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1 06:37:38

搬家工作方案

搬家工作方案篇1

第一条实施压煤村庄搬迁是我县集约利用资源,推进工业新型化、市域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和地方建设互利共赢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为了使压煤村庄搬迁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屯留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县行政区域内与压煤村庄搬迁有关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本办法遵循的原则:

(一)公开、公平、公正、依法办事的原则;

(二)村民利益、企业利益、社会效益三者兼顾的原则;

(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

(四)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四条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在中共屯留县委、屯留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乡村主力、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协调推进。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成立压煤村庄搬迁领导组,下设县压煤村庄搬迁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压煤办),加强对压煤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基本职责:

(一)制定屯留县压煤村庄整体搬迁规划、实施意见并组织落实;

(二)协调各方关系,兼顾各方利益,解决好各个环节的矛盾;

(三)负责和监督本办法的实施;

(四)组织领导压煤村庄搬迁的日常工作;

(五)其它应尽的职责。

第六条压煤搬迁村庄所在的乡镇(区)党委、政府(管委会)和县直各有关部门基本职责:

(一)在县领导组的指导下,设立相应工作机构,确定专人配合压煤村庄搬迁领导组开展工作,并提出压煤村庄搬迁的意见和建议;

(二)发挥本乡镇(区)、本部门的职能优势,为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三)完成本乡镇(区)、本部门所承担的搬迁工作任务并对县搬迁领导组负责;

(四)其它应尽的职责。

第七条压煤搬迁村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组织实施好村民的搬迁工作。基本职责:

(一)根据本办法,结合村情,制定搬迁实施方案;

(二)针对村中的具体情况,组织落实好本办法和村实施方案;

(三)加强上下沟通,做好矛盾排查工作,解决村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

(四)其它应尽的职责。

第八条直接参与压煤村庄搬迁的煤矿企业的基本职责:

(一)成立压煤村庄搬迁工作专门办事机构,确定一名主要领导负责压煤村庄搬迁方面的全面工作;

(二)根据本办法,结合本企业和拟定搬迁村庄实际情况,制定搬迁实施方案;

(三)保障压煤村庄搬迁建设费用和工作经费适时到位;

(四)协同县压煤村庄搬迁领导组做好相关工作;

(五)其它应尽的职责。

第三章搬迁条件及程序

第九条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屯留县压煤村庄整体搬迁规划,县政府适时启动压煤村庄搬迁程序。

第十条压煤村庄搬迁启动条件和程序为:

(一)村庄压煤资源面积达到村庄占地面积85%以上的;

(二)85%以上村民同意搬迁的;

(三)县政府规划需要搬迁的;

(四)开采煤炭资源的企业有主动性、积极性和投资实力;

(五)根据资源开采的需求,企业和村委会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压煤村庄搬迁书面申请;

(六)根据申请,压煤办组织领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进行论证,论证结论及时报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七)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压煤村搬迁后,由压煤村村委会与企业签定搬迁意向书,呈报压煤办;

(八)企业按照搬迁意向书约定,根据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的实际需求,对搬迁建设费用作出预算,预算资金必须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并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及压煤办监督;

(九)村委会按照搬迁意向书的约定,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开展相应前期工作。

第十一条压煤村庄搬迁具体操作流程为:

(一)屯留县人民政府搬迁公告;

(二)搬迁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村民学习本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

(三)村委会拟定搬迁实施方案;

(四)摸底调查,资产评估;

(五)出台补偿标准办法;

(六)企业与村集体、村民签订补偿协议;

(七)确立新村选址,土地报批;

(八)制定新村设计方案,进行论证;

(九)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新村规划方案;

(十)县政府审批新村规划方案;

(十一)土地置换,办理新村用地交接手续;

(十二)招标公告,建设新村;

(十三)制定住房分配方案,签订搬迁协议;

(十四)办理新村入住手续,组织实施搬迁;

(十五)旧村复垦;

(十六)组织实施验收。

第四章选址规划

第十二条新选村址要体现民意,符合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与方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大集镇建设相结合、与市域城镇化相结合。

第十三条新选村址必须是地质结构稳定,能较好地规避自然灾害,交通、生产便利;必须得到专家论证认可。

第十四条新建村落应规划村民住宅区、公共设施服务区和预留发展区,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节约用地原则。住宅区和公共服务区面积,以现有人口计算,人均占地面积、人均住宅面积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二)适度超前原则。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由企业投资,建设标准要高于旧村设施标准。

(三)村民受益原则。住宅区建设应规划不同层次的住宅标准,村民购置价适用优惠价,在新建主村安置。具体惠民办法是:第一,以户为单位,原有住宅评估总价低于人均25平方米新建房屋成本价,自身又无经济能力购置人均25平方米以上住房的,按人均25平方米无偿安置。第二,以户为单位,凡不符合第一条规定的,在新建住房成本价基础上,根据人均面积适用50%-25%的优惠(具体优惠办法由压煤办牵头,组织乡村、企业共同协商确定)。

第十五条搬迁村旧址土地由资源开采企业负责复垦。根据占补平衡原则,复垦后的土地性质不变,仍属集体所有。

第十六条搬迁新村的整个施工建设过程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基本管理运行机制是:政府组织,企业出资,招标建设,压煤办、被搬迁村及所在乡镇(区)监督实施。

第五章财产评估及补偿

第十七条压煤办组织相关力量做好搬迁范围内房屋等建筑物的丈量、登记、评估工作。

第十八条搬迁村村民的财产认定范围包括:房屋建筑、装修装饰、水井、厕所、养殖圈舍、院墙、院落铺垫等建(构)筑物,房前屋后树木。登记时,被搬迁范围内房屋的产权人应当出示户口簿、林权证、集体土地使用证或宅基地使用证,因特殊情况无法出示有效证件的,应当出示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村(居)民委员会的有效证明。

从事规模生产经营并持工商营业执照的房屋设施的拆迁,被拆迁人向拆迁人主张停产停业损失的,根据纳税情况、停产停业期限等因素给予合理补偿。

第十九条自县政府搬迁公告之日起,不得在搬迁村庄范围内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和改变房屋用途,不得有抢建构筑物、抢种苗木等试图增加补偿费用的不当行为,如有违反,不予补偿。压煤办应书面通知有关部门暂停办理本办法第十八条所列事项的相关手续,并界明暂停期限。

第二十条财产评估由压煤办责成县财政部门采取招标或议标的办法确定评估机构。评估结果向被搬迁村村民公布。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压煤办应及时组织复核。

第二十一条评估后,压煤办根据村户固定财产拥有状况,组织有关部门拟定房屋征收补偿办法,报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村委会按照补偿办法组织村民与企业签订补偿协议。

第二十二条农村集体财产由评估机构一并评估,补偿费归村集体所有。

第六章搬迁安置

第二十三条压煤村搬迁应先补偿,后搬迁。新村住房以户为单位进行分配。签订补偿协议后,压煤办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制定新村住房分配方案,根据分配方案,村委会组织村民与企业签订搬迁协议。补偿协议和搬迁协议订立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或搬迁协议约定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讼,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签订搬迁协议后,对主张新村住房安置的村户,结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购置新村住房优惠办法,企业与村户结清被搬迁房屋与新购置房屋的差价退补。村户不主张住房安置的,以货币补偿一次性结算。村户意愿搬入县城的,在保留农村所承包土地的前提下,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第二十五条新住宅安置资格的认定期限截止政府搬迁公告之日,安置资格的认定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搬迁村中拥有固定房产、拥有搬迁村村民户籍,且长期居住、得到搬迁村群众公认的;

(二)在搬迁村中拥有固定房产、籍贯属于本村但户口迁出不在村中居住的。

凡符合以上两方面条件之一的,应根据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提供有效证件、证明确认安置资格。

第二十六条新村住房分配,可在尊重原村庄小组区位归类的基础上,由村民代表大会根据村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七条村中鳏寡孤独者,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企业出资妥善安置,确保住有所居。(具体办法根据各村情况另定)

第二十八条村庄搬迁后,村建制隶属关系不变,债权债务不变。

第七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九条为了保证压煤村庄搬迁工作的正常运作,搬迁资金要设立专门账户,由政企双方共同管理或由缴纳了搬迁保证金的企业独自管理。

第三十条搬迁建设费用要根据客观实际阶段性作出预算,经政企双方确认后执行预算。预算资金的3%—5%用于压煤办行政办公经费。

第三十一条资金运作程序可采取两种办法:

(一)投资企业根据预算将资金汇入政府指定账户,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由承办单位列明资金支出用途及数额,经压煤办同意后拨入企业专门账户,由企业负责支出;

(二)根据搬迁预算,企业向政府指定的账户缴纳预算费用10%—15%的搬迁保证金后,可根据搬迁工作进程自行安排资金支付。搬迁工作圆满结束后,县政府全额退还保证金。

第三十二条在压煤村庄搬迁过程中,因特殊情况,不在预算内而确需支付的款项,必须先向压煤办请示,压煤办和投资企业协商后,方可支出。

第八章奖惩

第三十三条在压煤村搬迁实施过程中,因企业原因导致工程延误或中断者,所交资金不退还,用作搬迁误工补偿;因县政府主观原因造成搬迁中断者,将资金全部退还,并加付利息(参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执行);因国家政策变化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搬迁工作中断者,造成的损失由投资方自负。

第三十四条在压煤村庄搬迁工作实施过程中,对积极履行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对其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弄虚作假、推诿扯皮造成重大失误和恶劣影响的单位或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三十五条在搬迁过程中,对拒不执行搬迁协议,提无理要求,阻挠和破坏搬迁工作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贪污、挪用、扣留或者私分搬迁专项资金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全县企业防护区域内村庄搬迁参照本办法。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4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压煤办负责解释。

搬家工作方案篇2

关键词:结核病;专科医院;搬迁;安全管理;病人转运

1资料

从2017年4月17日正式确定搬迁日期至4月26日搬迁完毕共10d,在此期间对原院区3个结核病区150例在院病人进行合理分流,安排病人出院,或转至原院区不搬迁的结核鉴别诊断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截止到搬迁当日,留院的需转运病人有7例,其中危重病人2例,通过救护车转运,其余一般病人5例,使用改装的结核病人专用转运车转运。

2转运安全管理实施措施

2.1成立安全搬迁领导小组

南京市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结核病区搬迁工作,以保证安全为第一原则,要求市第二医院制定详细的搬迁方案,成立了2所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院长及相关职能科室科长参加的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筹备及搬迁前后,医疗、护理、药品、设备、信息、实验室以及后勤保障等相关人员认真准备,积极与胸科医院对接,确保搬迁过程中病人安全。搬迁前后相关负责人员在各科室巡视和蹲点,保障各项医疗服务工作的平稳过渡。

2.2制订搬迁计划和商定搬迁细节

①因搬迁涉及2所医院,且存在搬迁路途遥远,搬迁病人必须先在原院区办理出院,再到新院区办理入院的手续,医务人员必须按新病人入院流程进行处置。而且搬入新院区后调入的工作人员对新的信息化办公系统缺乏实战经验,所以决定了短时间内无法一次性大量转运病人。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搬迁领导工作小组制订搬迁计划格外慎重,在对搬迁时间、路线及具体搬迁方案进行多次调研后,确定快速搬迁及分批搬迁的搬迁方案,即从确定搬迁时间到完成搬迁10d内完成,医护人员的搬迁和病人搬迁分批进行的方案。②自确定搬迁日期起,除急诊病人外,不再收治择期入院病人。在院病人在充分评估和沟通的基础上,缩短住院周期,加快出院。搬迁细节安排上,为确保新病房能顺利开展工作,首先确定1个病区除病人外医护人员先行搬迁。该病区的病人分3d办理出院或转至其他结核病区继续治疗。全部医护人员待病人出空后与其他病区的部分医护人员到新院区,通过短时间密集、反复培训和演练,使其快速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信息系统操作和可能出现的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经模拟演练和考核后,另2个病区再把剩余在院病人搬迁至已准备充足的新院先行第一个搬迁的病区,做到病人治疗上无缝对接。③搬迁当日原则上不变更医嘱,病人搬迁前1d在原院区办理出院时多领1d药,搬迁当日除需要生命支持的治疗外,其余治疗均在搬迁后的新院中实施。④后搬迁的2个病区,在病人搬迁当日负责原院区物品清点交接等收尾工作,病人搬迁后的次日,再统一搬迁至新院区。在病区暂不收治病人的情况下,集中进行密集培训,以达到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目的。

2.3社会公示及医患沟通

确定搬迁日期前1周起,利用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计划,向门诊及住院病人发放告知书及新院介绍图册,宣教包括新院搬迁日期、地址、公交线路和咨询电话等内容,告知病人和家属搬迁的安排、科室的准备工作、转运路线和需配合事项等,重点告知医院转运病人及家属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使家属有思想准备,积极配合搬迁工作,减少纠纷发生。

2.4搬迁病人的选择和安排

因搬迁转运的总距离有27km,且要穿越南京主城区,搬迁演练后选择的最佳线路到达新院的时间也要1h。为了防止途中突发意外情况,采取短时间增加出院,尽量减少搬迁时在院病人数量的实施方法:经评估具备出院条件的病人及时安排出院,对不符合出院条件或沟通后不愿出院的病人,暂时转入不搬迁的结核鉴别诊断病区诊治;因在医院远距离整体搬迁过程中,重症病人存在着高风险[3]。研究报道:高达71%的转运病人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转运病人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4]。所以对评估显示不适合长距离搬迁的重危病人,转至原院区重症病房或急诊病房诊治;对择期入院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安排好居家治疗的方案,暂缓入院治疗。

2.5培训和模拟演习

新院环境流程的熟悉、新院区和老院区的工作环境、信息操作系统及工作流程上存在很大差别,而医护人员熟悉新院的环境和就诊流程对新院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为保证结核科医务人员对搬迁至公卫医疗中心的结核病人实现无缝对接,医务处、护理部、信息科等职能科室现场派驻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医务处派驻临床医生现场配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指导,让结核科医务人员能够基本熟练操作系统,医务处及信息科在搬迁后随时跟踪培训,保障正常医疗秩序顺畅;护理部针对各个病区分别开展仪器操作培训,并组织开展关于相关规章制度、护理操作流程的业务学习。同时制定和完善发生应急情况时的替代方案等,针对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使护理人员了解搬迁工作中的护理风险,掌握处理方法及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6物资安全

2.6.1原院区物品的清点和交接搬迁前护士长负责原院区科室物品清点工作[6],组织科室人员将需搬运的物品分类包装,标明科室和名称,不搬运的物品做全科护理2019年3月第17卷第7期948好清点记录,贵重仪器和设备与相关科室当面交接。2.6.2新院物资准备搬迁前1周,总务、设备及药剂部门根据事先病区提交的物品申请目录,将各类医疗器械、一次医用耗材、基本及急救药品、办公用品送至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每病区派2~3名高年资护士提前进驻新院区,按照管理要求,清点、检查、定点放置各类物品。针对抢救设备的性能及抢救物品、药品的品种和数量,反复检查和清点,确保病人搬迁前后各科室物资已呈应急备用状态。

2.7搬迁交通安全管理

2.7.1预案准备在正式搬迁前对途中病人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运输工具故障、交通堵塞等问题如何处理,在转运交接流程中均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并提前组织进行了应急培训和场景演练。2.7.2车辆改装因结核病是呼吸道传染病,为了将车辆厢体进行相对封闭的区域划分,满足结核病人搬迁及以后病人交通的需要,新院区提前对新购的两辆病人转运车的厢体进行了改装。在车厢的前1/3处用中间有可视窗的塑料隔板进行隔断,将驾驶员及工作人员区域与车厢后部病人乘坐区分割开来。另外,病人乘坐区还安装了紫外线消毒灯,方便每日进行车厢终末消毒。2.7.3车辆安排普通病人安排改装病人转运车搬迁,危重病人则安排“120”急救车转运。各转运车辆均配备医护人员。每例病人均有1名家属陪同,跟随病人所在车辆一起转至新院。2.8交接安全管理①病人搬迁前1d上午,由先搬迁科室派1名医生、2名护士到原院区评估需搬迁的病人病情,交接病人资料和药品。医生评估病人的病情,与主管医生做诊治重点内容的当面交接;护士了解病人医嘱执行及护理要点,并将每个需要搬迁病人次日的用药、打印好的长期输液单执行单、复印的病例资料带回。下午新院区的医护人员充分利用时间,根据带回的病人资料,熟悉病人情况、安排病人床位、准备病人相应治疗物品。②搬迁当日原院区及新院区的领导现场指挥,相关医技、后勤、物业人员各司其职,全力保障各项搬迁工作有序进行。病人转运车自原院区08:30出发,09:30到达新院区,病区护士及后勤保障人员上前交接病人及病人物品,送至预定床位,立即手写病人姓名、床号等基本信息于腕带上,着重告知床头呼叫铃等寻找医护人员的方法,并要求病人暂时不离开病区;待病人稍事休息后,护士陪同病人或病人家属至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病人办理入院手续后,护士再向其进行相关入院宣教,根据信息系统显示,完善腕带书写内容,处理医嘱,执行常规治疗。

3结果

从确定搬迁日期到完成搬迁10d内,3个结核病区共办理出院126例,向原院区不搬迁的结核鉴别诊断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转出17例,向新院区顺利转运7例。自病人搬迁4月25日起至5月9日逐步收治择期入院病人,14d内核定的128张病床,除必须预留的2张急诊床位外,全部收治满员。至此,无一例安全事件或医疗投诉的发生,达到了安全、高效的搬迁目标。

4讨论

4.1做好在院病人的思想工作是如期安全搬迁的前提

在确定搬迁工作后医护人员对在院病人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告知新院区作为南京市的公共医疗卫生中心,是按照现代化的传染医院进行设计建造的,环境舒适、布局合理、设备齐全,更能满足传染病人诊疗需要。通过介绍详细的搬迁计划,特别对病人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一方面消除其思想顾虑,另一方面寻求其理解。在搬迁前,由于思想工作做到位,病人基本对搬迁工作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根据医生的诊断,配合做好分流工作,从而减少了大量需搬迁转运病人的数量,为整个搬迁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成功转运的关键

搬家工作方案篇3

关键词 棕地开发;环境管理;工作程序;污染场地;老工业基地

文/邓博 洪焰 胡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的待开发棕地,而棕地开发往往存在环境风险,部分棕地需要进行环境修复,因此政府应强化棕地开发利用环境管理,通过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与土地开发流程,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减少棕地开发后不良环境对人体与生态的危害。棕地开发应从企业搬迁时启动,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对棕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发现存在严重污染的地块应及时进行修复,以达到居住与商住的用地条件。环境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各自的技术特点,全程对棕地开发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结合我国实际,棕地定义:为市区内工业用地或者存在污染风险的商业用地(如加油站)搬迁后遗留下来的土地。本文以武汉市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为依托,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及环境管理多个方面,对我国的棕地开发再利用管理体系建立的一般程序进行研究与探索。棕地再利用开发环境管理体系

建立与执行棕地开发再利用管理体系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其目的是清除城市中污染因素,使棕地具有造血功能,恢复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原则,对政府管理水平、专业知识等因素具有较高要求。若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落后、把关不严,将严重影响百姓身心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政府、企业、人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棕地再利用开发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企业搬迁前管理、企业搬迁过程管理、场地环境调查管理、场地污染修复管理以及棕地再利用开发管理。企业搬迁前管理是指在工厂停产前,环保主管部门建立搬迁企业档案,收集详细的企业生产历史资料,并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为下一步搬迁过程做好监管准备;企业搬迁过程管理主要针对企业停产后遗留的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监管,以避免污染物转移造成的二次污染及危险废弃物引起的环境安全事故;场地环境调查管理主要任务是审核环境调查单位的资质及调查单位的调查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并结合场地环境调查的各个阶段展开现场取样、检测数据管理;场地污染修复管理则根据场地调查结果,确定是否要修复,审核环境修复单位资质或能力,组织修复方案的可行性评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环境监督性检测,控制棕地在修复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终监督验收单位对修复工程的验收工作;棕地再利用开发管理指在棕地开发项目实施前,配合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进行污染场地环境修复工作回顾,并提供环评所需的相关环境修复工作验收结果。

棕地再利用开发工作的一般程序

基本情况调查阶段

该阶段停产后即可进行,包括搜集生产企业的生产历史、生产工艺、生产产品及主要使用的化学原料等生产资料信息,并利用数码设备对企业搬迁过程进行记录,形成图像、图片资料,建立巡查档案。

固体废物处置工作阶段

环保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固体废物处置相关法律规定及技术规范,要求搬迁企业完成场地拆除前原址固体废物处置工作,并将处置结果报送环保局备案。按环保部门要求,企业对危险废物进行清理及集中堆放,并协调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企业进行处置。环保局进行现场监督指导,避免了土地二次污染及消除了发生环境安全事故的隐患。

场地环境调查阶段

一般在企业拆迁完毕后,调查单位开始场地环境调查。此阶段环保部门对调查单位资质进行审核,选择具有环评资质与国家认可的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并要求调查单位编制调查方案,在调查取样工作前期,组织专家对调查方案进行评审。在调查取样时,环保局监测部门对取样、测试、数据分析进行监督。要求调查根据企业生产背景资料对场地进行环境调查,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等,分为初步调查、详细调查。

初步调查时,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设置具有代表性的取样点位,进行取样,监测涉嫌污染物质,发现场地被污染,立即启动详细调查工作,场地未受污染,则可以直接进入土地开发阶段。

详细调查时监督调查单位结合企业生产背景、初步调查数据,进行场地取样点位加密设置,对污染物质重点监测,确定污染强度、污染范围,分析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程度,根据污染物质的危害级别制定修复目标。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详查方案进行专家评审,经专家评审后报市环保局备案。

详查报告编制阶段

完成样品分析以及相关地块详查报告的编制。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详查报告进行论证后报市环保局备案。污染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场地污染风险评估。

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方案阶段

根据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污染范围、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验收标准及用地规划等确定污染土壤修复方案。并编制修复工程可研性报告,进行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进行备案,将处理意见进行通报。

实施污染土地修复阶段

施工中要严格按照修复方案的时间和技术要求组织施工。污染场地使用权所有人委托具有资质的监理机构对修复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环境监理,监理单位应选择具有第三方检测资质、环评资质机构和具有项目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一般环境工程监理分为工程监理和环境技术监理两部门,由环境技术监理主导工作。监理机构在治理和修复工程完工后,要提交环境、工程监理报告,环保部门全程监管。

武汉市老工业基地企业搬迁遗留场地环境管理

武汉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历史上有大型工业企业上百家,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工业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挑战,因此工业区内众多不符合产业结构要求的企业需要转产、搬迁等,遗留的土地将作为开发用地。

企业搬迁遗留场地环境管理工作程序

武汉市某大型制药企业占地297亩,厂房占地面积130000平方米。其生产历史悠久,于1949年秋进驻武汉。1956至今产品有肾上腺素、副肾素、安络血、胃复康、二巯基丙醇、甲硝唑、氯霉素、安乃近等,产品涵盖原料药、原料及中间体、医药制剂、生物制药、食品添加剂等多类别、多品种。

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环境保护部相关文件要求,环保局环境监察部门在该企业搬迁前期介入,并根据搬迁实际情况与出现的问题,下达针对性较强的工作联系函,要求企业提供生产历史资料、产品清单、生产原材料清单、建筑图纸及地下供水供电管网资料,并严格监管企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废水、废气的处置情况;在拆迁过程中也进行全程监督检查,预防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直至拆迁结束。目前,企业搬迁完毕,项目已经进入场地环境调查详查报告编制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开始时,环保局政策法规科对调查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调查方案;在实施调查方案时,环保局监测站派专业人员监督取样过程,并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数据准确,防止调查单位数据造假;至调查结束,环保局政策法规科组织专家对调查报告及风险评估结论进行评审。如场地环境存在污染,则启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程序,环保局政策法规科组织专家对修复技术方案进行论证,将实施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报环评主管科室审核、备案。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施时,环保局监测站应对修复过程进行监督,包括场地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施工场地的水气声的监测、污染场地内的防尘措施等内容,如发现存在污染转移,由环境监察部门进行处理。污染场地修复完毕,业主委托具有第三方检测资质单位进行验收,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验收方案及结果进行验收;污染场地通过验收方可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在建设项目报批环评文件时,环保部门应明确环评单位对场地原用途、修复过程、结果进行回顾。

企业搬迁遗留场地环境管理经验与启示

通过此案例,我们不仅可以清楚棕色地块的开发再利用程序,还可以根据开发流程,清晰地了解地方环保部门关于棕色地块开发再利用的职能与工作流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下几点值得推广的经验:第一,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环保部门设置了场地环境调查单位准入标准,规范了场地环境调查市场,并且对取样、检测全程监管,通过抽样检查保证了调查检测数据的真实性;第二,地方环保部门聘请专家,建设专家库,实施专家评审制度,为各项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为政府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三,地方环保部门在企业搬迁前进入企业,收集资料,并对固废的处置情况进行了监管,有效避免了因企业拆迁造成的污染;第四,企业拆迁与环境调查协同进行,互不干扰,确保了调查工作的进度,也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准确。

以上几点对于传统的环保管理工作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是理解与结合国家相应的文件要求,由地方环保部门归纳而成,在现实工作中是极其可行的,是值得推广的工作经验。由于我国现有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全国范围内无统一管理标准,因此在本项目中一些管理构架有待优化,一些技术问题值得研究,如拆迁前进场调查取样与拆迁后进场调查取样的优劣比较、场地的取样点位布设、样点的取样频度如何确定等问题。

结论与展望

武汉市老工业区地方环保部门积极探索新型环境管理模式,为武汉的棕色地块开发再利用提供技术服务、提速老工业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规范了棕地开发流程与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修复市场。

我国政府针对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连续出台相关文件,为老工业区棕色地块的开发再利用的环境监管提供了政策依据,表明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但在法制建设方面,国家应该出台适合房地产开发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或是根据各个省份土壤类型按区域编制房地产开发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棕色地块的开发再利用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与政策保障。

主要

参考文献

[1]段菁春,柴发合,谭吉华,等.钢铁行业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及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35(3):100-104.

[2]齐立新,杨超,吴波,等,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业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34 (12):105-109.

搬家工作方案篇4

虚报坟墓上千座,套取国家移民资金198万余元――5月15日,记者前往湖南省怀化市检察机关采访获悉,怀化市会同县漠滨侗族苗族乡(简称漠滨乡)人大原主席粟建国因贪污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法院认定,粟建国利用职务便利伙同他人,虚造湖南省托口水电站淹没区坟墓数量、房屋面积、鱼塘及土地面积等,数十次套取移民搬迁安置补偿款。

与粟建国同案被判决的,还有会同县移民局干部、乡民政助理、村主任、村支书等一众被告人充当“配角”。据办案检察官介绍,在这起案件中,多名基层“官员”相互勾结,将“黑手”伸向当地扶贫惠民项目,数十次套取国家扶贫移民专项资金,扶贫领域里的“小官贪腐”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

发案于“惠民工程”

1970年出生的粟建国,原系漠滨乡人大主席,因移民工作“成绩突出”,后升任会同县移民局正科级干部。无论是“政绩”还是“贪腐”,粟建国人生的跌宕起伏与“移民”深深绑到了一起,而这一切还要从当地兴建一个水电站说起。

湖南水资源丰富,但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却并不多,同时又缺少煤油资源,水电无论是对湖南的能源供应、节能减排,还是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都非常重大。作为湖南目前在建的大型水电站工程,装机83万千瓦的托口水电站,是一个被誉为推动地方和谐发展的惠民大工程,被视为托起大湘西经济腾飞的新希望。

官方资料显示,托口水电站建设征地涉及湖南、贵州两省的11个乡镇,55个村,10100户,38988人,淹没土地5.2万亩,整体项目影响面积大,涉及移民范围广。

粟建国所在的漠滨乡就属于托口水电站淹没区,在乡领导分工中他分管移民工作。由于托口水电站的建设,2010年5月,有关方面成立了托口水电站会同县移民安置协调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乡镇和县直机关抽调人员组成;担任漠滨乡人大主席期间,粟建国兼任托口水电站会同县移民安置小组漠滨工作组副组长。

根据工作组的安排,粟建国肩负库区人口、房屋搬迁安置补偿,坟墓的调查登记补偿、搬迁安置协议签订等职责。漠滨库区坟墓搬迁具体工作由粟建国、张初生、杨贵生三人负责,还有业主五凌电力有限公司的监理参与监督。张初生是会同县移民局干部,杨贵生是漠滨乡政府的民政助理员,二人协助粟建国开展移民工作。(五凌电力有限公司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湖南的二级单位,是一家同时拥有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发电的综合性能源集团。)

关于漠滨乡淹没区坟墓搬迁、征收程序,据杨贵生交代,首先,由村干部、坟主、粟建国、张初生、杨贵生参加淹没区坟墓实物实地调查,由坟主在“坟墓搬迁补偿调查登记表”上签字确认,然后经征收小组成员粟建国、张初生和杨贵生签字认可,再由坟主携身份证、银行账号找粟建国签订“库区坟墓搬迁协议”和出具领据,最后上报会同县移民局审批后支付坟墓搬迁补偿费。

“本案因坟墓补偿款产生利益纠纷,有村民检举了乡政府工作人员杨贵生,检察机关进而展开调查,嫌疑人杨贵生主动到我院投案自首,并供述了其伙同粟建国、张初生虚造坟墓的线索,检察机关由此挖出一起贪污大案。”会同县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员廖萍回顾说。

而列在书第一项指控的,就是“粟建国伙同张初生、罟笊以杨贵生妻子潘某云的名义虚造坟墓34冢、以杨贵生儿子杨某平的名义虚造坟墓46冢、以杨贵生妻弟潘某艳的名义虚造坟墓37冢、以杨贵生妹妹杨某云的名义虚造坟墓31冢,共计虚造坟墓148冢,套取坟墓搬迁补偿款14.8万元……”

近水楼台优亲厚友

2012年下半年,漠滨淹没区的坟墓搬迁调查登记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粟建国发现漠滨淹没区实际需要搬迁的坟墓数,少于业主五凌公司计划的指标数4840冢,坟墓搬迁指标有节余。一天,在粟建国的办公室,他和张初生、杨贵生商议,“如果这个指标用不完的话,最终要退给业主五凌公司,县里也不能造册拿这些钱,我们工作很辛苦,用不着给五凌公司节省,不如套一点出来做辛苦费”。因杨贵生系本地人,粟建国就让杨贵生提供几个名字,张初生、杨贵生表示同意。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杨贵生丝毫不回避地提供了妻子、儿子、妹妹、妻弟等四人资料。粟建国以杨贵生四亲人的名义,在不同批次的实物登记表上虚造登记了虚假坟墓148冢,按照规定,每冢坟墓国家补偿1000元,共套取坟墓搬迁补偿款14.8万元。其中,4000元用于感谢杨贵生的家人,余下粟建国、张初生、杨贵生每人分得4.8万元。

“这些人都是杨贵生的家人和亲戚,不会到外面乱讲,以他们的名义虚造搬迁坟墓的事情别人难以发现,我们才决定这么做的。”粟建国交代。

再说到本案的检举人杨某清,早期与粟建国也有“交情”。杨某清是漠滨乡的移民户,因为工作缘故,粟建国和张初生、杨贵生租用杨某清的船沿河考察坟墓分布情况。路过杨某清祖坟实地踏勘时,杨家实际只有12冢祖坟需要搬迁,但杨某清却请求粟建国把他家祖坟附近的草堆等都算作坟墓上报,并暗示“会晓得好的”(意思是会感谢他的)。杨某清很热情,工作组又在他家吃过饭、喝过酒,粟建国就把杨家的陪堆、草堆等都算作了坟墓,以杨某清和他儿子名义共上报了55冢,多报了43冢。

坟墓搬迁补偿到位后,杨某清一日来到粟建国办公室,奉上3.2万元“感谢费”,粟建国拿出其中的2万元分给张初生和杨贵生。照顾了“第一次”后,杨某清隔一个月后又找到粟建国,称“家里还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厨房没有得到补偿”,因熟人关系,粟建国以杨某清儿子的名义补登了一份新增房屋调查登记表。实际上,该厨房是在淹没区搬迁登记工作开始后新建的,按政策不属于补偿范围,但在粟建国的“关照”下,杨某清多获得23760元补偿款。

2012年11月的一天,工作组对金塘溪村坟墓进行调查登记,村主任潘承仪和村民潘某付带着相关坟主和工作组一起进行实地调查,杨贵生因乡里有急事,就赶回乡政府没有参加。在对平溪口、张四园和文塘等地进行调查时,有的坟主只记得清自己近几代的坟墓,而河边一些年代久远的老祖坟、草堆、岩堆等近40冢坟墓无人认领,粟建国就都记在草稿纸上。

当天下着雨,村主任潘承仪一直带队领路,因天色已晚,粟建国和张初生被邀请到村民潘某付家吃饭喝酒。觉得潘承仪当天工作很辛苦,潘某付也很热情,粟建国于是提出“造一点坟墓感谢他们”,张初生表示同意。

“今天沿河有一些老祖坟没有坟主,我们给你们多记上60冢,到时你们自己留20冢,另外40冢给我和张初生做些辛苦费。”喝酒时,粟建国提出后,潘承仪、潘某付连连举杯感谢。当晚,粟建国、张初生住在潘某付家里,四人按程序办理了坟墓搬迁协议等手续。补偿款到位后,潘承仪、潘某付分别向粟建国、张初生各“感谢”了4万元。

以杨姓田姓众祖之名

因蒲稳乡大罗田村有杨姓祖坟需要登记搬迁,大罗田村的杨某解、杨某义等人多次找粟建国讲祖坟搬迁补偿事宜。杨某解原来当过村长,在当地名声很大,和粟建国关系又好,粟建国不好用杨某解的银行账号,就让杨某解用杨某义的身份证在漠滨信用社开了个存折。粟建国将杨姓众祖的14冢坟墓登记在杨某义的名下,杨姓众祖坟墓是真实的,但是粟建国取出钱后,他没有将这14冢坟墓搬迁款1.4万元拿给杨某义和杨姓族人,而是自己截留了。

起了贪念后,因手中握有杨某义的身份证复印件和银行存折,粟建国又以杨姓众祖之名虚构了219冢坟墓,并登记在杨某义名下,套取的21.9万元的搬迁款也被粟建国陆陆续续存入自己的银行卡里。在检察机关调查移民问题时,粟建国害怕事情败露,他又打电话给杨某解,坦承自己以杨某义的名义套了百多冢坟墓搬迁费挪作他用了,希望杨某解跟杨某义沟通好,万一有人来查就“帮圆一下”。

同样的“伎俩”也被用到了田姓众祖坟上。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大垅乡在漠滨淹没区有田姓众祖坟要搬迁,当时田某军、田某云、田某祥是宗族代表,在办理田姓众祖坟墓搬迁协议时,田某军、田某云等人在工作组留了几个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但是大垅乡的田姓众祖坟最后没有以田某军、田某云名义登记,而是登记到其他人名义上了,这让粟建国再次找到了“机会”。

粟建国在坟墓搬迁协议和领条上代签了他人的名字,用田某军和田某云的身份材料到漠滨信用社开了银行存折,以田某军的名义虚造了63冢田姓众祖坟墓,以田某云的名义虚造了37冢田姓众祖坟墓,共套取了坟墓搬迁补偿款10万元。

有趣的是,在托口水电站土地征收过程中,漠滨乡侯家坡村也有很多田姓村民,其中有一个叫田中元的,他有一些土地和灌木相关权属在征收补偿范围内。想到自己手中还有大垅乡田某云的身份资料和银行户头,“元”字和“云”字笔画接近,名字仅有一字之差,粟建国又做起了“文章”。粟建国先将田中元的“坟墓搬迁补偿调查登记表”打印调出,然后改了一笔,将“元”字变成“云”字,然后拿登记表骗工作组人员讲,田某云还没有签补偿协议。因粟建国当时是侯家坡村的包村干部,工作组人员就相信了他,按相关程序签了字。利用田中元的登记表和田某云的银行存折,粟建国套取了坟墓搬迁补偿款3.7万元。

事实上,田中元已经领过补偿,侯家坡村3组也没有“田某云”这个人,但工作M副组长和包村干部的“身份”,让工作组其他人员没有怀疑粟建国。首次瞒骗成功后,粟建国又在侯家坡村3组实物调查表最后添造了“田某云油桐1580平方米”,套取土地补偿款72414元。

跨省“生财”:最大一笔

因托口水电站淹没区还涉及贵州省,粟建国的调查登记权限还不止于湖南。2012年年底,粟建国、张初生、杨贵生在对漠滨乡上金子村坟墓进行登记调查时发现,毗邻的贵州省瓮洞镇下金子村很多坟墓都在会同县境内,也属于会同库区坟墓调查登记范围。据了解,上、下金子村历史上有着紧密的血缘乡亲关系,因为行政区划被分割所属两省,但地理上是相邻的。

“我们发现贵州下金子村需要搬迁的坟墓特别多,坟主也多,比漠滨上金子村的坟墓还多。整个淹没库区业主五凌公司认可的搬迁坟墓指标有多的,我就想在漠滨的地方借用别省之名套些坟数出来。”发案后,粟建国向办案人员供述。

在对贵州下金子村的坟墓登记过程中,工作相关的行程和生活,都是由漠滨上金子村的村支书邹光元给帮忙安排的。粟建国跟张初生、杨贵生商量,由邹光元出面,提供一些户名,套点补偿款作为“辛苦费”,张初生、杨贵生都表示同意。

粟建国单独找了邹光元,“漠滨的坟墓搬迁指标有多的结余,反正金子这一带的坟主和坟数多,你帮找些熟悉的名字给我,最好是下金子的(贵州省的),我们在登记过程中加一些坟数,大家都很辛苦,作为我们的‘辛苦费’”。后邹光元提供了龙某姣、邹某梅、潘某龙、潘某运、杨某妹、潘某彬六个名字,在登记过程中,粟建国又以“登记需要”找邹光元要了杨某妹、潘某运、潘某龙等人身份证资料,说是有用。

粟建国也有自己的“小心眼”,他并没有告诉邹光元、张初生、杨贵生等人具体虚造坟墓的数量。用杨某妹、潘某龙、潘某运、潘某彬四人身份证在银行开了四本存折后,粟建国以龙某姣的名义虚造了33冢坟墓,以邹某梅的名义虚造47冢坟墓,以潘某运的名义虚造了264冢坟墓,以杨某妹的名义虚造了95冢坟墓,以潘某龙的名义虚造了91冢坟墓,以潘某彬的名义虚造了90冢坟墓,一共虚造了620冢坟墓,共计套取坟墓搬迁补偿款62万元。

这也是本案贪污事项中最大的一笔,由于粟建国自己一手经办,他人都不知道具体的虚造数量,粟建国独占了45.7万元的“大头”,余下10多万元的坟墓搬迁款由张初生、杨贵生、邹光元等相关利益人瓜分。

“空挂户”和捡来的身份证

粟建国很“聪明”,也很细心,调查统计后期,他发现侯家坡村“侯某军”和“黄某告”两户村民早在2004年托口水电站库区移民调查时都进行了登记,但在2012年核定搬迁人口时,两人都没有找过自己。经过了解,侯、黄二人常年在外地打工,没有到工作组办理任何移民搬迁手续。

以“移民搬迁任务紧”为由,粟建国找村干部要了侯、黄二人的户口资料,然后按照房屋搬迁的程序做了一套资料,不但代“侯某军”和“黄某告”在资料和协议上签了名,还瞒着其他人在调查人员上冒签了同事“张初生”“杨贵生”的名字。2013年,粟建国又以工作组的名义用侯、黄二人的户口资料信息在漠滨信用社开了两本银行存折。

让粟建国高兴的是,在做资料的过程中,粟建国根据规定,又认定侯、黄是“移民空挂户”,实质上不能享受房屋人口安置补偿费,他心里就琢磨了“一计”――即便将来这两人找自己要安置补偿费,也有足够理由搪塞他们。

在众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粟建国以侯某军的名义虚造安置补偿费65276元,土地征收费57235元,坟墓搬迁补偿费5万元,共计套取补偿费172511元;以黄某告的名义套取安置补偿款96095元,虚造需要搬迁的坟墓套取补偿款4万元,共计套取补偿款136095元。

即便是捡来的身份证,粟建国也将其利用到极致。2009年,粟建国下乡时捡到一张名为“陶某兰”(女)的身份证,这张身份证被一直保存在办公室。粟建国并不认识陶某兰,陶某兰在淹没区有无坟墓需要搬迁也没有做过实地调查,他通过相同的“手法”以陶某兰名义开了银行存折,虚造了85冢坟墓,取得坟墓搬迁款8.5万元。

案发后,经过检察机关查明,本案中的坟墓搬迁补偿款、房屋安置补偿款等均属于国家财政性移民资金,而粟建国利用职务之便,虚造坟墓数量,非法骗取或侵占坟墓搬迁补偿款161.9万元;虚造新增房屋面积,非法骗取房屋安置补偿款18.7万元;虚造被征收鱼塘面积,非法骗取鱼塘淹没补偿款4.8万元;虚造被征收土地面积,非法骗取土地补偿款13万元;涉案金额共计达198.4万元。

搬家工作方案篇5

【关键词】管理水平提升;人事档案;转型升格

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均是其各项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单位内部各项工作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础,甚至关系到整个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当单位遇到升格转型时,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单位改革转型推进面临的重要问题。2019年3月,原玉林市卫生学校整体搬迁至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2020年10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明确玉林市卫生学校划归广西医科大学管理,调整设置为广西医科大学附设玉林卫生学校,由副处级单位升格为正处级单位,由地市级政府管理升格为自治区级政府管理。因此,玉林市卫生学校面临单位转型升格,其单位内部的法人、机构岗位设置、干部任免、工资分配等各项行政管理工作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工作均需要人事档案作为依托,因此,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是玉林市卫生学校转型升格必将面临的挑战,是玉林市卫生学校转型升格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单位转型升格前的人事档案管理状况

原玉林市卫生学校是“国家二级档案馆”的资质,虽然具有较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及设施,但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问题导致个别职工的人事档案材料不齐全。例如有某职工八十年代从外单位调入本单位,因当年没有及时办理档案转移手续,导致调入前的人事档案缺失,即使是追根溯源,也很难找回久远的档案材料,由于档案的缺失,给个人及单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专业知识及档案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现有人员多是“半路出家”,由其他如医学专业或其他教学岗位调整到人事部门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自学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人事档案知识培训,缺少相应的系统理论知识,从而制约了档案管理水平。另外,现有人员同时担任学校教学或班主任等工作,“身兼多职”而缺少精力专心投入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必然会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能。

(三)人事档案管理中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亟待提升。虽然对职工的身份证、学历学位证及职称证等重要证书扫描并建立了电子档案资料包,但对于大部分的档案材料主要还是采取最传统的方式收集归档,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未能充分应用一些网络信息化与智能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这样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单位转型升格发展的需要。

(四)人事档案开发利用价值不高。学校的人事档案存在“轻利用、重保密”的相对封闭的管理现象,目前对档案的利用基本是局限于职工查阅个人基本信息简历职称等,范围十分有限,档案的利用价值偏低,档案的功能弱化,这样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利用价值很难适应今后单位转型升格发展的需要。

二、单位转型期间面临的人事档案搬迁问题

玉林市卫生学校转型升格为广西医科大学附设玉林卫生学校,学校从旧址搬迁到二十公里以外的新址,人事档案材料是重要的搬迁项目,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档案材料搬迁的管理责任问题。人事档案材料的搬迁是一项繁琐而且责任重大的系统工程,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人事科是档案材料搬迁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人事科长务必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首要的档案搬迁工作重点就是要保证档案材料安全,务必周密做好搬迁计划,严密做好每个环节的搬迁行动措施,避免在搬迁中出现差错,避免给人事档案带来安全隐患,务必保证完成人事档案的顺利搬迁任务。

(二)档案材料下架清点整理装箱问题。从档案室旧址的档案柜下架开始,必须对人事档案进行逐一核对清点,标上流水号,按照清点顺序进行装箱,每箱都注明箱号信息,核对无误后进行牢固封箱,做好箱子数量的统计、登记,并安排人员紧密关注盯守。

(三)档案材料搬迁运输问题。档案搬迁要考虑天气的因素,尽量选择天气干燥、温度湿度适宜的时间;选择有资质的搬家公司,其人员较多、各种运输设备齐全及安保设施完善等条件能确保搬迁质量及安全;做好搬迁运输过程的应急预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要安排本单位人员随车跟进,保证运输过程万无一失。

(四)档案材料重新布局放置上架问题。人事档案材料运输至新的档案馆场所后,根据事先对人事档案密集柜进行的布局,按照事先准备好的人事档案分类编目,对档案材料进行整理上架摆放。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单位转型升格后新增职工数量及新增人事档案,预留出相应的位置满足相应的档案承载量。

三、单位转型升格后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策略

(一)抓好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建设。1.基建设施设备建设。原玉林市卫生学校转型升格后,档案室搬迁移至新址,面积由原来的约100平方米扩大到约400平方米,档案室的基建设施设备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满足档案室库房建筑及技术参数要求,天花板及地面板应密实坚实,档案密集柜的数量及容量要满足使用,门窗要防火防盗,有完善的消防设施等。二是要满足采光和通风要求,采用自然光照明时应注意避免太阳光的直射,消除紫外线对档案材料的危害;采用人工照明时应采用防爆灯,防止用电时间过长而发生失火现象;档案室通风可以采用自然风也可采用空调进行通风。三是要满足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求,做好防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广西玉林每年均出现梅雨季节,可采用抽湿机除湿,同时要注意定期检修保养。四是要满足其他“硬件”建设要求,如防雷接地要求、用电要求、室内清洁度要求等。总之要为人事档案提供良好安全的存放查阅环境。2.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由于单位的转型升格,人事档案管理的功能将会提升,因此需要建设更大容量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开发用户的访问服务管理系统,配置更高速的交换机、路由器、光端设备及更高性能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安全设备以及其他支撑设备等。同时,添购专用电脑、扫描仪、投影仪、传真机等硬件设备,为提高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硬件保障,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效能。

(二)抓好人事档案管理的“软件”建设。1.加快与广西医科大学接轨管理,促进人事档案管理融合交汇。玉林市卫生学校转型升格并入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由部级重点中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其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事关今后的校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主动与广西医科大学校本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紧密联系,并委派专人去本部培训学习实践,深入了解广西医科大学校本部人事档案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等,加快与广西医科大学接轨,促进人事档案管理的深入融合。2.加强领导,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领导对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对管理人员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因此需要对工作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有关的党与国家的政策,提高其政治责任心和政治敏感性,杜绝泄密,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安全。3.学习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广西医科大学是我区优秀高校,尤其是在开展学习和科研方面,因此玉林卫生学校在单位转型升格后,人事档案管理者应该注重在高校的优势环境中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主动与新的上级主管部门衔接,参与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档案的专业理论知识,注重与广西医科大学档案馆的沟通交流,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在浓厚的高校学术氛围中不断促进个人职业素养的提升。4.改革创新,促进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单位转型升格后,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硬件”设施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应在玉林市卫生学校原来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强化改革创新,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与广西医科大学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化水平。5.重视服务,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利用价值。人事档案在人才选拔、岗位变动、职称评审等人事管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单位转型升格后,需要更加重视人事档案的服务职能,把人事档案管理从单一的管理工作向服务性工作转变,更应注重通过人事档案信息去分析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与职业规划,有助于学校师资管理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从而实现人事档案利用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总之,单位转型升格后,要想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应深入剖析升格存在的问题,通过抓好“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建设,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一定会得到提升,有利于促进整个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

搬家工作方案篇6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历经三年多时间的调研、座谈,又先后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终于于2011年1月21日公布实施。新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有助于规范拆迁活动,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化解城市房屋征收中长期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废除了行政强拆,确立了司法强制搬迁制度。司法强制搬迁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基层政府征收补偿活动的司法制约,彰显司法的权威与公信力。其中第28条明确规定:“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做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条改变了过去政府既是强拆的裁决者,又是强拆的执行者;既当裁判者,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但新条例并没有就人民法院裁定准予强制搬迁后,由人民法院负责具体搬迁还是由政府负责具体搬迁作出明确规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一书中提到,考虑到现行法律和行政强制法都没有明确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具体模式,在强制搬迁的司法实践中,可以规定两种具体执行方式供实践中选择,既能符合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案件的实际情况,也为进一步探索完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制度留下适度空间。即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原则上由法院负责强制执行非诉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或者由作出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1]即司法强制搬迁可以有两种具体搬迁模式,一种是“裁执一体模式”,由法院负责裁定是否准予强制搬迁并由法院执行部门具体负责搬迁;一种是“裁执分离模式”,由法院负责裁定是否准予强制搬迁,具体搬迁工作交由政府部门负责实施。

新条例为司法强制搬迁的具体模式留下了适度的探索空间,也给法院如何发挥在城市拆迁、旧城改造中的职能作用提出了紧迫的课题。笔者通过对各方面信息的分析、梳理、总结,结合基层法院实际情况进行研判,运用行政法学基本理论对司法强制搬迁两种模式的利弊进行探讨,并重点围绕裁执分离模式展开理论分析和建构。

一、“裁执一体模式”与“裁执分离模式”的比较

“裁执一体模式”与“裁执分离模式”都是司法强制搬迁的具体模式,在现实层面上均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且全国各地基层法院也已陆续展开了对两种模式的实践探索。两种模式存在以下区别:首先是二者的内容不同。“裁执一体模式”中,法院裁定准予司法强制搬迁,并具体负责实施搬迁工作;“裁执分离模式”中,法院裁定准予司法强制搬迁后,具体搬迁工作交由政府部门负责,法院只派员现场监督。其次是二者的性质不同。“裁执一体模式”中,强制搬迁的主要力量是法院,动用的是司法力量,如执行局、法警部门,善后、维稳工作主要由法院承担;“裁执分离模式”中,强制搬迁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动用的是行政力量,如公安、城管、消防等部门,善后、维稳工作主要由政府承担。三是二者的司法理念不同。“裁执一体模式”,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搬迁的决定,法院进行司法审查并具体负责实施,强调司法的主动性;“裁执分离模式”, 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搬迁的决定,法院只进行司法审查,具体搬迁工作仍交由政府负责,突出了行政行为的主动性、直接性,强调司法谦让。

二、“裁执一体模式”的弊端

从行政强拆转向司法强制搬迁,事实上会造成大量本应由基层政府承担的拆迁压力和民众暴力抵制风险转移给法院,在现今我国法院尚缺乏必要的司法独立运行保障机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最大限度地放大司法对强制搬迁的审查功能,才能不偏离新条例中设置司法强制搬迁的立法本意。而“裁执一体模式”不仅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甚至严重损害法院的形象和权威,而且这种有违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科学合理划分的模式,还将使法院重蹈行政机关“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覆辙,背离人民群众对司法介入拆迁的强烈需求。“行政强制拆迁不应由司法机关‘背书’”。[1]

(一)有损司法公信力

司法强制搬迁之所以被认为是进步,是以假定司法相对独立,居中裁判,不受地方行政和其他权利干预,从而能兼顾双方利益做出公正裁定为前提。但在我们国家现有司法体制环境之下,法院在人员、投入等方面均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当来自政府迫切的强拆需求与被拆迁人物权意识的觉醒在法院发生碰撞时,基层法院往往会因顶不住压力而倒向政府一边,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旧城改造而忽视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诉求。“裁执一体模式”,法院裁定准予强制搬迁后又具体实施搬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落入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中行政强拆的怪圈,让百姓觉得司法搬迁与过去的行政强拆相比并无实质进步,只不过是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法院作为居间裁断者的定位以及作为权利救济最后一道屏障的作用势必会受到影响,且由法院执行政府作出的搬迁决定,也会使被拆人产生法院是政府执行机构的误解,法院的形象和权威也难免要进一步受到损毁。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形式正义都难以坚守,何谈去追求进一步的实质正义。

(二)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

“裁执一体模式”下,法院成为强制搬迁工作的主导,在现有的体制及法院人员、装备配备条件下,要做到既要服务大局,又要维护被拆迁人个体权益,实现强制搬迁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对法院的能力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以笔者所在地区所进行的“三六五五”工程为例,三年时间要在全区拆迁出600万平方米的土地,这其中还涉及很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强制搬迁的难度可想而知。而目前法院审判、执行任务繁重,社会司法需求与现有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执行难”更是困扰法院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笔者所在基层法院,执行局共有执行法官7人,书记员及各类辅助人员10人,每名执行法官年办案均在200件以上,执行力量非常紧张,人案矛盾十分突出。在“裁执一体模式”下,一旦决定司法强制搬迁,鉴于目前我国法院人员编制、经费预算、设施装备等受制于政府的体制,法院为“讨好”政府,势必举全院之力,将本已捉襟见肘的审判执行力量投入到强制搬迁一线,影响法院正常的审判、执行工作,构成司法资源的“隐形浪费”。

(三)易引发暴力性事件

新条例设计者本希望通过引入司法参与强拆来获得群众的认同感,以此减少过去行政强拆中暴力事件的发生。但在“裁执一体模式”下,新条例中引入司法参与拆迁将失去法理上的正当性支撑,法院连基本形式意义上的居中裁判都难以保证。老百姓会觉得司法强制搬迁较之行政强拆,只不过是换了拆迁主体而已,“换汤不换药”,拆迁矛盾也将由政府转移到法院身上。而由于人员、装备等因素,法院承受拆迁矛盾的能力显然要比政府弱得多,法院比政府好“欺负”,所谓“钉子户”的暴力性抵抗倾向会更趋严重。新条例实施后的几起司法强制搬迁引发的暴力性抗法、自焚等恶性事件也进一步表明,“裁执一体模式”只会使得法院沦为“拆迁公司”,陷入被拆迁人群体性、暴力性的抵抗风潮。2011年4月22日,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人民法院进行司法强制搬迁时,一名拆迁户“自焚”,经抢救无效死亡,该院一名副院长被处以警告处分。“裁执一体模式”将使司法强制搬迁面临较大的运行风险,甚至会引发比过去行政强拆更多的恶性事件发生。

三、“裁执分离模式”的理论探究

(一)比较法律视角谈“裁执分离模式”的可行性

要展开对司法强制搬迁“裁执分离模式”的理论探究,首先应了解世界各国对行政强制执行所采取的运作模式。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所作的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1]这里的国家机关既可以是行政机关,也可以是法院。从比较法律视角,当前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对行政强制执行大致采取两种不同的做法。

1.行政本位模式。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这一种行政机关主导的强制执行模式。行政机关在行政相对方不履行行政义务时,自行采取强制手段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该模式强调行政主体的优越性,突出行政权运行的高效率,认为如果将强制执行任务交由法院执行,不但偏离设定行政强制执行的立法宗旨,还将给司法增加过于繁重的负担。为了规范行政机关强制执行,防止行政机关,行政强制模式国家一般都会设置一整套的法律和程序规定加以规范,如德国规定行政执行原则上都要经过行政法院的审查。因为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行政行为,作出以前要履行保障行政行为合法性与合目的性的程序,而行政行为在行政执行前已接受法院的监督,所以按照德国人的理解,行政执行时通常不再需要法院的参与。[1]

2.司法本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这一种司法主导的强制执行模式。当对方不履行行政义务时,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自己采取强制执行手段,只能向法院申请颁布执行令等方式促使对方履行。相对方如果仍不履行法院的执行令,法院将以藐视法庭罪对其处以罚金或是拘禁。该模式强调司法的优越性,尊重个人权益的保护,遵循行政强制执行权从属于司法权而非行政权的理念,即赋予了相对人在诉讼时对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是否合法进行争论的救济程序,也赋予了行政机关在出现妨害公共秩序等情况时的自主执行权。

显然,行政强制执行不管是采纳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行政本位模式,还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司法本位模式,法院都只负责审核监督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是颁发相应的执行令,并不直接参与行政强制执行,两种模式共同的优点是严格区分审查与执行,使司法回归中立。而我国目前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的混合型行政强制执行模式。该模式下大部分案件均需要经过法院审查并由法院执行部门具体负责执行。该模式虽对遏制行政权的滥用,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司法、行政不分,行政行为丧失公定力、确定力,行政效率得不到保障等缺陷。国内很多学者也提出,我们国家应当建立“以行政机关自主强制执行为主,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为辅的强制执行模式”,理顺行政与司法的关系,将多数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强制执行案件交还给行政机关执行。

(二)“裁执一体模式”与《行政强制法》的契合

要探索司法强制搬迁“裁执一体模式”的理论依据,就不能不提到《行政强制法》。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强制法》在许多方面体现了要理顺行政、司法分工,还权于行政机关的理念。如《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是,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经催告仍不履行的,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已经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行政机关,可以将查封、扣押的财物依法拍卖抵缴罚款。”另外如金钱给付义务的案件,虽仍有法院强制执行,但也赋予了行政机关一定的自,而在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案件中,《行政强制法》第五十条规定由行政机关代履行或是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则完全是将具体的强制执行工作交由行政机关实施。应该说,《行政强制法》的立法理念对我们构建司法强制搬迁的具体实施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引导作用。

《行政强制法》草案第四次审议稿第六十条曾经规定:“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裁定执行的,由人民法院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就曾提出,实践中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除依照现行体制由法院审查裁定并执行的外,还正探索对有的案件由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双轨制,改为均需由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单轨制,法院审查裁定执行的,由行政机关组织实施,建议《行政强制法》对此予以体现。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同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研究,考虑到这种执行方式尚在改革探索,草案对具体执行方式可不作规定,为法院探索改革执行方式留有空间。[2]应该说,《行政强制法》最终删除“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条款,是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将强拆执行全部交由法院的反思,是对行政、司法权力配置的重新考量。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也认为,删除《行政强制法》四审稿中的第六十条,意味着强拆由法院裁定,但由谁执行尚未确定,这就给裁执分离留了一个口子,可以由法院执行,也可能由政府执行,法院监督。另外在2011年9月10日,因司法强制搬迁制度实施以来,恶性事件仍时有发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通知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要“积极探索‘裁执分离’即由法院审查、政府组织实施的模式,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政治资源和手段优势,共同为有效化解矛盾营造良好环境”。目前,最高院也正在就司法强制搬迁“裁执一体模式”积极进行试点。

(三)“裁执分离模式”中的价值取舍

中国几十年的拆迁实践表明,行政强拆会带来拆迁过程中的诸多冲突与矛盾,那么是不是将司法引入拆迁,就能够避免拆迁过程中恶性事件的发生呢?结果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考虑国情和法律传统等因素,采取“裁执分离模式”,在权利保障与行政效率价值取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行政、司法权力配置,既注重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又尊重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提高行政行为的效率,这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具有较强的可支持性。

从司法强制搬迁的立法本意和运行价值的正当性角度看,法院应当被定位为强制搬迁的“审查者”,毕竟百姓不会因为新条例中以“拆迁”替代“搬迁” 一词就认可其行为的合法性,法院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强制搬迁中公益征收、公正补偿及征收、补偿程序是否合法的裁量上,并通过引入听证程序,为被拆迁户提供利益表达和利益救济的渠道,广泛倾听各方的利益诉求,为地方政府与被拆迁户搭建有效的对话平台,通过在政府和被拆迁人之间建立相应的司法缓冲带,从而有效维护公正的拆迁秩序,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减少甚至避免拆迁过程中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根据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与确定力原理,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自己作出的强制搬迁决定要更为适当。房屋征收补偿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性、技术性优势,且在前期工作中对被拆迁人、被拆迁房屋的具体情况较为熟悉,掌握了被拆迁户大量的信息,由行政机关负责具体实施搬迁更为有效、更为安全。

法院裁判、行政执行的权力配置模式通过引入司法审查,还权行政机关,明晰了行政、司法之间的分工,兼顾了政府、被拆迁人的权益,既有效阻止违法的征收补偿决定进入执行程序,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府在动用行政力量和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既保护了拆迁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最大限度地不影响城市化乃至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平衡器”作用,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在司法强制搬迁领域的首要选择。

四、“裁执分离模式”的建构

目前各地有不少法院已经在司法强制搬迁中积极探索 “裁执分离模式”,并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如上海闸北法院与闸北区政府充分对接,对一些确需实施强制执行的搬迁案件,由法院对政府提交的执行预案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由法院院长批准发出执行公告,交由政府根据情况自行决定执行时间和执行人员,法院派员到现场监督执行。目前,经闸北法院裁决、闸北区政府实施,已经成功强制搬迁14起,未发生一起恶性事件。

如何解决政府实施强制搬迁的权力来源,是建构“裁执分离模式”所不能回避的难题。为防止政府实施强制搬迁名不正、言不顺,误使公众认为司法强制搬迁仍是在走过去行政强拆的老路子,我们可以借鉴行政强制执行司法本位模式,积极探索以“执行令”的方式委托政府执行,即在法院发出执行公告后,被征收人仍不搬迁的,由法院向被执行人及政府发出执行令,委托政府具体负责实施搬迁工作。“执行令”是对以法院名义签发的由政府负责具体实施的令状。政府部门持法院所颁发的执行令状负责具体的房屋搬迁工作,实现了执行权归属和运作的分离。人民法院通过签发执行令,司法审查的功能得到加强,作为终局裁判者的定位更加准确,且进一步缓解了执行压力。行政机关持法院所颁发的执行令,凭借在前期工作中对被拆迁人和拆迁房屋基本情况的了解,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调动行政资源方面的优势,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搬迁工作。在非诉行政执行领域,我国上海金山等地法院已率先对建立非诉行政执行令状制度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执行效果。《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非诉行政执行令状操作流程》规定:“非诉行政执行令状指在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后,法院通过签发令状的形式,将执行运作的部分权利赋予行政机关,实现执行权归属和执行权运作的部分分离,加快行政业务的实现过程,而由法院签发的法律文件。”金山法院签发的执行令状包括督促履行令和调查令两类。金山法院开展执行令状工作两年来,签发督促履行令的案件161件,占全部非诉执行案件总量的51.60%,令状自动执结率达70%。[1]金山法院所试行的执行令状制度是将非诉执行案件中的送达、催告和督促等部分权利交由行政机关行驶,只是实现了执行权归属与运作的部分分离,我们所要探索的司法强制搬迁“执行令”制度则是实现了司法强制搬迁中的决定权、裁决权和实施权的完全分离,既充分发挥司法中立性的特点,保障法院运用司法对强制搬迁进行审查的权利,又尊重行政权的直接性、主动性。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裁执分离模式”由政府具体实施强制搬迁,固然具有快速、高效等特点,但也极容易走“行政妄为”的老路,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因此,在建构“裁执分离模式”时,一定要明确政府实施搬迁时,法院必须派员在现场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或是被执行人拒不离开被征收房屋、强行进入有风险等情况时,法院有权要求政府部门立刻停止强制搬迁,这也是采纳“裁执分离模式”,司法部分让渡给行政后必需的司法保留,对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搬家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移民档案;管理水平;实施过程

1.提高对移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移民档案包括移民政策与法规、移民经济开发、移民安置规划、移民安置实施等特殊内容。移民档案是移民搬迁安置和扶持发展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是全面鉴定移民安置质量和移民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是移民工作验收的基础和依据。移民档案以其数量巨大、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类别众多,成为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也成为日后处理各项纠纷、分清原因、确定责任、避免麻烦,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凭证材料,并为今后移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因此,充分认识移民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做好移民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决定行动,在这个意义上讲,认识程度的高低,也就成为检验其能否做好移民档案工作的标准。特别是有关单位领导和直接从事移民工作的人员,一定要本着对国家、社会和移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历史和子孙高度负责的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做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尊重科学,高度重视移民档案工作,不辜负历史的重托,加大移民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采用先进技术,把移民档案管理好,最大限度发挥移民档案的作用,实现移民档案的价值。

2.结合实际做好收集工作

档案收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具体讲,在移民档案收集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以下材料的收集:

2.1注意移民前期文件材料的收集

无论是因地质灾害还是经济建设引起的移民搬迁都要进行前期的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在调查、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移民生产安置方针、规划等实施报告。这些工作形成的档案资料,是确定移民搬迁与安置项目的依据。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前期形成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勘探报告、各类比例尺地形图等内容档案的收集,因为这些档案体现着迁建复建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承载能力,及开发、改造、调整土地的位置和面积,是监督质量、控制投资、生产安置、承包土地的依据性档案。另一方面,要注意地质勘探中形成物探报告、地质报告、钻孔柱状图等内容的档案材料的收集,因为这部分档案内容反映着项目区域内的滑动面位置、岩性、地质构造等地理条件。这是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是防御今后因地质结构变化,发生灾害的重要依性档案。

2.2注意各类管理文件材料的收集

管理性文件材料是记述移民工作实施过程的重要档案材料,是维护移民和移民管理部门双方利益、解决纠纷的凭证性材料,在收集过程中应予以足够重视,作为重点进行收集。特别是所在省、市颁布的有关移民内容的实施条例、细则和补充文件及移民事实机构与移民对象签定的合同协议等文件材料,都是开展移民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也是后期解决各方纠纷的重要凭证性材料。管理性文件材料还应该包括移民事实与管理机构在移民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既包括移民机构内部管理工作的文件材料,也包括移民机构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材料,特别是调解处理纠纷产生的协议或合同等材料,均应作为重要的文件材料予以归档。

2.3移民搬迁安置档案

移民搬迁安置档案是移民工作的基础数据。在这部分档案中,首先要归档的应该是反映搬迁安置过程与实际情况的档案材料。因移民搬迁项目一般实施工期都较长,搬迁安置规划的基准年与规划设计水平年之间少则相差一、两年,多则五年以上。所以,形成的档案具有时间长,范围广,数量多,内容复杂等特点。如移民安置情况统计表,包括征用耕地的数量,搬迁人员、乡镇企业数量,项目补偿资金的数额及认定移民资格的依据等材料,都要及时建立移民搬迁安置档案数据库,提供统计数据,分析移民数据信息,提高移民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

2.4移民项目建设档案

是在移民安置过程中,按专项规划报告进行的基本建设项目内容,主要应包括:城镇迁建的规划设计;移民安置的土地开发、改选、结构调整;企业还建的技术改造、重组、招商、对口支援;电力、通信、供水、学校等专项基础设施复建;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估、预防、治理和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地面、地下文物保护措施;植树造林、种草、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环境保护等项内容。这些项目档案的收集,应按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的要求进行。具体应包括项目前期文件材料、实施过程和竣工验收的文件材料。

2.5移民会计档案

移民会计档案是反映移民经费使用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主要包括概算、预算、决算、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等几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1)直接对每一个住户进行的补偿,包括拆除损坏的房屋以及其他损坏的个人财产,安置用房、搬迁奖励、搬迁补助、工资补贴以及临时过渡的房租补贴等。

2)对受影响的单位、社区的补偿,如对搬迁的单位的财产损失的补偿,对需要搬迁的新基地的征地补偿,以及企业停产的损失补偿。在农村,这类补偿包括对乡、村的农地补偿,乡镇企业搬迁的补偿,停产停工的补偿,搬迁的补偿等等。另外,由于耕地减少而所需的劳力安置补偿都属于这一类。

3)搬迁的费用预算里包含着项目的内容和移民安置战略进行实施而需要的费用,并包括不可预见费用,如物价上涨等因素。

4)实物指标补偿,内容包括对专业设施,公共基础设施,文物古迹等内容的补偿。

5)移民经费内包括移民户和移民单位补偿资金结算书等。这些档案清楚记载着各单位、每一户、每一人补偿标准和费用,涉及成百上千的单位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调解裁决移民纠纷的凭证和依据,详细的会计档案也为几年调整一次概算,每年测算一次移民补偿投资的价格指数和差价奠定了基础,成为“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依据。

3.加强管理,提高移民档案的管理水平

加强管理,首先是要加强对移民档案工作的领导,完善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在人员、经费、档案管理设备设施等方面为移民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使档案工作与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步发展。其次要加强档案业务建设,在完成档案收集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档案整编工作,努力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这也是体现移民档案管理出效益的关键。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规范整理各类移民档案是加强移民档案管理的基础。具体应注意以下原则:对移民分户档案,一定要按户进行整理建档,特别要注重土地房屋产权证的整理;对建设项目档案要按照《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等有关规定,按项目进行整理;对文书档案按照《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或《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要求按件进行整理;对会计档案要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分别按报表、账簿、凭证、其他等四类进行整理立卷;对声像、光盘等特殊载体档案的整理,要按照《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移民档案的数据库建设,从而提高移民档案管理水平。这也是最大限度发挥移民档案作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国家档案局.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档案管理办法[M].北京: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国家档案局,2000.

搬家工作方案篇8

首钢总公司是首钢集团的核心企业,首钢搬迁所需费用高达500多亿元,涉及员工多达8万余人,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项城市特大型国有企业搬迁工程。

大变革带来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档案工作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做到深层次的、快捷的、有效的服务是摆在首钢档案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为搬迁做好服务。首钢的搬迁工作,包括现有厂矿单位的改制、撤销、部分保留,针对搬迁工作的内容,档案服务工作包括改制单位档案归属的服务,撤销机构档案移交的服务,保留单位档案的管理服务,拆迁过程的历史记录归档服务等。

首钢内部单位重组改制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档案处根据《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制发了《关于企业重组改制工作中加强档案管理意见的通知》。文件规定以首钢占有股权的比例来确定档案的整体归属,首钢股权在51%以上的单位,改制前后档案不进行移交,新单位成立后形成的档案按新全宗进行管理。文件还规定单位改制后,首钢国有股权全部退出或大部分退出,其档案处置办法为:基建档案、设备仪器档案随其实体归属。产品、科研档案(其中含有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档案)属总公司项目的向档案馆移交;属本单位项目的由改制单位自行管理。会计档案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有特殊规定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生产技术管理类、经营管理类档案由改制单位与档案馆协商是否移交。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档案向首钢档案馆移交永久、长期卷。人事档案随人员流向进行归属。档案业务关系划转属地进行管理,改制单位应主动与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撤销机构档案移交的服务。此次首钢搬迁涉及拆迁单位多,时间短,为做好服务工作,档案处及时与规划计划部门取得联系,了解和掌握搬迁进度安排,通过年报合理安排馆内库房,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须进馆档案提前介入进行移交指导,确保移交进馆档案的质量。撤销单位主要移交党群、行政、经营、生产技术、科研、产品等类档案,设备档案随设备拆迁划转,基建档案视建筑物存、拆情况待定。

保留单位档案管理的服务。根据搬迁方案,北京地区仍将保留房地产、高新技术、餐饮服务等行业和单位,这些单位档案的管理仍将沿袭首钢集中统一领导、分级保管的方法,档案处将积极指导这些单位将强与相关行业主管单位的联系,贯彻落实行业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重要档案提前接收的服务。为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总公司档案处对近10年共计71项保存在基层单位的科研、新产品档案组织开展了接收,在开展机关档案目录计算机数据接收的基础上,此次技术档案接收将同时接收档案目录计算机数据、档案案卷,并尽快完成文件扫描。

拆迁过程的历史记录归档服务。借鉴北京老城区搬迁改造的经验,首钢搬迁将在注重文字记载资料归档的同时,对图片记录、影像记录做好归档工作,力争全面、翔实地记录首钢搬迁的历史过程。档案处将制定专门的搬迁专题档案归档管理办法,积极与规划部门、宣传部门密切协作,保证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抓拍到珍贵的历史场景,为首钢搬迁留下美好的记忆。

为建设做好服务。首钢新时期的建设主要分为北京地区的建设、曹妃甸地区的建设、其他地区的建设。为系统做好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档案处编发了《首钢建设项目(工程)档案管理手册》。公司领导非常重视,王青海总经理特为手册写序,希望各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机关部厅、档案部门等单位,都能够站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工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协调配合,采取各种措施,共同做好首钢工程档案工作。

2、创新档案专业管理服务的新模式。首钢的搬迁建设迎来了首钢大变革的时期,大变革对首钢档案工作而言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总部经济档案管理、跨地区为主的档案管理等都是崭新的课题,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开展档案管理各项工作。

经过多年的调整,首钢集团的产业除钢铁业外还有电子机电业、建筑地产业和餐饮旅游服务业等。

在总部经济之外,首钢集团还有三大基地:唐山、山西和秘鲁。其中,唐山的基地是钢铁制造中心,首钢集团的重心将往那转移;山西基地在临汾。三大基地档案管理将实行首钢集中统一领导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以曹妃甸新首钢、临汾焦煤公司、秘鲁铁矿为中心建设档案部门,相对集中保管所属单位的档案。跨地区为主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使首钢档案专业原有的档案工作协作组管理方法有了更大的发挥作用的意义,原首钢集团所属单位由总公司档案处按照形成档案特点,并考虑各单位的地理位置划分组成的档案工作协作组,并逐年围绕档案专业重点工作开展活动,这一方法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数量偏少,集团所属单位相对分散,业务监督检查容易不到位的现象是一种很好的缓解和弥补。

总部经济与三大基地建设是首钢集团搬迁后的一项内容,更大的重组工作将在上市公司间进行。首钢现有5家上市公司,并计划整体上市。根据首钢集团的设想,新基地将采用首钢集团控股、多方资本参与的模式来开发。2004年首钢档案馆对北京首钢股份公司的档案进行了接收,为档案处开展股份制公司档案移交进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档案管理规定与上市公司法规有矛盾的归档内容适当延长了移交进馆期限,实现了股份公司档案有序移交。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计划生育迎检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