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从句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19 04:09:28

定语从句教案篇1

江门市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 梁雄炬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学的目的越来越趋向实用性,即强调听说——Listening and Speaking. 这是对英语的正确定位。然而,在英语实际考试中避免不了涉及语法知识。如何开展英语语法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教研重点之一。本文就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高中英语(NSEFC)中定语从句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试图探究英语语法的教学之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二、教材的分析

由于定语从句在英语中应用十分广泛,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的重点,又是难点,更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高中英语(NSEFC)中,Module 1的Units 4—5安排定语从句(I)、(II),Module 2的Unit 1为定语从句(III), 而Unit 5 是定语从句(IV),系统地介绍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介词加关系代词(prep. + which/whom)和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用法。

三、教学的实施

1、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法教学最好采用直接导入法,而不必用归纳法。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又符合交际法的教学要求。现代英语教学,尽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CAI),通过影像、图形、声音等媒体可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加大知识的输入(Input),同时提高课堂密度,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2、指导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先生,他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英语学习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英文要诀:学英文时须学全句,勿专念单字。学时须把全句语法、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 英语绕口令(Tongue Twister)是一种语言游戏,是多少代人创作、提炼、升华而成的,可以说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看了或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佳句。学说英语绕口令,无论从练习口齿的伶俐性还是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来说,都是一个极好的素材。我引用了如下句子:①A pleasant place to place a plaice is a place where a plaice is pleased to be placed. (放置碟最好的地方是碟愿意被放置的地方)。②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 The shells she sells are surely seashells. So if she sells shells on the seashore, I’m sure she sells seashore shells.(她在海岸卖贝壳,她卖的贝壳是真正的贝壳。因此,若她在海岸上卖贝壳,我肯定她卖的是海岸贝壳。限制性定语从句she sells修饰the shells, 因the shells做sells的宾语,可以省略that或which,若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则只能用which,且不能省略)。既能说明了定语从句的用法,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3、明确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把握

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的重点,又是难点,更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在2005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中,单独命题的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都出现了对定语从句的考查。如:1. I have many friends, _________ some are businessmen. (2005全国卷I—24) A. of them B. from which C. who of D. of whom (答案D) 2. Many people who had seen the film were afraid to go to the forest when they remembered the scenes _____ people were eaten by the tiger. (2005广东卷—35) A. in which B. by which C. which D. that (答案A) 3. Her sister has become a lawyer, __________ she wanted to be. (2005湖北卷—29) A. who B. that C. what D. which (答案D) 4. He was educated at a local grammar school, ________ he went on to Cambridge. (2005山东卷—30) A. from which B. after which C. after which D. from this (答案C) 5.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chicken farm _____ we visited three months ago? (2005京春—27) A、where B、when C、that D、what (答案C)。利用多媒体,通过训练,分析解题思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点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解题能力。

4、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倡导减负,不搞题海战术,就要精讲精练,而不是精讲多练(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创始人,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IATEFL CHINA)会长包天仁教授语)。这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合理处理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经过分析发现:由于在汉语语法中没有定语从句这项语法,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变换了称谓,起了新的作用,加上学生对英语句子结构了解的不足和对较长句子分析能力的欠缺,因此在学习定语从句时客观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那么,我们应怎样去把握定语从句的教学呢?我采用了精讲精练的教学方法。

(1)、要建立起先行词与关系词的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的选择首先应取决于先行词。先行词为人物,事情,时间,地点,原因时,所对应的关系词应为人物(who, whom, whose),事情(that, which , as),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然后再进一步掌握其间的异同点(that与which/as的区分)。有一首顺口溜较好地归纳了这个知识应用:确定先行,建立对应;代副之分,要看成份。当然,先行词的确定有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取决于对句子语意的把握。如:He’s got himself into a dangerous situation______ he is likely to lose control over the plane. A. where B. why C. that D. which (全国卷. 答案A) 在这个例句中,需要对situation(“处境”,“境地”)这个抽象地点词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否则很难作出选择。有时建立起的一一对应会遭到打破。这就要看成份有没有发生变化或有没有特别的规定。如:1. 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years______ I stayed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the farmers. A. that B. which C. when D. where (答案C) 2. 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years_______ I spent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the farmers. A. that B. when C. what D. how (答案A)

(2)、要区分定语从句的两种类型: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教学生对两种类型的定语从句的判定只要看先行词与定语从句间是否有逗号隔开就行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高考的考查中出现概率很高,上面的2005年的考题中可见一斑。在这里需要特别向学生指出的是:①由关系代词引出的非限制性定语中的关系代词可能是代替前面的先行词,也有可能对前面整个句子的代替。如:He failed in the exam, which made his parents very angry (which指前面整个句子的内容)。②还要特别注意“介词+关系代词”结构。这一结构的难度在于介词的确定。介词的确定一要看介词是否跟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构成“动词+介词”短语。whom, which作介词宾语时,介词可以放在它们前面,也可以放在从句原来的位置上。在含有介词的动词固定词组中,介词不宜与动词分开。当介词在原来位置时,关系代词可以用that. 如:The two things of which they felt very proud were Jim’s gold watch and Della’s hair. (介词of 可以放在proud 之后)。又如:This is the person whom you are looking for. (for 不可以放在whom之前,look for 是固定短语动词,不可以分开)。再如:The athlete to whom you talked is a famous runner (talk to…)。二要看“介词+关系代词(先行词)”整个结构在定语从句中是否作状语。如:Do you know the way in which he solved the problem (in which=in that way)?运用多媒体把定语从句部分改写成:He solved the problem in that way. in that way 在从句中的成份就好理解了。③在表示范围概念的“介词+关系代词”前面或后面还有数词/代词(表“量”概念)的存在。如:He has three sons, two of whom are doctors/of whom two are doctors.

(3)、要理解关系词在从句中起的三大作用。无论是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无论被省略还是没被省略,都在从句中起:①引导作用:引出定语从句。②替代作用:替代前面或后面的先行词(句)。如as和which。③成份作用:在从句中可充当主语(who, that, which, as),宾语(whom, that, which, as),定语(whose)表语(who, that, which, as)或状语(when, where, why)。

最后,让学生记住这首顺口溜,相信它对定语从句的学习大有裨益。认清类型(限制与非限制),再看先行(人,物/事,时,地,因);建立对应,考虑成份(主,宾,表,定,状)。

四、教学的反思

定语从句教案篇2

关键词: 语法教学 定语从句 策略分析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定语从句是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学生在中学阶段进行英语学习时,定语从句作为一种基本的语法现象虽然经常被老师讲到,但在普通高校英语教学中,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对于这个语法点,学生仍旧有一些问题并不清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清楚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选择

在定语从句中,有两种关系词: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通常学生可以分清楚“that,which,who,whom,whose”为关系代词,“when,where,why”为关系副词,但是在做题时却总是出错,以下便是几组易错的例子。

1.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摇?摇 ?摇?摇 we worked together.

2.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摇?摇?摇 ?摇 we spent together.

3.I went to the place ?摇?摇 ?摇?摇 I worked ten years ago.

4.I went to the place ?摇?摇 ?摇?摇 I visited ten years ago.

5.This is the reason ?摇 ?摇?摇?摇 he was late.

6.This is the reason ?摇 ?摇?摇?摇 he gave.

究其原因:学生还是没有弄清如何选择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做题时自然会出错。下面介绍两种方法来区分二者。

1.看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及物动词后面无宾语,就要求必须用关系代词;而不及物动词则要求用关系副词。以上面例1,2为例说明。

例句1中worked为不及物动词,因此用关系副词,而先行词days为时间,答案就选when。

例句2中spent为及物动词,因此用关系代词,而先行词days为物,答案就选that。

2.分清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与先行词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

(1)A plane is a machine that can fly.

(2)The boy who broke the window is called Tom.

例1中的that = the machine ;例2中的who=the boy,所以关系代词实际上是先行词的复指。

(3)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 I came here.

(4)The school where I study is far from my home.

(5)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people like traveling.

例3中的when= on the day;例4中的where=at the school;例5中的why=for the reasons,所以关系副词实际上是介词+先行词。根据此方法,不难判断上面例5,6答案分别是why,that。

二、不清楚whose的用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做题时,在遇到选择whose的题时,学生都不敢选。原因很简单,学生对于whose所作的成分不了解。以下两个例子就是学生常犯的错。

1.The teacher praised the student who English is the best in our class.

2.The house which window is broken is mine

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弄清楚从句中缺什么成分,看到先行词是人,而错选who,who在从句中只能作主语或宾语;从句中缺的是定语。而能在从句中充当定语的只有whose;先行词为物时,也可以用whose充当其定语。所以这两道题的答案都是whose。关系词whose实际上是先行词的所有格,例1中whose=the student’s;例2中whose=the house’s。

三、不清楚“介词+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时介词的选择

关于“介词+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时介词的选择更是令众多考生十分头疼。之所以难,主要在于难以选出合适的介词。应对“介词+关系代词”中介词如何选这一难题,我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秘诀:“一先二动三意义”。

1.一先。即先杀先行词。从先行词下手。介词往往和先行词构成固定搭配。杀题背景:当先行词往往是那些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法、工具等的词时,它们与介词之间有一定的固定联系,多用这种方法。(比如时间常和on,in,by搭配,地点常用on,in,at,原因用for,方式用in,by,with等)。eg:The pencil C he used to write is broken.A.in which B.by which C.with which D.with that解题:考的是“介词+关系代词”结构,关系代词指物的话用which,指人whom,先把D选项排除了。剩下这三项选择哪个呢?我们先从先行词下手,pencil是工具范畴,介词搭配一般用with,选择C。

2.二动。即看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结构。根据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搭配选择合适的介词。杀题背景:先行词没有明显可以固定搭配的介词,介词的选用与从句中谓语结构的搭配有关。eg:American women usually identify their best friend as someone D they can talk frequently.(2004上海卷)A.who B.as C.about whom D.with whom解析: 先行词是不定代词someone,指人,而且作从句中talk的宾语,马上搜索匹配的关系代词,排除作主语的A选项。再看B,我们已经知道as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也排除了。剩下C,D。考查选择合适介词,符合杀题二部曲的背景。先行词看不出来的。根据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结构来判断。与某人聊天用的是talk with somebody。答案选D。

3.三意义。即通过判断主句表达的全部意义来确定合适的介词。eg:He was educated at the local high school,he went on to Beijing University.(2007江苏卷33题)A.after which B.after that C.in which D.in that解析:正确答案为A。这是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which 指代前面整个句子的情况。句意为“在当地中学毕业后,他上了北京大学”,介词选择after。

特殊情况:介词of常用于结构:表示部分的词语+of+关系代词,表示部分的词语常见的有:不定代词all,both,none,neither,either,some,any,数词(含基数词、序数词、分数和百分数);数词+名词;the+最高级/比较级,以及表示数目或数量的词语many,most,few,several,enough,half a,a quarter。高考考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004湖北卷)There are two buildings,stands nearly a hundred feet high.A.the larger B.the larger of them C.the larger one that D.the larger of which解析:答案为D。the larger of which指代the larger of the two buildings;B选项缺少一个连词。

2.(2004辽宁卷)The factory produces half a million pairs of shoes every year,80% ?摇?摇?摇?摇 are sold abroad.A.of which B.which of C.of them D.of that解析:答案为A。80% of which指代的是80% of the shoes。本题意为:这家工厂每年生产的50万双鞋子有80%都是销往国外的。不能用于介词+关系代词的情况:含有介词的固定的动词短语一般不拆开使用,如:look for,look after,take care of等不能把介词提前。eg:This is the watch which/that I am looking for.

四、不清楚as和which的差别

Eg:1.You’ve made themistake ?摇?摇?摇?摇 you made last time.

2.You’ve made the same mistake ?摇?摇?摇?摇 you made last time.

3.You’ve made such amistake ?摇?摇?摇?摇 you made last time.

A.as B.like C.which D.that

在做此突破时最关键的就是在先行词上下功夫,当先行词可以直接插入从句中去的时候,名词前出现same 和such作修饰词时,就要用as来取代which了。例1就是一般的定语从句而已,按照三步曲来解题,答案是which,that,/。例2和例3的答案都是as了。这样就让学生直观地看出它们不同的用处了。

Eg:1.we can see,he is tall.

2.He is tall,we can see.

例1的答案是as,而例2的答案是as或which,指代的是he is tall这句内容。从而看出第二个差别在于放的位置,as引导的定语从句可放在句首。

Eg:1.He didn’t pass the final exam,?摇?摇 ?摇?摇 we expected.

2.He didn’t pass the final exam,?摇?摇 ?摇?摇 we didn’t expect.

此对比句式可帮助学生理解第三个区别,当从句中出现了:think,believe,suppose,imagine和expect这样表观点的词时,句子有疑问语气时,就不可以用as来引导定语从句了,所以例1的答案是as或which,而例2的答案只有一个了:which。

五、不清楚that的特殊用法

学习定语从句的that的特殊用法是学好从句的关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that的用法比较混乱,因此要教会学生做好此突破。其实当连接词一定要使用that的情况是当先行词出现以下花样时才用的。

1.先行词是不定代词或含有不定代词时,如much,few,little,all,everything等。

Eg:There isn’t much I can do.

A.what B.which C.that D.how

此题的答案是C。

2.先行词是A+B的行式,即包含了人和物。

Eg:Tell us about the people and the places are different from ours.

A.thatB.whoC.which D.whom

此题的答案是that,而且要和学生说明:此时的that取代的内容放到从句里去是当主语,是不可以省略的。

3.先行词有first,second,only,very这样的修饰词。

Eg:Mr John said that Suzhou was the first city ?摇?摇?摇?摇 he had visited in China.

A.that B.whereC.whichD.what

Eg:This is the very film I’ve long wished to see.

A.whichB.that C.whoD.whom

这2题的答案都是that。但同时要说明这2个that都可以省略,因为插入后都放在宾语的位置。

4.先行词有最高级修饰词。

Eg:The TV playis the best one I have watched this year.

A.whichB.what C.whoseD.that

此题选that,也可以省略。

5.两大句式。

Eg:She was no longer the woman she was.

A.that B.whichC.what D.who

此题中的先行词放到从句里去是当表语,所以答案是A。

Eg:Who is the person is standing at the gate of Beijing Tourism Tower?

A.whoB.thatC.which D.whom

此题因为表达的美观的需要,不用who,而用that了。

以上是我在定语从句教学中发现的疑难,以及应对这些疑难的解决办法。当然,这些必须和练习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2]杜秉正.大学英语语法练习册(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孔庆炎.新编实用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陆桂.高中英语语法大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广联.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6]2001―2010十年高考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定语从句教案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程序设计 实践能力 培养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十分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与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法,虽然都要引用实例,却有很大的不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手段,其重点是锻炼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举例,在教学中则处于次要地位,它只是辅助教师解释、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是以说明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正因为案例教学法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它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的很好补充。

二、案例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最终能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笔者就案例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实践。

在C语言中有一条break语句,教材中的解释如下:

break语句格式为:break。

该语句在程序中可以用于下述两种情况:

(1)用在switch开关语句的语句序列中,其功能是退出该开关语句。

(2)用在循环语句(for语句、while语句、do-while语句)的循环体中,其功能是用来退出该循环。

教材中的解释十分清晰。在教学过程中,这条break语句的讲解十分简单,学生在学习和练习时,一般也不会感觉有任何困难。但实际上对C语言的break语句的真正掌握并能实际应用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下面的一个案例来进行教学:

某年某月某日,覆盖全美国的AT&T电话网络中断运行了大约9个小时,引起这次故障的罪魁祸首就是下面这段C语言程序代码。这段代码引发了AT&T公司114年历史中最大的网络事故,由于网络信号设计上的缺陷,这个错误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最终使整个长途网络瘫痪。

network _ code( )

{switch(line)

{case THING1:

doir1 ( );

break;

case THING2:

if(X= = STUFF)

{do _ first _ stuff( )

if(y= = OTHER _ STUFF)

break;

do _ later _ stuff( )

}

initialize _ modes _ pointer( )’

break;

default;

processing( );

}

use _ modes _ pointer( );

}

虽然这里的代码是经过简化了的,但足以说明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程序员本来想从条件语句中跳出,但在这里它却从开关语句中跳转出来,结果在未进行必要初始化的情况下,就开始执行对use _ modes _ pointer( )的调用,最终导致错误产生。表面上是这一条开关语句引起的,可是从根本上说,是break语句造成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精心选择,设计案例。案例的选择要紧密配合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的、要求,能使学生获得或提高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难度要适当。案例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否则也就失去了案例本身的实际应用价值。

3.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能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教师则要及时作好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使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

4.教师一定要进行案例的评价。教师一方面要评价学生的表现;另一方面要评价案例本身,给出结论,同时还可留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余地。

定语从句教案篇4

【关键词】教学方法;灵活整合;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一、教师要打破“教法”的束缚

对传统教学法的过度依赖,使教师忽视了知识体系、自身的创造性、直觉判断、学生的接受能力乃至现实的教学环境,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看上去很美”、效果却不理想的情况,即本末倒置。以下是两位高一教师在讲定语从句时采用的方法。

案例一:

Step One: 引出定语从句的定义

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如:

The man who lives next to us sells vegetables.

You must do everything that I do.

Step Two: 引出先行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概念

上面两句中的man和everything是被定语从句修饰的词,叫先行词,其后的黑体部分为定语从句,其中who和that叫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词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分别有……

Step Three: 各个关系词的用法规则

(1)、(2)、(3)……

分析:这位教师对定语从句的知识结构把握较好,讲解条例清晰。但是他所采用的方法类似于数学课的引入概念、举例、做题的步骤,并不适用于语言课。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死板,大多数学生出现了走神、发呆,甚至说话的情况。总的来说,教学效果不理想。

案例二:

Step One: 听英文歌曲 (That’s why)

这首英文歌的歌词含有许多定语从句,抽空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后,让学生边听歌边填词,引起学生对学习定语从句的愿望。

Step Two: 学英文谚语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谚语:The man who suffers much knows much;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然后引导学生翻译并观察规律。

Step Three: 自主发现总结定语从句的语法规则

(1) 让学生观察从句中前面的词的词性,发现是名词及代词,然后让学生下定义。

(2) 让学生把先行词分为人和物,观察他们后面的关系代词并找出规律。

(3) 分析关系代词在从句中的成分,发现关系代词的作用。

(4) 重点关注歌词that’s why中的句子,让他们找出共同点,分析其在句中的成分,引导同学得出结论。

Step Four: 练习

分析:这节课的设计者急于摆脱“填鸭式教育”,想尽可能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过犹不及。本节课通过一首英文歌曲引出定语从句,是很好的导入,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确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而第二环节是对第一环节的重复,是教师为了继续维持活跃的课堂气氛采取的对策,但是这确浪费了时间,没有收到任何效果,而且所举的谚语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过大,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面的环节,教师完全让学生自己总结定语从句的语法规则,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定语从句的语法复杂并且细琐,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容易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造成“冷场”。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这两位老师都是受到“法”的过度束缚,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实际。建议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知识体系、学生认知程度、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各种条件的限制下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Kumaravadivela所说,教学理论的创立不应该仅仅是理论家的任务,更是广大教师的责任。教师相较于理论家是具体环境下的实践参与者,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话语权,以发展出适应具体语境和社会文化特色的语言教学模式。

二、激励学生的直觉判断

这个策略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的,即学生并不是通过超出基本水平的解释和教授来学习第二语言和语法结构的。激励学生直觉判断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在语言材料中推断出基本的语法规则。例如在讲主谓一致时,诸如rather than, as well as, with, but, like, except, besides, including, not only…but also等词,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和句意的基础上自己判断他们符合就近还是就远原则。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出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给出学习目标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2)不要占用自习课,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

(3)鼓励学生做完作业后自己核对答案,并努力自己思考错误的原因。

(4)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态。

四、小结

总之,本文举例说明对教学方法的灵活整合,是对单一死板的传统方法的否定。在新课程理念下,灵活整合教学方法能帮助我们摆脱各种教学法的束缚,为教师灵活运用教法、有效教学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a, B.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 TESOL Quarterly, 1994(1)

定语从句教案篇5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0中考阅卷工作,主要是批阅“单词拼写”这个大题。在阅卷的整个过程中,笔者非常惊讶地发现,得满分的同学少之又少,而全区学生这个大题的平均分只得了4分多点。整个大题占了10分,得分率却连50%都不到。莫非是此次难度较大?笔者和多位老师讨论认为此次十题并非很难,个别题目甚至很简单。那么是因为老师们在中考前没有做好单词的复习?笔者粗略地调查了几位教师,大多数的复习过程中极为重视单词的巩固。这些教师按照七、八、九三个年级五册书进行第一轮复习,每册书的所有单词按照单元为单位进行听写或是默写。例如七年级6个单元为一个单位,而八年级3个单元为一个单位,九年级视单元内容而定,可以是2个单元或是一个单元进行操作。进入第二轮复习后,主要以考纲上要求的单词为主,按照字母顺序表一一攻破。有些教师还结合本词的多种词义,词性及其用法进行听写或是默写。第三轮复习中,教师们将单词按词性分类复习,例如动词,笔者按照动词跟上do, to do, doing 进行归类复习等等。教师们对于单词的处理做了较为细致而全面的复习工作,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学生们在本题中失分较多?

二、学生常见的失分类型及其成因

笔者在阅卷过程中批阅了将近6500份试卷,对于学生们失分的原因归纳如下:首先是学生书写上的潦草马虎所致。例如中考卷中第73题:Have you e_____ been to the Great Wall? 学生在学习初二下第九单元时,这句问句应当是十分朗朗上口的,答案是ever。然而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将“r”写成了“n”或是“v”。这类学生由于长时间的不良书写习惯造成的,字母间过于相似,导致阅卷老师只能通过详细对比他们其他单词的习惯写法来判断是否正确并得分。

其次很多学生答题时存在着单词拼写上的错误,而这些答案往往只是一两字之差,甚为可惜。例如第71题:Be careful! There is a wine b______on the table, you might break it. 很多学生已经知道是酒瓶bottle的意思,但是阅卷过程中较常见的错误写法为 “botter” “bottel”。又如第72题:The number after twenty-nine is t______.答案为:(三十)thirty。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答案写成了 “thirsty” 或是“thrity”。还有第75题:Your parents are your f______and mother. 这一题在我们任课教师看来像是一题送分题,然而还是有不少学生将答案父亲“father”写成了远的比较级“farther”。再如第76题:If a dream comes t______, it actually happens. 记得在复习单词时,这个短语学生掌握得不错,可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将答案 “true ” 写作是 “ture ”。这类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中考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因此在答题时由于紧张而导致了一些低级错误的发生。甚至一些学生一出考场就知道自己拼错了,而当时却无法判断自己的答案是否有误。当然其他一部分学生由于平时记单词不够严谨,尤其对于自己容易混淆和造成笔误的单词,未能真正掌握。

再者就是学生在答题过程犯了语法上的错误。例如第78题:When snow f_____, it comes down from the sky. 这是一题较为典型的以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语法也较为基础,算不上是难题,然而很多学生写出了 “fall” 一词,却未能结合句型的语法要求进行再次答题,检查出错误。答案应为本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falls”。如果学生对本题进行仔细的分析,snow是不可数名词,下半句的comes提醒了时态为一般现在时,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

而剩余的第74题:It’s dangerous to d_____ a car after you get drunk. 第77题W____ is the coldest season of the year. 第79题 It’s best to water plans either e_____ in the morning or late at night. 这三题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考察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们对于一些常识或是社会话题的了解。例如第74题是关于现在话题中比较热门的“酒后不能驾车”,而第77题是要求知道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季节,第79题是关于日常生活中该选择什么适当的时间进行浇花。这些题目答错的学生往往缺乏日常生活经验,或是不够了解身边发生的事。

三、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首先我们要了解“单词拼写”这个题型。这并不是单一地检测背写英语单词,而是将单词放在句子中,考查学生是否懂得怎么用,即注重单词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因此,我们不应单纯从应试角度对于单词进行处理,而应基于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特点来学习单词;不仅强调学英语必须背记单词,更要引导学生将词用活,强化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单词拼写”则是训练、考查学生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测试仪。这就要求考生应具有将待填单词具体到某一情景中,依其作用、功能、含义、搭配、语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采用何种拼写形式的能力。要分析该单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份(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以确定词性(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根据其所在句子特定语境,体味其含义,从而确定词义(尤其是给出首字母的单词须首先推断 出词汇意义);根据语法条块搞清须受制约的有关规则(如主谓一致、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另外,还要考虑英语惯用法、搭配、常识或构词法等,确定所缺之项、所填之词。总而言之,单词拼写就是将原始词(给出首字母或是中文),通过几个主要环节“加工”审题过程,综合诸多因素后得出的定型词,即最后确定的单词形式。

其次,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单元测试中单词拼写的得分率极高,那是因为所考单词受到了一定的范围限制。范围一旦扩大到整个初中阶段,学生们失分较多。因此我们要始终把单词拼写这个题型的要求贯穿于每一次的单词学习和巩固中,不要将单词学习孤立化。

第一,在预习方面,例如八年级下新增了阅读文,这对于刚刚适应这套教材特点不久的学生来说无疑带来了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障碍。这时可以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出新单词,查明词义和词性。并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的旧词进行造句,在造句过程中,学生不但初步了解了新词的用法,还对旧词进行了巩固。例如第二单元中的compare一词,学生查阅词典后会发现它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同时它除了compare…with…(和……作比较)之外还有compare… to…(把……比作……)的搭配,不同的介词搭配,不同的含义,学生通过自己造句加深对该词的理解和记忆。又如九年级第八单元出现了动词短语:put off,学生可以通过字典了解到put一词的多种短语:put away v.放好;put on v.穿上,把...放在上;put up v.举起,抬起;put off v.推迟,拖延;put into v.使进入,把...翻译成;put down v.放下,镇压,记下;put out v.放出,伸出;put in 插话;put on 穿上;put down 记下来,写下来;put sth aside 放到一边;put it on 假装生气;put sth by 存钱以备不时之需;put back放回。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造句、出题等方法帮助对所增加词汇进行理解。

第二,在课堂学习时,教师们对于所呈现的新单词,往往采用多看、多读、多背和多写的方法让学生记住。或许学生单词是记住了,但是这种机械性的操练只能帮助学生记忆孤立的单词本身。若是将单词放到句中,学生缺乏对于此词与句子进行整体的认识,缺乏判断性,答案大多是单词的原形。因此教师在教授新词时应当尽可能避免过于直观或是孤立的呈现,可以通过结合句型或是篇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自猜词义,尤其是针对那些在句中发生词义变化或是延伸的词汇。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单词的过程始终融入到句子或是篇章中,防止学生一见到单词拼写只会写出原形本身,而忘了结合语境、习惯用法或是语法规则等要求。 转贴于

第三,在课后巩固单词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一改以往单纯性的听写(听英语写出单词和该词中文含义)或是默写(给出该词中文含义写出英语单词)。教师们根据单词本身的特点和在课文中的具体用法,再结合语法规则等出一些中考中单词拼写同等要求的题目,让学生不仅仅是等到每一单元考试才接触一次该题型。如此一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适应该题型。现以九年级第五单元中的单词为例:possibly, drop, 针对同一个单词,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决定题目的难度。例如,教师们可以考察原词:We all believe that we can p_____ finish this job. 答案为possibly;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句子要求进行变换:It’s p______ for everyone to achieve his dream. 答案为possible(由原来的副词变为形容词);或是增加点难度:Don’t you think it’s ______ for them to solve it, it’s too difficult. 答案为impossible(由原词加前缀并变为意义相反的形容词)。由于学生刚学会这个副词,往往做题时多用原形,而不根据语境进行词性或是词义上的改变。再如drop一词,学生们极易在该词的现在分词和过去式上犯错误。由于该词是重读闭音节,在改为分词时要双写。教师们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会结合句子要求进行单词的转变。The apples d______ down from the tree just now. 答案为:dropped(动词,落下);或是让学生了解该词的其它词性以及词义。Little d_____ of water make mighty ocean. 答案为:drops(可数名词,滴)。

第四,前面提到单词拼写就是语境中的词汇应用,那么强化这一能力的必经手段是单词拼写中注意事项的训练。我们把单词拼写解题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环节作为“防错纠错”的“扫描仪”,反复围绕这些环节,不断强化下列意识,并将防错、纠错、自查错误的“钥匙”交给学生。下面收集了学生中的一些典型错误,通过简析,警示学生必须注意:

1、成份分析

[例1]The lost dog I had been looking for g____ home just now.

本题有较大迷惑性。如不从全句分析,学生往往一见介词for,常会得出getting这一答案。殊不知这是一句定语从句,“I had been looking for”为修饰主语the magazine的定语,故待填的应为谓语。确定了词性,再综合考虑搭配(get home)、时态(just now)等,则答案应为got。

[例2]The man went out of the room, l_______ the baby crying.

本句句意学生较熟悉,但想当然地将答案写为left,显然未弄清待写之词在该句中起什么作用。经分析,逗号后的部分作伴随方式状语,系独立主格结构。逻辑主语与动作“跟随”含主动、进行关系,故答案应为现在分词形式leaving。

2、语境含义

[例3]Although the problem was difficult, some students worked it out e_____.

不要只盯住待写词,要根据该句的背景捕捉要表达的信息,确定该词的真正含义,训练由语境确定词义的能力。不难看出,第1句已表明“虽然这个题目很难”,实际上已暗示还是有学生能够做出,便可意会、推断一些学生不仅做出,还是很轻易地就做出了。再考虑其在句中的成份及句法功能,则应在首字母的基础上写出介词easily。

[例4]We will not listen to the b_____lecture which is long and empty.

做这个题关键在于捕捉信息的技巧,要寻找该词与前后的联系、线索。按成份分析得知lecture后带一定语从句。从句中的信息词long与 empty说明该演讲既长又空洞,待写词又作lecture的限定成份,其含义给人的直觉是时间长且又空洞无物的演讲会使人感到讨厌或疲劳,于是推断出类似含义的答案最好为boring。

3、语法规则

[例5]She is losing weight. She looks a lot t_____.

相当部分考生给出答案thin(瘦),自以为肯定错不了。究其因,未能注意a lot的用法。much, a lot, even, a great deal等可加强比较级的程度。故本题应写出thin的比较级形式thinner。

4、惯用搭配 常识判断

[例6]They are developing modern science and t____quickly.

[例7]Great B ______is made up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例8]No t_________!We must keep quiet.

英语中的某些表达(含谚语、格言)已形成习惯,成为固定搭配。对于这些习惯表达和固定搭配要多读多记多用,这样才能在单词拼写时具备补全搭配、补全缺项的能力。另外,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应具备的常识亦有助于确定所要填的词。以上例6考查惯用搭配science and technology,故答案应为technology。例7既考常识又考固定说法,应填Britain。例8为一习惯表达句型(揭示语),应填talking。类似的还有:No smoking! No parking!

定语从句教案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53-001

“合作探究”(cooperative and inquiring learning),力求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富含有创意、实效、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意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那么,如何让“合作探究”深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一些实践和看法。下面结合英语案例谈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一、语法教学

新生进入高中,整个模块一的语法就围绕“定语从句”展开。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语法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语法规则、巩固规则、运用规则,从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下是本人关于定语从句的语法探究学习案例以及解析。

Step1:组建小组,开发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探究学习成功与否,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的合作技能,从而使合作探究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Step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首先,让学生利用中文语法的概念对定语从句这一名称进行试定义,同时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而不急于纠正。接着,让学生根据划分好的小组写出含有一些定语短语修饰的汉语例句。最后,要求每组选出代表,将各自筛选出来的好例句写在黑板上。这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定语从句的欲望,他们也跃跃欲试地开始了对这种语法现象的探究。

Step3:布置任务,激励学生发现规则

首先,让学生拿出有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学案,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找出含有定语从句的例句呈现给大家。其次,对整个小组公认的定语从句探究其句型结构,以发现定语从句的构成规则。接着,老师就所给例句让学生思考和总结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的位置,引导词的词性、功能及省略等情况向学生提问。备选的定语从句灵活多样,适当难度的筛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Step4:练习习题,鼓励学生巩固善用

首先,要求学生对黑板上自己造出的汉语例句独立进行翻译。第二,在小组里讨论句子的正误,尤其要弄清句子表达的错误所在,再修正句子,改正出正确的句子表达。第三,每组选出一个代表,用口头的形式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体会,理解,吸收和利用。

在这节语法课上,我先是科学组建小组,接着在引入中加入了“发现规则”的探究性合作,最后,让学生在操练中渗透了“巩固规则”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结束了对定语从句的规则发现的探究活动之后,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对句子进行加工完善。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亲身经历了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体验了问题解决的喜悦,激发了学好英语的热情。

二、写作教学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本人关于模块二旅游这一话题的写作探究学习案例以及解析。

Step1:将不同能力、不同特长及不同兴趣等的学生分成6人一组,并选定group leaders and secretaries,明确小组各成员的具体任务。group leaders全面负责组内事务,Secretaries记录组内成员的讨论内容并整理成文。

Step2:由group leaders领导组员一起阅读并分析文章an adventure in Africa的内容和结构,secretaries 做记录。group leaders分派任务,每个学生负责从文章中找出有关adventure的相关信息,同时secretaries记录各组员找到的信息内容及组内不同意见,即完成课后练习一。通过本活动,学生获取了有关冒险的信息,同时对旅游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Step3:各小组以本文为蓝本,设计出他们自己的冒险旅游,并填写相关信息,即练。各组学生进一步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各自的文章。

Step4:全组成员写作题为my own adventure的短文来描述他们设计的旅游的相关信息,字数为120字左右。由group leaders 进行分工合作安排,每个组员负责1-2个信息的书写,最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由secretaries 执笔把各个组员的写作信息组织起来进行整理修改,并润色成文,最后secretaries在组内宣读作品并最后定稿。

Step5:作品展示。全班同学一起以小组为单位轮流交流各自的写作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汇报或展示内容提出问题,并要求汇报或展示组进行回答。根据汇报展示和随机回答结果,其他各组对展示进行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评选出最受欢迎机器人设计小组。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课题中相关话题开展讨论,激活灵感,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并对目标相关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缩写、仿写或自由写作等。

定语从句教案篇7

课改给我们死气沉沉的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每学期都尝试课改,都有不同的收获,本学期课改工作中我的亮点,也就是妙招。

一.关于学案,我的做法。

1.本学期我的学案编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在:1)每一份学案都有激励语言,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向上的斗志。2)每一份学案的编写都聚焦我最高水平:题型新颖、独特、多样化,比如【分析】、【例句仿写】、【学以致用】、【考考你-大杂烩】、【辨析】、【翻译】、【一句多译】、【拓展】、【查字典】、【高考链接】、【译一译】、【做一做】、【注意】、【原句】、【模仿】、【模仿要点】、【动手查阅】、【信息提取】、【解析】、【即境活用】、【拓展思维】、【小插曲】、【活学活用】、【典型例题】、【汉译英、】【形近词】、【基础过关】、【读音标写单词】、【短语归纳】、【链接类似短语】、【请用上面的短语翻译句子】、【点拨】、【测试一下你的记忆力】、【考例分析】、【同义短语】、【短语】、【练习】、【重点用法】、【题组训练】、【举一反三】、【词汇解析】、【根据语境感悟其用法】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学案的使用上:学案的空间有限,难免有些知识点训练不到位,于是有些地方我觉得有必要进行适当地拓展和延伸,随时让学生补充到学案上,总之我认为学案的使用可以随班级不同而灵活使用,可以适当地删减或补充,从而使课堂的效率高,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处理学案。

3.用不同的颜色书写、改正或补全学案。一般我要求学生用蓝颜色的笔做,用红颜色的笔改正或补全,这样的一份学案看起来整体效果不错。

二、激励语言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1)学案中有激励语;2)课件中有激励语;3)试卷中有温馨提示语;4)竞赛辅导中有鼓励语 5)全员育人的笔记中有激励语言和良言。

三、把自己多年来总结的教学方法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走捷径,尤其是做题方法的点拨。比如:单词的记忆方法渗透在词汇教学中,单选、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等不同的做题技巧渗透在相关的教学环节中,尤其是单选题的做题技巧和方法,比如1.被动还原为主动 2. 注意一些特殊句式 3. 分解题干(去掉句子枝节部分,直接找句子主干部分,然后分析枝节部分,进行正确的选项。)4.代入法(回答特殊疑问句殊疑问词的内容时,可以使用此法,你可以走捷径)5.推理法7.“特殊技巧”来分析句子 8.总括法 9.同类法 10.分析句子结构,辨别“谓语与非谓语”11.分析时态 12.辨析法 13.一句多译 14..区分动名词和现在分词(主语和表语能打颠倒的是动名词,不是现在分词)15.疑问句还原为陈述句 16.倒装句还原为正常语序 17.顺口溜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多媒体课堂使得我的课堂生动活泼,课堂效率高。

每一单元能用多媒体的我尽量使用多媒体,尤其是阅读课,写作课、专题训练课等。阅读课让学生以丰富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课能让学生见识更多的好词、好句、好段落、好文章,专题训练课能丰富地呈现专题的实质性内容。总之多媒体以多样化地方式展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从视觉方面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荟萃”引入法

(1).故事引入法:看到学生听讲情绪不佳,这时正好讲解词汇 inspect v.视察,让我突然想到了《拿破仑的三个问题》的故事,于是把故事引入课堂,立刻课堂气氛热烈起来。

(2).史学知识引入法:每单元的词汇课比较单调,假如某些词汇能引人点历史知识,与史学知识联系起来,其效果会出奇的好。比如学习人教版选修七U4词汇中,当学到privilege-enjoy privileges(享有特权)时,让我突然想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战败被迫不断地开放通商口岸,享有各种特权来掠夺我们国家的资源和矿产资源,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

(3).数学中“交集”引入法:讲到定语从句中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先行词是人关系词用who/that,先行词是物关系词which/that,然后取交集只能是that。

六、英语科目小组和个人评价表为我的高效课堂提供了质量保障。

1.本学期我精心制作了高二(13)和(14)两个班的英语科目小组和个人评价表,基本上是两周一公布,并有评分细则,分别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自习表现、课外一页练、学案等方面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评分由老师亲自把关,保证了评分的公正性。比如特优(perfect)+5分,优+4分,一般+3分,改∕补+1分,能补上或改正的+2分,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案中就应该注意书写要规范和工整,这样考试的笔答题就不至于太潦草。

2.学期结束,我计算出一学期来两个班英语量化分比较高的学生,每班各5名,并有小小的物质奖励。

定语从句教案篇8

【关键词】主动发展 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8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在一次作业评讲中,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题目:The Roma originally lived in Northern India in ____ is now Pakistan,and later tried in vain to settle down ____ they could live and trade peacefully. 此题错误率极高,涉及了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以及名词性从句的知识,并且这些语法知识在整个高中阶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题综合了这些从句的辨析和运用,难度很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处理这样的难题通常是由教师帮助分析句子结构以及理解句意,讲解本题考点,最后说出选题答案。但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都知道这种教学效果并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们未积极参与其中,思维未充分地调动起来,被动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提高作业评讲的效率,根本的方法是改变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使这种题目的思维过程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脑海,避免进入“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死胡同。

在这次评讲中,教师既没有展示自己深厚的知识,也没有告诉学生题目答案,而是请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初,一大批同学认为第一个空格应为which,此时,教师并未否定这个答案,而是问为什么。这个时候,A同学站起来,理直气壮解释道:这是一个定语从句,所以我们要用in which来引导这个句子,他的说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教师:大家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定语从句的呢?判断定语从句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B:定语从句的判断主要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先行词,关联词以及关联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的成份。在这个句子中,Northern India是定语从句的先行词,which 是关联词,关联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主语,正好符合定语从句的判断特征,因此我认为是定语从句。

这时候部分同学出现了困惑的表情。

教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学生C在教师的鼓励下勇敢地站了起来:依靠分析,这个定语从句应该缺主语才是,可是in which 是一个介词短语,大致相当于副词的功能,似乎不能够充当主语。C同学的说法引起了学生们的反思,学生们的态度已经不像刚才那么肯定。就在这个时候,D同学犹豫地站了起来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定语从句,但是这个句子的主语是Pakistan,而不是which,也就是说这个定语从句采用的的是倒装语序。

教师(表情有点诧异,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个说法,但是很快就镇定下来):你见过定语从句用倒装的吗?举个例子来说说吧。

虽然教师的态度未置可否,但是他的说法很明显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学生原来有所动摇的态度立刻又坚定起来了。在大家赞同声中,D同学原本犹豫的神情很快消失殆尽。他清清嗓子,说道:老师,以前我们遇到这个句子:There is a house,in front of which stands an old tree.

D同学的例子激起了大家的思考热情,学生们陆续给出了一些定语从句用倒装结构的例句。

教师这时候开始发话了:既然是定语从句就请大家把这个句子翻译成中文吧。因为这是一个长句子,就请大家省点事情,只翻译定语从句和它的先行词吧。

片刻思考之后,学生们又出现了疑问。Northern India作从句的先行词,那么与后面的从句连在一起,它们合起来的意思就应该是“巴基斯坦所位于的北印度”。而众所周知,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学生很困惑,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教师开始总结:这个句子从形式上来看确实是定语从句,但是把它翻译成为中文后,我们却发现它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由此,我们是否该探讨一些别的可能性呢?

这时候学生F站了起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既然这个题目选择了which之后句子意义不正确,那它就不应该是定语从句,也就是说这个从句和Northern Indian之间的关联不是很大。那么这个句子的结构就应该这样划分:in Northern India在句子中充当地点状语,我们可以把它暂时忽略。这个句子的主语为The Roma,谓语为lived,in 作为介词和后面的从句合并一起作为这个句子的状语,所以这个从句应该是宾语从句。

教师询问了其他学生的观点,很明显这位同学的说法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接着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很多介词后面接宾语从句的例子。

一个题目的探讨就这样在思考与碰撞中结束了,前后耗时大约5分钟。教师把它作为一个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整个题目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没有发表太多的观点,仅仅引导了学生对这个题目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创造机会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引领学生不断验证所学过的知识,在对知识不断验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不断质疑过程中得到了增强。

上一篇:政治思想学习体会范文 下一篇:设施设备管理制度范文