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02 23:55:31

考试心得体会

考试心得体会篇1

首先,正确认识司考,保持良好心态。司法考试号称天下第一难考,过关率仅占参考人数的10%左右,但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容易的考试,因为它没有像高考一样有录取名额的限制,只要过360分即可,所以也可以说是最容易的考试。做为考生来说,想要参加考试,就要不怕难,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必胜的信念。尤其是在考场当中,显得更为重要。我想,把它当成是一次学习的结业考试,就会减轻压力,轻松面对。

其次,制定学习计划,保证学习时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具体的行动。参加司法考试也是一样,想考就要下定决心把考试一次通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把每一天学习的进度,内容做一个详细的安排,并且要保证学习时间,做到按时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持之以恒。

第三,把握学习重点,坚持学练结合。对于司法考试而言,明确学习的重点,是至关重要的。重点永远是司法考试的高频点,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所有辅导老师反复强调的。司法考试的重点就是历年来司法考试真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大纲新增知识点。要把历年真题反复做,反复练,扩展思维,至少要做三到五遍。新增知识点必须做为重点来学,最好的办法是从提前一年开始关心新出台的必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做到出台一部法律,就学习一部法律,养成良好习惯。

第四,注意劳役结合,讲究学习效率。学习是一项脑力劳动,它与体力劳动一样,人的大脑也需要休息。学累了,也强迫自己学习,造成头晕脑胀,大脑得不到休息,会适得其反,其结果是越学越差。相反,坚持劳役结合,在学习时使大脑处于良好清醒的状态,在休息时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使大脑完全处于休息状态,一定能保证学习的扎实,记忆的也扎实。在整个司法考试学习阶段,从四月初考试大纲出来到考试,大约五个多月时间,每天时间能保证在每8到10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每学一个小时休息十分钟,劳役结合,完全可以通过考试。

第五,选好辅导资料,重在举一反三。除了辅导用书和法律法规汇编外,还要选择良好的学习辅导资料或参加一个好的辅导班。当前司法考试的辅导资料种类繁多,辅导班众多,各式各样。本人比较看好的辅导资料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司法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精解丛书》,重点突出,学练结合,函盖近五年的历年真题及其讲解,并有大量摸拟习题和配有解析。同时要有一本法律法规汇编,最好是司法部指定的,里面没有标明重点法条,有助于你自己标注重点。在学习当中要做到举一反三,通过一道习题,要把相关的知识点都弄懂弄通,从而达到做少量的习题学会一堆知识点。

第六,选择学习方法,夯实基础知识。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会极大的促进学习成果。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走向成功的一半。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基础知识夯实,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我的学习方法:一是用二到三个月时间阅读教材自学的基础上,坚持做历年真题的同时查看涉及到的相关法条,并做出重点标记(主要标明年份,那年考了标明那一年,出现一次标一次),从中你可以看出那些法条是重中之重了,进而你可以确定重点学习内容了;二是对易混难记分卷一、卷二、卷三做笔记,这样能做到有利于复习,发现自己薄弱的科目;三是做客观题时,坚持做每一道题时,先看题干,不看选项,看完题干,看能否从题干中看出问题来,答案是什么,然后再看选项有无与自己的答案一致,再看本题的解析。这样做既可以增强记忆,又等于做了大量的卷四简答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进入冲刺阶段以后,也就是离考试还一个月时间,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要逐步减少学习的重点,相反,记忆扎实的知识要逐步增多,需要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样才能做到考试胸有成竹;五是做三到五套高质量的模拟试题,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加强学习。

考试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 命题规律; 答题技巧; 提型题量

一、高级会计师考试简介

(一)考试科目

为《高级会计实务》。包涵了企业会计、行政事业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政法规等相关知识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考试形式

开卷笔答方式。虽然是开卷,但题量大,如果对考试内容不熟悉,靠临场翻书,一定是来不及的,所以,请大家一定不要因为开卷考试就掉以轻心。

(三)考试提型

只有一种,即案例分析题。与以前参加的职称考试和注会考试完全不同,高会考试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因此采用案例分析是最好的选择。

(四)合格分数

高级会计实务总分100分,60分及格,以前几年有国控线、省控线一说,即国家合格为60分,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再划分一个合格线,如50分,目前很多省份已经取消了省控线,具体请咨询当地财政局。

(五)题量

共九道案例分析题,试卷卷面总分是120分,其中最后2道案例题考试内容分别是企业会计和行政事业会计,每题20分左右,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做其中的一道题,因此九选八后,要求考生实际做的题就是100分。

(六)考试时间

3个半小时。一般安排在9月第一个星期天的上午8:30—12:00。

(七)成绩管理

参加考试并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人员,由全国会计考办核发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该证在全国范围内3年有效。

二、高会考试命题规律

(一)考试涉及面广

虽然高会考试只有一门课,但是涉及到的面非常广,涉及到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税法规四个部分,其实相当于考《会计》、《经济法》、《税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5门课。从前几年的命题情况来看,会计部分占50%(4题)左右,财务管理占25%(2题)左右,内部控制和财税法规占25%(各1题)左右,复习时每部分都要看到。

(二)考试题量较大

高会考试卷面有9道案例分析题,实际要求做8道。由于案例分析题不同于单选、多选等客观题,每道案例分析题所给的背景资料比较多,要求考生理清思路,然后按要求答题,这就必然要占用较多的时间,题量较大。如果考生没有认真准备,对大纲不熟悉,考试中就会感到无从下笔,答题速度慢,一般都做不完题。因此,一定要精心准备,认真复习。

(三)试题难度适中

在会计领域的相关考试中,高会的试题难度适中,总的来说,比会计师考试难,比注册会计师考试容易。高会考试重在考核综合分析能力,知识面要求宽泛,但专业技能不是要求很深,不需要作出会计分录;注册会计师重在考核专业技能,对专业知识考得比较深。

(四)答题要求灵活

高会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这与单选、多选、判断等有唯一标准的题型不同,就象写作文,答案可能有多种写法,因此,答题比较灵活。当然,再灵活的答题,也应围绕考试的主题展开,通过考生的答案,可以准确判断考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能够准确答题,很有讲究。大家一定要多看历年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三、复习中注意事项

(一)制定复习计划

参加高会的人员,一般年龄都比较大,是各个单位的财务负责人、业务骨干等,平时工作量大、应酬多。因此报名考试了,就要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工作和复习。6月报名后,7月份大纲才能下来,到9月初考试,也就2个月的时间,建议大家每天拿出2个小时的时间来看书(比如每天晚上8点-10点),至少最后一个月,要保证每天2个小时的看书时间,否则知识点把握不住。考试也是一项工作,考过了非常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自己的前程,如果今年通不过,明年再来,反而心里负担重。所以,建议大家一鼓作气,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把能用的时间和精力尽量用到复习考试中来。

(二)认真研读大纲,合理选择教材

最重要的教材是《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大家一定要重视大纲,大纲有个缺点,没有解析,开始看时不容易看懂,但仍要通读至少3遍,尤其是最后半个月,对知识点有了把握以后,就要以看大纲为主了,认真研读大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大纲,建议大家买一本历年试题汇编,对历年的试题大家一定要看,要做,历年试题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题目,大家一定不要搞题海战术,要把历年的试题看懂、看透,举一反三。除此之外,不建议大家买辅导书,市面上的辅导书很多但良莠不齐。

(三)积极参加辅导

参加辅导的好处是跟着老师掌握重点和难点,熟悉答题技巧,随老师一起学习效果比自己要好很多。建议大家参加面授班或网校。面授班会发相关的复习资料,把那上面的弄懂了就很好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中华会计网校的视频也不错,可以反复看,但是要有自制力,规定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来看。大家把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视频讲解打印下来或者把中华会计网校的视频讲解打印下来,就是很好的参考书。配合大纲和历年试题就足够了。笔者去年买了很多参考书,后来基本上没有看。

(四)进行适度练习

高会考试重在考核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不建议大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做题上面。但也要防止只是看书不练习,适度练习能够避免考试时眼高手低的现象。最后阶段,网上或老师一般都会给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模拟题,可以做一做,给出自己3个半小时的时间,看能否完成。

四、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高会考试不象高考是选优考试,分数考得越高越好,而是合格考试,只要达到一定的分数就通过,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一)提高阅题速度

高会考试是开卷考试,题量很大,单题目就几大张纸,很多人都反映题目来不及做,因此要提高阅题速度。笔者有两个建议:一是先看答题要求再看题纲,这样带着问题去看题纲,可以明确目的,避免答非所问,而且可以把一些无关的信息过滤掉,题纲中的有些内容其实正是命题者用来迷惑应试者的,必要时可以在考题的关键处做上标记;二是平时多进行阅读量的训练,掌握一些快速阅读、快速提炼有关信息的方法。

(二)提高答题速度

高会题型都是案例题,案例题即使做得再完美,得满分的可能性也不高。唯有做得快,力争做完全部试题,方能达到目标。因此拿到试卷后根据题量,对210分钟的考试时间作出合理的安排。一般每题20分钟,做完八道题160到180分钟之间,留30分钟检查、补充。做题时要把开卷当作闭卷来考,千万不要边做题边查资料,为求一题十全十美,用时超长得不偿失。一道题最长不可超过40分钟。

(三)注意答题语言规范

高会考试的评分标准是按点给分,即只要答到点上,即使不完整也能得一定分;若答不到点上,答得再多也没用,反而浪费时间。因此在答题时一要考虑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即要考的是哪个知识点;二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做到言简意赅,需要答出结论的题目,首先说出结论,然后说出理由,在说理由的时候,直接把大纲中的原话或者法规制度的抄上就可以了,不要再发挥了。因此大家一定要对大纲的知识点非常熟悉,以大纲观点为准,不要自己发挥,不要答出与大纲不一致的观点。建议大家一定对历年试题进行研究,可以作为答题的参考范本。

(四)选择好答题顺序

高会考试的试题并非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来排列,考题的分值与难易程度也不一定成比例,而且每个人对各章内容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因此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答题。一般来说,自己熟悉的和答题内容较少的考题应该先做答,自己不太熟悉的和答题内容较多的考题自然应放在后面做答。

(五)注意卷面整洁,答对位置

考试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考试说明;体会;变化;复习建议

2015年化学科《考试说明》的命题思想、目标与要求、试卷结构与2014年相比基本不变。

变化部分为:题型示例中,例1更换为有机例题,更加突出了有机化学的考查,与2014年福建省质量检查试卷的有机考查相吻合,在2014年福建省质检有机考查分值加重(第1、2、23、31题),都涉及有机,更换的有机化学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变多、涉及面更广,增加了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此次变动体现了与全国卷接轨的一种迹象。电化学例题更换2014年福建高考试卷的电化学真题,本题要求学生通过对该原电池装置的观察和电池反应的分析,理解原电池反应原理,更加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检测学生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的能力。例5更换2014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真题,本题综合考查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热化学等中学化学主干知识。检测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用原子结构等化学用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更换的两道例题同时也和2014年福建省质检试卷体现的精神一致,在2014年省质检试卷中对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较重一些(2014年福建省质检反应原理考了38分),同时也体现了选修四考查的灵活性、多样性。

要想更好地研究2015的高考方向,除了研读《考试说明》外,也可以从去年的高考化学试卷和2014年省质量检查试卷入手,从中提取信息。2014年高考化学试卷紧扣2014年福建省《考试说明》,突出新课程教学要求,难度基本控制为7∶2∶1,重点检测分析综合、整体思维等化学学科思维方法。整体呈现如下特点:

一、巩固双基,考查主干知识源于课本知识

必考内容主要涉及化学与生活(选择题6,考到的知识点都是常见的物质,如生石灰、盐类、食醋、小苏打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有机基础知识(选择题7,考查的知识点有乙醇、乙烯、乙醛、乙酸乙酯、纤维素的性质及同分异构体概念,有机的考查贯穿整条有机知识主干线);实验基础(选择题8,考查的知识点有溶液中离子鉴定考查氨水的弱碱性、Al3+、Mg2+的检验,盐类水解即NH4Cl溶液蒸干过程,萃取分液的应用范围,溶液和胶体的区别);元素化合物(选择题9题、23题、24题、25题等以钠、铝、铁、铜和氯、硫、氮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考查了相应的性质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选择题10主要考查了酸式盐的电离、盐的稀释、电荷守恒定律、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速率的考查更加侧重利用信息与读图表能力、观察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化学平衡原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及电化学(选择题11以题干电池装置图为题材考查了两极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子的转移);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等化学用语的识别与表述,以及反应热计算、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等化学主干知识;试卷突出对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的考查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技能。

二、题材源于生活,高于课本,重视能力考查

第Ⅱ卷的第24、25题的设计通过精选生产、生活中的素材,以推断、信息迁移、实验综合题型的方式设置问题,通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知识应用的纵横延伸、思维的冲突激发,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考查的知识点还是源于课本,如25题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晶体的分离方法,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滴定等知识点,25题注重测试在新信息条件下完成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计算等课本主干知识,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对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的综合运用水平以及思维的敏捷性,总而言之,万变不离其宗。

三、复习建议

考试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考试作弊;特点;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68-1

一、当前我国考试作弊现象呈现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考试作弊丑闻不断爆出,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国家教育考试机构更是从更新防作弊手段、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立法等多个层面强化管理,打击考试作弊行为。但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标准化考点的建成,考试制度的逐步完善,考试作弊人数不降反增,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多样化。作弊形式的多样、手段的高明以及工具先进程度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纵观当前我国各种考试作弊现象,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弊现象由个别到普遍。考试作弊现象普遍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作弊人数不断上升。其次是作弊行为的大众化。无论是学生考试还是社会考试,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有作弊现象存在。三是考生对作弊行为认识的淡漠化。作弊是违纪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和唾弃,但现在人们普遍对作弊行为见怪不怪。

(二)作弊主体由个体到多元。考试作弊已经由过去个别考生走向了主体多元。考生集体作弊、监考教师帮助作弊、阅卷教师作弊,甚至是考试组织者也参与作弊。集体作弊、团体作弊、内外勾结作弊,已经屡见不鲜。另外作弊团体的职业化,专业替考“”的出现,使得为考试作弊服务产业也悄然兴起。

(三)作弊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早期的作弊,是“夹带”、传纸条、偷看等行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作弊手段越来越现代、多样。缩印、录音、无线耳机、手机信息等高科技的作弊手段让人惊叹,更让考试管理者防不胜防。

二、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考生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考生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导致考生出现作弊行为的根源的根本原因。受我国教育评价唯分数论以及社会功利主义倾向的严重影响,考试成绩与各种利益的挂钩,导致很多考生对考试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考试成绩与升学、就业、评职称、升职甚至涨薪等各种利益直接相关,因此考生对考试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实现利益层面。考试就是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考试作弊也因此被很多考生视为达到目的的捷径,甚至为此不惜铤而走险。

2.考生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取得一个好成绩就能获得成功,在这种考试动机的影响下,考生本人就产生了许多不健康的考试心理如侥幸心理、功利心理、虚荣心理、投机心理、从众心理等等,从而出现考试作弊行为。

(二)客观因素

1.学校、社会及家庭教育中思想教育的不健全。当前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教育,无不忽视了对人的思想层面的教育。诚信教育的缺失,使得人们的道德水平远没有达到把诚实信用作为自己与他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的程度。虽然在学校一直进行着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但由于不诚信现象的客观存在,部分抵消了学校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更是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一个掣肘。虽然近几年来心理健康课程已经逐步进入学校课堂,但是其成效的显现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人们道德水平及素质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考生作弊动机的出现。

2.社会不良风气产生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急功近利、不正当竞争以及唯利是图等等不良风气已经蔓延社会的各个角落。现实社会中的投机取巧、拉关系等与社会道德格格不入的行为往往都能迅速达到目的,而勤奋、踏实工作的人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社会盛行的攀比风、拜金主义也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了错误的引导。社会道德标准的严重失衡、价值观念的扭曲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深重。考试作弊也被其视为正常现象。

3.考试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作弊者有机可乘。我国现行的考试管理法规尚不完善,在考试的监考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这些漏洞,使得作弊者有机可乘。考试纪律不严格、个别监考员责任心不强,甚至、对违纪作弊行为处理不当等等,都无形中助长了作弊之风的蔓延。

三、防范考试作弊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对考试的认识态度。思想教育是学生认识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保障。加强思想教育,防范考试作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正确道德舆论导向。建立相应的诚信道德机制,鼓励学生养成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二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全的意志,克服“虚荣”、“侥幸”及自制力弱等心理毛病,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迎接挑战。乐观进取的态度、健全的意志等健康的心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学生作弊心理的出现。

(二)完善考试制度,强化对考试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对考试全过程的监管,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提供公平竞争环境,是预防、减少考试作弊行为的根本途径。一是考前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文明应考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强化学生对作弊行为的危害性的正确认识,形成对考试作弊者强大的舆论压力。其次要加强对监考教师的考务培训与责任心教育。提高监考教师对监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二是考试期间监考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关注考场动态,让有作弊动机的考生无机可乘;学校各级领导、教学督导及教育考试机构工作人员要加大对考场的巡视力度,对考试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三是要严格执行考试违纪处分制度。对作弊者按违纪情节轻重进行严肃处理,不。同时,处理必须迅速,排除干扰,并张榜公式,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

(三)改革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其根本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被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评价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断完善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才能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及行为的出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诚信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公民道德水平和诚信品质将不断提高。学校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考试管理综合整治,相信考风考纪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考试作弊行为会得到彻底根治。

考试心得体会篇5

[论文关键词]考试焦虑;自尊;社会支持;高中生

一 、引言

学习是个体赖以生存和谋求发展的手段,考试是对学生认知行为的测量,它是当前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考试具有选拔、检测等功能,考试结果在某些情况下事关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面对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时,很多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焦虑,尤其是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考试时。郑日昌认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对考试是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个体的反应速度和思考能力,有利于考试水平的最大发挥;但过度的焦虑是有害的,不仅干扰思维过程,对考试成绩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如使个体的认知活动受阻、情绪波动不安等,还会对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自尊是人们对自身价值、长处、重要性的总体情感性评价,是自我价值感的核心概念,作为中介的人格变量,其发展状况对认知、情感、品德、社会行为起重要作用。低水平的自尊可能会降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个体很容易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人际敏感、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等不健康的行为倾向。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所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反映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社会支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另一类是主观体验到的支持,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即领悟社会支持。相关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人格、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既可满足个体自尊和爱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又可以为个体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情感安慰,降低个体对压力严重性的感受,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

考试作为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应激事件,往往会引起高中生的情绪障碍,出现考试焦虑。现阶段我国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较为普遍,也较为严重,一项跨文化调查发现,在中、日、美三国的高中生中,我国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心理最严重。由此可见,研究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辅导对策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与社会支持作为影响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对焦虑的产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已有的研究却很少甚至没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深入了解高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考试焦虑与自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二、方法

(一)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以班为单位随机选取韶关市某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总计400人。其中高一、高二、高三分别为140、105、155人;男生188人,女生212人。

(二)工具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编制及修订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TAT),以及由Rosenberg编制的自尊自评量(SES)和姜乾金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测量。将三个量表统一为一份问卷,为了避免问卷题目导致心理倾向性,问卷只写了指导语,且将每部分标示为“A”“B”和“C”。

(三)过程

在该校十月份月考之后、期中考试之前这段过渡时期内,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在施测前由心理学专业人员说明测试目的和宣读指导语,学生按问卷指导语要求自行作答,需时约20分钟,问卷现场收回。

共发放问卷400份,剔除有明显规律性或一个条目填写了两个答案和答案缺失不完整的问卷24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为94%。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高中生考试焦虑现状分析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由考试压力所致的紧张不安甚至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可分为四级,第一级:镇定状态。考生头脑清醒、态度端正、积极乐观、坦然自如,但有时略有激动,有紧迫感。第二级:轻度焦虑。考生心情较为激动,有焦虑感,心中有点惶恐不安,这种焦虑有功无过,可以促进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只要考生把它控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是不会影响心理健康的。第三级:中度焦虑。心情过于激动,焦虑过高,这时考生的神经开始有些紊乱,身心健康已经有所损害。第四级:重度焦虑。考生对考试已经产生恐惧心理,焦虑感很重,已患上“考试焦虑症”,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辅导或治疗。

本研究调查发现376名高中生中,考试焦虑水平处于轻度的占多数(51.3%),有26.1%的学生处于中、重度焦虑状态,镇定的学生略为次之(22.6%),可见大部分被调查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有考试焦虑。虽然时代呼吁素质教育,党中央也已出台相关政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应试教育为主、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一时是很难转变的,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这样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自然会有增无减。研究表明,有61.4%的被调查者“在紧张的温习期间会时常想到:这次考试要是得到了不理想的分数怎么办?”并且有1.4%的学生处于重度焦虑,这些都应该引起教师或是教育部门的重视。“勿以分数论英雄”,平时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心理辅导,做好情绪调适工作,使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考试焦虑症。

调查发现,高中女生的考试焦虑要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女生比男生更在意考试结果,所以考试前出现焦虑在时间上比男生早,在考试中的紧张感更为强烈。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比高一、高二学生略高,在五名重度考试焦虑的学生中高三学生就占了三名。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未来的道路:升上重点大学或普通大学,或是大专、技校,甚至可能结束学生生涯,这样会使他们心理压力倍增,因而会产生更高的担忧和焦虑。

(二)考试焦虑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

1.自尊与社会支持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相关分析表明,自尊与考试焦虑、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就越容易导致高考试焦虑状态;在自尊、社会支持对考试焦虑的回归分析中,同时考虑自尊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发现自尊的影响力要大于社会支持的影响力。

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重要性的情感体验,是影响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自尊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自我接纳程度低、自我评价低、自卑心理较突出的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自信,对考试成绩过分担忧,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就社会支持的角度来看,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各种事物更为敏感,更渴望得到人们的支持,重视别人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因此学生主观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为个体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情感安慰,缓解焦虑。

2.自尊对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的中介作用

自尊是一种社会建构,来自他人积极的关注形式,如赞许、尊敬等关键因素,而这种赞许和尊敬又可以被称为社会支持。本研究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对自尊作出了显著预测,可以解释其变异的4.5%;对考试焦虑也作出了显著预测,解释其变异的4.1%;但是在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之间加入自尊变量,社会支持对考试焦虑的预测力由原来的4.1%下降到2.1%,同时标准回归系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自尊变量也显著地影响着考试焦虑,解释了考试焦虑7.4%的变异量。因此,根据确定中介变量的条件进一步验证并建立检验模型得出,自尊为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的中介变量。

这一结论可以解释高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考试焦虑的关系。当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如获得父母的关心、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支持等)时,会有更高的自尊体验,进而引起积极的自我评价来缓解考试焦虑。这些社会支持主要体现为实质性支持、情绪情感支持、认知信息支持和语言指导支持等,支持越多越能为高中生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形成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进而提升其自尊。相应的,当个体的自尊水平较高时,他们也更加愿意接受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学、朋友的各种支持,并且能够正确地对这些支持进行评价,同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自尊对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四、意见与建议

高中阶段是学生内心世界不断丰富、日渐成熟的阶段。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他们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和挫折感,特别是面对各种考试的时候。因此,加强学生考试前、中、后的心理调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本研究针对韶关地区高中生考试焦虑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特点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

(一)指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尊水平

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识和认知调整为基础,自己对自己实施的主动教育。指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应试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应对考试,是考试焦虑辅导中的重要对策之一。

1.正确认识考试与考试焦虑

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虽然目前升学、就业都需要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但是一次考试也并非决定个人终身命运的生死战,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著名人物、成功人士曾有过考试落榜的经历,却能够自学成才或另辟蹊径,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相关辅导人员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树立正确的应试动机,勇于面对考试。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焦虑本身毫无可怕之处,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态度。”中等强度的焦虑状态有助于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面临考试时出现适度的紧张对人的身心健康并无害处,反而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加快大脑运转,积极地适应环境,发挥出最佳水平。因此,应端正学生看待考试焦虑的态度,不要谈“焦虑”色变。

2.加强自信心训练,提高自尊

研究表明,自尊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自卑或是担忧的心态对考试能力的正常发挥都是不利的。因此,辅导人员在考前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采取以认知调整为主,以自信心训练、挫折教育为辅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积极自我暗示,缓解紧张心理,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形成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提高自尊水平。

我国心理学家郑日昌等认为,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原则,通过使学生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以扭转,从而减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自信训练主要分为两个步骤:(1)学会发现自己消极的自我意识。指导学生仔细留心自身临考前细微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并用书面语言记录下来。(2)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主要是辅导学生学会向消极自我意识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包括指出其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阐明由此对自身造成的危害,并明确今后应采取的态度,从而减轻考试焦虑中的担忧,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考试。

(二)更新教育观念,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上取缔应试教育的呼声很高,但目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评估体系还没有完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社会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中发挥所长,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盲目地增大考试频率。

考试心得体会篇6

许多同学一想到要进考场就觉得紧张,吃饭没有胃口,睡觉时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心里焦急又烦躁,明明很累了,可看到别人在看书,自己也不愿休息,但学习效率又很低,甚至出现身体上的不适……这些情况,都属于“考试系列综合征”的范畴。

面对考试,尤其是高考,每个考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学生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强烈且持续的紧张、焦虑和慌乱等等不良情绪可能会摧毁考生的意志,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甚至迫使考生选择逃避。

其实,这些考试“负能量”并不可怕,只要考生定下心来,注意考前的心理调整,采取科学的心理策略,就能调整好心态,变被动为主动,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心理问诊

什么是“考试系列综合征”?

“考试系列综合症”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的多种不良心理问题,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体症状,导致考试失利。

诱发考试系列综合征的原因很多,有心理压力过大,不适应考试环境、考前准备不充分、对考试信心不足等等,当然也与个人的性格、体质有关系。能否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考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取决于考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需要考生具坚强的意志和果断的决策等心理能力。任何一方面能力的欠缺,都有可能诱发多种情绪障碍和身体功能紊乱,产生考试系列综合症。

考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在考试时期的心理状态和日常学习时候是有区别的。当面临重大的考试时,产生紧张心理,偶尔考试失败是情有可原的,这属于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应急性心理反应,不能视为心理问题。但如果多次反复或经常出现过度焦虑、紧张、烦躁或兴奋等异常情绪和身体病症时,就要警惕自己是否感染了“考试系列综合症”病毒,如果是,那就赶紧医治,千万不可讳疾忌医哦――

“考试综合征”的主要表现症状有以下几种:

Psychological Card 1

症状名称:焦虑症

危害程度:

杀毒方案:劳逸结合,沟通交流

在考试期间,许多考生常常会有过于紧张烦躁的情绪,这就是考试焦虑症。

考试焦虑症主要表现为:上课心不在焉,十分焦急马上临考却仍然什么也记不住,总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坐立不安,烦躁不堪,见到任何事情都有发火的欲望;吃不好,睡不香,精神萎靡不振,容易失眠。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痛、胸闷、恶心、出冷汗、手脚冰冷、腹痛腹泻等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

案例

17岁的马欢今年即将高中毕业,她高一高二的成绩都在班里名列前茅,是考重点大学的好苗子,老师和家长也都对她寄予厚望。自从进入高三以来,学校的大考小考接连不断,奇怪的是,每次考试,马欢都莫名其妙地拉肚子,而考试一结束,病又不治自愈。到医院反复检查,哪里也查不出毛病来,但马欢的成绩却因此受到影响,由原来年级的前几名下滑到了十几名。家长和老师都安慰马欢,说拉肚子影响成绩只是暂时的事,但马欢内心却很担心自己拉肚子的症状会一直延续到高考,影响高考成绩,于是她不仅平时烦躁不安,影响了学习,一到考试更是害怕和紧张,拉肚子的毛病也更严重了。

心理急诊室

雅言:马欢同学一到考试就拉肚子,但反复检查的结果是身体哪里也没有出毛病,所以她拉肚子的根源不是消化道出了问题,而是自身的心理问题导致。马欢的成绩一直很好,她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排名非常在意,所以,面对到了高三越来越频繁的考试,她担心自己考不好,但自己和老师家长的期望值又较高,使得她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内心过于焦虑,从而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更加重了自己情绪上的负担。

要解决马欢因考试导致的身体不适,首先,应该劳逸结合,保证良好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或体育锻炼;其次,要多与身边的人沟通交流,适度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要合理调整自己以及老师家长过高的要求和期望,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焦虑的情绪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Psychological Card 2

症状名称:愧疚症

危害程度:

杀毒方案:自我鼓励,放松心情

对一些同学来说,希望取得优异的成绩来让家人老师为自己高兴,也回报他们一直以来的关爱。但大考前的模拟考试成绩总也不理想,离考试的时间又越来越近,总觉得还有很多没有掌握的知识和题型,后悔之前没有认真学习,觉得对不起大家,于是就这样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不停地悔恨愧疚,影响到复习的效果和考试的情绪。

案例

可可:我从小学习成绩一直还算不错,父母都希望我能考入重点大学,成为我们这个家族第一个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为他们争光。考入县城的高中后,老师很重视我,跟我说如果争取进入全班前五,就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的时候我紧张得特别厉害,上了考场身上一直在冒冷汗,手也忍不住的发抖。结果那次考试糟透了,我在全班排到了第十八名。照这样下去,我不仅考重点大学没戏,连一本上线都难。我心里很难过,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对不起他们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我发誓一定要振奋精神,好好学习。可是我越是想好好学却越是学不进去,老是胡思乱想,无法集中精神,之后又后悔自己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学习没有效率。尽管我再三告诫自己,但学习时还是容易走神,一到考场就会更加紧张,心神不定,头脑一片空白。还有两个多月就要高考了,我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心理急诊室

雅言:可可一直担心“如果我考砸了,怎么对得起含辛茹苦的父母?”他越想越怕,而越怕却越要去想,结果这种过多的想象不仅费时费力,还在心理上输给了自己的妄自菲薄。

因此,引发可可同学成绩下滑的原因,就在于他自身不能正确地控制并消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加上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使得考试失败,而考试失败的愧疚心理又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影响了学习,如此便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要解决这种情况,重点在于要学会自我调节,增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有效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从而才能获得稳定的状态,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满意的成绩。首先,可可应尽量避免回想自己考试失败的情景,多回忆以前考试或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的情景,让心情放松、保持愉快的心态,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其次,找出自己的多个优点,将每个优点大声朗读5遍,就会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优点”,帮助自己振奋精神。只有拥有一颗乐观豁达、包容失败的心,才有易于取得成功。

高考是考查学生平时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最后“关口”,只要正常发挥,把会做的题目都做好,就会取得属于自己的好成绩。

Psychological Card 3

症状名称:自卑症

危害程度:

杀毒方案:树立信心,合理计划

一些考生惧怕的并不是考试本身,而是害怕“一旦考砸了”的后果给自己带来了的不良影响。害怕考不出好成绩让别人轻视或者笑话,这种心理上的失衡,使得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有想要逃避的念头。许多考生模拟考试失败之后信心受挫,总感觉准备不充分,与其他同学相比有较大距离。

案例

蓝莓:我有一个苦恼,我自认为平时比较努力,上课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做题速度较快而且准确率也比较高,平时小测验也不错。可每次一到“诊断考”和模拟考就紧张,平时会做的也都不会了,成绩要比平时低二三十分甚至更多。父母和老师也没有给过我什么压力,如果我能带着平时的状态应考,我觉得我的成绩一定会很不错。可是现在这种情况让我很难过,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其他平时不如我努力,成绩也不如我的同学总比我考得好,这也让我觉得自卑,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别人,这种情绪一直困扰着我,我该怎么办呢?

心理急诊室

雅言:考前有压力和担心是正常的,但不能被压得茫然不知所措,失去科学的复习策略。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鼓足信心,保持勇气和乐观的心态,自己尽力了就行了,不需要管别人怎么看你。

考试临近,要对自己的学习状况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为自己定下一个较为现实的目标。这样才不会因为低估自己而丧失机会,也不会因为高估自己而陷入困境。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科学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以充沛的精力提高复习效率。如果模拟考试不理想,就要从考试中找出不足与弱项,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而不是自卑失望。要树立信心,战胜自我,学会以一颗坚强的心来对待每一次考试。

Psychological Card 4

症状名称:情绪失调

危害程度:

杀毒方案:端正心态,稳定情绪

情绪失调是学生在考试期间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上述三种心理问题都会引发临考前或轻或重的情绪失调,比如,精神过度紧张、失眠、头痛等等。除此之外,让我们担心的还有在考场上因为各种内外因素而引发的情绪失调,轻则出现头脑发胀、心跳过速、手脚颤抖、胸闷恶心、出冷汗、手脚冰冷、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昏厥。那么怎样克服考试期间的情绪失调呢?

心理急诊室

1. 调整作息时间,保证良好睡眠。

失眠对考生来说非常普遍。出现失眠多梦,多是由过度紧张引起的。因此在考试期间,一般要保证每天8小时左右的睡眠。晚饭后可以适当安排学习,别在睡前做太难的题目,不要超过11点就寝。可以听听音乐,洗个热水澡等。实在睡不着,安静地休息就行,把关注点从睡觉转移开,当焦虑水平降下去以后自然而然就睡着了。

2. 按考试时间调整大脑兴奋点。

许多学生由于考前长期“开夜车”,大脑兴奋点往往在夜晚,但考试时间不会安排在晚上。因此,考前必须把兴奋点调整到白天来。尤其是高考前,为了保证在高考时达到理想状态,考前一周考生应尽量早睡早起,完全照着高考时间作息,根据考试的时间坐在书桌前看书做试题,并尽量控制自己不在这段时间内上厕所或大量饮水。还可以根据考试先后做相应的学科试卷,比如上午9点至11点半完成一套语文试卷,把它当成高考试题来做,这样有助于考生把生物钟调整到“高考步调”, 让自己兴奋的时间与考试时间相吻合,在考试时迅速进入状态。

3. 考试期间保持乐观情绪。

开考前,可进行自我暗示:我很放松,我已做好复习,今天我一定能正常发挥,取得好成绩,对此我充满自信。走出考场后不要急于对答案,更不要激烈地参与争论,兴奋或懊恼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下一场考试的发挥,所以要学会迅速遗忘。如果觉得某门考试失利,不要悲观失望,即使考砸了一两门科目也要当作正常情况,力争在下面的科目弥补回来。要做好思维转移,坚信自己下一门会考得更好,调动全部精力认真对待下一科考试。

4.在考场上保持稳定心态。

在考场上如果能够迅速调整好心理状态,并采取正确的考试策略,就有助于考出理想的成绩,甚至超水平发挥。

(1)碰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考试时碰到难题是不可避免的,没必要过分紧张。可以先跳过难题,找比较容易的题目做。重新建立起信心后,再回头去看难题,也许就不会像先前那样觉得它那么难了。如果整张试卷都是难题的话,更需要冷静,能做一题是一题,能捡一分是一分。不要去想“这下完了,我要考砸了”,而应该自励:“我难人亦难,我不畏难。”

(2)想不起来怎么办?在考试时,有时会出现某些知识回忆不起来的现象,往往心里就着急。此时正确的策略是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老师讲这段知识的具体情景,也可联想与这段知识相关的知识,以寻找回忆的线索。也可以先做别的题目,让头脑有个缓冲时间,不经意间答案也许就会浮现。

(3)题目没做完怎么办?题目没做完最容易引起考生慌乱。常常是做这道题时想着另一道题,而做那道题时又惦记着这道题,结果哪道题也没做好。为避免这种情况,考生一定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决策。先纵览全卷,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能做多少算多少;优先选择的题目,应该是自己比较有把握和分值较高的。而且要考虑所要花费的时间,把三者综合平衡之后再作出一个明智的选择方案。

心链接 完全解压四攻略

无论处境如何,为自己找到自信

暗示作为一种意念活动的力量,可以影响大脑神经的活动能力,消极暗示会使大脑活动能力大大减退,使潜力不能很好的发挥。不要让软弱征服自己,要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叹息转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上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遇到困难时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有信心、我很平静、我能胜利。”

自强不息,坚持到底

自强是内在积极精神的爆发,它会使人勇于追求目标,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外界的挫折而停止自己的步伐,可以在“晚上倒下,又会在清晨醒来”。自强是自强者前进的动力,可以把每次模拟考试看成是“热身运动”,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冲刺”的关键时刻,效率很重要

为防止考试期间出现思路不清晰或思维阻塞,平时科学用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脑如果负荷过重,就会导致思维活性降低。形成科学而稳定的作息规律,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增加学习时间。不要已经累得要命,看到别人还在学习,就强打精神,好像只有在时间上不输给别人才能心安理得。聪明一点,定好计划,劳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剖析自我,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考试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中学生 考试焦虑 成因分析 调控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学者杨骏等采用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lnventoty,stal)对182名初三学生考试前后的焦虑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在考试前的确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随着考试结束,考试焦虑亦逐步恢复正常。关于中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大家的共识是,中学生过度的考试焦虑肯定会影响中学生的考试效果,而且是中学生心理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调查统计的结果,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我国学生考试焦虑问题的严重性,考试焦虑问题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考试焦虑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对考试焦虑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曼德勒(g.mandler)提出考试焦虑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沃而普(j.wolpe)强调,考试焦虑是一个习惯性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应。萨拉森(l.g.sarason)主张,应当把考试焦虑看作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2]。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是评价情境中一种特别的焦虑,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担心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一般来说,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考试焦虑过度则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本文这里所指的考试焦虑是指在考试时表现出来的紧张、惧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即过度考试焦虑。

二、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

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内部因素,又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1.个性特征是造成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因

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3]。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他们的神经类型的强弱也不一样,神经系统强型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激动,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情绪。再者,有些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容易把本来没有危险的人和事视为对自己的严重威胁,从而惶惶不可终日。这种人格特征会成为一种较为持久的潜在心理因素,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神经质倾向,经常处于不安的心境,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激动和惊慌。当遇到考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就会紧张焦虑、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很难顺利通过考试。另外,自卑作为人格因素对考试焦虑的激起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4]。

2.认知评价是考试焦虑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认知评价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知与评价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如:考试焦虑的同学对考试的认识和评价往往是在主观上认定甚至夸大考试的可怕,从而陷入担忧、恐惧以至不能自拔就会产生考试焦虑。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差:一方面对考试期望值过高,憧憬着考试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则会出现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的现实;一旦考试受挫,就会产生羞愧、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情感,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此外,中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缺陷还表现在“证明自己”、“担忧心情”、“过度引伸”、“抵触心理”、“考试准备”、“考试效能”等方面[5],即将考试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事件;对考试过程和结果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悲观态度;仅根据一两次考试的失败便得出了对自己整个前途的否定结论;对考试存在抵触心理,将考试当成一种完全的负性事件;总是担心考试准备不充分,或者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学生对考试的自我效能感等。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是产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

3.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

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应试的焦虑水平。一个训练有素、灵活掌握要测验内容的学生,考试过程中不会因遇到不会答的题而惊慌失措;而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对考试缺乏信心和把握,则容易产生较高的焦虑。有些中学生在考试之前对考试的难度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十分清楚,自信心不足,考试前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也不能调整好竞技状态,一旦在考试中出现不会的题目,就会紧张。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学生将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另外,缺乏一定的应试技能和应试经验也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

(二)外部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影响其考试焦虑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特点是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

1.学校环境

学校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与考试焦虑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考试作用的过分夸大,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等等,这些都是会导致学生对考试的作用和意义的误解,过分的看重考试的作用,对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连续不断的各种考试,不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还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教师对分数的过分看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同学之间的竞争;考场内的紧张气氛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6]

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情感依赖的中心,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普遍的存在着以考试为中心、考分第一的家长教育观念。父母渴望子女在学校中取得良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等等。然而,父母的这些期望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结果使学生产生很大的考试压力,以至于考试焦虑。除此以外,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缺乏民主,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对父母产生恐惧,以至于压力过大,导致心情紧张和考试焦虑[7]。

3.社会环境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的高低。另外,文化因素等也会引起考试焦虑。肯奈提(1990)认为,之所以中国学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英裔或欧洲种族背景下的学生,是因为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亚洲文化中的渗透,亚洲国家强调学术上的优秀,以成就作为孩子献给父母的最好礼物,因而往往成绩促成学生考试焦虑。

三、考试焦虑的调控

如上所述,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内外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只要有考试存在,考试焦虑就会存在。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是可逆的和可改变的。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学生的考试焦虑状态,对他们进行处理疏导和调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不良的人格特征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内在根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情绪状态等等,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人格也具发展性。因此,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来矫正考试焦虑。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克服人格中的某些缺点,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心理品质,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积极举措。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考试正确的认知评价

考试压力是考生的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因此,主观上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客观上,学校和家庭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引导学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学生恰当的压力,重视学习过程,不要片面地强调考试结果。另外,引导学生适当地调整期望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水平相适应,可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的目的。

(三)作好准备,形成充分而良好的考前状态是减轻考试焦虑的最有效方法

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有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凡参加过考试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看到考题不难,紧张不安的情绪便会随之减少许多,脑子不再麻木,思维也灵活了。”因此,考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工作,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加强各应试科目的基本功训练,考前搞好系统、科学的总结复习;并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学生在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准备的基础上,学会一些应试技巧,对消除考试焦虑乃至提高考试成绩大有裨益。

(四)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

心理调节方法是针对学生的考试焦虑,以考生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调节为主的心理调适的方法,它们对缓解和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有一定的疗效。考试焦虑的心理调节方法有很多,如积极的暗示训练、想像训练、注意力转移训练、与消极的自我辩论、躯体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调节训练等[8]。对考试感到焦虑的同学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并用,均可自行调节。尤其是躯体放松训练,它对缓解考试焦虑有很好的疗效。最正规、最易掌握的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其基本要点是依次先收紧再放松全身各部位肌肉,体会放松的感觉。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时,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每个考生都应该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迅速高效的放松模式。

考试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心态;诚实守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10—03

考试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我国的官吏史和教育史,都与考试制度息息相关。自隋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的阅历与观点,按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开始,中国的科举制度由此正式诞生。相对于原有的世袭、举荐等选拔人才制度,科举考试的确立,无疑是一种相对公平、公开和公正的选才方法。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考试制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选才和检验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一直伴随着学习不停地参与各种考试,每学期甚至每个月不间断地考试似乎已经成为学生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经历了中学阶段,特别是千军万马涌向高考这座独木桥后,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如今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对待各种考试的呢?

一、大学生考试心态的几种现象

迈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环境。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们的学习目的往往是不同的。在义务制教学的学习阶段,只是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考试的目的大多以检验学习效果,挖掘学习潜力,鼓励学习热情为主要目的。到了高中阶段,在现有的教育体制的制约下,学习与考试的目的开始变得单一和现实。学生们逐渐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者说再没有闲暇的时间来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买单。为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而进入一种程式化的学习模式;到了高中阶段,更是一种千军万马奔向“独木桥”的情景。初高中阶段的学生,为了在以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得好成绩,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上课和考试似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应试教育的结果使得他们必须应对考不完的试,各种月考、季考、期考、联考、竞考等如同家常便饭,由此而造成一些同学生活经历单一、认知能力模糊、心理脆弱、意志薄弱以及缺乏挫折后的承受力。

曾经经历过上述过程的大学生们,在他们初入大学校门后,往往会有个心理适应期。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目的,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差异。面对大学的考试,他们的心态又会产生何种变化呢?

(一)目标明确的自信心态

学有目标的同学,往往学习动机比较明确。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使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考试。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或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所学的专业课程正是其目标和兴趣所在。学习的动机决定着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动机决定着学习的方向。他们的目标和动机相对连贯,能比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勤于思索,善于在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中思考问题,因而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经历过高中阶段的考试“战役”,大学的考试就显得舒缓。扎实的基础、自信的心态让他们应对自如。

这部分的同学一般都有相对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与考试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进行目标管理,做到自觉调节、自觉监控。他们常常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考试心态以及自觉维护自我行为准则,并且不断地进行总结、评估和修正。在他们身上不仅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更使“我能学”的自信得以树立。他们将学习演变为一种自觉的过程,良好的习惯促进其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习和考试对他们来讲不是一种负担,更多地是一种追求,一种享受过程的愉快体验。

(二)注重实践,追求过程的平和心态

这部分学生和前述的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学习过程的不同诠释。他们在学习上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于考试的结果,并不太注重。他们讲究学有所用,早早地为自身的创业或就业立下规划。他们兴趣广泛,不满足所学课程的限制;他们思维敏捷,社会适应能力强;面对挫折,能够比较好地自我排解;他们独立性强,能够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以及校外学习较好地相互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动手能力。对待所修的课程考试,不会为了刻意追求完美而花上太多的时间,有时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些考级、考证和第二专业的选修,甚至对校外的课程辅导和培训表现得异常热情。比如像会计资格证考试、报关员资格证考试、广告业务员资格证考试等与其爱好或与其将来就业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格考试和认证,为此积累更多的就业资本。

因而,他们对待考试的心态就显得比较平和,他们更多地倾向于技能型的学习,且具个人本位的学习观,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良好的心态使他们敢于面对现实,也不会因为考试时的一时得失而怨天尤人,沉溺于懊丧苦闷之中。

(三)“及格就行”的混文凭心态

十几年前,在我国高校流行的“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口头禅反映的是当时学生对待学习和考试的一种心态。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前,考生们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后,那便是阳光大道,大路通天。国家的包分配制度,使得大学生不需要为毕业后的就业花费太多的精力。“60分万岁”正是这种体制下学生对考试的理解。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考试心态,应该说是“60分万岁”心态的一种延续。“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口头禅虽然可以说已经在今天的高校学生中少有所闻,但扩招后的学生群体和素质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从理论上讲,扩招后的大学门槛比以前低了不少,高考的录取率在不断刷新,甚至生源有时也不仅仅局限于高考。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通常说的包分配没有了,但现实中的“包分配”,在现行体制中还是存在的,它体现在如“子承父业”的“富二代”,“我爸是李刚”式的“官二代”,等等。这部分学生,在扩招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混一张文凭,这样就可以“毕业”了。学业在他们心目中,始终不会在首位。考试的结果,只要分数够,就不会多要一分;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大学的学习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去拼搏,大学讲的是学分而不是分数,只要把学分拿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每门课都考高分,回家时有个交代就行了。认识的偏差使他们消极对待学习,不求学业有所建树,只要考试能通过,能毕业就行。

(四)虚荣心理造成的投机心态

通俗地说,虚荣心理就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心理。虚荣心理通常表现为了满足自身的荣誉、地位、成绩等欲望,而表现出的一种不正常的情感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攀比和不平衡心态导致了虚荣心理。

这部分学生过分看重分数,虚荣心态主导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让自己的形象打折扣,被别人轻视;担心考得太差,失去了评奖评优的机会;担心分数低了,给以后的就业带来麻烦。这其中有些同学平时学习也算努力,成绩也不错,有的还是学生干部,甚至是奖学金的获得者,但为了得到高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甚至不惜考试作弊。

虚荣心理促使了学习和考试中的投机心态。现今大学里一提到考试,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作弊行为。投机者为了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常常怀有一种赌徒心理。就像前述的那样,这些同学看重的是好的成绩给他带来的利益,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取得的成绩,作弊便成了他们参加考试的手段之一。

(五)盲从心理导致的不平衡心态

盲从心理指的是缺乏主见,遇事随波逐流,作为个体常常屈服于群体的压力,在认识和行为上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大多数人”。他们认识水平低,对是非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较差,容易被别人的行为所感染;他们做事缺乏规划,没有见解,或主意不定,遇事不知如何处理,只好人云亦云,做出错误的举动;同时他们意志不够坚定,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有时甚至为了满足别人的感受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这里指的不平衡心态,主意是指一些同学看到别的同学在考试中采取作弊行为,并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一些平时学习努力、考前认真复习的同学反倒是不如考试作弊的同学,由此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心态。他们认为考试结果的不公平,不能反映每个人的真实学习状况。与其独善无用,不如一起加入。

考试中的作弊行为,使得作弊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不应有的利益。这在缺乏一个健全的诚信体制和健康的诚信环境的现实中,使得那些原本不想作弊,但又经不起利益诱惑的同学,最终选择了对考试公平原则的放弃。心态上的不平衡,到对考试作弊行为的趋同,看别人都在作弊,错不在我一人身上,久而久之,心态发生了变化,认为考试不作弊就是吃亏了,行动上也改变了原有的初衷,习以为常后,作弊行为也就伴随着这些同学的考试。

(六)“能抄则灵”的舞弊心态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手段。一些同学在经历了上大学前的无数次考试,特别是经历了高考之后,对待学业考试,在心理上易产生偏差。过去单纯追求成绩的考试,在入大学校门之后,便没了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目的开始变得模糊,学习热情也随之放松。一部分同学很快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方面,如上网、打游戏、谈恋爱或者其他一些社会性活动,上课迟到、旷课等现象也成为平常的事,到了考试时,就抱着侥幸心态期望能过关。“学不在深,能抄则灵”便被这些同学封为考试法则。

在现今大学的考试中,舞弊现象可以说并非罕见。为什么要作弊呢?作弊者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

这部分同学,一些在平时的上课中,往往疏于努力,主观上不重视学习,考试时只好寄希望于作弊来获得好成绩;另一些同学在报考学校专业时,对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怎么了解,或是在入学时填写的“服从分配”,而不得不学目前所修的专业,对专业课程或有些科目不感兴趣,学习提不起精神来;还有些同学则是学习方法不得法,平时学习虽然也很努力,但往往不得要领,积重难返,学习变成了包袱。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随着成绩的下降,一旦在考试中遇到有作弊的环境条件,遇有合适的机会,就会有作弊的冲动。

二、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与考试制度的完善

针对大学生们对待学业与考试的心态和现状,应该说,教学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考试制度的完善已经迫在眉睫。

大学是一个培育年轻人的场所,我们的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必须围绕这个中心。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学生们在经历了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后,来到大学,他们想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便自身个性化发展得到充分的施展。从现状来看,高校课程设置多注重于学科知识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对于学生因素则多少有点忽略。如果我们的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问题,所学的课程与他们的发展需要相去甚远,甚至一些跟不上时展,观念陈旧,思想老化,信息量极低的课程,更是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可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被扼杀,便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应当科学地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扩大现有的选修课范围,同时精选必修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数量。这样,既不加重学习负担又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使得其兴趣爱好与课程学习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变被动为主动,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在考试制度的设计上,要注重考察观点的创新和立论的严谨。旧的考试机制,往往导致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不少闭卷试题,还是多少年沿用至今的靠记忆的方法,为考试而考试,为学分而学分。死板的步骤,僵化的概念让学者索然无味。应试教育环境下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其可能性远远大于素质教育环境。考试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检验学习的不足之处,同时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展示他们学习成果的平台,从而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校教育应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培养出一代心智健全的年轻人。

同时,在学分的设置上应更多地体现学习能力的培养,奖学金、优秀生的评选更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走依法治考的道路,并且有一套完善严谨又便于操作的考试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奖惩严明。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里,优异的成绩只能源自于自身的努力。

三、诚信原则失守后的迷茫与道德操守的重树

诚信守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诚实就是要就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考试作弊其实就是一个诚实原则失守的问题。

考试不光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检验一个人的诚信品质。公开认为自己是不守诚信的人怕是不会有,在作弊时找一些借口,给自己找些心理安慰大有人在。有些同学认为,公共课可以作弊,专业课不可以作弊;校内的考试可以作弊,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以及高考等部级的考试不能作弊;有些同学则认为,考试内容偏重于背诵和记忆的,作弊可以理解;还有些同学的“从众心理”,也给考试作弊找了个借口。“许多人在作弊,我也就作弊了”、“他们先作弊的,我只是看不过去才作弊的”,这种找个借口的所谓不平衡心态,严重拷问了诚信原则的底线,也确实在一些大学生中产生了迷茫。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以“诚实守信”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必须把诚信作为自身的价值底线。现在生活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重利轻义的所谓务实倾向,多多少少地影响着院墙内的学生。从表面上看,考试作弊仅仅是一个校园现象,但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品德认知虽然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的同时,就显得自身的不成熟。在其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的意志和品质都有所提高,但由于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其自控能力和韧劲的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利益的诱惑下,他们的道德意识、诚信守则极易出现复杂的态势,表现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缺乏动力、失去目标。这在学习上和行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考试作弊便是其中表现之一。

诚实守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处于一个急剧的变化时期,各种新事物、新潮流、新思维以及封建残渣、没落腐朽鱼龙混杂不断涌现,给大学生们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正经历着悄然的但却是深刻的裂变。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中的一些同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他们表现为缺乏对新旧观念的整合能力和有效地鉴别能力,不能建立和运用自我防卫机制,从而造成他们的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再把考试作弊这种“诚信失守”看做是道德品质的不良行为,甚至会找到很多的理由和借口。如果这种思维和行为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造成诚实守信的基本价值观的毁灭。

道德操守的重树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命题。它不仅仅体现在严肃考场纪律、端正学风校风,更重要的是怎样在如今这个社会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处于紊乱状况、新旧道德观相互交替、相互冲突,人们道德选择“多样化”的现状下,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又符合人类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及适合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具有合理性、正义性和崇高性的价值观。

道德操守的重树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去做的事情。“学习为什么?”“考试为什么?”原始而看似单纯的问题又一次摆在大家面前,它关系到一代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诚实守信的道德认知,关系到大学校园精神的灵魂和核心。长期以来,大学是理想主义的精神家园,健康、纯洁、向上的精神不仅是同学们对自身角色的认同,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在大学这个知识和道德的制高点上时,你的道德操守和诚信品质就得高出社会一筹。

四、结语

青年人的心智发展,到了大学这个年龄阶段,正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是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坎坷和曲折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有待于时间和经验的积淀。

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它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用考试的结果来衡量一个同学的学习是不全面的。然而,现实中还是存在着卷面分数之外的分数价值,它不光是体现在成绩单上的光鲜符号,还可以带来考试本身之外的价值。因而,在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考试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下,适当淡化分数的含金量,更多地运用综合考评手段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多开一些学生们喜爱的课程和讲座,让他们有更多选择课程的自由,在公开公平的环境中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培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成就来自于艰苦的过程,名利在于更多的付出。人生要有目标,上大学不仅仅为了学历的提高,更要珍惜自身人格的塑造,把高学历转化为高素质,在诚实守信的信念中坚守道德准则,成为一代心智健全的大学生。这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社会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书芳.我国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J].江西教育科研,1998,(1).

[2]陈志宏.建立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08,(2).

上一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医务室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