正把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做到实处,不仅要有强大的宣传队伍,更要使所有宣传工作者成为安全生产方面的专家。《冀中能源报》《淮南矿工报》《徐州矿工报》等,要求所有记者或通讯员不仅应注重增强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更要成为一名知安全、懂安全的内行。因为只有知安全、懂安全的记者或通讯员,才能在安全宣传工作中找准切入点、抓住本质,才能切实成为安全生产的守望者、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在实现安全生产中发挥新闻工作应有的作用。

总之,煤炭企业报对安全生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理性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帮助煤炭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作者单位:河南煤业化工报社)

煤炭发言稿篇3

【关键词】企业 宣传 新闻报道

一、洞察全局,围绕企业“闪光点”选材做文章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谈。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面前,拉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外贸、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众多的民营企业连同国有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面对企业举步维艰的境地,记者和通讯员就必须进行“换位”思考,在诸多不利的环境与因素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和要求,用新闻工作者独特的视觉看待生活,积极寻找企业发展经营的“闪光点”,积极报道企业发展经营的“闪光点”,使广大职工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企业共度难关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如在1996年,笔者在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煤矿宣传部时,当时煤炭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效益较差,职工人心涣散。围绕写出高质量的稿件鼓舞人心,我认真思考,采写了《创造活力之源》、《托起贫困矿工的期盼》、《寻觅新生之路》等文章,系统反映了矿经营集团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如何帮助困难职工自立自强的经验和做法,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如在今年,面对新成立的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公司职能定位及其经营战略,我先后撰写了《在困难与夹缝中生存》、《煤化工产业发展,一道似难易解的课题》、《春色满园关不住》等文章,在《陕西工人报》发表后,收到各方肯定。133229.cOM

二、选准切入点,让职工群众唱主角

企业越是困难,越要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经营阵痛,宣传思想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深入开展形势宣传教育的同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正将镜头,将笔锋面对最广大的劳动者,突出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让他们成为报纸、电台宣传的主角。因为,他们才是宣传报道永恒的主体。

多年来,我始终把企业宣传的主体对准基层、对准第一线的那些“最可爱的人”。如《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中国煤炭报》刊发的《执著铸辉煌》、《工人技师徐国代》等稿件,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歌颂了全国煤炭系统工业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国代鲜为人知的奉献敬业精神和他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煤海恋歌》、《矿上包公》等稿件,则是歌颂了科技尖兵何国益和劳动模范姚俊强的感人事迹,激发了广大职工“学先进、赶劳模”的工作激情。《矿工张勇成为难不倒的维修大拿》、《30年风雨人生路》等稿件,记叙了矿工张勇等人不计个人得失,立足岗位,勇破技术难题的事迹。

三、审时度势,从抓焦点、热点、难点上下功夫

每一次新的社会变革,都会产生新的思想碰撞;每一次突发的金融危机,都会形成不同的关注热点。对于企业也不例外。因为,每个企业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不可能独处其身。

面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面对金融危机给新闻宣传报道带来的新的变革,如何在危机里增添新闻宣传报道独特的视觉,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破解的难题。首先,要破解的是纵横交织的不同矛盾体如何对待。此外,要破解的是东西方新闻思想、理念如何交融。如我采写的《打造诚信的金字招牌》,文章从市场并不可怕、市场是一个大课堂、市场是核心技术的竞争等方面,记述了合阳合亚达公司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路和对策,达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如《面向市场的战略转移》、《兴办三产不可盲目决策》等文章,则是从经济发展规律、市场如何运作的角度,回答了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挑战的现实问题。这些文章在《陕西日报》、《中国劳动报》等报刊发表后,同行们纷纷赞同说,“问题抓在了点子上,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四、要立意深远,从针褒时弊上选题下功夫

危机中的经济报道,是没有局限性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新闻体裁综合地、立体式地报道。否则,就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

纵观今年内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每次新闻报道都显示着不同凡响的思路和举措。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等等,媒体采取的宣传报道方式有图片、长篇通讯、报告文学、言论、评论等,可谓是“百花齐放”。这种立体式的宣传方式,所起的作用非常具有震撼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对于困难企业的新闻工作者来讲,虽然平时难以经历宏大的事件,但却有专业记者们所不具备所的生活环境。因为我们身处基层,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得天独厚,只要找准了视觉,掌握好了采写的角度、高度和深度,也会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如笔者结合矿区“三乱”问题,撰写了《不妨也为煤炭企业立块盾牌》的言论。稿件从问题现象、管理者的忧思、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组稿,提出了治理矿山“三乱”问题的对策和思路。《比富要比出精神》一文,则是结合煤矿企业实际,针对高档消费、大吃大喝回潮等不良现象,以两个农民相互比阔,比出两所现代化的小学为由头,指出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了应当倡导的社会主流。言论发表后,收到好评。

五、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钻研,做写作的“多面手”

煤炭发言稿篇4

《能源法》起草人之一、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能源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很快出台不太容易。“现在中国能源行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会长、原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能源法》起草专家组副组长叶荣泗亦认为,立法需要走许多程序,需要时间,另外还有些方面意见不一致,年内出台的可能性不大。

子法进入快车道

《能源法》主要对涉及能源领域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一些重大问题,涉及能源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与规则等方面加以规定,同时解决单行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此前在2009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能源局将根据新形势,对已有的《电力法》、《煤炭法》进一步的完善。

“《煤炭法》重点在于从煤炭规划、煤炭建设和煤炭生产等多方面进一步提高煤炭开发的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集中度,并且提出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权威人士透露,《煤炭法》的修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且首次提到建立煤炭行业准入制度。

目前煤炭价格是放开的,由市场决定,因此《煤炭法》将更多关注生产领域,不涉及价格的制订,预计煤炭行业具体的准入标准将据此另行研究设立。

现行的《电力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比如对新能源基本没有涉及,其修改工作也早已启动。目前电力价格尚未开放,修订中的《电力法》对电力定价将有所规定。

“当下的客观形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法》的修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由于电力部门的多头管理情况,目前进展并不十分迅速。

林伯强认为,《电力法》的修订已提出六七年至今未有下文,可能是在等《能源法》的出台,不管是《电力法》还是《煤炭法》等子法,都要在《能源法》的大框架下,不能与之相悖。

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制订的《能源法》另一重要子法《石油(天然气)法》于2009年5月第三次启动,可以确定,由国家能源局来负责之后,相关的工作进度应该会加快。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预计,《石油(天然气)法》的推出时间至少是在《能源法》推出之后。

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表示,《能源法》相当于《民法通则》,是上位法:而《煤炭法》、《电力法》、《石油天然气法》、《可再生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等为下位法,应依据上位法的立法原则来制定和修改。虽然已经有一些子法被推出了,但一旦《能源法》出台,所有子法均应根据《能源法》修改和完善。

垄断有望被撬动

“《能源法》的亮点是,行业寡头今后必须在能源部统一管理下,以市场调节价格为原则,与各类资本展开公平竞争。”世界自然基金会能源专家杨富强直言,政府调控与市场定价的范围和界限,是《能源法》的争论焦点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主要阻碍是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的主导地位。如果能源市场结构不发生变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将很难按照《能源法》起草人的意愿建立起来。

在已公布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韩晓平判断这一市场定价前提意味着破除垄断将取得法律支撑。韩晓平曾参加国务院法制办组织的《能源法》征求意见会,但他告诉《凤凰周刊》记者,现在倡导“市场定价原则”已大不如前。

近年来,中国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中国能源市场对外开放是大趋势,因此在《能源法》中有涉及开放准入问题的条款。

“提出多元产权制度概念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外资、民资等多元资本进入能源领域。”《能源法》起草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透露,未来的《能源法》中可能会涉及多元产权制度的概念。于安不愿透露《能源法》具体规定了哪些领域将成为能源投资的“”。

据了解,《能源法》在市场准入方面有放有收,如给民营企业给出普遍意义上的国民待遇,在项目准入、商业储备、上下游竞争等方面的限制明显放宽,节能减排领域成为鼓励重点。同时给特殊能源企业戴上了“管网开放义务保障、普遍服务义务履行、违法重组并购处罚”的“紧箍咒”,以避免今后动辄出现“断油不供、拉闸限电、煤电顶牛”等独家垄断的体制性恶症。

“《能源法》草案框架没变,只是对有些地方进行了删改,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叶荣泗表示。

民企冀入储备体系

能源战略储备是《能源法》中另一备受关注的重点内容。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组成员透露,未来的《能源法》将就产品储备和资源储备作出规定。

“能源安全和储备问题,在《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已充分考虑到,《能源法》草案第七章能源储备中,专门在第六十五条将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及管理单独列出。”韩晓平表示,但在储备时间、储备量、储备产品(如煤炭、石油的储备)上需要更加细化。此外,民营企业应被纳入储备体系。

“对于能源安全和能源储备,《能源法》有所考虑。”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表示,国家能源局也正在讨论关于能源安全和能源储备的问题,只不过可能一些政策还未公布。

国务院法制办交通能源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能源法》中有专门章节讨论能源储备相关的手续、建设、运营及监管等问题,但也只是框架,具体细则还需要类似《国家石注储备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第一期四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二期储备基地建设也已全面展开,之后还将建设第三期,最终达到发达国家90天甚至100天储备量的水平。

煤炭发言稿篇5

关键词:科技期刊 英语 翻译错误 改进措施

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翻译上的错误是科技期刊常见的错误之一,如何减少这种错误,是科技期刊部门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科技期刊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1.刊名方面存在的错误

科技期刊经常存在翻译错误的现象,比如,在对刊名“燃料化学学报”进行翻译时,有些科技期刊翻译成“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显然这些科技期刊在翻译时忽略了“燃料化学学报”这个特殊的内容,这里的“燃料化学”不仅包括狭义上的燃料化学,更应包括燃料加工技术及转化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因此这里将“燃料化学”翻译成“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是错误的,准确的翻译应是“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Technology”。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一目了然,同时可加深对期刊的理解。再比如,在对刊名“山西煤炭”进行翻译时,有些科技期刊将其翻译成“ShanxiCoal”,很显然,这是依据“山西煤炭”四个字的中文刊名进行的逐字翻译,但这样的翻译是错误的。“山西煤炭”是一个刊名,其所呈现的是山西煤炭行业中所反映出的诸多问题,包括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翻译成“Coal”,准确的翻译是“Shanxi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阅读刊名时,明白期刊所要呈现的内容。

2.目次页方面存在的错误

科技期刊在进行对外交流中,通常需要印出相关的英文目次页。目次主要指在特指书刊出现的论文篇章,在对“目次”进行翻译时,不同的期刊可能存在不同的译法,通常的翻译主要有list,index等等。其中list主要指目录,这个目录一般遵循一定次序,方便对事物名目进行查询,比如产品目录、图书目录等等;index主要指索引,这显然是错误的,准确的翻译应是contents。

在目次页翻译中,需要翻译相应的人名。通常情况下,中国人的人名在翻译时由汉语拼音组成。比如“”的英文翻译则为“Mao Zedong”,姓与名分开书写,且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科技期刊在人名翻译上存在的错误主要有三种。第一,人名书写方面的错误,即在英文字母大小写选择上的错误,如将“”翻译成“Mao zedong”或“Mao ZeDong”,这是很明显的错误。第二,此错误可归类为汉语拼音错误,即由于作者、译者或编者汉语拼音上的疏忽,将前鼻音写成后鼻音,或将后鼻音写成前鼻音,如在翻译“张震林”这个人名时,竟翻译成了“Zhang Zhenling”,或“zhang zhenglin”,准确的翻译应是“zhangZhenlin”。第三,一些著名学者在国外已存在固定译名,而在翻译时,作者、译者或编者依据平常的习惯,按照汉语拼音的方法翻译这些学者的人名,如将“钱学森”译成“Qian Xuesen”,这显然是错误的。对此,应遵循已存在的固定译名,将“钱学森”翻译成“ChienHsach-Sen”

3.题名方面存在的错误

科技期刊在题名翻译上的错误,主要为书写上的错误,比如使用大写字母书写连字符后面的单词,使用小写字母书写4个字母以上的虚词,如在对“水煤浆气化系统数学模拟”进行翻译时,一些期刊翻译成“Mathematical Simulation for Coal-Water Slurry Gasification System”,这显然是错误的。在题名翻译中,若同时4个字母均为虚词时,则在书写的时候选择小写形式。如在翻译“煤热解过程中氮和硫的分布及函数形式研究”时,有些科技期刊翻译为“Study of Nitrogen and Sulfur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Forms during CoalPyrolysis”,这显然是错误的。准确的翻译是“study of Nitrogen and Sulfur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Forms During Coal Pyrolysis”,即将小写字母“d”改为大写字母“D”。

4.摘要方面存在的错误

科技期刊在摘要翻译上的错误主要为摘要字数偏少,人名、地名翻译上的错误,语态、时态上的错误,对摘要中的四要素无法进行明确表达等等。如在对“分析了窃取科技信息的原因”进行翻译时,有些期刊直接译为“This paper analyses on reasons for having scitechinformation stolen”,这样的翻译往往会因字数的偏少而达不到必备的信息量要求,因而缺乏对方法、结果以及结论的陈述。

二、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在译稿编辑工作中,由编辑人员自身原因造成的翻译错误普遍存在,因此相关部门须采取措施提升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对此,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强化编辑人员认真、负责任的精神,使编辑人员自觉地将各项编辑工作做好。其次,应注重编辑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应对编辑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或者学习,确保每一位编辑人员真正熟练掌握专业的编辑技能。再次,应重点提升编辑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编辑人员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远远不够,因为专业知识技能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确保在编辑工作中不会出现错误,影响和制约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

2.强化期刊的翻译管理,把好期刊审稿关

科技期刊审稿阶段是决定科技期刊是否存在翻译错误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进行初步审稿,对一些已经查询出在其他期刊发表过的稿件,编辑人员应及时将其排除出去,对于一些质量较低或无法满足期刊要求的稿件,也应在初审阶段将其排除出去。通过初审阶段后,再进一步将那些未发表过、符合期刊要求,且质量较高的稿件送至专业的审稿队伍进行复审及终审。

3.注重期刊的编辑加工,努力提高期刊的翻译质量

科技期刊接收到稿件后,应注重稿件的编辑加工,致力于稿件的翻译质量。对于那些已确定为期刊所用的稿件,编辑部须依据稿件的结构层次对其进行认真、详细的编辑,从稿件的题目、摘要以及关键词到稿件的正文内容等都要实施认真严格的编辑,及时发现并解决稿件在翻译上的错误。稿件正文内容的编辑是编辑加工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此外,在译稿编辑过程中,编辑人员还应注意稿件在图表、标点符号、数学公式、数据、语言的书写格式、参考文献等方面的翻译,确保这些翻译符合科技期刊相关的要求或符合相关的标准,使译稿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结语

科技期刊翻译上的错误,影响和制约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阻碍科技期刊的对外发展,因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科技期刊翻译上的错误及其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止以上几点,更多还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1048)和滁州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资助

煤炭发言稿篇6

今年1月上旬,在京津冀、东北、华北和中东部大范围地区再度出现了重度雾霾天气,引起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大量关于北京环境的描述报道接踵而来。虽然负面报道关注度会相对较高,但是如何在大量的报道中寻求新的突破还需要开动脑筋,将其与近期的其他时事结合起来。

为了寻求环境报道的新角度,此次严重雾霾恰逢中共十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概念不久,新华社对外部结合当前环境和政治热点,采写了《雾霾危机暴露“美丽中国”实现多艰》,该文章观点客观、引用资料有理有据,在履行舆论监督为政府敲响警钟的同时,做到不危言耸听,由专家指出不能走西方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重蹈覆辙,被法新社、德新社等外电广泛转载。

另外,对外部还策划了《大雾透视中国透明度》等稿件,在国内外媒体“一边倒”的指责声中另辟蹊径,并以事实为依据,指出虽然雾霾天气引发民众的广泛担忧,但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体现了政府管理有所改善。

本文试图将美国《华尔街日报》2013年1月18日刊发的题为《雾霾笼罩下的“中国梦”》(以下简称华尔街日报稿)与新华社对外部1月15日播发的重点栏目稿《(中国聚焦)雾霾危机暴露“美丽中国”实现多艰》(以下简称“新华社稿”)为例,并结合其他外媒就雾霾天气等环境报道,探讨如何寻找新的角度,将环境报道写得深入、耐读。

用事实阐述“中国梦”的新需求

不论是华尔街日报稿还是新华社稿,都肯定了中国经济上的突飞猛进。华尔街日报提到“中国这些年来经济确实增长迅速,不抱偏见地说,绝大多数国民在实现自己物质生活的‘中国梦’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收获。”新华社稿也指出了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等经济增长的现实。

但是,肯定了中国经济进步的同时,也都同时阐述了老百姓在新时期新的“中国梦”需求。新华社稿中提到“政府和民众都要提高环保意识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活动。”中国以往的目标是大力发展经济,但是当今,不能走西方的老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保护环境,由经济发展为头,展开环境需求,使环境问题彰显的更加透彻,也就此引出中国的政治理想。路透社3月的稿件中也提到“中国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要下更多的决心和更大的作为去治理环境污染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众多外媒还就雾霾的成因进行了广泛的分析。路透社1月的稿件也分析说“环保和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由许多原因综合导致的,包括过度依赖重工业、大量使用煤炭、污染法规执行不力、新车激增、地方政府不惜代价发展经济等。”

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的报道分析,“由于冬季雾霾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近日中国多地空气重度污染,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中东部地区情况最为严重。北京的空气质量持续达六级严重污染,若污染情况无法改善,政府可能采取强制性减排措施。”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1月12日也对中国雾霾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工业企业、发电厂和供热厂烧煤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中国的能源有三分之二来自煤炭,依赖度很高。绿色和平组织称,这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煤炭消费量在2005年至2010年间增加了44%,汽车流量也日益增加。如今,北京道路上行驶着500多万辆汽车,而5年前还只有300万辆。

新华社稿也大力分析了雾霾成因,采访相关权威专家,并列举科学常识,使分析到位,文章思路清晰。稿中提到“中共中央编译局气候问题专家曹荣湘指出,史上最严重雾霾危机的形成虽然有大气环流等气象因素,但真正罪魁祸首是生活生产中化石燃料污染物的超量积聚排放。”“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而PM2.5是比PM10更小的细颗粒物,它的一次生成,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面源污染。”新华社稿在随后的文章中还提到了环保部门针对成因的举措,要重点控制大气污染力度。

政治理想的提出方式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华尔街日报和新华社稿都结合了中国“美丽中国”的“中国梦”,但是两者的提出方式不同。华尔街日报稿从民众呼声的角度强调“无论是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而牺牲环保,还是让环保与经济发展尖锐对立起来,都不会符合中国老百姓的主流民意”。

而新华社稿提出方式更显客观,“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直面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明确承诺应对和解决民众高度关切的环境问题。”文中还提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提法和目标首次被写入了中共十报告。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要实现“更优美的环境”。

华尔街日报稿除了引用少量的专家引语外,整篇文章更多地在表达作者本人的观点。对比之下,新华社稿则更客观地描述了事实,采用官员、国内外专家、百姓等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评论,少有个人色彩。

法国《欧洲时报》刊载社论也指出,“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与环境矛盾的当今中国,治理环境污染就要敢于割自身“发展”之“肉”。可见“美丽中国”以及“中国梦”的政治理想已经深入世界各国主流媒体。

提出治理新措施很重要

环境现实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的情况下,光阐述现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出解决办法,令文章更有深度。路透社在1月份的报道中指出北京市治理污染的新举措,“北京今年将淘汰18万辆老旧机动车,并控制新车销售的过度增长。要加快建设蓝天、绿地、水净的美丽城市。”华尔街日报稿提出,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足,人们追求更多的表达权以期更好的治理办法。英国的《金融时报》则是谈到,“餐厅和餐饮提供单位将被禁止燃烧煤炭,这可能威胁到消费者享受北京知名羊肉串。在学校或医院附近,机动车发动机空转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汽车将受到更严格的排放合规随机测试。”

新华社稿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对治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政府要尽快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积极采取行动,寻找治本之策。”“国家环保部的一份文件表示,按照目前的污染控制力度,重点区域将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为160万吨、250万吨、100万吨和220万吨,占2010年排放量的15%、22%、17%和20%。”在加入了新的举措后,文章内容丰富,根基扎实。

环境报道的进步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许多外媒对中国政府提高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进行了褒奖,也对中国的环境报道予以赞许。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月称,北京市民对世界最严重的雾霾天气已经习惯了,单最近这段时间的污染状况引发中国国营媒体提供一连串精确信息并发表评论,这是前所未有的。几家中国国内报纸和网站都拿出专门的版面报道雾霾污染,提供实时数据,就中国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展开辩论。路透社1月14日称,面对近日来多地出现的雾霾天气,中国媒体当天呼吁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治理空气污染,甚至还有媒体呼吁政府重新思考中国发展的思路。

煤炭发言稿篇7

在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我国煤炭行业的困难愈显突出。

需求增速的快速回落,产能建设超前,再加上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进口煤炭的攻城略地……在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今年前4个月,我国全社会煤炭库存达到历史高点。

而生产这些煤炭的企业们正面临销售困难、资金链紧张的压力。

占我国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天然能源,如水能、石油等)消费比例达70%的煤炭工业,真的就没有发展前途了吗?生产了世界一半煤炭的中国煤炭企业将如何应付这次危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日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坦言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煤炭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仍很大。但是,中国煤炭企业也要承担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后果,并直面需求增速下降和进口煤冲击带来的挑战。

四因素致库存高企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前4个月,我国全社会煤炭库存达到历史高点,为什么国内煤炭库存会如此严重?

姜智敏:这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

一是煤炭需求增幅快速回落。今年前4个月全国煤炭消费量12.6亿吨,同比增长1.6%,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比2011年回落6.6个百分点。

二是产能建设超前。“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煤炭行业共投资2.27万亿元,形成了巨大的煤炭产能,主要产煤省区经过资源整合与技术改造后的矿井陆续投产,产量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市场过剩压力。

三是进口煤炭冲击。由于受美国页岩气开采的影响,美国煤炭出口增加。而欧盟、日本的需求又没有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煤炭价格走低。

另外主要产煤国家主要为露天开采,生产成本低,到我国东部港口的到岸价相对比较便宜,不仅影响沿海地区,而且也影响了山东、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内陆地区煤炭市场。前4个月我国累计净进口煤炭1.06亿吨,加大了国内煤炭市场的压力。

四是能源结构变化。去年以来,水电来水、蓄水情况较好,水力发电继续快速增长,由于水电对火电的替代作用,发电企业对国内煤炭的需求也很疲软。

上述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国内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煤价持续下滑,由此产生的大部分老企业亏损,以及可能出现全行业普遍经营困难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煤企基本上不挣钱”

《中国经济周刊》:从去年5月份开始,国内煤炭价格大幅下滑,企业利润下降,部分企业甚至采取限产、停产措施。那么,中国的煤炭企业当前究竟处于怎样的生存状况?

姜智敏:目前,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已经下降到每吨600~610元左右,有些企业在实际交易的过程中每吨下浮10元,价格基本在每吨600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基本上不挣钱。比如,从大同到秦皇岛,吨煤的运杂费约在130~150元之间。目前,一些大型企业的每吨煤炭的综合成本已经接近450元,二者相加也就差不多600元,没什么利润空间了。而有的煤种基本就是赔钱。如果这种形势不改变,随着时间推移,亏损的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

今年前3个月,我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利润同比下降了40.3%,8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2.6%,其中22家企业亏损,亏损面约为27.5%,比去年扩大了15%。有的企业已经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推迟发工资的现象。

今年前4个月,我国重庆、黑龙江、吉林、安徽、四川等省、直辖市的部分煤炭企业就出现严重亏损。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亏损严重情况不是出现在我国煤炭主产区山西、内蒙古等地,而是出现在这几个省份?

姜智敏:主要因为这些省份的煤炭赋存条件,也就是蕴藏和储存条件比较复杂,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煤炭自身质量不高,影响了售价。假如你的煤种比较好,发热量比较高,你的售价才能高。而现在,煤本来就便宜,而实际成本又跟售价差不多,这些省份的企业自然赚不到钱了。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在国内煤炭市场的低潮期,大型煤炭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

姜智敏:是这样的。民营中小煤企管理比较灵活,将资源买到手后,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节,煤矿可以减产、停产,员工可以放假。而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停产难度就比较大了。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在努力维持正常运转的过程中,这些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如何?

姜智敏:从当前的运营情况来看,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增加。前3个月,我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应收账款为3071亿元,同比增长22.17%;而我们协会直报数据的大型煤炭企业的应收账款为1882亿元,同比增长30.4%。

与此同时,结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有的企业承兑汇票比例达到70%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跟我们下游行业有关系,比如,钢铁行业经营就很困难,而钢铁行业又是煤炭行业的大客户,它的资金紧张也会影响我们。

《中国经济周刊》: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煤炭行业是否出现企业大规模的“停产、亏损、破产”?

姜智敏:当前企业压力很大,困难也在不断加剧,但还没到全行业整体亏损的状况。

消化产能还需两三年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煤炭行业的过度投资是导致当前行业产能增加的直接原因。当前,我国煤炭是否存在产能过剩?

姜智敏:我们现在用一个词来表述,叫“产能建设超前”。

相对于世界能源需求而言,能源供给一直是紧缺的。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总量占化石能源总量的94%,但从人均占有煤炭资源来看,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60%左右。所以,从长远来看,煤炭市场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从当前阶段来看,我国煤炭超前建设的产能到底有多少?

姜智敏:目前这个数据不太容易说清楚。一方面,有些地方存在未批先建的情况,这一部分并没有纳入产能统计;另一方面,地方存在“批小建大”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批100万吨的产能,实际建成了150万吨的产能。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存在超能力生产的现象。

总体上说,在过去几年,我国煤炭产能建设是大幅度超前的。我认为,没有三两年的时间,这些产能是消化不了的。

《中国经济周刊》:虽然前5个月我国煤炭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2.4%,但新的产能仍在形成,但是我国煤炭需求增速在下降,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一两年煤炭产能过剩情况会更加严重?

姜智敏:不能用这样简单的算法来衡量未来的供求情况。因为,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当前煤炭行业不挣钱,那么,一些私人企业就选择停产、不干了,或者退出市场。这就是企业自身在根据市场进行调整。比如,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在调整那些入不敷出的煤矿,而非继续盲目地扩充产能。再加上为确保安全生产,政府也在关闭一部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

而且,未来市场是变化的,目前,进口煤价格已经接近国内煤炭价格,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进口煤数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从国内需求来看,未来一两年内国内经济出现好转的概率很大,煤炭需求还很有可能继续增长。

但这些都有待观察,市场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市场供需就有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就能缓解当前的产能压力。

为保护环境应限制“劣质煤”进口

《中国经济周刊》:这些年,印尼、越南、美国等地的煤炭在中国长驱直入,进口量增幅不断加大,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煤炭商品竞争力不足?

姜智敏:是的,至少目前的竞争力是不够的。国外煤矿大多是露天开采,成本相对较低,而我国由于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开采成本差,导致我国煤炭综合生产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570万煤炭产业工人生产了36.5亿吨煤炭,而美国10万煤炭产业工人生产了10亿吨煤炭。这说明,我国吨煤生产效率较低,由于计划经济的滞后影响和企业遗留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国有煤炭企业减人提效并不显著,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经济周刊》:最近,很多人在关注能源局出台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因为这里面有限制进口“劣质煤”等条款。一些人认为出台该政策是为了保护中国煤企避免被进口煤冲击,您怎么评价这种说法?

姜智敏:不要误读国家能源局的想法。国家能源局是要出台一个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的办法,对国内煤炭生产企业和用户都适用,不要解读为限制进口煤。

煤炭发言稿篇8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本文以山西煤与瓦斯之争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分析认为造成我国煤、气矿权争议的根源在于现行的煤、气矿权分置制度。另外,“采气采煤一体化”的综合开发模式作为促进煤炭工业安全发展和煤层气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在我国推广依然面临诸多的障碍。对此,本文依据新制度经济学中相关理论,认为通过明确产权界定,降低交易费用及推动制度创新三大手段可有效解决解决我国煤、气矿权争议问题。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采气采煤一体化;矿权分置;政府力量

中图分类号:G3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34-02

收稿日期:2014-07-15

作者简介:谢归鸿(1989-),男,安徽六安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2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矿产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煤层气(俗称瓦斯)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能源供给矛盾的突出,日渐受到重视。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煤炭矿权与煤层气矿权的分置问题导致煤炭开采与煤层气开发相脱节,呈现出相互掣肘的局面。本文以山西晋煤集团与中联煤层气公司、中石油之间发生的“非法采气”争议为起点,探讨我国煤炭矿权与煤层气矿权(以下简称“煤、气”)争议的症结所在,并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一、煤与瓦斯之争:山西晋煤集团遭遇威尼斯商人难题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各项规章制度渐趋统一,煤层气的勘探、开采与石油、天然气一样实行登记制。萧条中的煤炭企业此时基本无暇顾及煤层气,中联与中石油顺理成章地登记了大部分煤层气区块。这造成了绝大部分煤田的煤炭开采权属于煤炭企业,而煤层气勘采权则属于中央企业。

2006年,中国较早从事煤层气开采利用并获得成功的山西晋煤集团不断被中石油和中联煤层气公司投诉。中联、中石油认为晋煤集团越界开采煤层气侵犯了其拥有的煤层气勘探开采权;而晋煤集团则认为煤炭企业拥有开采煤炭伴生资源的权利,如不对煤层气进行开采利用,将导致煤炭生产无法进行,同时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于是,像山西晋煤集团这样的煤炭企业在开发利用煤层气过程中就遭遇了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煤层气伴生于煤炭资源当中,开采煤炭时必须会触动煤层气(以往是将废气排掉,而现在则是作为资源进行利用);另一方面,煤层气资源的矿权又不属于煤炭企业,开发和利用煤层气就意味着“侵权”。

晋煤与中联的矿权争议作为煤层气开发当中利益冲突的典型代表,其所引发的煤与瓦斯之争,使得煤炭和煤层气矿权冲突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二、对煤炭矿权与煤层气矿权分置体制的质疑

煤、气之争的根源在于煤炭与煤层气矿权分置的立法体制。该种体制下,将本来难以分离的煤炭和煤层气两种矿产资源配置给了不同的权利人。案例中,山西晋煤集团和中联、中石油的争议恰好印证了这种体制。由于煤炭与煤层气这两种矿产资源在物理上的共生状态,导致矿权分置在此不宜适用。特别当两种矿权的所在区域发生重合时,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1.容易引发矿权纠纷,阻碍资源综合开发

煤炭矿权和煤层气矿权纠纷,根源在于矿权客体位置上的重合和使用中的相互排斥。由于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具有物理上的共生性,一种资源的开采将对另一种资源的开采造成实质性影响。煤炭企业扮演着“侵权者”角色的同时,煤层气矿权人也有成为“侵权者”的可能。这必将导致两类矿权人因生产需要而对同一矿区主张支配权利,使得矛盾冲突不可避免,进而会阻碍两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威胁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发展

由于煤层气具有易燃易爆的自然属性,极易造成爆炸事故。可见,即使不对煤层气实施开发利用,为了生产安全,煤炭企业也应当对煤层气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现行两种矿权分置的体制下,煤炭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必然会触动煤层气矿权人的权利。

3.引发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致使地方政府处于尴尬境地

目前,煤炭企业多数为地方企业,而拥有大部分煤层气矿权的中石油、中联公司则为中央企业。“煤、气矿权之争”曾一度令当地政府头疼不已,但却无能无力,致使当地煤炭与煤层气工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中央和地方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三、推进“采气采煤一体化”的依据与障碍

对煤炭矿区及煤炭规划矿区煤炭、煤层气实行一个开发主体是实现“采气采煤一体化”的根本之策。“采煤采气一体化”,是指在煤炭开采区和煤炭规划矿区内,由煤炭矿权人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拥有开采煤层气的权利,即由一个主体同时取得煤炭和煤层气两种矿权,或者通过矿权流转的方式实现煤炭矿权人可以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开采煤层气资源。目前,国内许多拥有雄厚资金和较强技术实力的煤炭企业在煤炭、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突破,这也使得“采气采煤一体化”的解决思路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和普及性。

2007年4月17日,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加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综合勘察开采管理的通知》,明确支持在煤炭规划矿区由大型煤炭企业实施“采气采煤一体化”。这些都表明政府对以煤炭企业为主体,推进“采气采煤一体化”思路的肯定与支持,并力图通过相关政策措施及设计相应法律制度来解决矿权纠纷问题。

尽管“采气采煤一体化”具有保证煤炭生产安全、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效益,但在目前矿权分置的立法体制下,全面推行“采气采煤一体化”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彻底改变我国现行的煤、气矿权制度

一旦由统一的主体享有煤、气矿权,则意味着煤炭矿权人同时也必然会是煤层气矿权人。长此以往产生的直接结果便是一项矿权可能成为另一项矿权的附属。这种做法将彻底改变煤炭与煤层气作为两种不同资源的独立地位,继而使我国的煤炭、煤层气矿权制度面临全面“洗牌”的局面。

2.面临巨大的制度变迁成本

无论是现今煤、气矿权人中的哪一方统一行使权利,另一方都会不服,因为被剥夺权利的那一方利益并将收到侵蚀,由此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双方相持不下,陷入僵局,致使煤、气生产都无法进行。因权力双方争执不下所造成的损失不仅仅只存在于煤炭工业和煤层气产业内部,与之相关的每一个行业都必将受到牵连。即使双方经过多方协调及博弈确定出一个主体,这个过程也必将是漫长的,耗费的成本也将是无法估量的。

3.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竞争力

统一煤、气矿权主体使得煤炭企业和煤层气企业必须同时具备开采煤炭和煤层气这两种资源的能力。这必然会使煤炭企业和煤层气企业纷纷扩大企业规模,加大企业投资。这种无序竞争和盲目发展很可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解决煤、气矿权争议的政府思路

总体来说,面对因煤、气矿权分置制度而引起的煤、气矿权争议问题,我们应在大力支持和有序推进“采气采煤一体化”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和发挥政府在这一问题解决上的职能作用。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产权界定

具体到煤、气矿权而言,政府所要进行的调整并不一定在于打破矿权分置的局面,而是应该在充分考虑煤炭和煤层气本身的伴生关系的基础上理顺二者的

关系。引发争议的直接原因是双方都试图同时行使煤、气矿权,这其实只需要由具有权威的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等途径确立矿权行使的顺序便足以解决争议。

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煤层气矿权的行使应该先于煤炭矿权。政府可以考虑在煤层气开采结束前不颁发煤炭矿权证的做法,或者也可以采用同时颁发煤、气矿权证,但在煤层气开采结束前不允许相关主体人行使煤炭矿权的做法。政府应继续强调“先采气,后采煤”的方针,逐步推进“采气采煤一体化”。

2.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非市场因素干扰

通常降低整个交易协商过程中的成本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入竞争机制,二是促进信息公开。从煤、气矿权的取得方式来讲,长期实行依申请或者依行政划拨的方式取得,不仅造成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而且还为政府寻租行为埋下了隐患。一旦引入竞争机制,即在煤、气矿权的取得、流转以及退出过程中充分采用招投标、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那么上述弊端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与此同时,由政府对煤、气矿权的取得、流转等相关情况进行公示,以便公众随时查询,那么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煤、气矿权争议,而且也可以大大降低双方为获取相应信息而支付的成本,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3.打破原有路径依赖,推动制度创新

目前阻碍制度创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煤炭企业和煤层气企业各自形成的路径依赖。煤炭企业在煤层气无人问津的情形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相关抽采利用工作,诚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煤炭生产的安全,但是随着煤层气资源价值被逐渐发掘,其并对煤层气商业利用的前景寄予了厚望。对于中联、中石油等煤层气企业来说,其自然希望维持现行的制度不变,因为目前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见,随着双方企业投入的增多,各自形成的路径依赖也会越强。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状态的破除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自身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才具有推动制度变迁的激励。当两个既得利益集团都存在路径依赖,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的可能性很小,而由政府提供相应的激励制度改变原有的成本收益对比,将会使得制度变迁得以顺利进行。政府一方面可以使得煤炭企业和煤层气企业和平共处,有效避免煤、气矿权争议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将当事人引入市场交易来解决争议。

参考文献:

[1]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3]蔡开东.解决煤炭矿权与煤层气矿权分置的有效途径[J].煤炭经济研究,2006(10).

[4]王志林.煤、气矿权之争:法律困局的解析与反思[J].经济问题,2007(12).

[5]胡海容.煤炭与煤层气矿业权争议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7).

上一篇:职场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法庭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