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0-06 22:23:23

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

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篇1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张宿堂孙承斌邹声文)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回答的新的时代课题。

2006年10月11日下午3时05分。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决定》起草工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

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环顾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在这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能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以先进的思想上下求索,为远大的理想矢志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深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两年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谐社会建设问题。

2005年的早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后,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各地调研,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

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既在实践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破题”,又在理论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积累新鲜经验。

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作出全面部署,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200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这一决定,顺应了时代潮流,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负责《决定》的起草工作。

半个多月后,来自有关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齐聚北京,《决定》起草组正式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任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任副组长。

系统的理论学习,是起草工作的基础。起草组首先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起草工作进行理论准备。

从新年伊始到春暖花开,从炎炎夏日到9月金秋,起草组成员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投入紧张的起草工作,起草组驻地常常灯火彻夜长明。

讨论、研究、起草、修改……近8个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11次全体会议、36次工作班子会议,连同小组会议在内,各类会议总计100多场,对《决定》稿反复修改,先后正式改稿50多次。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决定》稿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

贯彻群众路线,凝聚各方智慧。党中央对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决定》的起草过程,是一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决定》的起草工作始终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的。《决定》形成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历时近8个月的起草过程中,先后主持4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进行研究,并作出重要指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

——在建党85周年之际强调,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为着力点,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体现党的先进性;

——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从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5个方面,深刻阐述统一战线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优势、作用和任务;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今年以来,多次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决定》起草提供了重要指导。

福建、云南、上海、青海、河北、新疆……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带着对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带着对发展大计的深刻思索,他们深入城市社区、企业车间、民族村寨、田间地头,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总书记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起草组组长,吴邦国多次主持召开起草组会议,讨论研究《决定》稿,并对起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也高度重视《决定》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我们党领导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动实践和丰富经验,是文件起草工作坚持的实践基础。

在文件起草工作中,起草组根据中央要求,重视打开历史视野,努力总结党长期以来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重视打开实践视野,努力从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际和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重视打开未来视野,努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来勾画蓝图和前景。

为了起草好《决定》,今年3月,起草组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12个省区,就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进行调研,共召开各类座谈会33个,与440多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交流,并到农村、企业、社区实地调研。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感,极大地丰富了起草组成员的思想认识。

起草组还邀请20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组织了28个专题研究。针对一些重要问题,起草组还进行了集体研究、联合攻关。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是文件起草工作的智慧源泉。

2月22日,中央专门下发通知,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研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意见。中央还委托中央统战部征求了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要求,认真组织讨论,向中央报送了124份书面报告,结合各自实际,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7月31日,中央将《决定》稿下发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党内老同志和部分党外人士对《决定》稿深入研究,共返回了156份书面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2594条。

8月14日,中南海怀仁堂高朋满座。在这里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决定》稿当面听取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起草组对每一份报告、每一条意见都进行了反复研究,共吸收687条意见和建议,作了559处修改,吸收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46条。

一稿、两稿、三稿……《决定》稿在一次次的修改中逐步完善、成熟。

9月25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决定》稿起草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决定》稿提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随后,文件起草组根据会议精神,对《决定》稿进行了修改、完善。

10月8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吴邦国就《决定》稿的内容向全会作了说明。为期4天的全会,安排了5个半天讨论、审议《决定》稿。与会同志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就修改、完善《决定》稿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10日晚,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全会分组讨论情况的汇报,并对如何修改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又对《决定》稿进行认真修改。11日上午,全会进行分组讨论。中午,起草组又根据分组讨论情况,对《决定》稿作最后修改,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审阅后提请全会审议。全会期间,起草组共对《决定》讨论稿作了36处修改。

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篇2

会计准则是一种包含会计理论、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在对会计概念正确理解基础上, 正确开展会计工作及处理各项会计事项的规范标准, 具体包括资产进行、权益计量、确认费用以及财务状况报告等内容。

从会计准则发展的角度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时间较早, 我国会计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会计准则建设发展过程中, 借鉴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 同时也存在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规定内容。

二、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 制定机构差异分析

制定机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环境差异, 导致其性质出现差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准则具有两种制定机构, 一类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制定机构, 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权威性。IASC于2001年完成重组, 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二) 制定程序差异分析

制定程序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差异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一, 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所有成员提交相关参考材料至委员会, 对材料进行讨论并确定专题, 随后转交至筹划指导委员会;二, 筹划指导委员会在相关人员协助下, 对材料进行研究, 并就专题内容提出论点提纲;三, 筹划委员会在理事会建议评价基础上, 制定准则初稿;四, 理事会对初稿进行审查, 并交付于委员会所有成员评论;五, 由筹划指导委员会筹备一份会计准则修订草案交由理事会投票表决, 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支持后, 作为征求意见稿在全球范围内公布, 并邀请相应的利益主体参与讨论;六, 通常情况下, 会设定六个月的意见征求期, 意见征求其结束后, 各方评论意见统一移交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七, 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提供一份会计准则修改稿并上交至理事会;八, 准则正式签发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的支持, 之后会被翻译和发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一, 征求社会上的建议和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透明度;二, 由财政部会计司草拟会计准则;三, 草拟阶段, 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意见征求稿、草案以及送审稿;四, 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四个阶段;五, 如需对已经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且修订程度重大, 具体修订程序与如上程序相同;六, 会计准则生效时间与财政部时间相同。

(三) 公允价值运用差异

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更加侧重于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会计准则则选用了排斥的方法对待公允价值计价。从计量属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程度及范围, 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程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 分析探讨了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晓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11)

[2]朱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02)

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篇3

2006年是国土资源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办公室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谋划,敢于谏言献策,善于协调督查,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和局领导交办的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有以下标志。

标志一:注重学习研究,领会领导意图,中枢科室的作用发挥较好。办公室作为全局机关的中枢科室,也是局党组的秘书机构,必须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研究领导的批示、指示,充分领会领导的意图所在。今年x月份,在“抓先教、树正气、促工作”大讨论活动中,办公室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开展讨论活动,学习研究上级和局领导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六个方面的共识。xxx局长专门做出批示,对办公室的做法给予肯定,要求各科室、单位借鉴学习。为此,市局下发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抓先教、树正气、促工作”大讨论活动的通知》,使大讨论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标志二:积极协调沟通,创建督查机制,推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按照局领导的指示,办公室周密谋划、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升管理水平,细节决定成败”大讨论等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特别是积极做好了国土资源部等领导同志来我局考察、指导的接待工作。同时,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认真落实“双提”要求,发挥好办公室“中枢科室”作用,我们今年加大了系统督察力度,起草印发了《强化督查,确保工作任务落实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了系统督查制度,对全局xx项工作进行了督察,及时反馈了情况,有力保障了全局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标志三:善于出谋划策,创新工作方法,有效解决了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难题。今年以来,撰写工作要点、实施方案、汇报材料等重要文稿xx余篇;完成局党组纪要、通知发言材料等经常性文稿x00余篇;编发各类简报、信息、参考x0期,其中x0余篇被省厅、市委、政府信息科及《xxx日报》转发采用。针对今年廊坊用地形势,办公室主动参与、积极谋划,编撰起草了《十项措施解决用地难题》简报,得到了市委书记xxx同志的亲笔批示,对我局在工作创新上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标志四:狠抓制度保障,规范权力运行,依法行政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和局党组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的决策,积极协调各科室,建立健全了依法行政各项制度,使我局国土资源管理有法可依;按照局党组确定的改革发展思路,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确保了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执法主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办公室积极参与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全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梳理了各项行政职权xx项,进一步梳理了执法依据,保证了执法公开、公正,实现了便民高效、阳光行政。今年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x起,全部按时审结,无行政诉讼案件发生。十月份,省政府命名我局为全省十五个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之一。

标志五:真情感化,深入调研,量明显下降。带着感情,认真负责地解决处理群众问题。1至11月份,市局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2件,45件,人访17批次24人,举报电话72个,排查出重点问题5件,调处5件,调处率100%。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3%,,人访下降75%-88%。通过全局的共同努力,目前98%的上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篇4

通泰方言研究史脞述 鲁国尧

二十年来苏州方言研究综述 谢自立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

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

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 刘丹青

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 吴福祥

神木方言的代词 邢向东

香港粤语表钱财义的"水" 陆镜光,张振江

青海乐都方言音系 曹志耘,邵朝阳

本刊二一年总目录

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 蒋平,沈明

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 刘晓南

湖北黄梅话的指示代词 卢烈红

长沙方言的介词 张小克

南宁平话的体貌标记"过" 杨敬宇

方言分区问题再认识 詹伯慧

读《山东方言研究》 赵日新,高晓虹

大同方言的词缀"忽" 孙玉卿

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汇 孙宜志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办

第五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暨首届赣方言研讨会

晋语学术研讨会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出版 曹先擢,刘晓南,鲁国尧,徐宗文,詹伯慧,温端政,周磊

"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 邢福义

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李蓝

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二) 乔全生

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 吴福祥

长沙话的轻声 钟奇

广东电白旧时正话 陈云龙

山西临猗方言同音字汇 王临惠

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广东饶平上饶客家话的两字连读变调 詹伯慧,刘镇发

浙江金华珊瑚客家话音系 曹志耘

桂南平话的声调及其演变 覃远雄

浙江台州方言中的嘎裂声中折调 朱晓农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二) 马重奇

苏州话的"唔笃"(你们)和汉代的"若属" 梅祖麟

广东梅县客家方言入声韵本字考 廖珣英

"荸荠"考 魏钢强

温州地名中的方位词 盛爱萍

长沙方言的"bA的"式形容词 张小克

湘西州汉语方言两种特殊语序 李启群

从石陂话"水类字"看南部吴语对闽北方言的影响 张双庆,郭必之,Song-hing CHANG,Bit-chee Kwok

荔浦方言的轻重音与连读变调 蒋平,Jiang Ping

桂南平话古晓、匣、云、以母字的读音 覃远雄,Qin Yuanxiong

本刊启事

日照方言知庄章和精见端的读音类型 岳立静,Yue Lijing

闽语莆仙话两类撮口呼韵母的来源--兼论原始闽语构拟中的一些问题 戴黎刚,Dai Ligang

广西恭城直话音系 关英伟,Guan Yingwei

湘南蓝山土市话的处置式 伍巍,蒋尊国,WU Wei,Jiang Zunguo

汉语方言中的两种动态范畴 王健,Wang Jian

湖北公安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 朱冠明,Zhu Guanming

潮汕方言词零笺 陈伟武,CHEN Weiwu

湘语的分区(稿) 鲍厚星,陈晖,BAO Houxing,Chen Hui

兰银官话的分区(稿) 周磊,Zhou Lei

徽语的特点和分区 赵日新,Zhao Rixin

对湖北省境内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 刘兴策,Liu Xingce

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及若干问题的说明 李蓝,LI Lan

乌鲁木齐方言的体貌标记"底"的语法功用 周磊,ZHOU Lei

湖南慈利通津铺话中的"两个" 储泽祥,丁加勇,曾常红,CHU Zexiang,DING Jiayong,ZENG Changhong

温州方言存在动词"是"的来源 马贝加,蔡嵘,MA Beijia,CAI Rong

桂南平话古见组声母和日母的今读 覃远雄,QIN Yuanxiong

从晋方言看古见系字在细音前腭化的历史 乔全生,QIAO Quansheng

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

河南浚县方言的子变韵 辛水芬,XIN Yongfen

浙江省的汉语方言 曹志耘,CAO Zhiyun

赣语的分区(稿) 谢留文,XIE Liuwen

上海话在北部吴语分区中的地位问题 钱乃荣,QIAN Nairong

再说上海话的分区 汪平,WANG Ping

"马蹄"源流献疑 覃凤余,QIN Fengyu

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篇5

他先后撰写书稿20余部达500余万字,出版专著2部,多次登上大学讲坛,新华社曾通电全国,称他为“走进理论殿堂的农民经济学家”,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郭兴邦。

郭兴邦,64岁,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

他潜心钻研经济学40余年,出版过2本专著,登过大学讲坛,他被新华社誉为“农民经济学家”;

他40余年艰辛探索,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经济学,今天依然家徒四壁,但他从未放弃梦想,有人称他为“乞丐学者”。

近日,他怀揣着对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一腔热血,来到了郑州,为组建首个农民自办的中原农村发展研究所而多方奔走……

“大锅饭”时期的惶惑

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出租房,一张床、一张桌,是郭兴邦在郑州新的“办公室”,每天除了坚持写作外,郭兴邦都要为筹建中原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处奔走。他告诉记者,“我想成立研究所,通过在家乡的实践证明我的经济理论的可行性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郭兴邦,家住焦作市孟州市城关镇寺村。简朴的衣着、浑浊的方言,未脱的“土气”,一切都在昭示着他40余年来在经济学研究上艰难的求索之路。

1958年,正是大刮共产风的“”时期,14岁的郭兴邦考入初中,国内高涨的共产主义情怀感染了这位少年,他和同学一起积极投身“”的洪流中,他写诗歌、编相声,歌颂三面红旗。然而,一年的努力,换来的却是生活的困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们生活艰难,郭兴邦也被迫辍学。

坎坷、曲折、艰难的生活促使他踏上了一条让他付出毕生精力去投身的事业――研究经济学,探索我国经济发展之路。

为了买到一本《资本论》,他去小煤窑推煤车挣钱,一车600~1000斤,推五六里地的路程,为了挣到买稿纸的钱,他在三伏天带病去拉电线杆,只为了得到3元钱的补贴费。那一年,他还买到了《马克思选集》……

金子开始闪光

1976年,洛阳孟津县张庄大队的支书徐建中知道了郭兴邦的事迹后,非常感动,特地把郭兴邦的户口迁到了张庄大队,并在同年9月,聘郭兴邦为张庄学校的民办中学教师。

他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除了可以订阅杂志、报纸外,他还经常利用周末去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找大学教授讨教经济学知识,往往是周五夜里坐火车去郑州或者开封,白天向教授请教,周日夜间再坐火车赶回洛阳。有一次,天下了雪,从洛阳到孟津天色已晚,没有汽车。为了不误第二天上课,他顶着夜色踏雪20多公里赶了回去。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有了第一个研究成果。他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对工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写出第一份手稿――《工资问题讨论初稿》。这篇稿件虽然只有几千字,但他激动得彻夜不眠。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对郭兴邦读马列、研究经济学的事不理解。对于种种风言风语,他都置之不理,只是努力学习、努力教学。有时为了管好学生,自习课时他坐在学生中间写论文。第一年期末考试时,第一、二、三名都出在了他任教的二班。

为了省钱,他不敢用煤,经常拾柴做饭。他的衣着很简单,家里的用具很少,他常常坐在门槛上、小凳子上或斜倚在床上,拿个文件夹放在腿上写作。他已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新说》一书,稿子就是这样完成的。

1982年7月,郭兴邦为了专心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辞去了民办教师工作。1983年7月,郭兴邦应邀参加了全国第五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与会专家知晓他的经历后,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会简报采用了他的论文,题目是《大包干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

2002年6月,郭兴邦怀着著书立学的梦想来到北京。为了和更多的经济学家交流,他和其他3个人租住在一间狭小的学生公寓里,每月依靠朋友支持的三四百元维持生活。一呆就是六年。

2008年,郭兴邦在北京寻梦六年后归来,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他的老家新安县寺村有一个因工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叫郭安民,在郭兴邦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残疾人曾拿钱对他进行过帮助。郭安民说:“不管郭兴邦今后的前途是好是坏,他的精神足以令我佩服和感动,能够帮助这样的人是我的幸运!”

郭兴邦出书之后,新闻界多有报导。一些新闻记者不但报道他,还尽可能给予他一些生活上的帮助。洛阳电视台、《河南日报》、中央电视台7频道的记者都向他伸出过援助之手。郭兴邦每每在谈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地说:“正是无数人一把一把土的铺垫,才给我垫起了一条通往科学顶峰的道路……”

登上大学讲坛

1992年和1993年,郭兴邦先后出版了我国唯一的一部从经济形态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著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理》和《社会主义经济新说》两本经济学专著。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两本书发行量都不是很大,但依然得到了学界人士的一致好评。郑州大学教授宋光华这样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新说》:“几乎每一章,每一节,每一种理论观点都与众不同,因为作者是试图在纠正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的基础上,来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新的角度来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目标。”

西北大学教授何炼成则写到这本专著:“特点是一个新字:内容新,观点新,论证新,范畴新,方法新……”

随后,新华社以《走进理论研究殿堂的农民经济学家――郭兴邦》为题,报道了郭兴邦和他的著作。

2001年10月,郭兴邦开始登上讲坛,为洛阳市图书馆做学术报告《公有制向何处去》,为焦作市委党校全校教师解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态》。

2002年6月,郭兴邦到了北京,《中国改革》杂志几个编辑知道他后,特地请他为他们讲理论。如意人生文化交流中心知道他后,特地安排他做《公有制向何处去》的讲演。农业大学何慧丽老师知道他后,非常重视这位农民理论家,特地举荐他为农大学生做报告,他的报告赢来热烈的掌声。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编辑在网上发表了他的论文。

2008年5月底,郭兴邦回到了河南郑州。6月14日,他参加了河南省经济发展高峰论坛第十八次会议,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受到与会人员的关注。他为把自己的理论研究转变成社会实践成果,切切实实得为三农服务,决定筹建“中原农村发展研究所”,成立“农民发展研读交流学校”,举办“县域农村经济发展论坛”。

郭兴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说:“我到了大学,大学教师称我为‘农民经济学家’,我告诉他们‘我只是个农民’,我理解农村。现在,我已经思索和研究‘大农经济’几年,我希望通过筹建中原农村发展研究所,更好地用理论为我国发展服务,用实践为我国农村发展作贡献。”

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篇6

关键词: 第三次美学热 人道主义 马恩美学观

现在学界一般都认同中国二十世纪有三次“美学热”,即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第三次“美学热”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形的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大陆,短短的几年时间便浓缩了西方近两个世纪的现当代美学史。学术界出版了大量的美学著作,特别是翻译著作,同时,“美学热”是思想界从“”的禁锢中苏醒的表现。而正是在第三次美学热中学界对马恩美学观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阐述与发掘起,下面对此予以探讨,就教于方家同仁。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并非直接源于马恩创始人的经典原著,而是经俄国普列汉诺夫等马克思主义者融入他们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的苏式马克思主义美学,再加上将后者引入中国时的时代环境、引入理论者们的再阐释,不能不说存在“误读”的“误读”。对于苏式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尔库塞在其《审美之维》中给予了概括和评价。为尽其详,不妨摘录于后: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美学(苏式马克思主义美学——引者注,下同。)中,把艺术看做一种意识形态,及强调艺术的阶级特性这些基本概念,又成为需加以批判的再考查的课题。

本文,即《审美之维——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性考察》一文——引者注的讨论,针对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以下观点:

1.在艺术与特质基础之间、在艺术与生产关系总体之间,有一种定形的联系。因此,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艺术本身也应当发生变革。当然,艺术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也可以落后或趋前于社会变化。

2.在艺术作品与社会的阶级之间,也有一种定形的联系。只有上升阶级的艺术才是唯一真诚的、真实的、进步的艺术。它表达着这个阶级的意识。

3.政治和审美,革命的内容和艺术的性质,趋于一致。

4.作家的责任,就是去揭示和表现上升阶级的利益和需求(而在资本主义中,上升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5.没落的阶级或它的代表,只能创造出“腐朽的”的艺术。

6.现实主义(以多种不同含义)被看做最适应于表现社会关系的艺术形式,因而是“正确的”艺术形式。

这里列举的各种观点,都隐含着文学作品必须表现社会的生产关系——这并非外在地强加于艺术作品,而是它的内在逻辑和事物发展本身逻辑的一部分。

这个美学上的绝对命令,是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推衍出来的。这个概念,实质上并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构想,而是被纳入另一种僵化的框架之中。这种框架对美学已产生糟糕的后果。这种框架隐秘地表现着一种规范性的看法,即把物质基础作为真正的现实存在。因而,在政治上就低估了非物质力量,尤其是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力量,以及它们的政治功能。该功能既可以是倒退的,又可以是解放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能成为物质力量。如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能对主体的这种作用做出解释,它就着上了庸俗唯物主义论的色彩。①

的确,长期以来,在我们这里,师从的苏式马克思主义美学将“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文主义,关于人性、人性异化、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的自由、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等统统被推给资产阶级而一直被批判、围剿”②,因此,在新时期初期,掌握书面文化的知识分子便要从马恩创始人著作中寻找“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③,因为“这个完整体系(指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引者注)是经过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④。

由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思想界刚刚得以复苏,任何学说要想占有一席之地,都必须首先从马恩经典那里袭取自身的合法性⑤。但是,在纯粹学术追求背后隐约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动力,那就是知识分子要建立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套话语一方面指社会政治现实,以变革僵化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以超越现实的人性理想为宗旨,诉诸审美魅力。

马恩创始人专门针对美学问题的论述较少,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主要包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也散见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之中。于是理论界从《手稿》开始,引述马恩原话来阐述马恩的美学思想,从而衍生出美学热潮中的《手稿》研究热。在这种阐述过程中,人们才蓦然发现:其实在马恩创始人那里,是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他们理论的最高命题,“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⑦。

1980年出版的《美学》第二期发表了朱光潜从美学角度重新节译的《手稿》,并集中刊发了三篇研究论文,由此引发了持续到1983年的《手稿》研究热。这部被誉为马克思早期里程碑式著作的《手稿》,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得以面世。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初出茅庐的李泽厚引用过由何思敬翻译于五十年代的《手稿》,来阐述他自己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点⑧。但在当时《手稿》的影响并不大,直到朱光潜从美学角度对它重新进行节译,讨论才空前的活跃起来,进入研究与发掘阶段。“1982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先后于哈尔滨、天津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手稿》讨论会。全国各种报刊刊出了上百篇的学术论文。黑龙江、山东、陕西等省的出版社还于其后出版了论文专集。1983年后,由于纷至沓来的新的学术问题的提出,也由于《手稿》的讨论本身很难再深入下去,遂进入了尾声”。⑨在《手稿》研究热中,主要集中在《手稿》所提及的“劳动创造了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参与讨论的人都从马恩著作中寻章摘句尽情发掘,于是各陈其说,并不定于一尊。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于什么是“两个尺度”、它同美的规律的关系怎样、美的规律又指什么?对此,马克思自己没有具体说明,于是各家的认识很不一致,但目的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来冲击阶级性。

《手稿》研究热讨论的结果,固然“实际上就是以李泽厚、刘纲纪为代表的‘实践观点美学’得以确立并在美学领域获得主导地位”⑩,但是由于《手稿》中有大量篇幅谈到“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问题、“人道主义”问题、“异化”问题等。《手稿》研究热实际上是对先于它的知识分子对人道主义讨论的继续,而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思潮正是对“旷日持久的革命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反拨”{11}。在经过革命取得政权,通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讨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已取得领导地位后,本应着手进行建设,但是由于其时国外因素,国内“左”的东西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故而“继续革命”。但是这一次革命内部的革命,使得“革命”本身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尤其从“”后期开始,人们普遍渴望结束无休止的“革命”,渴望回到世俗生活,回到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对个人自由、权利、家庭、爱情和幸福的拥有{12}。那时,视人性等问题等同于资产阶级的东西而成为。1979年6月,《文艺研究》发表了朱光潜的文章《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和共同美问题》,他从“文艺创作和美学”的角度,呼吁冲破人性、人道主义等“”,把人性归结为人类的自然本性。他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的手稿》整部书的论述,都是从人性论出发”,“马克思正是从人性论出发来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论证要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就必须消除私有制”。同时他认为人性论与阶级论并不矛盾,文艺要反映人性,提倡人道主义,因为共产主义不是别的,正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13}。这篇只有五千余字的短文,对于其时的、对斗争哲学有共同经历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会产生较大影响,于是“在80年代前期,围绕人道主义的讨论经久不息。据统计,到1983年,有关文章已多达七百余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和《国内哲学动态》等报刊接二连三发表综述文章。人民出版社也连续推出论文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1981年)、《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1982年)、《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1982年),以及《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文集》(1984年)。这一论题持续地吸引着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理论兴趣,对于新时期知识界的思想结构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14}。尤其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半个世纪(除‘’外)未曾中断的文艺领导人”{15}——周扬在“1980年9月在中央高级党校的讲话中,便已用很长的篇幅,讲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16}。1983年3月7日,在由、中央党校、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召开的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周扬所作报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17}中也探讨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尽管1983年后期,随着消除“精神污染”的运动在文艺界和理论界的开展和1984年1月3日胡乔木在中共中央党校做《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讲话并及时发表,一时间,报纸杂志充满了对人道主义、人性和异化学说的挞伐之声,对立的观点则偃旗息鼓,渐趋沉默。但是,应该承认,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无疑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使马克思学说中被长期忽略的关于人的问题凸显出来,在其时的语境中为人文关怀提供了一个权威的理论依据,在它成为潜流的同时,成为知识分子的话语,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政治的一部分。

注释: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2-193.

②顾骧.晚年周扬.文汇出版社,2003:141.

③王元骧.审美自由与人的解放——兼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美学的继承与革新.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5.

④朱光潜.谈美书简.北京出版社,2004:34.

⑤祝东力.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61.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189.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30.

⑧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03.

⑨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03.

⑩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05-106.

{11}祝东力.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50.

{12}祝东力.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50-51.

{13}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3).

{14}祝东力.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56.

{15}顾骧.晚年周扬.文汇出版社,2003:3.

{16}顾骧.晚年周扬.文汇出版社,2003:44.

{17}该文发表于《人民日报》1983年3月16日,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那桩文坛公案,参见《晚年周扬》,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相关章节.

参考文献:

[1]欧阳谦.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2]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4][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5]丁磊,李西建.当代中国美学的前沿——关于实践论美学争鸣的述评[J].学术月刊,1995,(09).

[6]成复旺.走向人学的美学[J].社会科学家,1995,(02).

[7]皮朝纲主编.中国美学体系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8]聂振斌.百年沧桑话美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03).

[9]李西建.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论研究及未来走向[J].哲学动态,1999,(11).

[10]包晓光.为启蒙与解放的中国现当代美学[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03).

[11]胡经之.文艺美学的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1999,(04).

[12]刘恒健.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3).

[13]刘士林.在非主流中发现中国美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01).[24]

[14]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篇7

关键词: 数学“讲学稿”有效教与学 教学相长

一、前言

传统的教学常是以“老师讲,学生学”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学案”应运而生,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了,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但常常因教师“导”得不够而使学生的自主变成了自流,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讲学稿”顾名思义,“讲”是教师角度的教案,“学”是学生角度的学案。笔者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积极进行“讲学稿”的实践,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就“讲学稿”的实施收获不少,现与大家探讨。

二、研究目的

探求数学“讲学稿”的有效性――教学相长。

三、研究对象

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学生整体基础一般,已存在较大的两极分化现象。

四、研究时间

2008年2月-2008年7月。

五、研究方法

比较法,文献法,测试法,统计法。

六、研究过程

(一)理念的树立

1.有效课堂理念

这项研究完全属于自发的草根型的研究。因现行教材简单考试难的不争事实,笔者在接手本届学生(初一)时就强调,做好课堂笔记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着关键作用。而实际情况是,学生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每个班中都有约一半学生应付或不做笔记。他们认为,小学学习时没做笔记照样成绩顶呱呱。一年半时间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出现了分化,而且分化下去的学生多数是笔记不会做的或不做的。初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作为备课组长,笔者提出在本校初二年级数学课试行“讲学稿”教学模式,树立有效课堂的理念,要求备课组所有成员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要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节约下来,来延长学生思考问题、探讨问题的时间。同时,不记笔记的学生也有了“笔记”载体。

2.自主学习理念

笔者认为要研究,就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使用“讲学稿”。师生的思想要统一:为更有效地教与学!而“讲学稿”恰恰是很好的载体,实践好“讲学稿”,要求所有初二学生树立有效学习及自主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学习的最高境界的学习方式。我们告知学生,它最低层面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其次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最高层面是建立在一直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方案的实施

1.“讲学稿”的文本出炉

前辈们曾教导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意识到: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材可以被看作一种改造的客观存在,可以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一开学,我们就讨论出一学期的进度,安排调整好教材,并把具体教学内容细化到每一节课。我们的团队是团结、投入、分工合作的: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提前一周准备下一星期的“讲学稿”,执笔之前所有备课组成员研究教材,明确每节课到底需解决哪几个问题(宜少不宜多),研究预复习题,研究如何更自然地引出新课,研究典型的、有梯度和示范性的例题与练习,同时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由轮到的执笔者确定初稿,再给大家传阅,最后由备课组长进行审核定稿,“讲学稿”的文本就算出炉了。

整个过程需要教师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并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确保“讲学稿”的质量。“讲学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决不是哪一个教师的功劳,而是备课组全体成员合作的结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早读时间我们在讨论;可以看到在刚上完课后,我们边洗手边说着这节课的得与失,给还没上课的教师提供调整的机会;可以看到在遇到学生掌握实际情况与我们预期的有较大差距时,我们及时调整进度,调整“讲学稿”的难易程度。

2.“讲学稿”的课堂使用

“讲学稿”有学习目标、预习导航、复习引入、感悟新知、典型例题、随堂练习六部分。具体使用时,我们暂时实行的是“半开放式”形式,即学习目标、预习导航两部分提前告知学生,而复习引入、感悟新知、典型例题、随堂练习四部分则是在当堂课上才下发的。

下面笔者以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相似三角形”一章的“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1)学习目标。这一栏明确了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本课要求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两大应用:一是“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二是“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让学生体验建模思想。

(2)预习导航。这一栏要求学生整体感知,阅读课本,圈划出知识点,试做这一课的简单练习。本课要求学生预习书本第78页“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节,试做第80页上的练习1。

(3)复习引入。这一栏是起“温故而知新”、“承上而启下”的作用。本课我们从古代数学家测量金字塔的故事说起,引出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三部曲”。

(4)感悟新知。这一栏是一节课的中心部分,是“重中之重”。本课要求学生体验建模思想,能从文字叙述较长的应用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数学模型已学过(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三部曲”),建模过程是通过典型例题来实现的。

(5)典型例题。这一栏是对感悟新知的巩固。我们先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随时注意学生解题情况,及时反馈,或详细或简略或让学生上台讲解或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地方,与教师共同解决。师生在快乐和谐的状态下就可以把重点内容当堂巩固。

本课例1是让学生理解太阳光是平行光,理解物体的影子的画法,最后理解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当师生共同完成本例时,M学生举手了。他说,在预习时看到参考书上有路灯问题,他不知道把“太阳光”换成“路灯光”会不会一样?多好的生成性资源哪!笔者让学生们试着先把图画出来(图形语言训练),再来分析。很显然,原本三角形是相似的,现在就不相似了。这时教师不妨指出关于“光”的学问,物理课是会有精彩陈述的,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本课例2是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在放手让学生思考后,学生有精彩解法呈现。

(6)随堂练习。这一栏是用15分钟左右时间检测学生听课效率,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反馈。这段时间,我们鼓励学生“谁先做好谁先交”,激励学生又好又快地解题。本课随堂练习就是针对两个应用点出两道题进行练习。

(7)下课铃响后,教师收齐“讲学稿”(学生做到哪里是哪里),及时进行批阅,课后作业就是订正或做完随堂练习,再批阅。

虽然“讲学稿”是全年级统一的,但各个班实际情况不同,需要教师有不同的方法。尤其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课堂生成性的资源,这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对待这“宝中之宝”。

3.“讲学稿”的效果保障

“讲学稿”的使用,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也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每天一份“讲学稿”,天天清;每周一张周末作业卷,周周理;每周一次滚动式测试,周周练,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就是让学生多一份自信。这些都是护卫“讲学稿”效用的有力后盾。

(三)数据的分析

1.表一

初二第一、二学期期末统考(1)班成绩对比(满分均为130分)

2.表二

初二第一、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校年级指标与我区指标对比(满分均为130分)

3.分析

实施数学“讲学稿”教学,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了,优秀率、及格率都有较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比以前更足了。

七、研究结论

实施数学“讲学稿”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发现,实施数学“讲学稿”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备课组团队作用的真正发挥,有利于学生知识、方法的积累及掌握,有利于增加课堂“生成资源”的生成,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相长。当然,我们实施“讲学稿”时间较短,一切还都在摸索中进行,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去解决,如:如何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讲学稿”预习部分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傅道春.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桂生.“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年级研讨会发言稿篇8

[论文摘要]高教研究成果需要高教期刊,高教期刊呼唤新的高教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高教研究和高教期刊面临的机遇与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教研究 高教期刊 受众 策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激起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也给高教研究和高教期刊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教研究如何利用高教期刊践行其成果、高教期刊如何推动高教研究的健康发展,是高教研究工作者和高教期刊编辑们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地方和高等学校的高教所(室)等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成立,高教研究期刊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专业研究期刊千余种。每年仅在《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14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教科研论文就有4 000篇左右,但现有高教期刊仍难以满足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之后高教研究发展的需要。如何处理好高教研究与高教期刊的关系,成为影响高教研究水平和高教期刊兴衰的关键。

一、高教研究与高教期刊

1 高教研究成果需要高教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教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教质量问题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给教育研究带来许多有价值的新课题,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高教研究人员参与其中,为解决高教实际问题献计献策。由此,带来了异常丰富的高教研究成果: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有热点研究和比较研究、有单科研究和交叉研究,总之,高教研究涉及的领域宽阔,参与的人员众多。在众多的研究人员中,按其所在单位大体可分为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三类,以高校为最。据统计,“六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课题的负责人,来自各高校的占83.3%。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不能束之高阁,需要通过期刊这种媒介公之于众。否则,就不能实现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失去其经济价值和趣味价值。

2 高教期刊呼唤高教研究成果

稿源是期刊的生命,没有稿源,期刊就是无源之水、无水之木。高教期刊发表的高教研究成果水平越高,高教期刊的质量、地位就越高。那么,何为高质量稿源?美国论文评审的4个指标有一定的参考性:(1)内容的正确性与真实性;(2)内容的原则性;(3)表达的清晰程度;(4)引文的精确性。目前,对于高教期刊来说,一般性的高教研究论文并不缺乏,少的是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际调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高质量论文。这就要求期刊编辑首先要善于发现,使一流论文能够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其次,期刊要大力推介优秀论文,把它们放在期刊的重要位置,如有需要可加编者按。第三,期刊应把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传达给作者,激励作者把更多更好的高教优秀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

二、高教期刊与读者

1 高教期刊的读者面向

无论从现有高教研究人员的数量来看,还是从高教研究机构的层次上看,高教期刊都要面对大幅增长的潜在受众群体。据官方权威统计,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3 105万人,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723所;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专任教师134大学31万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76万人,在校生2 231.79万人;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在校研究生153.84万人。

从我国总的办刊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9 029种期刊,80%的面临生存问题,另外的20%也存在发展问题。高教期刊能否跳出期刊“围城”,准确定位读者是关键。以往的高教期刊特别是地方和高校的高教期刊,大多依赖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把自己的读者局限在本地区、本校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之内,把大量的非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高校教师和规模庞大的本科生、研究生群体排斥在外。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应更新观念,把读者空间扩展到非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者中去,扩展到学生中去,扩展到关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大众中去。

2 读者的需要面向

能否为研究方向和旨趣千差万别的读者提供趣味相投的期刊,洞察读者的需要至为关键。笔者认为读者需要的高教期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期刊。这类文章能够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引导读者认识、思考并指导实践。二是形式个性鲜明的期刊。人云亦云,栏目雷同,千刊一面,读起来味同嚼蜡。这样的期刊是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的。只有那些思想开放、眼光敏锐、精于思考、敢于直言、有新意、有创造、有说服力的文章才能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三是文风朴实生动的期刊。语言生动简洁、朴实自然、有感而发的文章会让人百看不厌。教育现象千姿百态,高教课题琳琅满目、触手可及,是用深奥的理论分析简单的教育现象,还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深奥的理论;是附庸风雅,还是清爽洒脱,读者一目了然。四是信息容量大的期刊。高教期刊与报纸、网络相比,专业性强、周期长,对转瞬即逝的教育热点和教育时事难以捕捉,这就需要期刊拥有大的信息量、宽阔的视野,有文献收藏价值,有经受时间考验的能力。

三、高教期刊的服务策略

1 现有问题

高教研究与高教期刊、作者与编者应是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但现实是这种关系严重割裂。一是高教研究者与高教期刊联系不够,或日作者和编者联系不紧密。目前二者的联系大多是自发的、松散的,编者对来稿讨论的问题无策划、无引导,作者对期刊讨论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无处找、无处寻,导致选题重复、资源浪费。二是低水平文章难以抵御。由于我国学术期刊实行的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制,不是注册制,高教期刊的经费依赖于上级机关的调控,因此很难抵御低水平的“权力稿”、“人情稿”、“金钱稿”,不同程度地毁坏了高教期刊的信誉和质量。三是发行量低。据调查,现有高教期刊中发行量超过1万份的不足1/10,10万份以上的屈指可数,大多在勉强维持中挣扎,读者不过是作者和准作者。

2 服务策略

高教期刊要推动高教研究事业的发展,就要敢于直面学术和市场的矛盾,以服务读者为宗旨和归宿。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加强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主动组稿,提出问题,策划讨论,以便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扩大与同类期刊的交流,互通情报,实现优势互补,把办好高教期刊放到办期刊的大环境、大视野下,办出水平、特色。二要大力宣传,扩大发行量。产品的好坏不仅仅依赖于产品的质量,如果营销手段落后,同样会败在市场的“脚下”。高教期刊要扩大发行量,就要大力宣传,主动推销,把自己的深刻内涵和美好前景展现给读者,让读者与期刊一起成长。三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精明强干的期刊队伍,队伍中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策划能力、组稿能力、审稿能力和营销能力。

上一篇:骨干教师培训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高中家长代表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