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09 10:09:23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主体思想。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并坚持理论创新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优势。因此,要使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深入推进并且富有成效,就必须正确把握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一、人民主体思想在全面深化

改革中的内涵

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形成的对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和治理方式的科学判断和自觉认识。同志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阐发,制定了一系列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施政纲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党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其目的在于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自我完善。那么,如何实现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收到良好改革成效的关键问题。因此,全面认识和把握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产生一定的认识,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产生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自觉能动性,从而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人民群众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这种信心和决心一是来自于对改革开放以来辉煌成绩的肯定,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动力;二是来自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每个人都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三是来自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但党的改革步伐仍不止步,从中央戮力改革、全力纠风、竭力反腐的措施和行动中,人民看到了改革勇气和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是改革能够深入推进最关键的前提条件。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展现。当前,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凸显,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必然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复杂性、敏感度为改革的推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引导群众将自身利益与改革自觉联系起来,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合力。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正如新年贺词所言:“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因此,改革的过程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凝聚全社会的共识,才能完成改革的总目标。

(二)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巨大创造力,他们的实践和创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总结,对于人的能动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做出了科学概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P713)因此,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人民的实践创造为改革提供不竭的动力。改革开放36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2](P9)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面临着很多未知的领域和诸多挑战,改革没有可以照搬的经验可循,只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民意、民智得到充分表达,才能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及时纠正改革中的不足和偏差,使全面深化改革能够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民的实践活动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已经为全面深化改革勾画了蓝图,可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个落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将党的决策化作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各领域的改革目标才能够一步步实现。换句话说,人民支不支持、拥不拥护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和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鼓励人民有序参与改革,让人民参与到改革的决策、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程序,人民在各层次、多领域中有序参与改革,使人民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使改革真正成为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

(三)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主体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进行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以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更是庄重承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人民关切的领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战场。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然而一些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如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教育医疗矛盾凸显;政府公信力下降;官员权力腐败;食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空气污染严重影响健康等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定就从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在六个方面对人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描绘了改革的蓝图。

人民利益的实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红利的释放,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深得人民衷心拥护的内在原因,也是我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骄人成绩的根本所在。改革首先要面临着改什么、怎么改、改革成果归谁的问题。如果改革的“红利”不能有效地、合理地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改革中得不到实现和发展,那么,改革很难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顶层制度设计,还是完善具体运行机制;无论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建设,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的经济发展布局;无论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改革,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主体的人民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比以往任何改革都要强调“共享”,也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作为价值主体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整体,而不是少数人或者阶层。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大局出发,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使改革成为“人民的改革”。

二、 人民主体思想在全面深化

改革中的辩证逻辑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一般认为,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平衡――再一个不平衡――再一个平衡以至无穷”的斗争过程。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从本质上便包含和展现出一种辩证的逻辑:人民主体思想缘起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内部之间关系的矛盾逻辑,其实践机制就是在不同矛盾的对立关系中不断寻求统一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正确认识,并且遵循这些辩证逻辑,在合理权衡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坚持个人主体与社会总体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曾指出,在理想的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3](P573、571)个体和共同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了个体的实体性存在才会有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而个体又需要在共同体中得到发展。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要从宏观上把握人民作为社会总体的主体地位,又要关注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通过意识引导和利益分配实现个人主体和社会总体之间的辩证统一。

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改革,改革中的每项措施最终都是需要个人来贯彻执行的,其改革成效也会影响每个人的现实利益。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找准“人”的位置,努力把生存权和发展权落实到每个人头上,通过思想引导和利益整合等有效机制,使更多的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平等的政治参与的机会,在人民共同体中获得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36年来,我们可以看到,遵循着“先富”带“后富”,最终到“共富”的阶梯式发展战略。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到完善,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到城镇一体化建设,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切实地享有了主体地位,人民群众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此,面对重重阻力和复杂形势,推进改革需要有强劲且持久的改革动力――每个人的实践力量的凝结,需要有明确且细致的改革目标――保障和实现每个人的基本权益。但就自在的状态而言,每个人在改革中都有自己的诉求和目标,其中有的可能正确,有的可能与社会总体的利益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在改革中把握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主体,改革的主体既是每个人,但又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这场改革不是为少数人或群体谋利益的,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改革需要具有人民性,勇于触动和规范存在特殊利益的领域,在尊重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的同时要把握改革的总目标,实现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的辩证统一。

我们反对把全面深化改革“个体化”,因为这会抹杀改革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同时也反对把改革“概念化”和“抽象化”,因为离开了个体主体的实体性存在,改革最终会脱离实际,走向失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把握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了解和尊重个人主体的合理价值诉求充实和提升改革总目标的内涵;通过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体制和客观条件,保证个人主体地位的实现。

(二)坚持主体意识与改革客体的辩证统一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特性,是指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对自身性质和地位的自觉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而这种首创精神就是人民的主体意识在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推进改革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动力源泉。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人民实践力量的展现史,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逐步成熟的发展史。那么,主体意识与改革的社会客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第一,主体意识的内容是以其改革客体的存在为条件的。“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态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态……”,[3](P188)因此,要准确推进改革,真正使改革富有成效,就必须认真分析目前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事情还没弄明白就不盲目推进,同时尊重改革的客观规律,该尽早解决的不拖宕,该试点的不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超前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的内容是正确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改革客体是主体意识外化的对象。主体意识作为人的精神自觉,作为指引实践的思想理念,只有对象化才能成为认识、改造社会的现实力量。因此,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依靠人民的力量推进改革。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的不断对象化,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创造人民的价值,实现人民的利益。使改革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完成从“要我改革”到“我要改革”的观念转变,落实在“我在改革”的具体行动上。第三,从变化了的客体中促进主体意识的完善。“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4](P142)“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P545)人的主体意识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受着社会客体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实现着对社会各领域的改造,同时变化了的社会客体也会对人民主体意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突出了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主体意识的增强,教育和纠正一些个人或群体的以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逐步实现少数人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对现实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改革需要冲破种种阻碍,克服思维定式,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推动,它既是人民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又是不断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完善人民主体意识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解放思想与凝聚共识的辩证统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凝聚共识的统一,也就是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放”就是要激发每个个人的聪明才智及其实践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作为主体的人的潜力;“收”就是将民智汇集,形成改革的合力并始终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只有正确把握“收”和“放”的关系,才能不断赋予改革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挑战,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发展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新旧思想观念不断碰撞,新的思想观念战胜旧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不断获得新认识。对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群体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解放思想就是要以大局意识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找准相关改革领域的着力点,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改革举措。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解放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人主体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实现个人利益诉求的同时以合理的形式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但解放思想不等于无原则的思想自由,人民的主体性要发挥最大的作用还必须强调凝聚共识。通过宣传教育和利益引导,促使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和意义,将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社会氛围。这种“共识”在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无从谈起。“共识”在于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解放思想的前提就是对社会存在有着清晰的认识,只有牢牢把握这一基本国情,解放思想才更加有的放矢。“共识”还在于必须坚持改革的人民性。人民,作为实践的主体,同时也必须成为价值的主体。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的方向才不会出现偏离,社会的发展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人民主体思想在全面

深化改革中的意义

人民主体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只有始终将人民主体思想贯彻到改革的各领域、全过程,才能攻坚克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总的说来,人民主体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导向意义。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其宗旨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切实服务人民群众。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这个大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党的领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目前,我党正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反对特权、遏制腐败、联系群众、凝聚民心等方面初见成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通过践行群众路线,一是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任务,将工作重点放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二是增强了人民对我党的信任,激发了人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信心,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凝聚功能。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同心同德,才能使改革顺利推进。而这种凝聚的力量一是来自于人民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觉醒。改革不是一个人、一个政党的活动,而是关系到每个人、每个群体以至整个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系统工程。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力量;二是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深化改革首先着眼于实现人民的幸福,人民幸福不但包括了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也包括了对社会稳定的政治环境、环境优美的生存环境、保障完善的生活环境的向往等,梦想激励行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的期盼可以凝聚起巨大的实践力量。三是来自于对中国共产党施政方针的认同。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一直努力践行群众路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因此,作为改革实践主体和成果享受主体的人民真正可以把改革作为人民自己的事业,将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奋斗的动力,从而凝聚起人民进行改革的热情和实践的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2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深入在一线的职工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职工群众发挥主力军作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工会工作如何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组织广大职工当好主力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支持者、参与者,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基础上,谈点浅见。

关键词 深化改革主力军作用 职工群众 工会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制度建设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呼声和共同愿望,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坚定信心和巨大勇气,汇聚起万众一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力量。

在这样的改革浪潮背景下,上海牛奶集团只是一个很小的国有资产个体细胞,但在其整个国有资产改革改制过程中,我们集团系统的各级工会组织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凝聚职工投身改革的正能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整个牛奶集团的国有资产改革改制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

一、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改革,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工人阶级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改革,离开职工群众的支持,改革不仅难以推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牛奶集团各级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组织广大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不断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增强投身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情支持改革,始终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与此同时,还组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建设和传播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引导广大职工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进步统一起来,立足本职为促进改革发展作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直以来,我们牛奶人以“三牛”精神引以为傲,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诠释“百折不挠、开拓创新的‘拓荒牛’精神”;不断演绎“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老黄牛’精神”;不断践行“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牛奶人经历了上一年代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艰苦卓越的创业期;八十、九十年代的保障民生的贡献期;二十一世纪初乳业上市的飞跃期,以及至2015年这十几年的二次创业的涅期。无不体现了历代牛奶人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现如今,随着时展的要求,通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结合,各级工会组织在宣传引导中大力弘扬传承“三牛精神”的基因下演绎新的内涵,将高举“锐意进取的拓荒牛”、“奋发图强的老黄牛”、“诚挚服务的孺子牛”的“新三牛精神”大旗,积极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号召集团内部几千名职工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积极贡献,正确对待深化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正确处理企业和个人利益关系,不断提高职工参与深化改革的自觉性。特别是经历国资改革后,集团工会还组织广大职工深入学习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充分引导集团系统职工积极参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通过一系列选树典型,表彰先进的活动形式,以此来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增强看齐意识,学会站在牛奶集团新三年战略的高度上看问题、想问题,自觉形成和企业水融的命运共同体。在职工中形成一种安身岗位奉献,勇于担任作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早日实现打造光明食品集团资产创新运营商和国内食品领域专业服务提供商这一战略愿景。

二、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激励职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参与者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参与改革不仅要有改革热情,更要有过硬的素质来支撑。牛奶集团各级工会始终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战略任务,大力倡导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职工参与改革积蓄力量、赢得优势,奋力创造无愧于光明事业和牛奶集团的辉煌业绩。

从2012年开始,牛奶集团工会系统先后组织了全系统职工参与的EBA和EQT教育培训,先后共计组织了7个批次的1600多名职工参训,已累计使用培训经费70余万元。为了办好各期培训班,集团工会多次召开主席会议,研究办班工作,从培训班总体设计,到组织落实都周密安排。牛奶集团工会与各基层工会密切配合,精心做好组织工作,积极落实参训学员。全部学员中,既有基层工会的主席,也有牛奶集团班子成员;既有基层工会的积极分子,也有生产和一线的管理层,而更多的是来自基层的会员(职工)代表。在课程的安排中,我们广泛组织职工深入学习《决定》精神,学习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理论、政策,让职工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白人,以主人翁姿态为全面深化改革献计出力。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大力实施牛奶集团职工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职工队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进一步完善职工成长成才机制,让职工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全面发展有空间、创新有平台,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智慧、提供不竭动力。

三、广泛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充分激发广大职工创造活力,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奋力开拓者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生产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广大职工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牛奶集团的各级工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动员职工以企业主人翁姿态,以生机勃勃的创造实践,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中去,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在整个国有资产重组的过程中,牛奶集团工会深入开展“我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合理化建议”的系列活动,凝聚职工智慧。集团工会还紧密结合牛奶集团党委提出的“创新转型当先锋、务实为民作表率”党建主题活动,把握牛奶集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二大发展主题,着力搭建职工创新平台,营造职工创新环境,增强职工创新动力,共同引导并鼓励职工岗位创新,建立“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各方协同、全面推进”的职工创新工作格局,推动做好“岗位创新做表率、凝心聚力铸新业”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为牛奶集团的改革转型发展和第三次创业献言出力。集团工会下发相关劳动竞赛通知,进一步细化规定了劳动竞赛实施步骤和相关要求,让下属基层工会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和建言献策“金点子”等活动,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以创建“工人先锋号”先进班组、争当“职工创新明星”先进个人为载体,用“劳动先锋”和“创新光荣”的优秀品质陶冶情操、引领行动,自觉为企业分忧,主动替企业解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四、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焕发广大职工参与改革热情,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推动者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发展,实现包括广大干部职工在内的根本利益。牛奶集团的各级工会把促进公平正义放在突出位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的各项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职工,激发广大职工参与改革的内在动力,始终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促进者、有力推动者。加大源头参与力度。

牛奶集团工会分别在2015年9月先后召开二次职代会,就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方案充分听取职工代表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优化相关条款,切实保护资产重组中牵涉到的相关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使得资产重组工作得以顺利平稳实现。牛奶集团每年还按时召开职代会,审议通过企业年度《经济工作报告》、《财务预决算报告》、《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报告》和《帮困基金使用情况报告》。与此同时,还通过层层推选和民主程序,选出职工代表和巡视团成员,对集团系统的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巡视工作,使得集团工会在参与企业改革发展事项上有了更好地监督机制和保障措施,更好地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和企业整体利益,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巩固了集团系统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改革开放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77-02

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要系统总结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的宣传教育,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学习和践行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增强坚持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党和国家对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要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1],是对当前大学生社会核心观教育的新要求。

一、把全面深入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1.把全面深入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相结合,是当前深入学习和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国内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多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态势。在改革开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不要忘记有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及其一些消极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这些对青年大学生有着很大影响,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而这种创新的前提就是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2.把全面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自身创新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一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他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认同的群体。95.2%的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表示认同,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社会核心观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要清醒看到,大学生社会核心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其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和全社会育人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工作与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特点还不能完全同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本质都决定了大学生社会核心观教育工作必须随着价值培育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大学生社会核心观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之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是实践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活动,它必须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其内容和形式。

3.把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总体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强、民主和法治意识加强,政治上更加趋于理性、成熟;思想更加活跃,个性突出,求新意识较强,更加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主流价值观积极健康,求知成才愿望强烈,对学习成长环境要求更高。这些新情况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创新、创业成才等意识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充分认识在大学生社会核心观教育工作中宣传和融入改革开放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改革开放宣传教育与大学生社会核心观教育结合起来,努力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改革开放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最终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宣传教育的精神实质

第一,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宣传教育,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决定着中国的生死存亡这一现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途径。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改革开放。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到本世纪中叶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理想。

第二,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宣传教育,要领会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和源泉。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宣传教育,要领会到改革开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力和途径。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发扬改革开放精神,就是要使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坚强领导核心。党要成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时代领跑者,关键是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加自觉、更有成效地把党建设好,使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习与融入改革开放精神要把握好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要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切实做好改革开放宣传教育的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切实把改革开放宣传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开展改革开放教育,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加强改革开放教育,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来龙去脉,使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另一方面,课外社会实践要大力融入改革开放宣传精神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宣传教育,为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投身社会提供有效的途径。高校要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实践养成。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创业就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将社会实践活动和改革开放教育紧密结合,并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

2.高校党建工作要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的实质。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就是要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战斗堡垒。要通过宣传和发扬改革开放精神,深刻领会改革开放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地说,就是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起用一批具有改革开放创新精神的管理干部,在系级党组织建设和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发扬改革开放精神,做好教育和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一句话,以党的建设来巩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保证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以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来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从而推进大学生社会核心观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3.要把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来抓。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日常社会核心观教育的重要一环。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其次,社会核心观教育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社会核心观教育。社会核心观教育要和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联系起来,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最后,要继续加大学工队伍建设力度,着力建设一支改革创新意R强、改革决策水平高的学工队伍;要积极拓展有效途径,坚持把改革开放精神教育融入到高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把改革开放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并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

4.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改革开放精神学习教育的伟大成果。第一,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纳入和渗透到校园文化整体规划建设中。大力发扬改革开放精神,以“培养和凝练大学生改革开放精神”为重点,以“开展改革开放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努力建设体现学校特色和改革开放成果的校园文化。第二,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全面展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在“融入”和“渗透”上下工夫。多渠道地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寓改革开放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第三,要培养具有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认可改革成果的开拓创新型大学生。通过组织大学生改革开放教育先进事迹报告团,用大学生身边的榜样教育感染大学生,展现当代大学生勇于推进改革的精神风貌,激起广大学生的共鸣,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01).

[2] 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4

一、充分认识做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的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准确把握时展脉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抓住了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改革的具体举措,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勾画了新的蓝图。

全会作出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刻分析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决定》集中全党智慧,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心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方针原则,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讲话视野开阔、总揽全局,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把握。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会,又是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部署会。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必将载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史册,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以这次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我国改革也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突出矛盾和严峻考验,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要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虽然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但总体来看,具备许多有利的主客观条件,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定改革的信心,最根本的信心就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实现全会提出的改革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全面准确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各个方面,集中体现在重要讲话和《决定》中。我们首先要学深学透,掌握精神实质,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注意抓住重点,深刻领会全会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全面准确、深入系统地进行宣传,牢牢把全会精神的宣传主动权和舆论引导权掌握在手中。

1.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精辟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 “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用“四个坚持”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

宣传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关键是要把握和领会好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一是坚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五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对全会精神的高度凝练,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工作重点、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为我们落实好全会各项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把握这些要求,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3.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这些重大部署,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又是着眼长远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要深入准确地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的新举措新要求,宣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新举措新要求,宣传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的重要措施。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目标任务,宣传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宣传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新举措新要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和认真落实这些重大部署,全面深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改革,确保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会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就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要宣传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宣传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新举措新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5.深入宣传党的十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十以来的这一年很不平凡,是开创新局面、营造新风气、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十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要充分宣传十以来我们党继往开来、面向未来,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深刻阐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更好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充分宣传党中央科学布局经济社会发展,以一系列体现大视野、大思路的创新举措,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展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及惠民生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良好局面。要充分宣传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出台落实八项规定,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气象新风貌。要充分宣传十以来的成绩来之不易,展现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领导艺术,展现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对我国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更加奋发有为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6.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理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走出来的,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正是沿着这条中国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书写了精彩的“中国故事”,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变革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要与做好中国道路和改革开放的理论宣传结合起来。要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要深入宣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要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创了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但要看到,改革成果还不稳固,一些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破题,文化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全会着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着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这些年来,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但与微观主体改革相比,仍相对滞后。《决定》把这项改革放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作了部署。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决定》提出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这是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目前,各地已探索形成了一些管理模式,我们鼓励各地按照《决定》提出的原则继续探索,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要始终掌握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文化内容的终审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形成媒体建设和管理的新思路,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现在,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互联网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弊端。《决定》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在《决定》说明中对此作了专门强调。要按照这个要求,推动有关机构职能整合,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使网络空间尽快清朗起来。

2.不断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市场抓好了,企业改革发展就会便利得多;对政府来讲,抓市场建设比抓几个企业意义大得多。《决定》从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等方面,列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和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进行试点,确保在股份制改造中始终保持党委对媒体企业的管理权,确保正确的内容导向和经营方向。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3.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会明确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写入了《决定》,这是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攻方向。标准化就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像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那样,明确政府要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和资源配置,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做到全覆盖、保基本,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针对定位不清、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按照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明确主抓部门和参与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整体合力。

4.努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决定》站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了重要部署。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提高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要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选好拳头产品,形成文化出口新优势,使更多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要按照《决定》的要求,正确处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确保文化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各级宣传部门和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按照中央要求,迅速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一要精心组织全会精神的新闻宣传。各级宣传部门和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把宣传全会精神摆在突出位置,周密安排、精心部署,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使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紧密配合,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都市类媒体相互联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展所长,形成整体效应。要紧紧围绕重要讲话和全会《决定》,大力宣传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重要任务、重大举措,报道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反映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要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切实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辟富有特色的专栏专题,推出一批有分量的深度报道,播发一批丰富生动的通讯综述,刊发一批说服力强的言论评论,做到有声有色、出新出彩。要突出抓好网络宣传,主动设置议题,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大“气场”。要积极主动做好对外宣传,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我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张和政策。

二要广泛开展集中性宣讲活动。中央决定,组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赴各地开展宣讲。各地也要参照中央的做法,组织好面向基层的宣讲工作,广泛普及全会精神。在十精神宣讲中,不少地方组织上下结合的宣讲团,让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身边事,针对农村、企业、高校不同群体,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效果很好。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创新,着力增强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思想性、实效性,更好地推动全会精神进基层、进群众。

三要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阐释。要紧紧围绕全会精神,列出一批重点选题,组织力量进行集体攻关,深入研究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研究阐释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任务举措,研究阐释坚持中国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社科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要把全会精神的研究作为重点任务,国家社科基金要发挥示范导向作用,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要牢牢把握宣传阐释的正确导向。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调整,十分敏感和复杂,广大群众非常关心,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准确、全面、严谨阐述全会精神,对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的宣传要科学把握,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阐释要严谨稳妥,正确引导改革的社会预期,防止片面性、简单化。现在,社会上对改革的议论很多,各种意见主张也很多,要密切关注和研判社会舆情,及时掌握各种思潮的动向,积极开展正面引导、深度引导。对那些否定改革、误解改革、曲解改革,甚至妄图把改革引向歧途的错误观点和思潮,要进行深入辨析和有力批驳。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切实抓好宣传文化阵地特别是互联网的管理,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平台和渠道。

五、深入宣传阐释系列讲话精神

在做好全会精神宣传阐释的同时,要做好系列讲话精神的宣传阐释工作。十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阐释了党的十精神,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前一段时间,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把宣传阐释系列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宣传报道,广泛深入进行阐释,形成了浓厚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要进一步作系统安排,把宣传阐释工作引向深入。

一要在深化宣传报道上下功夫。要全面系统进行宣传报道,同时认真做好分专题分领域的宣传报道,帮助干部群众深入领会系列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领会讲话在各领域各方面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领会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联系实际上深入,大力宣传各地区各部门运用讲话精神研究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进展,宣传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成效,更好地指导推动工作。要在形成特色和亮点上深入,新闻媒体要结合自身定位、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一批重头报道、特色报道、系列报道,推出一批高质量的评论、言论和理论文章,形成强大合力和舆论声势。

二要在深化理论研究阐释上下功夫。要突出研究重点,提高研究质量,组织理论界各方面力量,确定一批重大课题,从多学科多角度深入研究系列讲话精神,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的重要理论成果。

三要在创新手段方式上下功夫。要创新形式载体、方法手段,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群众接受习惯,综合运用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等形式,采取富有时代特色、体现实践要求的方法,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要改进文风、贴近群众、讲求实效,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做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让群众记得住、用得上、能落实。要拓展广度、增进深度,做到点面结合,既注重面上的广泛覆盖,又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更好地推动讲话精神深入人心、凝聚人心。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5

一、改革目标的新拓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强调“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一目标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凝结着我们党领导改革的历史经验,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改革总目标蕴含了中国梦的战略新设想。改革总目标的确立与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30多年来,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正如所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梦的提出和改革目标的确立,使全党全国人民都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要朝着什么样的聚焦点、着力点去奋斗,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取得成功。

改革总目标凸显了改革的新任务。制度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是唯一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强国富民的制度体系。同时,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改革总目标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路径。有了方向和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就有利于我们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党的执政不仅要有完善的制度,还要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我们党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没有完善的制度,没有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不能将改革的成果汇聚起来,就不能真正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长远看,“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

改革总目标在改革的布局上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布局,必须坚持全面改革,而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从而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和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布局。这一新布局的每个方面都紧密联系、相互交融,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不协调,就可能相互牵扯、相互掣肘,影响改革的整体效果。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二、改革动力的新拓展

培育和激发改革的动力之源,是确保改革持续推进并取得全面胜利的必备条件。

紧紧依靠人民,增强改革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是改革持续推进的宝贵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改革充满艰难险阻,没有平坦道路可走,但只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全面深化改革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要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的成果,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社会活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所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基础。我们要牢牢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影响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不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树立民族共同愿景,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改革须臾离不开精神的指引。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就要为全体中国人民创造“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个全民族的梦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既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也有利于引导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聚合最大公约数。

三、改革方法论的新拓展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强调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全局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了对改革方法论的新拓展。

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改革是没有任何先例的创新性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答案和经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步探索出来的。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增大,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的同时,加强对改革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必须在把握全局的前提下整体推进改革,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改革的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没有重点,而是必须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必须认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以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突破,促进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像强调的那样,“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风险性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也要深刻理解改革的复杂性;既不能畏缩不前,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我们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另一方面,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保持积极稳健的步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探索改革规律,审慎稳妥、稳扎稳打。

四、改革保障的新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更加强调党对改革的领导。强调:“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有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性质不变,才能确保改革的局面不乱,才能确保改革的力量不断。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更加强调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改什么、不改什么,我们要非常清醒,决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等,就不能改。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6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总括性、方向性的论述。事实上,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掀起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改革,实践证明,在党的正确指引下,温饱问题已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解决;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农村改革引入到了城市,深化并丰富了改革的范围和内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此次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改革上拓宽了广度、加强了深度,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五大层面,还深入制度肌理当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上下一心 三中全会谱新章

2013年11月14日,云南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了我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主持会议。中央第五巡视组正局级巡视专员殷卫华到会指导。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抓住了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改革的具体举措,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勾画了新的蓝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会,又是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部署会。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方针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把握。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推动云南改革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是我们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

会议强调,要在全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使之成为我省改革的指南、发展的动力、工作的业绩。省委要通过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省领导干部大会、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省委九届六次全委会等形式,传达学习全会精神。同时,以适当的方式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时通报全会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全省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要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好传达学习,把会议精神落实到下一步改革工作中。各级宣传部门要抓好宣传及培训,组织专家、学者、党政领导集中开展宣讲活动。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其他新兴媒体要发挥优势,大力宣传全会精神。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好专题培训工作。

会议强调,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需要认真梳理出一系列全面深化我省改革的重大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工作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目标和具体措施。在省委九届六次全委会召开前,重点从10个方面深入调查研究: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问题;四是深入调查研究培育沿边开放新优势问题;五是深入调查研究落实中央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系列部署问题;六是深入调查研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问题;七是深入调查研究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问题;八是深入调查研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问题;九是深入调查研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问题;十是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问题。

会议就全省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部署,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最迫切、最关键、最重大的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做带头学、认真学、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真正做到认识上一致、政治上同心、思想上统一、行动上同步;要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把握、深刻理解讲话的精神实质,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干部密切联系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实际和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自觉运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增添强大动力;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集中轮训工作,引导领导干部全面掌握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7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确立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改革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我们必将能够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8

近年来,各界共识是: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重组阻力,朝野上下呼吁重建体改委这样的统筹改革决策机构之声日益高涨。作为对此呼声的决策性回应,在中央层面设立超越部门利益的改革中枢机构设想几经酝酿,最终成型成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项重要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项决定获得了各方面一致的好评。

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进一步指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工作。2013年12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则更明确了此新设中枢机构的职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职能也有了更为具象的表述:研究确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则、方针政策、总体方案;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改革问题;指导、推动、督促中央有关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组织落实。

相较于此前体改委致力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范围除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体制改革外,更包含了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这既表明改革的重要,也明示了改革的难度。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也就是各界所热议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

因此在新的一年,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与此前体改委由国务院总理兼任主任的安排不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党的总书记兼任组长,更有利于从全局角度全方位地协调、推进和落实相关改革举措。

回顾历史,当年在国务院体系内设置体改委,其工作之卓有成效,与其在地方有分支机构,有利于上传下达,保持改革政令畅通有着密切关系。有鉴于此,中共18届三中全会强调,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而中央经济工作会也指出,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指定一个机构负责改革工作,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日前有消息称,包括北京、天津、黑龙江、江苏等地均分别召开了会议,提出要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推进改革。我们相信,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下一步改革全面推进将有更坚实的组织保障。

最近一年多,外界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从严治党、锐意进取的各项行动,其核心指向就是积极领导和推进改革,将从执政理念和官员供给上保障高效改革政府的出现,从而使党的“政令”更有效地转化为政府的“政策”,以确保政令畅通,改革落实。

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党务和政务系统之间如何更顺畅地对接,依然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从多年实践经验看,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两个层面的转换,即通过党委领导下的政务官来领会并执行党的改革意愿和方针,再通过事务官来将政务官的具体政策来加以贯彻执行。党的组织部门能够保障政务官有足够的执行意愿,但对执行能效的评估上仍应借重各级人大的专业能力。换言之,如能更有效地将党的决策和监督落实、政府执行和人大监督评估有机结合,中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将可以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得到更有力推进,这对于进一步理顺党、政府和人大之间的关系,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更进一步看,欲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让政府在“有为”与“无为”之间谨守分际,除了党内监督机制,亦需引入社会的 “限制”与“替代”功能:一则通过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自我管理,“限制”有形之手可能的设租与寻租冲动,二则通过彼此协商谈判为疲于充当“救火队员”的政府“减负”。

上一篇:二年级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服务员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