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0 23:43:36

计量工作方案

计量工作方案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运作为导向,以降低既有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为重点,以激励政策和供热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融资和技术服务体系为依托,因楼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目标任务。

二、基本原则

(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精选一批业主改造意愿强,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居住舒适度差的既有居住建筑作为示范项目进行改造,探索和积累改造技术及政策经验,加强示范宣传,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法规,明确不同既有建筑改造的技术路线、激励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促进供热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和进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和支持有经济能力的单位和节能改造要求的业主进行节能改造,提高业主、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全社会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机制的形成。

(三)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制定全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统一规划,分阶段、分批次对全市进行节能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节能减排规划协调一致,有序推进此项工作。

(四)坚持“技术优、投资省、扰民少、效果好”的原则。将节能潜力大、资金回收快的项目或小区优先列为改造对象。尽可能以热源或热力站为单元,对其所覆盖区域内非节能住宅建筑及供热系统实施整片统一改造。

三、总体任务及年度计划

2008年底,我市既有建筑存量约为10820万平方米,其中民用建筑总量为8500万平方米(住宅建筑48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3700万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约49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21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2800万平方米)。按照省建设厅分配下达给我市的改造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应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30万平方米(其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124万平方米,综合节能改造6万平方米),2008年已完成供热系统节能改造70万平方米。

根据我市具体情况,为利于争取国家奖励资金,力争于2009年底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即完成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6万平方米,完成供热系统节能改造60万平方米。

四、改造范围、内容和方式

(一)改造范围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范围为:(1)2000年前竣工验收,且能继续正常使用25年以上的非节能民用建筑。(2)不属于城市拆迁范围的民用建筑。(3)按《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GJCI29——2000/J682001)的规定进行判定,达不到该标准要求的居住建筑。

(二)改造内容

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包括外墙保温改造、建筑外门窗节能改造、屋面及地面(含架空地面和带地下室地面)节能改造、分户门的节能改造。

2.室内供热系统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包括安装热计量表、温控阀,实现分楼(户)计量、分室控温的目标。

3.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主要指热源燃烧系统、循环系统和输送系统的智能控制改造,实现室外温度补偿、风煤联动和变频自控运行及水力自动平衡,提高供热效率。

以上三项改造内容既可以在一个项目上综合实施,也可选择一至两项进行单项改造。

(三)改造方式

1.供热计量系统。(1)分户热计量改造。对已按分户双管系统设计、建设的小区,采取在小区供热管网和单元回水系统加装热平衡阀、温度调节阀及热计量装置。对单管顺流系统非节能建筑(既有建筑)的小区,采取单元(楼栋)热计量,用户实行热分配方法改造,在小区供热管网和单元回水系统加装热平衡阀。(2)供热系统改造。对热源加装变频装置,对热源设备和循环系统进行自动化、节能改造。按照变频流量自行控制运行的要求,在供热主、支线管网和用户单元回水系统改造安装温度调节阀,使整个供热区域温度趋于均衡状态。对热源综合改造,提高锅炉热效率。应用无机传热技术将锅炉排放的余热回收,增加炉膛温度。(3)创建GPRS热网和用户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单元控制器(带传输模块)和移动公司GPRS网络,实现热换站(锅炉房)和用户热计量管理系统的遥控、遥测功能。对实时参数进行采集储存,建立数据库,实现历史数据查询,全面了解供热系统运行和用户用热情况,为供热部门提供准确、科学、有效的数据,实现供、用热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2.建筑围护结构。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优先顺序:外门窗、外门窗缝隙、屋面、单元门、封闭阳台、楼梯间内隔墙、外墙面、地面。

五、资金筹措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投入较大,应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主,采取多种筹资方式,逐步建立由政府、产权单位和居民、社会力量参与的稳定的投资机制。

(一)主要筹资方式

1.各级政府财政设立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2.积极申请国家和省上的奖励资金。

3.单位和居民自筹资金,居民可提取一定数额住房公积金投入节能改造。

4.通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投资

(二)围护结构改造筹资方式

国家财政奖励补贴27元,占改造资金的13%(造价以210元/平方米计算,以下同);按照隶属财政供养关系,由同级财政给予20%的奖励性补贴(即中央在兰单位、省属、市属、县区属分别补助);产权人承担30%;不足部分由市财政动用墙改专项基金给予补助。

(三)供热系统改造筹资方式

国家财政奖励补贴18元(占改造资金的40%,供热节能改造造价以44元/㎡为基数计算,以下同);按照隶属财政供养关系,由同级财政给予40%的奖励性补贴,即每平方米18元(市级以下补贴市和县区财政各承担一半);产权人(单位或住户个人)和供热单位各承担10%,即每平方米8元。

2007年12月财政部印发了《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957号),对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给予每平方米45元的奖励资金,起步阶段按照6元/平方米标准予拨,用于热计量装置补助。

六、实施步骤

第一步,选择具有典型的宣传和推广意义的建筑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制定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为节能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同时,组织开展既有建筑调查统计工作,对既有建筑的数量、性质、建筑结构、能耗状况、使用年限等进行比较详细的调研统计,形成数据库,为制定政策和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步,选择经济能力好、节能意识强、产权相对单一、节能改造容易达成共识的项目单位,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突破口进行先期改造。

第三步,集中力量对产权分散、经济承受能力差、改造难度大的项目进行改造,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七、奖励资金的核定

中央和各级财政奖励资金的核定以改造工作量和节能效果为基本依据,具体办法按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8〕95号)执行。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调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民用建筑能耗动态监测、能源审计、能耗公示、能耗限额等制度。加快推进供热市场化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对节能改造后的既有建筑实行热计量收费制度,形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严格执行程序,实施全过程监管。市既有节能建筑改造项目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法规,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实力强的单位承担项目施工任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监管,对项目改造后的节能效果要进行严格考核评价。项目申报单位要与技术支撑单位共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改造方案,改造方案须经市建设、财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论证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项目完成后由市建设、财政部门组织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资金清算划拨。市级有关部门在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质监等方面应给予积极支持和费用优惠,共同推进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

(三)探索运作模式,不断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大胆创新实践,探索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进供热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建立热计量价格体系,制定建筑能耗标准和监测管理体系,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创造必要条件。应尽快创造条件,率先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试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中试行政府适当补贴奖励,产权人、供热单位等各受益方合理出资,合同能源公司等社会投资单位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准市场化方式。逐步建立适应各类房屋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产权单位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支撑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体制,确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能够可持续并高效地开展下去。

(四)完善技术标准,提高节能改造技术水平。一是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通过试点示范和改造前后的能耗跟踪测试,优化不同建筑类型改造技术和设计方案,为今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指南。制定和及时修订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市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建设厅的相关技术标准及规程。二是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对在试点示范工程中证明效果良好的新型墙体材料、屋面保温材料、节能门窗、热计量与温控设备、新型高效采暖方式、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等向社会公示并加大推广力度。

(五)加强宣传动员,提高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既是一项耗资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工程,更是一项生态工程和惠民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有关单位要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支持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为顺利实施项目创造有利的条件。

(六)加大协调力度,确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规范有序进行。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能会出现施工扰民、工程质量、利益冲突等各种矛盾和问题。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协调和管理力度,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开展专门的技术、安全、文明施工的培训,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协调应急机制,制定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应急预案,公布专门服务和举报电话,保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组织领导

为确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方案、政策的拟定和协调、指导、监督,办公室设在市建管委。

市建管委牵头负责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整体组织和监管,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的具体组织和监管分别由市墙改节能办和市供热管理办负责,节能工程质量监督与施工安全监督分别由市建设质监站和市建筑安监站负责;市建管委、市经委、市财政局负责研究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支持和激励政策;市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配合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各项工作。

计量工作方案篇2

档案工作是揭示档案工作有关情况及发展规律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国务院在对国家档案局关于召开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档案作为真实记录历史内容的重要工作决定了档案价值的长远性。

(二)档案统计的涵义及意义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统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统计是以数据的形式准确地反映出档案工作的真实情况。揭示档案管理活动的规律。档案统计工作为高校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建设性规划。档案的统计工作是用定量的方法,以档案工作领域中的大量现象为对象。通过从质和量的联系中对数量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中诸多现象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其一般规律性。档案统计包括:档案数量的统计,这是最基本的统计。主要包括各类档案的收进、移出、销毁、实存数量等项目;档案工作的统计,即对整理、鉴定、保管和利用等业务工作情况的统计;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的统计;档案利用的统计及分析。

二、档案统计的方法及作用

(一)档案统计的方法

档案统计所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和一般统计工作的方法与技术相同,只不过所涉及的对象是档案工作领域。档案统计基本上可以分为:

1档案统计指标选定

统计指标的确立是进行档案统计的基础,也是档案统计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档案统计是通过统计指标来表现档案工作的数量方面,用数字的形式来描述档案工作中的现象。

2档案统计调查

档案统计调查的目的与作用在于获取原始数据,是根据具体统计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格式,保证统计数据可靠、真实、准确。

3档案统计整理

档案统计整理主要是对档案统计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组、归纳

4档案统计分析

档案统计分析主要是对档案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二)档案统计的作用

档案工作内容通常有六个环节,即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在这六个环节中,统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搞好档案综合管理的必要条件。

档案统计是学校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档案统计是了解和掌握学校档案的形成、管理、利用情况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档案统计资料,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档案工作的基础规律。提高档案的管理、服务水平。档案统计是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依据。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准确地反映学校馆(室)藏档案的数量。利用档案情况,档案部门工作量大小,人力、物力、财力需求等,以便在领导制订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时作参考和依据。档案统计是上级部门对学校档案事业监督的工具。档案统计工作,可以客观地反映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水平,便于上级部门检查督促。

(一)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工作是揭示档案工作有关情况及发展规律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国务院在对国家档案局关于召开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档案作为真实记录历史内容的重要工作决定了档案价值的长远性。

(二)档案统计的涵义及意义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统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统计是以数据的形式准确地反映出档案工作的真实情况。揭示档案管理活动的规律。档案统计工作为高校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建设性规划。档案的统计工作是用定量的方法,以档案工作领域中的大量现象为对象。通过从质和量的联系中对数量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中诸多现象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其一般规律性。档案统计包括:档案数量的统计,这是最基本的统计。主要包括各类档案的收进、移出、销毁、实存数量等项目;档案工作的统计,即对整理、鉴定、保管和利用等业务工作情况的统计;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的统计;档案利用的统计及分析。

二、档案统计的方法及作用

(一)档案统计的方法

档案统计所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和一般统计工作的方法与技术相同,只不过所涉及的对象是档案工作领域。档案统计基本上可以分为:

1档案统计指标选定

统计指标的确立是进行档案统计的基础,也是档案统计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档案统计是通过统计指标来表现档案工作的数量方面,用数字的形式来描述档案工作中的现象。

2档案统计调查

档案统计调查的目的与作用在于获取原始数据,是根据具体统计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格式,保证统计数据可靠、真实、准确。

3档案统计整理

档案统计整理主要是对档案统计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组、归纳

4档案统计分析

档案统计分析主要是对档案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二)档案统计的作用

档案工作内容通常有六个环节,即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在这六个环节中,统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搞好档案综合管理的必要条件。

计量工作方案篇3

[关键词]地质工程 测量技术 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 P25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89-1

1地质工程测量技术概论

地质工程测量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通过地质测量工作,可以有效实现对工作区内所有地质资料及储量动态的监督管理,保证地质工程测量与用户要求及技术标准相符合,最终实现设计目的,收获最佳经济效益。在地质工程测量项目之前,进行技术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编制地质工程测量技术设计方案,在提高地质工程测量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提高地质工程测量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建筑工程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为确保地质工程测量质量,就需要找出当前地质工程测量技术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工程测量效率及质量。

2地质工程测量技术在编制测前方案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1测量项目没有进行测前方案设计工作

在实际地质工程测量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小型的工程测量项目。测量工作人员因测量项目较小,认为不需要进行测前方案的设计就可以进行测量工作。这种没有进行测前方案编制的地质工程测量活动,容易出现一些技术性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测量质量。

(1)由于缺乏设计方案指导,在碎部测量及控制测量工作中,难以把握后期工作要求及需要,从而在进行后期工作时显得较为被动,加大整体测量工作量,降低测量效率;

(2)在控制测量布网过程中,容易出现整体布局的测量精度要求不合理现象;

(3)布网工作不完善,在部分位置没有进行布网工作,缺乏测量数据,为此需要在工程测量后期补充布网,但在补充布网过程中,容易对原网造成损坏,增加控制测量工作量;(4)测量人员为缩短工作时间,节省测量成本,加上缺乏测前方案指导,容易采取一次性布网形式。一次性布网形式,缺少校核条件,对误差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测量误差较多,最终影响测量精确度,造成工程事故,引发较大损失。

2.2测量项目设计方案存在较多问题

在地质工程测量时,制定了测前方案,但在编制测前方案过程中,存在着较多形式或规范问题。

(1)测前方案设计内容不够完整,封面设计不符合标准。由于编制设计方案的人员、项目、时间等不同,其使用的封面有所区别,设计方案文字格式及内容格式不能统一,影响设计方案的规范性。设计方案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工作方法及技术指标要求上不明确,设计方案中附录图表不齐全等。

(2)在编制测前方案时,依据资料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工作人员在编制设计方案时,会参考一部分过时的参考教材或技术设计方案,对现行的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把握程度较低,导致测前方案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3)对掌握信息及资料分析研究效果较差。在编制设计方案时,会将所收集的信息与资料进行分析,然而,有些资料已经过时,或有些资料并不属于本单位,或缺乏相关信息与资料,致使测前方案设计人员不能够对所掌握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甚至出现了将相似项目的资料直接照搬使用的现象。

(4)测前方案设计人员没有进行实地勘察或相关调查。科学有效的测前方案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设计人员在进行编制测前方案时,没有进行实地勘察及相关情况的调查工作,导致设计方案缺乏准确性,出现较多问题。

(5)设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标准意识较差。在进行测前方案设计工作时,由于设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对编制工作的标准把握不够,在设计方案中使用的公式、数据、图表缺乏精确性,专业数据及计量单位不规范,最终导致设计方案难以有效指导地质工程测量活动。

测前方案属于整个工程测量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测量精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忽视测前方案设计是地质工程测量技术常见的问题之一。

3地质工程测量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3.1地下数据获取存在较大误差

地下数据获取存在较大误差,是目前测量技术常见问题之一。当前,主要的地下数据获取的技术是平面控制测量技术。平面控制测量技术主要包括交会法定点测量法、导线测量法与三角测量法三种。地下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的主要因素如下:地下测量,无自然光,测量条件不佳,对测量人员及测量机械设备干扰较大;受到测量环境及空间影响,测量控制点埋设选择较为困难,对测量网形影响较大等。地下数据获取存在较大误差,精确度不高,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是当前地质工程测量技术常见问题中的难点及重点。

3.2缺乏有效的水下数据获取技术

在我国,存在着大量水面,进行水下测量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相对陆地测量,水下测量的数据容易出现异常,且重复测量的难度较大。水下数据测量缺乏有效校核条件,难以保证测量数据精确度。当前获取水下数据的测量技术主要是依靠全球地位系统,记录水深数据,通过平面坐标计算出水下数据;或将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与测探仪有机结合,对水下数据进行获取,但目前,这两种技术手段获取的水下数据有效性及准确性较低。

4结语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对地质工程测量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当前,地质工程测量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如忽视测前方案、地下数据获取存在较大误差、缺乏有效的水下数据获取技术等,严重影响着工程进度及质量。为保障地质工程测量精度,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当前地质工程测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创新,推动测量技术变革,最终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琳.关于地质工程测量技术常见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2):70-70.

[2]杨飞.论地质工程测量技术的常见问题及措施[J].建筑·建材·装饰,2012,(12):543-544.

计量工作方案篇4

关键词:档案统计;意义;任务

档案统计是档案工作具休业务之一,属于基础工作的一部分。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档案统计是档案家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是了解和掌握档案的形成、管理、利用情况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统计是从数量方面综合认识事物规律性的一种工具。事物的规律性属于质的范畴,统计是通过对事物的目的研究来认识其质的一种方法。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各个业务环节,都应该进行统计,做到胸中有数,而且档案管理各业务环节,也需要档案统计长期地、系统地积累档案统计资料,开展档案管理研究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规律。档案提供利用情况的统计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健全和完善立卷归档制度,使收集的档案更加完整齐全,防止丢失;可以促使我们改进案卷的质量,并打开思路,编制更符合需要的检索工具,以满足利用者的多方面的需要;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档案馆(室)的设备购爱、安全保管的计划安排等等。总之,可以为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打下基础。

其次,档案统计是制订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并检查其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档案统计资料例形成,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档案部门的真实情况和档案管理活劝的规律。档案事业管理机关根据下级压报送的档案统计资料,可以了解列各档案馆保存的档案数量多少,对某些不能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档案馆就会提出丰富储藏的要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上述方法,了解下级各机关档案室确定的档案保管期限是否正确,如发现永久保管的比重失调,就会决定深入调查了解,检查工作,并对如何正确地确定档案保管期限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档案事业管理机关根据各单位报送的统计资料和反映可决定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办法,进一步满足各方面内愿望。所以说,档案统计为保证上级决策的正确性和对所属部门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提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依据。、

最后,档案统计还是对档案事业发展实行监督的有效工具。档案统计除了上述的服务作用之外,还具有监督作用。发挥档案统计的监督作用,可以了解和检查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以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发挥档案统计的监督作用,还可以了解和掌握档案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发现和培养典型,表扬先进,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地发展。

档案统计工作的任务是:以一个机关来说,要对档案的收进、移出、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并按照规定向档案业务管理机关报送档案工作基本情况。从全国来说,要对档案事业的水平、规模、布局、结构、速度、比例关系等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制定档案工作方针,宏观决策提供数据。它也可以为检查工作,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丰富而又准确的统计资料。

档案统计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选定档案统计指标、进行档案统计调查、档案统计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档案统计表现档案工作现象的数量方面,它是通过档案统计指标来表现的。统计指标的确定是进行档案统计的基础。统计指标指的是要统计哪些项目,如档案机构数、档案工作人员数、保存档案数、利用档案人次、卷次等;还有这些项目的具体数量表现。应当指出,并不是档案工作中的任何数量表现都必须制订相应的统计指标,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选择,要根据工作需要与任务来确定。

确定档案统计指标之后,就要进行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要求与确立的统计指标,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资料的过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取得大量的、原始的真实材料。统计调查是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调查按进行调查的组织形式来看,有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两种。

以原始记录为依据,运用表格形式自下而上地系统地向各级领导部门提供基本的统计资料,形成制度,通常称为统计报表制度。它的特点是:(1)有国家规定的统—的表格形式;(2)有全国统一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3)规定统一的报送时间和程序。

档案统计资料收集上来以后,还要进行整理。统计资料的整理,就是根据已经确定的档案统计的任务、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各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与汇总,使之系统化,得出能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或对已加过工的统计资料(包括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对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后,将结果制成统计表。统计表是统计资料的重要表现形式。

档案统计分析,是对大量的经过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现和总结出带有典型性的经验教训,以便进—步提高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从档案工作发展需要来看,在统计分析方面,不仅要总结过去,还要兼顾预测未来,使档案统计在服务与监督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不断提高对档案统计工作的认识,加强对档案统计工作的领导,努力改革和完善档案统计的制度和方法,逐步实现档案统计制度化、标准化。

第二,不断充实档案统计的内容,逐步完善档案统计指标体系。当前,要认真填写年报,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原则,防止虚报浮夸、敷衍草率的恶劣作风,高度重视统计质量。

第三,在做好平时原始登记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统计表;努力学会对统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中探索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及趋向。

参考文献

[1] 龙丽旭,王建明. 浅谈当前档案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云南档案. 2007(08)

[2] 许爱香. 试述档案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山西统计. 2002(08)

[3] 姜义. 全省档案统计工作会议在沈召开[J]. 兰台世界. 2000(08)

[4] 韩本成. 简讯[J]. 兰台世界. 1988(02)

[5] 国家档案局对四川省档案馆进行档案安全专项督查[J]. 四川档案. 2009(02)

计量工作方案篇5

一、 在审计准备阶段控制审计质量,认真做好审计前的调查工作

审计实践表明,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搞好审前调查,提前做到摸清家底。当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正在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国家审计要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审计思维定式和方法。当前,在审前调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例如,部分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认识模糊,准备不充分。没有充分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基础资料,对审计项目的了解仅限于上级提供的计划内容,不能有的放矢的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审计方案编制简单粗放、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忽视计算机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的充分应用,势必增加审计阶段的工作量,不利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笔者深深体会到,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不仅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审计程序,更是日常工作中就应当密切关注的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加强对审计方案编制前的审计前期准备的审查非常必要,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审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编制调查方案,所调查的内容是否与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目标相符,是否认真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资料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点,是否充分利用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情况及特点,是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是否利用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审计抽样”功能,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抽样,依据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从审计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及业务分工等方面为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提供必要的第一手资料,是否组织审计人员在审前准备阶段再次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审计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同时广泛收集该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实施审计过程中对查出问题定性准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从审计总体目标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的编制进行实质性审查

审计方案是对审计项目实施的全面规划,是整个审计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层级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相关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也就是说,由多个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共同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统一组织的审计机关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具体承办的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要编制各自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 “龙头”的作用,是落实审计任务确保审计项目计划、检查考核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作业的重要措施。详细周密的审计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审计项目进度,保证审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查证,完成审计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任务,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方案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审计实施的质量,应当切实加强对审计方案的审查,从审计实施的总体目标上控制审计质量。审查审计方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审计方案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审查。主要审查其收集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否完整、真实,特别是工作职责、业务范围是否清晰,其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政策及变动情况是否叙述清楚,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是否调查到位,是否了解清楚关键控制点及其内控薄弱环节等。

(二)对审计目标、内容、重点线索的审查。主要审查其编制的审计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审计内容是否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时间范围和具体事项范围是否准确,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等。

(三)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进行审查。

1.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的审查。对审计方案编制人根据审前调查所掌握的信息,运用其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揭示其财政、财务收支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错误所进行的初步分析性复核要进行认真审查。主要检查其是否掌握并取得了相关的资料,如同行业资料、被审计单位前期同类资料、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定额等资料、审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估计的数据资料等,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指标研究分析和对重大支出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是否恰当。

2.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审查。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未被揭露的错弊信息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工作量也越大,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还应当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决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一方面成为设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的直接根据,另一方面,用以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抽样审计。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主要检查方案编制人是否将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写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风险评估的评估是否合理,评估的数据采集是否准确、充分等。

(四)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与内容的审查。编审程序的审查主要反映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由审计组具体负责编制,是否进行集体讨论、审议,是否有主管领导审批,方案调整是否经过批准等。对审计实施方案内容的审查主要审查下列审计方案必备的内容是否健全: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目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程序应当能够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最大限度的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长、审计组员及其分工及编制的日期等其他相关内容。

(五)对方案所列审计人员适当性的审查。主要审查审计人员是否配备具有专门技能和相当业务水平,并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审计人员的资格和专业特长、有无需要回避的人际关系和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等。还应当在明确审计目标、内容和相关审计程序后,审查审计组成员个人能力差异和审计工作事项的客观要求是否进行合理分工。

三、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控制审计质量,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审计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对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目标全面实现具有重大作用。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内容实施审计,该实施的所有审计程序是否完整无缺地实施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检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实施到位;

(二)检查审计组当实际情况与审计方案产生差异时,是否围绕审计目标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并办理编制调整方案并上报方案审批人审批等相应的手续等;

(三)检查审计人员的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及时、规范编制,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组长和项目主审是否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审计日记是否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该实施的程序和审计的内容在审计日记上是否完整无缺地记载,是否存在遗漏、隐瞒和虚构,违规事项是否逐项编写底稿,对违规事项的取证是否合法、充分、完整,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适当等;

(四)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对审计组质量是否采取完善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组长、项目主审是否对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充分地指导、检查与监督,是否形成审计组会议记录等;

(五)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分级复核制度,检查一般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组长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整个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对复核人员签署要求补充审计程序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补充审计等。

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可以采用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等方式进行。通过运用多种控制方式对多项有关审计质量的内容进行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四、从审计的结果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复核

主要审查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及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信,逻辑性是否严密,是否存在取证材料与问题定性之间相互矛盾,是否按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有效实施审计,是否存在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两张皮”的现象等。同时对补充审计程序进行再审查,主要审查对审计组未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审计事项要求其重新补充审计程序,并对编制的相关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进行复核审查等,以此来促进审计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

五、从严格审计纪律的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的实施进行实质性审查。

计量工作方案篇6

一、在审计准备阶段控制审计质量,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审计实践表明,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搞好审前调查,提前摸清家底。国家审计要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审计思维定式和方法。而审前调查阶段的一些习惯做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如部分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认识模糊,准备不充分,没有充分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基础资料,审计方案编制简单粗放、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忽视计算机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的充分应用。势必增加审计阶段的工作量,不利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笔者深深体会到,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不仅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审计程序,更是日常工作中就应当密切关注的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加强对审计方案编制前的审计前期准备的审查非常必要,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审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编制调查方案,所调查的内容是否与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目标相符,是否认真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资料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点,是否充分利用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情况及特点,是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是否利用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审计抽样”功能,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抽样,依据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从审计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及业务分工等方面为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提供必要的第一手资料,是否组织审计人员在审前准备阶段再次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审计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同时广泛收集该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实施审计过程中对查出问题定性准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从审计总体目标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的编制进行实质性审查

审计方案是对审计项目实施的全面规划,是整个审计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层级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相关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也就是说,由多个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共同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统一组织的审计机关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具体承办的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要编制各自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龙头”的作用,是落实审计任务确保审计项目计划、检查考核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作业的重要措施。详细周密的审计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审计项目进度,保证审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查证,完成审计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任务,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方案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审计实施的质量,应当切实加强对审计方案的审查,从审计实施的总体目标上控制审计质量。审查审计方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审计方案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审查。主要审查其收集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否完整、真实,特别是工作职责、业务范围是否清晰,其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政策及变动情况是否叙述清楚,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是否调查到位,是否了解清楚关键控制点及其内控薄弱环节等。

(二)对审计目标、内容、重点线索的审查。主要审查其编制的审计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审计内容是否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时间范围和具体事项范围是否准确,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等。

(三)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进行审查。

1.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的审查。对审计方案编制人根据审前调查所掌握的信息,运用其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揭示其财政、财务收支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错误所进行的初步分析性复核要进行认真审查。主要检查其是否掌握并取得了相关的资料,如同行业资料、被审计单位前期同类资料、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定额等资料、审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估计的数据资料等,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指标研究分析和对重大支出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是否恰当。

2.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审查。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未被揭露的错弊信息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工作量也越大,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还应当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决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一方面成为设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的直接根据,另一方面,用以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抽样审计。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主要检查方案编制人是否将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写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风险评估的评估是否合理,评估的数据采集是否准确、充分等。

(四)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与内容的审查。编审程序的审查主要反映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由审计组具体负责编制,是否进行集体讨论、审议,是否有主管领导审批,方案调整是否经过批准等。对审计实施方案内容的审查主要审查下列审计方案必备的内容是否健全: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目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程序应当能够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最大限度的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长、审计组员及其分工及编制的日期等其他相关内容。

(五)对方案所列审计人员适当性的审查。主要审查审计人员是否配备具有专门技能和相当业务水平,并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审计人员的资格和专业特长、有无需要回避的人际关系和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等。还应当在明确审计目标、内容和相关审计程序后,审查审计组成员个人能力差异和审计工作事项的客观要求是否进行合理分工。

三、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控制审计质量,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审计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对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目标全面实现具有重大作用。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内容实施审计,该实施的所有审计程序是否完整无缺地实施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检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实施到位;

(二)检查审计组当实际情况与审计方案产生差异时,是否围绕审计目标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并办理编制调整方案并上报方案审批人审批等相应的手续等;

(三)检查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及时、规范编制,违规事项是否逐项编写底稿,对违规事项的取证是否合法、充分、完整,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适当等;

(四)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对审计组质量是否采取完善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组长、项目主审是否对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充分地指导、检查与监督,是否形成审计组会议记录等;

(五)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分级复核制度,检查一般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整个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对复核人员签署要求补充审计程序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补充审计等。

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可以采用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等方式进行。通过运用多种控制方式对多项有关审计质量的内容进行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四、从审计的结果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复核

主要审查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信,逻辑性是否严密,是否存在取证材料与问题定性之间相互矛盾,是否按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有效实施审计,是否存在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两张皮”的现象等。同时对补充审计程序进行再审查,主要审查对审计组未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审计事项要求其重新补充审计程序,并对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进行复核审查等,以此来促进审计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

五、从严格审计纪律的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的实施进行实质性审查。

计量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设计的理念是着眼于持久的长期价值,它通过良好的功能与适用性的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很高的价值。因此在目标要求、市场要求、销售要求、材料要求、结构及其要素的合理选用与商品生命周期间的配合下。形成了最佳配比和系统优化的组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及增加无效的投入。房地产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行业,企业投资必须要有一定的回报率,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投资效果,优化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是有效提高工程经济合理的关键。

1.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概述

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是依据设计任务书而编制的文件。主要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投资估算、效果图等四部分组成。根据国家规范及地方有关工程建设政策和法令的基础文件,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是建筑工程投资有关指标、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的最初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对建设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10%左右,同时还能够对工程施工成本、施工质量起到简介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现代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对提高投资使用率、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筑投资与建设的首要工作。

1.1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主要是本着对投资方要求负责的理念进行,有关部门仅对图纸等进行简单的审核,这就造成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而且投资方没有认识到方案设计对投资的影响,仅注重投标价与标底价的差距,没有认识到设计方案的优化对投资的影响。因此导致在投标过程中方案审核不细、概算粗略、要求出图时间紧、刻意压低设计费用。种种原因导致了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也无从谈起,最终导致工程投资超标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建筑工程投资企业必须认识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的重要性,认真审核投标方设计方案,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化达到降低工程投资、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目的。

2.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是在建筑设计招标工作结束后,建设单位与中标设计单位需要立刻展开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必要性在于:1、中标设计方案有待成熟与完善方案中标并不意味着方案的完善。通常情况下,自招标文件公布至提交方案,留给设计单位的有效设计周期不会超过40天。同时,依据招投标法规,招标期间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除“答疑”之外不能进行其他方式的沟通,因此,在有限时间与有限交流的前提下,要求设计单位拿出能够充分领悟建设单位意图、完全满足建设需求的方案是不现实的。此外为了加快进度,目前建设单位一般都采用“概念设计方案”招标。在功能布局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中标设计方案的深度难以直接衔接后续的相关设计活动,需要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加以深化与细化。

2.1建设单位的技术要求有待明确与落实

目前的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复杂建设项目,面临功能、交通、环保、景观、法规等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设计约束,在缺乏建筑设计方案雏形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很难提出明确详细的设计要求,其在设计招标文件中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的或是框架的。因此,在明确中标方案后,应该基于中标方案的建筑布局,对各项技术要求、功能需求及设计约束进行逐一细化、优化和协调,并最终落实和确认。

2.2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中标方案仅为一家单位的设计成果,其设计思路的局限性在所 难免。而设计招标过程中,少则三家,多则十几家单位参与设计,各投标方案的设计手法、设计亮点对开拓建设单位和中标设计单位的思路是有价值的,可以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其他投标方案的优点,对中标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3.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重点

3.1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综合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以工程功能需求出发,以技术先进性、工程造价严谨性、财务审核规范性为重点,科学的进行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对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的设计,科学的应用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达到降低施工成本、降低投资的目的。通过工程造价严谨性控制,达到工程造价对施工的指导目的,为施工成本控制奠定基础。通过财务审核规范性对工程造价、施工资金使用等进行控制,达到工程投资的科学使用,避免职务侵占、偷工减料等情况的发生。同时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还需要对施工过程材料进场数量、进场时间、堆放场地与堆放方法的进行设计优化。通过科学的进场数量设计减少材料进场过多造成的场地占用、资金占用以及材料管理费用。通过科学的堆放场地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二次运输费用,提高施工效率。通过科学的堆放方法设计优化能够有效的避免材料堆放不当造成的材料损失。总之,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各项工作的充分考虑,建立现代化、精细化施工管理,以此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最终目的。

3.2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对建筑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达到高标准工程的关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是通过人员优化、项目设计管理优化以及科学的统筹安排来完成的系统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并对每个设计人员的专业项目进行整合,是专业人员的强项得到发挥,以此提高设计方案质量的提高。项目设计管理过程要抓住重点与关键点、对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等进行重点控制,以此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设计过程中还要通过优化统筹安排工作、提高设计效率与各环节的交接,对交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通过设计工作的统筹安排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缩短设计时间。对于工程设计中需使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还要加强对可行性的分析与验证,对比同类工程中新技术新材料使用情况确保工程质量。设计部门或企业还要加强自身设计人员综合水平与素质的优化,通过在职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水平,有针对性的对专长人员进行培训。

4.如何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提高投资方对设计方案的认识,还要通过国家主管部门提高监管力度、提高设计监理推广、完善有关法规、强化综合性设计方案优化等多方面工作共同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通过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不能够单纯的强调节约投资,应从综合性考虑出发,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技术的先进性,以提高设计价值目标为基础、总体效益为出发点,达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效果。

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对设计项目的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与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因此,建筑工程设计部门或企业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提高优化水平,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5.结语

现代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要求的提高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施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全过程、全面性施工管理理念对就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审核与优化,积极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为提高投资效率、提高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永波.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概述[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1.

[2]陶任重,秦海福.基于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6).

计量工作方案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建筑市场的管理力度也在逐步加强,现代建筑成本控制管理对投资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筑行业是一项大投资、高风险的行业,企业投资必须要有一定的回报率,方案优化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尤为重要,如何改进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是提高建筑工程投资效果,是合理提升工程经济的重点。

一、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现状的分析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和投资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建筑设计方案是一种在拟定的规划、设计方案下,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系统活动。如何改进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影响投资收益、建筑施工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主要是本着对投资方要求负责的理念进行,政府相关部门对图纸等进行相应简单的审核,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缺乏必要的审核与评价,建筑方案设计并没有使投资方识到方案对投资的影响,建筑工程投资方注重投标价与标底价的差距,没有提高对优化设计的认识。因此导致在投标过程中方案审核不细、概算粗略、要求出图时间紧、刻意压低设计费用。致使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也无从谈起,最终导致工程投资超标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建筑工程投资企业必须认识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的重要性,认真审核投标方设计方案,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化达到降低工程投资、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提高投资方对设计方案的认识,国家主管部门也要提高监管力度、提高设计监理推广、完善相关法规、强化综合性设计方案的改进等诸多方面工作,共同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通过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不能够单纯的强调节约投资,应从综合性考虑出发,注重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技术先进性,以提高设计价值目标为基础、总体效益为出发点,最终达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改进效果。

三、合理设计建筑工程方案

优秀建筑是建筑的美观与结构设计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结果。建筑结构设计追求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便于施工五种效果,而建筑设计优化技术方法的应用不仅满足了建筑美观、造型优美的要求,并且能使房屋结构安全、经济、合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经济适用"房。从建筑上分析结构设计优化方法,主要体现在房屋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房屋工程结构总体的优化设计量方面。

房屋工程分部结构优化设计包括:基础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屋盖系统方案的优化设计、围护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和结构细部设计的优化设计。其中,以上几方面的优化设计还包括选型、布置、受力分析、造价分析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围绕房屋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的目标进行结构优化设计。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在满足设计意图后,尽量使平面布置规则,缩小刚度和质量中心的差异,这样水平荷载就不会使建筑物有太大的扭转作用。竖直方向上应避开使用转换层,减少应力集中现象。

(1)结构优化设计模型

结构设计优化就是在各种影响变量中选择主要参数,并建立函数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得出最优解。结构总体的优化建立模型的大致步骤如下:一是设计变量的合理选择。通常的设计变量选择对设计要求影响较大的参数,将所涉及的参数按照各自的重要性区分,将对变化影响不大的参数定为预定参数,通过这种方法可减少很多计算编程的工作量。二、目标函数的确定。使用函数找出满足既定条件的最优解。最后,约束条件的确定。房屋结构可靠度优化设计的约束条件,包括了应力约束、裂缝宽度约束、结构强度约束、尺寸约束、从正常时的极限状态下弹性约束到终极状态的弹塑性约束、从可靠指标约束到确定性约束条件等。设计中,要保证各约束条件必须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

(2)结构优化计算方案

结构设计优化设计多个变量、多个约束条件,属于一个非线性的优化问题,设定计算方案时,常将有约束条件转变为无约束条件来计算。常用的方法有拉氏乘子法、符合型法、Powell等。完成计算方案的设定后只需编制相应适用的运算程序即可得到我们的最终优化结果。

四、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重点

1、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管理部分的优化

建筑设计的精品需要在设计的运行等过程中通过取舍来进行优化,最终使产品达到完美。构建以法人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质量管理人员为管理基础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架构。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具体化与细化,在二者的运用过程中,设计上的构思组合并产生出一个全新的事物,不可能通过固定的一些模式来进行套用,建筑设计其实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变化性。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其实就是在强调和强化设计中的全部过程的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管理。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注重质量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与全过程管理执行力,为确保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2、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对建筑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达到高标准工程的关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是通过人员优化、项目设计管理优化以及科学的统筹安排来完成的系统工作。

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并对每个设计人员的专业项目进行整合,是专业人员的强项得到发挥,以此提高设计方案质量的提高。在进行定岗和定位工作人员时,要进行即时挑选,不仅要进行关于优化思想方面的教育,还需要量才而用,让所有的设计工作人员都就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刻要把努力地进行市场竞争的思想放在心上,实现人员上的优化使用。

提高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在整体上的水平及素质,为设计工作人员创建更多的进行学习和深造机会,让他们可以在进行设计和运行的环节中能够独自承担一方面的工作。设计过程中还要通过优化统筹安排工作、提高设计效率与各环节的交接,对交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通过设计工作的统筹安排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缩短设计时间。设计部门或企业还要加强自身设计人员综合水平与素质的优化,通过在职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水平,有针对性的对专长人员进行培训。

现代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要求的提高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施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全过程、全面性施工管理理念对就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审核与优化,积极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为提高投资效率、提高施工质量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永波.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概述[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1.

上一篇:保安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整改落实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