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11-14 01:50:57

呐喊读书笔记

呐喊读书笔记篇1

不知道书店是以怎样的心情,在销售排行榜首上写下“呐喊”二字的,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骄傲。尽管它只是一本老书,尽管它的定价远低于同类书籍,尽管骄傲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呐喊》被搁在一个不起眼的书柜上,倒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我小心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认真地阅读起来。虽然读《呐喊》已不是一遍两遍了,但它每次带给我的震撼却总是有增无减,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与先生心灵的交流。嬉笑怒骂、悲欢离合,虽然置身于外,却又深入其间;虽已永远成了旧的故事,却永远能给世人新的启迪,这大概就是《呐喊》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原因吧!

合上书,突然想到先生离开我们已七十多个年头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灵,如果看到当今文坛的风气,看到他的旧作在某一书店重登榜首,会做何感想:是焦急地呐喊,是失望地彷徨,还是点上一支烟,面对眼前丛生的杂草,冷静地思考?

其实,我们的作家们,不,书贩子们,你们才真的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在这七十多年的岁月中,你们都做了些什么!看看中国文坛在你们的带领下成了什么样!当国外的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大举入侵中国文坛的时候,你们是随波逐流,还是急流勇进?当博客、论坛使文学大众化的时候,你们是继续高昂起头颅,还是卷起裤脚混水摸鱼?当各大榜单被那些快餐文化占据的时候,你们是否想过还击?当文坛商业化的时候,你们创作时想的是荣誉,还是钞票?当文坛娱乐化的时候,你们是否有过自我定位:作家,还是名人?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灯光下,他点起一支烟,吞吐着忧虑和感伤。他时而思索,时而疾书,他在用笔和敌人战斗,他在用心为中国文坛、为迷惘的国人呐喊!

当年先生弃医从文,为的是根除国人麻木愚昧的封建恶疾,而如今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拾医术,抓一帖良药,专治见钱眼开、崇洋媚外的顽症?

离开书店的时候,又看到了那张排行榜,骄傲已经退去,更多的是担忧:“呐喊“的大旗将由谁来扛?这时,几个“红领巾”人手一本《呐喊》走出了书店。想必是老师建议他们买的吧,《呐喊》登上榜首的功劳多半要落在他们的头上。

回首,却看到更多的孩子在“畅销书”、“口袋书”海洋中迷失方向……

也许,没被快餐文化污染的孩子,或者还有……

呐喊读书笔记篇2

关键词:自学探索 读议深究 练习运用

教了近20年的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更适合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几经尝试,我有了一些想法。语文教学,如果忽视指导读书方法,忽视学生的自学实践,热衷于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教师的问、学生的答,根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自序》时,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了课堂结构改革的尝试。

备课时,我根据《自序》的教学目的,联系学生的实际,弄清了三个问题:1.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读懂;2.哪些内容应该引导学生深究;3.我们应该进行哪些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发展为能力。之后,我把全课的教学结构分为自学探索――读议深究――练习运用三个阶段,质疑释难则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自学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我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解决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习惯。我的做法是,提出要求,指点方法,让学生自学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首先,我根据《自序》这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四点自学要求:1.弄明白“序”这种文体的特点。2. 自学“寂寞”、“困顿”、“川资”、“格致”、“随喜”、“不名一钱”、“愤懑”、“曲笔”、“悬揣”等词语;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提示三点读书的方法:一是通读全文,思考课文题目的意思;二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有的词可以放在句子中间来理解,有的词语要联系段落的内容来理解,联系上下文还不能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或词典。三是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自己分段,概括段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探索,然后检查自学效果。对于分段和部分词语解释有不同见解的,我引导同学小组讨论,达到正确的认识。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或者启发其他同学或者由师生讨论共同来解决,与教学重点有关的问题,则放到读议深究的阶段来处理。

这样,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涨,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极为深刻。

读议深究阶段。这个阶段我就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议论,从而达到较深入地理解课文。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水平、单元特点和《自序》文章本身的内容,我在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几个“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三个重点问题进行读议:(1)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2)《新生》夭折后的寂寞和悲哀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3)“铁屋子”能否毁坏、希望的有无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

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们边读边动笔做记号,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再引导学习小组内或学习小组之间的讨论,充分发表各人的意见。在读议的过程中,我注意做好几件工作:一是根据议论发展的情况,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议论,开阔学生思路,积极思维;二是引导学生推敲词句,领会把握作者的思想;三是教师作必要的指点或者讲解。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议论,学生明白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提倡文艺运动,去改变国民的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在科学救国的“美梦”破灭后产生的新的“梦”。这是一个比科学救国更现实、更有意义的“梦”。目的是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所以作者将之视为“第一要著”。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感受了鲁迅的爱国情怀,对鲁迅创作《呐喊》的动机也有了初步认识。漫长的封建统治,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他要通过《呐喊》鞭挞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下民众的愚昧麻木,去呼唤革新思想,追求文明进步。

通过第二个问题的议论,学生明白了鲁迅在东京和朋友们一起办杂志,希冀改变国民的精神。鲁迅从仙台来到东京,并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活动之中,发表过许多论文,翻译过许多作品,非常崇拜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这实际上标志着他已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然而对于国民,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又找不到根本的出路。《新生》的流产,使他倍感启蒙思想无望。他一方面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悲哀和寂寞”,暗示社会和国民如一潭死水,投入一块石子,激不起半点涟漪,并用“大毒蛇”来比喻自己被寂寞缠住;另一方面,经过深刻反省,终于看清楚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对自己,对社会现实估计过高,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认识还不深刻。现实太让他灰心绝望了,于是他“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泯灭于国民大众中浑噩度日,在复古的幻想中逃避现实。然而这麻醉法并未真正奏效,鲁迅并未彻底消沉下去,他从未放弃过追求。第十段中的“似乎”二字即是证明。在寂寞中,他在反省、解剖自己的精神并总结经验教训,这为他以后团结众人,进行“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为了驱散希望破灭后的痛苦,鲁迅开始了闭门蛰居的生活。在S会馆里钞古碑,让生命“暗暗的消去”。这反映出作者在“冰冷”的环境中求索,为日后的呐喊作准备。

通过第三个问题议论,学生明白了,像鲁迅这样意志坚定的先驱者,永远不会彷徨的。与金心异关于打破铁屋子的一番谈话,是鲁迅生活思想的一个新起点。这里的比喻,表现了鲁迅当时的思想感情。他对当时黑暗的统治势力,既怀疑其可能,又存在着希望。“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然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鲁迅最初把黑暗估计得过于强大,但对群众的力量估计不足。而金心异的话,使他看到了希望,他才答应替《新青年》写稿,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终至“积久就有了十余篇”,写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呐喊》。《呐喊》就是他的武器。他在呼唤民众的觉醒,使他们在获得希望、新生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希望、新生。

总之,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领会到鲁迅先生思想变迁的过程,也理解了他创作《呐喊》的动机和经过。

练习运用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发展为能力。“练习运用”并不是机械地安排在最后一课,而是有机地结合在各个教学过程中进行。

《自序》这一课,我安排了几项练习作业:一是理解字词练习;二是概括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三是围绕教学重点思考:(1)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2)《新生》夭折后的寂寞和悲哀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3)“铁屋子”能否毁坏、希望的有无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四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以“我的梦”为题,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

第一二题,我安排在自学探索阶段,引导学生练习,第二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项练习是重点练习题,我安排在读议深究阶段,让学生边读边练习,小组讨论或者小组之间讨论之后学生修改自己的练习,然后整理在笔记本上。第四题考虑到本课“序”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和即兴发言放在读议深究后面进行。

通过尝试,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几个优点:一是教学从“自学探索”开始,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习惯。二是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议深究,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四是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各个阶段进行,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并转化为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结构的安排,应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方法也应该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朱永新.新教育.漓江出版社,2009(7)

呐喊读书笔记篇3

简介:

胡诗词,患小儿麻痹症。仅读过小学三年级,后靠自学完成初高中和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1987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作品500多篇(首),著有《笔谈创作》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为汉寿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汉寿县残联副主席、汉寿县文联《沧浪》杂志执行主编、《魅力汉寿》杂志出品人、汉寿县政协委员、中国民盟成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

那时候,我是趴在亲人们的背脊上度过三年半的小学校园生涯的。读书读得非常艰难,但每学期都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各科成绩总是全年级第一二名。当时兴学《毛选》,厚厚的一摞《毛选》1~5卷,我竟然能够顺流倒背,次次被评为全校学习《毛选》的标兵。生活真是残酷,仅仅因为双腿不能行走,就剥夺了一个热爱读书的少年求学的权利。

我要读书,但那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来成全我这份薄薄的梦想。记不清有过多少那样的夜晚:我哭着喊着,声嘶力竭地扑向那扇紧紧关闭的学校铁门,醒过来后,呐喊只能是呐喊,一切都无济于事,一切都复归于平静。守着我的只有四面冷冰冰的墙壁、一盏摇曳的昏黄的油灯、一张吱呀作响的木床。生命仿佛被一根稻草牵引着。乡下的外婆时常地在我耳边唠叨:“孩子,旧社会的瘫子是要被人装进特制的摇窝,挨家挨户四处乞讨着过日子的,你命该如此,书再读得多也没有用处的。”

最初我是为了消磨难挨的时光而读书的,先是找些诸如《金光大道》、《平原游击队》、《瓦尔特保卫萨特热窝》等小人书来读,越读越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于是把家里所有的废书旧报纸统统找来反复地阅读,视野逐渐变得开阔了。我感觉到已离不开读书了,我周身的血液澎湃起来,阳光开始照射进我窄窄的小屋。梦变得仿佛遥远但又很临近了。 人总不能白白地来这世上一遭,总要为这社会留下点什么,即使能力有大小。若干年后,当我已经学会了用微笑面对人生,把苦难当作生活的财富时,我的心中有了更加辽阔的天空和更为缤纷的色彩。谁也想象不出我先是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残疾人来求证生命所应有的价值的。如果当初把自己当作社会和家庭的累赘,我是走不出昨天,稳稳地迈向明天的。

呐喊读书笔记篇4

——题记

青春是花一样的季节,多姿多彩;青春是多梦的风铃,潇洒活跃。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青春的我们对包裹着彩色外衣的事物都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一步步的尝试与体验中,我学会了把握青春,懂得了把握自己。

团结的力量鼓舞着我

十几岁的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团不熄的火焰,终于在这个冬季得到了释放。在这宽阔的赛场上,有我们青春充满活力的汗水,有我们团结一致的力量。随着震破云天的呐喊声,柔弱的我再也不顾寒风的凛冽,拼命地为拔河的同学加油。相信那带着不认输精神的加油声定能鼓舞士气,相信我的呐喊声能为他们传输力量!就在这宽阔的赛场上,是这份激越昂扬的加油声,喊醒了我沉睡心底的潜力,勇敢的加入到集体欢呼声中。

拼搏的斗志激励着我

静谧的教室里,空气中充斥着严肃。“同学们,这次考试,我们是全年级的第三名!”班主任望着我们的目光严肃而又无奈,不甘心,不甘心啊!无意之中,看了一眼旁边的我。这火一样的目光刺得我涨红了脸。

下课了,同学们端坐在教室里认真看书,就连平时最讨厌读书的人也从课桌中拿出语文书,认认真真地背起了每周一诗!我拿出书,一遍遍地翻阅着书,一遍遍地读,把自己还不明白、不掌握的知识加以牢固。不知何时,同学们已形成了一种默契,我们在默默地努力着、拼搏着。期待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不负众望,创造出辉煌,令人刮目相看!在这洋溢着拼搏味道的教室里,我把握住了自己那份斗志。

温馨的画面感染着我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流逝地飞快。转眼间,又迎来了一个萧索的冬季。窗外的大树落光了头发,刺骨的寒风在灰冷的天空下更显冰冷。我在黑板一角,放置了一个用爱心绳编织的花框,在漆黑的黑板上显得格外的醒目。同桌在那花框中端端正正地用粉笔字迹每天都写着对大家的祝福与鼓励——“明天据说要下大雪,同学们记得要多穿点哦!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跨过严寒!”仅仅两句,却足以温暖于人心,感动于肺腑,我们对彼此的关怀,是这个冬季里,最温馨,最美好的快乐!教室里,我把握住了属于自己的温馨时刻。

青春是花一样的季节,多姿多彩;青春是多梦的风铃,潇洒活跃,在这个短暂的花样季节里,我被大家团结的力量、拼搏的斗志和温馨的画面鼓舞着、激励着、感染着……我也将抓住这青春的花样年华,更好的发挥自己,更好地把握自己。

呐喊读书笔记篇5

每个人都有另一片丰富多彩的天空,有的天空,是由五颜六色的颜料和画笔构成的,绚烂多姿;有的天空,是悠扬琴声化成的,乐动人心;有的天空是被挥毫泼墨的气势渲染而成的,气势恢宏。而我的另一片天空,弥漫着油墨书香,令人耳目一新,身心受到极大的洗礼这片湛蓝的天空,就是阅读。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名流智者,都是凭借着一本本书,从历史长河的浩淼中浮出,成为后人永远铭记的偶像啊!

在休闲之际,我喜欢投身于书海,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漂泊在书的海洋里。历史的烟尘,了结了一段又一段的岁月,我在阳光下品泰戈尔的诗集,聆听智者的诗意禅语;在昏灯下听鲁迅的呐喊,穿透世人的冷眼旁观,观斗士刺破国人灵魂的剑舞;在风声雨声中读辛弃疾的悲壮豪迈,踏破铁蹄,遍览一腔热血男儿的奔波。书让我增长了知识,使我懂得了人间事理,给我的另一片天空撒满了智慧的光芒。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高尚的人、拥有良好情操的人能够忍受没有书的世界,那是一片灰色的荒漠,所有文明都将会无情地湮灭,世界上一切良好的情操在没有书的滋润下,好比断线线的风筝,离我们越来越远。

好书,像一位时时关心你的益友,在你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你人间的至情;好书像一位阅历颇丰的智者,在你困惑迷乱的时候,为你指明道路。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读下去,毋庸置疑,无尽的知识就会向你滚滚涌来。到那时,谁会怀疑你是一位知识丰富的人,情操高尚的人,大有作为的人呢?

现在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就看你能否把握住它。一片天空,就让人受益一生。只有雄鹰一样,在书籍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音符串起美丽的文章,才能渲染美丽的人生。

一片天空,一段人生;一片广阔的天空,一段绚丽的人生!

呐喊读书笔记篇6

斗志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也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潜能,一旦引爆,就表现为强劲的力量。邱吉尔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在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在本来预计整个20分钟的演讲过程中,他只讲了一句话,而且这句话的内容还是重复的,那就是:“永不放弃……决不……决不……决不!”当时台下的学生们都被他这句简单而有力的话深深地震憾住了,在二战最惨烈的时候,如果不是凭借着这样一种精神去激励英国人民奋勇抗敌,大不列颠可能早已变成纳粹铁蹄下的一片焦土。邱吉尔对英国青年学生这番讲话,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适时、适量的引爆学生的学习斗志。一位学生找到语文教师,说:“老师,你的课上我一点儿语文学习斗志都没有,怎么办?”这位语文老师的做法值得仿效,每每上课之前都让学生进行课前呼号,内容大致是:“做学的主人,做读的卓越者,我最踏实,我一定成功。”他将一个学生的心理转变放到集体中,让他在集体的热情中找到自己的积极情绪。这位教师说:“学生每每呼号时,群情激奋,斗志昂扬。我常常想,学生课课处在一种‘我一定成功’的渴望中,怎么能学不好呢?”

一位学生期中考试考了班里倒数第一,班主任找他谈话,要求他写出三句最能感动自己的话,这位同学写出了这样三句:“我不是懒汉,我不是孬种,我要成功!” 每天早上对着卧室墙壁大声呐喊。他说:“每当我呐喊时,我就想到了自己倒数第一时的痛苦,我就会热血沸腾,全身有用不完的劲!”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他的潜能爆发出来了,期末成绩上升到班里前十名。家长在大年三十打电话给孩子的班主任,他说:“我很好感激你,你给了我孩子的斗志,也给了我的斗志!你知道么,当孩子对着墙壁呐喊的时候,连我全身都有用不完的干劲!”所以,处于亚学习状态的高中学生,不妨写几句激动人心的话,每天厉声朗读,把将自己带进良好的学习情境中。

2、实施计划学习

到了高中,学习行为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这种管理换一个名词就是计划学习。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研究,善于管理学习的同学常常表现为善于计划学习,为此笔者提出计划学习这个概念。

计划学习就是对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学习进行自主计划的学习方式。计划学习的实质是在学习中计划,在计划中学习,从而实现对学习实施有效的管理。从学习过程来看,一个完整无缺的学习过程,首先是从对学习进行计划开始的。所以,计划学习由这些环节构成: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等待—课堂学习—计划笔记—巩固笔记—完成作业—深入研究—反思学习—学习调整—新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生学会了计划学习,就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自己安排学习生活,就能够做到劳逸结合。

计划学习理论首先要求高中学生要学会制定计划,从而对自己学习实施管理。从时段上来说,高中学生的计划学习分为一天的计划学习、一周的计划学习、一个月的计划学习和计划复习迎考学习。对于一天的计划学习,休息和休闲的计划十分重要,高中学习的大部分压力就要在其中进行消散。所以,计划学习就要学会计划休息,计划休闲活动。实践表明,那些学得轻松,学得有效的高中学生,往往得益于自己的“会学”和“会玩”,也就是说,在计划学习时,他们已经将休闲和休息考虑进去了。处于亚学习状态的学生,在当初实施时,计划往往被老师打乱,或者感到时间不够,导致计划不能很好的实现。事实上,实施计划学习并不全都能做到十全十美,学习计划不能实现或者实现的不满意,这是高中生经常发生的事情,但要记住,在一次计划完成或者破坏之后,要立刻产生新的学习计划。

3、学会积极等待

呐喊读书笔记篇7

画面中,那桥上呐喊的人,凹陷的面颊仿如骷髅头,背景火与血的色彩像漩涡般染红天际。

一种极致的、直探心底的焦虑击中了被现代社会玩得团团转的人们。

挪威驻华大使馆近期举行蒙克作品研讨会,向中国观众推介这位诞生于150年前的天才画家。

蒙克诞生于1863年,自小就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这些极致的情感被他化作艺术的表达,却也缠绕他的一生。

在他5岁时,母亲因为肺结核吐血不治而亡。14岁那年,他最心爱的姐姐索菲亚也因为结核病离开人世。

蒙克曾经写道:“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紧跟着我,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着我。当晚上我闭上双眼,他们就站立在我的身旁,并且一直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我常常会在半夜从梦中突然惊醒,恐惧地朝屋子里四下张望,问自己是在地狱吗?”

少年时,蒙克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大有作为的工程师,送他到技术学院注册学习,但不到一年,蒙克就退学了,然后报名考取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素描技法,并且受到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影响。

1885年,蒙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在这里,梵高的灿烂色彩、高更的神秘意象都直刺他的心灵。

他的创作,开始由印象主义转向表现主义。他说:“我是以印象主义起家的,但在我浪迹天涯时期真与幻、灵与肉的强烈矛盾冲突之下,印象主义已不能让我酣畅地表达,我必须寻求表现内心的感受、表现触动我灵魂的东西。”

内心的深刻情感在剧烈地震荡,他不再试图反映人与物的表象,而是表现内心和本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书看报的男人和编织毛线的女人。我应该画那些活脱脱的人,他们有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相亲相爱。”

就如同《呐喊》那样,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只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暗示着人类普遍的生、死、爱、焦虑、苦闷、彷徨、张狂等生理状态和心理情绪。蒙克认为,表现自然外部的印象派并不适合自己的艺术。

为什么要呐喊?因为家族中的痛苦,除了母亲和姐姐的逝去让蒙克的妹妹饱受精神病的折磨,父亲也在妻子死后周期性地发作抑郁症。据说,《呐喊》中那个尖叫的人所占的位置——奥斯陆海湾大桥——下面就有一家屠宰场和一所精神病院,从里面传出的叫声,可以在桥上听得清清楚楚。

以“生命的饰带——关于生命、爱和死亡的诗”为题的系列作品,是蒙克一生致力表达的主题。

这幅《病孩》,画的就是他心爱的姐姐索菲亚,她的离开留给蒙克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折磨。苍白无力的面容显示出她在被结核病慢慢吞噬时无可奈何,不得不从容面对的态度。

但假若我们认为蒙克是一个毫无生趣,生命中只有痛苦、焦虑的人,那就错了。莎拉·G·爱泼斯坦采访过一些曾做过蒙克模特的老年女人,她们都说他彬彬有礼,绅士风度十足。

呐喊读书笔记篇8

1、暑假的快乐生活过去了,我们又将投入到激烈的学习生活中,在这里,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将会用百倍的努力去迎战这些挑战。

2、最后深深祝xxx中学越来越辉煌,祝福xxx中学的全体师生,新学期一切好运,一切顺利,一切的一切称心如意!亲爱的同学们,当上课的铃声清脆地响起,当崭新的课本一页页翻开,当琅琅的读书声响遍校园,我们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在这里,送给同学们四句诗,与同学们共勉。

3、在校园里,有你我形影相随的脚印,有你我互致问候的情意;在运动场上,有我们的摇旗呐喊声,有为集体荣誉而战时流下的汗水和泪水;在教室里,有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也有知识擂台上的唇枪舌剑;在课间,有你我互助的身影,一句问寒问暖的话语,一支救急的笔都是同甘共苦的记忆。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学习焦裕禄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