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学校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10-07 02:43:04

绿色学校汇报材料

绿色学校汇报材料篇1

一、变废为宝“巧”手做,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行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可见,节约是国情之需、国民之本,被上升到法律意志层面,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为此。我校把节约视为科技教育的主流方式和主要手段,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材体选择上,我们不以出钱购买科普套材为唯一科技教育材料让学生拼装,而是变废为宝巧手做,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用身边的材料,做身边的科学研究。巧——构思奇巧,制作精巧,巧在技术,巧在节约。教育学生废弃物也是资源,是可再开发利用的资源,不能随意支配、滥用,避免造成二次浪费。例如,我校学生潘泉芳收集了他爸爸丢下的85个“555”牌香烟盒。搭成了一个商住小区建模场景,受到参观者的赞赏。

对学生变废为宝的科技实践,我校把节约作为评价其内容、过程、方式、手段、途径、成果优劣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在动手实践中指导学生珍视、爱惜废弃物,不挥霍浪费废弃物,在变废为宝巧手做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二、循环创意“秀”科模,培养学生降耗意识

实践低碳,首先要降耗,即循环利用材料(包括循环利用废弃材料)是降耗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科技教育实践中,我校尝试在学生的科技创意中对同一材料或同一废弃材料重复多次利用,以获得科技教育载体建设的低耗高效。

在日常生活中,像可乐类的饮料瓶是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废弃物品之一。它们属于象形设计类别,有多种造型。其富有变化的形状,蕴含着一些特殊的“语码”,可与学生进行无声交流,因此,具备了循环创意的潜在条件。有些饮料瓶体的某部件可以同时成为学生多个模型创意作品中的“已经加工”的零部件。一物多用,成为学生设计制作科技模型时对废弃物的巧妙预处理,产生重复利用和反复利用的创意思路。形成循环系列,使降耗落到实处。科技模型创意中的降耗。主要是通过智能化手段,以创新技法,重组结构,实现废弃物的“72变”。在教师指导下,我校学生用一个或几个废弃饮料瓶做材料,就可创意出多种或多个模型。经过科学“推磨”,合理循环,共形成以废弃可乐瓶为材料的13大科技创意系列。这些科技创意系列在材料上具有共享性、瞻前顾后性和共栖性,即将前一个创意作品拆卸下来的“零部件”可作为后一个创意作品的“零部件”或“半成品”,我弃你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制作时连切割下来的“边角料”,也不随意丢弃,而是尽量成为下一个创意作品的原材料。

三、减排防污出“点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低碳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防污减排是最直接的低碳行为。以防污减排为载体实践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低碳意识的又一条途径。太湖蓝藻的泛滥,使我校每个学生亲历了太湖人“水质性缺水”的现实。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太湖蓝藻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为什么会遇上太湖“水质性缺水”?在学生思考的众多问题中蕴藏着大量的科研题材。由此,根据我校所处的区域条件,就学生思考的问题。因势利导,以科技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把《太湖支流吴溇河水污染问题探究》作为科技实践活动的选题。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制定了此次科研课题的实施及成果推广方案:实地收集信息、科学测试取样实验、部门访谈居民问卷、专家听证采纳建议、公众反响领导行动。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究,学生共发现吴漤河水体10个方面的污染。并分析了原因,同时还有针对性地提出10个“减量排碳”金点子。学生们开展的探究活动,不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还获得了沿河居民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可喜的是。七都镇镇政府采纳了学生的金点子,在沿河两岸隔30米处放一只垃圾箱。一天清倒两次:沿河两岸所有毛厕、草木灰堆等全部拆除或搬迁,等等。学生们亲眼看到这些变化,都欣喜若狂。

学生的亲水实践,既顺应时代需求,加入“低碳一族”,又知晓科研的艰辛,还感受到科研成果转化的力量。历时一年,吸引了1558位学生参加的实践探究活动,学生们写出了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470篇,观察日记和科普作文580篇,摄影照片500多张。学生们的多篇科研报告获部级、省级、市级奖项。

四、“植绿护绿”蕴新意,培养学生碳汇意识

“绿色固碳”和“植物碳汇”是低碳发展的有效措施。“碳捕捉”“碳封存”“碳消解”是我校近年来科普教育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教育用语,也是我校成功创建江苏省、苏州市绿色学校的关键词,在草根性的绿色实践中已成为学生的口头禅。我校地处太湖南滩的“黄金岸线”溇港地区,自古“遍地城廊蚕桑地,万顷烟波鱼米乡”,大力发展种植业、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方面的条件。其中桑树、茶树、银杏、香樟等树种的种植历史悠久,对“固碳”“捕碳”“消碳”独具“开源”作用,有着长远的治本意义。我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利用科普教育载体,向学生普及“碳汇”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

例如,2008年我校确立《探究桑蚕之韵,延伸丝绸之路》科技实践活动主题。实践探究的触角伸向每一位学生,植桑“捕碳”、护桑“碳汇”,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重头。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走进农家桑园和学校桑园基地。通过实地观察研究,亲眼目睹太湖水岸的光、温、水、气、土五大优势,为桑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由于桑树对空气的“洗滤”和“净化”。使滨湖水岸成为“天然氧吧”。学生亲历桑园植桑、补桑、换桑、护桑的实践,获得“移植法”“垂直法”“水平理条法”的植桑体验,学会了辩别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四大太湖桑树良种。学生在互联网上查询及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知道桑树全身是宝,桑叶、桑枝、桑梗、桑皮、桑椹都有利用价值,连桑根也有药用价值。同时也明白了桑树光合作用强,同化量高于呼吸量,桑叶叶片大,长得多又快,且存留时间长,是不可多得的“捕碳器”“固碳物”。学生把实践中获得的材料整理、归纳、分析,写出了《桑树——太湖滩涂的宝树》、《桑叶——蚕宝宝爱吃的肯德基》等358篇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明白了,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就是发展“碳汇”产业,“固碳”就在我们身边,“碳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探究桑蚕之韵,延伸丝绸之路》科技实践活动创意,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经逐级评比先后获苏州市、江苏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绿色学校汇报材料篇2

关键词:单位编号 Excel 人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185-04

数字编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公路路线编号、门牌号码、车牌号码等等,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数字编码中寻找规律,获取信息,享受便利。

数字编码同样可以应用在日常的教育人事管理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给每个下属单位确定编码

按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幼儿园、职业类学校一般由县(区)一级教育部门主管。

本县教育局下属有事业法人单位及各类公办、民办学校(幼儿园)近100家,每次布置一项工作,一般完成后都需要接收整理、汇总统计各单位上报材料。笔者第一次经手就觉得犹如梗骨在喉——弄清楚材料尚未上报的单位倒也简单,对着会议签到单打勾就行,但要在一大堆材料中快速、精确地找出某一指定单位的材料,却实在是费时费力。

为学校单位编码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可以根据单位类别、性质等特点,每个单位对应一个编号;(2)制作单位编号表,让每一个单位都清楚各自特定并且唯一的编号;(3)要求单位上报的纸质材料在右上角填单位编号,整理时把上报材料按单位编号顺序排列后,可快速准确查找指定单位的材料;(4)要求单位上报的电子文档在文件名前加单位编号,接收后保存到一个指定的文件夹中,刷新后可以清楚快捷地发现缺报单位,也可轻松点击查看任意一个单位的上报材料。

熟能生巧,用不了多长时间,一般人都能熟练地根据编号联想到学校名称,或根据学校名称快速报出单位编号。

2 建立单位基本信息数据表

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及单位编号建立单位基本信息数据表。(见表1)

3 结合VLOOKUP函数的用法

3.1 VLOOKUP函数的语法含义

VLOOKUP(lookup_value,table_array,col_index_num,range_lookup)可以写为:

VLOOKUP(需在第一列中查找的数据,需要在其中查找数据的数据表,需返回某列值的列号,逻辑值True或False)

(1)Lookup_value为“需在数据表第一列中查找的数据”,可以是数值、文本字符串或引用。

(2)Table_array 为“需要在其中查找数据的数据表”,可以使用单元格区域或区域名称等。①如果range_lookup为TRUE或省略,则table_array的第一列中的数值必须按升序排列,否则,函数VLOOKUP不能返回正确的数值。如果range_lookup为FALSE,table_array不必进行排序。②Table_array的第一列中的数值可以为文本、数字或逻辑值。若为文本时,不区分文本的大小写。

(3)Col_index_num为table_array中待返回的匹配值的列序号。

Col_index_num为1时,返回table_array第一列中的数值;

Col_ index_num为2时,返回table_array第二列中的数值,以此类推。

如果Col_index_num小于1,函数VLOOKUP返回错误值#VALUE!;

如果Col_index_num大于table_array的列数,函数VLOOKUP返回错误值#REF!。

(4)Range_lookup为一逻辑值,指明函数VLOOKUP返回时是精确匹配还是近似匹配。如果为TRUE或省略,则返回近似匹配值,也就是说,如果找不到精确匹配值,则返回小于lookup_value的最大数值;如果range_value为FALSE,函数VLOOKUP将返回精确匹配值。如果找不到,则返回错误值#N/A。

(5)关于True和False的应用。

先举个例子,假如让你在数万条记录的表格中查找给定编号的某个人,假如编号已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序,你会很轻松地找到这个人;假如编号没有排序,你只好从上到下一条一条地查找,很费事。用VLOOKUP查找数据也是这样,当第一列已排序,第四个参数用True(或确省),Excel会很轻松地找到数据,效率较高。当第一列没有排序,第四个参数用False,Excel会从上到下一条一条地查找,效率较低。因此,单位编码表中的单位编码一般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2 简单运用——输入单位编号自动显示单位名称

简单运用一般适用于一个单位上报的单表,在右上角输入单位编号以方便上报后的整理。

单位编号输入前,表格如下:(见表2)

操作步骤:把H1单元格图案设置为绿色,把C4单元格图案设置为蓝色并输入公式:=LOOKUP($H$1,数据!$A$3:$A$12,数据!$C$3:$C$12),按回车键,C4单元格将显示“#N/A”,在H1单元格(绿色)输入单位编号将显示对应单位名称。为保持表格美观,在H1单元格为零时不显示“#N/A”,可结合IF组合公式=IF(H1=0,0, LOOKUP($H$1,数据!$A$3:$A$12,数据!$C$3:$C$12)),当H1=0时,C4单元格显示为“0”,如需不显示“0”,选中菜单点工具--选项--视图,取消显示零值的勾就可以了。如果你的打印机不能打印彩色图案,选中菜单点文件--页面设置--工作表,在单色打印前的方框中点击打勾。

单位编号输入后,表格显示如下:(见表3)

3.3 复合运用——输入单位编号自动显示该单位的多种信息

复合运用经常应用在人事统计中。可以把教育局人事科掌握并核定的各单位信息填加到数据表中,如教职工数、联系电话、负责人、职称等级人数、工资总数……

以统计教职工人员数为例,设置数据表如下,隐藏L--P列并锁定。(见表4)

在下发的要求学校上报的统计表中,设置校对公式。(见表5)

表中蓝色区域或可根据名册自动生成,浅黄色区域根据数据表生成。如L6=IF(E6=0,0,IF(K1=0,0,LOOKUP(K1,数据!$A$4:$A$13,数据!$M$4:$M$13))),公式含义:假如E6单元格数字为零(或未输入)时,本单元格显示为零,当E6单元格数字不为零时进入下一判断,假如K1单元格数字为零(或未输入)时,本单元格显示为零,当E6和K1单元格都不为零时, VLOOKUP函数在数据表中查找并在本单元格显示对应数据。用相同方法设置浅黄色区域其他单元格的公式,取消零显示。

选中L6单元格,选菜单--格式—条件格式,设置如下:(见表6)

当E6单元格生成数据(或输入)与L6数据不一致时,将在L6单元格出现显眼的红色,以提醒E6生成(或输入)数据与教育局核定数据有误,应仔细检查名册或与教育局人事科联系,以确定真实数据。

点格式刷,把浅黄色区域其他单元格设置成同一条件格式。

输入单位编号,表格显示如下:(见表7)

以上校对设置为直接式提醒,也可设置为检验式提醒。

修改公式L6=IF(L1=1,IF(E6=0,0,IF(K1=0,0,LOOKUP(K1,数据!$A$4:$A$13,数据!$M$4:$M$13))),0),用相同方法设置浅黄色区域其他单元格的公式,取消零显示。

全选表格,点菜单—格式—单元格—保护,在锁定和隐藏前方框内打勾,确定退出,选中L1单元格,点菜单—格式—单元格—保护,去掉锁定和隐藏前方框内勾子,确定退出。点菜单--工具--保护--保护工作表,输入两次密码,确定退出。这样,学校人事将无法看到本表的公式设置和校对提醒,而教育局校验人员只要在L1单元格输入“1”(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任意的数字或文字),就能在黄色区域显示校对信息。

从以上步骤可以让填表人逐步意识到表格设置者对Excel表格中颜色设置的一般规则:表册中绿色单元格应手工输入,蓝色单元格有公式设置(不得修改),黄色单元格有公式设置(可以修改),橙色单元格有批注说明,校对信息全部为公式设置不得修改,如校对栏有红色显示请应修改对应输入数据或在备注中补充说明。

4 结合数组公式运用--整个教育系统多单位信息数据汇总

下属单位上报的数据经审核无误后,数组公式的运用将会使后期的汇总统计工作变得轻松自如。常见于各类定期上报的实时同步信息统计报表中,如每年9月份的教育统计年报、12月份的人事年报和工资年报中有关职称、岗位设置、学历、专任教师任课情况等数据的统计。

以职称为例,新建一个Excel文件,重命名为“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按系列按职称分类明细汇总表”,建立三个表分别命名为“名册”、“明细”、“汇总”。

按要求完成名册表,每条人员信息前两列为单位编号和根据编号自动生成的单位简称,以便公式引用。(见表8)

设置明细表如下:(见表9)

公式设置:

C5单元格:=COUNTIF(名册!$B$4:$B$3849,B5),求名册中B列中“嘉善电大”出现的次数(即该单位在本名册中的专技人员总数),设置条件格式,C5不等于D5+E5+……+R5,显示红色警示。

D5单元格:{=SUM(IF((名册!$B$4:$B$3849=B5)*(名册!$K$4:$K$3849="教师")*(名册!$M$4:$M$3849=$D$4),1,0))},求名册中同时符合B列等于“嘉善电大”、K列等于“教师”、M列等于“副高”三个条件的人员数,即嘉善电大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人数。数组公式设置结束时必须同时按Shift、Ctrl和Enter键退出,才会显示数组公式标记{ }并生成数据。

按同样方法设置E5至R5单元格数组公式。

选中D5至R5单元格,把光标移到R5单元格右下角,当出现小十字时往下拖动至行14,完成公式填充,表格将自动汇总并显示如下数据。(见表10)

设置汇总表如下:(见表11)

设置公式:

B5单元格公式=SUMPRODUCT((明细!$T$5:$T$14=$A$5)*(明细!C5:C14)),含义为明细表中同时满足单位区域2等于县城的各单位人数总和,即单位区域2为“县城”的所有单位的人数之和;

B16单元格公式=SUMPRODUCT((明细!$S$5:$S$14=$A$14)*(明细!$U$5:$U$14=$A$16)*(明细!C5:C14)),含义为明细表中同时满足“单位区域1等于农村、单位类别1等于小学”的各单位人数总和,即所有农村小学人数之和。

按同样方法设置B列其他单元格公式。

选中B5至B26单元格,把光标移到B26单元格右下角,当出现小十字时往右拖动至列Q,完成公式填充,表格将自动汇总并显示如下数据。(见表12)

因表中公式繁多,千万别奢望一次成功,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检验、校对修改,才能成功将名册表信息与统计表完全连接。

为防止明细表和汇总表公式遭到意外破坏,点工具--保护工作表--输入密码两次,锁定两表所有单元格,确定退出。

自此,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按系列按职称分类明细汇总统计模板制作完成,增加、删除、修改名册表中人员信息,明细表和汇总表中统计数据将自动同步更新。

使用单位编号并结合Excel函数公式后,你会发现原本烦琐枯燥的人事工作逐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既能充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又极大地减轻了学校人事干部工作的压力,也便于整理汇总,并能及时提供各类实时同步有效数据供上级部门参考引用。

绿色学校汇报材料篇3

滨江中学自从开始办学的那一天起,就确立素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并且把环保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向师生提出了“争做环境卫士,创建绿色校园”的整体要求。为响应诸暨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2003年3月,市教育局和市环保局向全市中小学提出了创建“绿色学校”的任务。对此,我校积极予以响应,随后全面开展了以“争做环境卫士,创建绿色校园”为主题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继2004年成功创建诸暨市级绿色学校以后,我们继续申报创建绍兴市级绿色学校。现将创建的主要工作及成效汇报如下:

一、继2004年成功创建诸暨市级绿色学校以后,我们没有停下脚步沾沾自喜,而是一鼓作气,继续创建绍兴市级绿色学校。我校及时召开了行政会议,经过讨论作出了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决定,同时向全体师生公布了这一决定,继续把“争做环境卫士,创建绿色校园”作为创建绍兴市级绿色学校的主题,并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做环境的卫士、学习的主人、守纪的模范”的总体要求。学校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代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方案的制定、具体活动的开展和有关工作的协调。经过校长室的动员,全体师生热情高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

二、根据市教育局和市环保局的要求,我们随后制定了《滨江中学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方案》,确立了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办法。《方案》对我校创建绿色学校总体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大力加强校容建设,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好和净化工作,形成既具有浓烈的现代化教育气息,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育人环境;持久开展环保教育,不断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用爱环境、惜资源的高尚情操净化师生的心灵,激励师生走向成功。

三、我校近三年来不断充实环保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料,以满足创建绿色学校的要求。购买了环境科学书籍及环保内容的录像带、光盘等视听资料;并拥有大量的网上资源。

四、将环境教育渗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德育教育中,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营造具有现代化气息和文化底蕴的育人环境,把争做“环境的卫士、学习的主人、守纪的模范”作为滨江学子奋进的目标。在自然教学中教育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这个地球才会永葆青春。在社会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到,随着人类的迅速繁衍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环境的恶化呈加速发展的态势,从而强化环境忧患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历史责任感。

五、全校性的环保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以班级为单位,确定“五个一”环境教育活动:即每学期举办一次环保主题会,刊出一期环保宣传专栏(黑板报),开展一次环境调查活动,组织一次校外参观,落实一次环保公益行动。校园所有花坛由班级负责护养,学校还制成绿化标牌标语,以随时提醒师生。学校每学期作一次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环保兴趣小组活动,组织环保知识竞赛和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竞赛活动、“环保小报设计”比赛和“环保电子小报设计”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诸暨市“我与环保模范城市”知识竞赛有三人获一等奖、三人获二等奖,本学期又组织学生参加诸暨市“环保杯”英语征文比赛(成绩尚未揭晓)。04年3月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周”活动,2004年5月由校政教处、团委发起开展“讲诚信、别陋习、树形象”系列活动,并举行了千人签名活动。

六、我校近两年来“三化”工作(绿化、美化、净化)成绩显著。校园绿化由校总务处组织实施,配备了专职绿化管理员,可绿化部位得到了充分绿化。在校园内建立了一些环保设施,如:在学校的各个部位都设立不锈钢垃圾筒;在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装置;在办公楼卫生间安装了感应式自动冲水装置等。

七、我校在节水、节电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明显效果。一是配备一名专职水电维修工,随时检查维修,杜绝水电的跑冒滴漏;二是对全校的饮水机,一律要求下班后切断电源,发现违者,予以罚款;三是教室宿舍的楼梯、走道安装节能灯泡;四是在学生中提倡水的二次利用,养成用洗脸、洗脚水冲洗拖把,冲洗卫生间的良好习惯。由于措施有力,用水量、用电量呈下降趋势。

八、我校师生总数2000多人,每天产生的垃圾较多,对此我们的对策是:(1)垃圾减量化:教育学生少吃零食;食堂采购食品实现成品化和半成品化;配备1名清洁工,每天在校园里巡回收拾垃圾并及时运出校园。(2)垃圾袋装化:教师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的生活垃圾全部袋装,定点放置,定时外运。(3)垃圾资源化:分出纸材料垃圾,塑料材料垃圾,金属材料垃圾,进行分类包装,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九、采取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在师生中倡导绿色文明,推行绿色消费。学校制定了《校园秩序管理条例》,要求师生员工均应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杜绝环境违法行为。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爱护校园内的一木一花一草;少用一次性用品,不用一次性竹筷,不用一次性泡沫饭盒;节约一张纸、一支笔、一度电、一杯水,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废弃物,不乱刻乱画。学校采购处统一采购绿色产品,如岩峰矿泉水、无污染水果等;学校食堂不用一次性竹筷,不用一次性泡沫饭盒,不出售野生动物佳肴。

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广大师生增强了对绿色学校理念的理解,掌握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

认识到由于工业化带来二氧化碳增加,引发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因此世界各国均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认识到由于滥砍乱伐,森林面积减少,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引发严重旱涝灾害,因此要保护森林,扩大植被,保护绿色生态;

认识到由于工厂大量废水排放,造成江河湖泊水源严重污染,导致大量鱼类、鸟类灭绝,导致人类多种疾病发生和蔓延,因此要珍惜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加强污水净化;

认识到由于放任开垦、开采及基本建设,造成珍稀动物消失、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因此要提倡珍惜每一寸土地,保护野生动物;

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十一、创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保氛围,强化了广大师生的环保意识,校园的绿化、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程度得到提高。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了诸暨市文明单位、诸暨市卫生先进单位、诸暨市学校食堂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

我校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严格对照“绿色学校”的标准,还存在不尽为人意的地方。值此评估验收之机,我们将听取领导、专家的批评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把创建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精心打造滨中品牌,开创滨中美好的未来。

诸暨市滨江中学

绿色学校汇报材料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4-02

一、引言

随着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教育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院校兴起。

本次教学选择三年级上学期的博览建筑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题教学实践。根据博览建筑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及历史事件等主题,自拟设计题目。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要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气候特点,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二、教学方案

本次教学活动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组织,历时八周,分六个阶段完成,在不同的课程设计阶段,要求达到各分项的教学目标,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1周)

教学重点: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实地调研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博览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1)专题一:绿色建筑概述,以及绿色建筑案例的讲解与分析。(2)布置任务书,讲解博览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3)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调研,4~5人一组。收集绿色建筑和博览建筑相关的设计资料。

学生作业:(1)每组完成一份实地的参观调研报告PPT。(2)收集相关资料(博览建筑的优秀案例、大师作品、绿色建筑等作品),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包含2~3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第二阶段(总体设计1周)

教学重点:案例解读、场地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场地日照、采光、风环境等的知识和分析模拟软件,完成总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二:场地日照、采光、IAQ、风环境的分析模拟,对绿色性能比较推敲。(2)组织学生对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成果,进行汇报讨论。(3)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汇报总平面构思和设计初步构思,确定场地布置与竖向设计,完成总体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1)制作场地地形模型,分析场地的植被、水文、周边环境等,分析朝向、风向、高差、土方等对建筑的影响(场地分析图)。(2)完成总平面图的构思图(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场地布置等情况)。(3)完成方案的初步构思图(平面功能图)。

(三)第三阶段(概念设计1周)

教学重点:概念设计、多方案比较。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完成一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墙面与屋顶)讲解。(2)进行建筑概念设计的多方案比较,确定设计思路和框架;研究绿色建筑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制作若干构思的工作模型,推敲建筑的体量关系、体块组合形式。(2)完成一草方案平面图的构思(各功能组合、流线组织、动静分区等)。(3)完成建筑形体分析图。

(四)第四阶段(方案深化2周)

教学重点:功能深化、表皮建构。

教学目标:掌握绿色建筑材料与水处理的基本知识,完成二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四: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以及水处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2)修改和深化方案,完善二草的方案设计,并确定绿色设计的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继续制作工作模型,修改一草的方案设计,完成二草的方案设计内容(平面、立面、剖面)。(2)立面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建筑表皮使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

(五)第五阶段(方案完善2周)

教学重点:绿色设计、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与绿色能源的知识,完成三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五: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能源应用(暖通空调系统)的讲解。(2)继续深化方案,确定三草方案(包括结构设计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完善二草,进行立面的多方案比较,查阅并搜集相关的方案资料,推敲模型。(2)制作反映建筑整体形态的模型,完成三草的方案设计内容,进行结构设计。(3)深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节点设计图等内容)。

(六)第六阶段(成果表达1周)

教学重点:模型制作、成图绘制。

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方案成果的绘制和模型制作。

教学内容:(1)绘制正式方案图。(2)成果模型制作。(3)评图。

学生作业:(1)绘制2~3张A1的彩色渲染图(包括有关绿色建筑设计的分析图、设计图等)。(2)制作正式模型,图纸上不少于2张模型照片。

三、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观

长久以来,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教学仍然是沿用“形式与功能”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1]。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形式与功能”的问题上,而忽略建筑本应关注的环境协调性、室内舒适度、建筑能耗、能源资源利用、经济性等问题。由于缺乏成系统的讲解和训练,学生没有建立起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专题时,仅仅把绿色技术当作是一种装饰性的、补救的技术手段,没有把建筑的绿色性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到下一个设计专题时,又将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抛于脑后。

(二)相关课程缺少绿色建筑知识的教学

建筑学专业学了设计类课程之外,还有相关理论、法规以及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例如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相关课程。在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构架中,设计课之外的理论及技术课程多着重介绍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内容不够系统且略显陈旧教条,几乎没有介绍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

(三)各门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相关课程,但是与建筑设计课程可谓是“各自为政”。各科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相关知识间的衔接,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与理论、设计与技术的分离,最终设计成果又落在“形式与功能”上,而忽略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意图和技术特征。“无效教学”与“空白教学”产生,使得绿色建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建议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学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从二年级开始,陆续增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2.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目标,改变长久以来建筑学的传统教学理念,要从以“功能、空间与形式”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转向培养适应新时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人才。

3.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彻底改变目前建筑设计课的评分体系,把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加入到衡量学生建筑设计课的评分标准中,才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建筑设计的绿色意识。

(二)融合绿色建筑的理论技术课程教学

通过一、二年级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及绿色建筑设计观。在建筑概论中,加入关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基本理念的介绍;在二年级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课程;在中外建筑史中,引入传统民居的生态观、地域文化、被动及适宜技术的介绍;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结合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等。

通过三、四年级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一系列技术课程相关章节的安排,重点强调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及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增设绿色技术、建筑节能、可持续建筑等专门课程介绍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点及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的教学,例如Ecotect、Revit、Doe等软件。

(三)融合绿色建筑的专题教学

在现有的以建筑类型分类的教学“纵向”教学体系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将建筑设计专题与绿色技术专题相结合,组成“建筑+技术一体化设计”。通过此种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内结合设计实践,学习专门性的绿色建筑知识。

另外,在设计课前期阶段,也可以通过设计分组安排不同的专题调研作为小组工作的内容,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专题、遮阳技术专题、通风专题、水处理专题等。

(四)融合绿色建筑的其他形式教学

1.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例如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加台达杯国际太阳能竞赛、零能耗建筑竞赛等,促进学生与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的学习与交流,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促进了高校绿色建筑教育的发展。

2.学校举办绿色建筑的相关活动。可以学习国内外某些高校的绿色建筑教育方式,在校园中举办建造节、模型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如澳大利亚的生态小竹屋、美国的校园生态住所、天津大学的零能耗建筑等,增加学生动手、讨论、研究的环节,达到自我教学、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3.增加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可以在本科三年级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或者通过导师制来指导学生对绿色建筑进行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掌握绿色建筑的知识。

五、结语

发展绿色建筑,培养绿色建筑的设计人才,需要建筑教育工作者以建筑学为核心,整合相关学科以及各专业绿色建筑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结构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等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需要我们研究和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绿色学校汇报材料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学校特色;优质提升

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充实了学生的成长经历,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有更烈的学习愿望和进取精神、更好的学习习惯、更优秀的人格品质,同时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和实践、品行、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有质的飞跃;可以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推动教师的专业水平显著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形成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和教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龙华小学以“追求特色教育,成就特色教师,开展特色活动,塑造特色学生”为指导思想,结合自身发展理念,确立了以劳动基地为依托,发展“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劳动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绿色教育”为主题,形成学校特色,达到以点带面全方位育人。我校的“绿色教育”校本课程将劳动基地作为平台,引领学生亲身实践,与其他学科整合,与校园活动相联系,把绿色基地、经典诵读、校园文化和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更好的衔接整合,构建更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以校本课程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集布局、方向、目标、策略于一体的过程,是一个研发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自省自查,不断吸收先进思想、抛弃落后观念。这样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盘旋式上升的过程,使得教师的专业科研水平得到了十足的进步。

龙华小学了《校本课程实施意见》,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之中。校本教材是课程的关键载体,我校编写了《与绿色植物同行》教材。学校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筛选出了一大批敢于担负责任并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教师组成开发团队,主体是我校各个学科的精英骨干教师。在考查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探讨后,明确了教材由六个部分组成即:一年级:我与种子交朋友――认识种子;二年级:校园植物探秘――认识植物;三年级:果实累累――认识植物果实;四年级:我与植物共成长――观察植物的生长;五年级:绿色植物与环境;六年级:绿色植物与健康。并分成六个小组进行撰写。经过多次的编写、修改和完善,我校的校本课程《与绿色植物同行》编辑完成投入使用。

学校进行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核心的培训,组织“与绿色植物同行”教学设计大赛。教师们全情投入,积极探讨,各展所长,发挥了无尽的创新精神。校本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大力推广,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和课程意识的进步。在思维与思维的触碰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呈现出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化,他们逐渐从对教材完全信任的“实施方”向课程的“决定方”转变。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审视、自我进步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开创性理念,构筑起了教师技能提高的平台。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了,沟通探讨的次数增多了,协作商讨更加频繁了,大家的教学水平在互帮互助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以校本课程推进学生个性张扬

我校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当作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根据年级特点确定各班的种植基地区域划分和种植计划,各年级的教学和德育活动紧密结合,按教学计划将植物种植于班级基地中,让学生能亲身经历植物的成长过程,通过艺术采风,记录植物最美瞬间等,把种植地基与经典诵读、习作创作等学生的学习实践真正的融合起来。

在校本课程中,孩子们可按照学校开展的活动项目,自主挑选喜欢的活动进行学习,如“种子画”和葫芦画的制作活动、快乐农场的种植活动、选用环保、废弃的材料亲手DIY的制作活动、“秀出环保宣言,争当绿色先锋”系列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领悟了团队合作的各项技能,增进了校园生活与社会之间密切关系,掌握了探索研究、整合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的责任心得到了增强了,个性得到了发展张扬。

三、以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推行绿色教育是校本课程的根本目标,它指导着学校一切活动,使得学校显性的教育优势和内在的人文底蕴得到了大力彰显。为了使绿色教育走的更远,更加完善,龙华小学校园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低碳、环保、节能思想,绿色教育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我校学校建设随处都融合了环保、低碳的思想:实践基地一期工程完成了“绿色长廊”、“半亩荷塘”、“报恩泉”三个项目的建设,二期工程完成了面积400平方米的“空中教学植物园”,三期工程扩建基地、修建了环形排水系统,安排校本课程专用教室,里面设置了数字生物馆,发挥教育载体作用,四期工程修建环形排水系统。

我校在楼顶建设的占地400平方米、与“半亩荷塘”隔“绿色长廊”相望的“空中教学植物园”,利用“半亩荷塘”养鱼池定期抽出的水,蓄水池里的雨水和涮墩布的水,通过压力泵引上房顶对植物进行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利用了养鱼水丰富的养料对植物施以自然肥料,一举双得。绿色、节水、环保理念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行动中。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开发校本课程,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改进了教学理念,实现了学校教学水平提升,为进一步研究特色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开端,为学校今后平稳有序的前进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绿色学校汇报材料篇6

发展/转正党员书写材料注意事项

注意 内容具体材料书写各项材料时一定要认真细致,字迹工整,条理清楚。如有不确定的地方请询问清楚后填写。 总体要求 所有材料统一使用200*200无台头、绿色稿纸; 统一用碳素墨水笔写,不能用蓝黑或纯蓝墨水; 所有材料都要有封面(将稿纸翻面装订即可),页面中部写清材料名,右下部落款姓名、学号、日期,日期要大写,如:xx年二月二十三日。 入党申请书 (个人书写)称呼为:尊敬的党组织: 第一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正文:1.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对待入党的态度。写这部分时应表明自己的入党愿望。2.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3. 个人在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主要表现情况。4. 今后努力方向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5. 结尾。申请书的结尾主要表达组织考察的心情和愿望,一般用“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或“请党组织看我的实际行动”等作为结束语。全文的结尾一般用“此致,敬礼”。 落款:居右书写。申请人:xxx 日期:××××年×月×日。强调:日期为大学期间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时间,封面日期也是第一次时间。申请书中内容也应与此时间符合,而不应出现此时间之后发生的事件。 字数要求:xx字。 我的自传 (个人书写)标题:我的自传 正文:我叫xxx,出生日期,民族,籍贯,现就读于xx学校xx专业。主要家庭成员,从小到入学到高中的成长经历,获得的荣誉,参加的活动等等。(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个人情况不同)。整个材料的侧重点为个人成长经历,从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各时间段内容所占篇幅基本相当。 字数要求:2500字。 思想汇报 (个人书写)称呼:尊敬的党组织: 第一段:我叫xxx,现年xx岁,民族,籍贯,是xx学校xx专业学生。现向党组织汇报我的思想转变过程。 正文:小时候受的熏陶,长大以后的思想变化,父母的帮助,老师的教诲,上大学以后的思想,表示自己的愿望,决心。重点谈自己上大学后的思想进步情况。整个材料的侧重点为本人思想成长过程,特别是大学期间的发展。上大学前各时间段内容总和大致与大学期间所占篇幅相当。 自传与思想汇报两份材料切忌内容相似,注意着眼点不同。 落款:汇报人 xxx。 字数要求:xx字。 个人简历 (个人书写)包含三份材料:个人简历,主要社会关系,主要奖惩情况;三份材料分页书写。 个人简历:xxx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籍贯。几年几月——几年几月,就读于xxx,担任xx,证明人xx,重复到大学为止(几年几月——至今,就读于……)。 主要社会关系:家庭成员:父亲,政治面貌(党员或群众),出生年月,工作单位,政治历史清白。母亲、兄弟姐妹等同上。主要社会关系:如姑姨舅叔等,格式同上。如果自己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中,有人政治历史情况比较复杂,或受过刑事或其它重大处分,也应实事求是地写出。 主要奖惩情况:何时、何地、获何奖项或处分。重点写在大学期间所获奖项。中小学阶段所获奖项可不写。 团总支推优表格 (个人填写/团支书填写)由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到团委凭推优名单领取(一式两份); 发放到各班后由个人填写前部分个人内容; 团支书填写团支部意见;如填表本人是团支书,则团支部意见由组织委员填写。 填写内容应从该同学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来写其在班级表现。以2-3行为宜。不可过少。 班级填写完成后,由团总支副书记收回,填写院团总支意见,报团总支书记签名后,报送校团委审批。 党课复印纸 (个人准备)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绿色学校汇报材料篇7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海淀区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的整合实验,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北京市地方课程互为载体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地方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和北京市地方课程的学习成果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探究地方课程任务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在整合研究过程中,每所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整合研究。例如,北大附小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五一小学利用参观禁毒基地,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开展社会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深入了解预防教育的内容,并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两个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北航附小在创建博客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东北旺中心小学引导学生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理工附小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身边的环境;育鸿学校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在实验中,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解决专题课程授课质量问题的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优势资源开展课程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何立新 李岩

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

在结合地方课程开展预防教育的过程中,北大附小根据学校的信息特色,倡议学生以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作为搜索资料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深入研究预防知识,并扩大教育面向的对象范围,向全校学生开展宣传,开展“禁毒宣传小课堂”活动。

系列活动一:利用少先队广播进行意识渗透

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就无法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无法引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思索。活动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研究环境。教师利用每周一下午班队会时间和中午广播时间,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播宣传,向学生普及预防的常识,宣传“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系列活动二: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案例研究

只有对预防形成自发的认知,才能真正在行为上得以体现。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介绍预防知识之外,组织学生形成研究小组,利用课下时间主动研究、分析法律案例,自发学习、深入探究,为最后的“禁毒宣传小讲堂”做准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北大数字图书馆收集、筛选资料,利用网络向法律专业人士请教课堂的重点,并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如画电脑画、制作PPT演示文稿、制作宣传小报、拍摄视频等,向其他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系列活动三: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

教师组织所有学生参与研究,然后从小组合作研究的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案例,对案例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成为“禁毒宣传小讲堂”的基础材料。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分配角色,将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头准备。在“禁毒宣传小讲堂”中,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展示优秀作品,也可以根据作品内容拍摄成小电影。教师指导学生演讲和表演,在全校进行直播或者录播。

系列活动四: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主题展板,进行全校展示和宣传

在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及时整理、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每一节小讲堂结束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相关的主题展板。在学校的阳光大厅进行展示、宣传,加强“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宣传力度,更强化了全校师生预防、远离禁毒的意识。

开展课程的实践研究,探究了解学情的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停留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阶段,更加重视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究,把理论与实际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北大附小独立承担了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和海淀区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的方案。

1. 明确“前测”思路,精心设计课程,实现“生本”教学

为了更有效地把握学情,做到教有所依、有的放矢,我们在每一课独立设计了教学前测。教学设计从学生入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前测主要采取的是课前座谈与课上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地方课程。以下是北大附小承担的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

2. 总结前期研究,展示课题成果

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在研究后期对整合课程的设计进行反复地修改,力求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特点,即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借整合东风 扬课改之帆

北京海淀区五一小学 张雪刚 庞盛

五一小学在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项目的带动下,通过北京市主题教育“预防教育”与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验,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及其他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五一小学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初步获取信息素材,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有机结合

2012年3月,五一小学五年级师生来到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参观了禁毒教育展览。

学生们在聆听讲解员讲解的同时,参观了橱窗中的展品,还向讲解员学习了“参与禁毒,人人有责”的手语,并就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提问和讨论。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被形象、生动的雕塑作品、实物展品以及“鲜花与蛇”等互动游戏所吸引,这一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感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体会到什么是以及带来的危害。这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节生动的预防宣传教育课,同时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们还纷纷把展品的文字说明、实物以及禁毒手语用照相机和DV机拍摄了下来,获取了初步的信息资料。

利用多方资源,开展社会大讲堂,确定研究主题与方向

五一小学学校规模较大,家长资源丰富。学校利用家长资源搭建了能够拓展学生视野的“社会大讲堂”。 在筹划“社会大讲堂”活动时,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将要进行的“演示文稿制作”学习,提前布置好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记录感兴趣的内容,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演示文稿作品打好基础。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学校邀请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及海淀区禁毒大队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走进“社会大讲堂”,他们带来了鲜活的案例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生动的案例、精彩的讲解,将枯燥的预防知识转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使学生确定了各自的研究主题与方向。

夯实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凸显课程整合优势

通过参观禁毒教育基地、专家讲座等课外活动,信息技术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播引领,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中,产生了与同学交流分享的强烈愿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培养他们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预防教育整合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既帮助学生形成对的正确认识,又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和展示认知成果的技术平台的特点。

课改实验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以及海淀区信息技术教研室教师多次来校进行指导,为我们明确了目标,解答了阶段性的困惑,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帮助。最终使五一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绽放了新的活力,凸显课程整合的优势。

结合学校科技节,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落实德育目标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我们充分利用交流、展示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应用和发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学校科技节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作品制作成展板,并通过班级作品展评,选拔出禁毒志愿者,向其他年级同学进行禁毒知识宣讲,从而实现由“远离”、“拒绝”向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禁毒宣传”的逐步转变,树立社会责任感,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整合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具有可充分拓展的课程空间,这些优点无一不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深知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刚刚启程,期待更多同行和我们一起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

网络:开拓课堂教学新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 方东

小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各种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从家庭、上学路上、社区中发现环境问题,尝试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处理各种媒体信息,实现人机交互功能,而且能够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传递与共享,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运用网络广播教学功能提出新需求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绿色环保宣传——创建博客》一课时,教师利用网络广播功能,回忆了前几课与别人交流的方式:小组合作、QQ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接着提问:“还有环保的与别人交流方式吗?”学生回答:“飞信、博客、微博……”这时,教师提出今天的任务是:我们要更广泛地宣传环保知识,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

在创建博客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当学生对博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便可以布置任务: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博客建立后,将《绿色家庭环保公约》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在发表过程中学会博客的使用。同时,在阅读其他同学的博客时既可以借鉴别人的公约内容,又可以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提高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中加深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广播将每位学生的博客通过“学生演示”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请他读一读自己的博客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整合的教学,通过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促使教师由以前的“讲”转变为“导”,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有机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

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北京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 苏岩

研读教材,恰当选取整合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在北京市地方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又与学校的主题活动、校园景观寓意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决定将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发送邮件”与“创建、使用博客”等教学内容与之有机整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活动入手,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合理应用,课堂凸显整合优势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教学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其对“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开展讨论和探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途径,可以将讨论和探究开展得更加深入和有效。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绿色家庭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抛出“什么是绿色家庭?”“你们的家庭是否属于绿色家庭?”“怎样做才能成为绿色家庭?”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和搜集到的资料,利用即时通讯工具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发讨论,进而形成共鸣,使接下来深入的交流变得顺理成章。

学生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甚至更多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使用已有的知识来搜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不再只是为用而用。

巧妙延伸,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通过学习,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能够扩大宣传范围,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为了将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我们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的太阳能集电设施、垃圾分类回收活动进行深入的了解,将整个过程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这一安排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相关内容在博客上不断更新,资料性内容逐渐被身边的实际问题取代,关注度节节攀升。在学期末,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了“东北旺中心小学绿色长廊——优秀博客展评”活动,通过加关注、写评论、网络投票等方式,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率达到60%以上,三到六年级参与率达到了75.2%。经过整合的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延伸,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其进行其他的学习和活动奠定基础,这些都使得学习效能最大化成为可能。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王杰

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理工附小的“手拉手地球村”成立于1998年,14年来,学校坚持每月回收一次,将可回收的资源再利用,通过向学生讲解地球变暖的知识,认识地球形态及现状,以保护环境、节约回收、帮助伙伴为主题,以环保教育和组织环保实践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主题班队会。学生将多年来的成果汇总,建立了关于地球村的网站。学生通过网站,更多地了解了环保知识,在环保方面人人争做“环保达人”,从小树立了环保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课撰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北京的生态问题非常严峻,我们面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垃圾处理、合理绿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力求多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不盲目地去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学会分析问题,练习设计方案;指导收集资料,明确调查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素材,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一组针对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进行生态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关于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调查问卷、处理调查数据、制作调查报告的能力。

重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学习与合作的意识

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展示《调查报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教学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的调查结果,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对一些有争议的数据结果,大家会认真讨论,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准确。一方面,从调查报告的过程与结果去分析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学会了从技术与制作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是学生再提高的前提。选择的题目不一样,评价的方式及内容就不一样,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有些课题需要教师提前查找相关资料,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促进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乘课程整合东风 为生命安全护航

北京育鸿学校 李效庆

立足信息技术课堂,找准契合点

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涵盖预防、安全应急与自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每册教材独设一个专题。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使得任务载体选择范围非常灵活。两种课程的特点为整合找到了契合点。针对学校特点,我们选择六年级信息技术同“安全应急与自护”专题开展整合研究。

教学中,通过学生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以安全专题课程为任务载体开展整合。首先,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找到大量意外伤害或自然灾害案例和数据统计。学生切身感受灾难降临时生命的脆弱,而儿童则是主要受害者。然后,教师展示印尼海啸中一名10岁的英国女孩通过自己课上所学知识提前发现海啸前兆,挽救了几百条生命的案例。使学生懂得了灾难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或逃生。

在此之后,学生开始制作电子报刊,搜索、保存和整理资料,进行素材准备,综合应用Word软件的技能,完成报刊制作。其间,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在教师的点拨与帮助下,共同完成了电子报刊作品。在同学们的提议下,将优秀作品利用校内显示屏、橱窗等进行展示,在全校宣传安全知识。

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拓展新视野

通过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实践,避免了专题课程课时安排随意、无法保障的现象,为其找到了实施的园地。同时,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载体拓展了新视野。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对找到的数据和案例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电子报刊的过程中,对搜集的信息不断进行筛选、加工和梳理,并用所学技能予以整体呈现,其规划设计、技术应用、审美能力在报刊的制作过程中得以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提高了课堂实效,使学生受益终生。学生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得以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整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工具性作用。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一直是这几年素质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但是到底应该如何整合,怎么具体实施却难倒大批教育工作者。通过参与海淀区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整合的课题,海淀区拥有了一批走在整合科研前沿的一线教师,对“整合”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实践体验,为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找到了方向和实施的路径。

绿色学校汇报材料篇8

——水冶镇小东关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小东关小学向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将我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小东关小学始建于1948年,位于水冶镇中心地带,占地面积5615平方米,建筑面积5856平方米。学校服务于小东关村居的适龄儿童,现有27个教学班,1456名学生,教师77人。 学校本着“沐浴阳光教育,让学生多元发展”的理念培养健康、活泼、文明、自信、具有阳光品质的少年儿童。多年来,坚持走“智力+素质”齐发展的特色之路,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认可。近几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营造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首届素质教育先进单位、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小学生才艺展演优秀单位;河南省优秀少先队集体、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学校组织奖、消防安全示范课优秀组织奖、卫生先进单位;安阳市艺术教育工作亮点、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平安校园”先进单位、校园艺术节评比优秀组织奖、教育系统“先进家长学校”。

二、达标情况

(一)、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在编教师77名,师生比1:19。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合理,学历合格率100%,学校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76人,占99%,学校有中级以及上职称教师56人,占69%。其中特级教师1人,省级名师1人,中原名师1人,市县级骨干教师 22 人,符合优师分布标准。我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青年教师的“结对子”,“竞教竞技”和举办各种技能大赛,促进全体教师基本功的不断提高。我校还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们参加各类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名师来校做辅导,组织教师到名校参观学习,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二)、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配齐配足专用教室和办公用房,其他辅助用房数量充足,满足教育教学、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学校拥有设施齐全的图书室、教学仪器室、音体美器材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科学实验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等多个功能室。

积极推进新技术和多媒体进学校、进课堂。学校拥有电脑146台,有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配有多媒体班班通27套,宽带终端通到了每个办公室和各个功能教室。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各室装备精良, 图书36798册,生均图书25册。目前,学校实验开出率达100%。教学仪器设备有效使用、科学管理,并形成制度。

三、学校特色——七彩校本课程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我们的阳光教育理念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何既全面培养学生,又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为了做到“素质全发展,生生有特长”,我校开发了七彩校本课程:红色修身类、橙色健体类、金色才艺类、绿色书香类、青色巧手类、蓝色益智类、紫的创造类。旨在通过课程的开设,基于学生自省、空间、逻辑、运动、音乐、自然认知、语言七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培养“七彩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目前课程共三十余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红色修身类为必修课程,每周一固定时间上课,其余六类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上课。

上一篇: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学校交流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