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媳妇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2-10 18:05:46

好媳妇发言稿

好媳妇发言稿篇1

华青放下手中的活,把照片摊在茶几上。照片上的人只化了淡淡的妆,非常自然,年轻靓丽的笑脸让华青艳羡不已:“你看看,省城的人就是不一样,都三十大几的人了,还是那么年轻,一点都不显老。脸上一点皱纹都没有,也不知是咋保养的?”

老婆这么说,李杰马上接上话:“下午我就打电话问问他们是怎么保养的。一定把他们美容的方法学回来。”

华青是个漂亮的女人。她爱美,也会保养,四十岁的人了皮肤还白嫩得像刚从牛奶里捞出来一样。但毕竟岁月不饶人,皱纹还是悄悄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只要一笑起来,皱纹就暴露无遗,这使她很郁闷。她用了很多办法,面膜也贴了,美容护肤品也用了,除皱霜也擦了,可就是不见效。为了不让这可恶的皱纹出现,一向爱说爱笑的她板起了脸。不觉她与同事朋友的关系疏远了很多。

华青一系列的变化让她的老公李杰很是担心,有皱纹不要紧,不开心可是个大事。

李杰在镇机关当办事员,工作之余喜欢写文章,经常有文章见报。这几年随着报刊杂志社无纸化办公的兴起,手写稿基本没了市场。即使是收信件投稿的也都要求是打印稿,这使李杰的发稿率直线下降。李杰多次跟华青商量买一台电脑,都被华青拒绝了。有时实在被逼急了,华青就拿出她的杀手锏,撒娇地搂着李杰的脖子:“老公,人家都说电脑有辐射,对皮肤不好。难道你想让你老婆变成丑八怪啊。”随后就是一个长吻。这一招很灵,老婆这一撒娇李杰的骨头早酥了,还有不乖乖地缴械投降的道理?

李杰办公室倒是有一台电脑,但大部分时间都被科长占用。只有下班后,李杰才能用上电脑。但写作不是单纯的打字,它需要灵感,有时李杰坐在电脑前枯坐半宿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有时在家里灵感来了想写出来,却没有电脑。就只好拿出纸笔来写,速度慢不说,写完了,还要拿到办公室抽科长不在的时候去打,这折腾的都是时间,对写作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苦恼的事。

晚上回来,李杰就高兴地对华青说:“我问清楚了,表弟他们是用电脑去掉了皱纹。”

“电脑能去皱纹?你骗鬼去吧。说得也太玄乎了。”华青用狐疑的眼光看着李杰。这时电话铃响了,是表弟打来的。李杰说:“我说什么你都不信,那你还是自己去问表弟吧。”

表弟是请他们去喝喜酒的。说完正事,华青马上问皱纹的事。表弟说皱纹是电脑做掉的,哪可能三十多岁了连皱纹都没有?表弟接着说:“很简单的,如果有电脑,你也可以把皱纹去掉。”

听了表弟的话,华青激动得心都咚咚跳。只听到表弟说:“不然你们就买一台,你们来喝喜酒的时候带回去?我有熟人,可以给最优惠价。”表弟就是学计算机的,肯定错不了。“那你就费心帮着挑一台,明天就让你表姐夫把钱打到你卡上。”华青说。

放下电话,华青高兴得上去就给李杰一个吻。李杰瞪着眼睛看着她:“真要买啊?你舍得?”“舍得舍得,早就该买了。”华青手舞足蹈。李杰脸上露出一丝诡笑。

李杰和华青夫妻二人提前去帮表弟布置新房。华青把放大的结婚照挂到墙上,下来就细细地欣赏,还自言自语:“还是省城里的人好,电脑美容,能把皱纹做没了。”

“那是把照片上的皱纹做没了。”表弟媳妇给她纠正。

“不是说电脑能美容的嘛?”华青奇怪地看着表弟媳妇。

“电脑美容?还电脑治病呢。”表弟媳妇笑着说。

华青紧紧盯着表弟媳妇的笑脸:“你脸上皱纹不是让电脑去掉了吗?怎么还有啊。”表弟媳妇一听,笑得差点背过气去:“这是用图片处理软件去掉的呀!”

表弟媳妇详细地给华青讲电脑上去皱纹是怎么回事。华青听完,就觉得买电脑这事有些蹊跷。她把李杰和表弟叫到一边,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电脑到手,李杰也就不想瞒她。李杰那天见到华青对表弟的照片那么兴奋,下午就给表弟打电话说自己想买电脑的想法。表弟当然知道李杰的苦衷,就借电脑去皱美容说动了表姐的心。

华青用眼瞪了李杰一眼:“我一开始就觉得不对头,没想到还是掉进了你们的圈套。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李杰和表弟会意地相视一笑。

几个月后,李杰抱着一套高级化妆品回到了家。华青眼睛瞪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你不过日子了?这套化妆品得两个月的工资,我看过多少次都没舍得买,你准备扎住脖子过日子啊。”李杰这次可是理直气壮了,他说:“老婆你放心,这些化妆品没花一分钱工资,都是用稿费买的。老婆那么漂亮,我要对得起她那张漂亮的脸哦。”

“又耍贫嘴。”华青嗔道。看着老公熬夜操心添出的几道皱纹,又心疼又爱怜:“老公,现在我算想明白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人生易老,为何要自寻烦恼呢。还是顺其自然吧!”

“你有这种想法就好,”李杰激动地把华青揽在怀里,“我看到你因为皱纹整天愁眉苦脸,不知道有多担心呢。”

好媳妇发言稿篇2

家住上海市闸北区嘉定路明珠小区的芮东莉是个70后,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古汉语博士。她的丈夫吕永林是上海大学的教授。结婚之初,夫妻俩就约定好了要做丁克一族。为此,一直想抱孙子的婆婆秦秀英还算开通,并没有像一般老太太那样,又吵又闹,不依不挠……

挽留婆婆教她做自然笔记

2011年3月,64岁的秦秀英从老家内蒙古巴彦淖尔到上海儿子家小住。因为语言不通老人没有可以说话的人,没住几天就嚷着要回老家。

婆婆刚来就要走,让芮东莉心里很不好受,便跟丈夫提议:“要不让她跟着我做自然笔记得了,她年纪大了,多出去接触接触大自然,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心情也会好起来。”芮东莉所说的自然笔记,是一种起源于欧美国家的观察、记录自然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绘画和简单的说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为大自然做笔记。

对于妻子的提议,吕永林十分赞同:“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就很喜欢植物,家里养了不少花花草草。虽然她不识字,但经常帮人画鞋样,画些简单的画应该没什么问题。”

芮东莉笑道:“自然笔记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不过,先让婆婆有事可做,培养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天是星期天,夫妻俩带着婆婆来到闸北公园。路上,芮东莉对婆婆说:“妈,我听永林说您可喜欢花花草草了,我教您画这些花花草草怎么样?”

老人乐了:“不行不行,我的手握锄头还可以,拿笔杆子可就不行了。”

“以前我也不会,画着画着就熟练了,妈,您这么聪明,学起来肯定比我要快。”

媳妇的恭维让老人心里特别舒坦,最终同意试试看。

晚饭后,芮东莉就铺好了纸张,准备好各种水彩笔,像哄小孩子一样,把婆婆诱导到了书桌旁。可是老人嘴上说同意,到真正要尝试时,老人又打了退堂鼓:“我看还是算了吧……”

见母亲为难,吕永林不忍心了:“要不下次再让妈学吧,就先让她跟在你后面多看看。”

芮东莉虽然明了丈夫的心思,但她却觉得,如果一开始就打退堂鼓,婆婆就更没有勇气了。她坚决不同意。没办法,秦秀英只好拿起笔,在纸上画起来。第一次拿画笔,老人的手直发抖,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芮东莉耐心地指导着婆婆,一笔一笔地画出花和叶的轮廓。当老人画完几朵花后,稍微放松了一点,随后又开始着色。很快,秦秀英的第一幅手绘作品就完成了。考虑到婆婆还没开始学写字,芮东莉又帮婆婆补上了自然笔记所要求的天气、温度、地点等情况的描述。

完成了第一幅作品,秦秀英高兴坏了。她拿起草稿看了又看,一晚上都兴奋不已。第二天上班前,芮东莉又给婆婆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她照着样子把阳台上的吊兰画出来,还说自己下班回来后会检查……

倔劲儿上来婆婆开始学写字

到单位后,芮东莉就找了些拼音图册和一本《新华字典》,准备教婆婆识字。晚上回到家,看到婆婆画的《吊兰图》,芮东莉十分惊喜。老人画得很好,颜色上得也很到位。

“老师”的夸奖让秦秀英既害羞又开心。芮东莉对婆婆说:“妈,今天开始我就不帮您做记录了,您自己学着记,不会的字就用拼音代替。”

老人的倔劲上来了:“我学的拼音都忘光了,整篇笔记都用拼音太难看,你教我识字,我愿意学。”芮东莉听了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了给婆婆当语文老师。

让芮东莉高兴的是,婆婆多少还能记得一些幼时学过的拼音,教她认字,没有想象的难。

每个周末,芮东莉都会带婆婆去家附近的公园转,观察小昆虫,记录花草树木的样子。在完成的记录稿上,婆婆会认真的一笔一画地写上地点时间天气等。由于老人记忆力不好,基础差,经常会写错字,比如把“已经”写成“以今”,把“到”写成“倒”……这时,芮东莉就会帮婆婆纠正,把正确的字写在错字旁边。秦秀英为了自然笔记里的每个字都能写正确,每次都是先在稿纸上打好草稿,让媳妇帮忙检查―遍,改过错字之后,再工工整整地抄在自然笔记里。

学会电脑“土婆婆”成了“潮老太”

时间转眼过去了大半年,秦秀英已学会了一千多个汉字,画也画得有模有样了。在媳妇的帮助下,她做了上百篇的“自然笔记”。眼看就要过年了,老人提出想回老家看看。怕婆婆荒废了“学业”,芮东莉有了新想法:教婆婆学电脑。学会了上网,不管婆婆在哪儿,双方沟通起来都会很方便。

和学画画一样,一开始,秦秀英对电脑也是心存畏惧。因为不理解电脑里跳出的各种“对话框”,她总是担心自己的操作会弄坏电脑,缩手缩脚啥也不敢做。而一向急脾气的芮东莉,面对婆婆这个“大学生”,却表现出了少有的耐心,她不厌其烦地教。后来几天,她太忙了,教婆婆学电脑的重任便落到了丈夫的肩上。

一天晚上,吕永林教母亲教到很晚,可老人却连一个操作步骤都还没有学会。吕永林着急了:“今天学不会就不许睡觉!”在隔壁房里整理材料的芮东莉听到后,哈哈大笑:“妈学不会,只能说明你这个老师教得不好。”

在儿子媳妇的共同努力下,秦秀英总算学会了基本操作,可以在电脑上打字,也可以把手写的自然笔记誊录到电脑上。婆婆回家前,芮东莉又帮她申请了微博,取名“临河而居”让她回老家后,把自然笔记传上去跟大家一起分享。

没想到,秦秀英的微博开通没几天,就吸引了不少粉丝。《新闻晨报》知道后,还特意刊登了几幅秦秀英所作的“自然笔记”。自己一个只上过一年小学的土老太太,还能在报纸上露回脸,秦秀英喜不自胜,跟媳妇保证,回去后一定要好好画。

回到老家后,每隔几个星期,芮东莉就会在婆婆的博客上看到她的新博文,除了一幅幅自然笔记的图片,还有多则几百、少则几十字的小散文。而这些图文记录,也为她赢来了越来越多网友的好评,粉丝们都称老人为“秀英奶奶”。

婆媳俩经常在微博上互动。秦秀英兴奋地告诉媳妇,她是村里第一个玩微博的老人,现在大家都说她是个“潮老太”。

更新微博亲家也成了她的粉丝

2013年7月,秦秀英再次到上海小住。一见面,她就赶忙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给媳妇欣赏。让芮东莉没有想到的是,婆婆自然笔记的记录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自然的植物和昆虫了。比如婆婆递到她手里的这篇自然笔记,画着两只公鸡、凉糕、辟邪的彩色刷、彩色碗筷等,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还详细描述了凉糕的做法。不少笔记上不仅有花草树木,还有农家生活用品的记录,甚至有飞机和远处林立的高楼。婆婆的改变,让芮东莉欣慰不已。

不久后的一天,一家三口到世纪公园做自然笔记。走了没多久,芮东莉就被一片开着红色小浆果的灌木吸引了过去。婆婆立即就要开画,可却发现忘了带笔了。吕永林说:“要不我们先用相机拍下来,晚上回去再画。”

老人不悦地说:“你不懂,现场画绝对比回去对着电脑画要好得多。”

吕永林又想了一个办法:“这些植物的浆果各有各的颜色,要不咱用浆果画?”

芮东莉和婆婆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两人立即从地上捡了不少落在地上的植物籽、浆果粒,偶尔摘两朵不同颜色的小花在纸上着色。饱满的植物汁液浸在纸上的效果格外好,婆媳俩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以后再忘记带笔时,芮东莉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记录。

2014年国庆节,吕永林夫妇带着老人来到昆明,芮东莉的父母就住在那里。昆明四季如春,有很多独特的植物、鲜花。秦秀英一到那里就入了迷,她经常站在一棵树下一动不动地盯着看,看好了就画,晚上再整理出来发到微博上。亲家直夸她做事认真,并成了她的粉丝。破茧成蝶老人成畅销书作家

从昆明回来以后,老人做了很多关于昆明之行的自然记录。她最喜欢昆明的枯叶蝶,翅膀合起来的时候,就像一片枯叶,张开的时候才有蝴蝶的样子。第一次见到这种奇特的蝴蝶,老人很激动,画得非常认真,画上的蝴蝶栩栩如生,传到微博上后,引来无数人点赞。《中国妇女》、《中国女性》等杂志相继报道了秦秀英的故事。随后,老人的作品还在佛山图书馆展出。

惊喜远不只这些,2015年初,浙江人民出版社找到秦秀英,希望把她的自然笔记集结成书。这不仅仅是一幅幅简简单单的自然笔记,更是一位老人用画笔讲诉自己、讲诉世事人生。2015年5月1日,秦秀英所著的《胡麻的天空》正式出版。网友评价它是一本“耐看”的书:“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不简单的人生,秀英奶奶笔下的万物真美。”短短一个月,《胡麻的天空》就登上了当当网“新书热卖榜”。

2015年5月中旬,秦秀英跟着媳妇去朋友家做客。芮东莉在一棵橘子树上发现一只蝴蝶的蛹。这个碧绿色的蝶蛹成了婆媳俩的“宝贝”,她们把它带回家。老人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蝴蝶蛹的变化。

小家伙很能吃,并且只吃橘子树叶。好在家附近有人种了橘子树,婆媳俩经常偷偷去摘几片叶子回来喂它吃。可小家伙的胃口超乎两人的想象,三大片橘子叶,不到一厘米长的小家伙一天就能吃完。

2015年5月31日,蝴蝶终于破茧而出。婆媳俩拉着吕永林一起到闸北公园放生。他们停在一处安静的灌木丛边,芮东莉小心翼翼地打开纸盒,玉带凤蝶缓慢地飞了出去。先是在灌木丛附近慢慢地飞,等到翅膀完全干透后,它的飞行渐渐变得有力,很快就忽闪着飞出了三人的视线。

看着蝴蝶远去的方向,芮东莉突然觉得婆婆就像这只破茧而出的蝶,终于有了自己最美的天空,有事做,还乐和,这才是老人最想要的生活。

好媳妇发言稿篇3

在延安时期,同志和陕北农民共同生产,一起生活,鱼水不分,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情节。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创作的中国画《同欢共乐》《延安新春》《和陕北农民》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画家曾一头扎进陕北长时间地与当地人民生活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他们那里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经过不断的加工、整理,进而升华,使之变得更集中,更典型,更有代表性。在刘文西的笔下,主席是那样的和蔼、亲切、那样的艰苦朴素、那样的平易近人。他没有把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而在民众的眼中,他固然是大家十分拥戴的领袖,但大家对他不是敬而远之,而是亲而近之。你看那延安窑洞前,领袖站在台下与当地民众一块看秧歌表演;在田头地边,主席与农民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这些优秀作品实在感人之深,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广为流传,深受人民大众喜爱!

刘文西先生是众多画家之一员,还有更多画家创作了不少可载入史册的优秀作品,至今熠熠生辉。

笔者也曾进行过一些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文艺思想对本人影响较深,从选材到创作完成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完成的。当然,本人的艺术修养、表现技巧远不如刘文西先生,但追求是执着的,态度是虚心的、认真的。

中国画《婆媳情》是本人1980年代初的作品,创作这幅画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谐善良的民族。他们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处处呈现欢乐、融洽的气象。看到这些情景,不由得我萌生了要创作一幅作品从正面去歌颂这种美德、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便趁着带学生到湘西苗寨写生的机会,走村串寨,深入到苗族同胞的各个家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他们拉家常,从中产生许多创作灵感。

文艺创作需要讽刺、批评,更需要褒扬、歌颂。批评,可以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良现象的弊端、危害,使人们引起高度注意,从而痛改前非,弃恶从善。而歌颂则是对美好事物大加赞扬,以树立榜样,激励大家去学习,从而树良好风尚。这两者都好,我选择了后者,因为苗家在我的心目中美好的事物实在太多了:山美、水美、人更美;外表美、心灵美、家庭环境美、服装道具美……可谓美不胜收。这样美好的事物,怎么能不拿起画笔去热情歌颂?

在《婆媳情》这幅画里,我总共画了三个人物:婆婆、媳妇、小孙女。构图时,我把她们安排在同一堂屋之中,其环境选择了苗家特有的绣花帐檐床、小方桌、藤萝盆、竹背蒌,还有鸡群,以便强调苗寨的特点。加之每个人身上的衣着,服饰也都是苗族才有的。因此特色很突出。画面的中心思想是:媳妇孝敬婆婆,婆婆爱护媳妇、疼爱孙女,这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选取的情节是,年轻的媳妇刚从集市赶场回家,卖去一些土特产之后,换回了一些家常用品,而其中最为珍贵的物品就是那双棉布鞋。她一进家门,放下背篓就迫不及待地把这双鞋子拿了出来,让婆婆试穿。婆婆一边试鞋,一边开心地笑着,内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依偎在奶奶身边的小孙女也十分激动,手里拿着妈妈买来的“小人书”,眼睛注视妈妈给奶奶买的新棉鞋,脸上露出了可掬的笑容,从这笑容中,我们看到了她对奶奶的关心、尊敬、疼爱,也看到了她对妈妈的感激和赞许之情。而此时此刻的媳妇则是单腿跪地,一手拿着婆婆尚未试穿的另一只棉鞋,一手扶着膝盖,微微抬头,注视着婆婆,一副十分恭敬的姿态,眼里流露出十分得意的目光,心里感到甜滋滋的,因为她的一份孝心,得到了婆婆的接收,得到了女儿的夸奖。鞋子虽小,情谊深长,怎么能不高兴呢?

画中除了表现儿媳孝敬婆婆之外,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即婆婆在家也不愿享清福,她主动承担了带孙女、绣花、补衣、喂鸡鸭的任务,让媳妇安心在外做事。为了体现这一点,我在道具与人物的关系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婆婆坐在小桌子旁边,桌上的藤萝盆里盛着的小衣服、花带等物品会使人马上联想到,媳妇回家之前她正在忙着补衣、绣花;依偎在她身旁、与她形影不离的小孙女,肯定是她的“心头之肉”――由于她的特别呵护而健康成长的;那左下角的一群鸡,当然也离不开她的喂养。这里还可以看出,儿媳孝敬婆婆不是一时一事,婆婆关爱儿媳也是一贯如此的。俗话说“以心换心”,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少的敬老,老的爱幼,大家都如此,社会必然和谐。

这幅画,本人以工笔重彩的形式来表现,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工笔重彩极富装饰性。苗族同胞十分爱美,从环境到道具,从铺盖到服饰……都饰有美丽的图案,用以点缀美好的生活,工笔重彩的装饰性正好与此相吻合。

2. 工笔画线条可以细致入微地刻划人物。除了准确地表现装饰图案外,工笔画线条对人物形象的刻划更有独到之处。画中三个人物,有三种笑容:老太太开心的笑,儿媳妇内心的笑,小孙女天真的笑,无不通过细微变化的线条让其眉目传情,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中国工笔重彩画是中华民族绘画的典型代表,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好与此相协调,广大人民群众也更喜爱这种绘画形式。

这幅画,本人追求的是古朴、端庄的艺术效果,在注重装饰性的同时,还讲究一点厚重、沉稳。于是以墨为主,调剂了纷繁艳丽的各种图案色,使画面显得丰富而不花哨,沉着而不单调。画面背景是为突出人物服务的,我注重了它的层次P系,主次关系,运用了以淡衬浓、以疏托密或以密托疏的表现手法使主体人物较为突出。

此画创作完成之后,曾随着湖南工笔画赴京展出,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大众的认同,当时就有《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日报》《广西日报》等多家报刊大幅面地刊登了。《中国青年报》还载文加以褒扬。尔后又有多家大型画册相继收录,并正式出版(此画原作被台湾一家画廊收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从这幅画的创作中,本人悟出了一些道理:

1.正如同志说的,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光有好的构思不行,如不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画出来的作品肯定是概念化的,十分肤浅的,毫无生活气息,更谈不上生命力。

2.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艺术家的必修课。任何优秀作品都不是坐在画室里凭空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要求作者真正深入到人民大众当中去,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但是,对体验生活的态度不一样,其收效则是截然不同的。不少画家也是年年到工厂、到农村、到部队去作画,收集素材,画一点速写,拍一些照片,就是不愿意深入到民众当中去,如同旅游一样走马观花、猎奇而已,结果回来还是搞不出象样的作品。有的画家则不然,他能积极投身于人民之中,以小学生的身份向人民请教,虚心向他们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甚至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相处熟了,他们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心里话都会对你说,你会听到外面听不到的东西,看到外面看不到的东西。会从他们那里发现许多积极的、上进的,甚至内心深处的美好的东西。同时,他们也会甘心情愿地给你当模特,只要你的创作需要,他们都会满足你的,否则,你的要求会遭到他们婉言拒绝的。

3.细心观察生活,加强生活积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长期的事情,而观察生活、加强积累则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画家,画家看问题,非同寻常人。其一,对周围的事物要特别留意,特别关注。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一些很有成就的画家,哪里发生什么事情他都喜欢去看,不是看热闹,是看人群中各人对事态的态度,表情。泼妇骂街,他也看,看她无比冲动时的表情和体态特点,瞎子算命也看,酒鬼发酒疯也看……这一切都是他在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素材。一些素材虽然一时不一定用得上,但到一定时候总会用得上的。本人30年前,在湘西吉首画了一张速写,没想到在今年却派上了用场。那是一幅用钢笔画的长卷式速写,把吉首河边吊脚楼较为详细地画了下来。以后就压在箱子里很少去管它。早些年,一龃蠡穑把这吊脚楼全部烧掉了,于是就又时常把它翻出来看一看,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后来我儿子要搞一个砖雕壁画,题材是以湘西吊脚楼为主的旧时闹市,由于没有合适的资料,创作迟迟没能动手。当他跟我谈及此事时,我马上翻出此稿,并在此稿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成了一幅砖雕壁画,现已竣工,以照壁的形式永久置于张家界的民俗博物馆前,成为旅游点一个景观。

好媳妇发言稿篇4

清明时节雨无数,不浇花不浇树,心底思念暗生雾。世事万千看不足,尘归尘土归土,敞开怀抱迈大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下清明节的家族祭扫发言稿,欢迎阅读!

清明节家族祭祖讲话稿尊敬的家族族长,在坐的各位长辈,同辈和晚辈,你们好!

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迎来了胡氏家族清明会的相聚,在此我代表胡氏家族的媳妇们成为胡氏家族的一份子感到无比的高兴。? ??

今天我们都怀着一颗虔敬至诚的心,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就是要缅怀祖先的英德,就是要感激祖先的教诲,祭祀祖先,就是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站在这里的我们胡氏后人,应当弘扬祖先美德,积极促进和加深宗族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们要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礼诚信,精诚团结,互通有无,族亲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我想,这是我们今天祭奠祖先的重要的意义。???胡氏宗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牢记祖先的传统美德,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勤勤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人。我相信胡氏家族的每位媳妇能顶好我们胡氏家族的半边天,当好家庭的贤内助,树立好贤妻娘母的美好形象,为家族添光彩。? ??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祖先在九泉之下显显在天之灵,保佑我们胡氏家族所有成员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健康幸福,大吉大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清明节家庭聚会讲话稿今天是清明节,是上坟祭祖的日子,是一个让人思念亲人和感觉凄凉的日子。但是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我想我们的老先人也是高兴的。因为先祖用了几辈人的时间,辛辛苦苦,就是为了给我们打造更好的生活,他们吃了苦,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先祖能看到我们能和和睦睦,其乐融融,欢聚一堂,肯定是欣慰的,高兴的。

第一,我们要感恩,感恩先祖,感恩长辈,感恩亲朋好,感恩身边帮助过我们的人,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第二,我们要团结要和睦。团结和睦,是我们老张家的优良传统,刚才小爷说了,我们几辈人都家庭和睦,互相帮助,注重教育,所以我们家族在我们村的威望是第一,是没有人能比的。只有团结了,和睦了,我们家族才能更强大,更优秀;

第三,我们要传承。作为我们这一辈,要带好头,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用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发扬我们家族的优良传统,要带领孩子们孝敬长辈,加强学习,团结和睦,不辜负先祖的厚望。

清明节家族长辈演讲稿各位宗亲、各位尊长、各位族贤:

大家上午好!柳绿花香门山青,根联宗亲忆忠魂!继去年十一期间刘氏祠堂竣工祭祖,今天我刘氏族人又云集祖莹之地,举办首次轮值的清明问根祭祖活动,不仅是我刘氏家族的又一大盛事,也开启了清明联谊祭祖的光辉里程!

寻根祭祖,追思忆先是我们凭吊始祖先人,告慰列祖列宗的主要目的,今以果品佳肴,行香帛冥金之仪,顶冠礼焚香之拜,致祭于宗祠前,就是要缅怀先祖英德,感激先祖教诲庇护之恩!忆我刘氏宗族发展历程,感受家族之渊源!悟我刘氏家族文化精髓,体会家族之灵魂!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今天站在这里的刘氏后人,当励志于家族兴旺之己任,以发扬宗族文化为导向。积极促进和加深宗族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牢记祖宗教诲,克勤克俭,耕读传家。传承八德,名扬桑梓,使祖德宗功万古流芳,子孝孙贤世代忠良。

尊敬的宗亲们,水有源,人有根。让我们刘氏家族成员携手共进,共谱美好明天!愿先祖英灵永远保佑我刘氏家族蓬勃发展,再续辉煌!永远保佑各位宗亲阖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好媳妇发言稿篇5

方清平却说:“我活了半辈子,明白一个道理――要把日子过成段子,才是生活的高手。”以下是他的自述。 “方清平,那是真能喝酒”

相声圈的老人提起方清平,没人夸我会说相声,也没人说我能写东西。第一句肯定是:“方清平,葛着呢。”“葛着”是北京方言,意思是性格古怪。第二句就是:“方清平,那是真能喝。”

我爷爷在印尼做过生意,死在海外。因为这层关系,小时候我们家遭了殃,父母还离了异。这些因素导致我性格孤僻,从来不笑。而酒能让人心中温暖、安全、放松。其实,那酒杯里,盛的都是我对友情、亲情、爱情的渴望。

我第一次喝醉是在19岁。那时我刚到部队业余宣传队不久,住在郊区,四周是庄稼地,院子里长满蒿草。大铁门一锁,感觉挺无聊的,我就翻过铁门,到饭馆里要酒精度数最高的二锅头。想着花同样的钱,买度数高的划算。回到房间,我拿出早晨打饭留下的小葱拌豆腐,越喝越有滋味,越喝越有感觉。对未来的迷茫,让我刹不住嘴,最后一口下去,直接瘫倒在地上。

此后,发了津贴,我就和同屋的三个战友下馆子喝酒。每次去点固定的四个菜:锅巴肉片、水煮肉片、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都是又解馋、量又大、又便宜的。后来想着天天在外吃也不成,毕竟没钱,于是我们就偷偷把饭带回宿舍,喝酒。有一次,我们还把领导的长毛兔炖了下酒。

每次喝多了,我都有个保留曲目,就是躺在上铺,模仿政委讲话。因为模仿得太像了,常常能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可是有一天,我闹腾了半天,没听见一个人笑,觉得很奇怪,从上铺一探头,立马就把酒吓醒了――政委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正站在屋子中间呢!

跟相声演员付强搭档表演《彬彬有礼》,有个包袱需要他模仿日本人鞠躬:“先生,您好,我的名字,车五进二。”这个段子很火,刚好前两天有人演过。付强刚说“我的名字”,观众就大喊“车五进二”。付强没词了,观众哄堂大笑。他下去了,把我晾在台上。

也许是因果报应,到济南演出,我没出息,上台前喝了一瓶白酒,词儿忘得一干二净,付强只好自己说了半个多小时。演出结束,我还知道鞠躬,要不然就彻底砸锅了。

我给郭德纲写第一部电视剧《小房东》。制片人一般要求编剧住在剧组,屋子里没暖气,半夜冻醒是很正常的。如果哪个演员推门进来,我就躺在被窝里和他喝酒吹牛。

一天早晨6点,我睡得正香,一位女演员进来,我故作惊吓状:“早晨不想做那种事儿!”女演员手机找不到了,听我还跟她开玩笑,火了,就让我打她电话,通了也别挂。谁知当天夜里12点,我睡着了,女演员却拿着手机进来了:“方清平,你吃饱了撑的啊?早上6点给我打电话,你想骚扰我啊?”我喝得晕晕乎乎,被她一吼更加蒙了,一时也不知如何解释,你说我冤不冤啊!

从30岁到40岁,我的人生只有两件大事――写作和喝酒。估计就是在这段时间,我真正形成了酒精依赖。当了专业编剧,不用惦记着赶火车、赶飞机了,也不用担心不清醒忘了词,可是,写东西不像体力活,如果脑子是空的,又被逼着要本子,那滋味真的很不好受,就特别想喝酒。可专业编剧相当于签了“卖身契”,人要本子的时候你必须得拿出来,于是我就得使劲忍着。要是写着写着,有大美女打来电话约我出去喝酒,我心里真像是被猫爪子挠似的,痒得难受,却又不敢去。

好不容易凑够了几千字,交给导演,我心里踏实得要命,赶紧打电话约人,出去喝酒。那真是解着恨地喝,餐厅喝完到酒吧,酒吧喝完再去大排档,必须喝透了,才回去睡觉。

写东西经常熬夜,不管多晚,只要我酒瘾上来了,我就给黑哥打电话喝酒。黑哥是我的铁哥们儿,习惯早睡早起,但接到我电话,不管多晚,他二话不说就会赶来,陪我到路边羊肉串店喝上一顿。为了喝酒方便,我的房间从不上锁,经常是睡到半夜,就有演员推门进来:“哥哥,睡不着了,整两口呗。”“整就整,谁怕谁!”我就躺在被窝里,眯着眼跟人家干喝,依然觉得很过瘾。

赵振铎是我师爷,他老人家得食道癌那阵子,我经常在他单间病房里喝着小酒,听他给我讲段子。师爷嗜酒如命,从来不管我喝酒。师父李金斗问师爷:“小方照顾您怎么样?”师爷说了:“哪儿是他照顾我啊!喝完了就睡,一晚上我给他盖了三回被子。”

为了参加饭局方便,我特意在北京簋街租了一间平房。有时一个晚上赶四五场,转战北京各区。饭店宴会、歌厅、地摊,一茬接一茬地喝,感觉不喝醉就对不起自己白天的辛苦。

后来我领了稿费,买了一辆车,于是我这个“燕山酒徒”“簋街吃货”,就更潇洒了。

2004年后,我成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常客,每年都会到春晚专用的宾馆关几个月禁闭。冯巩老师知道我爱酒,特意让司机搬了一箱白酒送到我房间。结果没几天,就被我全部解决掉。冯巩老师还怕我们总吃同一口味的饭菜反胃,隔三岔五地组织编剧出去吃回涮羊肉,换换口味。每次我都放开肚子吃,放开量地喝,特过瘾。

一次师母好心给我介绍了个女友,是位内蒙古的英语老师。师父李金斗和师母给我们腾地儿,说让我们好好聊聊。我觉得干聊不过瘾,就打开师父家的酒柜,想喝两口酒。谁知那英语老师也是海量,我们把师父仅有的、准备办事用的三瓶茅台喝了个底儿朝天,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各回各家了。

2010年10月,我40岁,却以相声新人的身份参加了第五届CCTV相声大赛。我在专业组PK赛上表演单口相声《童年往事》,取得9.92的高分,夺得第二名。稀里糊涂得了二等奖,名不见经传的我一下子火了,让我真有点儿不适应。 “我叫方清平,爱吃鸡蛋灌饼”

我交过圈里的女友。不少演员都有不着调的毛病,我也这样,所以最终没找同行结婚。我想着结婚必须得找个靠谱的人,稳稳当当过日子。41岁那年,我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亲。我和她都是北京胡同长大的,又都生长在南城,多的是共同语言,没有陌生感,也不用装腔作势,在一块儿很轻松。于是一年后,我们就结了婚。

媳妇一直管着我喝酒,让我减少了很多快乐,但是我依然偷着喝。

2013年,我的老战友孙涛排了个小品《你摊上事儿了》,里边缺个角色,想到了我。我搭着他的顺风车,没怎么费劲,就在大年三十晚上万众瞩目了一把。说真的,我对孙涛既感激又愧疚。感激的是他为小品付出了大量心血,愧疚的是他因为我喝酒没少跟我着急。我一个人说单口相声习惯了,而且嗜酒如命,想到哪儿说哪儿,台词根本不固定。可春晚是什么档次?节目时间精确到分钟,节奏特别快,台词必须固定。

最后一次彩排,我又喝了几口,总是记不住词,不该说的时候插话,该说的时候忘词。一忘词我就空场,瞪着俩眼看孙涛。孙涛知道我想不起来了,赶紧接上。不明白情况的,还以为孙涛忘词了呢。直播那天,我控制了一把自己,没喝酒。可是,孙涛那天的妆化得太浓了,再加上他皮肤又白,脸上一个褶子也没有,一上台,灯光一打,我和他一对脸,感觉他就是个蜡人,“扑哧”一声就笑了出来,意识到不对赶紧拽回差点失控的情绪,把头扭向一边。

成了“名人”,我花了几万元,到新光天地商场买了手表、眼镜、拉杆箱、衣帽、皮鞋,去外地演出时全副武装,腰杆笔直地走在机场大厅里。

可是,我这人不长记性,兴奋数月就腻了。我恢复了本性,吃大排档,喝二锅头,穿布鞋。这时我一身轻松,我才明白,我根本不是什么明星,就是平民百姓。这样,我又找着北了。每次回到家,妻子都会端上解酒的饮料、酸奶,怕我伤胃,为我熬小米粥。

我跟北京卫视有过多次合作,一次作为电视台的代表跟北京市委领导聚餐。席间,喝过一些酒,壮了胆子,我说:“人家上海有个周立波,海派脱口秀。咱北京也可以有自己的脱口秀。领导应该跟电视台说说,给我一个平台。”话一出口,我就有点儿后怕了。首次见面,如此不懂规矩,给领导留下坏印象咋办?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跟廉春明老师给北京台文艺频道的李兰导演写相声、编小品,彼此都很了解。市委领导一牵线,李兰导演一拍板,《脱口而出》就这样播出了。节目连着播了7天,北京大街小巷的人都认识了“方清平”。

台里要求比较严,不能随便讽刺哪个行业,我只能说老婆孩子跟白凯南的笑话。每期开场,都是我的那句顺口溜:“我叫方清平,爱吃鸡蛋灌饼……”媳妇并不介意。她说:“只要工作需要,你敞开了讲。”

北京马甸桥下有个卖鸡蛋灌饼的,车体贴着我的大脑袋照片,旁边写着一行字:“我叫方清平,爱吃鸡蛋灌饼。”节目组编导路过看到了,觉得有意思,打算拍下来当花絮。结果卖鸡蛋灌饼的不同意,非要100元劳务费。编导肚子差点儿气炸了:“你拿我们的主持人做广告,我们还没收你钱呢!”但那卖鸡蛋灌饼的根本不管你那一套,不给钱就不让拍。没法子,节目组最后只好给了人家100元钱。

节目播了一年,收视率遥遥领先,我还在保利剧院办了专场,800多元的票一票难求,我做梦都没想到。演出结束,我请栏目组的兄弟到簋街喝酒。深夜两点到家,我愣是睡不着,就到小区漫无目的地走着,想着我在舞台上说的每句话,想着观众热烈的掌声。妻子默默陪着我,挽着我的胳膊。月光下,我们的身影连成一体。 “我喝死了,我怎么办?”

本来,我的理想是当个酒腻子。王羲之喝酒写出神来之笔《兰亭序》;人民大会堂那幅《江山如此多娇》就是傅抱石喝高了画出来的,那茅台还是特批的呢!您瞧,每天早上睁开眼,躺被窝喝两口,浑身微热,再起来刷牙漱口。然后,揣着小酒瓶子上街,找个早点摊,要一个烧饼夹荷包蛋,再来一碗馄饨,顺下去二两,那叫一个滋润啊!

可现实是,不仅我媳妇不干,我身体也不干。

媳妇嫁给我当日,就跟我说:“你要是喝死了,我怎么办?咱们将来的孩子怎么办?你爸爸怎么办?”我心里明白:“这些都不好办,但最难办的是,我喝死了,我怎么办?”

著名主持人王为念流着泪劝我:“为了能给大伙多说几年相声,你就别喝了。”

于是,我也决定不喝了。可一个月后,看到大家又在举杯,我心里发痒,劲头一来,谁也拦不住,就自己对自己说:“喝一回,对身体不会有什么伤害。”结果一松口最少半斤白酒下肚。媳妇急了眼:“你不要命了?”我以同座的好友为例:“人家比我身体还差,照样喝。”

第二天,酒一醒,我就后悔了,内心无比沮丧。

怎么消除这种沮丧呢?接着喝!天天泡在酒里,出不来了。第六天,身体亮红灯了,精神抑郁了,这才停下来。

每次停酒,如同地狱归来。我总会感慨:“不喝酒,真好。”一月后,又开喝!

媳妇什么招儿都使过。她还用偏方,白酒泡黄鳝,喝酒的人一听就恶心,一恶心就不喝了,可对我却无效。我中毒太深。只要是酒,别说黄鳝,癞蛤蟆我都能喝下去。

一位“大师”忽悠我媳妇:“他身上附着一个喝酒喝死的老头。每回不是他喝酒,是那个老头要喝。”按照“大师”支的招,媳妇每天买10瓶二锅头,天天在厨房点火,家里像极了桑拿房。连烧十天,100瓶酒没了,我还真做了一个梦――一个青面獠牙的鬼,围着点酒的蓝火苗跳舞。

我觉得那个老头酒量太大,100瓶满足不了他,就接着喝。媳妇恨极了,把我手机里所有的酒友电话全拉黑、删除。可找不着电话我可以问别人,还是出去喝,怕媳妇骚扰,干脆关掉手机。媳妇找不到我,给我的朋友挨个打电话问,还常到我们喝酒的地方找,从工人体育场一直找到后海。好几次,我喝得晕晕乎乎,都是媳妇开车接我回家。

媳妇多次嘱咐我的哥们儿:“他身体不好,别让他喝多了。”哥们儿看我喝得差不多,就趁我不注意,偷偷地往我杯子里倒矿泉水。我舌头早被酒精麻木了,竟然喝不出来。后来我醒酒,一琢磨,哥们儿咋老是对着我嘿嘿笑,敢情是又使坏了!

就这样一直喝到我住院。那天,我的医生朋友指着化验单上的数据,咬着牙说:“哥,你太不注意了,再喝真死了。”那时我才知道,由于喝酒太多,七八十岁老年病的指标,不少我都有。按说,我该进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了,媳妇忍不住,转过身去流泪。

我没想到自己的身体竟然糟糕到这个地步,躺在床上,我怎么也睡不着,突然觉得病房有点儿像寺庙,可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和欲望。房间里一片雪白,我的大脑一片雪白。那一刻,我顿悟了――什么钱啊、权啊、名啊,包括酒啊,都是过眼烟云。“活着最好!”媳妇听了我的感慨,哭了。

在病房里的那段时间,我的心出奇地宁静。我甚至想着自己的追悼会上,致悼词的是冯巩,他会不会说那句“我想死你啦”?要说死了也挺好,平时他是我领导,我见着得点头哈腰,这回他得给我鞠躬,我连礼都不用还,一还礼能把他吓死!

为了戒酒,我练书法、读佛经、爬名山。四大佛教名山,我媳妇陪着我每座都爬了三次。

二锅头陪伴我走过30多年,带给我快乐,也毁了我的身体。从此,我不恨酒,也不再爱酒。要爱,我就爱观众,爱媳妇,爱所有关心过我的人。

以前写过不少剧本,那都是为了挣钱瞎编的,现在我想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媳妇很支持我,端茶递水,悉心照料,如同伺候有功的王爷。2015年,我出版了随笔集《施主,请留步》,讲述了我这四分之三人生真实经历的有趣故事。媳妇看到我俩的那些事,捂着嘴巴笑个不停。

早在两年前,我的身体就完全恢复健康了。也许是戒酒带来的好运气,我主演了由黄明升执导的民国传奇剧《城市猎人》,饰演商人奇货居主。2015年,我又与谷智鑫、何冰、杨立新联袂主演民国年代剧《乞丐大掌柜》,饰演雍元生。媳妇说我表演素质不错,是个好苗子……

好媳妇发言稿篇6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80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萧红小的时候,优美感人,是萧红凭记忆写出来的,让人从书中感受到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寂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1“呼兰河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 ”——前序

读作家萧红的传记《呼兰河》,就像走进一部孤寂惆怅的史诗。

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的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站在寂寞的香港土地上,用凄婉的笔调将满腔思乡之情寄寓在对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真实记叙中。

凄苦可谓是小说的主情调。萧红在小说中写到的小团圆媳妇、王大姐是民国时期千千万万劳苦妇女的代表,她们的悲惨结局深深勾起我对特定时代的女性命运的思考。争取婚姻自由在村民的眼中甚至具有“犯罪”的性质,换言之,女性就如一枚弃棋,如一个玩偶任人摆布。如老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初到老胡家时成天乐呵呵的,甩着一条长辫子,可是当她的婆婆给她下马威时,左邻右舍都表示赞赏,连有二伯都说:“介年头是啥年头,团圆媳妇都不像个团圆媳妇”。于是这可怜的姑娘受尽折磨,被用鞭子抽昏、用烙铁烙脚心,打了一个多月,又被“跳大神”“用开水洗澡”“猪肉黄连”等治病手段冠冕堂皇地害死。小团圆媳妇令人悲悯的命运将呼兰河小城中人心的麻木、迂腐、迷信、丑陋暴露的淋漓尽致,人们的良知深受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毒害,既可怜又可悲。

在凄苦的黑暗社会中,到底还是有一丝光明和希望的。正如萧红慈爱宽容的祖父给她人生带来的温暖和关爱一样。“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尽管残酷的现实给作家的童年生活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可我坚信,每当她回忆起儿时与祖父相依相伴的美好时光,就会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

作家萧红一生都切身体会着身为封建时代女性的凄苦和悲惨,她经历过四段婚姻,在十个城市中徘徊流亡,尽管她英年早逝,但她的孤独矜持、坚强刚毅,在现代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后序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2呼兰河城,一个不繁华、不富裕的地方。这里的人们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读着读着,总觉得十分安静,他们为了活着而活着,像木头人一样。

这本书似乎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灰色的世界。人们的无知与愚昧,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就因为太大方不符合这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小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小团圆媳妇好过来。我都不知道这个婆婆到底是讨厌小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小团圆媳妇了。越往后读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的迷信与待人的冷漠形成的。他们的迷信害得小团圆媳妇生不如死,最后还是被烫死了。作者写出了对当时社会上迷信做法的讽刺。

通过这些,也反映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好好地珍惜它们吧!这些来这不易。

再说说冯歪嘴子吧!他虽然是个普通的下等人,但生性乐观,他一生肯定都是快乐的。他虽然受到别人的嘲笑,但并不把它放在心上,而且生活得更勇敢。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那再也不会有像小团圆媳妇那样的悲剧了。

当作者写到结尾时,读着读着总觉得很凄凉。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东西似乎已经不在了,似乎又在回忆她和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又在怀念在这儿的种种时光,这里的欢乐,这里的悲伤。

《呼兰河传》记载了萧红童年时的欢乐与悲伤,感触与同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3萧红是一个当过亡国奴的人。

因此,在她《呼兰河传》中平静的叙述中,透着一种苍凉,一种无奈,甚至一种绝望。

清朝已亡,民国混乱。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国,政府无力;中国人,缺乏组织。人,只能是一群会呼吸、会吃喝拉撒的生物。和他们养的鸡鸭鹅、羊马牛,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街心的大泥坑,折射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现状。

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显然还没有抵达这个偏僻的东北小镇。因而,有病了,跳大神;有灾了,跳大神;但凡遇到什么事,都希冀用这种传统的古老的方式来解决。殊不知,这岂不是一个死循环么?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才不过十三四岁的团圆媳妇,就是被这种愚昧害死的。她的死,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缺乏人本思想和现代科学之下的愚昧和人性之恶。当那些道士在她濒死之时,仍以她的性命来敲诈勒索她婆婆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那个时候的中国,不经过一次彻底的革命,是不会有出路的了。

难产,瘟疫,兵匪,租税,肆意摧残着这些善良却又无知的人们。黑夜竟是如此的漫长。

然而,黎明的曙光来临之前,总是要经历黑暗。东北沦陷了。做了亡国奴的人,何谈尊严与人权呢?

越是经典,就越能长久的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呼兰河传》,虽是七八十年前的著作,但现在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到心惊动魄。原来,新中国之前的那个中国,竟然是如此不堪。我们难道不应该为自己处在一个和平、繁荣、科学、和谐的时代而感到庆幸吗?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为这个时代加油。珍惜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唯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我也一样喜欢读书,书带给了我许多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最近我找到了一本我爱的书《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惋的歌谣,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开出一株美而艳的奇葩。”此书带我走进了二十世纪初那个离我很遥远的世界,让我领略到了那时的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又生动地将老百姓落后、平凡的生活状况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庸又愚昧的精神状态。不过,在那里有着充满生机的园子,有和蔼可亲的祖父,也有着作者度过的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小贩,粉坊里挂粉条的工人,这一幕幕都被作者用诙谐幽默但又不乏童趣文字,描绘的淋漓精致。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有不同的故事,时而让人发笑,时而引人深思。这些个文字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让我回忆起更稚嫩年岁时自由玩耍的往事。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写于小团圆媳妇的那一章节,那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正直天正烂漫的年龄,本应该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她,却被千里迢迢送来这里童养媳。我不太喜欢这段文字,可能我还不够了解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因为活泼,她常常遭到婆婆的打骂,不管白天黑夜,一天八回,有几回,被吊在大梁上,被鞭子抽打,被烙铁烫坏脚心……。就这样,美丽的姑娘永远停止了她的活泼。多么愚昧、可悲的故事啊!

平凡的生活里有许多平凡的事情,但每件事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我也正是因为享受着平凡的生活,才会对这本书如此的喜爱。安稳、平淡却那么深入人心,偶尔一页读完了仍会被这里的文字“拴”住,它们是如此的有魅力。书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朴素的流畅,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空,听着作者将小时候的童年故事娓娓道来,尽管凄婉,但依旧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5因为喜欢,今天我又一次捧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再一次走进了她别样的童年生活。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在后花园玩玩闹闹,抬头看见黄瓜长长了,便摘下吃了起来,一会儿去追蜻蜓,一会儿又在玩蚂蚱。玩腻了,又去给祖父“帮倒忙”了。最后累了,就躺在草地上惬意地睡觉了。偶尔时候,祖父在拔草时,调皮的小萧红就在他帽子上插上了各样的草草花花……

此时,我也不免想到了自己的,我的童年也和萧红一样开心。在快乐的学习中,我结交了许多知心姐妹,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双休日,我就在田野里飞奔,漫无目的地跑着,自由着,开心着!我也不知道,就这样一直跑着跑着,也许是觉得这田野太宽阔了,不跑上一跑太可惜了。有时,采一朵花放在鼻子边闻一闻,放在眼皮下瞧一瞧,甚至还会放在耳边听一听,它就像是我的一位挚爱的亲友,我们彼此亲密无间。如果碰到下雨天,又赶上放假,那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或趴在窗边,呆呆地看着雨,或撑着伞,站在雨里听听雨的音乐,又或者直接飞奔出家门,在雨里淋一淋,洗去所有烦恼,褪去所有忧愁,尽情释放我的快乐。

快乐也需要温习,童年也需要回顾,其实萧红的童年虽快乐,但有一些单调,童年只在有限的后花园,后花园里年年种着一样的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同样的蝴蝶,有同样的蚂蚱,有同样的蜻蜓。那里堆满了各种破旧的东西,还有旁边黑暗而尘封的后房,可这些地方就是她童年记忆中消遣的最好去处了。每天清晨,小萧红大声吟诵这祖父教她的唐诗宋词,童年就在刻板的时间中消磨着。尽管后花园带给了她无尽的快乐,但年年重复着这种种快乐,也渐渐变得有些乏味了。

好媳妇发言稿篇7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中提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国际广播电台斯瓦西里语部的陈莲英可以说是这部连续剧在坦桑尼亚取得成功的关键人物,是她和40多名同事完成了这部连续剧的翻译和配音任务。她笑着对本刊记者说:“现在来采访我们的人很多,过去都没人理我们呢!”

电视剧出口在全世界都面临“接地气”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电视剧来说,主要受众必然是本国本地居民。除开英美等强势文化国家,各国的国产电视剧是当地老百姓主要的娱乐资源,但在国外很难打出知名度,也难以创造出国际贸易的利润。如拉丁美洲国家特产的“电视小说”、意大利的警探剧和黑帮剧等,因为语言和文化、经济实力的限制,它们都很少为国外观众所知。

所以很多制片人都觉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并不适合来描述电视剧。《甄嬛传》制片人曹平也一度这样认为,直到她接到大洋彼岸的一通电话。在电话里,对方表示美国某主流电视台有意向购买《甄嬛传》。

曹平和郑晓龙导演联袂打造的这部清宫古装戏,已在中国大陆的卫星频道和有线台播放数轮,一年来的重播次数不少于120次。网络版权早在2年前就卖出了2000万的高价,该剧的76集完整版也已在东南亚、港台等国家和地区播出,在台湾的收视率还远远高出同期播出的韩剧,甚至连日本亚洲卫视也计划在今年6月播出此剧。不过,这一次越洋通话,却依然令曹平诧异:这回要购买的是美国的非华人电视台,而且报价也相当令人满意——5000美元每集(约合3.1万元人民币)。

这已经算是中国电视剧出口的“高价”。根据官方数据统计,中国电视剧出口在2009年一度升到历史顶峰:当年新版《三国》在日本卖到9 万美元一集,总共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超过3.4亿元人民币,是迄今在海外市场销售最好的国产电视剧。其他的国产剧集,售价基本在万元人民币左右徘徊。

3年过后,《甄嬛传》成为中国电视剧走向海外的第二个惊喜,尽管在销售数额上没有突破,却隐隐带有“文化破冰”的醍醐味。无独有偶,通过国家文化项目输出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剧在非洲也同样获得了追捧——作为文化输出,谈钱当然没什么意义,对制片人来说,这种莫名的心情难以形容:如果说以前我们追求的是能不能将万把块钱的出口剧集费再卖高些,那现在我们开始在乎卖给了谁、卖了什么题材。

“《甄嬛传》卖到越南甚至韩日或者美国中文台,这都没有什么新鲜的,但这次真能登上美国的主流电视台,不说HBO,哪怕是Show Time,都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因为从未有过先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教授电视节目形态课程的苗棣教授对此相当惊讶。

《甄嬛传》为什么被相中

2013年3月22日下午,制片人曹平还在自己的工作室准备《新编辑部故事》的宣传和播出工作。她一边招呼记者,一边马不停蹄地通过电话安排各种事宜。

在《甄嬛传》以前,曹平就成功运作过《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等剧集。她和郑晓龙导演是业界公认的黄金搭档,《新编辑部故事》是这对搭档继《金婚》、《甄嬛传》之后合作的第三部剧,曹平同时担任这些剧集的发行人。

1995年从中央戏剧学院俄罗斯戏剧专业硕士班毕业的曹平,真正担任制片人的时间其实不超过10年。其余的10年时间里,曹平一直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发行电视剧的工作,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销售。一头短发、衣着干练的曹平告诉记者,毕业后自己被分配到发行部门,因为自己有专业背景,留过学,其实内心里是很不甘心当电视剧“销售”的。“不过,郑晓龙希望我能从基层做起,当时他已经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负责人,所以我最后也采纳了前辈的意见。”

“值得自豪的是,我发行过千集电视剧,从未让投资人赔过钱,”曹平说,“这样的经历确实也让我更了解市场,《甄嬛传》这次也不例外。”

不过,在被问及《甄嬛传》为什么能被美国主流电视台相中时,曹平犹豫了一下。她并没有引用发行人的专业术语,而是很简单地回答道:“因为郑晓龙导演一直以来的风格就是不盲目跟风,要做就做精品,或许就是这种理念成就了现在的《甄嬛传》。”

曹平透露:“2007年郑晓龙的妻子王小平从网上看到了流潋紫的这部小说,郑晓龙找到了我,让我判断一下市场。当时电视剧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尤其是古装剧比较低迷。我所在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也从来没有拍过古装剧,从专业的市场眼光来看,要投拍这部剧集是很冒险的。但我和郑晓龙都觉得这个小说值得改编,于是冒着风险买了版权。我们不着急,就慢慢做剧本,到了2010年才正式启动项目,最后一炮而红。现在,拍《新编辑部故事》,我们也不急,这部剧集从策划开始做了10年。10年里换了6任编剧,改了5稿。”

曹平还不忘调侃下海外市场上的老对手“韩剧”,打趣道:“你不觉得《甄嬛传》已经超越了韩剧吗?”

在曹平心目中,好的剧集必须非常讲究。这种讲究不光是艺术上的,作为制片人,要操心的“讲究”毕竟需要用真金白银砸出来。在这点上,老对手韩剧一度做得不错。“韩剧一集都是一百多万人民币的投资,有特别的讲究,尤其是在‘服装化妆道具’方面,韩剧音乐也很好。《甄嬛传》在这方面也用心去做,用电影镜头拍摄,以便保证画面质量。不过,我们现在很多剧集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算数目,现在国产电视剧的制作不比韩剧差。可能这也是被美国那边看上的原因吧。”就在本刊记者采访的时间里,曹平就接了一个工作电话,谈的是《新编辑部故事》的音乐版权问题:“30万的音乐版权费用,我们马上支付。”

怎样给《媳妇的美好时代》配音

“《甄嬛传》登陆美国,华妃那句‘就是矫情’咋翻译?”这是很多热心网友担心的事情,“‘想必是极好的’、 ‘拉出去,杖毙!’这样文绉绉的台词,美国观众能懂吗?国产古装戏转英文版,难度系数忒大了点吧。”

同样的问题也出在了《媳妇的美好时代》上。负责这部剧译制的陈莲英认为,如果《媳妇》单单打斯瓦西里语的字幕,或许坦桑尼亚人也能够看懂,对于译制的人员,工作量也相对少很多。“但电视剧那种传神的东西和台词的情感都无法表现出来。”陈连英坚持给这部输出到非洲的国产剧集做完了全程口译。

陈莲英可以说是这部剧集在坦桑尼亚取得成功的关键人物,她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斯瓦西里语部40多名同事,其中包括7个“老外”,在2011年8个月时间里一起完成了这项翻译、配音任务。《世界博览》记者在一处播音间里见到已经年近70岁的陈老师。采访时,她还和组里的年轻人正商量着马上又要进入坦桑尼亚、肯尼亚的《金太郎的幸福生活》这部剧的选角事宜。

“我是苏州人,可能普通话不太标准,不过斯瓦西里语还是可以的,”陈莲英幽默地说道,“其实《媳妇》这部剧集能去非洲很简单,主要归功于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文化处的刘东参赞,他给我们提了个建议:能不能选一部中国电视剧送到坦桑尼亚去?我们觉得这也是好事,就赶紧报送广电总局做立项讨论。讨论结果是广电总局认为这个项目可行,要配音。当时别的单位也想接,广电总局还是考虑到国际广播电台有这个实力:我们的斯瓦西里语部人员充足,老外也多。”

“其实我们每天任务非常重的,我们还得完成日常广播的任务。2011年3月,我们就拿到了剧本稿子,11月份就要在非洲开播,搞得我们非常紧张。我带领年轻人和组里老外先是完成了翻译,定稿。8月份时,要到录音棚配音。这是电视剧,不是新闻,译制加配音,配音的人也是要‘演戏’的,这个最难。我们组有个老外,新闻播得很好,但配音不行,本来说跟我一起配毛豆豆的爸爸妈妈,但他总是一本正经的,所以最后配了一个别的角色。”陈莲英回忆道。

“给这部剧配音最难的就是如何把台词口语化,我们一开始翻译的都是新闻语言,后来改的时候特别困难,有的我也决定不了。而电视剧很啰嗦,随口就来。我们就和老外一起商量,等到配音时,看到画面还要改,一定要让非洲观众能听懂。”

作为国际广播电台斯瓦西里语的首席播音员,陈莲英50年来一直用电波和话筒为坦桑尼亚民众传达着来自中国的消息。而她主持的《听众信箱》是当地民众最喜欢的节目,因此还获得了“妈妈陈”的称号。《媳妇》在当地播出后,她的一位听众打电话到《听众信箱》,特别激动地说:“我在电视剧里听到你的声音了,陈妈妈。我们组的老外亲戚也给他们打电话,说听到你们配音的声音啦。”

1975年,陈莲英曾赴坦桑尼亚留学,在那里生活了3年。她认为正是自己亲身在当地生活过,才能更好地解决这次配音的很多难题。比如,在翻译“婆媳间你死我活的关系”, “你死我活”不能套用平时用的词,得按非洲人习惯说是“老虎和猫的”关系; “好心不得好报”,必须拿当地成语来表达:“驴子的感谢就是踢你一脚” 等等。

“以前他们对中国人了解很少,都是看西方大片,要不就是香港武打片,在他们眼里中就是武术,对中国人家庭生活其实不怎么了解。”陈莲英提到,“这个剧去年也在肯尼亚播,肯尼亚中国人很多,看过之后就知道如何同中国相处。”

陈莲英估计,今后斯瓦西里语部门为非洲输送影视剧的工作“一时断不了”。

大家到底爱看哪个国家电视剧?

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电视剧是一个国家了解另一个国家的好途径。特别是现代题材剧集,那个国家发生着什么、人们怎样生活很容易就一目了然。虽然电视剧不如纪录片更真实、直接,但媒介本身更为大众。

而人们对着这种媒介形式的依赖和喜爱也似乎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根据世界著名的电视收视调查公司欧洲数据公司2010年世界电视市场收视报告的统计结果显示:以电视剧为主的虚拟类节目占41%,娱乐类真人秀节目占39%,纪实类占20%。可以肯定地说,电视剧在各国节目市场中都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对电视节目形态特别是美国电视节目观察了近20年,苗棣教授认为:“美国人最喜欢的媒介形式,肯定是电视剧。美剧的产值每年都是百亿美元的规模。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这些国家自己都有非常牛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是会大量播出美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欧洲国家播放美剧也是成本很低、效率很高的一种选择,因为美国文化的认可度非常高,欧洲国家都在用美国的产品,同时也对美国人推销的文化产品产生了依赖。

《豪斯医生》在欧洲就很受欢迎,美洲的墨西哥、巴西更不用说了,都是美国文化的辐射区域。而要说美国电视台真能播西方文化以外的电视剧,就非常罕见,因为电视是通俗文化,电影可以猎奇、卖弄异域风情,但电视是大众媒体,必须考虑收视率。美国电视剧在全世界都播,但德国、意大利、法国的剧集就不会在美国播,唯一能在美国播的是文化特质比较相似的英剧。美国有部分人会有文化自卑感,他们会追捧以前的文化宗主国的电视剧集,尤其是PBS电视台,播英剧很多,比如《唐顿庄园》。”

除开强势的文化影响,在像苗棣这样的业界人士看来,中国电视剧的节奏之慢和讲故事的水平之差是制约其走向海外的最主要原因。“其实电视剧看个故事,但中国电视剧节奏感、技巧还达不到西方人的观看习惯、标准。中国不会编故事,也不会圆剧情。虽然美国的故事也有假得不行的情节,但局部逻辑还是合理的,至少讲得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苗棣才会对美国非华人主流电视台提出收购《甄嬛传》感到惊讶:“一般来说,美国的文化已经在全世界有影响了,电视剧制作又确实厉害,自然打开世界市场。中国也只有国家有充分影响力了,估计才会有更多的人有兴趣看我们的剧。”

插排 半p

《苍穹之昴》和《大地之子》的日本故事

李珍女士的身份同曹平有些相似,都是影视制片人,不同的是,她还一直做中日影视版权贸易,兼任NHK电视剧部国际共同制作对华特约联络人。在李珍的职业履历中,不论是中日合拍片还是引进到日本的国产电视剧,她都参与过:电视剧《武则天》、《新上海滩》、《中国往事》,电影《漂亮妈妈》、《英雄》、《十面埋伏》等引入日本播放,幕后都有李珍的参与。

2010年8月29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苍穹之昴》制作公司华录百纳影视公司老总刘德宏率领该剧主创来到日本东京做宣传。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日本作家浅田次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其原著更是一部非常不一样的小说,作者浅田次郎写中国历史小说,完全跳出日本观点,该书在日本近十年来销量最大的图书排行榜中一直雄踞榜首。

而它的开播对中国电视剧在日本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到目前为止,在NHK综合频道晚间11点档播出的海外剧,除韩剧《冬日恋歌》以外,中国电视剧是第一次。

2010年9月26日NHK综合频道(相当于央视1频道)晚11:00,《苍穹之昴》正式开播了。这个时段是专门播世界名作电影的时间,观众层年轻白领居多。NHK定位《苍穹之昴》在这个时段播出意义非凡,可谓是对《苍穹之昴》故事改编的肯定,是对中国电视剧制作水准的肯定,是对中日演员演技的肯定,也是对中断了十年又重新起步的中日合拍新模式的肯定。

后来,李珍女士还在自己的博客中回忆道:“记者会当天,在会场为媒体播了第1集的日文配音版。音乐声一起我就受不了了,脑海浮现的全是横店拍摄时的场景……炭火熊熊,皮毛裹身,地表温度近50摄氏度的酷暑。为了让田中裕子(主演)能凉快一些,我与中方服装交涉把慈禧的内衬长袍袖子剪掉,这样裕子就不用穿两件衣服而只穿一节袖子就可以了,裕子感动得摇着我的肩说不出话来。”

而后来的事证明:请田中裕子来演慈禧是个最正确的决定。她是一个日本知名演员,在中国也有些群众基础——演过《阿信》(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播放过)。而聘请NHK影视部主任广濑哲雄以及当年《阿信》的导演平山武之做顾问也为该剧走向、文化差异上做了很多把握、权衡。

而另一部在日本取得成功的电视剧《大地之子》也让一直做中日电视剧交流的李珍颇有感触:“这部剧以二战後日本残留在中国东北的孤儿为主角。》,朱旭和蒋文丽饰演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夫妇,他们的表演感动了日本观众。播出后轰动整个日本,收视率达到近30%,后来重播了8次。首映当天,就收到了观众200多个热情洋溢要求重播的电话。他们来日本访问时,日本街头上的很多观众哭着、拉着蒋雯丽的手说‘感谢你们收养我们的孩子’。日本观众其实还是喜欢中国那种特别淳朴的情感,日本老百姓都爱看这样的中国电视剧。”

好媳妇发言稿篇8

这时,唐宣宗的大女婿郑颢看到了老岳父的烦恼,就对皇上说:“有个进士叫于琮,此人仪表堂堂、才华出众,您可以召开一公开选聘驸马大会,届时我让于琮去应征,您直接敲定他为驸马就行了。”

郑颢找到于琮对他说:“老弟,你虽然有才华,但落拓不羁,不拘小节,又不会结交权贵,不会结党营私。像你这个样子,只怕一辈子也没有做官和升迁的机会。现在皇帝正在为永福公主招驸马,你可以去应征,你只要当上了皇帝的上门女婿,就等于插上了双隐形的翅膀,借助公主的臂膀,你在仕途上就可以飞得更高。”于琮也不傻,这样的好事当然不能放过。皇帝看过于琮后,对这位未来的女婿也很满意,亲事就定下来了。

有了皇帝这棵大树,于琮想不红都不行,连升三级,从一个小小的校稿编辑“秘书省校书郎”升任为副部级的“左补阙”,公主的软饭吃起来就是香啊!找了个仪表堂堂、才华过人的进士郎,公主也很满意,整天沉浸在即将成为新娘的幸福中。

可是有一天,公主和宣宗老爸一起吃饭,因为一点小事怄气,一气之下把筷子折了,皇帝一看这还了得,愤然说:“你这性情,怎么能给士大夫家做媳妇呢?”于是,宣宗主动把这门婚约收回了。

按理说,公主从小娇生惯养,刁蛮任性,发点大小姐脾气没什么大不了,毕竟人家是天底下最大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作为老爸,批评批评、教育教育就行了,怎么至于连新娘都不让做了呢?真有些不近人情。

永福不让嫁了,准女婿怎么办?宣宗来了个更绝的,传旨四女儿广德公主下嫁于琮。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和姐姐的刁蛮任性不同,广德公主性情贤淑、贞德贤良,结婚后对丈夫于琮及其家人都十分尊敬爱护,从不显示自己特殊的身份。后来,于琮因受陷害被发配到外地,广德公主害怕丈夫中途被暗杀,她一路跟随,必要时,还换上于琮的衣服,当他的替身。娶了这样贤德的媳妇,于琮该是多么感谢皇帝老岳父当初的“”决定啊!

皇帝说的话,是金口玉言,既然定了永福公主,别说折了双筷子,就是砸了桌子,扒了房子,于琮也没退婚的份,他只能受着。但人家皇上太讲究“信誉”,对出售的“次品”主动退货,并无条件换给优质产品。宣宗如此嫁女,虽然对永福公主有些残酷,但也成就了另一女儿的美满幸福。只是不知永福公主再吃饭见到筷子时,做何感想?

上一篇:大学班会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教育孩子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