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6 01:08:47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辅导员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05-02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寻找相应对策,推进高校辅导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计划不到位

这主要表现为高校对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计划性认识不足,将这项工作只当成一时一地的行为,工作消极懈怠,不作长远考虑,不为持续发展谋划,忽视了对辅导员的管理目标计划、过程计划以及评价和监控计划等要素。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辅导员工作和管理是一回事,将彼此混为一谈,因而很少去认真思考如何规划和设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设置等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的学历结构总体上较为均衡,但各高校之间却不太平衡。有的高校,在辅导员聘用过程中,过分注重应聘者已有的专业能力,而不重视辅导员的实际业务能力,重其人脉关系而不重其学科背景,致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单一等问题[1]。

2.组织不严谨

很多高校缺乏对辅导员管理的组织工作,只是片面地抓教学工作常规。如对辅导员的选聘、培养、任用与管理等工作环节重视不够,使常规管理工作不严谨,辅导员队伍发展后继乏力。此外,有人认为辅导员管理工作每天都在做,抓管理是“老生常谈”,抓与不抓没有太大区别,得过且过,因此,管理行为松懈,致使辅导员管理工作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当然,也可能有的学校因办学条件所限,如辅导员师资相对薄弱,致使常规管理难度加大。还有的学校因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对辅导员的管理与培养工作也显得力不从心。

3.领导不得力

这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政出多门,管理交叉重叠,领导意图难以全面贯彻。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基本上由校、系和部门共同领导,辅导员同时接受不同级别的领导,工作经常发生冲突和重叠,致使其有时显得分身无术,难以应付。另外,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规定,我国高校本科院校应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但事实上由于连年扩招,生源急剧增长,而辅导员队伍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致使辅导员严重不足,辅导员工作超负荷,加之辅导员工作本身比较复杂,这些都无形中给各高校对辅导员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只能超额带班、超负荷运转,不分昼夜地工作成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由于辅导员精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学校对他们的领导力下降,最终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4.制度不完善

主要是高校缺乏完善的对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和选拔培养的制度。要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相应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从选拔培养机制看,许多高校并未像对业务骨干教师那样关心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方面的发展都可能因学校保障支持机制的缺失而受到削弱。在评职评优等方面,辅导员很难与普通教师相提并论,从而影响了辅导员从事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评价机制看,目前不少高校辅导员考评制度尚未健全,奖优罚劣等制度欠缺,辅导员管理监控体制不完善。这些都必然会阻碍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1.精心设计辅导员管理计划

辅导员管理计划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导向。对高校来说,要想有效实现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需要制订辅导员科学管理的整体规划,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具体的目标,是实施辅导员科学管理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因而,在开展辅导员管理工作之前,需要高校领导者提高认识,制订辅导员管理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将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融入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将辅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的目标融入本校师资队伍发展方案中进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高校辅导员管理计划,做到近期、中期与远期发展目标协同进行,努力打造一支高度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2.严密组织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既需要制订科学的计划,更需要进行严密的组织,严格执行计划并努力达成计划设定的目标,实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人文化和精细化。

要做好辅导员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一是辅导员管理工作要符合工作特点,其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和途径等要契合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二是辅导员管理要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换,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诚、礼、信,而且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沟通、支持与互动,尊重、理解和关心全体辅导员;三是管理目标的达成不仅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满意度和具体事务的圆满完成,也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认同、积极性调动、潜力发挥等因素,特别是在辅导员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注入人文主义色彩,在制度化框架中人性化地化解各种矛盾。

辅导员管理应尊重客观实际,科学管理。高校要把辅导员工作中大量的、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事务,按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常规制度。同时,对辅导员自身的管理也应包括其业务素质提高的管理,使学校对辅导员的外在管理,转变成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内在需求,将管理的意志体现在集体的力量中,成为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素质逐步提高的工作基准,使辅导员各项工作做到有条不紊[2]。

辅导员管理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要抓好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细化管理。要把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认真制定辅导员管理工作规程。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才能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完成思想教育等任务。精细化就是要注重那些习以为常的细节和容易忽视的日常行为,如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定期进行视听观摩学习,使他们有机会吸取他人思想教育中的优点,同时也能从彼此相互交流中获得思想教育的经验,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3.理顺高校辅导员领导机制

理顺辅导员领导机制就是要将当前对辅导员实行的“三级”领导尽可能变成一级领导,使领导的影响力更加集中和有效。将校、系和部门的领导进行合理整合,避免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的现象,以免造成辅导员无所适从和疲于奔命。在实际工作中,理想的做法是将辅导员的领导中心建立在系(部)一级,学校一级仅作为宏观监督,学工部则承担辅导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职能。将系(部)作为对辅导员领导的中心,有利于教学单位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合理配置辅导员师资力量,合理进行工作优化和有针对性的业务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3]。所以,高校应加强并理顺对辅导员的领导,既要将辅导员管理计划一以贯之于实践全程,又要在全程中加强领导和引导,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的现象。在辅导员工作和自我教育提升等方面,发挥领导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发展。

4.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制度

建立督查制度,完善督查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辅导员管理工作,不是靠几次考核评估就能一劳永逸的,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督查机构,形成经常性的督查机制。一是高校主管领导要亲自督查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二是高校学工部门要成立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限期整改,保障辅导员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监控与激励相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在辅导员管理问题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大多数辅导员由于直接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在工作方法、教育经验上都存在缺陷,如果辅导员上岗前缺少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事务时,将难以得心应手。因此各高校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监控,与此同时要注重对辅导员的鼓舞和激励,做到宽严并济、奖惩适度。例如,高校可以将年终考核与学习培训挂钩,实行辅导员资格证书制度,以学分制管理模式鼓励辅导员实现自我学习和素质提高,鼓励辅导员参加校际交流、考察和进修等等,千方百计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总之,为了提高辅导员管理质量,各高校应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与研究,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晓宁.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2]许月良. 浅谈学校常规管理的科学化[J]. 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2

一、项目化概述

(一)项目化的含义。所谓的项目化,就是把工作中的各种项目进行细分,进行复合型管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项目化,立足于现代项目化的管理观念,主要是把管理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项目进行集中管理。

(二)项目化的发展历史。项目化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项目化的观念最早诞生在二战时期,美国把项目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在原子弹的研制项目中,对原子弹的生产、试验、运行进行项目化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项目化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从武器领域扩展到建筑领域、软件领域等生产作业型领域。在我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更是渗透了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中的一种新方法。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中,项目化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主要是依据一定的科学标准,把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进行划分,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从而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使高校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之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更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指导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菰嚼丛焦惴海?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内容越来越繁杂。根据社会学家的相关调查,高校辅导员需要处理的业务类型大约有30种以上,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庞大。高校学生的生活具有丰富性,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会越来越复杂。在处理复杂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精力会出现透支情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经常会出现过多重视某一问题,忽略全局的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性和覆盖性。一些高校辅导员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布置工作时把班干部的汇报作为唯一的参考指标,通过班干部来进行遥控指挥,使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还有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召开学生的工作会议时,仅仅对工作进行布置,没有在会议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工作缺少系统性和常态性,阻碍了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大部分的高校都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的现象。一些高校以学生的成绩和竞赛水平作为参考指标,忽视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职能形同虚设。

(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但是一些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对学生灌输了理论知识,让学生背诵一些假大空的理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为继。

(五)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大学校园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辅导员思政骨干的地位都被严重弱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辅导,生活辅助职能的突出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发生动摇。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根据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进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辅导员实行项目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辅导员想要进入课堂,势必会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因此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能增强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应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细分,把大的项目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工作项目,并进行科学策划和推进工作。在应用这种管理模式之后,辅导员的繁杂工作能更具体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压力和负担。在细化工作之后,辅导员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中,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使辅导员在课堂上进行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更具针对性,因此辅导员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之后,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指导未来工作的实践,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四)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处在较为尴尬的状态,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琐碎,考核依据很难确定下来。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思进取,无所事事,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之后,可以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评价来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进而建立奖惩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不仅属于教师的队伍,更属于管理队伍,也就是高校的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两重身份。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可以让辅导员带着项目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引导,突出自身的双重身份。辅导员进入课堂之后,可以和高校教师一样进行职称评定,享受一样的工资待遇,这样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策略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原则。1.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项目化的思政模式主要建立在现代项目的管理理念之上,主要目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因此在进行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时,应该以现代项目管理观念为基点,促进项目内容的创新,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2.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中,高校辅导员处于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可以让学生干部、学生组织委员等辅助工作,形成项目小组。在建立项目小组的过程中,应该限制小组人数,对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采用跨年级多人配合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常规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突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学院领导提供应有支持。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学院领导应该提供应有支持。学校的支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在项目化思政模式的建构中,学院领导也应该加大支持,设立专门的协调小组,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有效补充。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项目开展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课堂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收集学生的意见,作为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科学依据。学校的协调小组在组建时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把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老师、团委书记、党委组织委员等纳入小组之中,提高协调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内容。1.项目化管理的指定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指定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要在入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辅导员要在班级建设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辅导员要在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项目化管理的自选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自选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可以以专题项目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高校辅导员可以对勤工助学、人际关系等项目进行改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可以把社会焦点、政治热点作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流程。1.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高校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调研,明确项目的目标。辅导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阶段的侧重点,然后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展开调查。比如,在调查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当前高校学生存在哪些思想困惑亟待解决?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高校学生面临怎样的两难抉择?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高校辅导员制定相应的调研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在完成调研工作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把得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实现教育工作的项目化转变。在组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把计划细分成不同的环节,保证计划的科学性,然后再让相关人员进行落实,确保项目计划的准确无误。3.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在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之中,如果贯彻落实项目计划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了确保项目成功,高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高校要确保辅导员的主体地位。第二,高校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组建学生队伍和协调小组,辅助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其他部门的作用,(下转第69页)(上接第65页)保证项目取得成功。4.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在完成项目计划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自评,总结经验教学。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终结标志是学生毕业,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阶段,高校辅导员都要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在学生毕业之后,高校的辅导员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项目循环?r收获更好的工作效果。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更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正确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承担着较大责任,为了提高教育水平,高校应该引进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职业以及职务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设计和规划,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付诸行动的过程[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表显示(下表1),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高校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这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普遍现象。很多毕业生因为学历不够而将辅导员这样职业当成进入高校任职的垫脚石,而且入职后的主要精力和心思都没有放在辅导员工作上。相关调查统计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高校辅导员任职时间不到5年,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其次,职业定位不明确。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不仅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就业等等方面,另外还要参与行政和教务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被认为是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万金油”。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勤务兵、调解员、救护员、心理辅导员”等各种各样的角色,一天到晚都奔波于学生的各种琐事,似乎就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担任的“打杂角色”。第三,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强。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让很多毕业研究生不得不从事辅导员工作,而且辅导员工作又及其琐碎,很难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自我提高意识,再加上进修机会少,导致岗位专业性不强,职业水平低,无法满足学生管理需求。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改变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必经之路。首先,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国际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国家的和平发展强大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作为支撑,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给祖国的崛起提供思想政治保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国家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反应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其次,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改革以及高校发展必然要求。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所以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出了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切实需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所以高校辅导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推进高校“三结合”,引导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目标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高校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方法途径和要求”等纲领性文件,同时着重阐述了“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需要。其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通过选聘、能力评价、激励等制度引进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当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二是解决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问题,不让辅导员再被认为是一个过渡性岗位,建设制度和政策保障。再次,辅导员个人发展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一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激发职业潜能,以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高校辅导员结合自身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可以让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持续增值。从下图1所示,高校辅导员有着非常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的路径分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一是政府要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为辅导员职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从业氛围,充当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靠山。二是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可行、有效的辅导员职业化实际方案,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三是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对待个人职业发展。

1、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政策保障

要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国务院在早年前就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给出相关指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并且提出专职辅导员要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为辅导员提供在职攻读学位以及业务进修机会,并鼓励辅导员参与科学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培养的重视。高校应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制定、措施,已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首先,高校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提高准入条件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高职业素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要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职业素质严格要求,避免出现专业不匹配的现象,以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高校要对辅导员的培训管理给予高度重视,适当增加培训时间,并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保证培训内容的全面化、系统化,同时让辅导员享受各项鼓励政策,为辅导员提供在职学习、进修、加薪、晋升的机会。

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1)专业化建设

专业化建设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定位,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制定完善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管理制度,同时确定辅导员的社会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但当前很多年轻辅导员没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所以高校辅导员再部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配套问题,辅导员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提高工作效率。高校方面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加大经费投入,为辅导员提高学习和进行的机会。在学习和培训方法,学校要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平台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培养辅导员职业素养,学校应鼓励辅导员参与课堂教学以及科学研究,为辅导员的能力提高创造机会。

(2)职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要求辅导员具备从业条件,并且有专门的培养和管理制度,同时也被当做是一种可以获取薪酬的经济来源[6]。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有职业标准以及职业道德两方面要求,要求辅导员热爱学生工作,具有一定人格魅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离不开职业规划,高校应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作有利条件,组织职业规范方面的交流,并加强培训,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对本职业的规划能力,同时还要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职业稳定性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为辅导员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让辅导员清晰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工作积极性,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3、辅导员要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端正工作态度,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从业能力进行分析,找到自己与辅导员职业自己存在的差距,并根据学校和职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发展策略,注重自学性、终身性学习,将学习当成一个长久性、终身化任务,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各方面能力,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为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做好准备,同时这也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论

以上从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目标以及实施路径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简单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学校制定职业化实际方案,同时还要辅导员进行自我管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炳辉.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78-80.

[2]孙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1):281-282.

[3]谢云锋.整合多种优势,发展自身特色,提升育人能力——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30):231-233.

[4]高国希,刘承功,陈郭华等.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15-119.

[5]曹青.浅析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J].东方教育,2014,(z1):88-88.

[6]柴翠霞.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科学中国人,2015,(5):31-32.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企业界被广泛地重视和应用,受到企业和员工的普遍欢迎。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理论也开始被高校所重视,并应用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当中,有的学校还将其以课程的方式与学生见面,但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却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从职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大多数人从事某项工作不仅是为谋生,提高其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辅导员想在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职业理想同样也是他们的迫切愿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最大限度发掘自己的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这种局面的形成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是大有裨益。再者,辅导员作为高校中的知识群体,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责任,能否充分发挥每位辅导员的自身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投身于高校德育工作,对整个大学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职业生生规划可以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个体必须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确定并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其奋斗目标及成就,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没有兴趣,将来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想不想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在整个职业生涯设计中非常关键。高校辅导员应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志趣、知识与技能,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充分考虑现实状况后,确定自己是否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发展领域,然后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如果认识到自己不能胜任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或对其全无兴趣,就果断离开。

2.制定明确计划,确定现实的行动措施,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高校辅导员平时要收集有益于自己职业发展的信息,在把当前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脚踏实地培养和积累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积极拓展自我发展实力,为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在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对具体的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修正已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然后进入到下一循环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当发现不能实现自己既定职业发展目标时,应该首先与组织内部成员沟通,并通过转换职位、升职等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能够继续享用自己已经建立的良好沟通网络。

(二)高校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应提供指导和帮助

1.帮助确立和调整辅导员职业生涯目标。高校必须利用各种机会向辅导员宣传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等,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帮助其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并结合辅导员所处环境的特点,帮助他们分析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能性。根据辅导个体不同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工作,使辅导员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充分融合在一起,这样既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辅导员也能充分利用学校发展的资源和机遇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执行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高校也要帮助辅导员对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为职业目标的成功实现创造条件。

2.完善辅导员职称、职务的提升标准。专门增加关于辅导员评聘相关职称等级的标准和条件,这些标准和条件要和辅导员工作特点、考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机制。辅导员应当设立相应的行政职务等级,外部比照高校其他管理服务人员或教师岗的任职情况,内部根据辅导员自身经验、工作业绩、理论研究的不同水平制定出完整的行政职务等级任职资格标准。近几年,上海、北京出台了为高校辅导员量身设计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规则,无疑给辅导员的职务、职称的提升开辟了道路,也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确定了奋斗目标,树立了职业信念。

3.建立辅导员岗位培训及学习深造机制。高校要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为辅导员职业生涯的提高创造机会,使辅导员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组织辅导员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策,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适时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学位,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有条件的地区或高校还可以建立培训基地,形成辅导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同时还可以派辅导员赴国内外进行培训,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辅导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58-02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教育部提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然而,受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1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一、201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不乐观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绝不亚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具体表现如下:首先,2013年招聘大学生计划和就业需求岗位明显减少。众所周知。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据数据统计,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其次,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据了解,2013年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水,其中以金融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明显,包括颇受青睐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前两年进行大量招聘,其人员的培养和管理需要一定的消化期,今年招聘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另外,公招性(含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岗位招聘量大幅减少。一是近几年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基层工作岗位因大量公招均已得到持续补充。二是“乡镇人才计划”实施五年到2012年上半年已结束。三是教育部出台直属六所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优先就业政策,据我们掌握的情况,2011年以前各中学只能到本地部属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而且只能招收户籍生源属于本区县的学生;2012年开始各区县中学可以招收跨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而且生源户籍不限,这无疑给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强大冲击,给那些只想迷恋于走公招就业路子的毕业生筑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

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向学生的管理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由于高校辅导员多为刚从大学校园毕业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与学生们的关系亦师亦友,和学生沟通起来没有太大障碍,容易赢得学生信任。因此,高校辅导员理应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然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新标准。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了解学生的优势,通过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综合素质和就业意向等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以实现顺利就业。并及时发现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校园不和谐因素并及时把这些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辅导员作用的基本途径

1.树立全局化指导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学生就业时或毕业时的临时性工作。辅导员必须树立个性化、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从大一到大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层次、有差异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大一新生,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性格、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规划好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同时开始构思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大二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打好专业基础、做好就业准备等方面。大三学生,则需要辅导员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大四学生,则更需要辅导员在大力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加强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总而言之,面对的学生层次不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也不相同。四个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分层次、有重点、多角度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搭建广阔的信息平台,加强就业信息指导。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如微博、飞信、QQ群聊等新兴沟通渠道,结合传统团组织生活、班会等沟通方式,搭建广阔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了解国家总体就业形势和有关就业政策,同时传递各种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得到及时的岗位招聘信息。辅导员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使他们能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在笔者任职的高校,女生占毕业生人数的70%,辅导员要从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强”,警惕某些就业陷阱。

3.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工作,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大学生往往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在择业过程中他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挑地区,选单位,好高骛远,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辅导员要积极创造机会,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4.辅导员应加强跟踪调查意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资料是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丰富和宝贵的资源。笔者所在高校的就业办要求辅导员与往届毕业生保持联系,同时要求定期对已就业学生的思想、业务能力、单位评价等情况进行回访与统计。以笔者所在高校某届毕业生孙某为例,该生大学2008年毕业后选择去新加坡就业,第一份工作为推销国际电话卡业务,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2009年进入汇丰银行做销售经理,2012年成为汇丰银行亚太地区销售总监,年薪超过60万新加坡币。通过这样的跟踪调查与回访,有助于发现优秀毕业生典型,同时有利于学校准确收集用人单位意见,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方向。同时,这样的典型例子,有利于增强在校生的就业信心,也使得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说服力。

四、对辅导员参与毕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建议

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自身素质建设的培养,多举办针对毕业生辅导员的就业工作培训班,并将辅导员履行就业指导工作情况、学生就业状况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对那些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表现突出、工作成绩突出的辅导员,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工作不到位的辅导员,则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督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2012.

[2]李军华,邱飞,等.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7,(6):110.

[3]孙炜.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20.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辅导员 工作日志 作用

一、简述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民办高校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建立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民办高校每位辅导员人手一册《辅导员工作日志》,每学期发一本。日志印有学期工作计划、班级工作目标、每天工作记录(包括进宿舍情况)、每周班会、学期工作小结等。主要记录辅导员每天深入学生班级和宿舍的工作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工作中的体会、认识、经验和收获等,实行一天一记载。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发挥的作用

“面向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日志》制度,不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且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笔者认为,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

1.查询方便,弥补不足,提升能力,寻求规律。

通过辅导员工作日志这一记录载体,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工作的周期性规律,进而对学期工作进行全盘考虑。学生工作本身具有周期性,尤其常规工作的周期性非常明显。如学习纪律(包括迟到、早退、旷课等)、卫生习惯等每天都要常抓不懈;补考、重修等一般会在每学期开学初安排;贫困生助学金评选、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一般会在每学年的九、十月份进行。每位辅导员都可以借助日志“每天工作记事、一天一记载”这一特点,记录每天每周的具体工作,认真准备每周的班会,精心组织开展,并记录到日志上,方便以后查询,摸索学生工作的规律,从而提前做好工作规划。

“《工作日志》作为一种个人写作文本,具有不同于日记和记录的特殊性,它通过个人反思性的记录,对于提高职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辅导员工作日志中不断总结、反思,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弥补、改进。同时,可以将先前的经验教训反馈到接下来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辅导员工作技能水平的目标。

2.制订计划,确定目标,撰写小结,指导工作。

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有利于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在辅导员工作日志中有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和确定班级工作目标的内容,通过确定班级工作目标制订学期工作计划,有的放矢,增强工作动力,更有利于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还可以在学期末对照计划和目标,检验学期工作完成效果,进行自评小结。

辅导员工作日志的特点之一是对同一事件或工作对象的记录具有连续性,以与学生谈话为例,通过辅导员日志,可以发现学生在谈话过程中的改变和进步。“辅导员日志可以记录同一学生多次谈话的全过程。一段时间几次谈话之后,通过辅导员日志的总结,老师会发现谈话的效果和学生的改变,也有可能发现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工作日志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撰写学期工作小结,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3.客观评定,公平考核,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工作日志是科学有效地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它“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与考核,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对辅导员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仅凭客观印象、辅导员自评等定性方法,会削弱考核结果的公正性。而借助日志中的量化记录,可以客观评定辅导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成效。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的有机结合,使考核内容符合客观实际,考核指标设计更加合理。

民办高校应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工作日志,不仅可以作为直观评定辅导员工作绩效的一项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总结出辅导员工作的先进经验,在辅导员中间交流推广,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系部或学生处等上级管理部门应给予积极的反馈,把日志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辅导员,一方面通过日志发现问题,指出不足,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日志肯定工作中的创新,提取经验,分享推广,以此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

此外,通过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还可以进一步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工作成就感。

总之,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是将辅导员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日志化的一种工作管理模式,是辅导员工作精细化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可以进一步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用心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田庆军,王哲.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浅析[J].高校辅导员,2010(03).

[2]孙绍然,田庆军,王哲.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建设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王杨.以日志为载体,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谈话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深度转型;工作要求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深度转型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转型”已经成为各种话语的预设语境和前提。这种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法治化以及思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些转化是一种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与趋势。逻辑上讲,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工作也面临这样的形势。具体说来,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符合这些转化的要求,否则就会被历史潮流所淘汰。高等教育如此,作为高等教育工作有机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工作亦是如此。高校辅导员工作只有经过符合顺应趋势的转型,才能符合高等教育工作的需要,培养出有益的高等人才。

在传统意义上,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由于辅导员在整个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实际上还承担着学生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中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的定位、性质以及功能开始进入转型期,历经十年的转型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现实的工作中,高校学生辅导员都已成为或正在转化为高等教育工作中一支承载更多、更新任务的独立的教师队伍。在现实工作中,在高等教育事业顺应潮流逐步向前推移过程中,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根基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地位与作用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进入更深层的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也进入和深度的转型期,在深度的转型期,如果说初级阶段的转型工作是通过既有的行政力量对辅导员工作的人员队伍身份转化、确立和发展、对工作的经费进行统筹和发掘,对工作任务和功能进行制度确立和建设,那么深度意义上的辅导员工作的转型则是在初步转型的基础上,如何来在现实的工作中真正实现辅导员工作的现实功能。

二、初步转型后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的发展

深度转型是整个辅导员工作转型的深度发展,是初步转型的继续。深度转型是在初步转型完成的基础上,在既有的人员队伍构成、财力支持、工作定位以及相关制度支撑下如何在社会功效上实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和功能。因此,若想因势利导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彻底转型或者转型成功,有必要对初步转型后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性质、内容和功能的初步变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发现相关的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说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不过在现今的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生活中,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品德认识都出现了多元化,并且这样的多元化已经为国家、社会与党团工作所认可、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方式以及所追求的效果与价值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从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上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单一的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比较小,工作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教导。

在现今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思想政教育工作中,由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与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使这样工作的空间比较大,工作方法多样,不仅存在着教育与教导,而且存在着比较、启发与引导。更重要的是这种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形式丰富的沟通、交流、建议等更多方面关系,呈现出平等与对话的态势。辅导员若想能够胜任工作,首先要掌握学生丰富的思想关念与价值选择,更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工作中的位置,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工作关系。这样的工作在态势上不再表现为强烈的执行党团的思想价值标准,而是作为一个咨询者和建议者。

(二)学生管理

在传统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管理的工作主要是依托于班级和党团组织。班级和与其并行的党团组织是对学生进行管理与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班委与党团组织构成全班的主要管理运行机构,但是,通常情况下,重大决策必须向辅导员进行汇报并征得同意,辅导员对于班组织的决策与运行具有实质性的最终决定权。

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上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整个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的变化。随着高校学生生活日益丰富,校园内学生自发组织与社团活动风云突起。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与社团,具有较强的凝聚力,逐渐成为青年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基地与空间。传统班级作为实现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与堡垒,在功能与意义上受到了一定挑战。班级在整个学生生活中的归属感与凝聚力的降低,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下降,以致不在承担主要的作用。传统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决策、指导、奖惩、裁判等多方面的作用难以找到有效的运行空间。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空间、地位、职责、角色、工作方式与方法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在传统与现今是不同的。在传统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空间维度是较为单一的,具有较强的可操控与可驾驭性。在现今的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空间是多维度的,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有效的操控与管理系体,甚至有些空间还无法触及,更多的学生组织在进行着自我管理与发展。可以这样说,传统的辅导员工作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色彩浓厚的行政指令与行政管理,而现今的辅导员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的政策、法律法规咨询者,以及为学生遵循法律与政策搭建平台,学生更主要地是依据法律规则与政策进行学习与生活,并面对社会实施个人的成长成才计划。

(三)学生服务

高校辅导员的另外一项工作职能是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服务。这样的服务种类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学生就业与助学工作。在传统中,助学工作不是典型的学生服务工作,更主要的是就业。

事实上,高校辅导员的就业工作是与社会或市场对人才招用模式是紧密相关的,或者说前者是受后者决定的。在传统的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培养数量,人才的种类以及人才的就业方向,早已经在计划中做好。学生的毕业去向,工作种类与性质的选择,事实上个人的选择空间非常小,只能按照国家的计划指令就业。实际上,这样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分配的计划模式,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按照国家的较为单一的人才成才标准、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活动进行行政性的推进。作为辅导员,可以根据国家的单一标准对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据此直接决定或者实质性地影响一个学生的工作岗位与发展方向。

但是,随着班集体的弱化,在现今的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以班为单位的组织以及在这样的组织的管理体系中具有决定权的辅导员,再也没有如传统一样的功能与权力。辅导员在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尽管依然存在思想品德鉴定或者推荐,不过这些活动往往更具有程序性或者形式上的特征,很难在学生的就业选择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人才市场的形成以及市场机制对于人才的就业产生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在这项工作中,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地位以及作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工作性质而言,传统的辅导员工作直接决定人才的岗位分配与人才去向,具有决定作用,因此,这种工作是管理与服务的复合体。就工作地位而言,传统的辅导员工作属于国家行政性人才计划运行体制的一部分,而现在是市场人才供求机制下的一部分或者一个角色,辅导员工作实质上是给学生以就业为目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建议,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成才与就业规划。因此,现今的辅导员服务工作正在朝着独立于管理工作方向发展,二者之间的相互独立的界限越来越清晰。

三、深度转型后的高校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要求

在现实中,转型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背景、条件、地位、性质以及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工作内容、职能与作用正在愈发发挥现实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功能。如何将当前的这种转型成果因势利导,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从而在深度上彻底实现辅导员的工作转型,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意见:

(一)继续加深认识高等教育新的办学理念、彻底转变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意识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在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以及多元化,新的办学理念是以人才市场需要与社会发展为现实来源的。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辅导员的工作空间的基础部分存在于市场中,而不是在具有行政指导性的计划体制中。与大学一样,高校以及高校的辅导员在性质上更主要的是人才的培养服务者,而不是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辅导员只有认清这样的一个工作位置与空间,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价值体现与发展目标,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可以遵循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与工作原则。

(二)要继续转变对辅导员工作性质、地位以及作用的认识,协调高校辅导员工作于其他工作的关系

在明确认识高等教育办学形势与理念的基础上,高等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在工作机制上转变对辅导员工作性质、地位以及作用的认识,并协调与教育工作的关系和明确定位。笔者认为,在工作性质上,辅导员的工作不局限于教育。在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前提下,辅导员更是对人才的进行设计设、打造与营销;在地位上,辅导员不仅是高校体制下的一员,更是站在现代社会的运转机制以及市场的一端;在作用上,辅导员执行的任务不仅是宣传与强化党团政治思想的行政管理,更主要的是在市场与社会的规则下,作为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组织者、设计者以及有用的成才与职业选择顾问,等等。在高校整体工作格局中,高校决策层要深刻地意识到并把辅导员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资源组成部分,在工作中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忽视辅导员的德育教育而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并且要在制度的更深层面保障辅导员与专业知识传授者的相同地位、待遇和实现功能的条件。

(三)要逐步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

在社会化分工日益明确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需获得更大提高。专业化是与职业化紧密关联的。辅导员工作的质量若想得到改善,实现工作目标,就需要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发觉该项工作的基本规律,使之成为一门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样便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形成稳步成熟的高等教育工作机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方有了强大竞争力的可能,才符合市场与社会的需要。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知识解构应当更加趋于合理,去学习心理、法律、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与此相关的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

(四)辅导员要更新工作理念,满怀工作热情,努力学习知识,提高工作技能。

作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明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更新工作理念,以便对自己的工作作出适当的调整,成为一名赶潮者。辅导员作为不可或缺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要拥有荣耀感,满怀热情地开展学生工作。站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辅导员还要成为一名弄潮儿,在深度转型时期,面对崭新的日益丰富、复杂的事业,在知识与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时代,要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善于进行工作经验总结与研究,提高工作能力,大胆进行工作方法创新,在遵循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原则指引下,要敢于超越,敢于面对挑战。

综上上述,在经过初步转型,明确了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念与指导思想,明确工作定位和目标指向后,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在初步转型的框架下已经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为这份工作的深度转型创造了理论和实践的条件。在未来,高校辅导员工作若想彻底实现其转型初级阶段的目标和功能,就应当在思想意识、工作能力和技术方面深入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与市场化的转变,如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就一定会实现科学化的转型,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辅导员 角色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73-03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

自我国高校1953年开始专门设立学生辅导员职位起,政府和高校都一直重视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也都作了不同的规范和要求。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全球化和多元化等都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为充分适应变化的新环境、新形势,国家更加注重年轻学子的思想和德育工作。工作在第一线,与大学生有着“亲密接触”的辅导员队伍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都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了政策性文件保障,如今的高校辅导员要求标准已经越来越高。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200名学生就要配备一名辅导员。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向配备标准看齐,公开招聘了大量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打破了外界以为辅导员就是留校的“学长”这种惯有的印象。这种高学历化趋势为辅导员队伍带来了全新的人才结构,在很多方面也有利于辅导员发挥“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角色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趋势连同整个辅导员队伍建设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现在越来越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辅导员队伍往往呈现出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状况,很多辅导员的专业与工作角色并不挂钩,而且缺乏专业的学生工作经验,也没有接受足够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还有很多辅导员只是把所在岗位当作职业跳板,没有足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准、不清晰,在现实中很容易产生“错位”、“缺位”、“虚位”、“越位”的情况,职业承诺水平同现实有些脱节。这些也是导致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重要因素。

二、辅导员职业承诺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一)定位偏,规划短

很多辅导员对自身角色比较模糊,定位不准,没有树立起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且更多是把辅导员一职作为职业跳板,最终走向管理岗位或者转为专业教师,这种偏离的职业定位也很容易使辅导员违背心理契约,对工作、组织、学生和同事的态度消极、冷淡,最终降低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感。相应的职业规划也会比较短,不会为辅导员岗位的长期发展做好相应准备和规划。加上现在很多新招辅导员采取的是人事制度,他们比较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更会加速逃离本身的角色,最终影响到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工作杂,评价简

辅导员每天都面对很多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可谓“两眼一睁,忙到黑灯”。工作很杂,甚至很乱,乱到忙完一天可能很少会系统性存留相关记忆。辅导员更多时候是在做“人”的工作,会面临到很多突发的学生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很难将个人的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截然分开,甚至更多时候都是在坐班时间之外去处理学生事务。而且很多繁杂的学生工作是隐性的,包括与学生的谈心和引导等往往都是私下的。新时期很多社会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大学生群体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程度。目前,对辅导员的现有评价体系是简单量化的和可见的,这往往会导致辅导员付出的努力无法得到认可和肯定。

(三)责任大,空间小

家长和高校领导对辅导员的期望都很高,很多在高校教育中具体存在的问题他们都希望身在最前线的辅导员去解决,如校园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心理危机、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更多地要取决于一个大环境或者说教育各方的合力,但现实中的考核与责任最终都可以方便地落实到人――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总是感到压力山大,而与之责任和压力并不匹配的是辅导员岗位发展空间。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要低,晋升与发展的可能性都相对要小,这又带来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怀疑。

(四)管理多,培训少

在高校,一般辅导员需要对接的职能部门最多: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团委、后勤、图书馆、保卫处、财务处、宣传部,等等,各个部门中只要有和学生相关的事务都交由辅导员去下发、传达和处理,辅导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勤务兵”,而高校更多时候赋予了“勤务兵”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加上辅导员队伍本身偏年轻化,而且很多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各类专业培训又没能够及时跟上,所以比较缺乏学生工作经验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此外,太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角色扮演随之带来了角色发展困境,这使辅导员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有效地和学生交流,去引导学生。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探讨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06年开始,通过实施《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业务水平大幅提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2013年5月,教育部党组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以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培训质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和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辅导员角色多元化、专业化、现代化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正确定位辅导员角色,分清职责,各方形成合力让辅导员工作回归本位,将是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当务之急。

(一)政府层面

1.健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制度

大学生是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在网络化和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了深刻的变化,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辅导员思想引领者的角色本位作用,大学生可靠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都直接关系到将来社会变革的程度和发展的方向,而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将是关键的保障。所以需要政府探索制定一个具有长远性和规范性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来保障辅导员队伍真正以生为本,回归本位工作,深入学生之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真正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2.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配套政策

政府可以考虑加大高校学生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引导高校学生工作者不断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方法,在新形势、新环境背景下更有效地发挥辅导员角色本位作用,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打造和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继续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教学手段,联系、沟通和交流高校之间的学生工作方法。建立高校辅导员独立的职级晋升体系,提高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消除后顾之忧,保障辅导员队伍能够稳定发挥其角色作用。

(二)学校层面

1.准入和退出机制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相应的思政和学生服务工作规划,这就要求以做好辅导员队伍的规划建设作为保障。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把控好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数量、结构和质量。确定规范、公开、公正、公平的选聘制度,严格遴选职业承诺水平高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定期有类似资格考试或考核的准入门槛;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有效的退出机制,砥砺辅导员专注角色本身的专业领域,而不再轻视和疏忽自己的本位职责,使得辅导员岗位不再仅仅是通往他途的一个跳板,以此来遏制混入辅导员队伍的机会主义者,帮助在岗的辅导员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有一个在岗留岗爱岗的远景规划,最终形成“能上能下,有进有出”动态平衡的人才体系。

2.管理和培训机制

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甚至是很多“985”名校硕士或者博士)加入辅导员队伍,这需要高校调试相应的管理机制,依托这些优质资源,管理好、利用好这支优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好高学历辅导员的长处,同时规避其不足。辅导员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事务性和专业性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去穿针引线,最终执行。高学历人才理论丰厚,视野开阔,但未必拥有足够的学生工作经验和与思政工作相对应的专业知识,所以还需要学校加强统一管理和培训,使之适应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辅导员岗位;探索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把辅导员从事务性泥潭里解救出来,回归其本来的角色。

通过完善培训机制来强化辅导员本位工作的效能,拓展其心理、思政等相关专业的理论视野和提高以生为本的服务水平。定期举行校内、校外的交流学习活动,校内的辅导员要分层、分阶段地举办相关学生工作主题研讨会,通过沙龙形式交流特色做法和相关经验。同时还要引进来,走出去,邀请校外的同行、专家举办讲座,交流学习;也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外出取经,到其他学校观摩、交流和学习,尽可能地做到全员覆盖,要给所有辅导员一个充电学习的机会。

高校学工部门还应该牵头搭建一个辅导员本位工作研究平台,整合辅导员队伍人力资源组建科研团队,把科研同平时不断积累的学生工作经验相结合,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探索本位的、内涵式的学生工作。促使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深入认识到自身角色本位工作别有天地,大有可为。

通过这一系列有计划的管理、培训和强化,从整体上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和职业认同感。

3.评价和激励机制

任何一个团队的建设都离不开一个有效、成熟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一样,高校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去点燃辅导员重返本位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引导辅导员走向学生工作专业化、专家化和学者化的发展道路。

高校评价机制需要注重系统化和过程化,领导考核与学生评议、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单一的主观式和结果式评价,要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章程。尤其是对于新辅导员来说,要让他们很清晰地了解评价机制就是工作的风向标,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学校对他们的期待,什么是学校提倡的,什么是学校避免的,同时注重过程化评价,关注辅导员们平时工作的努力和成绩,而不是最终的一票肯定或者否定。

激励机制要兼顾到辅导员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级,兼顾到学院、系的团体激励和辅导员个人激励,通过辅导员技能大赛、十佳辅导员评比、优秀班主任评比等平台给予团体和个人情感激励和物质激励,要尽可能地根据辅导员队伍特点设计更多的激励制度,更有效地利用到辅导员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把激励措施同辅导员的评优评奖、职称晋升、培训交流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辅导员的本位工作激情和兴趣,激发其角色本位回归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三)辅导员层面

1.认清自身角色定位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竞聘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辅导员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走上工作岗位后,是否能够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每天面对着繁杂、多变的各项事务,是否能够保持自己的职业承诺?如果只是想着把这个岗位作为一个跳板或者只是埋头于上级不断交代下来的任务,那很可能被越来越高标准、高要求的辅导员岗位淘汰掉,最终只是浪费了自己最为宝贵的职业和事业成长期。

辅导员自己本身要认清角色定位,要紧紧围绕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学习、去积累、去凝练,只有认清自身定位才可能摆脱事务性重复带来的倦怠感,才可能去深入研究,去不断创新。辅导员一旦回归到自己的角色本位,就很容易找到努力的方向,去找回自己当初选择进入大学工作的足够理由,把平时的学生工作当作事业去经营,可以更多地找回满足感和成就感,去实践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拥抱一种自己期待的生活状态。所以辅导员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找回自己,找回方向,开放自我,融入一个“有梦”或者说有共同追求的群体当中去,最终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辅导员要结合个人情况做好自己的个人规划。如果是把学生工作作为自己的长远发展目标,就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切实制订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要有一个阶段性的自我期待,历经职业阶段、专业阶段,最终把学生工作做成一项事业,达成职业心理认同和自我实现。如果是要转岗,甚至转行业,也同样需要及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辅导员岗位上同样要完成相关规定工作,为下一个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并取得岗位资质。所谓“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是去还是留,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都将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持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动态平衡。“志不在此”地离开,留下岗位候补;“志在于此”地留下来,更专、更精,促进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发展建设。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展望

上一篇:厨师长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