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18 10:54:28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1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更好认识国情,了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在改革中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不失时机地把改革引向深入、推向前进。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整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过去的改革是单项突破,从农村起步,并逐渐扩展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开始,并逐渐扩展到政治体制。现在的改革是整体推进,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关系,既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也要发挥其他各种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处理好制度建设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既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要促进人本身的发展,注重治理能力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源,不能在思想观念中去寻找,只能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找,只能聚焦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正如总书记所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人民性。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人民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实践活动解释历史,说到底就是用劳动人民解释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必须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公平正义价值观是一致的。

坚持人民是历史主体地位,必须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不断实现维护发展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2

第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形成机制,促使地方干部从为上级发展转变到为科学和为民发展。在考核地区和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方面,要从看大楼多少、看马路多宽、看广场多大和多少、看亮化绿化硬化净化程度、看在建和完成的工程多少等表面现象,转到看量化指标体系的考核结果、看公共服务如何、看借债多少、看民意如何。应当形成这样的指标体系:1.就业关系城乡居民的民生,改革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由中立调查机构调查全社会实际失业率,作为地区首要的政绩考核指标,并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权重;2.将地区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其他公共服务按顺序列入考核指标系列,并加大其考核权重;3.经济发展作为考核指标,调低其权重,并且取消财政收入增速等有可能损害居民和企业利益的指标。使上级评价下级政绩,使组织部门在考核、监督和任用领导干部时,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实际上,上级考核下级地区领导干部,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甚至伪信息较多的状态,而且再好的指标体系,总是有地区间差别大、信息获得和评价体系运作成本较高等问题。而且,与民直接面对,并直接提供服务的责任者是乡镇领导和市县级领导。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改革体制,乡镇管理采取政府派出和自治相结合的模式,乡镇主要领导由党员和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市县级领导,加大城乡居民的横向评价、监督和选择的力度,由组织部门考察、评价、推荐和党员、公民公推、选举相结合产生。从体制上形成地方党政领导为民负责和为民服务的机制。党员和公民普遍的评价、监督和选举,实际上是信息较为对称、评价较为准确和成本较为低廉的机制,最有利于规范和调节县乡领导的行为转向科学发展和为民服务。

第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仅要考核政府规范社会活动方面的政绩,也要评价其可能过度管制对社会活力造成的损害,促使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包括行政性事业机构,从管制向服务转变,从单方面规范,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面转变。对目前的法律,特别是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等法规和其他各种文件,由人大组织涉法各方和专家学者,特别是从网上征求意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废止、修改、补充等,对一切不利于人民群众创业、创新,不利于企业投资与经营,不利于人民群众财产权力保护,甚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条款,予以彻底废除。规定政府应当负责的事务内容,规定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不作为和滥用权力时受到处罚的行政纪律、法律、举报、监督、行政诉讼等条款和程序,对其过度行权进行制约。将政府、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真正放在人民的监督下,改革过度管制型的政府,将其转变成为人民服务型的政府。

对于政府管理机构,立法机关法律的立法,政府规定的颁布,部门法规的出台等等,都应当由公民、学者、舆论等进行公开讨论,甚至由无利益相关的其他监督部门委托第三方进行立法和制定,对其影响、后果、风险、成本进行评估,负面作用较大的,应当予以废止和纠正。防止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轻率使用和滥用,给社会的创业、创造和活力等等造成损害。比如,应当对目前工商、质检、城管、卫生防疫、交通运输等诸方面的法规、执法、收费、罚款设置,对财政实行的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体制,对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权力与收钱紧密结合的体制,调查和评价它们对创业以及就业机会扩大的损害,及其造成的腐败,并且不能再置人民群众创业和就业的利益而不顾,不能再舍不得政府从中获得的不合理利益,不能再舍不得支付改革这些不合理体制需要付出的成本。否则,即使思想解放了,改革也无法深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根本就无法落实。

第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建立起科学的制衡机制,限制党政领导、政府各部门、行政事业性机构的过度权力。配套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尽快推进减少人大代表数量、人大代表专职化、政府和两院代表逐步退出人大;对行政主要领导、两院领导和政府各部门领导的工作,实行人大质询、问责、监督和罢免制度。通过这些改革,真正限制政府、政府部门和两院的权力,将权力约束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的框架内。

事实证明,权要为民所用,根本是要建立起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用制度约束权力。仅仅依靠政府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三分离来解决权力集中和不受约束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行的;仅仅依靠政府内部的监督,是无法约束权力的;仅仅依靠政治思想工作,不建立有效的制度,权力也不会受到约束,也不会很好地为民所用。要从人民——人大政协——行政——司法之间形成制衡关系,在立法要民主化等大的框架中考虑权力约束机制的建立。比如,将预算从“人大——行政”这样层面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上分开,才能约束政府收钱和花钱的权力。否则,花钱由政府决定,而政府又自己监督自己如何花钱,永远也约束不住政府乱收钱乱花钱的权力。

第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建立起人民群众与政府及部门利益的制衡机制,将党政公务消费和支出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并且铲除权力寻租的体制土壤。统一政府预算,废除预算外体制,行政、执法和司法与利益相分离,清理和废除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体制,少量的行政、司法罚款和诉讼费用,与相关单位和公务员的利益无关;人大成立专门的筹款委员会,政府、两院和政府各部门,包括行政性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必须通过各级人大的审查和批准,否则视为违法;政府全部收入不得超过GDP的25%,党政公务支出不得超过总预算的15%,财政不正常超收,党政公务支出超过标准,视为违法;提前9个月编制预算,提前6个月将预算交由人大审查和辩论,预算执行时间应当与批准时间相一致;审计部门划归人大领导;统一党政公务员报酬,党政官员和公务员人数编制及其报酬标准,特别是报酬的提高,必须通过人大审查批准,包括进行社会听证;废除目前的征地和卖地财政体制,农村和城郊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建设市场,取消非公共利益的强制征用体制,土地挂牌集中交易,政府收取土地交易的增值税,开征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使地方政府的收入稳定和持续化,并且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城镇居民能低价购买房屋的利益。这样,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的建设,将政府、两院、政府部门、行政性事业机构,包括官员、公务人员和有一定权力的事业工作人员的利益,彻底用制度管住。

特别重要的改革是:1.公务员工资福利标准一律统一。在一个地区中,不论是中央部门,还是地方部门,不论是财政全额拨款部门,还是差额拨款,或者不拨款的单位,无论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单位,还是不实行这样体制的单位,公务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标准都应当是一样的。不应当有收费和收税权力的单位,其公务员工资和福利就比其他单位要高的现象。除了这样的特殊地区公务员实行特殊的工资标准外,不同地区由于财政实力不一导致的公务员工资差别,也应当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及公务员队伍在地区之间的流动,逐步统一。其目的是,以此来根绝政府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的过多收税费和多罚款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2.财政一定要支付改革的成本,将工商、质检、卫生防疫、城管、交通行政、银监、保监、证监、公安、检察、法院等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的经费,逐步全额拨款,不再将它们当作财政的创收单位。各地政府和财政部门,愿不愿意支付成本,舍不舍得放弃这些部门创收带来的利益,这是我们是不是解放思想,是不是真正发展和执政为民的一个试金石。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3

一、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宣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现在,我们党和国家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发展的新优势,根本动力在改革,根本出路也在改革。应当说,经过35年不平凡历程,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改革,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推进改革,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实施改革,考验的是我们党的决心、智慧和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十要求,重点研究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作出的主动选择,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改革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改革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研究部署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都是空前的。就力度来说,《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动员、总部署,既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又确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就广度来说,《决定》部署的改革不是单项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改革,是五位一体的改革,还有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际上是把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都包括在内的改革;就深度来说,《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破瓶颈,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完全可以说,《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总揽党和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升华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为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如果说《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和纲领,那么重要讲话就是动员令和方法论。贯彻落实好《决定》和讲话精神,把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不断推向前进,必将使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必将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实践经验证明,每逢中央重大决策,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对于把中央决策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好宣讲活动,是推动全会精神走进群众、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的迫切需要,是凝聚改革共识、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迫切需要。现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正在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普遍期待对全会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十分关心,有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确实有必要面对面地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们的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这样才能在深化改革上找到最大公约数,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中央宣讲团成员到全国各地进行示范性宣讲,有利于推动全会精神更好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有利于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宣讲团的同志们一定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行动自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做好宣讲工作。

二、牢牢把握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全面准确、科学严谨地宣讲全会精神

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国防和军队改革、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具体部署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全会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开展宣讲一定要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做到全面准确、科学严谨。

1.讲清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的重要讲话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我们开展宣讲,就要紧紧围绕这些论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讲清楚讲透彻。要深入阐释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高度自觉;深入阐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阐释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讲清楚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才有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才有今天整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深入阐释实现十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2.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深入阐释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目的,深入阐释如何引导和推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深入阐释如何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入阐释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阐释如何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地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依靠力量,深入阐释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扭住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3.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和创新举措。全会立足党和国家全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可以说,这些重大部署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又是着眼长远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实践发展的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做好宣讲工作,要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入解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深入阐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和认真落实这些重大部署,全面深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确保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4.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做好宣讲工作,就要深入阐释如何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入阐释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阐释如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造就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建立健全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深入阐释如何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更好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改革进程中加强党的领导、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党的制度建设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

5.讲清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的重要讲话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既包括思想认识、思想观念要求,又包括改革方向、改革方法要求,对于我们落实全会精神、完成改革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做好宣讲工作,要认真落实这些重要要求,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大胆探索实践,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到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统筹协调,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整体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着力提高改革的整体效果;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深化改革具体方案,狠抓工作落实,对认准的改革目标,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战略定力,拿出自我革新的改革勇气,掌握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优良作风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三、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圆满完成全会精神的宣讲任务

宣讲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央的要求很高,群众的期待很高。希望宣讲团的同志们认真总结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既全面准确阐释全会精神,又注意宣讲艺术,用一场场精彩的宣讲报告,给人以思想启迪,给人以精神鼓舞。

一要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宣讲好全会精神,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学深、学透。对全会文件特别是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宣讲团成员要利用好集体备课的时间,原原本本地学习全会《决定》,学习的重要讲话,细读深读,真正做到了然于胸、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为宣讲打好坚实基础。

二要准确把握基调导向。全会精神涉及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政治性、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主旋律、主基调,确保宣讲全面、准确、权威,防止片面性、简单化,防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本末倒置。要强化导向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三要回应干部群众关切。全面深化改革的许多政策举措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干部群众十分关注,有很多问题要询问,有很多情况想了解。宣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重大举措,重点阐释解读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和惠民政策,把中央的精神讲透彻,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说充分,帮助人们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要注意广泛收集、认真梳理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阐释、深入分析,既讲清楚是什么、又讲清楚为什么,既讲清楚怎么看、又讲清楚怎么办,解疑释惑、析事明理,引导干部群众理性认识、客观看待,形成推进改革的共识。

四要增强宣讲实际效果。组织这样的宣讲,既要有人听,更要让人听得进,听了之后能够入脑入心、产生共鸣。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做好宣讲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具体化,一具体就生动。宣讲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联系当地改革生动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努力做到视野开阔、观点鲜明,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让人听了解渴、听了受益。要多运用生动事例、翔实数据,多采取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多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努力出新出彩、打动人心,切实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4

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明确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阶段性特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十二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这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各种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更大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进各领域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合部,是整个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方面改革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是增强改革协调性、保障各项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加快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也很难再深入下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都无法真正建立起来。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良好条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方位、渐进式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开始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政府职能得到明显转变,职责关系得到明显理顺,部门责任得到明显强化,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迈出重要步伐。但是,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机构设置还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系统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强调要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十七届五中全会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改善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十二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至关重要的五年。必须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谋划,循序渐进,努力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当前,需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在于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职能转变的方向、重点和途径,找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以贯之,持续推进。一是着力转变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稳步推进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运行规则,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切实解决市场监管领域政府“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三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政府在促进公平就业、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利益关系,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政府在基本公益服务提供上的主导作用,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二)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政府组织机构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载体。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对于提高政府整体运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在有机整合基础上组建大部门,对于解决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权责脱节、协调与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充分体现了中央进一步整合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的决心。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应在近几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要求,深入分析近期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条件实行大部门制改革的领域,在更大范围推进这项改革。对改革中涉及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如大部门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如何构建,大部门外部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如何实现,与大部门相联系的现有政府机构类型如何调整等,要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要逐步加大机构综合设置的力度,不断优化政府组织构架,规范机构的名称、规格和序列。在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同时,对各部门内设机构也要实行综合设置。要继续巩固和深化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做好改革的评估工作,对评估中查找出的体制机制问题,认真整改落实,为未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打下基础。

(三)着力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创新政府管理、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改进为群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建议从健全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等方面对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服务和管理方式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着力改善行政运行机制,努力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一是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划清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二是继续深化“窗口”机构的改革。健全完善政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行办事制、首办负责制等好的做法和制度,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方便群众。三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行政补偿和赔偿机制。四是以强化责任为核心,建立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完善行政监督和政务公开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四)扎实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依法探索省直管县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明确要求。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部分地区开始了一些探索,需要通过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逐步把这项改革引向深入。“十二五”时期,可考虑以扩权强县为主要切入点,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向县级政府放权的力度,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统筹协调的能力。要把下放行政管理权与清理省市两级行政审批事项结合起来,加大省市两级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力度,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要下放给县级政府。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省、市、县政府的财力,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建立健全与县级政府扩权相适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确保县级政府用好省市下放的行政管理权。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加强专题调研,逐步提出改革完善的思路和措施。

(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在我国,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社会事业领域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改革既是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起着促进和带动作用。因此,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服务水平。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精简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改革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社会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让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服务需求得到保障,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改革的任务上,应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分类推进。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理顺与政府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实现形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要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革,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三、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改革“空转” 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首先。发轫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结束“十年浩劫”后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一次重大历史性选择。而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现在看来至少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机遇,二是决心、胆略。很显然,粉粹后的历史无疑给了中国一个难得的机遇。问题是在百废待举的困难环境下,最高领导层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和胆略,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开拓创新,把中国引入一条新的发展轨道。很显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选择了后者,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把中国纳入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其次,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增强了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局面,为加速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到非洲最穷国家的三分之一,37年后的201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600美元,中国整体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经济连续保持30多年的高增长。外汇储存、货物贸易等多项指标均处于世界第一。这为中国由大变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局面。

第三。中国在抛弃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形式,进行了独创性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而这一成功,不仅体现在体制机制层面,也体现在人的观念、思想层面。特别是经过“真理标准讨论”、邓小平“1992年南巡”等多次思想解放,中国人的观念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全面深化改革要体现解放思想、发展社会生产力和释放社会活力的精神气质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准确把握“全面”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是顺利推进这一改革的前提。事实上,党中央之所以在党的十后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之时,再靠单打独斗式的改革已经很难奏效。必须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性,以及改革实施的协调性。这与在党的十后所体现出的“三整思维”框架有直接联系:即不零敲碎打、不修修补补,而是整体思考中国的问题,整体谋划中国的未来,用整体战略推进中国问题的解决。比如,党的十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分别制定的三大规划战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与此相联系。就要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重点等作有系统的谋划和设计。比如。全面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等于亮出了两面旗帜:这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有根基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而是中国特色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其核心要义跃然纸上。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进程中是第一次,也把中共高层所要秉持的现代化治理理念和价值追求彰显无疑。

同样,三个“进一步解放”,在某种意义上为通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就是“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由此可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不管哪个领域、哪个地区的改革,不管上层还是基层的改革,也不管是体制还是机制层面的改革,都要体现解放思想、发展社会生产力和释放社会活力的精神气质和内在要求。否则全面深化改革就可能空洞无物,甚至变为一种喧嚣一时的口号。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依然是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与我国目前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整体战略息息相关。当然,全面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孤军深入。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方面改革的协调性尤为重要。因此,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体制的整体推进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其核心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判断,是我国从1992年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后的20多年实践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认知。政府只有在遵循这一原则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此,重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政府改革,无疑成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重点的自然延伸,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早在“十二五”期间,中央就曾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可见从那个时候起,以政府改革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上升到几乎和经济体制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后来的改革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

改革发展成果不能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将意味着改革的失败

社会公平正义缺失,社会不公现象的大量存在,是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重要源头。正是总结了以往改革的这些教训,党的十后,首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并从多个方面于以保障。比如,多次指出,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必须一以贯之。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贵在落实,拿出具体举措。我们注意到,党的十后的诸多改革举措几乎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的。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限制国企高管的工资待遇,加大对民生的投入,解决民众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方面存在的制度性及机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后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两点论”,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实践中要防止改革“空转”

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但是当这一变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时,其改革的难度、风险、阻力也骤然上升,因此要防止改革“空转”,就要十分重视改革策略的选择。按照中央的要求,改革要处理好诸多关系,注重把握时机和节奏。如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但在笔者看来,除了遵循上述改革整体推进策略外,还有两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排除和化解改革的阻力,二是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

就排除改革的阻力来看。主要要排除两方面阻力:首先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干扰。多次讲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并指出既得利益群体相互输送利益,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山头主义。这说明既得利益群体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党的十后中央启动的反腐打虎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排除既得利益这一依附在中国社会上的毒瘤。其次,要防止政府自身对改革的隐形阻力。如官员的陈旧观念、对行政审批改革阻挠、部门利益的保护等。如果这些显性或隐性的阻力不能被排除、化解,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真正推进。

就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而言。最主要的莫过于要防止意识形态领域左祸再起,击退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全面否定改革开放道路的极左思潮。只有坚定不移地走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之路,全面深化改革才具有不可逆转性。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6

2021坚定文化自信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深入学习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清醒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引,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价值观引领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文化惠民的体制机制日趋健全,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显著增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实践不断深化,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实力持续壮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民族文化生机活力空前焕发;文化领域深化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建构持续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总起来看,文化领域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铸就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面向未来,得时代风气之先的文化领域必将高扬改革开放的精神标识,为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砥砺前行。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内容的准确把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标识,制度、旗帜、价值观等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二,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化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化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天职。第三,鲜明的继承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种伟大实践本身也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第四,鲜明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支撑。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以此为引领,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属性基础上,切实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文塑魂。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牢牢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自觉做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关键在于始终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把握群众视角,研究群众诉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激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最具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我们应当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促进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7

这部专题片的播出,在时机把握上非常特殊:党的即将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如火如荼,改革攻坚不断深入。特殊的时机,蕴含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把握和领会。

一是全面总结十以来改革成果,为党的胜利召开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这部专题片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从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出发,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的过程。是对过去五年,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近四年来各领域改革进程的系统回顾和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通过改革这条主线,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次集中表述,为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是必将在全国上下再次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热潮。这部专题片,既体现了很强的思想广度、理论深度,又注重深入浅出、以小见大,从群众视角讲述身边的改革故事,将波澜壮阔的改革图卷与可观可感的点滴变化有机融合、一体呈现,唱响了改革的时代强音,观后令人心潮澎湃,极大了提振了信心、凝聚了人心,在全社会为改革向纵深推进充分积蓄了精神力量。这既是对过去四年改革成就的阶段性总结,也是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动员令,吹响了继续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必将在全国上下再次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热潮。

三是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经验、路径和方法。这部专题片,系统总结了上一阶段改革的经验,充分反映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高度智慧,集中展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全面深化改革在认识论上更加领先,更加完整。同时,更具有改革方法论上的意义,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实践,无论是面上的推进,还是点上的突破,都为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成功的参照,乃至可供复制的样板,为新一轮深化改革提供了一系列的经验、路径和方法。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工作必将动力更足,方向更准,步子更实。

二、充分把握《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对我们推进工作的启示

结合专题片丰富的内容,联系镇江具体的实际,我们感到启发很多,至少有六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方向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凝聚合力的基础。我们讲谋定而动,善作善成,就是要首先明确大的方向,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去年底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三十次会议上,提出了“四个有利于”的改革导向,即“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整部专题片所展示出的改革举措都体现了“四个有利于”的方向,也对这一方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这是我们部署推动全市改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的根本。

二是要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专题片第二集中,广东佛山作为改革前沿之地,最先体会到经济下行压力,也率先摈弃了高耗能高污染低价格的旧模式,走出了调结构、促转型的涅??之路。先进地区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必须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敢想敢试、锐意进取,打破旧框框,开辟新路径。我们提出“对标苏南”也是要首先学习苏、锡、常敢为人先的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都蕴含了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勇争一流的实践,我们要自觉将这一精神贯穿于镇江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

三是要发扬动真碰硬的作风。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会遇见阻力、碰到困难,越是压力重重、挑战不断,我们必须要有断腕求生的勇气,坚决打破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束缚,迎难而上,自我革命。比如,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的“万里长征图”,直接促进了当地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每个审批事项的取消,都涉及到相关部门利益,可谓“刀刀见肉”“针针见血”,这就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惟有如此才可能开拓出改革新天地、发展新境界。

四是要强化以民为本的思想。改革成功与否,评判的根本标准在于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有获得感,而不能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痛点就是我们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的切入点。政府的权力如何才能真正用好、让百姓有获得感?专题片中,浙江省确立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江苏睢宁县人大代表的“民情日记”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到实处;温州市图书馆将全自助、不打烊的“城市书房”开进社区;“天津文化惠民卡”创新思路,直接补贴消费者等改革经验都实实在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五是要确立依法办事的思维。必须树立法治意识,时刻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政府部门法定的管理职责必须切实承担起来,法定职责不为就是典型的不作为。专题片第四集中,贵州锦屏检察院对环保局提起公益诉讼,追究其不作为的法律责任,由此不难看出今后对依法行政的要求将越来越严。同时,我们也要把严格履行程序、规范操作流程和提升服务效果有机统一起来,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还要大力倡导主动作为,在依法办事的大逻辑下,不断提升行政效率、服务水平。

六是要构建统筹推进的格局。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比如“放管服”改革,就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不能出现“放下去接不住”“你放他不放”的问题。同时,我们的改革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存量问题,也要创新谋划深化改革的增量问题;既要做好上级改革部署的落实,也要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具有镇江特色的改革创新,使各项改革有机衔接、整体推进。

三、凝聚共识,合力攻坚,进一步提升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强调,改革关头勇者胜,气可鼓而不可泄。将改革进行到底,本身就是对我们定力、意志和决心的重大考验,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提升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要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深刻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最大机遇,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一些政策都属于“小刺激”“微刺激”,唯有改革才是真正发挥长效作用的“深刺激”“强刺激”。不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很多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李强书记强调,改革的风已经刮起来了,但是风力不强,这个问题在镇江也同样存在。可以说,改革是镇江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改革必须再发力。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新的认识。动力足,要体现在改革的热度和深度上,要体现在相关部门的深度参与上,要体现在推进改革的整体氛围上。要真正让顺应改革大势、服务改革大局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思想和行动自觉。

要始终坚持聚焦重点抓突破。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施工阶段,改革任务千头万绪,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上求突破、求实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域,要突出“放管服”改革,瞄准李强书记提出来的“三个最”的目标,即“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更加彻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突出系统化和集成化,推进“一网通”、“一站式”、“最后一米”、“不见面”改革方向,实现有效监管、高效服务,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要扎实抓好国资国企改革,开发区、高新区和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重点。其中国资国企改革要进一步明晰业务范围,做强主业,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开发区与高新区体制改革要突出精简高效的方向;科技体制改革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特别要把握“资源整合”这项紧迫任务和“市场化”这一重要导向,通过改革不断提升镇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成效。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要开展重点攻关突破,精细施工,精准发力,把改革推进与改革效果统一起来,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多方共赢。比如教育领域,我们的学前教育改革是部级试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省级试点,但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还有待提升;医改方面,镇江是全国先行城市,但群众的获得感总体还不够强。下一步改革应该怎样优化?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要始终坚持改革责任制这一重要抓手。领导干部要扛起改革主体责任。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亲力亲为抓改革。省里已经建立省领导联系重点改革任务责任制,负责改革方案的统筹协调、推进落实。我市也已明确党政主要领导联系重点改革任务制度。下一步,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各辖市区领导同志也都要联系相应的改革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担当意识,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对联系和分管的改革工作领衔推进,特别是对重点难点问题要亲自研究解决、亲自组织推动。各部门、板块要肩负好落实责任。进一步细化、落实具体的改革任务,健全工作网络,明确到具体人员,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责任链条。各专项小组要强化联系对接、协调推动责任。优化职能分工,加强部门之间沟通衔接,加大对相关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力度,使各项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进。市委改革办要承担好统筹协调和督办督察责任。及时掌握各领域各部门改革动态,就一些重点改革事项,深度介入、一线协调,对重大改革方案落实情况及时督办检查,确保落地见效。不断增强改革攻坚突破的合力。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篇8

一、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消除制约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结合我市实施,总体谋划,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深化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机制体制,推动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消除制约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建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劳动保障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民群众普得实惠。着力破解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难题,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和各项争先创优及改革创新项目。

二、深化改革的组织机构

成立*市劳动保障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新才同志担任,副组长为局班子成员,成员为局机关各科室(中心),市社保、医保、就业中心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综合法规科,局办公室、人事监察科协助,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副调研员朱红云同志兼任。

三、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劳动保障事业改革,加快事业发展,全面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和争先创优及改革创新项目。当前着重抓好13项工作。1.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人力资源普查。2.加快推进“四库一网”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3.全面完成省市党委、政府下达的关于“双转移”的目标任务。4.积极谋划“千干扶千村”、“百校扶百镇”、“百校扶百企”三大工程。5.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6.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7.继续推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8.加强维稳工作,确保一方平安。9.加强基金监督和专项资金管理工作。10.加快推进高训基地建设。11.加强技校指导,清理、规范培训鉴定机构,全面启动农村培训基地。12.完善医疗、生育保险政策。13.制定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工作职责。着力消除制约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机制体制,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和办事流程,强化各科室及各直属中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深入推进绩效考评制,努力建设“效能型、阳光型、服务型、法制型”机关事业单位,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执行力、推动力和公信力。

(三)深化机关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效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电子政务、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奖惩措施,实现机关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四、深化改革的步骤措施

(一)7月下旬召开学习讨论阶段的工作总结暨深化改革阶段工作部署会议。认真总结和梳理学习讨论阶段的工作,看看到底解放了什么思想,转变了什么观念,有没有突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有没有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思路,有没有建立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新制度、新机制,有没有找准和破解阻碍科学发展的难题。

(二)在8月底完成对各项调研成果的分析、提炼和转化工作。各科室、各单位在学习讨论阶段凡是问题找得不准确,原因分析不透切,措施不得力的要重新进行调研分析;凡是没有形成专项改革方案和破解难题的具体对策的要及时制定,改革措施不到位的要及时跟进。要以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布局安排,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实施意见》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

(三)在9月份全面启动和推进各项改革。各科室、各单位年初拟定的各项改革都要有具体目标任务,详细的工作步骤,明确的时间要求、责任单位、责任人;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办法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改革扎实推进。

(四)在10月份集中重点解决在推进改革中碰到的难题。要紧紧围绕争当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这一总目标,紧密联系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要求,选取一至两个有一定深度和影响力的矛盾和问题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积极推进,大胆实验,努力破除影响改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力求在深化改革上取得进展。

(五)在11月底前基本完成落实各项具体改革工作。个别确需跨年度推进的改革需要报请局党组批准,同时必须做好继续推进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形成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工作机制和必要条件。

(六)在12月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各科室和各单位也要在相应的时间内进行自查和总结。

五、深化改革的工作要求

(一)明确工作职责,加速调研成果转化。机关各科室、直属各中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深化改革作为贯彻全局工作的主线,带动各项业务工作全面落实。局将按照各科室、各中心的职能分工,将深化改革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并纳入今年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各科室、各中心必须高度重视,要站在推动全市劳动保障科学发展的高度上,把解放思想学习活动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深化改革取得实效。

(二)突出以人为本,让学习讨论成果惠及百姓。要重视研究和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保障问题,在制定政策、部署工作时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生、广纳民意、集中民智,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勇于创新,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我市的劳动保障政策措施,让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成果尽快惠及人民群众。

(三)注重工作对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深化改革当中要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安排工作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又要突出*特色;既要谋划长远、统筹全局,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要坚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原则,区分轻重缓解,切实政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工作部署明确一个落实一个。

(四)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围绕深化改革的工作重点,大力营造鼓励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努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及时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及时反映和上报本科室、本中心有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及经验。

上一篇:医生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调研报告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