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09-28 08:46:57

开国大典观后感篇1

   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是在哪一年成立的吗?你们知道当时的情景吗?这个学期学习了《开国大典》这一课,使我对当时的情况有了一个真实的了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开国大典在首都举行。设为会场的**广场呈丁字形,主席台设在**城楼上。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工人。下午三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接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霎时间传遍了祖国大地。之后,开始升国旗、鸣礼炮,现场的气氛极为热烈。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毛主席在国旗下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这一宣告顿时把典礼推向了一个高潮。接下来,阅兵式、群众游行,一个接一个的高潮,人们的嗓子都喊的沙哑了,直到晚上九点半钟,两股“ 红流”才渐渐散去,北京一片光明。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949年10月1日之后,曾经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当家作主得到自由了,这意义是多么的重大啊。而今,距离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也已过去了整整64年,祖国即将迎来了它的64大寿。而在这64年中,神州大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祖国不再是当年那个贫穷落后、列强欺辱的样子了。现在,祖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祖国的强大也给了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吧,我小的时候,村里的道路都是泥土路,一遇刮风泥沙漫天飞扬,下雨时则是满目泥泞寸步难行。而现在呢,泥土路已经变成了沙石路,乡亲们出行再也不怕刮风和下雨了,听说不久之后还政府还要将沙石路变成水泥路。这消息,真让我们感到高兴和期盼。而乡亲们住的房子呢,以前都是用泥砖建成的,上面再盖上瓦片。一到刮风下雨的时候,大家总在担心屋里漏雨或者是房子上的瓦片被风刮跑。自从镇政府号召大家种了甘蔗后,乡亲们的收入比以前多了,现在很多人都住上了高大的钢筋水泥楼房,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刮风或是下雨的天气了。记得村里那几个五保户,以前不仅住的是破房子,而且温饱都成问题,现在呢一切都变了,镇政府不仅在镇上建了漂亮的房子给他们居住,每个月还发给他们生活费呢。不仅如此,手机、彩电、摩托车、电脑,现在对我们来说都不算什么新鲜的事了,我们的生活正在向着小康看齐。

   我相信,在未来,我们的祖国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幸福。

   党员《开国大典》观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49年的十月一日是一个与众不一样的日子,在那天从首都北京发出的一声呐喊,经过无线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乃至整个世界,哪一刻世界为之震撼,华夏儿女为之欢呼。

   这标志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和压迫的历史最终结束了!中国人民最终站起来了!

   回想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和外来压迫的血泪史,同时也是一部无数中华英雄儿女为振兴中华而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史。

   革命先辈们用尽生命的最终的一点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正如《开国大典》所描绘的那样,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的血肉之躯铺成了我们今日的共和国,这是我们要时刻铭记的历史!为了报答先烈们的英勇牺牲,我们要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回首新中国成立_周年,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可是我们就能以此为借口忘记那些以往活跃在太行山麓上的身影吗?

   在参加了学校展开的“重温红色经典,弘扬民族精神”影评活动后,我想到了很多,看着影片中一位位先烈倒在血泊之中,又再一次爬起来,那种为了革命梦想,为了建立新中国的信念使我十分感动。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肩负着和革命先烈们同样的使命与信念,那就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应当从小立大志,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将来报效祖国的知识和本事。

   党员《开国大典》观后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天,这个日子,是每个中国人灵魂上的烙印,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它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再次复兴!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并宣布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看到这里,我的热血沸腾了。

   那个时候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新中国是在炮火中建立的。当毛主席庄严地宣布在天安门广场上久久回荡,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至今仍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底震颤,那震颤的力量就如一道闪电劈开了阴郁的天空,随之而来的光明洒满大地。

   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之上,那红色在清澈的碧空的映衬下更加鲜明。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前进的旗帜,他们的躯体筑就了新中国永不倒塌的万里长城!

   随着新中国成立而欢欣鼓舞的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看到了血与火背后的光明。

   已经五十七年了,我们的新生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已经五十七年了,这足足经历了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前辈们马上就要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下一个就是我们。我们将继续着先辈未完的事业,用双肩担起未来的企望。

   我的心透过了历史的积淀,我听到了毛主席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声音振聋发聩,再没有任何一个声音如此振奋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里主要写了抗日胜利后的情况。蒋介石图谋不轨,又想借机会挑起事端与共产党打仗,实行一党专制的政策。其中蒋介石耍了一个手段,说是自己不干了。可是幕后主使者还是他,操控着大局。

   刚刚抗日胜利的共产党们都陶醉在胜利中。可是蒋介石的阴谋又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危机。

   蒋介石找毛主席谈和平,其实是暗藏杀机,可以找借口挑起战争。还好毛主席为人民着想,去参加会议了。这可出乎蒋介石的意外,他本以为毛主席不会来呢!没办法他只好假装谈了下去。但后来他还是和共产党打了起来。

   蒋介石这个坏蛋终将会有厄运的。

开国大典观后感篇2

   听了高老师的《开国大典》一课,听后我深有体会,受益匪浅,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以读为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这篇课文文字生动优美,描写形象具体,教师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上创新,既把握了全课的基调,又注意到各个部分语调的变化,增加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朗读中独立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促进了自身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读弄清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再造想象,运用引读、对读、齐读、自由读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当时盛况。

   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恰当的电教媒体课件,把学生引进了课文情境中,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视、听、讲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过程。为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提供了条件。

   总之,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教学活动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全体学生参与语言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值得我们学习。

   《开国大典》观后感

   我在爸爸妈妈那里得知,开国大典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电影巨作,我不禁想欣赏看看这个令千万中华人民们兴奋,喜爱,百看不厌的电影巨作……

   1949年10月1日,一个多么令中华人民难忘的一天啊!在这一天,解放军们在伟大的革命领导毛泽东、邓小平的带领下成功地打了胜仗,顺利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随着老百姓的呐喊声、脚步声、呼唤声、笑声,在新中国天安门上举行开国大典。

   人们高声欢呼,无不激动的挥起衣服,向外甩去。在国旗高高飘扬的司令台上站满了人,他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一个烧焦的日本国旗落了下来,落在了地上,落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其中我最难忘喜欢的片段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正沉醉在欢喜之中的老百姓们在火堆旁翩翩起舞,手拉着手,唱着国歌跳起了美丽的舞蹈。他们一直以来的辛苦终于有所了!那一刻,我心潮澎湃,那一刻欢乐喜悦的心情无法形容。在血水、汗水的共鸣下,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了!也许,你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你错了。如果当时没有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等革命主义领导的指挥,中国也就不会有这么一天!在突如其来的困难面前,他们沉着镇定,毫不惧怕,总会用自己的指挥和勇敢化险为夷。在老百姓眼里,毛泽东像一个慈祥的小学老师一样,对你温柔,待人平等,平易近人……周恩来在百姓眼里,是个热情、奔放、善良、至高至圣,伟大的思想家……朱德在百姓眼里是个“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人。

   老百姓围在他们的身边,小孩子都在认真仔细地听他们讲打仗时惊险、刺激的故事呢!那个场面热闹极了!周恩来、毛泽东等革命领袖都津津有味地描述着战争时士兵们的斗智斗勇,日本鬼子的残忍残暴……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发。革命战争时老百姓的疾苦,还 有那些革命领袖的辛苦,中国现如今的繁华都是他们含辛茹苦的成就啊!

《开国大典》观后感

   在这最后几天假其的时间里,我看了许多爱国主义电影听:“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嘹亮的国歌响彻云霄,全中国沸腾了,全世界沸腾了。我们已不再是以前那个任人欺辱的懦弱的中国了,革命前辈们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一颗赤诚的、不可动摇的爱国之心创造了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繁荣富强的中国。——题记

   当毛主席身穿中山服,激动而郑重的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时,全中国都沸腾了,全世界都沸腾了。这激动人心的消息经无线电的传播震撼了五洲四海,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欢跃,为之振奋呢!此时此刻,千千万万颗心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激动喜悦的心情,在此刻也已化为一滴滴喜悦的泪珠。这28年的浴血奋战,我们毅然的走过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嘹亮的国歌响彻云霄,全中国沸腾了,全世界沸腾了。我们已不再是以前那个任人欺辱的懦弱的中国了,革命前辈们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一颗赤诚的、不可动摇的爱国之心创造了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繁荣富强的中国。——题记

   当毛主席身穿中山服,激动而郑重的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时,全中国都沸腾了,全世界都沸腾了。这激动人心的消息经无线电的传播震撼了五洲四海,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欢跃,为之振奋呢!此时此刻,千千万万颗心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激动喜悦的心情,在此刻也已化为一滴滴喜悦的泪珠。这28年的浴血奋战,我们毅然的走过了。多少英勇奋战的英雄们,多少血洒战场的勇士们,多少为中国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前辈们,你们看到了吗?我们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们成功了!

   还有几个镜头,也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巨大的震撼。当毛主席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时,所有的老百姓们都激动地欢呼着:“毛主席万岁!中国万岁!”那一句句发自老百姓内心的、最朴实、最真诚的声音,怎么不令人感动?此时此刻,千千万万颗中华儿女的心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永不分离。在那一刻,我们将永远团结一心,永远向着党和政府,我们将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不管未来有多少坎坷,我们的心永远紧紧相连,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当国旗在天安门上空缓缓上升时,一股民族的自豪感顿时在心底萌发。这面鲜艳的红旗可是用革命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啊,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中华人民幸福的生活,他们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却在所不惜。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都时刻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啊。作为新时代的宠儿,我们更应该珍惜革命前辈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努力地学好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它将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那面庄严的五星红旗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我们,我们肩负多大的责任啊!但我们永远都不能退却,我们要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敢无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

开国大典观后感篇3

你如果知道秦始皇、康熙、乾隆,那么你一定知道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了革命,他先后失去了七位亲人,包括妻子、儿子以及侄子。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学校组织我们看了这部令人感受颇深的影片——《开国大典》

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里摆放着一套桌椅,还有一张单人床,及其简陋。你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就是我们敬爱的的办公室兼卧室。在这里,拟定作战计划;在这里,指挥了无数战役;在这里,中央领导人为中国人民迎来了光明,驱走了黑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听,多么嘹亮的歌声;看,多么雄伟的气势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祖国大地从此焕然一新。人们欢呼着,把帽子扔向了半空中;人们拍掌着,把手都拍麻了,但这一切又怎能表达出人民群众此时此刻心中的激动、喜悦呢?

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从此更加和平安定,繁荣昌盛!

开国大典观后感篇4

今天是祖国60周年生日,天下的中华儿女们都非常高兴,为之鼓舞。而我正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期盼。

在北京天安门里,举行盛大的阅兵庆典活动。几十万的士兵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几十万名小学生手里拿着鲜艳的花束组成方队,数千名乐队官兵列队等待仪式的开始。这里云集着各族人名,国家最高领导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种盛大,在现场可能会有更深的感受。

10点钟,阅兵正式开始。当穿着服装的三军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时,当运载着现代武器的军车、坦克缓缓通过时,当空中一百多架飞机包括战斗机、轰炸机、加油机、直升机划过蓝天时,尤其是解说员说这些武器是中国研发时,作为一名中国人,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现在的中国武器已经比10年前有着惊人的进步。有了这样的军备设施,中国怎么可能不成为现代化的强国呢?

群众方队更是五花八门,体现了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进步发展。现代技术的运用也给这次阅兵活动添了不少光彩。

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加油,祖国,我们爱你!

开国大典观后感篇5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有哪些?诸如此类,无不彰显着时代特色,成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维护和保障着人民合法权益。共同阅读2020《民法典》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请您阅读!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1民法典正式实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这在我国的民事司法体系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么,民法典的颁布会给婚姻家事领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本部民法典颁布生效以后,诉讼离婚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增加,法官判离会更加审慎,诉讼周期会变得更长。其中冷静期的设置,意在让双方强化经营的意识,更加冷静理智的对待婚姻当中的矛盾。笔者提醒大家,遇到婚姻中的小“病”小“伤”不要轻易弃疗,要双方配合、耐心修复婚姻系统的防火墙。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婚姻是一场两人共同成长彼此扶持的旅程,不在于配置多豪华,路线多奇幻,关键在互相配合、一致行动、在取经的路上共同战斗,最终斩妖除魔、修成正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一跃而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和谐安定、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关键,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体现,为中国创新创造提供了不断成长壮大的优渥环境。“小明”的成长记录中国法治改革历程,彰显“中国之治”的力量,一部民法典,一生守护的人民情怀!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充分标志着人民至上原则,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认和保障民事权利,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民法典增加了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深度贴合中国法治的法典,新增了遗嘱继承人、高空抛物、房屋租赁合同以及商品房共有部分经营收益归业主共有等诸多解决民生问题,步入幸福小康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2020年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民法典的颁布凸显了在为核心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山航空保支队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引导支队党员骨干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做贡献。支队注重下沉,切实了解需要帮助的队员同志,各中队各班组成立党员互助小组,由互助小组组长确保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组员谈心谈话工作。不定期听取各职能单元工作部署开展情况,鼓励支持创新工作方法。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严格落实各级文件指示精神。同时深入基层调研,采取问卷星等多种方式收取队员意见建议,提升队员队伍认同感,深度剖析队伍问题。山航空保支队将持续推进各项法律、《民法典》的宣贯普及工作,保证全体队员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将法治与工作深度结合,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优良环境。

建设法治社会,无论对国家和对单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法盛人和,使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3《民法典》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呼应了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通过具体规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民法典》的颁布,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客观需要,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颁布,让公民更有尊严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由权,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权利等等,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

正所谓“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是保护人民的法典,它关系着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她很温柔,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不再保留。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民法典都给出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给制度保障,发挥基础性作用。

时过境迁,生活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生活进步得益于科技发展,《民法典》为中国创新创造保障开路。《民法典》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伴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名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等中国奇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4院长从社会政治意义和理解适用的角度,阐释了《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和实践性。院长从人格权的主要内容,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的主要变化等方面详细解读了《民法典》的变化和适用,帮助了我们更加全面、统筹、深入学习贯彻《民法典》。

学习后我们更加深切认识到,《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呼应了我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维护了人民权益,大到国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个人信息保护,标志了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回应了社会关切。此次授课,也为下一步在法庭裁判中的适用提升了更全面的理解。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52020年5月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民法典》,一经公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作为基层干部,就要蹭这个热点,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的同时,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带头人和老实人,让民法典根植于心、笃于行。

以人民为中心,问计于民、服务于民,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民法典是一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因涉及面广,涵盖面深,对每一个人的言行具有很强的约束意义。作为基层干部,是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人民群众身边的知心人,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始终做到人民群众在哪里、干部的心就在哪里,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干部就要去想什么,人民群众盼什么、干部就要干什么。只要时时处处想着人民群众,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忧,化人民群众之困,人民群众就会把干部的实干精神藏在心头、放在嘴上,干群关系就十分融洽,人民群众就会把干部当亲人,有什么心里话都会跟干部讲,还处处夸奖干部的好,把干部当成无话不说的亲人,大家共同携手为小康生活齐心奋斗......

开国大典观后感篇6

[关键词]构景手法;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商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造园活动,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囿与台结合所产生的就是意义上的园林,有证可查的就是商朝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朝时期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秦汉时期出现的苑囿以建筑布置为主,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为“湖海”,并在“湖海”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从此之后的园林建设又多了求仙的意图。汉武帝以秦代上林苑为基础,建成了一个广阔的山水园林,各类建筑物与建筑群散落其中,成为中国最大的风景园林。中国山水园林真正的兴盛是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舍宅为寺,从而也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园林。隋唐的文人士大夫把诗文画意融入园林建造之中,园林开始萌芽,园林艺术也呈现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的趋势。私家园林因为诗文、绘画的影响以及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造园活动,呈现了很高的艺术品味。诗画为景,赋予了园林山水特别的情趣。宋代文人园林极为兴盛,皇家园林也开始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明代由于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富庶,园林兴盛。到了清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均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时至今日所尚存的中国园林中,皇家园林开阔气派,私家园林曲折清幽,均是我们现代建筑学习的瑰宝。

一、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基本可以分为框景、漏景、借景、障景和抑景等。造园者可利用框景取得好的景色,从而在移步换景中得到美不胜收的游览感,而漏景手法则是使得游览者在一种自然而又巧合的回眸中获得动人景色的惊喜。有些园林占地面积不是很大,通过借景则可以获得园林尺度行的延伸。障景、抑景的效果则是达到一种欲扬先抑的效果,给予游览者一种身心的莫大惊喜。这些经典的构景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依旧遗留,并取得了良好的造景效果。

二、古典园林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及景观的设计师承于古典园林,而又有其自己的特点特色。首先,现在建筑受到容积率、用地红线等的限制,从而很少有特别大面积的景观与建筑相结合。其次,中国现代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亦受到欧美园林及建筑风格的影响,从而结合了许多西方的造园及建筑手法。下面通过举例进行说明。1.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景观特色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作品,其中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进步与对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的继承。首先,苏州博物馆利用建筑与地形的自然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院落式空间,在利用三角形拼接的建筑中营造了好的框景空间。同时它的庭院用水元素将整个空间组合起来,而水的应用是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中不可缺少的。其次,苏州博物馆中的水面面积并不大,但是一直延伸到建筑表皮为止,给人一种没有边界的浩淼之感,这也是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博物馆在水边植小的树木,面对辽阔的水面,更显得水面的开阔,这是一种园林中常用的对比手法。苏州博物馆在景观特色上体现了诗画结合的精神,白色墙壁上的山水写意画真可谓是“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体现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精髓。最后,建筑整体采用白色墙体,灰色屋顶,并利用颜色更深的黑条框进行建筑的提神,可谓是将这组建筑很好地融合入到了苏州古城区之中。2.京兆尹餐厅建造于北京雍和宫旁边的京兆尹餐厅,成功地结合了现代建筑的手法与中国古典建筑的手法,同时它的建筑内部的景观手法也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衣钵。京兆尹餐厅一入门就是在白色有灰边的墙上书写着京兆尹三个字,这种景观手法来源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的障景,可以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而一入门口就是一片竹林,这种成片植树的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同时竹林也象征了餐厅的一种品格、格调。建筑入口处的负氧离子形成了云山雾绕的感觉,使得到来的客人仿佛置于仙境。这是种隐喻象征的手法,亦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手法。建筑内部由两个庭院组合而成,一个是开场的庭院,另一个是由封闭的玻璃罩封闭的庭院。庭院内部栽植了许多树木,坐在餐厅内部的人,可以透过一个个小窗,欣赏到不同的建筑景观,这是框景的手法。同时坐在建筑内部的人,可以透过一个庭院将建筑视线延伸到另一个庭院内。这种视线的延伸,是借景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大增加了建筑尺度的感觉,给人一种辽阔、气派的感觉。建筑内部有许多包间,每个包间都有不同的主题。走进包间,包间内部会绘制许多绘画作品,作品展示的正是包间的主题,这种景观手法如同古典园林建筑中的题词带来的效果。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在月夜到此感受的正是如诗如画的感觉,而京兆尹餐厅的绘画也会带给客人同样的感受。总体而言,这个建筑实例中运用了许多古典园林的建筑手法,而这个实例代表的是现在许多建筑景观的手法,可见古典园林的景观手法对现代景观的影响有多深远。

三、结语

古典园林的手法通过千年的传承与总结,在明清已经形成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研究古典园林造园与造景的手法,对于设计出富有现代感的园林景观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深深根植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因而描绘出了中国人对于景观与园林的向往。将古典的手法熟练的学习并加以应用,在现在的园林景观里会形成不一样的园林效果。它会赋予层次、根植文化、创造不凡,形成一步一景、步步不同、缤纷异彩的景观世界。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邱景亮,王骞.山水情结与景观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4-137.

[4]程人婷.论江南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5]刘娜,周磊.谈中国现代城市住宅区中式园林的景观设计[J].美术大观,2015(10):124.

[6]张震.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J].世界建筑,2003(11).

开国大典观后感篇7

关键词:典型引路;高校;工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79-03

高校工会加强对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乎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还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高校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高校工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主题鲜明、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又要依据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坚持寓教于乐,特别应该充分发掘典型教育的传统优势,同时建立典型教育的长效机制,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典型引路常态化,重塑榜样的思想引领地位,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更多大学校园的青春正能量。

一、“典型引路”的内涵

在政治学中,“典型”总是与“榜样”和“模范”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词源学的角度,“典型”最早在希腊文中是“铸造用的模子”意思。在中文里,“典型”的内涵可追溯到古籍《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为典型。”可见,“典型”是一个由工艺学名词引申出的概念,原指模型与模范,中国古代谓之“典范”,“典”者即“典制”“经典”“常道”“准则”,典范又称示范、榜样、楷模和样子。在当今社会,“典型”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学含义,现指在同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包括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典型做法等。

中国社会自古至今都将“典型”的示范作用用于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孔子曾主张“祖述尧舜,文武”,以古代帝王为典范来改造社会;孟子提出“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强调“君子”有责任和义务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教化“下民”。时至近代,“树典型”也成为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工作方法,优秀的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如同一面旗帜激励人们前进的方向。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求恩、张思德,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王进喜、雷锋,改革开放后的张海迪、孔繁森、郭明义等,都成为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精神航标”。但“典型引路”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树典型”,是对传统“树典型”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除了一般意义上介绍典型的先进事迹之外,更注重对典型精神的深度挖掘、对典型宣传的科学设计、对典型自身的连贯培养,特别是将“典型引路”上升到社会道德价值观理论建设的高度,究其内涵可从价值、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价值维度:维护伦理道德在中国社会的核心地位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社群认同”和“伦理承认”趋于弱化[1],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蔓延,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形成商品拜物教和等价交换原则,一旦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必然造成人类道德大滑坡,“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个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的价值。”[2]“典型引路”能够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社会伦理建设出现的认同危机,利于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进一步维系。纵观党的九十年发展历程,典型引路工作可以最早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些“典型”的形象充分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和伦理选择。“典型引路”通过对选树典型的宣传、推广和表彰,使社会广大民众有了生活的榜样,同时在内心自觉形成伦理认同,能够引领伦理关系发展的主导趋势,同化或吸收日常生活道德话语的优秀成分,建立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共享的先进伦理关系体系和道德话语系统,以克服社会道德的混乱和社会伦理秩序的失范,有力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理论维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经验证,中国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西方思潮不断冲刷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甚至直接冲击、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和国家通过“典型引路”的示范引导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改革积极性,为社会思潮和精神风尚引领了方向和目标,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精神上不彷徨、不迷路、不糊涂。每个典型都是内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符号,“典型引路”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营造出一种能提供政治认同及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3],将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具体化、形象化,把抽象的道德说教演变成形象的示范,把空泛的价值概念幻化成实在的样板,把形而上的精神感召变成形而下的具体行动,不断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有利于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三)实践维度:探索社会管理和动员的长效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环境基础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不良风气滋生,社会动员的方式逐步让位于科层化、规范化的方式,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典型引路”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整合的重要机制,是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的有效方式,通过“典型引路”方式在社会动员中利用象征符号资源,从而使社会动员的方式具体化、生动化,树立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模范人物,运用榜样的力量,发挥示范效应,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最大程度上优化了社会管理的效果。

二、高校工会开展“典型引路”工作的意义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育人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也是各种思潮碰撞交锋的思想阵地,其稳定与否事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大局[4]。高校青年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其思想政治修养也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5-6]。高校工会作为广大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在新形势下发挥自身优势,以“典型引路”工作为重要载体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价值观教育,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服务学校长远稳定与发展,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现实需要: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对高校而言,落实以人为本就是实现全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要重视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要。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上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极个别青年教师在政治信仰、思想道德、育人意识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模糊或错误认识,主要表现为“重个人轻集体”“重业务轻政治” “重科研轻教学”等。作为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相对成型稳定,对他们而言,“言传”的影响远不及“身教”来得深刻,“典型引路”以其生动具体、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方式为青年教师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易于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引起共鸣,易于形成以典型激发典型的链式反应,用先进事迹催生新的先进事迹,强化典型示范成效。

(二)内在需求:加强人文校园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反映大家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的个性特征和精神灵魂。高校“典型引路”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们,身上往往鲜明体现着所在高校的大学精神与内涵,而大学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典型引路”工作通过凝练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可以将学校典型固化成学校符号,锻造成校园文化的优秀因子,实现高校优秀办学传统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典型引路”不仅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并提供精神食粮,对高校而言也是对自身大学精神的挖掘与重塑、凝练与传承。全校师生对先进典型的学习与借鉴,会逐步内化为师生附着于身的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青年教师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师德师风的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师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育人环境。

(三)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特别是高校内,亟须加大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典型引路”通过对先进典型的选树、学习、宣传及其精神的挖掘,能够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催动高校内部上下齐心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也将促进整个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形成整个社会坚强的精神堡垒,以抵御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各种思潮涌入所造成的冲击。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应继续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典型引路”思想平台将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凝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汇合所需要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三、高校工会实现“典型引路”常态化的路径

高校工会开展“典型引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让典型教育切实有效发挥价值观教育功能,还需要充分探索“选树典型―精神挖掘―深度宣传―示范引领―典型连贯培养”的典型引路基本路径,并不断健全完善,形成典型引路常态机制。高校工会应充分结合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德育工作实际,从典型树立、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教育等多维度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让“典型引路”的影响深入校园、走入人心、辐射社会,让典型引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典型树立与普通认知相结合,增强教师对典型的角色认可

在先进典型的选树方面,要做到典型的真实性与群众性相结合,避免刻意追求典型的“高大全”形象而忽略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高校青年教师对过于“神化”的榜样十分反感,不真实的典型也无法真正让他们信服。因此,高校工会选树典型时必须坚持以“普通人”的视角,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切实将校园里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先进个人或事迹挖掘出来,按照“普通人”的方式去塑造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典型,给受教育的教师更多的选择自由,受教育者基于个人判断去认识和感知典型的魅力。同时,要认识到青年教师对典型选择的多样性,不能试图用一种典型或一个优秀事迹达到启发所有受教育者的目的,因此在典型选树上要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真实性,切实达到追求先进有标杆的效果。

(二)典型培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扩大典型在校园的示范效应

在先进典型的培养方面,要做到“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能因为是某方面的典型而把其刻意美化为十全十美。优秀典型的选树不容易,应客观看待先进典型的成长过程也是逐步趋于成熟,在加大宣传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优秀典型的严格要求和后续跟踪培养,要及时帮助典型克服存在的困难、遇到的问题,出于“以人为本,对人负责”的原则促进典型进一步完善、提高和成长。特别是在高校内,许多优秀的典型本来就是青年学生或者青年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要积极引导青年典型正确看待荣誉和得失,同时也要坚决反对和制止嫉妒、贬低、打击先进典型的不良倾向。与此同时,高校工会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放大典型在校园的示范效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积极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典型宣传与主客体互动相结合,强化教师对事迹的情感体验

在先进典型的宣传方面,要做到“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传统典型说教的方式已不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典型宣传工作须适应时展而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在典型事迹宣传过程中,要尊重教师受众的主体性,转变典型宣传教育臆测性、单向性、强制性为互动性、合作性、适应性,切实将典型事迹与教师受众的主观感受,找到二者的共鸣点和契合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教师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富含教育价值的生活资源,使教师在生活体验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不断增强典型宣传教育的可接受性。同时,要注重典型宣传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相结合,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集中教育、课堂探讨与分散教育、校园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借助博客、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网络媒体增进典型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引导高校教师对典型事迹进行讨论,促进典型宣传教育向多维度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海平.全球化、高技术、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和谐伦理关系的调查研究[J].江海学刊,2010,(3).

[2]李衍柱.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概述[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3][英]米勒・波格丹诺;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4]任俊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1.

[5]李文君.《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4,(1).

[6]谭江华.必须坚持做锻造国家精神与民族灵魂的中坚――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的

开国大典观后感篇8

----运用百部影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

首先,在观看电影之前,依据《电影系列化教材》向学生介绍影片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内容梗概,提示应当怎样看,看什么,学习谁;观看中,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安静地听,认真地想;观看后,组织评论,写出观后感,要求学生对影片中一个动人场面,一段感人故事或一个崇拜人物,进行评价,写出感想,然后,召开交流会或报告会,颂扬真善美的精神,树立英雄模范榜样,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扎扎实实抓住这三个环节进行恰当的教育,使学生每看一片,都能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激励,受到良好品质的熏陶,并得到高雅纯正的艺术享受。

其次,搞好四个结合。一是与各科教学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语文、思想品德、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中,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融为一 体。二是与主题班队会结合,开展专题教育。如:我们在开展“学英雄,爱祖国,为他人”牭闹魈饨逃疃校瑺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低、中、高年级学生观看了《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和他的儿子》、《开国大典》、《秋收起义》、《重庆谈判》等影片。观看电影之后,我们又举行了主题队会,同学们运用演说、朗诵、歌唱、表演、舞蹈等多种形式,表达出自己学英雄、爱祖国”的情感与决心。三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六晚,节假日里收看优秀电视片,返校后,利用晨会时间,讲述英雄故事,汇报自己的感想。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对这一教育活动的密切配合。四是与树立自己身边的典型相结合。每个班级至少树立起本班的四名典型,即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典型;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的典型;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典型;诚实勇敢,天天向上的典型。这四位典型的事迹上报,名字上榜,人人知晓,运用榜样的优秀素养感召全体学生,引导学生明白,爱祖国要从身边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使爱国主义教育不远不空,落到实处。

另外,开展了“五个一”的活动,即看一部优秀电影片,唱一首影片中的歌曲,学一位影片中的英雄,改一点自身的不足,做一件为他人或集体谋利益的好事。这“五个一”活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深受学生的喜爱。

上一篇:秘密花园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