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范文

时间:2023-09-15 06:36:10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1

历史当中,除了选择题很难之外,大题也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在答历史大题的时候,最好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套路,这样我们答题会快很多,也会简便很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我们要从材料中,获得重要的信息,材料当中,会有很多的信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参考的,甚至有些题,可能我们会在原材料中找到答案,所以一定要理解材料中,讲的是什么内容,需要我们怎么去理解,把材料当中最关键性的词语找到,有了关键词性的词语,我们就能够想到书本当中的信息了,知道信息,我们就能够把这道历史大题答上了。

我们在平时训练的的时候,有些类似的题型,答题的方法是差不多的,所以有些题型是固定的文字表达方式的,平时学习做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文字表达方式记下来,这样遇到同种类型的题,我们就知道怎么答了,知道怎么答题才是最快的,所以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

不同类型的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的,你拿到这个材料题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大题是什么类型的,如果是观点或者是认识类型的,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解题思路一般都是你要先对这个观点进行肯定或者是否定,然后在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辩证。

高中历史大题注意事项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

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1.评价型大题

评价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将人物、事件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史论结合。

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比较型大题

确定比较项:人物、时代、主要事迹、阶级属性、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过程、目的、性质、影响、意义。确定比较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3.分析型大题

注意对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的分析。原因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意义一般是指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概述型大题

答题时注意:用词恰当,语言简练;合理利用阶段特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学科术语,少用文学语言。

5.综合型大题

此类问答题往往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题型的综合,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各种类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出考生的答题能力,是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命题趋势。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2

一、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底,这方面的能力的开发训练,我认为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

(一)教给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教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教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结构体系中,以便更好地掌握。

(二)帮助学生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

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的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高考更是突显了这一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在考试成为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今天,做题的技巧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始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具体的做法是教给学生做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历史学科高考试卷中材料分析题是一个难点,因而我在教学中强调做材料题的三部曲:读、找、答。“读”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要求粗读后细读,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带问题阅读尽快获得有效知识信息,还要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等。“找”是解题的关键。主要是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相似点、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意图、找出不同材料题的不同要求等。“答”是解题的落脚点,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观点,认真书写等。

(二)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并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学生参加高考之前,他们要做好多的材料题,因而要学会归纳和总结。在归纳中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得到了巩固,在总结中也可以使学生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归纳和总结中能使学生找出做材料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一些基本要求,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1、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比如我在上《红军长征》这一节课时,先由学生分组设计相关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老师授课中可以大家一起来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样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氛围。

2、让学生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学习历史是要把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这也是当前高考考察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高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不清的历史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去推理和假设。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3

关键词:高考 高三复习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8-02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科学分析、把握高考历史命题趋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答题能力的阶段。它是学生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掌握,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宏观把握与升华的阶段,在学生备战高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考与历史教学、学生与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高中历史后期复习方法也应呈现动态状态。但是,目前地理历史教学中,部分历史教师在高三后期复习方面仍在采用“本本主义”、“一刀切”的做法,复习方法毫无变化,出现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现象。

笔者认为上述想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教师还未真正的地转变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地区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与学习,探究出科学、全面并且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下,把握考试的“宗”,适应考试的“变”,将“讲”、“练”与教材结合,指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挖掘信息、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信的迎接高考。对此,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历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将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与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我在指导高三后期复习中发现,对于学生所反映的学习时间投入与学习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除受学习效率制约以外,还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将复习集中于重点与难点上,忽视了对次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二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仅是有“点”、有“线”,而无“面”、无“体”,不善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要求学生要能及时弥补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并能从多个角度系统的、完整的把握基础知识。

例如: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注重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认识角度的不同,从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经过等方面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分析“两级格局”等历史现象;从发生、发展、结束几个方面分析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等历史发展过程,并要求学生从纵向角度,建立知识体系树状图,根据教材目录,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分别分成六个阶段、三个阶段、五个阶段来把握历史知识点的纵向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记忆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2 巧练、精炼,提高破题、解题能力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已经逼近高考,复习时间十分有限。为此,在习题教学与讲评中,教师就必须对漫无边际的试题进行精心筛选、整理与设计,要提倡巧练、精炼,通过典型的例题延伸出普遍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三后期复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启迪性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评讲过的例题,概括出这类试题的解题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此外,为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根据不同类型的试题,从审题技巧、阅读材料方法、挖掘材料信息、规范答题技巧多个方面分析了解答试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例如:我对最近5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和习题册中进行了精心筛选,整理出了《高三历史后期冲刺习题册》,根据客观题与主观题解题方法的明显差异,将试题册分成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个部分。针对选择题,我选取了图片题、材料题、热点试题、文献题等题目类型,力图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因未知而造成恐慌。针对非选择题部分,在评讲时,我详细分析了每一道题的审题技巧、材料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将试题的答案落实在教材之中,并要求学习参考答案的答题技巧。

3 回归书本,再现所学知识

纵观多年高考,其实质便是考查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变”是指历史基础知识不变,囊括在教材之中,“万变”是指高考的出题模式与试题形式不断创新、变化。“不变”是“应万变”的基础,即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由此可见,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回归教材仍是十分必要的。高考要求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全、牢、准,还要会用、会通。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我往往将讲、练、评与教材结合,引导学生找到试题以教材的契合点,帮助他们巩固、补充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

例如:我在评讲2010年高考(北京卷)历史试题第13题时,引导学生将考点定位于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在学生选择出正确答案之后,我还对本题知识点进行了补充,虽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子,但荀子并是儒家代表人物。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为学生提供了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试题第12题,对此知识点及时进行了巩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为学生更加清晰地理清古代思想文化史这块知识提供了帮助。

4 树立自信,从容应考

高考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对学生发展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高考的临近,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理想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得学生几乎喘不过气,如果这种压力不得到缓解,必然会使学生变得焦虑,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灵活的课堂形式与富有情趣的课堂情境,营造出轻松、和谐、愉快的班级气氛,并积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采用积极的评价措施,缓解了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心理。

例如:我在课堂之前常通过播放歌曲、讲笑话、播放漫画图片、播放搞笑视频等方式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复习中的疲惫。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内心必然会有种种情绪。为此,我在班级一角设置了“宣泄箱”,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绪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结合书信的方式投递在箱内。每天中午,我都会定期打开“宣泄箱”,了解、掌握学生的内心情感,再及时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里辅导,使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自信、从容的迎战高考。

5 结语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对解题技巧进行突破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调整考试心理,树立考试信心的关键性阶段与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策略来使学生更好地迎战高考。

参考文献:

[1]张德建.高三生物学专题复习的实践与策略[J].生物学教学,2006,(5).

[2]刘卓会.教会学生站在框架的高度去领悟知识[J].教学园地,2010,(29).

[3]张亚鸣.在有效教学中对历史教材“再开发”[J].考试周刊,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解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40-01

从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高考逐渐增加了材料分析题的容量。历史材料分析题型是很多考生头疼的问题,也是文综考试的一大难度,因此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否得高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综分值。历史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历史主要题型之一,具有信息容量大、知识面广、形式多样、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非常难,因此平时在训练中只注重选择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缺少应有的训练造成的。本文中,我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经验介绍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注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是解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把握对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应用相关阅读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材料阅读策略,要求学生正确把握快速阅读与跳读技巧。其次是仔细阅读材料,读懂、读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应用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再次是读问题,知晓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初步确定有哪些是要作答的问题,哪些是拿不准的问题,带着问题回到材料阅读,便于制定下一步的解题计划。

二、在阅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材料新、问题新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单元、哪一课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寻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②找材料与教材的关联。材料分析题的材料设问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出自于教材,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只要判断准确,解题的方向便明确了。③找材料与材料的关联。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分析题都有一个主题,而题目中的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将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否提取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并恰当地进行提炼整合,是学生准确解答材料分析试题的关键。因而阅读时要有目的地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三、领会命题意图并明确解题方法

材料分析题要把握史与论的最佳结合,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历史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加强设问与材料的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同时要读懂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把握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的形式: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南唐烈主”题,“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能避免解答重大失误。

四、培养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是否准确、恰当、完美,能否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与能否做到以下几点有关。

1、注意答好第一问

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分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导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

在很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却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得分情况。

五、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历史材料,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加强解题技巧与规范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彭 红.新课标下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2007(05)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5

关键词:历史;复习;兴趣;融会贯通

每年中考一完,总有学生抱怨:为什么我的历史成绩比别的同学差了那么多呢?其关键就是学生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复习,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初中历史内容比较多,知识点覆盖面广,需要学生认真去疏理各专题的内容,找出它们的联系。而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这就对历史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去复习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历史成绩,抓好初三历史的复习,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教具,培养兴趣

学生是复习课的主体,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复习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来培养学生的复习兴趣。比如,复习世界战争史,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展示出各时期战争所使用的兵器,即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石头、木棒,奴隶社会所使用的青铜兵器,封建社会所使用的铁兵器和马战车,以及近代社会所使用的坦克、飞机、大炮、导弹等。这些事物直观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一来,就勾起了他们渴望探索历史知识的欲望,复习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历史考试无论怎样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考察都是考试的一个侧重点,而且考察学生的能力是构建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历史基础的复习,并要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即最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年代,这些学生必须记忆。例如,秦统一六国的时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以及一些大的历史事件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背诵、掌握。因为在考试过程中,特别是选择试题,若涉及这些知识,即使让学生翻书去找,恐怕他们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正确答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夯实了基础,才有可能灵活运用知识。

三、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注意纵横联系,特别是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石器到青铜器的发展、“蒸汽时代”到“电器时代”的发展等。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古今联系,鉴古察今,学史明理。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中外历史知识的比较,是横向联系最重要的一个视角。例如,美国内战时,中国设立总理衙门;1857年英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还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就能加强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记忆,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突出“五练”,这“五练”是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练规范是指学生在解答计算题、实验题、问答题、论述题时,要坚决做到审题规范、解答规范,做到思路明确、书写认真、步骤清晰;练速度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而且一定要保证会做的题目拿满分;练重点就是要求学生加大重点题型、重点专题、重点知识点的练习力度,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练技巧是指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分析各类题型的隐含条件,巧妙选择解题方法,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提高考试技巧;练能力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能够沉着冷静地解答好每一个题目。

3.点、线、面结合,构筑知识网络。“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放得开、收得拢。如,复习中国的近代史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两个基本思路:(1)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2)反侵略(林则徐销烟、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这就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到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中,构成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概况。这一方法不仅打破了课与课的局限,也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四、模拟测试,规范答题

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可参照以前的中考试卷模式,出几套中考模拟考试题,加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这里所讲的规范性是指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我们强调在答题过程中,首先书写要清楚,其次是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做主观题时,也有一个小窍门:政治、经济、文化分析法。一个事件无外乎这几个因素构成,在答题时学生要考虑这几个方面再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把信息补充完整,而对于拿捏不准的,答题时要只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写上,千万不要写错误答案。此外,还要考虑到题的分值,6分的题我们可以回答3至4点。做题时也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学生在做题时要多总结,掌握答题方法,才能提高历史成绩。

总之,对历史进行有效的复习,尤其是要上好一堂历史复习课,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扎实基础,以学生为本,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复习,使之融会贯通历史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彭新.对中学历史复习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11).

2.李世奇.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复习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2).

3.祁相明.“友善用脑”让初中历史复习课更有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

4.刘莉莉.如何提高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2(10).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6

关键词:中考历史;开卷检测;策略

在当前对基础教育学生进行课业“减负”的浪潮下,全国许多省市纷纷对当地的中考进行了改革,在保留语、数、外进行高分值和重点考察外,对其它科的考试方式和分值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变,如出现了理化合科为理化综合,政史合科为文科综合。其中很多省市还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进行开卷检测,时间总为60分钟。在这种中考形式下我们如何进行有效应对,以提高历史学业检测的成绩;在平常学习以及复习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在考试检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应试技巧?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或帮助。

一、端正思想,重视历史。

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中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它,就必须端正思想重视它。

从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看:历史知识也是一种常识,是我们生活中应当必备的。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可以让我们学会辩证地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从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使我们学到人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如果历史知识不够丰富,就会弄出很多笑话,贻笑大方,如果不懂历史,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失去很多乐趣,甚至连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都看不懂。为了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应当学好它。

从学业检测来看:初三历史学业检测考试将以开卷的方式进行,很多同学因此就产生了误解,认为历史考试就是翻书抄,平常学不学无所谓,反正到了考试把书和相关资料带上抄就行了。显然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首先从时间上来看这就是不可能的,历史检测考查的内容很广它涉及到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及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跨度大、内容多、体系杂,共有六本教材,而检测考试的时间与政治科目合起来一共才几十分钟,如果平常没有积累知识想通过翻书来完成考试的话,从时间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况且现在考试考的相当灵活,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概括、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能力,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能直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的会非常的少。所以在中考检测中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那么就必须转变观念,端正思想,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

二、注重常规,提高效率。

历史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常规状态的学习,如果平常没有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消化与吸收,寄希望于考试前夕的突击,那不会有明显效果。《荀子・劝学》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整合教材,提炼知识。

在历史学习中尤其是后期的复习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教材的整合,从中提炼出主干知识,也就是梳理知识框架,进行相关历史专题知识的归纳与学习。可以先为每一课的内容编制知识框架、再为每一单元的内容编制“知识树”,再把横向和纵向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这就形成了知识网络,构成了专题。它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有利于我们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如中国历史可以分为这样几个专题: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统一与分裂、近代屈辱与抗争及近代化过程、中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世界历史可以分为:世界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格局、三次科技革命等几个专题,而国家关系方面就要注意中美、中日专题。

在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构建专题时一定要注意与现实社会当中的热点话题联系起来,因为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所学知识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现在考试也偏重于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开卷检测,注意技巧。

在开卷测试中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一)检测前我们要对每本书的目录及知识框架要做详细了解,要清楚了解每本书的起止内容,以提高查找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二)注意做题顺序。由于检测时间相当紧,拿到试卷后在正式答题前先浏览试卷,注意了解哪些不用翻查资料就能做答而哪些比较陌生需要翻查资料才能做答,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正式答题时,先做不用查资料的再做查资料的题。

(三)认真审题、注意答题。历史检测主要有三类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无论做哪类题都要做到细心,读清题。

(1)做选择题时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1、对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肯定、否定,以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与外延。2.对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做选择题的方法主要有:筛选法、排除法、简化法、替换法、直接联想法、题干还原法、猜测法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做选择题要珍惜第一印象,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否则会越改越错。

(2)探究类试题就是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分析、整合,来考查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探究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注重史实与现实充分结合。它的命题趋势近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材料型:列出一个或几个材料,材料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围绕材料来考察相关的历史知识。它特别注重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图表型:给出几张图片、几幅漫画,或者是一份表格。用以考查学生分析数据、“图说历史”的能力。

五、注意检查,避免失误。

试卷答完了后要注意对试卷和机读卡进行仔细的检查,要对所答的答案进行检查,避免错答或漏答;要对相关的考试填写的信息进行检查,其中要注意考号和考试科目的填涂是否准确,做到准确无误。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l(2016)05-0061-04

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已经为广大历史教师重视并付诸实施。课堂设问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历史教师课堂提问技艺的高低,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因此,课堂设问既是教学技巧,也是教学艺术。技术贵在巧妙,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因此,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置问题,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2015年12月,笔者随北京市第二届名师培训班赴深圳翠园中学进行了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五四爱国运动》一课的同课异构交流活动。在该课的导入部分,笔者出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引入新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的过程后,逐次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如果你和朋友一起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朋友要你介绍一下这块浮雕,你将怎样表述?

问题2:如果朋友问你为什么要把这块浮雕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内,你将怎样回答?

问题3:浮雕上的年轻人和你年龄相仿,面对96年前的同龄人,你有哪些话要对他们说?

下面结合以上三个问题,谈谈自己对历史课堂巧妙设置问题的思考。

一、情境贴近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参观这种休闲活动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种活动之中。此外,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春游、秋游、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说,参观访问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四爱国运动》一课设置的三个问题没有采取教学中常见的直接设问的方式,而是创设了类似于参观访问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置身于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时同伴交流的场景之中,体现了问题设置的巧妙。

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主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别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思考问题的首要环节是调动其兴趣,以此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五四爱国运动》一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因而比较熟悉,可以拉近学生与所探讨的问题之间的距离,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乐于接受这些问题,从而激发起对问题探究的兴趣,顺利进入到思考的氛围之中。此外,“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在实际参观活动中也有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交流的内容也会与本课设置的问题类似,因此《五四爱国运动》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现实的需要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需要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支持,这些经验既可以从课堂上习得,也可以从生活中获取。《五四爱国运动》一课设置的问题情境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历史学科知识进行思考,也可以运用以往在参观访问中的经验帮助自己组织答案,这就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学生在思考问题1时,就可以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逻辑顺序来组织答案。此外,学生“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得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五四爱国运动》一课创设了类似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调动不是要学生机械地照搬已有知识,而是要根据情境的需要进行组织和建构。例如,学生在解决问题2时,不仅要思考的历史地位,还要将其与这块浮雕联系起来,采取向别人介绍的方式组织语言。因此,问题情境贴近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对已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历史教学中的认识对象有着间接性的特点,即认识对象是已经消失了的人类活动,学生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接触。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的都是过去的事,与自己不相干,并顺势推导认为历史学科没什么用。《五四爱国运动》一课设置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并不遥远,而且通过问题解决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中习得的经验有助于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历史学科并非无用,而是大有用处。认识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发挥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二、形式委婉含蓄

《五四爱国运动》一课设置的三个问题不仅创设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而且在设问方式上采用了“你将怎样表述”“你将怎样回答”“你有哪些话要说”等方式提问,因而比较委婉。在设问时没有采用历史教师通常使用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词语表示设问的目标,而是将设问的目标融入要求学生表述对浮雕的看法之中,因而比较含蓄。这体现了问题设置的巧妙。

设问形式委婉含蓄,可以凸显学生的历史学习主体地位。现代课程理念主张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直白的方式进行设问,学生会处在一种“要我回答”的被动接受的地位,心理上会有一种潜在的压抑。《五四爱国运动》一课采用委婉的方式、商量的语气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变“要我回答”为“我要思考”,将学生置于问题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心理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同时,将所要探讨的实质问题含蓄地蕴含在对浮雕的看法之中,不是直接要求学生寻找固定答案,能够形成比较宽松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设问形式委婉含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乔纳森按照组织程度,将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并提出了结构不良问题的一些特征,如问题来自真实生活情境、有多种解决方案、答案多样(开放)或根本无答案等。可以看出,《五四爱国运动》一课采取委婉含蓄方式设置的三个问题由于不是直白地提问,因而具有结构不良问题的多项特征。这样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结构和解决途径,因而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与之相应的是,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比较开放,因而需要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到书本中去找现成的答案。赵恒烈先生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突破,也就是创新和开拓。它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形成,但又有所不同,它必须突破已有经验和知识的限制,不因袭旧物,不蹈常习故,在前人想不到处着想,做不到处用力,在深探力取中独出己意,革故鼎新”。因此,不论是问题解决的途径还是问题解决的结果,采用委婉含蓄方式设置问题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设问形式委婉含蓄,有助于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五四爱国运动》一课设置的三个问题由于不是直白地提出,相对于直接设问来讲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思维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学生和教师的历史学科素养也有很大差别,因而对同一问题的了解、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这样就为课堂讨论提供了空间。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学生通过交流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认识。

三、结构蕴含层次

《五四爱国运动》一课设置的三个问题从结构上看是蕴含着层次的。

首先,每个问题都包含着表面问题和实质问题。问题l表面上是要学生介绍浮雕,实质上是要学生叙述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问题2表面上是要学生解释浮雕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原因,实质上是要学生阐释的历史地位;问题3表面上是要学生对浮雕上的同龄人叙说心里话,实质上是要学生谈五四精神。因此,三个问题将实质问题蕴含在表面问题之中,体现了问题的表里层次,显示了问题设置的巧妙。

其次,三个实质问题构成的问题组也蕴含着层次。问题的层次与问题的类型有关,关于问题的类型,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郑林教授认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分为事实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性问题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评价性问题即对问题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陈琦、刘儒德参照国外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从6个维度列出了15个类别的问题,其中有一类是价值问题,这类问题涉及伦理道德、是非判断。@美国学者克里克山克等人认为问题可以分低层次和高层次的:低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知道、理解、应用这一层次上回答,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回忆进行表述,重新描述,来回答这类问题;高层次的问题需要分析、综合、评估等技巧,因而要求更复杂和新颖的思考。参照上述问题分类,《五四爱国运动》一课问题1的实质问题虽然包含的起因,但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因此属于事实性问题;问题2的实质问题要求学生解释的背景,认识的意义,因此包含解释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问题3的实质问题要求学生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感悟五四精神,因此属于价值性问题。其中问题1的实质问题属于低层次问题,问题2和问题3的实质问题属于高层次问题。因此三个实质问题构成的问题组蕴含着由低到高的层次,同样显示了问题设置的巧妙。

问题结构蕴含层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赵恒烈先生指出,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思维能力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形成认识的能力。问题的表里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问题的背景信息,进而把握问题的本质。在《五四爱国运动》一课的问题组中,问题l的实质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问题2的实质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能力,问题3的实质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评价历史客体的能力。因此,通过对该问题组的解决,可以较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问题组的高低层次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低层次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已得出的结论,思考高层次问题。例如,学生在思考问题3的实质问题(五四精神)时,可以联系问题1的实质问题的思考,通过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了解,认识青年学生和全国民众在运动中所体现的爱国、民主精神,还可以联系问题2的实质问题的思考,通过对背景(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识青年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民主、科学、进步精神,这些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因此,通过对该问题的解决,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联系的方法调动运用知识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问题结构蕴含层次,有助于使历史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现代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意味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五四爱国运动》一课设置的三个问题,每个都蕴含着表里层次,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低、性格活跃、直接兴趣为主和感性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会关注问题的表面层次;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高、性格沉稳、间接兴趣为主和理性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会关注问题的实质层次。同样的,在本问题组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对问题1的实质问题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而问题2和问题3实质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因此只能有部分学生能够得出不同程度的认识。问题结构蕴含层次,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历史课堂上进行不同的表现,形成不同的认识,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问题结构蕴含层次,有助于较为全面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课程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友西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提出历史教育目标的基本内涵包括历史基础知识(陈述性知识)、历史学习能力(程序性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包括智慧技能(即历史学科能力)和认知策略(即学习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价值是核心,指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眼中的意义。《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所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都蕴含表里层次,学生透过表面问题认识实质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此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即认知策略。在问题组中,问题1的解决有助于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即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问题2的解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慧技能,即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策略,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3的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一组问题的解决,可以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感知到理解再到认识的学习过程。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试卷;评改

初中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诸多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时代变迁等,因此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大量记忆,这就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出现内容混淆等状况,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技巧,在背诵的基础上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结果。然而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主要的目的是将教与学相统一,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试卷批改和讲评的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提供重要依据。

一、历史试卷讲评分析

考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试卷中具体的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评改试卷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通过考试,针对其中的问题做好记录,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非单纯地评分。历史试卷在讲评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知识掌握以及概念理解方面,知识迁移以及应用能力方面暴露出此问题。教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讲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重视试卷中反馈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试卷讲评中,具体做到:①让学生交换评卷。通过别人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看自己试卷中是否也存在,试卷的书写是否规范等。学生常常忽略的问题要重点分析。这种交换评卷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以评卷员的身份从试卷中发现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②了解出题的意图以及采分点。教师在历史试卷讲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出题的目的,明确各个采分点。对知识进行标注给分,这样学生明白知识的掌握层次,以便在下一次考试回答中,不失去分数。③做好批注评分和签名。为了提高批卷的客观性,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因此在批卷过程中要在试卷上注明批卷人。批注并评出分数,提高评卷质量,这也是一种评卷的负责态度。

二、对评卷结果要予以肯定和表扬

在历史试卷评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评卷结果进行查阅,重新把关之后,再做最后的分数确定。针对在批卷过程中对批注比较认真以及批卷比较合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并且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要当堂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助于在以后的评卷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针对在评卷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现象,教师同样要重视,及时进行谈话等,对相关学生进行指导。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先总结原因,再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并指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历史学习的知识点及正确解题的思路,提高历史答题的技巧和要点,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使得以后的评卷更加合理。

三、特别纠正

针对个别学生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指导和引导,以正确的解题思路来提高试卷成绩。历史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了解不同的题型。有目的性地帮助不同学生分析试卷问题,找出失分的原因。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情况,从基础知识、解题技巧上进行分析并查漏补缺,针对不同的原因,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讲评。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比较试卷效果的过程中,总结原因,然后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最终达到强化知识点以及掌握正确解题思路的效果,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明确答题要点。学生通过历史试卷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历史内涵,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初中历史试卷在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阐述了在评卷完成之后如何进行讲评等工作,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考试成绩,丰富其历史知识的目的。通过考试,学生了解了自身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另外还可以从试卷中反映的问题,为以后答题提供更多的技巧。在评卷过程中针对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及时的改正,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和历史学习效果。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了解考试的真正目的,让学生提高历史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秀兰,吴云生,于学忠,夏燕.影视作品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3).

[2]周长风,黄世杰,郜俊哲,等.基于试卷评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4).

上一篇:外出学习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公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