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故事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18:53:46

科幻故事作文

科幻故事作文篇1

我把王先生的要求跟我的队员们讲了,要求大家马上开始进行设计。经过几天几夜的苦战,一种轻如行云快如疾风的鞋子,终于设计出来了,我们称这种鞋叫“追云鞋”。设计方案已经订了下来,现在的任务,就是找齐材料,来制作这种鞋子。于是,我便叫我的队员小红、小明、小刚、小朱,分别去极速星找极速石,金刚星找金刚布,四季星找四季温度变化石,雪山星找踏雪无痕石,而我则去龙王星找水龙珠。任务分配完毕,我们各自乘极速飞船去各个星球,收集材料。

我们先是乘同一艘飞船去的,当飞船飞出银河系时,我们分手了,飞船分体后,各自向目标奔去。小红去的极速星,那里的人,走起路来快得很,那里金钱豹是地球金钱豹速度的三十倍,这个速度相当惊人。小红对这里并不熟,就找了个人问了一下,那个人说:“找极速石并不是很难,在这里东方500米的处有一块600亩的田地,在那里有很多极速石。”说完便走开了。小红向东方走了500米,那里果真有一块600亩的田地,上面长满了极长树,树上结满了红宝石,小红想,这个应该是极速石吧,于是摘了一颗,坐上飞船,飞往集聚点。

小刚在四季星,可倒霉了,那里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把小刚弄得生不如死。他在上面走了半天,走到一块700亩地处,那里长满了如春花,花瓣里包的一种石头,这可能就是四季温度变化石吧,他迅速地采了一颗,乘上飞船,飞出了这个鬼地方。

小朱去的雪山星,一点也不好玩。他开了半天飞船也没开进去,雪山星的寒风太大了,把飞船吹了出来,最后小朱开足了马力,冲了进去,没想到里面的温度比地球的温度低12倍,而那里的人却只穿短衣短裤,小朱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上前去问了问,一位年轻人说:“你要找的踏雪无痕石,在这里有很多,但是很不好找。这样吧,我跟你们一起去,会有帮助的。”小朱听了,非常开心,于是让他上了自己的飞船。他俩来到一座高3400米的高山面前,这个高度对人来说也许是高了点,但小朱他们乘的是飞船,所以不觉得很高,一会儿功夫就到了。他们下了飞船,四处寻找,走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颗踏雪无痕石。小朱为了感谢那个年轻人,送了他一些物品,便坐飞船离开了雪山星。

小明在金刚星上,太好玩了。金刚星上有许多河流湖泊,那水呈现金黄色,闪着耀眼的光芒,好像无数的金蜂在那里欢舞,真有趣。小明被这里的景色给迷住了。突然,一只金黄色的兔子,从他脚下窜了出来,小明向兔子追了过去。兔子没追随者上,小明却重重地摔了一跤。这一跤,把小明给摔清醒了,我到这时来是带着找金刚布的任务来的,赶快去找金刚布吧。小明跨过了好多的河流,哪有什么金刚布呢?太难找了。正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前方走过来一个老人。小明迎上去,问:“您知道什么地方有金刚布吗?”老人望了望他,说:“走,我带你去找金刚布。”小明跟着他,直到一棵树前。小明一看傻了眼,这不是极速星上的极长树吗?怎么跑到这儿来了?老人好像看出了小明的心思,便说:“这不是极长树,这是金刚树,它是金刚星上的宝树啊,因为它在我们这里只培育了12棵,这种树每个月脱一次树皮,这个树皮就是金刚布,你不是要吗,就拿一点去吧。”边说边从那树上揭下一张大金刚布,递给了他。小明接过金刚布,非常感激那个老人,拿出一颗红晶石送给他,便离开了金刚星。

我早就回到了聚集点,一直在等小刚、小明、小红、小朱他们。现在同伴们都来了,飞船合体后,我们一起向地球飞去。

我们一回到地球,立即着手制造“追云鞋”。我们把找到的所有材料,装入炉中,升温熔炼,然后,将熔炼好的液体浇在一个鞋模里,再烤上七七四十九天。鞋终于制造成功了。穿上这种鞋,可以奔跑如飞,踏雪无痕,还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王先生一听,可高兴了,马上把鞋给他儿子试了试。有了这双鞋之后,他儿子上学再也没有迟到了。

科幻故事作文篇2

关键词 科幻电影;科学传播;多元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023-02

人类社会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是现代科技传播的源泉,而科技传播不断促进着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科学传播受众在现代科学传播中呈现出兼顾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现代高科技手段使科技传播技术和方法发生革命性(根本性)变化。科幻电影是一种“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作为一种集娱乐性、故事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大众文艺形式,科幻电影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美国科幻电影大片为代表,科幻电影成为全球范围内科学传播的“黑马”。

美国科幻电影自诞生后,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经验和文学积累,其市场迅猛发展的势头使他国难以望其项背。科学合理的选题、扣人心弦的情节、震撼视听的声画、催人泪下的情景,使美国科幻电影具备科学性的同时又极富艺术感染力。

科幻电影是好莱坞大片中的重要类型。一方面,美国科幻电影遵循着好莱坞固定的商业化模式,表现出极强的娱乐性;同时,由于其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导演独特的科学创作理念,又使它呈现出一定的科学知识性。因此,美国科幻电影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立足科学前沿选题

由于美国在多个科学技术领域处于前沿水平,因此其科幻电影在题材与内容的选取上显示出科学技术的前沿性。在题材、内容上涉及到航空航天技术、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地球科学与环境气候等多个领域。(见表1)

可以说,尽管这些电影加入了幻想成分,但其涉及的很多科学知识却是对现实的反映。中、美、俄三国在航空领域的不断探索,宇宙的面纱一点点被揭开,正是《阿凡达》等航空航天技术题材电影的创作基础;生命科学突飞猛进,克隆羊的诞生标志着《侏罗纪公园》、《逃出克隆岛》中的克隆技术已不再是幻想;智能机器人诞生并在医学、建筑、军事、生活中逐渐承担起重要的辅助角色,反映出《黑客帝国》、《终结者》等影片中对人与机器关系的隐忧确有必要;地球环境持续恶化,2008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冰灾和汶川大地震,全球近几年持续出现的地陷现象等,与灾难科幻电影《后天》、《10.5级大地震》、《2012》中的场景如出一辙。这些科幻电影选题的科学性在现实中得到凸显和验证——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

2故事情节与科学逻辑相符

美国科幻电影在故事情节表现上,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情节重于问题。故事情节始终紧紧围绕矛盾展开,悬念叠起、引人入胜地将主题意境推向高潮,紧紧地吸引观众注意力。二是情景表现多于语言对话。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充满行动力,画面直观,突破了观众的年龄、性别、民族和语言的障碍。这正是其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魅力所在。科幻电影通过扣人心弦、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辅以科学依据为基础的叙事逻辑,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4年好莱坞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灾难科幻大片《后天》是美国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气候学家杰克通过研究发现,温室效应或正在引发全球大灾难。温室效应导致北极冰川融化,将使地球回到冰河世纪。他的提醒并未引起美国当局的重视,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摧毁了众多生命与人类文明。

《后天》向观众阐述了 “温盐环流”的科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依靠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密度运行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即以风力驱动的海面水流将赤道的暖流带往北大西洋,暖流至高纬度处冷却后下沉至海底,再流入其他的暖洋区加热循环,从而保证全球恒温。《后天》故事立意就是建立在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层融化,海水被稀释,从而使“温盐环流”停止流动的基础之上的。片中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起的恶果进行了时间轴上的艺术压缩,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灾难性后果发生: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人类文明遭到毁灭,地球生命受到威胁……

《后天》播出后,引起了受众广泛的关注以及环保界和科学界的重视。尽管有关科学家指出,《后天》里的场景短期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后天》给广大受众带来的震撼却是其他类型的电影不可替代的,它警示着人们爱护地球环境,力所能及的阻止全球变暖。

3 高技术视听效果震撼

电影丰富多彩的影像表现手段,使它既是一门视觉艺术,同时又是听觉艺术。在视听结合的基础上,电影产生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兼具的审美特性,从而使观众沉浸于电影营造的世界,获得审美体验,获取经验知识。美国经典科幻电影凭借先进的拍摄手段和酷炫的制作技术,在视听表现上有着其他影片无以比拟的超强震撼力与感染力。

电影的画面语言是电影表现主题、传达意蕴的基础工具。在灾难题材的科幻影片中,为表现灾难来临时的惊险场景,突出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经常用到大全景去展现正在发生的灾难。例如在电影《后天》中,气候发生强烈巨变,暴雨肆虐、海水疯涨,大西洋的巨浪咆哮着涌向纽约。这个时候,导演选取了美国经典代表景物——自由女神像,展现了其在风雨中被海水逐渐吞噬的全景画面。平日巨大的自由女神在海水中风雨飘摇,弱小的不堪一击。让观众不禁惊呼,如果人类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连自由女神都在劫难逃,世界末日来临时又有谁能幸免于难?在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上,科幻电影擅长运用不同的技巧,去展现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在《黑客帝国》中,因为周边是代码编写出的世界,大部分的程序毫无感情,因此画面基调是冷冰冰的绿色,同时电影又在服装上辅以黑色调,来表现电脑统治世界中的阴森恐怖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压抑苦闷和迷惑。

除却精彩的画面表现,电影常常通过对台词、音响、音乐的塑造,帮助观众拓宽想象空间,加深对影片深层次的理解。《盗梦空间》中的伊姆斯对阿瑟说:“亲爱的,要做梦就做大一点!”简单的台词,蕴含的意蕴却非常深远。人们往往被思想所束缚,有意无意地受到它们的影响。只有真正意识到了思维本质或者世界本质的人,才可能超脱出去,得到更大的自由。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也许就是我们的牢笼。《侏罗纪公园》对声效的处理极为用心,甚至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音效技术。使得影片无论从细节丰富的程度还是远近的层次,都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面对各种恐龙及一幕幕惊险刺激的场面,更能感同身受。《发条橙子》导演以象征着真善美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等古典音乐作为配合主人公暴力活动的背景音乐,通过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邪恶人性的绝望。

美国经典科幻电影通过声画语言的完美结合为观众打造出一道道视听盛宴,在为观众带来新奇的感官刺激的同时,帮助观众更好的融入影片氛围,加深对影片主题、内容的理解与反思,客观上推动对科学文化的传播。

4 关于我国科幻电影科学传播的思考

我国科幻电影为数不多,在少数几部中国科幻电影中,一部分是中外合拍影片,同时还包括动画片与片。在百度百科搜索引擎筛选大陆的科幻电影,搜索结果五花八门,类型甚至还包括玄幻片、恐怖片、爱情片、武侠片,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由此可见,在科学传播领域中,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占据一席之地。

1)科幻选题名不副实。中国科幻片起步较晚。有些电影尽管涉及了外星人、生物技术、环境地理、激光技术、时空旅行等主题,(见表2)虽然其内容与故事情节跟科学沾上了点儿边,若称其为科幻电影,但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珊瑚岛上的死光》取材于科幻短篇小说,片中涉及原子电池、激光器、核弹等要素在当时是极为前卫的“高科技”,令观众大开眼界。但电影本身仅仅加入了简单的科幻元素和超前产品,过于简单的主题和叙事,使其流入了儿童片行列。香港电影业第一部科幻电影是1959年拍摄的《两傻大闹天空》。该片的问世比阿波罗登月早10年,超前的想象值得肯定。然而,香港科幻电影逐渐被注入玄学、神怪、因果报应等传统的东方文化基因。这些东西方结合的“混血儿”,科技含量可想而知。2009年号称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的《机器侠》,美其名曰讲述的是人工智能,但其中高智能机器人与常人毫无差异,片中场景毫无高智能体现,是典型的只有科幻外壳缺乏科幻内核的表现。这些影片除了能博得观众的一些笑声,达到娱乐观众的效果,科技含量极低,很难取得良好的科学文化传播效果;

2)故事情节缺乏科学支撑。中国科幻电影在很多情节上脱离科学实际,想象不着边际,很难获取绝大部分观众的青睐。

中国科幻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出现了一次小规模高潮。1988年的《霹雳贝贝》与1990年的《魔表》可归类为一种类型,片中尽管都涉及了外星人,但幻想不着边际,人体带电、一夜之间长大十年等情节脱离科学实际,只能被看做献给儿童的童话剧。1989年的《凶宅美人头》讲述头颅复活,人体再植的故事,由于过度渲染恐怖气氛而淡化了片中的科幻元素。1990年由冯小宁执导的《大气层消失》中,几罐毒气烧穿臭氧层的情节难免使影片落入“胡思乱想”的俗套。2007年的《宝葫芦的秘密》与《霹雳贝贝》等类似,童话意味居多,科学依据较少,可以说,是带有科幻色彩的儿童剧。2009年由刘镇伟执导的《机器侠》,虽噱头强盛,结果却不尽人意。山寨式剧情和伪科幻的诸多情节除了引起受众的吐槽之外,难以引起强烈共鸣;

3)制作粗糙感染力匮乏。由于制作水平和想象力的差距,我国的大部分科幻电影特技水平拙劣,制作粗糙,缺乏视听感染力。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受限于时代自不必说,即使是2009年噱头强盛的《机器侠》,制作水平亦十分普通,其中机器人打斗的特效场面看起来类似于3D动画片,K88拿着大刀挥出火焰的场景,与正在热播的儿童系列片《铠甲勇士》中的场景高度吻合。可以说,当前国产科幻电影的技术水平做出来的效果震撼有余而气势不足,山寨有余而细致不足,实难形成极具魅力的艺术感染力。

面对美国经典科幻电影在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力及科学传播市场的巨大潜力,通过对美国科幻电影的科学传播特点探讨,使人看到了我国科幻电影在科学传播中的传播弱势与差距。科幻电影在培养科学热情、激发创造力、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如何能让我国的科幻电影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使其成为有效的科学文化传播工具,获得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浩鸣.论现代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M].人民出版社,2006.

[2]孟繁博.科幻文艺对科学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8.

[3]张卫.民族科幻电影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1-05-30.

科幻故事作文篇3

如果要让刘慈欣形容宇宙有多大,多么丰富,他会让人想象胡夫金字塔,金字塔不是巨石做成,而是由沙子堆成那么高,银河系中行星多如这些沙粒,而宇宙中有上百亿座类似的金字塔。

刘慈欣喜欢想象世界,就像他喜欢英国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一样,这部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描述在22世纪一个五十公里长的圆柱形外星太空船闯入太阳系,人类派出探险队前去调查的过程,这个外星物体就被命名为“拉玛”。“这种书的魅力在于,想象力像造物主一样造出一个世界,这是科幻小说很核心的部分。”刘慈欣告诉《环球企业家》。科幻作家构建的科幻世界正是基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但这种想象并非超自然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已知科学规律之上。

“莫言有一片透明的胡萝卜,他就描写了一个孩子在很封闭贫困的环境中,突然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想象力,他描写得十分生动,但科幻的想象还需要对宇宙有好奇心,有敬畏感。”按照刘慈欣的科幻世界逻辑,这需要对大自然、宇宙、科学规律还有已知的科学图景,从宏观到微观上进行通盘了解,不然那就不是刘慈欣所说的科幻的想象力。

1998年,刘慈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彼时他30岁出头,十多年下来,随着对生活、工作以及社会介入得越深,刘的作品中过去那种明快阳光的调性正在变淡,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分析,即便分析出来的结果并不符合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他越加感觉只有这么做才能生存下来,于是必须这么做。

在他最知名的作品《三体》中,最后宇宙只剩两三艘人类驾驶的飞船,为了争夺资源相互攻击,情感上讲,他们应当相互依存。但刘慈欣认为“相互依存”这个想法并不理智,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死。而作为飞船的舰长要对整艘船负责,“我要不先动手,你们就会先动手,这个就是理智”。刘慈欣所描绘的这种状态对其生活经历有间接的影射。

刘慈欣所在的工厂有两千人左右,大多是技术人员,少部分行政干部,这些人很少出现在他的小说里。一是因为在他看来科幻中的人物离现实很远,一些大尺度的科幻,很多人是金字塔尖最上层的人,如国家元首、决策层,这些也非刘慈欣所能接触到的,一旦涉及这样的人,只能从以前的作品,或其他资料、新闻中去了解。但刘慈欣笔下所描绘的科幻世界的精神状态又与其所处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某个目标,在某个环境中做出某件事情,你不做别人就会做,这种事情时时都在发生。”这也是刘慈欣科幻作品里始终关注的一个主题—“生存”。

真正的哲学对人类的思考在于“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存在意义”,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对哲学的归宿感并不感兴趣,以他的话讲,“我的科幻对于人类的思考是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的。”刘慈欣感兴趣的是人类怎么延续下去,在肯定要来的大灾难面前怎么生存下去,至于生存下来之后做什么,将来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他的小说中并没有太多涉及。“也许大灾难到来之前,人类要改变自己的价值体系、道德体系,至于改变之后,人还是不是人,值不值得进行这样黑暗的转变,我并不关心。”刘慈欣对自己作品的定位,只是对人类的一种很现实的思考,而非哲学层面的考虑。

刘慈欣曾经与一个学者讨论过一个问题,“人性有什么地方是不变的。”学者想了半天回答:“人的自由意识,对自由的追求。”当时刘慈欣认同了这个说法,但后来一想觉得不对,即使在不太远的古代,人们推崇的勇敢、忠诚,自由被看成是一种有害的东西。“生存肯定在自由之上,去死或者不自由的活着应该选哪个?”

然而,刘慈欣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到未来还是会变的,现在人和人的定义是变化中的阶段,“人们为什么对这种变化不敏感,我们知道时代会变,社会会变,但他们觉得人性的定义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想法对每个人都是根深蒂固的。”刘觉得这是科幻所面对的诸多问题的一个,社会公众对于更深层次的人和人性的变化并不敏感。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科幻文学能打破这个框架,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描述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的变化。

科幻世界就如一个大的广场,不同的作品经由不同的作者创作出不同的世界,一些作者是出于对文学的兴趣,一些对反映社会感兴趣,而刘慈欣是单纯地出于对科幻的兴趣,从科幻迷变成科幻作者。他创作的初衷是用科幻来隐喻社会,或者进行科普,而科幻之于他的意义则是,将自己的幻想世界展示给别人看。

“科幻文学重新建立起一个现代神话,里面有一些东西是可以信以为真的,它描写的未来或者宇宙空间的某个部分都可能是真的,虽然可能性很小。”刘慈欣认为古代神话其实是古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古代人心目中,它们就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他们相信众神是真实的,后来神话为什么消失了,因为知道大家都不相信了,神话就变童话了。”在刘看来,所有幻想小说讲故事的能力都非常重要,真正好的作品都要把很虚幻很空灵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科幻小说在此基础上多了一步,要基于已知的科学规律来描述幻想世界。

以《三体》为例,刘慈欣的创作经验是构建一个黑暗森林法则,三体人侵略地球以及其他高级文明之间的厮杀都建立在这个法则上,“提出某个公理,虽然不一定是科学方面的,然后按照逻辑一步一步推导,这个世界就建立起来了。”为了不被生活琐事打断创作,刘坚持在动笔之前就构思好故事梗概,甚至大部分的细节。

在李淼之前,人们对于《三体》几乎没有过批评,这位中科院的物理研究员甚至在写一本叫《三体的物理学》的书来指出《三体》的硬伤,“已经写了四万字,还没写到质子方面的错误呢。”虽然有质疑,李淼仍然钦佩于刘慈欣的想象力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思索。

从1991年的《超新星纪元》开始,刘慈欣目前已完成了六部长篇科幻小说。李淼研读过刘慈欣大部分的作品,觉得刘因为单纯从科幻迷的角度出发写作,反而容易抓住科幻迷的胃口,同时刘喜欢设定极其绝对的背景来观察人类为了生存所做出的反应,这样的想象往往令人惊叹,但缺乏给读者的思考空间。因为科学家的身份,李淼关注硬科幻,但他同时想要看到作者表达的人性思考,包括意识的起源、宗教和哲学。

19世纪末,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奠基了今天的科幻小说类型,40到60年代被称作科幻小说的黄金时期,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克拉克被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直到今天西方科幻之火仍长盛不衰。在刘慈欣看来,国内科幻小说无论是题材的丰富还是文学的成熟性上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刘宇昆等华裔作家的获奖,代表着西方科幻需要注入新鲜空气,但不代表着国内作家就觉得需要面对国外的读者进行写作,作品还是应该面向国内大众,但是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能被分享到国外,还是很好的。

现在还不能确定刘宇昆翻译《三体》会给中国科幻圈带来什么意义,即使是作者刘慈欣本人也说,美国主流科幻圈每年能有上千部小说,国内的畅销未必能保证《三体》脱颖而出。但所有人都能肯定,它值得这么做,不管英文版的《三体I》会像刘慈欣本人的经历那样厚积薄发还是一炮而红,这次翻译都将是中国长篇科幻小说向世界迈出的第一步。

陈楸帆:从一个点出发

我写作的时候一般先会有一个意向:可能是某一个词或场景给我特别大的触动,然后从这个点出发,发展出背后的故事。比如你要达到这个点,前面需要有一些什么铺垫。长篇的话我会从政治、经济、科技、社会这几个维度去重新创造,写短篇我更倾向于集中在几个场景或通过有限的人物,加大戏剧冲突。写《鼠年》的时候先有这么一个概念:人和老鼠没什么区别,都是群体性的社会动物。其中人的异化是我想探讨的主题,故事中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可以参加去打老鼠的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老鼠也有自己的宗教和内心世界,而自己也越来越像老鼠。再比如人希望造出很多功能外观上更接近人的机器,但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逆向的影响,包括人类社会的机械化。

国内读者看科幻会注重点子是否惊奇,甚至理工科的人会去找硬伤。这个跟国内科幻媒体单一也有关,刘慈欣连续拿了多年银河奖,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的风格才是真正的科幻。我在国外时常有人问我,“你们为什么不允许穿越题材。”我说我们的穿越跟你们的概念不一样。

韩松:以逻辑力与现实对映

我通常在早晨写作,因为白天很忙,一天写不了多少字,《高铁》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

《地铁》中的世界是一个循环的,连环套的,我们的世界跟西方缠绕纠葛在一起,就像地铁一样是西方的技术,如果用这些东西来摆脱你的困境,是没办法的,最后又想说明世界是虚幻的,比如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登陆月球的信息都有可能是假的。人是一种原始生物,另外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阶段性的进化下,可能会变成自己都不认识的生物。

科幻跟它表达的人文思想没有手段和技术之分,科技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会描述一个星球里面没有人的出现,但也能表达出很强的人性,这时候人性和物理性是一致的,主流小说把人性描述成感情,但实际上还包含理性、智慧的部分,科幻还喜欢描述人对未来的困惑。科幻小说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性也很强,多描写边缘、受压抑的人群,《黑客帝国》、《星球大战》都是这样。区别于奇幻,科幻是完全靠逻辑力来跟现实对映,其他的幻想题材是靠影射。中西方科幻的不同在于,比如克拉克认为人到宇宙中去是激发好奇心、探索的艺术,而我们一讲航天就是获取资源。

夏笳:科幻需要有三观

很多人脑子里可能都会产生“What if”的想法,难的是如何把它编成故事然后卖出去,重要的是要包含宇宙和人的关系以及你内心的情感。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皮克斯有个动画短篇叫《月神》,你可以顺着铁锚爬上月球这只是一个点子,但是加入祖孙三代的人物情感就可以讲一个故事。简单来说我觉得要有三观的东西,刘慈欣的小说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读完了你会深深感觉人之所以区别浮游生物是因为可以在灾难面前做出一些改变,会觉得精神保持高贵还是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

科幻故事作文篇4

电影的魅力在于展现现实世界中没有的奇观,而动画正是营造出奇观的最佳手段。科幻这一题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其体现的正是超乎现实的存在。所以说,动画是科幻题材的最有利的表达载体,同时科幻题材又使动画这一创作手段所特有的魅力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因为动画的超现实表达手段和科幻题材的超现实内容,决定了科幻题材和动画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在目前的动画市场中,科幻题材动画有广大的受众,特别是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动画市场上却少有这个题材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比和分析国内外科幻题材动画现状,归纳和总结科幻题材动画的艺术特征,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1 什么是科幻题材动画:科幻题材动画的定义

谈到什么是科幻题材动画,首先要从什么是科幻谈起。科幻是科学和幻想的结合,它并不等同于科普,也不等同于奇幻。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普科幻作家的阿瑟?克拉克提到过一种被广大科幻迷认同的论点:当技术发展到具有神性时,科幻也就变成了现代奇幻。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科幻和奇幻这两个文学界泾渭分明的国度正在融合。幻想是科幻动画的基础,科学是科幻动画的支柱。这两点是科学幻想题材动画的基本元素,缺一不可。

2 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和种类

在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上,科幻电影几乎和普通娱乐电影发展同步。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是1895年上映的《机器屠夫》。这部仅长一分钟的电影讲述的是,活生生的猪从机器的一端进去,随后在机器的另外一端就出来了火腿、香肠、排骨等食品。该影片预示了未来的自动化工厂,讽刺大规模、标准化的机器生产。科幻电影的创立者,法国电影制片商梅里斯在1897年拍摄了世界第一部关于X光的电影。在影片中,梅里斯扮演一位医生,他给病人照X光,X光仪器一打开,病人的骨骼便立刻显现,接着,居然从肉体中走了出来,而肉体则失去了支撑倒在地板上。随后,手术台被掀翻,X光管爆炸将教授炸得粉碎。影片采用了两种特技:一是双重暴露,即骨骼与肉体分离显现。二是定格摄影,将教授分离出来,炸成碎片。科幻题材影片在诞生最初就和电影特效紧密联系。其中那种超现实的表达方式和动画特有的表达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构成。科学和幻想是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组成的基本元素。这也决定了科学幻想题材动画中的科学性和幻想性是同等重要的。其中,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假定的科学世界观的构架。往往在影视作品中更突出的是画面的因素,所以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大段理论的说明和添加过的注释。这就要求这个假定的科学设定既要有新意的同时又要符合逻辑便于理解。幻想性也是科幻题材动画的一个重要组成。如果没有幻想的成分,动画也就减弱了其原有的魅力。在《星际宝贝》中,其幻想性的元素是外星人,其现实性元素是真实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感。如果去掉这一幻想性元素,把里面的星际宝贝这个角色用一只小狗来替代,也许同样能讲通顺这个故事。但是这样的故事远不如之前的设定令人激动,失去了动画特有的魅力。所以说,科幻题材动画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即是科学和幻想,这两者分别是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2)科幻题材动画的分类。科学幻想题材种类的划分,可以从剧本的角度来说。一类是关于站在当前的立场,对于未来的思索,这其中包括基因科学、时光穿梭、宇宙探索、星际接触等类别。作品中体现的是对未来的预测或者遐想。例如,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其故事年生在未来的2019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该片表达了一种对于未来的危机感;另一类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假定性思索,在科幻领域中被称为“蒸汽朋克”。在这类科幻作品展现是过去(大多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某个历史时期,或者是过去的人想象中的现在或者未来。“蒸汽朋克”影视作品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其中的主要科技代表元素是机械而不是电气,其代表动画作品,如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还有一类就是以某种科学理念为依据,构建一个虚拟的时空,这个时空间既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或者未来,而更是一种结合了科技的超越现实的童话。例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其年代是虚构的,天空之城的诞生年代既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是一个我们不了解的时代。该片以科幻元素作为载体,来讲叙一个充满环保主义色彩的故事。

3 科幻题材动画的作用和意义

(1)面对成年人方向。动画往往被定义为给小孩子看的。然而事实上,中国看日本动漫成长起来的一拨人,年龄已经将近而立,这部分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仅仅是目前的少儿动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更有深度的故事。科幻类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幻想的奇丽与震撼的程度,这也是观众们主要寻找的东西。对于科学之美,任何一个受过教育或者是尊重文化的人都会被其震撼和吸引,而科幻作品,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美以艺术的形式从冰冷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2)面对青少年儿童方向。虽说动画片的观众不应该仅仅是儿童,但是目前中国动画的现状是依然无法满足3.6亿儿童的需求。从少儿的角度出发,动画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科幻题材动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价值观。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在五十年代就说过:“一个科学的大脑,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科学的态度,是首要的。通过科普文章去宣传,不如通过艺术作品去感染,去渗透,去熏陶来的好。”动画比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教育不应该是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强硬的灌输,而是应该让孩子懂得自己去理性选择。科幻题材动画的教育意义也正在此。

4 分析中国动画中的“科幻”动画

(1)中国“科幻动画”的历史。说到中国科幻动画的历史,这里的“科幻”动画是带引号的。因为事实上有很多被归为这一类别的动画片都不能被称之为科幻题材动画,其讲述的内容要更接近科普。《黑猫警长》也在一些文献中被冠以“科幻题材动画”的头衔。但是我认为,这不能算是科幻题材动画,本片虽然有科学的成分,但是并没有关于科学的幻想在里面,里面所介绍的知识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这部动画更应该说是一部科普题材动画。

(2)中国“科幻动画”的现状。近些年来中国的科幻题材动画处于低谷,鲜少有这一题材的佳作。勉强能算得上是科幻动画的,大概就是《蓝猫淘气三千问》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认为这部动画作品不能算是科幻题材。虽然片中有用到过一些如外星人、宇宙飞船、基因改造等科幻元素,但是事实上它是在用科幻的元素来生硬的套在故事上,其中的科学性和幻想性都不够,硬要归类的话,个人认为它更应该算是一部科普题材动画。

5 从创作的角度来分析科幻题材动画

如果想要令科幻题材动画在中国的市场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把自身对于生活和对于科学的理解溶入作品中,具体的改良方法就要从创作部分来谈起。

(1)剧本选择。在动画制作的前期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剧本的选择。剧本的选择方面,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1)科幻动画剧本应具有来自现实情感的感染力。优秀的动画作品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的来源是贴近自身情感和符合自身逻辑的剧情。是科幻题材,注重的是科学的幻想,然而所谓的幻想并不是完全天马行空。影片的概念设定可以是超越现实的,而影片中的细节和情感则要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观看者会觉得感同身受,真正被影片所打动。2)科幻动画剧本应尽量避免科学上的硬伤。科幻题材的剧本创作中,还有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科幻作品的科学性。科幻题材作品之所以和其他幻想题材作品区分开,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前面也说到过,让科幻题材剧本的创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不现实的,这就造成了在剧本的编写阶段经常容易犯一些技术性错误。事实上,有很多知名动画导演都具备丰富的学科背景。例如,日本有“动漫之父”之称的手冢治虫有医学博士的学位,再有日本动画导演大友克洋是学习建筑,日本导演宫崎骏是学习政治经济学。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把自己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溶入动画作品中,而这一点正是目前中国动画创作人员所欠缺的。在前期阶段,影片的编剧、美术设计,应当和相关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密切合作,推敲剧本和美术设计,尽量把硬伤出现的概率减低。

(2)美术风格设计。美术风格的设计也是科幻题材动画的一个亮点。大友克洋曾经说过:“一部动画片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美术设计。因为影片80%以上都是靠画面来传达意思的。美术是动画片基础中的基础。”超现实的影片中的美术设定也是需要从生活中吸收而不是凭空捏造。押井守在制作《攻壳机动队》时到香港采风;大友克洋在制作《蒸汽男孩》时到英国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纺织场、建筑等。科幻题材影片美术风格的设计,不是临摹现实,而是经过对现实吸收,然后重组设计,达到符合客观逻辑又超越现实的效果。

6 对中国科幻题材动画的发展前景的展望和设想

在当前中国市场背景下,动画所针对的群体主要是少儿。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动画行业工作者,对于传承中国历史上的五千年文明是有义务的。然而仅仅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讲述课本上的历史,是无法让他们真正体验所谓的中国文化的。科幻题材动画正是体现这种历史的灵魂、民族的精神,甚至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好的载体。通过科学幻想和人文情感打造出来的故事,可以吸引青少年的视线,同时又传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观。结合紧密结合自身历史和情感,充分发挥想象力,严谨对待科学知识,即是作为一名动画创作者所应该坚持的创作方向。

7 结论

科幻故事作文篇5

【关键词】 类型电影 科幻类型电影

要分析中国科幻电影的历史现状,就要先明确几个概念。所谓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和要求拍摄制作出来的影片,按照不同的分类手段,可以把把类型电影再进行不同的分类,通常划分为:科幻片.动作片..喜剧片.犯罪片等等,当然,有很多影片包含了不同类型片的元素,无法硬性的划分在哪一类中,不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要研究讨论的是我国类型电影中最为缺失的部分,即科幻类型电影。

1 国内外科幻片的发展历史

科幻类型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通常被通俗的称为科幻片,其特色的情节包含了科学幻想,我们可以将科幻片定义为包含了科学因素的电影,情节源自于目前已有的科学技术或者有根据的科学假设。与灵异片魔幻片不同的是,科幻片中假想出来的各种因素必定以科学依据为基础,即便有时其所依据的科学跟据看起来有些疯狂,而不是像灵异片魔幻片那样无科学根据的想象。从风靡世界几十年的星球大战系列影片,到目前电影历史上票房最高的《阿凡达》,再到2000年席卷全球的《黑客帝国》,以及改编自美国漫画的各种“侠”,西方国家层出不穷的科幻大片无不是赚足了票房的同时更也在电影历史上树立起一座座里程碑。反观国内,科幻类型电影在我国的产量十分稀少,近年来电影产业高速增长,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顶尖团队,一流导演,当红明星们耗资巨大拍摄出来的电影大片,基本上都是以历史事件,武侠江湖,古代战争做为故事背景,与国外层出不穷的科幻大片恰恰相反,即使回顾中国电影发展历史,科幻片也是凤毛麟角,中国电影人们好像对拍摄制作科幻片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为何中国科幻类型电影如此难产呢?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先要对比下国内外科幻片发展的历史。科幻片诞生与1902年的法国,自诞生之日起就于科幻小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电影历史上第一部由梅里爱导演的科幻片《月球旅行记》在法国诞生以来,大量的科幻影片都改编自科幻小说,随后,科幻片传入好莱坞,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是好莱坞科幻片的成长期,《化身博士》{导演:维克多弗莱明}、《月球旅行记》{导演:梅里爱}等一批科幻片登上了电影历史舞台,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科幻片逐渐走向成熟,开始连续累赎的拍摄科幻电影系列片,如《科学怪人》、《科学怪人的儿子》、《科学怪人的新娘》{导演詹姆斯怀勒}等,到了1950年至1969年,科幻片进入了他的繁荣期,大量耳熟能详的科幻片出现在荧幕上,直至今日,好莱坞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进着。反观国内, 我国电影在高速发展并且已经有成就,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擅长类型电影的导演,提到武侠片我们会想到徐克,提到现代故事片我们脑海中浮现出冯小刚,但是提到科幻片呢?我们脑海中几乎一片空白,自我国电影史以来,科幻电影无论在导演数量还是年产量都几乎屈指可数,与国外科幻片的层出不穷相反,我国电影史上仅诞生过像《六十年后上海滩》{导演:杨小仲}、《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导演:金山}、《霹雳贝贝》{导演:宋崇}等为数很少的科幻片,到了新世纪,即使在我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幻片仍旧持续疲软的颓势,不仅产量增长很慢,内容和技术上也有很多模仿外国科幻大片的因素,在国外几乎没有市场,即便在国内反响也普遍一般,我国的科幻类型电影的问题到底出在何处呢?

2 类型电影产生的条件

电影作为一门容纳了历史、经济、科技、音乐、舞蹈、等多方面元素的综合艺术,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更可以说是不同人种、国家、民族的人们对他们自己所理解的外部世界通过镜头语言的主观表达,因而一个国家的电影会深深的受到该国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电影特点的不同都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国家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偶然现象,也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电影特点是其历史文化造成的必然。举个例证,在美国刚刚建立时,地理上只占据着大西洋沿岸地区,也就是被称为“建国13州”的4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地方,他们西部有着远远大于当时美国本土的未开发地区,当时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开发西部的纲领,使得不计其数的独立农民在西部地区得到了不受约束的发展,带动了西部全方位的高速前进,美国领土也从最初的13个州扩大到了现在的51个州,西部的拓展伴随了美国历史很长时间,西部的开发更伴随着无比的艰辛血汗,成为一段被称作西部开发的经典时期,因而当电影诞生之后,美国好莱坞出现了一种独立的特殊的其它国家都没有的反映当时西部开发经典时刻的类型片,即西部片,或者称为牛仔片,例如《西马龙》.《关山飞渡》等就是其中经典,西部片曾风靡世界几十年。其实西部片无非是:牛仔.警长.酒馆.歹徒.美女等一系列模式的不能在模式化的元素,情节也大同小异,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多少有点妄想的成分,但是实际上西部片是美国人自己对西部开发时期的回忆和赞美,是对西部开发这个经典时期的一种自豪,西部片表现的大多不是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的历史真实事件,很多是对西部传说和假想的描写,其实质是对美国民族精神的一种表达。可以说没有西部开发时期的史实和精神,美国也就不会诞生西部片这独一无二的电影类型,他是美国人对自己历史,对自己特殊历史时期,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和表达。从这个例子能清晰的看出,一个国家的电影是由其历史、文化作为其实质和内涵,每个国家各自电影的不同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是长期形成很难改变的。

3 中国文化孕育出的中国电影

那么,中国电影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历史文化的,或者说中国文化是怎么反映在自己的电影上的呢?中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文化传承五千多年没有断代,因而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海岸线漫长,东南两面临海,西部和北部以高原和山岭为主,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使得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就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陆地是稳定的,并且受到地形以及江河湖泊的限制,始终以农业作为第一行业,经过了十分漫长的封建统治,导致历史以来我国人民的思想比较封闭,土地.财产大多使用世袭制度,土地占有面积的大小又让人们产生了很强的等级观念,安土重迁,安贫乐道,对故乡的浓重感情,因而产生了独特的大陆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定位,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定顺应天意,要将自然界的法规转换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才能国泰民安,道家提出“道法自然”,诚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了中国特有的文明,中医、书法、国画等一系列世界所惊叹的独特文明,例如中国的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的水彩画讲究写实,这点小小的不同折射出了两种文明间的巨大思维差异,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历史,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更深切的反映在我国的电影业上,就像人上了上了年纪总爱回忆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经历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何况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儿女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电影绝大多数以历史事件,武侠江湖,古代战争为故事背景的原因,是必然的结果,更是我们悠久文化的灿烂结晶。中国电影在文化内涵上内敛精致,看重故乡和家,看重亲情,厚重而不张扬,在日常小事中见大道理,比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在细致的表现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的同时弘扬了中国家庭中父女之间微妙的关系,整篇节奏平和儒雅,充满了东方特色。又如《霸王别姬》,描写了中国传统国粹京剧以及京剧演员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沉浮荣辱。再如《荆轲刺秦王》描写了侠客的传奇故事。中国历史上走过的每一步都影响着中国文化,都或多或少的反映在中国电影上,例如中国独特的武侠类型电影的产生源于先秦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解体和封建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能人将才,于是各路诸侯招揽门客,出现了士人阶层,士人阶层中又以“儒”、“侠”最有号召力,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客爱打抱不平,这在专治社会中给下层人民以良好的印象,在《左传》、《战国策》中都有对侠士的记载,这也为后来的武侠文学提供了原型,孕育出了后来的武侠小说,出现电影之后,武侠类型电影也成为我国独特的电影类型,风靡世界。简而言之,中国优秀的电影大都是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为背景展现出的文艺电影,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韵味。

4 科幻片需要的土壤

但是科幻类型电影需要土壤并不是这些,科幻片着重表现的是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在现实一些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做出的全面的幻想和预言,是以朝前看,看未来的视角为背景讲述的,这和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电影人总回忆过去的视角、观念都是不同的,造成这种不同视角结果的原因很多,比如西方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建国于1776年,只有短短二百多年的历史,和五千的中华文明比起来显然还是个孩子,没有太多的历史供他们去回忆,他们也总是像个孩子一样没有包袱,期待长大,期待未来,因此有着朝前看的思维习惯。科幻片的思考方式是和西方文化思维相辅相成的,从古代希腊神话中就有很多关于海洋的传说,到后来的英国,西班牙等一系列西方国家都大多面积不较小,资源丰富程度一般,很多国家三面环海,西临大西洋,北部是北冰洋,南部还有地中海,因而西方国家有着典型的海洋文化,他们的发展和中国的内敛型重农业恰恰相反,属于外向型发展,注重贸易和经济,所以船就成为他们必备的工具,船越大越坚固就能带他们去海洋的更远处,同时经常出海还要求他们必须在天文.数学.造船等一系列技术上有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这也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和注重科技发展的思想观念,促成了后来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这样的历史文化,让西方人对人和自然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是他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受这自己历史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电影也反映着他们的思想特点,他们对自己发展科技,改造自然的历史有着自豪和感慨,这也促成了科幻片的产生,无何各种类型的科幻片,其讲述的主题都是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和西方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也是电影诞生以来,科幻片在西欧国家快速发展以致今天繁荣局面的原因之一,科幻片是欧洲人们对他们历史上注重科技发展,改造征服自然的历史文化表达的方式之一,科幻片中普遍具有的探险精神,对未来的畅想,敢于想象,用科技改变世界,去开发未知的领域正是西欧民族性格的写照,是对自己乘船发现新大陆,建立日不落帝国的骄傲的表达,并且近代西方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超越了东方,无论在科技人才,还是高新科技上大都领先于我国, 这更给科幻片大量的科技基础和科学素材,科幻片是对高新技术的想象,是对未来的憧憬,最高新的技术更容易也更适合出现在科幻类型电影中,所以拥有较为先进科技的西方国家拍摄科幻片有着我国还不具备的优势。以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的科幻片产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其它国家,当科幻片刚刚登入电影历史舞台的时候,科幻片诞生在法国,后来就中心逐渐转向了美国好莱坞,到现在,美国在科幻类型电影的市场上有一家独大的趋势。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在宗教上大多信奉基督,圣经中对世界末日和诺亚方舟的叙述深入人心,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担心这科技对人类带来的副作用,担心科技的发展仍然无法控制世界,正是这种担心,刺激他们去不断想象未来的情景,比如科幻片《骇客帝国》 《2012》都深切的表现出西方国家人们意识里对未来的担忧。 在西方这种文化历史、思维方式、人与自然的哲学定位、里,孕育出了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科幻类型电影。

5 中国科幻片是否有未来

因而无论是从历史风俗文化,思维方式,科技现状上,我们都看出了中国科幻类型电影惨淡的原因所在, 电影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然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每个国家因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差异,各国的电影都有不同特点,因此我国至少目前来讲还不具备孕育大量优秀科幻片的土壤,在我们惊叹美国怎么能拍出像《2012》或者《阿凡达》的同时,西方人也在赞美我们的《卧虎藏龙》、《霸王别姬》。资金和技术在电影拍摄别是科幻类型电影拍摄中固然重要,不过这绝对不是影响科幻类型电影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才是其成败的关键,《x战警》在世界轰动,但是仔细观察,其成本和高科技技术并没有超越一些国产大片,所以,中国科幻片未来重在引入不同的思维方式上,拍几部让人捧腹的低质量科幻片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发展自己电影特点的同时,加强对科幻类型电影的关注和学习,培养科幻电影的土壤,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国的科幻类型电影才能逐渐发展壮大,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曾德昌.中国传统文化指要[M].巴蜀书社,2001,(07).

[2]桂青山.影视学科资料汇评·影视创作与批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1).

科幻故事作文篇6

李健:呵呵,过奖了。我爱探索,不爱考试。爱看书,也爱影视。爱喧嚣,更爱宁静。爱描绘科幻,也爱涂鸦现实。我长相普通,每天都有和我类似的面孔跟大家擦肩而过。我现在的作品水平还不高,但我是一名骨灰级科幻迷,也是追赶科幻大神们脚步的小兵。Hello,大家好,我就是李健,李健就是我。

新科幻:很荣幸你的处女作能发表在我们杂志上,可以谈谈你的创作缘起吗?又是什么促使你开始写科幻小说的?

李健:在当今这个稍显浮躁的社会里,我总觉得按部就班的生活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想做一些特殊的事情。写小说是儿时的梦想,一直蛰伏在心底,时不时蹦出来叨扰我一下,但是一直没有尝试,直到最近一年才真正决定写些东西。当有一定的成果后,就有了推动自己往下走的动力,可能这个东西跟爱好和理想有关吧。

新科幻:每篇文章都有它的创作源头和灵感来源,正如之前的《寻迹者》是你做了个无线跌落的梦,大半夜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索性把它记录在手机上,之后就写出了那个开头,接着就有了后来的文章。《概率事件》这篇文章是不是也和梦有关系呢?

李健:哈哈,怪哉,让你给猜中了!那段时间我被老师布置的分析数据任务课题搅得头昏脑胀,就是文中所谓的“亚谐超偕共振分析曲线”,汗一个……头痛之余决定睡觉,结果做了乱七八糟的怪梦,仔细回想一下觉得不错,值得记录下来,于是就诞生了这个故事。

新科幻: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中出现了不少科学术语,但并没有应用什么具体的科学原理,与卡米星人的后两次的胜利也只能说明人类的狡猾,科幻点子跟飞氘的《举棋不定》很相似,人类不是靠技能取胜,而是利用对方思维的漏洞。用“心理暗示”去投机,最复杂的东西其实也最简单!为什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展开剧情呢?是从悬疑片和侦探片中借鉴来的吗?

李健: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本意是想写硬科幻的,但越往后写越发现实在是“硬”不起来,于是干脆就投机取巧。不过我也会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笔下的剧情和道具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多加一些硬科幻元素。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很喜欢那些投机取巧的小聪明的,毕竟那种瞬间灵光一现非常炫目,大智慧可以从这些小聪明中得以体现。

新科幻:读罢你发表在我们杂志上的三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相比其他作家的科幻作品,你文章中的注释相对比较多,不知道这是专业习惯还是个人爱好?好多读者和我一样有同感,求解释。

李健:这个……唯恐大家看不明白吧,另外还真是一个专业习惯,平时经常编写论文,少不了添加各种注释,写小说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习惯成自然,想尽量做到详尽注解,这当然是个毛病,以后我会少些晦涩的术语。诸位还请见谅,见谅。

新科幻:虽然你是纯工科男,但从你的日志、文章以及许多好友的评价中,我们发现你的文笔很细腻,也算是工科男里的另类,你是怎么培养这种文学素养的?八卦一下,你的内心也这么细腻吗?从你的日志中我们可以发现你对陶渊明的诗歌、金庸的小说、历史、地理方面都有研究,知识面挺广,这对于一个工科男很难得,这是从小到大的个人爱好还是后来逐渐培养的?这些对你的创作有什么作用?

李健:文学素养四个字实在担当不起啊!我大多数时候都是抱着玩票儿的心态去探索各种东西的,纯属闲暇时间的个人爱好,不过有些东西往深里刨刨还真有意思,权且当个乐子。凡事都是日积月累的,也不用专门培养,喜欢什么就看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创作的作用,呵呵,我说不好,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如果不用在创作上,我也不知道具体有啥作用,不知不觉就给用上了。

新科幻:据我所知,你是大刘的忠实粉丝,很早就开始看他的《朝闻道》,他的作品你几乎都悉数尽览了,《三体》肯定更不会错过。近来“《三体》改编到什么程度能接受”这个话题在豆瓣被吵得很热,也来说说你的看法吧?

李健:唐缺评价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是中国科幻的丰碑之作,直接把中国其他的科幻长篇碾得渣儿都不剩。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也有一定道理。

一部著作出现同人作品,说明该著作的世界观已经被读者们广泛接受,这是一件好事。不过大刘也说过,宝树的《三体X》把一些他本来想写的东西给写了出来,让他没办法再往下动笔,这样就不好了。

个人看法是,如果能够应用三体的世界观(或者应该说是宇宙观)提高一些青年作者的想象力,让科幻群体诞生出更多好故事,那么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改编的形式、程度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又何妨,只要不是那种无病、空洞无物的跟风就行。

新科幻:哪位科幻大师、哪部作品是你的科幻启蒙呢?你个人认为,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必须具备哪些元素?

李健:郑渊洁的作品看得比较多。《舒克贝塔历险记》里面,五角飞碟神马的科幻道具让人叹为观止啊!还有《机器猴传奇》《门》系列……我七八岁时就捧着这些童话读本发各种感慨。

后来接触的印象最深的一本科幻小说是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火星公主》。现在回想起来,里面的人名几乎全部都记不得了,可是科幻元素依然记得很清楚,比如射程可以达到二百千米的火星步枪、弹头爆炸的镭芯弹、为火星提供大气的泵房……小说是典型的软科幻,主人公莫名其妙穿越到火星,经历一场场西部风格的决斗,冲破阻挠的爱情等等。

其实我看的东西非常杂,除了科幻之外,现实文学、武侠、奇幻、侦探悬疑都看过一些。科幻小说从根子上来说,毕竟还是属于故事的一类,一部好的科幻作品,首先应该把故事讲好、讲圆,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抓人眼球,再高层次些的要求就是文笔优雅,思想深邃,让读者内心产生共鸣。三个境界逐层递增,感觉其他类型的作品也都差不多吧。

新科幻:从你的前两篇文章中,我们能找到好多电影的影子,你觉得你的创作受电影作品的影响吗?哪部影片对你的创作或者生活影响最大?如果中国拍科幻影片的话,你最希望拍什么样子的?

李健:我觉得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系列对我影响最大吧,小时候看的时候就被震撼了,钢筋铁骨的机器人与液态金属人大战,简直超越了想象力的极限。施瓦辛格大叔眼中那一道红光闪烁,就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只可惜后来的3和4却越拍越衰了。当然《异形》系列我也非常喜欢,对各种恐怖元素的应用恰到好处。《超时空接触》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很多在这就不赘述了。那些电影给了我幼年时期非常多的科幻启蒙,与科幻文学一起,为我铺就了奔向科幻殿堂的阶梯。

说到中国科幻电影,先为目前悲催的现状长叹一口气。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作品少得可怜,质量更是……令人发指啊。不过想想科幻片是最烧钱的,美国人愿意砸钱来拍科幻,《阿凡达》一部片子的投入抵得过国产影片一年总票房,特效水平差距自然可想而知。更何况大家都被外国科幻给“惯坏”了,吃白面大馒头吃得好好的,这会儿塞过来一个红薯面窝窝头,谁咽得下去啊?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科技的进步,这点我们差得还太远,慢慢来吧,等个五年十年,或许能小有成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倒是可以拍一些软科幻的作品,从商业角度而言,类似于《时光旅行者的妻子》这样的作品更贴近中国的市场吧。

新科幻:你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的机械工程,这个专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机器人,而你也比较喜欢机器人题材的电影,不知道是否会考虑用你的专业知识,写一些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呢?

李健:我的专业是机械工程,不过由于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物理和数学的缘故,我经常跟着做机械构件的振动分析,跟机器人的研究不是一个方向,所以谈不上很专业。当然我对机器人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钟爱“机器人三定律”方面的科幻影视作品。虽然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但当灵感迸发的时候,创作欲是挡不住的。

新科幻:好多年轻科幻作家都是在学校期间开始创作,一旦毕业后开始工作就会因为各种原因终止创作。你毕业之后还会一直坚持创作吗?你觉得会因为生活琐事而放弃写科幻小说吗?

李健:把科幻写作当做一个谋生的手段,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就连大刘也说过写科幻的收入真的非常微薄。可是如果把科幻写作当成一项人生的乐趣,或是一种理想,就有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了。

虽然马上就要毕业了,我相信自己今后会在科幻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许多年后,人们读到我的作品的时候依然会对其有所感触,那将是我最欣慰的。

新科幻:在采访中你曾提到还没完成你今年的目标,方便透露一下你今年的目标是什么吗(创作和生活方面都可以,爱情方面更好哈)?

李健:首先得感谢《新科幻》给我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的好平台,我之前计划在2012年这一年里发十万字到实体杂志上面,《新科幻》让我实现了这个数字的一大半,不过现在只剩下两个多月了,而且近期写的作品屡投不中,“鸭梨”巨大。看来我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了,希望能在最后关头来个质的飞跃,尽快实现目标吧。

新科幻: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也希望你能学业有成,在不太远的日子里,爱情事业双丰收,多多产出更多、更有趣的科幻故事!

科幻故事作文篇7

说起对波尔先生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的坚强与好学。尽管他晚年时常生病,却学会了用博客,书写着过去70余年的科幻界掌故——科幻作家的快乐人生在这里能略知一二。

弗雷德里克·波尔,1919年11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他10岁就酷爱科幻,喜读当时被戏称为“破纸团”的科幻杂志——因为使用劣质纸张印刷。这样的阅读倾向,让波尔更愿将精力用在天马行空的思考而非课堂,高中未毕业就辍学。20世纪30年代,波尔参与筹建了著名的纽约科幻俱乐部,与许多未来的著名科幻作家或科幻文学编辑建立起深厚友谊。

此时的波尔偶有创作,作品总体来说还未呈现出更深沉和丰富的内涵。“二战”中,波尔参军并在意大利服役,战后进入广告行业,亲身感受到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及其弊端,这成为他之后许多经典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波尔对科幻领域的贡献远超多数科幻作家,他还是著名科幻编辑、代言人、作家经理人。从19岁起就主编两份重要的科幻期刊,为打造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贡献力量,助力许多科幻作家推出成名作。他主持的两份杂志,每月各有区区405美元的预算,为了保本,篇幅只能限定在4.5万字。但因为对科幻的热爱,波尔快乐而艰难地坚守着,有时为节省资金,不得不亲自执笔大量文章。

20世纪40年代,科幻小说开始广受瞩目,也得到应有的尊重,波尔的资源与特长,让他适时地成为联系科幻作家和主流出版商的纽带。人们因而认为,仅凭波尔的编辑才能,便足以获得美国科幻界任何大奖。但他的事业不止于此,还担任科幻演讲家,到各个行业作有关未来的报告,成为科幻领域的权威代言人。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我时常从美国各大报刊读到他对科幻的推介,言语朴实,内容精到。

有一些时候,波尔尝试离开“空谈”进入“实操”,他做过广告,还成功地替诸如阿西莫夫这样的作者当过。20世纪50年代,他的人生进入作家轨道,表现出普通写作者难以企及的刻苦精神。他长久保持原创工作,每天必定写够四页才作罢。由于不懈努力且对未来充满激情,在随后近60年中,创造出许多成功的传奇。

谈波尔的科幻作品,首推1953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太空商人》。这一根据作者的广告商经历撰写的故事,成功描述了资本主义的领地被拓展到太空后发生的一切。此书被列入最早讥讽美国消费主义弊端的作品之一,可见波尔出手就不凡。接下来,他尝试与名家联手,C.M.考恩布鲁斯、莱斯特·德尔·雷伊、杰克·威廉森等当时的大腕,波尔与之合作均得心应手。其中有关海底世界的三部曲《海底探索》《海底舰队》和《海底城市》,表现出强烈的动作性,成就科幻小说走向情节小说的典范。

波尔出版于1976年的《人变火星人》(Man Plus),实为最早的赛博格(cyborg)小说之一。故事讲述美国宇航局对人进行多次手术以适合火星探险。但彻底切除生殖器也无法阻挡人们残留的爱情,人机混合体所面对的困境得到生动呈现,难怪小说很快获得美国科幻大奖“星云奖”。

次年,《通向宇宙之门》(Gateway)再次将太空探险和心灵探险合二为一,将科学带来的机会和危险水融。这一次,他包揽“雨果”“星云”和“坎贝尔”三项大奖。1979年,波尔的影响更是超出科幻界,凭借《杰姆星》(又译《星际争雄》)一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尽管成绩斐然,波尔很清楚自己身上的软肋。因为只是中学毕业,又从事处处与科学相关的创作,他很努力地自学。记得有一次波尔来京访问,我与他见面交谈后,临走时获赠一本他正在阅读的《科学》杂志。这令我不禁感慨万千——美国科幻作家读着这样的杂志写作,这和阅读《参考消息》科技版寻找灵感的我们,真的判若天壤。

除了私人友谊,我十分钦佩波尔先生,因为他是美国作家中,少数几个坚定相信且践行着科幻是一种全球文化主张的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波尔就曾到中国访问,在上海科技会堂向中国作家介绍美国科幻的发展,并期待中国人融入世界科幻家族。1991年的中国科幻,遇到了严重困难,波尔和查理·布朗、布理安·奥尔迪斯等人义无反顾地来到成都,参加了《科幻世界》举办的活动。1997年,波尔再度来华,第三次对中国科幻表示支持。幸运的是,在上述场合,我都见到了大师,获益良多。

科幻故事作文篇8

关键词: 幻想插画 题材 创作灵感 主题内涵

插画世界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幻想世界,插画的表现主要是以幻想为主的。对于插画创作者来说,幻想是进行各种题材创作的基础;对插画本身来说,幻想是插画创作者构筑想象世界的重要条件;对观者来说,幻想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本能。因此,幻想也是插画创作题材作品的核心,在展示自己创作幻想插画作品的同时,也符合观者的想象兴趣。

一、幻想题材的来源

幻想插画家进行创作时候的灵感,基本上来源于自己生活经历中的感受。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创作者眼中可能却是精彩无比的幻想题材。通过对幻想插画的题材分析,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来源:生活的体验、事物的感受和改编改写故事。

(一)来源于生活的感受

幻想插画以想象和幻想表现为主,但其实它的本质并没有和现实世界生活脱节,而是更灵活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一切生活。插画虽然不是完全表现真实生活的一切,却把真实生活的本质用幻想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观者在画面中探索。

兰迪・加列革斯(Randy Gallegos)就是这样的一位在生活中体验的幻想插画艺术家,他厚实的基本功及朴实的色彩使其作品充满大地的气质――厚重而质朴;再加上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过着吉普赛人式的生活,流连于世界各地和那些伟大的博物馆,也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奇幻的仙女、威严的女王、神秘的术士、妩媚的艺妓都在他的笔下缤纷呈现。

兰迪・加列革斯(Randy Gallegos)

(二)来源于事物的感受

在感受生活的时候总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特别的事情,这些事情里面会有一些很不同寻常的东西,会给苦苦寻觅的插画创作者带来新的灵感。但是这种灵感是短暂而不可捉摸的,当灵感突如其来时如果不能迅速地记录,就会在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所以在从网络媒体上寻觅到感人心肺的报道,阅读书籍小说时兴趣所致的联想,听到平平淡淡却颇发人深思让人牵肠动情的故事,对某个独特、稀有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产生特殊的感觉,等等,都可能引起一个灵感的突现。记录这样偶发的灵感给创作带来无尽的构思,就会创作出一个与众不同、充满奇思妙想的幻想作品。

1.自然现象的运用

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题材中的运用比较多。许多幻想艺术家经常在作品中运用这种元素,背景的衬托或是风景画面都会有这种元素的出现。由此可见,这种元素在画面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朗・米勒(Ron Miller),自由艺术家,同时拥有定向职业――科学/天文学艺术家,出版过30多本著作,包括侦探和幻想小说。他的太空艺术结合了天文和太空飞行的各种东西,对艺术的兴趣是达到入迷的原因,他特别关注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卫星。

朗・米勒(Ron Miller)《火星上可能存在的气砂喷流》

2.科学技术的运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幻想世界里面也随处体现着不同的科学技术,结合了带有幻想色彩的科学技术在幻想世界里面以机械科学或是魔幻技术等文明科技的面貌出现。

艾德・冯・李(Ed von Lee)是日本游戏概念设计师,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很着迷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异性》中的机械设定,同时努力使自己的设计更加接近真实,更加贴近现实。

艾德・冯・李(Ed von Lee)《星战概念设定作品》

3.动植物的运用

动植物具有多样性,类别、外貌、生活习惯、行为特征等不同是幻想创作的依托,把种种特征单一或者是综合的设计,作为创作的主体或是形象的一部分来达到丰富画面的目的。其中的幻想插画家有很多,下面是Gunner Romantic的CG概念作品,从中可以看出这个题材在创作上的运用。

CG概念设计作品(Gunner Romantic)

(三)来源于改编改写

中国神话、欧美神话、古希腊神话等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改编改写,把题材、情节、角色等通过艺术想象的再加工,用自己独特的幻想语言来形成充满奇趣或是另类的幻想作品。这些题材内容经过无数人和时间的锤炼,已经是经典的精华浓缩,在表现上更会引起大家的心理认同和共鸣。题材的编写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在传统题材上,用现代的思想去演绎和创作出带有现代风味的新故事。

2.对传说故事的思想、风格和传统进行颠覆或是完全改变。

3.把人人熟知的故事中人物和情节完全改变或是重新编缀。

幻想插画家往往熟悉和了解这些奇异故事,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故事的感受,来创作出自己心中的故事画面,用自己的角度和观念来影响故事的发展。这些题材有了更为广阔的幻想天地和世界,遨游在其中会感受到幻想世界的奇妙。

斯捷潘・赛基克Top Cow公司漫画《三位一体》

二、幻想创作灵感的来源

分析这些幻想插画的题材作品,可以发现幻想插画家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的生活和情感、思想等来创作,所以幻想插画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可以分为三点。

(一)童年的记忆

回忆和怀旧是插画家创作的基本来源,在许多幻想插画作品里面都可以看见曾经的童年的影子。童年的所有喜怒哀乐都会烙印在心里,这些感受会带来深刻的情绪。童年的记忆会带动着其他一切的生活感知,深深地保留在插画家记忆的深处。幻想插画家们在构思作品的时候往往进入到心里深处的回忆世界,感受着当时的心境和情绪,把记忆中所有的事物,和回忆中的情境融合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面,创作出幻想插画作品。

美国的格雷特和提姆・希尔德布朗特是同胞兄弟,也是国际知名的插画家,他们以奇幻和科幻艺术而广为人知。他们最著名的作品是1977、1978和1979年的托尔金日历,《星球大战》的所有最著名的海报。他们还在其他领域包括漫画、集换式卡牌等方面成为了最好的艺术家之一,同时在图书封面和商业艺术、广告美术、私人委托创作等方面颇有建树。

Greg & Tim Hildebrandt Tolk-rivendell

在希尔德布朗特兄弟的童年时代,科幻小说和电影(像弗兰肯斯坦,乔治・派尔的经典《世界大战》和《当世界毁灭时》;插画家,包括N.C.怀斯和麦克斯弗瑞德・帕黎斯)都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他们艺术方面影响最大的还要从当年的动漫画中找寻。那个年代有很多很棒的漫画书和报纸漫画,尤其是绿灯侠、泰勒和海盗、斯蒂夫・甘阳、瓦利安特王子、青蜂侠、神奇女侠、蝙蝠侠和超人。他们效法这些作品,对手上的每本书都像做功课那样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同时也对其他形式的幻想艺术所着迷――牵线木偶和摆玩木偶等。(《幻想艺术》32期,第8页)

(二)生活的情感

幻想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会给幻想提供灵感来源。幻想插画家亲身经历的见闻感受提供了许多幻想灵感,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见闻中捕捉到那些不同寻常的感觉,把这样的一种感觉通过想象的艺术加工,就会变成幻想的题材。生活中大量的阅读、经典电影及其他相关领域知识等,都给灵感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生活来源。也许在生活中那些平平淡淡毫无出奇之处的小事件,对幻想插画家来说可能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幻想题材。

(三)联想与幻想

插画的幻想是以联想为基础的,对现实世界的那些出现或是未曾出现的事物上发挥想象力。一切幻想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在具体的现实形象变化为幻想插画中幻想形象的时候,起决定作用的是联想。幻想插画家擅长把相似或是不相似的事物,发挥想象去相互融合连接起来,变化成奇特的幻想画面,创作出新题材的插画。

所以对于幻想插画家来说,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谨慎的观察力,就可以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发现那些不同寻常的地方,把这些各式各样的素材进行整理组合,就能成为变幻无穷的题材。乔纳森・厄尔・鲍瑟(Jonathon Earl Bowser)在创作作品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在丰富的联想力转换、组织下,会把这些片段事件串联起来,配合人物的特性,创造出有趣的题材,而这也证明了乔纳森・厄尔・鲍瑟是一位不与现实脱节、与时俱进的幻想插画家。

Jonathon Earl Bowser Isis-Child of Earth and Sky

三、主题内涵

幻想插画的创作作品是有主题内涵的,在作品中不论是表达插画家的观念感受,还是对于生活的体验和看法,或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放松,都会含有插画家个人的一些思想看法或人生价值观。所以,幻想插画的创作可以从这点说是插画家对生命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和感受,或许主题是虚幻的、缥缈的,但是真实地反映了插画家在创作时候的心理状态。插画的幻想创作也是插画家的艺术美感的再现,把现实的事物艺术处理形象化、具体化,把个人的思想看法和人生感受感融入到主题作品中,把主题内涵的用幻想的语言反映出来。

社会生活的经验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幻想插画的题材也会随之不同,特别是幻想插画家各自的经历不同,生活不同,各自领悟到的感情和观念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插画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幻想艺术美感。

(一)两性平衡

在社会关系中,女性一直是处于弱势的地位。随着思想形态的不停发展,女权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性的地位逐渐开始被关注。在时代的发展中,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认知逐渐在现实社会占据主要的位置,和男性一起作为社会的主要角色。插画家们开始对女性有了不同的认识,这样的认知连带着反映在插画作品中。

在幻想插画家的幻想世界里面,女性的角色不再仅仅是弱小被人保护的,而是拥有无穷的力量,勇于做自己的英雄去保护或是拯救世界。这样的一种强势的女性形象打破了在幻想世界里面那些一直占据主体的男性英雄角色,证明了自己作为女性角色的价值。对于男性来说,有时候女性的形象要更为符合需要,比男性更为坚韧、顽强。

幻想插画家把传统男性女性的地位作了重新的定位,着力体现出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对女性追求个人价值和自我独立始终持有肯定的态度,女性对自我也有了自强自立的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体验生活。例如:女超人、猫女、神奇四侠中透明女等女性形象。

Randy Gallegos Counsel of the soratami

(二)生态环境

幻想插画中对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有相当多的关注,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等都相当重视,反映在幻想世界里面就是对生存的生态环境相互依赖相互重视,共同营造自然的生态状况。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ECOLOGY AND ENVIRONMENT))所以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幻想插画家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生态的环境给予艺术化的处理,表现出优美恬静的环境。

Jonathon Earl Bowser Musicians in Paradise

(三)生命和死亡

当生命逐渐衰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死亡。对于死亡,人会有本能的恐惧和抗拒,同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安情绪,产生强烈的排斥感。但是死亡是生命最根本的特征,生死相互交替,任何生命最终都会步入死亡。在一切生命活物当中,死亡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也在生命的进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个体在不断死亡,但是生死的交替带来的却是种族的不停延续。

对我们自身来说,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无法逃避的一种生命历程。幻想插画家出于对生命的研究和探讨,往往不会避讳死亡的题材,用种种艺术的想象把代表死亡和黑暗的形象具体化。

Martin McKenna Azathoth

(四) 爱和关怀

爱情是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爱情是一种感情,通常是指人们在恋爱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感情,渴求为所爱的人付出一些或全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是人的不满足本性之一,是人们渴求为某人或某事物无偿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思想。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渴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所以,感情的付出也是会为人带来幸福感的。同样,爱的付出也是会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只要你是真爱。有些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有些感情是后天发展的,比如战友情、手足情、爱情、爱国情等。(百度百科词条)

西班牙插画大师Luis Royo(路易斯・罗佑)的作品,处处有爱和关怀的存在。从中可见,爱和关怀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只要有思想存在就会有爱和关怀存在。用感情去融入画面,消除了创作者和观者之间的隔阂,促进了彼此更好地交流和解读。

路易斯・罗佑(Luis Royo) 《秘密》(Secrts)

参考文献:

[1]郑大弓著.插图创意设计[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7.

[2]张燕翔著.新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吕江,张迅著.漫画插图[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4]王受之著.美国插图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尹定邦著.图形与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詹凯著.商业插图[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2003.

[7]余秉楠著.现代德国插图[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8]杨为渝著.插图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黄鸣奋著.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0]王波著.FLASH是技术还是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盛容,王健著.插图艺术[M].河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2][美]E・H贡布里希.林夕等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等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5]中羽著.美国插图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16]钱家渝著.视觉心理学――视觉形式的思维与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7][英]安格斯・赫兰德.任念文译.画笔与鼠标[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8]数码时尚――幻想艺术[J].北京:硅谷杂志出版社,(总33.34).

上一篇:公司年会流程范文 下一篇:水厂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