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1-02 02:10:15

科技发言稿

科技发言稿篇1

我于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1月入党,大专学历,历任斗门区府办科员、副主任调研员、副主任,五山镇委副书记、镇长,乾务镇委副书记、镇长,区科技局党组书记。按照斗组办[2006]5号文的要求,今天在科技局领导班干部民主生活会上,对照自己在理想信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求真务实、联系群众、廉洁自律等方面找出存在的有关问题和存在问题的原因,以达到改正错误,促进工作的目的。现在我就本人存在的有关问题和今后的整改方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简要的汇报。讲得不够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在理想信念上自己是比较坚定的。人类社会经过充分的发展,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这点,本人是坚信不移的。

2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有所欠缺,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我在镇工作期间,主管政府全面工作,直接分管招商引资和企业工作,兼任三村工业区副主任。这一期间,本人认真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工业西进、城市西拓”的发展战略,采取了系列超常规政策措施,集中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推进工业区经济发展。两年多,全镇完成富山、三村和镇的工业区征地8000多亩,新引进工业项目近80个,新投产工业项目近30个,工业产值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工业出口值成倍增长,全镇在建工业项目30多个,经济总量得到迅速扩大,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虽然经济发展令人瞻目,但由于自己在思想上认为主要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其它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想法,因而把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工作置之不理,平时交给其他班子成员负责,第一责任人职责意识不够强,多数是停留在会议布置上,平时过问少,参与检查督促也少,致使安全生产事故和山火事故较多,其中2006年工厂安全事故超出区下达指标,2006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出了区政府下达指标。另外还忽视了对村干部及对村民的教育管理,致使他们的法律意识较淡薄,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自己思想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没有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其他工作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所造成的。

2、理论学习深度仍然不够。本人高中毕业后,88年又在中山大学学习了二年,近两年又完成了自学本科学习,对马列主义理论进行了较多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基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等方面是比较端正的。但是在理论学习上未能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刻苦认真和深入,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参加学历学习和参加培训才学习,特别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只要是认为自己都已经学过了,而且比别人学的还多,同时认为自己不是搞理论研究的,无需对这方面要求太高,有差不多的思想,存在可以应付过去的思想。这是造成对理论学习不够刻苦认真和深入细致的根本原因。

3、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本人能基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在具体工作中有时出现一些偏差。在镇基层工作期间,本人只是强调村集体利益和工程老板的利益应当服从全镇经济发展大局,而对历任政府拖欠村集体和个人的工程款,往往多是从维护镇的经济运作考虑,对追讨欠款不是十分强烈的,往往是采取拖的办法处理,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利益,由此而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不稳定因素。主要原因是自己考虑镇的经济困难,考虑镇的局部利益多一些,没有把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这说明了自己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宗旨意识还不够牢固。

4、廉洁自律方面还做得不够。本人基本做到廉洁自律,在镇工作期间,先后建立健全了镇会计核算中心和村级财务核算中心,能自觉遵守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工程招投标规定,没有利用职权为家属子女经商办企业和从事中介活动谋取私利,三年来共拒收现金、有价凭证和实物折现价值达到8、9万元人民币。能够服从组织安排,从来没有跑官要官,尤其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做得比较好。在03年区政府换届选举工作中,个别想参选的同志亲自找我两次,要求的配合其参选,但我意识到,这是违反政治纪律的严重问题,自己能婉言拒绝,并通过手机信息劝其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动员乾务的代表配合好区政府的选举工作,为搞好区政府的选举工作尽到了应有的责任。但在廉洁自律方面还没有做到一尘不染,在镇工作期间,对一些人送来的烟酒照收不误,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本人在群众中的形象。主要原因,是自己认为收些烟酒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但平时自己可以享用,也可以用来招呼来镇的客人和朋友,只要我平时不就可以了,不因为收取一点烟酒而损害国家利益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这也是变相的金钱,没有意识到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5、在工作作风上不够深入细致,特别是在联系群众上做得不够好。一是整天忙于日常事务工作,很少抽时间到村到户调查研究,连自己驻的马山村平均一个月也只是到两三次,对村的工作关心少、指导少,对村干部的管理要求不高。存在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缺乏群众意识和群众观点,只是把自己主要精力放到招商和推进工业区的发展上,强调村的工作由村民自治,因而导致了自己联系村联系群众的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忽视了对村干部和村民的管理、教育和引导工作,虽然马山事件迟早会发生,但与自己工作做得不够有一定的关系,自己应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二是在工作作风上未能做到耐心深入和细致。在镇工作期间,经常碰到一些群众抢种不服从政府征地而堵塞建设工地、部分群众违章建筑、部分群众偷挖资源等等的事情发生,在经过几次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往往自己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来进行处理,结果造成了部分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引起了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给政府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难度。虽然这些群众的做法是不对的,但也说明我们在做这些群众工作时未能做到耐心细致,有时在这些群众面前也说了一些粗暴的话语,如在处理马山群众事件和违章建筑以及偷挖资源案件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做群众工作时缺乏经验,缺乏耐性,认为自己是代表政府依法管理的,这些群众必须服从政府管理,未能深入细致做好这些群众的思想工作,这是平时工作缺乏经验,缺乏深入细致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表现。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6、工作纪律不够严谨。本人平时基本做到遵纪守法,没有出现违法乱纪的问题。但平时工作纪律仍不够严谨,有时出现迟到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自己存在懒惰思想和遵守单位规章制度意识不强的表现。

三、整改措施和奋斗目标

1、努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无止境,要确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创办“学习型”机关,首先是自己带头学习,自觉学习,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法律、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法律水平以及业务工作能力,特别要注意提高运用理论各各种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要健全单位党支部的学习制度,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促进全体党员理论水平、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加强党性修养锻炼。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标准要求自己,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更要统揽全局,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3、要进一步加强廉洁自律的修养。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过好权力、美色、金钱关,做到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吃的不吃,明明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力求做到防微杜渐,廉洁从政。

4、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克服和形式主义,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忠实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抓住区委开展的“五在农家”的机遇,按区的要求,认真做好有关工作,要深入到镇到村到农户,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暧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进农家门,听农家话,知农家事,解农家忧,交农家友”,树立好自己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科技发言稿篇2

一、2019年科技工作回顾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技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进一步推动工作指导上的转变,由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创新型建设,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强化培育扶持,创新主体成长加快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服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培育计划,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认定方面的问题,凝聚起了共同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60家增长到2018年的220家,再到2019年的280家,实现了连年递增。2019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33%,总数达到17家。

(二)拓功能上水平,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始终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打造了一批成果辐射源和创新支撑点。平台建设实现了几个突破:申报成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零突破。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申报成为省级轴承产业技术联盟,实现产业技术联盟零突破。申报为省级,实现省级零突破。还新建成1家以轴承产业为主的市级众创空间-轴承云创客汇。截止目前,有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企业技术心,1家省级产业研究院,2家院士工作站、1家产业技术联盟和18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

(三)改进方式方法,科技成果和科技奖实现突破。

种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381成功为通过省科技厅认定;获得两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轴承公司实施的“轻窄系列圆锥轴承套圈精密成形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的“耐磨损超高速精密圆柱滚子轴承研制”项目;华春液压汽配有限公司获得部级殊荣:被评为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全省仅6家。

(四)完善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强化。

着眼服务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建设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增了1家省级,1家企业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选派15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为县域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围绕“三农”发展,组织集中培训18期,培训技术骨干2600人次,普训农民3.6万人次。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成效明显,粮棉轮作高产节水技术获得省科技厅高度评价。

(五)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多次听取和研究科技工作。2016年10月,在县委主要领导的指导下,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都拿出百万元资金对企业进行奖励。还建立了县校企合作基金,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改革的步子不断加快,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日趋完善,科技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六)省科技厅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较高。

2019年12月18日,省科技厅2018年度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结果出炉,县域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在全省排名跃升了16位,奖励资金200万元。

二、2020年科技工作部署

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整体决策部署,坚持“大抓落实、大干实事”,高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加速行动,坚持“一二四六”工作思路,即围绕开展“三创四建”活动这条主线,以落实“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和“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为抓手,锁定四大工作目标,突出六大专项行动,着力培育创新发展的新优势,为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力。

(一)锁定目标,实现四个新提升

1.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培育高技术、高成长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施发明专利增长计划,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0.4件,达到1件。

2.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家,新增众创空间2家以上。加快规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确保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年递增。

3.综合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县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只增不减,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达到3300万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1%以上,技术交易总额超过1.6亿元。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

4.区域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实现分数大幅提升,排位前移,力争跃升至B类县。

(二)精准发力,力争六个重点突破

1.精准对标抓突破,强力推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层层抓好工作目标落地落实。在深入开展研发投入专项指导服务活动,确保加计扣除减免、后补助等各项政策落实到所有相关企业,对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经费支出为零的企业进行重点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2.精准服务抓主体,高质量推进创新企业培育。启动“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健全完善“双高”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精准帮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地,调动企业申报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

3.精准施策抓双创,推动众创空间快速发展。落实关于进一步扶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意见。通过腾笼换鸟改建、整合要素新建、科技招商引进、提档升级巩固等四个“一批”,建成各类众创空间2家。组织好企业参加全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赛事,树立一批创业创新典型,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4.精准定位抓平台,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重点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2020年,重点支持华春液压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4家以上。

5.精准对接抓引进,深化科技合作集聚创新资源。高层次推进科技创新合作,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为高校院所与本地企业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组织有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2场次以上。突出“高精尖缺”,加大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力度。

科技发言稿篇3

关键词 微信;科技期刊;微信平台;办刊模式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126-03

1 研究背景

2012 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平台功能包含了团体用户向微信用户提供订阅服务,实现了团体用户和目标群体的文字、语音、图片全方位互动和沟通[1]。两年多以来,微信平台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原有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沟通效率。出版传媒领域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一向走在其他行业的前面,对于微信平台的使用亦是如此,如同济大学学报自2013年开始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至今,实现了学报内容向微信用户的推送和信息等功能。

国内一些科技期刊敏锐地捕捉到通过微信传播发展的机会,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以期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渗透力[2]。科技期刊申请微信平台“订阅号”功能有信息推送、阅读原文、聊天机器人等功能。2013 年年底,通过腾讯认证的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可以使用自定义菜单,大幅度提高了平台的交互性。通过公众平台,期刊可以通过信息推送功能向特定的微信用户群体每天发送一条信息,通过阅读原文功能则可放上官方网站相关文章或以前发送的微信信息的链接,而聊天机器人功能可以实现关键词查阅等,依据关键词利用设置好的信息库向用户推送答案,节省人力,提高沟通效率。

新技术的使用和完善,需要使用者的深入探索,科技期刊对微信平台目前的使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推送、精准订阅和接口开发等方面,也有少数学者从校对、组稿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对于微信平台系统使用的研究,有学者从面向对象的分类来进行思考,即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编委等群体[3]。结合学者研究的成果,本文从科技期刊组稿、审稿、编校、出版等流程为框架,系统的对科技期刊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完整的应用体系,利用微信平台优化拓展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路,以期为科技期刊的创新提供参考。

2 办刊创新

科技期刊的工作流程主要可以分为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对于沟通的对象和内容差异很大。结合各个环节的工作特点及其辅助拓展工作,分别对使用微信平台进行创新开展分析。

2.1 组稿环节

传统的组稿主要分为面向公众和面向个体或群体,面向公众组稿是指对外稿约并将来稿进行分类组合,而面向个体或群体组稿指编辑以专栏或专题为目标,主动联系特定的作者或作者群进行约稿。

1)对于面向个体或群体组稿而言,传统联系多使用电话进行联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常常遇到作者不方便接听电话等情况,对作者的工作造成了影响。也有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的,又会遇到电子邮件沟通效率低、时间长等缺点,往往对及时完成组稿工作造成威胁。

当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科技期刊相关的时间碎片化等研究[4]提醒我们,科技期刊的工作要顺应社会发展的特点。人们喜欢充分应用小块的时间来处理事情以避免时间的浪费,而微信正是这种应用方式的典型工具。科技期刊编辑部门建立多个专栏或专题的微信群,邀请相关作者入群,及时约稿通知,答复作者疑问,了解相关稿件的写作进度,为作者提供相关的帮助,提高组稿的效率和质量。

2)对于面向公众的组稿而言,除了要对外稿约,还要及时答复作者的各种疑问等。对于微信的使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期刊的动态和各种文档、稿约等。期刊的相关信息或指导性文档等资料,无法让作者方便及时获取,如投稿须知,参考文献格式要求、稿约等,往往需要登陆期刊的官方网站才能获取。登陆官方网站可能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是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对于网站的建设不足,甚至根本没有官方网站,导致作者几乎无法自主获取;其次,登陆网站需要通过搜索引擎等认真查找、比对等,耗费时间,在碎片化时间状态下很难实现;最后,人们已经逐步用手机上网代替了电脑上网,而手机上网时,产生的流量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使用官方网站,几个页面便要占去上兆的流量。

通过微信平台的聊天机器人功能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的系列问题,及时向微信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节约了时间,更降低了流量。另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主动推送各种动态和通知,使得作者在碎片化时间里可以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最后期刊的相关信息或指导性文档都可以通过微信自动获得,节省了作者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减少了编辑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作者查稿。很多作者习惯打电话到编辑部查询稿件被录用或出版安排等情况,占用了编辑不少的工作时间,影响了编辑的正常工作。有些编辑部门为了优化此类工作,专门设置了具有投稿、送审、查稿等功能的信息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投入需要一笔费用,还有后续的维护、更新等,都会对编辑部的运行产生一些负担。另外每个期刊编辑部门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规格,差异较大。对编辑部门工作人员而言要通过培训才能掌握部分功能,对于作者而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操作、重复填写大量的个人信息、记录每个平台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等,造成了作者很大的负担,也造成了个人信息的安全隐患。

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对编辑部门而言,设置稿件的查询功能容易实现,简化了和作者沟通的繁琐程序。且由于工作人员生活中对于微信的广泛使用,对于微信的功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另外使用微信完全免费,不需要投入软硬件,且软件功能会持续更新。

对于作者而言,通过发送稿件编号可以查询到稿件处理程度,相比使用电话、期刊编辑部信息系统而言都更加省时、省事,同时也免去了填写个人信息带来的繁琐手续和安全隐患。另外,由于作者在生活中对于微信的频繁使用,也大幅度降低了操作的难度,节约了作者的时间和精力。

2.2 审稿环节

对于很多编辑部门而言,审稿环节是比较头疼的,审稿专家往往由于工作繁忙,稿件往往难以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往往出现稿件送给专家后,三番五次的催促,都难有回复,后面实在是拖的太久了,干脆就草草了事,不利于稿件质量的把关。这显然让编辑部门处于两难境地:审稿专家经验丰富、学术渊博但时间紧张;有的学者时间很多,但学术水平不足,不能准确把握稿件质量。有编辑部门的信息系统也覆盖了送审环节,依然不能解决审稿慢的难题,还偶尔遇到专家不习惯使用信息系统的情况,往往要打印出来手工审稿。

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年龄、各种文化层次、各种岗位的手机玩家在各种场所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到处可见,以至于网络出现了“低头爸爸”的头衔,而澳大利亚更是创造了“低头族”一词。借用微信这样的工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专家们低头一把呢。

编辑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通过微信,以文档稿件或图片的格式发送给审稿专家,专家就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接收和审读,例如等着开会、等人、甚至上厕所时都可以审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于不习惯打字的专家来说,对于图片格式的稿件,可以使用手机的图片编辑软件进行标记,再使用微信的语音功能,对图片稿件上的标记进行阐述,将微信语音发送至编辑部;对于文档格式的稿件,可以通过手写输入进行审阅,意见较长的,同样可以通过微信语音进行说明。这样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审稿的效率,补充纯文字审稿意见的不详尽之处,通过录音审稿也可以大大的节省专家打字的时间,提高审稿的效率,缩短审稿周期。

稿件校对工作是科技期刊编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与作者进行有效、快速的远程校对是期刊工作者们近年来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微信可以快速发送文字、照片和声音等,适合稿件远程校对所需的“面对面交流”的要求。特别是遇到下述的类似情况时,使用微信沟通可以很好的处理好远程校对问题。

1)不善于使用图片处理软件的作者。

稿件中使用的图片,有很多是仪器出的,不是作者使用图片软件做出来的。让作者修改图片往往是不可行的,而细节的问题往往通过文字很难表达清楚,传统的做法只能是作者打印出图片,在原图上手工修改然后邮寄回编辑部或者扫描后发电子邮件,大费周章。而如果使用微信,作者用手机将图拍照后通过微信发给编辑部工作人员,每一处问题都通过语音微信沟通,及时修改,就可以把问题简单的解决,提高工作效率。

2)作者出差的情况。

作者在外地出差时,往往由于使用电脑上网不方便、软件缺乏等问题,很难在电脑上进行校对修改;通过电话的话,又容易遇到不方便接听等等,导致沟通困难。如果通过微信将校对稿的图片发给作者,并辅以语音留言进行解释说明,在作者方便的时候就可以收听留言并对照图片进行修改,即方便了作者,也降低了编辑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语句有歧义的稿件。

有些稿件在语句语法上不太注意,导致稿件的可读性差,语句有歧义。通过电话沟通的话,需要作者有合适的时间且面对着稿件,占用编辑部工作人员和作者的较多时间。如果通过微信进行沟通,将需要明确的地方以图片和语音的方式留言给作者,在作者有时间的情况下随时进行对照修改,即能有效地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同时又节约了不少的电话费支出。

2.4 出版环节

数字化是近几年来期刊业热议的发展趋势,科技期刊由于受限于自身的规模和实力,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加入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平台;加入开放存取平台;自建数字化平台。而三种方向都有不同的难题:首先,加入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平台。这些科技期刊专业的数据库平台成为用户查找文献最常用的平台,但科技期刊在这个数字化的产业链中,没有谈判的筹码,只能简单的向数据库提供资源,甚至变成了科技期刊传播的主要途径,学术影响力和经济收入都收到影响,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中国的 科技期刊数字化行业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垄断局面[5];其次,加入开放存取平台。在国外开放存取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国的开放存取只能用“雷声大雨点小”形容,开放存取平台影响力甚弱,以至于连很多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都不甚了解。虽然有学者提出了相关创新性的开放存取发展路径[6],但开放存取真正的发展还必须依赖国家层面的举措,目前来看,显然加入开放存取平台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效果;最后是自建数字化平台。显而易见,以自建数字化平台的方式发展数字化,比起加入开放存取平台难度还要更大。除了影响力小、无人问津外,更大压力是,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开展平台建设,对于绝大多数的科技期刊而言,这是行不

通的。

与传统的门户网站不同,首先使用微信不需要考虑投资的问题,其次微信传播以“人人为者,人人为接收者”为特征,其优点在于信息可以通过微信以裂变式、碎片化地传播。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快速、动态、实时互动、受众多、具有长尾效应等特点,科技期刊可以借此作为期刊传播的新途径。以微信传播为途径,整合科技期刊相关的数据资料、融合科技期刊相关的各种要素,广播平台提升影响,窄播平台强化精准,建立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平台。

对于使用微信平台建设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环节,要结合微信平台和科技期刊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出版风格特点。

科技期刊的文章侧重学术研究,篇幅长且内容艰深枯燥,适合做学术研究或查阅资料时进行阅读学习。通过微博这个平台,科技期刊应借助微博传播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摘炼精要,构建一个轻松的微信出版和阅读

模式。

2)传播特点。

科技期刊利用微博平台可以实现编辑部与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的良好互动。特别是利用作者对期刊的转发,可以更好的拓展读者空间、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稿源。

3)媒体格式特点。

传统印刷期刊的媒体格式单一,传播内容有限,而使用微信的多媒体属性可以很好的拓展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方式[7],图、文、音并茂,增加期刊的吸引力,可以更好的展现科研成果,促进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应用。

2.5 辅助拓展工作

1)推送导读。

采用语音的方式向读者传递期刊最新最热门的导读内容,会让读者感受到新鲜的体验和舒适享受,且对于提升期刊本身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会有非常显著的效

果[8-9]。编辑部工作人员可以将近期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成果编辑成5分钟以内的语音消息推送给读者,让读者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获取最新的相关资讯。

依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定期将最新目录推送给相关的订阅用户,将不同专题前沿论文题目通过图文消息展示出来,甚至可以直接链接作者的微信号,以实现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和即时互动。

2)推送语音祝福。

重要的作者和审稿专家是科技期刊高水平论文提供者和质量保证者,是决定期刊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微信平台在生日时给他们发一条祝福的语音信息以表达关怀,比起电话少了打扰的担忧,比起冷冷的文字,则更具亲和力、更能增进期刊他们之间的感情。

3)应用平台举办活动。

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各种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建立更广泛的粉丝群体、扩散更强的影响力。如对于积极参与互动讨论的读者,编辑部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粉丝活动来提升人气;在推送信息时穿插生活小常识等;每期评选转载次数最多的论文以激励作者,以期吸引到更多稿源。合理充分运用微信平台可以将在原来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开展的活动以方便、集约、高效的途径实现,增进读者编者间友谊的同时又打造出期刊的人文品牌形象[9-10]。

3 结论

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创新科技期刊的办刊工作模式,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科技期刊与微信等新兴信息传播工具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互利的工程,需要广大的科技期刊工作者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积极地参与进来。微信不但引发了信息传播方式上的变革,也给科技期刊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平台,将微信平台的功用融入到科技期刊办刊的各个工作流程中来迎合了科技期刊发展的时代要求,值得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2]梅阳.传统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经营[J].传播与版权,2013,1(7):142-143.

[3]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4-666.

[4]钟琳.时间碎片化环境中科技期刊移动传播构想[J].出版科学,2014(1):89-92.

[5]赵文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价值反思与改革取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6):150-156.

[6]钟琳,梁光铁,陆娜,等.科技期刊开放存取资源整合模式发展思路探讨[J].编辑之友,2012(7):64-66.

[7]陈晓华.传统报纸使用微信新媒体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2013(1):14-17.

[8]覃合.新媒体浪潮下期刊编辑工作的调适与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12(7):163-165.

[9]万美,刘杨铭,吴海平,等.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的发展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04-105.

科技发言稿篇4

一、敏锐进取的思想力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素养。期刊作为出版物的一种形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传播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期刊有利于提高公民素养,因此,编辑对作者的文稿进行加工具有文化导向作用,经过编辑加工修改的文稿融入了编辑的精神文化劳动。期刊是党和国家宣传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贯策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编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编辑应具有政治敏感性,对涉及宗教、民族、外交、政党等主题的文章应遵守相关的报道制度,高校期刊编辑应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政治素养是高校期刊编辑的基本必备素养,离开政治素养谈其他素质都不切实际。期刊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增强出版物的思想性,把好政治审稿关,使编辑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编辑工作既是社会化的精神文化生产,又是编辑个人的文化劳动行为。期刊编辑工作汇聚了编辑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期刊编辑每天要面对重复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编校等工作,要不厌其烦地接收作者的邮件、接听作者的电话询问,这些工作都要循环往复地进行,如果没有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急躁情绪,进而出现抵触态度,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这里提到的热爱很重要,如果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期刊编辑就会在日常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失去工作兴趣。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有70%的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而在这70%的人中,编辑和记者的职业倦怠率占38.3%,所占比例较高,可见编辑职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编辑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有坚守、有担当,每名高校期刊编辑都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的编辑职业精神。(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论面对的是社科类期刊还是科技期刊,期刊编辑都需要具有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高校期刊编辑所处的环境不同于一般期刊社的编辑,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集中地,高校期刊编辑要时刻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编辑对待来稿稿件要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依据事实进行处理,对待稿件的内容要遵循客观事实,对于社科类稿件要把握住政治方向正确、思想内容健康,学术性稿件要符合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二是对待作者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思想,要敢于同作者进行探讨,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学术权威的某些观点,敢于提出意见、进行争鸣;三是高校期刊编辑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对“伪科学”的观点和思想要学会鉴别,并进行坚决抵制,学会运用实践来检验事物的真实性。

(一)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作者投来的稿件我们称之为“原稿”,印刷出版前的稿件称为“样稿”,从原稿到样稿能够体现出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这也是编辑加工活动的重要环节。一些作者的文字能力比较差,在投稿文章中经常会出现病句、标点乱用、语词不规范等现象,对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现在的编辑很少有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毕业,许多编辑的语言文字基础较薄弱,期刊的编校质量主要体现在文字水平上,所以,期刊编辑应该加强对语言学、词汇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对汉语词汇和句法认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汉语中常用词汇的结构和意义、病句的主要类型、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这也是提高期刊编校水平的关键。(二)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高校期刊编辑,应具有丰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在自己从事的期刊领域还应该达到“精”和“专”。无论在大学学习何种专业,只要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就应该认真学习出版理论知识,作为期刊编辑应掌握编辑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基本内容,了解当前的学科热点及发展方向。对编辑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是指出版专业编辑实务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期刊编校规范的学习,对文稿体例格式的规范处理能力、对出版流程的熟悉程度等方面。这些编辑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也就是说,编辑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后,必须结合工作实践,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胜任编辑工作。高校期刊编辑应至少具有一门专业学科的特长,熟悉学科专业知识的科学内涵,及时掌握、了解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成果,力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三)广博的综合学科知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特点是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作为一名期刊编辑除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通晓自然科学、美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管理学以及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有人称编辑为“杂家”“功夫匠”。目前高校期刊多为学术型期刊,投稿作者大多为研究生或博士生,作者的层次水平较高,这就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在知识层面上广博宽厚,做好知识储备,一名高素质的期刊编辑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这样无论涉及到任何领域的文章都能游刃有余地加工处理,达到驾轻就熟。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力

(一)编辑管理能力创新。根据目前信息化的时代特点,编辑要从日常的工作管理上进行创新,对于传统的约稿、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的流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的时展需要。由于期刊出版不同于图书出版,期刊传播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因此,期刊编辑不能坐等来稿,必须思想敏锐、观点新颖,主动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在对作者投稿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作者的来稿登记建立作者信息库,掌握作者信息,便于对以后的重点作者进行约稿;二是实施情感沟通,加强同作者的感情联络,培养年轻的高水平作者队伍;三是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投稿作者,适当开展指导和培训,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使其为期刊写出更优秀的稿件。通过以上的管理创新,能够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二)编辑技术发展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要,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界发生了大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大部分期刊编辑部使用采编平台系统处理稿件,因此,编辑要熟练掌握操作平台系统的技术,紧跟时展。目前的稿件处理流程已经从人工登记发展到平台系统直接统计记录,编辑可在网上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送审稿、为作者发送退修意见、发送录用通知等,所有事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期刊实现了由“印刷版”到“电子版”的过渡。编辑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对高校期刊编辑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勇于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期刊编辑要在编校技能上下功夫,适应技术发展,为期刊的发展做贡献。

四、不断学习的竞争力

(一)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个人竞争力。期刊编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再创造过程,这就决定了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才能,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只是针对某一专业或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工作后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掌握很有限,到了编辑岗位很难适应“多面手”的编辑工作。信息化时代,知识与智力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进程,这也促使期刊编辑必须不断学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从期刊出版单位的角度看,要想提高期刊质量,就必须重视对编辑的培训和培养,使编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一支不断成长、进步与创新的编辑队伍。目前,我国的编辑学习主要有几个层次:一是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出台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提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首次将继续教育作为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的条件,以后逐年进行规范和强化,2010年出台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目前已经形成规范的网上继续教育学习课程体系,所有在岗编辑都必须进行每年网上的72学时的学习;二是全国出版系列职业资格考试,出版系列的职称考试是从2002年开始实行,至今已有10多年,分为初级和中级职称考试,通过全国出版专业考试普及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编辑的个人能力;三是新闻出版署或是省级新闻出版部门组织的面授学习,通过出版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讲解,提高编辑个人能力。(二)信息意识的能力培养决定编辑的未来竞争力。在网络时代,如果面对大量的信息数据,期刊编辑却不知该如何分析、处理和获取,这样的编辑将难以存在和发展。在当前数字出版的大背景下,要更加重视对编辑信息能力的培养,高校期刊编辑要时刻关注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及时对动态信息进行分析,采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新成果进行加工处理,以最短的时间进行刊发,以期产生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编辑工作从本质上看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优化的过程,数字化新技术和多元化信息环境使出版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期刊的编辑出版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目前加快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对编辑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于从业时间较长的老编辑由于年龄比较大,对计算机和网络等工具的掌握相对较慢,加强对他们在操作技能上的培训;二是对一些年轻编辑,虽然对计算机和网络等比较精通和擅长,但要培养年轻编辑准确的信息判断力,使其学会洞察信息的内在价值,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三是无论是老编辑还是新编辑都要善于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坚持学习,习惯于把各类信息与自己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联系,结合实际利用好各类信息资源。

科技发言稿篇5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 同声传译 课程设置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带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相应的需要更多的翻译人员,尤其是同声翻译人才,但是同声翻译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比较高,自由翻译员和部分沿海地区的高校教师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此加快培养高级翻译人才已经迫在眉睫。从2016年高校招生简章和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来看,有近20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翻译专业,有三十余所大学开设了口译专业研究生学位点。由于对同声传译的专业程度要求较高,师资力量紧缺,国内仅有几家外语院校和培训中心如北京外国语高级翻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的欧盟口译培训中心、新东方学校等对同传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招生和培训。

其中多数院校开设翻译专业似乎要同时设置同声传译课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传统英语专业进行区分,体现出翻译专业的独特之处,有院校开设翻译专业首要考虑的是建设同传实验室,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一条件才能开展同传人才的培养。对于人的智力机制来讲,同传课程有着强大挑战性,是否适合在本科阶段开设;若开设应怎样进行专业定位;对此本文结合同传专业的开设可行性、学科建设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本科翻译专业开设同声传译课程的普遍问题

从相关统计数据得知,目前我国已有二十余所大学的本科翻译专业开设了同声传译课程。就北京的高校而言,北京大学、外国语大学、对外贸易大学、语言文化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同声传译语言实验室,此外还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这一课程。过去这些院校的同传课程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或是面对社会开办的培训班。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本科生开设这一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更为专业的语言翻译能力。但是如何在本科生有效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上开展同传教学,传授同传技能,将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1.硬件配置问题。由于同传课程的特殊性,实训在教学中的比例较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和训练,更多的还是在大量的训练中提升同传技能。这就需要借助仿真同传设备建立独特有效的反应机制,并且由于同传的高难度和强度,通常情况下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合作完成同传人物,因此学生在训练中除了要对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还要对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功能的切换进行熟练掌握;此外还有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换和配合等,以上的学习过程都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来完成。

但是,很多院校的同声传译实验室或实践基地的设备不够完善,有些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同传实验室,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传统的语音室开展相应的课程。由于本科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研究生,只有两个或是四个传箱设备的实验室内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

同传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借助同传实验基地,即以网络为平台,转化和推广人才翻译系统和翻译成果。高校数字同传实践基地要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综合化等特点,不但要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频繁的实战演练机会,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领域和翻译市场,在实践中快速掌握并提升同传的技能和水平,并完成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

2.师资配备问题。本科同传专业的师资水平不均衡,教材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口译训练需要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依据我国颁布的教学大纲,口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量,同传教师更需要具备这一条件。这样不断更有利于教师自身同传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补充更多更新鲜的咨询和专业知识,保证授课内容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例如,复旦大学对同传教师的要求中就有,在具有国家相应的同传教育资质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保证每年有90天左右的会议口译工作量,来保证教师的同传能力。但实际上,很多院校严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除了同传人才本身的严重匮乏外,还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这样违背了具体的授课基本要求,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口译教学师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质量。

3.课程设置问题。同声传译课程需要大量的模块化阶段练习,该课程开设前要求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的学习准备阶段。但是从目前同传教学的效果来看,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存在难以应付的情况,听、译难以协调,对双语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实际上,目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中口译课、双语转换技能课、笔译课以及其他相关的课程数量十分有限,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阶段性和衔接性,很难为程式化和自动化要求较高的同传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影响同传翻译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效果。

二、本科翻译专业同声传译课程的启示

本科翻译专业开设的同声传译课程设置应与口译专业及同声传译专业设置有所区别。课程教学模式应更灵活、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要充分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接受力和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阶段翻译专业中同传课程的教学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以培养同传思维习惯为先。当前,国内多数学生的外语习得,主要在非自然语言环境中实现的,即先学习语言规则,随后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实现孰能生巧,最终变成脱口而出的行为语言。这一习得方式导致学生在理解以及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述时,下意识地遵守语法规则。如只有完全听完整个句子才能实现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只有把整句的语法建构好才能添加词句。但是口译员要一边听一边将发言人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并传递出来,需要学生打破原有语言理解习惯,对语言语法结构进行重构,抓住意群的断句和理解,通过语法或非语法手段,获得衔接能力。

2.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同声传译教学的基础阶段,结合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教师要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如:断句技巧、精力分配、信息概括等多种技巧。这一阶段的训练不宜选取过难的资料和训练内容,以免制造大量的理解阻碍,影响对技能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技能训练主线清楚、层次分明、逐渐递进。主体训练则是结合同传过程中个人的具体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训练。

3.以有稿同传训练为重。世界级会议的发言人90%以上都会准备发言稿,即便是没有发言稿也会列好发言提纲,因此有稿同传是同声传译中较为重要的方式,更是有效的同传训练方法。有稿同传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敏锐能力和双语能力。

同传训练都是从有稿同传开始的,有稿同传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之间的重要过渡和连接过程。在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中,译员都实现了从在线性语言中获得信息,前者是视觉文字后者为听觉文字,两种形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传技能在语言训练中获得,通过加入语言听辨干扰,在强化、循序渐进中实现无稿同传。

4.建立有稿同传、影子训练和无稿同传系列教学模块。本科教育阶段同声传译课程的教学模块建议较高层次同传教学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要更具可操作性。建议选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模块开展实践。

有稿同传主要是针对句子的处理,尤其是顺句驱动翻译原则,此外,还包括对句子成分和句式的习惯性处理。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从口译教材、报纸或杂志中摘选合适的练习段落和篇章,文章长度以及难度程度要适中,内容不能晦涩难懂,且专业程度低,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应用句子处理技能。本阶段同时还要介绍视译相关的准备,如在稿子中的句子上标识出不同的切分标标志,标记文章思路,先翻译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难句,并实行短时间的跳读等。之后将音频加入到训练中。进入有稿同传环节,此后学生就进入了真正的听、观、译、说综合任务处理阶段。实践中要强调学生对以上处理过程的协调性,防止出现一味埋头念稿的情况,培养注意力的定向听辨能力,最终形成听原语言同时自我监听的习惯,充分了解学生对自身声音的管理技巧和相应的设备使用方法。在随后的练习训练中,适当对内容实施增减处理,实现难度合理增加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兴奋性。

影子训练是国内外翻译教学的基本练习方法,主要用于培养译员一心多用的职业习惯。本科教学中在开始阶段可以采用对原语言的同步复述,熟练后再进行原语言的延迟叙述。之后可以联系概括内容大意并逐步增加记忆的内容和难度,锻炼短时记忆能力。在影子练习中可以适当加入抗干扰内容,如数数练习等,实现分脑能力的有效提升。

无稿同传在整个本科专业课程中比例较小,内容也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甚至选用之前课堂上的训练资料作为练习资料,主要对技能进行训练,重复利用材料,充分发挥其价值,服务的目的是不同的。这一阶段的练习需要学生对各项任务的充分和动态了解,保证拥有充足的能力分配能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三、小结

总而言之,本科开设同声传译课程是否合理,和同声传译课程设置的深浅程度,要严格结合各个院校师资水平、学生的双语水平、学校的教学设备。对于开设本科同声传译课程的院校,其课程设置要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设置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和学生能力来开展教学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黄春燕.本科同声传译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小议[J].海外英语,2013,06:12-13.

[2]谭彬.同声传译中语言思辨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110+114.

[3]林记明.关于同声传译在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82-86.

[4]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02:39-43.

[5]杨玲.口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之探讨――第三届同声传译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讨论引发的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4):65-71.

科技发言稿篇6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报道范围涵盖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信息科学等领域。现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热诚欢迎地学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国家各种基金项目和攻关项目所产生的论文投向本刊,特别欢迎地学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撰写综述与评述性文章。

来稿必须包括以下项目:题名(尽可能不要超过20字)、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400字左右)与关键词(5~8个)必须英汉对照;引言、正文、结语与参考文献应俱全;请附第一作者简介、详细联系地址和联系方式;请在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或攻关项目产生的论文首页页脚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

为了全面扩大《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便于审稿和对录用稿件的编辑加工,本刊向作者提出如下要求,期望得到广大作者的配合与协助。

1.作者需通过网上投稿系统进行投稿(http:∥)。作者投稿时应上传论文原稿一份,暂不要上传图件等超大附件,待稿件录用后,我刊会向作者索取。

2.摘要采取第三人称表述,重点报道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具有独创性的具体结果和结论;英文摘要可适当增大信息量。

3.引言应概述前人在该领域内所做的相关工作,指出论文研究的工作与他人的异同、重点及期望在哪些方向上取得成果和突破,并给出相关参考文献,按引用的顺序,在引言内标注参考文献序号,按相应的顺序把参考文献列在文后。

4.在正文中的图表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给出图名和表名(英汉对照)。

5.在结论中应指出本论文的独创性结果及存在的局限,并指出本文所研究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6.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一定要齐全:著作应包括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期刊论文应包括著者、论文名、刊名、出版年、卷号与期号;论文集中论文应包括论文著者、论文名、论文集编者、论文集名、论文集出版地、论文集出版者与出版年;学位论文应包括著者、论文名、学位授予单位名、论文保存单位名与答辩年;技术标准应包括标准代号与标准名称;所有参考文献必须注明被引用的起止页码;所有中文参考文献都要有英文对照。

7.作者在线投稿之后可随时查看论文最新状态。编辑部在收到来稿后的3个月内返回论文修改意见或录用通知。作者在3个月后如未接到本刊修改意见或录用通知,可改投他刊。

8.本刊优先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文章。

9.本刊已与多种媒体签署出版光盘及上网协议,不愿通过媒体发行者,请来稿时注明,本刊支付给作者的稿费已包括作者的著作权使用费用。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杂志社《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710064

电 话:029-82334686

网 址:http:∥

科技发言稿篇7

关键词:新媒体;医学期刊;选题策划;组稿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39-02

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带来了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的信息环境,新的媒体形式、媒介终端及信息传播平台被民众普遍接受并使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医学学术期刊应紧跟时展的需求,其中选题策划与组稿作为期刊出版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技术与平台,突破传统出版思维的禁锢,探索更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

一、选题策划与组稿的内涵

选题策划是出版编辑过程的最初阶段,是编辑人员根据一定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挖掘和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组稿是根据选题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1]。在出版过程中,选题策划与组稿是不可或缺且不能分割的两个工作环节,出版物质量的提高取决于选题的优化,而优化的前提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对于医学学术期刊而言,要创精品必须有高质量的论文作支撑,而高质量的稿件又依赖编辑人员深入调研、主动策划好的选题并积极组织优质稿源来实现。总的来说,选题组稿有利于彰显医学学术期刊价值和提高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发挥编辑的主体意识,实现学术期刊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密切读者-编者-作者关系,实现刊物的可持续发展[2]。

二、新媒体时代给医学期刊选题策划与组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且宽泛的概念,当前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电脑、电视、手机或其他终端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打破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界限的互动性极强的新型媒介。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计划,而在“互联网+出版”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势必加速融合的步伐,给传统期刊出版带来挑战和机遇。医学期刊的主要职能是刊登医药卫生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传播媒介,策划应根据临床需要、学科特色、学术发展动态、读者对象等进行,选题要切入医学学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及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地进行选题[3]。而新媒体环境为医学期刊编辑人员提供了海量的信息选择、便捷的获取渠道、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智能专业化的编校网络管理系统,也搭建了即时传播、互动性强、人人参与的传播与社交平台,给医学期刊出版的选题策划与组稿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并可有效延展策划选题的深度及宽度,提高效率。但目前,大多数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仍固守传统模式,机构体制僵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编辑人员的信息素养相对薄弱,加之有限的办刊经费也限制了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引进和人才培养,因此,医学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受益新技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4]。

三、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选题策划与组稿方式的转变

传统医学期刊如何主动积极地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转换工作思路和方法是作为医学期刊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而选题策划与组稿工作方式的转变应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1.充分利用办刊资源,扬长避短

内容仍然是期刊最核心的竞争力,传统医学期刊长期积累的专业资源、科学价值以及学术影响力对于“短平快”的新媒体而言是不可比拟的优势。笔者所在的杂志由当地医学高等院校主办,凭借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及强大的专家学者资源,编委会集中了优秀的当地中医药、民族医药等各学科带头人,另外也不乏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名老中医等知名专家,编委会在医学期刊的学术导向中起着重要作用,编辑主动与主编、学科带头人等专家接触讨论,发掘医学科学的研究热点选题,可以有效落实组稿任务。譬如唐农教授为“广西名中医”等,是中医扶阳学派直接传人,在中医内科疑难杂症诊治方面颇有造诣,通过编辑的主动约稿,唐农教授多年来多次为刊物撰写文章 [5],单篇文章的最高下载量为407,最高引用34次,从而扩大了期刊影响力。杂志还依托编委会的学科优势及期刊地域优势,开辟《手法医学》《民族医药》等特色专栏,及时组织优质稿源,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另外,医学高等院校本身就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经常举办学术活动,医学期刊编辑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习班能结识国内知名学者,扩宽眼界,给选题策划和组稿提供了便利;此外参会的很多青年医生骨干和教师,又或者是研究生,他们是医学临床和科研的中坚、后备力量,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是期刊潜在的作者群体,而且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能缩短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带给人亲切感,是网络社交平台所不能达到的。在组稿过程中,笔者所在编辑部仍要求临床研究论文及科学实验论文的作者开具单位盖公章的介绍信,如为基金项目资助论文还需提供课题合同证明,以保证稿源所涉及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上策划组稿方式成效稳定,在笔者所在编辑部一直沿用,只是在以前组稿过程中文章以纸质稿件为媒介则应邮寄,既费时不利于缩短出版周期,且不环保,目前已很少使用。

2.加强期刊内部建设,提高编辑素质

新媒体向传统媒体发出的挑战不仅仅是工作模式上的,更是传统观念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不少期刊的管理者受限于年龄和知识结构,对新媒体从观念到技术、模式和平台都存在不可逾越的隔膜,要突破这种束缚就需要更新办刊观念、加大资金投入、选拔合适的人才[6],还要为编辑人员创造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这又是一个期刊内部建设的系统工程。相对传统期刊而言,新媒体时代对医学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出版专业知识,又要精通医学理论,还要熟悉新媒体技术,具有熟练的信息收集与综合分析利用的能力,这样的复合型医学编辑人才是新媒体时代的急切需求,这就要求现有的医学期刊编辑从业人员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培养新媒体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所在编辑部中有5名专职编辑人员,专业学科结构均衡,所属学科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和公共医学等,覆盖了刊物的选题范围,但尚无出版或传媒专业的编辑人员,编辑部在将来招聘人员时应对其知识结构有所要求,而在提高现有编辑综合素质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选题策划和组稿能力方面,编辑部作了积极的举措,如要求编辑严格按照《出版R导际跞嗽奔绦教育暂行规定》接受继续教育,且主要选择培训内容与当今新媒体要求相契合的课程;外聘相关专家对编辑人员进行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技能的培训,编辑也可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学习机会,积极听取关于信息专业的各种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报告和专题讲座,扩宽了学科视野。通过理论学习以及编辑工作实践,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媒介素养不断提高。

3.转变观念,促进刊媒融合,选题策划与组稿方式灵活化

随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与获取速度加快,读者对信息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更方便、快捷且图文并茂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具市场竞争力。所以,传统医学期刊应该转变观念,加快传统业务的转型步伐,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有机融合并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现代编辑要树立大出版或全媒体出版思路,从“一种内容,多N载体,复合出版” 的角度进行策划与开发[7]。目前笔者所在编辑部注重互联网思维,在新媒体环境下赋予出版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更多的灵活性,积极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1)编辑人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和互联网(如丁香园网站、杏林医学网等医学网站)获取有关医学各学科学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学术新观点、重大卫生公共事件等,为选题策划及组稿提供更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组稿周期;(2)建设医学期刊独立网站,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更新,作为期刊宣传和编读互动的平台,对部分论文实现开放存取,通过网站,读者能了解期刊基本情况及动态,作者可以了解期刊的策划选题及公开征稿信息,并通过网上投稿系统进行投稿,此部分稿源主要为自由来稿;(3)引入独立的采编系统,使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也对编委会专家、作者信息数据进行了数字化管理,为根据学科或者受众进行的策划选题和组稿工作提供了各类统计数据及便利,提高了策划组稿效率;(4)组建医学期刊群,加入各大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期刊数据库等,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并根据组稿情况尽早进行单篇或整本期刊的优先出版,以缩短出版周期并吸引更多稿源;(5)积极运用QQ、微信、邮件等社交网络平台与作者、读者进行稿件修改、信息交流等互动,定期向作者、读者推送各期重点文章及信息,向审稿专家推送刊物取得的进展等,以此扩大了期刊影响力,得到了受众的好评。

综上所述,医学期刊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选题策划与组稿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办刊资源,扬长避短,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及模式的优势,转变工作思维,注重工作方式灵活化,促进刊媒融合发展,提高医学期刊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

[2] 辛明红,张淑敏,王燕萍.选题组稿与创办精品科技期刊[J].编辑学报,2005,17(2):97-98.

[3] 潘伟,石朝云,游苏宁.关于医学期刊整体策划与组稿的再思考[J].编辑学报,2015,27(2):106-108.

[4] 董冰媛,王军红.新媒体形式下传统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2016,33(1):83-84.

[5] 唐农.论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及由此对桂枝汤与四逆汤的基本解[J].广西中医药,2014,37(4):1-4.

[6] 王华生.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44-156.

科技发言稿篇8

科技编辑的知识结构缺陷影响出版物整体质量的提高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科技编辑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一倾向,不应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李政道博士说过:“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人们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鲁迅说过:“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文化既是精神的源头,又是物质的动力。文化以提升人的素质为中介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大多数科技出版社或科技期刊社招聘科技编辑时,首先要求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重点考察的是专业知识背景与能力,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英语达到四六级水平,但对人文知识方面的要求明显偏低,仅限于汉语语言能力的一般化要求。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由于高考压力大,理科生往往过早地放弃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导致理工科学生文史修养欠缺。这样的教育模式造成文化与科技的割裂,使我们的学生“有文化的没技术,有技术的欠文化”。理工科的学生进入科技出版社后,由于日常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工作繁重,往往也不重视人文知识的补习,导致所编辑的图书整体质量不高,出现诸如图书内容质量低下、读者对象不明确、编写思路混乱、语言晦涩难懂,甚至文字性差错频发的情况。因此,科技编辑应自觉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底蕴。

提升文化素养是成就优秀科技编辑的重要基础

1.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敬业精神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就是常说的敬业精神。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其中立德最难,需读书养气,小心大度,以求德亦日进。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只知一味追逐功利,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责任感。科技编辑只有加强人格修养,提升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服务社会的使命感,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甘为他人做嫁衣,时刻保持清醒的职业操守,不断为社会提供传世的精神产品。

2.提高文化底蕴,增强驾驭书稿的能力

文化底蕴的提高表现为有较深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文化底蕴,对于提升科技编辑应用文化的能力至关重要。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但科技所带来的副作用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比如,科技的发展使战争武器更加先进,毁灭性更强;工业的发展带来环境的破坏;过度的消费带来资源的浪费等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减少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类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科技编辑,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修养,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才能提高洞察能力,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从而理性地把握选题方向,更加准确地驾驭书稿内容。因此,加强科技编辑的文化素养可以提升其境界,独到其眼光,有助于培养整合具体知识、技术的综合能力,从而才有可能策划出像《寂静的春天》那样集科技与文化于一体的名著。

3.培养健康人格,提升公关能力

作为一名科技编辑必须具备选题策划、组稿能力。组稿工作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活动能力,也就是公关能力。心理学有所谓的“喜欢原则”――我们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同时也愿意赞同他们的意见。那么,一个灵魂高尚、知识渊博、诚实守信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能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获得对方的好感。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呢?那就是要多读书,不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人文方面的经典著作。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敏捷的才思、优雅的谈吐,可大大提升公关的成功率,有利于更好地达到目标。同时,编辑是要和作者打交道的,只有自己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才能够对作者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与各类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

好的选题需要好的作者,形成书稿后,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编辑。好的编辑能帮助作者修改完善作品,这时候需要的是编辑深厚的语文修养,尤其是扎实的文字基本功。特别是要帮助作者善于运用新鲜朴实的语言表达科技内容。时代在发展,语言也要发展。马克思说:“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提高语文修养除了要多读书外,还要养成经常写东西的习惯,可以写读书笔记、札记,也可以写日记。出版社抓出版质量,绝对不能仅限于质量检查,而是要重视编辑人员语文修养的提高,给他们创造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和条件。科技编辑自身也要努力学习现代汉语,掌握文字规范、标点符号规范和实用语法常识,在长期的审读加工实践中,反复训练,反复应用,养成对书稿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发现问题快,解决问题快,练就一身过硬的编辑内功。

5.提升美学素养,有利于提升图书外观质量。

科技编辑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其中也包括美学素养。它也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图书的装帧、版式设计等外观表现形式,对于图书的销售有着很大的影响。编辑人员对自己图书的内容最为了解,如果其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在与美编人员沟通时将有很大的优势,甚至可以对设计提出很好的思路,可大大提高图书的外观设计水平,使读者在获得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的慰藉和美的享受。

6.科技编辑提升文化素养是行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现在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行业文化建设,科技编辑在组稿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行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类型的选题。这时候,编辑的人文知识修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将使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发挥更大的创造性,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形式更加体现编辑的思想,也更能为作者所接受,充分体现编辑的价值。比如,我社在组织编写大广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总结类图书的过程中,建设指挥部提出增加工程建设管理与文化的内容。我们与指挥部负责宣传的同志一起,在指挥部查阅大量一手材料,共同策划,确定编写思路、拟定编写大纲、决定内容取舍,并代为起草序言。该书被定名为《耕耘集――大广高速公路衡大段项目文化与建设管理纪实》,内容涵盖项目文化、施工管理、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等方面,于工程竣工时图书得以面世。如果编辑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此书可能难以高质量地与广大读者见面。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科技编辑,除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科技知识,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外,还应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编辑出高质量的图书。

上一篇:扫墓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廉洁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